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先进光学制造技术

篇1

香港理工大学先进光学制造中心成立于1996年,成立之初在香港政府创新科技基金(ITF)的支持下,从事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该中心一直致力于LED照明系统的先进自由曲面光学原件的研发工作,产品更是覆盖了组合式大功率LED路灯灯头及高效能发光二极管照明系统等领域。中心的特色是从光学设计到超精密加工模具的设计、制作,最后完成二次光学照明系统的制作,根据不同LED厂商产品的形状和光的角度来配置二次照明光学透镜的照明系统。

中心雄厚的研发实力为超精密加工技术在LED照明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目前已经为国内多家LED生产企业进行了相关的顾问服务。超精密加工技术在国防、军工等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最近几年才应用在LED路灯照明方面。

二次光学照明系统的作用在于LED照明产品有着不同的角度,LED路灯更是有着不同高度、主次干道等不同的标准,每个LED厂家都有着自己的要求;如果该厂家自己没有能力从事光学设计,很有可能出现在市场上随便购买某种二次透镜照明系统进行匹配,这种配光情况最后就很有可能不会尽如人意。很多厂商LED照明产品的配光要求偏低,但欧美国家对LED照明产品的配光要求普遍较高,市内照明配光光斑、亮度都有着严格标准,所以根据LED产品来进行独立二次光学照明系统的设计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外购二次照明光学系统更是可能存在产权纠纷更方面诸多隐患,这一点也为越来越多的LED厂家所重视。

篇2

在全球总体经济不稳之局势下,2011年全球平面电视市场出货约2.22亿台,尽管仍较2010年同期成长7.5%,然成长率增幅已不如以往,在技术不断超越精进的同时,人们也渴望怀旧,因此传统被赋予新定义....

由台湾经济研究院于2012年8月所公布之制造业景气信号之灯号(表一)可发现,制造业景气在2月小幅回升之后即陷入衰退状态,主要导因于先进国家债务问题仍悬而未决,而新兴市场成长动能逐渐趋缓,虽上述问题未持续恶化,但若长久处于现状之下,制造业景气恐难起跑。

若再细看产品类别(表二),不难发现近几年发展快速的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受到全球经济状况下滑及消费者对于新产品之期待而递延购买之影响,数月来持续处于蓝灯之衰退状态,其中包含「电脑产品、「电脑周边设备、「电脑组件及「视听电子等产品,而电脑产品及视听电子设备尤为低迷,因此本文将针对「视听电子产品做一概述探讨。

一、 视听电子产品业所囊括之产品项目

随着台湾经济结构变迁及产业持续发展,旧有工业产品项目恐不敷使用,因此“经济部统计处”定期修订产品分类,以适当反应当时经济状况及产业结构等需求,而据其2011年第十五次修订之工业产品分类,视听电子产品业归类于:制造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

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可再依据产品群细分归类,视听电子产品业所囊括之产品项目详如下表所示。

二、 台湾地区视听电子产品业大型企业TOP 10分析

依据中华征信所近五年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资料显示(下图一),视听电子产品业TOP10业者营收总额由2007年的新台币1,043亿元成长至2010年的新台币1,990亿元,其间成长幅度曾高达44.8%,2011年则滑落至新台币992亿元,营收几近腰斩。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电视由硬体技术之演进转向创新内容应用,各厂商除了加强外型设计、提升硬体设备外,亦开始精进其内容应用,结合电脑作业系统、数位相机、MP3、互动技术、3D效果等崭新功能,智慧型电视于焉诞生,赋予几近成熟之电视产业新生命,在数位化及网路化之潮流趋势下,智慧型电视可望为液晶显示器创造出一番全新的市场需求。

此外,在智慧型手机及平板电脑问世并形成主流文化之后,连带拉抬可携式、轻薄之专用音响Airplay技术,及3D音效信号处理器之高阶多媒体喇叭系统之需求,而专业用铝质音箱则因其超低音技术,成为小型演唱会之首选器材,加上人均所得普遍提高,民众对于生活品质要求提高,娱乐需求亦随之提升,高品质、高科技及高享受之视听娱乐设备产品尚有成长空间。

然在世界各地陆续传出重大天然灾害、先进国家面临债务问题、以及新兴市场成长力道不如预期之下,全球经济状况持续萎靡,非属必需品之视听电子产品终端需求势必受到影响,加上消费者对于新奇科技之向往,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厂商欲求营收成长之路必然艰辛。

另依近五年视听电子产品业TOP10排名状况分析表(表四)观察,经过金融海啸洗礼后,该产业之厂商可说历经一番大洗牌。五年前之龙头业者歌林(股)早已不在榜中,而纬创资通(股)及瑞轩科技(股)窜出头后即竞争激烈,抢攻该产业龙头宝座;台湾松下电器(股)、佳世达科技(股)亦在前五名徘徊;美律实业(股)则稳定居中;大同(股)排名则是蒸蒸日上。

2011年龙头业者瑞轩科技(股)成立初期系从事CRT显示器产销业务,后来由于LCD显示器渐成为显示器主流,该公司于1996年开始推出LCD显示器,并曾先后于1997年通过ISO 9002国际标准品质保证、1998年通过ISO-14001认证,并于1999年12月获颁台湾精品奖,另于2002年开始推出液晶电视及电浆电视。

目前该公司以高阶LCD TV、显示器及PDP TV、LED TV之产销为其主要业务,主打大尺寸产品,主流尺寸集中在32至42机种,约占该公司平面电视出货量比重70%,往来客户不乏国际知名大厂,而其自有品牌「VIZIO产品,凭借着价格竞争优势,亦顺利打入国际知名量贩通路。

由此显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惟有持续精进技术,不断因应市场状况调整营运策略,带给消费者全新的产品体验,并满足其消费感受,才能在这场混战中生存。

三、 产业前景及展望

根据DisplayBank统计指出,在全球总体经济不稳之局势下,2011年全球平面电视市场出货约2.22亿台,尽管仍较2010年同期成长7.5%,然成长率增幅已不如以往。液晶显示器方面,由于市场已趋饱和,出货成长率难以续创新高,加上欧美债信风暴,消费市场无疑雪上加霜,2012截至目前仍未有起色,故整体市场局面仍有待观察;而工研院IEK则认为数位内容及服务应用之差异化将成为智慧型电视之销售焦点,再加上其应用不再局限于传统影音收视,可与游戏、教育等整合,因此估计2016年智慧型电视渗透率将可达65%。

在技术不断超越精进的同时,人们也渴望怀旧,因此「传统被赋予新定义:电视不再只是坐着收看、游戏不再需要拿着摇杆、电话不只是通讯工具,而画面不只是看的到就好,必须逼真、清晰、生动;声音不只是听的到就好,必须震撼、具有临场感。面对数位影像时代的来临,视听电子产品大发利市,虽技术上仍有许多待突破之处,但其潜在市场不容小觑。

视听电子产品业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岛内上/下游产业整合度高,降低产业风险。

海外设有生产基地,分工整合能力强劲。 部分产品制程良率不足,成本高昂。

电价及人工成本调涨,压缩获利。

机会(Opportunities) 威胁(Threats)

新兴国家成长动能可期,提高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

多功能娱乐整合,提高消费者接受度。 全球经济状况不甚稳定,影响终端需求。

产业走向成熟阶段,难有高度成长。

篇3

【关键词】制造技术;生产模式;柔性;信息;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的制造业是将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过程转变成人类需求产品的行业。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 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如机械化学研磨、超声磨削和电解抛光等)三大领域。超精密加工技术己向纳米(l nm=10-3μm)技术发展。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它促进了机械科学、光学科学、测量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

(二)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自20世纪初出现以后,经历了由刚性自动化向柔性自动化的发展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可以代替人去完成危险场合的工作。对于批量较大的生产自动化,可通过机床自动化改装、应用自动机床、专用组合机床、自动生产线来完成。小批量生产自动化可通过NC、MC、CAM、FMS、CIM、IMS等来完成。在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

(三)信息化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种产业,包括在制造之中。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传递数据等实现异地生产。使生产分散网络化,以适应高柔性生产的需要。

(四)柔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柔性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所谓柔性,是指一个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

(五)集成化

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和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功能集成要借助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技术集成,同时还要强调人的集成,由于系统中不可能没有人,系统运行的效果与企业经营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都与人有关,因此在技术上集成的同时,还应强调管理与人的集成。

(六)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彻智力活动,使系统柔性的方式集成起来,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

二、先进的制造模式

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表明,只有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并能实施在相匹配的制造模式中才能符合上述的趋势。制造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模式。

(一)精良生产(LP)与独立制造岛(AMI)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精良生产(LP)概念。它的特征是:(1)重视客户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宜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一专多能,推行小组自治工作制,赋予每个工段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运行企业文化。(3)精简一切生产中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简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减少非生产费用,强调一体化质量保证。(4)精益求精、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降低成本、零废品、零库存和产品品种多样化。

独立制造岛是教授根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改革生产组织的角度提出新的生产模式。独立制造岛的技术构思是:以GT为基础,以NC机床为核心,强调信息流的自动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它的特征是:组织、人员和技术三者的有机集成,面向车间、权力下放、综合治理,并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AMI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厂自动化的重要途径,它的推广对中国机械制造业转向市场机制,参与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二)敏捷制造与虚拟制造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里海大学于1988年提出了敏捷制造(AM),AM是在不可预测的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繁荣成长,并具有能对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驱动市场做出迅速响应的生产模式。AM的特征是:(1)制造资源的集成性,企业间联作集成。充分发挥各企业的长处,针对限定市场的目标要求共同合作完成任务。(2)具有需求响应的快捷性和高度的制造柔性。制造柔性是指制造企业对市场要求迅速转产和能实现产品多品种变批量的快速制造。(3)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教育水平,优化人机功能分配。

虚拟制造(VM)是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VM与AM联系密切。VM的特征是:当市场新的机遇出现时,组织几个有关公司联作,把不同的公司,不同地点的工厂或车间重新组织协调工作。在运行之前必须分析组合是否最优,能否协调运行,以及投产后的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估,这种联作公司称虚拟公司。虚拟公司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虚拟制造系统运行,包括物理基础、法律保障、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因此研究开发虚拟制造技术(VMT)和虚拟制造系统(VMS)意义重大,美国称AM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

(三)集成制造与智能制造

美国哈林顿博士在“计算机和集成制造”一书中提出计算机和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集成制造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企业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直至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制造过程的实质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过程,最终生产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集成是CIM的核心,这种集成不仅是物的集成,更主要的是以信息集成为特征的技术集成和功能集成,计算机是集成的工具,计算机和辅助各单元技术是集成的基础,信息交换是桥梁,信息共享是关键。集成的目的在于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动态响应速度,并追求最高整体效益和长期效益。

智能制造(IM)是美国出版研究IM和IMS书籍中首先提出的。它的特征是: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的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与发展。

三、存在差距和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一)人才是关键。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因此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市场导向。要有产业观念、企业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科技人员要懂得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要拓宽学科领域,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一支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的前沿技术人才,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市场经济服务。

(二)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

(三)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对于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要根据我国现实存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向前发展,避免盲目的追求目前实施有一定困难的理想的先进科学制造技术。目前要积极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制造模式。

(四)建立与发展我国自主的 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自动化单元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现有成熟技术的有效结合。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对于引进的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精良生产(LP)、智能制造( IM)等先进制造模式要根据它们的技术构思和特征开发创新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如独立制造岛)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篇4

关键词:德国大学;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52-02

一、引言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强国。自从181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创办以来,德国的教育现代化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成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样板。德国大学的专业教育具有务实创新的特点,不但有很强的实用性,还有较好的灵活性。下面以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TU Ilmenau)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对德国大学专业教育进行剖析。

二、德国大学的专业教育

1.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专业是大学里与社会上的专门职业相对应的专门领域。政府根据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种类制定专业,大学的教学活动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要专业有机械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汽车工程专业和光电一体化专业等,都是本硕连读的专业,也可以分别攻读,见图1。本科生学制为7个学期,硕士3个学期,共5年。课程设置中强调基础课学习和实际技能训练。本科生学习的前3个学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后4个学期主要是专业课的学习。实习至少20周,包含前3个学期的8周基础课实习,以及第7学期的12周专业课实习。

德国大学十分重视校际合作,各大学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联合开办专业。如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专业和教师培训属于联合办学专业。材料科学的学位课程由材料技术研究所承担,材料技术研究所是由各个大学联合办学组成的机构,合作院校有弗瑞德斯・施乐大学、耶拿大学、鲍豪斯大学、魏玛大学和伊尔梅瑙工业大学。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采用与爱尔福特大学合作的方式,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提供本科课程学习,爱尔福特大学提供硕士课程学习,该专业需经过9个学期的教师培训和国家考试。

2.学习效果评定。德国大学采用学分制评定学习效果。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每个本科专业总学分为210学分,分模块教学,有必修课、选修课、实习和毕业设计三大类。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总学分210学分,必修课172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占60学分,如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外语、电气工程、电子学等,专业课占余下的112学分,除了传统的机械零件、工程力学、材料、制造工艺、制造技术、传动学、系统工程等专业课程,还包括光学与照明技术、精密工程、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微电脑技术等新技术课程,以及产品开发、生产规划、研究方法导论、企业经济学基础等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课程;该专业开设了6个选修课模块,各占10学分,有机械设计模块、精密光学模块、制造技术模块、精密测量技术模块、热和流体动力学模块、塑料技术模块,学生可任选其一;实习和毕业设计各14学分,共28学分。

大学考试采用严格的教考分离制度。每学期临近期末时安排2周的考试报名时间,接下来有持续5周的考试时间,以及2周的重考时间。考试形式主要是笔试和口试。

3.教学方法。教师的授课形式主要为讲座课、小型讨论课(Seminar)、实践课。其中,讲座课授课人数为40~200人不等;讨论课和实践课人数一般在20人以内。讲座课的特点是教师就有关题目作报告,学生可以随堂提问,但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一般不进行讨论。讨论课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巩固所学知识。

德国大学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备课充分,授课熟练,注重专业基础教学,每次课一个半小时,授课内容不多,甚至不到国内的一个小节,但讲解相当到位且透彻。学生普遍听课认真,勤做笔记,积极思考,有疑问马上提问,教师都会耐心作答,并加以鼓励,有时会根据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及进度。练习课与讲座课课时比一般为1:1,交叉进行,分多个小班上课,采用先做题、再讲解的方式,学生都能做出题目,教师注重与学生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实践课教学由实践课教师和实验室实习教师共同实施教学,学生一般分组实验,各组完成不同的实验项目,课前预习,课后交实验数据和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大学教材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培养计划中注明教学辅导书,教师自己根据培养计划和课程要求准备授课内容,教师一般自编讲义、习题放在校文印室或挂在校园网上,学生自行购买或下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培养计划中明确学生的课程自学时间,一般本科生授课学时与自学学时之比为4∶3。

三、德国大学专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良好的教育机制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德国的教育是严格立法的,校企结合广泛且深入,如职业院校“二元制”教育主要由企业、行会决定招生人数和专业发展方向。大学教育远离社会实际政治与经济利益,教授享有较高的工资和社会地位,但教师资格的取得要通过国家考试(注:在德国,学生从专业学校毕业后就可走上工作岗位,学校保证学生质量,只有医生和教师需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不允许大学教授办公司,但企业家资助教授研究课题,可以获得减税等。科学的教育法规保障了大学的良性发展。

2.规范的教学管理,严格的考试制度。德国大学实施的是宽进严出政策,免学费,大学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但有明确的毕业标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考试制度严格,如伊乐梅瑙工业大学由校委会制定完整的教学管理程序和考试制度,实施教考分离。学校一周5天课,每天从早7点开始到晚7点,每两个小时安排1个课时段,一天有6个课时段,学生的课业十分繁重,经常作业到深夜;考试严格,本科生的毕业率只有30%左右。

3.重视专业开发。德国大学非常重视专业开发,不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专业。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早期以精密工程和光学技术开发为主,近几十年来,学院为适应伊尔梅瑙当地机械工业的需要,转变专业发展方向,主攻电子机械工程和机电一体化。学院开设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工程方面课程,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德国传统机械工程学院。

4.以人为本、开放式的学生管理。德国大学没有设置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但从学校的设施、学校的管理机构、对学生的态度等方面,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大学任何建筑内均可免费无线上网;大学教学设备和公共设施舒适完整,基本无损坏;教授尊重学生,对学生态度谦和,有信必回;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等,无不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机构健全,有学生事务部、实习与就业中心、注册部、考试部。

德国大学的专业教育体系完整且成熟,向德国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专业人才,为德国创造了世界性的辉煌。其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教学管理上的严谨性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肖辉杰,申振士.德国大学现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11,(4):70-72.

[2]姚国华.大学重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3]蔡玳燕.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8-20.

[4]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98-103,124.

篇5

关键词 中职教育 钳工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ransformation and Reflection of Ordinary Vocational Fitter Teaching

ZHENG Lifeng

(Shangyu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Shangyu, Zhejiang 312300)

Abstract Fitter training teaching should take skills-training as a breakthrough to strengthen hands, prompting students to form a professional capacity as soon as possible. Face dull, dirty and tired fitter training,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mobilize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raining and enterprise integration, what we have to consider the issu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itter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1 钳工实训教学的现状

1.1 现状

许多中职学校的钳工实训教学现状属于普通钳工,教学培训的主要内容,多年以来一直维持以“锯、锉”为基本功,这与现代工业生产对钳工技能的要求:掌握通用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精密机械设备的调整;精密量具的使用、新工艺的灵活运用等,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精密机械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例如线切割机加工目前钳工实训课题中的铁板类零件,既高效、又精密,是手工无法相比的。在实际生产中钳工实训课题中的铁板类零件根本不存在手工加工,没有高精密设备它也可用普通机械设备进行加工。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已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在钳工的实训过程中,已经提出了许多的质疑:学习钳工有用吗?企业里用得到吗?钳工难道就是锯锯锉锉吗?等等这些,有时也使得我们不知道如何回答。

1.2 学校教学与现实应用的差距

通过以上钳工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结合我校作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机电专业作为学校的龙头专业之一,钳工技能作为中职生的双证制学制必须达到的技能要求,当然对钳工实训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现状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差距之一:工考与社会需求存在着差距。工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方向指导性,教师为完成考级任务,就忽忽忙忙地带着学生走进工场,进入周而复始的锯与锉,使得我们的钳工训练变得非常狭隘,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差距之二: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不吻合。新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理论考核中,占80%以上的理论知识内容是现实训教学中没有施教的钳工工艺学课程中的简单知识。例如光学平直仪的使用原理,测量电机主轴跳动的方法等,这些基本而简单的钳工知识学生不知道。现中职生钳工虽开设了理论课程(劳动版钳工工艺学),但由于学制关系,理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太广,在平时的理论教学中根本无法达到它所设置的理论要求。

差距之三:与中职生就业后的岗位工作不相适应。中职生就业后,从目前钳工岗位从事工作的情况来看,主要是进行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修理,或安装与调试,中职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也直接影响钳工实训教学质量,目前的钳工实训教学与就业岗位的要求显然不能完全吻合。

2 钳工实训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必要性

30多年改革开放,上虞的工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快速的增长期,特别是作为上虞支柱产业的机电行业,可以说在上虞已是遍地开花,而随之出现的各类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掌握技能的技术工人日益匮乏,出现了一人难求的现象。我校作为一所为地方培养一线操作工人的中职学校,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作为承担技能教学的教师,开展好教学研究,制定符合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教学课题,完成好教学任务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3 研究措施

3.1 切实转变观念,把重视技能真正落实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每个搞职教工作的人都知道,职校要发展,关健是学生的“走出去”。在加强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大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它直接关系到今后学生能否受到企业欢迎,能否受到社会认可。直接影响今后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自信度,对自己工作的认识态度。而事实上职校带给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课时,常不足其周课时的1/3。且技能项目单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实训环境条件有限,教学设备设施有限,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怕苦、怕脏、怕累,很多学生对于苦燥的钳工实训根本不具任何吸引力。

这样的结果,毕业的学生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但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蓝领”,更不可能是“灰领”。其实,我们大可利用没有升学压力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减少文化课课时,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加快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扩大学生的实习(训)课时,突出动手能力,用定期的技能考试来代替一部分理论考试,把技能鉴定站(所)设在校内,合格一个鉴定一个。

3.2 改变现有实习模式

目前,大多职校对钳工实习(训)工作都是采用“一刀切”。即不管学生是否高兴,愿意,都要求去做规定的实习项目。无形之中,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实习(训)效果与质量。

实习(训)是职校最能体现姓“职”的一个舞台。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大组都在组织各类技能比武活动,通过这种比武活动,体现职教特色,校验学校教学质量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校钳工实训工作的提高,也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但必竟能参加此类比武活动的学生是极个别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观众。

如何使每个学生能在实习(训)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学有所成呢?

(1)改传统大班上课为模块化教学。目前职校一个班级人数总在50人以上,在钳工实习(训)操作时,常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实习工位,有时很难保证做到一生一工位;二是教师问题,让一个教师去应付几十个学生,不但不能面面俱到,也很容易产生一些意外事故。用一个教师去参与教学管理,这必定为安全埋下隐患。因此,采用模块化教学,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几个实训教师构成实训小组,分组负责教学与管理。其特点:进一步加强管理,明确责任提高训练效果,同时,在教师队伍中也能形成一种竞争创优意识。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质量也能进一步得到保证。

(2)改单一实习模式为分散综合型实习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实习(训)工场,根据学生实习(训)兴趣与要求,可分阶段确定实习内容与目标。如高一阶段,由学校统一安排钳工实习(训)项目与内容,其要求是过到初级工水平;高二阶段,根据学生对专业或相关专业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相关钳工技能,并在老师指导下开展训练,达到中级或中级以上技能等级。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过程更加自觉,训练效果更加明显。而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也必定进一步加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其次,学校应加大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下企业(厂),通过进行参观,下厂实习与企业职工“师徒结对”等形式。一方面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和技术准备教育,另一方面也让企业进一步了解学校,了解职校学生,为今后就业打下更扎实的基础,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处理得好,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3.3 加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这个问题已经为各级各类行政部门的领导所认可,并一再强调与要求,各职业学校也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学习机会。这为教师更好适应本专业,本工种,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中,体现出这样一条思路: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但大多职业学校与这个要求相差甚远,这关健是教师的素质――技能素质。目前,对教师自身技能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教师自学。尽管有机会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以及下厂锻练,往往效果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参加继续教育,讲课老师大多也是照本宣讲,且多与自己专业相差甚远;下厂培训,时间上往往是在假期,教师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其次,厂里职工有生产任务,不可能有时间让你进行练习,或有时间教你一些技能。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中的一些技工到校进行实习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实习(训)或许是提高学生技能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职业学校要发展,关健是质量。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及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目前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项目教学)的今天,加强职校学生的动手技能,积极改善学校工场设施、设备,坚持走学历加技能之路,无凝是现代职校改革与发展的一大亮点,通过努力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谢增明.钳工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贾华川.分段式教学法在钳工实习教学改革中的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2006(5):154-155.

篇6

一、台商投资内地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商陆续对内地开始投资,成为内地非常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截至2008年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7506个,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76.6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内地累计吸收的境外投资中占5.6%,排在第五位。

截至目前,台商对内地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一)对大陆投资规模偏小

来自商务部的外资数据显示,台商对内地投资的平均单项规模仅为61.49万美元,而美国为105.37万美元,欧盟达到216.51万美元,全国外资平均规模为133.84万美元。台湾经济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台湾对内地累计投资比重高达52.952%,尽管内地吸收了超过半数的台资,但是台湾对内地投资的单项平均规模只有154万美元,而台湾对中南美洲的单项投资规模达1059万美元,对亚洲(除内地外)为390万美元,对欧洲为355万美元。

(二)投资动机逐渐从成本推动型向市场扩张型转变

对外投资动机可分为成本推动型和市场扩张型。如果是为了运用海外生产资源,寻求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以海外生产取代原有的生产就是成本推动型。如果投资目的是扩大海外市场规模,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就是市场扩张型投资。最初,台湾对内地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建立向欧美出口的生产基地,以及利用内地对外资的相关优惠,属于成本推动型投资。随着内地内需市场的扩大,台商对内地的投资逐渐呈现出占领当地市场的倾向,市场扩张型投资日益增加。

(三)投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投资热点不断北移和内移

台湾对内地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前五大投资省份分别是江苏、广东、上海、福建和浙江。台湾经济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在这五省的累计投资分别为170.59亿美元(占31.08%)、146.58亿美元(占26.7%)、80.84亿美元(占14.73%)、44.03亿美元(占8.02%)和38.17亿美元(占6.95%),合计480.21亿美元,占台商对内地投资总额的87.48%。目前,台商对华南地区和福建的投资步伐明显放缓,而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发达而广阔的经济腹地、内外市场的连接、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再加上当地政府积极的引资政策,成为吸引台商投资的重要地区。以2007年为例,台商对长三角地区的投资总额为59.72亿美元,占比达到59.8%,而对广东,福建的投资比重仅分别为19.8%和3.9%。

(四)投资产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且高科技投资比重日益提高

根据台湾的统计,截至2006年,在台湾对内地的投资总额中,90.51%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64%和8.85%。2007年台湾对内地投资的前五大行业都属于第二产业,分别为电子零部件、计算机通信及视听电子产品制造业、电力机械器材及设备制造修配业、塑料制品制造业和基本金属制造业,占总投资金额的比重分别为24.3%、16.9%、10.5%、5.9%和5.2%。

目前,虽然台湾对内地投资依旧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但是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比重逐渐上升,投资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如电子零部件在台湾对内地投资中的比重从1991年-2006年的年均14.45%上升到2007年的24.3%,高了近十个百分点。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造投资比重从15.3%上升到16.9%。同时,金属制品制造业的比重从7.35%下降至5.2%。

二、内地经济转型和金融危机对台商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逐渐形成了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贸易结构。而长期的经济外向型发展模式又使得国内资源的配置包括能源、土地、劳动力等向对外经济部门倾斜。此外,由于劳动力过于廉价,环保约束几乎没有,中国在赢得世界工厂美誉的同时,也付出了自然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破坏等高昂的代价。这就必然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因此,国家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集中出台了大量宏观调控政策,如降低出口退税率、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港澳台企业又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宏观政策的调控明显恶化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同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对它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一)订单大幅减少,销售明显萎缩

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得劳动密集型的台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上升。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的传统优质客户开始采取延长付款期,把低价订单转向越南、老挝等地的措施。同时客户的违约率也显著上升,据中国出口信用公司提供的数据,一些地区的违约率上升了200%。例如,在台资比较集中的江苏省,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加工贸易进口环比持续下降,降幅分别为6.5%、28.7%、17.7%和25.9%。2008年底,很多港澳台企业订单数相比2007年高峰期下跌了三四成,且短期化趋势明显,订单量从三个月减到十几天。

由于订单和销售量的萎缩,导致部分台商企业出现撤资、减资,如江苏省2008年利用外资256亿美元,利润汇出为3.86亿美元,利润汇出占吸收外资的比重为1.5%。东莞2008年关闭外资企业865家,2009年1-4月关闭外资企业239家。

(二)融资难度加大

事实上,在内地投资的台商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因此,稳定的消费市场、流畅的资金链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随着内地经济的转型,要素低价优势不断减弱,企业成本接连上升。而金融危机使得欧美经济疲软,外国进口商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台商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非常紧张。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两岸金融开放的不足和合作的缺失,决定了台资融资渠道较少,融资难度较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台商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到目前为止,内地与台湾之

间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不少措施,如中央已出台了惠台十项措施,明确强调,支持内地的台资企业发展。内地支持中小企业的财税、信贷政策,同样适用于台资中小企业等。这些政策措施相应缓解了台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产业转型升级是出路

总体而言,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地域多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且以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这样的一些特点使得台商在大陆经济转型中面临较大冲击。首先,大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要素资源的低成本状况难以为继。其次。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先前基本上是以大量土地投入换取外来投资的发展模式,这些地区已无多少可供使用的工业用地,这点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三,因为台资企业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受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严重。因此,对投资内地的台商而言,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问题,台商投资内地要么进行产业技术升级,要么在空间上进行转移,如近年来台商对华北、西南地区投资明显增加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就显现了其空间调整的迹象。

三、金融危机后港澳内地投资的新形势

未来,台商投资内地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一)从投资模式看,台商投资内地已由试探型向长期型转变

台商投资内地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从利用内地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更多的将转向“内销与外销”相结合的模式。

(二)从空间布局看,重点区域将保持,同时将加快北上和内移的趋势

未来的台商投资区域分布大致为:长三角将继续凭借发达的经济、突出的区位优势、坚实的高科技基础、丰富的国际资本、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以及台资产业集聚(如昆山的电子产业链、无锡的光电产业链等),仍将是未来台资高科技产业布局的主要区域,而珠三角和闽东南将继续保持台资传统产业的优势。从目前形势看,虽然台资北上西进势头不减,但在相当时期内,珠三角区位优势、综合实力和已经形成的台商投资产业链将使它继续保持传统产业的发展势头。同时中西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和巨大的内销市场也将不断吸引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台资企业投资。

(三)从投资领域看。制造业依旧是重头。但服务业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由于内地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再加上台商在内地投资的相关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因此,未来台商投资内地的领域依旧会集中在制造业。随着内地对服务业吸收外资的重视、对台商服务业的不断开放以及金融危机对劳动密集型台商的影响,未来服务业将会是台商投资内地的重要领域,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如物流、商贸、金融、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

四、对策建议

台商在内地的投资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依靠低廉的生产成本取胜。一旦内地政策或国际经济出现波动,企业生存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想彻底改变现状,根本出路就是转型升级,而这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企业从微观方面共同着力。

(一)国家宏观层面

从2007年开始的宏观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从出口导向逐渐转向扩大内需,从而相应减少鼓励出口的政策,同时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切都给台商企业在内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客观上要求这些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应对危机,中国已经将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放到了首要位置,近期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使经济拉动主要从投资、出口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同时,为缓解外贸企业的生存危机,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在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清除体制政策障碍,搭建内销平台和渠道,这些又为台商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从目前来看,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进行政策设计,助力台资企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政府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在通过各种措施积极促进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但国家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

因此,台商企业的转型升级主要是在制造业产业链之间变动,即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移。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更多关注台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技术升级和创新方面给与更多的政策优惠,如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鼓励企业创新自主品牌等。当然,引导台湾资本更多投入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也是在出台转型升级政策时要重点考虑的。

2 从长期来看,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仍是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因此,在制定促进台商企业结构升级、产业升级以及加工贸易方式转变政策时,应考虑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应按照新企业新办法、老企业提供相对长的过渡期(如五年到十年)的宗旨逐步推进,以免对就业造成太大波动。

3 建立创新的融资制度,为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更优惠和更有保障的融资支持。

可以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为相关企业提供政策性支持,争取更多优惠利率贷款。相关部门应联合内地、台湾的金融机构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惠的资金贷款;选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为长期积极融资创造条件等。

4 通过国家统一协调跨省之间的产业转移。

充分考虑相关各方的利益,建立起相应的鼓励机制和补偿机制。

(二)企业微观角度

从企业本身来说,转型升级更是关系到自身存亡,在现有的形势下,更应该积极借助政府转型升级的政策东风,实现企业质的转变和飞跃。

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首先要增强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创新不但指研发和技术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创新速度和效率,提升技术产业化水平。其次,提高研发能力,促进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走产品多元化道路,及时跟进最新研发产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产品升级。第三,创立企业自身的品牌,提高企业产品的认知度,实现产品从OEM向ODM及OBM的转变。

篇7

(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摘 要】三维虚拟投影展示系统由柜体、分光镜、射灯、视频播放设备组成、基于分光镜成像原理,通过对产品进行平面图制作,构建三维动画,将三维画面悬浮在实景的半空中成像,营造了亦幻亦真的氛围,构成了动静结合的产品展示系统。利用三维投影向世人展示一种新颖的成像方式,体验三维立体效果带来的震撼。在计划、制作、宣传推广中了解产品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产品,使其造型美观、成像清晰、细节精美、形象逼真。

关键词 三维动画;光镜成像;立体效果

0 引言

全息投影是近期非常流行的技术,它采用全息膜配合投影展示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全息影像,可以在玻璃、亚克力等材质上成像,将装饰性、实用性融为一体,成为现在一种前沿的市场推广手段。 2008年美国CNN电视台首次在总统大选的报道中应用了全息投影技术,动用了35部高清摄像机,从各角度同时对主持人进行拍摄,拍摄的图像数据传输到20台电脑中进行合成处理,最终通过高清投影仪实现全息人像的真实再现。全息投影技术是通过在空气或特殊镜片上形成立体影像,是全息 摄影术的逆向展示,可以从任何角度观看全息影像的不同侧面。目前市场上可实现的全系投影从技术上分为四种:(1)空气投影。美国麻省的一名29岁研究生发明了一种空气投影技术,可以在气流墙上投影图像,并且使其具备交互功能。这一技术灵感来源于海市蜃楼原理,将图像投射在大片的水蒸气上,由于组成水蒸气的水分子震动不均衡,可以形成立体感很强的全息图像。(2)激光束投影。日本公司研制了一种利用激光束来投射实体的全息影像投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利用了氧气和氮气在空气中散开时,两者混合成的气体变成灼热的物质,并在空气中通过不断的小爆炸形成全息图像。(3)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360度全息显示屏,将图像投影在高速旋转的镜子上,从而实现全息影像。(4)雾幕立体成像系统。雾幕立体成像,也被称为雾屏成像,通过镭射光借助空气中的微粒,在空气中成像,使用雾化设备产生人工喷雾墙,利用这层水雾墙代替传统的投影屏,结合空气动力学制造出能产生平面雾气的屏幕,再将投影仪投射喷雾墙上形成全息图像。

1 系统总体设计

全息投影技术是全息摄影技术的逆向展示,本质上是通过在空气或者特殊的立体镜片上形成立体的影像。不同于平面银幕投影仅仅在二维表面通过透视、阴影等效果实现立体感,全息投影技术是真正呈现3D的影像,可以从360°的任何角度观看影像的不同侧面。产品系统是由三维显示系统、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控制系统所组成。下图1为系统流程框图。

1.1 三维显示系统

三维立体显示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沉浸式虚拟场景。在虚拟现实应用中用以显示实时的虚拟现实仿真应用程序,该系统通常主要包括专业投影显示系统、悬挂系统、成像装置等三部分,三维显示系统在360度全息投影技术中完成活动三维立体视频的在场景造型上的再现,使立体影像与周围的人造景观背景有比较“真实”的结合。 下图2为成像系统图。

1.2 计算机多媒体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是指能把视、听和计算机交互式控制结合起来,对音频信号、视频信号的获取、生成、存储、处理、回收和传输综合数字化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具有同步性,集成性,交互性,综合性等特征。在360度全息投影技术中,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大的场景、复杂的生产流水线、大型产品等的逼真展示。

1.3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意味着通过它可以按照所希望的方式保持和改变机器、机构或其他设备内任何感兴趣或可变的量。控制系统同时是为了使被控制对象达到预定的理想状态而实施的。控制系统使被控制对象趋于某种需要的稳定状态。在360度全息投影技术中,控制系统完成活动模型控制、电源控制、播放控制等。

2 视频制作

本系统不可或缺的便是在视频制作上,因此为了视频的精彩呈现,选择基于PC系统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3D Studio Max以及视频处理软件Adobe After Effects。

3DSMax在应用范围方面,广泛应用于广告、影视、建筑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制作、游戏以及辅助教学等领域。该软件的突出特点:1)基于PC系统的低配置要求;2)安装插件(plugins)可提供3DSMax所没有的功能(以及增强原本的功能;3)强大的角色(Character)动画制作能力;4)可堆叠的建模步骤,使制作模型有非常大的弹性。

AE的全称是After Effects,一个影视后期特效合成及设计软件。AE软件可以帮助您高效且精确地创建无数种引人注目的动态图形和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利用与其他Adobe软件无与伦比的紧密集成和高度灵活的2D和3D合成, 以及数百种预设的效果和动画,增添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3 电路模块控制设计

3.1 单片机STC15W408AS

STC15W408AS是STC生产的一款高速、可靠、抗强干扰的新一代单片机,内置晶振及复位电路,减少最小系统的外围电路、PCB板面积及设计成本。另外此芯片资源丰富,功能强大,符合本设计要求。本设计使用三路 PWM 为LED驱动电路提供PWM输入信号,通过SPI控制ESP8266无线通信模块的数据收发。

3.2 ESP8266无线WIFI模块

本设计采用ESP8266无线WIFI模块控制视频的播放、暂停、停止。

3.2.1 ESP8266简介

ESP8266是一款超低功耗的UART-WiFi 透传模块,拥有业内极富竞争力的封装尺寸和超低能耗技术,专为移动设备和物联网应用设计,可将用户的物理设备连接到Wi-Fi 无线网络上,进行互联网或局域网通信,实现联网功能。

ESP8266封装方式多样,天线可支持板载PCB天线,IPEX接口和邮票孔接口三种形式;

ESP8266可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具、手持设备、工业控制等领域。

3.2.2 ESP8266主要功能

ESP8266可以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串口透传,PWM 调控,GPIO控制。

3.2.3 ESP8266 内部结构

ESP8266 高度片内集成,包括天线开关balun、电源管理转换器,因此仅需极少的外部电路,且包括前端模块在内的整个解决方案在设计时将所占PCB空间降到最低。下图3为ESP8266 结构图。

3.3 人机界面软件程序设计

三维虚拟投影系统的控制程序设计流程图如下图4所示,其主要包括:

3.3.1 系统初始化

在系统初始化程序中,主要完成对各模块的启动处理,其中包括:显示屏进入播放界面、无线模块ESP8266启动。

3.3.2 检测系统状态

系统初始化以后,开始检测wifi模块,并且检测视频播放状态,一切正常后,等待进入系统启动状态。

3.3.3 启动任务

检测系统状态正常后,开始检测触摸屏是否有事件发生,即用户是否对触摸屏操作,如果有那么系统开始发送相应的指令到视频控制,从而实现智能播放停止的功能,如果没有系统保持待机功能。

4 结论

通过把物理学光学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融合,应用于投影技术中,不仅突破了传统声、光、电局限,将美轮美奂的画面带到观众面前,给人一种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双重世界感觉,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克服以大屏幕为主的传统展示方式的缺点,体现了融合展示及互动展示。本设计尺寸灵活、成像清晰度高、安装便捷、形式新颖、内容多样,适用于虚拟样机、生物医学以及建筑视景与城市规划、地震及消防演练仿真、军事模拟战场、电子对抗、航空航天模拟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玉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C51编程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向华.三维动画制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加]卡琴.科学鬼才[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石东海.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融入门道精通[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余锡存.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第三产业;三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已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以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其兴旺发达的程度被公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10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成为我国三大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就是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然要求产业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于是,如何适应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创新,便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第三产业的概念及范围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首先提出来的。1935年,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的观点。他认为,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属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部门,属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属第三产业。在此基础上,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 又全面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对三次产业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从而使三次产业的概念及其分类法迅速传播并被广泛使用,但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不尽一致。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我国的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即各类服务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我国三次产业重新划分》,人民日报,2003年5月23日)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三次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劳动力总数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相当的高度,第三产业比重又超越二产,跃居三次产业之首。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多数国家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发展速度已超过了一、二产业。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已达到70%以上;在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60%;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的比重也大多达到40%左右。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第三产业历经改革开放以前的停滞不前、八十年代的稳定增长和九十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第三产业总量快速增长,比重大,幅度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很低,只有21.4%。1990年则达到31%。200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7:42:31变为15:51:34。三产已逐渐发展成为与二产并驾齐驱的主导型产业。许多地方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然超过第二产业。例如,2002年南京市三次产业比例依次为5:47:48,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在全省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战略转变。(《南京实现产业结构战略转变》,南京日报,2003年1月15日)

2、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已成为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与产业结构变动相适应,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89年的60:21.6:18.3,调整为2001年的50:22.3:27.7,12年间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9.4个百分点,吸收的从业人员增加了1个亿,占全社会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57%,成为扩大劳动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纳了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十五”期间,我国每年至少要安置800多万人就业,总量超过“九五”时期,巨大的就业压力在相当大程度上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化解。(《现代服务业:展现市场经济的魅力》,光明日报,2003年1月27日)可以预见,第三产业仍将是今后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

3、第三产业范围广、行业多、综合功能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领域。经过25年的发展,这种局面得到显著改善。第三产业覆盖范围日益广泛。在传统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同时,物流、信息、咨询、通讯、金融、保险、旅游、广告、环保、房地产、教育、文化、公用事业等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兴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第三产业大多数行业不仅耗能少,投入产出率高,自身发展潜力大,而且以其各种服务功能,把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促进了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运行,发挥了第一、第二产业的潜力和效益,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4、第三产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传统服务业的领域和范围,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使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既包括传统的技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更拥有技术层次较高、发展前景广阔的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后者以劳动者具有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相当的专业技能为显著特征,逐步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代表了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5、第三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呈明显的区域性。从全国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慢。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1年,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沿海五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539.69亿元,占当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6%;而西部九省,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18.46亿元,仅占当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6%。从局部看,区域差异也较明显。如江苏省,苏南、苏中地区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状态,苏北地区则是“一、二、三”结构。再如南京市,在2001年第三产业产值总量中,六城区占60%以上,而郊区、郊县仅占不到40%。

6、第三产业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大。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面越来越广,开放的纵深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服务市场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三)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第三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传统服务部门仍占明显的优势,现代服务部门的发展相对滞后,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因而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并以此带动传统部门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2、总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电信、邮政、金融、保险等服务部门,由于程度不同的垄断经营和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不少服务产品价格高、质量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加入WTO后,服务市场的准入将逐渐打破上述服务行业的垄断经营,其它服务行业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疑成为第三产业发展中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第三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三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性。当今之世,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在这个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依赖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愈益重要的地位,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重要方向,为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决定了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回应第三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把培养第三产业类人才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在较长时期内,国内曾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服务不能创造价值,因而需要培养人才的只有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第一、二产业,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则不需要培养人才。其实不然。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知识和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主要产品,同样创造价值。知识、技术和服务的首要载体是人,因而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知识、能力、素质)将直接影响服务水平和质量,影响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三产不仅需要培养专业人才,而且较之于一产、二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更为迫切。

2002年,时任国家人事部部长的张学忠同志曾经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最缺乏的是人才;从未来的发展看,中国既缺少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一流科学家,缺少一批支撑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也缺少能够迅速提高我国工艺水平、大幅度增强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实干型人才,缺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缺少第三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现有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尤其是高新技术、信息、环保、金融、外贸、法律、现代管理等行业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事部部长张学忠答本报记者问》,学习时报,2002年1月25日)

(二)第三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的支撑。第三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即三产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特征。

1、第三产业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三产人才培养应更注重综合性。第三产业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芬兰著名学者克里斯蒂·格鲁诺斯认为,所谓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与服务人员、有形资源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一般而言,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无形性。实物产品是有形的实体,服务产品则无形无质。第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共时性。实物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在时空上可以分离,而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服务者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包括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的接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产品的生产。第三,不可贮存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使服务不可能像实物产品一样被贮存,只能在生产的同时被即时消费。第四,质量测评的复杂性。实物产品由于具有实体性特点,可以按照统一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测评,而测评无形的、不能贮存的服务产品的质量则无疑要复杂得多,服务企业也很难通过标准化管理来保证服务产品的质量。此外,从总体上说,服务产品还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含量(例如,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旅游服务产品,其形式是旅行,其内容则主要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或乡土文化)。服务产品的这些特点,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服务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表明与其它产业相比,三产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第三产业具有比其它产业更强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因此,对三产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除专业知识、能力外,还特别强调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强调素质的综合性。这就要求三产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更要注重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和融合。

2、第三产业行业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三产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应用性。第三产业发展所急需、需求量最大的并非学术型人才,而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且对人才素质的应用性要求更高,这是由第三产业行业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二产业的学科背景主要是自然科学,作为物质生产领域,其劳动对象是物,劳动过程是对物进行加工、处理,行业活动一般围绕着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展开,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产的学科背景则突出表现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作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领域,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有使用价值的服务,行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法律、法规、制度、约定、规程、标准之类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展开的,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比较而言,三产人才的学科专业理论深度可浅于一产、二产人才,但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由于服务产品质量对于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特殊依赖性,三产人才涉及的知识面应更宽,实践性、应用性应更强,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拥有大批应用性技术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即服务业高速发展的主要经验和成功秘诀所在。以美国为例,它目前的服务业产值比重已高达73%以上,服务业吸收的就业人口占70%以上,消费者开支总额中用于购买各种服务的占60%以上。许多大型制造企业也纷纷抢滩服务领域,如通用电气公司目前的营业收入约有40%来自服务行业。美国的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何以能高速发展,创造出巨额的财富?现代管理学理论奠基人、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提供了答案。他认为,应用性技术人才是“最实际、最能带给发达国家长远竞争优势的人群”,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今天美国经济能有强大生产力,拥有独特能力,能迅速创造新的、不同产业的真正秘诀。”

3、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三产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复合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显著特点在于行业、岗位的多层次性和变动性,特别是三产中新兴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已经催生并将不断催生大量技术含量较高、技术综合化的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掌握多种知识技能,善于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性、开放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楼宇智能化岗位的产生和汽车维修岗位的变动就颇具典型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现代高层楼宇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于是,掌握物业管理知识和自动控制、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多种技术,能从事楼宇设备及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施工、技术改造、工程维护和运行管理的复合性、应用性岗位即楼宇智能化岗位也就应运而生。汽车维修岗位则早已有之,但现在也已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的螺丝刀加扳手的修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智能化仪器设备来检测汽车的各项性能,分析、诊断和排除故障。这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既要掌握现代汽车技术理论,了解电控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又要具有熟练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从事汽车性能检测和维修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地区三产行业结构的特点,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适应面,处理好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育的稳定性、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第三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要面向三产行业、岗位,跟踪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时俱进,构建开放性课程体系,适时调整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培养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4、我国第三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三产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国际性。在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势必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对外开放,这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服务市场,从而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必将使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趋于白热化。我国服务业所处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对三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国际性的更高要求。一方面,外国服务企业进入中国,需要大量本土化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三产人才;另一方面,中国服务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更需要通晓国际业务的三产人才。此外,国际间服务领域的业务联系、服务业经营管理经验的交流、三产人才的跨国流动也会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日益频繁。因此,重视具有国际性素质的三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代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性,意味着三产人才必须了解我国国情和世情,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当的中外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人文地理、礼仪习俗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惯例,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世界眼光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第三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大力培养与三产总体发展要求和行业具体特点相适应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当明确三产人才同其它产业人才相比应具备的特殊素质,即三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应当强调指出的是,三产人才应有的特殊素质,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同样是由第三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三产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由第三产业服务产品人文性、文化性等特点和三产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要求所决定,三产人才一般应当具有以多学科知识为背景,由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相关性知识构成的多层次的较为宽泛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涉及哲学、数学、语言、政治、历史、心理、艺术、风土人情、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生成和提升三产人才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所谓专业性知识,是指三产人才必须具备,并藉以形成本专业技能,胜任行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性知识则是指与三产人才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关联,有助于扩展其专业技能的知识,主要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信息、法律等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

(二)多元化的能力素质

三产人才要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体现出人生价值,不仅应当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更要适应三产对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要求,通过知识转化和实践行为而具备多元化的能力素质。

1、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三产人才直接以人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交往,不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难以胜任自己的工作。由于外语是服务企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进行交往、交流的工具,是从事服务产品出口营销的第一手段,因此,除汉语外,从业人员还应掌握一门外语,成为语言上的复合性人才。

2、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方式的局限,使服务企业通过网络等新型、高效、节俭的方式提供服务成为可能,从而为服务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途径,也为服务消费者获取快捷服务提供了便利。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3、较强的公共关系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服务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的沟通和交流,换言之,服务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过程,它首先是一个人际交往过程,服务者应善于和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服务企业需要与其它服务企业、广告商、政府部门等多方面合作,争取各方面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强的的公共关系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跨国、跨文化的沟通合作能力。

转贴于 4、较强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于标准化的实物产品生产而言,服务产品的生产没有严格稳定的程序,通常要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每件产品均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服务者必须根据时间、地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等因素迅速作出反应,即时设计服务过程,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服务效果。这就要求服务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5、高水准的职业能力。由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不可贮存性等特点所决定,这种产品比实物产品更难以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常常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易控制和检测,服务过程中的失误在事后往往很难弥补;同时,不同消费者对同样的服务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服务质量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因而与实物产品相比,服务产品的质量对于服务者个人的因素尤其是职业能力因素的依赖程度更高。为了保证服务质量,避免服务过程中的失误,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服务者必须具有高水准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随着服务产品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产业对服务者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6、较强的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三产传统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使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职业岗位的外延和内涵因而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就要求三产人才不仅要具有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还要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为此,三产人才必须眼光敏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和技术的前沿,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三)良好的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第三产业对人的因素的高度依赖性,也决定了三产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特别是人本意识(消费者本位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厚德方能兴业。服务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效益机构,但是商业行为只有符合商业道德,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才能赢得长久的效益。三产人才应该“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合作”,但首先应该“学会做人”,成为对社会、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合格的“社会人”和公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对三产人才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他们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诸如自信心、自控力、亲和力、独立性、进取心等。这些素质对于三产人才适应不断变迁的行业和职业环境,做好以人为对象的服务工作,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诚然,由于第三产业处于变动和发展中,三产类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也不应是一种僵化的、固定的结构,而应当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构;而且,第三产业行业众多,不同行业人才也各有其具体的特点。

四、金陵科技学院对三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002年6月,经教育部、江苏省及南京市政府批准,长期坚持和发展高职教育的金陵职业大学和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合并重组为本科院校——金陵科技学院,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专科到本科的历史性跨越,学校事业的发展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多年来,我校立足南京,面向江苏,始终遵循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主要面向第三产业,面向基层、企业、农村,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坚持“办学三原则”,优先设置第三产业类专业

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直接面向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以此真正植根于社会的沃土之中,获得蓬勃的办学生机。多年来,我校坚持“市场需求就是办学方向,社会满意就是质量标准,适应经济就是学校发展”的“办学三原则”,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结合学校的实际,适时调整专业结构。80年代,学校设置的专业主要面向一产、二产。90年代初,在中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决策的引导下,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主要服务于地方第三产业的办学方向,将专业设置的重点转向生机勃勃、前景广阔的第三产业,优先设置三产类专业,逐步形成工、农、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40余个专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商学系开设了会计(国际会计)、国际贸易与商务英语、贸易经济(电子商务)、金融与投资、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专业。该系建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集教学实验、仿真实训和岗位实务于一体的校内教学实训基地。毕业生大多在三产所属行业就业。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在大量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通讯技术等主要面向三产的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多年来受到行业的好评。

文法系开设了现代文秘(电子政务)、现代文秘(电子商务)、经济法、现代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与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建筑工程系为适应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开设建筑工程(工民建)、建筑工程与计算机应用、道路与桥梁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二产专业的同时,还面向三产设置了城市景观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

机电工程系多年来在办好机械设备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二产长线专业的同时,陆续开设了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汽车维修等三产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使毕业生具备了较强的一线实际工作能力。

综合系开设的宝石技术、视光学技术、环境保护工程专业,凭借师资和合作办学的优势,为珠宝首饰、眼镜、环保等三产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省内乃至华东地区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艺术系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紧贴行业实际,注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环境熏陶与职业个性培养,服装设计与表演、影视动画、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多年来生源质量较高,毕业生就业渠道通畅。

园艺系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观赏园艺等专业,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设计精神、艺术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适应了南京地区现代化城市建设对高素质风景园林设计、管理人才的需求。

多年来,我校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同类院校联合办学,开设了国际商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影视动画、国际金融等专业,通过国际合作培养三产类人才的路子愈走愈宽;我校还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拓宽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渠道。10多年来,除举办成人学历教育外,还推出了一系列在职研修班、培训班,覆盖信息技术、城市规划、企业管理、金融保险、行政管理、国际商务、法律、外语、IT等多个领域,共举办各类进修班、培训班800余个,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达到1万多人次,为产业特别是三产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迄今为止,我院开设的专业中,第三产业类专业或与三产密切相关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75%以上。2002年我院申报、教育部批准的首批5个本科专业中,面向第三产业的就有服装设计与工程、影视动画、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会计学等4个。会计、服装设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等三产专业还被评为教育部、江苏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以来,我校在专业改革和建设中,针对三产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陆续设置了近20个四年制双专科专业,如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实用英语、现代秘书/商务管理、经济法/工商管理、视光学技术/商务英语、楼宇智能化/物业管理、宝石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影视动画/计算机、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等,既提高了办学效益,又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复合性、应用性强的合格人才。毕业生深受三产行业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普遍高于普通专科,多数专业一次就业率达到96%以上。例如,2003届市场营销/实用英语专业40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其中37人在三产行业就业。

(二)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建构培养三产人才的教学体系

以满足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证三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校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富有成效的实践。

1、致力于对“大一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大一统”即统一起点、统一时间、统一课程、统一标准,是我国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性、多元性,必然对人才的个性发展形成制约,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多年来,我校通过实行入学门槛多元化(高考统招、高考单招、中考招生),通过设置五年一贯制专科、三年制普通专科、四年制双专科、四年制本科,辅之以主辅修制、学分制、弹性学制,逐步形成了多种学制并举,多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并存的格局,初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尽快成才的较为宽松有利的环境,为地方第三产业培养了不同层次、规格的合格人才。

2、根据“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针对三产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和专业特点,构建模块化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如会计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由通修模块、专业大类必修模块、学科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其中通修模块开设了12门培养学生品德、心理、人文和科学素养的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则涉及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收会计、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等5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针对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岗位群开设,并可随着职业岗位的变迁及时进行调整。二是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跟踪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行业的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大计算机和英语等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力度。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是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我校采用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学生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3、建立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由课内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梯次递进、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时数不少于教学总时数的1/3;为所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基础课设定实践环节,并按照实践教学文件(大纲)的要求予以落实;对实践环节较多的课程单独设置实训课,独立考核;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环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践环节。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实训条件。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建立和完善了电子通讯技术实验室、证券投资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法庭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验光配镜实验室、珠宝实验室、影视动画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风景园艺实验室等47个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再次,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学校督导室按照教务处的部署,会同系部通过现场观摩、检查学生实训报告等途径监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而取得应有的实效。

4、着眼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三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多年来,我校教师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发挥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优长的同时,又进一步将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形成了教学方法多元并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格局。如果说,讲授法等传统方法长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那么,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方法则可以通过案例模拟、案例讨论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践锻炼,使知识直接转化为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积极推进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是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的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校主要依托三产,积极利用行业、企业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与三产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1996年,我校与国土资源部南京地矿研究所合作创建了宝石技术专业。1999年,又在该专业基础上联合泰国爱福健企业集团、国土资源部南京地矿研究所共同创办国内第一家珠宝首饰学院。二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产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多数来自三产行业,他们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应行业、岗位的要求。三是与三产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实习条件优越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目前,已订立协议并挂牌,成为我校校外实训基地的三产单位已有106个,平均每个三产专业有3个校外实训基地。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有江苏装饰工程总公司、南京园林局、黄山风景区管理局、玄武饭店等校外实训基地;视光学技术专业则有总医院、鼓楼医院、镇江万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实习期间,学校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生完全进入实际生产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是依托三产行业企事业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国际合作拓宽育才之路

世界发达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教学经验丰富,自成体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同类院校的标准和规范,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先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人才,是我们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进行的探索的重要方面。我校的教育国际合作始于1995年。国际合作的专业从早期的商务管理扩展到影视动画、信息技术、机械/电子、服装设计、高级护理与康复、法学等,多为第三产业类专业,合作的层次有专科和本科,合作的对象有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法国和奥地利等五国六校。至今已有250余名学生先后走出国门,学习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和高新技术。国际合作也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我校在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过程中,共同研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8年来,我校还利用合作的契机,先后派出5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进行课程进修直至读研。出国对口进修深刻地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了教师对“高职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认识,确保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实用性”取向。目前,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已与国外合作院校实现了课程对接,部分课程已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并使用双语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

(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校在推动全体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发挥常规教学(包括“两课”教学)综合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通过开设选修课(第二课堂)、讲座,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心理辅导站等多种形式,进行旨在提高学生道德、心理、人文和科学素质的教育。近年来,学校在各系成立由系党总支书记主持的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室,以加强常规教学以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和管理。这一举措,对于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六)加强以“双师素质、专兼结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没有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可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加大“双师型”师资培养和提高的力度。我们鼓励教师走出学校,深入行业、企业,认识和把握基层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内涵的认识。我们还支持系部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以保证教师双重素质训练和改善学生实习条件为首要目标的系办经济实体,如商学系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文法系设立律师事务所,计算机系建立电子通讯工程研究所,艺术系建立装饰公司、设计中心等。建筑工程系的教师也积极参与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工作。大批教师经过进修、培训,获得了除教师系列职称证书以外的第二证书(会计师或经济师、证券分析师、电子商务师、工程师、设计师、工艺师、律师资格证书等)。目前我校获得中级以上“双证”的教师已超过总数的1/4。

在促进教师个体具备双师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群体结构。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结构,以适应专业变化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对我校来说,并非弥补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开展高职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多年来,我校积极聘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我校的兼职教师仅受聘3年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就有90余人,其中大多数来自对口的三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他们把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信息带进课堂,并参与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促使人才培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产业、行业实际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高职院校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前进,产业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总结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鲜经验,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有益成果,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造就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金陵科技学院将和兄弟院校一道,继续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 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2-11-28.

[3]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

[5] 杨金土.技术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J].职教论坛,2002(17).

[6]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2-06-12.

[7]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8] 王佳元.关注第三产业运行新特点[N].经济日报,2002-08-15.

[9] 吴海瑾.推进南京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9).

[10] 苏秋高、夏维朝.对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