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建筑美学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美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学术概念,西方人追求美的本质是因为他们认为客观世界是可认识的,并可以表达为一套明晰的逻辑性概念系统、犹如几何学体系,而且它与客观世界是完全对应一致的。而中国文化并不认为语言符号与事物是完全对应的,在客体方面是“言不尽物”、在主体方面是“言不尽意”,语言只是认识客观事物和主体心灵的一种媒介,而不是事物和思想本身。

就思维方式而言。西方形式美学基于哲学世界观,将人类的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整个自然和宇宙生成和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自上而下地剖析美和艺术的形式规律,具有思辨性,因此其基本概念也必然是纯粹的、抽象的、确定性的。而中国形式美学由于是建基于审美的艺术经验之上,其思维方式也必然是从审美主体的意向出发,对美和艺术进行经验的感悟,并通过浑整的、具象的概念进行意会性的表达,因而作为经验形态的中国形式美学的一大特征就是主体性。

就认识过程来说。如果说西方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情到理性,那么中国人则是从感情到语言符号再至体悟,对事物最微妙处的把握只能是超符号的心的体悟。中国传统美学是由哲学、艺术、生活美的理论所组成的一个松散的体系,而其核心都统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如气、道、阴阳虚实、情理、言、象、意等。

江南古典园林空间观念与东方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的空间观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的体现。宇宙是天地万物之总称,它是概括天、地、人以及万物的时空综合体。我国的多种哲学思想和流派都将宇宙看作是两个对立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转化。早在殷周时代,中国哲学家就在《易经》中把“变”看作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他们从自然现象的日光向背、昼夜递承中建立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阴阳学说,认为世上万物来源于变化,而变化是对立的阴阳两极互相作用的结果。《老子》说:“阴阳合德,而刚柔合体”,意即万物万象都存在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连接、转化、渗透、融合或统一之中。然而,这种统一是对立的统一、变化的统一,故具有无限的运动性,周而复始。这种事物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和谐共存的阴阳学说,构成了中国空间概念最根本的哲学范畴。历史悠久的中国具有众多的哲学流派,它们基本上能兼容共存。下面从道家、儒家和佛家来谈:

道家:始于先秦的道家对宇宙空间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它认为空间不是事物实体的属性,但存在于万物之中。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规定性的“无”,同具有一定形态的实体事物的“有”相互作用着的、是连续运动着的统一体。这里的“有”与“无”其实是上述阴阳对立、变化、统一、空间范畴的进一步发展。道家创始人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

儒家: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他继承了《易经》的学说。孔子承认事物的变化,认为隐藏在事物后面的那不为人所看见的力量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孔子也讲“道”,但他的道是“中庸”。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上与下、左与右,如果只看其中之一都是错误的。主张“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无可无不可”(《论事。微子》)的中立而不倚的思想,并赞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孔子的哲学是入世的,认为“道”是成功之本,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佛教:佛教自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不久就圆满地同中国文化进行了同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因在于它们具有共同的宇宙空间意识。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空”在佛教中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而是指宇宙中那个同人们感觉器官能够感知的“色”相对、不能为人们感觉器官所感知与认识的另一方面而言的“空”与“色”的对等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的共存与相互转化。佛教教义中的因果、轮回都强调相互对立的两极在更高层次的时空结构中相互转化,不仅考虑到今世,还要考虑到前世与来世。

由上可知,空间在中国,不论是从宗教的精神世界到自然界的物质世界都把它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力量和谐共存的动态的统一体。阴阳,有无,虚实,大小,左右,色空,刚柔……等等对立的力量,始终处于一个互相对峙、渗透、转化,周而复始、无限运动的关系之中。正是这个独特的空间意识,使中国的空间概念具有不可度量性、相对性、模糊性、广义性和无限性;只有通过人们的体验沉思,通过人们的审美感受方能领悟其真谛,达到与宇审同一的最高境界。

二、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美学艺术特征与设计手法

江南古典园林的主要空间美学特征是意境的追求,设计手法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变化统一的辩证思维,下面将江南园林的典型造园手法总结如下:

1) 藏与露

西方人喜欢直率的表达对事物的态度,而中国人则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含蓄表达,显而不露。苏州园林空间受诗情画意影响明显,其空间中景观的组合不喜欢浅显的显露,而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华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所谓“藏”就是遮挡,挡与露本身就是一对矛盾,通过这对矛盾的强化,获得了一种含蓄的意境,在本可一览无余的有限视线中创造出超越有限距离或是无限的进深效果。苏州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处的曲桥向东南与“远香堂”隔岸相望,其后的“绣绮亭”“玲珑馆”“海棠春鸣”均在绿树丛中隐约显露其身姿。

2)疏与密

疏与密的关系,在江南园林中反映出园林空间景观要素的经营位置及在空间中集合的密集度。空间要素集合过密对视觉刺激的元素太多易造成紧张、郁闷感,而过疏则显空间平淡无奇。只有疏密有致才能使人随着空间的逐级递进产生弛和张的节奏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时写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造型艺术更讲此法,中国书法绘画有:“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苏州园林是空间造型艺术,因而在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方面也毫不例外地遵循了疏密相间的原则。

江南园林空间的排列均以散点式布局为其特点,这种空间组合表现为无定式,因而更需强调空间的疏密节奏,唯其如此才能在无法中见有法,无序中产生节奏。江南园林空间中的疏密关系,主要体现在园林中建筑、山石、植物、水体以及它们总量的集合程度。如苏州拙政园和环秀山庄则为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拙政园的空门布局中建筑、山石、水体、随势而筑,星星点点疏密有致,空间体形态丰满,其随步移景移逐层展开。而环秀山庄的空间立意则很象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北面“房山”“补秋山房”“问泉亭” 嶙次节比而又与体量巨大的假山组合在一起,可谓密不透风;而园中南有“四面厅”和“有谷堂”,形式单纯,且地势平坦,可谓疏可走马之处。(图1、2 )。

3)虚与实

虚与实是一对即抽象又概括的范畴。从空间理论来说,苏州园林空间是一个完整三维形态,包括园林构成要素这些实体,也包括产生在这些实体要素之间的虚体,即负的形态。苏州园林中虚与实的对立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以山与水来讲,山表现为实,水表现为虑,所谓虚实对比就是通过山与水的关系来求得的。苏州园林空间特征是:“山令人静、泉令人清”。这种石古、山静和水远、泉清正反映山石水体在空间中各自的表情特征。实体的力度和表情对虚空间的影响往往体现出空间的一种意境之美。(图3 )

4) 相互渗透的空间层次

苏州园林空间为了化解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追求“庭园深深,深几许?” 深邃的空间境界,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所谓藏与露、虚与实,从某种意义程度上讲都不外是为了求得含蓄、幽深所采取的手段。而利用空间的渗透也可极大地加强景的深远感。如果园林空间无围透关系的处理,一目可穷尽园内所有景色,则视觉很易判断出空间的实际大小。但如果隔着一个层次看,空间给人的感觉则要深远得多,如隔着很多层次去看,则会造成一种更为强烈的视错觉,使空间具有不可穷尽的深远感。

5)多重空间的渗透

将不同景观特色的空间结合在一起,在空间边界上有所划分,但彼此又有所因借,空间上相互渗透,形成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则空间层次会更加丰富。如拙政园东南隔三个相互毗连的庭园——楷把园,海棠春鸣和听雨轩,它们之间以实墙和花墙加以分割,而又以曲折游廊连接为一个整体。这三个庭园大小、形状、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院内主植批把,有的以海棠为主景,有的满植芭蕉及池塘睡莲以观赏雨景而得名,其有分有合,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形成一个多层次空间组合,空间意境深远。(图4)

6) 横墙上的连续漏窗

若是从室内空间中的花窗向外观望,所能感受到的仅是空间自身在流动,但若是我们走在沿墙的游廊之中,而此半廊的墙上连续设置一列窗口,视点由静止而运动,其动观的效果则更加有趣。例如自狮子林立雪堂前院与复廊修竹阁一带景色,廊的西部侧墙上一连开了六个六角漏窗,透过这些窗洞摄取外部空间的图像,随着视点的移动时隔时透,步移景移的感觉分外强烈。又如,留园的入口即曲折狭长,又幽暗封闭,然而,由于中部景区的一面侧墙一连开了十一个门窗洞口,而且各洞口无论在距离、形状、大小和通透程度上都不相同,不仅大大降低了单调沉闷的空气气氛,还使人们透过这一列富有变化的洞口窥视外部景物,获得了时暗时亮,时隔时透的空间印象。(图5)

三.总结

园林将建筑、山水和花木一体化地高度融合,归根到底是要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从游赏者的审美观赏运动出发造景,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园林艺术中审美意境应当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称“心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令人品味不尽的审美境界。园林艺术的意境感染力还综合源于游赏者的全部感官,具体包括:视觉:园林中除了形、色之外,还有文学、绘画又多了一层三度空间,于是就有了旷与奥、高远、平远等视觉感受。听觉:自然界的声音如松涛之声、雨打芭蕉、泉瀑飞溅之声等,以及蝉、蛙、鸟等的鸣叫,还有古刹钟鼓、塔铃之声等。嗅觉:所谓“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说的就是自然花木的气味。园林是一个真实的境域,人在其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在与环境的直接接触中引发多种感受。

作者介绍:

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现代景观设计

引言:从时展需求上来看,现代景观设计在国内虽然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却不能盲目照搬西方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而是要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同时,拓展设计思路,对我国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与美学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将古典园林的各种造景手法、空间布局形式等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这样才能够使现代景观设计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一)自然观的影响

自商周时期“苑”、“囿”等形式的园林开始出现,我国古典园林创作就一直坚持以“师法自然”作为核心设计原则,希望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来将自然美的精华呈现出来。无论是铺张华丽、多人工造景的皇家园林,还是讲求趣味、具有诗画意境的文人园林,都会将自然美作为古典园林的核心内涵所在。为了更好的对自然美进行展现,园林设计者们还会选择游览各地美景,深入接触、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并从中提取出合适的自然元素。而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起来后,这种“师法自然”的园林美学思想也给很多设计师带来了巨大启发,并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规划、动态自然等理念提供了补充[1]。例如在生态规划方面,很多现代景观设计作品就借鉴了古典园林自然观中的“因地制宜”造园原则,通过“依山傍水”的方式对原始自然景观进行充分利用,之后再借助各种建筑、小品、花卉植物来对其进行修饰,这样既可以呈现出最为真实的自然美,同时也能够使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意境观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经常会由文人参与其中,甚至在整个园林设计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不仅为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同时也使意境营造成为了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对待自然美的态度上,很多西方园林都会将设计重心集中在形式上,希望通过完美的构图设计来使园林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相比之下,我国古典园林却更加追求园林整体意境与自身情感、艺术思想乃至价值观念间的契合。例如在植物景观的设置上,古典园林就比较习惯于运用乔灌木、藤木、地被植物、花卉及草皮来组成多样景观。不同种类植物也需要根据园林整体意境进行选用,如松、竹、梅多用于营造清雅、淡泊的意境,而芍药、牡丹、荷花则多见于皇家园林或达官显贵之家的园林,以营造尊贵富华的意境。受这种意境观的影响,很多中国人在审美活动中同样比较偏爱各类景观的氛围。而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国内现代景观设计也同样呈现出了追求意境的特点,例如在住宅建筑的室外景观设计中就经常会选用线条、色彩、体量类似或一致的多种植物来构建植物景观,以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氛围,使居住者能够产生心灵上的舒适感。

(三)情景交融思想的影响

古典园林中的情景交融思想同样来源于古代文人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即借助景物来表达自身情感。虽然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与现代人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古典园林景观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都显得难以理解,但在联系古代各个时期的艺术价值取向及传统文化后,古典园林中的情景交融思想仍然可以得到充分体现[3]。例如在对园林内植物景观的选用上,文人们常常会将不同植物赋予不同的寓意,并希望通过各类植物的设置来表达出人的一定情感。其中松、柏四季常青,常用来表达自身坚定不移的信念;海棠为棠棣之华,多象征兄弟和睦;梅花、兰草则大多用于表现自身高洁的志趣。而在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即便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了解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对各种植物、景观象征意义的运用,仍然经常会出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作品中。

(四)动态布局思想的影响

动态布局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动态化的景观序列设置来凸显某类型自然景观的特点,进而利用有限的空间将多种类型自然景观呈现出来,使园林空间能够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4]。例如在很多古典园林中,无论园林规模如何,都会利用水池、山石、廊道等将园林的主景遮挡起来,给观赏者带来若隐若现之感,待越过这些遮挡物后,才能够随着刻意设计出的路线来逐渐观赏到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并在游览过程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独特视觉感受。同时,园林中水池、山石、廊道不仅可以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其本身也同样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这使得动态布局下的景观序列虽然各具特色,但从整体上来看,却能够融为一体,形成毫无突兀感的完整园林景观。而在城市用地紧张问题的影响下,这种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同样在中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体现,如北京植物园在对温室沙漠景观的设计上,就按照将巨人柱、沙漠“河流”、大金琥等极具沙漠景观特色的微型景观整合起来,通过动态布局的方式建立了完整的景观序列,即便整个温室沙漠景观的展览面积仅有数百平米,但配合曲折蜿蜒的道路设计,仍然对沙漠景观进行了完美呈现。

(五)出世思想的影响

出世思想实际上是古代部分文人在面对封建社会黑暗时的价值观体现,即希望通过“出世”的方式来远离世间的污浊与黑暗,或是表达自己对求仙问道的期盼。而当这种思想被寄托于园林设计中时,以营造自然意境乃至“仙境”为主要目的园林美学思想也就随之形成。例如在秦朝时,始皇帝晚年曾多次派人前往东海仙山求取不老仙药。为了表达自己对“长生不老”的强烈愿望,便在兰池宫中模仿蓬莱仙境修建了园林。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消极“避世”思想盛行于文人阶层,因此当时的园林风格也充分体现了“出世”的美学思想,无论园林规模大小,都会有大量的植物及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观充斥其中,仅适合三五人观赏。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造园方法并不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但其贴近自然、远离城市喧嚣的意境,却被广泛应用到了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园林景观之中。

二、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坚持适度应用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很多美学思想虽然能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但由于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因此在对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应用中,设计师还需严格遵循适度应用原则,根据景观的功能用途、周边环境等特征来适当融入古典园林美学思想,而不可为了凸显古典园林特色而盲目“仿古”[5]。例如在情景交融思想的应用中,就需要在充分考虑景观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对各种具有特殊寓意的植物进行选用,以免使植物寓意与景观功能出现冲突。

(二)准确把握设计切入點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非是对各种美学思想的简单复刻,或是对美学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直接融合,而是要以赋予设计要求、设计作品为目的,对古典园林美学思想进行合理化应用。因此在对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应用中,设计师还需准确把握好各种美学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作品间的联系点与切入点,通过美学思想的运用来弥补现代景观设计所存在的不足,以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例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常常会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导致设计作品的设计思想缺失。而通过对古典园林意境观及情景交融思想的运用,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三)灵活运用现代科技

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应用中,设计师应避免局限于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造景技巧与设计方法,而是要突破思维常规,从思想层面将景观整体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确定下来,之后再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来完成具体的景观设计。例如在喷泉、叠泉等水景的设计上,就可以利用现代机械来对景观效果进行夸张,以进一步凸显其自然韵味,使观赏者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直观的视觉感受。

篇3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环境美;人文美;空间美;意境美;工艺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2-06-26

修回日期:2013-05-20

江南古典园林精巧别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园林造景艺术逐渐现代化、商业化的今天,分析总结江南古典园林的特征,深入挖掘和继承江南园林独特的造园手法,使之古为今用,对延续江南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江南园林大环境的美学特色

江南古典园林艺术有自身独特的地域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人文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江南古典园林正是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1.1自然环境条件

江南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非常适合花草树木的生长;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则分布着一些山地、丘陵;河道棋布、湖泊众多,降水充足,物产丰富。在这样的自然地域条件下,江南一带便呈现出风景山水清幽淡雅,草木温润清净,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独特景观,这为江南私家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

1.2人文环境条件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宋朝以后,大批官吏、富商云集苏杭,使江南地区的商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为造园活动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南宋建都临安以来,有大批文人士大夫因逃避社会而南下江南,丰富了江南地区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为以后江南地区古典园林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1.3思想环境条件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因在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借助老庄与佛教思想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从而形成了江南地区老庄与禅宗合为一体的“隐逸”哲学体系[1]。老庄思想推崇无为浪漫、纵情山水的人生态度,禅宗理念则以清净淡泊、随缘无求为最高人生境界,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文人士大夫们将“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精神生活理念赋予传统园林之中[2]。展现出江南传统园林平淡清深、幽雅脱俗的意境之美。

2 文化意境与游赏情趣的美学特色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常借助自然山水这一载体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这种山水画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学思想也渗透在古代江南造园活动中,对江南造园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1立意高远、追求意韵的艺术境界之美

造园立意犹如确定文章的主题,正如清代钱泳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3]。只有确定立意之后,才能通过特定的营造形式表达出造园者的思想和情感。江南古典园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所以只要片石勺水,丛花数竹,就能表现出进退自如、宁静自然的野逸境界,还可以通过园景表现出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园中花草山石的选择搭配、亭台楼阁的组合布局宛若立体山水画,描绘出空灵隽永、脱俗清新的自然意境,让人感觉如在画中游,并体会闲静清和、澄怀忘机的空间氛围,这是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2.2诗画情怀、追求雅趣的养性畅神之美

江南古典园林的风格多受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影响,所以园中的景物搭配、草木栽植都力求遵循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立意和构图原则,使整个园林的构思、布局富有人文底蕴。特别是园林中的意境常常借助诗词匾联来体现,这种形式就像绘画中的题跋,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加强感染力。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匾额曰“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自唐代文人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对景品联确实别有一番诗意。将这种具体的表现形式用于园林之中,使得江南古典园林并非只有自然山水之美,还上升到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

3 选址和布局的美学特色

江南地区城镇繁荣,为园林叠山理水提供了理想的建造场所。同时手工艺人技艺高超,能工巧匠辈出,为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江南园林虽然占地不广,但也有千岩万壑,清流碧潭,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选址”是造园的第一步,“相地合宜”则是造园的基本原则。江南地区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所以南方园林通常以水池为中心,形成不规则的平面形状,自由灵活。既不追求对称,又很少考虑外向要求,建筑风格轻巧通透。最为典型的是苏州畅园(图1),因为身处闹市,为避免外部干扰,采用内向布局的形式,以水池为中心,并环绕水池四周布置建筑,从而具有向心和内聚的感觉。

4 建筑空间与组成要素的美学特色

江南园林“以小见大”的造园理念指的是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无限的自然,从模拟山水的“形似”,升华为写意式的“神似”,创造出无尽的流动空间,这种“以小见大”的造景手法是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突破空间局限的特殊方式。

篇4

关键词:真假 ;自然美;神韵;虚实相生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98-02

艺术总离不开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也不例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艺术或是美学中,对“真”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为合规律性,有的理解为真实性,有的理解为艺术与科学、自然的审美联系,等等。然而,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真”,主要表现在艺术对现实自然的审美关系上。

一、真与假

在古典造园艺术中,“真”,即自然现实存在的,天然的、非人造的。“假”,非真也,也就是像而不真。这里的像又分两种:形象和神像。“形象”即为外形相似,这类大多为世俗匠人所为,只一味盲目模仿“真”的外形,而并没有理解“真”的本质;而“神像”,即为神韵相似,形并不一定要遵从真的形态,所谓“大象无形”,但只要富有神韵,能够产生真实的感受,能达到“真”的境界,“假”的也便可以为“真”的了。

计成的《园冶》,其园林美学强调艺术创造的“真”。中国古典园林像古典绘画那样,以自然生态为范本,追求神韵和意境的创造的“真”。所谓“师法自然”、“外师造化”、“法天贵真”。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立体的绘画,与天然之真融为一体,而且和绘画艺术的真与美紧密相联。

在造园过程中,计成一直用中国古典绘画的手法来造园。他认为,造园应做到人造园林的神韵和意境堪比自然景致便可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园冶》中,计成在描述造园意境时,往往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在造园布景时常常用到“仿古人笔意”、“宛如画意”、“意在笔先”、“小仿云林,大宗子久”等以园喻画的手法。艺术是纯粹的,是相通的,用绘画手法造园,是中国“意会神韵”说在造园领域的体现。

二、以假拟真

在造园时,不拘泥于现实比例和严格的事物对照,而是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模仿自然的神韵,这便是造园艺术中,对“假”的神像的追求。关于“假”,计成在《园冶·自序》中谈到“假山”时,这样描述道:

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或问之:“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睹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闻于远近。

这段话,即是计成对自己丰富的造园经验的深刻概括,并且揭示了其著作《园冶》中一条美学规律——“假生于真,以假拟真”。

所谓,“有真斯有假”,假山虽假,却贵在假中有真。在计成看来,石虽巧,但无规矩的放在竹林间便为“假”。因为,巧石离开了山峰的真的“形”和意境只能称得上一块美石而已。所以,在堆砌假山时,应以“真山形”为范本,用拳头大的小石叠积成适合竹林的山峰状,即使单个的石不为巧石,但整体看来与真的竹林间的神韵相似便可以取得“俨然佳山”的审美效果。

计成的园林美学,强调自然之“真”。《园冶·园说》中提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这就强调了“自然” 二字,这是造园艺术中的要旨,追求一种园林虽是人工创作的, 但要有如同天然生成的艺术境界。园林的建造虽然是假的, 而这种假是以真山真水作为摹本, 所以假就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并且要吸收自然中幽美的部分, 按照人的理想来进行创作,才能达到自然之“真”的要求。

《园冶·掇山》又提到:

“有真为假,作假成真。”

“夫理假山,必欲求好。要人说好,片山块石,似有野致。”

这也是说,掇山要从自然中得来真山的意象,然后掇石叠山,才能“作假成真”, 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态和神韵,使人“莫知山假”,感到 “宛自天开”。

总之,为了达到有自然之趣,造园要按照自然之“真”的形状来做假的,做出假的要象真的,即“以假拟真”。

三、以假胜真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规律,除了“假生于真,以假拟真”外,还“以假求美,以假胜真”。真,也就是自然神态的真实。如,“夫理假山,必欲求好。”在堆叠假山时,设计者就以美的“真山形”为效仿对象,从自然中得来真山意象,然后挫石叠山,“作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态和气韵;并使人忘却假山之假,“片山块石,似有野致”,感受如同自然原生态的美。

在古典园林中,有众多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如,苏州狮子林假山,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利用石的“瘦” 、“皱” 、“漏” 、“透”特点来推叠的假山,玲珑俊秀,洞壑盘旋。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石笋上悬葛垂萝,富有野趣。它参照天然石灰石被水冲蚀之状来叠掇造型,石块的拼接结合,也根据太湖石自然的纹理、姿势,做到有机的构成,并让灰浆隐于石缝之内,尽可能浑然无痕。假山的设计做到了本乎自然,有若自然,胜似自然。其目的就是为追求真山之美。假山虽是假的,却假中有真。

假山有时比真山更美。因为实现中的名山奇峰毕竟少数,而一般的真山往往是生糙原始的、自然形态的,而作为艺术的假山则是精致的、经过进一步美化加工的;一般的真山往往平淡无奇,它的美往往是零星分散的、芜杂不存的,而富有艺术美的假山则是集中的、鲜明的、令人瞩目的,甚至是理想化的。它集中了众多山体的美,去除自然真山的一切多余的东西,把美的加以高度集中和优化,使之丰富多彩,因而比现实真山更美。

四、真假虚实

真与假,不仅能作为单独个体进行审美,还能利用他们的虚实关系创造空间美感。实为真,虚为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指出:

“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虚中有实”就是说“虚”处容纳着无限风光。“实中有虚”是心理错觉到的景物。比如,在狭小的园林中,为了扩大空间感,修建假门、假水口、假月台护栏,让人误以为另有天地。

“虚中有实”的运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极为普遍,无论是主体建筑还是漏窗、洞门、山石等建筑小品都非常注重虚实结合。例如,江南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大都门窗轩豁,四面通透。运用虚实关系借景,敞开的门窗使园林中处处是丰富的空间层次。窗框、洞门的虚空可以纳入宇宙万象,使园林意境变得深远而丰富,使人们能够超越园林的有限空间去体会宇宙生机。

园林的山石和假山讲究气息流通、空灵通透。例如,园林假山必须有洞穴和缝隙,“瘦漏生奇,玲珑安巧”,方显生动。太湖石四面玲珑,若有路可行或石上有眼。自然的“漏”、“透”,赋予太湖石三维空间“虚”“实”美感。同时,山上还要建造玲珑的台榭,以增加园林整体空间的虚实变化,这就是《园冶·掇山》中所说的“宜台宜榭,邀月招云”。计成还描写了池山的玲珑透漏的特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飘渺,漏月招云”。池山是造园最理想的假山形态,虚实变化多端,孔洞缝隙间漏月招云,潜藏的洞穴中流水潺潺。

“山石为实,草木为虚”,园林正是凭借着“虚实相生”的关系,超越园林实体的有限范围,消除小园中狭小空间的束缚,直面天地自然,感通大化流行之无限生机。

五、总结

《红楼梦》中说:“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中国古典园林,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以假拟真,以假胜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放入妙境。真可谓,“红楼一梦真中假,大观园虚假幻真”。在造园中,只要能让人的心境真切的感受到自然山林情趣的神韵,这便是审美情趣的真实存在了。

参考文献:

[1]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02.

篇5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和内涵名列世界四大园林流派之一,无论是就气势磅礴的皇家园林还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江南园林,蕴含的造园思想都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然而,在从传统园林向现代景观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由于起步晚,目前其发展还落后于西方国家,向西方国家借鉴也成为一种争相模仿的趋势。但是,单纯的生搬硬套甚至抄袭只能产生毫无灵魂、不中不洋的“四不像”,严重损害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在如今我国现代景观设计还不成熟的阶段,如何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优秀的造园传统,恰当的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美学思想融入其中,是我们在过渡时间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

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古典园林的关系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指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切处理人际关系和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干,道、释、墨等各派的伦理思想互相交织复合而成的综合性伦理体系。

1.1 儒家思想与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和谐相处,实行“中庸”的不偏不倚的行事之道。其衍生出“中庸、和合”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传统园林美学的基础。“中庸”本是一种不偏不倚、适度的行事之道,在美学中指向为一种和谐的、不激不厉的美学风格,提倡中和之美,主张整体的协调统一。从审美追求上讲究对称、均衡、平正,矛盾的调和与统一,反对对立与冲突,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皇家园林的建筑布局最能表现出儒家美学观念的审美情趣。作为皇家园林建筑的杰出的代表,统治阶级中央集权的象征,故宫从方位、空间布局到装饰色彩的运用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伦理性。故宫以一条中轴线为参照左右对称展开,这条中轴线代表着皇室的威严和正统,基于中轴线铺展开的一切事物都是为烘托皇帝的天威建造的,比如高耸挺立的门楼,宏伟壮观的殿堂,金碧辉煌的宝座等都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对皇权的正统给予了强化。中轴线的两侧的东西宫是较为低矮的,处于陪衬地位。比之规模更小的东西厢房就像恭敬地文武百官一样侍奉在皇室的周围,对神圣的王权忠心守卫。这种按照伦理关系对其匀称地展开建筑布局,运用中轴线明确建筑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整体的和谐的统一,使整个园林形成有秩序、有节奏、互相协调的有机整体的规划方式,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秩序,更意蕴着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中庸”、“和合”思维,体现出了传统伦理思想典型的儒家美学精神。

1.2 道、释思想与江南园林

道家思想主张自然无为、顺应自然,认为“道”是世界本原,能生世间万物,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向善好施、避世无为、清净持戒等等都是通往成佛道路的方法。佛法的终极目的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给出了至为高妙的、通过修炼身心而成佛的大法。简而言之,道、释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强调通过修炼身心达到天、人、心的高度统一。从美学角度来说,这种思想反对浮华做作,提倡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之美和“天人合一”美学的理念。这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的基本特征。与皇家园林恢弘正统的磅礴气势不同,江南私家园林体现出一种自然婉约的空灵之美,依自然之山水,利用各种手法创造自然的景观,利用各种人造物构建丰富的自然空间氛围,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不仅花草树木任由其自然生长,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力求与自然相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建造手法和精神意蕴深受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就以苏州园林来说,拙政园里的自然水系和狮子林中巧夺天工的假山都体现着宛如天然而成的美学特征。

2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

现代景观设计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观念和美学精神,比如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国古典园林是苏州引以为傲的标志,所以要在江南建好新的园林景观实属不易。创新是必然之路,却又不能毫无根据。既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标准,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又不能一味单纯模仿传统作品,避免地理区域雷同化。所以贝聿铭先生接受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延续苏州文脉,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贝氏将新馆的设计原则定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大不突出”。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标准相符合即为“中而新”;与苏州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相融合则为”苏而新”。“不高大不突出”则显示出贝先生尊重当地传统历史文化,将新馆融入苏州历史建筑群中的信心。这个设计原则落实到设计方案时,将新馆定位成园林式的现代化博物馆,色调保持苏州古城建筑特色――粉墙黛瓦。建筑体量不大,高度符合规划限制,屋顶采用坡顶,不与毗邻的忠王府争夺制高点,与周围的历史街区相协调。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东西区连接走廊,南大门和北面落地窗处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站在大厅甚至大厅南门外,就可望见山水园的一池碧水,直曲桥和延绵的假山。大厅朝北的两边墙壁上开有六角形玻璃窗,在不同的位置可以透视不同的园景。大厅空间高挑,穹顶及其下沿都使用钢梁结构,采用直线、三角形以及多边形的几何图形结构。灯具专门为配合大厅氛围而设计,采用三角形和八角形的几何图形,极具现代气息。

新馆的建筑整体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同时,新馆设计也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刚柔相济,产生了协调、统一的和谐之美,这正是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影响下建造的当代园林,充分体现了古典美学精神。

3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在历经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崇拜跟风之后,人们渐渐意识到,单纯模仿、抄袭的作品无法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之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倡导的和谐与自然的儒道观念给予了设计师宝贵的设计源泉,也是当代艺术设计所必须遵循的美学规则。其衍生出的古典美学理念是景观设计师创作的无尽源泉。

在如今城市景观设计中,由于土地有限、人口住宅密集等因素,这就要求设计师充分理解和运用传统伦理美学精神和原则,因地制宜,不仅要在规划框架内注意景观的虚实变化、规划的平衡度和疏密关系,更要注重景观整体与周围环境乃至整个城市的自然、历史人文之间的关系。

篇6

关键词:中西园林;艺术思想;差异性

园林不但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且内涵着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审美倾向,是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如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娱乐休憩等,又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如观赏游乐、审美赏玩、怡情悦性等双重功能的艺术设施。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园林艺术的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巨大而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在设计上往往在严谨的布局中呈现出一种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不仅充满了自然之美,而且常常在自然中能够巧妙地营造出的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可以让观赏者置身其中而留连忘返,甚至可以在其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最能代表西方园林特征的是十八世纪兴起的几何规则型园林。园林题材的配合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 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形式、风格差别十分鲜明,充分体现其园林艺术思想的差异。

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目前的总体发展情况

中国园林艺术已经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然而园林艺术理论大大落后于园林艺术实践的要求确实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在国内的现代园林建设中,时常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偏向。不少人从表面上来”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使我国的园林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在传统中兜圈子,滞步不前的状况,致使仿古之风、古建筑热、假山热盛行。同时,我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出国考察提供了许多机会,他们在赞美西方文化艺术新奇之际,弃”我”媚”他”,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刮起”草坪雕塑热”,更糟糕的是竟有人自以为新潮地全盘抄袭西方的模式,重复当年不可挽回的错误,诸如17世纪的英国在不规则土地上所进行的几何形态的花园设计,前苏联的”理想环境”规划,日本战后的城市现代化和香港的殖民色彩等,其结果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从古典到现代,造了很多的园林,却没有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存在不少抄袭模仿、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中西园林风格的不同

西方园林艺术美突出科学、技能,呈现出平面、立体几何形,一切景物,无不方中矩,圆中规。原因在于西方美学历史传统,最早的美学家都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于明确。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阔、坦荡、规则、整齐、豪华,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与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也有人工堆山凿池,并配以花木、建筑、石景等人工创造的因素,但是却要体现出天然山水之真趣,讲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建造理念,造园要素的布置和设计均依自然地势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特定的关联,力求展现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和谐一致、参差不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影影绰绰以及含蓄回味的特点,园林内常常是依真实山体之势,并以假山片石点缀其间,使山体更富玲珑雅致。园中还用石材叠置体量庞大的人工假山,或为真实山体之局部,以形成真山假山相融之山势;或自成一体,展现创作者理想之丘壑,从而做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鉴赏力。

三、中西园林风格不同的原因探析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认为不论诗文还是书画,它们的美都离不开”尽殊”、”各异”、”参差”、”相杂”,其哲学理念崇尚”自然天成之趣”。而自然界本身的运动发展表明,自然界本身不存在单一、规整、均齐,那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要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就必须突现其参差不齐之美。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总是尽量地接近自然,融入自然,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斧斫的痕迹,通过精心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即”妙造自然”。此外,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西方园林可看作是古希腊数理美学的感性显现和历史沉淀,换句话说,就是试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来确定美的标准与尺度。因而,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的形式美。兴起于公元15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园林艺术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反对宗教神权,寻求精神解放的运动中,唯物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并提出”人文主义”的口号,强化人的力量,主张人和控制秩序的一种意识。”有时与园林之外自然界那明显的”杂乱无序”或”难以驾驭”形成对照;有时与园林之外城镇或都市的骚乱相关联;有时则与同花园相接的住宅生活的繁忙和紧张有关。这就是规则式花园的由来。”体现在园林建设中,就是在西方的园林中极少感到自然美的气息,处处强调的是人工美,甚至将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整划一,所有的一切都被纳入严格的几何制约中。

总之,不论是中国园林艺术还是西方园林艺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瑰宝奇葩,其内容博大精深,传承着人类文化精妙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着眼于继承和发展、借鉴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周武忠. 寻求伊甸园[ M ]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P:184)

基金项目 :2011 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W2011035)

篇7

[中图分类号]:J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2

世界园林有东方、西亚、欧洲三大系统,中国古典园林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东方系园林以我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存环境逐渐受到破坏,生态文化建设随之日益受到关注。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生态环境这一角度出发,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对当代具有很大的启示性作用。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理念为基础,结合当下的生态文化建设,探讨古典园林艺术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当下的生态文化功能。

一、何谓“生态文化”

在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于当代的生态文化功能之前,有必要对“生态文化”这一概念加以界定: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生态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强调由具体生态环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从人与自然关系这一角度来讲,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中从多个方面体现了生态文化思想,对当今城市文化特别是城市园林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传承与借鉴功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于当代生态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园林和现代城市景观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即设计出更加适宜人类生存的理想环境。由此可见,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文化借鉴意义。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解读,对古典园林的生态美学意韵进行探究,从中探寻出可供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借鉴的合理因素。本文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于当代生态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空间布局上的生态文化功能

园林通常是由实体和空间这两部分组成的。实体是指建筑、山石、植物等造园要素,是产生视觉形象的主体;而空间是指包围实体的空场,是人们休憩游赏所必需的。实体构成空间,空间围绕实体。所谓“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等园林艺术效果,都不是一个单一的空间所能展现的,而是需要把若干空间按照一定的序列组织起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动态感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上充分体现了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模仿自然的生态文化特质,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造园手法――借景。计成在《园冶》中强调:“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是指在造园时要借助于园外的自然山水景色于园内,这就避免了园内景色与外界的纯自然景色相脱离的弊端。园林作为人工空间的营造艺术,必然关注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和谐统一。造园侧重于因地制宜布置一系列院落,需要在园外的人工环境与园内的“自然山水”之间营造一系列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性空间。以文人画家为主体的中国造园家更加注重“自然美”,突出“自然”在园林中的统帅地位,因此努力使建筑的人工性弱化,反映在空间的通透性、材料的自然化和布局的自由化方面,有助于将人工性建筑融于“自然山水”。

(二)诗文题词上的生态文化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质最为明显的体现就在于匾额、楹联、摩崖题刻以及“诗条石”等形式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谈及大观园时便论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声色”。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官宦之家所营建,他们都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往往会把自身的审美情趣体现在园林中的牌匾、楹联上,从这些诗文题词的具体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中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与外在的生存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旨趣。这里以皇家园林清漪园为例,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清漪园的总体立意为:静观万物,俯察庶山;崇朴鉴奢,以素药艳;博余名景,集锦一园;外旷内幽,求寂避喧。”[1]关于清漪园中的匾额楹联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园林景物的,有助于人们对景象的更深一层的领会。如宝云阁石牌坊上的“山色因心远,泉声入目凉”,便是以情景交融而点出意境之所在。二是诠释景象原型的,有助于人们对造景渊源的认识。如十七孔桥侧的“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这些诗文题词中无不体现着园林建造者对自然山水的尊重与喜爱。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诗文题词中所体现的生态文化理念给当代社会最为深切的启示就在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保护自然,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三)意境营造上的生态文化功能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2]中国的古典园林主要是在摹仿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人工改造,这种改造不单单只局限于布局安排的外在形式方面,更体现于建造主体将自身的审美情趣移入园中,从而营造特定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意境营造上所体现的生态文化功能就在于园林意境是以“实境”为基础的,对于“实境”营造而言,无论是天然山水园亦或是人工山水园首先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在古人看来就是遵循自然界山水、植物、动物的外在结构关系,使园林在形象上与自然风景有共同的特征。在这一点上,天然山水园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园址的自然山水本身就给人以非常直观的自然感受。相反,人工山水园在营造实境时受到更大的制约。若要在相对局促的庭园空间中创造震撼人心的自然山水体验,就必须借鉴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从自然山水中提取典型要素,将自然山水的典型片断浓缩于咫尺庭园之中。以拙政园为例,拙政园是以江南水乡为原型,通过提炼和艺术加工来营造园中山水的,全园以植物之景为主,以水石之景取胜,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基本上沿着“自然―模仿自然―由人工表现自然或改造自然―回归自然”的轨迹发展的。当然,这个回归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更高境界的追求。而今,园林以其绿色空间的内涵,突现了其生态效益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在日益发展完善的城市设计方面,在城市景观的塑造中,生态美会给人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生活境界的启迪。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充分认识并合理地开发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乃至将整个地球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整体来关注。人类本能的对自然的回归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

通过以上几个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在中国园林设计史上一直都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去考虑植被、景观、道路、亭、廊等的布置和安排。尽量将景致置换为天降之景致,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植被互融,有的利用天然地形的构造来塑造整个园林的景致,或以天然水体为主体,或以山地为主体。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是曲折变化的,但在这条道路上始终保存着自己的那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思想。造园不仅反映出人们委婉含蓄、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寄托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园林以朴实无华的自然特征和内敛含蓄的情感表现,对当代的生态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注释:

篇8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篇9

一、地域文化对园林内窖的限定

在人类文明的起步阶段,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都曾有过自己的园林,这些园林各具特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些园林都被营建在河流的附近,拥有建筑、植物和山体(地形)。为什么四大古老文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山(地形)、水、植物和建筑作为园林要素,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认识?这一现象存在某种内在因果关系。

原因之一是人类造园目的具有一致性。人类建造园林首先是为了生存,其次是为了回归。园林是人走出自然的第一个必需的生存要素。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提供了必要的食物和衣物,建筑是安身之处。山体(地形)有着某种防御、保护甚至是战略的意义。园林的雏形其实是人类为生存建造的小环境,是人和自然抗争的见证。其次,人源与自然,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归属和向往。人用贴近自然或直接营建“自然”(园林)的方法来保持与自然的关联,求得内心的安适。于是,园林成为一定地域文化的写照,也就是园林的内容体现了某种地域特征。

原因之二是自然一般表征具有一致性。园林是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表达,人会从周围的自然环境里提取自然的一般表征作为园林的内容。而人类古老文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包括了山(地形)、水、植物这几个最基本的成分(尽管它们存在着很大差异),加上建筑又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一个物质形式,所以四大古老文明不约而同地以山(地形)、水、植物和建筑为园林的物质内容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二、地域文化对园林形式的限定

“地域性”园林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的差异,所以地域文化限定下的园林形式风格迥异,异彩分呈。

(1)地域文化的自然环境条件对园林形式的限定(基础原因)

自然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某一地域内的自然环境条件在人的身上留下了最直接的烙印。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气温、年降水量、光照条件、风)、水系、生物资源(植物、动物)等。在说明这一部分时主要以意大利台地园为例。

(1)对山(地形)的限定

承袭了古典主义造园思想的意大利人,为了在山地上营建规则的、几何的、秩序的园林,将山地开辟成了不同高程的像梯田一样的台地。他们采取“化整为方式,好像在山体里创造了逐级升高的平坦的画布,然后便开始逐个儿在画布上用水、植物、建筑等要素自由做画了。

(2)对水的限定

意大利大部分地区降水充沛,巴丹平原地区和阿尔卑斯山区降雨集中在夏季,南部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冬季雨水较多。充沛的水源使意大利台地园能够用水大做文章。不断变幻出鬼斧神工的水景。周围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水的各种形态,泉、溪流、瀑布、潭等都被幻化在园林之中,各种各样活泼的喷泉像珍珠散落其间。埃斯特庄园的水风琴是以水流积压管中的空气,发出类似管风琴的声音,同时还有活动的小雕像的机械装置。

(3)对植物的限定

意大利三面临海,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又阻挡了冬季寒流对半岛的袭击,所以意大利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降水充沛,树木在这里生长得十分繁茂。色彩心理学上讲气候炎热地区的人们通常喜欢选择淡雅均一的色彩,不致过于烦乱。所以意大利台地园几乎只选用四季常青的乔木、灌木造园。他们喜欢把这些常青植物修剪成“绿色雕塑”,用到园林中,比如他们的花坛就是由修剪成不同图案的碌篱和砾石组成,规则对称,而一般不选用色彩丰富的花卉和香草。

(4)对建筑的限定

意大利台地园中的建筑位置有三种:建筑位于坡底,园林在建筑之后,建筑位于坡腰,园林分部在建筑两侧,建筑位于坡顶,成为视线焦点和景点,统摄全园。无论建筑处于哪个位置,意大利台地园都十分注重建筑和园林的过渡,而且这种过渡是双向的、融糅的。一方面,通过柱廊、雕像、花坛、栏杆等石作完成建筑向园林过渡-另一方面,用绿篱、花坛、植物攀缘的廊亭等植物元素形成园林向建筑过渡。

三、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园林形式的限定

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世界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崇尚“天人合一”,即追求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精神状态。中国人的自然观是一元的,人从自然中走出,人与自然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人通过对自然的领悟,进行内心的塑造和灵魂的升华,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已、源”。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启发并限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当然也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个写意山水园中,山体宾主相宜,形成一个围合的小空间;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水的各种形态作为水体的形式,自西北而东南蜿蜒流过,亭、台、轩、榭等建筑疏密错落,追求清谈脱俗,如同“天造地设”、“自然生成”,植物更是浑然天成、随意点染。

2、含蓄会意的美学观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园林艺术发展也随之加快,其创作方式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园林产业未来发展不仅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艺术性还要考虑构成元素的应用范围,应对其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细致研究,丰富其要素连接手法。因此,如何掌握线形语言在园林之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线形语言在园林中研究现状

1.国内作品研究综述

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那时留下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园林实物,明清时期诗人的著作给我们现在研究园林带来方便,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长物志》。到了近代,研究者开始对园林的始创理念进行探讨,由浅入深地对近代园林以及古典园林分析研究。其中对园林的建筑特点、水流走向和路由有研究的代表作有:《中国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对园林的美学价值进行研究的作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曲空间》,同时此作品还对园林线形、曲径之美进行了阐述。现代社会,园林发展的影响因子逐渐增多,有西方思想、东方思想在理解层次上的不同,因此现代园林的线形特征表现的不是很完美,局限性非常大,从《园林艺术》中可以读到。此时期的作品有很多,但大多都具有片面性,没有专门的、系统的标准。

2.国外作品研究综述

国外园林艺术中的线形语言提出最早的国家当属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的论断中,表明线是我们不能触摸、看不见,是无数的点的集合,起源于点,形成原理是点不停的运动。在同一时期,英国出版的《艺术的真谛》一书中展现线是形成体的基础,是对块体或者是立体的暗示。之后各国对线进行深入的研究,说明线可汇聚成面的理论,为今后的理工学打下伏笔。日本园林爱好者将点、线、面进行剖析同时将曲线、弧线引入,创造新内容。线一直是国外园林组成的重要部分,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国外设计师更欣赏植被自然的生长方式,所长出的自然的线形。

园林中线形语言的主要表达形式

1.路径

顾名思义,园林的路是线形语言最直接的表达,直路代表豁达,曲径代表温柔、委婉。在园林建筑过程中,我们不会可以的取直或者弯曲,会随着风光的欣赏视角进行修筑。

2.边界线

建筑有建筑红线,同样园林也有它的边界线。园林的边界线是各个组成园林微笑元素的边界。包括:建筑、河流、小品装饰、植被等等元素的轮廓线。我们在观察园林的边界线时,你会察觉不用视角会有不同的感受,两个元素边界线的交叉点都会让你视野宽阔,这就是园林边界线的意境。

3.线体

线体是我们最难理解的一种线形语言,包含着动态线形与静态线形。我们可以将喷泉那频繁流动的水看成是动态线形,将房屋、雕塑看成是静态线形。

4.线条

线条是为了衬托园林美学视角而产生的,主要就是修饰构成元素的外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作用形式为建筑物上的修饰线条。

线形语言在园林中的应用

1.直线应用研究

直线的应用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折线、放射线、斜线五种线的应用。水平线主要应用在建筑物台阶、湖面、休息平台中、以安静、优雅为特点;垂直线的应用是充分考虑了它的庄严与神圣,一般在灯塔、国旗杆、墙体中应用;折线复杂、寓意深厚,将园林的路台设计成折线形式,可以转移人们的视角,体会园林乐趣,开阔视野,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放射线以一点为中心,以360°向四周放射,放射线以光线为代表,少许喷泉也可看成是放射线构成的;斜线最具活跃细胞,具有抽象性,主要应用在屋顶中,也有将公园的小路设计成斜线,给人带来无限遐想。

2.曲线应用研究

曲线是线形语言的一种,给人以委婉、优雅、灵活的感觉。曲线应用包括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两种。几何曲线中蛇形线、螺旋线和圆形线是其表达的三种形式。蛇形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美线形――S形线,应用在台阶、植被边界线处,勾起人们对美的向往;螺旋线逐层上升,应用于水池处,也有在设有漂流的园林中应用,是一种美与野心共存的表现形式;圆形线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植被、水池、雕塑等等。自由曲线一般以自然形成为主,兼有人工雕塑。经常在水池、巨石上看到,随着欣赏者的心情而改变存在意境,主观与客观结合,显现随机和偶然的天然雕饰。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