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养殖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产养殖发展方向

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技术;措施

一、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1、缺乏科学的水产养殖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数量及面积正在不断增加,但渔民的专业养鱼水平却不高,乱用、滥用药物的现象还常有发生。渔民安全用药的意识过于淡薄,政府部门对此的监督和指导较少,导致不规范的行为不断出现。在用药的过程中,渔民对药物的用途和药性没有进行了解,甚至不看说明书,对药物的剂量、给药方式、用药部位等模糊不清。加之平时不注意鱼病的预防,鱼类一旦发病,局面就变得非常难以控制。

2、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渔药发展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且从事专门研究的人才匮乏,缺乏最基础的理论研究。而鱼药的生产没有专门的机构,多是顺带着生产。由于缺少研究和实践上具体的数据,很多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如毒副作用大、效果差、药物残留等问题。

二、国内外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概况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我国水产业的巨大发展,我国水产业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对国际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和发展上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渔业类型由捕捞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已率先完成了。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新兴养殖行业开始崛起,其中高密度水产养殖就是一个刚兴起的科技水产养殖行业,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促进,我国的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已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国渔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科技、经济进步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极大地拓展了水产养殖的生产领域。

(2)大幅度提高了水域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提高了增强了开发新资源、新品种的能力。

(4)高度促进了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三、水产养殖技术问题探究

1、适宜鱼类生长的环境

(1)加注新水来调节水质

水是鱼类生活的载体,水质的好坏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问题。水质调节的常规方法主要有适当施肥和加注新水。

调节水质最有效的主要措施是加注新水。在生长旺季(6~9月份)每隔7~10天要加一次新水;早春与晚秋则每隔10~15天加一次。具体情况也要根据水池及所养殖鱼类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2)冲水压制或药物杀灭的方法来调节水质

池塘中浮游生物过多时就威胁到池塘的氧平衡。此时就要采取冲水压制或药物杀灭的方法来解决。大量冲水对水蚤数量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泼洒不同浓度的敌百虫可以选择性的杀灭各种浮游动物,效果非常明显。对于池水中过多的蓝藻,可以全池泼洒硫酸铜。但由于硫酸铜对鱼类有很大的毒性,因而在不得已使用后,要立即大换水,即换掉池水的1/2~2/3。

3)化学方法改良水质

在池水中施放一些化学药剂,能够达到改良水质的目的。如生石灰能够调整池水的PH值及增大水的硬度,且生石灰法价格优廉、用法简单,是目前最为实用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用于改良水质的生氧剂还有二硫酸铵、过氧化钙等。

(4)水位的控制

水是鱼类的必要生存环境,对于水产养殖中水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保证水产养殖顺利进行的必要举措。水位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鱼类的生长还有一些浮游生物的生长,适和的水位可以减少鱼类与鱼类、鱼类与浮游生物之间的竞争,适当的水位还可以使鱼类与浮游生物能够充分地利用水里的各种资源。总之,一定要保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保证能够形成简单的食物链。

四、挑选鱼种及最佳的生长密度

(1)选择优质鱼种

鱼类能够成长为健康成鱼的前提是要选择优良的鱼种。优质鱼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的特点。在选种时要注意鱼种的来源。提倡由自己或附近的池塘进行培育的方法。这样既能够生产自己所需的鱼种,又能在品种搭配、数量和规格上灵活选择。放鱼种时要选择晴天进行,放鱼时操作要轻柔、细心,不能将鱼体弄伤,避免鱼病的发生。

(2)鱼最佳的生长密度

池塘在一定条件下所最多能饲养鱼的总重量是有限制的,即鱼栽力。因而要把握好最合理的饲养密度。若存塘鱼重量达到鱼栽力时,鱼就会停止生长并出现养殖事故,造成产量上的损失。因此在鱼类饲养时要根据池塘条件、放养品种、管理措施和水平等掌握好鱼类饲养的密度。

(3)鱼食的挑选与投放时间

我国目前鱼类养殖的饵料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生产颗粒饲料和经施肥而培养出来的天然饵料。

在进行饵料的投放时,一般对已经养过鱼的塘口,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大致确定全年的饲料用量。对于初次养鱼或条件发生较大变动的养过鱼的池塘,全年饲料的用量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4)防治鱼得病及传染

鱼类养殖是否能够达到高产,与鱼类是否得病及病情的传染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鱼类养殖时务必注意鱼病的防治。鱼病防治主要有清塘、鱼种消毒及合理放养三个基础工作。清塘可以首选生石灰清塘法,这种方法更为经济实用。其次为漂白粉清塘法,清塘时操作人员务必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顺风泼洒。鱼体消毒通常使用食盐水、漂白粉、硫酸铜和敌百虫的方法。

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杀虫是必不可少的。杀虫后要进行水质调控、适时消毒并采用科学喂养措施,这样在较为正常的条件下,可以实现鱼类疾病发病率很低甚至不发病。

鱼病的防治重点在于调水。调水工作主要有调水、改底、肥水和抗应激。而调水的重点在于增氧、改底和保持水质稳定。池中氧含量的增加,一方面要补充溶氧,一方面还要减少耗氧量。

五、我国高密度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及展望

根据对我国资源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扩大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生产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不断化,不健全的病害防治体系;不完善的水产养殖种苗培育体系,不合理的养殖品种结构;渔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不够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产业链结构。就是这些问题,对我国渔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地制约作用,更是水产养殖科技工作的不懈努力方向。针对以上问题,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便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水产业的发展趋势。下面是就高密度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的几点分析:

(1)注重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提高养殖效率

(2)进一步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优良品种开发利用

(3)不断加强水生生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普及高效配合饲料的使用

(4)积极开发技术设施养殖,发展高效养殖业并向智能化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产养殖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养殖技术水平比较低,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渔民的养鱼水平不高,还有不能有效地预防鱼病等问题。科学的养鱼方法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饲养,一般要对水质进行调节,水质的调节方法有常规的、冲水压制或药物杀灭调节浮游生物的数量、化学方法调节水质等,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注新水。还有鱼种的选择和饲养密度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选种的来源,提倡自己培育;注意饲养密度可以避免发生养殖事故,鱼食的选择与投放时间也是有讲究的,要按照标准进行选择与投放。能否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关系到鱼类养殖能否达到高产,预防工作主要有池塘、鱼种的消毒和鱼的合理放养。

参考文献 :

篇2

以池塘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养殖方式居多。而发达国家的水产养殖则多采用精养高产,人工或半人工控制

条件下的工业化技术。我国水产养殖科技水平比起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来,仍有不少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距。为了使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规律,因地制宜,制

定出适合我国水产养殖的新路子。

关键词:水产养殖渔业因地制宜

1、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我国湖泊水库众多,多年来偏重于开发利用,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在渔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湖泊水库渔业,天然捕捞的比例已很小。在开发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产

值偏低,以及渔业增产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渔业结构作较大

的调整。这就对我国湖泊、水库渔业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1]。

2、设施渔业

2.1工业化养殖技术

工业化养鱼的发展始于工厂化育苗,即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实现苗种生产。目前,全世界仅对虾育

苗场就有3500座,其中我国也有数百座。当前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养鱼的发展,以便节省昂

贵的土地费用,节省紧缺的水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高蛋白食品。目前,工业化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式

是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养鱼生产向着稳产高产、科学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养殖的品种主要是优质鱼

虾和贝类,如鲑、鳟、鲆、鲷、鳗、鲈、鲇、鲟、鲍、虾、甲鱼等不下数十种。

2.2网箱养殖技术

我国海水网箱养鱼发展迅速,是沿海省市渔业增产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已由传统的网箱向抗风浪

网箱扩展,养殖品种主要有大黄鱼、石斑鱼、真鲷等优质鱼和一些地方品种,并在加紧开发一些高附加

值的适养品种。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活鱼可供出口,经营相当灵活,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2.3围网养殖技术

围网养殖是利用网片或网片与堤坝、湖岸相结合,在湖泊中围隔一部分水面进行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特色之一。围网将养殖鱼与湖泊隔开,可以提高放养密度、便于养殖管理及起捕,而湖水又可通

过网片交换,维持较好的水质[2]。由于围网养殖强度较大,因此天然饵料提供的营养不能满足鱼类的需要

量,必须投喂补充营养。多数围网养殖是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养对象,可利用天然水草作为廉价饵料,同

时补充配合饲料。近年来也有以河蟹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养对象的。

3、建议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3]

3.1基本背景

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业的两大支柱之一,目前,养殖产量已超过捕捞产量。我国是一个水产大国,总产量已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但还不是水产强国,科技竞争力还不强,产业化程度与先进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化规模和效益相对落后。针对我国目前的水产养殖环境、技术以及设施状况,急需推进产业化发展,选择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优先给予支持。

3.2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

3.2.1海淡水增养殖技术

对中国对虾、大黄鱼、真鲷、牙鲆和优质淡水鱼等主要养殖对象进行种质资源库建设和优良品种的生产;研究新的蛋白源,特别是植物蛋白源的开发,以解决我国动物蛋白源紧缺问题,并研究低污染饲料、抗病添加剂和免疫增强剂,为健康养殖创造良好条件;选择不同养殖模式的典型水域,通过良性调控,使养殖典型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水平;构建水产养殖生物亚健康评价、病原及养殖生态早期预警技术体系,构建疫苗、免疫增强剂、植物源药物、天敌生物制剂、养殖生态改良剂等生物安全抗感染技术和生态安全改良技术体系,提出改善水产动植物在养殖保健管理与食品安全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推广优质、高效、安全的养殖技术,使我国传统的池塘养殖逐步向集约化养殖转化。

3.2.2设施渔业和渔业工程装备

集约化养殖设施:以“系统运行经济性、节能节水无公害、控制性操作、管理智能化、”为目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和技术运用,推进集约化养殖设施及装备上一个新台阶。重点研究主要生产品种(如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牙鲆、大菱鲆、对虾、河蟹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或育苗)系统技术和池塘集约化养殖设施新模式。

网箱养殖装备及设施:重点开展开放性水域深水网箱设施系统、特殊用途海上网箱装备和内湾、湖泊网箱设施研究与生产。

远洋捕捞作业装备和选择性助渔仪器:加强大洋性渔业捕捞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解决在国际海洋捕捞竞争中装备条件受制于发达国家的问题,提高捕捞生产效益。加强选择性助渔仪器的研制,关键在以最新科学技术进行应用研究和集成研究,使捕捞作业的目标更准、更有效,从而保护非捕捞对象,修复近海捕捞资源。重点开展大型拖、围、钓作业船工程及装备技术和各种选择性捕捞助渔仪器的技术研究。

水产品流通加工装备的研究和生产:重点开展鱼、虾、贝类自动化处理机械、淡水鱼综合加工技术及装备和水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和冷链技术的研究。

3.3观赏水族类育种与养殖技术

开展对本土观赏水族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重要观赏水族新品种的培育,海水观赏水族的繁育技术以及人工生态系统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立各种类型的观赏水族准化养殖技术。

3.4水产品现代物流模式与示范

在全国水产品主要集散地,在原有水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建立水产养殖物流中心和养殖信息智能系统,做到专业化、优质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并为当地做出示范。

3.5高新技术集成科技平台与“产、学、研”联动平台

以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孵化平台,通过大型项目,加大投入,并再建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在原有的部级重点实验室中争取2~3个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重点水产院校,通过对原有实践基地的强化和优先发展,使其成为省(市)级的“产、学、研”基地,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徐跑.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和对策.科学养鱼,2008.09.

[2] 黄文钰,舒金华,许朋柱.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产养殖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土壤,2002年04期.

篇3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积极应对其实践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注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依托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进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必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符合高校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培养的重点,与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的宗旨的素质教学观相一致,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亟需相关的教师人员转变教学理念,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以及教学设备,以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协调一致发展,其教学实践有助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具有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同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是当前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水产养殖专业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广泛,是一门技术型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导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将具体的知识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性思维,提升教学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水产养殖教学实践,是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训练基地的方式开展实验课程,加强与校外优秀企业进行合作,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奠定基础。

二、应用型人才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发展现状

在当前应用型人才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发展过程中,实验基地数量少,忽视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平台不健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的发展需要。同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式落后,部分教师将教学任务的重点转移到理论知识讲授中,没有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国当前部分高校开展水产课程的时间晚,但课程知识广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环节中,验证性的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大,综合型实践课程有限,忽视校外实习,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对相关的应用知识掌握不透彻。教师在水产养殖课程的安排上缺乏科学性,没有严格按照当前高校整体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其相关的教师人员都不是本专业的教师进行执教,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有限,在实验训练环节中,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弱,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方式

(一)完善课程类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的关键是,需要逐步完善课程类别,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与该地区高校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背景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课程类别的规划上,要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进行研究,对其不同类型课程设置理念进行更新,将水产养殖等相关的鉴赏、繁殖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申报,通过之后方可进行教学。当前水产养殖专业涉及技术以及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为了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需要对水产养殖学科进行科学的划分,理解水产养殖专业的关键内涵,明确其专业发展方向,做好社会市场调查工作,为学生制定符合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培养计划,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日后就业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培养综合型发展的人才,切实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二)优化实验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需要注重优化实验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内容,合理优化实验验证以及试验性的实验之间的比例,以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实际发展特点出发,及时对传统教师处于课堂权威地位的局面进行完善,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实践教学的乐趣,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全程讲授实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当教师已经知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不要将实验结果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在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对其进行引导,纠正实验中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掌握实验的步骤,明确水产养殖相关技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提升教学实践效果,可以适当的增加试验型实验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具体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打开学生思路,通过试验的方式掌握水产养殖相关的药理以及病害原理。

(三)改善实践条件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提升水产养殖教学实践水平。水产养殖理论以及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将其准确的应用到实践环节中,将具体的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真切体会水产养殖过程,明确岗位职责。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过程中,要注重优化相关的科研教学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水产养殖科研设备。

(四)优化实践资源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水产养殖教学实践环节中,需要注重优化实践资源,完善水产养殖学习资源库,并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实时的更新,使之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科研条件的调整水平,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构建水产养殖案例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论文素材,为学生顺利毕业奠定基础。注重优化综合实践模块,充分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智能化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注重加强与学生进行线上与线下进行沟通,此时教师可以随时向平台中相关的水产养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选择适当的素材进行实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在整合实践资源的环节中,要注重分析该地区气候以及天气变化情况,掌握好水产养殖的关键期,将实践教学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收集相关集约化水产养殖以及病害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在具体实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五)优化培养方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下,亟需优化水产养殖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设置的环节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教学大纲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参考,充分结合当前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校整体发展目标进行出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加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员的实践教学能力,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目标,将试验型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由当地相关的水产研究所专家前来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小组的方式,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注重制定专业教学、科研训练计划,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中,注重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论

篇4

物联网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互联网或局域网等通讯技术把感知设备、控制设备、操作设备等联在一起,实现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控制的网络,简单理解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网络,是一种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等为一体的复杂技术。当前,在机械化水产养殖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养殖水体的水质监测

主要是利用不同类型的水质传感器,现场实时检测pH值、溶解氧、氨氮、盐度、亚硝酸盐、硫化氢和水温等影响水产品生长与发育的水质参数,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等方式传送到手持设备和服务器终端,供养殖人员进行参考,以便及时对水体进行管护,改善水质环境,提高养殖效率。

1.2水产养殖机械的自动化或远程化控制

主要是利用自动控制理论按照养殖人员的设定,定时定量启动和关闭投饵机、曝气增氧机等设备,或是根据水质监测的数据按需控制增氧机、换水泵及补水泵的启停,也有的是利用zigbee或6Lowpan等技术搭建无线网络,由主控计算机集中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人工或自动发送远程指令,对各类水产养殖机械的运行进行精确控制。

1.3水质水情的实时预警

主要是按照设定的具体数值构建预警模型,实时跟踪监测养殖水体的水质水情变化与养殖设备的运行情况。当发生意外灾害、水情骤变或渔机设备故障时,及时向主控计算机发送预警信号,并利用GSM/GPRS/CDMA等模块向养殖人员发送提醒短信,确保各项应急措施能够迅速启动,从而保障渔业生产安全。

1.4水产养殖的决策指导和追踪溯源

主要是利用高精度摄像等设备实时监控水产养殖的整个过程,并配合水质监测等系统,依托主控计算机和服务器,构建水质数据库、饲料数据库、种苗数据库、气象数据库、养殖数据库、鱼病数据库等,按照模糊推理和统计决策的理论对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形成不同需求的养殖方案和智能化管理决策系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对外进行,为远程专家指导和产品安全监管及溯源提供技术平台。

2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步实现了与机械化水产养殖的融合。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大多数的水产养殖户,特别是中小型养殖户,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技术工程体量较大,示范效应难以体现

从走访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江苏水产养殖机械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主要集中在规模化水产养殖中心,依托省、市科技项目支持,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完成。养殖系统通常由主控计算机进行控制,功能囊括水质水情监测、自动化精确投饲、智能水体增氧、远程控制、实时预警和专家决策等多个模块,整体工程体量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对于普通的中小型养殖户而言,门槛过高,学习、复制难度较大,示范辐射效应不明显。

2.2过于追求“私人订制”,设备投资成本过高

目前,各地使用的物联网水产养殖系统,大多是以项目形式,根据自身情况重新设计或在传统水产养殖机械的基础上改造完成,属于订制产品,无法规模化批量生成,也无法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因此,设备制造成本和工程预算较高,超出了普通养殖户的预期。

2.3缺乏统一的标准,产品定型和推广难

众所周知,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初期,曾由于技术封锁造成推广困难,随着一系列标准化协议的签订和友好接口的开放,市场才逐步走向繁荣。同样,目前物联网水产养殖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各研究院所和企业开发的物联网装备尚不能实现友好互通,很难定型推广。如果对系统进行拆分,其中大多数装备又属于通用性电子设备,很难享受农机补贴政策。因此,目前除了溶解氧智能监控设备等水质监测仪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成熟的物联网渔业机械通过农机推广鉴定。

2.4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瓶颈,设备维护相对繁琐

水产养殖机械物联网技术和其他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一样,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四大模块。其中传输技术因通信工程的迅速发展相对成熟,加上农业物联网中无线局域网的范围相对较小,传输速率等要求也不高,基本上能够满足应用要求。而其他三项核心技术在实际使用和推广中均存在一定问题。感知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最大问题在于高灵敏度、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十分缺乏,这也是整个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进口传感器价格昂贵。国产传感器产品制造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品种少,质量较差,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还很容易损坏和出现检测误差,给养殖户的日常使用带来了很大麻烦。处理技术方面,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日益完善,技术本身已不存在大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水产养殖研究人员,缺少数据积累和稳定的算法模型,智能决策尚不能对渔业生产形成科学有效的指导。

3思考与建议

虽然该技术在应用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当前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高效化、智能化、节约化、精准化仍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水产养殖业人力成本逐年增加,养殖效益下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化水产养殖经营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物联网技术依靠其多技术融合的巨大优势,理应在提高渔业生产效率、提升水产养殖管理水平、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等方面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为此,水产养殖机械生产企业和渔业物联网研究机构应多从推广应用的角度思考未来产业发展,逐步培养用户群体,使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丰富产品序列,控制销售价格

农业机械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简到繁,从功能单一到复式作业的渐变过程,水产养殖机械物联网技术发展也应如此。在跟踪科技前沿的同时,也要丰富自身的产品序列,既要研究完善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也要加快对普通物联网渔机的开发。如能够定时定量投饲的投饵机、能够检测溶氧量不足并自动开启的增氧机、能够追踪灾害天气并发送短信的预警器等。这些功能单一的水产养殖机械,能够有效控制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成本,更符合普通养殖户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更方便推广鉴定,便于农机部门示范宣传,逐步培养物联网渔机的市场用户。

3.2简化操作模式,提高设备质量

目前的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机械上的运用,绝大多数以主控计算机为中心构建管理系统,大多数的操作控制和信息、资料查询都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而传感器等设备设施还需要定期进行清洗、养护,这对于当前科技意识差、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的农村劳动者和水产养殖户而言,接受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开发操作更加便捷的人机界面,研制精确度更高、灵敏度更强、可靠性更好、成本更低、安装维护更加方便的传感设备,解决自组织网络和感知节点合理部署等共性问题,也成为物联网行业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3.3加强产学研结合,搭建合作平台

积极引进水产养殖、自动控制、农业机械、物联网和信息化等方面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购买技术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形成更加完善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研究体系,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业技术联盟和技术创新平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物联网技术产品的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为更加科学、系统、高效的指导渔业生产提供支撑。

3.4建立统一标准,争取政府扶持

篇5

关键字:上海渔业 时空演变 现状分析 名优特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19-02

一、引言

水产养殖业不仅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也是人类生活主要的食品来源,更是为渔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快速发展。其中养殖面积从1980年的2万公顷增长到最高时期的4.5万公顷,养殖产量从1万多吨达到21万吨,其产值从0.97亿元增长到57亿元。为了更高效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其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必要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上海水产养殖业的整体结构变化

(一)渔业产值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农业的总产值在快速增长,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产值高速增加。渔业在农业产值的比重也逐渐上升。

(二)海水淡水产品产量结构演变

从图中看出,上海水产养殖业的产量一直以海水产品为主,特别是1987年之前,每年淡水产品的产量不足海水产量的一半。但是,过度的捕捞会对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1985年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随后1997年提出了“大力发展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强化法制管理”的新时期渔业方针。1987―1997年间,淡水产品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少于海水产品的产量。1998年,淡水产品的产量首次超过了海水产品的产量,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内(1998―2005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随后,由于内陆水域污染治理以及禁止挖塘养鱼,导致淡水养殖的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同期远洋捕捞得到重视和支持,海水产品的产量又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因此,在2006―2008年间,淡水和海水产品产量基本持平。

(三)淡水养殖情况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0―2008年之间,上海市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0―1986年,稳步增长阶段。养殖面积从2万公顷增加到3万公顷,在1986―1999年间,养殖面积一直在3万到3.5万公顷这个区间内波动。随后,养殖面积又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在2003年达到极值4.5万公顷,随后开始下降,并在2008年降到3万公顷以下。

淡水养殖产量的变化,从1980年开始,直到1984年,稳中有升,1985―1988年,产量从5万吨增长到10万吨,在此期间翻了一倍。1989―1999年,11年期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长缓慢,增幅仅为50%,达到了15万吨。2000―2003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幅巨大,4年内从15万吨增长到了23万吨,随后开始下降,2008年则下降到了15万吨以下。

通过对淡水养殖产量和面积的相关性分析,二者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262,为显著相关。可见淡水养殖产量和淡水养殖面积呈同步变化的趋势。故而,反映养殖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水产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迄今为止,人工选育品种较少,养殖技术比较陈旧,同时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尚不成熟,直接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三、上海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分析

从2008年上海市淡水养殖情况表可以看出,上海市2008年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为29103公顷,淡水养殖产量为158905吨,10个区县中,以奉贤和崇明养殖面积最多,产量也最多,是主要的养殖基地。松江、浦东、宝山和闵行因靠近市区,导致产业结构与其他各区不同,水产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小。

(一)淡水养殖的空间分布情况

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上海市10个区县内部的淡水养殖的分布特点如下:

1.崇明县的淡水养殖主要分布在南岸,但实际的养殖基地都是分布在崇明县的北部。

2.青浦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前列,靠近淀山湖的金泽、练塘、朱家角三个镇的产量和面积之和均超过全区总量的75%,但因为近年来淀山湖禁养的缘故,主要是三个镇周边分布着的小鱼塘。

3.奉贤区内淡水养殖业发展均衡,与杭州湾相邻的乡镇,有滩涂广泛分布,故面积分布更广,产量更高。

4.南汇全区除芦潮港发展旅游业外,其余乡镇发展水平相当,且淡水养殖面积大多分布在200~400公顷之间。

5.除上述区县外,由于市区的扩展,水产养殖业只零星分布在郊区的,而且面积与产量均较小。

(二)淡水养殖场的分布

2008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的养殖场一共有755个,百亩以上的养殖场有406个,且均集中在崇明岛的北岸和东岸、青浦的淀山湖附近。主要品种为鱼、虾、蟹、鳖、龟等,占地185611亩。养殖方式基本为池塘养殖。主要的养殖场分布在奉贤、青浦和崇明三大区。其中奉贤的养殖场数量最多,养殖面积最大,共有223个养殖场,具有养殖基地认证并且为无公害产品和产地的基地共有130个,养殖面积为63428亩,占总的养殖面积的1/3。其次是金山和青浦两个区,其中青浦的养殖面积超过金山,但养殖场的数量不如金山多,故而青浦的养殖场规模较大。金山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常规鱼、白对虾、蟹、鳖、海翠斑、罗氏沼虾等;青浦是常规鱼、青虾、白对虾、鲈鱼、鱼、鳖、龟等。

(三)名特优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2看出,上海市名特优的生产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全市2008年名特优总量为57808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36%。从区县层面来看,奉贤远远多于其他9个区县,且名特优的产量占到淡水养殖产量的70%。金山、宝山两区,虽总量不多,但是已在这两区具有一定规模。名特优的主要产品为罗氏沼虾、河虾(稻田河虾)、南美对虾等。且在上海已经形成三个新的产业带,即沿杭州湾的海水虾类产业带、环长江口的河蟹产业带、沿黄浦江上游及淀山湖的淡水虾类产业带。

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发展强劲,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最主要产业,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上海渔业发展趋势

1.渔业主要集中在崇明、青浦和奉贤三大区域,呈现专业化生产下的区域特色。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技术进步增加亩产,而不是一味扩大养殖面积。

3.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特色养殖。根据需求及各区的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名优特水产养殖。

4.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做到交通便利,特色发展,配套服务齐全。开展垂钓、观赏、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既延长了渔业产业链,又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成为以后提高渔业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

总之,上海淡水养殖业目前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传统的大众化品种为重点,加强名特优水产养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三十年改革开放硕果,全面推荐水产养殖健康发展.中国水产,2008(10):3-5

2.薛艳杰.中国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3.姚维志.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问题思考[J].重庆水产,2002(3-4):18-22

4.沈雪达,杨志勇等.上海市渔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对策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6)

5.王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渔业致富指南,2009(7):12-17

6.张.如何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J].中国水产,2008(1):78-79

7.何全超.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分析[J].河北渔业,2009(6):56-59.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in Shanghai

篇6

关键词:绿色核算;水产养殖;模型;亚热带海湾;罗源湾

亚热带海湾是一种宝贵的稀缺性天然海洋资源,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仅对生产成本和生产产出进行核算,忽略了对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对其开发利用十分不利。我国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无偿索取观念、贪利行为和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对亚热带海湾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浪费、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十分严重。为达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开发利用净效益最大化,本文在边际机会成本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基础上,构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绿色核算模型。

罗源湾属典型口小腹大的亚热带海湾,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水产养殖是其最为普遍和重要的开发利用方式,是福建省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近几年来罗源湾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但养殖业的过度发展,也给罗源湾海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致使其外部不经济明显。同时由于海洋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多宜性的特点,海湾兼有养殖、捕捞、港口、围垦、滨海旅游、盐业等多种开发功能,故而机会成本显著。因此本研究选择罗源湾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绿色核算借鉴的两种核心思维

传统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核算方法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资源和环境成本,存在着偏颇和不足。针对于此,笔者选择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作为此次绿色核算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理论上合理的资源价格应该是能真实地反映其社会总成本、资源稀缺性、资源价值的价格。边际机会成本即是根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观点,从经济学角度对资源开采使用后果或从社会学角度对经济活动后果的一种抽象与度量,它反映了由社会负担的自然资源耗竭代价。从理论上资源使用者所付的资源价格也应等于边际机会成本,低于边际机会成本的价格会刺激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高于边际机会成本的价格则会抑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当前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的绿色定价体系。

(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

国民经济评价最初是作为国外评价公共事业部门投资的一种方法而发展起来的。该方法试图以社会效益来代替一般的财务收益,以社会成本来代替财务成本。其主要特点是将拟建项目对社会的全部影响进行分析,包括那些间接的、无形的和难以计量的影响。在各方案全部费用和效益加以比较的基础上,从中选择出净效益最大的方案。

二、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建立的技术路线

亚热带海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模型建立的技术路线是建立在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的。其主要思想是将水产养殖的边际机会成本(MOC)视为总成本(C),同时分解成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UC)和边际外部成本(MEC)三个部分,并分别对其进行货币化计算,再将三者相加所得即为C;与之相对应的是,把水产养殖国民经济总效益分成直接效益(DI)和间接效益(IDI),对其所涉及的各方面都尽可能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计算和描述,二者相加得出国民经济评价的总效益(I)。最后将所得总效益值(I)扣除总成本(C),所得年纯收益(NI)即为亚热带海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的结果(如图1)。

(二)绿色核算模型公式

根据上述技术路线,我们可知亚热带海湾水产养殖开发的绿色核算模型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NI=I-C①

I=DI+IDI②

C=MPC+MEC+MUC③

MPC=∑(PC1,PC2,……,PCn)④

MEC=海域生态损害值*海域使用面积⑤

MUC=Max(NI’1, NI’2……NI’n)⑥

DI=∑(各水产品影子价格*各水产品年产量)⑦

IDI=f(X1,X2,……Xn,t)⑧

式中:NI――水产养殖年纯收益;

I――水产养殖总效益;

C――水产养殖总成本;

DI――水产养殖直接效益;

IDI――水产养殖间接效益;

MPC――水产养殖边际生产成本;

MEC――水产养殖边际外部成本;

MUC――水产养殖边际使用者成本;

PCi――水产养殖各项生产成本;

NI’i――亚热带海湾用于其他功能可能产生的最大纯收益;

Xi――水产养殖间接效益函数变量;

t――时间。

从前面分析可知,若NI≥0,表明社会所得大于所失,在该区域布局水产养殖项目或方案在总体效益上是可取的;若NI<0,说明该区域不宜布置水产养殖项目,改变开发利用方式或者暂时不进行开发利用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更为妥当。

三、罗源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实证研究

(一)罗源湾概况

罗源湾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口小腹大的半封闭海湾,四面环山,仅一个狭长的可门水道与外海相通,湾内的水体交换主要靠潮流来完成。水域面积20620hm2,现已开发利用10628hm2,占总面积的49.80%。其中浅海面积8870hm2,已开发利用3816hm2,占浅海面积的43.02%;滩涂面积11750hm2,已开发利用6452hm2,占滩涂面积的54.91%。主要养殖的品种有:海带、紫菜、大黄鱼、真鲷、鱼、美国红鱼、牡蛎、贻贝、花蛤、缢蛏、泥蚶、鲍鱼、对虾、锯缘青蟹、梭子蟹、大弹涂鱼等几十个品种。据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04年罗源湾各种水产品产量达230187吨,产值逾15亿元。湾内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市海水养殖产量的25%,是福州市海水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二)水产养殖绿色核算基础数据选择

根据福建省浅海、滩涂水产养殖容量课题组依据罗源湾营养盐、初级生产力等有关资料对湾内水产养殖容量进行科学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湾内贝类产量应控制在85000吨,理论上年可产藻类560000吨。然而,据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罗源湾的贝类养殖产量已超过170000吨,藻类总产量却只有35700吨,显而易见罗源湾目前的养殖现状已严重偏离可持续发展方向。若依此进行核算,核算出的结果将不再具有预见性和代表性。与之相对,罗源湾2001年海水养殖规划为罗源湾目前最新的养殖规划,它是以罗源湾总体功能区划、水产养殖品种生产技术标准、浅海滩涂养殖容量调查项目的科研成果为依据制定的,其目标是通过对罗源湾海水养殖区域的规划调整,初步解决湾内海水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品种搭配不协调以及网箱养鱼与贝类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单位体积养殖密度过大的不良状况,使罗源湾各类海水养殖生物容量趋于合理。显然,选择罗源湾2001年海水养殖规划方案作为罗源湾水产养殖合理性评价的核算基础要比罗源湾水产养殖现状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因此笔者选择该规划方案中水产养殖的空间布局、养殖面积、类别和数量等基本数据为该研究的基础。

(三)罗源湾水产养殖规划方案概要

罗源湾2001年海水养殖规划方案共分10个区(如图2),各区具体养殖规划如表1。

(四)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成本效益分析

1、水产养殖总成本分析。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一种资源产品的合理价格应包含资源开发的生产成本、资源开发产生的外部成本和资源使用者成本。(1)边际生产成本。水产养殖年边际生产成本指水产养殖每年必须投入的各项生产成本,具体可分为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经问卷调查及统计资料所得,当地年原材料成本网箱养殖约为3450元/箱、贝类养殖16000元/hm2、藻类养殖18975元/hm2、池塘综合养殖26150元/hm2。将上述各养殖成本乘以规划区各养殖类别面积,相加得到罗源湾水产养殖年原材料成本为65755.12万元。据问卷调查,闲时一个成年劳动力平均可照看网箱25个、贝类养殖0.3hm2、藻类养殖0.4hm2、池塘综合养殖1.7hm2,则共需劳动力17339人。以当地劳动力人均年收入7409元计,闲时年劳动力成本为12846.5万元。另在分苗收成时节一般需雇工,以年雇工费用平均6500元/hm2计算,忙时需另投入年劳动力成本4466.99万元。罗源湾水产养殖年边际生产成本为年原材料成本加上年劳动力成本,总计83068.61万元。(2)边际外部成本。边际外部成本是指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或者说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损害。水产养殖边际外部成本表现为水产养殖所造成的用海海域生态损害,可用海域生态损害补偿值乘以海域使用面积来计算,而海域生态损害补偿值可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乘以损害系数来计算。不同的海域由于其区域性特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是不同的。根据彭本荣、Costanza等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结果,2004年厦门市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49元/m2.a。参照厦门市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应用特尔斐法估算全省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平均价值折算系数,进而计算出全省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平均价值为2.11元/m2.a(如表2)。不同的用海类型会对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不同的损害,如填海用海,改变海域属性,资源全部掩埋,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全丧失;相对应的,旅游/浴场用海则对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就小得多。各类用海损害的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值见表3。经计算得出罗源湾水产养殖年外部成本为2580.88万元。(3)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主要指海洋资源用于水产养殖功能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功能可能产生的最大纯收益。罗源湾水产养殖规划区域若不用于养殖,绝大部分可发展捕捞业,故可将捕捞业产值作为边际使用者成本。计算方法为首先运用Tait模式估算出研究区的渔业资源年自然生产量(为可捕捞量),然后根据当前市场近海捕捞水产品价格计算其产值。Tait研究结果表明:沿岸海域初级生产力转化为第三级生物(渔业资源)的效率为0.015。罗源湾初级生产力多年平均值为134.25mg/(m2.d),则年渔业资源产碳量为125.555吨。据厦门大学测试中心研究结果,1吨有机碳换算渔获物鲜重为8.1037吨,估算出罗源湾水产年产量如下1017.46吨。据市场调查,以捕捞水产品平均价格40元/千克计算,水产品价值估算为4069.84万元。因此罗源湾水产养殖年边际使用者成本为4069.84万元。

2、罗源湾水产养殖的总效益分析。按照国民经济评价理论的思想,水产养殖项目产生的年总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部分。直接效益就是水产养殖获得的各类水产品总产值,间接效益是指由水产养殖项目产生的外部效益和无形效果。(1)直接效益。据问卷和市场调查分析,罗源湾网箱养殖年均毛收益9200元/箱、贝类养殖31500元/hm2、藻类养殖63000元/hm2、池塘综合养殖135000元/hm2。根据以上数值分别乘以各类别的养殖面积,共计195399.5万元,此为罗源湾水产养殖的直接效益。Ⅰ区至Ⅹ区年直接效益依次分别如下:16310.25万元,27086万元,34758.35万元,1283.4万元,10297.55万元,36679.05万元,14404.5万元,13329.9万元,778.05万元,43236.45万元。(2)间接效益水产养殖的间接效益,其变量大致有以下几项:IDI=f(Xw,Xs,Xe,Xht),t表示时间。就业保障方面(Xw):罗源湾有几万劳动力直接从事水产养殖行业,在保障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使许多以水产养殖为生的家庭能够幼有所依、老有所养,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当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社会经济方面(Xs,Xe):除水产品养殖、出售对社会经济作出的直接贡献之外,另还有依靠水产品为原材料进行二次加工或多次加工的产业即水产养殖产业链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这些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各方面所起到的促进推动作用。居民健康方面(Xh):水产品蛋白属于优质蛋白,罗源湾出产大量优质廉价的水产品,这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身体素质,对当地居民健康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限于所得的材料,以及时间、精力和水平,无法将罗源湾水产养殖项目所带来的间接效益货币化,实为遗憾。

(五)罗源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成果

1、罗源湾水产养殖总成本核算。根据边际机会成本的计算公式,即C=MOC=MPC+MEC+MUC,计算得出罗源湾水产养殖Ⅰ区至Ⅹ区年总成本依次为:6102.04万元、10914.84万元、15570.27万元、661.97万元、4224.28万元、15780.09万元、5505.96万元、10723.38万元、623.75万元、19612.75万元,累加得出罗源湾水产养殖年总成本为89719.33万元。

2、罗源湾水产养殖年纯收益核算。年纯收益就是将亚热带海湾水产养殖的总收益减去其总成本所得的值。当所得值为正时,说明水产养殖在该海域所产生的总效益大于其生产、资源损耗以及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三者相加形成的总成本,在此布置水产养殖项目是合理可行的,对其应该进行提倡或保留;当值为负时,结论相反。由于无法将罗源湾水产养殖的间接效益货币化,因而此处的核算只能将直接效益作为总效益来扣除总成本,各区年纯收益分别如下:10208.21万元、16171.16万元、19188.08万元、621.43万元、6073.27万元、20898.96万元、8898.54万元、2606.52万元、154.3万元、23623.7万元,累加得到罗源湾水产养殖年纯收益为105680.17万元。

3、罗源湾水产养殖效益费用比。利用国民经济评价理论中的效益费用比来进行分析,将各区总效益除以各区总成本,所得为其效益费用比a=I/C。经计算,区至区的效益费用比分别如下:2.67、2.48、2.23、1.94、2.44、2.32、2.62、1.24、1.25、2.2;整体费效比为2.18。

4、罗源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成果分析。(1)从前面外部成本的计算过程可看出,罗源湾围垦养殖的成本明显要高于海水开放性养殖,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开放性海水养殖的总体效益要明显高于围垦养殖。(2)从养殖品种的平均效益来看,网箱养殖>池塘综合养殖>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值得注意的本次核算是建立在罗源湾海域合理生态容量基础上的,因而外部成本十分低廉。但事实上位于围垦区内封闭式池塘综合养殖污染是非常严重的,饵料的大量投放使其底质严重恶化,底栖生物破坏殆尽,环境价值损失巨大;同时由于水体的严重污染而又交换周期长,致使其防治病害的成本非常高,本文所计算出池塘综合养殖的平均效益只适合于养殖初期,对于长期从事池塘综合养殖的垦区而言则有相当虚高的部分,因此从长远来看,笔者还是认为不宜在罗源湾内提倡围垦养殖。(3)规划各区的产值在扣除其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之后,各区纯收益也均为正值,效益费用比超过1,说明规划各区总效益大于总成本,该规划方案设计比较合理,有利于罗源湾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4)从核算的最终结果来看,纯收益>0,即在上述规划方案被合理实施的情况下,罗源湾水产养殖整体效益为正值,说明罗源湾总体上适宜进行水产养殖项目的布局,社会整体所得大于所失,同时整体费效比较高,产出效益较好。但应该注意的是此次核算的总成本较低,原因有二:没有将资金成本计入边际生产成本;由于此次核算是建立在罗源湾合理海域生态容量基础上的,其外部成本十分低廉,所以总体效益会较高。(5)从以上收益的绝对数额看,Ⅹ区最大,Ⅸ区最小。究其原因,Ⅹ区为此次规划最大的浅海养殖区,规划养殖绝对面积大、养殖数量多,且网箱养殖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养殖类别;Ⅸ区规划养殖绝对面积小,养殖数量少,无网箱养殖。(6)从各区的效益费用比看,Ⅰ区最高,Ⅷ区最低。其中Ⅷ区为传统的贝类、藻类养殖区,也是罗源湾最大的滩涂养殖区(垦区除外),其近年来贝类养殖数量过多,致使外部成本加大,经济效益不佳,故其效益费用比值较低。

四、罗源湾水产养殖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罗源湾水产养殖绿色核算成果,同时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放性海水养殖的总体效益要明显高于围垦养殖,罗源湾内不宜提倡围垦养殖,不过可考虑在湾外风浪较大的海域进行适当围垦。

第二,针对现状,应遵循规划对罗源湾内海水养殖实行总量的控制,不盲目追求养殖面积,在海域合理生态容量上提倡效益多元化,如藻类养殖,可在原有海带养殖基础上套种江蓠,每年仅多出江蓠苗种的成本,效益可翻一倍;另池塘综合养殖视情况可套养少部分弹涂鱼、青蟹或桡足类,若套养弹涂鱼、青蟹,每年每公顷可多产出9000元,若套养桡足类,每年每公顷可多产出约4500-7500元。

第三,网箱养殖的效益最高,罗源湾浅海地区在保证海域合理生态容量的基础上提倡网箱养殖,但应注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养殖的平均效益要高于普通贝类养殖,建议在适宜海区退出部分贝类养殖,改为效益更高的藻类养殖,但藻类养殖特别是海带养殖前期投入较大,政府应重点扶持。

第四,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合理征收海域使用金、完善审批制度。可将水产养殖的使用者成本和外部成本内化在湾内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即由政府根据资源总量、生产和市场情况向水产养殖者征收一定的资源使用税(费)和环境税(费)等,以此抑制资源使用的外部性,同时各类水产品价格应包括边际生产成本、资源使用税(费)和环境补偿费(税),才能确保资源的最优生产水平及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晶等.边际机会成本与自然资源定价浅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

2、陈志敏.关于投资项目中的国民经济评价[J].基建优化,1999(2).

3、罗源湾2001年海水养殖规划方案[Z].福州市罗源湾海水养殖协调领导小组,2001.

4、彭本荣等.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5(5).

5、Costanza R.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J].Nature,1997(387).

6、福建省海域使用分类定级及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制定研究报告[R].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2005.

7、沈国英,施秉章.海洋生态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8、洪丽玉.几种头足类含碳率检测报告[R].1996.

9、福建海区虾类资源探捕调查及捕捞技术研究报告集[R].福建水产研究所等,1986.

*本文为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5I008)――海洋资源价值绿色评估及其应用。

篇7

关键词:连云港市;水产养殖;养殖模式

水产养殖模式主要有粗养、精养及高密度精养3种方式。粗养主要是指在中小型自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依靠天然饵料长到商品规格,如湖泊水库的鱼类养殖和浅海水域贝类的养殖等。精养是指在较小水体中通过施肥、投放饵料等方法将苗种养成商品规格,如池塘鱼类的养殖、网箱和围栏养殖等。高密度精养主要采用流动水源、水温调控、增氧和投喂优质配合饲料等方法,进行小水体高密度养殖,产量高,如高密度流水养鱼、工厂化养虾等。

1我国水产养殖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产出国,水产养殖种类丰富,具有多种养殖模式。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50种水产动物达到规模化水平,工厂化养殖、深海网箱养殖和仿生态养殖等养殖模式发展迅猛,养殖理念、养殖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即从传统养殖向健康养殖的转变,由片面追求数量向重点追求效益转变,生态节水型养殖模式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1-2]。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大体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海水养殖主要包括底播养殖、围堰养殖、浮筏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4种模式。工厂化养殖成本较高,完全依靠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主要适用于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特点是产量高、污染大和易暴发疾病。浮筏养殖密度高、离水面近且没有堤坝的保护,极易受气候的影响,特点是产量高、污染大、易暴发疾病,一般用于鲍鱼等贝类的养殖。围堰养殖密度较低,不易受台风影响,主要用于刺参、鲍、海蜇和对虾等的养殖,特点是成活率高,产量适中,但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底播养殖接近野生环境,主要依靠天然饵料,养殖的水产品质量最好,但产量低,养殖周期较长,一般用于海参和鲍鱼等的养殖[3-4]。淡水养殖主要有围栏、浮筏养殖,池塘养殖,湖泊和水库养殖等方式。围栏、浮筏养殖和池塘养殖适用于鱼、虾、蟹、蚌,养殖密度大,需投放配合饲料和药物来确保水产动物育肥期的营养需求,高产,但水质欠佳、易发病。湖泊水库养殖以散养为主,主要依靠天然饵料,低产、周期长,但品质最好,一般用于养殖鱼类,尤其是草鱼。目前国内淡水鱼养殖以池塘养殖为主,约占淡水鱼养殖总产量的70%,湖泊和水库养殖较少,但养殖的水产品口感比池塘养殖的要好。湖泊和水库养殖的单产是1275kg/hm2,而池塘养殖单产是5625kg/hm2[5-6]。

2连云港市鱼类养殖现状

目前连云港市养殖的鱼类以鲤鱼、草鱼、梭鱼、鳙鱼和鲫鱼为主[7]。

2.1鲤鱼养殖现状

连云港市的鲤鱼养殖面积最大,一般用于“红白喜事”以及运往北方,当地人平时食用比较少。目前连云港市的鲤鱼养殖主要分为3种模式:(1)两年养成,即第一年把鱼苗养到100~250g作为鱼种,第二年养到商品鱼规格,产量约15000kg/hm2。(2)周年养成,即把6~12月份投放的鱼苗养到400~500g后越冬,到翌年5月份出售,养成周期1年,这种模式多被城郊养殖户采用。(3)当年养成,4~5月放养鱼种,至当年的中秋或者年底出售。目前连云港市的鲤鱼精养放养密度高达1.5万尾/hm2。以浦北养殖户刘在辰为例,养殖池塘面积2hm2,水深1.7m,鲤鱼放养密度1.7万尾/hm2,规格350~375g,混养草鱼、鳙鱼和鲫鱼1200尾/hm2,配有3kW的叶轮式增氧机6台和水车式增氧机3台,同时配备投饲机,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并在池塘四周水底安装了16个纳米盘,把增氧效果做到最大化。在罗阳,鲤鱼养殖大多采用与虾混养的模式,以降低养殖风险。例如,养殖户唐社会使用的是鲤鱼与凡纳滨对虾等的混养模式,池塘面积1.6hm2,水深0.6m,鲤鱼放养密度6000尾/hm2,鲫鱼放养密度4500尾/hm2,梭鱼3000尾/hm2,鳙鱼750尾/hm2,凡纳滨对虾15万尾/hm2。通过鱼、虾的合理搭配,生态互补,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加快池塘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虾病的暴发,解决了“一虾发病、迅速传播”的养殖弊端。

2.2草鱼养殖现状

草鱼作为较容易发生病害的鱼类,在养殖技术方面要求苛刻。连云港市的草鱼养殖主要有水库养殖和池塘养殖两种模式,其中池塘养殖一般都采取与鲫鱼混养的模式。以徐圩养殖户吴建华为例,该养殖户池塘面积1.3hm2,草鱼和鲫鱼的投放密度均为1.5万尾/hm2,水深2m。通过调水和改底,草鱼成活率约80%,当年底鱼体质量可达到550~700g,这在当地属于比较成功的案例。在水库中养殖草鱼普遍使用网箱。以石梁河水库为例,小的网箱规格为6.0m×6.0m×4.5m,大的为10.0m×10.0m×4.5m,一般以“田”字形排列,每只网箱上方四周都用浮力很好的毛竹穿制固定,网底用砖块作沉子。

2.3鲫鱼养殖现状

连云港市鲫鱼养殖品种主要是银鲫和黄金鲫,其中赣马乡养殖黄金鲫的水面最大。以养殖户王建兵为例,池塘面积1.4hm2,水深2.5m,黄金鲫放养密度高达2.4万尾/hm2,同时混养了鳙鱼和草鱼,鳙鱼和草鱼的放养密度为1500尾/hm2。银鲫的饲料系数相对黄金鲫较低,更适合进行高密度精养,但其抗病能力要比黄金鲫差。以灌云下车的养殖户付军成为例,其池塘面积2.7hm2,水深1.8m,银鲫放养密度高达3.8万尾/hm2,还套养少量鳙鱼,池塘配备有8台叶轮增氧机和4台水车式增氧机。

2.4梭鱼养殖现状

连云港市目前梭鱼养殖主要有精养以及与鲢、凡纳滨对虾混养等模式。以塔山养殖户李道强为例,其池塘面积为2hm2,水深1.5m,梭鱼投放密度为3.3万尾/hm2,鳙鱼投放密度为2250尾/hm2,凡纳滨对虾投放密度4.5万尾/hm2。池塘配备叶轮式增氧机6台。

2.5泥鳅养殖现状

墩尚曾是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基地,无数成鳅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但随着韩国市场的萎缩和南方台湾大泥鳅对于本地泥鳅市场的冲击,墩尚的泥鳅养殖面积逐年减小,目前墩尚部分泥鳅养殖户已改养凡纳滨对虾。台湾大泥鳅虽然口感较差,但相比东北鳅、河南鳅,其养殖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南方较为温暖的环境之下,台湾大泥鳅仅养殖2~3个月就可上市。目前墩尚也在进行台湾大泥鳅的养殖尝试,但是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摆在面前,一是连云港市的气温较南方地区寒冷,因而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不如南方,并且养殖的台湾大泥鳅9~10月份就开始出现大面积的死亡;二是专门针对台湾大泥鳅的配合饲料亟待开发,养殖户大多投喂本地的泥鳅料或者鲤鱼精养料,效果不够理想。但也有成功的案例,如欢墩养殖户孟丽蓉利用土池大棚进行台湾大泥鳅养殖试验,在其它养殖户露天养殖的台湾大泥鳅开始大面积死亡的时候,该养殖户的泥鳅却安然无恙,并成功过冬,这为墩尚养殖台湾大泥鳅的养殖户增强了信心。目前泥鳅的养殖模式大多是池塘养殖。泥鳅夏花在放养之前先要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同时要选择质量好的夏花苗种进行放养,放养密度一般在1000尾/m2。以胡桥养殖户胡星星为例,该养殖户有5口池塘,共计面积0.6hm2,池塘水深0.5m,池塘四周都用渔网围住,渔网下端埋在土里,上端露出水面20~30cm。

2.6新型混养模式

目前,罗阳的养殖户开始尝试鱼、鳖混养模式。以养殖户唐社会为例,他利用0.7hm2池塘进行鱼、鳖混养,池塘四周建有高约60cm的水泥围墙,靠近围墙有一圈沙塘。鱼鳖混养能充分利用池塘水体资源,增加水体的溶氧量,优势相当明显。鳖是用肺呼吸的动物,它在呼吸和摄食时不停地在水体中上下运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也有利于上下层水体溶氧量的均匀分布;鱼类可直接摄食鳖的残饵,同时有机物的分解又可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资源;鳖游泳速度比鱼慢,不可能伤害健康的鱼类,但能摄食行动迟缓的病鱼和池中的死鱼,有利于防止鱼病暴发。

3连云港市虾类养殖现状

目前连云港市的对虾养殖品种主要是凡纳滨对虾。相对于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等我国传统的对虾养殖种类,凡纳滨对虾的个头更大、生长更快,而且其环境适应性强,在0~40的盐度内均可正常生长,纯淡水、半咸水和海水均可养殖,适合进行高密度养殖。通常在设施条件一般的土池,虾苗放养密度在60万~90万尾/hm2;在硬件设施较完备的高位池,虾苗放养密度在150万~225万尾/hm2,一般80~140d就可达到上市规格。目前连云港市凡纳滨对虾的养殖模式主要分为3种:高位池精细养殖、滩涂土池养殖和越冬棚养殖。高位池精细养虾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三高”特点,其发展较快,自从海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地出现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也日渐兴起。根据池塘底质的特性,可把高位池精细养殖分为铺膜池、水泥护坡沙底池和水泥池3种类型,目前在连云港市以铺膜池最为常见。铺膜池一般选择土工膜,将它铺设覆盖在养殖池塘的堤坝、池壁和池底,再加上配套的中央排污系统,有利于在养殖过程中集中池内的养殖代谢废物并且排出池外。罗阳养殖大户董淑广在养虾实践中发现,前30d,铺膜养殖池虾的规格比沙底养殖池的规格要稍大一点;60d时,铺膜养殖池内虾的规格要比沙底养殖池内的虾大1/4左右;到90d,两个池内虾的体长、体质量和肥满度已有明显差异,铺膜养殖池明显优于沙底高位池。由于水泥池的造价太高,养殖户一般难以承受,因此铺膜池更加适合对虾的养殖。滩涂土池养殖模式在连云港市较少,只有欢墩养殖户孟丽蓉使用这种方法养殖凡纳滨对虾。在滩涂上建造池塘,一般面积不会超过1.3hm2,水深在1.2~1.5m。这种养殖模式投入较小,养殖管理简单,但对虾病的防控较为困难,因此对虾发病率较高。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份水温相对较低,露天的池塘无法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这段时间市场上一般以冻虾为主,鲜虾价格较高,所以近两年宋庄有养殖户通过搭建越冬棚来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一般在10月份完成越冬棚的搭建工作,等到翌年4~5月,气温上升到25℃以上时就可以将越冬棚拆除。不过由于连云港市的气候条件较南方偏冷,养殖时间较短,越冬棚成本偏高。

4连云港养殖业发展建议

连云港市水产养殖业是十分发达的。本文通过对鲤鱼、草鱼、鲫鱼、梭鱼、泥鳅及凡纳滨对虾等主要养殖种类养殖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现有各种养殖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港城人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做好水产养殖这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其次是环境条件,虽然本地区的气候、水质条件等自然环境条件无法改变,但可以对池塘底质、水体环境进行调节;再者就是饲料的选择,养殖不同的水产动物要选择适合的饲料,不能盲目贪图便宜或者觉得最贵的就是最好,而是应选择最合适、最能获取经济效益的。

参考文献

[1]钊风荣.山东省水产养殖实现“工厂化”模式[N].中国产经新闻,2016-06-25(005).

[2]方建光,李钟杰,蒋增杰,等.水产生态养殖与新养殖模式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6(3):22-28.

[3]邢丽荣,徐翔.水产养殖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的测度及分析———以不同模式下淡水鱼池塘养殖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6(4):105-113.

[4]唐黎标.我国水产养殖污染的最佳管理模式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16(8):15-16.

[5]丁洁.特种水产养殖让更多内江特色“游”向世界[N].内江日报,2015-07-24(008).

[6]郑丙辉,汪星.基于湖库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模式研究[J].环境保护,2015(11):47-50.

篇8

1.1粮食种植面积调减,新的粮食制度基本形成。粮食作为我镇的一项传统产业,种植面积始终居主导地位,但与以往相比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种植模式上看已由原来的三熟制逐步向麦一稻、油一稻、稻一稻两熟制过度,而且一年一熟的单季稻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新的粮食种植制度模式的形成,为发展高效种(养)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1.2稻田水产养殖业初具雏形。利用低洼农田发展水产养殖业,近两年来有较快的发展。据调查统计,稻田水产养殖总面积达703亩,比去年增61,6%。水产养殖业中,比较突出的是珍珠蚌和青虾,养殖面积分别达385亩和205亩,分别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4.7%和29.1。特别是青虾养殖效益显著,据对赵家墩村养殖大户羊本来调查,该户去年投资12万元围田养殖40亩青虾,年产值达29.6万元,获纯收入10.3万元,今年养殖面积将扩大到95亩,为我镇发展效益农业树立了榜样。

1.3高山蔬菜试种成功,前景良好。蔡家坞村的83亩高山蔬菜示范基地试种成功,生产出的高山蔬菜不仅质量优,而且在淡季上市,价格较高,效益显著,每亩获净收益2600元。其产品还打入上海市场。

1.4低丘缓坡和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趋向多元化。据调查统计,全镇利用低丘缓坡和沿江滩涂开发种植各类农作物面积达到1800多亩。种植类型趋向多元化,主要有茶叶、瓜果、花卉苗木和意杨。立体开发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如杨元坎村的吕增会农户,利用低丘缓坡开发种植水果60亩,在果园中套种西瓜,养殖本鸡,还利用果园边的水库养鱼、养鸭,形成立体综合开发利用的新产业链。去年,该户总收人达到6.5万元,获纯收入2万元。

1.5畜禽规模养殖独具特色。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七五”、“八五”期间曾有过比较辉煌的业绩,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家家户户养殖畜禽数量呈逐年下降之势,致使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徘徊不前。近年来,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规模化养殖畜禽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全镇养殖10头以卜的规模养猪场达4个,年饲养生猪达10500头;5000羽以上的养禽场6个,年养禽总量达4万羽二如灵桥村的朱小琴农户,去年饲养生猪2647头,出栏2047头,创产值150万元,今年她的养殖规模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到l万头,成为我镇首个万头生猪养殖场;又如郑岳年、吕增会等5户种粮大户,充分利用品质差的粮食,积极发展养殖鸡、鸭等家禽,年饲养鸡、鸭2万羽,创产值50万元,获利6万元。

2调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片面理解调整,出现抛荒现象。从调查中发现,部分干部群众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思想认识,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出现少种或不种粮食也不发展其它经济作物的现象,致使季节性抛荒和常年性抛荒面积大幅度增加,这是有目共睹的。由于这一理解上的片面性,导致优良土地资源和光、温、水资源白白浪费,农田产出率降低,这对提高整个农业产业的效益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2工业污染严重,洁净水资源缺乏。本镇农田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富春江、大源江和礼源溪。由于长时间受工业污水的污染,水质恶化,除富春江外,大源江和礼源溪的水质已难担灌溉重任,这不仅严重影响水稻生杭州农业科技2001年No.2产,而且也将直接影响整个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目前毗邻大源江及礼源溪边的低洼农田,部分农户有意发展水产养殖业,由于找不到理想的水源,影响了结构调整的进程。

2.3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调查发现、我镇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多数属于分散型的零星发展,属于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模式。既缺乏一定的生产规模,又缺乏龙失企业和营销组织的带动,因此就难以形成牛寸一品或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农业,也就谈不仁什么产业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3今后工作重点及调整发展方向

3.1端正调整结构的认识,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蹬而就。因此,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有足够的认识,我们要在积极组织和引导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能调则调,不能调则种粮,尽量减少农田抛荒面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同时,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严禁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来调整产业结构。在粮田上发展水产养殖业,要尽可能地利用低洼农田,对确需挖塘养殖的开发项目,应建立申报备案制度,以村为单位收取复垦费。

3.2重视环境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是万物之源,生存之本。我镇虽处富春江边,大源江、礼源溪纵贯全境,但从总体上看,也存在水资源贫乏的问题。这主要是水污染严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综合整治大源江和礼源溪,对工业企业的污水进行治污达标排放,还大源江、礼源溪的本来面目,为本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良好的水资源环境。

3.3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部分村、户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但是还比较分散,规模化发展程度低,产业化进程缓慢。因此,镇、村两级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在巩固现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产品的营销队伍,使农业产业逐步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新的增长点。

3.4立足区域发展的观点,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框架。我镇有平原也有山林,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要发挥平原和山林两大资源优势,并按照开发两边、保护中间的原则,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用8000亩粮田来保证全镇生活用粮,腾出2000一2500亩土地包括旱地、山坡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

(1)加快富春江沿岸滩涂的开发利用。富春江沿岸滩涂资源丰富,在这一地区,发展建立丰产林、花卉苗木、水果业和养殖食草畜禽,条件优越。通过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既可进一步改善富春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并接轨新沙岛逐步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又可以充分利用滩涂资源,在林地间种草,建立食草畜禽养殖基地。如林地养殖山羊,可充分发挥灵桥羊肉的品牌优势,以逐步实现灵桥羊肉养殖、销售、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2)富春江、大源江及礼源溪两岸的两江一溪三角地带要加强耕地的保护。这一地段的结构调整工作,要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低洼农田的作用,有计划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在今明两年内建立4亩以上的水产基地,可发展养殖甲鱼、毛蟹、虾、黄鳝、珍珠等特种水产,可按一村一品牌的目标。建立粮、水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再创鱼米之乡的美誉。

(3)搞活沿大源至里山及大源至礼源公路旁的低丘缓坡。这一地区要进行多元化的综合开发,可以发展优质茶、果和鲜食玉米、水果蕃薯基地,充分发挥旱地资源的优势,提高早地的产出率。

(4)积极开发礼源及观坞等地的高山旱地资源。有计划地发展种植高山蔬菜,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再扩大100一200亩,同时要架好索道,降低高山蔬菜的成本和劳动强度,还要充分发挥营销组织的作用,使高山蔬菜向基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篇9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高效渔业产业带。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三个行政辖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濒临北部湾,有海岸线1595km,20m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66·7×104hm2多,潮滩面积1×105hm2,非常适合海水鱼、虾、贝类的养殖,目前已经开发养殖的面积只有近海滩涂6×104hm2多,发展的空间和开发潜力巨大。渔业经济在北部湾经济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我区渔业经济呈快速增长之势,渔业已经成为大农业的有力支柱,水产养殖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2004年与1994年对比,全自治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6×104hm2,增长53·2%,年均递增4·4%;水产养殖总产量1·78×106,t增长4·42倍,年均递增18·4%;养殖水产品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4·4%,增加了21·3个百分点;捕捞渔船的艘数和马力分别由1176艘、7·9×104kW,发展到1·9万艘、7·23×105kW,分别增长15·2倍和8·1倍;渔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为11·36%,增加了4·48个百分点。全区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03个。其中有直接出口权的企业18家,获出口欧盟资格的企业7家,获美国HACCP管理认证的企业7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3·3×105,t实际加工量1·5×105t。

2004年底全区仅水产畜牧龙头企业就达335家,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自治区级的21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25家,从而使广西水产畜牧业较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2005年底,我区水产品总量稳定在全国第八位,人均水产品总量稳居全国第七位。水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西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水产职业技术教育是渔业经济的有力支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是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加速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途径。广西渔业要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创新技术。“十五”以来,广西大力实施科教兴渔战略,为全区渔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五”期间,全区投入渔业科技经费2806·8万元,组织实施渔业科技项目55项,获得科技成果28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1项。广西渔业的当务之急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人才培养的政策与规划。在渔业人才培养上要敢于花本钱,以在短期内满足广西重点产业、战略产业、支柱产业以至政府管理部门的需要。

1广西水产职业教育亟待发展与渔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培养水产业初、中级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停滞多年得不到发展,全区水产业者中相当一部分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这将成为制约广西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加快水产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拥有职高文化水平且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促使行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广西水产行业主管部门和职教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不包毕业生分配后,水产职教出现了招生不足,生源偏差,专业资源分散,实训基地没有自,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等尴尬局面,这种局面是当初行业主管部门、职教主管部门所不曾想到也不愿看到的。广西渔业要发展,利用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初、中级行业人才,促使现有从业人员更新观念、升级技术,搞活水产品养殖、加工、贸易才是出路。政府部门理应办好水产职教,为本区渔农民增产增收和渔业经济建设服务。

2水产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堪忧

2·1水产类专业削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2000年以前,广西水产学校水产类专业有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名特优养殖、多种养殖、水产品加工、轮机等,相邻的专业还有渔政管理、渔业经济管理等,每年招生人数达450到550人。2000年以后,水产类专业逐年削减,至今仅设水产养殖一个专业,水产类其他专业全部废除,2001-2008年,每年仅招1-2个班,40-80人。

2·2职校水产专业学生素质逐年下降

2000年以前,学生大部分主动选择水产专业,对水产有兴趣,有热情。学习上比较主动,专业素质较高,毕业生大多是合格的初级水产人才,优秀毕业生甚至能独当一面,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00年以后,所招学生大多是被动选择专业,对水产行业缺乏热情,或存在不当认识,毕业生大多意志不坚,仅有少数优秀者能成为行业人才。

2·3职校水产专业师资、实习基地和养殖专业教学资产逐年减少

由于专业不兴,随着老教师逐渐退休,中、青年教师纷纷改行,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多年建立起来的专业师资队伍渐趋消亡,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为例,20多名专任教师逐年减少,至今不到10名。学校多年建设的6·7hm2多的养殖实习基地大部分被挪作他用,现仅余不到6667m2,并且不能全面配合专业教学使用等。

3我区水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怕艰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思想受社会影响,观念较差,就业工作困难,家长不放心,不愿就读、从事水产专业。究其原因,一是水产行业属于第一产业,经常水里水外的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工作辛苦。农民子女读书很多都是为了跳出农门,在城市找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对毕业以后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养殖生产不感兴趣;二是水产行业需要高投入,有一定的风险。家长对子女从事该行业感到不放心,很多数家长和学生不愿报名读这个专业,即使读了,将来也未必从事这种艰苦行业,因而缺乏学习主动性。

(2)水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凸现,未形成普遍受重视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水产行业有一个怪现象,很多企业需要学校提供大量的水产专业毕业生,但是,学生却非常不愿意就读该专业,即使毕业后工作不对口甚至很难就业,也宁愿读其他名称好听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专业相对冷门,社会上对水产行业了解不多,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行业的重要性。

(3)入行的门槛低,职业教育被架空。只要有资金,谁都可以搞水产,根本没有所谓技术资格的“门槛”限制。不懂行业知识和技术,违反操作规程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反,很多有专业技术的毕业生却因渔业用地已被人家“割据”等原因而无用武之地,且搞专业的毕业生在承包,贷款,税收等方面不能享受优惠政策,所以,有无经过职业教育关系不大。市场混乱,导致竞争低级化,影响产业升级,不利于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4我区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渔业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策略同样对渔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按“十一五”规划,我区渔业经济将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要与这样的渔业经济地位相称,水产职业教育必须受政府重视、优先发展、与时俱进。区主管厅局、区中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就我区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明确的规划。为了加快广西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当地水产业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好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在此建议如下几点:

(1)要重视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水产职业教育纳入养殖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之中。主管厅局成立专门的职教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全区水产业的规划制定、行业管理、技术指导、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指导协调工作。可以招聘水产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县级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中心站担任技术员等相关工作。

(2)加强养殖行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入行“门槛”。在全区全面实施养殖许可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养殖业要有总体规划,对新老养殖区域要实行统一、合理布局,适度开发。要实施养殖区域许可证制度,规范养殖水面,滩涂,围塘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所有水产从业人员(包括水产专业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入行搞养殖,并实行年检制度。呼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养殖户(包括水产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承包,贷款,保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篇10

针对以上养殖鱼种主要细菌性病害,各国研究人员为开发快速、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广泛开展工作。笔者等将目前已报道的国内、国外主要海水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进行叙述。

1.1基于微生物生理生化检测的方法

针对养殖鱼种细菌性病原的检测,最经典的鉴定方法是对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检测、生理学和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实验实现对微生物的初步鉴定。然而,这种方法耗时长、操作繁琐,不利于细菌性病害的快速诊断。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于1970年开发出一系列微生物鉴定用生理生化检测试剂盒,使细菌鉴定更简单快捷。该系列试剂盒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鉴定细菌的参考标准,目前在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中,已将API系列试纸条检测结果作为鉴定的辅助手段之一。Abdel-Aziz等采用API20NE生理生化检测试剂盒与分子鉴定相结合,对导致埃及沿海养殖金头鲷和欧洲海鲈大量死亡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确定了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造成病害的主要病原。潘晓艺等根据API20E结果结合16SrD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确定从发病养殖中华鳖肝脏分离得到的一株致病菌为迟钝爱德华氏菌。除了API系列检测试剂盒,针对一些特殊的细菌性病原还可以采取更为简便的显色培养技术[20]。该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的显色底物,使菌落出现不同颜色而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如硫柠胆蔗琼脂(thiosulfatecitratebilesaltssucroseagar,TCBSagar)已经被广泛用于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近年来还有很多新型显色培养基被开发出来,如选择性显色弧菌培养基(vibrio-biochromemedium,BCVM),副溶血弧菌在其上生长形成的菌落呈紫色,而其他弧菌则呈蓝绿色,可以更有效的将副溶血弧菌与其他致病性弧菌区分开来。目前这种方法不仅被广泛用于人类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水产养殖业病害检测中。

1.2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测方法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的检测方法在已有报道文献中占到50%以上,该方法与传统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相比简洁、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细菌性病害疾病的预警和诊断。

1.2.1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或称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根据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寻找特定病原菌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后产生特异性片段从而达到检测病原菌的目的。目前多数文献针对不同细菌性病害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Pinto等以toxR,tlh,tdh和trh作为目的基因实现了副溶血弧菌的检测;Lee等以创伤弧菌溶血素为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其PCR检测方法。随着PCR技术的成熟,基于多种病菌的同时检测的多重PCR技术逐渐发展起来。Kong等建立了一种以嗜水气单胞菌的气单胞菌溶素基因、弗氏志贺菌ipaH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ipaB基因、霍乱弧菌epsM基因和副溶血弧菌16S-23SrDNA为目标基因,设计六对扩增后可产生6种不同长度的片段的特异性引物来快速同时检测水产品中这6种致病菌。此检测方法可在12h内完成,检测限可以达到100~102CFU/mL。

1.2.2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LAMP)由于传统的PCR技术需要精确控制扩增反应各阶段温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Notomi等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只需在恒温条件下就可以进行核酸扩增的LAMP技术。LAMP通过设计两对特别的引物(内引物和外引物)在一种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的一种自动链置换DNA合成反应。因为DNA在65℃左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一个引物向双链DNA的互补部位进行碱基配对延伸时,另一条链就会解离成为单链,所以该技术在恒温下就可以进行核酸扩增,已被用于多种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的检测。Yeh等根据鲶鱼爱德华氏菌eip18基因设计引物进行LAMP扩增,在65℃反应60min后可得到鲶鱼爱德华氏菌基因特异性条带,检测限可达到20CFU/mL,可以从养殖水体样本中实现鲶鱼爱德华氏菌的检出。Surasilp等将LAMP与横向流动试纸条分析相结合,以rpoS基因为靶基因建立了一种LAMP-LFD方法来检测创伤弧菌,对于纯培养检测限可达到1.5×103CFU/mL。

1.2.3实时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qRT-PCR目前也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病害的定量检测。该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同一样本中不同靶序列。Blackstone等以TaqMan探针为基础,采用qRT-PCR技术以副溶血弧菌特异性tdh基因来检测副溶血弧菌,检测限可达到每PCR体系1CFU。Panicker等针对vvh基因设计寡核苷酸引物,建立了以SYBRGreenI染料为基础的qRT-PCR快速、特异性地检测牡蛎组织匀浆和墨西哥湾水体中的创伤弧菌。该方法对于纯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量为1pg,水体中检测限可达10CFU/mL。许龙岩等根据副溶血弧菌toxR基因和tdh基因设计引物对副溶血弧菌建立了一种基于TaqMan探针的双重荧光PCR检测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水体中常见非副溶血弧菌细菌均呈阴性,副溶血弧菌的菌浓度与Ct值的反向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3.6×102CFU/mL。

1.2.4基因探针技术自1975年DNA探针杂交技术被首次提出,基因探针技术已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该技术的基本依据是核酸杂交,针对决定病原菌生物体特性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标记的DNA或RNA探针,就可以通过样品与探针杂交是否形成杂交分子来检测是否存在目标病原菌。基因探针的标记方法主要有放射性标记法和非放射性标记法两种。目前常用的标记物为碱性磷酸酶(AP)和地高辛(DIG)。该技术除用于人类病原诊断,也被用于水产养殖病原检测中。周凤丽等针对溶藻弧菌胶原蛋白酶基因和外膜蛋白基因设计了两对引物对溶藻弧菌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以DIG标记制备基因探针用于检测溶藻弧菌,发现胶原蛋白酶基因探针有较高特异性,可用于对溶藻弧菌的检测鉴定分析。Raghunath等用AP来标记基因探针检测海洋食品中的trh+副溶血弧菌,对40株副溶血弧菌、45株其他弧菌和55株非弧菌进行探针杂交,特异性达100%,检测限达到5.0×102~3.4×103CFU/g。

1.3基于免疫学相关技术的检测方法

除分子生物学技术外,免疫学相关技术也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品种病害诊断。基于免疫学相关的检测方法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层析技术。

1.3.1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ELISA技术最早出现于1971年,该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常用的ELISA方法有竞争法测抗原、间接法测抗体和双抗体夹心法,其特异性取决于抗体的特异性。Smith等最早将ELI-SA应用于鱼疖病的诊断,灵敏度达102CFU/mL。Kumar等建立了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ELISA方法。吴晓春等以鱼肠道弧菌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用ELISA法来检测对海水鱼造成危害的弧菌属致病菌,灵敏度可达到每孔105CFU/mL。

1.3.2免疫层析技术传统ELISA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限制了其在养殖场现场检测中的应用。目前,研究工作者将免疫层析技术应用于快速检测,如侧向层析技术(lateral-flowtechnology,LFT)被用于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发。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该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LFT的原理与ELISA相似,以固定了捕获蛋白(通常为抗体或抗原)的硝酸纤维素膜作为基板,采用乳胶、胶体金、碳以及新型材料(上转磷光或量子点)作为标记物对抗体或抗原进行标记,其检测结果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目前已商业化用于诊断的免疫层析试纸产品大多为以纳米级胶体金颗粒为标记材料。此技术操作简便,一般5~15min就可得到结果,已广泛用于药残检测、食品安全、临床诊断中,也有用于水产养殖品种病害检测的报道。Sithigorngul等制备了抗哈维氏弧菌的鼠单克隆抗体和羊多克隆抗体,将这两种抗体用于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结果表明样品检测量只需100μL,针对哈维氏弧菌的检测限可达106CFU/mL以上,而检测时间小于15min。秦璞等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研制了一种快速检测迟钝爱德华氏菌的试纸条,该试纸条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有良好特异性,5~10min就可以得到检测结果,敏感度达到105CFU/mL。近年来,出现了基于新型材料和免疫层析技术,如目前报道较多的有量子点(quantumdots,QDs)、上转磷光(up-convertingphosphor,UCP)、纳米磁珠、荧光微球等标记抗体的免疫层析。其中量子点与抗体偶联后用于免疫层析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荧光强度,在人类病原菌检测上已经有所应用。Tully等初步建立了一种以量子点标记抗体检测李斯特单增杆菌(Listeriamonocytogenes)表面蛋白InlB,检测限可以达到12ng/mL。上转磷光材料则因其背景干扰小、灵敏度高等特点,被应用于耶尔森氏菌和布鲁氏菌的检测中,其灵敏度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10倍。目前,以上新型材料还未见用于鱼类病原菌检测的报道,但这些材料在未来检测试纸条研制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1.4芯片技术

随着近年来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以及病害检测对大规模、高通量的要求,芯片技术越来越多被用到病原菌的检测中。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可以高通量、平行化对多种靶基因进行准确鉴定,为菌种鉴定提供了技术平台。Panicker等也通过多重PCR与DNA芯片相结合建立了一种主要针对创伤弧菌、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检测沿海水域和甲壳类动物中的致病弧菌的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02~103CFU/mL。蛋白芯片又称蛋白微阵列,蛋白芯片是将各蛋白有序排列固定在载体上,之后用特异性标记的抗体或抗原蛋白与微阵列作用,经过扫描后确定蛋白间是否有相互作用。与基因芯片相比,蛋白芯片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究其原因是由于蛋白质分子本身结构功能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造成的。目前蛋白芯片用于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的报道较少。

2现有海水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方法的利弊及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目前已报道多种海水养殖细菌性病害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相比较而言,基于细菌富集培养及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的方法耗时、费力、精度和可靠性有限;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测方法虽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准确,能够检测出样品中的微量核酸,但是需要特定仪器设备并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无法应用于基层养殖单位;基于免疫学技术ELISA检测方法操作流程耗时繁琐,无法实现对样品的实时检测。目前广泛采用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虽然操作简便、耗时短、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可以用于基层养殖场现场检测,但灵敏度不够高,导致一些发病症状不明显或特异的病害无法在感染初期检出并采取有效措施;基因芯片可高通量并行检测,人为操作的误差小,然而也存在价格昂贵等缺点。蛋白芯片技术虽然有着高特异性、高通量的特点,然而蛋白质结构复杂,合成困难,且蛋白较DNA更脆弱,易变性失活从而影响其性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