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新形势;优化;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作为普及生物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初中生物很多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时而抽象时而具体,很多的知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那就是核心概念。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地位较高,一个概念都牵扯到若干的零碎知识,并且相关概念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这就显得掌握好概念是多么的重要的。所谓教无常法,贵在得法,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生物的概念教学,革新教育教学策略,探究多元化的教学路径,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巧用谚语导入概念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比较的丰富,但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载体,所以面对抽象难懂的初中生物概念,学生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元认知和生活中的尝试,巧妙的运用通俗易懂的日常谚语来开展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谚语以一种简单易懂的口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轻松的实现知识的挂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生物学概念。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体现的生物之间竞争的概念;“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反馈的是生物条件反射的概念;“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牵扯的都是有关遗传的知识。为了巧妙的使用日常谚语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概念,那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要紧密的把概念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二、开展设问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时候,课堂会显得有些枯燥死沉,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设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增加一点灵气。针对生物学概念的问题设疑,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的问题形式、内容和数量上要有一个考量,难度系数不宜过大,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无论哪种否不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转变教学思维,使用类比法教授概念

在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或者易于混淆的概念,针对这些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与高度的重视,有效的区分相关概念的差异,可以通过相互的比对来揭晓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异。相似概念既然是相似那么肯定就有有相同的部分也会有不同的部分,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然后能及时的完成相关概念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区分相似概念。如“生长”和“发育”,看上去这两个概念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细细分析的话却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生长一般是指细胞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的“量变”过程。发育是指细胞通过分化,形成新的组织、器官、系统,最终成为性成熟的个体的“质变”过程。

四、提升记忆能力,巧用概念图解读概念

初中生物相关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概念图记忆的方法,那么很多的概念就可以非常轻松的理解和掌握了,概念图的使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联的概念,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这样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如:下图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构建生物学概念图,组建知识网络。

要想实现初中生物的概念教学,就需要掌握初中生物课堂中设计的概念,然后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用概念转化,知识嫁接等方式来完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热情和兴趣,这样才能确保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开展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全局意识,不要为了概念教学而教学,一定要活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笔者基于十多年来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建构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其汇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灵活运用概念,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剖析模型,构建概念

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剖析模型,可以展示概念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肾单位”概念时,可以展示肾单位模型,在模型上剖析肾单位的结构,再进行以下讨论:①肾单位与肾脏间的关系?②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③肾小囊和什么相连?④肾小管和什么相连?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又汇集到哪里?⑤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分别流的是什么血?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对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二、剖析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应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通过剖析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理解和应用概念。如对呼吸作用概念的剖析,其内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适用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当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后,就会知道: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解析关键字词,精准概念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如: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这一概念中关键词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什么是分化?—就是细胞的分别变化。细胞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分裂出来的一群细胞,因为有了功能上的差异,所以在形态、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通过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并构建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四、列举事例,深化概念

长期的教学实践体会,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大量丰富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由大量事例支撑的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例证来说明概念,支撑概念,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认识和灵活应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例如,学习“反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正反口令。让学生感受人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调完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接着,向学生呈现反射的科学表述:人体或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反射?①草履虫趋利避害;②含羞草遇到振动时叶片会合拢;③皮肤流血后血液会自动凝固;④鸟听到枪声会飞走;⑤听到上课铃声走近教室;⑥婴儿有了尿意就排尿。通过对①②③的反例分析,说明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通过对④⑤⑥的正例分析,说明引起反射的刺激有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且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这些事例,突出强调了反射的三个构成要素:①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②反射需要有各种刺激、③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反射这个概念得到了深化。

五、亲历实验,验证概念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生物学科属于自然学科中十分基础的学科之一,具有基础性、特殊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初中学习生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生物原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怎样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为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对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对策积极建设高效生物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内涵分析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形式,即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正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评价生物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基本原则并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是要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到生物知识的多少,以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提升,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从教师角度分析,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后,才能称之为教学有效性:首先,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标准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课程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在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如果教学标准达不到既定的要求,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则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对策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整个教学过程;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学生参与是否积极,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灵活多样。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是体现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关键;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跟踪、监测、反馈和消化等多种途径不断巩固教学成果,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保证从多个方面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1.科学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应该采用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致沿用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原理,学生在课堂下被动的听讲,学生对生现象和生物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都依赖于课堂学习的知识,在这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倒致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比较差。由于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理解不全面,对所学的知识一直停留在描述表面,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性完全体现不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问题教学和情境教学,将有效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教师设置科学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全面应用到实践操作环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解。例如在进行骨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生物课堂转变为实践探究实验室,以人类骨骼模型作为基本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认识人类骨骼知识,通过真实的观察和辨别,保证学生掌握骨骼的具置,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人体骨骼基本轮廓和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进行细胞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先向学生讲解基本知识原理,而是通过科学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嗑瓜子一段时间后,都会觉得嘴唇发干,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并不是十分清楚。再如,为了保持青菜良好的商品性能,商贩会在青菜上洒水,这个原理又是什么,通过这些生活化场景,可以拉近学生和生物学科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合适的教学情境,并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对促进学生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

2.利用生物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程很感兴趣,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实践教学,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很多生物的演变、发展,而这些内容多数以文字进行描述,形象性较差。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是不同生物在发展过程中又具备其自身特点,要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发展和演变,就需要利用实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操作过程。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过程中,课本上静态的图画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细胞结构切片,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时期分列的过程,以及分裂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态,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细胞分裂过程中的规律。初中生物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现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周围生物知识和规律,将生物和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开阔学生视野。

3.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应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和效率,打造有效课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势在必行。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生物知识形象化,通过综合应用图像、文字、视频、动画、音频等手段,将生物知识变得简洁,生动,形象。例如在进行细胞有丝分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的观察整个细胞分裂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通过视频演示,再加上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解,能够显著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及时和教师以及周围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之后路,就能够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武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何华.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3]林潇潇.浅谈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4]范祝香.谈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及案例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比较法知识介绍

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或其个别部分、特征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关系。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形式相似而本质不同的容易混淆的概念、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对这些知识进行比较,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分析所学知识的异和同。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采用列表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异和同一目了然,清晰、直观。学生在观察了人体常见的四种组织后,通过填写表格,对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功能的认识更深刻,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呢?我让学生自己比较。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产物、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不同,并且用表格的形式来比较。老师只需要稍加点拨,一份完整的答案就跃然纸上,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的理解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的比较,要弄清它们的分布、管壁特点、血流速度和功能。动脉血和静脉血要弄清他们氧含量的多少、血液的颜色。同时还要把这两组概念放在一起,让学生明白一组指的是血管,一组指的是血液的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学习,我采用学生观察――自主阅读――设计表格――小组交流――师生小结的方式,从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正常值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全面、详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两个概念的比较,是在学生自己列举了大量例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但是由于初一学生运用生物学语言来表述的能力较差,因此,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形成过程、引起反射的刺激、反射弧的组成、神经联系、适用范围五个方面来列表比较。这样,就能使学生从许多实例中把这两个概念抽离出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观察法和实验法的比较也通过列表来进行,从主要目标、方法程序、材料处理三个方面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基本要点,从而促使学生参与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接受到动物行为科学方法的训练。

通过学习蝗虫和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来比较和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这两个概念,就很容易了。青蛙的幼体――蝌蚪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与成蛙有显著差异,学生通过从生活环境、形态特点、呼吸器官、循环特点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列表比较,就很容易理解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了。学习完植物的主要类群后,从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生殖特点三方面来比较,就能理解植物的进化规律了,同时也加深了对植物进化系统树的理解。而对脊椎动物五个类群的比较,则从生活环境、呼吸器官、心脏结构、生殖发育特点、体温是否恒定等方面来比较,进一步理解动物进化系统树,促使学生建立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活中的说法与生物学上的说法有差异,我们也要注意比较。比如在生态学意义上,生产者指的是凡是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来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而与平时我们说的某某是生产者不一样。生态学意义上的消费者是指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在生态学意义上我们人类是消费者,与平时所说的消费者的涵义不一样。我们平常说的松树的“球果”,“松果”,其实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果实,而桃、李、梨等的果实才是真正的果实。由于认识的错误,平时我们说海带有根,其实那是它的像根的结构,叫根状物,是假根。寄生虫是指在寄生生活中得到利益的个体,与生活中说的某某不劳而获是寄生虫也有差别。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有本质的区别等等。

篇5

    比较教学法,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复习课中正确地加以利用更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复习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用联系的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生物学观点,认识生物现象和生物学规律。如:在复习“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的观点时,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先提出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植物细胞,再提出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动物细胞。那么构成植物种子、动物心脏的基本单位又是什么呢?学生就能自然的回答出来。

    2.可让学生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因学生的认识能力方面的原因,因不能联系太广而给学生以零散的感觉。复习时,可以将分散了的有关知识集中起来,经过比较来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各类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复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各类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并加深对这些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复习时,把这些名词、概念放在一起经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对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很容易混淆,往往弄错,在复习时,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并加以比较,学生一般能弄懂: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其所有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样的;而细胞分化并没有细胞数目的增多,而是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变化,形成各种组织。

    4.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即比较是一种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项目: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

篇6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生物;学习困难

一位中学教师说:“过去的高考试题比较古板,农村孩子只要肯吃苦,多花时间搞搞题海战术,还是有机会考赢城里的孩子的。但现在高考方案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知识点的命题越来越灵活,对考生的知识面要求越来越宽,所以,现在农村孩子考大学、尤其是考好大学,比以前更难了。”教育的不公平已经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农村学生在很多方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而生物学科就是其中之一。

本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素质薄弱,初中生物基础较差,学习方法欠缺,而且不开设实验课,学生无法通过实验验证,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难以深入理解,所以,他们在学习生物上存在许多困难。笔者曾对学校高一新生进行过初中生物学习状况调查,如下:

高一生物是继初中生物后更高一层次的学习。高一生物是学生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能继续深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不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如果在学习策略上不能较快适应,容易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素质。

一、高一生物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性不高。与这相比,高中教材在深度、广度上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例如,“蛋白质的结构及相关数量计算”“核酸的分子结构”“有丝分裂的特点”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生物课开设时间短、内容多,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赶进度,几乎不开设实验课,具体情况见下表:

初中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在学习策略上多为机械式被动学习;常识性介绍及选修部分没有讲,造成知识缺陷;有的教师把教材过度拓展,对生物知识讲得面面俱到,造成课堂欠活跃,这些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加上思想松懈,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预习情况调查如下:

听课时,学生往往把握不住教材的重难点,理解不透彻。有的知识点印象不够深刻,造成知识理解错误。这样长此以往,则出现竹节现象,导致其生物成绩每况愈下,越来越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的学生抵御不住不良学习氛围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东施效颦,造成生物成绩下降。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以及怎样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二、解决生物学习困难的对策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教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内容前,重点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从而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进行一次摸底测验,着重考查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及其应用。

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

教材设有“科学家访谈”“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相关信息”“科学前沿”“思考与讨论”“课外小实验”“思维拓展”等栏目,体现了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特色。这意味着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直让教师牵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会缺乏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把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而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生物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生物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生物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生物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而观之,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教学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地利用它们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可根据生物课堂教学的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工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通过多媒体模拟蛋白质的各种空间结构和其合成过程,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等等。

综上所述,克服高一学生学习生物困难的策略是:教师要不断地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加强师德修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高中的衔接,更要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高中的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生物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芬,赵卫胜.农村课堂教学诊断[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 倡导主动探究;传递核心概念;“植株的生长”教学设计;探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清晰地展示了理科课程"强调主动探究学习"和"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高度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构建的对接,指出:生物科学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倡导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是“传递生物核心概念”,它们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传递建构概念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原有概念与新情境冲突后,产生问题进而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新概念的认同。

基于这种思想,下面以“植株的生长”教学为例,浅谈“倡导主动探究,传递核心概念”如何在“植株的生长”课堂教学上的探究应用。

1、教学情况分析

1.1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生命周期。“植株的生长”是植物营养器官生长的重要时期,它既是“种子的萌发”学习的后续、又是“开花结果”学习的前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安排了延续性很强的观察“根毛和根尖结构”的实验,随后是“由芽发育到枝条”的推测推理过程,最后是“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演示实验活动,这些内容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原理和中学生认知规律,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2)芽中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由幼嫩的芽、茎和叶组成新枝条。(3)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细胞的生活”“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种子的萌发”等内容,储备植物生长的相关认识。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植株生长的现象,只是对其是怎样生长的、需要哪些营养等问题还没有关注过。

初一学生好动又好奇,善于提问题,爱动手操作,勇于表达观点。只是他们很少主动留意幼苗的生长过程,更不会知道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因而在教学前的一个月左右,动员学生收集种子种植,观察种子发芽、生长,增加感性知识;还动员学生制作“根尖的结构”和“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模型,用直观、形象的模型辅助学习。

2、教学目标确立

2.1知识技能:描述根的生长过程和芽的发育过程,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2.2过程与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根和芽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细致、耐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动手做对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践的能力,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植株生长过程的观察,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对探究实验过程的学习,让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艰辛与快乐。

3、教与学的策略

3.1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从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解释、实践和应用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获得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本节课安排有肉眼对根的观察,放大镜对根毛的观察以及显微镜对根尖永久装片的观察,有课前制作的根尖和芽尖模型的过程,还有课前做“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生长状况”实验探究,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反省(内省)与群体反省(交流)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提升。

直观式教学法――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多媒体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本节课关于植物的生长,文字叙述很抽象,虽然加入了插图和图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静止的,很难实现知识迁移。而植物种子的种植、模型的展示、视频播放和实验演示等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正确的生物核心知识。

3.2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落脚点,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引导推动学习,并且各部分教学内容学法各有侧重。对第一部分植物幼根的生长,观察法贯穿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始终;第二部分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推测推理方法的运用是学法重点;第三部分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包括探究设计、探究实践等)体验。

4、教学流程设计(见下表)

5、教学过程反思

5.1倡导主动探究学习

具体是开始的“根毛和根尖结构”的实验观察,随后是“由芽发育到枝条”的过程推测推理,最后是“比较玉米(绿豆)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的实验活动演示;这一系列活动通过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嘴交流等形式,内容紧凑,活动多样,吸引学生。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强调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还有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保护植物关爱生命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探究学习的结果,促进学生主动完成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提升。

5.2凸现核心概念传递

生物概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学习后还能说点什么?仅仅强调对事实的记忆没有太大意义,难以长期保存。教学中关于幼根的生长采用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动画视频辅助教学,把微观的、抽象的、静止的幼根生长知识宏观化、具体化、动态化,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概念框架;关于植物需要营养物质,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的无机盐、含磷的无机盐和含钾的无机盐,则是通过演示实验、图片展示来实证说明。用精选事实性材料支持概念建构,教师所有的活动都是指向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5.3强调实验能力培养

对于根毛,重在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其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结合提供的幼根生长视频,总结幼根的生长。对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则是引导学生课前设计并且亲自做对照实验,连续观察一段时间,记录结果,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课堂演示。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能力自然会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指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个别差异的角度出发,有的放矢地展开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相比较初中的生物学习内容,高中生物变得更加复杂,内容理解起来也比较的抽象,针对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些缺乏适当学习方法、未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出现障碍。为了达到全面性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强化生物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凸显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进行因材施教前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前,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结合教学内容,按照策略一步一步地进行,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的前提,也是实施教学的基础。针对高中生这个学习群体,由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且在心智上也趋于成熟,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所照顾。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学习情况也要帮助他们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当然,在具体的设计中,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比如说,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一些相近的概念,那么老师在教学中不妨利用“树状图”来帮助学生理清各项概念内容的关系。也有的一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将微观变化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

二、利用因材施教来消除两极分化的学习现状

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和初中生物教学相比,高中学习的内容更加抽象,难度系数也相应地提高,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两极分化的学习情况,既要因材施教,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搞“实”、搞“活”,在教学中,可以先把课程标准化为具体的要求,将每个课时的教学教化落到实处。老师在讲授的时候要避免出现空话、套话的现象,可以以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来对学生进行考查,利用问题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症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遗传”一章的内容时,老师可以以基因显性、隐性等内容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考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学生整个章节的实际学习情况反馈出来,掌握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存在问题,对于那些表现优异的同学,老师一方面要给予表扬,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这些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合学习,对学困生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辅导,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消除生物学习中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

学习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学习个性。在高中生物的课堂学习中,要想从学生的学习风格上入手,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情况,老师要认清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可能从学生的学习风格方面进行引导,时间上耗费的较长一些,但是老师要有耐心,不能盲目的追赶进度,把握住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因材施教,可以引导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避免他们产生排斥的学习情况。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大都具备了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老师在根据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特有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能有的学生习惯从理论方面着手,进行记忆和推断;有的学生则习惯从试题中进行摸索,总结出相关的知识点。像这两种方法各有长处,老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方法,然后,针对注重理论的学生,老师可以将某条概念内容进行变形,来对其进行提问,可能换了换形式,学生对内容就不是太了解,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鼓励他结合一些例题,了解概念定理的变形规则以及实际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于那些讲究试题内容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在解题中,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总结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帮助他规范自己的解题想法,理清各知识概念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化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和成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解敏.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3):45.

篇9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课堂 创新教学 导入艺术

生物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只有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坚实的课堂教学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且能够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生物这门学科和文学艺术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是需要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的,相比较而言,这门学科是比较枯燥的。因此,运用什么养的技巧把学生带入生物课堂、了解奇妙的生物世界是一个难题。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当教师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开场白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使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这里的“开场白”就是我们说的“导语”。导语是一堂课刚开始时教师导入新的教学情景的一段话语,是关于本堂课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及应用方法向学生做的必要交代。

1 创设情境导入

情境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需要高度浓缩和提炼,克服创设的随意性,必要时可以适当进行加工处理,更能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如:“细胞分化”的教学,以德国某体操运动员和她白血病儿子的真实故事导入。教师问:“关于白血病,你了解多少?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分化的概念。教师问:“刚才我们讨论了正常的白细胞产生,患者体内异常的白细胞即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如癌细胞的产生、致癌因素、癌细胞的特征以及预防癌症的措施。过渡:“对于患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学生答到:“化疗和放疗以及移植造血干细胞。”教师问:“放化疗方案有什么缺陷?”组织学生讨论。过渡:“在药物方面,科学家试图寻找副作用小的一些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并提供紫杉醇的资料,教师问“如何大量繁殖红豆衫满足紫杉醇的用药需求?”此问的意图引出植物克隆,并落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渡:“刚才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移植造血干细胞。什么是干细胞,体内除了干细胞以外,还有其他的干细胞吗?”播放干细胞视频,组织学生画概念图归纳干细胞类型。再现情境:医生希望给该运动员的儿子移植造血干细胞,但配型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治疗患者所需的造血干细胞?组织学生讨论方案。此问的意图引出动物克隆,并落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教师总结:“刚才讨论了治疗白血病的一些方案,但有些方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患者处在生死边缘,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激发学生对患者感同身受的真挚情感。

2 前后联系导入

生物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带出新内容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新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对新内容有亲切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去。它适用于与以前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全面的了解。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初步涉猎过,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进行前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例如:在开展“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回顾,以使进入新课学习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 设计与教材有关的趣味故事

通过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简短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悬念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追求真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例如:在讲授“呼吸作用”时,通过“地窖杀人”导入新课:从前有一个人去菜窖里取白菜,一下去就没有上来,后来又下去一个人,同样也没有上来。第三个人拿着点燃的蜡烛顺着梯子下窖,才下到一半时,他就大喊大叫:“有鬼呀!有鬼呀!”同学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既简短又有趣,很多同学在了解一些枯燥的理论之后,再听到这样有趣的故事,好奇心立刻就会被激发,也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原因,这样教材中的知识就会在愉快的氛围中北学生接受,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就会牢牢掌握相关知识。

4 直观呈现导入

篇10

1. 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可以从根部到达树冠呢?(2)“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3)有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森林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对气候的调节做出了什么贡献?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其思维动机和探究的欲望。

2. 教学问题设计要悬,激发思维的探索性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例如在讲授新课“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早上不宜到树荫底下锻炼身体?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生活在淡水中和海水中的鱼要不要喝水,为什么?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现象或者俗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期盼、渴求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3. 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教师对教学总结是相当重要的。一年年下来,学生什么地方易出错,应该心中有数,我们要在上新课时,分析清楚,而不因在练习错误后再来补救。例如在复习生物的发育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概念“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个体发育。”然后提问: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多数都不假思索地说对。此时教师进一步设疑:雄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直接产生新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又是什么呢?这样,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先入为主的错误得以纠正。

4. 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激发思维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