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课程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占绝对的支配地位,教授每篇文学作品都会沿用一种讲课模式“作者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作品影响+文本选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课堂笔记的记录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欣赏和思考作品,课堂活动和与教师交流更是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大学语文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不能够取代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为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计划中每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既浪费了课时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给大学语文课程留有很少的课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选修课变为没有课。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1.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时候难以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大学生对文学理解的障碍,部分教师的文学功底比较薄弱,对大学语文教学信心不足,存在畏惧心理。大学语文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只有几名教师担任,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科团队,从而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十分缓慢。
2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2.1大学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所以,学学语文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最佳渠道。学习汉语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了解文化,是学生了解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文化中带根本性的价值评判和思想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习到许多典故格言,修辞手法的了解,能够加深对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汉语的领悟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来学习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也会学得更加感性和充实。
2.2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理论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认识人生,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灵感,为大学生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各方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培养。
3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
3.1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家的兴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成败靠教师。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方面,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力量,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想作风传授给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参加业务能力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深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3.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适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拓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西游记》,让学生通过影音效果对这部作品有初步的整体感知,避免老师只是无谓的分析和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对作品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帮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
4结语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为黑龙江大学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除文学院、新闻学院外其他在校本科生。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从文学情趣、审美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黑龙江大学大学语文教研室从成立之初即把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东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王步高先生说:“大学语文是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结合古今文化精品篇目的教学,传播中华人文精神,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教授课本的知识,而是穿插结合古今优秀的经典篇章,力求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刚直不阿的品格,具有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能提高其审美趣味与艺术品位。
从建国之初,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以讲授古今经典美文为主,一直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黑龙江大学的大学语文课除课堂讲授古今经典美文外,还有以下内容。
(一)必读书目的学习
每学期要求学生必读几大类书目:唐诗、宋词、《红楼梦》《古文观止》,外国文学名著如《堂吉诃德》《复活》《古希腊罗马神话》等,在课堂抽查学生阅读的情况,找学生背诵唐诗宋词的名篇佳句。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报告。规定了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在读四年的必读书目(20本)和开课学期应读书目,采取开卷书面报告与闭卷测评结合的形式考核检测读书效果。力图以此打破学生随堂被动学习的局面,激发学生课余自学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中国文学史、教材泛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黑龙江大学的大学语文课除了课堂精读课文的讲授,还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中国文学史,即从先秦文学直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还要求学生学习教材的泛读课文,而且这些内容都列入期末考试的范围。自主学习意义重大:一是课内课外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把课堂的内容系统化,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构架。王步高先生说:“课外自主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和老师,敢于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专家讲坛制的实施
2002年起,我们在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实施中提出了《黑龙江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改方案》,自此开始全面推行读书工程和专家讲坛制,使教学内容的传输由专职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析模式向专家讲坛、专职教师精讲导引和读书报告三结合的教学模式过渡。聘请校内具有相当学术水准的专家为学生开设读书讲坛,指导学生课外读书活动。比如,结合课外读书工程,大学语文教研室曾邀请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杨庆辰教授做了《如何阅读唐诗宋词》的讲座。杨教授本人阅历丰厚,个人藏书甚多,结合自己多年来的阅读经验,与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面对资深教授,学生敞开心扉,消除了年龄和心理的距离,受益良多。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研室在黑龙江大学率先采用多媒体教学,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丰富,依托网络个性互动
自2003年起,大学语文课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部实行多媒体教学。教研室集合全体的智慧自主研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课件版面和内容。用大量的资料性文字和具有丰富人文内蕴的精美图片、音乐和音像资料等,充分展现文章内容,发挥文学内在的教育功能、教化功能和美育功能。改善了以往单一板滞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无法企及的。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丰富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文字、图像、声音并用,给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提高对美文的鉴赏水平,因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运行大学语文网络学习平台,通过教学博客、网上留言、BBS论坛、QQ聊天、e-mail、微信等方式实现教学个性化互动。总之,大学语文课程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已经基本形成,网络教学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一定的辅助学习资料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参考资料等,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学习渠道。
大学语文教研室除了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以外,还提倡教研室教师制作教师个人教学博客,把教师个人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网络化,利用网络优势尝试新模式,把教学中的体会与经验在同行及学生中进行交流,体现个性化的网络互动。
(二)全员挂牌,滚动授课、提供更为自由的选课模式
随着黑龙江大学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在学校的统一要求和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师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部实行挂牌授课,即:在同一教学时间、提供不同的任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同一门大学语文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授课教师和不同的学习时间。
同时,大学语文课还实行了滚动授课,即:在每学期每个教学日的下午,都固定开课,规定新生入学可从第二学期开始,根据自己四年的修读计划,可在任意一个学期修读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必修课。
(三)题库建设、上机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
大学语文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至2012年除作文之外全部上机考试。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大学语文教研室完成了科学合理、知识点覆盖全面的题库建O,这项工作工程庞大。计算机信息中心机房还辅以指纹识别系统,学生进入机房进行指纹识别才能参加考试,防止学生考试作弊。此外,是计算机随机配题,每位学生遇到的题都是不同的,防止学生之间互相抄袭。也摒弃了以往学生猜题、押题的不良风气,能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复习。另外,是计算机“批卷”,学生答题完毕后,计算机已经自动显示学生成绩。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又避免了所谓的人情分、印象分,使考试更科学、更合理。这种考试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四)根据专业特点,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近年来,结合教学计划的修订,大学语文课程分层次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分为三个课型:
第一类:大学语文I(文理类)(文学、新闻、外语、艺术除外) 总计一学期课程。以古今优秀文学篇章赏析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学周数、学时:15周,共30学时。
第二类:大学语文II(外语类) 总计两学期课程。以古今优秀文学篇章赏析为主,侧重提高其文学修养和语言感受及表达能力。两学期均为公共必修课。涉及院系为东语学院、西语学院、俄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教学周数、学时:两学期均为15周,共60学时。
第三类:大学语文III(艺术类) 总计两学期课程。以开设古今优秀文学篇章赏析为主,其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单列,选篇及教学均侧重文学艺术的审美素质培养。教学周数、学时:两学期均为15周,共60学时。
分层次教学是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差异以及将来就业的方向,体现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受益匪浅。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还在学校通识平台开设如下通识课:“《红楼梦》鉴赏”“二十世纪海外华人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散文鉴赏”“成语典故源流”“唐诗宋词鉴赏”“中国古代小说鉴赏”“中国现代文学赏析”“中国当代文学赏析”“影视作品鉴赏”“外国文学名著赏析”“经典名著导读”“本科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等。
(五)加大互动教学的力度
加大互动教学的力度,除传统教学课前预习、课上提问等方式外,鼓励学生课前演讲、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这些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演讲才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语文课堂更生动,更富人文气息。
在大学语文Ⅱ(下)的课堂还尝试学生分组自行备课,设计课件,参与课程讲解,互相点评,教师总结。这种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多层面提升学生自主分析思考的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六)加强课外阅读
篇3
关键词:网络语境;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新知识、认识世界以及沟通交流所依赖的工具逐渐偏向网络,在这个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教师仍然无法将语文教学与网络整合起来,破除大学语文教学“僵化”“老套”等负面印象[1]。大学语文教学思想及方法上的僵化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逐渐让大学语文教学边缘化。若要改变现状,则大学语文教师需思考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在网络语境下开展大学语文教学。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大学生对语文缺乏学习兴趣
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语文课程存在偏见,他们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让他们得到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及能力,不需要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大学语文对他们而言可有可无,学习语文甚至可以说是浪费时间。
2.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然而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与科研很好地结合,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处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在评职称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很多教师因此而逐渐失去教学积极性。此外,大学语文教学面向的学生主要为非中文类理工科学生,并且授课形式一般为合班上课,因此相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其授课量较大,教师非常辛苦。很多中文系资深教师不愿意参与大学语文教学,因而大学语文教师主要由一些资历浅、教学经验少的教师担任,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3.大学语文教学不受重视
如今社会实用主义盛行,人们对母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这一点也反映到大学语文教学中来,大学语文课程课时大大缩减,配套设施也非常少,甚至没有。此外,大学语文教材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的问题,尽管现下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但教材编写非常混乱,很多篇目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教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网络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第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并对文学经典进行多元化、开放性再解读。传统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人格修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讲名著,讲经典作品。而大学教材的内容也偏重这一方面,选文一般是传统的文学经典。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材的选文出现重复,并且脱离现实生活[2]。在当前网络语境下,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改变。观察社会结构、传播媒介、大众价值观之后可以发现,网络对社会各层面的影响深远,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方式等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具有时代特色,他们更喜欢具有生活气息和现代意识的作品。因此,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可以适当做出一些改变。其一,对教材进行修订,将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加入大学语文教学,平衡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的篇目比例,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等广受学生喜爱的作品可入选。其二,对传统文学经典进行多元化解读,深入挖掘现代经典作品的深意,并让学生自主研究,诠释经典。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所使用的教具比较简单,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而言毫无新鲜感和期待感。在网络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建立全新的语文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PPT课件,通过这种方式弥补板书容量上的缺陷,增加学生的记忆存储量[3]。其次,教师应将眼光放在提高课堂趣味性方面,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即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参与课堂游戏,参与课堂辩论。例如,在教授李商隐的《无题》诗时,教师可以将李商隐的十余首以“无题”为题的诗收集起来,放入多媒体课件当中并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欣赏;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探索作品的内涵,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各抒己见。第三,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大学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而下课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难以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学生渴望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的情感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沟通平台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延伸教学空间。例如,把教学内容或教学素材放到网络存储空间,让学生能够方便地浏览和下载;或者建立微信群、QQ群,让学生在开放的网络交流平台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三、结语
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语文教师应继续秉持教书育人的优良作风,同时也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改革,将大学语文课堂打造成多元、开放、生动的全新课堂。
参考文献:
[1]熊婕.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浅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9).
篇4
1、大学语文地位低下
在现时的高校课程里面,“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尚未有明确的地位,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情况则更让人忧心。由于大学语文地位难以跟政治类学科相提并论,更难以比上外语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受欢迎程度,所以,不少大学语文老师的工作量不多,难受重用,让人受到前途渺茫,纷纷转岗而离去。
2、教材质量不高
(1)教材难以充分体现高职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里面不断是那个专业,其均是使用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难以具有针对性,跟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度不足。(2)教材内容过时陈旧。笔者通过对各个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进行阅览,发现其内容主要着重于我国古代文学史以及一些名家作品,对于现当代优秀、国外作品则所涉极少。而且,不少跟高中阶段的内容有所重复,某些例文也相对陈旧,对于现时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并不切合,难以让其产生学习的兴趣。(3)教材内容繁多。现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大多是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然而其普遍存在着所选内容过多这一问题。依照现时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的课时进行计算,大部分的内容是不可能有充足时间在课堂里面进行学习的,作为老师只能节选。而这不单给学生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还让学生感到不满,失去学学语文的动力。
3、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现时不少大学语文老师其教学方法依然是沿用过去的填鸭式教育,只是站在讲台上照书本知识进行讲课,而将学生视为知识接收的容器。主要方式还是依靠黑板上写笔记,很少运用多媒体或者是活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学语文的热情进一步降低。
二、应对策略
1、将大学语文重视起来
要将大学语文重视起来,首先在制定规划之时,便要将大学语文的学时、学分权重进行增加;提升教师的学术与经济待遇。在制定毕业生的推荐表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填写好大学语文成绩一栏。同时,可以成立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会以及各个省、市的大学语文教学分会,慢慢的办起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杂志,给予教师们学术交流的平台。
2、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重新编写
教学大纲以及相关配套教材为了可以做到真真正正地将大学语文教学做好,必然需要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会产生牵头作用,大面积地征集教师和学生的建议,组织长时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教授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的配套教材等进行重新的修订,建立出一套与时俱进、覆盖性强的系统而权威的大学语文教材。值得注意的时,在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之时应让其拥有如下的一些功能与特征:(1)能够有助于学生理顺相关的文学知识,认识国内文学的相关构成,可以将新学的和旧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2)能够向学生渗透中国人文文化,让学生们能够沉浸于古今文化精髓的环境中,推动思想境界的升华,同时有助于其品德人格的塑造。(3)简单易懂,易于自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对于语文的教学最后还是要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最终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可以说是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结束,因而它的教材应该以课堂和自学用书作为定位。(4)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将经典而有意义的国外文学进行择优列入,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高职学校;探索
一、高职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窘迫局面,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的被动性造成的。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现状,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于滔滔不绝的讲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无法达成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终极与普高生不同,职高生以专业课学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语文对其他专业课学习毫无影响,过两年走上社会,现有的语文知识足够“应付”。因此,要解决职高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广大教师从观念上,从实践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大胆必要的教学变革。
二、高职学校语文课程的特点
1.承传性。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首先应是文化人。作为文化人,他在社会生活中,有三点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二是创造优秀文化;三是传播优秀文化。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肩负着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入了一部分历代名家名篇,这些历经千锤百炼的典范之作,涉及到许多传统学科的内容,涵盖着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将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是举世公认的正确选择。
2.基础性。大学语文首先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学科,能直接为其他学科服务。大学语文课中的语言文字、文章章法、写作基础知识、阅读与欣赏、审美创造与审美评价等训练,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只有在这些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在面对专业新成果、新知识时,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吐故纳新、推陈出新。
3.能动性。大学语文课的能动性特点,既表现在潜在的启发智力的功能上,又表现在对人的知识渗透、素质结构的无形拓展上。大学语文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但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许多学科的知识,还可以从作家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幻想、形象与抽象交叉的思维中受到启发,培养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其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这样概括: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为企、事业单位生产、劳动、服务第一线的生产与管理培养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
分析大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实际上也就明确了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审视我们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状况,客观地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距甚远。由此,笔者认为要发挥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
1.注意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是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终结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课外所用时间起着重要导向作用。知识质量观以知识多寡、深浅为主要标准,考试侧重于测量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是否理解和记住那些定论性的结论,考试内容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上学过的几篇作品,甚至还要缩小范围,这就必然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后丢笔记”。这种考试内容和方式易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知识向智能转化。素质质量观则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统一。因此,大学语文考试的指导思想就是,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一些中外文化名著的名称、作者和基本内容(应知应会),而且“在人文知识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使之成为构成人生观、世界观的知识原料和思想资料”,同时使语言运用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在命题时,应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在主观题部分,应适当加重让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题目的分量。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目前大学语文课,一般是教师选几篇比较好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而考试也就考这几篇内容。不管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其能力。但由于课时所限,惟有通过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泛读作品可以通过精讲时牵出来或者提供参考书目让学生在课外看,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并且有引导,有要求。
3.注重写作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侧重于作品欣赏,侧重于作品思想内涵的剖析,一学期要求学生写一两篇作文就可以了。由此导致学生疏于训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无从提高,更不用说为学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写作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主要形式,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布置课外写作作业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将课内与课外有效加以结合,方能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4.重视朗读教学。许多教师认为,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在课堂上朗读作品,其实不然。大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情感日益丰富。大学生通过朗读,听同学或教师朗读,或者观看多媒体课件,会感受到语言美、意境美,从而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激情。朗读教学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加深学生对作品整体美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对语言学习尤为重要。现代化技术可将文字、声音、音乐、画面联成一体,使教学内容立体化、情景化,对学生形成多重感官刺激,吸引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并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塑造的情景中,对强化语感,加深对作品理解,陶冶性情,激发想象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另一功能就是能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量,克服了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解决了作品多、课时少的矛盾。
6.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除了教师主讲以外,应适当安排学生主讲、集体讲座等形式,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使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其次,教师要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允许学生有思维的时间,必要的话让学生带回去,下堂课带回来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新的看法,暂缓批判;时刻注意引导,以免学生的话题偏离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应有总结性评价,师生相互尊重欣赏”。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增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双重目的。
总之,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的灵感便来源于那些生动活泼、对世界充满强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学生们。只要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把如何教和让学生如何学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又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这种境界自然是很难达到的,却又是职高语文教师所必须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沈智霞.大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2]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8.79.
[3] 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山西教育.
[4] 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 陈怡.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比翼齐飞,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大学教学,2002,(4).
[6] 叶上雄.中学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
【关键词】语文;诗歌
大学毕业求职中,一次试讲坚定了我从事文学教育的信心。那天来试听的学生是临时由教务处从各班召集来的,他们的专业各有不同,年级也不同。我要试讲的是《庄子·秋水》这篇课文,当时我没有先介绍庄子及其文学创作的背景、特点,也没有长篇大论分析这篇课文的文字语法,上来就大声地美美地背了一遍,这时教室里变得格外安静,学生们问我有没有更加充满想象,富有诗意的文章,为了给学生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我又选择背了《庄子·逍遥游》,看到更多学生眼中充满期待,我便又讲了几个庄子的典故,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很快试讲结束的时间就到了,离开时,再看一眼这试讲的课堂,就更确信上好语文课,必须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纯美的境界来。审美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交流与对话中涵咏情感之美,体悟精神之美,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1】
后来,我有幸成为大学中文教研室的一员,从那时开始,我便特别关注如何营造语文教育的纯美空间。我先是去听课,听本系资深教师们都是怎样驾驭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法,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听语文课,愿意将自己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世界,在那个时空里思考。纯美的语文教学空间,可以使人萌发美好的理想,表现善良的人性。语文教学生态论认为,环境与语文教学交互作用形成语文能力,所以我倡导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纯美的教育生态系统,让他们的情感流,意识脉在文本与现实中间自由穿梭。
由于全校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公共选修课《大学语文》,所以差不多每个学期,我都有机会通过《大学语文》的课堂,和文本、和学生、和自己有心灵的邂逅。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却不断在更新。以第3版《大学语文》为例,打开课本,首先形式上的风格和格调的提升与变化让人顿生耳目一新之感,再仔细研读目录篇目来分析《大学语文》完整的体系,还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的。【2】本文以这一版《大学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部分为例,谈一谈在教学中营造纯美空间,改善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一些探索。
二、探索课例
1、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 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 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在引领学生体悟《山中》这首诗的意境的时候,针对上课班级是艺术设计班,学生们都具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本人让他们自由创意这首诗的意境,真正体会王维山水田园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学生们热情极高,马上带领我来到他们的专业画室,一个个摩拳擦掌,我发现有的学生正在仔细阅读文本,有的在观察课本中关于这首诗的插图,有的已经开始在画纸、画布上勾勒这首诗的意境了。安静而认真地坐在画室的角落,看着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作一气呵成或者是时断时续的创作,我期待学生可以从这样的活动中领略诗歌的意境美。虽然我没有用语言去渲染,面对这些对色彩有特殊敏感的学生,这样的做法反而更加能够将他们的想象和心灵的统一起来。下课的时候,学生们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给我,有的是铅笔白描,有的是色彩水粉,有的是写意泼墨,还有的画出了结构图,打算在电脑中进行精心的设计。学生们对于这节语文课流露出的感情和美学的趣味比其他的时候要更加浓烈一些。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和对诗歌之美的一种认同。
2、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首苏轼甘守寂寞,却不自弃的信念之作。
2008年讲授这首诗的时候,正在流行有一首创作歌曲,来自歌手周传雄,名叫《寂寞沙洲冷》,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播放了这首歌曲,很多的学生不由跟着唱起来,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老师要做什么,矜持地观望着,我又放了第二遍,并且请他们仔细留意歌词,要求他们听完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学生们都非常的积极认真,有的还用笔记录下来歌词和心得。听过之后,很多的学生都说出这是表达寂寞的歌曲,并且联系歌词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了很多情绪和选择寂寞以及被寂寞选择的心情,当快要下课的时候,我才让他们打开课本阅读这首诗,学生们明白即使流行歌曲的创作也没有能离开古典诗歌肥沃的土壤孕育,有的学生还主动把歌词和诗歌文本本身进行了对比,同时对这首诗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下课的时候,很多学生不仅轻松地背会了这首诗,还学会了一首歌曲。他们认为无论是从听觉还是感觉上,这首诗都给他们的想象提供了朦胧丰富的广阔空间。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要求受教育者主动研究,大胆创新,形成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我发现的良性学习机制。语文教育是一个栽培生命的过程,是为每一个生命的未来发展奠基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容纳的场所。【3】
语文课堂要营造出一种纯美的空间:质朴浓郁的文化气息,不失情趣的典雅品位,厚重深沉的意蕴内涵,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落实人文素养,也就有了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林忠港.认知与审美——阅读教学的两种取向[J].语文学习,2010,(2).
【2】白彩霞. 《大学语文》的中学“定势”与大学“期待” [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穆秀颖. 大视野成就大语文[J].北京教育,2010,(5).
篇7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教学中,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来讲授、灌输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笔者认为,语文的学习重在实践,学生参与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关键,应得到足够重视。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基本知识点,如作家生平经历等,留给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作家创作风格、作品主题意蕴与社会意义。对于经典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形成书面材料。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和他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想等关系密切。教师系统讲授知识点的同时,结合作家、流派,介绍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如: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等。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现象,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本次综合课改中,我们将通过教师的精讲,学生的参与,尽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良
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市场化、功利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环境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所以改革《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大学语文》综合课改中,我们将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播放影片、改编话剧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
1.文史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授课模式
作家作品离不开特定背景,因此分析作品应结合文学史。当代大学生最欠缺的是系统的文学史知识。屈原、李白、苏轼、李清照、鲁迅、郭沫若,学生耳熟能详,但文学史的知识零碎而片面。授课教师需简明讲述中外文学史的框架体系,包括文学类型、代表作家与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
2.与学生加强互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环节,课前预习至关重要。授课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告知学生课前预习的主要思路及课堂讨论提纲。学生按照既定提纲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研究现状,提出问题,写出讨论的概要。经典作品的改编,也是学生参与和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网络、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在现代教学中也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动态的影像画面、有声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另外,本课程综合课改,要求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如建QQ群、微信等,以延伸第二课堂。
二、授课方式的改革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课件信息量丰富,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识记。多媒体课件通过链接方式,授课教师可将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可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简洁明快,切忌太过花哨,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采用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授方式,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二)影像教学
播放由中外文学作品改编的经典影片,运用所学知识,对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进行赏析,分析文学作品的特色,形成独特的见解;同时通过影视作品,直观地感受作家笔下的世界和人生,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三)精讲多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课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每节课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讨论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做到各抒己见,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定期进行写作训练,将学生的感想通过文字展示出来,师生探讨对人生的见解和认识,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意义。语文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借助文学作品,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现实、个人的思想、人生本质等结合,这将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心。
三、综合课改的关键步骤
(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系统
为扭转“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学”的传统观念,本课题组尝试采用多样灵活的考核体系,将提高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关键。
1.考核方式多样化
除闭卷考试外,撰写论文、读书报告、研究综述等,都可作为考核方式。调整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的比例,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学生的上课发言、讨论、读书笔记、小论文纳入平时考核中。让学生充分重视《大学语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而不仅仅是应付期末考试。
2.增加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度
基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形势的需要,除考虑传统考试内容外,我们要增加可供学生任选的考题,检测学生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传统考试所引起的高分低能的弊端,防止应试教育的倾向,也可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和知识面,有助于文学课程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定期安排学生阅读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启发;引导学生逐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篇8
一、坚持适度原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教师节省板书时间,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但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授课中独具个性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等传统的综合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有较大差别,若控制不好,容易造成一方面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做笔记,另一方面,教师也难以精确掌握学生的思维强度,导致讲课节奏过快,致使学生精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多媒体直观的表达手段和传达方法,巧妙解说和强调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对教材的细致分析,找出教师授课或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构思、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使用中,应当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配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注意将教学时间更多地分配于重点内容的详细讲解分析上,严格控制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用时,避免以课件为中心的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和误用。
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孔子孟子与儒学》一讲中,孔子有关君子“杀生以成仁”的观念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因此教师重点选取了电影《孔子》中孔子在宋国境内遭司马桓魋威胁,以及在前往楚国的路上被乱兵围困,断粮七天,孔子却照样讲学、弹琴唱歌的片段,来凸显孔子躬身实践“仁”的理想的圣人形象,整个放映时间不超过7分钟,长短适度,既起到强化作用,又没有喧宾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而在这一讲中,孔子有关“中庸”的思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便选取了电影《孔子》中有关孔子和南子会面的片段,通过孔子对声名狼藉的南子有礼有节的态度,表达“中庸”之“过犹不及”的涵义。这种活生生的画面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因为视觉冲击而印象深刻,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当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和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注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在设计课件时体现各种策略间的差异,从而真正体现人文性。
如在讲述《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时,教师可以从诗歌的特性出发来设计课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现代诗歌《错误》的诗意,设计出符合该诗“闺怨”主题的江南、莲花、柳絮、寂寞的城、黄昏的青石街道、紧掩的窗扉、穿城而去的骑马人等富有诗意的画面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从课件中的画面和动画总结出“闺怨”这一主题,并由此自然过渡到对《君子于役》的讲解,加深对该诗中原本简朴的语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蕴含的诗境的理解。这种形式和内容结合紧密、突出重点的设计,遵循了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原理,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课件的科学性。针对学生认知过程四个重要节点,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设计直观感知———讨论关键问题———整理思路———拓展阅读四个板块,并通过课件进行强化,使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和方向,主动配合学习,从而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二、坚持实效性原则,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立体学习情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靠诵读和板书来补充课本外的重要材料,一方面学生可能无法仅仅通过“听”来理解,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限制,补充难以完成。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特点弥补了这个缺陷,它能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必要的补充材料,极大地扩大了课堂容量,使学生通过信息风暴的方式更全方位地理解课文。为此,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心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和集成性的优势,通过文字表述、图像演示、音乐渲染、动画模拟,凭借其图、文、音、像并茂,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信息的获取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为例,在《离骚》的讲述中,该校教师广泛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作者传记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介绍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于传记中描写的屈原的身世和性格、政治经历和结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同时体会到其“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主义作风,为之后理解其思想打下较好的基础。在相关作品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课本中未收录的《橘颂》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屈原从小便追求的“独立不迁”的性格的形成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他成年之后的政治作为。在后世评价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用了唐代诗人文秀的诗《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了解后世对屈原的评价,激发学生思考屈原悲剧产生的原因,不仅使教学更加立体,而且也促进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课文之外的深层次问题。在作者画像部分。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屈原的画像《屈子行吟图》,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屈原的直观印象,使屈原由一个概念变成一个具体的人。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形成诗文意境图。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文字叙述的途径去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但这种途径常常因为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薄弱或差异而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实物实景图的形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富于诗意的优美画境。如在讲述道家思想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以《寻隐者不遇》诗歌为主题的画作,通过诗画的结合,使学生对道家那种闲散、自然的生存方式216《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十三)产生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道家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音频文件的作用。现代医学早已证明,声波具有能改变人的脑波运动的作用。当人体律动与乐曲产生共鸣时,就会激活大脑贮存的各种信息,记忆就会因此得到加强和深化。比如,在讲述道家的自然观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传统民乐《高山流水》,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刺激,去联想那种身处自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家思想。教师还应该发挥视频文件的作用。视频文件因为是视觉和听觉的联动,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留下更深的印象。比如,在讲解孔子时,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较多地采用了播放电影《孔子》的片段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孔子作为“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理解。
三、坚持创造性原则,利用制作课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
篇9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农学 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并和更多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经验。
篇10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文学教育公选课一般是30学时,相对短暂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对象的非专业化决定了文学教育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它有较强的灵活性。我们以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为蓝本,每学期对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局部更新,尽可能地将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带进课堂,做到经典性和时尚性兼顾。90后的大学生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对时尚性表达的偏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引领他们鉴赏那些以前教材中、课堂上未被关注的文学样式,如流行歌曲、网络文学等,我们把其中适合做教学内容的文学素材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学阅读观。例如:大学语文课程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插入当红男旦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歌曲,这是一首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多学生都爱听爱唱,“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我们引导学生就这几句歌词从原诗里找到相应的表达,并说说各自写法的妙处。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导语”中有这样的话“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流行音乐入耳入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影视与当代文学课程讲到知青题材的小说时,把网络上红火的“最温馨感人的情感读物”——《山楂树之恋》推介给学生在线阅读,让学生把小说文本和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思考这部小说所写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在追求性解放的今天还有没有价值?法国小说欣赏课程讲莫泊桑作品时,把当今流行的《金陵十三钗》和《羊脂球》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二者表现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和“救赎的主题”。把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与影视、文学文本与流行音乐进行参照阅读阐释,“可扩展课堂容量,充实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在文学体验之路上获得更多知识”[1]。我们还密切关注当代文坛发展动态,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推介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奖项的获奖作品,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强化主体意识,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工科学校公选课基本都是大班(180-220人)上课,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人们常常将讲授法与灌输式、填鸭式联系在一起,并把教学的呆板、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看作是讲授法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造成这些弊病的不是因为使用了讲授法,而是运用得不恰当,即方法本身未能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环境相协调[2]P269。讲授法对教师的表述语言要求较高。90后大学生“他们对图像化与游戏化的世界相当熟悉,对种种轻巧、有趣的表达非常热衷,对大话式的网络语言更是驾轻就熟”[3]。教师讲授语言应尽量适应这样一个教学群体的阅读风尚和欣赏旨趣,可以适当采用戏仿、戏谑式议论、调侃式转译等表述方式,让阅读过程变为“悦读”过程。“在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这就要求“教师讲解声调要有抑扬顿挫,语言应精炼、优美、富有情绪性”[4]P164,加上巧妙剪裁内容、适当制造悬念、适时提出问题、适度穿插花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教师要对讲授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并实现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指导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景,获得美的体验和人生启迪。“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与互动是文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且对经过十多年应试语文学习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能够多参与,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将自己的认识放在课堂中与大家交流,以便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6]。所以要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互动不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教学行为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情感的大量高扬,而不是无视甚而压抑。教学属于文科教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是认识论上的判断、机会、视界,以让文科教学固有的大开大合的教学场,承载大学生真实生活自我解放的性灵之声”[7]。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师生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在大学阶段,教师降低的是认识尊严”,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真正放下身段与学生对话交流,实现彼此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课堂上学生开小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表现冷漠、教师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三开放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
对文学阅读经验有限的工科学生来说,多媒的教学手段可以让看似静止的文字变得活色生香,产生“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应。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寻求文本和音像媒介的最佳结合点,用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充分展示文学作品美的内质,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音频、视频播放只是手段,不能代替学生个体对文字的含英咀华,因此在插入音像媒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适当、适时、适度,不能本末倒置,不无原则地迎合学生。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板书。课堂是一个师生双方不断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信息场,蕴含着师生巨大的生命张力,具有丰富的现场生成性。事先设计得再完美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面面俱到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那些师生思想碰撞的点滴火花,那些对文本的独特解读,那些对突发事件的即兴发挥等,面对这些情况,做好的课件不便即时修改,简便快捷的板书就成了不可取代的辅助记录手段。对文学类课程教师而言,精心设计的具有书法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板书,不仅能够辅助教学,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滋养,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态度。有创意的板书和多媒体交错使用,可以消除审美疲劳,刺激学生注意力集中。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网络,是文学课程教学的有力助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多媒体教室基本都可以上网,我们充分利用此便利条件,提前在课件里做好链接,课堂上随时点击相关网站,例如《红楼梦》导读课程,在讲到红楼梦的版本时,我们链接“红楼资料网站”,此网站对红楼梦的版本介绍较全,并且清代至民国的红楼梦研究资料应有尽有;在需要引用脂评本原文资料时,我们链接“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网站”,它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基础上,吸取了甲戌本、王府本、戚序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它保存脂批文字相对较完整。把网络引进课堂,既能了解有关本课程最新最鲜活的资讯,引导学生熟悉对文学作品多元、多样、多视角的解读,启示学生获得自我的评判;又能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并学会从海量信息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把文学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针对学生特点,巧抓课堂管理
学生中流传“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说法,对公选课,学生更是重选不重修,逃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现象比较普遍,公选课的课堂管理一直是个难题。如何防止学生“必逃”,硬性点名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方法,对大班来说费时且效率不高。我们的做法是:课堂考勤在做到常规化的同时注意方式的多样化。例如,我们允许学生请一次假,但一定要有正当的理由,这样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平时采取抽点名、签到等方式检查到课情况,课堂做随机小练习、即兴提问也是一种变相的考勤方式。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现教传媒曾对全国五大区域的城市的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7%的学生表示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达30分钟以上,大学生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的比例比中学生低将近17个百分点。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自习时比上课时,能集中精神的时间都更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冯伯麟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老师授课方式、课程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8]。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始终让自己的课讲得生动有趣那么就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不断的求新、求变意识,要加强业务进修,吸纳本专业、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课堂管理在做到规范化的同时注意实施时的人性化。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较强,那些动辄训斥讽刺甚至打压学生的做法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既要治学严谨又要有亲和力,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旁敲侧击以语言暗示,也可以用小幽默让学生在轻松一笑中注意力回归,或者借机生发,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从学生角度看,好的课堂纪律让他们受益,我们在与学生访谈时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管理不力的教师很有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好的课堂纪律能够让他们学起来更轻松,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