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

篇1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2

关键词:民居;文化传统;价值观;探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54-01

一、中国原始民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若干年以前我们的先祖向鸟一样在树上栖息,这种居住现象叫做“巢居”在原始人类的居住途中,巢居的形式渐渐退出了时代的舞台,进而被杆栏式建筑所替代留给世界众多不朽的文化遗产,其中中国的传统民居就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一种。从人类走出天然洞穴构筑简单的巢居和挖建原始的穴居开始,居住建筑在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征途上,从遥远的古代走到了今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特点的民居建筑。它的产生和发展,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既反映人们的生产状况、风俗习惯、民族差异、,同时又积淀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意识。尽管随着历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体而言,住宅的这种格调变化没有太大的突破,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传统住宅的独特体系,传统民居的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传统民居分类介绍

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方敌人的来犯,北方住宅多用墙壁型。相反,为了适应多雨湿润的气候以及充分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南方多为屋顶型住宅。在古代中国,墙壁型住宅和屋顶型分别分布在长江的南北两侧,后来墙壁型住宅的范围逐渐扩大,越过长江向南发展,于是屋顶型的分布范围就往西南方向退缩。同时,在这两者之间就出现了二者的折中型,这也可以被认为是汉族文化逐渐向长江以南一带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北方墙壁型住宅一般设有用来应付干燥严寒气候的取暖设施——炕,而且为了能获得充足的阳光,大多采用由一层平房围合出内院的布局。相反在纬度较低的长江及江南地区,为了避开强烈的阳光而由二层或多层房屋围合处又高又窄的天井空间,这样的内庭型住宅非常多见。而外部由高墙围着,内部是各层楼板及屋檐外挑的木结构住宅,可以看作是对北方墙壁型住宅的一种折中。

三、民居与艺术的交融

书画音乐诗词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渗透点缀在居民的很多细节里,形成了生动典雅的装饰,体现了建筑的审美特征。书法艺术是飞舞着线条的精神性艺术,在中国具有独特的传统和悠久历史。如苏州园林沧浪亭中潭西石上刻有“流玉”二字字体婉润流动,线条优美。

在中国传统民居的世界里,书法艺术与民居是想通的,从书体风格来说,篆书有婉通拮据的苍古之美,隶书有蚕头 的敦厚之美,草书有龙蛇飞动张狂之美,楷书有端匀严静的静态之美,书法艺术是线的艺术,它讲究章法。

建筑可以说是“凝聚的音乐”它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两者表现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交集,但实质上中国民居在气韵上表现了浓郁的音乐美感。民居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根本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民居的音乐韵律在时间中层层开展,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自我的皆趣和品味。

中国的民居是离不开画意的,尤其是古代造园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景写情。

四、关于民居的基本理论的实践探索

从人与居住环境的命题来研究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实际上是把居民还原到综合的事物之中,从传统到现代化,从作为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从生态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是广度和深度、微观和宏观、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中国民居是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华本土现存的民居城市和工矿地区集团住宅作为一种艺术改造。

中外传统民居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珍贵的遗产。今日随处可见世界许多传统城市中隐喻着西方世界,人们尚未觉察到城市化盲目发展的未来悲剧,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传统式乡土居民对保护自然生态的意义,工业化产品住宅会把人类带到难于挽回的环境灾难,希望这个觉醒越早越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建筑美学 建筑比例 形式美原则 对立统一

比例是一个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比例的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外延广泛,在不同的场所,比例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它在技术制图中的一般规定术语,是指图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而我们在造型设计中常常涉及到的比例是指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的相对关系,它往往与尺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比例在造型设计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体现了造型艺术中物质材料和手段上的把握。

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等种类。造型即创造形体,是美术的主要特征。造型艺术的特征是以可视的物质材料表现形象;相对于音乐和语言艺术,造型艺术总存在于一定空间中,以静止的形式表现动态过程,依赖视觉感受,又被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的上述特征都是由其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手段决定的,而各部分的相对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形式美的构成一般划分为两大因素:第一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元素,第二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元素之间的组合规律,也称构成规律或形式美法则。在第二个因素中,比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造型艺术的创造中,总是存在简单与复杂、凌乱与呆板的矛盾,适度的概念似乎很难把握。比例中的形式美原则不同于数学上的逻辑计算公式,在艺术创作中它的形式千变万化,几乎成为形式美构成要素中难以破解的密码。

维特鲁威认为比例是在一切建筑中取得均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都服从于一定的基本度量单位。许多古代民族都认为某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数量关系控制了世界存在的基础。2000多年前,古希腊雅典学派的欧道克萨斯首先提出黄金分割的原理。

所谓黄金分割,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近似值是0.618。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这一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黄金分割的理论,把黄金比例定义为 (√5-1)/2 的无理数。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黄金分割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和谐性,这个数值的作用广泛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有趣的是,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正五角星:五角形是自然界花瓣的常见结构形态,从这种形态概念提炼出来的正五角星形态中,可以发现所有线段之间的分割关系都基本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

黄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的长宽之比为黄金分割率,换言之,矩形的长边为短边 1.618倍。在很多完美的艺术品中都能找到它。举世闻名希腊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就是一个完美的实例,它的高和宽的比近似于0.618。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符合黄金矩形,《最后的晚餐》同样也应用了该比例布局。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更加和谐、典雅;即使是门窗,近似于黄金矩形的比例都会显得更加美观。

图1 黄金比例 图2 维特鲁威人

图3 黄金矩形 图4 五角星分割

中世纪后一段时间里,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甚至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然而理论如果走向极端,就背离了原始的初衷。黄金分割比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造型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建筑师用机械的手法刻意追求黄金分割的完美,即使是被我们认为是黄金分割比例经典的帕提侬神庙,其本身也具有多样性的建筑构件,正是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原则,形成了和谐而富于变化的建筑形态。除了线性的长宽,比例的概念还表现在体量的关系上,它与建筑的尺度、形体和组合关系密不可分。

建筑艺术总是在表现建筑的各种不同存在形式,总是对形体空间位置、空间关系上进行组织和创新。如果这些复杂纷纭的视觉因素只有多样变化,没有和谐统一,就会显得纷繁杂乱;如果只有和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就显得呆板单调。黄金分割的原理为量化这种变化中的统一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然而从古至今,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优秀的建筑,完全打破黄金分割的比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这些实例正体现了造型艺术的多样统一原则。

图5 帕提农神庙

黄金分割转化成一用语言符号,就是比例的一种不长不短、不宽不窄的和谐状态,这是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适度状态。而语言的形态是多样的,适应不同的表达要求,或高亢激昂,或优雅婉转,表达不同的思想状态。有时还需要采取夸张或隐喻的手法,体现出一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同样建筑的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作为系统研究课题,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风格的发展嬗变;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等等。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韵律、序列、规则以及形态、质感、色彩、风格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比例是建筑结构的控制要素,控制是为了形成和谐统一。是否真有一个比例,能够成为控制一切建筑的基本比例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答案是否定的。然而,许多民族都相信这种永恒不变的数量关系的存在。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中,则是寻找并设定某种“不变的比例”。这个不变的比例是永远找不到的,因为在具体的建筑中,除此之外比例总是与建筑的功能和风格相互影响着。尽管如此,对“不变的比例”的追求促成了建筑在结构上的相对单纯性和统一性,使建筑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都更趋向于有机对立状态的稳定、和谐。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产物,从营造角度,古今中外的建筑普遍采用了模数作为基本比例单位,使建筑构件定型化,并以此形成逻辑上数与数的结构关系。模数如同音乐的音符,一个音符无所谓高低,然而音符按照一定节奏,在统一而又有变化的原则的基础上排列组合,就构成优美的旋律。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当然建筑的创造要受功能和环境的制约,受经济条件和审美取向的制约。创造性本身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基本规律,无固定法则。“道可道,非常道”,这种辩证的哲学思想也是对形式美规律的诠释。形式美的基本原则是对立的统一,在统一基础上的变化,或是在变化基础上的统一。各独立的因素在艺术的组合建构中,不仅有外在的差异,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达到赏心悦目、意悦情抒的审美效果。人们的审美观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而对立统一的形式美原则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一座优秀建筑在比例中的形式“密码”!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克鲁顿: 《建筑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弗朗西斯.D.K:《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附录:

篇4

线是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用线来表现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述到岩画时期。岩画是我们理解早期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它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画种几乎遍布整个世界。我国的岩画也非常普遍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晚期线条被象形文字所应用,到殷商时期线条被应用到甲骨文和青铜器上。而中国文字又是从中发展出来的,可见线条对于中国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线条也具有伟大的艺术魅力。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文化不可能独立的产生和发展,西方古典绘画中虽然讲究块面、光线,但是没有线的存在画面就会模糊一片。中西方对于如何用线,会有一些差异,同时也会存在相同点,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线条的重视程度都是一样的。

一、线条在岩画中被使用

线条是一种概括力很强的一种造型因素,早期人类绘制岩画更多的是应用一种朴直的线条来达到一种最为质朴的情感。首先,岩画对于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的社会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次,岩画中那些古朴纯粹的造型语言――线条,对于我们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学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原始社会形态出现的这种绘画里学习到很多东西。岩画在欧洲的起源可以追述到三万年前,其中以法国的拉斯科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洞最为著名,我国的岩画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并且分布的也是很广泛的。“拉斯科洞穴发现于1940年。原始画家用黑线描绘出野牛、野马、驯鹿等动物,可见线条在原始绘画中的作用”①。出自原始画家之手的线条粗壮简练、气势磅礴具有律动感,坚决肯定,散发着早期人类社会原始的野性。对于形象的概括更加生动,体现出原始人类社会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热情与崇拜。艺术是不会说话的哑巴,艺术必须用别的方式说话,原始人类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用线条这种绘画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更加说明了线条在原始美术中的重要地位

二、 中国彩陶中线被使用

“彩陶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发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艺术品。中国彩陶的大约是在7000多年到4000多年前的时期。”②彩陶上的纹样也是对我国绘画起着深远影响的因素之一,它的出现也意味着我们的祖先有着一定的意识转变,对于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说到中国的彩陶不得不提的是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也就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还有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前者是我国河南省仰韶村首先发现的,所以学者们称之为仰韶文化。后者是在青海大通县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故此得名。二者是中国彩陶文化的经典,在美学角度上来说也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的,而且两者也是中国彩陶发展中不同阶段的典型代表。其中,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彩陶是在以一种十分朴素简单的黑色线条勾勒出如蛙、人、鱼、植物等具象的纹样,也有一些如三角型、 圆形、直线等抽象的图案。可见在中国彩陶对于线条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线条之所以在中国彩陶的纹样中被这么广泛的使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线条的伟大的艺术魅力。仰韶文化中另一个类型也就是庙底沟类型彩陶,庙底沟文化被称做国画之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件河南发现的一件彩绘陶缸,陶缸上用充满野性的,阳刚的粗线描绘出了一个石斧和一条被白鹳叼住的一条鱼,又用相对比较阴柔的细线画出了一只白鹳用线十分朴实稚拙,在刻画描绘对象时也显得十分生动,尤其是在白鹳的刻画中更是绝妙地在白鹳的眼睛处用粗线描绘,使得这幅作品更显灵动,其造型也是简练概括体现出原始绘画的稚拙之美。马家窑类型彩陶决大多数不是人物而是抽象的几何图像纹样,用线条来表现水波、旋涡等图案,运用线条来表现华丽的视觉效果。半山类型彩陶用粗犷的线条来表现出几何图案,很像山川河流。马厂类型也是用线描的形式来在陶器上进行绘制图案和纹样的。可见,线描在人类早期绘画作品的应用广泛度上是非常广的,也可以说线条这种造型语言对于彩陶的绘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三、线条在希腊建筑中被使用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古代希腊人在文学、艺术、科学上都拥有十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对欧洲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任何国家艺术的发展与形成都与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条件、民族性格特点等分不开,古希腊也不例外。古希腊是城邦国家,像所有城邦国家一样,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体为希腊的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动力。城邦国家要求公民除了拥有强健的体魄之外,还需要一种完美的心灵,这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审美标准的一种典范。古希腊的艺术家对于人体也有较早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的竞技使艺术家们有机会研究健美的人体。

古希腊美术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荷马时期,然后是古风时期,其次是古典时期,再次是希腊化时期。

荷马时期是根据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来命名的,是氏族社会的末期,同时也是神话形成的开始,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时期。古风时期是造型艺术的发展和形成时期,建筑上发展和形成希腊典型的建筑形式围柱式。古典时期是希腊艺术的繁荣时期,艺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希腊化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力山大帝国,随着帝国疆域不断扩大使得希腊艺术文化向东方传播,与东方艺术文化交融。这一时期希腊艺术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其艺术技巧上更加纯熟,题材上更为广泛。同时希腊艺术家们对于如何用线也随着各个时期逐渐趋向成熟,具体表现在建筑和其他造型艺术等。

希腊造型艺术中对后世最具有影响的要数建筑和雕塑艺术,这里我来浅谈一下建筑艺术中线条的应用以及它的深远意义。希腊建筑的特色在于围柱式,围柱式就是建筑周围用柱子环绕,其最重要的就是柱式,这种柱式的雕刻充分说明了古希腊艺术家们对于线条审美功用的理解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古希腊柱式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它们是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它们不单单是希腊建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笔。

多利亚式,该柱式没有柱基,柱身挺直粗壮,显示出了一种男性化的阳刚之美,从中可以发现古希腊艺术家们运用粗线条把男性阳刚的、健硕的、刚劲雄壮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多利亚式柱式的柱身刻有垂直的粗线更加显得该柱式的挺拔,这样看来古希腊艺术家们对于如何用线条的审美功用来表达某种审美趋向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在建筑中运用线条来体现一种对人本身的赞美。

伊奥尼亚式是一种女性化的象征,古希腊艺术家们用一种苗条的,纤细的线条语言来赞美女性婀娜的妩媚的生命状态。伊奥尼亚式柱式的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有着潇洒飘逸的卷涡,就好像是女性头发,柱身上的凹槽就如同少女身上的裙褶,这曲线和直线的搭配实在是绝妙,运用直线把曲线的袅娜、飘逸表现得如此深刻,显示出了古希腊艺术家把握线条的能力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科林斯式是从伊奥尼亚式之中演变发展出来的,其柱头更为华丽,用线更加和美,柱头型如花篮,四周装饰着锯齿状叶片。科林斯式是与伊奥尼亚式复合柱式。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中对于线条的运用也是十分成熟的。

四、线条在中国古典绘画的应用

线条在中国古典绘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线条也就没有中国古典绘画,因为在国画中线条也就是白描是国画的造型基础,就像今天我们学习西洋画中学院派素描的地位一样不可动摇。中国古典绘画艺术是线的艺术,使线条来具有一种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既是国画的精髓所在。

中国绘画选择了笔墨语言,而笔墨语言又规定了用线的方式,那么就会有一定的原因。其原因在于线条虽然不能如实地表现丰富的色彩和明暗变化,却可以表现这些变幻不定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骨,这就是中国画中线条最主要的特征。自古以来,中国画对于线条就有十分精到见解,比如说工笔画中对于衣纹的处理并不是信手拈来,随意而为之的,而必须按照人体的结构,身体的比例来进行一种对线条的组织,组织过后的线条会更加优美,更加生动。

线条固然是一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但线条在不同画家的手中就会变的具有人性化的意趣。比如说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民间画工的“祖师” 吴道子,他被奉为“画圣”,产生吴道子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的盛期。唐太宗、武则天以来唐代社会日益向上发展,是一个充满自信具有激情的时代,绘画及雕塑艺术本身也已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无论写实技法及吸取生活形象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此可见,盛唐时代是具备了出现伟大的艺术家的条件,吴道子便是这时期涌现的众多的杰出艺术家之一,而成为这一历史时代在艺术方面的伟大的代表者。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

中国画对于线条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传统线描技法十八描就记载了十八种如何使线描生动的技法,这更加说明了我国传统古典绘画中线条的重要地位。

五、线条在西方绘画中的应用

线条决不是中国画的专利。东方绘画中的线条具有装饰性韵律性,西方绘画中具有很强理性特征。

线条在西方美术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希腊的瓶画还是在荷尔拜因、安格尔的作品中,线条都是其重要的绘画语言。

希腊瓶画:希腊瓶画是希腊古风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为陶土的本色,使形象的轮廓突出,就像我们平时看的剪影一样,细部再用线条勾勒出来。瓶画大多数表现的是具有情节的神话故事和日常生活,运用线条十分流畅秀丽,表现出人物戏剧性的动人场面和十分细腻的心理情感世界。

荷尔拜因:荷尔拜因是用线的大师,也是我十分崇拜的伟大艺术家之一,其作品用线灵动绝妙,线条的虚实排列十分考究,虽然在美术史中其名望在与他属于同时期的丢勒之下,但其用线之考究,我个人觉得在丢勒之上。其实不仅在绘画上而且在一些理论书籍上也有专题论述,比如说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康定斯基就著有理论书《康定斯基论点线面》。达芬奇也在其著作《论绘画》中有过要认清轮廓的来龙去脉,讲究线条的完美与曲折,清晰与模糊,粗与细的说法。

六、中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

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具有韵律感和装饰味;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可以把这两者进行对立的比较,可以说用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互贯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华丽的艺术美感,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历史环境和不同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20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不仅要了解我国传统艺术,还需了解西方我们美术。“西为中用”。

注释:

①《外国美术简史》第13页.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

术史教研室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修定版

②李凇著.《中国美术断代史》第1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著.《外国

篇5

人类的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的,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地域的差异导致了历史文化的不同,人们对美的感受,对建筑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古往今来,不同地域的建筑为我们带来了缤纷的视觉享受。西方历史上,建筑的发展受到强烈的理性因素的左右,从古罗马时代以严谨比例而著称的柱式,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论》,然后一脉相承地发展到了现代西方建筑,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建筑文化体系。影响西方建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神学,主要体现在教堂上,人们认为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人们对神充满着敬畏,从帕提农神庙到万神庙,从巴西利卡到希腊十字,西方的建筑师对于教堂平面、立面和空间感受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相应的情况是,数千年来的中国建筑,虽然也有儒家的实用理性的思想蕴含其中,但建筑的基本思考却被束缚在传统框架中,如依靠风水这种超自然力来决定建筑的选址。

1单体建筑的差异

1.1建筑材料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砖木为主要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材为主。二者对于材料的选择除了地理位置之外,还受到了文化理念的影响。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一和人”的理念,这个理念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认为人应该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物我一体,选择木材这个材料,正是看到了木材的亲和性。另一方面,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重视的建筑不是寺庙,而是皇帝居住的宫殿,木质建筑便于横向发展而有利于采光的特点刚好满足居住建筑宽敞明亮的需求,而且建筑速度快,可以快速建造大规模的宫殿。而西方重神性,一方面,石质建筑容易向高度发展,直指天空,有利于塑造高耸且不采光的空间,刚好满足宗教需要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金字塔、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万神庙等西方的大型建筑建造时间长,石材又便于保存,满足建筑建造时间长、追求永恒的特点。

1.2建筑形式

另一方面,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东西方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东方人祭祀先祖,希望先祖可以庇佑自己和后人。所以东方的祭祀建筑——祠堂,其建筑形式更接近于普通的居所。而西方人则是崇拜神,追求不朽,这点在教堂建筑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1]。其次,由于建筑材料的差异,东方建筑的木构架建筑更易于横向发展,而西方的石材容易向高处发展。所以东方的建筑等级越高,开间就越多,以此体现建筑的地位。如北京太和殿,它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的建筑。西方的建筑越是重要,就越高大。古罗马的万神庙,它面阔33m,正面8根柱子,高14.18m,穹顶直径达43.3m,顶端高度也是43.3m,整体高大雄壮,色彩艳丽。再如之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外表的向上动态很强,轻盈的垂直线条统领着全身,越往上划分越细,装饰越多,越轻盈。西方人企图通过高耸入云的建筑与神进行对话。

1.3建筑装饰

西方建筑的起源是古希腊,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主要依靠柱式和山墙体现。柱子上细下粗、上轻下重,下面质朴而上面华丽,这使它们表现出向上生长的姿态。柱式体现了西方的严谨性和逻辑,每一种构件的形式完整,垂直构件作垂直线角或凹槽,而水平构件作水平线脚,柱头是垂直构件和水平构件的交接点。柱式上的装饰很有节制,精美而不冗杂,并且随着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大小性质不同,柱式都要作相应的调整。建筑的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2]。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东方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2群体布局的差异

2.1建筑群布局

东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观念的影响。在东方,大约六千年前,广大地区都已经进入了氏族社会,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血缘关系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纽带,居于首要地位,礼制宗法制度也都来源于血缘关系,并且维护着它[4]。而礼制宗法制度又影响着建筑布局,所以东方的建筑多以家庭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空间,也就是四合院。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周时期的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又如北京故宫,由重重院落组成的庞大的建筑群,各个院落、各个建筑又都表现出了等级制度,体现了东方建筑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与东方建筑的建筑群不同,西方建筑往往重于表现单体建筑的高大辉煌,表达建筑的个性,这与西方自古以来的英雄崇拜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希望可以突出个体的表现。虽然西方也有建筑群,如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形式参照了东方建筑的特点,不仅中轴对称,而且作了几进布局,空间纵横、大小、开合、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交替。但与故宫不同的是,这一系列的交替只是为了酝酿艺术的到来。建筑群的最后是一个围廊式的庙宇,这是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规模很大,非常豪华,是整个广场的艺术所在。所以图拉真广场的本质还是个人崇拜,与东方的礼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2.2园林布局

在影响东方建筑发展的诸多理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最基本的。“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无法预测的宇宙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世界的主宰。春秋以后,对这种主宰的敬畏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出现了“天命”“天意”等一系列的观念。西周以后,人们强调人与天的关系不可分割,于是出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其次,是“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在东方的文明中,受到道教的影响,自然包含了人类本身与周围环境,在这种观念中,人与自然中的其他东西的地位是相同的,没有高低之分,这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所以,东方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通过巧妙的布景、独具匠心的空间安排[5],并借助于文学、雕塑、绘画等艺术手段,把自然景物和人文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园林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居住功能,具有深厚的抒情性。苏州拙政园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自然山水融入园林建筑设计中。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虽然将人与自然都看成被上帝创造之物,但是却认为自己被赋予了上帝的形象,因而享有管理、控制自然的特权。所以在西方文明中,自然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出现在矛盾关系中。同为人工创造,西方园林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人工管理的痕迹。如凡尔赛宫,充分体现了“秩序是美的”的观念,所有的植物都被修建成规整的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并且整个花园有着明确的中轴线,就园中的建筑而言,并没有像东方的园林建筑那样,企图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而是脱离建筑存在,表达自身的雄伟壮丽。

3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东方注重血缘关系,西方重视个体价值。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东方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西方则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要改变自然。在信仰则分为祖先祭祀和崇拜神两种模式。这些差异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东方以庞大建筑群落为主,和西方以高大的单体建筑为主两种建筑形式。表现在建筑材料上,东方的土木结构在废弃后便于回归自然,西方的石材则体现出他们崇拜天神、追求永恒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于东,吴娜.从建筑材料角度看东西方传统建筑之差异[J].四川建筑,2008,(6):22-23+25.

[2]郭仕群.浅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12):3-4.

[3]刘国忠.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影响之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167.

[4]任伟,张贺君.从东西方历史建筑的差异看东西方文明[J].中原文物,2012,(4):88-93.

篇6

关键词:比例与尺度;色彩与质感;符号;装饰与细部

Abstract: architectural style is the exterior of the building shape beauty manifested intuitively, this building environment, building technology, building individuality three principles, in control three big principles, trying to design way of summing up the specific architectural modeling. Put forward the keyword proportion and scale, color and texture, symbol, decoration and detail, by some physical means, create both modern function, but also has the sense of the times and respect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with its own personality building image.

Keywords: proportion and scale; color and texture; symbols; decoration and detail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所谓建筑造型就是指构成建筑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也可以说是能被人们直观感知的建筑空间的外部物化形式。再说建筑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也是专指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艺术形象,而不是泛指仅按一定实用功能和技术经济等物质条件设计的一般建筑实体。建筑造型是受内外多种因素制约。它既受其所处的外部城市空间环境的制约,又受其内部功能的制约。也就是说它的平面和立面不是孤立而单独存在的。平面、立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两者在建筑的局部或整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的总体造型。因此,立面与平面是平等的,在建筑的形体构思中至关重要,设计时应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我国各个地方由于本身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方建筑文化。所以,建筑设计时也要考虑各地不同的建筑文化及气候差异,以适应当地气候、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满足人们对气候和地方文化的适应要求,其建筑艺术风格也应与周围环境的形象相融合而不突出。

一、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建筑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建筑的造型和建筑的美感,是建筑师孜孜以追的目标。平面的形成塑造了建筑整体雏形,而建筑造型又反馈给平面,最终使得平面、造型共同趋向完美。用于公众的建筑和设计必须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被所有人接受,并且具备满足基本需求的良好功能。建筑的造型应反映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与审美情趣,尊重当地的文脉。但是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体现在的实用程度上。只有既适用于功能需要,又表现出审美价值的建筑形象,才能构成真正的、适合于时代特征的建筑艺术。所以建筑造型的构思和设计应以功能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并使与基地环境有机融合,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创造出既有现代功能需要,又具有时代感和尊重当地历史文化氛围的有着自己个性的建筑形象。

1、建筑环境——造型设计的客观依据区

建筑从来都不存在于真空中,它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建筑物不能仅仅是个基地上的添加物,它应该与环境发生关联。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十分注意对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力求使建筑能够与环境有机的联系。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的《园冶》一书中已开始就强调“相地”的重要性,并用相当大的大篇幅来分析各类地形的环境特点,从而指出在什么样的地形条件下应当怎样加以利用,并可能获得什么样的效果。园林建筑是这样,其他类建筑也不例外。对于外环境的处理的定义,无非就是协调与对比,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并不矛盾,在协调中求对比,在对比中找协调,赖特主张:“建筑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建筑形式的创造应该是建筑师对其设计的对象及对象所处的外界环境认真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先人为主或简单的模仿或照搬他人之作。形式是源于环境,生于环境,统一于环境,服务于环境。所以建筑形象的创造首先是要分析环境,分析建筑物所处的具体环境的特点,包括基地的地形、地貌(地上、地下)、建筑环境、人文环境、交通条件、基地方位形状等等,并综合考虑建筑对象内在的基本要求及特殊要求,从而找出矛盾,并努力分析出主要矛盾之所在,进而决定采取何种设计处理方法,达到某种设想的建筑环境效果。要想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来美化环境。

2、建筑技术——形象创作的物质手段

在建筑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筑技术上升到重要的地位。它是建筑造型的物质基础,对建筑造型有直观地影响。它完全改变了过去把建筑物作为手工艺品的加工状态,工业化建筑方法使建筑形式、功能、材料、设备和施工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复杂的外形和繁琐的装饰被逐渐淘汰,建筑不仅表现它的功能及其内在空间关系,而且也越来越多的注重表现建筑的物质手段——建筑技术,即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及建筑施工方法等。

3、建筑个性——形象创作的灵魂

建筑创作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创作建筑物个性的问题。建筑物的类型很多,功能各不相同,不论采用何种材料、结构和构筑方法,它的最终建筑形象都要能反映或表现它的个胜,即在建筑艺术处理上赋予每一幢建筑物恰如其分的形象。

内容决定形式,建筑物的性格取决于建筑物的内容。建筑物不同的功能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它的基本外形特征,建筑造型就要有意识地表现这些基本特征,表现得充分、恰当、建筑物的性格也就容易被人们认识和理解。建筑形象个性化的创造关键在于设计者的创意或设计理念,即你是怎样认识你的设计对象,你在分析设计任务的基础上要把它设计成什么样的,要表达你所追求的什么样的理念、创意或意境?此外,从环境分析着手,抓住环境的特性,针对建筑环境所赋予的特殊矛盾,用特殊的方法处理这一特殊矛盾,这种设计也自然有了它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它的个性。

二、建筑造型手法

建筑形象是一个有序的知觉整体,反映建筑内在的逻辑、力量、构成、美的感受和特性。比如休闲娱乐建筑,因其功能和空间构成的独特性,在立面上更注重轮廓的优美和立面线条的流畅;平面和体型简洁,替快的穿插、变化、组合较少而更注重建筑细部的处理;体量上以稳重大方、端庄为主而不失轻灵、活泼;性格上大致表现为内敛而不保守,朴索而不失典雅,谦和又卓尔不群。整个外部空间气氛有助于人们对其场所性和外部特征的认知,对人们而言则使其心理状况和情感与之相吻合,在对空间形态的把握上产生方向感和识别性进而产生安全感;在对场所特质的感知上产生认同感,并通过把握和感知自己生存的文化而产生归属感。

1、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是经典美学的两个基本内容。一切的造型艺术,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否和谐,尺度是否恰当的问题。比例是指形状和空间的实际尺寸之间的数字关系。而尺度则是指各种因素作用构成的空间的量的规定性,即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处理好建筑整体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从体量组合入手来推敲各基本体量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各体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部件的尺度问题,尽量与人贴近,创造出亲切感和归属感。

2、色彩与质感

材料的质感、色彩及运用规模可创造不同场景。给人留下鲜活的印象,这种过程对接受者而言是主动的,愉快和有参与欲望的。在视觉艺术中,直接影响效果的因素从大的方面讲有三个方面,即形、色、质。因此建筑的色彩、质感处理也是造型设计的重要内容。视觉直接了当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建筑物的形是最基本的,色是通过形,并使形产生更多的感情力量。不同的色,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情反映,冷暖、明暗、轻重令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所以色彩的应用也是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人们由于受大自然的影响,所以绿色成了春天色相,橙则是秋色,蓝则是天空,对配色专家来说,色彩则具有更加精细的特征,色彩对他而言可以是暖的、冷的、讨厌的、宜人的、郑重的、镇静的、消沉的、刺激的等等。反映到建筑中来,就需要根据其功能来配置。在工厂中,职工在高温的环境下工作,如果把房间漆成明亮的冷色则会更加舒服。在医院里,毫无疑问要保证内部是纯白色的,意味着它的卫生洁净。

另外,质感表现的处理,一方面要考虑材料天然情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表现人工处理以及材料组合可能引起的感情效应。至于质感处理中的组合,最常见的有两种,调和组合与对比组合。前者自然真诚,含蓄而刺激;后者则具强烈效果。两种组合方式结合使用,能收到多变的效果。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质感,例如光滑与粗糙、软与硬、冷与暖、光泽、机理等这些质感特征与形体和色彩一样传递着信息,恰当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对空间效果进行调节。

3、符号、装饰与细部

符号是利用一种约定了的、可以通过联想得到暗示的建筑语汇。近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商业建筑和文化建筑中经常运用一些符号,表现出一种商品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的情趣。但一般的作品都是被动的运用符号,参照别人的风格和形式,装饰性的运用符号。例如,如今大量可见的实的、虚的、完整的、残缺的拱券、三角山花以及装饰用的檐口、女儿墙、柱式等,有的已流于肤浅和虚假。说明建筑符号表现为抽象的含义,不仅在表达层次上具有多层次性,而且在立意构思上也需要下功夫。所以,对于符号的运用,应根据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及类型等巧妙地汲取含有信息价值的符号,高度概括和抽象,并且巧妙地利用而不应虚假地、装饰地对待。

三、结语:

建筑造型艺术的表现力主要还是通过体形的巧妙组合,整体与局部之间良好的比例关系,色彩与质感的妥善处理等来获得,而不应企求于繁琐的娇柔造作的装饰,但适当的装饰与符号的运用可以加强建筑造型的表现力。良好的建筑造型不仅能满足建筑的功能需要,又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尊重当地历史文化氛围并且有着自己个性的建筑形象。

参考文献:

[1]史春珊,孙清军编著建筑造型与装饰艺术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篇7

[关 键 词]光建筑设计应用

前言

人类的生活天天与光相伴,建筑和城市与光息息相关。光显示出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激发了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对夜景照明创作的冲动。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为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城市创造光明、舒适、绚丽。创造优美的光环境是建筑师、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光是建筑艺术的灵魂

1.1光塑造形象:物的形象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被视觉感知。正确地设光(指光量,光的性质和方向)能加强建筑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反之则导致形象平淡或歪曲。

1.2光建构空间:明和暗的差异自然地形成室内外不同空间划分的心理暗示。光的微妙的强弱变化造就空间的层次感。

1.3光渲染气氛:晴空万里,细雨连绵,不同的环境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当中光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光渲染的气氛对人的心理状态和光环境的艺术感染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1.4光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人平庸。强化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实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1.5光演现色彩:显色性好的人工光源可以象天然光一样真实地演现环境,人和物的缤纷色彩;显色性差的灯则造成颜色变异,丧失环境色彩的勉力。彩色灯光赋于光环境情感意识,使一些颜色响亮,但也会使一些颜色受到扭曲。

1.6光装饰环境:光和影编织的图案,光洁材料反射光和折射光所产生的晶莹光辉,光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灯具的优美造型都是装饰环境的宝贵元素,引人入胜的艺术焦点。

2建筑内特定光气氛的创造

天然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要有效利用它。如果自然光能进入到某一空间,那就只能算是一个补充光源,进行定点照明,平衡一些亮度而已。

2.1利用自然光

在自然采光方面应仔细考虑窗的面积及方位,并可设置反射阳光板;建筑内装修可采用浅色调,增加二次反射光线,通过这些手段保证获得足够的室内光线,并达到一定的均匀度,由此减少白天的人工照明,节省照明能耗。采光窗作为建筑构成一个元素,在艺术上应和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在视觉上要求舒适,无眩光,功能上要考虑光、热与隔声的问题。建筑师根据不同建筑要求设计采光窗。目前除常见的侧窗和天窗外,天穹式采光窗、带反射挡光板的采光窗、阳光凹井采光窗和全反射采光窗使用也不少,呈现出采光窗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2利用电光源

所有的建筑空间,无论有多少优点,难免有一些遗憾,首先要对其做扬长避短的再调整,即考虑电光源对空间的二次创造,其中光对表现这种二次创造设计如强调空间、突出层次、虚化背景界限、深远空间等有极大的作用。

2.2.1背景照明:使空间更人性化

背境照明的光线使房间充盈着柔和、迷人的光线,令空间人性化。为获得理想的背境光线,现代的照明设计采用反射自墙面和天花板的光线,这样就可以避免产生亮点,光线也不会在人的脸上产生阴影,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光线效果。背境照明的可以来自壁灯、吊灯或在橱柜、梁柱等高处光源。

2.2.2重点照明:强化突出光线

重点照明采用精心布置的较为集中的光束照射某件物体、艺术品、盆景或某些建筑细部结构。主要目的是取得艺术效果。重点照明的设计常常使观赏者觉得光线是不太明亮的光源提供的,比如蜡烛或墙上的吊灯。

可以让灯光来营造出您所期望的情调和氛围,取得最动人、最富戏剧性的效果。正因为灯光具有如此魅力,可以根据各个房间和空间块面的特殊情形来进行照明规划。由于所要达到的意图和目标不同,设计方案自然也大相径庭。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房间没有必要突出家具物品陈设,便不妨采用漫射光照明,让柔和的光线遍洒每一个角落,而在那些放满艺术收藏品的区域,最有效的便是准确、直接的灯光投射,以突出主题。

一些公共活动场所(比如客厅、餐厅)需要有一种友好、亲切的气氛,产生这一效果的最好办法是选用传统的顶灯或枝形灯。如果还能辅以大落地窗,以便吸纳自然光线,效果则更佳。

浴室的照明设计最好是或浪漫或平易的情调,复古的墙地砖在多层次灯光洋洋洒洒的照射下,带来了古典的美,而局部的投射光则将我们引入深邃。

光的装饰作用在现代居室设计中,光不再仅仅是照明作用,随着人们对环境气氛的要求越来越高,光所具有的装饰效果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们所运用,光有冷暖之分,有颜色,经过“裁剪”有形状,光与其他材质配合可共同演绎动人的场景效果。

光色最基础的便是冷暖,室内环境中只用一种色调的光源可达到极为协调的效果,如同单色的渲染,但若想有多层次的变化,则可考虑有冷暖光的同时使用。现代居室中考虑动用五颜六色的光营造温馨气氛的佳做举不胜举,例如淡黄色墙面和地面的房间,采用暖光源与地面石材相映,突出温暖气氛,而白色吊顶采用非直接照明用途的冷光源,达到了衬托暖光源的作用,是一种对比也是一种丰富。装饰照明的光色彩不同,人的视觉效果就不同。用照度适宜的中性白光照射白色或近似白色的墙面,会出现清洁、宽敞、明亮、醒目的效果。通常性况下,鲜艳、饱和、照度充足的彩光会带来健康、明亮、堆璨、瑰丽的效果,而光色不纯或照度不足的彩光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效果。如微弱的黄光会散发昏暗、暧昧的气息,暗淡的红光会渲染压抑、恐怖的气氛,幽暗的蓝绿光则会造成阴暗、诡秘的效果等等。

另外,照明效果直接受到建筑立面的材料材质的影响。不同颜色的墙面配合灯光给人以不同的感觉。粉刷墙壁应根据需要和条件选择适宜颜色的乳胶漆。一般用白色粉刷墙壁的居多。因为白色反光强,使房间显得洁净、宽敞、明亮,较适合小或暗的居室。淡橙色给人以热烈、愉快、兴奋和温暖的感觉,宜于冬季采用,如果更淡一些,便四季咸宜。红色刺激性较强,一般不宜用来粉刷房间。不过,如果用极淡的粉色浆刷墙,再配以各色灯泡,整个房间会造成热烈、温暖的气氛;用红色内墙乳胶漆来装饰结婚新房,更显得喜庆、热闹。淡蓝或淡绿,前者给人以清爽、开阔的感觉,后者具有安谧恬静的效果。南向的房间可用清淡些的色调,北向的房间宜用暖色调。房顶、墙壁、地面要依次渐变地布色,正如自然环境的过渡:天空的淡蓝,田野的浓绿,土地的黄褐。

光还可被“裁剪”成各种形状,或点,或绒,或面,光的边缘则可虚可硬,主要取决于受光面或是“穿过面” 的形状,如居室的门厅较为狭长,为了不使大门或客厅之间的连接看上去低矮、狭窄、冗长、阴暗,设计师通过大量用光,将其设计成了一个“光的环境”,一个处理精致的门厅走廊,从客厅往外看去,是另一处明亮、有趣的天地,而非简单地承担交通功能的走廊。

此外,光通过影对有质感肌理的材料表现的强化装饰效果,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光与彩色玻璃的配合几乎可使任何色彩和花纹表现其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

篇8

当代壁画属于环境艺术,只有当画面的形式语言与环境协调统一,才能展现出特有的视觉美感。空间位置确定了壁画的环境状况,位置不同,对于壁画创作的要求也就不同。《世界文明》壁画创作是在深圳世界之窗旅游区的文化广场上长200米的浮雕带。居于“世界之窗”这样一个以展示世界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公园的时空背景之下,《世界文明》石刻壁雕,总体设计上是展现世界文化,经它入口,接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所以在壁画设计上,主要是集中显示人类数千年创造伟大文明这一核心主题上,无比恢弘的气势,展现无比丰富的文明。目前关于这一大型壁画创作的论述,据本人在查找资料时发现较为零散,其中有价值意义的数侯一民先生和李林琢先生的《再现东方文明――深圳世界之窗“东方文明”浮雕创作谈》一文。文章围绕在侯、李先生的论述基础上,较为详尽地阐述《世界文明》壁画的艺术特色。

二、关于《世界文明》壁画的基本情况

深圳世界之窗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一个集中多个国家、多种民族、多种历史风貌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形式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有意识地营造出了一种旅游文化的文化意境,多色彩地再现各民族的文化形态,艺术地实现它的商业活动,让游客在欣赏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中感受审美的情趣,这是很有意义的研究。

居于“世界之窗”这样一个以展示世界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公园的时空背景之下,《世界文明》大型壁画为贯穿五个大门,长200米的浮雕带,与各大洲门式建筑、古代柱廊和雕刻群组成宏伟的文化广场上。《世界文明》大型石刻壁雕石刻长200米,高10米,它与不同地区的大门和数十座古代建筑的柱式及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气势宏大的世界文化广场。由中央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三个单位的艺术家们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精心设计、精心监制的红砂石浮雕。塑画墙高10米,分6块墙面环绕广场竖立,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这是一部表现人类文明史的的鸿篇巨制,是艺术与旅游文化融为一体的创作。它以粗犷、质朴、细腻等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与五湖四海的游人对话交流,显现出自身的精神力量。

三、《世界文明》壁画创作内容的特点思考

《世界文明》壁画主要集中在显示人类数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这一核心主题上,它不仅包括了两河、印度、埃及、希腊、中国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又包括了整个亚洲、太平洋、大洋洲、澳洲极其丰富、极具特色的广大地域。

在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和背景时空下,对画面形象的收集、处理、提炼以及艺术创造是有着很大的困难的。人类文明,从古巴比伦到伊斯兰文化,从仰韶到丝绸之路,从古代印度到佛教的传播,从古老的图腾到科学发明,天文、地理、航海与战争。从恒河、黄河、两河流域直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各大洲的多种文化。纵贯数千年,横跨整个地球……要熟练自由地驾驭这一庞大复杂的任务,不单要有对于中外文化的熟悉知识背景,还要有对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纵观《世界文明》壁画所应用的素材,壁画家们并没有采用惯常使用的壁画手法,而主要依靠对世界优秀文化遗存的精选与组合来形成画面,但组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按严格的文化历史,概括数千年文化的丰富内涵来构建画面的形象。

(一)《世界文明》壁画创作艺术形式的特点思考

《世界文明》壁画创作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还表现在对壁画艺术形式的追求和探索上,表现在对材料工艺的选择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壁画创作为当代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中国传统壁画匠心独运的造型方法,宛转自如、流动飘荡的线描技法以及变化丰富、生动灵活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构图营造法等,都在《世界文明》壁画中有所体现。《世界文明》的壁画创作者们如在体现具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的玛雅文化的一个局部,壁画艺术家们就大胆地采用了米克斯特克传说中的“脚印”贯穿于整个墙面,导引着人们沿着这些“足迹”去探寻美洲文明的奥秘,画面的处理上类似于“超现实主义”所营造的异乎寻常的梦幻般的境界,也有颇似“抽象派”的形式探索。另外,艺术家们也在注重从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中,从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使得壁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日趋多样化。

(二)《世界文明》壁画创作材料的特点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当代的壁画家们在开发传统工艺材料的同时,极其注意不断运用新的材料来进行创作。除了运用油画色、国画色、丙烯色等颜料绘制之外,还注意运用镶嵌、陶瓷、漆艺、金属材料和棉毛、化纤材料等来开拓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许多壁画本身就是运用物质材料对建筑实体进行装饰的,所以,壁画在材质运用方面的创新也显得十分重要。相当多的壁画作品超越了传统的用材范围,广泛采用了新颖的材料,获得了只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的优美的艺术效果,从而为现代壁画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但是,《世界文明》壁画虽是单一地采用了红砂石用浮雕的艺术手法,由于对墙面以自由分隔的形式,以乱花迷眼的组合,以高(高可近圆雕)、中、低(平刻浮雕)跳动的起伏和张弛变化的疏密开合,以表达“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丰富与壮观,从而达到更能深化人类文明史的这一主题。

(三)《世界文明》壁画创作手法的特点思考

《世界文明》是一座巨型的石刻,壁画家们一般采取了高、中、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高浮雕有高达75厘米,在画面的下部,其内容是有代表性的文物,(如印尼的神鹰,印度的恒河,日本的奈良大佛,中国的舞乐骆驼、霍去病墓的卧马,巴比伦的哈木拉比法典等等)或粗犷雄浑、或精雕细琢,在画面上成为柱角,造成构图的稳定感,同时,它又是观众直接触摸和拍照的对象,“中层浮雕全高45厘米,出底板一般25厘米。这一纵横交错、内容繁杂、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成为一个个中心,其外轮廓是画面的骨架,浅浮雕部分总厚度为30厘米,出石底面约5厘米到8厘米,起烘托与连接的作用,虽不是画面主要部分,却并不省工,有不少局部,如日本和服和浮世绘的水纹花饰,都是以精确的构造,一个个斗拱、一朵朵小花、一个个波纹连卷、勾结、精雕而成,一律不用线刻,因为简单的线刻在大浮雕上效果不理想”。整个作品是靠构图的大结构、阴影的起伏强弱、块面的开合疏密、石头的色彩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和气势感觉的。另一种视觉效果就是近看效果。因为观众更多的是在浮雕下观看,视角不过是整个画面的二十分之一,而且前边还有柱,自然分隔成一个个局部,这就要求设计时每个局部的相对完整性。在处理上对有的局部极尽精微,使游客能发现许多精彩之处,有的小地方又放手处理成大的形体,有如一面大墙,如恒河的大象高达两层楼房,观众到此心胸开阔。

(四)《世界文明》壁画创作的功能性思考

就《世界文明》壁画艺术的功能而言,它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它不仅以记事性或象征性的构思与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生动的造型,丰富的想象去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性故事情节,以富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表现不同的人物情景,而且能与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其它艺术形式所达不到的艺术魅力。

四、当代壁画功能的拓展

《世界文明》壁画已不仅仅是传统概念上的一幅画,它在广义上已是一种环境艺术了,它关注环境,并在广阔的天地中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它对营造深圳世界之窗乃至深圳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一个当代大环境的文化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上来看,当代壁画与环境的结合,壁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壁画对建筑的从属性和艺术价值的相对独立性,在环境设计中精品力作的意义,以及当代壁画功能的拓展性都是我们必须探讨的课题。

《世界文明》壁画的成功,其最为突出之处就是善于挖掘各地民族气派、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并对于深厚而丰富的世界各国民族传统的研究(包括对民间艺术、以及文学、历史各艺术门类的研究)。而且并没有僵化在传统的固定模式之中,相反,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的历史借鉴,产生了面对现代人需要新鲜活泼的新形式,新语言。

篇9

一、美术欣赏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

学校应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使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是迎接新考验,培养合格人材的战略举措。从理论上讲,没有学不会美术的学生,但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品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挖掘潜力,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参与和投入到美术欣赏中去,接受其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上,精神上获得实际上的体验。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美术欣赏课,不仅表现在美术教育的本身,它还同德育、智育、人格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来说,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美术欣赏以艺术形象的陶冶情感交触,使人心灵美好,人格高尚并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愉悦,也可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趣味,激发创造力,从而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美术欣赏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罗马尼亚画家博巴说:“一件好的作品因为其造型手法的美及人物内在情感而活着,使你激动,让你在很长时间不会忘记它。”它充分揭示了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和生命力的美术作品的作用。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会提高学生分辩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美术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以其内在典型的审美意蕴和外在的审美形式作用于欣赏者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经验,使欣赏者得到一定程度的重温、刷新或增殖,同时也使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回味、联想及思考,从而获得思想、情感的启悟、审美的升华。如欣赏《南京大屠弑》、《狼牙山五壮土》、《地道战》、《血衣》、《蒋家王朝的覆灭》、《开国大典》、《晚风》等作品时,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民族文化、作者经历、创作意图、作品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对事物的联想,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学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反过来化为更深的感情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唤起他们对祖国这片土地的美好情感,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报效国家。

三、美术欣赏教育能增强学生审美创造力

何为美术?视觉艺术与造型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与建筑艺术。美术教育具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效,它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审美功能,它可以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爱好美、创造美。雷默曾指出:“当艺术被看作为一种艺术,而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性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是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的,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因此,美术教育具有育德、育智、育美的功能,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美术作品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大脑及眼、手、肢体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养成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良好习惯。美术欣赏教育通过绘画与造型,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的印象、造型印象以及相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生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如临摹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兴趣,当我们在进行色彩教学时,可首先向学生介绍西方印象派画家凡高、莫奈等杰出画家的精品之作,使学生们了解色彩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的基本原理及正确的运用方法,可以说,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是色彩科学的革命,是时代的里程碑,至从有了印象派的出现,整个人们的绘画史就有了新的血液,也使绘画界大跨步的前进了一在步。通过默画练习,增强学生的记忆;在欣赏与绘画练习时动手、动脑的协调促进了大脑的兴奋思维与开发。因此、诸如此类的佳作欣赏是非常有必要的。美术作品的创作活动是画家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某种表达和结晶的话,那么,每一次欣赏过程的结束,也使广大受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对话,倾吐和升华。因此,成功的欣赏课,不仅能带给学生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同时还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大为加强,品质与精神大为提升。

四、美术欣赏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术课堂是孕育美的摇篮和传播美的圣地,这里的一切努力无不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创设情境或注重外在形象的精雕细琢,或着力于内在精神的寄托。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五、美术欣赏教育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

篇10

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 课程设计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51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Tarim University, A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From training students design thinking ability, reasonable choice, to guide design, preparation of knowledge, overcome their knowledge advance fully exert his spare time, fully exert his spare time, and increase course design defense reform, establish characteristic, to adapt to our civil engineering and other professional "hous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mode, through the practice,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mastery of practical skills. Achieve the goal of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reform and practice

房屋建筑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也是其主干课程之一。房屋建筑学课程体系主要是由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构成。按建筑性质讲,房屋建筑学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设计。民用建筑设计主要讲授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两部分内容。虽然房屋建筑学在土木工程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建筑设计这部分内容在土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这部分教学的目的是要是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设计的方法及步骤。实践部分包括房屋建筑学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房屋建筑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的全面体现,同时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设计步骤、学习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的工程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1 课程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提高学生建筑设计表达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房屋建筑学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技能的培养,但建筑背景知识和建筑文化相关知识配套课程设置欠缺。(2)设计时间短,由于课程学时的压缩,房屋建筑学设计时间也由以往的三周调整到两周,而且为业余时间设计,与其它课程学习及设计互相干扰,致使降低了课程设计效果,有些没有达到课程设计目标要求,甚至有些学生还没有理清设计思路,对建筑设计还没有入门。(3)学生对建筑设计兴趣较低,有些学生仅为应付,为完成作业而了事。(4)学生对知识的储备不足。(5)在教师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指导方法与手段灵活性不够,建筑设计的指导脱离实际等。

2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2.1 培养学生设计兴趣,提高学生设计思维能力

建筑设计的内容只占房屋建筑学的一部分,主要讲述建筑功能设计,在以往的土木工程教学体系中,对于必要的建筑背景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建筑鉴赏能力的培养较少,关于这方面课程的安排较少甚至没有,而这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应建议对调整现行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适当地开设一些建筑设计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开设一些这方面的选修课。例如“中外建筑史”“建筑概论”或“建筑初步”等等,通过城市历史、形态脉络的寻访,形成对建筑文化的体验,积淀建筑文化背景知识,逐渐形成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建筑创作灵感的形成。其次,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在建筑制图中进行基本的训练外,还应提高学生的建筑表达基本能力,如通过 “建筑表达”方面课程的开设,既提高学生的建筑表达能力,同时使建筑设计训练变得生动,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同时由于我校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差异较大,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不一,在授课时鼓励学生对自己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进行调查,赏析,并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加强相互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2.2 选题符合实际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范围的大小,难易程度适宜的题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课程设计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题目既要满足教学要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题目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脱离实践的题目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会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以往我校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题目主要以中小学教学楼设计、住宅楼设计、办公楼设计和幼儿园设计为主,这些题目的设计要求一般能够符合教学要求,但这些题目一般为虚拟题目,脱离实际,降低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今后的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应按照当前的建筑设计市场的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并建立与周边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长期合作关系,学生按照设计院的设计任务完成设计。任务书来自设计院的设计的实际设计任务,在一定程度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在学生设计时,首先教师应仔细分析及讲解课程设计任务书,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思路,让学生根据任务书搜集相关设计资料,掌握建筑设计方案构思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设计。

2.3 知识准备充分,克服知识预支心理

一般课程设计在课程完成后能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一般一个课程设计应该安排在相关必要的专业课程、在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之后进行,这样学生设计阶段感到水到渠成、设计起来游刃有余。但我校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课程设计随课程安排,这个阶段,相关专业课学生正在接触的初期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直接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往往感觉相关知识储备少,知识处于严重预支状态,因而设计时会出现茫然或想当然的情况,进而影响到设计质量。所以在这个阶段老师应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第一,根据不同的设计任务书,教师应在任务书上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要求学生收集和查阅资料;第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第三,让学生形成设计前进行调研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列出调研提纲,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学校周边新建和在建的相关建筑类型进行走访和调研。在以上知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始方案构思。通过设计相关知识搜集与整理,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设计前进行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的好习惯。同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学生还了解到建筑发展的现状,动态和趋势;了解到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同时通过调查,进一步理解建筑功能对建筑设计影响。建筑与周围建筑、地物地貌等周围环境的协调及融合。同时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到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这样,学生设计的作品就既能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同时与周围环境和谐、能反映时代需求及居民生活习惯需要的作品。

2.4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克服时间不足

一般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安排在第16-17教学周,历史时间为2周,时间安排晚,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另外,我校课程设计没有留单独的设计周,对于学生来说,学期末要复习考试,还有其它的设计同时进行,难以保证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上。同时课程设计时间较短,在这样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设计任务书的理解领会、设计资料的查阅及相关调研、进行方案构思、修改及最终方案确定、绘制,达到作图规范,最后完成图纸,要圆满的完成每个阶段任务时间比较紧张。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设计效果,同时有些为了完成任务,出现抄袭现象。

在此建议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将设计任务书时间及课程设计动员时间提前,一般在房屋建筑学的建筑设计内容授课完成后下发,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时间拉长后,将设计资料的查阅、实际工程考察、方案的酝酿这些阶段可以放在理论教学的业余时段、分阶段按计划分配任务,在原教学计划的设计时短内再进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图纸绘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甚至有部分同学到规定的设计周时已经完成了设计任务。这样的安排还可促进学生联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房屋建筑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W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质量。

2.5 设置课程设计答辩环节,增进学生间设计思想交流

当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课程设计成果做成PPT进行汇报及答辩。由于在前面布置任务时,学生的任务虽然有的相同,但要求每个人的设计方案不同,所以答辩汇报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设计思路及设计过程进行汇报及答辩。答辩评委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房屋建筑学课程组老师及本班级其他同学构成。答辩环节由学生陈述及评委提问两部分构成。最后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学生平时表现占20%,指导教师及课程组老师评分占30%,其他同学评分占10%,设计成果占40%。这种评定方式不仅使设计成果的成绩评定更加客观、公正,同时学生通过对听众陈述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回答他人的问题,提高了自我的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对其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培养。同过课题组老师点评,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改革,实践证明,上述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扩大了学生对建筑设计背景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了建筑设计的步骤、构思方法及设计方法,增强了学生建筑设计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达到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4(1):50-52.

[2] 钱晓丽,吴国祥,韩雪.房屋建筑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鸡西大学学报,2002(3):13-14.

[3] 唐敢,赵新铭.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139-141.

[4] 朱启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06.18(6):143-144.

[5] 李洁,陈立福.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建材科技,2015(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