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不留作业,并不意味着不学习,恰恰给孩子自我学习能力的建立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重点学习自己的薄弱环节,而对以前大量重复的“暴力”作业说再见。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参与和引导,也许一时会让家长感到无所适从,也增加了家长的工作量。但从长远看,现在建立了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自己做出选择、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就是帮孩子建立起了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吗?
而从孩子的学习规律和方式而言,不留或少留书面作业也是势在必行的。书面作业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而对于孩子来说,本应致力于使其真实体验先于抽象知识,具体观察先于一般概念。当孩子习惯通过现成的概念和理论去认识世界时,他们往往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做出独立思考和判断、从生活经验中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的机会。所以,把作业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多一些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多一些与玩伴的游乐嬉戏和与大自然的真诚互动,让孩子更好地感受自然、体验情感、发展心智、启发悟性、升华灵性,谁又能说,这不是更重要的教育呢?生活即教育,玩,才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真正的教育是在与大自然的每一次亲密接触中,是在孩子嬉戏玩耍的欢笑中,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里。
那么具体而言,如何让不留书面作业对孩子形成的是正面而不是负面的影响呢?首先,家长要有正向的思维,不要把不留作业和不学习画等号,不要给孩子传递自己的焦虑和无所适从。要相信孩子有内在自我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把学校不留书面作业作为一个契机,更好地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从年幼时就该着手的,和上学与否、有没有作业没有关系。比如每天晚饭后看一个小时的书,那上学后这个时间就可以完成作业。现在没有作业了,但这一个小时依然是学习时间,用来复习当天课堂老师讲的内容;预习下节课老师将要讲的内容。如果这两方面都做完了,也可以读读课外书,练一下字等等。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良好的专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证。一个专注力强的孩子,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力,而没有必要非把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回到家里不停地以作业的方式重复。过多的重复反而可能会导致孩子厌倦,甚至逆反。所以说,老师不留书面作业,更迫使家长要把培养孩子专注力重视起来。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的,所以父母能给孩子最无私的爱就是帮孩子建立起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让孩子做事有主动性,对自己负责。当孩子只知道被动地完成作业,天天被父母催促地完成作业,孩子真的知道是在为谁学习吗?不要替孩子去思考和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并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才是真正意义上帮孩子成长。
篇2
所谓学商
是指孩子拥有快速而准确的学习能力,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习惯。高学商的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孩子比其他孩子学得更快、更多,在接受同样的知识时,理解更全面,学习时间更短。
培养孩子学商的重要性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输给别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出类拔萃,那么就不能忽视了对孩子学商的培养。如果你只是让孩子不断地吸收知识,而忽略了教他吸收的方法,就如同于,渔夫只授于鱼,而未授于渔一样的道理。
低学商的孩子可能会对知识有兴趣,但是当他遇到困难时因为不懂得用方法来解决,而产生恐惧和无助,进而对学习知识产生厌倦;而高学商的孩子却恰恰相反,他能够大量的接受知识以外,还能用很好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规划,并且有套自己学习和解决难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习会变得更轻松自如。
提高孩子学商的方法
从宝宝有了语言意识的那天起,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教育方式,都对孩子日后的学习和习惯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和孩子做游戏、谈话,接触新知识时,父母要懂得巧妙的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学习、发问的习惯,从而开启他们的学商之路。
*把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去,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最容易达到效果。
*积极回答孩子的问题,让他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是培养孩子学商的关键。
*带孩子外出、旅游,开阔他的知识面,接触一些他所未知的事物,会让他对探索事物产生更大的兴趣,回家后你会发现他读的书更广、更多。
篇3
关键词:心理家教 提升水平 心理品质
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经验,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调查了许多家教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在对所有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出:虽然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有着形式不一的家教方式,有的是与孩子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有的是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有的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还有的是让孩子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耐心与忍让。但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是这些孩子的家长都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就是说成功的家教同样心理家教也是成功的。反之在失败家教案例中,这部分孩子的家长大都忽视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当孩子犯了错或者是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时,家长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疏导与心理调适,教育方式也不到位,或者比较粗暴,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容易孤僻与走极端。
通过深入调研与查阅资料发现家长的心理家教水平亟待提升。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在不少家长的眼里,孩子的教育主要就是智力教育,评价孩子的优秀与否绝大都数是以考试成绩衡量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会被忽视或者是没有能够被足够重视。事实上,人的发展不仅包括智力的发育,还有心理品质的构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当然,很多家长也非常清楚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但是对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却是一片茫然。
如何提升家长的心理家教水平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呢?
一、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修养
“为人师表”自古以来好像是对老师提出的,其实不然,培养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与责任,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是孩子健康心理品质形成了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儿童经常会效仿家长的某些行为,如果父母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很难避免孩子会有同样的不良行为,因为太小的孩子没有是非对错判断能力,他只会机械的模仿,很快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变成内在的习惯。简单的例子父母带着孩子经常闯红灯,孩子就没有“红灯停、绿灯行”的主动意识,即使学校老师教会了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也避免不了会出现孩子哼着这首儿歌,同时还闯着红灯的尴尬情形。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好孩子的榜样,这一点对孩子的品质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家长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还要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家长在督促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多看书,多学习,不能够简单的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自己可以卸下教育孩子的重担,空闲时间就去搓麻将、打牌等,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家长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各种素质,做“学习型”父母,才能够为更好培养孩子提供基础。
二、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
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难以沟通,想和孩子谈心时,孩子却显得很不耐烦。家长要认识到经常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沟通应从小就要建立一种“模式”或“氛围”,若从小就没有建立良好、平等、宽松的沟通模式,等到了青春期自然就更难进行良好的沟通了。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掌握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以便能够及时的沟通,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在了解及时有效沟通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在所有成功家教案例中,家长都认识到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时才找他谈心,平时与他多接触、多沟通,从来不摆出家长的姿态,而是以朋友的关系相处,这样孩子有话都愿意与家长谈,毫不隐瞒,家长也争得了教育的主动权。家长与孩子沟通要有技巧性。沟通不仅能够单方让家长帮助孩子成长,而且通过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子女能够了解父母的用心,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更能促进未成年人成人成才。
三、家长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提升对孩子的心灵家教水平
篇4
【关键词】宽松的环境;良好的习惯;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让幼儿做学习和活动的小主人,是当前教育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幼儿教师一定要将传统的“讲堂”变成“学堂”,将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从“师本”教育体系向“生本”教育体系的根本转变。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和小朋友的默契配合才能有效完成。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些老师今天塞给幼儿这种知识,明天灌给他们那种道理,后天又教给他们什么技能,当幼儿听不懂,不想听时,教师便大喊大骂,用教鞭击打讲桌,甚至体罚幼儿。大多数幼儿教师喜欢的是“宁静”的课堂,也就是学生向木偶一样端坐着,哑口无言,一声不发,自己洋洋得意、津津有味的讲个不停,还认为自己讲得好,学生听得认真,熟不知是将学生捆绑在座位上,封住了口罢了,长此以往,幼儿就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了,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还会变成弱智。所以,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深思,如何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呢?
一、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往为了维护好课堂纪律,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坐端正,不许讲话。其实,太多的限制会使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致。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孩子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在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给孩子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在学生作业时,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在一起讨论,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的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在完成作业后,让他们自己把作品贴在展示栏,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点。
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这种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好习惯会使学生走向成功,帮助他铸就人生的辉煌,而坏习惯却常常是摧毁人生的慢性毒药。
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要共同承担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责任,一是要培养孩子专时专用的习惯;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就要允许孩子休息、玩耍,这样孩子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如果整天让孩子坐在书桌前看书、写作业,没有玩耍放松的时间,反而容易养成学生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坏毛病。
二是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求父母帮助时,父母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而应该用热情的态度和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即便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也绝不包办代替,可以耐下心来,采取一步步启发孩子的方法,使孩子在父母充满智慧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靠自己的力量攻克难关,尝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勇敢地迎接下一个挑战。
三是要培养孩子及时改错的习惯;孩子有错误是正常的、难免的,关键是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引导得当,坏事也会变成好事,时间一长,孩子自然就变得谨慎和细心了,再也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了。
四是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工作岗位上也能认真对待工作。教师和父母都应培养孩子的书写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的评价,还能促使孩子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五是要培养孩子自主阅读和自主动手操作的习惯,父母应为孩子积极提供相关幼儿读物和幼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主动阅读,拓宽知识面,自主操作玩具,培养创新探索、发明、创造能力,让孩子的思路更加开拓,视野更加宽泛。
当然,除以上习惯外,还有更多的习惯需要老师和父母耐心地培养,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达到“习惯成自然”为止。
三、做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激励者
篇5
如何能够让孩子真正的以兴趣的方式掌握好各方面的知识,发展更广阔的能力呢?
闲暇之余,读过一本书《发现孩子――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是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蒙台梭利所著,上大学的时候就接触过她的一些理论,现在翻阅她的书、对她阐述的观点和精辟的分析深有感触。
《发现孩子》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这是我看了本书以后最大的感受。
从发现孩子开始,如何来培养孩子呢?下面谈谈我短浅的感受。
首先,发现孩子、了解孩子是培养孩子的前提。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为孩子作的美好规划:让我们家孩子周末去学钢琴,暑假学游泳,寒假学舞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能的人;也有的家长总是苦于孩子的调皮:我们家孩子真是调皮,谁都拿他没办法……孩子就像一本难以读懂的“无字书”,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诸多问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有培养孩子的意识是对的,但是不能盲目行事,家长发现孩子、了解孩子了吗?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只要我们家长平时多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就不会不明白孩子想要什么,家长也不会如此盲目的追求了。所以在家里家长们也要从发现孩子开始,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去达到“想要什么”。在学校里也是如此,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孩子、了解孩子,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全面了解孩子的各种状态,认真体会孩子的各种心态,仔细考虑孩子的各种要求,发现孩子、了解孩子并且能够总结孩子的过去,把握孩子的现在,规划孩子的未来,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发展孩子。
其次,尊重孩子、支持孩子是培养孩子的关键。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里爸爸妈妈疼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宠爱,使一部分孩子们养成了任性、不讲理的坏习惯,用班里小朋友的周奶奶的话来说:“孩子就一个,孩子要什么,我们都给什么,孩子做什么我们都支持。”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固然重要,然而,真正的尊重孩子、支持孩子并不是这样的,就像书中蒙台梭利所指出的尊重与支持,绝对不是连孩子的缺失或肤浅的表面现象也一起包容。家长、老师都是孩子的引导者,在尊重孩子、支持孩子的本质原则上对于不好的、无建设性的行为还是要杜绝,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发展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然而,在生活中往往孩子的有些行为活动,在尊重孩子与支持孩子的界面上,有时家长、老师是很难来判别的,需要阻止孩子的行为还是支持呢?这就需要我们智慧的家长与老师根据尊重孩子进行的合理行为来合理判别与支持,试图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最后,细腻的与孩子相处,是培养孩子的有利环境。
曾经遇上过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一开始由于对孩子的不了解,午睡时总会尿床,孩子有点胆怯,不敢在午睡时主动向老师示意上厕所,所以接连着2次尿床,懂事的她在每次尿床后都会哭,害怕老师批评也怕别的小朋友笑。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渐渐的对这个孩子有所了解,我的做法是:孩子尿床后我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让其他孩子们知道,而是安慰她这是没关系的,并及时的帮助孩子更换好裤子。与此同时在每天午睡时都会时不时的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在小便前经常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我会轻轻的提醒孩子去入厕,渐渐的,孩子尿床的习惯也没有了。让孩子改掉尿床的坏毛病,这样做,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运用了细腻的相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了老师的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激励孩子自己也努力的改善着,进步着。我们不该一味的指责、批评,正如书中蒙台梭利认为的,孩子的情感是细腻的,如果我们疏忽的了孩子的某些需要,到激烈的行为时再去安慰孩子,似乎本末倒置了。
篇6
在我们的班级里,有三个孩子的父母是离异的,另外有三个孩子的父母经常会吵架的。通过观察发现,这六个孩子不管在生活上或学习上会表现出一些怪异的行为,比如自卑孤僻、脾气暴躁、敌视他人等。作为班主任,我担忧孩子的心理问题一旦继续发展下去,不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我思考的是我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想到了措施并在班级尝试实施。
首先,我给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沟通,让他们以平常心来对待家庭的现状。在平时与孩子沟通交流中引导孩子积极乐观地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注重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其次,多与孩子父母双方沟通,传达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自卑孤僻、脾气暴躁、敌视他人等不良表现。同时通过事例的方式让父母意识到争吵及家庭破裂对孩子造成的不安全心理、自卑心理和对立心理。最后通过交流沟通帮助父母意识到自己行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改变孩子父母的家庭行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劝导离异父母双方要经常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要让孩子感受到完整家庭的温暖。
通过上述措施一学期的实践,以孩子为纽带,在双方父母的配合下,我取得了收获。有个孩子的父母复婚了,另外两个孩子的父母能够理性的相处,心平气和地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三对吵架的父母不再整天“争吵”了。更让人高兴的是,家庭环境的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得到改变。现在,这六个孩子不再有自卑、暴躁、敌视他人的表现,甚至还能够积极融入班集体中,他们的脸上常常带着天真灿烂的笑容。
对问题家庭的德育指导工作和取得的成效让我意识到家庭德育指导工作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我决定对所有孩子开展家庭德育指导工作。为使自己家庭德育指导工作能对症下药取得成效,我在日常中有意观察家庭德育教育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孩子缺少耐性责任心和缺少自学能力的现象。借鉴上述经验,我对家庭的德育指导工作采取了三方面。
一、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耐性
1、家长要做好榜样。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虎头蛇尾。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在孩子面前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比如,每周末家长坚持要认真倾听孩子讲述周一至周五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这样既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也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长久这样做能潜移默化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耐性,同时教会孩子耐心倾听。
2、让孩子学会等待。让孩子学会等待,这是让孩子养成耐心的一种有效的办法。遇到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的要求而做出让步。比如,有些孩子中午放学回家看午饭还没煮熟就翻箱倒柜地拿出零食要吃,这时家长要阻止并告诉孩子饭前吃零食的要害。再比如平时如果孩子跟家长一起到商场购物,在买单时需要排队,让孩子排队,这是让孩子学会等待很好的机会。
二、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1、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明确哪些事情是由父母来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父母帮助孩子做的,又有哪些事情则必须孩子自己做。对于孩子应当自己做的事,父母往往是给他一个明确的要领和范围,在不同的年龄,给他制定不同难度的目标范围。
2、家里的事情,让孩子帮着做。在教育孩子的责任心时,教孩子只做好自己的事还很不够,应让他明白他还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心协助做一些家里、集体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对集体尽责。这样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使他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尽责,对自己个人负责。
三、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1、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孩子贪玩而忘乎所以,主要是约束力不够,计划的制定正是纠正的最佳方式。每次在开学初,家长要主动和孩子商量,一起制定一份学习计划。每周按计划实行,每周末进行一次小结,每周一次的小结刚好在家长倾听孩子讲述在校学习生活时完成。家长可以因孩子执行计划时表现的好坏,以奖励的方式满足他的一些需要。
2、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爱看书的榜样。比如当父母忙碌一天后,到晚上时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书,如果孩子坐不住不专心看,做父母的也要坚持看书,孩子见父母能够耐心地看书,也能受到一些感染。日积月累,孩子就会渐渐养成自学看书的习惯。
篇7
关键词:自主;自强;自理能力;包办代替;自理
从托班升入小班后,我班幼儿人数由原来的22人增加至38人,新增了16个新生。老师的工作负担也随之增加,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节以来,孩子的衣着越来越厚,孩子的自我服务也越来越困难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完善,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其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于是我想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吧!这将对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有用,也符合《指南》的目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对天下为人父母者对孩子未来期望的写照。但孩子最终能否成龙成凤呢?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到大,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一个人长大后会怎样,从幼儿期就能看出大概了。因此,要想孩子成龙成凤,得从小抓起、从今天抓起。确实孩子的培养是一项巨大工程,需要家长、老师用心去栽培。栽培好行为、栽培好习惯、栽培好性格、栽培美德。只要你用心、你坚持,终将收获一个“自主、独立、自强的孩子”。只有今天自主的孩子才能有明天的“自强”。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呢?我们应从培养自理能力着手,开启孩子的“自主”大门。
一、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包办代替
观托班入厕我深感老师太累了。刘老师一个个帮孩子脱下裤子坐上痰盂解小便,再一个个穿好裤子,累得她满头大汗。回想我们托班时,我带孩子上盥洗室小便,孩子基本能自己脱裤子,自己上厕所,也能胡乱提起裤子,我只要一个个整理一下裤子就行了,与刘老师相比省力不少,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其实托班孩子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了,不要把他们当婴儿。我觉得是老师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还累到了自己。鉴于此,我审视我目前的工作,发现孩子午睡或起床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脱衣服、穿衣服。不会的互相帮忙,再不会的可以找老师,老师完全不必挨个帮忙脱衣服、穿衣服。做个旁观者吧,给孩子以学习的机会。孩子今天不会不表示明天也不会,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没有学不会的。当然个体差异是有的,老师要做个有心的旁观者。为了孩子的明天老师请给孩子自吧!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吧!
二、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
幼儿教师应该都知道托班、小班幼儿吃饭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没等你分好他就想吃了,但真让他吃时却慢吞吞地不吃了,还要掉饭粒、菜汤。如,我们班因有很多插班新生,在开学初一段时间里,不但剩菜剩饭多,而且桌上、地上的饭粒也很多。究其原因,是孩子没有自己吃饭的经验,更不懂如何吃能保持干净。为此,每当吃饭时,我就像念儿歌那样:“椅子拉拢、胸口靠牢桌子、左手扶盘子、右手拿调羹、嘴巴接牢盘子。”我天天这样念,并加以示范。如此把吃饭的方法教给孩子。在我坚持不懈的强化下,孩子一天天进步,一个月下来,有起色了。两个月下来,原来不会吃饭的能主动吃了,原来掉饭粒的不掉了。三个月下来,除了两个常缺课的孩子掉饭粒,几乎不要扫地了。四个月下来,孩子已经把吃饭方法的儿歌印在了潜意识里,你看那孩子嘴巴里的饭粒一掉出来他就把头一伸接进了盘子里。如今我班孩子不但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而且吃得干净。从中我领悟到“方法”的重要性,孩子不知道自理的方法谈何自理?因此,我把穿衣服、脱衣服、洗手、洗脸、擦鼻涕等方法一一教给孩子,并加以训练。而不是帮着吃、穿、洗等。老师毕竟只有一双手,帮了这个有可能落了那个。只有让孩子自理、自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解放老师的双手。所以我还是那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篇8
——罗吉尔·培根
内容提要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培养孩子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二、培养孩子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三、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的习惯;四、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和善于提问的习惯;五、培养孩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六、培养孩子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七、培养孩子养成表达的习惯;八、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九、培养孩子养成每天抄作业的习惯;十、培养孩子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习惯的基点;二、要使学生看到学习的进步—好习惯取得成绩;三、树立榜样—正面引导孩子接受好习惯;四、因材施教—让孩子人人都有好习惯;五、家长密切配合老师—巩固孩子习惯的养成。
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它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保证。每一个在学习中遭遇失败的孩子,其最根本,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的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不光是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地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特征,研究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启发,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如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孩子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孩子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其实预习就是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在孩子认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由于新的知识的吸引,对于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或者获取他人的帮助等方式争取自己学会。只有这样让孩子自己参与进去了,才能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孩子预习的程度直接关系学习效果的优劣。这种习惯的养成则要靠孩子,家长,教师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孩子要自觉,家长要督促,老师要检查。
二、培养孩子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堵塞,信息输入就会受阻。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听讲是最重要的。有了预习的基础,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想听听教师怎么讲、跟自己的理解一样不一样的愿望。教师讲课时,既要为孩子创造集中注意听课的良好情境,也要教育和培养孩子在不理想的情境中也能专心听讲的意志力。要告诉孩子,上课必须跟着教师的教学走,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现代心理学也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听课效果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如何才能养成孩子认真听讲的习惯呢?
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成熟时,要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很重要一点是依靠学生自己长期主观努力,特别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更需要学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充分利用幻灯片和制作色彩鲜艳、富有趣味的教具,并注意演示,经常将所学的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他们才能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去行动或克服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其次,要使学生看到进步。当一个人在学习上或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得到他人的认可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或工作。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凡是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行为习惯好的或者是有进步,改正缺点快的都应采用戴小红花、上光荣榜等多种形式及时给予表扬。
三、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的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孩子学会了的东西,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巩固所学知识,降低遗忘率,并且还可以帮助孩子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复习当天讲课内容,这是做作业前必要的一步。做这一步有两个好处:一是完整地把握讲课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二是有利于顺利完成作业。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但许多孩子不重视这一步,忙着做作业。这种习惯的养成要靠孩子,家长,老师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完成。
四、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和善于提问的习惯
古代有句名言叫“学源于思”,就是说学习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就是不等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有利于搞好现在的学习,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将来的学习乃至终身的事业奠定基础。学问就是既“学”又“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善于提问的能力,不能操之过急。
五、培养孩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的效果越好。教学中经常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多种途径,能为孩子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
六、培养孩子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著作中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孩子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古诗词等。
七、培养孩子养成表达的习惯
学会整理,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家长或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另外,老师上课是可以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
八、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孩子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孩子依靠自己能力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习惯的养成要靠孩子,家长,老师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家长密切配合老师——巩固孩子习惯的养成。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家长要过问,老师要检查,让孩子补做没按时完成的作业,决不能因为孩子说他没带作业而算了。家长,老师要了解孩子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是不会做还是懒惰而不完成作业,从而促使孩子养成每天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九、培养孩子养成每天抄作业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一年级孩子学会了抄作业,既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又可以让家长督促那些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完成作业。
十、培养孩子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培养学习态度、习惯的过程,孩子们的情感会从中得到熏陶。规范书写的习惯,是一年级孩子一项特殊但又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呢?首先,树立榜样——正面引导孩子接受好习惯。低年级学生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教师自身也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做作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拘,教师自己的板书就应该工工整整,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老师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书写姿势及习惯对孩子自制能力及稳定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其次,定期选一些学生书写美观和书写有进步的学生作品举办学生书法作品展。
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主动地学,主动地思考,主动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综合素质也势必得到全面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特征,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启发,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习惯的基点;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习惯,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兴趣的强烈吸引下,从小就沉浸在某个知识领域,从而成为终生的志向。做出非凡的成就。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很重要一点是依靠学生自己长期主观努力,特别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更需要学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充分利用幻灯片和制作色彩鲜艳、富有趣味的教具,并注意演示,经常将所学的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他们才能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去行动或克服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要使学生看到学习的进步—好习惯取得成绩;
当一个人在学习上或工作上取得成绩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的乐趣,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成年人是这样,孩子更是这样。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都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及时给予表扬。
三、树立榜样—正面引导孩子接受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做作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教师自己的板书就应该工工整整,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
四、因材施教—让孩子人人都有好习惯;
学生刚入学,好奇、好动、贪玩、自尊心强,不习惯学校生活,特别是独生子女,更是任性、散漫。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可采用多表扬少批评的办法,来鼓励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激发他们去重复曾经受到表扬的行为,巩固发扬这些优点。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低年级段学生的成绩差异,并不主要取决于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差异。因此,低年级教师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的机会。
五、家长密切配合老师—巩固孩子习惯的养成。
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家长要过问,老师要检查,让孩子补做没按时完成的作业,决不能因为孩子说他没带作业而算了。家长、老师要了解孩子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是不会做还是懒惰而不完成作业,从而促使孩子养成每天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参考文献:
[1] 《杰出小学生的30个学习习惯 》耿宇霖
篇9
在校的初中学生中,总有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会做或不愿做,怕读书;还有较多的学生虽然能认真听讲,能完成作业,但每当碰到问题时不懂得怎么思考,而是手中转着笔或书,漫不经心;有的学生上课很认真,但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要记,课后也不懂得去复习巩固,好像学习很认真了,但就是学不好。这些都是一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积极配合,逐步改变,更需要我们家长从小培养。
常听家长们说一句话,现在的初中知识好难不懂,不会指导孩子学习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培养孩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是简单的知识指导或一道习题的解答,知识指导和习题的解答这些应该是学校老师的事。家长应该是培养、指导、及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学校的上课铃声中有一个二分钟的预备铃声,这是要求学生准备下节课的书本、笔记本及相关资料,同时也是要求学生从兴奋或上一节课的状态平静下来,进入下一节课状态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地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经,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笔记,积极思考是上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方法。认真听讲让学生了解知识,认真笔记是让学生把知识的要点进行记录为今后复习巩固作准备,积极思考是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最后获得知识,是系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是两个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预习能让学生对明天要学的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让明天的学习更能有的放矢。在预习中学生要做到边看边思考,把难点、重点划出来,为明天的学习作准备。复习是让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把书本的、老师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
作业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要求学生在作业时要勤思考、勤动笔,勤查阅,碰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还要求同学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订正,并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是学生责任感的一种体现,是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能让学生亲近书本,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在阅读中要勤思考、勤动笔,把好的句子、重要的内容划出来或记下来,同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得到收获。
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逐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年龄段,家长知识水平的不同等因素,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或大家都可以用的成功经验,但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件事:
1、亲近书本
家长们从孩子认知开始,就要让孩子少玩手机、电脑、少看电视,让孩子多看图片、卡通画等,逐渐亲近书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喜欢读书的意念。在这过程中能让孩子养成静心,集中注意力,喜爱书本等好的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逐步养成喜欢书,乐意看书的习惯。
2、学会观察、思考
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培养孩子观察、思考的习惯,这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只需要家长在平常的生活中通过一些事或物加于培养。比如看了香蕉的图片,我们可以引导他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颜色?(2)形状像什么?(3)长大点后可以问我们这里有香蕉吗?(4)香蕉长在哪里?为什么?慢慢的让孩子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敢于探究的习惯。这一习惯是孩子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习惯,也是孩子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一个习惯,这是一个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
3、学会做事
当孩子长大一点后,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做每件事之前,家长要引导孩子对这件事进行计划、思考,做这件事要准备什么、怎么做、注意哪些问题,事后帮助孩子对所做事进行总结,这样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孩子养成做事前会认真思考并制订计划,认真做好准备,做事中养成细心的好习惯,事后会认真总结。在今后的学习中孩子就会在学习前会认真计划、认真预习、认真作业、认真总结。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了孩子在家庭中积极承担一份责任,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家长一定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用孩子就是学习,学习忙,这些小事不需要做,我们伸伸长手就可以了,做事将来孩子总归会的等种种理由不让孩子做事,这样就让孩子养成了没有责任感,能偷懒时就偷懒。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不做作业,学好学坏无所谓等现象。
4、学会阅读
篇10
1.改革传统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幼儿,首先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从学习陶行知先生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至高目标,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他认为我们应承认小孩子的创造力,要去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要认识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师还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和《创造的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文章,使教师们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还要结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开拓精神,才能担当21世纪的伟业。在贯彻落实科技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非常紧迫,意义深远的任务。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在与充分尊重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习的思想行为,文化知识,身体心理,劳动技术等素质得到和谐发展,而创造力是个体潜能的最高境界,从为了与发展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成为创造性人才,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幼儿园是特殊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创新的意识及提高其创造的兴趣是幼儿教育的重点部分,要使幼儿有创新,首先育人者——教师先要有创新的头脑,要有超越必须先有创新,教师最忌讳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照本宣科,但也不排除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经验。例如,幼儿园可以请名专家来园传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给教师,可发扬年轻教师的创劲等,幼儿园的孩子好奇心强,而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模仿力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这些都是培养和发展其创造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孩子的创造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
2.营造浓厚的创造氛围、激发孩子的创造兴趣
建设以创造教育为主线的园林环境,是培养和激发孩子创新毅力的重要一环。
从园环境的创设上做到能提供给孩子展开想象空间的物体,如,沙、水能够操作的实验室,工具房等,具有丰富想象意境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在这里随心所欲,尽情玩耍,大胆创造、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美工室里用自己聪慧的脑力,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展开无穷的想象和创造,制作和绘画出一件件,一副副优秀的作品,给周围带来无限的美。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里都有新的变换,新的创新,他们对自己的成果深感愉悦不以,为此,他们喜欢上了制作和创新,从他们每天完成的作业上不断有新的创编就能说明,孩子的进步说明创新也在提高。我们还充分利用家园互动栏地,宣传橱窗的作用,及时反映知识经济及科学技术信息,及时宣传班上孩子研制的小成果,真正营造一个创造天地,使之成为学习创造的“升华剂”。
3.内外结合、开展自主创新教育活动
3.1 优化活动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是室内外活动场所,也是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一日活动中,要有创新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活泼有创新地学习,以适应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确立孩子的主体意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①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敢于善于质疑是创造的标志,鼓励、指导质疑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求老师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善问、都给予表扬。②要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不是解答的唯一性,而是让孩子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思路去思考,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或独特的想法、解法和可能性。
3.2 强化活动课程、增长创造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