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基础性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学的基础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学的基础性

篇1

关键词 任务型 自主学习 网络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简介及“任务型”网络自主学习的提出

“自主性学习”,指学习者在把握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情景、学习条件、个人学习的特点与因素自觉主动地选择学习方法,组织调控学习活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出现给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创造了全新的方式,它是指以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提供一个集教、学、练、考、评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登陆到学习平台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从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课程知识点完成作业课程测试和综合测试结束课程学习进行评价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教育理念更新加快,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平台的出现给英语学习和教学创造了全新的方式,已在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及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该平台之上广泛的资源和活动型任务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信息环境下自主构建知识,更好地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已经成为英语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任务型语言教学和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利用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来习得语言。因此,在这种立体的、全方位的外语教学与学习环境下开展“任务型”基础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任务型教学实验

2.1 研究问题

教学中笔者把基础英语课分成实验班(网络班)和控制班(非网络班)进行教学,以更于进行对比研究。计划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验证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下任务型教学应用于基础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索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平台与基础英语任务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2.2 实验对象

商丘学院2012级两个自然班共88人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45人,对照班(一班)43人,两个班由同一老师任教。实验班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下的任务型教学,而对照班在黑板教室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

2.3 研究过程

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学使用的都是李观仪教授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第一、二册(第三版),共十五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实验班将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都分成三个阶段:即任务前、任务环和语言焦点活动。任务前阶段主要做法是导入主题和任务,给学生做一些准备工作,为开展后面的任务做充分准备的。第二个阶段叫任务环,具体做法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第一步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去执行任务或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包括就相关话题讨论或听一段录音之后进行讨论。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向全班同学,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及完成任务以后得到的结果。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语言聚焦。学生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后,教师把本次课学生所接触到的并理解的重要的语言点提炼出来,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3实验结果分析

为检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下“任务型”基础英语教学的效果,作者分别用2009年6月和2007年12月四级真题进行前测和后测,SPSS分析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班的总成绩的平均分及每个部分的平均分相差不大;双尾检验结果为0.861 >0.05。由此可知,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前测成绩的总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阅读、翻译、写作、听力的双尾检验值分别为0.665、0.727、0.554,0.558,均大于临界显著值0.05,说明这几个项目的差异也不显著。可以进行教学实验。

表2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总分分别为66.45和60.85分,实验班四级成绩高于控制班,从下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阅读、写作和听力的分数都高于控制班。独立样本T值0.0150.05,这说明仅翻译部分的分值差异不著性。在阅读、写作、听力三个方面的前、后测分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听力差异最为显著,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综合以上两表可知,除翻译部分的得分外,实验班的后测成绩与控制班相比均有显著提高。

由表3得知,实验班后测成绩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前测,其中实验后测每个部分的成绩也都高于前测成绩;而双尾检查结果Sig.(2 tailed)=0.025

4 研究发现

项目组历时32个教学周,两个学期的小规模的教学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共86名同学四个层面成绩的客观比较,笔者得出以下发现:

首先,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任务,这比传统任务型教学更有优势,亦能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出了计算机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平台下任务型教学法模式的建议,即设计任务时要把握任务主题,控制任务难度,设计形式多样且符合学生需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讨论空间。

其次,自主学习平台下实施基础英语“任务型”具有可行性,并且比传统教学法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控制班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笔者发现相同条件下,进行计算机网络辅助平台下外语教学班的学生在听力、写作和阅读理解方面的分数都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的班级,成绩差异都在显著水平以上;而后又通过实验班前后测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进行计算机辅助平台下的英语任务型教学法实验的同学在听、读、写及总成绩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最后,笔者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都进行了“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平台的任务型教学评价问卷调查”,多数学生表示,计算机辅助平台下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同时增强学生的英语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他们的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增强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英语的潜能。也有助于养成学生自己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培养学习方法。从与学生访谈中得知,学生都能明显地感到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提高,多数学生对这种基于技术的任务型教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

5 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平台下任务型教学法实施建议

5.1 任务的设定应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目标

面对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作为任务设计者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把握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输出,做到量度适中,突出个性需求。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合理设计任务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设计科学的任务要求和适度的信息量,既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也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需求,达到普遍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在授课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省时高效地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自主择时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知识、提高英语交际的最终目的。

5.2 牢固把握任务主题

网络学习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对学生的个体学习而言,其中的有些资源是有效的、适用的,有些则是无效的、费时的。因此,要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达到设计目标,教师就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梳理与整合。这个梳理与整合过程就是任务型教学和计算机自主学习平台的客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大胆尝试,创建相应的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依靠这一平台,授课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具体特点,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为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授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设定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牢牢把握任务的主题,也要根据任务型教学的要求设计以所授课程的知识为主线的共享网络课程,为学生的网上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应该选择十分贴近学生实际、有思想可表达并且能说得出来的、宽窄适中的、普遍性的现实题目作为任务主题,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和他们专业相关的最新主题开展任务设计工作。

5.3 严格控制任务的难度

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下英语精读课的任务的设计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技术水平,还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设计出不同难易程度、信度和效度高的任务,形成一种从教师决策的任务到教师辅助的任务再到学生决策的任务的有机构成,绝对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还相对较低,阅读速度、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检索网络外语资源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同时他们也并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所必要的学习信息。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任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难易适中的合理任务,对设定的任务进行预演以确定难易度,为任务活动形式的选择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以保证任务活动的顺利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和目的。在自主学习平台下,英语精读课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难度应该与专业学生群体的实际水平相一致,任务难度的界定总是相对学生而言的。任务的难度除了要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外,还必须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重要作用,按梯度原则逐渐增加难度。所以任务的安排、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体现梯度原则。

5.4 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

自主学习平台下进行任务型教学法的内容设计时,要给予学生一定自由讨论的空间,有讨论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就会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增强了(丰玉芳、唐晓岩)。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蓝鸽语言学习系统的小组讨论功能,组内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依学生学习情况分组,又能避免了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干扰。在设计任务时,特意给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相关内容去自由讨论,学生可以自主地在小组讨论里发表自己的学习见解,并就一些学习问题开展群内研讨。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尝试性利用QQ这一聊天工具开展教学活动,科学、有效地加以正确引导,建立QQ群评价激励机制,在期中和期末时将学生在QQ群里的学习表现转换成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最终总成绩。这样就可以使任务型教学法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出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Breen, M. P. Learner Contributions to Task Design [M]. London: Prentce-Hall International, 1987.

[2] Prabhu, 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A Perspectiv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Willis, Jane.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Limited, 1996.

[4] 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陈亚轩,陈慧卿.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探究闭[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3).

[6] 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葛文山.简论“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70-73.

[8]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 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2-15.

[10] 胡隆.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一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兴趣;课堂氛围;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激发中职生好奇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职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应接受更高质量的教学,而对于中职计算机教育,必须重视其教学的有效性,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利用兴趣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一、兴趣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兴趣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对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计算机操作的奇妙之处给学生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探知的欲望。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和求知欲望,就会自觉地对计算机进行探索,在这个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知识,而且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活跃课堂氛围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模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互动,而且有利于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通常情况下,学生如果喜欢哪位老师,上课时就会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倘若学生对哪位老师不喜欢,上课期间就不会注意听讲,甚至有时候还会破坏捣乱。利用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也会喜欢计算机老师,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3.激发学生潜能

从学生日常学习中看出,学生如果对某学科感兴趣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相反,如果学生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则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少。兴趣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兴趣教学法中通过自主探索计算机,不仅其自身潜能得到了开发,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二、兴趣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利用学生好奇心理促进兴趣教学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得到普及,因此现在的中职生在迈入中学以前,大都对计算机有所了解,而且对其使用方法还略知一二。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这就说明学生还是有内在驱动力的,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兴趣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理。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制作幻灯片这一节,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向学生展示自己事先做好的幻灯片,而且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幻灯的内容,可以是娱乐人物,也可以是时下热点,通过幻灯片展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幻灯片制作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兴趣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计算机课堂学习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前提,两者相互交融与促进,最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利用电脑游戏促进兴趣教学

中职生一般都比较喜爱玩游戏,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并且使人的情感认识得到增强。利用电脑游戏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很有实效,通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提不起兴趣,不过如果在计算机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游戏,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其中,然后再进行知识讲解,并且融入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就会有效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一些学生语数外学习成绩不好,不过却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因为他喜欢动手操作,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学习成绩得到提高。适当运用电脑游戏来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其教学质量。

3.不断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趣味性

从根本上说,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在于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对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状态与学习特点加以了解,制定与学生自身相适合的教学方案。例如,日常工作与学习中,组织开展有关计算机的赛事,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竞赛,将学生的自尊心与进取心激发出来,确保学生在备赛与参赛期间能够将其思维能力开发出来,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对学生在学习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予以明确,确保教学工作能够侧重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还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注重创新,选择多种渠道应用兴趣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本文讨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总结了构建基于互联网或校园网的网络实验平台需要考虑的若干功能模块及其主要内容,指出了运用网络实验平台应用注意的问题,同时对在教学中如何既保留传统实验教学的长处又能发挥网络实验平台的优势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各个学校在校学生大幅增长,再加上高校的所有专业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需求有所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是安排在第一学期,实验教学同理论课的课时一样,另外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计算机公共实验室都是配置比较低端的硬件条件,其它专业课可利用的不多,这样就导致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在第一学期的排课困难以及第二学期的空置偏高的矛盾。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以及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已像家电一样普及化,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不能再沿用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以适应今天的发展。利用网络平台和学生所拥有的计算机,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释放计算机实验室的资源,让计算机实验室能够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开放,真正达到最大化的利用。本文将对怎样利用网络平台达到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目的进行可行性的探讨。

2传统实验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上机实验课实行对理论及应用软件的运用进行验证性实验,并及时解决学生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现场的提示等与学生进行沟通,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完成教学任务。

2.1传统上机实验课的优势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师生情感交流,并能马上指导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出现的错误,通过上机实验的指导可以反馈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补充理论课中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及解决理论上的疑惑。

2.2传统的上机实验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的上机实验教学安排中,固定时间、地点,并以教师为中心,固定的上机实验也影响了资源的利用,制约着实验室的开放条件。上机实验跟理论课不一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机实验课里表现不同,少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能提前把老师安排的实验做完,剩下的时间不知干什么。多数学生都需要老师指导。针对个别不愿意学的学生,老师还要花精力去引导。一个实验教师要同时指导几十个学生甚至上百个学生,90分钟的实验课是远远不够的。对老师而言,教上机实验课远比上理论课花更多的精力。目前高校提畅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其实验内容往往是已经得出的经验规律或被视为一条普遍正确的理论规律。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都是属于验证性的实验,内容比较简单易做,学生都是来到机房才开始按实验大纲做实验,老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也造成师资的浪费。目前,学生普遍都拥有计算机,而且小学、中学都有计算机类课程,有些学生就根本不必要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来接收教育。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上机实验方式就存在一个必然的改革问题,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必须学变成需要学。

3构建网络平台,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属于验证性的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里对文件的各种操作、WORD要求掌握创建文档并对文档进行各种编辑、把握Excel对工作表的操作及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机、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学习网络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这些内容的验证可通过网络平成。

网络平台主要基于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基础设施上,建立一个FTP服务器或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网站,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建一个交互式、开放式的实验环境。学生可通过任意一台与校园网联网的计算机,经过登记注册,对系统进行访问,下载老师的课件、CAI计算机应用基础自学软件、按大纲要求做的实验项目、模拟考试和成绩查询都可在网上找到,教师可以通过Web站点进行网上答疑和指导、评分等。

整个系统可大致分为六大功能模块,如图示:

(1) 课件:可下载的PPT课件,让学生可以预先自学,也可以重温老师以前所讲的内容,这会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

(2) CAI教学园地:通过CAI教学辅助软件,让学生有多种学习方式。

(3) 实验:包括实验大纲、实验项目、实验要求、实验报告、实验成绩。

(4) 试题库:学生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模拟考试题。

(5) 在线答疑:老师、学生可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沟通、解答,可以约定一个时间,也可以相互留言,及时解决问题。

(6) 作品参考:把生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范例给学生作为参考,标注操作步骤及其效果。

4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教学的缺陷

网络实验平台虽然是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地点要求,但并不具备表达方式上的所有优点。同时还要考虑几个方面。

(1) 学生是否都能自觉学习,所以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

(2)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差别,是不是都具备上网的条件。

(3) 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是否能及时进行网上答疑,这个是影响网络平台实验效果的关键点。

(4) 网上有课件,学生可以下载课件自学,自觉复习,但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态度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为避免学生的理论课出现懒惰的情况,老师的理论在布局上也要作相应的改革。

(5) 网络实验平台缺乏对学生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引导。

4.2网络平台与传统实验的有机结合

利用网络平台可解决一般表象的问题,但学生的心理变化及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是需要师生交流取得第一手的感观反应。不同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有差异,虽然网上可进行模拟考试,但是否是学生本人的真实成绩不好把握,所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摒弃。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可在机房进行小测试,当面测试各个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学生的知识与学习能力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和发展的,问题是思维和探索的源泉,是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通过小测试起到督促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正确指导学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研究性实验有个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只是对各项指令的验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举行一个设计比赛,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基础课上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要有针对性,选取行业中真实应用的实例,为日后毕业论文和求职简历奠定基础。同时,对实用的案例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多种操作手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兴趣。

5结语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巨大优势,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我们要倡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树立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面向技术应用的教学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教育手段,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我们要加强网络教学研究和运用,发展现代教学技术,把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方法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方法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景贤,肖洪生. 电子信息专业开放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 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2008,(7).

[2] 李友群.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创新模式探讨[J]. 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2008,(7).

[3] 黄敏. 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4):90-92.

Reform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by Using Network Platform

MAO Shu-xian, ZHU Gui-fe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Institute, Zhongshan 528402, China)

篇4

【关键词】财务会计 网络化 初等学校 必要性 对策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IBM公司生产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IBMPC问世以来,计算机就以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地影响着经济、科技、教育等整个社会领域的发展,将工作方式从机械的劳动转变为自动的劳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会计有着反映和控制的作用,但也无法抵御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和影响。

当前,财务会计网络化已经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会计网络化的发展,初等学校原来的会计业务流程和报账表将会发生重要转变,会计网络化将会对学校财务管理方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对学校的经营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也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初等学校财务会计网络化的必要性

(一)我国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历程回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财务会计计算机化就已经开始启动,结合财务计算机化的进程、组织管理和财务会计软件开发等多种因素,可以概括出我国财务计算机化的发展历程,见下表1:

(二)财务会计网络化是回归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以前初等学校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认为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在教育事业中没有什么多大用处,是一个与教育无关的部门。然而,伴随着信息化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各大领域,学校的教学方式也由单一的“粉笔式”教育向“多媒体式”教育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也为学生提供多种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初等学校推进财务会计网络化管理,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是迎接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化的重要体现,是学校财务会计管理革新的表现,同时也是学校回归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财务会计网络化是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初等学校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问题,会计记账不到位,学校领导越过财务部门,随意使用资金,会计监督缺乏执行力,这些问题对学校的健全良好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但是,推进财务会计网络化,提高会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学校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会计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更是会直接反映着学校的运行状况。而财务会计网络化的推进,可以为学校储存大量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和极高的准确性来自动地进行数据整理,而且可以为学校日常财务管理提供更为翔实的会计信息。

三、初等学校财务会计网络化的对策

鉴于初等学校对财务会计网络化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推进财务会计网络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财务会计管理的特殊性,又要兼顾学校会计工作的具体实情。

(一)加强统一领导,明确各级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网络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领导及财务室部门要深刻认识信息网络化在完成会计任务中的基础作用,认清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对提高会计管理效能、办公效率的重要意义,自觉把会计网络化建设和运用工作摆上位、抓到位。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自上而下成立统揽全局的会计网络化建设领导小组,把会计网络化建设纳入单位信息化整体建设之中,切实加强领导和工作落实检查。二是要分工协作。具体明确组织与指导网络会计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安全防护、使用需求、业务信息资源开发及综合处理等工作。

(二)加强校园网络系统安全维护

设置安全检测预警系统,实时响应和报警,阻断非法的网络连接;采取设置防火墙,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安全技术,用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加强原有的基于账户和口令的管理,提供授权访问控制和用户身份识别;对于信息流则普遍采用加密技术,提高了安全防范能力。

(三)加强对学校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化培训工作

会计控制作用发挥得好坏与否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一般来说,会计人员的素质越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越强,会计控制的作用越大。

因此,要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制观念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强化会计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运用激励与约束原则,在人员配置上,一方面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分工,相互牵制。

参考文献

[1]马淑蕊.浅论我国会计龟算化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辽宁财专学报,2002,4(4):35-36.

[2]邵晓玲.我国会计的网络化发展现状[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3):91-93.

[3]喻植伟.会计网络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8(9):190-193.

篇5

关键词:成人高校;网络辅助;写作课程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72-03

一、《基础写作》课程实施网络辅助教学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程本身的特点及传统面授教学的局限性

首先,《基础写作》课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应用类写作课程中固定文种的讲解,《基础写作》课在授课中更注重写作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的介绍,内容更系统全面。因此,除对“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作文过程”等写作基础知识分单元讲解外,还应配合大量名家作品的赏析,以增强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视野,增加写作积累。

同时,《基础写作》课又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写作理论是为写作实践服务的,只听不练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在《基础写作》课上,除了有教师对理论的讲解与范文的解读,还应有学生写作实践。只有配合大量的写作专项练习及作文练习,学生才能找到“感觉”,逐步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并通过作文的讲评,体会不同写作技巧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在《基础写作》课的教学中,只有将理论传授与写作实践有效结合并辅以大量的阅读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只能将重点更多地放在理论传授上。虽然也有相应的写作实践环节,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一方面学生的写作时间仓促,很难“先构思再作文”;另一方面,教师也很难对学生的作出详细点评,更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由于时间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作品赏析更是很难保证。

2.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

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年龄相对较大,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也较强。成人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是在知识的系统化及理解记忆等方面稍微欠缺,面临着一定的学习困难。同时,非脱产的读书方式及家庭的实际状况,也让这些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工学矛盾”与“家学矛盾”。因此,在学习中,一方面成人学生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够与现有的工作实践结合,并希望教学形式和方法能够适合自己的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工作、生活等方面与学习之间产生的矛盾,又使他们在传统的面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习困难重重,很难顺利完成学业。在《基础写作》类课程的学习中,这一情况更为突出。

因此,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要求,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更为特殊的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单一的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应充分研究成人学生的特点,考虑到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学习的选择性,指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技术上,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把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上传到网上,使成人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要把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板书与音频、视频的结合,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网络辅助教学的优点

在当前环境下,网络技术打破了信息的地域局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网络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推广普及。

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教师拥有了大量潜在的教学资源。作为对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把精心备课的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放在网上,一方面让学生课后有时间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因工作等原因不能来上课的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课堂的知识。教师还可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学生介绍与写作内容相关联的站点或相关赏析作品的地址链接,提供在线查询的通用工具,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进一步地自主学习。

其次,网络辅助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并使授课与写作练习环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如热门话题的讨论)因势利导,来增加学生写作的机会,激发写作兴趣,并利用网络的实时交互功能经常给予指导、帮助和督促,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上网时间,学生可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表达自己对课程的建议及相关问题的看法,相互交流学习写作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进行总体评价。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进一步改进授课的方式与方法并完善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因此,在《基础写作》课程中运用网络教学手段辅助面授教学,一方面有利于突破时空的界限,传授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基础写作》课程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可行性研究的实践基础及技术支持――网上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在《基础写作》课程中使用网络辅助教学,使成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离不开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及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因此,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开发对于《基础写作》课程实施网络辅助教学尤其重要。

首先,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内容中必须体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写作基础知识中的六大模块即“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作文过程”部分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阅读理解训练和专项练习;其次,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在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不能缺少名家作品赏析与各类文种的作文训练;同时,有了学生的作文过程,教师的作文批改及作文讲评也必须跟上,否则,学生很难对自己的写作过程作出评价,影响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最后,写作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学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与学生间信息的双向交流与及时反馈,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否则,将与传统的单纯面授教学中的单向的信息传递并无区别。因此,在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上,既要能体现课程的知识性,又要能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还要体现课程的评价性与课程的交互性,偏废一方,都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于此,在学校现有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可将《基础写作》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分为以下四大部分:

1.课程知识部分建设

通过“网上课程设置”,对该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及学期授课教案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对课程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利于制定学习计划;通过“授课教案设置”,教师将所有授课教案的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分章节上传至教学平台,一方面供学生复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供因工作及其它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的学生学习;通过“教学资料设置”,将不同章节中相关赏析内容通过文档、视频、音像资料或地址链接等形式单独上传,让学生能对应不同的知识模块学习与欣赏,增强对写作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

2.课程练习与测验部分建设

通过设置“计分作业”,将相关章节中需要练习的内容以简答、阅读理解及作文的形式予以上传,并规定合理的完成时间,让学生在课下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完成并按时上传至教学平台;通过设置“课程题库”,分章节将相关知识点设计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等客观题型并与答案、答题时间共同构成课程题库系统,教师可利用题库组卷进行测验,也可以用于学生自测。

3.课程评价部分建设

对课程评价部分的网上建设是建立在“课程练习与测验部分建设”的基础上,对“计分作业”及“题库测试”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前者往往就是作业对学生网上提交作文的批改,由于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对于学生提交的作文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对于特别优秀的作文,可以利用教学平台上“作业展示”功能予以展示,达到鼓励与示范的双重作用。后者由系统直接完成,教师只要在题库管理中设置相应的分值与抽题比例,即可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评价结果由系统自动生成,既准确又高效。这一评价结果可作为最终课程整体评价的一部分或作为成绩参考。

4.课程“师生交互”部分建设

利用现有网上教学平台中的“在线交流”与“实时答疑”功能,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两种交流形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或结合使用,教师既可以有主题地组织问题讨论,也可以随时回答学生就课程相关问题的提问,还可以安排复习答疑。相对传统的面授交流方式,这种交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既可以随时解决问题,又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对成人高校《基础写作》课程进行传统面授教学的同时,配合网络辅助教学,既符合成人教育规律,也符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与课程特点,有其理论基础。同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与可靠的技术支持,使其可行性得到充分的保障。这一模式如能实践并推广,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使教师由“教”的角色变身为“导”的角色,即引导学生怎样学习、用什么方法学习,课后能够随时给予学生辅导答疑。对成人学生而言,网络辅助教学既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开阔了成人学生的视野,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面临的“工学矛盾”与“家学矛盾”。网络课堂在面授课堂之外,使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要素效用最大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基础写作》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剑鸣.“听说为主,读写为辅”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9,(6).

[2]刘小丽,邵小兵.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3]夏瑞丽.谈网络教学在现在教育中的推动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

篇6

首先知道怎样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在搜索栏内输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打开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平台,进入主页后,要想很好利用国家资源,就得先注册用户,该用户需提供身份证号进行验证,成为正式用户才能完全利用国家资源,这也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

注册以后,我们可以打开网络课堂,进入网络课堂页面,找到你需要的资源,进行播放和下载,初次播放需下载播放器。安装播放器以后,我们可以添加下载项目,完成我们的下载任务。网络课堂很好,它是小班教学的视频课堂,对农村中小学教学大有帮助。在语文方面,它可以提供正确的朗读范文,正确的书写,正确的分析课文方法。在数学方面,通过图文,课件演示,提供正确的讲课案例,怎样引入,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脉络分明,一目了然。对于农村较低的师资水平来说,简直是千里眼,顺风耳。英语方面,聘用了真正的外教老师参与,通过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知识,如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在科学方面,通过一幕幕的视频实验演示,强过老师讲一百次,而且形象逼真,学生好像在大城市上课,缩短了多年来,农村副课知识水平的差距。

怎样利用网络视频课堂教学呢,在我校,刚开始老师们把视频一放,万事大吉,认为视频播完了,学生也听懂了,实际在做作业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如果老师在重讲,效果不如不看的好,因为学生的思维有差距,有的学生能跟上视频老师思维走,多数学生只是看热闹,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老师们通过不断摸索,发现网络课堂虽好,要会利用,恰当时机利用,画龙点睛。

怎样能用好视频课堂呢?

1、在老师备好课的同时,熟悉课堂视频内容,看什么时候出现那一段教学好,自主地调整。

2、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而不是满堂演。

3、让视频课堂展示适当片段,老师顺便在做详细的解释或拓展,这样边演视频课堂内容,边讲解,这样就更通俗易懂,劳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学生也不觉得课堂枯燥了。

4、在复习时段可以连贯播放视频课堂,因为学生已有基础了,看了以后会把以前学得知识融会贯通,孰能生巧。

篇7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支撑人类思维大厦的基础性学科。在大学教育中,它是培养求真精神与创新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而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础的。但就是这样一门重要学科,在我国的地位并不高,它有时被当作形而上学加以批判,有时被当作形式主义而饱受歧视;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它也同样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况。“在高等教育中,普通逻辑作为一门课程大有被驱逐出课堂之势。逻辑学教师的数量与学术水平急剧下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已经没有逻辑学了。即使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设有逻辑课,但他们已经把逻辑学由原来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有些专业虽然把逻辑学作为必修课,但教学学时较以前有所减少;师资队伍状况堪忧;逻辑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而这些都与逻辑学基础学科的地位极不相称。尽管造成我国逻辑学教学和研究不景气的原因很多,但与人们尚未充分认识逻辑学的地位和作用不无关系。因此,要促进逻辑学教学与研究的繁荣和发展,重新认识逻辑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且极具生命力的科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在现代,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曾有过辉煌时期,都曾涌现过丰富的逻辑思想、逻辑学著作和一大批逻辑学家,为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正是由于逻辑学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重大影响,所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编制的学科分类中,明确地将逻辑学列为相对于技术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即: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在1977年版的英国大百科全书中,逻辑学被列为知识的五大分科之首,即:逻辑学、数学、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历史学和人文学(主要指语言文字)、哲学。由此可见,逻辑学的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一、逻辑是各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工具

在人类知识系统中,逻辑是最早产生的知识之一。逻辑理论和方法对其他各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均有着重大的影响,逻辑是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进步的基础科学。即便是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科学的门类众多,内容不同,研究方法各有所异,但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逻辑。因为任何一门具体科学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推理构成的理论体系。同时,随着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其理论体系也要随之不断地进行修改或者重新建构,而这都离不开逻辑学的参与,离不开逻辑知识的应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曾引用黑格尔的话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因此,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要运用逻辑以形成具有严密、科学和逻辑性的理论体系。没有必要的逻辑知识,没有良好的逻辑训练,人们就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和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教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法拉第曾经首次对光的电磁学说提出过基本理论,但由于他的表述缺乏合乎逻辑的论证,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而在他之后的另一位物理学家麦克斯伟,在表述光的电磁学说基本理论时,由于概念准确、判断恰当、论证合乎逻辑,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成为光的电磁学说基本理论的创始人。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长期观察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测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缺乏逻辑素养,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而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逻辑推演,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可见,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以逻辑为基础,必须合乎逻辑,不合乎逻辑的理论绝不是科学理论。如果没有逻辑的参与,所有科学的产生都将成为不可能。严复在介绍逻辑学时曾说:“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此外,逻辑学的昌盛与否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发达程度。如我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的重大根源之一,就是我国在逻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爱因斯坦认为,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上的:一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演绎逻辑体系,二是近代实验科学家创立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即培根为代表的归纳逻辑)。正是由于有了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西方近代科学才得以稳步发展,也正是由于缺乏逻辑基础,缺乏逻辑传统,尽管中国有引人称羡的悠久文化,却没有产生一门系统的自然科学。尽管我们历代科举制度培养了500多名状元,还有不计其数的进士、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或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富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教授在论及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问题时也认为:“中国科学未能发展同中国没有订出一个更完善的逻辑系统有关”。

二、逻辑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工具

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形式逻辑“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174。逻辑对获取新知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靠演绎、归纳和类比等推理方式实现的。具体地说:我们可以运用演绎推理,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的知识应用到个别的特殊事物上去,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知识;或者运用归纳推理,由已知的个别性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知识,从而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获得新的知识;我们还可以运用类比推理,通过从个别到个别认识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新的知识。

在人类文明史上,依靠逻辑推理获得重要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史实比比皆是。欧几里德几何学就是根据已知的若干公理,运用演绎推理,推导出一系列人们原先未曾发现的科学定律的。爱因斯坦为此曾感慨地说:“我们推崇古代希腊是西方科学的摇篮。在那里,世界第一次目睹了一个逻辑体系的奇迹,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以致它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我这里说的就是欧几里德几何。推理的这种可赞叹的胜利,使人类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运用归纳推理,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律,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同时他还根据元素周期律,运用演绎推理,推导出了当时尚未发现的3种元素,即在元素周期表上序数为21的钪、31的镓、32的锗。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发明中具有开阔思路、触类旁通的特殊作用。人类许多重要科学理论的创建往往是通过类比推理触发的。如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理论等。同样,许多重大技术的发明也往往是通过类比推理触发的。如鲁班对锯的发明、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计算机技术、克隆技术等。德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康德曾经强调:“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由此可见,逻辑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工具。

三、逻辑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手段

据有关专家预测,发达国家将在2010年建立起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国家高新技术体系,发展中国家将于2030年达到这个目标,整个人类将在21世纪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这一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将成为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我国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逻辑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手段。

逻辑思维作为文明人与野蛮人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中,严谨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带有基础性的素质。逻辑思维能力不但具有创新功能,而且还是创新思维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坚强后盾。一个人如果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就容易出现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合乎逻辑、论证没有说服力等诸如此类的逻辑错误,就难以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即使他的创新意识非常强烈,也难以使其思维准确严密地反映客观实际。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基础能力。所以,创新人才只有掌握了必要的逻辑知识,受到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具备了较高的逻辑思维素养,才能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

篇8

国外已有很多欧洲中世纪大学史和逻辑学史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只是分散于相关著作中。不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既无法说明理性主义思想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学问中的核心地位,也无法认清逻辑学在中世纪发展的环境因素和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背景。

一大学产生前夕逻辑学在高级教育中地位的提高

古代晚期基督教会逐步接受了“自由七艺”(以下简称“七艺”)作为教育的基础内容,逻辑学渐受重视。奥古斯丁有专门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原理》流传。由于马尔蒂亚努斯(MartianusCapella)、波依修斯(Boethius)、卡西奥德鲁斯(Cassiodorus)、伊西多尔(Isidore)等人为挽救文化而做的努力,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一些内容得以流传到中世纪。但逻辑学在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中是不受重视的。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官员和教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法和修辞。逻辑学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更很少见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从加洛林文艺复兴到11、12世纪,一批文化中心的教育活动逐渐超越训练读写的水平,向更高级的学问研究迈进,逻辑学的地位很快凸显出来。萨莱诺的医学、博洛尼亚的法学、法国北部的神学和逻辑学、以沙特尔和奥尔良为中心的拉丁文学迅速发展,初具高级学问的雏形。逻辑学使论证合理化、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工具性作用显现出来,因而受到重视。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辩论中,各方无不诉诸逻辑学的锋芒。凭借逻辑学,在巴黎声名鹊起的阿伯拉尔(PeterAbelard)与众多权威辩论并取胜,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

如果说他将“是否合理”作为检验各种观点的标准,那么逻辑学便是他追求合理的利器。他在《是与否》中将对立的神学观点和理由列出,以激发读者的怀疑精神,“虽然在书中他明显倾向于使矛盾的解决符合权威的观点,但这些在正统观点所掩盖下的结论无法掩盖他这种方法的自由性。这种方法激发了好奇的心灵,支持了逻辑学的统治地位,这样结果也就通过张扬对理性的信心而解放了理性,通过强调论证的过程而挑战了权威,尽管他没有直接赞颂理性而蔑视权威”。《是与否》所采取的是一种稍显激进的经院方法(scholasticmethod)。经院方法是将对立的观点列出,经逻辑分析和论证,再将这些观点加以调和,得出符合权威的结论。这种方法强调理性与权威的结合,在中世纪广泛用于对各科材料的整理和评注。11、12世纪大学形成的过程也是许多学科由分散的初级学问向系统的高级学问发展的过程。博洛尼亚的法学家详尽注释了“查士丁尼法典”,总结出从最普遍到最具体的一系列理论,找出矛盾并进行调和。这种方法应用于法律研究,民法学才得以形成系统。同时,教会法学诞生的标志———《格雷蒂安教令集》,更鲜明地采取了经院方法,将繁杂而矛盾的教令汇编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神学的系统化有赖于阿伯拉尔的学生彼得•隆巴德的著作《四箴言书》。他吸收老师的方法,列出教会权威们对立的神学观点,进行分析。与其师不同的是,他将这些观点悉数调和,以符合正统。萨莱诺的医学家对医学文献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

以逻辑学为核心的经院方法的流行,刺激了“七艺”中逻辑学地位的提高,导致了语法地位的降低,以奥尔良为代表的语法学术中心衰弱了,而以巴黎为代表的逻辑学中心地位日盛。同时逻辑学与语法学开始相互渗透,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学韵味浓厚的语法学变为纯理论的语法学,另一方面促进了中世纪逻辑学对语言的重视,导致词项逻辑等一系列新成果的出现。哈斯金斯对逻辑学的兴盛扼杀了正在复兴的拉丁古典文学之事深感惋惜,但从整个学术发展看,对逻辑学的尊崇是重大的进步。当然,对逻辑学单纯的迷恋,也带来一些问题。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ofSalisbury)曾游学欧洲,先在巴黎学习逻辑学等学问,后又在欧洲其他地方学习,重返巴黎后,看到往日的同学仍终日在逻辑学上冥思苦想,感到吃惊又好笑。他并不反对学习逻辑学,但作为工具的逻辑学只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这一弊端在大学时代得到了克服。

二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与演绎推理的盛行

约1200年大学产生后,逻辑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并在大学教育中被确立为基础学科。这主要表现为:逻辑学成为大学基础学科中最重要的课程,并向各高级学院全面渗透。

大学的基础学科是在艺学院(FacultyofLiberalArts)教授的,其内容为更加深化和丰富的“七艺”和“三哲学”,即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而艺学院的课程又以逻辑学为基础。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艺学院的学生需要约4年时间获得“学士学位”,所学课程中逻辑学占了绝大部分,而且还频繁地练习逻辑辩论,学生能否通过逻辑辩论是获得学位的关键之一。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阶段,学生除了继续学习三哲学外,便是持续不断的逻辑辩论训练,并开设逻辑学讲座(作为低年级学生的选修课)。逻辑学是巴黎大学的招牌学科之一,其艺学院对逻辑学的重视自不待言,即使在以自然科学和数学闻名的牛津大学艺学院,1268年规定的艺学学士必修课中,逻辑学的著作也占了绝大部分。中世纪大学在早期发展中课程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尚不易考察,但从中世纪晚期更成熟的大学课程安排中可发现其特点。在1420年埃尔福特大学(ErfurtUniversity)的一个艺学院教师的文集里,保存了艺学院的课程表,学士学位攻读者所必修的22门课程中,有17门是关于逻辑学的,另外5门分别是关于语法、修辞、自然哲学和天文学的:从1412年埃尔福特大学规章中所规定的艺学院各课程所需时间上看,逻辑学类课程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莱比锡大学1499年到1522年的规章中。逻辑学在大学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同时其工具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避免了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在12世纪所揭示的弊端。原因何在呢?这得从大学各科教师使用的讲义———评注(commentar-y)———的发展谈起。这种评注是对相关学科权威著作的评析。13世纪早期的评注仍是对文本进行划分并解释疑难,称为“诵读式评注”(lectio-commentary),这种评注似有照本宣科之嫌。13世纪后期发展出两种新型评注:一种是“语句分析式评注”(sententia-commentary),它在“诵读式评注”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分析更加细微,同时增加了需要讨论以澄清的问题;另一种是“问题式评注”(question-commentary)。它丢弃了注释,只是辩论与文本相关(甚至超出文本)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至14世纪,这两种新型评注成为主流。各大学共同的评注类型决定了共同的授课方式和共同的辩论训练。无论细微的分析,还是问题的辩论,都离不开逻辑学的辅助。逻辑学在大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了学者对演绎推理的重视。在14世纪归纳推理兴起之前,演绎推理是唯一成熟的推理方式,而逻辑学便成为最流行的演绎推理工具。这直接塑造了中世纪学者的思维:各种前提就是权威的理论,各种观点是否符合逻辑地导出,是判断其是否符合科学方法的标准,而一门学科是否成为令人尊崇的“科学”,就在于其整个理论系统是否为严格的演绎推理的产物。演绎推理盛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级学院更偏向于招收有艺学院学习经历、精通逻辑学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北方大学更明显。在巴黎、牛津和剑桥,对非僧侣学生来说,艺学院的学习经历乃是进入高级学院的必要条件。

牛津大学获得“艺学硕士学位”的人,若继续攻读高级学院的“硕士学位”,其学习年限甚至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约一半以上。“艺学硕士”在医学院只需学习4年,而其他人则要学习8年;在民法学院只需学习4年,而其他人要学习6年;在神学院只需学习4-5年,而其他人要学习14-15年。在南方大学,艺学院受到的重视虽然不如北方,但要想成为高级学院的学生,也要具备艺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逻辑学。1240年蒙彼利埃大学的规章中规定,医学院的学生应当精通艺学。1309年的规章中还规定,精通艺学的学生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学习期限。在博洛尼亚大学,精通逻辑学的学生可更顺利地进入法学院学习。

三大学逻辑学的发展与归纳推理的兴起

从12世纪到13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继承与消化时期”。期间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大学里的逻辑学逐步吸收了前人的学术遗产,同时出现了开创性的发展。

12世纪中期前,高水平的逻辑学书籍较少,主要是波依修斯译成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部分篇章,包括《范畴篇》、《解释篇》,还有译自波菲利的著作《导论》,波依修斯对《范畴篇》、《导论》和西塞罗《论题篇》的评注,另外还有他本人撰写的关于划分、范畴和假言三段论的论述。这些逻辑学著作构成了后来被称为“旧逻辑”的内容。12世纪中期以后,亚里士多德的绝大部分著作被译成了拉丁文,《工具论》中的其他篇章,包括《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和《辩谬篇》,也在学术界流传起来,这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连同学者们的评注就构成了“新逻辑”的内容。“旧逻辑”和“新逻辑”又被合称为“古代逻辑”(logicaantiquorum),即古希腊罗马人的逻辑学。虽然“古代逻辑”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要内容,但同时也通过各种评注融合了非亚里士多德的因素,包括斯多亚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阿拉伯学者的因素。

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学里的学者对这些“逻辑遗产”进行了精细地评注,消化吸收,并加以发展。被称为中世纪第一个重要逻辑学家的阿伯拉尔虽然有生之年只接触到“旧逻辑”的部分,但他凭借勤奋和超时代的天赋,为大学逻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关于词项属性、形式有效的推论与其他推论的区别、助范畴词等问题的讨论,都成为以后逻辑学发展的先导。如果说阿伯拉尔有些超前,那么至13世纪中期,逻辑学便顺理成章地朝着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方向发展了。这一时期的学者已完全消化吸收了“古代逻辑”,从大阿尔伯特(AlberttheGreat,约1193-1280年)的学术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大阿尔伯特关于逻辑学的论著看作是13世纪中期大学学者们所能得到的所有来自古人的逻辑学遗产汇总”。

他不仅涉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各个主题,还吸收了前人———包括波菲利、波依修斯、热尔贝(Gerbert)、格罗斯泰斯特、阿拉伯学者等———一系列的成果。在这样成熟的学术基础上,“逻辑学大全式”(Summulelogicales)的著作开始出现,这些著作逐渐打破了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新的体系包涵了更多中世纪学者创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一批大学的逻辑学家开始侧重于逻辑学新领域的研究。他们将那些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发展称为“现代逻辑”(LogicaModerna),其内容包括古人不曾探讨过的或只有初步涉及的逻辑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大部分,即助范畴词理论、指论、命题逻辑推理理论。

巴黎大学舍伍德的威廉(WilliamofSherwood,约1190-1249年)著有《逻辑学导论》,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指论。另外他还有单行本的著作《助范畴词》。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西班牙的彼得(Pe-terofSpain)———的《逻辑学大全》中除了论述“古代逻辑”外,有约一半的章节涉及了“现代逻辑”的内容。该书是中世纪大学里最流行的逻辑学教材,至17世纪已出了166版。第一阶段的积累与转折预示着以后大学逻辑学将迎来更繁荣的时期,即第二个阶段———高峰时期。从13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逻辑学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4世纪涌现的著名逻辑学家有威廉•奥卡姆(WilliamOckham,约1288-1348年,曾活跃于牛津大学)、约翰•布里丹(JohnBuridan,约1295-1358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沃尔特•布雷格(WalterBurleigh,约1275-1344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萨克森的阿尔伯特(AlbertofSaxony,约1320-1390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和维也纳大学)。他们的逻辑学著作展示出该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一是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日益被“现代逻辑”体系所代替,二是逻辑学日益形式化。在奥卡姆的《逻辑学大全》中,他一方面对“现代逻辑”各部分的安排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以三段论为核心的特点把握得更清楚,从而不再将一些繁琐的论述归于亚里士多德。此书内容的编排仍旧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那种“自然”的顺序,即对“古代逻辑”论述在先,对“现代逻辑”论述在后。约翰•布里丹的《逻辑学大全》继承了奥卡姆的特点,但也存在如他一样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沃尔特•布雷格的《论逻辑学的纯粹性》(Depuritateartislogicae)和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的《非常有用的逻辑学》(PerutilisLogica)中得到了克服。这两本书不再把以三段论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看作是独立的,而是将之作为命题推理的一小部分,并把命题推理放到了逻辑学最核心的地位。这标志着中世纪逻辑学真正获得了独立的系统。同时逻辑学纯形式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使中世纪逻辑学发展成一种高度形式化的逻辑学。

这些发展为近代数理逻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些辉煌的逻辑学成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连锁反应,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俗称为“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蕴涵于奥卡姆及其追随者的哲学、神学等理论中,被称为“现代方法”(viamoderna)。与之相区别的是“古代方法”(viaan-tiqua),即蕴含在托马斯•阿奎那、大阿尔伯特、邓•斯各脱(DunsScotus)等为代表的唯实论者各种理论中的分析方法。

篇9

刘培育(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年。就在1978年的5月,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主办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逻辑讨论会,至今也恰好是20周年。回顾20年来我国逻辑学发展的情况,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景看好。

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有了一支有相当实力的逻辑研究队伍。1978年以前,我国逻辑研究的主力是少数在本世纪30~40年代从事逻辑研究工作的老一辈学者。50~60年代参加那场逻辑大讨论的,多数人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工作者。197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至今这个全国一级学会下设11个专业委员会,有会员近800人。现在的逻辑学学术带头人基本上是60年代和80年代初逻辑专业毕业的中青人,有一批硕士和博士,他们能够追踪国际逻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课题,其外语水平也较高,能够有效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截止到1998年,我国有5个逻辑专业博士点,10多个逻辑专业硕士点,2个本科逻辑专业,每年可培养出数十名逻辑专门人才。第二,1978年和1979年,我国学者面对国际逻辑学的发展,响亮地提出“逻辑研究要现代化”和“逻辑教学要现代化”。20年来,我国逻辑工作者,完成国家科研课题近50项,在递归算法论、模型论、模态逻辑、时态逻辑、弗协调逻辑、逻辑悖论、语言逻辑、中国名辩学、因明、现代归纳以及辩证逻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不仅达到了国际逻辑水准,有的甚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同1978年以前的30年相比,我国逻辑界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缩短了我国长期存在的同国际逻辑研究的巨大差距。第三,这20年在逻辑普及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各高等院校的哲学、政教、中文、法律、管理等专业大多开设了逻辑课;二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相关专业均考逻辑学;三是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建校17年来就有30多万人参加了逻辑学的学习;四是20年来出版了一大批逻辑普及读物。

存在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些主管科研或教育的领导对逻辑知之不多,重视不够。近年来出现了某些科研单位逻辑学研究人员编制减少、某些大学逻辑学教学课时减少、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逻辑学的专业减少等极为反常的现象。第二,我国思想界有的学者同样是对逻辑学的现展知之不多,又无视中华民族弱于逻辑的传统和普及逻辑的任务十分繁重的现实,有人照搬和贩卖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鼓吹要“打破逻辑法则的专横统治,争取思想的更自由呼吸”。有的学者把逻辑同创新对立起来,认为要创新就必须突破逻辑思维,发展非逻辑思维,……。以上观点都是思想上的误区,对逻辑学的发展极为不利。第三,我国逻辑界对社会“关怀”不够。在过去的20年,我们虽然也针对有关领域里的特点和问题做了一些逻辑应用研究,但面不太宽,深入也不够,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简单回顾是为了促进我国逻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将迈入21世纪。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着创新人才和知识的创新,因此也必然呼唤逻辑学的更大发展。任何一门科学,不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是通过思索和思维形成的思想体系。逻辑学是以思维形式、特别是推理形式为研究对象的基础性、工具性科学,是各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逻辑知识,没有良好的逻辑训练,人们就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逻辑学与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的关系尤为密切。19世纪后半叶,逻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以后,一方面许多逻辑分支的兴起都与一定的哲学背景相关;另一方面,逻辑的发展又为哲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为严密表达哲学思想提供工具和手段。逻辑学与数学有深刻的联系,二者的相互渗透推进了双方的发展。现代逻辑学是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数理逻辑把推理过程形式化,把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种复杂的推理规则化归为一些极简单的、机械化的推理动作,才使利用机器代替人脑思考成为可能。可以说,电子计算机的整体设计、逻辑网络、程序设计和程序自动化等都与数理逻辑密切相关。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唐稚松也是一位逻辑学家。逻辑学与语言学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逻辑学只有通过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这种载体才能研究思维形式;另一方面,利用逻辑方法对语言进行研究又刺激了语言学的发展。

篇10

实验诊断学主要从实验检验的角度讲授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由于各脏器的组织功能与生物化学反应重叠性很强,大多实验室检查项目虽能反映疾病的变化,但所提供的多为现象、数据和形态学变化,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结论,即诊断特异性检查项目较少。同一类疾病可能因为病情、病期和个体差异导致检验结果有很大差别;不同疾病检查同一项目也可能得到相同或类似的结果。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熟悉并掌握众多临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还必须学会根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分析、诊断、指导治疗、判定疗效和预后等。而如何在繁多的检验项目中根据患者主诉、查体结果、不同病理生理条件或病情不同阶段做出正确选择;通过准确分析化验报告,动态观察检验结果与疾病的关系,结合患者病史和体征得出正确的判断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这些都需要正确的诊断思维方法和很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也是实验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此外,实验诊断学还面临着教学内容日益增加及学时相对较少的矛盾,教师的讲授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全面地覆盖全部大纲内容。加之除了书本上讲授的经典检验项目外,新的检验方法和项目不断涌现。数年前,一个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检验科开设的检验项目可能不到100项,而现在开设项目一般为300~500项。在美国,一个大型临床样本检验中心的检测项目更多达上千项。这些更突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知识及技能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PBL教学模式的引入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上述实验诊断学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很多教师提出了在实验诊断教学实践中采纳PBL教学模式来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已做了很多尝试[2]。所谓PBI,即Prob—lemBasedLearning,中文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2O世纪6O年代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的。PBL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围绕具体临床问题展开讨论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知识及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医学界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已形成一种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些著名学府甚至已全部用PBI教学取代了传统模式教学。本系实验诊断教研室从2008学年也开始尝试在临床医疗专业的学生中开展PBI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与补充。由于课时限制,目前PBI教学主要安排在实验课中进行。由教师根据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准备部分临床已确诊的有代表性的病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启发同学分组讨论后,鼓励同学讲解自己对该病例的诊断思路、所需进行的必要实验室检查项目,得出初步诊断,并提出必要的鉴别诊断等。课后学生的反馈意见表明这种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很有趣味性,能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并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和灵活运用等。但同时大部分学生面对病例也感觉到无处下手,没有清晰的思路。从学生们的讨论过程、对病例诊断思路的讲解中,指导教师观察到学生们对传统教学模式仍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往往纠结于纷繁的表面现象,对于各项检查结果很难做到综合分析判断,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对于PB[教学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即医学上的逻辑思维能力,王莉英等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05、o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能力测试。其中o5级学生已经过两个学期的PBI课程训练,而O6级学生尚未接受过PBI训练。05级临床八年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测试分数为(67.1±14.8)分,o6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测试总分为(65.4±15.3)分,统汁分析结果表明o5级与06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无明显差异。这一数据说明PBL教学可能可以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们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但却并不一定能有效培养学生们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