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云计算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云计算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篇1

关键词:日照图;图形逻辑;思维秩序

引言:

日照图问题虽素为高考难点,但其核心要素却仅有两条:一是太阳光线(或直射光线);二是晨昏线(圈)。太阳光线直观反映了太阳高度及日影的分布和变化的一般特征;而晨昏线则从细节上描述了昼夜产生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重心应该是有效建立二者之间的图形逻辑,并为该目标的实现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而事实上,人们却更乐衷于一些“快解秘诀”或“独门技巧”的研究,而不愿为“思维之塔”的点滴积累洒下“真诚”的汗水,故常形成欲速不达的尴尬局面。在此,本文将聚焦“图形逻辑优化”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三地理复习中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格物致知、明析数理,搭建空间“骨架”

就浙江而言,即使是高三“日照图”教学的最大困难仍在于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去弥补因“初中淡化地理教育”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极度缺乏。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环境差异,通过“实物”演示、地理模型或三维视图等手段帮助学生重温地球“经纬骨架”的空间影象,为日照图分析提供空间媒介和逻辑依托。

案例1地球的“骨架”――经纬网

环节1:实物演示,定义经纬。

操作简述:(1)呈现地球仪,要求学生指认地轴、纬线、经线并归纳其基本特点(如,位置、长短、方向等)。之后,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点(如,图1中点Q)的运动,理解纬线的动态定义(即,地球上任一点自转的运动轨迹)。(2)展示地球仪剖面,指认地球半径(R)、纬度(β)、经度(α),引导学生理解经度、纬度的数学含义。

设计目的:认识经、纬线,打造日照图的空间“骨架”。且借助纬线的“轨迹说(动态定义)”赋予“骨架”运动的灵气,从而降低经度(或角速度)、线速度等概念理解的难度;并为经纬网中几何逻辑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2:图示模型,明晰数理。

操作简述:(1)引导学生绘制地球经纬“骨架”示意图(如图1)落实基本概念,并呈现不同投影方式下的经纬网。(2)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体、给出地球平均半径,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计算或分析:两条纬线(纬差1°)之间的经线长度;两条经线(经差1°)之间的纬线长度;球面上两点(可以是特殊点)间的最近距离。

设计目的:通过绘图和计算强化经纬网构建的空间影象、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知识应用和逻辑计算能力,为线速度公式推导或昼(或夜)长的理解和计算作好铺垫。

该方案从概念认知入手,通过“实物”展示、指认、绘图、计算等,帮助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感性到理性对经纬网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空间和逻辑基础。

二、图文互换、以图释文,架设“语言”桥梁

地图历来以“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倍受关注,但,焦点却多集中于读图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一、二“语言”之间的逻辑沟通。其实,高三日照图的教学中若能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或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形,或把一些简约或深奥的地理图示“翻译”为文字,将为文字与图形的逻辑对接创造良好的机会。

案例2 太阳高度及其分布和计算

环节1:图解定义,转换思维。

操作简述:呈现教材(湘教・必修Ⅰ)定义: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作出如下补充并图示:(1)太阳可据需要看作是一个质点或平行光柱;(2)某点的地平面即过该点的地球半径的切线。

设计目的:克服文字定义抽象、空洞的“缺陷”,将其转化为图形,填补学生空间概念的空白、转换思维角度,为后续的理性计算提供支持。

环节2:自主作图,多维探究。

操作简述:(1)指导学生据图形定义,分别绘制“两分两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并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2)基于“光柱”影象,引导学生理解并绘制“过太阳直射点的日照纵、横剖面示意图”,助其从“球面距离”的角度认识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间的关系(即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等距等值)。

设计目的:通过图示直观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规律,导出太阳高度研究中的“距离”意识,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等太阳高度线(某时全球太阳高度分布)”的判读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过程”使知识结论更具建设性。

环节3:推导公式,拓展应用。

操作简述:(1)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几何知识图解正午太阳高度,得出计算公式:H=90°-|φ±δ|,并将公式地理化,即:H=90°-纬距(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球面距离,用纬度表示)。(2)基于公式,引导学生计算:赤道、极点、纬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日内最小(即0时)太阳高度(h)与直射点纬度(δ)的函数关系。其中0时太阳高度的计算,即是基于“距离”的原则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拓展应用。首先绘制太阳直射任意点(Z,纬度δ)的日照图(如,图2),其中Q(纬度β)为所求点,套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h=90°-(S1+S2),又S1=90°-δ,S2=90°-β,故:h=δ+β-90°。

设计目的:变定性分析为定量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通过应用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几组特殊结论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反应速度。

该方案通过两个“转换”将太阳高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一是文字定义的“图形化”,揭示了“太阳高度”的几何内涵;二是数学公式的“地理化”,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外延提供理解支架。

三、图图相扣、有效集成,理清逻辑线索

迫于新高考日益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压力,传统的“结论(或技巧)式”的日照图教学早应淡出高中地理的课堂,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因“惜时如金”而将“过程之魂”拒于千里之外。其实,图形也许是解决“课时”与“效率”之间矛盾的更好的手段。美国科学家斯蒂恩认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该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案例3 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环节1:动画模拟,连环绘图。

操作简述:分段回放“两分两至”时地球日照模拟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说明、图示各节气晨昏线与阳光(尤其是直射光线)的关系,了解晨昏线的内涵(如,昼夜分界线;太阳出没地;太阳光与地球切点的集合等)及特点。

设计目的:多角度认识晨昏线,为日出/落的地方时和方位判断、昼长概念的理解以及建立晨昏线与太阳高度之间的联系等提供基础。

环节2:释图明理,纵向联系。

操作简述:引导学生将绘制的图形按直射点位移轨迹序列(南北或北南)排列,进一步探究晨昏线的“运动(南北摆动、线位西移)”基本规律,并具体描述(语言、文字)或图示(如图3)。主要内容包括:晨昏线位移的原因、特点(如,方向、速度、范围等)及其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关性。

设计目的:了解晨昏线运动的基本规律、意义,建立晨昏线或纬切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动态联系,把握规律本质,减少记忆难度,提升应用和探究能力。

环节3:定量计算,理性归纳。

操作简述:(1)给出昼长的概念(日出日落;晨线昏线),结合纬线“轨迹说”,引入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引导学生估算“日照图序列”中指定纬线(如极圈、极点、赤道等)的昼长(定量计算)。(2)结合计算启示,总结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设计目的: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后续探究(如,感知昼长等问题)提供知识准备和理解参照。

该方案以两组概念(晨昏线、昼/夜弧)为支架,通过看、画、说、写、算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感悟过程,由易到难、由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步步为营有效建立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和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四、有序归纳、精心提炼,成就“临门一脚”

日照图素以“仪态万千”为莘莘学子所惧。其实,日照图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等,看似“泾渭分明”实则“千丝万缕”。因此,高三“日照图”教学中只需牢牢抓住其构图要素中的“两面、三线、五点(表1)”,化繁为简、把握本质、适度提炼,就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

案例4 日照图判读的技能突破

环节1:“陈图”再现,要素指认。

操作简述:呈现日照立体和平面图重温日照效果,并回顾指认各构图要素。

试题解析:上述命题本质都是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等距等角”的原理。命题1信息呈现比较常规,命题2、3则属“无线考线”,它们通过简化图形构成、补充文字说明,将“等太阳高度线”的考查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单一上升到多维的层次。基于有序推进或适时点拨,学生不难发现三道命题的本质都是基于:球面距离PO=QO=90°,且P、O均位于赤道,故P点经度均为110°E。

设计目的:通过典例解析和实战演练,以求达成“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问题指向判别能力”的目标。

该案例三大环节指向分明、立意渐深:环节1通过“陈图”指认整合先期获得的诸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模块知识,提炼日照图的核心构图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逻辑和几何关系;环节2选择性列举高中日照图常考问题和信息参考点以为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指导;环节3用“习题(典例、精练)”变“被动识记”为“再生建构”,不断集成和提升学生的“日照图”学习及解析能力。

结束语: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差异,高三日照图判读能力的培育策略五花八门、仁者见仁,但切忌断章取义的“快餐式”教学。在此,本文仅籍以抛砖引玉。回顾多年高三“日照图”教学中的“挣扎”,笔者觉得有几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值得关注:①施教过程中,应将“看图、绘图、析图”贯彻在整个“日照图”教学过程之始终,注重图形意识的潜移默化;②关注图形呈现或组合的方式和秩序创新,减少简单的“炒冷饭”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③强化知识模块之间及其内部的逻辑梳理,培育日照图判读的再生能力,避免“越教越不懂”的混乱局面。总之,寓教于学,教学相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 教学方案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10-03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系统的学习,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和熟悉课堂上所讲的一些知识点,但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而言,其特点是更新更快、内容多、课时少。所以,在授课内容处理上既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而且还要讲授具体的应用甚至操作,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既不能抛弃传统的、经典的内容,又要介绍当前最新的成果。传统的系统学习和讲授有许多缺点,它偏重知识的灌输,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为中心,以单项讲授为主,是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2~4]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5]所以,我们提倡把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即如何从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利用软件开发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为了使程序设计课程达到上述的目标,提出以下教学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采用《程序设计基础C++》+可视化开发环境介绍的方式,并配备集中课程实践的方式。通过《程序设计基础C++》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但不能具备利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高级编程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编程要求,甚至出现大四毕业生连一门开发工具都不掌握的情况。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深入全面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技能,并可以使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高级编程。

学习程序设计的目标是利用计算机这个智力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建模并编程解决的能力的培养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首要任务。知识、能力和素养三者具有辩证关系,一个具有较强能力和良好素养的人,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程序设计基础领域的知识是由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艺术(技巧)组成的,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设计艺术,必须立足于理性化的学习和理性化的实践。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同时程序设计需要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科方法以及思维方法来指导实践。为此,程序设计的课程应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更注重上机实践环节,学生通过上课掌握了丰富的知识,通过实践锻炼了个人能力,与此同时个人素养也得到提高。[1] 程序设计基础C++的语法和语义介绍以及开发工具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概念,只有通过两门课程大量的上机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以我校为例,程序设计基础共96学时(60学时课堂教学+36学时上机实验),在大一开设,课程结束后紧接着是两周的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由两部分组成:与课堂教学同步安排的实验上机和集中安排的课程设计。实验上机注重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讲授的知识,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小”算法,局限于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具体的算法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课程设计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巧,多人合作,以至一整套软件工作规范的训练和科学作风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课程设计的效果不尽人意,绝大部分同学只是在DOS环境下实现了一个算法,演示效果缺乏美观,尽管我们一再要求学生自学可视化开发工具如Visual C++,但是只有极少数同学进行这项工作,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太难了。所以,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应该开设可视化开发环境介绍这门课,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实际的开发工具。学习完这门课以后,开设课程设计,这样,在课程设计阶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用软件开发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是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在组织上应该与时俱进,不与实际的程序设计发展脱节,比如,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即标准模板库,是一个具有工业强度的,高效的C++程序库。它被容纳于C++标准程序库(C++ Standard Library)中,是ANSI/ISO C++标准中最新的也是极具革命性的一部分。应该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程序设计内容体系结构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以C++语言面向语法和语义为背景,讲述一般程序设计语言所具有的基本内容:数据(类型)、操作、程序控制结构、数据控制,这部分内容重点介绍如何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理解算法结构与解题过程,同时掌握程序调试与测试的初步技术。第二部分以C++面向对象机制为背景,介绍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类、对象、消息、方法、封装、继承、多态,使学生初步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发技术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程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以标准模板库和Visual C++开发工具为背景,介绍容器、算法、迭代子、开发环境、MFC、视图等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及用高效的工具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以注重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为指导,组织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此外,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仅提供一本平面纸质教材,已无法满足高校的教学需求。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了立体化的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学习指导书(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参考书目、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和试题库等。这些资料,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站获得。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程序设计教学的核心,有了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程序设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目前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较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中,学生所学知识,基本上是由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需要进行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或理解。教师则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的技巧和方法的研究,而往往不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对传统教学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传教法研究的优势,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6]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探究—创新”的过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起了明显的作用,强调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或合作进行探索而获得知识,特别适宜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它在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呈现着明显的优点,受到教育学界的重视并得到了逐步推广。

2.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在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蓝德尔(C.C.Langdell)首倡,案例教学法已被大学很多专业及中小学教学广泛应用。它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和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侧重实践和案例的讲解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动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案例的选择,作为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案例课题,如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学生管理系统”案例,接下来是案例教学的开展。案例教学的一般流程是教师介绍案例背景给出任务目标,学生开展现场讨论提出初步意见,之后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讨论与实践直至最终完成任务目标。案例教学的最后一步是评价,对学生提交的案例实施报告和案例解决方案根据案例任务目标进行评价,这里案例的评价通常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让学生介入评价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在案例选择及实施阶段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首先逐步削弱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即老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告知学生如何提高各种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经常告知学生获取知识的三种途径:互联网、书籍或者编程软件的帮助文档、他人。其次是对学生独立解决的任何问题给予鼓励及肯定,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其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最后是在案例中刻意制造一些未学习过的问题,促使学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解决方法。[7~8]

3.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努力,能顺利完成每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学习内容,获得成功的体验。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形式上是: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归纳和研讨。比如我们在上运算符重载时,在没进入主题以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实现两个复数的运算,可能学生会用以前的知识完成任务,也有的学生可能会有比较超前的想法,然后通过研讨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既学会了运用以前的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又学会了运算符重载这一知识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用的需求下学,学以致用,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1、7]

四、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黑板辅助)+实验室环境+网络课堂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单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的即兴发挥以及与学生的交互将受到限制,所以,我们采用黑板进行辅助的方式。对于识记性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对于理解性的内容,为了理清学生的思路则通过黑板给学生讲解。此外,对于一些例题,我们采用在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现场调试和制作例题的多媒体动态演示课件等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前,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一般在教室里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方式,实验课在实验室环境下人手一机练习。该模式缺点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教师为中心、束缚学生的思维,最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9]在实验室环境下,老师讲课时,锁住所有的机器,使学生机和教师机保持同步,在学生练习时,再给机器解锁,让学生自由练习,通过这种方式,边讲边练,可以通过实际动手编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为了使所有的教学资源能被有效地利用,要建立一个网络辅助教学环境,即建立程序设计网络课堂,将现实教学中的课堂教授、作业、答疑、测试、课程设计、讨论等全部在网络课堂中予以实现,提供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参考资料等。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进入程序设计网络课堂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和答疑、在线测试等。

五、结束语

总之,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的革新,定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 杨静、王浩、胡学钢、方宝富、张晶.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S2)

2詹自胜.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探索与实践. 省略/lunwen/2008/200811/270935.shtml

3 方宝富、王浩、胡学钢.机器人足球赛程序设计教学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第七届全国计算机系主任论坛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何炎祥、伍春香.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编译原理”教学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5(3)

5 刘传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 戴挺、童蔚苹.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4)

7 崔艳莉、张敏、王重英.浅谈“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1)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存 亚马逊简单存储服务

一、概述

S3(Simple Storage Service)是Amazon推出的在线存储服务,用户通过Amazon提供的服务接口就可以将任意类型的文件临时或者永久地存储在S3服务器上,S3的总体设计目标是可靠、易用及很低的使用成本。Amazon S3按照数据存储容量、请求数、占用带宽(流量)收费。Amazon S3提供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和BitTorrent等标准接口,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接口访问相应的存储服务。用户也可以使用AWS管理控制台(AWS Management Console)管理自己的桶和对象等。Amazon S3解决了用户自己建存储系统面临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数据可靠性、数据可用性、系统伸缩性等问题。

(一)Amazon S3的功能

Amazon S3包含一些简单而又实用的功能。简述如下:

写、读和删除对象。每个对象的大小从1字节到5TB。用户存储的对象个数没有限制。

每个对象都存储在桶内,且通过一个唯一的、用户赋予的键访问;一个桶可以存放在一个或者多个地区。创建桶的时候可以选择地区,以改善延迟、减少费用,或者带来其它好处。

存储在某一地区的对象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地区,除非你自己把它们传送出去。

为了保证数据不被未授权访问,使用了认证。对象可以是私有的,也可以是公有的,可以为特定的用户赋予相应的权限。

使用标准的REST和SOAP接口,和其它任何因特网应用交互。

构建原则灵活,因此能够很容易地添加协议或者功能层。默认的下载协议是HTTP。同时提供BitTorrent协议接口为大规模分布式访问降低成本。

可靠性受Amazon S3服务水平协定支持。

(二) Amazon S3的发展

早在2006年3月,亚马逊就了S3。S3上存放的对象数据获得了极大的增长,截至2010年3月份,已有1000亿之多。如下图所示。

二、Amazon简单存储服务S3

本章将从技术的角度介绍Amazon简单存储服务S3。

(一)基本概念和操作

S3系统是构架在Dynamo之上的,它采取的并不是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存储方式。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使文件操作尽量简单、高效;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普通的用户来说最常用的操作是存储和读取数据,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最擅长的查询在此无用武之地,使用关系数据库只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S3存储系统中涉及三个基本概念:桶(Bucket)、对象(Object)和键(Key)。

(1)桶。桶是Amazon S3中用来存储对象的容器。桶的作用类似于文件夹,对象是存储在桶中的。举例来讲,如果对象的名称是photos/puppy.jpg,存放在johnsmith的桶中,则可通过URL:http:///photos/puppy.jpg访问这个对象。Amazon目前对于每个用户限制最多创建100个桶,但是并不限制每个桶中对象的数量。桶不可以嵌套,也就是桶中不能再创建桶。桶的名称必须在整个Amazon的S3服务器中是全局唯一的,这是因为S3中文件可以被共享,如果桶名不是全局唯一则会出现类似IP冲突的情况,所以桶在命名前最好使用相关命令来查看该名是否已被使用。具体的命名规则如下:

可以包含小写字母、数据、句号(.)、下划线(_)、破折号(-)。

必须以字母或者数字开头。

名称长度为3~255个字符。

不能使用类似IP地址的格式(例如,192.168.0.111).

为了符合域名解析(DNS)的要求,建议使用以下规则。

名称中不要包含下划线。

名称长度为3~63个字符。

名称不要使用破折号结尾。

两个句号不能在一起使用。

名称中破折号和句号不能在一起使用(例如,和chinaskycloud.-com都是不合法的名称)。

建议使用符合DNS要求的命名规则,这样一旦需要使用CloudFront等其它Amazon的云计算服务时就不需要担心名称问题了。当桶和键都已经确定后,对象也就被唯一确定了。用户可以对比磁盘上的文件查询,当要找的文件所在的文件夹及文件名都确定后,文件自然就被找到了。必须指出的是S3默认并不是普通PC上的那种分层次树状文件存储结构,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定义。S3中除了以上三个基本部分外,每个对象还有一个访问控制模块,具体内容将在S3安全措施部分进行介绍。S3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2)对象。对象是S3的基本存储单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数据和元数据。数据可以是任意类型;元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它一般和具体数据相关联,并不单独存在。S3中元数据存储的是对象数据内容的附加描述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系统默认定义的系统元数据(System Metadata),也可以是自定义的用户元数据(User Metadata),其中用户元数据的大小不得超过2048B。S3系统默认的一些元数据如下表所示。

数据通过一对键-值(Name-Value)集合来定义的。S3中元数据的处理由用户自己完成,系统并不干预。Amazon对于对象存储的内容没有限制,但每个对象最大容量目前被限制在5TB,且在使用UTF-8编码时对象名称不能超过1024B。重命名操作在对象中无效,对象数据的实际存储方式对用户来说是不透明的,一旦用户对象被创建并向其添加数据,就无法对数据的某一子部分进行修改,间接的修改办法是重新创建对象并向其中添加新的数据。一个桶中的对象可以由一个键(名字)和一个版本ID唯一确定。

(3)键。键是一个桶中对象的唯一标识。每个桶中的对象仅有一个键。桶,键和版本ID唯一识别一个对象。

(二)基本操作

根据Amazon提供的技术文档,目前S3支持的主要操作包括:Get、Put、List、Delete和Head。下表中列出了五种操作的主要内容。

(三)数据一致性模型

为了保证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性,Amazon在S3系统中采用了冗余存储的方式,也就是对于每个用户数据都产生多个副本,并将这些副本保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某些服务器出现故障时用户仍然可以对其数据进行操作。但是这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用户在操作时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一个进程写入一个新的对象并立即尝试读取它,但在该改变被传送到S3的多个服务器前,服务器对该操作可能返回“键不存在”。

一个进程写入一个新的对象并立即尝试列出桶中已有的对象,但在该改变被传送到S3的多个服务器前,该对象很可能不会出现在列表中。

一个进程用新数据替换现有的对象并立即尝试读取它,但在改变被传送到S3的多个服务器之前,S3可能被返回以前的数据。

一个进程删除现有的对象并立即尝试读取它,但在改变被传送到S3的多个服务器前,S3可能会返回被删除的数据。

一个进程删除现有的对象并立即尝试列出桶中的所有对象,但在该改变被传送到S3的多个服务器之前,S3可能会列出被删除的对象。

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S3为了保证用户数据的一致性而采取的一种折中手段,即在数据被充分传播到所有的存放节点之前返回给用户的仍是原数据,这其实也就是Dynamo架构中采用的最终一致性模型。如下图是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和Dynamo模型不同,当用户对同一桶的同一对象先后进行两次不同的操作时,后一次操作会直接覆盖前一次操作。比如,对于名为chinaskycloud桶中的对象A先设定一个值为100,后来又设定为150,则A的最后值为150。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却很有效。

(四)S3安全措施

对于用户尤其是商业用户来说,系统的易用性是其考虑的一方面,但最终决定其是否使用S3服务的通常是S3的安全程度。S3向用户提供包括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和访问控制列表(ACL)的双重安全机制。认证是验证试图访问一个Amazon Web服务(AWS)产品的用户或者服务的身份标识的过程。访问控制定义了Amazon S3中的对象和桶能够被谁访问以及访问的类型(例如READ,WRITE)等。认证和访问控制一起防止未授权的用户访问、修改、删除数据,或者利用别人的AWS账户使用业务造成费用损失。

每一次和Amazon S3交互都要通过认证,或者匿名的。当你注册一个AWS帐号,会提供给你一个AWS的Access Key ID和一个Secret Access Key。向Amazon S3发送请求时,用自己的Secret Access Key对请求进行哈希运算,把生成的哈希值(签名)附在请求发送给Amazon S3。Amazon S3验证此签名,如果正确则处理此请求。你可以使用访问控制列表设置Amazon S3帐号下的桶和对象的访问权限。

(1)身份认证。S3中使用基于HMAC-SHA1的数字签名方式来确定用户的身份。HMAC-SHA1是一种安全的基于加密Hash函数和共享密钥的消息认证协议,它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和篡改,维护了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HMAC-SHA1消息认证机制的成功在于一个加密的Hash函数、一个加密的随机密钥和一个安全的密钥交换机制。在新用户注册时,Amazon会给每个用户分配一个Access Key ID和一个Secret Access Key。Access Key ID是一个20位的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串,Secret Access Key是一个40位的字符串。Access Key ID用来确定服务请求的发送者,而Secret Access Key则参与数字签名过程,用来证明用户是发送服务请求的帐户的合法拥有者。S3数字签名具体实现过程如下图所示。

S3用户首先发出服务请求,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服务请求字符串。HMAC函数的主要功能是计算用户服务请求字符串和Secret Access Key生成的数字签名,并将这个签名和服务请求字符串一起传给S3服务器。当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会从中分离出用户的Access Key ID,通过查询S3数据库得到用户的Secret Access Key。利用和上面相同的过程生成一个数字签名,然后和用户发送的数字签名做比对,相同则通过验证,反之拒绝。

(2)访问控制列表。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 ACL)是S3提供的可供用户自行定义的访问控制策略列表。很多时候用户希望将自己的文件和别人共享但又不想未经授权的用户进入,此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合适的访问控制列表。S3的访问控制策略(Access Control Policy,ACP)提供如下表所示的五种访问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桶和对象的ACL是各自独立的,对桶有某种访问权限不代表对桶中的对象也有相同的权限,也就是说S3的ACL不具有继承性。

S3中有三大类型的授权用户,分别是所有者(Owner)、个人授权用户(User)和组授权用户(Group)。所有者:所有者是桶或对象的创建者,默认具有的是WRITE_ACP权限。所有者本身也要服从ACL,如果该所有者没有READ_ACP,则无法读取ACL。但是所有者可以通过覆盖写相应桶或对象的ACP获取想要的权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者默认就是最高权限拥有者。

个人授权用户:这包括两种授权方式。一种是通过电子邮件地址授权的用户(User by Email),即授权给某个特定电子邮件地址绑定的AWS用户;另一种是通过用户ID进行授权(User by Canonical Representation),这种方式是直接授权给拥有某个特定AWS ID的用户。后一种方式比较麻烦,因为ID是一个不规则的字符串,用户在授权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电子邮件地址方式授权的方法最终还是在S3服务器内部转换成相应的用户ID进行授权。

组授权用户:同样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AWS用户组(AWS User Group),它将授权分发给所有AWS帐户拥有者;另一种是所有用户组(All User Group),这是一种有着很大潜在危险的授权方式,因为它允许匿名访问,所以不建议使用这种方式。

(五)应用编程接口

Amazon S3的架构和具体编程语言无关,可以使用S3支持的接口存储和获取对象。可以在http:///s3/#-

gettingstarted获取AWS SDK ,和AWS SDK for Java。

Amazon S3提供REST和SOAP接口。它们基本类似,但是仍有一些区别。例如,在REST接口中,元数据是在HTTP头部返回的,因为最大支持4KB的HTTP请求(不包括请求体),所以元数据的数量是受限制的。

(1)REST接口。REST接口是Amazon S3的HTTP接口。使用REST,你可以使用标准的HTTP请求创建、获取和删除桶以及对象。

你可以使用任何支持HTTP的工具来使用REST API。你甚至可以使用浏览器来获取对象,只要它们可以被匿名读取。

REST接口使用标准的HTTP头部和状态码。在某些地方,Amazon S3对HTTP增加了功能(例如,增加了支持访问控制的头部)。但是这些新功能的增加尽量向标准的HTTP使用靠拢。

(2)SOAP接口。SOAP API提供了SOAP 1.1接口,使用文本文字编码。可以在此(http:///2006-03-01/AmazonS3.wsdl)下载WSDL文件,然后使用SOAP工具,例如Apache Axis或者Microsoft .NET创建绑定,然后使用此绑定编程以访问Amazon S3。

三、总结

Amazon S3解决了用户自己建存储系统面临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数据可靠性、数据可用性、系统伸缩性等问题。提供表述性状态转移(REST)、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和BitTorrent等标准接口。

技术上,采取的并不是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存储方式。存储系统中涉及三个基本概念:桶(Bucket)、对象(Object)和键(Key)。支持的主要操作包括:Get、Put、List、Delete和Head。并且利用认证和访问控制一起防止未授权的用户访问、修改、删除数据;确保了整个存储系统的安全性。

篇4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准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由于近代的落后和文化的差异,我国的基础建筑理论研究与西方先进理念有较大差距,城市建筑林立的景象背后,是基础理论的薄弱与无序扩张。政府与社会引导的急功近利与浮躁心态,将人们的注意力和设计精力吸引到高楼大厦的设计成果方面而忽视了设计过程、方法、原则与理念。正确的方法与理念、优化的途径是我们达到优异的成果必然的结果。大部分人认为设计方法论是空头理论,无助于优秀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并未意识到进行方法研究的必要,更有甚者认为现代设计方法只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运用或是有关设计技巧的研究。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已成为建筑学中必不可缺的科目[1]。这是本文考虑选择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总结与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 生态建筑

2.1 生态建筑定义

生态建筑,是一个宽泛和大致的概念,总体可概括为“根据当地生态气候和场所条件,同时运用生态学和建造技术,合理巧妙地安排建筑方案和环境关系,使二者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如此建筑可称为广义的生态建筑典范。通俗解释就是使建筑本身的设计,运用天然材料、节约能源、暗合自然并尽量减少破坏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此类建筑具有优良的自身调节和适宜能力,好比天然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共处。

2.2 设计准则与原则

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与发展的基点,人类与社会进步必须返祖,与自然结合成有机整体,无疑生态建筑就必须解决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为人创造合理的空间建筑环境(即适居的温度、湿度、清新的空气、柔和的光、清静的声和多适灵活的空间等);同时又要呵护周围的自然环境(索取少,影响小)。首先主要强调少费循环使用土地、能源和材料自然资源,贯彻少用、循环以及多用可再生资源等原则,然后考虑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等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声光污染等。

生态建筑作为宏观的概念,在材料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环节上应超越个体建筑的低微尺度,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内整体设计,也可以将生态建筑作为涵盖能源优化、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等问题的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超出了建筑范畴,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通力交流与合作。一些设计准则可表述为:在技术层面和细节考虑,需要合理规划选址、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和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在过程上思考,需考虑生态建筑采用诸如保温隔热、防晒和自然采光等技术策略来提高建筑的性能。生态建筑的地位和作用可总结为:居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地位,注重生物圈的保护,与人方便并面向未来[2]。

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可归纳概括为:资源经济环保和低费用原则、全寿命设计与建筑整体性原则、环境宜人与建筑灵活性原则、传统特色与建筑设计理论融合的原则和现代技术与环境科学有机统一的原则。

3 设计方法

从设计手法分析,生态建筑包括三大类:a从建筑当地出发,采用周围材料以及传统沿袭乡土设计方法;b注重地域性和“适宜新技术”理念和技术的有机结合;c尽量运用新的材料及技术融合本地生态。

上述设计手法以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对技术的应用理念和方法各有千秋,但建造活动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并设法弥补已遭破坏或失衡的地方生态环境[3]。基于以上设计准则与理念,我们提出如下三种设计方法,现表述如下。

3.1 整体设计方法

该设计方法的基本点是,在生态的建筑规划与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的一部分,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合理划分区域范围,综合分析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即整体设计与布局,通盘考虑。首先,继承保护和弘扬城市地方景观特色,如有必要与能力则创造出新颖的城市特点,在改变不合理的规划模式、区域布局、空间掌控和资源配置的同时,让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脉络得以继承与发扬;其次,调节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努力使项目的建筑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生态建筑中对这些紧密关联、甚至些许矛盾的因素进行统一、有效、全面的考虑,整体系统的设计方法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深刻烙下印记的[4]。

3.2 气候设计法

气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点,也是归结点。气候设计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以气候为参照物,选择或创造与当地或当时气候相适应的材料、构造、建筑形式和利用能源的方式,其生态意义在于影响建筑的舒适度和自然利用方式。建筑适应气候,在“自力更生”最大限度保护人类的同时,也必须顺应人类的生存环境。该设计方法着重强调了气候主动调节被动系统的设计,并从更高的技术要求来强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其具体手法包括:生物气候法和传统经验借鉴法。“生物气候地方主义”不仅考虑影响人体生物舒适感觉的因素(如冷、热、干、湿等),重点是分析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可能最优化的设计策略。在建筑理论知识和实际数据分析基础上发展的生物气候法,试图建立起一种通用的科学化、理性化设计模式。针对生物气候法的不足,气候设计的另一设计方法,就是通过重新挖掘和评价地方传统和建筑经验,找到典型具体的气候适应设计模式,适用于具体的地域。因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比较稳定的气候对地域建筑气候设计分析值得研究,才可以为同一个地区或相似地区的气候经验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具体方法有两点:借助现代管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评估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策略和直接采用、修改或发展符合现代设计和生活要求的策略。

3.3 生物设计法

生物设计法的主要思想是借鉴生态系统的自身节律以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矛盾。生物设计法首先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然后合理安排建筑内外的物质因素,以循环方式令资源、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序流动,获得一种低耗、高效、无污染、无废弃物、生态和谐的人工环境。其中最著名和有效为建筑师麦克-哈格提出的“生态设计方法”,该方法分为调查-综合-表述等步骤:1)自然过程调查:以自然为资源,进行信息调查;2)生态因子调查:广泛收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料,进行资源信息调查;3)生态因子分析归纳:先对各因素进行分类分级,绘制单因素图,再结合具体要求使用图叠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叠加和归纳出相应综合图;4)结果表述:分析各主要因素及资源开发进行适宜度,确定最优的利用方式。

4 结论

本文讨论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理念和方法。生态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和思考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对其研究也应从设计阶段延伸至施工、检测、新材料研发和相应管理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同时,生态建筑的发展需要建筑师、规划师、结构与设备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以及建造师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1] 曹丽新.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7):172.

[2] 周曦,李堪东编著. 生态设计新论一A1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3.

篇5

【关键词】企业;总承包;管理;问题;人才

1简述工程承包的概念

从总体上来说,施工企业在从事工程总承包业务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国际型工程公司相对比,我国的一些工程承包单位在开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组织体系还不健全,存在管理混乱、目标模糊等问题。如今,大多数大型建筑企业成立了工程总承包或者工程总承包公司,但还有不少企业因组织机构、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工程总承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建筑企业应及时的发现问题,针对问题,作出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在社会前列,同时还需要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学习、竞争、合作,不断地完善自身。

2企业承包工程所面临的内部问题

2.1企业项目管理不健全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单位没有设立采购部、施工管理部、项目控制部、试运行部,而是只是设立了一个二级机构工程总承包部。很多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同时又出现管理职能相交叉,还没有足够的自由来支持相关的项目管理软件,同时对项目的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也是相对落后的,种种问题的叠积,导致了工程总承包目标难以在预期内达到。

2.2企业的融资不高与企业的体制转变

目前,由于我国的整个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和改革,大多数企业都是从设计转入工程总承包的,因此就会导致出现定位不明确,企业什么都操作的问题,再这样的情况中,企业就难以把自身的特长表现出来。然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工程总承包是最好的承包模式,但同时也得考虑企业的实力能否达到标准。同时如今的企业项目运作更趋于市场化,项目的前期投入、垫资、带资承包往往成为承包商入围的先决条件。同时,我国存在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审核时间长、信贷额度较低、审批程序复杂,国家控制外汇等一系列问题,企业若想快速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出台与完善相关的政策,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建立广泛的融资渠道。

2.3企业缺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大多倾向对技术专业的人才的招聘,却忽视了技术管理人员的重要性。由于没有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大量技术人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企业中虽然人才很多,但综合性的管理人才却寥寥无几。依据建设部的人才结构比例看,大多数企业缺少可以组织大型工程项目且高素质的人才,而能进行费用、材料、质量、进度和安全五项控制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少。企业本身应设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构。

2.4创新能力不高和工程项目管理技术

施工企业要与国际接轨,第一和国际工程公司的先进管理技术接轨,其次要和国际公司的程序、方法、模式接轨。当前,真正应用项目管理计算机集成系统进行项目管理的单位较少,更少的单位利用EPS模式建立操作手册、输入输出文本、数据库操作的,其中的只有部分单位是应用p3软件编制施工管理计划。所以说,我国大部分工程总承包单位的项目管理是非常落后的。行为标准的学习模式被企业广泛的应用于职工的培训,但在内部没有竞争与创新的机制,这会导致在竞争中缺乏优势,同时就会造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2.5企业自身机构和信息化程度问题

由于中国承包商对国际上的先进软件应用较晚,导致产生了对比国际先进承包商的应用领域和熟练程度上的差距。同时,我国的承包商对内部层次设置较多,组织繁杂,不同层次间的信息传递就会产生差距。

3企业承包工程所面临的外部问题

3.1企业知名度和业主认可问题

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创办时间、业绩、范围、资历和规模等,企业的知名度低,业主的可信性就较低。工程总承包的方式被大多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业主的认可,但也有不少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的业主没有对工程总承包在工程建设中的显著效益发挥的作用充分认识。有的业主,有投资能力,但水平却不足以管理承包作业的进行。建筑项目的建筑工期短、投资省、技术和质量水平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业主自己成立建设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很难以进行专业化管理,同时我国的建筑企业与国际化接轨,工程管理和建设日益走向专业化,业主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降低投资和建设的风险。

3.2管理建设市场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我国已经发展到处于一个和国际建筑市场接轨的阶段,而我国的建设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大都存有缺陷,大大制约了我国国内工程总承包的发展。其中限制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专业的建设部分证书的认定和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全面探索阶段。,因此针对目前的这种不例外部环境,企业应把眼光放长远,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3.3不规范的企业资质认证的管理

截止到1984年,我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颁发过一些规章规定了,也没有对现行的政策进行修改和改进。资格证书的颁发没有标准,而且九年来从来没有进行过资质年检,这样就很难显示出企业的实际水平。

3.4不规范的企业项目管理人才管理

目前,企业对已有人才的管理是很不规范的,同时还缺少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由于很多拥有总承包资格证书的单位所采取的工作形式不同,所以项目经理主持了大部分的工作。但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无法依据证书,进行实际实际水准考核。

4解决措施

企业首先要将的战略方向确定好,抓住我国的市场时机,同时依据市场引导,走持续发展路线,逐步提高企业实力。再者企业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履约能力,同时加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能否实现工程管理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第三要把企业的服务理念更加深入的贯穿,这对前期的设计、策划的深化以及设备的采购等这些过程管理的能力以及影响企业工程的重要因素。最后要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科技以人为本,比较专业的人才能帮助业主处理好设计、施工和采购中遇到的问题。

结束语

施工总承包中的种种问题,需要管理者和国家相关机构的注意。企业通过不断地提高施工总承包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不断地发现问题的所在,及时的依据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完善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形成技术创新,人尽其才,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的相关部门,要依据当前的建筑市场行情,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相关的政策,积极配合建筑企业部门,使工程总承包模式更加完善,使工程总承包模式更好更快的发展,带动我国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胜,柳宗斌.对工程项目总承包问题的探索{J}.山西建筑,2009

{2}李明星.我国建筑推行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的研究{J}.新西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