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设计;空间营造;环境
1、前言
开展幼儿园建筑设计,似乎较为简单,这是由于幼儿园通常建筑规模不大,且具有明了简单的功能结构,也就是叠加和组合音体室、卧室以及活动单元等单元。但是,要想达到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就必须分析和重视建筑的使用者,也就是幼儿的心理特点等因素,让幼儿园的形象、尺度和空间能够与幼儿身心发展相吻合。总的来说,幼儿园建筑必须能够让幼儿在学习、娱乐和休息的过程中,体会建筑空间,并帮助幼儿的身心发育。
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幼儿园一般成为居民小区的附属设施。必然导致建筑设计欠缺考虑和规划,只对建筑功能进行了满足,却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发育。部分幼儿园甚至不考虑实际情况,滥用卡通家具、卡通贴画以及色彩,条框式的设计势必造成幼儿园气氛的呆板。虽然贴画及色彩等趣味性元素一定要体现于幼儿园建筑设计过程中,但是表面化、欠缺逻辑性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肯定无法符合幼儿心理心理诉求,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同。
2、幼儿园建筑的户外空间设计
2.1 实现和谐的环境氛围
首先,幼儿园建筑设计必须重视建造选址环节,关注建筑和自然的契合度,所以,一般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建造幼儿园。就幼儿的天性来说,活泼好动,爱好大自然下的活动。幼儿园和大自然的充分融合,能够使幼儿的视野大幅度提升,进而极大的促进幼儿身心发育。由此,幼儿园建筑设计时必须对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利用设计来使优秀的环境和幼儿园建筑充分结合。
第一,建筑务必和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全球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为例,都充分的体现了该原则,如下图1。
该幼儿园选址十分贴近大自然,外部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天高云淡,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户外活动场所和自然环境较好的融合为一个整体。幼儿园建筑表面所选用的材料以及造型使得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隔阂被完全的消除,使人们形成建筑物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感觉,自然、纯净、简洁,有机的把环境和幼儿园建筑空间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幼儿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更加的贴近大自然,迎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第二,必须重视幼儿园户外学习空间的设计。当前,我国部分幼儿园建筑设计,只是简单的规划一定面积的空间,便将其作为幼儿的活动空间。纵观成功的幼儿园建筑设计,都非常重视户外空间和环境结合方面的设计。优秀的户外学习空间设计,能够让环境促进幼儿的学些兴趣,为幼儿营造质疑和探索的空间及时间,最大限度的使幼儿能够自发的学习、探索和进行经验的累积,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创造性及人格独立性的培育。
笔者通过研究国外幼儿园建筑设计后发现,其作品一般通过对室内外空间界限的模糊,使局部得以延伸至室外空间,从而使得空间体验更具连续性。
2.2 色彩的勾勒和烘托
在进行幼儿园建筑设计时,不应简单的将环境互动作为空间营造的全部,同样也要注意可识别性的要素的塑造,以使得和其他建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能够容易获得幼儿的喜爱。经过相关研究表明,鲜艳的色彩对于儿童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可以直观的对儿童的视觉进行刺激,使幼儿形成探索心理和较深的印象。所以,幼儿园建筑外部空间形象可以通过色彩的勾勒和烘托来予以实现,该手法已成为当今全世界较为常用的手法之一。
下图2中的幼儿园尽管采取传统形式建造,然而其室外立面构造却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特色,与幼儿心理发育现状相吻合。立面的色彩较为丰富,主要由红色、蓝色和白色等色彩拼接组成,同时在墙面镶嵌了大面积的玻璃窗,不仅利于室内空间的采光,而且利于幼儿识别和感知。总的来说,该幼儿园外立面不仅具备极强的趣味性,而且给人的感觉十分简洁。
3、幼儿园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
不但要重视营造幼儿园建筑的外部空间,而且还要关注内部空间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述求。幼儿园的室内空间的利用率相较室外空间要高的多,同时也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因而更有必要将空间设计得更富趣味性和乐趣。
3.1 利用色彩对比的设计
对于幼儿园建筑而言,利用色彩对比来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当今主流手法之一,并且室内和室外里面运用色彩的目的不同。室外立面的色彩更多的是突出建筑在个性上的特点,以便于能够在视觉方面对幼儿形成强烈的刺激,而对于室内空间而言,由于幼儿长时间处于室内学习、活动和休息,就必须更加注重新鲜感及持久性等方面,合理的进行室内空间色彩对比设计。
部分成功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十分注重室内色彩的对比设计,如下图所示。可以发现,室内空间的色彩种类不多,主要采取了大自然常见的绿色,柔和性十足,天花板的灯具呈花瓣状排列,室内氛围对比感极为强烈,使幼儿在活泼和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活动。此处,色彩不但起到了识别单元的功能,还能够使室内空间设计具备连续性。
总的来说,幼儿园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应避免过多的采用色彩鲜艳的颜色,含蓄的运用色彩组合,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实现室内色彩的对比。相较单一的进行色彩喷涂来说,此种色彩对比的设计方法更容易使幼儿的想象及探索心理得到激发,这是由于色彩对比的设计方法的感官刺激维度为三维,与以往的二维刺激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
3.2 光线和材质的运用
对于幼儿园建筑室内空间营造而言,还主要通过光线和材质的运用,来形成良好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所使用的材料不宜过于冰冷,这样才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说,可以采取木头材质来进行室内空间的营造,这是由于木头材质更具亲和性,使幼儿能够感觉亲近和温馨,能够被幼儿所接受。
4、结论和展望
就幼儿园建筑设计的空间营造而言,务必重视自然环境和幼儿园空间的融合程度,重视色彩和空间的融合程度,由此让幼儿的空间体验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经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看到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营造,不但要以幼儿探索精神及爱好兴趣的培养为着眼点,而且更要以幼儿的需求来开展设计,一定要把以幼儿心理诉求作为空间营造的目的。通过空间营造,使得幼儿对于幼儿园能够有更为丰富的空间体验,才能使得幼儿的身心更加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由于不同的个体会由于想法、心情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对建筑物体验的差异性,因而对于幼儿园的设计而言,必须基于幼儿的视角来进行空间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设计更符合需求。
参考文献
[1]黄邵发,罗四维.疑惑、问询与转换――两座幼儿园的设计体验[J].建筑学报.2000,2.
篇2
公共建筑总体空间的整体环境布局是一项具有一定全局性的问题,在分析中应该从建筑设计的整体入手,在综合考虑环境和空间中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使这些因素能够在建筑中进行有机结合,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单体公共建筑对于整体环境布局来说是一项局部性的内容,按照局部服从整体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实践中通常应该先从整体布局的设计思想入手,通过对各要素的合理分析和利用,解决全局性的建筑问题,继而对局部布局产生影响,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单体公共建筑设计有据可依。同时,随着建筑设计中整体环境布局问题的深化发展,也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总体设计方案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和补充,使总体与局部布局能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反复推敲之下,随着设计师设计思路的不断延伸和发展,设计师有可能在公共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在实际建设布局的刺激下爆发出新颖的设计思路和灵感,进而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捕捉更为优秀的设计方案。相关研究实践表明,在公共建筑设计实践中只有对整体环境特色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在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设计室外环境与空间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只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才能在建筑中取得紧凑的空间组合效果、良好的建筑通风和采光条件以及便捷的交通等优秀公共建筑的必备条件。同时,科学合理的总体环境布局也能够保证公共建筑与建筑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性,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此外,合理的总体环境布局,能够妥善处理好公共建筑中整体建筑与个体建筑在空间、造型、体量等方面的内在关系,使建筑在建成后能够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既保证了公共建筑本身的实际功用和优美的造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建筑环境的艺术性。
2合理利用公共建筑整体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总体环境布局,特别是在建筑室外环境的设计和建造方面,在长期发展演进,中国内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建筑经验。通常情况下,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环境中固有特色的思想来表现一种建筑设计中的全局性设计理念,通过对空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合理的提炼,能够充分为我国当今公共建筑设计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就是说,对造园学说中“因”与“借”的辩证统一关系加以明确和分析,才能真正发挥造园学说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思想指导作用,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因”和“借”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要兼顾两种思想,才能充分利用建筑整体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保证建筑设计质量。如若只强调客观的因而对主观层面的借有所忽视,在建筑设计中以自然条件为支配,则必然会使总体建筑环境布局陷入到自然主义的僵化思想中;同样,若重视借而忽视因,也就是对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所忽视,在设计中追求推理自然环境的抽象设计思想,就会使室外空间布局设计产生一种矫揉造作之感,影响设计质量。所以,必须准确把握建筑设计中的因借关系,掌握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的正确方式,在充分考虑建筑本身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建筑周围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使建筑与环境水融,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建筑设计整体艺术境界。对于室外环境的具体空间组合来说,在设计中应该对建筑周围的具体规划、交通情况和其他建筑群体的设计效果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因地制宜地将公共建筑设计与周围建筑整体布局相融合,保证城市整体建筑设计的艺术效果。例如,当公共建筑建设在城市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时,为了兼顾这一地段、交通、主要街景等整体环境的特殊要求,建筑设计师一般在不损害本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以此特殊环境的自身特征为主要设计依据,比较自然的对建筑的空间和形体进行科学的处理,使建筑能够与室外环境真正达到和谐统一的建筑艺术效果。
3依照建筑设计构思图对建筑环境进行创造
对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整体布局环境进行设计,应该在利用建筑环境中有利因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建筑环境中的个性景观特色,尊重设计者的创新构思需求,在适当的加工和改造之后,使环境传达出的精神情感,能够为公共建筑设计的总体设计布局服务,这在建筑室外公建的科学组合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特定的建筑环境必然存在一定的设计局限性,在某些层面上可能会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相违背,甚至有时固定的环境现状会与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相冲突,此时,设计者就应该在保留建筑整体环境中有利因素的情况下,着力改造环境中与设计者设计意图不相符的因素或不利因素,以实现整体建筑空间布局的和谐性。例如,我国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就为了充分表现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威严崇高地位,在室外空间设计中,创造性的建造了严谨对称的建筑空间布局。从正阳门一直到太和殿,长达1700m的距离,陆续设计了五座城门和六个风格面积迥异的封闭性空间。这一系列组织室外空间和环境布局的手法,是利用长、横、方等不同形状的园林院落与不同形体的公共个体建筑相配合而完成的,构成了具有不同建筑氛围的封闭性空间,使人们在欣赏中能够有节奏地由一个院落过渡到另一个院落,获得弦弦相应、步步紧扣的空间效果。在这一空间构图的序列设计中,由南至北,前面是相对矮小的大清门,两侧是对称性的廊子,构建出一个低矮、狭长的空间;北端是一个相对开阔的横长院子,矗立着高大威严的天安门。可以说,北京故宫在空间和环境氛围的营造上,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经典案例。
4结语
篇3
1.缺乏领域感的高层住宅外空间。
高层住宅的外空间主要是指高层住区范围内的户外用地,主要包括住区大门、道路以及住宅间距空间。这一空间是居民进出高层住宅的必经之地,其中住宅间距空间是为住区居民提供群体交往的重要空间。但由于高层住宅受日照间距以及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影响多采用较为单调的规整行列式建筑群体布局方式,缺乏适度的领域限定要素,致使这一空间开敞性很强、领域感较差。
2.高层住宅内公共空间的缺失。
第二个问题是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严重缺失,首先作为高层住宅内主要交通性公共空间的电梯、电梯间是住于同层居民见面比较频繁的区域。调研发现这一空间往往面积较小,光线昏暗,当交往行为发生时人们会明显感到不快和拥挤,不可能进行正常、友好的交往。再次,高层住宅内除了交通性的电梯、过道外很难再找到可供交往的公共空间,居民的公共交往行为形式也受到了限制。
3.高层住宅户内外空间的过渡层次的缺乏。
多数高层住宅都是由户外公共空间突然进入狭窄、阴暗、局促的底层门厅和竖向交通的电梯、侯梯厅,显然缺少由外到内,由公共性到私密性之间的空间层次,经过这里的人们在这些狭窄、阴暗的空间中由于缺乏安全感、领域感,不愿在此过长时间的停留,致使这一空间失去了发展成为高层居民交往场所的可能性。
二、对于改善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建议
1.针对高层住宅外空间的过渡开敞的问题
可尝试创建具有领域感、内向性的住宅外空间,具体来说:
(1)高层住宅底层商业裙房的围合
结合人的尺度,可以考虑把高层住宅建筑底部数层进行整合形成领域感较强的围合空间。这既有利于在此活动的居民领域感和认同感的提升,也有利于减少住区外由交通、噪音、灰尘等对居民活动带来的影响,提高居民在这一空间进行活动的质量。另外为了增加居民在这一空间停留的时间,促进交往行为的产生,可考虑通过功能置换在住宅底层空间植入一些如超市、餐饮、茶室等商业元素。
(2)高层住宅群体的围合
除了底层商业裙房的围合外,还可仿效传统合院式民居采用住宅群体围合的方式。考虑到高层住宅建筑体量上的特殊性,不宜采用过于封闭的围合方式,以避免过度围合带来的通风、采光的不足以及过于压抑的感觉。这种建筑群体围合的好处也也很明显,一方面提高了建筑的容积率,另一方面也易于形成住区内部独立、安静的环境氛围。为了降低围合带来强烈的压抑感,可考虑在住区内通过自然园林景观的设计来弱化建筑体量,美化住区环境,提高这一区域的利用率。
2.针对高层住宅居住空间内部公共交往空间不足的问题
可考虑在高层住宅公共空间设计时增设高层住宅内共享院落空间来丰富高层住宅内空间的公共交往活动。具体来说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增设立体院落
高层住区其高容积率的特殊性仅仅依靠地面的户外公共空间显然难以满足人们对户外活动需求,而住宅内又缺少可供人活动的公共空间。为解决这一矛盾,可考虑将院落空间向纵向发展,将人口规模进行竖向分解,使不同标高的院落共享空间所容纳的使用人群控制在其有效交往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高层住宅内部增设立体院落,并在院落中加以绿化,及健身、娱乐等功能的相应的一些服务设施,来满足居民公共交往活动的需求。
(2)改进同层住户的共享空间
原有高层住宅同层相邻住户间的交往受限于狭窄的公共走廊,使得原本丰富的邻里活动大大减少。对于这一空间的改进其实并不困难,这主要得益于其同层水平向的布局方式。在低层住宅中,我们常可以见到水平向布局由正厢结合产生的共享院落,既有利于良好邻里关系的形成,又不影响各住户的私密生活需求。
3.针对高层住宅缺乏户内外空间过渡层次的问题
可在高层住宅设计时考虑将人流比较集中的住宅底层空间、楼电梯间作为设计的重点,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底层架空作为户内和户外的过渡空间
将建筑底层架空的设计案例在现在建筑设计中并不少见,把这种经验借鉴到高层住宅中,将住宅底层全部或部分架空作为户内外的灰质过渡空间(兼具室内、室外双重空间属性)并适当的引入绿化、休闲设施、以及部分小型商店、餐饮等使其成为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居民经由此处入户,在获得平稳的心理转换的同时,也感受到丰富的回家体验。
(2)楼电梯间
高层住宅的楼电梯间作为室内外的重要过渡通空间,如何能够改善其压抑局促的的问题是该区域设计的重点。在这一空间设计时我们可以考虑将电梯间外置以通透的形式向户外院落空间开敞,这样可以较好的引入自然的光线,在电梯的使亦可欣赏到户外优美的自然风景。
(3)空中廊道
在建筑与建筑低层区之间设置空中廊道,廊道空间作为高层建筑的横向交通空间,大大的增加了居民横向活动的空间范围,可较好的促进居民交往行为的产生。廊道使高层建筑得到一个内外交接的过渡区域的同时,巨大的建筑体量感也被消弱。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医院建筑入口空间灰空间界面深度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定义灰空间
“灰空间”,也称“泛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
2、灰空间在医院建筑入口设计中的意义
灰空间和室外的城市景观或自然景观有联系,有一定的开敞性,又有一定的隐蔽性,是一种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对景观而言,它能使人们或多或少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就其对建筑而言,它又能增加空间层次感,就其对人们的心理而言,它常常能缓解人们对接触自然的心理需求。此外,若是将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直接拼合在一起,是生硬失败的空间,如同色彩的黑白分明一样,令人在心理上没有适应的过程,因此,无论从使用功能还是从心理需求看,灰空间常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收到人们的喜爱。黑川纪章称这种空间领域“已经被看做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是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灰空间的概念在现代建筑中大量应用,相当常见,传统的医院建筑则由于其设计自由度低,较少对外部空间进行灰空间的设计构思。在大型医院建筑中,入口空间肩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满足大量人流集散,提供患者及家属遮风避雨的场所,其次是具有标志性,方便患者识别,汽车停靠落客,提高就诊效率。现代医院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上述两个初级层次上了,而应当进一步考虑整合建筑形体、绿化以及小品设计,形成具有过渡意义的外部空间,缓和患者焦虑的心理状态。通过建筑形体变化营造灰空间的方式,形成大尺度且具有开放性的复合入口界面,在功能上弥补了广场空间的缺点,使患者能享受到与自然相融,提倡驻足、休憩、交往的医疗环境。
灰空间在一些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改变了医院建筑从建筑外部到内部的生硬过渡,而营造出一种具有多层次的空间,将入口界面拉伸为一个有深度的体量(图1),这种设计方式不但能满足医院建筑多入口设置,以及人流和车流方便进入的需求,还能赋予医院建筑丰富的情感化的特征,为患者创造出有吸引力的社会交往空间。
3、医院建筑入口灰空间设计手法及案例分析
通过增加入口界面的深度来形成灰空间(过渡空间)的各种手法,其目的在于提供逐渐进入的可能性,或者说进入的过程性。通过对国内外医院建筑案例的归纳分析,将医院建筑入口形成灰空间的手法总结如下:
A、院/天井形成灰空间
院/天井空间是具有生态功能的建筑灰空间。通过减法设计,形成贯穿建筑高度的虚体量,将空气阳光和绿化引入,过渡内外空间的同时具有调节微气候的意义。是医院建筑入口灰空间设计的手法之一。
北京朝阳医院新建门诊楼是入口界面利用天井形成灰空间的典型案例,医院门诊大楼为高层建筑,建筑体量易对患者形成压迫感,但在入口处将两个天井置入,并将底层架空,入口空间被处理成了一个有深度的界面,患者在广场上能通过三个入口进入,穿过天井空间,再汇入中央门厅,丰富的入口层次缓和了患者的心理,并在门诊等候空间实现了自然通风采光的良好微气候(图2-a)。
B、底层架空形成灰空间
底层架空是最常见的营造灰空间的方式,空间尺度适宜的架空层,能够形成良好的步行和交往场所。
底层架空形成灰空间的案例有日本的公立刈田C合病院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友谊分院。公立刈田C合病院将一个平面尺寸为120米X140米的矩形住院部体量架空于整个门诊部之上,形成两层高的底层架空入口空间,其形态无论从水平上还是垂直上,都与景观文脉建立起了良好的联系,营造的入口空间则在患者与远处山脉景观之间建立起了对话。(图3)
昆山市友谊医院则将整个门诊部架空,形成较长的落客步行区域,患者及家属抵达医院,能快速进入架空体量之下的灰空间遮阳避雨,再从灰空间分别进入门诊部和急诊部(图2-b)。
图2入口界面形成深度的案例解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公立刈田C合病院
图片来源:Google Image
C、构架覆盖形成灰空间
这种灰空间主要通过加法设计实现,构架可以有顶也可以无顶,界定出既内又外的场所,实现内外空间的过渡。
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以完形的构架界定出建筑范围,构架之下,建筑实体量和庭院、广场等虚体量并存,虚体量形成层次丰富灰空间。患者落客后先进入医院主街延伸到外部的玻璃盖顶之下,再进入医院主街。或者先进入构架之下,再进入门诊大厅。无论哪一种进入方式,都使得患者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图2-c)。
4、设计实践
总结医院建筑案例中几种灰空间的设计手法,在宜兴市医疗中心方案设计实践中,对主入口和门诊入口进行了以灰空间为概念的外部空间设计。
宜兴市医疗中心项目为宜兴市人民医院异地新建项目,设计用地面积122800平方米,用地方整,有泄洪河道穿过。建筑总面积22.9万平米,其中地上17.75万平米,包括:宜兴市医疗中心主体大楼,科研教学楼、后勤办公楼三大部分。其中主体大楼包含三栋住院高层,共计1600床(图4)。
位于中部的医院街采用医院双街的形式,形成一个回字形主街,中部下沉景观庭院为两侧主街以及地下的医技、车库部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住院塔楼分三栋设置于医技部之上。医疗中心主体南侧为教学科研以及后勤办公区。
方案采用全新的医院街模式,创造一个花园式的医院,并在主入口创造了两种形式的灰空间,以满足紧凑型现代化医院建筑和人性化医疗环境的双重需求。
1、单曲面门诊模块与灰空间
裙房门诊部分一共四层,采用底部两层架空的形式,以标准化的门诊单元为原型,将底下两层变形为三个单曲面模块,其中两侧较大,分别为外科和儿科模块,中部较小,凹入架空层之内,作为挂号收费大厅。架设于其上的三、四层,是以标准门诊单元与医技形成的方形体量,放置在单曲面模块之上,具有轻盈大气的悬浮感,在下方则形成一百二十米长的落客区,有效缓解了门诊落客区域易拥堵的情况。且曲面具有良好的引导性,连续界面将落客之后的患者及家属从广场上引导进入底层灰空间,并能够直接进入医院主街。
2、中央景观与灰空间
医院街的概念在本方案中有了新的定义,双主街的形式将自然景观引入中部,与医院街融于一体,医院街通透的内界面界定出中央花园的范围,架设于其上的遮阳百叶构架南北贯穿,在北面院区主入口处出挑,与院街连廊共同形成具有层次感的入口灰空间,完成广场到花园的空间转换。
5、结论
灰空间在内外空间的划分中起到了过渡作用,也在人的心理体验上产生了转换作用,提供了遮风避雨,社会交往的场所,缓解了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灰空间的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设计实践,希望在未来的医院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当中,营造出更人性化的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潘洁.大型综合医院建筑形体组合与表皮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12
篇5
建筑为人们营造了丰富的室内空间,景观则为人们营造丰姿多彩的室外空间。景观设计的亭台楼阁,移步换景是能为更多的受众提供丰富的生态文明,切实的人文关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我们所面对的现状却是大区域的地区性规划由规划设计院来完成,小区域的规划直接由建筑设计院来完成,景观设计院设计的景观,基本是在建筑设计后的总图框架内做填空型设计。
不可否认,在现存的先规划设计报批,再建筑设计报批,建设项目开工后再进行景观设计的方法,在时间上对设计项目的要求不高,因各专业不同而寻找不同专业做更深层次的专业设计在操作上也简单,目前也有很多单项不错的案例。但仔细深究后,我们也不难发现真正上层次、有等级的优秀类设计,其优点一定会追溯到总规划设计的设局、建筑设计的腾让,景观设计的最终精细呈现,将所有设计的心思都一举贯通呈现,才能达到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境界。
我认为,要做优秀的整体设计,就必须做从规划到建筑到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从整体指标下的规划统筹开始,到建筑容积率下的建筑布局落成,都需将空间设计的概念深入其中,为未来的人居环境设计创造出大尺度,大空间,大错落。这种操作思路对规划师建筑师的考验是不言而喻的,而景观设计师也需能洞悉规划和建筑的高度,来精心响应配合环境的设计,才能将规划、建筑的设计思路完美体现,将环境景观的人文设计表现的更为融洽。
一体化设计的操作手法在以下几点表现的尤为重要:
首先是规划设计的前瞻性。在规划初期就必须考虑整体空间的布局、节奏。规划设计是概念性的,在大区域设计中考虑的是均衡性、重点性,而在小区域设计中通常则是由指标性占据主要比例。在这时必须考虑到景观用地的比例和分布,用规划的高度来设计室外空间的区位等级高度,这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是建筑设计的周全性。在建筑设计时,必须精心呵护规划为景观的留让,而建筑设计时的建筑落地位置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如何既满足规划规范要求,又能让建筑群落彰显美感,还可以留存腾让出可圈可点的室外丰富立体空间区块,是考验设计师功底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而目前现状中,为满足各规范各审批要求而完成的建筑总图多是杂乱不堪,留给后期环境景观的空地只能做填空设计了。
其三是整体区域高程设计的必要性。一个优秀的整体设计,其在高程上的设计一定是功不可没的。只有优秀的高程设计,才能为后面的景观设计留出更大的空间,为其移步造景创造更多的条件,为景观的立体化、3D化做好铺垫,为景观中心做好立体的背景。
最后才是景观设计的精致表现。而此时的景观设计已不再仅仅只是平面填空概念了。它最终表现的是规划节奏的表现点,是建筑围合中的中心体现点,更是高低层次变化中的视觉转换点。它将规划理念、建筑思路都统一表现为对土地的尊重,对建筑的演绎,对环境的理解,对人文的关怀,这时的景观环境的设计,是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其设计的层次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篇6
环境艺术设计是多种学科知识汇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内容是以室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简单地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在当代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艺术与设计领域,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设计系统;狭义上讲,其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设计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建筑、广场、园林绿化诸要素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为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装饰、家具、陈设诸要素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根据这两个发展方向,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主干,室内环境设计与室外建筑环境设计的课程作为两个专业必修课模块,并在这两个模块体系中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学时,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方法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根据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后建立理论教学体系,让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原则,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控制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整体规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开设层次,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专业实践内容,以形成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与装饰企业联合开发实训课程、实训项目及课程标准,引入企业标准,建设与岗位要求直接对接的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凸显实践课程的优势。同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优秀设计人员来校开设讲座、专题报告,并根据岗位活动特点,研讨专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构建校、协、企三方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体系。
2.科学选择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对号入座
教师应改革固有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能力要求,采取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的多样化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室内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采取项目教学法;室内装饰施工与工艺、建筑材料与构造等课程采取企业实训基地现场教学法;室内软装设计、商业展示设计等课程采取经典案例教学法。
3.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成果的推广,提高师生的积极性
注重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规范,如管理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定为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教学实施单位,负责基地内各个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实施、教师科研项目管理、职业培训管理并实行规范质量监督和考评。校外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顶岗实习的各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
4.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拟实验室等,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性
篇7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多样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地域性景观文化。所谓“地域性”景观,是一个地区历史文脉与自然景观的总和,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人们的各种活动与行为方式等等。我们看到的景观或景物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环境的发展紧密相连。
地域性景观文化的表现和诠释,首先是抓住地域性特色,通过景观设计手法表现出来。在设计中应该找到他们的潜在的和内在的个性,运用到空间中。
餐饮空间:顾名思义就是餐厅的内部空间,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服务的场所。近年来,经济的篷布发展,带动了餐饮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中带入餐饮行业。与中国早期的餐饮行业相比,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经济对于就餐环境的要求颇高,怎样营造出舒适、有情调的餐饮空间,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因素。餐饮空间需要有更高的辨识度,势必在设计、产品、服务上占据优势和特点。那么对于一些地域性文化的餐厅,在空间上需要融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才能更好的相得益彰。面对一派繁琐的设计之后,返璞归真的设计带来更强的空间感受,地域性景观文化的植入可以更好的承载这样的功能,既是一种文化体现,更是环境的营造,视觉上更贴近自然景观,贴近区域文化。
一步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传统美食又一次拉入人们的视线,节目中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节目中张爷爷的“手工空心挂面”是地道的西北民间美食,播出之后轰动全国。
西贝筱面村,主打西北菜,90%的原料来自于西北的乡野与草原。在《舌尖2》播出后高价买断张爷爷的“手工空心挂面”。借助节目的火热,主打张爷爷“手工空心挂面”,成功的营销使得生意异常火爆。除了好的产品和营销手段,环境空间的氛围营造也至关重要。现代餐饮空间的设计注重顾客的体验感,通过空间的环境塑造给顾客传达企业的去工业化,健康的饮食文化。对于西贝筱面村这种主打西北菜的餐厅,顾客看中的是西北的特色性和地域性饮食文化。餐厅的菜品以五谷杂粮和牛羊肉为主,为了配合这样的产品文化,需要让顾客感受西北的人文景观风貌,食品源材料的来源等元素。于是西北地域性景观文化开始以新的形式进入室内。
占据了中国将近三分之一土地的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印象里的餐饮空间类似日本风格的局部室内空间营造,或是植物盆栽的摆放,在自然景观营造上更趋向于内涵和隐。西贝筱面村将食品的源材料搬进室内,大片高高的稻田种入室内,郁郁葱葱的麦穗,坐于其中,仿佛置身于西北。这是很直白的将西北的人文风情植入室内,更具有识别性和个性化,在空间中展现了浓郁的西北地域自然文化。即使不在室内,室外也能一览无余,西北淳朴自然景观引入空间中,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性文化感。餐厅的环境空间结构以开阔为主,开敞式的环境氛围,以及半开敞式的厨房,可以更好的与顾客互动。同时设计中不忘把张爷爷“手工空心挂面”展示出来,可食可看。整个餐厅的互动性、参与性很强,让绿色、健康、生态的饮食文化体现出来,更好的诱导、刺激顾客消费。餐厅的立面设计,以淳朴的西北民风和砖瓦的朴实设计为主。这是地域性的景观和文化特点。
好的空间设计促使顾客消费,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地域性景观文化不仅仅存在宽阔的室外空间,在餐饮这一新兴行业的开拓创新中,地域性景观文化给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城市生活中,自然、绿色、生态可以融入我们的吃住行。在西贝筱面村这个案例中,食材与餐饮文化相互融合,空间与地域性景观设计关系密切,具有主题性、特色性,把文化内涵、环境空间结构和人们需求更好的融入餐饮空间。
篇8
关键词:下沉内庭院;步出式内庭院;天井式内庭院;内庭院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10-0026-03
1 内庭院的发展与功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居住方式也在呈现多样化,现代别墅不仅仅作为人们的一种居住方式,同时也是现代人享受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需要健康的,更贴近自然,有更多的户外活动场地和机会,这就要求新概念下的别墅,应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而适应现代人的种种需求,注重空间的流动、通透与开朗,开发新的功能空间。内庭院在别墅设计中正是设计师开展个性空间,创造新的空间感受形式的良好手段;在另一方面借助于内庭院还可改善传统别墅中的一些缺点。内庭院从传统的院落庭院,发展到现在的多种设计形式,如下沉内庭院、步出式内庭院、天井式内庭院,半敞开式内庭等。
内庭院作为私家别墅的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使得别墅平面在空间上内外结合,人们更加的亲近自然,拥有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从而现代的别墅更富有细腻的人性化,空间更具流动性,创造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内庭院不仅仅作为景观庭院而存在,其承载了更多的功能,作为一个醒目的亮点点亮着现代人的别墅生活。
2 内庭院的设计形式
从传统别墅中的景观庭院,到现在的下沉式庭院、步出式内庭院、天井式内庭院,设计师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寻找着能让现代别墅更闪亮、更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形式。在此对这三种庭院形式略加探讨。
2.1 下沉式庭院
传统别墅中的地下室常因其阴暗、潮湿、封闭,使得人们在使用时有些无奈,只能作为储藏空间。在现代的别墅中也多设有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但其已不单单作为储藏空间而出现,而作为别墅的辅助空间,其作用非常重要,它承载更多的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这就需要在设计时更注重空间的人性化,从功能主义出发,有效而优质地利用空间。下沉式庭院即在院落中使局部的庭院标高下降,将地下的主要房间或多面外墙与下沉内庭院相连,从而为地下室引入新鲜空气和阳光,减少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开辟地下的个性空间,颠覆地下室阴暗潮湿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下沉式庭院的出现突破了地下室只能用做储藏辅助用房的局限,使之成为一个下沉、有蜿蜒情趣的起居空间。
2.2 天井式内庭院
还有一些别墅为了更好地开发新的个性空间,在体型的内部设有小型封闭的景观内庭院,内庭的上空完全敞开,好似中国古典深宅大院中的天井,外迎暮雨朝露,内聚天地灵气,主人可以在里面养殖、种草,别有情趣;此外中部的房间也因这个内院的存在采光及通风得到改善,室内外情景交融,使得内中有庭,庭外有院,别墅的生活空间层次显得更加丰富。
2.3 步出式内庭院
在别墅设计中往往由于地形环境的制约,地形起伏较大,设计者因地制宜,利用地形的坡差,营造出一种步出式的庭院景观。将别墅地下室外墙的一面或两面设计成可直通室外的出口,地下室的主要房间宛如地上首层房间,更直接地为地下空间改善通风及采光,使得地下的主要活动空间完全摆脱地下室的感觉。步出式景观层打破下沉庭院的传统格局,极大拓展观景视野,而这种步出即融入整个庭院景观之中,使人们在迂回的游弋于亦暗亦明空间的同时,陡然发现别有洞天,增生了不少情趣。
3 内庭院设计案例
3.1 下沉内庭院及天井式内院
在A别墅设计中既有下沉式内庭院,又有天井式内院。因下沉式内庭院的存在,健身房不再封闭幽暗,主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亦可在下沉庭院中享受自然的阳光,假山流水,竹影花香。地下空间成为人们内敛、私密、幽静的个性空间。
首层的天井式内院,内庭与建筑更加浑然一体,相互交织,直接将生活景观私有化,造成含蓄幽深的气氛,花园从室外的庭院创造性地走进了室内,为居家生活创造了新的观景平台。设计者从居住者视觉的舒适性和生活享受出发,小小的内庭与天地相通,创造了为室内空间借景的内部趣味空间。此内院虽小但小中见大,内部主人既可以在庭内种上自己喜爱的花草,铺上精致的小径,摆上一把自己喜欢的摇椅,养几条鱼儿,亦可在享受悠悠琴音的同时看到内院青绿如阴,垂落的阳光,使得自然与内部空间相互交融,营造出闲逸高雅的生活情趣。
在下沉庭院及天井式内庭院的设计中,还要注重庭院内的排水设计,防止在暴雨时发生雨水内灌的事故,做好防水及人工排水措施;此外天井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各个角度的视觉变化,同时又要兼顾俯视平面效果,即使从上向下的观赏角度,也应具有趣味性,体现居者的个性,做到精致才有景致。
3.2 步出式内院
在B别墅设计中,设计者利用地形的坡差将主入口设在较平缓的北部,而在南部及东部室外地形沿地下室的外墙以坡地形式缓慢而下,地下室在南部设有室外私家庭院相通的出入口。通过提高别墅一层的标高,使原来的地下室升到地上,地下空间拥有了更大的采光面,步出式地下室直接连接私家园,直接采光,从而告别灰色空间,同时营造出不同于下沉庭院的步出式庭院方式。别墅前院的高低错落,从北侧观之为二层,从南侧观之则为三层,地下室在南面临庭院出口处设计为茶室及健身房,室外庭院的景观可一览眼底,而走出地下空间后即步入内庭院,内外空间瞬间转换,光影的变化丰富了室内的感受,使得人的视觉效果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景观处理上可采用设置台阶、回廊、植物遮屏,花架草坪等布局,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地形和景观变化,使整个庭院景观步移景异,令人感受一新。
4 结语
别墅是现代人冲出城市的禁锢,回归自然的新型生活方式,使人们产生能够归宿感,依赖感,别墅设计中细腻的人性化,高质量的户型和空间设计必定会使现代别墅带给人们全新的生活感受,内庭院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设计者也在不断的探索改进新的亮点。
作者单位:1.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篇9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创意中央;空间分析
后工业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城市产业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日渐加强。而创意产业园的产生旨在聚集创意人群,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就如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其著作《创意新贵》中指出的那样,“创意人掌握创意资本,他们对于地点的选择往往能带动经济的成长,而他们偏好多元化、包容力大、对新观念开放的地点”。可以说创意产业园是创意企业及相关服务在空间集中而形成的集聚区,众多创意者及企业相聚集,各种思维相互渗透,能激发创意灵感,降低制作成本,同时还能获得规模与品牌效应。2
当前,南京从确立“文化南京、和谐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以来,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南京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动力。3创意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根据南京市经济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3 年,南京市正式批准挂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约 53 家。《南京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实行创意产业园的错位发展,注重园区的功能定位和效能集聚,以创新理念打造创意产业园的品牌和特色,对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规划符合产业园特征,功能定位突出,品牌效应显著的产业园区,避免千园一面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 创意产业园的相关概念
(一)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或Creative Economy),又叫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创意产业的提出,首先是作为政府的政策概念,而非学术概念。与传统的以物质消耗为基础的“手脚产业”不同,创意产业被称为“头脑产业”,即强调创意对经济的推动力与附加值。1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概念
在我国,创意产业园的基本定义:依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城市功能定位,利用工业等历史建筑为主要改造和开发载体,以原创设计为核心,相关产业链为聚合,所形成的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等为发展重点、并经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确认的功能区域。同时它也是创意企业、创意工作室、创意设计人员实施交流、互动、集聚的场所和各种创意作品展示、交易的平台。创意产业园区具有公开性与公众性,可允许一般公众进入参观“它的功能除了工业园区的一般功能外还主要包括设计研发、教育、展演、休憩等”2。
创意产业园区根据其使用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创作型创意产业园区、消费型创意产业园区、复合型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创作型创意产业园主要服务对象是专业或业余的各领域的创作者,为他们提供创作、展示和交流的场所,该类型产业园因其使用对象的专一性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
创意产业园的外部公共空间,既存在于园区的建筑群体之间,也有可能与周边建筑外部空间产生部分重叠,或是建筑的内部庭院空间。此外,创意产业园的外部公共空间可能与城市街道、广场、城市绿地等城市开放空间元素产生重叠。3因此可以引入另一种界定方式,外部公共空间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外部空间,它的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4其包含三大要素:活动主体、活动事件、活动场所。
(1)活动主体:人是活动的主体,是空间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空间景观的组成要素之一。在创作型创意产业园中活动主体主要是创意阶层,其次是外来参观人员。
(2)活动事件:主要指社会活动,由活动主体的行为构成。丹麦的扬・盖尔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1而在创作型产业园区内,园区里的创意人群需要在园区内进行工作社交、产品展示、活动交流等,基本涵盖三种类型的活动。
(3)活动场所:即活动事件的发生地。由于创意人员交往的需求,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公共活动。活动主体、活动事件、活动场所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在创意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中,这些活动场所基本分布在广场、内街道、建筑庭院、建筑屋顶平台中。其中 广场包括园区入口广场、内部交流广场;内街道主要指园区内可用于步行的线性空间;建筑庭院包括园区内建筑围合形成的外部庭院和单体建筑的内庭院空间;建筑屋顶平台主要指可利用的建筑屋顶空间,可用于休憩交流空间利用。
三、创意人群的特殊需求
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特征可以看出,影响创作型创意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环境建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创意阶层在创意产业园内的活动。所谓“创意阶层”,是作家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来的:对于创意阶层,与其他阶层较为显著的区分关键在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特征。2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未来数十年内,越来越多的传统经济会转行为创意阶层行业,创意阶层会进一步扩大。创意阶层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决定了创意产业园的空间多样化。
创意人群以知识型劳动者为主,其职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个人灵感的迸发,他们更喜欢一种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和富有弹性的工作时间,他们经常将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因此对于外部公共空间应提供尽可能多的“面对面(Face to Face)”交往空间,让创意阶层有足够的户外个人思考空间,以及人群的交流交往空间。此外,无论是创意产业、创意人群还是创意产品,无论是创意人群之间还是创意者和消费者之间,都需要为他们提供一种交互性的渠道,用于相互联系与沟通。
四、创意产业园的外部公共空间案例研究
目前,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多处于绕城公路以内。其中鼓楼区和玄武区由于高校密集,智力资源集中,辖区内共有 17 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全市园区总数的 1/3。
本文以南京市玄武区创意中央文化创意产业园(本文简称“创意中央”)为例,就其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过程,园区交通组织、外部公共空间组成要素、公共空间节点模式、比例尺度等方面,从园区宏观规划到细部设计详细分析创意中央产业园的外部空间设计。
(一)创意中央概况
创意中央产业园位于玄武区中央路302号,中央门立交桥东南角,由南京垠坤通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改扩建,利用废旧工业厂房,在原有的建筑空间形态上建立的具有产业独特空间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图1)。
创意中央产业园属于创作型创意产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约36 000 m2,建筑面积40 000 m2。进驻业态类型以创意型公司为主,并兼有艺术展厅、高档会所,除满足创意工作者日常工作外,园区不定期会向市民举办个人艺术展与国际品牌的新品展。
(二)创意中央外部公共空间分析
1.交通流线分析
创意中央园区道路受原有厂房建筑的空间布局限制,形成主入口广场――内街――停车广场较为单一的交通流线。园区仅西侧与城市环境有交通联系,进入性较差。由于园内道路路幅限制,现有主要的交通路线为人车混行,园区内两个主要的广场由于机动车位占用,无法起到人流集散和停留功能(图2)。
2.空间类型分析
创意中央的室内外公共空间呈现出并列型结构:从入口广场到三个建筑组团与外部空间呈并列关系,在功能组织上表现出较强的完整性,无明显主次,各个单元势均力敌,可以独立运行,彼此之间通过平等的并联或串联,组织起空间秩序。使用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组织行进路线;同时室内外公共空间呈现出较好的过渡与渗透,为园区人员的交流、展示活动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但同时并列型结构在表现出均好性的同时,缺乏指引性与导向性,在园区中容易找不到重点,不利于空间节奏的递进与营造(图3)。
3.交叉几率分析
从交通分析和结构组织分析可看出,旧工厂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空间布局与交通结构上受到一定限制,基本遵循原有结构。创意中央作为创作型创意工业园,以满足内部工作人员需求为主,因此原有的空间交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基本能够满足创意工作者日常所需的见面与交流需求。而园区面积小和并列型空间结构使人叉更加容易(图4)。
4.主要公共空间节点分析
根据芦原义信的《室外空间设计》中的“十分之一”理论,他认为,设计室外空间时,把它的大小设计成为内部空间的8~10倍左右是比较妥当的(图5)。1
创意产业园的外部公共空间的大小和比例必须与其使用目的相适应,而且其尺度必须使创意人群在其中感到舒适。下面以空间尺度和比例(D/H):室外的空间宽度与建筑高度的比例( Width of Space: Building Height)来分析创意中央的六个主要节点空间的尺度关系(表1)。
1)入口广场:园区标志具有一定特色,能有效吸引人群进入。
高宽比为2.7,空间感受适宜。整个空间氛围既能够有效融入城市,又能够在城市街道中有效突出创意氛围。周边为餐饮、商业服务,能有效集中人流,为创意中央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2)入口廊道:周边构筑物(主要指廊架)使使用人群能自然地从城市空间完成到园区空间的过渡。高宽比为1.2,能够满足车辆双向行驶与人群进出。廊架使得廊道的空间氛围较为适宜。
3)节点广场(建筑前庭广场):作为整个园区的中心分流空间,该空间的景观标识性不足,缺乏明确的提示标牌引导人群进行有选择有目的性的游览。此空间做为园区唯一的出入口集散点,宽高比为0.6,空间过于狭窄,不能有效满足人群的集散。
4)内街1:空间北侧建筑为园区内最大的商展中心,人群流动大,0.6的宽高比使得此空间过于狭窄,建议加大。
5)内街2:该区域以创意人员室外休闲交流为主,空间宽高比为1.1,但人群休息空间被交通和绿化占用了二分之一,作为休闲交流空间,其空间氛围很容易被交通影响,景观体验较为局促。
6)筑灰空间:通过面域的抬高形成灰空间,有效形成交通与休闲的分流。抬升空间与建筑的围合,提升了人流的舒适度。
(三)问题梳理
因为创意园面积较小,功能特点相对单一,并受到原先厂房布局的空间限制,其公共空间多样化开发较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不健全,不过作为以创作型为主的创意园区,其功能大体满足创意需求。不过仍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改进:
(1)交通路线混乱,步行道路空间被挤占。道路作为公共空间,园区停车问题普遍混乱,占用了步行交通,阻碍了公共步行道路,降低了园区的环境质量。同时,车辆的不规则停放干扰了外部公共空间的完整性,影响创意氛围的形成。
(2)绿地率偏低,景观特色不足。由于工业厂房历史延续性,在不影响建筑的开发前提下,大多数园区绿地只能见缝插针,满足一定的绿地率,但是无法在满足创意空间对外部环境的使用需求下,合理高效地设计有效交流场所,不能很好地凸现创意园区的场地特征。
(3)空间结构松散,未能高效整合原有场地建筑空间,合理规划外部环境,导致外部空间利用率不高,未能较好的起到外部空间的交流、展示、休闲的作用。
五、 结语
与传统的工业园区相比,除了满足生产需要,创意产业园更强调工作中创意氛围与休闲消费的结合,以及创意阶层的个性化。对其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综合考虑产业特征、创意人群、文化消费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直接影响了外部创意空间的品质,以及人们在创意产业园中的体验。尽管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城市空间的活力塑造、城市传统产业空间的功能置换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成熟,会对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带来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反思园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规划方向,塑造积极富有活力的外部空间,营造浓厚的创意氛围,才能更好适应创意产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On External Public Spac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enter: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Creative Center
Yang Yihong, Yu Lu
篇10
关键词:公共空间;创新设计;拓展式教育;生态理念;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07(2015)12-0013-040
引言
当下教育建筑大致分为两类,教育局自主建设的公立学校和教育局、开发商合作开发的半公立学校。在开发商快节奏建筑生产和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教育建筑空间往往被压缩得异常可怜,而教育建筑的设计往往也因为业主的利益需求被无限地功利化,呆板化。传统的学校建筑已经渐渐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教育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探讨显得迫在眉睫。
1传统的教学建筑设计模式的局限性
就常规教学建筑设计而言,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以“教学功能房间”为核心的布局形式,建筑内部空间形式单一、呆板[1];而现代创新式教育模式则往往要求加强公共交往空间,甚至更多以开放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层次的建筑内部空间、室外空间。因此,公共场所和空间的缺失必然制约着现代教育的整体提升。
2创新性教育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
2.1建筑内部公共“灰色”空间营造
其主要内容为建筑内部的公共灰空间。内部公共空间是师生们最直接有效、便捷舒适的交往场所。首先,将传统教育建筑纯粹的“交通空间”走廊扩大设计,形成放大集中公共空间,让师生可以停留休憩并且交流探讨。师生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外可以不经意地碰面、聊天。学校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大家庭,这里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容纳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活动。为满足上述效果,除必备有足够面积的公共空间之外,尚应保证其有充足的采光,和舒适的空间形态。其次,在功能组团间适当的布置开敞间隙空间,保证师生们可以很便捷地进入这些空隙空间,在紧张的课程学习之外进行适当放松休憩。课堂上尚未结束的讨论也可以在此继续;同时,这些“静态”空隙可以与“动态”的连廓相连,形成点、线、面的公共空间网络,使学生的活动轨迹在此形成“回旋”和“滞留”,为交往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1]。
2.2建筑外部开敞空间营造
优美的环境和建筑艺术形象能陶冶人的情智,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就曾经说过:“那些长廊和庄重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它们的一份教育作用,实实在在的和化学实验室一样……这庭院的每块石头都在进行着教育。”[1]可见校园环境对学生潜在的影响是多么重要。现代校园建筑中,师生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逐渐加大,使公共外部空间的设计更具积极性。校园建筑应考虑一定的公共交流场所,景观庭院、功能连廊、建筑平台等公共空间元素将功能组织、流线组织、活动组织统一起来。公共空间不再是消极的剩余空间,而是积极的可以启发创造性活动的建筑空间。然而多空间诉求往往和紧张集约的用地相矛盾。这就需要设计者在把握场地制约条件的同时合理的规划,同时巧妙利用各种设计手法,如下沉覆土、局部架空、以及屋顶利用等。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尽可能多地营造舒适、人性化的外部校园空间。在天台小学的设计中,设计师将教学楼主体设计成环状,内部空间集中成为学校运动操场,屋顶设计成环形跑道,巧妙地回应了用地局限的制约因素,使之成为设计的一大亮点。
2.3教育空间的横向拓展
新的教育建筑设计应当充分结合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当下,北京上海等沿海先进城市已经涌现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教育内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理论知识,转而往更宽泛的领域拓展。以北京十一校为例,创新性的“走班制”已经为新的教学模式开启了一扇大门。在这里,学生不仅仅学习数理化知识,可以更多地参加业余兴趣的实践学习,初高中学生可以向大学生一样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如机电实验、缝纫班、汽车设计等各个专业。而且传统的普通教室从原来的50~60㎡增加到120㎡左右,其中,一半用作固定教学区,另外一半则被灵活地分隔成实验室、操作台、小型舞会池等交流学习场所,且教师办公也从传统的独立办公室移到了教室的一角。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功能教室承载了不同的学习场景。与此同时,新的教育模式倡导各类型趣味教室、实验操作教室占比大幅提升,在北京十一校中,各种体验式教学空间诸如汽车模型制作、联合国模拟法庭、小型音乐厅、动物实验室、服装设计教室等一应俱全,学生可以更好的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
2.4生态可持续理念
在校园建筑创作实践中,设计师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易于拘泥于表面形式,重视建筑的外立面设计(诸如形式、色彩、材质等),而几乎很少关注建筑最本质的内涵(建筑使用的舒适度、对自然生态的诉求等)[2]。好的教育建筑应当充分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它既要为师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应当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教育建筑设计中去,即“适宜技术”。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案例(图4)中就很好地利用了各种生态建筑技术,把小学设计成为既舒适又技能环保的案例。
3创新型教育建筑的创作实践
在此以成都市青羊区龙嘴幼儿园项目为例,浅析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创新设计手法的应用。该项目建成于2015年,规模为12班幼儿园,共计5000㎡左右,设计获得成都市优秀原创方案一等奖,项目获绿建三星认证。
设计创新点一:创新的建筑空间布局。方案综合分析了用地周边情况和幼儿园内部空间需求,突破传统幼儿园呆板的“E”型总图布局模式,进行了“组团+共享空间”的空间探讨;最大化儿童公共活动交流空间,形成私密室内活动———半私密室内活动--室外、屋顶公共活动多层次、立体的活动空间。在规整的用地范围内创造了趣味丰富的生活空间。活泼自由的平面形式,不仅符合小孩的心理需求,也对建筑内部自然空气流通起到很好辅助作用。
设计创新点二:大面积流动共享空间。结合用地,采用“外整内圆”的平面形态,在幼儿园内部空间设计出柔化流动的空间,内部公共空间突破传统廊道单一的交通功能,演变成幼儿日常重要的公共活动玩耍空间;而在外部形态采用平行地形边界的线条切割,保证整体形态的有机统一。
设计创新点三: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周边植被茂盛,为不破坏原有场地机理,该方案采用了建筑半覆土的形式,将公共活动部分和后勤办公部分功能组织在一层,通过一个大的覆土屋面串联各个学习生活单元。大面积的覆土屋面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游玩空间。同时将部分辅助空间半地下处理,消减建筑临街尺度,将更多开放空间还原给城市,也丰富了竖向空间。教室组合采用“跃层+平层”综合设计,即大部分班级活动室设置在一层,保证幼儿日常学习活动便捷进出室外活动场地;每个班级对应寝室设置在二层,午间休息可以在二层享受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与此同时局部设置两个平层班级(活动室、寝室均设置在一层)方便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使用。
设计创新点四:自然生长的有机建筑。方案分析了幼儿的行为模式,采用曲化的建筑造型,营造了具有童话色彩的自然生长建筑和内部空间;建筑材料、色彩的运用充分考究,既营造了活泼的氛围,又充分保证了幼儿使用安全。设计创新点五:绿建三星的节能技术。项目所在地成都处于川西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气温较高,湿度大,风速小,潮湿闷热;冬季气温低,湿度大,日照率低,阴冷潮湿。考虑到建筑性质的特殊性,项目在平面设计中,通过ECO-TECT等生态模拟软件,对平面中不利于自然通风点进行模拟计算,在设计中通过增设天井、庭院等措施引导自然通风,通过自然通风达到房间的换气和降温作用。除被动式生态设计外,项目还创新性地运用了大量主动式设计策略:智能监控不同使用空间照明,根据使用者合理控制照明负荷,节约能源;设置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提供日常冷源、热源;利用太阳能管热技术,满足幼儿园日常生活热水需要;收集应用一层屋顶雨水,经过处理用于绿化灌溉;采用光导管技术,补足地下室自然照明。建成效果。
4结语
教育建筑不应该仅仅只是功能容器,它担负着以教育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它应具有特定的气质[1]。创新性的教育建筑空间设计不仅能创造美好的建筑空间体验,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老师间的互动交往,优化教学成果。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教育模式会对当下教育建筑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教育建筑设计本身,不仅要适应整体教育的发展,更要以创新的设计带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不断朝着人性化、科学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教育建筑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2013(20).
- 上一篇: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解
- 下一篇:电工电焊实训总结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室外工程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