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电子技术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标准;维修电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职业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维修电工的考证及学习是重要项目之一,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对应的职业是维修电工。因此,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为标准、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重建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以解决专业教学与“维修电工”考证相互脱节的问题。
一、确立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企业调研,维修电工在不同工业部门如机械与设备制造、汽车与配件工业、电子工业,从事自动化生产。除操作自动化生产设备以外,这些设备的维护成为其专业工作的重点。此外,维修电工参加生产设备的建造和改造,进行电子维修,在车间维修并制造电子、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组件和仪器。符合专业要求的工具、测量仪器和测试材料、旨在有效完成任务的工作和工作岗位设计以及与同事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交流,都属于维修电工的任务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职业行动的要求。维修电工能对任务进行整体性观察并在完整性的工作过程背景下对其进行组织,也就是说,借助其企业关联知识关注过程的衔接并与其他部门(机械保养、物流、制造计划等)合作。
二、提取、划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以电气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及营销服务等职业岗位为导向,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提炼难度1-4级的典型工作任务。
(一)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1)
工厂车间照明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普通机床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电机的安装与维修、小型电子设备的调整与改装、工厂供电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构建与维护。
(二)系统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2)
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设备运行的检测与控制、电气设备控制的安装于调试、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三)蕴含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3)
电气设备的调整与改装、数控设备的维护。
(四)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4)
生产设备的调整及生产质量保障。
三、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方向教学计划
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支撑课程,形成了12门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编号 学习领域课程 基准学时
小计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1 电工基本技能 2周 2周
2 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 4周 4周
3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 4周 4周
4 电气绘图技术实训 8周 8周
5 PLC应用技术 5周 5周
6 组态控制技术 2周 2周
7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4周 4周
8 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 3周 3周
9 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 3周 3周
10 单片机应用技术 4周 4周
11 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 5周 5周
12 自动化课程设计 2周 2周
合计学时 1196 468 286 442
四、建立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举例)
以《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学习领域课程为例,建立讲授单元和行动单元学习任务和内容。讲授单元主要对PLC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PLC的编程软件及编号范围;基本逻辑指令表示方法及其应用方法;掌握梯形图的绘制原则及PLC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对典型生产线工业控制对象进行系统的意见设计、系统的软件设计、安装调试设计,共计150课时。
行动单元中建立五个子学习领域课程:
1、控制方案的初步设计(学时:12),学生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现有自动化生产线及需改造的生产线进行调查,并据此形成初步控制方案,讨论并完善,最后提交具体可操作性的控制方案。
2、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学时:48),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交流电机的控制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使用完成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3、物料分控系统的PLC控制(学时:24),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物料分控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的使用方法,完成物料分控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4、机械手的PLC控制(学时:30),根据控制方案要求,了解并掌握机械手的使用方法,完成机械手控制子系统,并进行测试与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5、系统综合计划与调试(学时:36),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全系统进行联合调试,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完成全系统了,并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融合到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开发中,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职业资格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研究,可有效的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课程最大的作用;可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为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平均,王伟,韩宝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5):49-51.
[2]刘勇,段保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11(6):85-89.
篇2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能力,电工电子实训,设置方法
一、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类各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电类专业课程之前的第一科电类课程。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训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实训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高职教育的特色。电工电子实训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如何设置电工电子实训题目,构筑电工电子实训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二、电工电子实训题目设置研究的意义
1、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脱节。教师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比较好的做法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把那些理论上难以想像,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但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解决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无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1.2 实验教学手段还延续传统的路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传统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过程由教师设计好,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获得预定的结果,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提高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电工电子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2.1 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生产现场是用理论解决问题应用能力,而不是用理论分析问题。学生就业的第一个面试题目就是应用能力的测试。为此,为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电工电子技能,有必要把电工电子实训做为高职教育的一个课程体系,使之系统化、科学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制造、运用、安装、调试、维修等方面需要大量的高职人才,正是这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转换环节上的需求,搭起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讲台,探索电工电子实训题目的设置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永远课题。
2.2 多学科技术相互融合的需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处理器把各专业学科有机制联系在一起,如图一所示。接口技术是电工电子学科发挥作用的舞台。同时做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是完成学科融合,掌握相关专业课程基本保证。
三、电工电子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是为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学业时间短,学业任务重的特点而产生的,虽合二为一,但是也自成体系。电工技术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应用能力模块既有明显的区分,也有有机的结合,如图二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恰当的实训题目设置,可以很好的完成相应的能力训练。
四、实训题目的设置方法
4.1 影响实训题目设计的因素
4.1.1 教师的专业倾向。专业教师是专业人才,但并不是全才,“术业有专攻”,所以,在实训题目的选择上必然有侧重的方向问题。
4.1.2 实训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大多是由过去的中专学校转型而来,实训条件还没有跟上社会对高职学院的要求。实训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场地的转移,不是授课方式的转变,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有效的运行。
4.1.3 地域市场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式与地域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关系。高职学院的办学宗旨也就是为地域市场经济服务。所以,实训题目的设置,也会受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影响。
4.2 实训题目的设置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同时,也有自身专业性的一面。经过适当的知识和技能扩展,而成为相对独立的职业领域。如家电维修工、维修电工、无线电装配工等。
电工电子实训题目的设置应遵循“四适应”原则:
4.2.1 适应学生特点。高职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较差应用能力,但这不意为着动手能力差,我们把实训题目分成三个层次,各取所需。初级水平基本达到实训目的,中级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基本可以独立工作。高级水平基本可以独立工作。
4.2.2 适应专业需求。不同的学科专业,对电工电子实训内容要求不同,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侧重于维修电工、接口电路、功率推动等。自动化专业侧重:数字电路的设计、检测电路、接口电路等。分专业设置不同的实训题目,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4.2.3 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灵活的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法定。实训题目的设置也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长春的汽车产业,无锡的弱电子应用,沈阳和徐州机械装备制造等。深入地域企业,了解职业技能需求。
4.2.4 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专业与职业是不同的,电工电子实训题目的设置要给学生的职业取向留下适当的“接口”。学生毕业后,经过适当的专业能力补充,就很容易实现职业转换。图三是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设计的电工电子实训题目设置方向。
五、总结
电工电子实训题目设置,必须符合高职学院的办学宗旨,本着“必须、够用”为度,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设置电工电子实训题目。
参考文献:
[1]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 职教论坛 ,2008年10期。
[2]何成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集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7期。
篇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
发展前景:“自动化”一是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同样有着光辉的前途。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使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市场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尤其是广东地区,自动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动化产品不断普及,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应用,智能交通的不断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仪器仪表、机械、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2、机械/设备/重工;
3、建筑/建材/工程;
4、新能源;
5、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房地产;
7、其他行业;
8、汽车及零配件。
篇4
【关键词】电工电子专业 探索 科学
电工电子专业是一门职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性专业,在相关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该专业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关系非常密切,并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器械不断被人们研发出来,电工电子专业的内容也日趋完善与丰富。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校对课时进行了进一步的压缩,这使得丰富的学习内容与少学时的矛盾愈发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基于工作过程为导构建对电工电子课程的改革方案,将过程和工作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发现,电工电子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多就业于电信工程领域、电子技术领域、电气自动化领域、测量领域等,这些领域都是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所以目前市场电工电子专业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非常多。所以在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企业调研、社会调查等方式来首先确立该课程的目标,了解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与方向,清楚学生在岗位上将来要承担的任务与职责,并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来对电工电子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设置。通过相关调查我们能够将该专业相关的学生就业方向分为三类,(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些岗位:电子或电器的技术管理、调试与检修人员;(2)和应用有关的岗位:电子、电器运行、维护、检修、营销与服务人员;(3)辅助研发岗位:研发与设计的辅助人员;测试人员;技术支持等。只要学生未来到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测量及控制等领域就职,那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就会得到有效的应用。
为了使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实际中教师要将实际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不但要使学生拥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经验,而且还要培育学生的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实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运用科学的方法
在实际过程中,为了提升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电工电子课程的。比如,兴趣法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开始之前,老师可以提前准备用的实物道具,在过程中向W生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引导启发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培育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方法指的是在实践中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将总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交由不同的学生进行分担,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3 运用丰富灵活的考评方式
现代教育改革中提倡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对于电工电子这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学科来说传统的考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老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采用考评方法,适度增加过程的分值。比如课堂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平时个人表现算入期末总成绩等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提升对实践环节与课后复习环节的重视程度,避免其进行突击学习为了应付考试的现象发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技能竞赛,让他们在竞赛中得到成长,锻炼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4 电工电子专业实践研究
在实践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五步方法进行,以电工电子课程中抢答器的制作为例来对阐述五步法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1)进行项目的引入。目前,随着各种智力竞赛的日益增多,抢答器也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广泛的应用到了各种竞赛中,而由于竞赛的特性,抢答器的精准、公正性能也是最被人重视的。在竞赛中,通过选手对反应的快慢,抢答器会显示出相应的指示灯。(2)向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设计制造一个可以供四名选手同时使用的抢答器。这一任务后使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下实践来搜寻制作抢答器相关的资讯,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编制出可行的项目设计方案。(3)项目实施。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将项目拆分成三个子任务来进行相应的操作。①对抢答器制作的电路、编码知识、逻辑函数以及分配器原理进行学习并能够自主应用;②选择适合的电路元件;③将选择电路元器件按照图纸进行焊接并整理完成制作过程。(4)项目评估。对已完成的抢答器进行调试与检测,填写评估报告。(5)拓展。老师对学生的作品以及评估基于点评,并引导其对于抢答器的原理以及应用范围等进行思考。
5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课程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择业的需求。所以,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案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并根据市场的最新变化来对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另外,相关的实践已经证实,科学的方法配以灵活的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该课程的效果,以便于更好的发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基础地位。
参考文献:
[1]卢国燕.浅谈如何提升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师的设计能力[J].新课程(下),2015年09期.
[2]鹿凌燕.基于工作任务的《电工电子技术》改革[J].决策管理,2015,(05).
篇5
关键词:非电类专业;电子类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作者简介:彭翠云(1979-),女,湖北荆门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戎海龙(1980-),男,河北正定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02-02
几乎所有理工科院校都会开设电子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理工科学生专业性的需要。[1]该课程主要设在信息科学及相关部门院系,由于其内容涉及到电学最基本的原理及应用,故为广大理工科学生所接受。其中所涉及的领域除电子类专业学生外,还包括非电类专业学生,如农林、材料、机械、汽车、化工、建筑等专业方向。与电子类专业相比,非电类专业领域广泛,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根据目前非电类专业电子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非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子教学的几种需求。
一、非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子类课程的四种需求
1.专业需求性研究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与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对于电子类课程的需求也不一样,有些专业只是需要大致了解就可以,不需要深入掌握,有些专业在以后的实践中可能会经常涉及到电子方面的知识,需要牢固掌握。故对于非电类专业本科学生的电子类课程的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现阶段针对电子教学类的教材种类繁多,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材实施教学是关键,这样既可以节省学时,又深浅适度,重点突出。
在众多非电类专业当中,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与该学科的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文科类专业如艺术、文法等专业很少选择电子类课程,而理工科专业大部分则会接触电子类课程,但对于电子类课程的选择则有所区分。农林专业在以后从事的行业中基本不涉足电子类领域,所以这类学生对于电子课程的学习属于“扫盲”性质,他们具有扩展知识面的需求,但必须浅尝辄止,《电工学简明教程》[2]比较适合这类学生。化工、建筑等专业的学生就业从事的大部分行业与电子专业关系不是很紧密,只是偶尔用到电子知识,因此这类专业通常将电子教学作为基础教学,该类学生可以选择《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作为教材。现有学科中与电子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专业是机械专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校在机械学院专门开设机电专业的原因。机电结合如此紧密但是又不能把机械与电子混为一谈,在现阶段机电专业仍然侧重于机械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但电子技术方面的学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学校已经将电子类教学如:“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作为该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EDA”等课程设为选修课,并且占有较重的学时和学分,同时增加较多的实践环节,如电工实训和电子实训。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汽车专业这类专业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不亚于机械专业的学生。[3,4]汽车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及研究方向,其中汽车电子方向是该专业的一个主要方向,该方向的学生对于电子知识的学习不亚于电子专业的学生,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对汽车电路知识的学习时间多过对汽车机械结构方面的学习时间。汽车电子方向目前开设的与电子有关的专业必修课程有“汽车电子”、“汽车电器”、“汽车电子线路”等。对于这类对电子知识需求性较强的专业则需要开设“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电子类课程。
2.学时需求性研究
“学时适当,突出成效。”现在高校开设的课程繁多,学生总的学时有限,某一课程占用太多的学时,就会减少课程的种类,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权衡之下只能通过削减学时来达到学时数和科目数的相对平衡,使很多课程的学习不能处于一种理想的学时分配状态。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为了达到各类专业的此类平衡,对于非电类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学时有很多种。例如对电工课的教学而言,现在开设的电工课中有多学时的和少学时之分。多学时的最多能够达到56个学时,少学时的可能不到30学时,其中还有48学时的、40学时的、32学时的等等,在这些学时中至少还会包含一定比例的实验学时。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机械、汽车专业等对电子知识需求较密切的专业会选择48学时的课程来学习,这是一个基本能够满足该类教学需求的时长。对于化工、建筑等专业会选择40学时的课程来学习,对于农林专业会选择32学时的课程来学习。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有些专业选择学时太短,学习效果比较差,可能刚刚开始学习没多久就要结束,太少的学时无异于没有学习。笔者建议既然有必要开设电子类课程,就一定要增加学时数量以达到合理的效果。
3.实验环节需求性研究
“升华理论,付诸实践。”由于非电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许多非电类学生对于电子类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对于电工学的学习,很多同学被书本上的公式、符号、定理弄得晕头转向,很难理解它们,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学习主要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去理解,对于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这就需要学校开设一定的实验或实践教学环节,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48学时的电工课程,至多安排4学时的实验,大致能安排3个左右的实验,学生也只能对课程少数内容进行实验的验证。而且现在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大都是实验台架和实验箱的形式,通过试验台架和试验箱的形式来进行实验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学生实验的安全性,特别是电工类强电的实验;不利的方面是: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因为很多实验台架已经将很多的连线固化到台架里面,学生在实验时主要是连接很少的线路,学生在实验时操作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能够增加开放性实验,保证学生除了教学要求的实验学时外,能够有充足的课外实验的机会,同时合理选择使用台架式实验设备,增加学生动手的环节。
4.电子类课外实践活动需求性分析
“多多参与,全面培养”。通过了解,有很多非电类专业学生对于最基本的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此类元件在现实中如何使用,这类知识并非在理论教学中没有传授,而是缘于没有参加电子类的实践活动。有些院校非电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电子类的课程和实验,但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验中可能很少有机会去亲自使用这些元器件,如果非电类专业学生没有开始此类的教学实践课程,这就需要学生参加课外的电子类实践活动去补充。许多没有参加电子类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当然没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这里所指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参加电子类大赛的情况,这类比赛往往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并非只是电子类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规模比较大的电子类比赛有: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有很多学校成立各种团队专门应对此类比赛,当然由于学科优势,这类团队中大多是本专业的学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非电类专业的学生也参与进来,如机械等专业,其在此类比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参加的基础也是源于他们有一定的电学类基础,因此应该鼓励非电类学生多参与此类竞赛,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多方面的人才。电子类学生和非电类学生对于电子类课外实践活动的需求是一样的,作为对电子类课程的教学补充,学校应该增加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结语
本文从非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子类课程的需求性出发进行研究,从实际出发归纳出几点建议,同时也是对电子类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一点探索。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求能够不断丰富高校电子类教学模式,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不断满足现代高等教育对电子类课程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奖.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388-390.
[2]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篇6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生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提出将分层次教学应用于非电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针对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电工电子;分层次教学
基金项目: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W2013B02)
作者简介:孙莉莉,女,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66-03
电工电子技术是非电专业的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源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的求知欲和生源结构变化的需求。[1]因此,对非电专业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采用分层次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紧迫性
(一)学校的发展和生源结构的变化是分层次教学的内在要求
电工电子技术是非电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源结构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生的求知欲和生源多层次结构的需求。[2]非电专业的高职学生生源发生变化,包括理科生和文科生。为解决课程内容偏难、学生不爱思考、文科生存在听不懂现象等难题,需要进行分层次教学改革。
(二)学生不同就业岗位是分层次教学的外在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多样化。[3]笔者所在学校非电专业包括物机、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以笔者所在学校物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布为例进行分析,工种包括大型机械司机、一线操作工、汽车装配工、机械技术员、现场调度员等。从这些工种可以看出,物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可以分为3个层次:(1)实践技能较强的生产一线工人;(2)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都过硬的技术员;(3)除了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的调度员。岗位的层次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素质和潜能进行分层次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根据学生的生源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
以某校12级物机专业为例,将本专业学生按照生源不同可以分为3个班。12物机1班为普高理科生源,12物机2班为普高文科生源,12物机3班大部分为对口高职生源,还有少部分为普高文理科生源。针对这3个班的生源进行分析,学生生源包括普高学生和职校学生,还有文科和理科的差异,在授课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总体而论,普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动手能力稍弱;职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学习能力稍弱;理科生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较扎实;文科生的发散思维较好,数学、物理知识较为欠缺。针对学生的生源特点,应加强训练普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调动职校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在动手操作实践过程中的故障问题,提高职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对文科学生调整教学内容,由于文科学生没有学过二进制,所以应删减逻辑电路部分知识,鼓励学生分析任务,自行查找资料,激发文科生对理科知识的兴趣。
(二)将教学内容项目化,进行分层次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内容包括6个项目,项目1为电路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其中主要任务包括电阻、电感、电容和电源等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检测;项目2为日光灯的安装与检测,其中主要任务包括用示波器观测单相交流电的三要素、日光灯的安装与故障检测、日光灯功率的测量。日光灯的安装与检测与电工工艺课程衔接,旨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3为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连接与测试,其中主要任务包括三相交流电源的测量、三相负载的测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和三相异步电动机长动控制线路的连接。项目3的内容涵盖了电机的相关知识,为后续“PLC的应用与维护”、“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项目4为5V直流稳压电源的连接与测试,其中主要任务包括各组成电路的连接与测试;项目5为晶体管放大器的连接与检测,其中主要任务包括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基本放大电路的连接与测试;项目6为三人表决器的设计与制作,其中主要任务包括基本门电路的识别与测试和三人表决器的设计与制作。根据非电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加强学习。如港机和物机专业,加强项目3内容的学习;汽车和模具专业加强项目5内容的学习。
(三)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分层次教学
每个班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可以分为A、B、C3个层次组,A组包括知识基础较好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B组包括知识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强的职校学生,C组包括知识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每个层次组讲授不同的教学项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和考核方式(见表1)。
非电专业学生分层次教学能够解决A层次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使其学得充实,能发挥其潜力;能够使B层次的学生理论和动手能力全方位提升,加强其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能够解决C层次学生的学习困难、听不懂等现象,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安东.职业院校分层次教学改革的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79-81.
[2]宫鹏.项目教学法在电工电子实验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65-167.
篇7
【关键词】技工院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电子企业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其中需求最多的是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工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办学目的就是为现代电子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现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地推进,要实施课程改革,就要明确改革思路、找准改革方向、理顺改革主线。要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设置,研究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其中课程设置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技工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是一个重点问题,应该深入研究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理清改革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
一、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技工院校一般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也是按照高中课程基本要求加上专业技能课而构成的教学体系。从学习层次上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实训课这三个层次,课程安排上采用按照专业体系和通用要求设置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往往是只重视理论传授,不适合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是以技能为主,也不能很好地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脱不了上述的通病,还有自身的不足,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按照学科体系安排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严密性,严格地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安排对于高校生也许没有问题,但这绝不适合技工院校的教育,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理论固然很好,但是对技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不了,也不需要掌握,他们需要学习掌握的是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这样的安排往往理论课比重过大,实验、校内、外实训环节不完善。
2.重设计、轻装配和维修。我们技工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大专院校课程的简化版,从大学课程简化而来的课程设置一般是重设计轻装配和维修。大多数课程开设是为设计服务的,电路原理讲得很深奥,但这些深奥的原理对技校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将来从事的大多是装配、检测、维护和维修等工作,即使到设计单位,也是从事一些设计的辅助工作。所以掌握装配、检测、维护和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对技工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往往被轻视。
3.重功能、轻工艺。在现有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是只重视电路功能,不重视工艺。这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观,在学校,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如何实现电路的功能,而在企业,我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被要求能够看懂工艺文件,并能按照工艺文件进行装配,我们的毕业生还被要求能够编写工艺文件,设计工艺流程,改进工艺方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教材的问题,有教学条件的问题,有教师的能力的问题,但主要还是观念上的问题,课程安排者主观上重功能、轻工艺。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设置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技工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用得上”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整合教学内容,设置几门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3.在课程内部采用项目化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具体的必学内容可以兼顾现成模块和框架模块教学的方法,工学结合,应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技能掌握目标作为任务引领学习,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锻炼和技能训练。在设计技能实训任务时,应充分调研学生的基础技能掌握程度,注意从技能训练复杂程度上由浅到深,实训任务应是为整体技能目标而设计的任务,能够承载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实验、实训以及工学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结合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2012年,新乡市技师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了较大力度的课程改革。在充分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规划了新的课程设置,这一方案已在2012级新生电子专业班级使用。现就新乡市技师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新教学方案的课程设置做如下说明:
1.采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和选修课程这三个层次设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文化基础课程,主要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为专业主干课程,用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是专业拓展部分,用以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化精研学习和兴趣发展。
2.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和选修课程以课程的形式展开。但这里的课程并非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是原有的多门课程的整合,是有机地融合而非机械地叠加。例如模拟电子技术即是原有的模拟电子、电子测量、电子工艺和电子装配、电子CAD等课程的整合。
3.专业主干课程以基础理论、装配和维修并进的方式展开。在保证理论设计方面够用于技能实施的条件下,加强了装配和维修等课程,并开设了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和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等综合课程。
4.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技能,每学期都安排了不同种类的工种实训,分别有:电子基础训练、小型电子产品装配实训、电工照明电路安装实训、电工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实训、电动机控制实训、电视机维修实训、单片机实训、PLC实训、SMT实训等等。
5.考工与教学融合。把学生的等级工考核和考前培训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在毕业时既拿到毕业证书又拿到等级工证书。把等级工考前培训纳入实训计划,第四学期考
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维修电工双证,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拓展考中级通讯维修工。
6.专业课程总体规划上不涉及具体产品。无论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还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或电子产品维修技术都以基本技能学习为目标,具体电子产品的学习也是以类别区分。在这些课程的框架内让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地选择,比如家电里面就选择了彩色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并定期组织学生走上社会义务维修,使学生具体的体会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向和兴趣。
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法。虽然新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还是按照课程进行设置,但是在安排课程时已考虑到在所有专业课上要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所以已经对课程进行了有利于实施项目课程的统整,这使得专业课都可以进行项目教学,并在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进程和任务目标,采用分段式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每一阶段的技能学习都得到落实有效。教师上课时按照一个个项目编排教学内容,实施工学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课程设置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一些思考,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一点经验,也有一定的反思;总之,技工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应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进行修正,加强适销对路的专业技能培养,改变单一的结构,朝专门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面向就业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为祖国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夏晖.高职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6).
篇8
1、机械设计与制造就业方向:可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产品设计、制造与开发、机械系统自动控制等方面的设计工程师、工艺师、CAD/CAM技术员、检测维修、管理及销售人员。
2、机械设计与制造主干学科主学力学、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电气工程人员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了粗浅的探讨。
1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1.1 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电力部门、科研院所、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与维护、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工作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1.2 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以下能力:
1.2.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和管理科学基础及外语综合能力。
1.2.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1.2.3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2.4 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1.2.5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2 实验、实践教学的安排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要求的分析,并考虑学院所在地区大量水电站的修建及工业园区的兴建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西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几经修改,最后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如下:大学一年级除了公共实验课以外,专业实践课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原理实验;大学二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电路原理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上机练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实验;大学三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PLC实验、PLC设计、微机原理实验、运动技术设计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发电厂实习、单片机控制实验、专业英语读写训练、数值计算方法上机实验、项目管理案列分析、自动检测技术设计;大学四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变电站(所)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仿真技术上机练习、电力市场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3 科学合理性的分析
3.1 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为公共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选修课。这三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应用于某个学科方向或学科方向的分支形成体系和系统,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使学生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的实验,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逐步的、分层次的、全方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如学生将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数电模电与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单片机和自动检测技术这几门课程相互联系起来就能向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
3.2 分层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年级为公共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外语视听、计算机上机、体育、社会实践等,还有专业实践如普通物理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重要基础。二年级为专业基础或专业技术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这些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电路参数测量方法,常用电子仪器使用方法以及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使用方法。三年级为学科专业主修及专题设计性实践训练阶段,如PLC实验和设计,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同时还安排学生到发电厂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专业知识及其在发电厂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四年级为专业综合能力,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将前三年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将各门课程相结合最后进行毕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素质。各教学层次均有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从基础到专业、自底向上可形成体系,从单一实验到综合实践环节,分模块、成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
3.3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中,落实《西昌学院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中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不低于三分之一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3.4 其他强弱电结合能,强电包括了电机、继电器等,弱电包括了单片机、自动检测技术等,他们的结合能向控制方向发展;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向电力电子方面发展;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专业宽,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
3.5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作保证。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和其他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交流和学习,再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开放,实现了“递进式”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运行体系。
篇10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专业;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44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0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发展核心是与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就现在来看与其相关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无论是生产或者是生活,包括教育、交流、商业处处都在呈现着与信息技术的密切联系。
这样的社会现实无疑对掌握一定的电子专业技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无疑给能够培养此类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带来发展的机遇。中等职业学校是能够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中等学校,它能够满足那些在中考中成绩不理想、想继续学习或者获得一技之长的学生的需求。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人又重新把目光瞄准了职业教育,尤其是热门专业备受关注和追捧,电子技术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之一也是如此,下面笔者就这一专业的发展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电子技术专业现在在有些中职学校被发展成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这给电子技术专业赋予了更广泛的学习内容。就目前来看,中职电子技术专业依然保留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设计与装配、单片机原理与维护等基本课程,还增加了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维护、网络技术等新课程。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技能的从事生产或者维护的一线工人。
当前中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既反映了传统学科课程的特色,也在顺应时展的潮流与需求,体现了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而从学生学习状况来看,效果却不是很理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导致到毕业时间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部分学科知识难度太大,这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相对困难;有些学科专业知识陈旧,导致使用效果大大降低;学生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保证,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在就业问题上。所以,针对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二、应该采取的方法和举措
学生是衡量学校专业教学最好的标尺,就业是中职学校吸引学生最好的依据。据此,作为中职学校来说,针对当前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状况,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来不断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足于时代潮流,办出特色和水平
当前中职学校的发展环境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之间的竞争依然很激烈,生存和发展问题依然是每所学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句话反映了中职学校办好专业教学的努力方向。
作为每一所中职学校来说,时代的发展已经赋予电子技术专业更丰富的内涵,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在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一个新的高度,与电子技术相关的产业越来越多、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电子技术专业要立足于现实需求,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同时要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二)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
教育本身应该是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既需要教师的教也需要学生的学。作为电子技术专业来说,其中有大量的知识是涉及物理学科的,知识抽象且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但是从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中考中没有达到普高建档线的学生,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基础较差,且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尤其是主动学习的意识是比较欠缺的。
针对这样的学生情况,教师要结合专业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一定的调整,尤其是要做好知识之间的衔接,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做足必要的铺垫,这样学生的畏难心理才可能减弱。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调节课堂教学流程,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容易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用心了,教师教起来才可能更省心
(三)重视知识之间的整合
电子技术专业现在所用的教材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有些内容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教师要有潮流意识,紧跟时代前沿,及时把一些新知识和新理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保证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要立足于学生扎实掌握基本技能这一现实需求,对于有些知识要进行大胆的整合,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四)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确定办学目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新型人才。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教学理念,电子专业可以围绕电子技术操作技能、制作技术和电子产品维护技能等方面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学习及实训活动,并且要制订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改革方案,还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并积极开展岗位培训,这样有利于中职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巩固和实践应用,更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要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有效合作,增加实践教材科技含量,不断优化课程,打造“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五)多种途径改善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