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活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生活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生活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实践活动 学校 在校生 岗位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一直是存在多年的问题且无多大的改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教育行业的我们。传统的社会实践即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对于在校大、中专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也有些学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积攒一些私房钱。这种不“充分”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了现在的大、中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企业不愿意留用刚毕业的学生,特别是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而愿聘用已经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的劳动者。这也是眼下在家待业的毕业生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校所学非社会所需,二是刚毕业的学生大都比较浮躁,无法安心工作,跳槽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必然就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试想一下,企业招来一个应届毕业生,然后培训,刚刚把这样一个生手培养成一个熟练工,他却跳槽了。哪个企业愿意做这样的“冤大头”呢?我认为,要解决这样一个“社会需求不足与工作难找”的难题,一个好的做法就是使学生“充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学校和在校生要从思想上认识清楚“充分”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作用。没有这个“充分”的社会实践,学生就不能真正地知道社会上的岗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他应该怎么去做。只有“充分”地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毕业生才能够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心态和身份踏上工作岗位。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说,学校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里的理论课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而,学校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个实践的机会学校也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如:汽车专业可以在校外开设一个汽车美容的店面,定期给学生参加汽车美容店面的“工作”的机会,并按“工作”时间的长短给予一定的报酬。“工作”表现突出的要奖励,“工作”表现不突出的甚至是在“工作”期间有不当行为的,应有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让学生在还没有走出校园时就了解了社会上企业的一些做法。

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也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应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生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有了这一个环节,在校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少走很多弯路。

其次,是学校要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活动要充分参与。

学校要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实践机会。传统的做法是只要给学生一个实践自己在学校里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岗位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如果只是这样还很难做到学生的“充分”实践。学生在学习了技能的同时并不能在人事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处理上有多大的进步,同时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也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实践”算不得真正的社会实践,只能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由学校暂时转移到了企业或者是公司里。作为学校就应打破传统的做法,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真正地去“工作”,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实践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们也不应抱着走过场的心态去完成这样的实践机会;而应带着一种渴求的心态、虚心的态度去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企求能从这样的机会中获得将来工作的经验。

再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因为家庭或者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90”后或者是“00”后普遍缺乏责任心。他们考虑问题往往都是从自身出发,如:工作稍微遇到点困难挫折,他们想到的不是去克服,而是选择逃避;工作中稍不如意,就会辞职,这也是现在的企业在聘用人员的时候不愿意要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641

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教育中进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对课堂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社会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入,对于自己的不足以及未来要面对的挑战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简而言之,社会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作用巨大,当然,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和社会认识的深化上,更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方面。

一、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特点

(一)理论深入性较强

医学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是医学社会实践的理论深入性更强。从医学的本质而言,讨论和研究的都是有关健康和生死的话题,所以实践工作必须要在理论深入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对于理论的探讨需要持续不断的深入,因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工作也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实践的严谨性更强,对于理论的依赖性也更加的显著。

(二)对于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深

医学实践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加的深刻。相比于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医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工作与医院或者是其他医务工作的交集更深,在与病患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人生以及生命的感受会更加的清晰。正是这种生命的体验,会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不断地实践中,学生们对于社会生活百态和生命周期的看法会发生改变,对于自我价值也会有重新的思考。换言之,医学社会实践会让学生的思想接受洗礼,从而发生蜕变。

二、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医学生强调的医学责任记忆医学道德等都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学生们没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认识的深化便会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真真切切的在大环境中感受课堂中提及的东西,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于责任、道德等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有了思想上的真实体验,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必然会显著的提升。

(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这个领域对于思想道德的要求特别高,所以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理念要特别的强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进行服务意识和理念的强调,但是毕竟缺少环境的熏陶,学生们的意识培养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眼见证伤病带给患者的痛苦,通过这样大环境的熏陶,学生们能够树立起更强的责任感,同时懂得自身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样,学生的服务意思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得到培养。服务意识的培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成功。

(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医务工作者都是神圣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在社会中,太多的人对医务工作者存在质疑,但是又太少的人真正体会过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医学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自体验工作者的付出,从付出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会有一个重新的审视,Υ医务工作也会有更加清醒地认识。简单而言,医学院校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积极,这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医学教育是我国目前教学重点发展的内容,积极的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及价值观念,这可以促进医学院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利用社会实践的作用,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洗礼,能够保证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同时也能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范性。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2]刘蕾.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研究――浅析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6-47.

篇3

智慧盒设疑

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幼年时玩过什么玩具吗?

生:弹力球、万花筒、溜溜球……

师:同学们玩过智慧盒玩具吗?下面就让我们一块来寻找幼儿时期的记忆吧。

(播放幼儿看智慧盒的视频)

学生轻松快乐地欣赏视频,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又发出开心的笑声。

(欣赏完视频,同学们意犹未尽)

师:大家玩过吗?现在还想玩吗?

生:玩过,想玩。

师:假如现在还给大家玩视频中的智慧盒,大家一定玩不了多久就会觉得无聊,所以老师想让大家一块来玩个难度大点的智慧盒游戏:假如有块积木能恰好通过这三个孔进入智慧盒(如图),你能描述该积木的形状吗?

生1:是圆柱体的积木?

生2:可是圆柱体的积木不能从“十字架”的孔进入呀!

生3:是十字架的积木?

生4:十字架的积木不能从圆形的孔进入!

……(在不断的猜想与否定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新课有了一种期待)

赏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就以学生熟悉的智慧盒玩具作为课堂导入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加以“拔高”设疑,可谓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此时,学生对于看似简单却无法解决的问题非常好奇,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探索意识。

智慧盒与三视图的关系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球的3种视图,下面我们一块来联想: 如果要把圆柱、圆锥、球这三种形状的积木放入到智慧盒中,应分别从什么形状的“孔”放入才可能恰好通过呢?

生1:圆柱体的积木可以从圆形和矩形的“孔” 恰好放入。

生2:圆锥体的积木可以从圆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孔” 恰好放入。

生3:球体的积木可以从圆形的“孔” 恰好放入。

师:回答得真好,那么大家发现了各种积木能通过的“孔”的形状与该积木的3种视图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很踊跃地举手,抢着想说出自己的发现)

生1:“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3种视图。

生2:不全对,因为圆锥体积木的俯视图是带圆心的圆,可是“孔”是个圆。

师:生2的补充是必要的,说明她非常细心啦!

(师生共同明确:“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3种视图呀!但比圆锥的俯视图少了圆心。)

师:现在让你玩塞智慧盒的游戏时,你还需要像幼儿时那样一个孔一个孔去尝试吗?

生:不需要,我们只要先想象出积木的3种视图,就知道该积木能从哪些“孔”放入了。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刘老师抓住了智慧盒面板上的“孔”与积木的3种视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架设了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盒面板上的“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三种视图(或在3种视图的基础上去掉一些点或线),并让学生进一步发现,现在玩塞智慧盒的游戏时可以“有的放矢”了,这一做法让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对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智慧盒释疑及设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智慧盒的“孔”的形状就是该积木的三种视图(或在三种视图的基础上去掉一些点或线),那么,前面给出的智慧盒上的3个“孔”,其实就是给出了什么呢?

生:其实就是给出了某种几何体的3种视图呀!

师:那么大家能根据“孔”中提供的3种视图,想象出该几何体的样子吗?想好后可以向同伴描述出来或用老师发给大家的橡皮泥捏出来。

(学生们积极投入探索之中,不久后有许多学生已经找到了答案,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后,学生们极其兴奋)

生:噢,原来该积木就是圆柱的一部分呀。

师:是呀,而且该积木还可以看成是上图中的电扇的旋转开关(2个)拼成的一个几何体喽。

生:噫,真是呀!(许多学生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师:如果让大家设计一个智慧盒,你会怎么做呢?与同伴交流一下。

生:既要设计积木,还要设计面板。

师:那么设计的积木与面板有什么联系吗?

生:面板上的“孔”和积木的3种视图应该是分别对应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设计一个智慧盒,设计要求如下:

(1)以圆柱、圆锥和球的一部分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体为积木;

(2)既要在纸上画出智慧盒的“面板”,又要用橡皮泥大致捏出该积木。

(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设计活动中去了)

赏析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不论是智慧盒释疑还是智慧盒的设计,都是巧妙地实现了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将“电扇的旋转开关(2个)的组合体”抽象成“圆柱的一部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将实物抽象成几何体并进而转化出它的3种视图的过程,真是妙不可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智慧盒的设计环节就是将本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体现,让学生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

篇4

[关键词]幸福;教育;终极追求

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1]那么,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的本真热爱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向人生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首先应该是关怀人的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此人的存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任务不是传递给受教育者多少知识,教育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传递中形成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杜威就说:我们经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知识,而这些教育过程不止单纯的获取知识和有关技巧形式,它们还企图把所获得的知识统一起来,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态度。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就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他对幸福的体会。幸福就是一种感受,一种心理状态,一个源自内心的平和协调。狄德罗说:“在情感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具有强烈的情感就是幸福”。教育就是对人不可能“万事如意”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生活的亮点,找到生活的幸福点,协调人们的期望和现实,内心和外在的矛盾,鼓励人们从容地看待人生,看待人生中的不幸。孔子曾评价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生活的困境,别人认为无法生存,颜回却乐在其中,这乐是在看待问题的心态上。虽然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是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的快乐,关键我们以什么心态看待奔跑。当我们登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时,我们就获得豁达、淡定和幸福的体验。幸福就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情感的释放;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情感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2]

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但是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时期毕竟是有限的,对任何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探寻和追问中必然产生种种困惑、挫折,伴随着失望、难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追求的就不仅仅是培养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这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因为从终极意义上,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教育。人只有在认识自我的前提下,知道自己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生的追求。也只有能力与需求协调赋予人以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才可以体验和感受到其中的幸福。教育通过物理、天文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自身的渺小,告诉我们对自然保持敬畏,启发我们反思自身的智慧;教育通过历史、政治、社会学知识帮助我们确立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教育通过医学、心理学向我们揭示自己的成长规律,使我们认识自身能力的局限。然后,当我们再置于浩瀚神秘的宇宙、自然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我们便有了一份从容的心态,便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下,在我们的欲求和能力之间找出心灵的平衡点,体会人生的真正幸福。

教育对人的生活关怀,就是一种态度形成的推动;人在对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崇拜中,在物质的种种诱惑中,形成一种旷达的态度,寻求一种心灵的解放,一种内心的安宁。因为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内心的平静、超越才是真正的幸福。而教育就在此种意义上,承诺和实现了对幸福的追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自然地,它把自己的追求定位于开发每个主体的潜能,使他们的价值得以彰显。而这样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个体获得自信的人生,成就一个有信念支撑、引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教育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教育在知识的传递中,在能力的培养中,以崇高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人生信念塑造和形成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信念。“信念即人们坚定不移的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并不是所有的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都可成为信念,只有当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与主体的经验、认知情感发生共鸣并为主体确认和坚信,进而内化为主体的精神时,才可称其为信念。它是主体活动的内驱力,也是主体活动的外张力”。[3]有信念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是个性的教育;有信念的教师,是幸福的教师,他为自己的劳动而快乐;获得信念的学生更是幸福的学生,他将自信地展开多彩的人生。罗素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幸福最后的承担者就是每个个体。一个人的幸福就是一种信念,你认为自己幸福,你就会幸福,也许你的幸福不被别人接受,但是你幸福与否的这个评价是别人不可能做出的,它只与个人的自我体验有关。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人的数量以数亿来计,但是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绝对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具有实现自己生活目标和志向、实现自我的价值的坚定意志和信心,这就是信念。当李白高呼“天生我才必有用”时,表现的不只是那种豪放和愤懑,还有一种对自我的确信,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今天的社会是人才济济的时代,我们的哲学不如哲学家深刻,物理学知识不如物理学家广博,天文学知识不如天文学家丰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还能干什么?我们的价值在哪里?就是在这种质问和反思中,教育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把学生的独特潜质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条件,把个性和亮点张扬,用多样的人生渲染世界的多彩。如果人生恰如一枚钻石,那么教育把这颗钻石的至少一面打磨得光亮,使得每个人的人生都能熠熠生辉,每个人都能够在广阔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踏上人生的幸福之路。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媒体充分发达的时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流行的标准和概念,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的内心坚持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仿效他人的行为,以至忘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念。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漫长的,我们需要经历的太多,需要思考的太多。当我们被忙碌奴役时,我们的人生方向也就迷失了。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道:“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一书中说:“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的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意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周围全是面包。”[4]所以,教育的追求就在于信念的强化,是对麻木的对抗,是对从众的警醒,强调的是内心的坚持。教育给人的就是坚持的勇气、对抗力量和强化的智慧,以求精确地判断自己的人生境遇,把信念安放在精神和灵魂的深处,在教育过程中将之不断调整和放大,终极指向于理想的实现和人生的幸福。成功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教育、继承的教育,它也必须是培养智慧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是一种过程的教育。因为任何教育目的的达成和实现,最终都体现在受教育者对问题的思考、危难的处理,及对世界的认识的智慧上。“我们只能在行动中遭遇智慧”,在付出行动中体会幸福。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幸福不是时运、机遇等等的代名词,它处在人的创造活动过程之中,“人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师”。在美国电影《迷离境界》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片断:主人公开始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但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个酒店的房间。不管他想要什么东西,马上就会有侍者出现,满足他的欲望。过了数天之后,这个人厌倦了这种无须努力的存在方式,对侍者说:“我有点想到另一个地方去。”“什么地方?”侍者问。“哦,我想我已经死了,来到了天堂。但是我厌倦了,也许地狱会好一些。”侍者回答说:“这就是地狱。”的确,幸福是一种追求而不是天神的恩赐,人只有在付出的过程中,在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才能体会生活的乐趣,抵达幸福的天堂。否则,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只能徘徊在幸福之外。而成功的教育就是要开启人们认识幸福的智慧,让人体味到幸福不是物质的丰盈、生活的安逸,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英国教育家约翰•怀特说,“受过教育的人从拓展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5]“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阿奎纳也认为,“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目的,是通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先哲们的名言一方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教育是人们获得精神满足,体会幸福的阶梯。

教育培养了人认识幸福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人创造幸福的智慧。幸福就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当我们付出了爱,我们收获了家庭的温馨;当我们付出了劳动,我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当我们付出了微笑,我们收获了快乐。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我的实现和自我的完善,充分发挥和展开自己的智慧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物质丰富、精神自由的幸福人生。这些都需要在创造中展开,在创造中体验、获得。但是,创造不是空谈,不是口号,是追求的征途,是行动的智慧。没有智慧的行动,只能是机械的复制、僵化的模仿,根本谈不上创造,“创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过程”[6]。教育是创造的基石。

成功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是以教育智慧、教师智慧去启迪、激发、开拓和增进学生智慧的教育。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听做结合的教育。它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孵化智慧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实践、应用、创造中学习,做到活学活用、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智慧。

作家丁玲说过:“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换言之,对于一个懂得幸福的人来说,幸福是到处存在的。关键要具备发现幸福和创造幸福的智慧,因为我们不能期待幸福自己来敲门。而教育就在追求、启迪、弘扬人获得与感受、创造与享受幸福的智慧的过程和行动中,完成了它的终极追求。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但教育的终极意义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提出:“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他认为,幸福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即物质的条件,但却更需要“思想条件,即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只有教育能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使内心得以安宁;拥有坚定的信念,使精神获得满足,拥有追求的智慧,使创造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教育,人才可以真正实现心无所累、自由自在的人生幸福。

[参考文献]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3]刘文霞.教育哲学应有的意蕴[J].教育研究,2001,(3):31.

[4]柳延延.论现代艺术中人的形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

篇5

关键词:有效课堂界定 构建

一、有效课堂的界定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师的的精心设计,正确引导和交流反思,追求以效力为核心的一种教学论。

人类初始的教学方式往往表现为“个性化教学”。后来出于追求效率的需要,“个性化教学”逐渐变为“小组教学”,再由“小组教学”演化为“班级教学”。它是当今人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结果,是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在课堂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教师应考虑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界定的必要性

(一)某些课堂没有明确有效的目标

笔者听过一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语文教研课,为了佐证李白诗歌雄健豪迈,清新俊逸的特征,教师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已学过的李白的诗,顿时课堂热闹得不可开交,从这些芜杂的诗句中找出能体现李白诗歌风格的诗句,稍作讲析后,时间过去了一半,接着老师又讲了一些零碎的知识,如什么是吟,最后读了一遍,一节课没了,感觉上十分老套低效,与有效课堂相去甚远。

(二)某此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无效

笔者听过一堂“议论要有理有据”的作文课,是我县有头有脸的教师上的,其中一个环节我认为有重大失误,那就是教师在引入什么是议论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讨论文科生要不要学理化生。结果,议论者甚众,时间一下过去了23分钟,而这23分钟,仅仅是为了搞清楚什么叫议论。可想而知,在剩余的22分钟里,教师便是三头六臂也难以讲透议论的有理有据了。这样的课在教学过程上没有抓住重点,时间安排上失调,其低效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某些课堂华而不实

这种课堂较常见,尤其是教研课更易发病,授课者往往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底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授课时忘乎所以哗众取宠。如我县某重点中学一名教师讲《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时,首先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又讲涸辙之鲋的故事,再讲庖丁解牛的故事,还讲了呆若木鸡的故事,作为导入部分,后来又讲到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的论述,还解说庄子垂钓时的那轮明月代表中华文化,老师讲授此堂课时自我感觉良好,看似游刃有余,实则华而不实,这么一堂课,学生参与程度有几分?又学到了一些什么呢?无非听老师讲了大半节课的故事罢了,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四)某些课堂缺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诱导学生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依我看,教师的行为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五、某此课堂缺少智慧启迪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因此,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的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

三、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方略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或诊断问题。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但问题是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最优的组织教学,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我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首先,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这一点上,我奉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其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新课堂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篇6

【关键词】光纤到户;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1 “智慧城市”的发展意义

“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最先是由IBM公司在2008年11月提出来的,但IBM公司首先提出来的是“智慧地球”的理念,主要是针对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当时只存在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没有系统的认识。随着对城市建设问题研究的深入,又提出了新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在其定义上也有了更全面的阐释,即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1]。就其发展意义来说,有三个侧重点:

1.1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不管是以何种模式建设与发展城市,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是长期的城市发展所得出的经验教训。“智慧城市”的广泛推广,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的,具体又表现为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取缔高消耗、高浪费、低成效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突出科技创新,建立循环经济生活。在目前看来,实现社会化的低碳生活就是“智慧城市”应该解决的第一问题。

1.2 保证生活的舒适便利

城市建设发展始终是以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水平为归宿,这个要求在“智慧城市”上又着重体现在城市生活的舒适便利上。“智慧城市”通过高科技手段达到智能性和便捷性,为社会群体的衣食住行各方面进行服务。在住房需求上,要有齐备的配套设施,保证居住舒适健康;在出行需求上,既要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又要体现出便利便捷;在公共环境上,应该多考虑人文关怀,创造气息浓厚的人文环境。

1.3 实现智能科技的管理

建设“智慧城市”其实是一个追求优越的高科技的过程,也是推动智能信息化稳步前进的过程。使城市富有“智慧”,主要体现在智能信息化技术在城市的广泛运用。医疗远程服务运用的TD.LTE技术,实现了医生与病人在高清视频下的“面对面”诊疗,足不出户便可就医;通过手机应用与智能家居的连接,实现对室内设备的完全掌握,不管多远,都能处理家里事;运用远程监控技术,对城市道路交通情况的实时监控,远程指挥交通,及时疏通人流、车流,保证交通秩序。运用高科技的智能管理,将会使生活的便利性加强,也是社会科技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2 光纤入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光纤入户是基于光缆并采用光传输方式把电话、宽带互联网和电视等多重高效高技术服务传送到城市每一处。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光纤入户技术正在实现广泛覆盖。从全球范围看来,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电信网接入宽带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光纤入户,而实现光纤入户将会使智能科技迅猛发展,提升“智慧城市”发展质量。对光纤入户有过这样的评价,“城市光纤网是物连和泛载基础,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承载网络[2]。”诚然,不论是从“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发展意义上,还是目前城市的基础建设上,都要求全面的实现城市光纤入户。光纤入户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的实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光纤入户具有优越性

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家庭、校园、企业甚至政府的网络活动都是通过光纤实现的,在同其他通信手段比较下,光纤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光纤入户频带宽、损耗低、重量轻,同时它的抗干扰能力极强、保真度高,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它的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青睐的主要方面。“智慧城市”正处于建设和发展初期,需要一种承接各种智能科技的优良载体在城市范围内覆盖,自然光纤入户技术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2.2 光纤入户是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从2009年开始,全球多个国家都相继启动了国家宽带发展战略,以光纤入户为核心的高速宽带接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3]。通信网络的趋势决定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走向,而光纤入户决定了通信网络的未来。在其他国家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近几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等城市已经陆续开始了“智慧城市”的战略,并着手建设。以陕西“智慧城市”,为例,其中就强调了光纤入户网络建设对于“智慧城市”的基础保障作用,旨在加快推进陕西省宽带网络光纤化升级,建设超高速宽带接入网络,全面提升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在城市光网化过程中,将加快城市系统中个人、物和组织之间的物联化与互联网的进程,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4]。

2.3 光纤入户是“智慧城市”网络的血脉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光纤走进大城市、进入小家庭,实现光纤入户,紧密地联系了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相对于目前上网、看电视、打电话需要安装三条线路的复杂系统来说,光纤入户仅仅需要一根光纤便可以同时实现三项功能,体现了生活便利性。通过光纤入户形成光纤网络,也是“智慧城市”在建设中的血脉。三网同步有助于建立更高级别的云技术平台,实现对地理空间数据、自然环境数据、基础设施数据、人口信息数据、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数据、政务信息数据的统计汇总和分析。在对城市基础功能的作用上,服务于信息资源中心、城市基础空间信息中心、安全认证中心等监控系统,实现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各个方面的需要。

3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从光纤到户开始

“智慧城市”在全球倍受追捧,这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对于我国而言,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与时俱进,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国内“智慧城市”的探索上,中国电信把光纤到户这一举措放到了战略高度,实现光纤到户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础。

3.1 光纤到户目标是建立城市光网

光纤到户取代传统传播载体成为新的高效载体是时代的需要,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进步、用户的需求和城市化进程与建设信息化社会的深入。伴随着网络架构的整体技术进步,光纤到户接入技术的成熟,光纤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光纤到户为城市光网的形成扩展了广阔的空间,实现城市光网的目标也越来越明朗。通过光纤入户实现的城市光网将以高性能集群路由、IPv6等关键技术为导向,以IP化、扁平化、融合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可管可控的绿色高性能城市宽带网络。

3.2 光纤到户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智慧城市”

光纤到户是建立“智慧城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城市光网作为“智慧城市”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必须是以光纤的大规模入户形成的。光纤到户实现了多网合一、高速便捷的宽带网络,并且首先在“智慧家庭”上得到了证实。通过光纤接入互联网组建的家庭局域网络,实现了家庭电话、家用电器、家庭安防系统的一体化;在安全管理系统上实现灯光照明系统、家庭监控和门禁系统的远程控制和实时监测;在网购、煤、水、电的远程支付等家庭信息化应用同样展现了“智慧”。在建设“智慧家庭”的同时,逐步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智慧网络的建设。各种城市基础网络再通过光纤网络实现全网贯通,使城市各个有机体紧密的联系起来,最终使新的城市“活”起来,形成一个有“智慧”的个体。所以,光纤到户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智慧城市”,也只有通过光纤到户才能实现城市的智慧。

4 结语

“智慧城市”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行动,这是一个关乎未来的长期事业,做得好就能实现城市的智能管理、满足人们的智能生活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反之,则造成了全社会的浪费,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不利于人们的生活。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初期,要把握前期建设重点,要从“智慧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进行升级,逐步普及光纤入户,建设“光纤城市”,才是目前应该采取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1(27).

[2]吴承英,国立园,张英华.智慧天津建设光纤城市和网络基础设施演进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1.

篇7

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依然存在着供应厂商良莠不齐、定制能力差、操作应用难度大、运营成本高、售后服务无保障等难题。

如何建设出符合各个业态需求,满足客户定制化和一站式需求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是当前客户最迫切解决的需求。根据智慧建筑发展背景及当前遇到的问题,虹信技术服务公司提出了打造“一体化智慧建筑”解决方案。

智慧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虹信技术战略转型产品。虹信技术服务公司以智慧建筑解决方案为抓手,以弱电集成服务为目标,形成“软件平台+解决方案+集成服务”模式。

为了满足智慧建筑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该方案提出针对于六大行业具体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系统架构共分为如下五层。

用户层:定义产品的使用对象,包括公众用户、物业管理人员、运营支撑团队、系统维护人员。

应用层:定义产品的业务应用功能,包括6个具体行业应用,智慧社区应用、智慧园区应用、智慧商业综合体应用、智慧医院应用、智慧校园应用、智慧景区应用。

集成层:定义产品的平台集成功能,将IBMS智能化平台、物业办公平台、智慧社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集成。

系统层:定义产品的具体系统功能,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公共广播、多媒体会议、安防系统、车辆管理、机房管理等。

设备层:定义产品的前端终端,包括基础设施、网络设施、感知设施等。

“解决方案+软件平台+集成服务”的智慧建筑服务模式,实现用户需求与系统的高度一致,以及软硬件的高度兼容,提升建筑品质、服务效率和水平。

统一的管理平台及高度的集成联动,有效降低了管理的工作量以及成本,提升了效率和质量。全面的应用平台,智慧建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物业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对于服务品质、管理效率以及用户感知都有积极的提高作用。灵活的系统扩展,便于新系统的增加及原有系统的扩容,为楼宇建筑品质的持续提升预留了空间。

一诺仪器光纤熔接机

广电网络建设选择:View4M双芯皮缆光纤熔接机

View4M熔接机外部采用覆胶设计,可在多种恶劣环境下维持正常操作,机身采用铝镁合金设计,轻便牢固,其内部采用工业级四核CPU,GPU内置WcatPro图形加速器,响应速度更快,View4M配有4.3英寸高分辨率LCD电容触摸屏,使用更便捷。此外,View4M拥有精确的多芯包层对准技术,是市场上最可靠的熔接机之一。

View4M功能特性:特殊V型槽设计,可熔接单芯、2-4芯带状光纤、2-4芯皮线光缆,适宜广电FTTH入户建设需求;熔接时间快达14秒,加热时间快达20秒;无反光镜设计,缩短对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拆卸式SOC加热夹具;3年质保,4S服务车全国巡检。

城域网建设利器――View12R带状光纤熔接机

View12R最大特性是兼容多种带状光纤,其标配12芯、6芯和4芯带状光纤夹具,选配2芯、8芯和10芯带状光纤夹具。不仅涵盖城域环网需求,且匹配国际常规FTTH带状熔接需求。

篇8

【关键词】中考作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说起作文,很多学生都说“难”!很多老师也为如何教好学生作文犯难。但很多学生还是感觉对作文了无兴趣,无话可说,写作文如“挤牙膏”,写出来作文干干巴巴,有的同学生编硬造。老师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作文考个好成绩,也费劲了脑汁。下面是我关于中考作文的几点思考。

1中考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视不足,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

作文在语文中考中占很大比重,但教师在教学中对作文重视不够,很多老师认为,作文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提高,而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则通过系统的复习,学生更容易掌握。因此在中考语文备考中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作文教学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老师往往采取押题,猜题的方法,因此作文教学的随机性较大。

1.2重视考前强化训练,忽视积累培养

为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作文成绩,很多老师都加强了考前作文的强化训练,老师希望能通过作文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克服对中考作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能认识各种作文题型,甚至让学生通过背作文的形式押题。由于忽视平时对学生观察能力、生活体验、作文审题、构思能方面的综合培养,考前的强化训练往往收效甚微。因为作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的学生平时看的课外书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日常生活的观察、素材的积累,因此写作文的时候就能思如泉涌,引经据典,触类旁通;而那些平时读书少,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学生,往往就感觉难以下笔,即使写出来,语言也枯燥无味,缺乏真情实感。

以2012 年佛山中考作文题“歌从心底唱起”写作训练为例,有的同学以一首歌作为整个文章的线索,将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有机串联起来,因为故事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实例,写出的文章就很生动,由歌为主线串联,结构清晰;而有的同学以雷锋、张海迪、焦裕禄、任长霞等英雄人物、世界冠军等的人生成长感悟不同旋律的生命之歌,然后结合自身生活谈感悟,因为注重平日积累,充满真情实感;然而,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平日看书少,生活素材积累少,写起来语言枯燥。

1.3重“教”不重“学”,忽视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从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设计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协作者。因为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影响,很多教师现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出现“重‘教’不重‘学’”现象,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教师教的过多,给学生留的发挥空间就越小,很多学生受教师思维的影响,学生写的作文过于“雷同”,缺乏个性特色。

1.4训练强度高,质量得不到保证

为了迅速提高学生中考作文成绩,很多老师加强了对学生作文的强化训练,认为作文也可以通过强化训练而熟能生巧,达到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往往忽略作文的写作质量。其实,这种靠强化训练而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做法,不适合语文的作文教学。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作文主要体现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日常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书籍和生活是学生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源头活水汩汩喷涌,好的作文才从学生的心田,流向鼻尖,这样的作文才感人。单纯通过提高作文训练强度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反感,起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2应对中考作文教学误区的对策

2.1制定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计划

中考作文教学首先要根据初中语文新课标出发,根据近年来中考作文出现的不同的考题类型,进行系统教学。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将作文教学分成三大步骤:第一是作文写作技巧训练,包含:作文题型分析、作文审题、作文开头、作文布局、作文结尾、常用修辞方法等,这是作文写作的基础;第二是结合生活实践加强作文训练,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第三是作文创新思维,让学生以开放的思维,我手写我心,而不要被格式化、概念化的作文写作模式束缚,在作文题目给定范围内“带着镣铐跳舞”,而不是一味地循规蹈矩,把作文写成“新八股”,这是获得高分作文的关键。通过以上三部分教学,让学生们在掌握基本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做到“求新、求真、求变”。结合生活实践,加强学生写作训练,让学生有感而发,让作文从心底流淌出来。

2.2扩展学生阅读量,增加素材积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史,阅读使人博学,开启人心智。例如:通过品读国学经典,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学仰贤哲,涵养中国灵魂;通过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汲取名著中的营养,增厚个人文学修养。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给学生制定了每日品读国学经典、经典美文、每天读报,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爱好,自主选择书目。阅读面要宽,不仅局限于中外文学名著,还应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书籍。语文阅读做到泛读与精读结合,阅读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和文学修养。

2.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挥主动性

作文教学的成功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以2010年佛山中考作文题“智慧伴我成长”为例,我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先让同学们展开一场讨论。什么是智慧?如何寻找生活中的智慧?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彰显个人智慧的故事?我们身边有哪些智慧的故事?智慧如何伴我成长?通过一场讨论,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让学生们在读书中品读古古今中外先贤的智慧;在生活中品读寻常小人物的大智慧;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品读学习的智慧、生活的智慧、处事的智慧。因为作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学生有感而发,因此个人的写作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2.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发现作文

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泉,做个有心人,用心体会、感悟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初中语文新课改增加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作文。例如:在《每天都是一首诗》写作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以生活的酸甜苦辣,作为人生诗篇的素材,让同学们体会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磨砺、助人的快乐,让同学们以诗意的心境,体会生活的诗情画意。同学们有的以一天的学习生活为主线,从清晨空气中一缕馨香到上学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从清晨琅琅的书声,到课堂上师生思维的碰撞,从每次考试前紧张的备考,到考完后惬意的放松,将生活谱写成一首隽永的诗篇;还有的同学以四季交替为主线,以生活中四季的更替,写人生的四季,春天的播种,夏天的耕耘,秋天的收获,冬天的蕴藏,每个季节的诗篇有不同的旋律。

3结语

作文是语文中考中的重要部分,要想提高中考作文水平,就要做好生活的积累、文学素养的修炼。因此中考作文教学,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作文写作技巧应用要做到自然而然,没有技巧的技巧,才是一种大智慧,写好中考作文,功夫在诗外,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作文在学生心中激荡,让文采在笔尖流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网格化管理 智慧社区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1核心概念界定

1.1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最早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计算机领域,而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引入了这一管理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到社区治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把城市社区的整体管辖范围划分为若干网格区,依次分类编码,并设定相应的社区网格责任人来整合资源,政务再造的一套完整的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由此社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破碎的非系统性结构,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综合管理的变革式创新,大大提升了社区的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我国最早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是北京东城区。

1.2智慧社区

继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念以后,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城市社区治理理论”的双重理论指导下,学界提出“智慧社区”(Intelligence Community)的社区治理概念,即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信息集成技术,以社区为载体,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居民幸福感为目的,通过搭建智能化服务平台,以实现社区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形态。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相继开展“智慧社区”的试点工作,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和平里街道的生活服务圈、清华园街道智慧型社区以及宁波海曙区智慧社区建设模式。

2网格化管理过渡到智慧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

2.1从网格化管理过渡到智慧社区治理的现实意义

网格化管理是社区治理的创新手段,对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经过这几年国内大部分城市社区的探索实践,结合未来社区的发展走向,虽然网格化管理为社区治理打下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其运行过程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也阻碍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进一步提升。主要问题包括重管理轻服务导致的智慧化程度有限,重空间分布导致的人性化程度缺乏,社区治理资金来源渠道窄,智慧化设施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以及网格化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智慧社区作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高级阶段和社区治理新一轮改革提升的重要战略,国内大部分基层社区应着力把握住这一发展契机,依托现有较为成熟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逐步引导社区过渡到信息化、智慧化社区的新型治理结构中来。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宜居-乐居-利居”社区形态的早日实现,更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产生巨大的影响。

2.2推进社区治理智慧化的几个方向

2.2.1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硬件的建设水平

网格化管理机制的运行一定程度上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支撑,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智慧化的硬件设施加以构建。从硬件设施建设来说,我们不仅要加强社区无线网、物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造升级;还应加大对社区水电管理、车辆及人员流动管理,安全保卫工作等智能技术的运用,充分结合智慧服务平台优势,有效实现社区居民生活的快捷高效,信息共享。

2.2.2加强社区软件建设、贯彻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社区建设智慧化不仅需要硬件设施,还需要软件建设加以辅助。软件建设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行政主体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行政主体引导社区的规划和发展,因此要求其自身具备相应的顶层设计能力、政策制定能力、执行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其次,强调人本的服务理念,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社区作为居民的生活空间,应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居民”的集体认同感,以优质的公共服务协调居民切身利益,解决关乎居民生活实际的问题。

2.2.3提高智慧人群的参与性,健全基层治理人员体系

智慧社区离不开智慧人群的培养与建设。狭义地说,智慧人群主要概括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当前很多社区面临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是居民参与度不高,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人际和智慧网络平台,定期举办知识普及和“智慧社区”平台体验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动员广大居民建言献策,为智慧社区建设出力。另外,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壮大与培养也十分紧迫,要踊跃吸纳掌握技术、业务、行政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投入到社区工作中来,联合有办事能力的热心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共商共治中,以及注重激励老员工工作热情和再学习能力等。

2.2.4协调广泛的社会力量,构建多方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

在社区治理智慧化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联合广泛的社会力量,主要涉及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受益主体:行政主体负责顶层设计及统一规划,市场主体负责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与生产以及应用指导,而受益主体则负责接受行政主体的政策支持与市场主体的技术服务,把社区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社区应积极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发展机制,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运行环境,争取早日实现智慧化。

参考文献

篇10

智慧城市建设从来都是一项庞杂的工程,涉及的领域、专业繁多。当前国内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也十分有限,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与先行者,是什么样的梦想让他能够投身这项事业?借2014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海)暨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的机会,《经济》记者采访了万碧玉博士。

家、上海、国外

“我老家就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去大城市一直是我的梦想。”谈到儿时的梦想,万碧玉说,当时,他所谓的“大城市”就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地方,繁华的城区、车水马龙的街道,并且充满了能让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对于一个小镇上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如果能够到大城市去,那将会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如愿以偿考入了位于上海浦东的上海海事大学,但是1990年的上海浦东并不像今天这样的繁华,没有像今天这样的高楼大厦与拥挤的人流。“那一年我来到上海浦东,从食堂三楼望出去,周围全是田地,田地里有棵很显眼的树,早上你可以看到炊烟从农家升起。”万碧玉说道。

因为专业的原因,万碧玉很快有了一次出国的机会,他乘船来到了新加坡,当时的新加坡已经具备了都市生活的种种配套设施,这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很浓重的一笔。在这里万碧玉第一次体会到了现代城市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人们在这里的生活节奏很快,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并且在这样的城市中,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可以发挥出自己更多的才华。

“双城”给出的启示

毕业后的万碧玉选择了继续求学,他到日本进修,并希望从那里学到的知识可以用于发展自己的祖国。“在日本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这让我对城市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万碧玉说。从他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这两座给了他启示的城市就是东京和神户,“东京是一座特别巨大的城市,无论在交通、环境还是其他方面,现代化的气息都很浓,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们的生活匆忙而有序。而神户则不同,这里很干净,可能没有传统意义上都市的那种繁华,但是生活配套设施很完善,在这里人们享受到的是另一种舒适的城市生活。”万碧玉说道,这时候自己最初的城市梦开始出现了变化,他开始意识到并非只有繁华、喧闹、车水马龙的地方才算是城市,拥有自己生活的频率,安静祥和的小城市同样让人们向往。

在留学期间,万碧玉每年都要回国几次,这期间他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巨大变迁,位于浦东的民生路的海事大学不再被农田环绕,仅仅是宿舍楼就有36层楼。“城市始终都在发展,而这种发展只有方向的变化,而没有完成时。”万碧玉说。

在北京,遇到智慧城市

2012年万碧玉回到中国,并希望通过自己学习到的国外先进经验建设祖国。到了北京,万碧玉并没有感受到如同国外一样的都市生活,“我就感觉到北京的冬天特别冷。”他半开玩笑地说,“我当时没有关注到雾霾、PM2.5之类的事情,只是感觉北京街道很嘈杂,人们开着很好的汽车、穿着光鲜的衣服,可是城市环境却很脏乱,几乎没有生活在城市的感觉。”就职于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之后,万碧玉并没有直接接手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万碧玉当时的领导委派他去研究不同气候带、不同经济带上各级城镇的发展模型,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总结中国城镇经济发展的规律。

在住建部相关领导的鼓励下,万碧玉潜心于城镇经济的研究,并且有了一些成果,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住建部开始推进城镇化试点工作,这个时候十还没有召开,部里也只是提出智慧地推进城镇化这样一个立意,但这却深深地吸引了万碧玉,他开始把目光投向这项国家发展战略,并着手相关的研究工作。随着十的召开,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智慧城市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在国内萌发出最基本的雏形设想,这让万碧玉更加坚信了自己的选择,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梦想。

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正式对外公布国家智慧城市第一批试点名单,此时的万碧玉正在积极筹备组建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慧城市经验。每天除了翻阅试点城市材料、撰写相关材料,其余大部分时间万碧玉都奔波于各地的调研。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万碧玉与自己的团队先后参与了多项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研究,走访调研了全国各地100多个试点城市。“今天所有的试点城市,我已经跑了三分之二以上。”说到这里,他露出了微笑。

几年来,万碧玉和他的团队主要致力于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技术与工程标准、评估体系、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和参与编写多部智慧城市领域著作,包括已经出版的《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迈向可持续的未来――以2012-2035年南加州大洛杉矶区域交通规划和可持续社区发展战略为例》、《自己自足的城市》和即将出版的《智慧城市导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指标技术报告》等,这些都是我国智慧城市标准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2014年7月,包括与《经济》杂志社共同组建的“智慧城市多媒体联合实验室”在内的首批17个智慧城市专项联合实验室在京集中揭牌,成为我国智慧城市领域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在谈到自己怎么看智慧城市时,万碧玉回答:“其实这个问题别人也问过我,这让我很难回答。从国家层面上看,城镇化率到达不同的阶段,我们该做什么,这是国家级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够从布局、规划、建设上创新发展,谋求产业升级。就我个人而言可能就简单了很多,呼吸干净的空气,喝到清洁的饮用水,吃到安全的食物,出门不要太堵,这就是作为个体的我所能感知到的最真切的智慧城市了。”

简单的梦想

万碧玉告诉记者,当前发展智慧城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紧凑、循环、多样性,这也是工作开展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多样性,更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我们不可能把全国都搞成像上海浦东陆家嘴那样的高楼大厦,很多地方也不适合。”他说道,“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个人,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你的梦想也许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在整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你的梦想一定可以让你大有作为。”

对于万碧玉来说,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来到城市、感受城市、生活在城市,现在他已经实现了,而下一步,他的梦想将会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城市更美好,想必这也是他常说自己“乐业”的原因。“人应该是流动的,并且大部分地方都应该是这样。从小城市、从农村到大城市这是规律,在日本也是一样,他们叫‘上京’,从西部到关东、到东京去,老人留在家里,子女到大城市工作,美国、新加坡也是这样。也正是这样的发展规律,我们才需要更加宜居、宜业、效率更高的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万碧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