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规范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用管理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用管理规范

篇1

问:请您谈谈标准出台的背景?

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商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日益明显,针对我国商贸企业普遍存在的赊销坏账、账款回收期较长、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商务部于2005年起组织有关单位起草《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推荐性行业标准。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标准,指导企业改进信用管理技术,优化信用管理流程,提高信用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问:请您谈谈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规定了商贸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术语,对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必备的技术手段提出了规范要求。标准的主要特点:一是将企业信用细分为“社会信用”和“经济信用”,据此对商贸企业提出了不同的信用管理要求。社会信用管理要求企业不断完善信用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获取社会和公众的认可。经济信用管理要求企业在经济信用活动中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增强融资能力和防范信用风险能力,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全面规避信用风险。

二是标准内容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的接轨,将经济信用管理的范围确定为“企业信用输出的信用管理、企业信用输入的信用管理、企业供应商的信用管理”。不仅为商贸企业提升信用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也为上游供货商考察企业信用状况,降低交易风险提供了参考。

三是标准参照了大量非商贸企业的信用管理经验。由于商贸企业服务于各行各业,为保证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标准汲取了食品、电子、能源、电力、医药等行业中有影响力企业的信用管理经验,因此非商贸企业也可参照使用。

四是标准参照企业销售工作流程和采购工作流程,把企业的信用管理流程划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阶段,并对在每一阶段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技术方法,以使企业在执行信用管理标准过程中做到流程清晰,操作规范,责任明确。

五是标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并强调企业应在信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管理程序评审、管理效果测量分析和管理流程的改进,通过自我更新不断调整信用管理政策和流程,达到企业信用管理的最佳效果。

篇2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缺失;信用体系;银行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51-04

在我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他们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来随着企业竞争加剧,中小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其中资金紧缺,融资困难,以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4200万家中小企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面临着的问题是:缺钱。以深圳为例,国家统计局日前对深圳中小民营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存在资金短缺的占63.4%,在出现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中,有72%的企业资金短缺情况比2008年底加重。

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对内没有通畅资金周转,对外没有通畅的融资渠道,而没有通畅的资金周转及融资渠道是因为信用缺失,即企业缺乏信用管理,社会缺乏完备的信用体系。现在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损失达到六千亿左右。信用缺失,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影响金融改革深化的进程。如果不解决信用缺失问题,中国经济就很难进一步发展。

一、信用缺失梗阻中小企业资金流动与融资

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等的能力。信用在内容上由承诺和兑现两部分构成。承诺,不管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的,都很容易做出;而兑现则是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统一,不是容易做到的。有还款意愿但没有还款能力或者是有还款能力但没有还款意愿,都会造成信用在内容上不完整,即“信用缺失”,这是指狭义上的;广义的信用缺失还包括整个社会缺少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等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狭义上的信用缺失,尤其是由有还款能力而无还款意愿所造成的,引发的结果――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损,这一信息,在广义信用缺失的条件下,成为“不完全信息”:一个人失信了,只有当事人知道,其他人不知道或者为知道这一信息而付出的成本太高,这个人照样可以从其他人获得借款,至少短时间内是可行的。所以,企业恶意拖欠账款,逃废银行贷款,从失信中获利,造成社会信用缺失严重。

(一)中小企业缺少信用管理阻碍内部资金流动

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对于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专业技术,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企业信用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信用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管理,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广义上的企业信用管理,除包括狭义的信用管理外,还包括企业如何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以提高自身的信用度,既包括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也包括对自身的信用管理,两者并重,融为一体。据专业机构调查,中国目前有51%的企业没有听说过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的信用管理职能的内资企业不到0.1%。而在信用管理中信用决策是关键,他必须衡量在应收账款组合中增加一个赊销客户是否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

因为应收账款的发生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动的速度及流量。资金流渗透于企业的每个运营过程,利用现金购买存货,销售存货产生应收账款,收回应收账款获得增值的现金。企业如果不能完成这种转换,企业资金流量就会减少,整个营运过程就是无效的。这个转换必须是持续的,在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意味着不能实现价值增值。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应收账款来刺激销售,从而减少存货。但是如果应收账款不能收回,价值增值仍然没有实现。这个转换机制还必须是迅速的,只有迅速地转换,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提升竞争地位。英国学者波特.爱德华写了一个手册中写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金流的问题,为什么现金流会变得短缺紧张了呢?因为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竞争加剧,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它的借款,和它的存活出现了同消同涨的关系。因为它很多利润被应收账款吃掉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没有进行很好信用管理企业的写照。

在“信任危机”和“赖账经济”的不良市场环境下,许多中小企对客户缺少严格的资信管理,造成销售管理失控,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而回款困难,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经济效益被严重侵蚀,甚至使企业连简单的再生产活动都难以为继。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早已成为惊弓之鸟,采取非现金交易而不为的做法。在最近召开的几次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上,很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任何信用结算方式。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企业间信用关系的恶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自身缺少信用管理,对风险控制能力的不足。即使面对信誉可靠的客户,也无从判断,将大量的市场机会拒之门外。

(二)信用缺失进而阻碍中小企业外部融资

在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生活核心的今天,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资金发展壮大时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沉积了大笔资金缴存中央银行、转存上级行或通过不正当渠道流入股市投机,造成我国投资需求不足、进而消费需求和总需求不足,为什么呢?简单一句话,就是信用缺失梗阻了资金的流动。信用的缺失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关键。

信用缺失,在于目前的社会规范不成熟,制度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一是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不透明程度高,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在广义信用缺失条件下,银行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对中小企业贷款与大企业相比成本要高的多。同时,中小企业在无序的恶性竞争中产生的失信,令银行不敢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虽然中小企业中也有不乏信誉卓越的,但是在信用缺失的条件下,银行很难将其与其它企业甄别出来,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困难;二是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肃,对守信的收益不明显。比如有的企业欠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最后划为呆账、坏账一笔注销,这种企业从中获利。因为企业或个人都是“经济人”,在做出某种行为时,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对失信者不重罚,使失信者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的收益,即失信有利可图,别的企业就会上行下效,社会普遍出现一种失信倾向。

由于融资环境差,融资难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组建民营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也有学者提议对国有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革,增加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这些改革十分必要,但有一点应注意:民营银行也好,国有银行民营化也好,它们首先都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现代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它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下,任何一家银行选择融资对象时,只能以企业的发展状况、盈利能力、资金偿还能力和信誉状况为标准。如果企业达不到这样标准,金融机构是不会对其贷款。尤其是在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情况下,使银行在选择贷款企业时,很难获取该企业的信用状况记录和相应的信用担保,为了避免信用风险,银行就谨慎贷款。

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修改我国现行法律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仅限于国有企业的规定,允许中小型为主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以解决其发展的资金瓶颈。这不失为一副良方。但是,一个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首先要取得投资者的认可,否则债券会发不出去。而要取得投资者的认可,作为发债主体的企业要有按时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除了发债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投资收益、现金流量分布良好外,企业的信用状况、守信程度如何对取得投资者认可更为重要。在目前信用缺失的前提下,这一方案尚不具有可行性。

可见,信用缺失使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使通过企业债券市场、二板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的方案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必要前提。

二、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提高企业资金运营效率

信用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作用,它涉及企业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信息等各个管理领域。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不仅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还能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加强企业信用自律,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打铁先得自身硬,企业自身信用建设搞得不好,严重失信、违约,形象不佳,在市场竞争中就站不住脚。因此,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和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是培育企业诚信文化,要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信用意识。 二是坚持守法经营。做到遵守会计制度,不做假帐;自觉照章纳税,不偷税漏税;尊重知识产权,不仿冒盗版;认真履行合同,不违约毁约;诚实对待用户,不搞欺诈经营。这些是企业的“生命线”,应当坚决做到。三是严格质量管理,强化售后服务。

(二)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客户资信管理应包括: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客户的信用评估、客户的授信程序、客户的动态管理。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非常重视客户资信管理。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待收回款项。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是尽快收回款项,实现应收账款向现金的快速和足额的转换。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其周期缩短,会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态。

(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设立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从而形成业务、财务、信用管理三个部门分工负责、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企业设立信用管理机构时,需要配备熟悉业务、法律、财务、计算机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发、引进信用管理软件,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使信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三、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企业信用管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全社会信用文化的复苏。中国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传统,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曾子在三省吾身之时就反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信”是中国人公认的美德之一。人民银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把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重要突破口,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快中小企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

以全国企业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依托,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为商业银行建立信息查询平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采集的信息以企业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为主,上述信息是商业银行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主人依据。人民银行应协调工商、税务部门、公安、司法、质量技术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快的相关信息采集,建立全面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有利于商业银行对企业综合判断。为中小企业进一步融资,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提供支持。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要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各级财政落实下达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资助符合条件的信用担保机构。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及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规模。

(三)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确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降低企业资本金、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等“规模”项目对企业评级的影响,为一大批规模小,但产品确实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创造条件。帮助有市场、有前途的企业快速成长,并在为企业提供帮助的同时使自己获得发展机会。对常规项目,银行同业公会要制定统一标准,以避免同一企业在不同银行的信用等级不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进行信用评级,特别是对新开户企业和经济效益好转的企业要酌情予以评级。

(四)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

引导金融机构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进行信贷营销,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研究并提买方信贷、打包贷款、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鼓励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申请担保时,使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将担保信息录入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各地区,各部门在扶持、评价中小企业等活动中,要积极查询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

(五)制定和完善信用法规及其配套政策

人民银行应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及经贸、工商、财政、税务、质检、海关、民政、公安等部门,及时出台信用信息征集与使用、信用激励、信用宣传等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规章或文件,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加工整理、评价及信用信息产品的使用和披露制度化、规范化,在实际操作中有据可依。

四、深化金融与资本市场改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比例不足2%,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约占98%。

(一)完善金融机构融资机制

一是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一是要适当放宽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扩大基层行经营自。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要允许基层行、社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授权额度。在贷款审批上,对不同企业应区别对待,创新放贷模式,避免因贷款多级审批延误客户的“商机”。二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贷营销队伍。银行要切实转变职业作风,努力改善金融服务,督促信贷人员走出行门,经常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了解情况,掌握实情,增强信贷决策的可靠性。三是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小银行的发展,降低设立小银行的审批门槛,发挥中小金融机构机制灵活的优势,为数量众多、千差万别的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篇3

关键词:信用文化;中小物流企业;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信用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而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人之所以守信或信任他人,是受到文化中提倡诚信的道德伦理的影响。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在《信任与权力》一书中写到:“在任何情况下,信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从属于特殊的规则系统,信任既受心理影响,也受社会系统影响。”社会学家郑也夫在《信任论》一书中也提到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长期的文明、文化养育出来的东西,是无价之宝。

信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企业信用管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与企业文化相似,信用文化是企业内部产生的与信用相关的道德风俗、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信用文化不同于法律、法规等正式约束,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明确的条文及强制力,而是通过舆论、集体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等方式来规范信用活动。信用文化具有广泛性、民主性、共赢性和特殊性等特征。

1。信用文化的广泛性。

信用文化的广泛性是指大众性群体文化。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中各个行业,促进各个行业的进步与创新。美国经济学家米切尔·彼得森(1997)在其论文《贸易信用:理论与实证》中提出了信用文化具有普遍适应性,即不分人群、种族、国籍、阶级,人类都会受到信用文化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信用文化可以应用于各个层次的管理。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可以对员工起到教化作用,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2。信用文化的民主性。

信用文化的民主性是指信用文化是以非强制性、非 指 令 性 为 主 要 特 征。G。W。BLAZENKO(2003)提到信用文化具有民主性,李雄文(2003)也提到要凸显信用文化民主性的特征。信用文化是一种教化和内化管理,通过道德、伦理的观念深入人心,逐渐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员工心里,它不像是刻板的条文和强制性的规范。

3。信用文化的共赢性。

信用文化的共赢性是指利益链上的每一方乃至潜在的第三方社会都可以赢得各自所需的利益。共赢之道是企业持续发展所应坚持的道路环节。共赢性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售后等环节要充分考虑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诚信办事,不损害各方的利益。共赢性不仅符合信用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情感道义规范方面的特征,也充分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互动行为中必备的规则意识。

4。信用文化的特殊性。

信用文化的运用应结合每个行业的特点,而不是笼统地以一个标准将其运用于各行各业中。JohnB。Caouette(2008)提出:“良好的信用文化意味着避免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不同行业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不同行业适用不同的企业文化,这说明信用文化是有特定适用性的特点。

在不同行业中,通过信用文化建设为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提高整个行业诚信道德水平的例子不计其数。物流行业作为我国一个新兴行业,更是一个以信用为基础的服务行业。目前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物流行业的信用缺失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问题则更为严重。

二、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大,资金不足,造成信用管理缺失。

中小物流企业往往由于资金和管理的问题不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例如,配送范围不如大型物流企业大,运送工具不如大型物流企业先进,运输合作商实力不如大型物流企业强等。正是因为中小物流企业在规模、资金以及声誉等方面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没有优势,因此直接造成了其与客户达成协议时成本高昂,信息获取能力弱,发展资金不足,竞争成本高等后果。

2。夸大自身实力,履约能力不足,造成信用缺失。

许多中小物流企业为了一己利益,盲目夸大自身实力,签订超出实际能力范围达不到客户要求的合同,最终造成违约。而事实上,从2004年起,这种中小物流企业不遵守信用,诸如私自携款潜逃,将货运风险转嫁货主的事件屡见不鲜,久而久之,客户就会流失,对企业产生不良的信用印象。

3。人员流动性大,物流企业缺少以信用为核心的文化氛围。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对应聘者的学历和素质要求不高,导致大量从业人员流向中小物流企业。

同时,企业内部缺少以信誉为主导的管理规范,员工缺少诚信方面的教育培训,没有以信用为核心的内部文化氛围,企业信用缺失,发展举步维艰。

要改变中小物流企业这些信用问题,塑造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中小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陷入不良循环中。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信用文化研究较早,具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应予以借鉴。

三、对国外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经验的借鉴。

日本企业最早开展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它们把企业信用文化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日本企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使日本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另外,欧美发达国家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方面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美国高盛集团的信用文化建设。

1。日本丰田公司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以其“零缺陷、零库存”的理念而闻名世界。精益生产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及并行工程,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促使精益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丰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这么两条:一是“上下同心协力,忠诚于公司事业,以产业成果报效国家”;二是“切戒奢侈浮华,力求朴实稳健”。正是这样正直、诚实的信用理念被运用到公司的每个阶层,使精益生产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在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建立信用关系。装配线上的工人只要感到“这不行、这不合格”时就可以立即使整个生产线停车。这需要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都存在着强烈的信任感才可以做到。

利用信用文化的“软环境”来引导员工高效地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效果,这也恰恰体现了信用文化的民主性。这种成功的生产方式及其所蕴含的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运用到物流企业中,能有效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并赢得客户信任。纵观世界成功企业,它们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过信用文化的建设,确立服务顾客、诚信为本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赢得企业长久的效益。

2。美国高盛集团的信用文化。

美国高盛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集团公司。高盛集团的出众之处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而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

即公司文化。在高盛的公司文化中有这么一条:“正直和诚实是我们业务的核心。我们希望我们的员工在他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在他们公司的工作,还是在他们的个人生活都要保持高度的道德标准。”这条信用文化时刻给高盛的员工传达着诚信的理念,警诫员工永远不要让公司承受信用问题所带来的风险。高盛集团认为,如果一家银行、财务公司或保险公司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客户会很快转移到其他服务提供者那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直为人,诚信服务。

在国外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下,信用文化被广泛运用到制造业、金融业等涉及人们生活的各行各业。在日本和美国两个案例中,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的公司都同时注重了提升信用的价值。丰田公司装配线上约束工人行为的不是强制的规章制度,而是深入人心的诚信道德观念的企业信用文化。高盛集团通过良好的信用文化培养出来的守信行为,在电储电池公司收购案中使电储电池公司免于被收购,自己也声名大噪。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丰田公司的信用文化也别于高盛集团的信用文化。丰田公司讲究工作稳重、朴实,而高盛集团则注重对顾客诚实,为人正直。这些都体现出信用文化的广泛性、民主性、共赢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国外企业通过信用文化建设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信用形象和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信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信用问题,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力度,提高企业信用层次。

1。培育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以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则是指全体员工在处理同级工作、上层交流和顾客服务时都以守信为第一前提的思想和态度。如高盛集团中的“正直和诚实”是物流企业业务的核心。培养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度的道德标准,培育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中小物流企业因为企业战略随环境变动而转移,其组织结构缺乏秩序,比较分散。这样的企业环境更需要一个良好的企业精神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

培育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是企业信用文化的一种高层次表现形式,需要企业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巧妙结合。纪律和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则是开展思想工作,培育共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刚柔并济,以柔性管理保证刚性管理,刚性管理强化柔性管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不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自身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则是中小物流企业最好的无形资产,通过培养自身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

2。注重信用文化中“人”的因素。

这里所说的“人”的因素不仅包括人的行为,还包括人的思想。丰田公司流水线作业上对每位员工所赋予的权利和信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信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中小物流企业要建立信用文化,首先要改变人的思想。因此,在中小物流企业内部要树立守信守约,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员工的行为。

“人”不仅包括普通员工,还包括企业管理者。

管理者作为企业信用文化的创立者和宣传者,首先要树立诚信意识。现实中,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为谋取私利,夸大自身实力以牟取利益,擅自挪用客户的代收货款,更有甚者则携款潜逃。这样的不良作风只会使企业员工有模学样,变本加厉。

比如私自偷换顾客托运的物品,乱收费等,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人是信用的载体,管理者应领悟信用的真谛,坚持诚信经营。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积极宏扬诚信意识,坚持信念,将信用渗透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个角落,让员工明白守信不仅有利于公司,而且更有利于个人自身发展。

3。制定企业内部信用奖惩制度。

信用奖惩制度是企业经营时间活动中形成的企业内部关于信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它是企业信用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是企业精神的表现形式,更是信用物质文化能够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由于中小物流企业涉及到的人群多,人员流动性大,必须要有相应的信用制度来确保员工行为守信。

同时,信用奖惩制度还可以是企业内部对信用行为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或者是对失信行为的批评惩罚。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件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地宣传和体现企业的信用观,使员工通过这些特殊的活动来领会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内涵,使企业信用文化“寓教于乐”。

4。结合行业特点,提供合适的信用服务。

企业信用文化的最外层的表现形式就是物质,而中小物流企业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提供符合自身发展的服务就是中小物流企业建立良好信用文化的第一步。因此,中小物流企业要结合自己特点发展精品线路,专注于某一区域的配送服务,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再从小片向全面发展;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让客户时刻知道自己托运货物的动态;联合第三方 (如 保险公司)为客 户 提供更 有保障 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颖.国外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8).

[2] 孙影.企业信用文化管理研究[DB/OL].(2006-11).[2012-11].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 = 0&CurRec = 1&recid =&filename = 2006101519。 nh&dbname = CM-FD2006&DbCode=CMFD&urlid=&yx。

[3] 周瑞玲.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内部机制的构建[J].经济师,2006(7).

[4] 赵霞.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诚信管理建设探讨[J].经济师,2008(5).

[5] 卡梅兰.企业文化是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6).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中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导致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巨大困难。

一、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僵化

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企业中职责不分、越权行事的现象严重,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失真等。

2.财务信用管理薄弱

中小企业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所有上述原因造成了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信用管理混乱的局面。

3.融资困难,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融资难、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再加上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第三,缺乏财务管理战略。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

4.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另一普遍的问题就是投资决策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许多中小企业盲目投资,片面追求公司外延的扩大,忽略公司的内涵和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有些企业一味追求短期目标,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

5.难以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

过度负债可说是高速度成长企业的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战略需求效应由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组织放大效应和内部担保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短债长用则可能使企业潜在支付危机随时爆发。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并把此观念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在管理模式上应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投资者与经营者的适当分离,形成企业管理的内部制衡及相互监督机制,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责分明,监控严明,信息透明。

2.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信用管理

中小企业一方面要提高对信用管理地位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设立企业内部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并建立健全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包括客户自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监控制度等在内的现代化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使信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3.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中小企业规范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准。其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可以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和会计网络建设,避免由于手工操作失误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最后,中小企业还要强化企业审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除了建立内审机构外,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职代会的监督作用。

4.积极进行科学投资决策,防范投资风险

中小企业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在投资项目与决策上,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用制度来规范和限制个人行为,可以将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限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之内。在具体操作上,可尽可能多地进行中短期投资而避免长期投资,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并且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

5.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

首先,公司在投资决策和业务经营计划中要着重考虑财务匹配因素。其次,保持合理的资产结构和负债比率。企业在短期负债比率较大的情况下,必须保持较高比重的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以维持其正常的财务支付和债务偿还能力。最后,还要保持充足的现金流量,这对于维护企业总体效益目标及财务安全性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篇5

信用风险是授信人因未能履约对交易中的一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如何规避信用风险、最大限度的获得收益,是有效使用“信用”的精髓。本文主要在分析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指出信用风险管理如何给企业的财务活动带来盈余,并提出了通过加强财务管理以规避信用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

信用;信用风险;财务管理

从金融史上已经出现过的金融危机可以知道,金融危机下,无论是曾经多么风光无限的企业,即使拥有上千亿美元的资产,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也不堪一击。这些企业最终的风险都集中在财务层面,突出表现为信用危机,从而使得企业的信用风险集中爆发。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利用财务杠杠,是企业从危机中存活的出路。

一、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银行信用风险和商业信用风险两种。银行信用风险,从狭义上讲就是到期无法偿还金融机构借款的风险,商业信用风险最主要的表现为客户在债务到期后不具备还款能力。总体来看,信用风险主要跟以下因素相关:一是经济周期性。往往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赢利情况总体恶化,信用风险增加;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从其表现形式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二是从个体信用判断整体信用紊乱的传递性;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控制的可控性;四是具有经济周期性。信用风险管理是针对信用风险进行的管理活动。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对授信和收回应收账款等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信用风险管理,一般包括事前调查、事中监督和事后调整三个阶段。在事前调查阶段,一般通过企业征信和信用等级评价等手段对客户进行分类,建立客户档案信息,明确客户类型,在交易之前规避与高风险客户发生交易往来;事中监督是指企业建立客户信用的跟踪机制,防范客户因经营状况变化导致的风险异动,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还款能力;事后调整是指企业定期对客户进行再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客户分类,使其与客户的风险能力相匹配。信用风险既有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也很隐蔽,它是隐性和间接的财务风险,既不同于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会产生直观的交易损失,也不同于经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困难,信用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链条的每一环节,关注的重点是交易双方的履约行为,从而表现为隐性和间接性。因此,信作者简介:张琛,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方法。用风险与传统的财务风险互为一体,难以完全区分,如不加以妥善管理,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不乏典型的例子。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和战略发展过程中应时刻高度重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建立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目标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和高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但能够减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减少由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损失,还将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规范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利于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健康发展。

二、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企业的财务盈余

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得财务盈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企业持续增长持续稳定的销售增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信用销售的好处在于,企业通过让渡客户部分的货币时间价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客户群体。当然,信用销售本身存在一定风险,盲目的信用销售可能短期内给企业会带来一定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企业无法保持稳定的收入。如果企业引入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就能够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从而使企业保持持续增长。当前,国内实体经济呈萎靡态势,需求不旺导致订单减少,企业热切希望能通过信用销售政策维持销售。客户付款能力减弱后,信用风险直线上升,大大超出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选择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借助其专业的风险评估和专业能力,可以帮助客户在保持企业持续增长的同时,得到相应的风险补偿,从容应对经济周期带来的危机。

(二)保障企业顺利回款,降低企业坏账信用销售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主流的销售方式之一。信用销售的劣势在于:一旦出现逾期或者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的情况,企业的呆坏账将直线上升。根据银监会披露的年报公开信息,我国银行业2015年的不良率接近2%。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增大,回收速度放缓,资产流动性降低,其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无疑将受到限制。而企业通过信用风险管理控制并降低呆坏账率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来实现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对应收账款进行全面管理和良好催收,将呆坏账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当企业生产扩大、应收账款余额增加时,可能凭一己之力难以对大量应收账款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这时可以选择引入专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咨询机构,通过共担风险的方式,将部分信用风险转移到第三方,进而将公司回收应收账款的概率控制在理想的区间,保障企业收支安全。

(三)带来稳定的现金流量企业通过高效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够多渠道的获取现金流,从而为企业经营和筹资服务。一方面,通过信用销售和应收账款管理,能大大提升公司业绩、扩大业务规模、获得市场和稳定增长的业务收入,带来经营性现金流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应收账款权益转让给第三方进行融资,提前获得货款资金,给公司增加筹资性现金流入。

(四)优化财务报表根据以上论述,企业优秀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够从销售、融资、风险控制等方面给自身带来效益,同时,也必将有效地改善企业财务结构,优化报表信息。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类账户的主要科目,该科目的质量高低即资产的变现能力的快慢直接影响到企业流动性和短期偿债能力的好坏。保证应收账款正常及时的回款,并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提前获得资金,可以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提升企业的资产质量。另外,销售收入是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直接体现着企业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是最主要的财务指标之一。企业保持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不但能够带来资产的积累,同时,也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扩大企业规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通过财务管理规避信用风险

(一)规范会计核算,强化监督审计职能信用风险计量建立在可靠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因此,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量化信用风险方面就体现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企业务必重视财务信息披露和会计核算工作,重视专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建设和培养一支专业素养强、职业道德高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内控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和再造企业财务流程,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聘请具有良好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年度审计,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对外公开的财务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可信性。

(二)有效利用大数据,拓宽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正在成为当下社会的趋势,这也为风险监控电子化和信息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客户交易行为的日积月累形成了海量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从数据库中识别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关键信息,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广泛存在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媒介,整合数据信息,打破数据边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能够使企业对客户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评估,从而深度的挖掘客户,实时更新客户信息,合理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此外,为了规避企业的信用风险,企业还有多种金融工具可供选择。如专业的评估服务能使企业快速获得客户的财务及经营类信息,避免个别高风险可能性的交易;专业的追收机构有一定的催收专业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可以有效促进信用销售资金的及时回笼,防范由应收账款逾期导致的现金流断裂风险;保理等业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防范因信用销售导致的现金短缺,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树立诚信观念,堵塞票据管理漏洞税务的信用风险也是信用风险的一部分。这部分信用的缺失除了与市场主体自身的法律知识匮乏和信用意识薄弱密切相关外,票据的管理手段不严,也为此种信用缺失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环境。所以,治理税务失信现象的根本,不仅需要加强税务法制的建设和宣传,还要加大依法惩处失信行为的力度,同时,加快票据的电子化管理,在全面实行财务电算化核算的基础上,实现电子网络系统的无缝连接,实现银行数据、经营数据和票据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对接,完善对票据市场的全面升级管理,堵塞管理漏洞,进而服务于信用风险管理。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财务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用风险的产生,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现代企业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制度履行进行监督,将会大大降低财务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保证信用风险计量和分析完全以透明和对称的财务信息为基础,达到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的目标。信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存在和发展使得信用关系在各交易主体之间不断发展和壮大。一方面,信用能提供交易便利,带给交易各方双赢的局面,甚至是高额的回报,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的扩大甚至失控也会给社会带来损失,甚至导致公司破产或更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降低了帕累托效率。随着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对于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工具,相对于西方社会,我国的征信体系不完善,信用市场不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金融工具运用都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但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取信用收益,合理管理好信用风险,使其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仍将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斯蒂芬A.罗斯等著,吴世农等译.《公司理财》第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9.

[2]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3]安贺新.《信用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06.

[4]李敏,张美灵,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07.

篇6

 

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小微企业户数在全部市场主体中占有绝对比重,小微企业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小微企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但从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历程来看,一直以来融资难问题都困扰着其健康发展。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企业方面

    1、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其自身发展规模有限,基础薄弱,加之抗风险能力较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前,多数小微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不注重规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系统,财务制度不健全,从而削弱了金融机构对其的资金支持,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

    2、未建立公开透明的企业财务平台。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并不健全,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完善,企业内部及企业间没有建立公开透明的企业财务平台。企业无法把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传递给外部,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或根本无法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从而无法满足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

    3、较低的企业信用水平。小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不规范,许多小微企业没有养成良好的企业信用观念,不重视企业信用,直接导致小微企业整体信用较低,信用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受各种利益的驱动,许多小微企业不讲信用,一心只想贷款不想还款,假借各种事由、机会等骗取大量贷款,严重破坏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导致大量银行债权无法收回。对于银行而言,为了规避自身风险,自然提高贷款条件,从而出现了银行的惜贷行为,导致企业无法获得授信,这对小微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金融体系方面

    1、银行方面。当前我国银行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惜贷行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缺失,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不能及时、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财务信息,这就给银行带来了很多不确定风险,增加了不确定性与变数;二是相对于大型企业,单个小微企业申请的贷款数量较少,但审批流程没有简化,加之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这就相对加大了银行贷款的成本,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银行的惜贷行为导致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2、担保、抵押方面。目前,我国担保机构的设立、担保比例和损失理赔等都缺乏统一的规范,担保机构不够成熟,担保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担保机构设立不规范,管理机制各不相同,西方国家政府出资设立的担保机构主要目的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并不是为了盈利,在提供担保时只收取一定的担保费。而我国担保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在收取担保费的同时,还常常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导致目前小微企业普遍反映通过担保较难获得融资。对于抵押,商业银行一般对抵押物的要求是厂房、大型设备等固定资产,然而小微企业本来规模相对就小,自身资产就相对较少,能用作这方面抵押的资产就更少。由于缺乏满足商业银行抵押的抵押物,就导致大部分小微企业以抵押来融资的方式难以筹集到资金。

    3、政府方面。政府对小微企业没有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扶持政策体系也不健全。近年来,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的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但大多数政策都是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对于小微企业明显重视不足。另外,因为政府扶持政策对小微企业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些扶持政策无疑也是杯水车薪,起不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政府对小微企业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保障,在民间融资、担保机构及企业信用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也都不健全。这些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微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解决对策

要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从加强企业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和政府搭建融资体系整体框架等方面不断做出改进和完善。社会各方必须统筹协作、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传统措施与创新措施并举,宏观手段与微观手段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最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小微企业长远发展。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1、提高企业认识,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小微企业对自身存在的融资难问题,要有客观清醒的认识。相对资金雄厚、管理规范的大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不占有优势,但这种劣势并不是绝对的、永久的。另外,小微企业要重视企业的资金运动,尤其是现金流量,因为现金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短期内的还款能力。同时,还应严格把控企业投资方向,合理安排使用企业融资,最优化配置资金。小微企业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调整产品结构,打造自身的经营和产品特色,提高自身的品牌声誉,创造企业自身条件以解决融资难问题。

    2、建立公开透明的企业财务平台。小微企业要进一步健全财务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各项财经法律法规,规范各种会计处理,优化财务状况,建立公开透明的企业财务平台,让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把企业自身财务信息准确的对外公布,让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时知悉,尤其是商业银行。这样才能加强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到贷款风险,减少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存在的信贷歧视。

    3、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建立统一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每个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方便企业与企业外部之间进行信用信息的共享,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和履约能力,增强企业现代金融意识。小微企业要做到诚实守信,提升自身信用水平,提高自身诚信形象,在自身信用管理上下功夫,提高其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推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吸引更多投资方对小微企业进行投资,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

    1、完善商业银行信贷机制。商业银行要结合小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利用各种途径对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做出评判,充分掌握其信贷风险信息,不断完善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客观评定其信用。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还款方式、贷款期限,缩短贷款审批流程和周期,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禁止向小微企业贷款收取资金管理费、承诺费,严格限制收取咨询费、财务顾问费。

    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权重,实行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制定具体的奖励和支持措施,提高信贷人员积极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倾斜绩效考核、拨付专项奖励和弥补利润亏损等方式,对政策执行较好的银行人员和银行网点给予奖励。

    2、完善担保机制。加快建设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适当降低担保费率和反担保要求,成立由政府与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创新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等模式,拓宽担保资金来源。通过降低税收、风险补偿、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与监管,促使担保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3、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机制。建立多种融资平台和金融机构,专门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在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为了给小微企业提供直接优质的服务,可以专门成立政策性银行。利用网贷平台、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政府搭建融资体系整体框架

    1、完善融资制度环境。政府要制定并完善各项与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并做好颁布后的督查与反馈,保证小微企业融资政策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本地区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篇7

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属性是什么?

在此次事件中的百度搜索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是单纯的一家企业;还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还是具有社会公众性的特殊经济组织形式?百度搜索到底是完全以经济性为导向,还是以社会性为主?是应该强调盈利性,还是应该突出公益性?在社会性与经济性,以及盈利性和公益性之间如何平衡?

如果百度搜索在属性上是经济性和盈利性为主,它就应该是一般的独立的企业法人主体,政府只需要按照一般企业进行管理。如果百度搜索是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经济组织形式,必然需要政府对其设定开办条件和准入门槛;必然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维护开办和交易秩序。

互联网平台企业是否需要准入门槛?

百度搜索包括百度公司、广告企业和用户,是基于互联网、多主体聚集的公众场所,具有平台性、社会性、公益性和经济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因而,作为举办主体的百度公司需要满足一定的硬件和配套设施要求,以及管理、服务、维护正常秩序能力等软件标准。即,鉴于互联网平台的特殊性,平台举办企业需要有准入门槛和退出的标准和机制。在相关标准缺失的情况下,对平台举办、管理资质也没有要求,整体上互联网平台企业都处于无门槛的状态。进而导致互联网平台的盈利性增强,社会性、公益性弱化,平台举办方责任弱化,甚至市场秩序处于混乱状态。

互联网平台企业是否履行了主体责任?

百度搜索作为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代表,从“魏则西事件”中可以看出,没有担负起应尽的主体责任。由于没有担负起明确的主体责任,自然而然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平台经营管理在社会性与盈利性之间更多的倾向于盈利,忽视了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管理规范的责任。在盈利需求的主导下,对平台上广告企业的资质审查、把关不严,未能履行管理职责。

互联网平台企业该如何监管?

第一,明确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的平台、管理和服务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众性等属性,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因而,它不能等同于一般法人企业,应该满足相应的资质要求,具备能够为其他合法主体提供聚集,进行公平、自由交易或服务的平台的能力。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能是基于平台,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管理制度并依法依规为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提供系列的管理和服务,维护市场的交易秩序。

第二,强化信用监管和企业自律。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信用,建设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提升对企业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分析能力,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等手段,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进行公示、警示,对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进行限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约束措施,使违法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篇8

供应链融资银行中小企业

一、供应链融资产生背景

目前在我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接受强势企业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苛刻的要求。导致中小企业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此外,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结果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二、供应链融资的主体

供应链融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融资模式,涉及到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主要包括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及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另外,良好的外部商务环境能为企业的发展和相互合作带来很多方便,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中小企业虽然不动产比例较小,但融资需求旺盛。银行如能开发新产品,采取较为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等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就可以拓宽客户群体,提升自身竞争力。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配合企业供应链的各个阶段,针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企业存货等量体裁衣,设计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是一项重大的业务创新。

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监管、拍卖等),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

中小融资企业融资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主要是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它们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核心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担保。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过担保和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三、供应链融资的优势

第一,直接切入核心企业,以点带面实现客户的群体开发。供应链金融模式深入分析了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有效把握和控制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好地发掘和提取了产业供应链的价值,既实现了对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市场开发,又可对核心企业进一步提供金融服务,大大拓展了银行发展公司业务的空间。

第二,使商业银行调整了风险控制思路和手段,由原来静态、孤立的风险控制理念变为动态、系统的风险控制理念。供应链金融模式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在业务操作中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第三,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称问题,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把握能力和控制能力。

四、供应链融资的创新性运作和机理作用

(一)供应链融资的创新性运作

供应链融资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将原来分散的1:1关系,变成了1:N的关系,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的银行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相比传统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促进了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从而解决了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得到了单一状态下无法得到的优惠贷款。

(二)供应链融资的机理作用

首先,供应链融资大大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链内企业出于相互协作,逐渐形成了一种“共生”机制。在供应链融资中,金融机构关心的将是整个两条上 所有企业整体的信誉水平,而不是单个中小企业的个体信誉水平。其次,供应链融资有效地克服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融资风险较大,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一般都逆向选择,但处于供应链节点上的众多中小企业由于有共同的合作目标、明确的产业机制,银行能够更容易地收集到有效信息,从而减少逆向选择。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供应链上的企业和银行实现了双赢。

五、发展供应链融资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合作加强对融资企业监管

核心企业应在和上下游中小企业发生现实交易的基础上,提供融资企业真实、可靠的信用资料,物流企业应发挥其掌握融资企业质押物第一手资料的优势,银行应利用其信用评估和风险没有控制的方法,共同建立对融资企业的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资信要案管理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融资企业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

(二)建全社会信用体系

一是通过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社会舆论等手段,建立诚信的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二是在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步伐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国、资源共享、信息完备、使用便捷的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系统。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供应链金融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商业银行服务的上下游企业组织在一起,最终实现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在运作成本和运作效率上的共赢。要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加强信息交流和沟信息传递渠道通,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四)培养供应链核心企业

首先,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通过土地的低成本使用、税收的减免等政策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好的企业,使它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其次,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成长能力,如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运营能力和文化驾驭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行业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黑龙江;内部融资;金融和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063-02

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就目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价值占全国GDP的60%左右,新增就业岗位占全国的78%,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60%左右。而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重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1.银行获得贷款。银行贷款仍然是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最重要渠道。以工商银行为首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部。其他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银行。银行贷款主要有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贴现贷款四种。

2.利用信用担保进行融资。信用担保是一种介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中介服务。由于担保的介入,分散和分解了银行贷款的风险,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保证,企业的贷款渠道也比较通畅。

3.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长期以来,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是比较单一,主要依靠信贷融资。今后可以尝试通过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在股权交易市场上直接融资。

4.其他融资方式。如财政融资(财政补贴、拨款等)、商业融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期收货款、企业间资金借拆)、国际融资、金融租赁、各种基金、民间融资以及利用为大企业配套融资等形式筹资,都是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有效途径。

二、金融机制的改革

1.银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改善服务水平。黑龙江省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旺盛生命力,认识到贷款是商业银行盈利的手段和工具,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广布全省的分支机构等优势,珍惜机遇,把握机遇,解放思想,扩大服务功能,改善服务质量,积极支持全省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积极支持地方金融机构的规范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具有管理层次少、经营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的特点,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应按市场化的原则,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规范其业务行为,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的金融机构加强其规范发展,努力配合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加强对经营状况良好,经营管理规范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积极有效的扶持。在扩充资金规模、核销不良资产、税收优惠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协调人民银行增加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切实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发挥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促进作用。

3.大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较为落后,我们要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金融机构要认真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切实做好对中小企业开展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服务。一是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做好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完善金融服务的政策指导工作,协调各商业银行贯彻落实好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促进各商业银行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规模,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益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运用对中小企业的利率浮动政策,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三是适当放宽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抵押资产的范围,除基础抵押品,应积极探索采用企业无形资产、股权、应收账款、在建工程等多种抵押方式,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四是适当简化贷款抵押手续和审批环节,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放贷效率。五是修订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针对大企业制定的银行信用等级评价标准,逐步建立各银行统一的中小企业信贷等级评价标准。六是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信贷品种,保证优强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一定额度的授信。七是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知识和申请贷款业务的辅导和指导,及时向中小企业通报贷款的相关政策和供求信息。

4.切实提高金融中介服务水平。支持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开展融资中介、信用管理、信用征集、信用评估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机构的收费行为,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登记违规举报监督度,依法监督有关收费部门,督促中介机构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努力提高中小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内在融资能力

1.推进中小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图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转变。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外源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64-02

引言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极有必要探讨新形势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以增强中国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应对国内国际的竞争。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何处,如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1.中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由于受市场狭小、盈利有限、难以负担高额债务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大都主要依靠内源融资来支撑正常的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张。尽管内部融资是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虽然内源性融资可以为企业带来种种发展优势,但中国企业仍缺乏寻求内源性资金的热情。第二,当前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被相对沉重的税赋负担所削弱。第三,中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例严重失衡且比例普遍偏高。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的中小企业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自有资金和内部留存收益,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银行贷款占40%左右,而公司债券和股权融资比例却很低。

2.中国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一,中小企业上市门槛过高。中国的《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于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规定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被排斥在上市融资这道门槛之外。第二,国家对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相比于美国、日本等一些场外市场非常活跃的国家,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却对场外交易市场缺乏足够力度的法律监管和政策指导。第三,债券融资渠道不畅通。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还仅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进程远远比不上银行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尽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诸如发行债券准入门槛高、债券融资成本高、债券市场监管混乱、债券发行种类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债券融资渠道融得所需资金。第四,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3.中小企业内部自身存在不利条件。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经营风险大、收益不稳定、财务信息不全面、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

总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和其他复杂的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现在可供利用的投融资渠道,掌握各种融资工具及其相应的融资程序,在现有的环境下谋求企业资金的最大支持。

二、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1.增强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优化融资结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归根结底还在于企业自身,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外界机构如何帮助,融资难的问题始终是存在的。所以说首先要树立内源融资的价值观,认识到内源融资的重要意义。一个缺乏内部积累能力的企业,单凭外部融资就能获得发展是很难实现的。产权明晰是企业形成自我积累能力、成为市场真正主体的关键。因此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改革,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具有自我积累能力的企业制度;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多元化进程;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退出战略,走改制重组道路;对私营企业要引导资本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对集体企业要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途径。

2.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中小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在企业内部提倡“信用文化”和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企业家的信用品质;引进和培养信用评级专业人才;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信守合同,依法纳税尽量按时还本付息,有困难时与银行协商解决,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3.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中国应尽快制定适宜中小企业的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信守合同,依法纳税,使财务报表能真实地反映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确保各项债务如期偿还。同时中小企业也应建立起以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制度,尽快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危机。

4.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资金、设备、人才、技术、商品的不同,实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把产品做精、做细、做专、做深,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此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作为全球范围内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也是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中小企业集群充分发挥了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优势,通过集群内企业和各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提高了集群内组织的生产力,而且增强了产业的竞争能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广泛深入的积极影响。中小企业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竞争优势、成长优势、创新优势,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对融资困境有缓解的功效。

三、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外部环境

1.发展中小银行。发展中小银行尤其是非国有的中小银行,既可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又能够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实现金融领域的多元化竞争。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其运营成本比较低,效率比较高;在克服信息不对称上有优势;在业务专业化、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要优于大银行;而且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更接近于中小企业,更能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国应积极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金融组织,主要是中小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经营群体。这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

2.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是创新型企业高速成长的摇篮。在中国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通过风险投资基金吸收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海外资本、社会游资及政府投资,专门投资于规模虽小却具有高成长性的新生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含量,促进中小企业升级换代。还可建立风险资本协会,以便于更好地提供风险投资服务。要发展风险投资,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出台一些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地方法规,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风险投资撤出渠道。

3.开辟多层次的直接融资渠道。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基本没有直接融资渠道,只能是靠举债融资,而过度举债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制约着企业再融资能力,从而也就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多层次的直接融资渠道是中国各级部门应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目前中小企业板的上市条件和主板的上市条件完全一致,没有体现出对中小企业的倾斜,但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深交所定位的进一步清晰,中小企业板的上市门槛有望大大降低。(2)境外上市融资。因此境外上市尽管也是融资的渠道之一,但是考虑到后续成本问题,对于那些内部管理规范、业务全球化的中小企业可能更加适合。(3)中国目前已建立了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三板市场也在2006年的3月份首次在中关村实行。三板市场的目标就是要弥补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不能充分有效配置民间资本的不足,把最大限度激发民间资本的增值能力和促进企业股权流动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中国的民营企业无法进入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的情况下,尽快发展三板市场,引导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三板市场,流向民营企业,也是促进资金供求平衡的有效办法。(4)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允许中小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提供中小企业更多的融资方式。企业债券是一种规范化的合约,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程序有严格地规定,企业发行债权一方面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因而约束力较强。在中国银行渐进的改革中,上市公司应更多的考虑企业债券这种国外盛行的融资方式,以增强债务融资对公司的治理效应。

4.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间接市场。逐步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中推行“关系型贷款”。中小企业之中也有不少风险小、盈利性好的企业,只要银行等金融机构能识别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符合其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有新的业务和利润来源。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业和稳步发展典当业。与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相结合,积极培育、发展适应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

5.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将其着眼点放在法规、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和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为克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中国迫切需要用法律形式规范政府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主体的责任范围、权利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明确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政策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国兴.信息不对称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