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使各个中职学校把精品课程建设提到日程上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我们探索和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抓好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对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职教育;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4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93-02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文件精神,继续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职学校都在积极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集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为一身的课程。它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性作用的课程。它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点是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还能推进中职学校信息化进程。精品课程建设不但能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还能培养出中职教育特色人才,打造中职教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全面推进中职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能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基于这种认识,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根据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使内容既适当又实用。理论课程内容的选取以能够支撑后续课程、对岗位丁作必须够用、能够支撑技能证书考核应知内容等为原则:实践技能教学内容的选取以能够满足基本技能操作、能够应用广泛的技术技能、体现企业真实任务项目、能够支撑技能考核应会技能等为原则。比如“航空服务英语精品课程”根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工作流程,选取订票、问询、值机、安检、候机、VIP要客服务、客舱服务、英文广播词等内容。打破了传统模式,以模块、项目、任务、情境取代了过去的章节,注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降低了学习难度。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为学生设计编排学习性工作任务,安排社会实践任务,设计合理的实训、实习课程。“航空服务英语精品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安排“地勤服务、客舱服务、英语广播词”等实训内容,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体现了中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推动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精品课程建设能为中职教育培养出一大批特色人才
中职学校开发精品课程同样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深化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法、分组讨论法、游戏竞赛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航空服务英语精品课程”中的安检这一模块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乘务员为旅客进行安全检查的视频,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头脑风暴:在学习各个情景对话的过程中,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一个学生为安检员,另一个学生为旅客,营造了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安检员的岗位职责,帮助其了解自身不足,唤醒职业意识,进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精讲多练,鼓励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而有效地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中职学校培养一大批特色人才。
三、精品课程建设能为中职教育打造高水准的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切人点。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政治素质好,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参与和承担教科研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有团结协作精神,有敬业、奉献精神;中青年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赴高校进修、出国培训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和积累实践经验:对青年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政策,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素质;鼓励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达到30%以上,专业类课程“双师型”教师应达到70%以上:整个教学团队有合理的“双师”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并取得市级或市级以上成果。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梯队化建设、双师化建设、学缘广泛化建设、专兼职并举建设,并且通过不断培训,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为中职教育打造出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
篇2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使用与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一个开放、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增长点,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而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论坛、测验、考试、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基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顺利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是小范围、校本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对解决或缓解这种矛盾的作用极小,只有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供大范围、校际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精品课程在缓解上述矛盾,实现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精品课程”上网,使精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益人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已具有相当的规模,80%~90%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网站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精品课程网站“热”的兴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受技术“瓶颈”的制约,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制作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技术与内容分离的瓶颈就不可避免,所以往往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具体表现为其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能否实现的角度出发,难以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与网上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另外,精品课程网站页面制作无序,风格不统一,而为了统一界面,往往需要复制代码之后再进行修改来建设新页面,这样使系统难以形成独立的模块,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其灵活性。
2.内容组织繁琐,管理效率低下。内容是一个教学平台的灵魂,在基于静态和动态网页系统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容组织繁琐、更新困难。对于简单的内容,比如文字、图片等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动态网页技术开发自己的专用系统来维护更新。但是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一般的系统难以将种类如此繁多的信息上网。因此,在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页面,这样就在严重影响了网页更新效率的同时,网站难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果网站需要改版升级,其工作量将是巨大的。
3.缺乏长远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平台。高等学校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缺少统一的、合适的网络教学平台。许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仓促应战,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维护和使用目标;课程组教师各自为政,无统一的平台管理,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五十分钟左右的现场教学录像放在一个网页上,较好的也只是PowerPoint讲稿的网上,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精品课程资源的“毫无保护”容易产生剽窃,“过度保护”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虽然“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都不可取,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给网络资源升级的热情。
三、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建议
为了改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使精品课程网站以形式取悦于人,以内容信服于人,建设出一流的资源交流平台,笔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定一个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很有帮助的。该规划作为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必须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建设的推进速度,从资源共享与立体化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给出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框架、分阶段任务与实施计划。提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这不仅有助于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稳妥推进,避免因仓促上马或无序建设影响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还会有利于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后期管理。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可扩展性,使得所规划与设计的网站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因课程建设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扩充需求。
2.构建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要求,针对技术症结,建议省级主管部门构建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网站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可以克服静态网站制作、应用、管理等诸多弊端。一是学校统一配置服务器,统一实施网络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维护得到加强,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便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规划和宣传力度,统一考虑制作质量,便于开展各级课程的评价、评审工作,有利于课程的长远建设。二是课程自身的教学管理。平台自有的教学管理功能,为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方便。比如,用户可以分级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访客等,给各级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更新教学资源信息、作业,批改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通过答疑信箱、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课程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得精品课程真正用于教学,克服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弊端,使精品课程收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三是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备课功能,教师可以随时自主修改、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控制课程内容的;课程组成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无须关心网站的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四是协同工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生用户可以协同工作,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和参与机制。
3.健全动态的检测机制,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的精品课程监督检查机制是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不仅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需要“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获得者的进一步努力与投入,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动态监测机制不应只局限于网站访问的连通性,而应扩展到资源更新率。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监测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因此,建议现行评审体系纳入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以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4.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进程。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完善、评选等过程的历练才形成的产品,凝聚了整个课题组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是大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这样一件好的产品难道就是为了让其“养在深闺无人识”吗?肯定不是。为了让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在课程网站入口设置“公众网”和“教育网”两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在“公众网”,公用性资源可以互相开展共享活动,扩大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同时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而在“教育网”,则可以开展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学校有特色的、自创的、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可以推介给兄弟院校使用,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同专业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合用,统一规划,分工建设,共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号)[Z].2003-04-08.
[2]国家精品课程支撑网站连通情况的抽查报告[EB/OL]. schoolsports.com.cn/info/info.asp?info_ID=6440,2005-12-20.
[3]张艳萍,隋清江,张进宝.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构问题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5).
[4]娄道凯,孙光国.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5]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6]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5).
[7]谢幼如,何芳.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的教改研究与实践[A].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唐俊英.从国家精品课程政策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21).
篇3
关键词:温病学;精品课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1-02
《温病学》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它是一门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学科,具有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双重性质。在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热性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因此,加强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医基本功、临床技能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创建《温病学》精品课程,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以下为本教研室在创建《温病学》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所领会到的一些经验。
一、教师队伍建设
中医教学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教师的学识、修养等在体现教学效果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所以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定期举行的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新教员试讲,开展传帮带培养、选派青年教师外出培训和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申请各类科研课题等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所有教师的努力,在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学识水平不断增强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不断提高。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由杨进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温病学》。为了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温病学的内涵,突出反映温病的特点。我们在继承前几版教材的基础上,即将出版、使用由本教研室教师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温病学》。同时结合教学的需要及满足学生拓展知识面的需求,教研室老师还自编并出版了比如《温病学提要》教学参考、《外感病证治》、《中医温病学备考题解》、《温病题解》、《温病辨鉴》等多本不同类型的辅助教材。以丰富其知识面,培养其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另外除了上述教材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学有余力,爱好中医的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资料和书籍,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温病学著作。比如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喻嘉言的《医门法律》等等。在学习了温病白话知识的基础上,再参照原汁原味的温病学经典理论,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领悟温病辨证论治之精髓,掌握温病理论之法度,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融入最新科研成果。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把国内外最新的观念、技术、药物等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传递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以跟上临床的快速发展的需要。比如在讲解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治疗大法时,适当穿插韩雪梅教授根据姜春华教授提出的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治疗应及早采用的“截断疗法”的具体运用和意义,以启迪思维,拓展思路。再比如,在近年来急性感染性疾病增加和西医在治疗时,因抗生素的运用所带来的困境的大背景下,运用蒿芩清胆汤等中医中药治疗,其在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抗内毒素及抗胆道感染和利尿、对胃肠调节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这些简单而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医中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温病学》虽然是中医临床基础课程,但是因为其属于经典课程,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这门具有桥梁性质课程的兴趣。本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方面的优势、借助PBL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生动、形象地展现温病在舌象,体征等方面的特色,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讲解斑疹的时候,先在课前给学生提出比如:斑疹该怎样区别?辨斑疹的临床意义?为什么有斑疹“宜见不宜见多”的说法?怎样判断斑疹的顺逆等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并且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信息途径寻找答案,为顺利接受教师的讲解奠定基础。课堂上,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发言后,教师再在形象、直观的幻灯片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总结以上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斑疹相关内容的认识、理解。
四、实践性教学
由于温病学是门理论性及临床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针对我校没有温病相应的临床实习基地,学生所学知识,只停留在概念上,缺乏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鼓励学生阅读历代医家相关温病医案的同时,借鉴其他院校在温病教学中的经验,在课时数有限的的情况下,精选部分典型的与现代医学基本接轨,其证治内容基本上是根据这些疾病的中医主要证型归纳出来的西医病种作为研究对象,如风温以流感为例,伏暑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例、大头瘟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例、烂喉痧以猩红热为例,将这些典型病例的影像资料,病人的体征等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成温病学教学录像展示给学生,同时加以分析。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四时温病和某些现代急性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体现出温病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的性质。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在创建《温病学》精品课程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温病学科特点,以创建精品课程为最终目标,在教学大纲引导下,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及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多个方面,不断推动温病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安巧玲,李西忠,姜磊,等.从《温病学》的问卷调查谈中医教与学的双边和谐[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4):109-109.
[2]李伟东,吴皓,陆兔林,等.中药炮制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3):29-32.
[3]韩雪梅,麻春杰,图门巴雅尔,王滨的名号.中蒙医截断疗法预防中风性先兆证的研究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12):1997,2007.
[4]韩雪梅.蒿芩清胆汤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28(5):489-491.
[5]王乐平,李波,徐永和,等.PBL教学法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教育ECM,2003,22(4):42-43.
[6]洪国萍,蔡宇泽,刘岩,等.如何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1):110-111.
[7]岳冬辉,周丽雅,陈凤芝,等.基于问题学习在温病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3):67-69.
[8]钱占红,蔡雨泽.《中医食疗学》教学方法探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1):90-92.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 林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部正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反应该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目前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九门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和2005年我们进行了成功申报了《森林培育学》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就申报林学类精品课程的体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申报精品课程的体会
(一)教学材料准备要充分
完备的教学材料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前提。精品课程的评审现在都采用网上审评的办法,这就要求参加申报的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一般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等。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必备材料。同时,还要在每一章节列举完整的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参考资料目录等材料。这些材料是填写精品课程申报书的依据,要求内容齐全、新颖。所有教学材料都要形成电子文件,认真校对,严防出现错别字。字体适中,字形要美观大方。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充分反映现代教学的特点,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体现林学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网页制作要规范
网页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展示途径和载体。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现都采取专家网上评审。评审专家往往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网页资料,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申报课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网页制作要特别规范,页面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能够反应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从2005年以来林学类课程申报的情况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栏目设置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来规范网页内容
由于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对网页栏目做出规定,这样,不同课程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栏目内容,但是,有些栏目也不一定能恰当地展示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为了加快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我校每年在组识和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前都会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申报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网页制作规范”,这一技术文件为网页的制作提供了最新依据。因此,栏目设置必须以此为依据,布局要求规范、科学。
具体来讲,网页的栏目要按照学校“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来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大方得体。页面菜单必须包括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各个菜单要按照二级指标及相对应的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来设计。
2.连接和导航要科学、合理
由于评价的内容繁多,部分内容相互重叠,网页必然要用到连接和导航等方法和手段。可以将有真正内涵和联系的内容进行连接,路径要进退自如。胡乱连接和返回首页或上一目录困难,给浏览网页造成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
3.展示材料要齐全
网页中要展示的内容除过最基本的一线教学材料以外,还要求一些其他支撑材料。比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同行评价和学生评教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往往不能齐备或材料达不到申报的要求,网上提供的资料不能反应我们的真实情况。比如,学生评教不尽全面,同行评价的专家知名度不高或缺乏影响力,这就给课程的总体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除过文字材料外,特别要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教学特点。林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包括照片等在内的大量资料积累,制作网页时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来展示这方面的内容。
4.切忌过分追求网页的色彩,忽视其实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网页的制作大都是业余的网页制作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这样就会出现页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情况。业余的网页制作者和教师往往喜欢采用艳丽的色彩来体现某个内容,而这不符合网页制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网页缺乏和谐、自然的感觉,达不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5.必须时维护网页
目前每门课程可以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并且是逐级申报。有些课程在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制作的网页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出现了网页上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新产生的教学材料和成果不能及时体现的现象。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体现。现在大多数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都是采用powerpiont的形式来体现。但这一手法比较单一,没有表现出多媒体的真正效果。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学成果
教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也是申请精品课程必备的内容之一,教学研究项目是教学研究的体现和主要途径。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研究。
学校每二年都要进行教学项目的审批和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评定,足以表明学校对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有些课程缺乏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项目和成果,对经批评课程的申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表明这些课程没有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是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成果。
(五)注意特色栏目的培育
林学一级学科的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这些特色和分格可以用最能体现课程特色的栏目来体现。从目前申报精品课程的情况来看,特色栏目非常缺乏,仅有个别课程制作的网页中增加了特色栏目。如刚刚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森林昆虫学》就有昆虫形态数据库,既增加了课程展现的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增色不少。
(六)进一步预告教学录像质量
教学课堂录像也是申报精品课程的必备内容之一。在提供的教学录像资料中,机位少、画面单一是我们的课堂录像存在的主要问题。申报精品课程申报最少要求有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的实时录像,完全可以按照“精品课程录像技术规程”来完成进行录像,实现多机位、画面丰富的要求。
二、申报精品课程应注意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2年来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在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提前做好申报精品课程的准备工作,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料及相关材料
在每年七月份精品课程评审之前,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申报前的准备。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教案、讲稿、习题、思考题、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等材料和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队伍、主讲教师简介、参考文献目录等相关资料。
(二)制作网页要规范,严格按照网页制作的要求制作网页
设置合理的栏目,科学链接和导航,以自然的色彩和画面表达课程内容,及时维护和更新网页都是网页制作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的表现手段,使多媒体的质量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保证我们的申报材料占用绝对的优势。
(四)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工作。特别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
(五)增加特色栏目,提高录像质量
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课程的特色,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特色栏目。比如,林业类的课程我们可以充分考虑黄土高原和干半干旱的地域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形成特色栏目。另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考虑多机位录像,保证有一个自然、流畅和内容生动的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1]杜风国,孙广仁.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识别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3).
[2]沈国舫,翟明普.关于造林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国林业教育,2004,(5).
[3]黎起秦,韦恹乐,张国宏.21世纪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J].高教论坛,2004,(3).
[4]杨华,华巍.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的开发于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1,(5).
[5]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森林培育”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林业教育,2001,(4).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优化升级;资源共享;免费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39-03
2003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主导,全国高等教育院校参与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到2011年底,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将近4000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1]。有力促进和推动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建设。于此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后期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持续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资源开放程度不够等,后期管理不善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资源共享的效果影响有限。为了巩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此标志着精品课程建设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精品课程优化升级阶段,《意见》明确指出将原有的精品课程优化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意见》明确了国家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方向和措施,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将各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惠及相关的教师和社会人士,惠及中国的教育事业。本文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及注意点,以避免转型升级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真正实现其内涵和功能的优化升级。
一、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与现状
自2003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截止2007年,完成建设规划的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又启动了第二期建设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计划。据最新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年6月工作简报,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835门,包括本科2583门,高职高专1043门和网络209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8279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8170门;访问人次数达到1161万次[1]。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课程类别涉及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农学、文史、信息科学、医学、艺术及其他等各类学科。通过建设,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建设过程存在的不足。自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众多学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有1553篇相关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建设过程形式主义严重,重形式,轻内涵。通过对随机点击700门精品课程的在线浏览,笔者发现,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精品不精,为了“精品”荣誉而建“精品”课程,缺少课程内涵。精品课程的建设还主要集中在申请材料上,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资源的积累很少。多数的精品课程是申报精品课程时,突击准备申报材料的“突击工程”。因而课程存在缺乏特色、忽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堆砌资源等现象;也因为只重评审,突击成功被评为精品课程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长时间处于停止改善更新状态,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其示范效应有限。
2.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03]3号文件的规定,国家精品课程要求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3]。但是在平时,也就是非评审时间,笔者在浏览国家精品课程网时,随机点击了精品课程网3835门课程中的500门时发现,高达35%的课程即有175门课存在找不到服务器、找不到网页、该页无法显示、无法链接数据库或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而在能够浏览的325门精品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出现文件缺失无法找到文件、非本校用户不能浏览下载等问题。就是在著名高校中无法浏览状况普遍存在,国内某著名高校2003—2009的8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竟然有35门课无法打开。以上情况反映出,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精品课程进行完善和维护,或缺乏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未能起到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这完全背离了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3.重专家评审,轻学习者评价。重视获奖等申报材料,轻视课程内容充实与更新,轻视教学方法的革新。精品课程的申报一经专家评审通过,除建设中期专家检查外,鲜有对精品课程监控评估;精品课程网络中缺乏教学评价方面的设计,只有少数精品课程使用教学评价。有教学评价的精品课程也都只是列举了国内外或校内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在校生等对该课程的评价,并且普遍采用的是学生评教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上述的评价都是知识鉴定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还没有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只有为数不多的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网上评价的平台,并且这种评价都只是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精品课程普遍缺乏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因此,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完善的促动机制,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和提高。
4.缺乏统一的平台,形式五花八门。精品课程网站的形式和格式五花八门,网页的样式繁多,菜单结构不一,学习者眼花缭乱,难以快速找到自己要学的资料;同时,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以及案例的呈现格式也多种多样,有网页、Word文档、PPT/PPS、PDF、exe、rar等多种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比如,有些课程采用PPT文档呈现课件内容,以PDF呈现电子教案,或通过普通网页呈现电子教案等。并且许多课程的课件、教案、网络课程不齐全,三者之间有许多重复之处,未能实现互补;授课录像不完整,而且格式不一。因为许多精品课程负责人对计算机技术并不精通,自建网站既费力又不专业,浪费了人力物力。
三、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
1.开放资源,共享资源,实现功能转型。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流于形式化,偏离了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的建设理念。现在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更多的教师加入网上教研的行列。教师与学习者通过网络提供的平台进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精品课程资源在教学、学习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起到教育资源精品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各大高校及精品课程建设者们应当改变观念,在知识产权受保护的前提下,从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精品课程平台,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开放教学资源。所有国家精品课程都应该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有教师参考型向学生学习型转型。
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业务发展,从而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质量,实现课程内涵的升级。高校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需要广博而专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教师教研业务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更新机制。教师不但要服务于教学和学生,而且也要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教师日常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能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依据,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为了“精品”而建“精品”的问题,真正从课程内涵上提升为精品。
3.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建设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升级。要科学准确地认识精品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从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带动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吸纳并应用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利用网络优势,建设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结合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体化教学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所指出的:未来的课程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的课程,它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应该是这样一种符合课程发展趋向的课程。
4.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课程网络建设各司其职,并实现网络平台的升级。寻找专业网络技术公司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合作伙伴,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使精品课程不断保持更新状态。从MIT与各大IT公司合作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MIT OCW与Sapient、Maxtor、Microsoft、Akamai、NetRaker、Hewlett-Packard几大公司建立商业合作伙伴关系,负责MIT OCW的网站设计、运行、内容管理、出版结构、编纂服务、高质简便网络传输与储存、支持镜像网址、网络音像服务、用户对MIT OCW的反馈评估等各种服务。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可与一些专业网络技术公司长期合作,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精品课的网络技术含量,使任何一位能登陆internet的用户都能方便、快捷、免费地享受精品课程,又可为精品课教师从一大堆网络技术问题中解脱出来,精心做好教育资源,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可以保证精品课处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不断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育资源质量。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系的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个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要能够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尤其在教学评价中,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方式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字来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
http:///center.2011.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篇6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在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实践经验,本文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多方面阐述了第二军医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高校中打造出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制度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带动更大范围内同类课程的建设。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本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对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地思路、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使精品课程建设真正起到以点带动面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全校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的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优势逐步显现,以及军事训练网等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也受到了军队院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从国家精品课程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根据军队医学院校的办学特点,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精品课程建设采取了相应策略和措施。
1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员队伍是推进现代教学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承担着资源采集、课程编排、内容传输的任务,其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
在创建精品课程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培养教员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员驾驭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员参加岗前师资培训、不定期地组织鼓励教员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集训、经常性地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从学历和技术素养上为课程精品化提供了师资保证,逐渐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目标的实战实用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是精品课程的主体部分和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医学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严密的理论内涵和庞大的理论体系,因此更要强调科学性、前沿性。教学内容应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现状与前沿相结合。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例如在分析和规划《临床心电图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我们按照部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景性和整体性特点,从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原则出发,全面修订和更新整合了课程内容我们在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同时,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医学临床教学组织的方法。如临床见习实习带教、临床查房,增加医学教育学的实用性。
3改革考核机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的考核体系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基础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因此在课程考核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估方法。
在考核内容上,针对现代医学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基础理论为基点,临床实践课为重点,以培养目标为落实点,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了多元化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改变了以往的理论,操作考核的模式,改为由理论考试30%,操作技能考核3O%、平时作业2o%,平时技能训练20%四部分。
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极大地提高了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
4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灵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只有通过精心地教学设计和严密地组织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使课程更具智能化、个性化等特色,从而使得课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我校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注重学习环境的建立和问题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在交互的学习过程中建构医学的知识体系。具体措施如下:①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加大全英语教学力度。目前,我校对于校级以上优秀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双语教学。②精简课堂讲授内容、增加实验课时数,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行40分钟课时制,要求教员课堂上要少讲、精讲,着重引导学员理解问题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③实行主讲教员负责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推广以探究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广大教员运用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
5创建网络环境,提升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率
根据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就必须构建运行机制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教学营造一个立体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我校构建与规范了包括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教学试题库系统、数字音像档案系统、媒体资源库、流媒体教室、实验室中心等,为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及应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保证,如图1。
军队医学院校的教学更应强调教学实践环节,重视演示实验、综合性实验,依托设备精良的实验中心和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实验设备。但是,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决定其校园网不能直接接入Internet,所以军队院校普及和推广网络教育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适应军队特点的教学模式及环境,努力创造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互动性强、工具齐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
6完善教材体系,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水平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就必须搞好建材建设。在选择和编写教材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办学特色、生源特点,课程定位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情况,紧密结合国际相关学科进展及发展需要,选择最先进、最权威的优秀教材,编写充分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资料。
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校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融通和联系,编写医学相关专业的讲义和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教学目标需要,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开放性、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为创建精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教学内容的精品化提供了保证,如图2所示。
除了选用国家重点教材和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外,还自编了相应指导教材、实验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辅助材料等,并逐渐形成由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试题库及纸质课本等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体系。课程体系调整和立体化教材体系的整合很好地解决了医学范畴的课程多、内容多、名词多、形态结构多异,学生普遍感觉难学的问题,进一步从根本上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7完善评估机制,促进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课程建设管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教育部在教学评估、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评选等工作中,已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为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及可持续发展,学校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采取了切实措施。
建立严格的评审程序。学校设立专门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小组,在每次评选精品课程之前,科学地制定有关评选文件,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及评审程序。
完善健全的监督机制。为使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学校采取了切实的教学监督机制。通过阶段性验收和定期检查来保证课程的质量、组织专家组对立项课程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和完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对获校级以上的优秀课程、军队优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予以一定的配套经费。逐步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并建成了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从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营造一种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氛围。
篇7
关键词 精品课程;实践教学;PBL模式;塑料模具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54-04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Teaching of Fine-designed Course Plastic Injection Process and Mould based on PBL//Liang Xiong, Wu Xiaoyu, Peng Taijiang, Huang Guijian
Abstract Plastic Injection Process and Mould is a core specialized course for the student majoring in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The cours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so that PBL teaching model is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of Plastic Injection Process and Mould. Through the design of small-scale projects, students are instructed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the eight teaching steps including mold core design, key components manufacture, finished machining, polishing, assembling, mould testing, mould modifying, mould injection and as a result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improved.
Key words fine-designed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PBL model; plastic mould
1 引言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精品课程在2009年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予以资助建设,课程的开课对象是有志于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机械学科高年级本科生。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通过设置小型模具全研发项目,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模芯设计、关键零部件加工、精整、抛光、装配、试模、修模和注塑成型等8个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提出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模具工程师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2]。
传统的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试卷考试和课程设计。试卷考试只是对一些课程知识点的笔试,缺乏实践部分,而课程设计方式虽然被证明是一种相对较好的综合训练方式,但很多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环境,而最终也只囿于完成模具图纸的设计,没有或者很少涉及模具加工制造以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模具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于现代模具企业的需要。更为严重的是,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也是从这样的本科和研究生传统教育体系中逐步过来的,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毕业之后又没有经过模具企业技术工作的磨练而直接走向模具教学一线,造成极其严重的木桶效应[3-5]。
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塑料模具实践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典型透明模具模型的拆装实验,这使得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模具结构有了较为粗浅的认识,对于实践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改善,但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对于模具制造工艺教学内容,有条件的高校虽然开设了模具型面的数控实践教学内容,但往往使用的是亚克力、ABS等硬塑性材料进行模芯的演示性加工,并没有涉及后续的精整、抛光、装配和注塑成型等实践性强的环节。
对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新探索更加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基于这种理念,提出并且实施基于PBL模式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以模具项目为中心,边干边学,完成模具设计、关键零件的加工、精整与抛光、装配和注塑成型教学实践环节。
2 基于PBL模式的实践教学
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以学习/研究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1,5-7]。
2.1 工程项目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实践模式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结果四大要素构成。
1)内容:学科的核心观念和原理。PBL模式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非预测性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这种内容的定位体现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因为它使得师生集中精力,对学科知识核心概念和观点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
2)活动:生动有效的学习策略。PBL模式的活动主要是指学生采用一定的技术工具和一定的研究方法对问题求解所采取的探究行动。通常开展这种活动的顺序是:①给学生一个非常具体的工程实践问题;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各种途径搜寻资料,如实地调查研究、上网搜索、去工厂实地调研等;③对所掌握的工程知识和资料进行相应的处理、加工并生成一定的信息,从而找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最优答案。
3)情境:特殊的学习环境。PBL模式注重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时也支持学生的差异化学习。PBL模式中的情境作用定位主要表现在:①促进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团体间的分工合作;②鼓励学生使用并掌握技术工具。
4)结果:丰富的学习成果。PBL实践模式强调促进学生掌握丰富的工程技能并将这些技能运用于终身学习中。其成果主要包括:①运用知识的技能和策略;②特定的技能、计划/部署、态度以及成功开展工作的信念。
2.2 PBL实践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PBL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项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解决工程中的实际性问题。通常,其操作流程分为“拟定/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完成工程项目—成果交流—自我/活动评价”等6个步骤[2-3,5]。
教研组抛弃了传统教学只着重于模具结构设计的思路,改用基于PBL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依据项目的进度来变换自身的角色,既可充当工程师进行模具结构的详细设计,又可以作为操作工完成模具关键零部件的加工,最后作为钳工完成模具的精整与抛光、装配、修模与试模。边干边学、实际动手,完成全过程实践训练。
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模式,需要仿真模具企业的运作模式,不但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范完成塑件与模具的设计,还需按照进度将模具加工制造出来,并且最终进行注塑成型以获得合格的塑件成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起来不管是对学生或是教师,有相当的难度,一般来说模具成本较高。就单拿工作周期来考虑,一套中等复杂程度的注塑模具即使由具有相当经验的专业厂家来加工制造,其交货期也需要一个月左右。教研组全部按照模具企业的流程来组织实践教学是不太现实的,需要在模具结构和企业流程上大量简化,但简化原则是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得学生学会模具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实践技能,课堂学时需大量压缩,同时还需占用学生一部分课外时间进行加工制造。以往以知识传递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受到压抑,所以也完全有必要进行压缩——仅有针对性地讲授最基本的内容,而其余相对次要的课程内容交由学生自学,同时在实践环节中互动解决,带着问题向课本、向技术资料、向他人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教研组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的实践教学内容分解为6个部分,下面详细讨论其体系。
1)塑料制品。了解热塑性材料和热固性材料的共性规律,重点学习掌握常用塑料材质ABS、PC、PP、POM、PVC等的使用性能、注塑成型熔化温度和合理热变形温度范围。掌握塑料制品结构工艺性要点,重点学习分型面、脱模斜度、壁厚等基本设计参数。课后随即要求学生以两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选择不同的小型塑件进行3D设计,各向尺寸不能超出事先规定的范围以配合定制模架的规格,常选用的塑件如塑料瓶盖、打火机机头、键盘按键和小扣件等。
2)模具基本结构。学板式和三板式模具基本结构、各零部件中英文名称和功能,教学项目限定为二板式模具,因此需要重点掌握。在掌握基本模具结构的基础上学习不同类型的模具,重点是讲解常见的斜导柱侧抽芯结构、斜推杆侧抽芯结构和高光无痕注塑模具;简要讲解带拆卸螺纹抽芯结构的模具、定模设有脱模机构的模具、带热流道系统的模具、叠层模具、双色模具和气体辅助成型模具等。为了配合实践教学,教研组自制一批不同类型结构的透明模具,这一教学过程结合透明模具模型拆装实验互动进行;浇注系统重点讲解常用的流道形式、Z形冷料穴和侧浇口,对于其他的形式只作一般性介绍。课下学生展开模芯毛坯的加工,每个项目小组各自进行动定模芯六面铣削加工(开坯料)以及紧固螺钉孔的预钻孔与攻丝,其中定模芯需要完成浇口套安装孔的钻削,而动模芯需要考虑课程项目设计塑件所需要安放顶针的数量和位置,完成顶针孔和拉料杆孔的钻削。
3)动定模芯结构设计。使用三维CAD软件互动进行,不同的软件工作思路基本一致,教研组所使用的是SolidWorks2003教育版软件,学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类的课程中已学会该软件的基本使用功能,在本课程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曲面操作功能,并且根据之前所设计的3D塑件设定其收缩率、动定模型腔曲面的抽取、缺口封闭、各曲面实体缝合成整张曲面实体等操作,最后通过曲面截切六面体模芯毛坯而分别得到动定模型腔,完成模芯3D设计。
4)模具材料和制造。讲授常用的模具材料,学生需掌握国内外常用的模具钢型号,简要了解动定模型的制造工艺编排,制造工艺的学习重点是数控加工和电火花加工。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各自项目的动定模芯特点,使用UG、MasterCAM等后处理软件生成G代码进行数控加工。
对于电火花加工则需要学生掌握电极设计基本方法和放电工作原理,由于电火花加工工时长,大多数项目小组应尽量避免后续出现电火花加工,个别项目小组出现较短工时的电火花是允许的,此时可以集中所有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5)表面精整与抛光、模具装配。采用现场互动教学,教师先示范,而后学生操作,这一过程时间较长,该阶段的学习主要在课后进行。大多数项目小组的模芯没有经过电火花放电加工,可先使用金刚石锉刀和纤维油石对其进行型面整形,然后用铜条加研磨膏研磨。如加工表面较粗糙,可先用W40钻石研磨膏进行研磨,接下来用竹片工具头或棉签加W28、W14、W7钻石研磨膏依牌号次序进行抛光,就可达到Ra0.06左右的粗糙度;如有必要,可再用木片工具头加W7、W3.5钻石研磨膏依牌号次序进行两次抛光即可达到Ra0.012等级。研磨时加少量煤油使研磨膏成浆糊状,抛光效果会更好。
更换研磨膏时,必须反复向学生强调,每次研磨完后,必须将工具清洗干净,不能残留有上次的研磨膏,铜条和竹片必须锉削干净,每级研磨膏需配有专用的木片或棉签,否则达不到预定的粗糙度而导致返工重做。
6)注塑机操作与注塑成型。项目进行到这一阶段,各项目小组之间的进展有较大的差距,以最早完成加工和模具装配的项目小组为例,进行注塑机操作与注塑成型的互动式现场教学。首次注塑出的塑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缺陷,此时需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讨论缺陷出现的原因和改进方案,之后学生会根据讨论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模,直至注塑出合格的塑件,后续的项目小组可由先前完成项目任务的学生进行指导而推进实践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在PBL模式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对促进课程建设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近年来培养的学生在三维软件使用、模具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大大提升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
3 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及成本预算
普通注塑模具加工难度大、成本高、交货周期长,成本动辄在数万元。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课程总学时为60课时,如果按照每个项目组2名学生制作一套普遍模具,其工作量和成本是难以应付的,在技术水平也难以达到要求。为使得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教研组专门购置并改造一台8吨直压式微型注塑机,可以成型9克以内的小型塑件。教研组自行研制一套二板式可快速更换模芯的通用型注塑模架,该套模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通用注塑模架,专利批准号为ZL200710077046.3),其特征之一是在顶针固定板上开设有蜂巢式的数排密集细圆通孔,可根据不同的塑件产品非常方便地调整顶针数量和位置,对于规格尺寸相近的塑件更换动定模芯、胶位镶件、顶针和浇口套等零件后可共享同一规格模架。教研组根据上述专利加工5套同样尺寸规格的二板式微型模架,其尺寸比目前常用最小规格的龙记模架1515CI还小,其型号被命名为深圳大学通用注塑模架SZU-QMB-1010-CI,其动定模板已预先开框,可嵌入的动定模芯尺寸在60mm×60mm×25mm以内。
模芯采用普通的铝合金材料,铝合金材质可保证数千次的成型周期,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此外,铝合金切削性能好,加工速度快、重量轻,价格便宜,大约为30元/公斤。其他零件价格:浇口套约5元/只,细顶针约1元/支。所有的加工利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不计入成本。因此,每个项目小组的材料总成本能控制在百元以内,日常教学经费是完全承担得起的。
在选择和设计塑件时,应避免设计带有侧抽芯、镶件等较复杂结构的模具,解决办法就是对塑件的局部进行适当简化处理,这样做可以降低加工难度、缩短工时、降低成本。由于采用定制的二板式SZU-QMB-1010-CI型模架,其体积小、重量轻,项目组的两位学生可通过手工操作快速安全地完成模具安装和调试,最后进行注塑成型。虽然塑件和模具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粗糙,但对于PBL实践教学而言,是一个综合、完整和富有成就感的实践过程,也很好解决了长期困扰教研组的实践教学难题。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塑料模具全研发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落后模式,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需要根据每个项目小组工作进展的情况进行指导,出现共性问题时,可以集中所有学生进行讲解;出现个性化问题时,与项目组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选出最优解决方案。在组织教学时,可适时结合最新技术参考资料来介绍本行业最新的技术进展,更为重点的是要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在全研发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刚开始实施时,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此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但是随着学习的展开和深入,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也得以加强巩固。例如,对于零件图上孔间距尺寸的标注,工程制图这门课上有不同的标注方案,学生以往觉得只要标注清楚即可,没有从加工方便性这个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现在由于要自己加工模具零件,加工过程需要在机床上使用打表定位,如果标注不恰当,就需要进行换算,极易出现差错,就需要重新改进图纸标注方法。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反复有利于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又如,以往曾有过学生在沉头孔上攻丝,这充分说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完善,与实际项目结合动手实操的机会太少。在模芯上加工不同规格的螺纹孔时需事前进行何种规格的预钻孔,这样简单而具体的问题都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训练。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时,教师要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既不能操之过急,一味追求进度而忽视质量,又不能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和学生一起反复沟通。
本课程以课程设计作为学生取得成绩的方法,是基于PBL模式的全新考核方法。教研组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成绩评定机制,无期末理论考试,总成绩由学生的工程项目成绩(占40%)+模具实物成绩(占30%)+工程项目研究报告成绩(占30%)三部分构成。其中工程项目成绩在课程结束后,由项目小组学生的自评成绩与互评成绩构成,任课教师有一票否决权。模具实物成绩由模具加工、装配、精整与抛光、试模等几部分成绩构成,此部分成绩由实训教师来评定。工程项目研究报告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研究报告来评定。在项目中成绩表现突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研组教师的各类纵向或横向课题的研究梯队[1-2]。
项目完成后每组学生需要提交的资料包括:1)模具设计文件电子档(3D装配和零件);2)模具装配图纸和动定模芯零件图纸;3)动定模芯、浇口套、顶针和拉料杆;4)获得的合格塑件样品;5)试模问题报告;6)塑件质量检测报告。
5 结束语
基于PBL模式的实践教学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树立了信心,真正掌握了实际工作方法,培养了浓厚的专业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此种实践教学模式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同时兼顾实战性和可操作性,实战性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而可操作性则需保证项目能在规定的教学周期内以可以接受的成本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两者不可偏废[6-7]。
参考文献
[1]梁雄,伍晓宇,黄桂坚.浅析工程项目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精品课实践教学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88-90.
[2]伍晓宇,陈锦盛,程蓉,等.模具技术英语一本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65-199.
[3]揭安全,李云清,杨庆红,等.项目教学模式指导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22):21-23.
[4]汤大权,唐九阳,程启翔,等.《信息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1-42.
[5]游海,徐晓泉,钟志贤.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 国际贸易精品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课程特色。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面参与到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来,随着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幅持续保持在20%以上,对外贸易依存度仅2004年就已达70%以上,外经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扩展之势,按目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速估计, 5年内国内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6万家,是现有企业的2 倍,按新增企业每家需要10 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就需要新增180万人,再加上现有企业的人员更新和扩招,市场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更大。为此,高职院必须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建设,为外经贸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一)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所掌握的信息,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多为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和报检员等技能人才,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持有国家职能部门统一考试取得的通用的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工作,没有相应从业资格证的将不受欢迎和聘用。
为了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的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人单位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具体来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商务谈判、签订合同、跟单、货代、单证、报检、报关等业务工作的“零距离”
上岗操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岗位面向,高职院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世贸组织规则;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及外贸英语口语等基本技能;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商品学、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和国际货款结算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2.专业技能。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从事同外商进行磋商交易、拟订合同条款、签订合同,实现交易目标的善于沟通交流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具有从事跟单、货代、独立处理履行合同各业务环节的单证操作、办理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货款结算等能力;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
3.取得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书。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商检总局等职能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权威评价考核标准,对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要求持证上岗,作为高职院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毕业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取得一个或多个从业资格证书。这是衡量其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客观标准,是评价毕业生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依据,也是鉴别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称职的重要参照。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准绳,培养能干实事的顶班上岗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要能准确把握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适应职业岗位职责的变化,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标准的变动和趋向,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适时有效的调整,实行动态的教学过程。
1.“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就是外经贸企业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和该岗位对业务人员的职责和业务素质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各岗位工作的高效率运作,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外经贸企业的工作岗位分工呈现越来越细化的趋势,以达到专而精的工作效果。现在的主要岗位分工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和报关员等,这些岗位的职责就是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
“证”,就是国家商务部、海关、商检局等职能部门为外经贸企业提供服务,让有关企业能招聘和使用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称职的人才,组织全国统一的各种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措施,对通过了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颁发全国通用的证书,实施持证上岗的优选制度,从而保证了外经贸企业专业人才优化组合。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就必须依国家对有关从业资格考试达标为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从业资格的考试,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课”,就是“以证定课”,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所应达到的要求,必须适应能让学生普遍通过有关从业资格证考试为宗旨,让学生掌握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为目标。“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应是高职院的正确选择。
2.实施“1、2、3”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即“一个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部提出的“实际、实践、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形成在一定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让学生能“零距离”上岗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让用人单位满意,并有充足的发展、提升的后劲。
“2”,即“两个依托”,要达到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能力,又有后发的潜力,一方面强化以实践性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岗位要求的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依托,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强化课内实训以构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加大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践的校内外集中实训的力度,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即“三个基础”,一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贸工作的职业素质基础,二是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基础,三是具有综合的经营管理的能力基础。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各门课程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功底,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际业务中能够分析、处理和妥善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打破以往的专业学科体系结构,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来设置课程结构,选择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注重业务技能培养的四层次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第一层,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双证并举。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获取大专以上学历证书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从业资格证书,实现“零距离”
就业的目标。
第二层,职业技能模块。针对外经贸企业各种岗位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项目,分别开设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等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每门课程又分为理论知识讲授、课内实训和课外集中实训三个子模块进行教学活动,为学生顺利通过全国统考,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服务。
第三层,职业素质能力模块。作为国际商务人才必须具有该职业所要求的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全面的业务技能,如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过于狭窄、单一,是无法胜任企业对业务人员的起码要求的。为此,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必须包括国际商务英语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的模块;国际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块;电子商务操作技能模块;职业道德、国际商法和贸易规则模块;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实务模块等,每一个模块又分出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再分为专业知识讲授、课内实训、课外实训等子模块。各大模块和各门课程及子模块的融合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综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层,职业基本素质模块。高职院培养的是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专业人才,必须让学生掌握基础牢固的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接受经济学原理,数学基础,大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得到文艺、体育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社会公益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在校3年以上的培育,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思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为步入市场、社会,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特色。
为保证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课程体系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门课程要充分体现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配套,体现“岗、证、课”三位一体的要求,要从有关院校和出版社寻找到合适的现成教材是十分困难的,最好的途径是本校组织有关教师严格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编写系列化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根据职业岗位职能的发展、变更和提高,要根据国家职能部门对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的提升,及时修改、变更和充实教材的内容,使校本教材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适用的状态。
现在以获得湖南省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称号的《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为例,本课程按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岗位标准,据单证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进行编写。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业务流程形成模块化结构,以单证制作为核心进行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实训,精心设计真实的作品、仿真的业务工作的完成,以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程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转贴于
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各门课程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以证定课”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根据外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业资格证考试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标准,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能胜任岗位职责,顶班上岗。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开设了“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商品学”、“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跟单实务”等专业课程,每门专业课都与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相适应,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课堂教学坚持“教、学、做”的统一,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凸显“教、学、做”的统一,将课堂教学分为紧密结合的业务知识的讲授与课内实训两个模块,不仅要求讲清每个知识点的原理,重点、难点,还要利用案例、布置简单的任务、小型的专题等的实训活动,进行动手操作练习,以加深理解和运用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每个单元知识教学完成后,都要采用仿真的任务来进行综合实训,努力朝着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学生既要具有大专以上的学识水平,又要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将外经贸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和内容全部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根据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不断提高,考试内容不断更新的客观条件,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并按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从而达到让学生既完成了大专以上的学业,又具备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从事多个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从历届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凡是获得“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学生,在就业的问题上,“不是用人单位选择我,而是我挑选用人单位”,在工资待遇上比一般的专业人员明显高得多。同时,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实施,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既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实现了用人单位的零距离上岗的能力要求,又解决了学生职业发展的后劲问题,既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又有较强的职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职院培养高等的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4.“三重教学”有机结合,凸显实践性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三重教学”,即理论教学、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三者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讲授,坚持精讲,突出重点,以“必需、够用”为度,通过强化课内实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每一单元组织综合实训,期末对课程的知识和业务技能组织学生停课一周的系统的集中实训,为达到集中实训的预期效果,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学大纲、综合实训指导书、实训练习册、实训实施计划等教学辅导资料,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进仿真的实训操作软件,通过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港口、码头、仓库、集装箱堆场等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聘请现场专家讲座,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等活动,凸显了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实现为行业输送合格实用性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三、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的教学考核。
高职教育坚持强化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决不能采取一纸书面答卷的分数做定论,要客观的系统的准确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为配合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将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变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1.各门专业课程均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并将考核办法事先向学生公布,使学生都知道各门课程对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要求,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主动地接受考核。
2. 根据课程的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1)必修课的考核成绩由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的笔试成绩与课内实训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成绩和平时学习表现,按比例评定其期末总成绩。( 2)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则依课程的特点不同,采取灵活的方式,对理论知识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写综合性小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依完成实践性项目的效果,结合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定。( 3)对课外实训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的实训流程,适当考虑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主要依据学生完成的实训作品评定的档次,及实训报告的质量确定其成绩。(4)对取得“职业技能考评”、取得行业认证、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作为评定其成绩合格的依据,并可免修该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其他的课程,拓宽知识面。
3.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评价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人文素质”、思想、职业道德素质,体质、心理素质等表现,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训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各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体现出学生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社交、组织和公关能力诸多方面的素质,学校有责任加强思想素质的教育和考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为行业输送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实行专业学习考核的学分制度。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工科;高等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分布,在我国是不平等的,东西部的差别也比较大,为了充分、有效的利用不平衡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紧张、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提高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经过数年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展,在财力和物力上的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继续保持优质的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较大困难。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在高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意义重大。本文着重从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四部分分别阐述。
一、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始于 2002 年,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当时主要从出版社角度介绍了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种类以及相关编写和出版安排。《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正式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肯定了精品课程的必要性。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精品课程与国外实施的开放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精品课程的研究往往与开放课程的研究混合在一起。有些研究者通过研究开放课程与精品课程的概念、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寻求精品课程建设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开放课程绝大多数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为蓝本进行介绍,其间列举了一些其他同类课程及其依托的组织和部门。精品课程的概念统一于教育部、财政部文件内容中的“五个一流”的表述。这些研究总体分析开放课程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发展趋势,也在精品课程建设的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共识:主要包括精品课程实行教育资源免费共享、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由网络平台充当载体、建设过程中五个要素缺一不可。同时,这些研究都注意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缺点,例如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规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版权保护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精品课程正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变为现实。
二、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意义
1.教授亲临讲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专家教授亲自走上讲台讲授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上都有明显的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梯队的逐渐壮大,给教育技术学专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精品课程建设中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精良教学队伍,以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不太完善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将不断壮大教师梯队,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让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学以致用。
4.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强,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资历深厚的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一直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教学资源的网上免费公开,便于成果的共享和相互借鉴
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以便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学经验,可以为更多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学习借鉴,使更多的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意目的
根据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调研需要,试从获取、应用、影响和更新四个方面建立运行情况调研模型,通过模型形成调研工具,并实际应用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专题调研中。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和分析,提炼形成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成功实施的本土化经验,并就项目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对策和改进建议,实际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发展。基于文献调研,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与实践特色、相关实践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引起理论研究者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研究和发展的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发起实施的实践项目各有特色,也存在挑战和不足。如何分析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实践做法,提炼并共享己有的成功经验,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的深入健康发展,以期对推动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借鉴。
四、高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方法
篇10
关键词:电磁理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0-02
电磁理论类课程是为微波与天线技术、电子科学技术、光电信息、光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一类较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对锻炼学生利用各种理论方法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电磁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若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单一,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课堂理论教学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针对电磁理论类课程的“计算方法抽象、公式推导烦琐、电磁场时空分布复杂”等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难题,充分利用Matlab、Mathematica等专业数学软件所具备的强大的科学计算、数据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功能,深入分析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系统地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开发对应的配套辅助教学讲义和程序包,并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于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有力推进了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有利于建立客观的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目前出现学生生源数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课程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大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需要我们编写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教材,进一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电磁理论领域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电磁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可促进教师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推进任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侧面帮助了教师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综合发展,进而造就教学名师的涌现。
3.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现高水平高素质学生培养目标的保证。此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努力创造优秀的电磁理论教学资源,采用更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科学工具,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电磁理论教学现代化和职业化特点。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1.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重点关注自编特色教材的建设。根据电磁理论类课程的建设目标,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整合的改革,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并按照由上而下的能力要素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教材,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电磁场计算方法资源系统。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力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做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
2.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为核心,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数学软件工具,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大力引进专业数学软件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辅助教学研究,加深学生对电磁场的直观形象化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复杂科学计算、公式推导和图形可视化仿真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改革学生表现评价制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融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核心思想于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研究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特色。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建设质量,根据循序渐进、逐项建设的工作思路,具体步骤建议如下。
1.在考察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面向专业化发展的电磁理论类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实施步骤和进度计划,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改革,完成课程体系整合和顶层设计。
2.根据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搜集课程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自编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课程配套教材,基于专业数学软件平台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教学。完善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多媒体电子课件、习题、上机实践教学、授课录像等网上资源的建设,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3.整合优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完善和提高课程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建立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探索精品课程的创新型授课模式。
4.建立全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
5.在n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讲义、电子课件教学资料,对课程建设的成果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总结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该类课程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该类课程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指出了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给出了建设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步骤提出了建议。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丰富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学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晓芳.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87-91.
[2]李兴洲,王丽.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6,(24):33-36.
[3]张爱锋,苏琳芳.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旬刊,2015,(3):45-46.
[4]王龙,周效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31-37.
[5]林志立,基于Mathematica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辅助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