初级会计职称范文

时间:2023-03-29 16:0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会计职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会计职称

篇1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有一定的难度,我国会计职称每年的合格率初级30%,但只要努力,学习方法得当,就可以通过考试。

初级考试分为分会计事务、经济法。想要通过事务方面的考试,需要认真看书,吃透教材,学会总计和归纳,而想要通过经济法的考试,就需要认真研读,努力钻研。会计考试最基本的是要掌握会计准则,理解会计准则,所有的准则都是为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服务的,如银行、债权人公司管理层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高职《经济法》课堂学习现状分析

1.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经济法》课程知识涵盖面广,以我校会计专业为例,针对会计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了考试专用教材《经济法基础》,该教材涉及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法、诉讼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其中,增值税等税收法律制度占了该教材一半内容,对于初次接触经济法课程的会计专业学生,难度系数大,加上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的主流,以理论讲授为主,辅助少量的案例分析,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将大量的信息传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教学效果显著较差。

2.学生不爱听,老师不愿讲。高职学生来源结构复杂,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缺乏学习自律性和积极性,对未来的职业安排缺乏规划,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上课玩手机,下课刷剧打游戏,如此的学习状态导致老师讲课的积极性不高,老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形成“我讲我的,你玩你的”“和谐“局面,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

二、提升课堂学习有效性的基本思路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通过了大会宣言,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此后,这一教育理念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因此,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资源建设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课堂的“管理者”,而是“引领着”,激发和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权利交给学生。

2.坚持“信息化”教学手段

目前,“互联网+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已然称为教育界的主流,手机、平板也已然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教学辅助APP也出现在形形的手机中,比如: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职教云等等。教学辅助APP的出现,实际上就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要提升《经济法》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必然要以“信息化”为教学手段。

三、《经济法》课程形成有效学习课堂的措施

1.课程内容“活”起来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著的《经济法基础》,共包含了八章教学内容,分别是:总论;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增值税、消费税法律制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其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八章知识代表着八个不同的方面,学习教材中任何一章都不受其他章节影响,在学生眼里,这些内容是多么的無趣,加之经济法课程法律条款多,理解难度大,《经济法》课程对学生越发没有吸引力。因此,经济法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细致划分、归纳,通过一条主线,将这八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整合、重组,犹如一个完整的“人”,使整个内容都活起来,学生的学习探究不再是一个个互不相连的“躯干”,而是一个“活人”。整个课程内容有了生机,学生所看到的每一章节就不再是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学生就能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理解,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资源“富”起来

我校会计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以顺利通过学生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为目标,更是以规范学生今后日常工作行为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为目标。要满足学生初级会计师考试的需要,教师不仅要提供教学视频、配套辅助教材,更要建立大容量题库,易错易混知识点、思维导图、模拟题等与提高考试成绩有关的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要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教师要收集整理工作案例,案例要贴近市场、贴近学生的需求,案例越真实,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度。教学资源丰富起来以后,就能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课前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教学辅助APP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课中就能避免教师“填鸭式”教学。

3.学生“动”起来

篇3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探讨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际岗位需求作为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中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基于上述情况,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对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做些探讨:

一、转变角色,激发学习动力

中职生大多是中考失利者,他们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很少受到激励,受挫的感受太多,成功的体验太少,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厌学的情绪。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参观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扮演企业“会计”角色,提高学生的好奇感,激发求知欲。角色的转换可引导学生为自己将来当优秀会计谋求发展而“用心”学习,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改变把学习当作任务的劣习。

1.参观法。例如,在学习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内容及其核算时,可先让学生参观教学实习点――服装厂的产品生产流程,学生就可对“供应――生产――销售”的业务流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学习企业经营业务核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同时又可了解企业会计机构的实际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观摩企业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会计的学习兴趣;又验证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消除了“学能否致用”的担心,增强了学生学习会计课的信心。

2.情境教学法。例如在讲授什么是“资产”这个概念前,先举一个事例:“如果你现在有50万元钱,存入银行年利率为3%,开办一个印刷厂年收益率为30%。你会选择哪个方案?有能力、懂经济的人才能选择后面的方案,能力与知识来自学习,成功来自好学与善思。欲做成功者,首先想想开办一个印刷厂要有哪些东西?”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需要有钱,有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而现金、银行存款、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就是资产。”然后师生一道概括出资产的概念:“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再深入讲解资产的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学懂了才有兴趣学下去。

二、多媒体辅助,增强学习效果

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图象、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教师可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充分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结合起来。例如会计凭证的填制,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可利用课件播放教学,既直观形象又能明白填制会计凭证的具体方法,可增强操作的示范性,使会计理论的学习系统化,教学效果就好得多。

三、强化实践,培养会计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中职会计的重要特征,要办好中职会计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的内容相配套,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可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识别原始凭证、理解经济事项,将经济活动内容转换为会计语言――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同步进行的单项实训和全部课程结束后的综合实训。平时的单项实训要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及时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问题。例如,在讲会计凭证、账簿时,应把学生带到会计模拟实验室看看什么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账簿,让学生亲自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学完《基础会计》全部内容后,学生对会计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应集中安排一周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综合训练,包括设置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期初余额,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处理简单的会计事项, 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流程。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解,对《基础会计》主要知识点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总之,学以致用是基础会计教学的一个原则,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骆舒洪《有效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江苏教育,2013年,第9期。

篇4

关键词:会计知识;大众化经济常识;会计知识类比教学法和推陈出新教学法

一、向民众普及会计知识时机已经成熟

本文所指普及会计知识,就是把会计学科包括的基本(基础)知识面向民众普遍的推广,使之被大众掌握并运用于经济活动实践。它与从事财会工作为目地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职能和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普及教育偏重于教学内容学术性基本原理知识的推广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会计知识的需要。这和普及法律知识、电脑技术知识相似。而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学内容实用性技能操作训练,教学目的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把某些专业知识或技能转化为大众知识技能,在普及教育领域较常见。譬如汽车驾驶技术以前是作为专业技能被职业驾驶员掌握,随着轿车普及和驾驶技术推广,驾驶技术已成为大众化技能。同理普及会计知识之目的,就是要把会计知识转变为大众化经济常识被民众掌握运用,但对普及教育时机成熟的把握至关重要。时机成熟是指特定时间段,对开展某事物的客观条件已具备,把握时机就是对时机成熟事物的主观判断和付诸行动。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电脑知识普及教育;典型范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优选法的普及推广教育,并在应用后取得较大成果。对开展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和保护野生动物教育可谓机不可失。笔者认为当前向从事经济活动的民众普及财会知识教育时机已成熟,是因为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从而对国民经济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决定的。

二、会计知识对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的作用

国民经济素质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现从两个层面论述普及会计知识对完善民众经济知识,进而提高经济素质的意义和作用。(1)微观层面国民经济素质指从事具体经济活动人士对经济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与水平,这是完成经济目标必备的条件和能力。会计知识属经济知识范畴,会计学是一门相对独立、完整和系统的经济管理学问,会计采用的复式借贷记帐法产生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经济知识、严谨的逻辑和数学知识。几百年应用实践证明,它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最科学、最合理和成熟的核算方法,核算结果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学习会计知识可增加经济知识,有利于提高经济素质,现从以下几点论述:经济头脑就是个人具有经济知识总和。对从事经济活动人士而言,经济活动中要算好经济帐,包括经济利益的得与失、投入与产出、资产保值增值和风险防范把控等。而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最科学的方法,因此它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应用广泛性特征。在市场经济社会,各种经济信息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经济信息通常是以数据形式表现,这其中相当部分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会计数据,还包括财会专业术语,会计数据普遍性存在于社会经济信息中。运用会计知识可准确完整的解读相关经济信息,有利于指导经济活动。普及会计知识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亦十分重要,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人员若能掌握运用会计知识,可实现会计信息在企业内各环节各层面共享,促使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管理能力有机结合,造就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构建起企业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决策和处理各项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会计管理职能最大化。比如企业发展过程中若能遵循会计谨慎性原则,可防止盲目扩大生产使产能过剩,产品积压滞销,导致恶性竟争;亦可避免超负债经营,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会计知识对家庭经济活动亦日趋重要,随着家庭财富增加,投资理财已大量进入百姓家。据统计中国有几千万股民,各种家庭投资项目种类繁多。而对投资对象经济状况的了解,主要通过读取财会数据。会计知识可为家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避免投资盲目性。同样遵从会计谨慎性原则,可自觉抵制社会上诸如传销、非法集资和电信诈骗等违法经济活动,避免财产损失。(2)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需要,2019年中国GDP近100万亿人民币,国际贸易总额4.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制造业产能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总和,有世界工厂和基建狂魔之美誉,在诸多高科技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当然会对国民大众经济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宏观层面国民经济素质是指国家国民经济系统内部各种经济因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经济功能和特性,它表现为国家持续有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来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条件和行为能力,这其中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第一要素。因此国民经济素质整体高低,对完成国民经济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若从整个社会层面推广普及会计知识教育,可充实完善广大民众头脑中的经济知识和运用水平,包括经济核算能力、经济信息解读能力和经济逻辑思维能力。而国民大众掌握经济知识的程度和水平与国民经济素质高低成正比。当然国民经济素质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等知识,只是本文强调会计知识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应用普遍性和广泛性特征,是基础性经济知识,应该被从事经济活动民众掌握运用。

三、普及会计知识难点和对应措施

(1)学习周期长令人望而止步,现社会上会计培训班以职业教育为主,多在十天以上,时间耗不起,费用也是个问题。(2)会计知识专业术语较多,以数据表格为主,枯燥单调。再者学习会计知识要对经济活动内容应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学好。对没有直接从事具体经济活动人士,在学习上会有诸多困难。鉴于此,在普及会计知识教学结构设计中,采用了类比教学和推陈出新这两种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普及会计知识“一日通”教学方案。经谨慎预测,通过本方案一天的学习,能基本完成会计知识既定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如下:掌握复式借贷记帐法基本原理,并运用其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完整流程,包括填制凭证、汇总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其次具备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总之强调对会计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及经济活动实践需求的实用性,而并非使之简单化甚至庸俗化,亦为愿意继续学习者具备自学能力。

四、会计知识类比教学和推陈出新教学方法简介

(1)类比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他认为同化教学是有意义的学习观点,即教师在建立教学结构设计时,要以学习者原有认知中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同化教学的模式。就是按新知识的逻辑意义,追溯到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中的逻辑植根点,但两者间要有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进而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2)推陈出新教学法:学习者作为成年人头脑中具备的经济知识,必然会有部分属于会计知识范畴,但它是一种碎片化的存在,不完整和不系统。本教学方案对这些碎片化会计知识,采取了复制粘贴方法手段,把它们直接复制并粘贴到教学中相对应的会计知识节点上,好比农村拆旧房盖新房,旧建材直接利用。(3)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法,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和拼装,而是在保证会计知识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互穿插和补充的灵活运用。是在相关新旧知识之间实现融会贯通式的由此及彼,推陈出新。此外复式借贷记帐法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彼时欧洲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复式借贷记帐法,并没有高深复杂的知识,而是融合了大众化的经济、数学和逻辑知识。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学方式;改革

1前言

基础会计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应当熟练掌握的一门会计入门课程,长久以来都只被当做会计入门课程的过渡踏板,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去学习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并不要求学生能够对基础课程也熟练运用,因此学生的会计基础并不能达到很好地掌握效果。基础会计应当受到高职高专会计教师的重视,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革新教学理念,把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机,让学生能够对基础会计熟练掌握运用,为日后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2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但高职高专的基础会计教师普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固守着传统的学生教育理念,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放在基础会计讲解的首位,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的过程中深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师引导的思想道路上与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背道而驰,过于注重理论,并且采用灌输式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会计思维非常死板,只能应对教师的一般书面考评,一旦需要实际操作就无从下手甚至无所适从[1]。总而言之,教师的基础会计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一般需求,因此,基础会计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2理论实践分离

高职高专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并不能良好结合,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感兴趣,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对实际操作掌握充分,但却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其中,发生了基础会计学习上分离的现象。基础会计虽然是一门基础的课程,但却由于其基础性而更加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进行充分讲解,教师往往意识不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理论与实践相分离[2]。

2.3教材质量较低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教材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媒介。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的教材质量普遍较低,太过于追求教育学生掌握理论,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实际操作方法的重要性,教材的内容,各类仿真或真实的案例比例过少,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得到应用型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效率有所下降。

3针对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3.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要跟随教师思想的航标,陈旧的教学理念会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陷入围城,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与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教育发展趋势相结合,设立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达成的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围绕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学习[3]。针对这一点,教师首先应当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强化自身的教学素质,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动向,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基础会计时的引导作用,将学习的主体交还给学生。例如,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要高于对人才的理论掌握要求,教师可以立足于这一社会形势特点,将传统的理论为主教学理念转变为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日后工作适应程度和熟练程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围绕着教师这一教学理念,进行基础会计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3.2强化理实结合

众所周知,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准确度的标准,因此,单单进行基础会计的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拥有强大的工作能力,单纯的实践教学也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进行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将二者结合,以求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技术性强的专业性应用型人才[5]。例如,教师进行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模拟工作中会遇到的情境,教师再以理论对各个小组成员进行引导,为各个小组出现的不同问题答疑解惑,让学生既能够学习到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的具体操作,也能够从这种训练中同步获得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从而统一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避免由于课时安排问题而导致的理论重于实践或学生偏科的问题发生。

3.3完善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教材的内容编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将基础会计知识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传统的基础会计教材编制是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步骤安排的,虽然非常符合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认知规律,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但却并不能与实际工作中的情况相结合,使得学生出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高但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了考试却通不过用人单位的测试的情况发生[6]。对此,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照实际工作中基础会计知识的应用规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将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会计实际工作的第一步开始,将教材与第一步相关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基础会计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能够充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优化教材内容安排,促进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4结语

基础会计科不仅是一门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课,这门课程是会计工作的理论指导,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依据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当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以理论作为航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拓霖.《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浅议[J].成功(教育),2013(23).

[2]王靖雯.谈《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商,2013(12).

[3]胡玲燕.对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1).

[4]程敏.高职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5]姚雪超.论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02).

篇6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42-01

1 目前“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

会计类专业和其他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目标是不同的。会计类专业学生将来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会计工作,在学习本门课程时,要求学得更加全面、扎实;而其他经管类专业学生将来主要的就业目标并不是做会计,只是把会计知识做为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必要补充,因此在学习时,并不要求很全面,只要“够用”,基本能够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就可以了。目前,我们在开展“基础会计”教学时,往往不分专业,都是采用同样的教学目标。

1.2 教学内容设置落后于企业发展实际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设置教学内容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一个必需环节。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依据企业的实际及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及时的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吸收企业专业人士参与进来,把他们的意见作为设置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目前,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往往还是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或习惯。

1.3 教学方式方法不符合课程特点

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基础会计”课程中包含相当多的理论性内容,按照以往经验,学生对于理论性内容学习兴趣不是很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目前,我们很多老师在授课时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1.4 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考核,一方面可以验证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说,考核方式应是灵活和多种多样的。目前,我们在开展“基础会计”教学时,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还是通过一张期末试卷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思路及具体方案

2.1 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总体思路

2.1.1 服务于高职人才模式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必须服务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学生搭建一个会计基础知识平台,使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了解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般程序,熟悉企业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信息处理的技术方法,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在将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具备利用会计基础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紧密结合学生学习需求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基础会计”学习的需求非常明确:为专业服务,学习“基础会计”的目的是 “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对他们而言,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员,而是要了解会计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抉择,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根据学生“懂会计”的需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不宜专业强太强,应重点介绍会计日常工作流程及规范、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岗位技能、整理及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等。

2.1.3 与行业发展实际相适应

教学内容根据行业及企业发展实际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通过定期安排下厂实践及研讨会等形式,与企业专业人员加强交流和沟通,了解企业相关岗位要求的变化,听取专业人员对于教学安排的建议。

注意了解相关法规及制度的变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为了适应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需要对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

2.2 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具体方案

2.2.1 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应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主要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及复式记账的应用。

(2)了解会计的起源、发展及基本概念。

(3)熟悉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及会计报表的编制。

能力目标:

(1)具备的基本能力:能对企业简单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2)具备的初步能力:能够读懂简单的会计报表并进行一定的财务分析。

2.2.2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重点研究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针对初学者,理论方面重点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第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第三,重点强化实践环节。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将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各个教学任务,注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生动,趣味性更强。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完成企业会计循环所涉及的会计核算方法去组织实践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

2.3 教学方式及方法

教学方式及方法应科学、灵活且符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具体来说,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及学生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安排参观学习,总体把握课程特点。

学生作为初学者,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及会计在企业中的日常工作流程缺乏足够的认识,故结合认识实习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提高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2)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方法,增强课程吸引力。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教学活动中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3)讲练结合,强化实践环节。

“基础会计”实践性、技能性较强,在技能部分以手工模拟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一、“基础会计”课程概念与学习目的

首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基础会计,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这是初学会计时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教师讲课时首先向学生重点讲授的内容。

1.什么是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由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组成的“。基础会计”,从字面上来看是阐述会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技能的一门基础学科。会计基本理论是对会计所涉及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说明,回答了“会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会计基本方法是指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的重点。它一般包括会计要素的划分和会计等式及其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账户分类、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形式选择、财产清查方法运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会计基本知识阐述了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规章制度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基础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会计相关课程起到很好的指导入门的作用。

2.为什么要学习基础会计

会计学是由众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组成的一门经济应用科学,这些课程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基础学科,它所阐明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会计学中的多数课程是在运用基础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研究对象特点而设置的,即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方法对上述任何课程都是适用的。因此,要想学好会计学,首先必须要能理解运用“基础会计”的知识,否则会影响其他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几种普遍现象

从“基础会计”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来看,目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

1.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

“基础会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原封不动地完全采用“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探索认知的积极性,不注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却不知怎样应用,有的学生甚至原原本本地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用来作为对付考试的“宝典”。另外,教学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授课时间的比例上不“对称”,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此外,有的授课教师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2.重理性阐释,轻感性强化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会计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教学方法,强调理解阐释,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一般化,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得不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不易入门,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

3.重章节教学,轻系统培养

“基础会计”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往往由于教学时间紧促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割裂了各个章节内容之间内在逻辑连接关系,注重讲解工作中实践较多的章节内容,而忽视了其他章节,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时不了解后面的内容,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又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进程,学生无法把“基础会计”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强制灌输,轻主动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这门学科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再者,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高校的学习环境不相适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为了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存在考试前打“突击”,搞“变通”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兴趣,也不善于积极地思考。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略这个因素,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缺乏具体的方法,致使教学质量始终难以突破传统界限。

三、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础会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打牢初学者的知识基础,为深入学习研究会计学或就业奠定夯实的基础。就是使初学者通过一定课时的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即“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解决以上分析的几种现象,我们觉得需要强化“三个理念”。

1.强化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比较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进而熟练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法。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动”起来。应该把学生被动的“动”,变为主动的“动”,即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这个动机可以是由外在因素诱发,如教师、教学环境等,也可以是自发的。这时,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理解重、难点,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

(3)图例启发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解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重点、难点,而且能够直观地表明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边讲边画,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浅显化,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教、学、做、练有机地结合

(1)模拟教学法。一是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后,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举一反三的练习,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掌握各类会计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基本规律和方法。二是教师通过讲解作业及练习题等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三是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等,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吸收、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实训教学法。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动手能力,在讲完基本理论和复式记账方法等内容后,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实训教材,采用课程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套完整的模拟账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实训材料,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全部操作,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融入到实训过程,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对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兴趣牵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提供可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给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能结合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创新机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连接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等优点,能动态展示财务会计实践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学生的持续关注,并通过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连接,实现知识点的重新组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四、小结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70-02

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大量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付强,2013)。会计基础这门课程对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麦可思公司对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2年度调查报告,在就业半年后近100%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会计基础这门课程非常重要,排名课程重要性、相关性两个排名榜首位。同时,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训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一致的认可。在这股潮流下,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会计基础课程也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教学,初步形成了“理论+实训”的新教学模式,即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在集中完成理论知识传授后,加上一个会计基础实训环节,让学生完成一个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账户处理流程。这一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理论”与“实训”是截然分开,导致理论教学过于枯燥,实训技能不够扎实。对于“理论+实训”的模式,大部分的院校的操作方式是首先集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然后使用约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审核并填制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报表的实训。其实,理论教学部分也会频繁地涉及到凭证、账簿和报表,但由于学生没有感官上的认识,原本简单的事情被复杂化了,学习变得抽象、枯燥,也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技能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被牢固掌握的,可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基础实训是“一次性”的,这样的实训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由于传统的“理论+实训”教学模式理论部分与实训部分分离,所以教师在理论部分的教学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后来,随着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直观教学法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比如将会计的部分关键技能排成短片向学生展示。即使如此,学生也主要是“看”,难以实现在“做”中学,学习的主动性很低,学习效果也不好。

三是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学习与工作脱节。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职业院校的最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但是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大大地限制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师一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是教龄较长的有经验的教师,前者本来就缺乏实践经历,后者可能也离开会计工作一线较长时间。众所周知,实践中的会计知识、资料等变化很快。这种矛盾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以及在学校接触的有限的会计资料,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实训的美好愿望远没有实现。

总结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院会计专业对该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

《会计基础》课程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而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则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流程等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更加丰富的经济业务内容。 所以,这门课程是其他所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实现以下目标。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会计的专业兴趣和认知;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流程与基本方法,能独立完成一个业务简单、小规模工业企业的账务处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本课程的专职教师与实践专家进行了多次的研讨,同时还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新生的优势是学习兴趣浓厚,对会计充满了好奇;劣势是对于会计基本是零基础。因此,我们最终将本课程划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由基本理论与单项实训组成,阶段二则为《会计基础》课程集中实训,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重复、递进的实训模式来突破学生会计零基础的不足。其中,阶段一是由基本理论与单项实训构成。本阶段我们打破了原有章节的简单堆积,将该部分内容划分为九个学习情境。九个情景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首先是会计认知,带领学生对企业、会计有个感官上的认识;其次是向学生介绍入门必备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和学生一起开始进入会计实务流程的学习,学生直接接触会计工作的一手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学习如何填制审核凭证,如何登记账簿,如何编制报表。这些单项实训着力于突破会计的单个关键技能。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实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整个阶段一的教学主要由专职教师完成,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材与教辅资料。阶段二则是《会计基础》课程集中实训,我们以一个小企业一个月最简单的经济业务为载体,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会计做账全过程。阶段二的教学由外聘专家完成,所采用的实训资料由课程专职教师和实践专家共同开发而成。本课程的重点是会计工作基本流程,我们通过从单项实训到课程集中实训这种反复的练习来加以突破;难点是原始凭证的识别、填制与审核,为此,我们引入了“网中网”教学软件。该软件模拟了会计工作常用单据的识别、填制与审核的工作,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和课余的时间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对每一位学生操作进行指导和考核。

由于本次改革使得课程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所以学生能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生具备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后,我们第一时间为学生准备了整套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以及报表等。学生能真真实实地接触到这些资料,能看,能操作。这一改变不仅让抽象的教学内容更为具体、生动,还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六步教学法为主,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实施六步教学法的过程中,针对本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还包括直观教学法,我们搜集常见的会计资料向学生展示,让会计初学者有直观的感受;或者我们把关键技能拍成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学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标。接下来,以错账更正为例,分享我们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我们采用六步教学法来组织教学。首先明确任务,就是要对某会计人员发现的账务处理错误进行更正。明确任务的工作在上次课程结束时进行。接下来教师与学生分别进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错账更正所需资料和PPT课件;学生则做好预习工作,准备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接下来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检查环节,首先教师将准备好的错账资料发给学生,紧接着,利用已准备好的PPT课件,向学生详细介绍错账的更正方法,具体到每一种方法的含义,适用情况以及如何操作,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所发错账资料,去归纳错误的类型,选择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最后实施更正操作。在整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观察学生的操作、提供指导、纠正错误。检查学生的错账更正结果,了解本次课的目标是否达到。最后,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连同课堂上学生提交的成果一起作为本次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某特定情境中,任务非常明确,学生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相比以往的教师的单方面讲授,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师资队伍方面,为了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除了专职教师以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支稳定、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或业务骨干,兼职教师主要负责本课程的实训教学。实践专家的优点是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经验少等。如何对兼职教师进行管理,如何扬长避短,这也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经过多次的尝试,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兼职教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是确定实训内容,这项工作一般在上一次实训结束时进行。专、兼职教师一起座谈对实训资料的使用感受,并商议按照实务工作中最新变化与学生特点对实训内容进行修订,以确定下一次实训内容。其次,针对兼职教师对教学规律把握不足等情况,我们需要学进度与明确操作规范,以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致性,这两项工作在实训前一个月左右开展,同样采取专、兼职教师座谈的方式。在做好前期准备活动后,由兼职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专职教师全程协作。最好,我们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不难看出,在整个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兼职教师在实训指导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我院《会计基础》课程本轮改革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入实践校企合作,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辅资料和实训资料是由课程的专职教师和实践专家共同开发而成;集中实训的教学由实践专家负责指导,专职教师全程协助,互相取长补短等等,无一不说明了会计基础课程的建设都充分实践校企合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二是构建反复、递进式的课程实训体系,学生动手能力显著。从单项实训到课程集中实训,学生夯实了会计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实训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13402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会计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课程内容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

对《基础会计》这样的学科入门课程的教学,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的现状,运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初次接触会计的高职学生对学习望而却步,认为会计就是枯燥的会计原理、晦涩的专业术语、抽象的业务分析、繁杂的会计报表,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学。因此在会计教学中,特别是入门课程《基础会计》的教学,如何运用趣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是会计专业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数年的会计教学实践,分析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特点,笔者从以下几点尝试增“趣”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趣味学习。

1 趣味课堂导入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趣味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跟上老师的授课进度。当然,课堂导入仅是课堂的引子,设计的导入不宜理论长谈、天马行空。会计教师在开始新课程内容的教学时,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的环节,有助于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时,授课前首先发放凭证、账页等实物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并提问要求学生观察凭证、账簿有怎样的特征、登记内容等,使学生眼见为实的学习,更专注的听课。再如讲解现金清查时,授课前先让学生猜一个字谜“坐着轮椅花钱――打一会计术语”,提示字谜答案(坐支)在本次课堂内容中会出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有思考的进入课堂内容的学习,而认真听课。

2 趣味举例分析

会计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而理论来源于实践,会计理论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理论学不好将会导致实践很难展开。《基础会计》课程理论部分是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用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对于晦涩难懂的会计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化,巧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讲解,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

基础会计教学中,不乏妙趣横生的例子。例如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三个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时,以一个种田的农民收入来源举例,农民种植粮食卖出的稻谷是农民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时还卖出稻草取得的收入是“其他业务收入”,这都是农民在辛勤耕作的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而稻谷是主要产品,稻草只是附带销售的。若有一天农民种田突然挖出一块金币,那么这块金币就是农民的“营业外收入”,是意外获得的,带有偶然性。此类幽默风趣的例子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中知识并且印象深刻。

3 趣味资源利用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引入高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优化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在会计课程教学中除了利用课件授课,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点的讲解,更可适当插入一些动画、录像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中接受知识,并通过播放的内容参悟知识点。

如开篇接触基础会计课程时,学生对“会计”一词都是陌生的,若按照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翻开书本听老师讲会计概述,往往容易使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一脸茫然,一开始就浇灭了学习热情。而更好地方法是首先播放一段《会计的奇妙旅程》动画,在生动的动画中让学生了解“会计”概念、会计职业、会计核算流程,寓教于乐,老师再讲授教学内容时学生更容易理解。但播放视频等不能占用太多教学时间,教师应发挥其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掌握课堂气氛。

4 趣味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探索、发现会计知识。

对于较简单的章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当“老师”给同学上课。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老师这个职业,学会换位思考。当学生讲完后,教师对其讲述的内容进行补充总结、不足之处予以纠正。这样互动教学使学生有紧迫感地熟悉内容,对自己叙述的知识点记忆犹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会计科目,记忆会计科目是学习基础会计的必备基本功,教师在检验学生的记忆效果时,可以老师当裁判,学生分组比赛背记会计科目,输的小组受到一定的惩罚,赢的小组给予相应奖励,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团队精神。

5 趣味实践体验

《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需要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创设仿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要求完成任务,不仅加深学生对岗位职责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篇10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倡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对企业和会计对象缺乏了解,熟悉企业、熟悉岗位的周期过长,不能立即上岗,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一、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教育的会计实训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会计实训课与会计理论课相比,实训课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二是会计实训课与会计理论课教学相脱节;三是会计实训项目单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仍然侧重于工业会计;四是实训模拟与职业道德联系缺乏;五是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脱离;六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这与会计层出不穷的新业务及会计职业提供的越来越广泛的服务范围是不相适应的。为此,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上,应注重会计实务操作训练,以“够用”、“适用”为原则,逐步构建起“课堂案例实训+校内分岗实训+校外轮岗实训”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就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满足社会需要和符合学生不同个体能力为标准,提高会计教学实训内容的适用性。

二、就业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零距离上岗。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因此,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与时代同步的专业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传授会计专业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

2、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及需求的重要筹码,会计证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中级会计师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都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因此,教学时应考虑以“学历教育与考证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而且还让每个高职会计毕业生轻松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岗位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3、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与社会沟通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与外界沟通,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找到工作,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将来能否顺利晋升等诸多问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的职业生涯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身心健康。合格的高职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健康的心态迎接社会竞争和挑战。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诚信问题越来越成为衡量会计人员职业水准的标尺,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人文教育课程的力度。

三、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如何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大部分是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岗位,只有小部分毕业生从事审计岗位或管理岗位。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把会计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必须切实开展好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目前学校都开展了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了实训的效果,为此必须不断改进模拟实训教学,以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引入会计岗位分工模拟实训

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根据模拟单位的经营特点、组织结构、规模大小模拟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与财务关系密切的岗位,如财务主管、会计、出纳、成本核算员、仓管、销售等岗位,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互相监督、互相牵制,明确有的岗位的不相兼容性并定期轮换。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相关的财务制度,如差旅费报销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成本计算等。特别应重视对一些外部业务和出纳岗位的模拟实训,如企业的开户手续、支票和银行汇票的领用和填写、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和报税程序等。

2、加强会计审核、分析实训

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原始凭证(如车票、存款单、电费、收据等),作为一项课外作业。讲解原始凭证审核的要点,并让学生自己审核收集的原始凭证是否合格。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原始凭证是否有签字盖章、大小写不一致规范、收款收据使用圆珠笔、连续号码中日期的连续性。在实训资料可设置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非常有用的,有的可设计的明显些,有的可设计得隐含些,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讲解原始凭证签章制度等及填制一些自制的原始凭证及开具发票等作为辅练习。

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会计核算数据和报表,运用财务管理知识,对模拟单位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等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通过这样的核算、分析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