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阐释
教育心理学化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潮,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虽然从柏拉图、夸美纽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已包含了心理学的萌芽和因素,但在西方教育史上,是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概念和主张。他在1800年撰写的《方法》一文中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协调起来。”由此引发了19世纪遍及欧美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通过观察自然并认识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所必须服从的那些规律,与物质的自然规律一样,相信从中能找到一条普遍的心理学化的教学方法。而使教育和教学心理学化,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揭示并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是裴斯泰洛齐试图探索的基于人类本性规律的教学机制。由于深受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影响,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天生都具有“心、脑、手”三种天赋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挥人的全部天赋潜能,“教学才能达到它的目的――使人高贵”。因此,从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来看,教育心理学化意味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潜在的天赋力量和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化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原则、方法的使用,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心理的规律。由于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交织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者的努力和外在施教影响,只有被受教育者接受和认可,内化为受教育者成长的信念和发展意愿,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受教育者发展的动机和潜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他们的发展潜能,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并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这是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二、解读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1.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植根于对学生无私的爱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植根于他的人性论。他认为,对人类的教育要建立在对人性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 “每个人,即便是最低下的人,都应当获得最起码的、最朴素的人类智慧,这便是普通教育的宗旨。通过实践训练,使这种智慧有益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从这些简朴而精练的文字表述中可以发现,使所有人都受到必要的完满的教育,不管其贫富贵贱,使人的全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乃是裴斯泰洛齐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初衷。 他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无私、全身心地关心,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描述在斯坦兹时期的教育经历:“从早到晚,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我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没有仆人,除了他们,什么也没有。”他认为,为使广大下层民众受到普遍有效的教育,必须根除旧式学校的弊端,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教学机制和法则, 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根除这种教育弊端的“教学机制”,而且这种“教学机制”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在几十年艰难曲折的教育实践中,他努力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要素教育思想、简化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即使最普通的人,也可能教他的孩子”。裴斯泰洛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对学生怀有真挚的感情,而且能够把浓烈的教育情感付诸理性的教育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裴斯泰洛齐生活的灵魂是爱,他爱贫穷和被压迫的人们。他的爱……使他的所获,竟远超过他的追求;他追求的是贫苦孩子的启蒙,而得到的是人类教育的大道!”
2.成功的教学机制:感觉印象及直观性原则
对学生怀有的赤诚之心和真挚的爱,是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因,而如何实施教育心理学化,探索成功的教学机制,裴斯泰洛齐又是典型的经验论者。他看重感觉和直观对人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把感官的直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他指出:“欧洲教学的缺点,或者更确切的说,教学的所有自然原则被人为地颠倒,已将这个世界弄成现在这个局面。除了从民众教学的肤浅性、不完善性和轻率的状况中悬崖勒马,并认识到感觉印象是所有知识的真正基础之外,已经没有对当前和未来社会道德和宗教的其他的补救办法。”成功的教学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天性的认识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人类生来就具有获得感觉印象的能力,但只有通过训练,这种感觉印象才能上升为感觉印象的艺术――高级状态的能力。”因此,促使人产生清晰概念的教学艺术必须从“感觉印象”开始,而感觉印象的获得必然通过感官体验或直观的方式;直观性教学作为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裴斯泰洛齐之前的教育家也提出过直观性原则,但裴斯泰洛齐侧重通过直观训练使学生的感觉、知觉等各种感官能力得到发展,其超越前人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将直观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同时又赋予“直观”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意蕴
1.更新教育观念,以无声的爱感化学生
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时把“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裴斯泰洛齐对学生寄予厚望,为学生的发展倾尽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他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并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他的教育实践的成功之处,究其根源,在于他甘愿为学生默默付出。在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引导下,在智力、道德面貌、体力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变成他所期望的人。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最强大的内心驱动力和无声语言,它恰似春雨,随风潜入,润泽万千心灵。教师要永远怀着赤诚、虔敬之心,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学生,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成功。同时,要有平等思想,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思想、有尊严、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善于创新教学和工作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当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避免由于自身原因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术素养好、师德境界高的教师,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情与关爱。
2.回归本真,教育者需要倾听“人”的心理诉求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充满着智慧与热情,又带有几分冷静的理性思考。它启迪教师不仅要把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更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内在兴趣需求,将教育内容、方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师如果不是按心理学知识去教学,他的工作就会像“老妇行医”那样糟糕。而反观当今教育实际,教育日趋功利化,教育者心态浮躁,重视向学生灌输陈述性知识,忽视学生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准备往往围绕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学生的现有知识构成及兴趣却被“遗忘”。教育重智轻德、急功近利,导致教育教学中矛盾和问题丛生,原本正常的师生关系变得功利、冷漠和畸形。而这一切都源于教育者教育价值观的错位,以及对教育本真的漠视和曲解。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需要对人基本的心理需求、生存价值及生活理念、兴趣爱好有所了解和尊重。但很多情况下,教师既不关注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也不尊重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与需求,或者仅仅重视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而忽略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需求。教育教学过程应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和谐自由发展,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要回归教育本位,体验人的价值需求和心理诉求,并以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智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愿望。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人,只能用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
3.勇于探索,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和尊重教育规律
篇2
关键词: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兴趣;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07-03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如何运用教育学原则和心理学观点指导教学实践,是每个体育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研究如何培养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学和心理学与体育的有效结合会有多方面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五点作重点讨论。
一、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
教育学告诉我们要想把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必须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才能把知识和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
教育学认为,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环节有以下几点:
(一)感知教材形成表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的实践清楚的揭示了教学三要素(教师,知识能力,学生)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知识技能是常数,教师是因变量,教法是变异系数,学生是自变量。在教学中最活跃因素是学生,最积极的因素是教法,教师要用合理的新鲜教学方法和准确、优美、大方的示范动作去感染学生,使其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的表象,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倡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脑海里形成正确的表象。
(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动作和要领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即做着动作想要领,根据要领做动作,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概念,提高思维能力和完成动作的能力。
(三)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知识的巩固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学生对教材和动作的感知理解,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必须反复的练习,多次的实践,方可随心所欲,才能达到动作自动化,因而增强和发展记忆能力。
(四)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达到比较会,比较熟练,比较准确,逐步的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是,为了使学生顺利的掌握动作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各种活动的适应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技巧,需要经历几个教学阶段,各阶段有各自的任务,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育教师应该把这些教学的一般规律和体育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启迪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在思想和学习目的教育中,总是讲些大道理,学生是不乐意接受的,或产生反感心理,当发现学生对体育不重视而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结合正反典型事例,指出重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例如:近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即爱动脑又爱文体活动,创立了“相对论”的学说;我国数学家张广厚,刚进北大时,身体很差,由于不注意锻炼身体,不到半年身体就垮了,后来由于经常锻炼,体质由弱变强,有了强壮的身体作保证,从而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毕业后仍然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最后登上了数学领域的高峰,成为闻名中外的数学家;还有我国跨栏选手刘翔,从小立志,勤奋好问,勇于参加各种运动,善于参加体育锻炼,在攻克跨栏技术方面付出了许多,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是奥运会的金牌,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用这些典型的例子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本校和其他学校锻炼身体的先进典型来激发大家,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教育效果更佳。
(二)教法的选择要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是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根据这一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选用合理的教法,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法,一般应该考虑如下五点:1.要了解学生的机能状态。2.教学任务的确立要依照教学大纲和依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推敲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高低。4.要适合学生的特点。5.要有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总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掌握适宜的尺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和措施,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懂得怎样去练习,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兴趣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巨大动力,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而且效率极高,相反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要懂得研究学生心理,要善于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引起学习动机产生内驱力,从而对所学的体育项目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之目的。
篇3
一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结合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信息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中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就能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自身内部的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所以要想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就必须利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只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进行单调的知识灌输,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比较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变得疲劳和躁动,继而发展为对学习的厌倦,学习效率自然也会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
信息技术“人机交互、反馈及时”的特点,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通过教学课件中的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让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快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认知,取得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路,启发想象创造。
信息技术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身,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互动。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使大脑皮层保持兴奋,“声、图、文”并举,多渠道、多方位地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路,启发学生的想象创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不可否认,这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3.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比如:在讲某一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搜集信息,通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我认知,最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伴交流,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网络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生动、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确实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下面谈两点体会。
1.影响孩子的视力健康。
当下,手机、学习机、电视、电脑等已经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了。许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尽量缩短孩子观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可是在课堂上,经常是老师轮流上场,始终不停使用多媒体设备。有关实验研究表明,我们课堂上所使用的实物投影及多媒体所投射出的辐射远远超过了电视和电脑。因此,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潜在的威胁,信息技术手段当用则用,以免忽明忽暗的光线变化、各种机器的辐射成为孩子的健康杀手。
2.无形之中给教师增加了压力。
如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不论是学校内部听课评课,还是各种级别的公开课、优质课,都无一例外地要求老师们使用多媒体,甚至出现了“优质课评选不使用多媒体教学一票否决”、“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xx节信息技术课”等规定,并以之作为“晋级”“评优”等各项考核的必要条件。
篇4
一、利用心理诱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器械项目的练习,一些学生怕有危险而不敢做动作,这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机能状态、个体心理差异,主动告诉学生,体育运动中有些项目虽具有危险性,但只要认真学习技术,与教师密切配合,加上教师的保护和采取的安全措施,危险是可以避免的。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培养自己的勇敢品质。
二、教师准确、优美、清晰、轻松、有节奏的示范,不但能使学生直接感知动作的全貌,而且能对学生进行心理
上的调整,稳定情绪
这对消除惧怕心理是十分有效地。在完成一些较难动作时,也可以让那些身体素质好,胆大勇敢的学生先完成动作或出来示范。他们的示范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信心。如果他们能漂亮的完成技术动作,一些胆小的学生会被他们的勇敢行为所感染,就可以消除顾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做练习,一旦尝到甜头,就会接二连三的做下去。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增强信心,培养勇敢顽强的品质,克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强保护和帮助
合理地运用保护与帮助,可以增强练习者的信心,克服紧张、畏惧情绪,增加安全感。在学生的心目中,总认为教师的保护最安全,不会有危险。做好保护与帮助,既要了解该运动项目的特点,单个动作的技术规格,以及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有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和时机,采取正确的手法,确保安全。此外,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增强其自信心亦可减少恐惧心理。
四、采用诱导与分解练习
有些技术动作,在学习中教师通过完整示范,学生看了以后觉得难度大,有困难,不敢做,如果教师结合所学的动作进行诱导,逐步过度,使学生在适应中认识技术动作过程,这样就会使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有信心完成所教技术动作。例如教鱼跃前滚翻之前,先复习前滚翻,再练习手远撑的前滚翻。最后练习鱼跃前滚翻。有如双杠的越两杠挺身下,先练习左右两侧反复移动成外侧坐,在顺利完成这一动作的基础上,加推手送髋即成。这种由易到难、有简到繁、由浅入深、化整为零的练习,是解除学生恐惧心理的有效方法。
五、运用辅助教具
例如:有些女同学开始学习横箱分腿腾越时,由于害怕,往往不敢跳,这时可以用山羊加皮筋代替横箱,降低难度学生就敢跳了。再如用橡皮筋代替跨栏栏板,是学生消除碰栏的心理障碍。在初学俯卧式和背越式跳高时,用橡皮筋代替跳高横杆,可以减轻学生越过障碍的压力。但是学生大胆练习,掌握正确技术以后,应及时转移到标准器械上来。
六、注重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可以减少学生恐惧的程度。教师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亲切的关怀、热情的鼓励,都有助于消除学生具有的恐惧心理。发现胆怯的学生要善于诱导,不要低估他们自身的运动能力,对他们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无论做动作的技术质量高低,只要敢做就要适时鼓励,及时表扬。分析成功的原因,使他们树立起成功的信心。
七、利用额外刺激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80-01
作为一名独立学院的心理教师,笔者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本专科均有,学业成绩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方面大部分问题与全国各大高校学生有一致性。通过对大一新生运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普查,发现近16%的学生虽然面临各种心理问题,但多是新生常见的发展性问题:如生活环境不适应,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认知偏差、情绪情感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等。这些都是成长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但如果这些心理困惑能及时的得到长辈、学校老师的帮助并及时解决,就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适应期,以更好的姿态应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下面仅就心理测评与咨询中发现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怎样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加以解决进行一定的阐述。
一、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问题中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中心是辅导心理测评异常学生,帮助主动求助的来访者,以及危机干预的重要场所。笔者累计接待的面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中,主要涉及人际交往障碍、恋爱情感问题、学习问题、家庭关系、个人职业发展问题等。与测评和访谈相比,咨询更容易看到学生的重大心理问题,也是对严重的急性心理事件和早年的创伤性事件进行干预的最佳方式。通过咨询,笔者发现,失恋问题、性取向问题、宿舍突发性事件(如偷盗失窃)等急性事件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帮助,学生往往会想不开,易出现事故。此类事件定要长期追踪干预。而早期家庭环境或成长环境中所遇到的创伤(如童年期受虐待),往往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根源。此类学生一经排查出,必定要跟踪访谈。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学校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对于普查中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其进行一一访谈,与辅导员一起保持对重点学生的关注。以下是对普查及访谈结果的简要分析:
普查结果发现,近20%的学生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多是新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强迫、焦虑、迷茫等负性情绪。
导致学生产生焦虑、迷茫等心理不适应的因素主要有: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2.人际关系不适应。中学阶段,学生一般都住在家里,同学私下接触的时间不多,他们之间出现问题或矛盾都由老师解决;到大学后,接触的人多了。而且由于学生接受的是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点造成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进而产生各种摩擦。3.部分学生从踏进校门就开始考虑四年后的就业问题,过早担心毕业后的状况,最终产生焦虑、无力和迷茫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全校公选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快捷高效方式。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要紧扣咨询与普查中出现的学生问题,致力于形成一个问题解决、实践提高式的课堂。
1.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近期及长远发展的需要,解决当下心理困扰,正视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受挫抗压能力。课内讲授契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交往、适应、恋爱、学习等,这些专题内容皆是与心理普测的结果相呼应的。例如“爱情与婚姻专题”,针对大学生当下容易出现的恋爱认知偏差,矫正不合理的恋爱观,并对当下学生所面对的或将要面对的失恋问题加以处理。
2.课内实践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自身问题的言说,形成一个治愈性的课堂气氛。当堂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并尽量营造一种相互鼓励与帮扶的分氛围。例如,“第四章:大学生的学习问题”,老师采取当堂解答及解决学生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一个讲述自身学习问题以及改善问题的机会。
3.课堂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变。有视频、图片、游戏活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比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入一个小活动,“假如我是……,我希望……,因为……”。抽取同学起来回答,回答过程中,要求同学声音洪亮,展现自我。此活动不仅很简单且易操作,同时有利于同学们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并在老师所提出的回答要求中(洪亮、清晰、快速不拖拉),培养了良好习惯,在掌声中获得自信心。
4.追求循序渐进及人生发展阶段性的设计思路。注重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潜移默化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寻人生理想与目标,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发展,并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从心理咨询、危机干预、教育教学方面开展的,当然还包括报纸、刊物宣传、心理社团活动等。心理教师拥有咨询与教学双方面的经验,应更好的把这两种实践相结合,达到互补促进的作用。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身心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 有效策略 实际意义
一、独立学院中大学生的身心特征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多半家庭经济状况不错,他们长期处于唯我独尊的状态,尽管他们在心理、生理和社会性上已接近成人,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了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也有了深刻的发展,能够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尤其在理想和现实的自我中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时常会发生冲突,思想有时过于偏激,意志力相对薄弱,很容易人云亦云,尤其是当想法与生活相脱节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
二、独立学院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影响独立学院中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独立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个体差异大。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较吃力,学习缺乏主动性。有不少学生从小到大娇生惯养,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学习自觉性差,没有吃苦拼搏精神;二是独立学院的学生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常被称作是第三批次的本科,就是现在社会上通常所说的“三本”。不少学生因为高考成绩失利进了独立学院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一些学生对外说自己学校时往往不公开自己是三本学校,害怕别人异样眼光。他们对教师的批评表现的极为敏感,存在多疑、不信任心态。有些学生常以自暴自弃方式应对挫折,学习缺少目标。还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太好的学生,迫于多方压力进了独立学院读书,高额的费用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又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三是独立学院中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集体观念。有的学生把不良习惯又继续带进了大学生活,因为远离了父母管束,自己支配的时间随意,大学的学习节奏不像高中那么紧张,于是出现逃学、迷恋网络游戏、上课睡大觉等现象。还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父母亲社会地位高,自我优越感强,集体主义观念较为淡薄,对班级活动不关心,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以自我为中心。这类学生在利益荣誉面前争先恐后,在奉献付出面前不屑一顾,带有浓厚的功利性。
(二)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非常重视的课题,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1、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特殊层次的本科学生,不少学生因为高考失意,基础知识薄弱,迫于压力不得不选择上独立学院,这些学生往往会缺乏严格的自律性,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 “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思想行动”的教育理念,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学会多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深入的交流、讨论,围绕他们的心理困扰展开工作,让学生寻求感情上的共鸣,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促进独立学院大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2.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优点,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缺点,让大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我们时常会看到,在大学里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喜欢参加各类文体比赛活动,学校思想教育管理者可以适度的引导,给予这些学生更好的锻炼机会,鼓励他们登上舞台,引导他们学习更多知识,拓宽自己知识面,让他们知道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尤其是针对一些存在思想误区的学生,要正面积极引导。比如有些学生贪图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时常存在权势为大的思想,教师需积极引导好学生不攀比、不娇纵,凡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去争取。只有踏下心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能力,培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才能更好的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发挥好思想政治教学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首先,要建立独立院校自己的思想政治教学优秀的师资力量,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性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特别是针对一些 “问题学生”,要分析透彻他们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开设必要的心理辅导课程,不断地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更好地用制度管人管事。
寻求家长、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自觉性差、自我约束弱,学校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定期取得联系,对于那些经常逃课、考试不及格、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学校要实事求是通报相关情况,取得家长和学校之间相互配合,做好及时的纪律处分。开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做好对后进生心理辅导,一对一的有效沟通,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三、独立学院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实际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助者和统领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主要地位,通常是对受教育者采取说服教育,工作中常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实际内心想法往往被忽略。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分析、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倾听学生的心理,围绕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开展工作,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建立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教育素质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拥有健康的心理。
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更利于拓展德育的观念,为独立院校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积极探索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独立学院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5月;
篇7
1. 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稳定而能随任务而转移、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 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
就人的情绪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 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
4. 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表现为: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 体育运动的新需求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
3.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心理教育渗透措施
1.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合理准确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3. 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
篇8
1.引导学生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故事中榜样人物的心态,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是很重要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就是由自己以克服错误的行为方式去消除矛盾,用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谁是谁非,仍然不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心理调节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2.引导训练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篇9
关键词:示范课;概率教学;收集数据;调整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32-01
陇原名师何军海工作室于2015年4月6日在通渭一中挂牌成立,作为工作室的一员,有幸参加当天早上由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嘉峪关一中卢于红老师的一节示范课――随机事件的概率。听后感触颇深,通过教学过程片断的回顾与简评,对概率章节的教学提出思考。
一、教学过程片断回顾与简评
片段1(课题的引入)教师:今天有幸来通渭,听说通渭是全国体育先进县,下面同学们看两段视频。视频一播放后,教师:在NBA09赛季火箭队对阵马刺队的比赛中,有人创造了神话时刻,他就是伟大球星麦迪。在比赛还剩35秒时狂夺13分,麦迪连投三个三分。在最后一次起跳投篮时,全场观众悄然起立,绷紧神经,这时为什么现场观众如此紧张? 学生1:怕球投不进所以紧张。学生2:可能进可能不进,结果无法预测。教师:(做简单的点评)我们接着看第二段视频。视频二播放后,教师:刚刚不久,拳王邹市明与泰国高手一龙,在拳王争霸赛中经过几回苦战,大家预测,谁笑到最后?学生1:邹市明。学生2:结果无法预测。
简评:在该环节中,卢老师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赛事,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态度与情感,营造一种和谐、平等又充满好奇与思考的教学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卢老师面带微笑,亲和力强,学生积极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配合默契,整个环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螺旋式的问题促使今天课题的自然生成,生动有启发性而无枯燥乏味之感,让学生在身边生活中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亲临一种“拾级而上,一路赏春到山巅”的喜悦与满足。
片段2(学生课堂实验)教师:同桌一组,抛硬币实验,一个抛硬币20次,一个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抛完后,同桌互换。教师:(播放PPT)下面这10组同学一次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我(PPT上分布两幅图表,一幅是频率与频数的,另一幅是频率与频数的折线图,输入频数后,频率自动生成)教师:下面大家观察,出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有何特点?学生1:是0.5。学生2:在0.5附近波动。学生3:变化不确定。教师:(做点评后)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增加抛硬币的次数,来观察频率和前面相比有何变化?教师:正面向上的频率与实验次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实验次数越多,频率越趋于0.5。教师:那正面向上的概率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学生1:概率等于频率。学生2:概率约等于频率。
简评:该环节中卢老师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重观察、类比、抽象概括、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合作探究与数学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随机现象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概率就是反映随机现象稳定性的数值,可看成频率的近似值,通过课堂实验与计算机模拟实验得出概率与频率的关系后,反过来看实验目的,让学生体会到,“一步登顶,居高临下众山小”的成就感。
片段3讨论小事件的概率,下面看几张图片:图片一,汶川大地震。图片二,马航MH370飞机失事。图片三,两列火车相撞。教师:我们是否因为这些可怕的现象而恐惧不安了?
简评:数学中的情感价值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教学目标,生活充满美好,充满阳光,充满探索,小概率事件在生活中是可能发生,但发生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更无规律可循。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积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高雅情操。
二、思考与感悟
(1)概率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大量举证身边具有生活启发性与指导性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概率与生活密不可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亲身独立用概率知识解决生活现象。体会生活中的必然与偶然,随机与概率。小事件概率折射出人性的弱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高尚情操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统计解迷离、概率破玄机、统计揭示概率本质。随机现象的偶然性,频率的稳定性,概率的抽象性,统计规律的隐蔽性,需要用统计来揭示概率的本质。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不随人们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属性,它是可度量的,必须给出一种度量的方式那就是概率。
(3)信息技术服务统计,为概率提供科学保障。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主要课题,概率章节更不例外,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实施,保障了统计实验的可靠性应与精密性。庞杂数据的处理,图表自动绘制等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成为数学教师必须解决的棘手问题,现代技术的应用对数学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之,该章节的试验实践、数据分析、合作探究,用数学知识指导生活是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所在。在课堂中,应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转化,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理解性教学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98-02
一直以来,在教育领域中,理解都被人们认为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其他教学思想相比,理解性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被作为指导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教师要想开展基于理解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在关注不同学生心智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他们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通常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体现在面对不同的主题特征时,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更加准确地解释出知识点的含义,并寻找有利于自身观点发展的支持论据。在强调理解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他们逐步消化理解知识点,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
1 信息机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尽管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在我国全面普及,但实际收获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如下:(1)落后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课程内容不匹配,受传统法教学观念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程中存在一定的思维惯性。尽管信息技术正快速发展着,但部分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仍然采用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能够简单地重复模仿一些操作,但却并不理解背后的原理,靠死记硬背记住具体的操作程序,等到考试时再生搬硬套。由于信息技术考试中的内容大多均源于课本,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将正确答案用公式化的方式简单地表述出来,并不会想要去进行深入的了解。(2)教师缺乏对学科体系的正确认识,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只是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工具性的技能课程,缺乏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及其课程体系的正确认知,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没有对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挖掘。此外,许多教师将计算机操作作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起点,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只会机械性地进行简单的操作,并不理解相关技术背后所涉及到的知识原理、规则、意义等,课程取向严重偏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理解。(3)教学方式生硬化,忽视了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信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是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圈的,课堂上,学生机械性地模仿、重复教师所演示的操作步骤,缺乏自主思考意识与探究能力,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其知识迁移能力的养成,同时也无法令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实际价值。
从整体上来说,片面追求操作技能训练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与其他学科一样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正确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改变自己落后的教学方式,着重加强基于理解的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 基于理解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1)提出生成性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师需注意不能只追求生动有趣而忽略教学内容自身的价值,要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形象化,这就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生成性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对一些传统主题进行改造,赋予其全新的含义。一般而言,生成性问题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目前的生活相结合;二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可以吸引学生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参与程度;三是学术性强,包含信息技术课程中绝大部分的核心知识。
其实,在这种生成性问题所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中往往还蕴含着其他更多值得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的主题,这些生成性问题于学生们的学习而言就是地基,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融合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元素,构造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画出流程或算法,然后在进行统一讲解与评价,既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也有效激发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2)利用概念图来设计理解目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包含了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往往只能靠个人体会而无法表述,所以对其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手段为学生设计出基于理解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将目标明确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带着清晰的目标参与学习与探索活动当中。其次,目标应具有一定的聚焦性。就目前信息技术学习目标的设计情况来看,大多存在着目标笼统、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等问题。而高聚焦是基于理解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程度。最后,理解目标应具备深度的可挖掘性,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他们信息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所谓的概念图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的一种视觉化表征,是人们将知识元素按照其内在联系所构建起来的一种可视化网络。教师通过概念图能够向学生清晰地呈现出基于理解的信息技术教学完整的思维过程,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内化理解。
(3)理解原理。在开展基于理解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和学生一同积极地参与进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就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于技能操作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不了解,只知道单纯地跟随教师机械式地重复训练操作。然而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理解原理的重要性要远远甚于简单化地操作,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够将一些原本互相独立的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当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达到理解这一目标,有必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一套基本原理,形成他们个人的最佳知识结构,促进其对信息原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用“Excel”表格来绘制统计图时,可以先让学生手绘出统计图,然后在引出教学主题,让学生理解Excel的绘图原理与手绘原理是一致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将其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摒弃以往只重视教学形式、记忆以及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理解性教学过渡。基于理解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交流互动,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并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于学生而言,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充分体现出基于理解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