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

篇1

关键词:中职;函数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函数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而且较为抽象,是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中职函数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渗透与应用较为薄弱的现状,增强函数教学的创新理念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创新意识指导下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函数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中职函数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中职函数教学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进变量。体现创新理念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在中职数学函数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函数概念是中职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用函数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引进变量使数学从静止的数的计算变成量的变化,要充分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函数教学的创新理念。如在分析某些数学问题时,变量不明显,利用函数引进变量,就可以轻松解决数学难题。由于函数概念本身的表述较为抽象,目前大多数学生头脑中缺少创建变量的意识,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的引导,在中职函数教学中渗透引进变量的思想,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们树立相互联系、运动发展的数学理念,使学生更迅速地理解自变量与变量的定义,在学习函数知识的同时,实际上也打开了更多数学领域的视角。数学教师利用函数的广泛联系性,不仅给学生的解题带来新颖感、难题易解的,而且在广征博引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思维的灵活性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为思维的创造性奠定了基础,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实效。

二、建立坐标。激发创新意识

建立坐标,寻找函数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些几何问题具有动态特征,采用学案教学,增加了课堂容量,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切入点,有助于促进生成高效的数学课堂。创新思维意识的产生来源于数学思想的应用,几何问题的代数化解决,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途径。数学知识范畴中存在着“数”与“形”两个基础概念,坐标系中图形的变换很好地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如把图形放在坐标系中,把图形看做函数的图象,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有机结合在一起,再利用函数解析式及函数性质可顺利解决问题,这便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基础,在解答函数题目时,往往需要结合绘制图象,建立坐标,从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开始,就蕴含了函数的概念。中职数学中的函数教学应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充分利用“数形结合”观念,使学生理解函数变量与图象的对应关系,运用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知识类比,体现创新能力

在中职函数教学中,以对创新思维的理解及思维方式为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知识类比来实现。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在教材的使用上进行大胆创新,强调整体地理解函数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进行函数教学时,对函数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对教材例题进行深挖,把“类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整体理解函数,让学生充分认识知识之间的关系,以便实现学生感知函数概念并形成函数概念的过程,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产生有效的类比联想,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横向转化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函数教学的知识类比,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教学方法要避免两种认识的误区:一是只考虑和以前所学的知识的类比,二是只考虑函数之间的类比。只考虑和以前所学知识的类比,忽略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影响和只考虑函数之间知识的类比,而忽略了函数与数、代数式、方程(组)之间的联系,都导致函数教学失去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函数教学中,如讲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时,不要刻意把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区分开,可以通过类比、对比两者性质的差异,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提升对教学整体性和连贯性的认识,这样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将对后续函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进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促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2、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三、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1.变换叙述方式。概念是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形成概念的过程也往往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求掌握理解概念。而且还要灵活地运用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一概念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概念,变换概念的叙述方式或表达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一题多解。对于同一类题目,由于思考的角度、方法或理解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多种解法。采用—题多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但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列举学生多种解题思路之后,要进行讲评,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哪些具有简便、独特、新颖特点的解题方法。

3.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就是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改变部分条件和问题,而成为新的题目。在应用题教学时,学生经常受文字表达的影响,造成思维定势。总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教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法的创新。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发掘学生的刨新潜能。只要我们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心人,不断培养学生猜想,探索,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善于质疑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升华。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70-02

1 引言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2.1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2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3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3.1 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3.2 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3 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篇4

关键词:数学 创新 培养 刍议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而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数学教育在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数形概念、问题意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求真意识,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创造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职责。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潜能,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根据本人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粗谈几点看法,仅与同仁商榷。

一、创设适宜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去发现、创造。小学生好胜心强,爱好广泛,身性好动,所见所闻都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小学数学教师应据其特点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观察、质疑、探求、新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氛围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求知心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感受数学的快乐,探究数学的真谛。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共同探索。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质疑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质疑,从而激发思维变化,形成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的同时,迸发出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因此,我的课堂教学提倡:有错必纠,有话必说,问题同探讨、同解决,师生观点不同可以争论,有新的发现一起探究,正确观点求得认同,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创设适宜环境,还学生主人翁地位,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合作探究环境中迸发出创新的意识。

二、激发数学兴趣,支撑创新理念。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理念培养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要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培养,必须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热情,就无法进行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心存质疑、凡事刨根问底,对接触过的同类事物,主动变换思维,选择新观察角度,深入观察,仔细思考,可能会有新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践行生活、了解生活、分析生活,以数学故事一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如:我在教学《学习2的乘法口诀》一堂课中,我把教学内容编成动画,编讲故事,边创设情境,“绿草如茵的大森林里有许多小动物正在举行数数比赛,大象当裁判,小猴、小鸡、小猪、依次数起,分别数2、4、6、8再回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10、、12、14、16、1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比赛正式开始,只听裁判刚报出“18”,小猴马上接口“是我”,“24”,小猪及时接上“是我”,“36”小鸡喊“是我”,每一个回答都那么干脆、敏捷,都得到裁判充分肯定,小动物们很快做出反应的秘密在哪里啊?“它们可真聪明啊?”小朋友们迫切想知道答案,我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内容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小朋友们兴趣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那么再往下进行的共同探究活动,就更易让学生接受,创新意识的培养也自然水到渠成。

三、加强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算一算,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以及分割、拼摆、组合等操作过程,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并不断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观察长方形(或正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了探索新知识的奥妙,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了长方形的边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关系,还得出了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并清楚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现象: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无论形状怎样变化,但面积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通过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平面的认识,正确区分了图形的本质和非本质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四、激活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意识

篇5

【论文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前苏联科学家皮卡查认为,数学课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科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室要求通过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创新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抽象和概括是形成概念思维过程的科学方法。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也是舍弃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抽取本质属性的过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实际,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营造以个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情感。异常活跃和丰富,从使学生通过概念发展的过程获取新知,并勇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学会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首先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举出“硬币、钟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脑海里有个圆的抽象概念,进而理解圆的结构特征及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然后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一组图形中标出各图的直径、半径、圆心等,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巩固了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可以克服单向思维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特性和思维定势。 

2.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创新 

《小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计算能力上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过分追求计算速度和加大计算繁杂程度,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和检验。”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承认差别,不能搞“一刀切”,尤其在计算速度上更不能搞“一刀切”,不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计算速度的教学上,不要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做多少题,不要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口算速算竞赛。要要求学生理解算理,但不是要用单一的思维模式解算理。要提出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和检验,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简便方法”“25×16” 中的一题,首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合理简算,结果学生在黑板上列出了很多的方法: 

① 25×16=25×4×4=100×4=400 

② 25×16=25×2×8=50×8=400 

③ 25×16=25×8×2=200×2=400 

④ 25×16=25×(10+6)=25×10+25×6=250×150=400 

⑤ 25×16=5×(5×16)=5×80=400 

⑥ 25×16=(20+5)×16=20×16+5×16=320﹢80=400 

⑦ 25×16=5×5×2×8=(5×2)×(5×8)=10×40=400 

学生汇报结果之后,要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并说明这些简算过程都是正确的,但教学中还不只限于这些,要再进一步让学生观察﹑比较来找出众多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是最合理简捷的,在学生达成一致共识“25×16=25×4×4”是最简捷的,计算教学中鼓励创新并选择最佳思维点就是目的落到了实处。 

3.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创新 

思维能力是数学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必须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独立解决问题。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时,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例如:“在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64千米,用这样的速度,从甲地至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看到此题学生们很快想到用归一法莱解答:64÷2×5或64×(5÷2) 

教师再问:“除此外,还有什么方法?”学生又想了想,举手回答:用比例法解答 

解:设甲乙两地公路长x千米。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培养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14-01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小学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根据近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利用迁移规律,诱发创新意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或将已经习得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或是结构类同或是类型相同。教师要抓住此特点,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教学,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探索精神。学法的迁移:传统教法,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哪种机械的、呆板的方法已不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思考、类推、迁移、创造,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学得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强烈,萌发创新的意识。迁移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够运用迁移而不断的掌握知识,这就为达到“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不觉的被诱发出来。

二、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修定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三、在教学目标上,突破教材,突破自我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因此,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小学的数学教材课本中,不仅具备简单的计算以及图形操作,还包含了大量的逻辑推理和统筹安排,这是培养小学生们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怎样才能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培养其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老师们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培养起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小学生们的天性,它同样也是创新的一个基础,是创新意识的一个萌芽,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上,要保护好小学生们的好奇心。

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提问:在学校里要种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3棵,应该怎样种?这种超出常理却又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出了它们的好奇心。此时,他们就会发挥出自己的想象,用玻璃球或者各种小物品来代替树苗进行操作,经过反复的实践,最终将问题解决。老师们在出问题的时候,千万不可以急于求成,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拓展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动脑进行实践。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在对待问题时积极思考,认真研究,老师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为整个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师生在互动和交流中完成知识的传授。同时,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还要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交流,让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和依赖感,在课堂中敢说、敢问。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树立起信心。

二、要让学生们感觉到创新所带来的各种趣味,让学生们爱上创新

小学生们学习的愿望是智力和感受上的情感色彩,在教学和认识周边事物的过程中都充满了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重要因素。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们应该经常组织这种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常见数量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这节课中,老师可以用“小卖部”作为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们上台买货,在各种讨价还价中让他们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各种概念,并搞清楚这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各种数量关系。接着可以用小组作为单位,让学生们自主展开买卖活动,让他们解答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将其运用在生活中。老师要竭尽全力保护好小学生们的创造欲望,让他们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体验到参与和创造所带来的愉悦。

三、老师自身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一个良好的创新意识

在培养小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之前,首先老师自身就要树立起一个创新意识的观念。教育的本身就属于一种创新过程,因此老师必须具备这种创新意识。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思想的教学理念,确立起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大胆突破的教学原则。老师们要深刻体会到创新教育的各种内涵,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传统的教育过程由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改变成为让学生发现新信息、加工信息增长知识的过程。只有当老师们转变了教学观念,才可以满足新教育所提出的各种要求,承担小学数学教学和创新教育的重任。老师们必须树立一个主人、主体和主角的学生观和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观。老师们不但要研究教育方法,还要研究探索学法,要从“学”的角度去研究学法,不断优化学法,使教和学达到最佳效果,以“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达到教之有效的目的。

同时,老师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各种科学性以及系统性都要有充分了解,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修养。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老师首先要知道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了解自己是活动的组织者,只起到一个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执行者,处于一个整体的主导地位。老师要做到不搞师道尊严。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建立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完全自由且放松的情况下,他们才愿意动脑筋,才会有敢想敢说的勇气及信心,才会有创新。同时,老师要多加鼓励他们。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学生们能别出心裁的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这就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可能包含了将来的大发明、大创造,老师们要鼓励学生们尽情思考问题,大胆提出假设和不同的问题,即便是错误的想法,老师也不能对其进行讽刺和挖苦,要对学生们的每种想法作出肯定,再指出其中的不足。这样才可以大大鼓舞起学生创新的勇气,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不能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要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运用到这些知识,分析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品质,这对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创新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们讲些数学家和发明家的故事,点明创造给人类带来的幸福,这对鼓励小学生从小立志,培养创新观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不断提倡思想创新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学生的独创性。

与此同时,老师们必须注意培养小学生们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同样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力,就不会有发现,如果没有发现又从何谈创造呢?所以,在观察之前,必须指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以及要求;其次,还要在学习中及时指导学生。例如可以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循序渐进的观察,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五、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随着学生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生活经验的越来越丰富,老师们要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培养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将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同时也可以减轻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郑显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2)

[2]胡春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篇8

下面结合几年来新课改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创新意识及其特征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教师的创新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2.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活动性:留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

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进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3.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2.组织交流、共享发现: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20)+(+30)=+50;(+20)+(―30)=―10;(―20)+(+30)=+10;(―20)+(―30)=―50。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探究本质,统一认识: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出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景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此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兜圈子”、“绕远路”。

4.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 创新意识 培养

我就数学课堂,浅谈一下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学生的许多意识和能力的形成,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学校里的学习活动,而这些学习活动是教师组织和指导的。在当今知识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的着力点必须由单向的文化传承转移到激发创新上来。而实现这一转移的根本在教师,因为教师是直接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特别是数学教师要摒弃“数学学科最难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大胆改革。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一)钻研教村,挖掘教材的实质。

教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原材料,教材本身虽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去寻找创新能力培养的切人点,这就是要挖掘教材的实质,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促进教学的和谐,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计教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法以突出创新为价值取向,把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前提。

三、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常常具体表现为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创新的激情。我们在教学《圆的内接四边形》时,对于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我们不要照本宣科直接写出,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任意内接四边形,然后让他们量出各内角度数。猜想下一圆内接四边形对角的关系,再延长四边形一边,量一下这个外角的度数,猜一下这个外角的度数,猜一下,这个外角与内对角的关系,最后再证明猜想,让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达结论,引导学生证明猜想,并做进一步完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记忆水平。

四、教学中灵活设计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创新想象的参与下,通过思维不断提示事物的本质,产生某种新疑,独特成果的过程,在教学《正方形》时可以在学习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正方形概念。

设计问题:1.四边形ABCD在 时为平行四边形?2.平行形ABCD在 时为矩形?在 时为菱形?3.四边形ABCD在 时为矩形?在 时为菱形?4.矩形ABCD 时为正方形?菱形ABCD在 时为正方形?

5.平行四边形ABCD在 时为正方形?

6.四边形ABCD在 时为正方形?

让学生自行探究,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等不同角度。全方位探求满足新的特殊四边形的条件。由一般到特殊,让学生独立思考,拾阶而上,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实现创新思维。

五、引入教学开放题,强化创新意识

传统的、单一的题型已经严重除非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问题,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是十分有益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些题改造一下,加大题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例题的改选,使例题功能更充分发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表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应体现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之中,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但综观当前农村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好多弊端。那么,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引领者,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创新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教学也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让一个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去教学生创新,纯属“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的意识,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不能有效地开展创新教学。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改变教育理念,提升道德修养,丰富创新教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创新教学的技巧、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不断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以满足教育创新的要求,更好地为创新教学“保驾护航”。因此,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学的保障。

二、创新应以人为本,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他们是未经雕琢的玉石,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一)刺激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只有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思考,捕捉创新的机会,大胆鼓励学生去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了黄金分割这个概念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查询更多有关黄金分割的历史与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考虑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特殊多边形,如等腰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腰梯形等、探究在这些图形中是否存在黄金比,若存在,图形应满足什么条件,具备什么特征,从而刺激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创新的动力。

(二)合理利用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教师必须保护好学生先天的好奇心。好奇心能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慢慢地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一定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出他们的好胜心理,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学具制作比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从而产生创新的冲动。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巧设疑点、布置陷阱,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进而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二)加强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主线。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才能获取参与探究的体验,深刻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开动脑筋,挖掘潜能,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这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如,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后,如何探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时,教师可预先向学生布置一个制作任务:制作一个一组对边可以伸缩等长的平行四边形,以备后用。对于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制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材料、筛选材料、截取材料、加工制作等。经过探讨,利用双休日时间,有部分学生利用饮料吸管制成等符合要求的平行四边形。这件事也给学生了一个启示:凡事一定要认真对待,精心思考,这样才能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三)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所学内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差异的原则,精心筛选、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作业,帮助学生达到巩固新知,提升能力的目标;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设计一些动手型、探究性的作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究、创新,发现规律。总之,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用正确的教学的方法,严谨的创新思维,大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以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努力营造民主、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创新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