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导视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空间导视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空间导视设计

篇1

关键词:地铁;公共空间;导视系统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64-01

作为地铁空间的导视系统,其导视牌点位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导视系统的功效问题。当使用者无法在第一时间检索到理应提供的信息时,会产生对非熟悉环境的各种生理及心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交通功能弱化。因而导视系统的点位设计在城铁公共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设计环节。导视牌的设置既要做到符合空间功能、人体尺度的需求,又要满足使用者行为惯性特征,尤其要关注使用者视线投射的密集点,这样才能将导视信息无阻碍地传达给寻路者。

一、利用垃圾桶进行导视设计

垃圾桶是地铁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它在地铁中的使用频率也较高,人们手中的垃圾往往通过垃圾桶来运输出去。因此,垃圾桶的大小、颜色以及放置的位置都影响着乘客。所以充分的运用垃圾桶现有的作用,并且利用它本身的颜色和大小等为地铁空间提供导视设计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利用垃圾桶进行导视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垃圾桶的选择。垃圾桶的选择应该以各个地铁站导师系统的整体设计风格为导向,来选取垃圾桶的造型和颜色,并且利用垃圾桶的造型和颜色进行导视设计,这样不但保持了各个地铁线路设计风格的统一也为人们提供了服务。同时,这样的垃圾桶设计不但美化了地铁的空间环境也为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加大了人们在地铁空间的识别能力,从而起到很好的视觉导向作用。

二、利用墙体进行导视设计

墙体是地铁空间环境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类空间元素,也是人们视觉接触面积最大的空间元素。因此,有效的利用墙体这一空间元素来作为一种视觉导向的方式,不仅会为乘客提供明确的行为导向,还可以使乘客享受到视觉上的美感,消除自身身处在地下空间时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在武汉地铁二号线的导视系统设计中,主要以对墙面的处理和墙体的处理为主。例如,对墙面可以采用色彩、肌理、材料和图案等装饰手法进行设计,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加强印象,起到一种良好的识别作用;而对于墙体则可以进行形态上的加工。例如,通过在墙体中建造展台或者在墙体上悬挂展品等方式,使人们在观看对象的同时就完成了寻路行进过程。

三、利用自动售票机进行导视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地铁中的自动售票机我们就可以运用他在视觉导师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自动售票机的使用率极高,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其使用率高的特点进行导视系统设计。比如,我们可以将自动售票机的机身的颜色与地铁内导视系统的颜色进行统一规划;还有我们可以在乘客所购买的车票的背面或者旁边印刷与乘客所乘坐地铁线路有关的线路图,引导乘客出行;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自动售票机上显示当前地铁的地理信息,方便我们的乘客能够找到自身周边的一些信息以及乘客所需要到达目的地的信息。

四、利用座椅进行导视设计

座椅是地铁系统中重要的公共设施能够为我们的乘客提供休息所用,它的设计是地铁系统人文关怀的体现,也可以为我们的地铁空间提供最为重要的艺术设计。因此,充分利用地铁空间的座椅进行视觉导向设计不仅能够方便我们的乘客进行休息还能够进行导视,并且这些导视颜色还提供了丰富的趣味性,给我们的乘客提供了较深的印象,便于视觉引导。笔者认为要在座椅系统中增加导视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座椅的颜色选择应该选择那些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并且要与周围的环境设计想协调。二是座椅的造型上可以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或者具有延伸性的造型设计,吸引我们乘客眼光让他们能够从座椅的造型设计上获得导视信息,给乘客留下印象,便于乘客进行视觉识别。三是在我们地铁的出口出,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带有箭头的座椅来为我们的乘客指示,引导乘客出行,这种设计不但具有趣味性还十分明了。比如成都地铁一号线有些地铁站都采用了此种设计。

总之,地铁导视系统的规范化设计是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功能化的具体体现,地铁导师系统设计一定要以满足乘客的具体需要为目的,为乘客提供方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地铁导视系统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需要其导视的功能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孟杰,冯子铭.基于平面语汇下的商业空间装饰设计[J].艺海.2011(04).

[2]赵佳薇.大型商业空间导识系统浅析[J].大舞台. 2011(07).

[3]叶蕾,朱明健.对商业空间设计的几点看法[J].青年文学家.2009(21).

[4]胡海权,赵研.医院导视系统设计研究[J].美术大观.2011(08).

篇2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竣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1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由投入物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产出物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施工工期、施工技术、施工气候、施工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对市政道路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哪一个因素没有控制好都会出现质量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木桶效应,因此对该项目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1.2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

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图纸)、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与方法,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共同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工序及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还以一些专门的法规作依据,主要包括:

有关工程施工规程及验收规范。如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基与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关质量检验、取样的技术标准,使用的相关材料的验收、包装、标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二、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对质量进行控制

根据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和时间段来划分,可以将工程质量控制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2.1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对各项工程参与者进行审查。首先,监理工程师应该持证上岗,并且是懂经济、管理、技术、法律,并且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全面技术人才;其次,施工队伍的素质(包括思想、技术、身体)将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在审查时发现有不合格者,取消上岗资格。对施工方法进行审查。施工单位在开工前提交施工方案上报监督部门,经审核通过后即作为施工依据。对工程设备进行审查。对于重要的施工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测,经质量管理人员认可后方可使用。对工程所需的材料进行抽查。所有用于工程中的材料必须有抽验报告、产品合格证。在施工前进行环境调查,熟悉施工环境。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并明确各部位的质量标准。

2.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依据:合同文件、设计文件(设计说明及施工图)等;技术标准、实验及取样的技术标准、材料验收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建筑安装作业的操作规范。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质量的关键环节,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在没有形成产品前,也就是这条市政道路没有结束工程建设时,对项目的质量进行监控,跟踪质量变化,分析引起质量变化的原因,采取措施纠偏。

工序质量控制的原则是通过对工序的一部分进行检验,统计、分析、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如果工序质量与预期标准出现偏差,则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控制和修正。其控制内容包括:工序活动开始前对条件的控制,要求人、技术方法、材料、机械和环境能满足施工要求,为保障工序活动的质量,严格控制这五大影响因素是基础;采用必要的检测手段或工具,对工序活动结果进行质量检验;对检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这些数据所遵循的规律。根据工序数据分析和质量标准,对整个工序的质量进行判断,当工序质量正常,则进入下一个流程,当工序质量发生波动时,就进行工序分析,以寻找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特别是主要因素;找到主要影响因素后,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修正,以达到规定要求;为了检查调整和修正的效果,需要对调整后的工序再次进行检测、分析、判断,直到质量达标为止。

三、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工作当道路修建工程完工后,对该道路的路基、外观按规定进行质量核查,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文件要求。工程质量验收分为过程验收和竣工验收。

3.1工程质量验收程序

对于工程质量的验收,应遵循一定程序:各个小项的工程完工后,由施工方的检验人员自行检验,并汇总;当各环节质检符合标准时,由施工方提出验收申请,建设单位应联合监理部门对该工程进行质检,并写书面报告。3.2工程质量验收的基本内容及依据

工程质量验收的基本内容是:保证资料检查、对分项工程的内容进行抽样检查;其中以原材料、施工检测、试验资料为重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主要依据:国家有关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经审批部门核准的项目相关材料、以及工程承包合同等。

3.3过程验收的要求

施工过程是形成质量的关键,因此,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因素进行监管对保障工程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验收应该在施工单位自行验收评定后进行。凡是参与质量验收的人员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及工程勘察、设计文件要求。应该做好原材料的取样和检测工作。

隐蔽工程要在隐蔽前由建设单位通知相关的监管单位进行验收,同时还要上报验收文件。只有通过分项工程和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与规定要求相符合。

3.4竣工验收的要求

竣工验收时由政府牵头,会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的,具体的要求如下:

1. 施工单位第一次质量检验

为了在正式验收时顺利通过,所以在工程完工后,由施工单位自行组织质量验收,即第一次工程检验。第一次质量检验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分包方自验:工程分解成很多小块,负责每个小块的施工方在完成工程后自己组织质检人员,根据验收标准、合同条件和设计图纸对拟报的竣工工程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检查工程施工结果与设计要求是否符合,质量与规定和合同标准是否一致。项目负责方自检:根据分包方提交的自检报告和相关资料,由该分项的项目经理组织质检专职人员来进行检查。经过严格的检验,如果工程建设项目达到竣工标准的,可填报竣工验收的通知,如果没有达到标准,要进行整改。公司汇总检验:项目经理将分管的项目质检情况汇报给公司,公司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质量进行审核和抽检。如果项目质量不合格,则专家会根据项目特点给出整改意见,整改后再次进行检验,直到通过,然后正式申请验收。

2. 施工单位提交验收申请报告

竣工预检合格之后,建设单位正式向监管单位提交验收申请报告。接到申请后,监管部门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3. 现场初验

建设单位所提交的材料符合要求,监管部门将对其进行初步检验。将检验结果及时通知建设单位,责令建设方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修补的工作,如果必要则进行返工作业。

4. 进行正式竣工验收

初验合格后,由监理单位牵头,组织上级主管部门、质检局、使用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部门,进行正式竣工验收,通常正式竣工验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分部工程竣工验收:把总工程分解成多个部分,其中某个分项工程己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成,符合生产要求和使用条件,并通过预验合格,可以进行正式验收,并办理交接手续,在交接过程中应该请总包的施工单位参加。全部竣工验收:当施工方自建自查各分部的质量都符合国家标准和合同要求,并且通过了建设单位的总体审核,建设单位将与项目审查相关的所有资料上报给监理方,并与质检、主管、使用、设计等单位一起参与工程的质量的正式验收。当项目的质量验收完毕、交接手续办理结束、工作总结做了汇报、工程款进行结算后,此时该工程的所有工作才算结束。

四、结语

总之,由于市政道路的特点及建设规模和环境的特殊性,对市政道路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特别关注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问题。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涉及质量的控制。要保障市政道路的总体质量,必须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导向,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济宁

 

中低收入住房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不仅在我国,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渊源以及中低收入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国外的经验只能用来借鉴而不能简单照搬。本文从城市公共设施的引导作用来分析,通过居住空间的落实,进行回归性研究分析问题的核心,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1 城市公共设施对居住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1.1 引导居住空间开发时序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是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基本要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时序决定着开发的时序,也是择居人群的重要导向之一。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又会根据相应地段与居住人群而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形成对择居人群的二次吸引力,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社区。免费论文。

1.2 对城市地价起决定作用凡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地段,都对择局人群形成强大的吸引,其地块价值也相对较高。从公共设施完备到人群聚集、地块价值的提高,再到公共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的完善和便利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块的价值。

1.3 参与社会网络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道路、公交网络以及服务设施对于城市居民的出行、生活、交流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居民社会网络构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社区文化、结构、层次的明晰化和固定化,对于设施的选择和建设重点又起到筛选作用。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居住环境的层次、文化品位、阶层关系等有着预设作用。

2 城市公共设施的导向性分析2.1 交通可达性需求城市道路和公交网络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群的出行方便程度,进而影响其对城市资源的利用以及人际交往圈层的范围。低收入人群等城市相对弱势群体在占有城市资源方面原本就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尤其在私有化交通工具日益发达趋势下,更处于一种不利地位。由于资源的分配不均,高收入者对城市交通设施的占有比例将大幅增加,从而将低收入者进一步推向边缘,形成了公共设施占用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所以,受保障者对公共交通便利程度有着更高的诉求,住所周边的公交网络成为人群的主要出行节点,与公交站点之间的步行距离直接反映了出行便利程度。济宁市由于城市建成区范围较小,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分布较为集中,居民多以公交加步行和自行车等方式出行为主。而济宁市北湖新区的建设和东部中心的拓展,必将导致的城市建成区的“跨越式”扩展,结果将是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将急剧下降,受保障对象的出行劣势将快速呈现。

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应结合公交网络布局, 在主要公交换乘中心周围布置保障性住房。在旧城区中,越是居住条件好的地段其公交系统越发达。基于目前老城逐步疏解的趋势,济宁市一方面可以加大已建设保障性住房区域的公交网络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对原繁华地段整合,政府可以集中调换与回购其住宅以用作租赁性保障住房。就北湖新区和东部新区而言,从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阶段就应重点考虑将其选在交通便捷的地域,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网络的优势,以保证受保障群体的长期受益。

2.2 区域就业需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生产的服务条件,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其行业特性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起到对社会劳动力的配置作用。旧城更新改造的居民迁往新区,打破了原有社会网络的支持,虽然有了住房保障,但是在收入来源和交通成本的影响下,其生活品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方面在国外的建设实践中已被证明。

济宁市北湖新区的起步以及东部新区的拓展将孕育出南部中心和东部中心,必然形成分别以两个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服务网络。如何利用本区域的优势完成对受保障对象的就业安置是居住空间布局首要考虑的问题。理想化的选择是结合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和公交换乘枢纽集中布置保障性住房社区,其他社区临近公共服务设施地块分散布置保障性住房,便利受保障对象就近就业,统筹安置、定向选址,以达到合理的居住空间结构。

2.3 文化生活需求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是否健全、利用是否充分、服务范围是否广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到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提高,特别是社区中心更是区域的文化生活的集散地,所以对于住区居民来讲,能否方便的共享这种资源直接影响其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

济宁市旧城区居住密集,公共设施配套完善,且受到早期“单位制”和居民购买能力的影响,多被中高收入群体占用且地价较高,在这一区域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余地有限。随着城市行政中心南移,将带来新区的发展和内城的整合,鉴于此,结合旧城和拟建新城公共设施布局保障性住房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2.4 有效引导社会网络的同构社会系统被视为一种依赖性的联系网络,社会成员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Ruan 1993)。免费论文。其中和居民最为密切相关的是社会支持网络,也是微观社会网络分析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前三项需求均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性构成要素,均与城市公共设施布局和完备程度相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网络是相对低水平的,处于社会边缘的状态,保障性住房如不能从社会网络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保障上给予受保障人群以更多的支持,就无法给予其社会活动和生存能力的保障。免费论文。迁往郊区、新区的居民以及其他受保障人群,得到的是住房实物支持,而原有的社会网络却几乎不复存在,其生活水平并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因此,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的作用和引导是其社会网络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重新构建所必需的。

基于以上观点,济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必要在旧城疏解和新区发展中重视受保障人群社会网络的构建和优化,在保障其居住权利的同时为其生活、交往以及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旧城疏解中,结合原有公共设施用地配建住房,将危旧房集中地段更替为相对较高容积率的住房,用以还迁和增设保障性住房;对于原有设施和环境较好且其原居民迁出的地段,政府采用回购的方式予以保障低收入人群。新区建设中,在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前就应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的便利性,重点以临近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段作为选址参考,在政府收益与社会保障之间取得平衡。

3 结语居住空间布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对其研究要落到实体物质空间上,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城市公共设施为导向、如何优化与合理布局济宁市旧城和新城保障性住房的措施,以期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宏著.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聂兰生,邹颖,舒平著.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焦怡雪,伊强. 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问题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8,(9).

篇4

[关键词]市政 道路桥梁 施工质量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35-01

一、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城市的交通量日益增加,为了缓解市政道路桥梁的压力,必须要加大市政道路的建设面积。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提升,为提高市政道路桥梁的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是市政道路工程的核心内容,市政道路桥梁的质量不仅影响到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一个城市的市政道路桥梁不仅要满足当前城市在交通上的需求,同时需对城市具有一定的美化作用,提升城市的整体美感,为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由此可见,市政道路桥梁质量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

二、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常见问题

1)道路桥梁的路面平整问题

当前我国的道路桥梁建设工作都普遍的使用沥青混凝土,因为这种建设的方式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例如: 养护和维修十分的方便和简单、噪音较小等。但是影响道路桥梁路面平整度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路基和基层的平整程度。如果路基的材料不合格那么就会使得路基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陷,从而影响到了路面的平整。此外,如果施工人员在对基层进行施工的时候,没有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施工工艺,那么就会使得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平整。

2) 材料成本控制和施工人员素质问题。

建筑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蓬勃,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许多工程队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但该种做法使得施工过程存在着很多安全方面的隐患,致使施工者在未来的施工中存在着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这个弊端对于较大的施工工程而言

3)道路路基沟槽回填土沉陷问题。

影响道路桥梁使用寿命的因素有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和承载力等,为了满足市政道路桥梁建设的特殊要求,地下管线的埋设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然而在这些管线的回填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填土在压实方面与具体的实际方面存在出入,以致路面地基出现沉陷及裂缝,降低工程的质量。

4)闭水试验不能合格、

管道渗水造成管道渗水的主要原因在于管道基础条件不利,造成了不均匀的沉陷,引起局部积水,如果情况严重还会造成接口开裂或管道断裂;其次,使用了质量不合格的管材,出现了接口开裂或破损;第三,管道接口施工不合格,出现了局部松散或裂缝,降低了管材的抗渗性能;第四,检查井施工质量不合格,连接管和井壁的结合处容易出现渗漏;最后,没有严格的密封闭水封口。

5)材料质量不合格

施工材料质量对市政道路施工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市政道路出现的许多质量问题都是因为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例如:路面产生裂缝、麻面等,施工材料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检查施工材料不规范,少数施工单位中的材料采购人员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为了谋取私立,在采购材料上经常会用质量较差的材料代替质量较好的材料,同时因为没有严格的对材料采购环节进行检查,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质量存在问题的材料,从而导致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会因为施工材料问题而引起多种质量问题。施工材料的存储不规范。施工材料的存储如果存在问题,将会导致施工材料质量收到损伤。

三、 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遵循的原则

(1) 严格遵守项目要求的原则。必须严格遵守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要求。

(2) 确保工期的原则。根据施工内容合理科学地安排施工顺序,充分考虑气候等因素对工期的影响,科学地组织指挥,争取提前完成任务。

(3)文明施工的原则。施工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本着节约用水,防止水土流失的原则,降低污染,合理安排施工通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降低工程的费用,保护生态自然,做到文明施工。

(4)创建优质工程的原则。制定创优规划,确保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分项工程质量都达到合格标准以上,建造一流的精品工程。当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发生冲突时,首先保证工程的质量。(5)坐好预防,确保安全的原则。安全是施工过程头等事情,施工者进行施工的时候要树立安全责任目标及建设规章体质,对施工现场进行随时抽查与检查,确保工人施工现场的安全。

四、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1) 测量质量控制。市政道路桥梁由于建筑物较密集,地下管线较复杂,排水管道定位精确度要求较高,因此应该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前的测量准备工作,检查并进行复核并签证,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复核无误后及时督促施工单位完成测点任务,加以测量保护。

(2) 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在市场经济利益诱惑下,施工队极易滥用充数、偷工减料,所以要督促承建单位对材料进行严格把关,若需要采购大批量材料,则应制定进料计划,监察人员要仔细检查材料的品质,检验合格后再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才可以投入使用。

(3)路基施工质量方面的有效控制。 在道路建设中,路基是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道路的主体,而且是路面的有效载体。所以关于路基施工的质量方面的保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松铺厚度的安排,要实事求是,不要偷工减料;要按时检查和监督,经检验合格之后进行压实。

(4)沉陷和桥头跳车病害处理措施

加强路基工作区的强度和稳定性道路工程中路基由于承受的行车量较大,受到的荷载较多,所以一旦其稳定性和路基强度受到影响,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出现道路沉降从而导致裂缝产生,所以必须要把握好结构稳定性的特性。针对影响路基工作区稳定性的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一)路基处理工作中最主要的施工工艺就是对路基的填筑,这是保障路基强度的根本。在填筑路基时,对于填筑材料的选择时至关重要的,填筑材料的性能直接关系着今后路基是否会出现沉降以及裂缝。

(二)路基强度主要通过压实度来反应,提高路基压实度也是最有效的提高路基稳定性和强度的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这块严加控制。

(三)此外,提高路基强度的另一有效措施就是降低地下水位。在对路床进行开挖时,如果发现开挖处有渗水状况,必须要及时进行处理,因为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如果开挖时出现了土质比较差的地段,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对其换填,这样其路段的稳定性才会得到保证。

(5)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想施工质量得到提高,施工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要加强人员录用资格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施工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落实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

结束语

总而言之,应尽量避免道路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质量的控制,而且要对不同的施工阶段进行分期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要分工明确,在问题未出现之前进行有效地解决,确保施工安全及保证建筑的质量,提高市政建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淑清.谈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

篇5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运用城市综合体导视系统设计的城市建筑模式在国内占据的比例显著提高。城市综合体导视系统设计,有利于城市职能的复合开发,充分提高了城市形象和价值。以重庆市为例,进行综合体导视系统设计现状的研究分析,希望为国内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国内城市综合体空间导视的构成特征及存在问题

1.国内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导视的构成特征

(1)国内城市综合体建设由于人口众多,城市建筑面积有限,使得在进行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设计时,必须从空间导视系统考虑,保证公共空间承载更多的城市社会发展职能。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入,城市综合体设计在导视系统下,公共空间设计的社会性显得尤为突出,所承载的社会职能也越来越复杂。重庆市是国内有名的山城,重庆市结合各种山势与嘉陵江、长江形成的复杂空间形式,应用综合体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城市结构,使得城市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城市形象更加凸显。

(2)现代城市的很多职能,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上。随着当地政府对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构架的控制力度逐渐加强,越能通过城市的建筑空间,体现出城市化。因此,全方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为未来城市建筑的发展主要方向。重庆市为了提高建筑品味,追求中高档次,以金融职能体系为主体功能,注重特色风格建设,打造一体化的全方位的城市功能建设。

2.综合体空间导视设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城市综合体空间导视系统设计水平,虽然在这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目前的城市整体综合体空间导视发展状况来看,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与城市职能发展还不是完全适应。

(1)城市综合体导视系统设计,相对于单一建筑体系来说更具优势。但当前的国内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设计,大多偏重于对个体空间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市进行科学的导视布置、设计。在进行城市综合体导视系统与城市职能整合设计时,没有有效解决,城市整体导视与城市职能之间的协调性设计。

(2)国内一些开发商与建筑工程设计师,为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表现化,忽视了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布置。综合体导视系统设计,能够有效整合城市整体的空间职能发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合理,必然影响到城市整体空间功能的使用,最终反而对城市整体品质和经济价值有所降低。

(3)国内对综合体导视系统设计认知程度不足,没有将场地特征与附近的建筑体量科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给人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无序感。

(4)景观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的主要内域要素,能够柔和周围的环境,调节当地的小环境。国内当前的城市综合体导视系统设计,对城市环境主题表现不明显,整体空间缺乏灵动性。

城市综合体空间导视协同设计

1.内部协同设计

内部协同指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与城市综合体整体的空间、功能、交通和景观系统之间的有效协同,空间组合协同是城市内部协同关系的基础。

(1)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的内部协同组合设计主要有五种:空间布置、空间围合、空间连接、空间层叠、空间嵌入。五种方法之中,综合体空间导视空间采用空间并置的方式时,城市空间构成能够有效地表现出的城市开放性和建筑独立性。而采用空间嵌入的方式时,城市综合体的整体功能关系表现也较弱,但实现了空间与体量协同的灵动关系,城市的空间构成布局也比较灵活多样,使得建筑体量和外部界面形式更加丰富。

(2)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的聚合协同设计,主要是以公共空间作为综合体导视空间的组织重心,实现城市功能的统筹布局。从空间形式来看,公共空间的形式越通畅,综合体导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联系就越发紧密;从空间职能来说,公共空间是综合体导视空间中人们的主要交流活动的空间。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的聚合协同设计,可以有效增强城市职能特征,提高生产使用效率,实现综合体的内部集约型,加强了城市功能之间的联系。核心公共空间的组织功能体系要注意城市职能多样性,保证同场地特征因素协调一致。

(3)通过城市核心公共空间对城市综合体的功能整合,是城市综合体导视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常用方式。以公共空间作为关键节点进行城市功能整合,可以确保各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和整体性。核心公共空间与动线空间进行整合设计,能有效提高各功能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4)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系统同公共空间景观协同设计,主要体现在两者协同的主题性、景观性和舒适性。人对空间形式的感知体现了人对空间环境的最基本的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表现形式类型多种多样,有针对性的设计,可以有效的表达出综合体导视空间设计的主题意义。而在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系统设计,通过景观等元素植入,为人们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重庆市的地面形式复杂多变,采用了综合体导视空间系统设计以空间嵌入为主,多元化空间有机组合,通过公共空间的过渡和渗透,以城市公园为核心进行立体布局,使城市建筑与当地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时代性和地域性,使城市整体布局显得自然美观。

2.外部协同设计

以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协同设计为要素,是实现城市综合体外部开放性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的利用城市资源提升城市综合体的经济、社会价值。对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系统进行科学设计,可以充分实现城市功能的集约化、空间景观协同的整体化、城市交通协同的立体化。

(1)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与城市职能的协同设计,需要政府同投资开发商建立有效地合作关系,促进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模式的建立解放,建筑师要大胆创新,科学应用不同的空间组合方式,营造出城市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复合公共空间,加强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复合功能。重庆市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大力建设开放式的城市公园,加强开放式链接,强化与周边建筑的链接,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

(2)城市整体导视空间与城市交通的协同设计,是城市综合体导视系统设计与城市职能设计的主要模式,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根本方法。城市公共交通占用的公共空间比较少,而且交通运输能力较强,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国内城市的拥堵问题的根本方法。城市综合体链接公共交通可以有效节约城市用地,从地面、地下、空中实现公共空间的有效链接,缓解城市压力。重庆市一些地方都将公交总站,设置在一些中心广场的底层架空空间,减少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压力。

(3)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的协同设计,一般从城市建筑与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和城市景观空间环境与城市综合体导视空间的相互融合进行展开。重庆市通过开放式的城市建筑,加强与综合体导视空间的相互渗透融合,采用界面消隐、模糊空间、空间流动等方式加强了城市景观与综合体导视空间的融合性,增强了重庆市的城市景观品质,加强了城市肌理的塑造。

结束语

本文以重庆市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协同设计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主要从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内部协同设计和外部空间协同设计进行探讨,为国内城市综合体的城市职能开发,减少城市发展风险,突出城市主题价值,提供了有效地借鉴参考,希望推进国内城市化的发展,紧跟全球经济化的步伐。

篇6

【关键词】儿童医院 导视 情感设计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童医疗水准有了明显提高,但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丰富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仅是医疗水平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于大众,大家逐渐开始对医疗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医疗环境”,是指人们对医院空间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评判。①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环境的改善在实现最基本医疗意义的同时,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儿童医院导视识别系统的设计属于医疗环境设计的一部分,笔者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这一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尚不成熟,部分儿童医院已经认识到导视识别系统对整个就医环境的重要性,但鲜有成功案例出现。几乎每家医院仍旧以白色作为主色调,让包括患儿家长、患病儿童在内的就诊人员感到严肃、缺少关怀。此外,医院的导视系统混乱、与环境不能和谐融洽也是问题所在。实际上,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医院,早已抛开白色而选用更具人情味的色彩来改善整个环境。

本文针对儿童医院中导视识别系统设计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况,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层面,以人文关怀的视角,说明对儿童医院导视识别系统设计研究的意义所在。儿童医院导视识别系统情感设计研究,体现了对患儿、医护人员及患儿家长等的关怀,对于提升专业医院品牌形象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患病儿童的心理特征及情感表现

一般儿科患者对疾病缺乏深入理解,根据过去的认知经验,看到的白色的墙和口罩就会联想到将注射止痛药,承受疼痛,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心理活动通常与快速变化的情境相关联。儿童的个性差异与年龄段有关,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特征以及不同的行为表现。

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对于病痛往往不会认识到有何种后果,因此,当他们十分惧怕治疗检查过程所产生的痛苦和不适,常常表现为拒绝、哭闹;然而作为年长儿童,他们明白到医院就医是为了身体能够尽早康复。儿童虽然心里可能极不情愿配合医护人员,但是在大人的劝说和鼓励之下,他们在行为上还是会较配合医生的治疗。

此外,年幼的患儿会因为加重的病情表现出哭闹不安和抱怨的行为;年龄稍大点的患儿,则更容易出现心情焦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精神状态差、话语减少等现象。

国外儿童医院的设计注重娱乐性,医院环境给患者家或是游乐园的感觉,其特征是吸引患儿安心休憩或开心玩耍。于是空间显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情感,使儿童具有归属感,不再排斥。因此,它们做到了对患儿身心的关怀和体贴,这就是情感设计的意义所在,其所体现的或许不是可以量化得出的效益,却能够明显地体现在减轻患儿的身心痛苦、减少患儿家长的焦虑和照看工作,以及使医护人员检查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

二、儿童医院导视识别系统构建方法

在构建这个导视识别系统初期,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导视识别系统的使用者是谁、每一个信息元素应该在空间的何处体现、导视信息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予以呈现。

1.使用者

导视的使用对象决定了导视信息的内容、安放位置以及界面设计、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在儿童医院这一空间环境中,导视识别系统的使用者按照年龄划分主要有两个年龄群体,即患病儿童(一般涵盖了初生婴儿到18岁的患者)以及患儿家长(年龄大概在25岁到40岁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站在患病儿童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更温暖的导视空间,但是导视识别系统不是只供欣赏的视觉元素,更是包含重要指示信息的形态。大部分患儿并不具备完整的信息读取能力,因此需考虑到导视系统童趣化的同时避免过于幼稚,还应注意保证其信息传递功能,以帮助家长带领患儿快速到达目的地。

导视使用者决定了导视的空间布置类型,进入儿童医院之后,导视使用者都是步行,使用者的移动距离具有一定的限制,有的漫步、有的短暂停留,或驻足仔细阅读。因此,步行者有更多的自由度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

在医院环境中,使用者往往处于急切就医的心态中,因此需要数量大、密度频的导视信息,并希望获得的导视信息有持续感,不然人们容易迷失。

研究表明,人在某一空间中移动位置一定距离之后,通常会下意识地找寻方向并对当前位置进行确认。因此,步行标识的间隔距离通常设定是150米至300米。步行者空间的标识高度,是按照人的眼高设定的,通常采用141厘米的眼高作为视觉中心高度的标准。

2.构建模式

如表1所示,按照患者看到标记的顺序,医院标识系统通常分为五个层次。

就一般综合性儿童医院而言,主要是由医疗部分(含门诊、医技、住院)、医疗后勤部分、行政办公部分和生活服务部分所组成。其中医疗部分是医院的主要部分,后勤部分起支持保证作用,行政办公则是医院的组织管理部门。

3.导视标识分类

在研究某一环境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时,应该从信息的类别出发,将人们从视野中提取信息时所需要的信息分类研究。层次和序列是人类空间认识中的重要角色,其将现实环境中的信息分门别类,可以帮助导视系统设计者逻辑性地传达信息。

导视信息根据设置位置分类可以分为:悬吊型、突出型、墙挂型、自立型。悬吊型:从顶棚悬吊的标识有直接安装在顶棚和悬吊在顶棚两种类型;突出型:从墙壁及立柱等向大厅和通路方向突出的安装类型;墙挂型:安装在墙壁上的标识,有嵌入型、半嵌入型和墙外挂置型等;自立型:安装在地面或路面上的方式,分为固定型和可移动型。其中,悬挂型和突出型一般位置较高,便于使用者在远处获得信息,可用于大方向的引导和位置确定。

除此之外,由于儿童身高的关系,视线的位置要比大人低得多,所以需要适当增加地面标识以及墙壁标识成分,吸引儿童的就诊兴致。

导视信息根据信息要素的类型可以分为指南标识类、诱导标识类、名称标识类、说明标识类和禁止标识类。医院的整体导航地图包含较大的信息量,可供使用者驻足观看,属于指南标识类。诱导标识往往用于使用者行走时的指引标识,因此每个标识都不必含有太大信息量,但是需要在路线上进行较大量的设置,确保导视信息的连贯性。名称标识是用来标明目的地信息的标识,如儿童医院设有皮肤科、中医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都需要名称标识,表明每个科室的属性。说明标识所包含的主要是解说性质的信息,医院的医疗设施使用说明等都要用到。禁止标识是对行为的规制,包括警告、提醒等功能。

三、色彩设计

通常的导视系统色彩设计,是针对某个标识牌的界面上的某种背景颜色或前景颜色,但这只是狭义上的导视系统设计,实际上运用色彩界定空间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传达媒介。色彩是极好的视觉组织者,运用色彩明确界线的意思并不是在门窗框上涂上一种颜色,而在墙上涂上另一种颜色。相反,运用色彩是指在儿童医院各个科室区域的工作区墙面、地面、天花板、屏风等加上特殊并且合理的色彩,以显示这一区域起止位置。

通常道路节点、走道交汇点是人们对导视信息有需求的位置,可以设置地点确认符号和方向指示符号,用以表示当前位置信息以及对周围环境前后左右的去向加以指示。例如,可以将X、Y轴向的地点用不同的色相来区分,以确定方向。

有的医院将去不同科室的路线选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在墙面上或者地板上,由大厅一直延伸到所在科室,并与挂号单据的颜色保持一致,病人只需跟随相应的颜色指示就可以到目标位置。

心理学家有研究显示,幼儿时期的儿童一般更喜欢艳丽明快的颜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审美偏好会逐渐从艳丽的色彩转向柔和的色彩。需要注意的是,强烈的颜色不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虽然儿童喜欢鲜亮的颜色,但是基本颜色过多,会使得医院空间过分活跃。除了具有医疗功能的专用空间外,一般大面积的色彩宜清淡雅致,宜用高明度、低彩度的调和色。

实验证明,颜色可以吸收噪音。浅绿色或浅蓝色可以吸收高音。一些研究者指出,每个音质都可以找到一种可以消音的颜色,从而减弱噪音。因此,色彩不仅仅是在视觉上给人愉悦感,还能够帮助病人抚平情绪,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在儿童医院中,不同的科室或者楼层采用不同色彩倾向的导视识别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辅助治疗,同时利于患儿及其家长快速分辨所处位置。

门诊大厅是患者出入最频繁的空间,大部分是急于就诊、心情忐忑的人群。因此,色调明快、舒适稳定的绿色较适合使用,可以暂缓人的情绪波动,平复就诊人员的心情。急诊室更多的是由情绪极不稳定、极其焦虑的患者家属组成,面对这种情况,应避免大面积使用容易让人情绪冲动的红色、橙色以及易产生压抑感的黑色,银白色或者银灰色等中性偏冷的色系可考虑使用。手术室的色彩选取也很重要,由于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长时间面对红色的血液,容易产生视觉后像,即绿色。这样对医生的辨识力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一般手术室多采用淡蓝绿色的设备,服装和墙壁来解决这一问题。儿科病房则要注重营造一种温馨亲和的感觉,温暖的橙色搭配绿色、红色、蓝色等,可根据具体科室协调使用。

医院餐厅也是医疗环境中的重点,橙色可以使食物看起来更加可口美味,同时增强人们的食欲,所以适宜使用淡淡的橙色调。

德国图特林根医学城儿童医院的导示系统设计,设计师用不同的色彩代替文字和图形来指示不同的科室。医院每层楼设定一个代表颜色,从蓝色―绿色―红色―黄色―灰色,色系渐变过渡,使医院的不同空间各具特色,患者能够清晰地辨别自己要去的楼层(图2)。

四、图形设计

1.公共符号设计

公共符号主要是由图形、色彩和简洁的文字组成,用来传达某种方位或者指示信息。根据公用符号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导向性公共符号、表征性公共符号、指意性公共符号和形象性公共符号。在儿童医院的导视识别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应该属于导向性公共符号以及指意性公共符号,形象性公共符号也相对重要。

在儿童医院中,公共符号的使用者一方面是充满童心但是健康不佳情绪不佳的儿童,另外一方面是患儿的家长,所以在考虑到儿童个性化、童趣化的同时,还注重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2.图形设计

儿童医院病区的图案设计元素风格首先应该传达出医院宁静和平的氛围,同时不失活泼童趣,在病区环境的公共区域大面积墙面上可以绘制幅面较大的壁画,地面或者天花板上也可以采用较大面积的手绘图装饰;病房走廊的墙体可运用条状指示图案装饰墙面,进行连续的导视信息的传达;护士站是医院的一个公共区域,负责向病人或者其家属提供咨询服务。通常护士站服务台下方的区域刚好为儿童身高可视区域,是设计时进行图绘装饰的较好位置。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儿童医院导视识别系统的重要作用的意识在不断增强,设计师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导视识别系统也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除了上述关键点,导视所运用的材料工艺、触觉感受或者是医疗环境中的气味导视、声音导视、多媒体导视都是至关重要之处,需要更深入研究来完善儿童医院导视识别系统的情感表达。

注释:

①董黎,吴梅.医疗建筑[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新的视觉导视系统造型简洁,颜色搭配和谐、优雅,对现代视觉导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想法和思路……

[关键词]视觉导视系统;高铁;研究与启示

一、视觉导视系统

“视觉导视系统”来自英文Sign,它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预示等多种含义。视觉导视系统设计即 Visual Sign Design 中的Sign 是指在整体层面上的一种识别符号,它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以及设计对象的整体性营造,从而形成设计对象的整体性可识别意向。

视觉导视系统主要包括主导示体(牌),它是一个区域或主题的核心展现;次导示体(牌),主要用于分区域、分主题或区域次要入口;方向导示;定位导示。如楼号、门牌号、名称标牌等等;定量导示。多用于警示、提示,如大小、多少、急缓、轻重等等。

在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型民用设施开始导入视觉导视系统,因为这样可以使受众通过视觉导视系统就能迅速的明白所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从而提高了工具的使用效率,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因而视觉导视系统将越来越发挥它重要、独特的作用,为更多的人带来方便与快捷。

一套全新的视觉导视系统将为乘客在搭乘新一代“和谐号”高铁列车中带来巨大的便捷,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研究空间与启示。

二、我国既有动车组视觉导视系统分析

2007年4月18日,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高速列车――“和谐号”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旅客运输迈上了一个更新的台阶,但由于我国是第一次进行高速铁路设计,虽然硬件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但内部设计,特别是视觉导视系统的设计与国际一流尚且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视觉语言陈旧。和谐号动车组外观呈子弹式样,颜色以纯白色辅助以少量的蓝色线条,形态优美、符合空气动力学,颜色朴素大方;内部舒适、整洁,颜色上以白色为主并打暖色灯光,配以褐色的座椅,给人以舒适、整洁、快捷的感觉。但视觉导视系统在整体造型上,没有让人觉得是动车组的视觉导视系统,无法突出动车的快捷感和与普通硬座相异的舒适感。在人物造型上,以80年代的国标为基本图案,人物长宽比例不优美,视觉上显得臃肿、笨拙,没有与时俱进,无法体现日新月异的时代感和时尚感。在字体选择上,以普通黑体为基础,在字距、行距选择上不讲究,显然没有经过细致的推敲,显得非常的草率,给人以冰冷感,无法拉近设计与人的距离,仅仅是为了拥有而设计。

2、具体摆放杂乱、无规则。旧有视觉导视系统的摆放、张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无法有效的引导受众使用工具,显得十分混乱,非常容易引起旅客的误解和歧义,例如插座的标识,有的张贴在插座旁,而有的张贴在了插座的正上方,然后又加了一个向下的箭头,这样就无法让旅客迅速的识别这一工具,为工具的使用添加了麻烦。

3、缺乏整体概念、无内在联系。旧动车组的视觉导视系统在应用上缺乏整体的概念,各类延展相互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让旅客觉得他们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内在的联系。混乱的视觉语言,不统一的色调都会给旅客带来误解和不方便。比如紧急逃生的标识,列车大部分标识以粉绿色为主,但紧急逃生标识的主要色调是草绿色的,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区别作用,但并没有达到警示作用,而且颜色上显得非常的突兀,不统一。

视觉导视系统在现代设计的应用中,特别是对受众使用某种工具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引导作用,因而高铁的视觉导视系统,是对既有是动车组所使用的视觉导师系统进行一次颠覆性的设计,必须符合使用的功能,才能达到更好的为乘客服务的目的。

三、高铁视觉导师系统设计分析

高铁是高速、安全、舒适的象征,因为他的高速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使忙碌的人们在高速行驶中能够更快速的到达目的地,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有机会享受“慢生活”,应该大气又不失严谨,稳重又不失时尚,因而新一代高铁的视觉导视系统相较以前的视觉导视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1、实用,即以人为本,清晰明了,一目了然。实用就是说视觉导视系统的设计首先是功能上的设计,他对于使用本套系统的乘客最大的意义就是告知和提示作用,如告知乘客应该怎样使用列车,使乘客迅速的找到自己票面上对应的座位,保持车厢内部狭小空间如走道,车厢连接处的通畅,不因为系统的设计问题造成公共空间的拥挤,引发混乱;同时提示乘客列车上的那些功能是需要注意的,那些是禁止触摸的,那些是逃生使用的,因为这些都关系到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

2、适用,即注重整体,简洁大气。适用就是说视觉导视系统的设计风格、标准字、标准色的使用和搭配必须与列车内部的风格、颜色相统一,不能自说自话,将视觉导视系统与列车内部的风格相割裂,这样同样会造成乘客使用上的混乱和歧义。比如高铁视觉导视系统所选用的颜色为白色和深灰色,给人以工业化的设计风格,充分体现了高铁的科技感和时代感,同时从细节上为高铁的工业化风格进行了更好的细节诠释,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助力。

3、合理,安置妥当,使用方便。合理就是符合现代设计观念,一切以人的使用为第一原则、第一要务,让人在使用列车上的工具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工具旁张贴的导视系统,明白导视系统所进行的提示,不会因为导视系统的不明显不明确发生误操作。与此同时,在安置导视系统的时候要注意位置、大小,使内部空间整体上保持干净、素雅,不因为信息过量造成乘客的困扰。

4、新颖,区别于以往的“规矩”设计。高铁视觉导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国外既有高速铁路视觉导视系统的成熟一面,使系统在不失整体效果的情况下大胆突破,实现了设计的丰富性,例如座位牌的非对称性设计,兼容了大气和时代感、时尚性,在其中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平衡点。

总结来说,高铁视觉导视系统对今后大型公共视觉导视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启发,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①标准形的使用:在标准形使用时,只要具体条件允许,并且保证整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异形的造型,使之形成一些局部的视觉亮点,这将为设计带来别样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吸引受众的眼光,使标识产生一定的亲和力。

②标准色的使用:由于视觉导视系统是一种带有公共性质的设计,因而视觉导视系统在颜色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因为视觉导视系统是环境中的系统,是帮助人对于环境的理解和引导,方便人使用环境中的工具的,如果视觉导视系统的颜色与环境格格不入,则将使系统脱离整体的环境,使受众对系统所处的环境造成误解,从而形成信息传递的障碍,也就失去了视觉导视系统存在的意义;同时也要考虑受众接收颜色的程度,如果选择受众无法接收的颜色或大部分的受众对所选颜色有偏见,造成人不愿意接受这套视觉导视系统,从内心里对系统排斥,也会使系统失去原有的意义。

③标准字的使用:在标准字的使用上,要注意视觉导视系统的字体设计和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视觉导视系统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使受众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接收到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效率,同时要注意字体设计、字体颜色与标准色之间的搭配,形成舒适的颜色搭配。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每天都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公共社会环境中,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在公共环境中的接触和对公共设施的使用也会越来越频繁,良好的视觉导视系统将最大限度的为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提供方便,为人带来更加便捷的生活。优秀的视觉导视系统会增添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的美,带来许多规律性的、有设计感的美,通过这些美,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的简单、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郭振山,高山,门立众.《视觉传达设计主干课程・视觉形象设计》.河北美术出版,2009

篇8

1.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3.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二、《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1.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2.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1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

3.2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三、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旅游景区 导视系统 设计研究

伴随国民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旅游作为一项高级审美活动逐步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常态。美丽中国,风景秀丽,旅游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不仅旅游人数逐年攀升,旅游模式也不限于大众单一的常规游,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自助游、自驾游。这使各大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给景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要求景区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提供令游客满意的一系列服务。标识导视系统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是树立旅游城市和地区形象的重要窗口。所以,在对导视系统进行多元化的设计时,必须在造型、材质、智能化等多方面展开创新,让景区导视系统的多元化设计反映不同类型景区的特色。优质的导视系统能够营造一种场地效应,与环境产生对话与交流。标识导视系统已经不单单是一件辨别方向、寻找道路、识别公共设施的指示牌、传达物,而是作为一种形象、一个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被加以认真计划。标识系统在今天已经走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视人、服务人、启发人的人性化服务过程。

1、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设计的特征

1.1遵从系统性与功能性

我们时常可以目睹这样的现象,在景区内各种参差不齐、五花八门的指示牌比肩而立,虽然目的是为游客指点方向、告知注意事项的,但达到的效果却使原本优美的旅游环境显得更加杂乱无章。事实上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未能把标识导视系统放在旅游景区的整体规划中全盘考虑,自然也就认识不到它需要健全和优化的必要性,要想适应新的旅游模式的变化,景区就必须有系统性的标识体系。另一方面功能的完备才能发挥系统导视的作用。每一个单项产品必须全方位的符合:产品安装的可操作性;力学结构的合理性;材料工艺的可实现性;维护方式的简便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产品的每一细节都需经得起反复推敲。避免给游客带来困惑,不能让游客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寻找正确的游览路线上,即耽误了游览行程,也易产生消极影响。

1.2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性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能够为地方文化增添色彩。所以在设计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时,通常情况下都会在标识牌上写下多种语言,为方便更多的游客,让其可以真正享受到景区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服务游客,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根本上做到以人为本,并在导视系统的形式与内容上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让当地区域的旅游业保持良性可循环发展的状态,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走向一个新的领域。

1.3特色化设计

在旅游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的设计过程中,不光具有人文关怀,还必须具备最为重要的美观感。应尽量保持原有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并从中提取主要元素作为设计方案的依据。不同类型和服务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标识导视牌的设置系统、种类和数量;解决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过渡和协调等问题;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点、线连接顺畅,区域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

1.4材料环保、规划合理

在选取材料时,应当坚持就地选材的原则,尽可能做到精致规范。除此之外,材料还应该和空间环境协调一致,从而给人一种和谐美好的感觉,这样做不光保护了生态环境,还相应的减少了人力与物力的投入,节约了成本。在前期规划上应遵循数量适度,体量适中。不能为了追求高预算而夸大需求量,只有分布合理,设置到位,服从环境,融于环境,才不妨碍游览观瞻,才能做到与景观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2、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设计的方向

2.1标识材料的丰富多彩

在标识的材料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材料质感带给游客的触感与视觉审美。比如自然类型的材质容易给人舒适的感觉,这是因为它们都具有较为朴实的特征;石材与木材则具有朴实无华的本质,很容易与自然环境协调;金属材质可以本色制作,也可以仿制其它材质纹理,因而在自然景区或人文景区中都可以运用;而且现在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日趋成熟,其在生产和安装方面也非常方便,从而成为现代标识系统的主要材料。再辅以其它材料,在制作工艺上应力求精致规范、坚固耐用,文字、图示不易腐蚀,不易褪色,且便于清洗。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从选材到安装,都应与空间环境相协调,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之相互衬托,从而达到既能有利于生态保护,又能很好地体现设计目的和特色。然后是⒉煌旅游景区做出明确分类,自然景观类、人文文化类、社会资源类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合适材料,为更好的展现地区差异性特征。旅游景区导视系统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展现出区别于其它景区的独有魅力。所以,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但如果只关注实际效果,忽略表达旅游地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那就说明景区的发展效果有限,不利于品牌建设,且过于单调的设计容易造成游客视觉审美疲劳,故必须要保持设计语言的多样化。

2.2智慧导视元素的加入

旅游景区作为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受惠于智慧科技及互联网+的发展。近些年来,智慧高效的导视系统在大型商场、会展中心、住宅等公共区域大展拳脚。比如通过商场触屏平面图我们可以直观了解业态分布,通过手机APP我们更方便地规划出游路线及购票服务,甚至小小的楼栋门牌也加入了科技元素。在旅游景区我们目前能够体验到的有LED平面图、动态导游线路展示、智能停车系统标识牌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化设计理念的完善,相信智慧型导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的生活和旅途中。

在不远的将来,在旅游景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智慧导视系统的应用,它所服务的景区也将变得更有吸引力,增加各种交互媒体应用的智慧导视系统,也将更好地提升人们的旅游体验,为导视系统的多元化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3、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导视系统作为开发和经营管理景区的重要设施之一,以树立景区高档次、高质量服务形象为基准,创造景区和谐的游览与休闲环境,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强景区与游客的信息沟通,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优化景区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引导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结合艺术多样性设计,统筹兼顾新颖造型与游客视觉审美,并一同将其作为构建景区独特的视觉语言,为游客营造新的感观体验,最终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公共交通;导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U12;J5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66-02

城市公共交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举足轻重。公共交通场所除了要进行人员乘车疏导和交通外,车站、机场、地铁等整体设计的好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公共交通场所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它的设计主要包含乘客的候车(机)区、公交站亭、站牌、标识牌、候车(机)座位、垃圾箱、商业或公益广告、照明系统以及站台前专用道路的设计,应该尽量考虑到多方面满足乘客需求。济南作为省一级的都市,公共交通场所的导示系统设计受到了多方关注。

一、区域概况

1.背景。济南是一个省会城市,是山东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著名的泉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是礼仪之帮,作为省会的济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流动人口较多,同时这里的交通四通八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济南的公共交通场所迅猛发展,城市空间布局也处于重新调整时期。

2.交通。济南城市公共交通是由普通公交、BRT、出租车、火车、飞机等共同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随着济南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与产业不断聚集,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原有的交通组织、道路分布的不合理、不均衡成为济南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障碍,具体表现在:第一,济南市机动车保有量2015年6月底已经突破160万余辆,私家车为120余万辆,约占78%。第二,公交、汽车线路过于集中在主干道,造成主要路段车辆密集,次干道和支路公交线路偏少。第三,济南部分公共交通视觉导示系统设计不规范、不明确,人为造成了济南城市的交通拥堵。

二、调研及分析

1.存在问题分析。通过对济南市主干道公交线路、BRT线路、火车站、汽车站等场所的调研、问卷,对数据进行分析,目前济南市一些公共交通场所设置的标识较随意,存在着道路指示标识不够系统和全面、导示安置位置不太合理、导示信息可识别性差、公交站名与路牌缺乏联系、缺少人性化设计等问题。

2.调研结果分析。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公交车站功能缺乏人性化设计,部分基础设施不健全。绝大多数公交车站没有设置坐椅或设置的座椅数量较少,没能够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提供候车的便利;第二,各类车站的信息量传递不够。做为文明全国的“泉水名城”,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到泉城旅游,没能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场所的条件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为城市形象做足宣传;第三,公交车的站台设施不健全。少量设置坐椅的公交站台,材质均为不锈钢材质,不利于乘客在寒冷季节使用。部分站台也没有遮阳棚,对于烈日和阴雨天,不利于乘客候车。第四,长途汽车站、公交站牌及道路导示辨识度不高,美观性差,主要表现在:(1)济南公共交通的导示系统部分存在“信息盲区”、“信息误区”。例如有的公交车线路的变更,没有及时标注说明;有的道路缺少人行横道标识设置;(2)导示牌的设置不太科学。济南为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部分线路实行单向通行,但实行单向通行的部分道路并未及时设置导示牌,只在接近路口时才设置指示牌,经常出现行车方向错误,影响了人们的出行;(3)济南现有的公共交通视觉导示信息缺乏统一、连续、整体的设计。公交站部分标识缺乏,导示信息更换不及时,新站牌与旧站牌线路存在指向矛盾;(4)视觉无障碍设计不完善。例如,站牌导示信息的设置不符合人体工学,信息接收超出正常人识别的距离,尤其是视觉残障者更加难以识别;站牌选用的字体过于纤细,传达性不强。BRT线站外,站牌设置过高,线路名称难以识别;站牌高度设置不符合流动行人的身高,坐轮椅的残障人员和儿童不易获取信息。

三、国内外公共交通导示系统设计启示

1.来自广州的启示。广州是我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港口城市,务工者、旅游者、经商者遍布于城市的各个区域。广州地铁设计完善,出入口导示信息、站台导示信息、站外导示信息及辅助导示信息为行人提供了诸多便利。

(1)完善的报站导示系统。广州地铁在车厢内车门上方设置一个LED动态线路地图报站装置,显示车辆开门侧指示、列车运行方向、换乘信息及站名。在列车进站时用普通话、粤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报站,提醒乘客按照指示标志排队候车,提醒乘客到站及下车,考虑到了乘客因地域环境不同而对导示信息的需求;(2)齐全的无障碍设计。每个车站在出入口设盲人导示带,对各个车站的盲道、残疾人牵引机、液压梯、轮椅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做详细说明。出入口、站厅、站台的盲文导示牌为视觉障碍者提供了路线、方向等基础信息的指引。对使用轮椅、携带婴儿车、手推车、行李或大件物品的乘客,设置专用通道。采用“一线一色”的设计,每条线路选用一种特定的颜色作为该线路的识别色彩,为了使乘客能辨认出自己所处的线路,采用最简单的色彩区分法。这种颜色区分法可以为未来济南地铁视觉导示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2.来自东京的启示。由于设置了系统、规范的指示牌、地面标识以及警示牌,东京的地铁站从购票、进站、乘车、出站基本都是无人管理。指示牌大多数同时使用日文、英文、中文、韩文,方便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查阅信息,方便、快捷、富有人情味。另外,每条线路都有自己的颜色,比如,山手线采用浅绿色作为线路标志颜色,常磐线用青色标识。

(1)无障碍设计很完善。银座线、丸之内线等重要线路,列车车厢内为盲人提供盲文指示图标,方便了残疾人乘坐地铁。东京地铁站内设有升降机,可以为坐轮椅的乘客提供方面,更加便于弱势群体的出行;(2)导示信息规范全面。东京地铁站内灯箱上标有站际之间距离、票价,附近便利店、书店、吸烟区也有明确的指示。双语报站系统以及地铁内的液晶电视等,为旅客提供换乘的信息、站台的出口信息。东京地铁视觉导示系统的规范还表现在地铁站的地图标识十分清楚,方便旅客换乘,信息准确及时,乘客很少迷路;(3)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东京地铁人性化的设有女士专用车厢,保护妇女的权利。为避免混乱,用粉红色花朵和其他标志区分。针对“老弱病残孕”优先席的标志形象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日本地铁还规定在老、弱、病、残、孕优先座位前必须关闭手机电源。东京地铁一直在采用漫画幽默的表现形式,进行有关地铁空间行为准则的广告宣传,内容包括给老、幼、病、残、孕让座、先下后上、不占座、不在车厢内吃东西或大声喧哗等,体现了对人性的关怀。

四、济南公共交通场所设计的思路

1.功能要求分析:(1)候车功能:公交车站台最基本的功能,需因地制宜,结合站点周边环境,合理布置空间,方便人们出行;(2)安全疏导:安全问题是公共场所设计的重中之重,要考虑到突况、合理疏导人流,保证乘客安全;(3)遮挡顶棚:为人们提供遮雨避暑的空间;(4)站牌设计:要考虑站牌造型、颜色、照明、字体大小以及提供区域地图和乘车方向指引等;(5)休息空间:根据车站的人流量和使用人群,合理设置坐椅位置及数量,使人们能够充分地利用此空间;(6)照明系统:灯光设计需结合城市照明,设计适宜的照明效果,以此提升和美化夜间城市整体形象;(7)等候排队区:根据车站的人流量适当设置护栏、标牌、符号等方式提醒大家有序排队上下车;(8)公用电话功能: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设置公用电话,为需要的乘客提供服务。

2.设计构想:(1)公共交通场所的标示设计实行标准化设计。车站、休息座椅、电子屏、站牌、标牌、垃圾箱等均进行整体统一的设计,根据站点周边情况和人流量适当增减部分内容,以此满足不同区域站点的人们的使用需求;(2)公交站、车站候车亭设计。为人们提供遮雨防晒的候车空间,借鉴采用“T”造型设计,有效增加等候区空间,避免候车区拥挤。整体造型要简洁、现代、美观。结合站牌、座椅、广告牌和垃圾箱配套组合设计,构成公交站最基本模块;(3)标识牌设计。在主要道路口、城市中心地段的公交站处设置标识牌,力求简单明了,易于识别,一目了然,利于人们的出行。主体以深灰色为主,局部点缀浅灰色线条,结合济南本土文化。设置城市总体地图及区域地图信息,方便人们查阅交通信息和自己所处位置等信息;(4)座椅设计。座椅设置成连椅或独立座椅,根据各个区域公交站点的人流量,适当地增减独立座椅,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坐面采用生态木,木质座面的设计给人以亲和舒适感;(5)垃圾箱设计。垃圾箱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组合,便于城市环保管理。整体风格与公交站台设施相互契合,并体现泉城特色。

五、结语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文明程度,应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特别是对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给予照顾。在造型方面,应与当地建筑相适应,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起到美化城市形象和宣传文化的作用。色彩方面应与城市整体色调相互契合,以突出地域形象特色为主。

基金项目:2014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济南市公共交通场所导示系统研究》,课题编号:201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