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课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字:服装制版;中职教育;微课教学;多媒体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30-01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多媒体这些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新事物,新名词,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类工作生活所不可缺的一部分,很多的公司甚至已经达到了离开网络以及多媒体就寸步难行的程度。微课的诞生就是来源于现今社会对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微课内容丰富多彩,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为服装设计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服装制版课程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课程,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离不开教师讲、学生画的模式,而制版的内容以及形式也都是教师运用黑板和粉笔来完成,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很多传统的课程也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设备来完成教学,服装制版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1.当前中职服装制版课程存在的问题

服装制版课程的理论性以及实践性都比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应以基础的理论知识作为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让中职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科目的操作方式以及技术。但是,因为服装制版模式受传统模式的长期影响以及实践微课的时间较短,教师重理论,对于新式多媒体设备并不认可等问题也严重地影响了多媒体微课有效性的发挥。

2.微课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微课的教学特点就是以视频做为载体,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知识点或者教学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中职服装制版课程中无论是手工制版还是CAD制版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制图及结构设计,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2.1教学视频为核心,时间短小内容精湛。传统的教学过程,我们是手把手地进行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过程,而教师重在讲,指导学生的时间较少,不能有效地把控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现在通过微课教学借助视频大大缩短了示范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在服装制版的教学课程中,也只有部分内容能够满足微课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服装制版教师能够做到精确的选择内容和突出教学主题。

2.2微课教学富有方便性。微课教学视频时间较短,容量小,格式也支持视频播放器播放,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在线观摩,还可以将视频下载到手机、计算机等设备上来进行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空间等方式来传播以及学习。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复习,知识巩固,也非常适合教师进行观摩、反思、评课以及研究。微课的这种特点能够有效地增强服装主板教学的魅力和影响,让学生在课下更方便地进行研讨和自学。

3.职服装制版专业微课的教学方式

教学的方式拥有很多的种类,对于教学方式的选取要选择适合微课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相对来说,服装制版课程的设计较为复杂,原因就是,服装制版课程需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问题,还要学生应用到实践中,科学地配合多媒体设备来展开微课教学,能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

3.1地使用微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已经正式步入校园,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微课引用到现代的中职服装制版行业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视频课件,并搜索有关本堂知识点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相比其他科目,服装制版课程在中国拥有者悠久的发展历史,为我们积攒下很多财富。

现今教育中,针对流行元素变化的快节奏,中职学校的服装制版课堂所做的课件,体现出多媒体教育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于流行元素、服装设计理念、制作工艺等的研究,融合先进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让学生能随时了解现代流行元素。微课可以释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进行深度地学习,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以便未来的复习。

3.2适当进行思维引导。服装制版教学方式有很多种类,要从中选取适合的形式和内容来进行微课教学。首以微课教学中"省的转移"作为案例,结合问答、演示、讲授、启发、练习一系列的方式,并配合数字化设备展示来进行教学。首先就是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运用问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讲授的内容,并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省的转移引导出来,让学生主动提出什么是省?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向学生解答省的命名、翻译、概念、分类、结构等基础的知识;在讨论时,可以借助教学道具进行演示,来说明省在衣服原型的作用;同时,也要将多媒体与道具相结合,进行展示,用剪刀进行剪切以完成纸样的转省过程,但是因为过程过于繁琐,所以可以运用CAD软件的操作来进行省道的转移。在演示过程中要注意对知识点详细讲解,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再把主要知识点做反复的强调;最后,要求学生熟记转省的步骤及规律及能举一反三,并对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相结合,留下课后的练习作业,结束本堂微课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教学的应用可以浓缩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是教学实践性的研究平台,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教师成长和发挥的试炼场。

4.结束语

微课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可以自己在课下进行巩固知识,特别是现今对于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出现了便于沟通的微信、博客等。运用这些现代化设备进行学习,也是未来现代教学方式的突破口,目前为止,对于服装制版微课还需要进过不断的探索以及尝试,希望在未来能利用更多现代化设备,丰富服装制版微课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更快捷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殷冰瑶.浅析服装制版微课的教学方法[J].品牌(下半月),2014,12:218.

[2]陈爱萍.中职服装制版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方法思考[J].科技信息,2013,34:194.

篇2

关键词: 微课教学 小学数学 意义 方法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往往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微课教学则是应时而生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微课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一、微课教学概述

微课,指微型课堂,不仅代表时间意义上的微小,更代表知识、内容上的浓缩。教学方式主要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浓缩的知识点及知识体系以视频或PPT播放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1]。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传授知识,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选择不同特点的微课教学方式,像前置性微课教学,主要对课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入性微课教学则主要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及学习兴趣的作用;而拓展性微课教学则主要起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

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学引入微课教学是极其必要的,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实行微课教学是倡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素质教育主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微课教学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调动正是这一主张的良好实践;实行微课教学是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当前大部分学校已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必然适用于现代化教学方法,微课教学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现代化教学方式培养现代化新型人才。另外,微课教学独特的特点更能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抽象性较大的课程,本身学习有较大的难度,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及认知的萌芽阶段,因此,学习困难性相对较大,微课教学则利用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向与关键,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具体方法

(一)让学生成为微课的主角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微课教学的录制主角往往是教师,学生跟随教师视频的引导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是微课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固定形式,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变换微课主角,让学生在微课中充分发挥能动性。例如,讲解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采取引导式微课教学方式,先通过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再指导学生演示相应分数混合运算题的解答,并将其录制下来,给其他学生观看,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其产生竞争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2]。

(二)由微课递进到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是近年来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实践即学习环境不再受学校的制约,可自由调整。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教育现状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在部分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上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可以与固定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能力,例如,数学课堂上需要的一些调查与统计活动,就可以通过微课与翻转课堂进行,微课引导学生调查相应知识与技能,而利用翻转课堂则可以更好地达到调查效果,提升学生通过调查学习知识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微课组合

微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但针对小学生性格及心理特点,模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其效果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因此,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是极其必要的。小学数学教学应避免僵化的课堂模式,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组合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持续性吸引。另外,微课设计内容应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特点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例如,讲解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时,学生对这种立体图形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微课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取相应的微课视频,由此使教学过程更高效。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因而,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方式时,应充分利用好备课环节,既要对教材内容熟知,又要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既要综合分析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设计出最高效的微课内容。

参考文献:

篇3

1.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微课的制作原则 

1.1易用性原则 

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就是方便学生使用,而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则是将英语学习化难为易,因此,微课的制作要遵循易用性原则。微课设计通常比较短小,但如果教师过于设计过于短小,更精练语言,那么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就会非常费力,也就导致微课的作用价值得不到发挥。有的微课中会涉及到一些图形或短片,有助于知识在表达与传播中更为具象化,这也体现了微课易用性原则。 

1.2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微课制作最实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必须保证微课中包含了教材内容,用以成功解决学生语法问题。例如,学生基本掌握了现在完成时以后,很有可能在对比一般过去时混淆不清。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的微课制作就要紧密联系这两者的区别进行重点的设计,帮助学生通过微课展示更深入理解这两种时态的差别及运用方式。 

1.3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也是微课制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如今互联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遇到头疼的英语语法知识时,往往会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如果微课的内容没有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那么就是这种教学手段功能的丧失。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微课的趣味性特征,以吸引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求学。 

2.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微课应用方法 

英语语法知识,在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在英语的表达上就要注意选用不同的动词时代。微课应用于初中教学课堂上,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1语法知识讲解过程中微课的制作方法 

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授的英语内容,这才是微课制作内容中最主要的元素。例如,很多学生容易将过去进行时与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弄混淆,那么教师就要注意,制作微课的内容必须将三者的区别放入其中,并罗列具体,让学生在对比分析过程中了解三种时态的异同。比如,教师选择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野炊话题,通过网络寻找一些包括时间元素的视频,继而向学生提问:“What was he doing at 6 o’clock?”教师让学生复述这个问题,随即立刻引导学生展开对有关具体时间内容的过去进行时的表述,并转用正确的时态进行回答,比如以下这段对话:A:What was Lily doing near the river?B:She was pushing the car.A:What were the girls doing?B:They were talking under the tree。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上述对话所运用的时态语法,随后播放一段如Lily and Lucy正在吵架的视频,并告知学生现在两人已和好,那么该怎样用现在完成时与过去进行时表述。通过认真的课件制作以及反复的练习,学生很容易掌握相关语法的知识。 

2.2课堂英语练习过程中微课的实践应用 

学生通过微课制作了解了重点语法知识以后,为了深化记忆,巩固知识,教师还要针对微课的具体内容将各种环节设计到练习中,才能保证学生学以致用。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中去,并认真观看微课视频,通过视频了解大致需要学习的内容后,强化课堂相关知识点的训练。练习方式多种多样,引入各式教学情境,使得对话过程生活化。正如视频观看乔丹的篮球比赛时,让学生在课堂的现场做讲解员角色的扮演,以讲述曾经发生事情的语法时态表述。又或者是在具体的一次活动中,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讲解:Good morning everyone, I will introduce the tug of war held in last week. There were 12 classes took in part of game, according the game principle grade 1 class 3 win the game at last.随后让学生模拟上述的各时态表达各种活动过程。微课在英语语法练习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举一反三中提高学习效率,更是营造了良好的英语练习氛围。 

2.3转变教学模式过程中微课的应用 

英语是非常重要的语种,需要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训练环境。而学生由于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对英语语法练习产生不同的兴趣,展现不同的学习能力,大多在小学阶段接触英语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英语能力与口语水平基本已出现了分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保证微课制作与应用具有分层异步教学的作用。具体到英语语法学习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还要采用微课,转换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总之,微课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课堂的出现,扭转了英语语法教学难点效率低下的局面。 

篇4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中的“方法目标”,是智力要素目标,是方法性知识;学科方法是广义的学科知识,是学科能力的结构要素和能力发展的桥梁.

因而,要比较全面地评价考生的学科素养,在命题意图和编制试题上,更应侧重其学科基本方法的评价,测试其基于逻辑思维和学科探究方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日常的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这一“双基”目标,一贯受到教育者的器重和很好落实;而“过程与方法”这一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智力性目标,至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践遵循,平常的训练和考试中,单纯考查知识的试题过多,考查知识加方法的试题偏少,教师也较少结合方法和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本文就物理模型这一理想化方法,通过示例,分析怎样结合教学课题的“双基”知识进程的教学,切入理想化方法和模型思想,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 更希冀让三维课程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落到实处,让科学方法从后台走向前台,从隐性走向显性,成为学科教学的常规遵循.

一、模型方法与学科能力发展

我们知道,物理模型这一理想化方法,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力求真实、逐步逼近的描述.建构物理模型,就是把猜想与假说,以数理图景的形式表征.为了分析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需要提出和建立处理疑难的理想化模型,以表征和简化问题,这就是物理模型方法.物理学的全部规律(公式),其实都是以物理模型刻画、研究问题的结果,离开物理模型,物理研究寸步难行.

所以,理想模型是建立和发展物理理论的手法,模型方法是物理方法的精髓,是探究问题答案的最基本方法.解题,是寻求解法的过程.因此,探究问题,或求解物理疑难,建构理想模型的价值,就是让问题简化,使问题可解.

中学物理的理想模型,形形、数不胜数,诸如:质点、杠杆、单摆、弹簧振子、完全弹性体、刚性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纯电阻、理想变压器……物理模型,既是物理教学的方法内容,也是知识内容.

可见,结合教学课题的“双基”知识进程,切入理想化方法和模型思想,是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更深层的物理智育任务.

思维技法显现智力水平,知识促成能力要素,方法性知识决定学科能力. 在问题导学中,尤其是习题教学中,注重渗透物理方法价值的教学取向,学生必将收获学科能力的发展.

二、模型方法的教―考―练

下面以物理模型方法的教―考―练示例,揭示“知识、方法与能力”三位一体的考查意义,启示新课改下科学方法的考查趋向和教学策略.

(一)教―导―做的显性渗透

教,即基于微课教程,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性知识;导,则重于启发,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的方法化解疑难;做,即动手尝试,从建模刻画,到分析图景、作答结论;练,则指活学活用方法的巩固学习.

1.“教导做”示例

以绝缘细绳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带电小球悬挂起来,a球带电量为q,b球带电量为-q,且两球间的库仑引力小于重力,即两根细绳都处于竖直绷紧状态.现突然施加一个匀强电场,其场线从右上方指向左下方,如图1所示.试探究:当a、b两球平衡时,其可能的最后位形(以位形图表示).

2.命题意图

该试题为力电综合,侧重考查探究平衡问题的物理方法,取向质点模型和刚体模型方法,同时链接矢量合成(作图)法、整体法、分析综合法.涉及的知识范畴为静力学,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命题价值为测评考生的物理探究能力.

(1)审题要求:粗读,构想研究对象;精读,发掘隐含信息,即“细绳竖直绷紧”,隐含带电小球系统是刚性的.

(2)知识要求:关于静电场的知识,电场力F=qE;关于物体平衡的知识,合力F合=0、合力矩M合=0,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杠杆原理或力矩知识.

(3)技能要求:作图法求合力方向的技能,判定动力矩转向的技能.

3.过程与方法

教师:“细绳处于绷紧状态”,流露出什么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是什么”的问题)

学生:细绳是刚性绳.(辨明细绳性质,是让学生知其然认识世界的过程)

教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引导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学生:绷紧的细绳,其形状和长度始终不变,说明细绳是不柔软的刚性绳.(学生说出理由和依据,是知其所以然认识世界的过程)

教师:理想化方法,是简化问题便于研究的重要物理方法.怎样抽象小球系统,有何办法?(以“怎么办”的导语,启示学生以“建模的解法”替换“解题的方法”)

学生:根据题设情境和刚性绳认识,可把带电小球系统,整体理想化为“质点”(模型)来研究;也可将带电小球系统,理想化为“杠杆”(模型)来研究.(回答“怎么办”,是建模改造世界的过程)

教师: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方法.把两个带电小球,看作为一个“质点”,运用了物理研究的“整体法”,在科学的逻辑思维中,叫做“综合法”.“杠杆”是有固定长度的不变形物体,这一理想模型,属于“刚体”模型范畴.(补白建模思想,点明“整体法”与“综合法”,是让物理方法从隐性走向显性的导学谈话)

学生:本题是考查质点模型下的“质点平衡”与刚体模型下的“杠杆平衡”知识.

教师:弄清了要考查的物理知识,也明确了解题需要的物理方法,就试一试吧.

4.做中学

视小球系统为一个整体,抽象为质点模型,简化为共点力的平衡问题.由题设,电场力Fa=qE=-Fb,二力平衡,判断悬挂“质点”的细绳拉力T=-(ma+mb)g,即悬绳必为竖直位形,如图2所示;视小球系统为一根哑铃形杠杆,转化为杠杆平衡问题.电场力合力为零,但对杠杆产生逆时针转动的动力矩,使杠杆将向右偏离最初的竖直位形. 5.体验分析综合

质点模型下,悬绳必取竖直位形;杠杆模型下,电场力的动力矩使杆发生逆时针取向,偏离竖直位形,而小球b的重力矩(阻力矩)反抗其继续偏离竖直位形.据此,推断平衡位形图,如图3所示.否则,作如图4所示的典型错解图.

6.触类旁通

教师:有了方法利器,就是不一样.如果a球电量不变,让b球变为-2q,那么,两球最后的位形图又该怎样?

学生:基于(整体)质点模型分析合力方向,判断悬绳拉力如图5所示;以杠杆模型分析电场力的动力矩,综合推断出如图6所示的位形图.

教师:很好,学有所用.

(二)导―考―练的显性渗透

物理研究,离开物理模型,寸步难行.同样,探究物理疑难,远离建模思维,就会穷途末路;分析物理示例,作答物理试题,不会显性运用物理模型,就会计穷智短.

为此,教师基于方法视角的显性启发,渗透建模思维,让学生揣摩学习,体验建模思想,意在学生学会“探路”,故曰“导”;方法性试题作业,锻炼思维、拓展智慧,故曰“练”;通过侧重考查物理方法的运用,可识别和评估考生的学科能力,故曰“考”,并以此启示中学物理教学,引导和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导―考―练示例

如图7所示,将小球甲、乙、丙(均视为质点)分别从A、B、C三点由静止同时释放,最后都到达竖直面内圆弧的最低点D,其中甲是从圆心A自由下落,乙沿弦轨道从一端B到达另一端D,丙沿圆弧轨道从C点运动到D,且C点很靠近D点(忽略一切摩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球最先到达D点,乙球最后到达D点

B.甲球最先到达D点,丙球最后到达D点

C.丙球最先到达D点,乙球最后到达D点

D.丙球最先到达D点,甲球最后到达D点

2.命题意图

该试题侧重考查单摆模型和斜面模型的理想化方法,同时链接中间变量分析法、数学辅助线法、等效法,涉及匀变速、自由落体、牛顿运动定律、简诣振动、单摆周期等知识.

3.考查取向

(1)考单摆模型思维,即把丙球沿圆弧轨道从C点向D点的运动,建构为单摆(模型)的振动;(2)考等效思维法:圆弧轨道的支持力等效为摆线的拉力,圆半径等效为摆长;(3)考斜面模型思维,即把不“定长”的弦轨道,以“定长”的直径表征为理想斜面.

4.导―练

(1)导―练 单摆模型思维

教师:丙球的运动不好办.可是,以虚线连接A、C(如图8),添上一条辅助线,我们能否有什么新发现?丙球的往复运动,可定性为什么运动呢?(引导建模)

学生:丙球的运动好像单摆振动哟.(学生茅塞顿开)

教师:二者在那些方面相似或相当呢?

学生:轨道的支持力,相当于摆线拉力;圆半径相当于摆长;圆心角相当于摆角.

教师:现在,如何表征丙球的运动时间呢?

学生:题设“C点很靠近D点”,隐含丙球的单摆式运动,是简谐振动.故,周期公式T=2π适用.丙球由C到D,只需四分之一周期时间,所以,t丙=.

弦轨道的动态性,与斜面定势抵触,令考生误判弦轨道非斜面,失去探究乙球滑行时间的信心.

(2)导―练 理想斜面思维

教师:乙球运动,难处是弦轨道的任意性.不过,联想已用数学技法,添上一条辅助弦线(如图8),我们能否以其他量表征弦轨道的长度?

学生: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斜面倾角即弦切角,等于其对应的圆周角!斜面长度可表征,s=2Rsinθ,弦轨道是一个理想斜面.(建模和运用中间变量分析法)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48-02

前言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数学对于趣味性的要求较高,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展开简要的探讨,提出有效的策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中,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学生取代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与主体,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而这一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必须不断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尝试多种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单纯地将课堂教学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形式作为重要工具,呈现与传递知识,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知识点,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总结经验,对数学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找准整个教学过程中自身应处于的位置,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精心的构思,合理布局。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开阔自身的知识面。不仅要对数学的基本理论了如指掌,还应对历史、文学、绘画及自然科学知识等有一定的了解,给学生传递更多生动有趣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2.1以故事作为载体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可将课堂教学与有趣的课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使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使学生的创造与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字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熟悉的东西作为切入点,例如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体,使学生易于接受与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2.2增加课堂实验,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小学生的特有特征进行教学。如:数学教师可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依据课本中提出的具体的数学问题促使小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课堂实验,进而使学生从动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同时还可以使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效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将实际生活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为了有效地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得到提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可有机地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小学生有着其特定的爱好,如果教师可以有机地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简化数学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点更易于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了活跃气氛,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相关情节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当然,学生还有很多兴趣爱好,因而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与他们关注的热点课题,再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以提升数学课堂教育的趣味性。

4.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的定义,而团体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间的优劣势得到互补,同时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如,数学教师在讲授加减法的时候,可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作为一个单位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安排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有效地分析与探究相关的知识点。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但能够使促进优生更优,同时也能够帮助相对较差的学生向优生学习,如此一来,良好的竞争机制,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作为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场地,是师生进行交流、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育中改变古板的全程由教师授学的方式,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学质量。

5.总结

小学生处于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因而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因而小学数学教师为引发学生关注,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的兴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他们了解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笔者结合工作经验与小学生特有的特点,提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办法,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科学思维,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一、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

(一)适应时代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散创新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最大化的人。现在的教育方式正由传输式教育方式逐渐转变成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物理无疑是对思维能力要求颇高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是达到预计效果的最佳选择。

(二)培养高级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新目标

教育方式不断改革,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今的高考,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分数,而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的到来,使我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化,使很多原本在课本上无法呈现的现象,可以通过网络演示,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不再一味地靠着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运动的轨迹、失重现象,只要点开搜索引擎,以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寻找的资料,都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以前因为仪器的限制没办法做的物理实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演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使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得以实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苛刻死板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解答这道题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解答一道物理题,从中吸取方法和经验,从而将这种思维能力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如何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师必须持续研究的课题。培养高级思维能力的这一教学目标,必将改变现在的物理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是“高分人才”而成为“发展性人才”。

二、把科学的思维教学作用于实践

随着信息化网络的发展,知识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高中物理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所掌握,还要求学生对这一阶段的物理研究思路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在一定的要求内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些物理现象,对物理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大胆地、独立地进行物理探究,加强学生的物理研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运用形象思维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实结合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是对形象思维法的一种充分利用。物理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所以实验能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实验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个实验是由很多步骤组成的,设计实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实验可以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运用归纳思维法,加强学生解题策略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快速地分析出题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从而准确地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归纳考查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再加工和比较的能力。做好归纳的基础,就是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重组,通过对相似知识的比较和不同知识的对比,对物理知识有更准确的掌握。同时,归纳时学生也会自觉地将相似的题型和问题进行一个归纳整理,进行一个思路的归纳,为以后的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三)运用发散思维法,实现物理学习多样性

物理学习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必须逻辑周全,考虑周到。同时,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多新的机会和可能。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物理开拓更多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更多的感官刺激下,对物理产生更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对物理知识有更真实的了解。一般在实际的实验环境下难以成功的物理实验,就可以通过虚拟的实验环境成功进行,避免实际操作中可能带来的误差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让物理课堂内容丰富起来,实现了物理学习的多样性。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篇7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中数学;应用方法

前 言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极大关注,“微课”教学成为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探究问题.高中数学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顺利的进行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有利于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因此,在高中数学阶段,重视“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非常重要.

一、“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微课”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借助视频课件,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微课”教学的核心的教学视频的有效选择,其中教学视频主要涉及课程的教学设计、反思、练习以及问题反馈等教学资源,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高中数学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非常重要.因此,“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的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在“微课”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课件促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丰富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活动 更加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究,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数学“微课”制作

由于“微课”教学方式比较特别和新奇,在融入式的数学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的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相对轻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一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及认知规律,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及激发学生的兴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究过程中,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数学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疏导紧张的学习情绪.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促使数学教师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数学教师选择、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素养.

(三)利用“微课”构建数学活动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微课”构建数学活动,也是“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微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突出,有利于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主动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利用“微课”构建数学活动,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有利于数学教师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学生遇到问题的环节,数学教师可以及时的提供帮助.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数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的课程,重视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实践能力与素质,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探究“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改善以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为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自超.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70):55-55.

[2]张海云.浅析高中数学微课教学意义及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251-251.

篇8

[关键词]趣味识字;识字教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125-02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学生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根据以下指导思想采用相应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指导思想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热爱集体、喜交朋友。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将生字形象地称为 “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教师应顺应儿童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致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使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参与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新课程《一年级下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含义时,让孩子们搭一搭、演一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教师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采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三)教给方法――学会学

教学以动态形式呈现,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 “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教师可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氵”旁和“足”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学生“氵”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氵”旁和“足”旁的汉字了。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茫。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识字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新课程把识字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调动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二、具体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

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可简化思维过程,减轻记忆强度,促进思维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探索汉字世界的欲望。

(二)编故事

每学到一个生字,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给这个字编故事。如把禾苗栽在土中的过程叫“种”。再如“问”可这样讲: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就开口问一问。

(三)分解字形

有些字笔画繁多,学生识记有难度,如果把这些字分解开来,就一目了然。如“朝”可分成“十”、“日”、“十”、“月”四个字,“霜”可分为“雨”、“木”、“目”三个字。有些字既可以分解,又可以在分解的基础上体现出这个字的意义,就更易记住。如“热”字,可释为丸子放在水里煮需要加热。

(四)归类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字义却相差很远,要识记、区别这些字,可以用归类法,即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学习“扁”、“遍”、“编”、“篇”、“骗”、“偏”这些字时,可对它们的字音、字形、字义进行比较,再通过组词就易记住了。

(五)识别形声字

在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木”字旁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联,如“林”、“桦”、“槐”、“柏”等;“氵”旁代表与水有关联的字,如“河”、“江”、“泊”、“海”等;“犭”旁代表与动物有关联的字,如“猫”、“狗”、“狼”、“狒”等;“月”字旁多是与人体有关联的字,如“脸”、“胳”、“膊”、“胸”、“腹”等。这样的形声字很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但也有个别字形旁与字义不符的,如学习“牺牲”这个词,学生知道字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有的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这两个字是牛字旁呢?”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出:“牺牲”过去指杀牛、羊等来进行祭祀活动。如此一讲,学生马上就能理解这两个字的的真正含义。

(六)猜谜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中国汉字很多都可编为一则谜语,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好的识字法。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棵树,长在石头上”这一谜语的谜底是“磨”字。

(七)分析字型

学习一个生字,要教会学生分析字型。如“虾”字为左右结构,左边是“虫”字旁,右边是“下”字,它是形声字;“乙”字笔画名称为“横折弯勾”,是独体字。长期分析字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看到生字便会分析,对掌握汉字有一定的好处。

(八)换偏旁

有些生字可利用换偏旁变成一个新字。如“十”加“口”字旁为“叶”,加“亻”旁为“什”。还有许多其他教学生字的方法,如通过画画教学生字、借助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字、笔画添加等。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九)识字游戏

兴趣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十)从生活中识字

篇9

关键词: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主动性;创意

“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基础部提出的新目标要求,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构成基础”课程体系一直被众多艺术设计院校所沿用,这种教学变革是从时代意义上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反思与改革;从学校教育视角,它是艺术设计学科主要的必修基础课。它也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而且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是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学习、启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起步。它是方法论范畴的以理性为主导的艺术设计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1]。4。两维的平面结构是对平面构成艺术与设计基础的探讨和研究,构成了艺术和设计的形式及应用问题。为了提高教学二维设计基础课程的质量并为学生提供空间探索及研究的能力,教师应在设计实践中结合二维设计基础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梳理归纳和总结,既而提出一条二维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新思路[2],并以二维设计为主作为教学中心内容并寻求扩大学生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愿景。

一、专题训练:案例+技术

在教学这个基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训练方法,从案例开始,培养学生对点线面和色彩构成的应用程序设计的工作能力要素,注重教学构成在平面上的常见表现Photoshop中的实现技术。根据案例中的每个主题欣赏—构成要素—用photoshop实现某种形式的方法构成讲解—学生动手——导师教导这样的步骤,使学生增强在实践中理解和使用技术来欣赏作品,并自我完善Photoshop[3]。23二维设计理论。在photoshopcs案例教程中,以photoshop合成图像为例,在课堂中先展示几幅精美的合成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任务案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利用图像合成来完成一个主题鲜明、画面美观的作品图层的本质。学生通过学习自主探究性方式,掌握图像的基本操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技术实践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兴趣来完成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安排功课主题

家庭作业也应安排在课堂教学、理论与应用,即相结合的一致想法。如果要帮助学生巩固良好的内容,可以设计每个训练题目有课后布置和电子手绘作品两个作业。通过强调运用教学目的,合乎逻辑的按照一定的原则来组织成美学并探究多种方法。在今天这个时代,新的工具与工艺不断地被发明创造,从整体上,为我们拓展了比以往更为宽阔的思路与创作空间。用电脑进行点与线的构成练习,从审美的要求到对形式法则于与徒手的方式相比较,电脑软件能为我们提供易于复制,又可以反悔的功能,而且能够把图形做的干净工整。例如可以安排一个图底练习的功课主题,要求学生创造一个简单的形态元素,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数字或者字母,在特定的一组方形尺寸中间,合理安置这一元素,并注意图与底发生的变化[4].94。从功课主题完成的角度出发,并要求学生用每个主题有意识的训练表达形式与当前的社会生活、时尚相关的内容或命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安排一定量的类和学生交换角色,学生讲课,老师和其他同学听,这就是互动式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是非常有利于教学生如何快速出现接受不同现象的能力。尤其是对电子作品的表现非常出色,学生的自我表达变得更有意义。教师审核学生长处的应用和使用的性能特征以及运用构成要素的布局和弱点来发表作品这种教学方式,让其他同学可以产生巨大的冲击,刺激他们产生创作欲望的能力。因此,互动式教学活跃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尊重他们的整体水平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具备。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发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我观点,给其他同学予以启发。一个好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满足老师依据教学规定正常的讲课,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思考,关注学生的参与,提高教学和学习过程的互动和乐趣。如在教学数字色彩构成,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除了在讲课+黑板的形式下,在讲解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时,不妨可以采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数字图像与色彩艺术设计采用视听媒体教学方式

在保留以前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同时也采用了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给人一种视听的效果,让同学对数字色彩的构成有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然而,对于今天这个高科技不断飞速进步,信息量铺天盖地的社会中,如果刺激不是不同于一般的,是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的他们也就不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数字图像与色彩艺术设计,不单单要有视觉的冲击,还要有听觉方面的辅助以增强视觉的效果。比如,在课件中增加背景音乐,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动画或是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甚至是在电视上看到的一部分鼓舞人心的数字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良好的反响。

2、网络技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老师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网络媒体并巧妙利用移动通信技术[6],安排了一个“任务”时间为20分钟以内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然后用10分钟的时间里提问在课堂上,最后用系统的10分钟来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效果是同学们会兴致勃勃的用自己的手机在网上搜索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他们学会了总结和得到知识的方法并完成了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培养同学的思考问题与战胜问题,以及心理主动的去合作与探索。教学的效果是极其令人欣慰的,老师也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二维软件的同步演示及示范教学法

在给大家示范关于色彩构成[7].3的作品形成的经过中,电子技术软件是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占据了无可取代的地位。photoshop、colourmaster是在进行色彩构成创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色彩设计软件。老师可以在教学生的课程中利用这些设备,经过多媒体对这些作品进行同时的示范和演示,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里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了,方便而且效率高。无纸化作品是数字设计,其创作及表现需要通过上机实训练习来实现。是与其他设计形式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出现的各种不同问题,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纠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比如:色彩的纹理创作以及草图的创作,在纸质作品中更加具有良好的视觉作用。能够更好的表达出色彩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学生更能够触及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设计竞赛的适时导入

具体的应用型设计项目是设计竞赛侧重的,适时的在数字色彩构成的后期课程中加入设计竞赛,避免学生在学完色彩构成之后不知道有什么作用等茫然性问题,而且可以实现构成和设计的有效衔接。这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要在多媒体教室中才能够进行,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其中,共同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但是数字色彩设计也有其缺点,虽然具有很多的配色方法,所以教师在运用数字色彩构成的授课及示范时,要将此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以免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断节的问题。以上四种授课方法相比传统的黑板加板书而言,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反客为主法、户外创作法,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变动可以在教学中间穿插多种其他方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毛溪.平面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2.(7).

[2]周慧赢.高校美术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美术教育研究.

[3]刘邵宏布乃峰海震.PHOTOSHOP实训教程.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6

[4]郑美京.二维设计基础.东方出版社.2011.2

[5]姜浩.数字媒体技术与互动影视应[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6]刘硕.梁世磊.高校美术二维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北方文学,2012,(7).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科学思维;学科结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0 引言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有课程教学、参与科学研究与项目开发、对外学术交流等。然而传统本科课程教学多注重传授学科的系统理论等专业知识,不重视对知识产生原因、方法的介绍,如忽视思考解决学科基本问题的具体过程等,这会造成课程教学传授知识与科学研究相脱节,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缺陷,不利于他们将来从事创新等研究工作。为配合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特点,笔者提出一种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新方法,它能有效弥补传统本科课程教学的不足。

1 面向科学思维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常见典型的教学方法有:结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这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最好能全面综合这3种方法的优点。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法、系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查找资料与抽象的方法等知识产生的方法引入课程教学中,有效讲解学科专业知识是根据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各种问题产生的;专业理论体系或与其学科结构是由多项研究成果形成的,这些知识是科学研究与科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结构主义、建构主义与面向科学思维教学方法的异同点见表1。

2 确立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2.1 传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2013年以前,国内外传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以讲授图形标准(显卡驱动与显示图形等子程序的集合)或CAD为主。这种CAD与计算机图形学(即图形标准)学科的划分有问题,它只便于图形标准的硬件实现,却因基本概念不全导致这两者均不能独立讲清三维真实感图形的自动生成原理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律,更不能总结计算机图形学的研发成果与发展规律,不能满足计算机图形学学科建设发展需求。

2.2 用系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确立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2.2.1 系统分析:从理论上确立实现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目标的发展路线图

本课程目标是用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类似人眼观察世界获得的观察图像(亦为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它适合作为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要求的教学环境需求问题)。为此至少要完成3个子任务:①掌握三维图形的生成原理;②掌握生成三维动画等图形的程序设计;③理顺新课程教学内容与图形标准、CAD的相互关系。

1)第一个任务的实现方法。

照相机生成照片遵循光线传播生成三维图形这一物理原理,计算机生成所有三维图形(包括光线跟踪算法、辐射度算法、投影、多边形填充、纹理映射、阴影算法、图像融合算法与二维直线的生成等)也应遵循该原理。这是本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与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它决定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学种性质与教学定位。

2)第二个任务的实现方法。

用辐射度和光线跟踪算法生成的三维真实感图形等程序,是一类典型的显示图形的计算机仿真应用程序。故计算机图形学的编程实现既遵循计算机仿真的基本原理,也遵循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律。

计算机仿真遵循系统(决定被仿真对象的范围与其行为特性)、建模(用数学模型描述仿真实验对象)、仿真算法(计算机通过执行该仿真算法,进行仿真实验)与评估(检验仿真实验的结果是否与应用需求保持一致)这一基本原理。

计算机程序设计应遵循计算理论可计算性的实现前提对程序设计的规范要求:①待解问题被模型与系统形式化方法所描述;②这种描述要转换成算法;③算法要有合理的复杂度。

这里,形式化描述指用数学符号、逻辑符号与流程图描述并要求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系统的概念被本文定义为软件系统:它按解决问题的系统流程要求,编程实现数个模型描述数据与命令的输入、存储管理、运算处理、输出显示4个过程,能直接达到自动运行软件的设定目标并具有完整动态结构的综合程序。软件系统的概念是国内传统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缺失的重要概念。

故三维图形学的教学内容,主要用3组数学模型描述可视物体、灯光、照相机物理模型的物理特性(如用几何模型、材质模型与纹理模型描述可视物体;用光线几何模型、颜色模型、照明模型、辐射度算法和光线跟踪算法等描述点光源;根据类照相机的观察参数,用阴影算法、图像融合等算法描述照相机模型;对光线跟踪算法,应重构照相机模型);在物理仿真、数学建模与软件系统概念的指引下,编程构建三维图形软件系统,实现三维图形的自动显示。物体运动与变形、灯光变幻、照相机运动可形成计算机动画。计算机游戏是用人机交互的操作方式并通过实时动画与声音有效描述具有智能行为能力的人(或动物)的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3)第三个任务的实现方法。

计算机动画包含了传统图形标准与CAD的原理,所以在课程最后,可讲解图形标准OpenGL的原理与编程使用方法。同时图形标准是游戏软件的基石,是现代计算机应用不可缺少的基本配置。

2.2.2 系统综合:介绍图形学的基本原理与动画软件的实现方法

这要求教师先查找资料、汇集前人发表解决以上问题的不同论文与教材(解决课程教学问题的先决条件),挑选材料编写课程讲义,详细介绍完成该任务所需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讲义试用成熟后再编著出版教材。

教材按以下思路组织:用二维图形学构建软件系统概念的教学,用三维图形学构建三维图形数学建模的教学(直接用三维图形构建软件系统概念的教学,会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的复杂化)。在每章的开头,均提出应思考并解决哪些问题才能达到本章的教学要求,加强训练读者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完本课程,学生要能胜任计算机动画软件的设计与编程实现等任务。

2.3 归纳计算机图形学的学科结构

以上教学充分展示:由物理模型(化学模型、生物模型、社会发展需求模型等)数学模型(数据模型是数学模型的一种简单特例,其编程操作主要是数据的存储与检索,以实现数据库软件。根据数学模型“曲高和寡”的原理得知,数据库软件是应用软件中应用面最广的一类软件;或用离散数学的方法、判断规则与判据或可编程实现的自然语言与功能等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步骤;或用通信协议描述数据通信过程要遵循的规则、约定等要求,这是网络通信编程的基础)软件的系统功能与结构用算法语言实现程序编码并形成算法软件测试评估等过程所确立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律。程序设计这一规律,能被雷达的设计与制造过程所佐证,如通过物理实验确立雷达原理用数学模型描述雷达的工作过程设计雷达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用电子技术制造雷达设备做好的雷达要通过测试评估才能交付使用等。

由此能用理论(物理原理、建模、软件系统、仿真、程序设计)、工具(OpenGL、Direct3D、着色语言、ACIS、WebGL、OpenCL、3D游戏引擎等)与应用(显示图形的应用程序,如3D动画或CAD、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复杂性高而时间复杂性低)、游戏与虚拟现实系统(时间复杂性高而空间复杂性低))3个学科形态描述计算机图形学的学科结构。

2.4 用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确立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1)选题(发现问题):找任务、了解用户需求、检索阅读资料并提出问题。自由选题要确立研究问题的科学性、目标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并找准课题的申报渠道。提出问题是对任务深入思考或科学研究的前提。如计算机图形学的学科属性与教学内容是否成熟,是此前国际计算机图形学教育界多年关注的教学疑难问题。

(2)分析问题:真实照片由照相机、可视物体与灯光3个主要因素决定,由此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假说):首先用二维图形建立软件系统的概念;然后建立描述照相机、可视物体、灯光物理模型物理特性所需的数学模型,构建仿真光线在计算机场景与照相机模型中传播,生成三维动画图形。

(4)做实验解决问题(找寻证据支持假说):针对建立的数学模型,选择数据结构,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源代码并调试测试程序,构建三维图形软件系统,实现图形的自动显示。

(5)取得新成果(查新验证):改进学科的系统理论与基本方法,发表研究论文,推广该研究成果或论证申报新开发项目,推动学科建设向前发展。当我们解决好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问题时,就为撰写本文并申报计算机图形学国家规划教材奠定了基础。

由此构建程序设计教学的完整过程,并把程序设计拓展成科学研究工作方法的一种形式与组成部分。

该教学模式不仅把教学与科学研究两个不同性质的学术过程结合在一起,还说明围绕课程教学思考问题的训练属于科学研究领域思维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思考问题的训练

教师在重点介绍、讲解每个专题前,要考虑如何训练学生根据学科的发展需求思考问题,这些问题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各种问题的来源。

3.1 用二维图形学构建软件系统概念的教学

专题1:线段图形的描述与生成。基本问题:如何用数学的语言与方式(如描述函数)描述各种线段图形的几何形状,以形成各种线段图形的几何模型?如何形成矢量汉字等子图形高效率的描述方法?如何把这种描述函数转换成算法,并根据其描述数据生成这些基本图形?

专题2:实面积图形的描述与生成。基本问题:用什么方法描述实面积图形的几何形状,以形成各种实面积多边形的几何模型?如何利用显示设备的绘图功能生成实面积图形?如何实现直线图形边缘的反走样显示?

专题3:图形的基本运算。基本问题:图形运算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用几何变换矩阵的方式描述图形几何模型的几何变换?若用实面积多边形的布尔运算构建新的复杂图形的几何模型,则布尔运算的数学基础是什么?如何实现其布尔运算?

专题4:图形的观察运算。基本问题:如何把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图形几何模型描述数据,转换成显示设备坐标系中的图形几何模型描述数据?并调用图形的生成算法显示各种图形的几何形状?

专题5:图形数据与命令的输入。基本问题:能用哪些方法把图形模型描述数据与命令高效率地输入到计算机中?如何利用输入设备的数据输入功能与显示设备的图形显示功能,编程实现图形数据的交互输入?如何规划应用程序中的人机交互设计问题?

专题6:图形的数据结构。基本问题:图形数学模型的种类与复杂、复合图形的构建方法,这些对保存图形几何模型的描述数据提出了哪些动态管理上的要求?如何设计相应图形的数据结构,才能有效地保存、管理存储于计算机中的各种图形描述数据(命令)?如何把图形显示区中的图形描述数据编译转换成多种显示设备能识别并运行的显示指令代码,以实现图形的显示?为编程实现各种图形的自动显示,需要确定编程处理图形数据的基本流程和程序的功能与结构,以形成软件系统的概念。

3.2 用三维图形学构建数学建模的教学

专题7:照相机模型的建立与三维几何图形的显示。基本问题:如何用数学模型,特别是用矩阵的方法,描述照相机拍摄(投影显示)三维直线图形的物理过程?

专题8:平面物体几何模型的构建与图形显示。基本问题:如何用直线与平面函数描述平面物体的几何形状?如何记录这种描述所形成的几何模型数据?如何构建形状复杂的平面几何物体?如何显示平面物体的几何形状与表面?

专题9:曲面物体几何模型的构建基础与线框模型图形显示。基本问题:用什么方法描述曲面物体的几何形状并构建其几何模型?如何显示曲面物体的几何形状?

专题10:灯光模型的建立与光照物体的图形显示。基本问题:如何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灯光的物理特性?如何描述在灯光照射条件下几何物体的可视物理特性?如何显示光照效果的曲面物体的表面与几何形状?如何更有效地描述光线传播的物理特性与变化规律?

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进行选题,可考虑为实现像照片一样自然景观(如白光的薄膜干涉等现象)的图像显示,需研究哪些问题等,并发表其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内容成熟完整后,才便于界定计算机图形学的学科内涵。

4 分析计算机专业主要课程的基本特点,提炼计算科学的学科结构

4.1 计算机教学此前无计算科学学科结构概念的原因分析

现有权威资料和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表明,此前国内外计算机教学均无计算科学学科结构这一重要概念。以下3点是导致这一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4.1.1 对计算工具的分类作用认识不足

尽管人们知道计算机是一种计算工具,计算机有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根据,但仅用“理论、工具与应用”很难全面概括计算科学的研究全貌与多项用途。事实上,计算机的系统工具对总结计算科学的学科结构非常重要。

计算机系统是一个能对编程实现的数学模型与逻辑模型,进行自动解算与推理的通用计算工具。这决定了程序设计在编程使用计算机上的重要性。

操作系统是对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进行程序管理,使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系统工具软件。同时,它能对用户程序(命令)的输入、存储管理与自动运行提供服务(包括对通信进程进行有效监管控制),并用人机交互与图形界面的方式记载这种用户程序与命令操作的运行结果。

编译系统是用高级语言编程必备的系统工具软件,它可以把用户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源代码、编译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并自动执行的机器语言程序代码。

算法语言是用户为编程使用计算机的各种计算功能,用类自然语言的方式与计算机相互交流思想的符号表达工具。

这些计算工具本身没有直接解决数学计算与逻辑推理等应用问题,该任务由编程解决。

这类计算工具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总结、提炼的结果,工具本身一般不直接解决最终的应用问题,这是工具的第一个特点。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工具的制造具有递归性,即可用简单工具制造复杂工具。它的第三个特点是专业复杂工具的制造方法与技术具有封闭性与隐蔽性,但这不影响他人对工具的操作使用;且其隐蔽、封闭性是工具使用方便、高效的主要原因。

软件系统与计算工具等概念的形成,是用抽象的方法(从众多事物中总结提炼出具有共同本质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等内容)处理形成的结果。

4.1.2 传统课程没有讲清计算机仿真的原理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律

传统计算科学的核心课程(计算机导论、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算法语言与数据结构、编译系统与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离散数学、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从未讲清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律与计算机仿真的基本原理。学生往往通过课后大量的编程训练,积累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计算机仿真的认识。这种程序设计经验式教学培养模型,无助于学生总结并提炼计算科学的学科结构。相反,人们在算法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例如,算法语言是用一组语法规则与功能约定的一种符号标记系统,它让人们掌握语言的符号约定、功能、特性以及用算法语句描述给定的数学计算与数据处理、逻辑判断等――即其教学主要是完成程序的编码训练,由此形成算法;也为研制该语言的编译系统做铺垫。然而部分算法语言的教科书,只有一些算法验证性应用实例,并把它们等同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这无助于初学者全面正确地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律,因为学习算法语言后,他们还是没有数据结构的概念。

数据结构是研究用程序编码的方式,在计算机中有效实现多种类型数据的存储组织(形成线性、非线性、网状结构形式以及静态或动态结构形式的数据存储方法)、存储管理、排序检索与编程效率等任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数据结构课程有很多计算复杂性的案例,是培训人们掌握编程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编写程序所采用的数据结构往往决定了算法的编码实现方法,更重要的是,CPU是根据保存在内存各处程序代码的逻辑次序、通过逐条读取其指令代码来完成用户指定应用程序(或命令)的执行。如何规划、设计、调度与管理内存的使用,这与数据的调度与管理原理类似,是数据结构讨论的问题之一(常在操作系统课程中介绍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数据结构问题本质上属计算机内存的动态、合理使用与管理问题)。而该课程中所谓抽象数据类型,是指在指定的数据集上定义对该数据元素进行多种加工等编程操作方法。这个数据集以及对其数据元素的加工方法(数据集与其加工方法均能递归定义),应来源于人们用数学的方法描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一过程,该主次关系不能颠倒。没有这些数据结构与程序编码等基础训练,初学者很难规划好一个软件的系统功能与结构。

由于传统的算法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无数学建模(它决定了解决多种应用问题算法的来源)与软件系统的概念,故传统的算法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没有讲清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律。

4.1.3 传统计算机课程存在教学问题

首先,传统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存在教学问题,现已被本教学改革有效化解。

其次,软件工程课程存在教学效果空洞抽象等困惑。若把新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作为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习对象,可以有效解决该教学困惑。由于新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可以讲清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律与计算机仿真的基本原理,这使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从理论上能达到软件全生命周期设计的教学目的。

第三,计算机导论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教学困惑。计算机导论应对计算学科发展的全貌作整体介绍,并理顺计算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选择学习不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由于此前计算机课程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历次获国家级奖励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成果以通过有效载体进入课程教学,致使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仍然不够成熟。这往往是行业外人士选修计算机课程的迷惑。因为自牛顿时代以来,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自然科学取得的新进展,是各自然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学术思想与成果的通用方法;然而目前其他自然科学工作者学习计算机后,却无法顺利地用计算工具的方法来表达其各自学科建设研究成果的数学模型等。这种计算机课程教学不便于计算机教育与其他自然科学教育进行对等有效的学术交流,并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出现危机。另计算机教学无计算科学学科结构的概念,即人们没有评判计算机导论教材好坏的客观标准。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新成果――发现计算科学学科结构的客观存在,为重构计算机导论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了重要借鉴。

最后,计算机网络课程存在不足。如该课程介绍网络通信协议较多,却较少介绍网络通信工具的构建与编程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程序的编程实现,这不利于初学者承担计算机网络计算的重任。

4.2 借鉴计算机图形学的教改成果。归纳计算科学的学科结构

传统计算机核心课程缺少一门计算机的综合运用课程,以总结并提炼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规律与计算机仿真的基本原理。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可以很好地承担这一重任。有了计算工具的概念与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后,可以重新分类、归纳已知计算机的多种应用。

成熟的计算机图形学与传统计算机核心课程的教学,使计算科学理论(即计算机的系统理论和专业知识。它需回答:什么能被工具有效地进行自动计算,用什么方法研究该命题并形成哪些结论、成熟的理论与发展方向;满足何种条件的实物装置能实现计算功能,计算装置如何构造实现并使其正常运行、操作使用;可计算性的实现前提是什么,如何用该计算装置实现这种自动计算,如何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计算装置运行的安全稳定,该计算装置有多强大的计算能力;计算理论与计算机专业各课程的关系等)、工具(算法语言、编译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与应用(数据存储与检索,数据计算、仿真、符号变换与推理,数据网络通信,数据获取、输出表达与控制即多媒体)3个学科形态得到完整展现。它们是形成计算机专业多个发展方向(如杀毒与网络防火墙、网络存储与查询、网页设计开发工具与网站建设、网络浏览器,即时通信、流媒体与播放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计算机嵌入式应用、计算机在通信与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等)与综合(如3D网络游戏)或研发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结构与CPU设计、计算机工程)的基础。

因互联网的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有网络理论(在通信理论的支持下,如何可靠、快速、方便、安全地实现计算机信息描述数据的通信;网络计算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规则是什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传输与计算)、网络工具(计算机与互联网、路由器与交换机、调制解调器、Java、html语言、浏览器、Socket、遵循HLA标准的分布式实时仿真工具RTI、网络游戏引擎)与网络应用(如计算机数据通信与监管、电子商务、社交网站、网络游戏、云计算、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等)。

图1显示了计算科学的学科结构。由计算机仿真的基本原理与可计算性的实现前提,可论证程序设计教学与计算机仿真教学的一致性。

故计算作为一门学科(招生专业)的根据是:①它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即什么能被有效地用工具进行自动计算以及可靠、安全、快速地传输?②产生专业知识的方法。科学研究与科学思维是产生(创造)多种学科新知识的主要方法,这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③由此形成的理论体系与其学科结构。这是本科生学习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④传授知识的法定机构与办学条件。⑤广泛的应用基础。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