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造景手法拙政园 现代造景
Abstract: the jiangnan gardens building "and exquisite, lively, connect fully, quietly elegant," which is not only a kind of material products, and also is a kind of spirit products, which contains the picturesqu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nd lingering gardens analysis, clarify jiangnan gardens building contains a "void-solid combination", "from party dun circle" and "nadis breakthrough" aesthetic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a series of landscape, and the use of modern landscape in essence.
Key words: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landscape of modern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构思精巧,意境悠远,园林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古典园林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常常配置相应的堂、阁、亭、廊、榭等建筑,因而,园林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建筑本身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计,更是供人欣赏的景物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观之中,并与其他要素错落有致,相辅相成,构成了完美和谐的空间艺术整体。从古代名匠所建造的园林中可总结出如下几种造景手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并对其中的几种常用手法作分析,拓展其对现代景观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1.借景
借园外之景,多为远方高处之物。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借景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近借时指相邻空间景物的借取。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作可透视线或疏导视线的布置,可使邻近空间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如拙政园的小飞虹。远借是指当处于视野开阔处或远处有可资借取的空间景物时,将人流和视线引向远处的景物,并铲除其干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的景色组织在景观的构图之中。如拙政园中把北寺塔远借景入园。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色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因时因地而借,使根据时间、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思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变幻莫测而富有诗意的景象意趣,使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2.框景
通过漏窗或空窗的设计使墙外之景可见,同时墙外之景会随着脚步的移动而变换,美其名曰“移步换景” 。当景物被嵌于框内或透过适当的空漏处来观赏时,常会显得更为美好。框景就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拙政园中,水廊的檐和柱将“与谁同坐轩”及周边景色框入画中,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把最美好的景色展现在画面的部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印象。耦园的山水间外望的门景及窗景、留园的绿荫窗景、狮子林的海棠门洞及九狮峰、留园的华步小筑、沧浪亭的秋叶门景、怡园的复廊窗景等都是框景手法的较好体现。苏州狮子林花篮厅之北的院子之东有一片墙,一个月洞门,两边是庭院,可以说互为框景,妙趣无穷。
3.引景
其实,漏窗也起到引景的作用,引景手法较多,有的用弧墙(有较强的导向性)引景,也有的用文字来暗示,起到引景的作用,如上海豫园,自三穗堂向东,有一条廊向北,有“渐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廊边墙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转” ,显然是转弯,里面果然美景不少。总之,无论是漏花墙、廊、台阶、弧墙乃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须得当,不能喧宾夺主,这些东西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
4.对景
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拙政园通过两条长廊将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中园间的倚虹轩大门和中西园的“别有洞天”门在一直线上形成对景。如留园的明瑟楼及曲廊就互为对景,明瑟楼是观赏曲廊的绝佳地点,同理,曲廊也是观赏明瑟楼的最佳角度。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景色展开是随着游人在曲廊或明瑟楼的游览路线而展开的,真正达到了步移景换的效果。拙政园的倚玉轩与荷风四面厅、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别有洞天与待霜亭等景致都是对景手法运用的极佳范例。当然,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被观赏对象,因此,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象。
5.敞景
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为敞景。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这种视觉处理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较少单独使用,一般是为达到一种视觉的强烈对比而与其它方式如框景、漏景等手法结合使用。如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在对岸观看中部景区时,会感觉视线开阔,一览无余,而且,各个景观随着视线依次展开,层次分明,很好地体现了敞景的特点。拙政园的香洲及荷风四面亭、沧浪亭水景,留园的曲溪楼及中部景区等也是敞景手法运用的较好范例。
传统园林对现代造景的借鉴
1. 传统园林艺术特点对大学校园景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在大量诗赋题咏的基础上 ,结合借景、障景、漏景、对景等造景手法 ,营造了深远的意境。游人在园林中不仅满足了感官上的美的感受,还能够激思 ,引发联想。如北大博雅塔的设立 ,使之成为校园内多条路径的对景,也使博雅塔成为北大师生心目中的景观象征。这些手法在今天的校园风景区 、主题园或装置造景中都可适当应用 。
2.“框景”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框”在构图中占据主要位置,充分发挥了内外空间相互联系的桥梁作用, 形式固定,与“景”多为一一对应关系,有效摒除视线内其他干扰,将人的注意力聚焦在“框”内,引导进入或驻足欣赏。在建筑节点设计,空间关系转折中发挥重要作用。商业建筑中橱窗的设计巧妙地借鉴了“框景”手法。墙面用对比处理将购物者的视线紧锁在展示橱窗内,如同迷人的画卷般,立体而多层次的装饰效果打造的氛围对整体品牌形象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宣传。商店门面的装饰也效仿此法,将店内最精彩部分对外设置形状新颖的落地玻璃幕墙,将商品和服务信息准确地传达给逛街的人群,吸引购买者。在日本 MIHO 美术馆的设计中,贝聿铭能用现代建筑语言神妙地描绘出东方传统文化的神韵,这与他自小在苏州园林狮子林中长大,园林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框景”手法的运用在其中也独具匠心。在经过山谷隧道的时候,隧道的黑暗将人们的视线约束在前方阳光下的美术馆远景,宛若桃源仙景,引领游人从狭长的隧道空间步向明亮的自然空间。美术馆的入口正中运用简洁的圆形门框,承载着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隧道入口遥相呼应。
结尾
园林的造景艺术,满足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写意山水的风格。园林造园手法体现在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采用借景、框景、引景、对景、敞景、分景、夹景等组景方法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引人入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把古典园林造景法合理融入现代景观中可以传承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为未来建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1] 计成. 园冶注释[ 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 何林, 陈华进. 观赏竹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开发利用[ J ] . 中国林副特产, 2004, ( 1) : 53~ 54.
篇2
关键词:青石;中国古典园林;造园
1 青石在古典园林中的造景手法
1.1 掇山叠石造景
掇山叠石是我国独有的造园艺术手法,起始于秦朝模拟“一池三山”的神仙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我国古代造园家根据青石的形状、纹理和色彩、质地等特点,因石因地制宜塑造出具有峰、壑、洞、峦、涧等不同形状的假山。它要求既有真山的自然野趣,又富有艺术的创造性,是门专项的艺术。
1.2 置石造景
特置——孤置山石或孤赏山石。特置石作为视线焦点或局部构图中心,应与环境比例合宜,使主景并与环境相协调,并利用植物或其他方法弥补山石的缺陷。特置石常在园林中用作入门的障景和对景,或置视线集中的廊间、漏窗后面、水边、路口或园路转折地方。
对置——沿建筑中轴线两侧作对称位置的景石布置。对置由于布局比较规整,给人严肃的感觉。对置的山石在数量、体量以及形态上无须对等,可挺可卧、可坐可栖,可仰可俯,只求在构图上的均衡和形态上的呼应,这样给人以稳定感。
散置——“攒三聚五”、“散漫理之”的做法。散置石时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与大环境的整体格调相统一。大小石块有疏有密、前后呼应、高下错落,整体效果宛如自然天成,与周围环境结合得非常协调而不显生硬。
前面两种均是体现青石个体美的石景设计手法。除了用作造景以外,青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有一些实用方面的功能作用,比如青石铺装或用作缘石(铺装、驳岸、台阶、护坡)。
1.3 青石与其他景观结合分析
1.3.1 山石与植物造景艺术。古人云“山以树木为毛发”、“未山先麓”。在北方园林中,掇山置石,皆须伴之以植物, 青石与植物的关系讲究山石的意境格调、美学风格与植物品种的形态效果相协调。北方园林中与景石结合的植物:紫藤、爬山虎、五叶地锦、早园竹。
1.3.2 山石与水景艺术。明代造园家计成特别推崇依水堆筑假山,在其著作《园冶》中提及“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
1.3.3 山石与园林建筑。在北方古典园林中常常可见青石在建筑物的合适部位构筑以装点建筑,如恭王府花园滴翠岩上的邀月台前的平台,假山成为建筑的基础。
2 青石在现代园林石景中的运用
2.1 青石在现代园林中的使用功能
2.1.1 园林设施。园林设施在现代以人为本、公众化的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不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又可以与造景相结合,具有天然趣味的石块很容易与周围环境取得协调。
2.1.2 导游识别。现代园林是面向公众的,一般面积较大,游人较多,在设计中要考虑引导游览和标识性的功能,石刻、题咏或铭牌石(也叫指路石),即在景石上题字,告诉游人他们所在的景点或景区。
2.1.3 土建结构。在园林绿地中为了防止地表泾流冲刷地面,常用石作“谷方”和“挡水石”,可以减缓水流冲力,防止水土流失。而石材面向游客的部分则被精心处理,再配以花木,形成生动有趣的小品景观。
2.1.4空间营造。现代园林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创造空间,而石景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
2.2 青石在现代园林石景中的主要手法
2.2.1青石假山。现代园林假山一种形式是用传统的手法营造符合旧有审美习惯的传统的假山石景;一种是用现代的方法堆叠现代人审美的假山。青石筑山手法的多样导致了现代园林假山石景的多样化发展。
2.2.2孤赏式石景。孤置石景是古今园林通用的石景设计手法,也是现代园林中很常用的石景设计手法。现代园林中常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石作特置,成为某一园林空间的主景和视觉中心,主要欣赏石的个体美。
2.2.3散点式石景。散置青石石景设计手法是指,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青石组景,散置于路旁、水边、林下、山麓、台阶边缘、建筑角隅等,配合其他园林要素造景,还可与特置山石结合造景。主要是欣赏石的群体美。
2.2.4青石面材装饰石景。相对于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更注重点、线、面的构图。园林空间有时会用简洁整齐的“面”围合而成,而石景则可作为这些“面”的装饰。
青石在北方园林体系发展中不断完善,与整体园林环境高度融合,与水、植物、建筑相互协调交融,形成北方园林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达到了园林艺术的巅峰境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思想文化;师法自然;以人为本
1.植物造景的概念
传统的植物造景,就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是营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手段,强调视觉上的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造景被赋予了生态、可持续等更为广泛的含义,然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植物与园林的关系
植物一直以来都是园林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素材,并且与山、水、建筑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四要素,可见其不可或缺的地位。植物与园林可谓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园因木而古,木因园而神,经历成百上千年遗留下来的古典园林瑰宝,我们能从一株株参天古木中感受到它的古老沧桑,亦能从雅致的园子中欣赏到植物自然生长的生动姿态。中国古典园林是将大自然美景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在园内展示奇花异木、秀峰怪石、碧水流泉、亭台楼阁等,它的崇尚自然美、讲究诗情画意等特色,都是在对这四大要素的整理、加工、塑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3.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
3.1人格化
我国古代文人造园家具有高雅的志趣,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他们常常在自己所营造的景园中,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以比拟、联想的手法赋予园林植物人格特色,是他们多用的手法。通过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看到人性的品格,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或寄情于景,或因景生情。如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在古典园林中也被广泛运用。扬州的个园园名即源自于“月映竹成千个字”中的“竹”字,园主人借园内遍植的翠竹,传达自己正直不阿的思想品德。又如苏州拙政园园主,在园中建芙蓉榭,古时芙蓉指荷花,荷花天生丽质,被喻为花中君子,它也正是园主寄情花草,清高脱俗,追求人生的另一种超凡境界的生动体现。
3.2诗情画意的表达
我国古典园林深受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影响,一直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在植物造景上,也充分考虑植物的自然生长形态和习性,力求将植物的色、香、韵在景中融合,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景观效果。如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亭”,以梅花在冬季傲然盛放的场景为基础,通过花香、白雪等嗅觉、视觉的感受,令人浮想出一幅幅生动唯美的诗画意境。承德避暑山庄的景点多是以树木花卉为主题,如“梨花伴月”、“曲水荷花”、“万树园”等,在风景布局上,有的突出梨树的轻纱素裹,有的突出松树的峰峦滴翠。造园家通过对这些植物素材诗情画意的表达,使其营造的景观意境更加引人入胜。
3.3师法自然的种植方式
不同于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我国的传统园林造景讲究师法自然,植物造景更是如此,在尊重植物自然生长习性的基础上,依据自然群落生长方式,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使植物景观符合自然性、生态性、美学性等原则。如留园中部景区东、南以建筑为界面,点种乔木软化墙体的生硬线条;西、北以密植树木形成界面,西面浓密、北部稀疏;西部景区,在凹凸起伏的山石七大面积地密植枫树以形成茂密枫林景观,围合出郁蔽空间,配置方法取自然形式,密中有疏,大小相间,高低参差,虽由人工种植,却宛如自然山林。
3.4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并非近现代才提出的景观设计原则,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造园家就将其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原则,在植物造景中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和身心上的愉悦,人们常常选择在庭院里种植玉兰、海棠、牡丹等植物,除了植物本身的形态美以外,因其带来的美好寓意也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如玉兰象征高洁,海棠象征尊贵,牡丹象征富贵,人们将这些花木种植于自家庭院中,给自己以吉祥富贵的暗示,使身心愉悦。又如在寺庙园林中常选用松柏、银杏、香樟、槐、榕树、皂荚、柳杉、楸树、无患子等姿态优美、树龄长寿的植物,以示佛教香火不断、源远流长,增添人们对其的崇敬。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关注景观本身,更关注其带给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感受。
篇4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园林的一个典范,其表现手法和设计手法都有着独到之处。且我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仅包含了多种传统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丰富的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研究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园林的意义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借景与屏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与有限之中。借景的类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2.对景与抑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入胜。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
3.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4.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为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的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中的门窗、柱间等,选择特定角度,取得最佳景观。
5.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三、古典园林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我国古典园林很好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地理特点以及人文历史等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现代的生态大园林观与我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过度开发大自然将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认识到了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应该从过去的对立、征服关系向和谐共荣的关系转变。为此,我国相继开展了多项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并努力推动各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环境观、自然观、宇宙观以及审美观等得到了升华,并且,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和园林景观的高度统一,也符合了现代人类设计环境的理念。
2.采取“巧于因借”的园林建造手法
我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为“巧于因借”。在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借景以及成为一种最为重要的手段,其追求的是造景空间的无限外延。在造园中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园林手法,从而把外界的美景纳进园林中,以实现局部大环境的完整和统一,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园 林空间,也使得园林景观的层次更加丰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多在城市内建造园林,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受到高楼林立中狭小空间的限制,排除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手段能够很好地扩展有限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富有层次感的美景。这种手段让园林和周围的美景相互因借,从而实现整体的大空间,进而建造天人合一的城市园林。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古典园林在整体布局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随形就势,宜水则水,宜山则山,根据基址的特点建造。比如著名的颐和园,其充分的利用了该地区特有的地貌,依托山林之势,并通过对水利进行疏导建造而成,它是造园艺术和水利工程极度统一的典范,其既有艺术的外貌,又有科学的内涵。不仅如此,颐和园内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既是院内的主要景点,又是最佳的观景所在。
4.体现生态理念
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会从植物的观赏效果与生态习性的角度出发,赋予植物多种多样的意境与性格,或者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示园林的主题,使园林人格化,从而使得园林主人的品行和文采恰当的展现出来。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园林都会按照植物的不同花期、色相以及季相演替等特点来营造园林的时序景观。而现代造园的植物配置理念是重视园林的个性美与季节景观的变化,力求符合园林景观植物群落的生态性,这一点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生态理念的体现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5.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
构建完美的人居环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在古典园林中,不管是私家宅院,或者是皇家园囿以及寺观园林,其主要的建筑布局就是随形就势、因山就水、错落有致,通过多变的布局和丰富的形式,将其融入到自然园林中,并运用形状各异的门窗当做框景和媒介,将舒适的外部园林大空间和建筑室内的小空间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种和谐完美的建筑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而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使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这一理想的居所境界,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居环境。
6.意境的蕴含
我国古典园林大多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园林主人情感的表达和投入,也是其精神的升华和体现。在园林建造中,通过园林题咏来点景,并对景物的意境进行升华,从而使园林从物质空间向精神空间转变,进而使得人们在观赏园林时能够产生共鸣,并随之陶冶情操。我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思想和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也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精神所在,其造园思想精髓、空间设计的巧妙手法,景观配置的多样性、层次性,建筑生在园中的幻龙点睛作用,都是是现代园林设计的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中华民族园林宝库。我们也有责任学习和沿承这些古典园林的精髓,极地进行探索,将其造园思想、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静,孙风歧.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法规及规划的相关问题解析[J].中国园林,2004(6).
篇5
关键词:竹子;园林景观;竹文化;应用
竹,是禾本科一个分支竹亚科的总称,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又称竹类或竹子。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为多年生植物。有一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已知全球约有150属,1225种。
1 竹子造景在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竹子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造景手法体现在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以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例如:苏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翠玲珑”、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等名园及扬州个园的“春山”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是现代园林造景的典范。
2 竹子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作为园林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被要求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要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在造景中,竹子能与自然景色融成一体,在庭园布局、园林空间、建筑周围环境的处理上有显著的效果,易形成优雅清静的景观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古典园林中的园路强调“曲径通幽”,竹林小径力求含蓄深邃,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讲究“蹊径盘而长”。在道路两侧配以一些高大乔木状的竹类,如毛竹、麻竹等,修竹夹道,创造出绿竹成荫、万竿参天、云雾缭绕的生动景色。
由于古代文人爱竹赏石的思想对园林竹石的配置有着积极的影响,两者常常被结合在一起或布置于廊隅墙角,或独立成景,起到软化生硬线条和点景的作用。扬州个园的竹石小品最为有特色,园内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种。春景以刚竹与石笋相配;夏景以纤细柔美的水竹与太湖石组合;秋景以大明竹配以黄石;冬景由宣石配植斑竹和腊梅。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多为木结构,与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植物相得益彰。姿态细腻、秀丽的竹类可与亭、堂、楼、阁及其他建筑配植,既可衬出建筑物之秀丽,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之质感,同时也可以营造出幽静的环境。《竹窗》是白居易描写在屋檐下当窗种竹,以竹为画框的景象,“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移竹当窗的手法以“框景”为基础,把一个空间的景物引入另一个空间,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了幽远深邃的意境。
3 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主要应用
3.1 以竹为主景
3.1.1 竹林:用形态奇特、色彩鲜艳的竹种,以群植、片植形式栽于重要位置,构成独立的竹景,或自然的竹林景观。形成的景观浩瀚壮观,也不乏秀丽清雅之美,散发出淡淡清香。竹林常用毛竹、麻竹、灰金竹、方竹及桂竹、龙竹、慈竹等竹种组成。
3.1.2 竹径:竹径是指利用竹子分隔空间建成曲径通幽的道路。竹林小径为求含蓄深邃,总是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园冶》关于园路的论述都强调曲径,如“蹊径盘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婉转”等。竹径常用慈竹、孝顺竹、青皮竹等构成。
3.1.3 竹篱:它是指利用竹子修建成一空间的屏障,大多竹种竿型不高、丛生。竹篱不但美观实用,能围合、分隔园林空间口,而且具有隐藏作用,还增加了层次感。竹篱常以丛生竹、混生竹为宜,如孝顺竹、青皮竹、慈竹、凤尾竹、阔叶菩竹、矢竹等。
3.2 以竹为配景
配景是指同其它绿化树种如松树、梅花、、腊梅、兰花、玉兰等及建筑物等合理配置,形成园林绿化层次有序、立体景观的效果,分为点缀式、隐蔽式、障景式,如 “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和竹子在公园不可缺少。
3.2.1 点缀式:点缀式是指在某一区域根据景观需要植观赏性强的竹种,点缀山石、人物、动物、亭台楼榭等,突出景观的整体效果。在窗前屋后、厅堂四周以及凉亭之侧,宜丛植叶色翠绿、竹竿挺直的丛生竹种,如慈竹、青皮竹、小琴丝竹等,显得景色清幽、盎然可爱;庭院大门和办公大楼入口处通道两侧,高台对植丛生竹,如凤尾竹、粉单竹等,可为庭园增色不少;在庭院角隅、公园绿地、花台之中可用竿形奇特、观赏价值较高的龟甲竹、罗汉竹等竹类,起到衬托主景、添竹景趣的作用;凡游乐场所、草坪、广场等处常用黄金间碧玉、绿皮黄筋竹等竿色不一的竹类与观赏树木如红枫、三角枫、鸡爪槭等交相配植,可使得景色增辉,相映成趣。
3.2.2 隐蔽式:隐蔽式是指由于建筑物或其它物体存在缺陷,种植竹以遮蔽,使造型变得层次丰富,常为高大竹种。在墙垣、屋角、高坑等地方宜成行密植个体中型、枝叶浓密的丛生竹种,既可绿化美化、又可遮蔽掩饰。
3.3 竹子盆景
竹子是盆景创作的主要材料之一,一些形体较小,或有特殊外形的竹类都可经过矮化处理而用于制作盆景。竹制盆景已经成为盆景艺术家们对审美艺术的艰苦探索和刻意追求。现代竹子盆景主要分“全竹盆景”和“竹石盆景”两大类,另外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竹兜盆景”,又称“倒栽竹”,实际是用孝顺竹等丛竹的竹兜外露而制成。一般来说外形奇特,体形较小的竹种是较为理想的盆景材料,如罗汉竹、蓬莱竹、龟甲竹、观音竹、小佛肚竹、凤尾竹、紫竹、翠竹等。
3.4 专类竹园
专类竹园主要收集各种竹子作为专题布置,在色泽、品种、竿形上加以选择相配,创造一种雅静、清幽的气氛,同时兼有观赏、科普教育的作用,主要以竹类公园为主。竹类公园是供游人观赏的以竹景、竹种取胜的专类竹园。它主要运用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科学组织观赏竹种的形式美要素,结合必要的人文景观,创造出深远的园林意境,全面展示竹子外在的秀美风姿和内在品质,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赏心悦目的休闲娱乐空间。浙江安吉竹种园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散生竹和混生竹品种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竹种园,总面积为40hm2,有30多个竹类品种,被人们赞誉为竹子大观园,有方竹、紫竹、花竹、佛肚竹、金竹、大明竹、龟甲竹等珍贵竹种,是集教学、科研、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竹类公园。
4 小结
在造园的艺术手法上,竹子造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至今为人们所借鉴。现代园林在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不断创新进取。在今后的竹类造园中,我们应该将东方的感性与西方的理性相互融合,吸收各自的精华之处,在尊重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为动人的竹子景观。作为在中国园林拥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的竹子,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进和种苗的开发,将进一步促进了竹子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收稿:2013-04-02)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植物造景;艺术原则;特点;意境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ant landscaping of garden plants landscaping art principles, new features,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beauty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re analyzed.
key words: plant landscape; artistic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植物造景的艺术原则
1.1统一性
在植物造景中,运用统一的原理主要体现在配置的植物在树形、体量、色彩、线条等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凡是同一树种成片栽植,最易形成统一的气氛。在一个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多样,加上不同的植物形态各异,为植物造景提供了非常富于变化的客观条件。所以在进行植物景观配置时,要利用不同的植物的形态变化以及轮廓线、天际线的变化,创造形态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植物景观,植物枝、叶、花、果的质感,是人们可直接感知的对象,如枝干的光滑与粗糙、叶片的蜡质与绒毛、单叶及复叶等,给人的视觉效果均有差异。在利用植物造景时都应考虑,同样也应注意季相变化以及与环境的整体统一。
1.2协调性
植物界中的树木本身存在的许多大小比例关系是非常协调的,如树冠长与树高比例、树叶长宽比很接近人类所推崇的黄金分割率。在植物造景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比例协调的美学原则,使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之间,以及植物不同种类之间建立起和谐的比例关系,给人们创造柔和、舒适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当植物与建筑配在一起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
1.3均衡性
地面上的孤植树,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聚焦点,而地面上两个相似的植物同样吸引人的注意力,产生平衡的效果#这就是均衡的作用。均衡就是平衡和稳定,对称是最简单的均衡。影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植物体量的轻与重、质地的厚与薄、色彩的浓与淡等因素。
1.4韵律性
配植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如一种树等距离排列称为“简单韵律”,一种乔木及一种花灌木相问排列称为“交替韵律”。随着植物种类增多或更多一些交替排列,韵律感会逐渐丰富。人工修剪的绿篱可以剪成水平状,方形起伏的成垛状、弧形起伏的波浪状,从而形成一种“形状韵律”。
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是选择植物的首要原则。以宏观方面看,植物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园林美的素材;从局部看,城市中各类型的绿地都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植物景观中植物的选择,必须符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应该适应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大气和水份循环起调节作用,进而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植物要起到这种作用,必须自身生长良好,抗污染,抗干早,抗病虫害,管理方便等特点。在园林植物配置中。
2、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新特点
现代园林由于其历史时期、造园者、服务对象等不同于古典园林,因此形成了极其鲜明的特点。
2.1注重生态效益和生态景观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所创造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植物造景中遵循自然群落组成、结构进行植物的组合。
2.2注意科学配置耐荫植物现代园林作为人们游憩、休闲活动的场所,以室外活动空间为主,绿地比例要高。配置植物时要做到适地适树。
2.3植物造景功能多样化植物材料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建筑物周围种植、假山上种植,发展到行道树、绿篱、广场遮荫、空间分割等;从传统的花台发展到花坛、花境、室内花园、屋顶花园、温室等造景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植物景观和功能。
2.4现代园林重写实现代园林作为大众的一种公共空间,与传统的诗情画意相比,开阔的疏林草地、城市广场、森林公园则更加合乎现代人的口味。
2.5草坪、花卉大量应用现代园林中草坪、花卉的大量应用已成为一个
发展趋势,而且新品种不断推陈出新。
2.6植物材料丰富多彩我国的种子植物超过2.5万种以上,其中乔灌木种类约8000多种。但是,真正用于造景的植物各地分布不均匀,许多植物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引种驯化,以丰富园林植物景观。
3、意境美的本质
意境是植物造景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作品的灵魂。意境的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人的情感。它的产生是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反映的结果。景和景点是由植物空间构成的艺术品,具有完整而生动的外形。观赏者通过对“景”的欣赏而产生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又转化为一种“意”。在作为意境载体的绿色植物空间中,设计者通过对客观形象的表现,以“意”这种“语言”告诉人们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格和气质。好的植物造景既有美的形体,又有美的灵魂,具有“形”与“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美的意境给人以艺术享受,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意味无穷,并对人有所启示,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人们浮想联翩。充分挖掘植物意境美的本质,可为营造意境美提供积极的指导。
4、意境美的构成手法
对意境美的本质进行探讨的过程,可以说是植物造景的第一个步骤,是“立意”阶段。经过充分而细致的“立意”过程后,就需要进入下一步的“表达”阶段,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之美。
4.1模仿。自古以来 ,中国传统的植物造景就大量采用了模仿的手法来体现意境。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三五成林”等手法,都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模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爱好自然、欣赏自然,并有意将自然引入生活环境中。
4.2抽象。抽象的手法是对事物特征的精华部分经过提炼、加工,并通过植物景观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使较为深奥、复杂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易被人们理解。在城市“点”空间中,可以看到一些运用植物的平面构图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符号”或“片
断”,它们都是将植物材料经过抽象处理后,用于表达不同的主题意境。
4.3隐喻
隐喻的设计手法是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场所的历史与环境,在设计中通过具有认知、感知的植物空间来创造具有一定情感和主题的植物景观。用隐喻手法设计的植物空间大多在视觉上带有文化或地方特色的印迹,具有表述性,易于理解。
4.4象征
象征的手法是利用艺术手段布局植物景观,通过人们的联想意识来表现比实际整体形象更广泛、更复杂的内容。象征寓意的植物造景,大都伴随着一定的主题目的而成为整个景点空间的核心。在古代,运用了象征手法的植物造景多以寓意历史典故、宗教和神话传说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运用现代象征寓意的植物造景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一切植物景观的核心“意境”所在。
总之,植物造景要以艺术美原则为指导,合理运用优良的园林树种,充分展示园林植物的形态美、群体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提倡以植物造景体现园林景观意境之美的主流,已不是新的话题。也是现代植物造景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徐德嘉,周武忠.植物景观意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3.
[3]赊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南京:科学出版社,1987.
篇7
关键词:意境;园林设计;淼庐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结合我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设计日新月异,包容着每个时代的不同内涵,朝向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但是如同书法、绘画、曲艺一样,园林也需要自己的灵魂,其设计建设也同样离不开“意境”这种无形的、本源性“空间”。出于对意境的重要认识,现代园林设计始终将重点停留在对意境空间的营造与把握。
园林意境
意境,《辞海》的解释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抽象造型观念。意,审美体验或是审美意象;境,有情趣的自然景色。从这种解释来看,园林设计一方面为了达到“情景融合”的目的,应着力于对“境”的把握,从而为使用者带来“意”的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出自己对“意”的感悟,尽可能地发挥“境”的效用。园林只有结合意境,不仅是使用者进入空间,空间也反馈予使用者,才算园林设计最好的完成。这一点在流传至今而不衰的中国古典园林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园林是自然的空间组成部分。自然中并非处处皆有意境,各色山水才有了高下之分。园林的意境,不局限于其所依赖的环境本身,而是综合在园林设计的方方面面。不论借景生情,还是超然物外,只有此时此地的园林境域与使用者的主观情感达成共鸣的时候,才能够产生意境。
园林意境的特征
在一定的地域,可以通过地形、树木花草、建筑和园路等的设计营建园林,在取于自然的同时还于自然。不同于曲艺音律、书法风格均有其特定的意境,园林意境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园林的意境可以随着客观的时间流逝演替变化,包括日升日落朝暮改的时相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替的季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云的气象变化;园林意境可以随着自己的生命增长不断变化,随着花草树木的生长呈现龄相的变化。是为园林意境的特征。
园林的意境是综合艺术效果的体现,园林设计者在方案设计阶段,必然要考虑到将园林变化过程中,呈现最佳状态且该状态发生频率较高的情景作为该园林的主要意境,将设计围绕该意境展开。历史文人常咏物抒情、托物颂志,造园如作诗文,园林设计者也应在营造不同意境的同时,表达其特定的情感特征。
古典园林意境造景方法
“道法自然”对萌芽时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影响颇大。通过人为地叠山理水,将自然的山水凝聚于方寸间,是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意境可以触发人的联想,增强场地的空间感,是我国园林设计布局上的高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延续设计初衷,借助建筑空间构成的物境表述已拟定的主题。
由于意境的表达很多时候受限于时间、季节和气候,不同的地域故此才有各自的风格,如北方、江南、岭南等。外界对园林本身造成限制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可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常常利用如此产生的“虚实”,为意境“点题”,给予使用者更多获得信息的渠道。 如杭州“断桥残雪”、扬州“四桥烟雨”等,均是利用虚实的结合,完成园林的艺术品。
虚实相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通过分景、隔景、借景等设计手段组织空间,在保证移步换景的同时充分发挥人们对空间的想象力,扩大空间。是为“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处。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唤起使用者共鸣,是园林意境营的进阶层次。诗、画的使用,升华了场地的精神,丰富场地使用人的情感体验,亦是我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常见手段。
大自然与缩影,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相互补充,保证“意”与“境”的高度统一,共同完成古典园林空间意境的营造。
意境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以淼庐为例
淼庐是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一幢独栋住宅。之所说得天独厚,是因为位于美丽的云南丽江郊外,玉龙雪山脚下,依山傍水。建筑的坡屋顶迎合山势,中有水院,外环水池,被三块镜子一样的水面安静托起。
图1 淼庐全景图2 “没有边界”的广场水面
玉龙雪山脚下原是一片开阔的平野,四面环山,前有玉湖,山石斑驳,树影婆娑,是一处色彩与质感俱佳的世外桃源。如何在此处营造一栋建筑且符合这里的气质,是设计者需要挑战的难题。它需要“生”在这里,浑然天成,亦要体现自己的意境;建筑的气质为主,技术为辅。
为了让这栋建筑在平野之处独立而不特立,与周围美景融合并纳为己用,设计者需要将其建设成为大自然的缩影,其采用的具体手段与古典园林意境造景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必叠山理水,建筑只需将自己融入其间。建筑被置于利用山脚碎石筑起的平台之上,如果从低处走向建筑,眼前看到的是和山体颜色相仿的碎石墙,而非突兀地建筑主体。只有走进石墙内的门洞,踏过几级台阶,才能看到位于空旷平台上的建筑。这种开放空间的建筑表现形式,增强的建筑本身的固有气势。
广场用大小、颜色相仿的卵石铺地,镜子般的水面边缘整洁,一直延展至广场的边缘。这一手法隐去了广场的边界,增加的场所的开放性,也使设计本身更宜融入自然。
建筑通过体块、屋顶转折关系和植物的搭配体现层次、营造空间,巧妙地将虚实结合,将建筑背景隐于山体。建筑本身的语言与情感,与天然之景相辅相成,又各有味道。
建筑师李晓东说:“有时候,一个建筑其实就是一个激活点”,一个对特点的地域,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激活,于是,风景中有了人文的一笔轻轻勾勒,风景也被激活了。”他的建筑,正很好地体现了自己建筑设计的意境以及意境对园林精神世界的影响。
古典园林的意境空间造景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从淼庐的案例不难看出,设计者取既往之精华,从时下人们更为理解和崇尚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的意境,这在设计手段和技术上是不难实现的。除了更为娴熟的叠山理水设计手段外,现代园林设计的空间组织形式依然延用延伸空间和虚复空间的“虚与实”意境营造手法,扩大空间,增强园林景深,丰富空间类型。随着科技手段的加入,视、声、影、光、香等虚景的创造将更为精彩。
意境为园林设计的主旨,确保园林景观的形式更为多样,特点更加丰富,具备多元性和自由性,为园林的发展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而一个有意境的园林设计,亦会避免城市继续出现繁乱芜杂、缺少灵魂的设计,避免技术的喧宾夺主,从而确保精神的延续性。
结语
篇8
关键词:传统园林;现代景观;造景手法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1、“诗情画意”的传统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其园林建筑分布是很广泛的,但仍然有几个地区相对比较集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包括洛阳、开封,主要是帝王苑囿,也有私家园林,但基本被毁,仅文献参考。以杭州、南京、扬州、苏州及其附近各城市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多数为私家园林,能够完整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在造景造园上的各种手法,在园林建筑上占有很大比例。北京、承德两地为代表的皇家苑囿,以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展现自然山水风光为主。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因其作为通商口岸,有一些地主、富商、官僚在此修建了很多私家园林。也正是因为这些地区作为通商港埠,所以在园林景观上外来影响比较大。
中国传统园林造出来的景和园就如同中国写意山水风景画。写意,就是指追求一种境界一种意境,不是完全实实在在的,而是给予一种想象的空间。古代文献、诗词中都有提到古人追求意境,“境非独景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王维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中可以看出,诗情与画意是密不可分的,而传统园林的造景就是把诗情画意给实现出来。中国传统园林在意境的追求上可谓是历史悠久。从人最根本的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到更高一级的“悟觉”,这个就是诗情画意以及传统园林中追求的意境美,需要人们去领悟,去感受,需要五感来综合传递。这就达到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造园的目的。
2、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
既然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写意山水画田园风景诗都是追求意境,那么他们在表达手法上也是基本一致。我们造园,绘画都有两种作用,观景以及景观。这两个字是不是仅仅只是顺序不同呢?当然不是,观景具有从某一点向别处看的意思,是一种主动去看;而景观则是值得作为对象从各个方面去观赏,也就是一种被看的对象,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这两点必须同时兼顾。
主次重点,这个在西方古典建筑以及我国传统皇家园林、寺院建筑都体现除了主次关系。但是个别园林建筑如留园,就不好说哪一部分是主要,哪一部分是次要,可能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一大特色,让人感觉不论走到哪个地方都是一幅风景画。
空间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放在一起或者靠得很近,可以借两者的这种巨大反差对比,来突出各自空间的特点。比如从一个狭小的空间进入一个开放宽敞的大空间,能够给予人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且由于小空间的对比、衬托,会使大空间给人以更大的幻觉。空间对边的客观效果完全能够用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一段的描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前文提到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写意山水画田园风景诗关系紧密,自然很多地方都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在传统园林中,人们往往认为露则浅、藏而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则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在园林景观中,不论是高大的楼阁或小巧的亭榭,全然地袒露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意远。境深。《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拜以当黑,奇趣乃出”。在中国绘画中,从构图上来看,往往会有一处十分宽松,一处密不透风,这个就是疏与密。在中国传统园林造园上来。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当之多,比如留园的建筑就分布极度不均,疏密差别很大。同样的道理,在绘画中还有一种手法叫做虚与实。可以说,疏与密,虚与实在给人的感觉上是差不多的。所谓虚,也就是空,空静,空灵,虚无;所谓实,就是实在,存在,实质。虚与实跟疏与密的区别就在于虚实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而疏与密则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在观景的过程中,虚的东西或者景观总是能勾起人类好奇的欲望,都想去一探究竟,而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往往又需要一处密不透风的景色来进行遮挡,这就是各种手法之间的相互配合应用。当然,如果再配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那这个景色又会再上升一个层次。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中,各种手法相互配合是相当重要的,这样才能达到需要的景观效果。蜿蜒曲折的小道或者廊道,转向高低错落的古建筑群,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仰视这些景观,又能俯视园林里的各个景点,在一个适当的高处还能远观,感受古典园林中的层次,使人联想到“庭院深,深几许”,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园林为了追求意境的幽雅和深邃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3、与现代景观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时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园林景观也紧随时代的步伐,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传统园林的各种造景造园手法已经融入了现代景观中。
现代社会人们都居住在生活小区里,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开始提升,一个价值高的小区它在景观绿化上下的功夫绝对是很大的,因为没有人愿意住在一个毫无生气、全是钢筋混凝土的地方。
一个以高层建筑为主的楼盘在景观上主要用到的传统园林造景手法有空间上的层次,道路上的蜿蜒曲折,树木的高低错落以及树木、植物的疏与密,有条件的小区还可以修建一个亭榭,连接上曲折的道路,也能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下的人们感受到一丝自然的清幽。如果还想再上一个层次,那就需要处理好庭院中的水景。《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中国风水角度来看,水也是一个重要的东西,所谓财源滚滚,其意思就是要像水一般不停地流进来,再加上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有水的地方人杰地灵,所以就个人觉得水景在园林景观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再来说一下别墅。别墅应该算特殊建筑了,因为它对绿化、景观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居住小区,而现在达官贵人、富商老板对别墅的要求更是高。首先是别墅的建筑高度不高,再加上一些别墅修在山上或者台地上,完全能够体现出远景近景的层次,疏密虚实的应用也相当方便,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高低错落的树木景观,然后在自己别墅的庭院内再摆放几个景观假山石,配上亭榭小品,那就是一道道赏心悦目的景观了。
宗上所述通过上面简单的介绍与分析,可以看出园林景观是息息相通的,不能因为传统园林是古代的,就不能融入到现代景观中,现在整个世界都不算大,文化的融合也时刻都在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为过。所以我们不光要学习并应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造园手法,还要去学习西方园林中值得借鉴的手法,在需要运用它的时候把它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书籍]
篇9
关键词:竹子;济南地区;应用
前言
我国有竹类40余属500余种,多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山东省竹子分布、经营和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新石器时期关中平原即有竹林存在,自曹魏至明、清时期,山东各省竹子的应用很多,竹子造景在济南地区园林中也得到了应用,常用的竹子有紫竹、角竹、金镶玉竹、毛竹、杆京竹,金竹、箬竹、筠竹等。以竹造园,不管是纷披疏落竹影的画意;或以竹造景、借景、障景,或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风格多样。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竹景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为园林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人们的喜竹之情有增无减,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
1 竹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竹无牡丹之华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妖艳,但它根生大地,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1]。而竹所独具的中空具节则被古人与做人的气节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吟咏,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中国竹文化深厚的意蕴对竹子造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 竹在园林中的主要造园手法
2.1 统一空间
在园林中采取大面积成片栽植或线植、带状列植,和谐中有统一,丰富了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效果,起到了装饰、点缀和掩饰的作用,给人以美的视觉体验。
2.2 强调空间
利用部分竹子在色、姿、态以及秆形等方面的特征,如佛肚竹、紫竹、金镶玉竹、菲白竹等,茎干或色彩独特或鲜艳,在环境中相配,植于视觉焦点处,能起到渲染空间、活跃气氛的作用,成为人们欣赏的景观或焦点。
2.3 引导空间
竹子在园林中还可用来组织引导空间,主要采取框景、夹景以及障景等园林造景手法。如采取在园路两侧列植的手法,形成夹道皆竹的竹林景观,同时与标志物、假山、喷泉等主景对应,可起到很好的引导空间的作用,从而突出主景。
2.4 组合空间
与假山、景石相互组合是竹在园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形态各异的假山,再配以枝叶纤细,亭亭玉立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呈现山林之美,自然之姿,美不胜收。趵突泉公园中假山与竹相掩映,呈现出自然之美。亭台轩榭旁,以翠竹衬托或以粉墙室隅为背,形成独具风味的园林小品,引人入胜。
3 竹子在济南地区园林中的应用
竹类植物抗性强,病虫害较少,园林养护管理费用也较低,而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较高[3]。在济南地区园林中,充分利用竹子的景观观赏功能和生态功能,在继承古典园林的传统技法上,将造园的艺术手法与现代人的审美、游憩需求完美结合,力求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竹在济南地区园林造景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以竹子作主景
3.1.1 竹径
竹径是指利用竹子分割空间建成曲径通幽的道路。古典园林中“竹径通幽”艺术手法在现代园林休息区依然适用,为营造含蓄深遂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应力求变化,“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应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4]。如泉城公园东门附近的竹径,虽然竹径不长,但却做到了忌宽求窄,依然营造出了含蓄的意境。并左边的木槿园和谐搭配,木槿秋季落叶以后小径一旁的竹子依然翠绿,使得秋冬时节的景观不至于太萧条,在景观效果和意境表达上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2 竹篱
竹篱是指利用竹子修建成一空间的屏障,大多竹种秆型不高。竹篱不但美观实用,能围合、分隔园林空间,而且具有隐藏作用,还增加了层次感。如科研所的自行车棚,全部用竹子围合,把车棚隐藏在里面,只在每个方向留一个入口,美观、新颖又实用,从看就像一片竹林,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都很好。竹篱还可以作分割空间和屏障视线,也可做喷泉、雕塑等的背景,以衬托主景。如济南植物园中用竹子围合仿木质座椅组成的休憩空间,选用茎杆色彩引人注目的竹子,让游人在休憩的同时感到赏心悦目,环境惬意。
3.2 以竹子作配景
竹子清秀风雅,适合在墙边、池畔、院中栽植,或与假山、景石、其它植物相配,以呈现自然景色或衬托全景,体现出浓厚的诗情画意。
3.2.1 与建筑物搭配组景
在济南各大公园里,竹子与建筑搭配组景时常用在亭、廊、楼等的附近,这种配置方式也是对我国古典园林传统手法的继承。如大明湖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建筑旁栽植数株翠绿修竹,能起到与建筑色彩和谐的作用,而且能陪衬出古建筑的秀丽,同时掩映在修竹丛中的“精舍”,亦可使人体会到白居易所说“映竹年年见,时闻下子声”的那种情境[6]。趵突泉中刚好相反,采用杆形粗壮挺拔的竹子配置在墙下,让建筑立面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展现出来,创造出优雅的环境。
3.2.2 与山石、水体搭配组景
竹子与园林山石、水体的配合,可形成写意山水式的组合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及现代园林的重要造景手法。竹与山石、水体配置恰当,能增添山体层林叠翠,水体明净幽深[7]。假山和景石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如趵突泉公园东门龟石和矢竹搭配,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又升华了意境,衬托龟石的“秀、瘦、透、漏、皱”的特点。水体与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应协调统一。如趵突泉、五龙潭中箬竹与泉水驳岸搭配,不仅增加了景观的灵动性而且自然舒适。
3.2.3 与其他植物搭配组景
竹类植物与其他植物材料的组合,不仅能创造优美的景致,更能将无限的诗情画意带入园林,并形成园林特有的情境与意境[8]。竹子的杆、叶、色、形、态均较其它植物有明显特点,它与高大乔木相比更为纤柔,与低矮灌木相比则显修长,与开花植物相比又见青翠,与其它植物精心配置在一起,在视觉上更显丰富多彩,属性上更贴近自然,内涵上可以相得益彰。如济南市植物园中以油松为背景,箬竹与海桐搭配,四季常绿,层次丰富。
3.3 专类竹园
专类竹园主要收集各种竹类植物作为专题布置,在色泽、品种、杆形上加以选择相配,创造一种雅静、清幽的气氛,同时兼有观赏、科普教育的作用。如趵突泉的万竹园,它主要运用现代园林造景手法科学组织观赏竹种的形式美要素。竹园中建一造型独特的竹文化庭院,结合诗词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全面展示竹子外在的秀美风姿和内在品质,为游者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休闲空间和交流场所。
3.4 地被竹造景
地被竹是指禾本科竹亚科中植株相对低矮、枝叶比较密集、具有较强延展能力、能迅速覆盖地面且抗污染能力强、易于粗放管理的竹子类型,可以用来代替草坪、草花群植、片植绿化,是一个新颖而富有特色,能够开拓园林新空间的地被植物类群[9]。尤其适于林内树下、假山石间等不适于种植草坪的地方,可构成自然之野趣,并丰富绿化层次。
4 结束语
竹子在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土植物,从古至今,竹子以其形美、境佳、种类丰富、适应性强在园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10],济南地区利用观赏竹类植物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优美的形态特征,在济南高速公路两旁、公园、街头绿地、休闲广场、居住区等地加以大量应用,同时园林设计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大胆拓展思路,大胆创新,设计出与传统绿化树木相互并存,交相辉映的作品,以优化美化人们的居住环境[11],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项忠平,帅晓艳.安徽农业科学[J].2007(27):8480-8483.
[2] 陈松河.观赏竹园林景观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武永照,王云峰.陕西林业科技[J].2009(4):87~89.
篇10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设计艺术,首先就是它的地址选择问题。这是一个首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园林雕塑的整体效果。那么,在这部小说中,曹雪芹把大观园的地址选在了荣国府的北侧,它的最初意图是为了让贾妃回家看望亲人时更为方便和省力。同时,它又把会芳园的水引到了大观园内,并在北侧地势较高的情况下,水源可以流到园内各个地方。此外,大观园里的园林地址规划又充分利用了南北地势高低的差异性,从而让整个大观园的山庄与水馆形成了一种高低错落有致、明暗搭配有序、山水布局合理的园林风景。因此,我们说,大观园里的园林雕塑艺术在建园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地址选择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了园中已有的地形条件,把一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对造园有益的元素。这种园林选址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会影响到整座园林艺术意境的营造情况,也会决定着整座园林的观赏价值高低。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造是在城中,并没有多少自然景物来进行衬托,然而,作者曹雪芹却充分利用了园内一些现成的树木山石、亭榭栏杆以及活水,让整个大观园显得富有情趣与生机。这样的园林雕塑手法不仅可以大大节约建造成本,还可以提供更为便捷的建造条件,最终让整个大观园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表现的更富艺术特色。当然,这种选址手法对于我们现代的园林设计来说,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与价值,我们可以考虑到自然景物所处的自然条件,并尽可能地运用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去营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园林风景。
二、巧妙的造景手法
古典园林塑造中的造景手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一般来说,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如果设计师设计的到位,就可以使得原本显得有些平淡无奇的园林景观更添风采,能够构成一组更为生动有趣的风景画面。那么,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他运用了多种园林造景手法。这些手法可谓变化多端又不失巧妙之处。具体来说,大观园的园林布局有一个对称的中轴线,在这条线上,曹雪芹设计了很多景观,能够更好地突出其中建造的园子。其中,作家还安排了翠嶂大假山和沁芳亭桥两个次要的景观,并在这条中轴线上逐步突出一些园林景观,最终在凸碧山庄那里达到设计的最高点,把整个园林景观设计到位。其次,曹雪芹在设计园林时,还运用了虚实对比的手法。当我们一进大观园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一座翠嶂大假山,它使人一下子就进入了一个全园的景色氛围中,这是一种典型的古典园林造景手法。通过这个假山的石洞,我们可以看到隐蔽的小路、清澈的小河与楼台亭阁等,从而让这个入园口与园内的空间很好地区分开来。作家还营造了一个萝港石,让人在游览园内景色时不会感到单调乏味,让人获得一种美的心灵感受。除了这种障景法,曹雪芹还在《红楼梦》里运用了借景法,主要就是凸碧山庄和凹晶馆,它们让整个大观园看起来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其中,凸碧山庄有一个茂盛的植物园,凹晶馆则仿若仙境,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氛围。作家还运用了藕香榭和芦雪庭两种对景,让人看到了一幅中国山水画的美妙景色。而大观园中的滴翠亭则属于点景,它便于人观看远方的景色,让人在狭小的水面上也可以有景色可以观看到。另外,《红楼梦》中的造景手法还运用了疏与密的对比手法。南部以植物与河流占据多数,而北部则以高山流水为特色。这些不同的造景手法已经让整个大观园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充满了各种景色,寓有形或无形于一体,整个园林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丰富的空间变化
大观园中的园林塑造艺术,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感。因此,当贾政、宝玉等人在大观园中进行浏览时,各处的景色都是变化各异的。作家运用了多种造园手法。比如说刚进入到大观园园门的时候,作家就对园林的空间进行了一定的处理,让人通过假山之后获得了一种豁然开放的美好享受。人们在经过园内的亭桥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满眼的绿色,仿佛进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境界中去。到处都是高大宏伟的别墅,还有一些景色别致的建筑物。当人们行走在其中的时候,会感到园林景色会随着园内空间的变化而丰富多样。
四、别致的山水塑造
在这个大观园中,曹雪芹还设计了一些曲折自然的河流水系。这是因为古典园林中如果缺乏了水的参与,将会使得整个大观园显得毫无生机。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描述了很多诸如“池”“、清流”“、清溪”“、河”等水源。虽然说整个大观园中并没有一个中心大水池,但是,在这个大观园的东北角有一个相对宽阔的水面,它与后面的大主山相互搭配,让整个大观园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山水园林格局。事实上,水是园林塑造艺术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园林是否具有灵气与活力,是把园内各个景点串联起来的重要条件。曹雪芹在园内把一些活水引入进来,然后在凹晶馆前设置了一个较大的静水面,并向南引流出一股水的支流,并在怡红院的后院与水的主流汇合,流出大观园。这些河流的形状都是造型各异、独具特色的,有些水面形状较为蜿蜒曲折,有些河流两岸的土壤勾勒较为特殊:忽然突出水面,忽然陷入河边。这些不规则的水面把大观园内的省亲别墅围成了一个背山面水的小岛,并成为了大观园中的主要园林景色。在大观园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水面布局,这就是水流从花溆萝港石洞的假山上倾斜而下,让人们在游览这座园林时,先闻其声,后观其景,这就让整个园林的西北角显得更为有活力。还有一处水流的设计,作家主要运用了河流的走向,让整个园林内的水系表现出忽隐忽现的韵律,并因为一些植物景色的植入而让大观园显得有声有色,并暗喻了黛玉爱哭的性格特点。除了这些水的设计以外,曹雪芹在园林中还巧妙布置了一些石山。其中,主要有翠嶂大假山和花溆的萝港石洞,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让园内的不同景色可以得到有效的分割,并可以让游人把园内景色尽收眼底。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另外,曹雪芹还在大观园里设计了一个萝港石洞,它让人体会到一种世外桃源的美好意境,整个石洞的景色非常优美。土山则位于大观园的北部地区,让大观园看起来山水层叠有致。
五、多样的建筑院落
《红楼梦》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行为举止都与大观园是紧密相关的。因此,这座大观园并不是一座简单的园林,而是为整部小说营造了一个故事开展与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我们可以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为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园林描绘开启了一个艺术典范。其中,有很多建筑物,形态各异,比如说,滴翠亭、藕香榭等。这些园林建筑物与周边的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园林景色,更突出了园林的主题,让整个大观园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美好景象。这些建筑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整体联系在一起。在大观园中最为著名的建筑物就是怡红院,它的匾额为“怡红快绿”,实际上分别代表了芭蕉与竹子等。大观园中的每一个院落都有着很多爬满石头的香草类植物,它们散发着一股香味。在秋爽斋院内种植的梧桐树,是用来歌颂封建时期皇恩的浩荡。这些多种多样的建筑物都充分反映了大观园最终建造的含义,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融汇了周围很多景色与植物于一体的建筑物,它体现了建筑与景色相互交融的美好景象。
六、独特的意境营造
《红楼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写是非常全面且细致的,充分展示了我国明清时期古典园林雕塑艺术的浑厚气息。事实上,这些园林设计的过程都有一个较好的立意作为前提条件。这种艺术手法是古人在进行书法与绘画创作时总结出来的一个道理。它实际上对于园林艺术的创作也是可行的。大观园里的园林布局、景色构成等,都离不开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意图。小说中的大观园原本是为了贾元春省亲而建,其中包含了大观楼、含芳阁、缀锦阁等建筑,显示出一种皇家园林的气派。然而,它本质上仍然只是一座私人园林,很多花草树木、池塘河流等都体现了文人园林的艺术特质,让人们身处大观园时,可以感到一种清新雅逸、返璞归真的艺术氛围与园林意境。我国园林艺术把意境作为园林设计好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意境主要是借助于人物的诗词表述,还通过对联,匾额来传达,最后就是根据园林景色设计与塑造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大观园中的园林塑造可以被看作是小说中各种各样人物性格的外在承载物。当人们身处大观园时,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一种人园合一的美好意境。
七、结语
-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
- 下一篇:便利店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