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鉴赏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9.01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9-036-02
收稿日期:2012-08-23
一、意境中的空间与造型
“空间”是所有造型艺术“气韵往来”的载体,几乎所有的可视性艺术尤其是园林景观这种综合性的构成艺术。其空间性一方面取决于生理意义上的眼睛所视的过程,只要所见实物机都具备瞬间的空间感;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心理感应的“感性空间”,是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上,用“视”去“觉”去感,其间的精与粗、高与低、简与繁,雅与俗、虚与实,开与封,都是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由自然美的空间形态——艺术美的空间形态——抽象美的空间形态的过程延续最终走向书法艺术的终极位置——“意境”。汉字的空间组构直接决定了书法的“空间性”传达,这一点与中国式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营造的终极目的是具渗透关系的系统性,更是中国文化上的同构。
二、平面构成反映空间“营造”形式
园林景观造景与书法的字形结构的空间布局是二者形式上同构的基础。从汉字的结构的构成规律来解读书法的结构形式,即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构成的丰富的字形空间。不论是中国的园林景观还是书法艺术都有其内在构成上的“重心”“轴线”。即结构上都是自由与规整、轴线与“围合”等具有节奏与韵律性的展示。书法的“正书”在结构上即有“凡正书皆有其字构轴线”。而“正书”之外行、草书逐渐演化为上层用于“非正式”的艺术形式,如张旭的《古诗四帖》其书中的轴线多是隐于“神”中,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中国园林景观与书法艺术空间的相通性源于“一条著名的书法法则,即‘间架’”,所有的字形结构都是以“间架”为骨骼,以“轴线”为重心的四周扩展。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主要是以轴线式为主,自由院落式穿插其中,如北京故宫、颐和园等。私家园林则以自由院落式为主,轴线多隐形其中,如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
三、形式——协调融通的平面构成中的空间效果
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表征,视觉艺术的概念在于“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形象。”而园林景观与书法艺术的时空观也是借助于“形式”这一载体表现出来。“理性的视觉逻辑或视觉原理的空间,是书法空间美感的最重要的本质。”因此从园林景观与书法艺术的类别出发通过对其创作理念、空间营造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整体性把握来探索二者在形式上的同构原理。
四、书画艺术中的意境在园林景观的布置上的重要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衡量园林艺术格调高低的尺度。中国文人画十分强调“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境界。概括说,意境是文艺创作中艺术追求的极致,在建筑领域中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苏州园林,以其飘逸潇洒、空灵婉约的气质让人沉醉,给人欢乐,而最具诗意的书法匾联又给“身临其境”的氛围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文人墨客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孤芳自赏,同花草树木、日月天地同宿同生,乐在其中,心静恬适,超然物外,自然就有了一种飘飘若仙的感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道家所崇尚的。而纯净、内敛是苏州园林空间意境之一。园林建筑多为灰瓦白墙的冷色调,形成一幅幅“粉墙为纸,树为绘”的淡逸清新的水墨画。园林不论风雨晦阴、春夏秋冬,处处呈现出虚静的氛围。而水的安逸宁静、游鱼历历,又恰好与其融为一体,在静中溢“动”,形成奇妙的视听空间。
苏州园林之美,不仅在于亭台楼阁、树木花草,而整体空间的意在于它象和内涵,而书法匾联又恰如其分地“锦上添花”,共同形成鲜明的、具有强烈文化意味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变革发扬光大,创造出更适合现代人心理空间的园林艺术。
五、书法——园林景观的环境装饰
书法是在“汉字六书”的基础之上构成了它独特的个性与形式美感和中国画成为“珠联璧合”的点、线的艺术的东方艺术样式。中国古典园林中各类的落地罩、门窗、格扇、栏杆等常以书法的结构与形式表现特定内涵文化如结构复杂的“福、禄、寿、喜”,四合的“回”“工”“万”“亚”的具有中心对称轴的书法结构充分显示了在园林景观中书法艺术的装饰功能,并以此通过书法的“线条”装饰,在“此空间”与“彼空间”之间,运用“线”的“网格”所形成的通透,进而创造一种空灵的渗透空间与意境的营造。陈从周先生在《圆冶》中对此专程论述“栏杆信画而成,简便为雅。古之回文万字,一概屏去,少留凉床佛座之用,圆屋间一不可制也。予历数年,存式百状,有功而精,依次序变换,式之于左,变为摘用。以笔管式为始,近有将篆字制栏杆者,况理画不匀,意不联络。予斯式中,尚觉未尽,尽可粉饰。”书法以其结构的丰富性与高度的概括性纳入了创物活动中形成园林景观 “公用空间”的媒介。
六、启示与思考
苏州园林之美,不仅在于亭台楼阁、树木花草,而整体空间的意,在于它象和内涵,而书法匾联又恰如其分地“锦上添花”,共同形成鲜明的、具有强烈文化意味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变革发扬光大,怎样才能创造出更适合现代人心理空间的园林艺术。
七、总结
书法对环境艺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上述提及实质在于对造景、造园艺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无形渗透,相互融合,是景观园林在环境中的“诗化”“心灵化”。“任何一种艺术,只有当它作用于形式,作为形式中所积淀的深层构架而存在时才有价值。”而空间之内涵的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即视觉空间与心理空间(心理文化结构)。书法与园林的直觉空间是一种“形”的把握,“心”的“操纵”,视觉美——形式美的把握——空间美。从空间意识上来讲,书家在挥毫书写中不只是注意“黑”的笔画(实得部分),更注意笔画的空白(留白),并将其作为书法字形的有机组成部分——“计白当黑”,此为书法艺术,甚至所有视觉艺术“虚实”相生之“空灵”的“公理”,是“气”的根源与“势”的血脉,故也就有文艺创作之“写实容易写虚难”之理。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这种“虚”与“实”表现为园林中的建筑(实的部分)与庭院(虚的部分)有机组合,即把庭院作为书法之“白”建筑作为书法之“黑”而在整体上构成相对的“虚实相生”之关系,“计白当黑”之间构。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性空间布局正如书法的章法结构,是园中建筑与建筑的架构,是建筑与院落的渗透称之为“经营位置,分行布白”。显然,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不是要求字形结构的、点画的精到,形式的优美,而是整体章法的完整,内在气韵的畅通。罗丹曾说过“意见真正趋于完美的艺术作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也就是系统论中的“整体性”的把握,即以亭台为点,楼阁为面,曲廊为线,把园林艺术书写在大自然里。园林环境中建筑、山石、水景,花木的全部结构元素的系统组合产生的秩序、节奏、和谐……的整体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振濂.书法美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胡传海. 法度,形式,观念.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 鲁道夫.艺术与视知觉.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 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 钱钟书 中国美术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借景;营造
1 中国古典园林中借景的历史追溯
最早提出借景一说是在《园冶》一书里。园说则是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系统化地建构出造园理论体系。
“借”可分借景、借境两方面,其中借境便是《园冶》中技法之新的体现。借景包括“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5种借景方式,除此之外《园冶》中还提出了对于人文要素的引借,开辟了借景方式的新纪元。《园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概念,对于园林营造境界的界定,规范出园林营造所追求的景境效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的造园的实用目的着重在于游园的心态培养,园林是需要懂得鉴赏的人才能体会到园林真正的景境所在。
2 古典园林中借景的意境象征的寓意
中国园林的造景一方面是自然风景的提炼、概括、典型化;另一方面有参悟于绘画的理论和技法而以山、水、花木和建筑创为三度空间的立体布局。如果说,中国的山水画是自然风景的升华,那么,园林通过营造的“意境”则把升华了的自然山水风景又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这比在平面上水墨丹青的描绘,当然要复杂一些,因为造园必须解决一系列的实用与工程技术问题,也困难一些,因为园林景物不仅从固定的角度去观赏,而且要游动着观赏,从上下左右各方观赏,进入“景”中观赏,甚至园内之景,观之不足还把园林之景收纳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即所谓“借景”。所以,不能说每一座中国园林的规划设计都恰如其分地做到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而优秀的造园作品确乎能予人以置身画境,如游画中的感受。
3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异同比较
可以说“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灵魂”。意境的灵魂是通过有血有肉的四大造景基本元素――建筑、山石、水和植物组合,创造可以融合的空间体现出来。这些元素本来是自然赐予人类的,中国古典园林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遵从和敬畏;另一方面,中国的古典园林又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本身,而是于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理想中的自然境界,即“本于自然,但远远高于自然”。可以说“写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表达方式。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匠师们通过景观构景四大元素―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组合布景来表现,游憩者在其中可以寄托情感的,达到情景交融境界是其目的。因此,可以说“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灵魂”。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4 自然营造园林的意境
通过自然营造理想中的意境,主要有两种表述方式:
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不过是文人夸张的说法,这一拳一勺应指园林中的具有一定尺度的假山和人工开凿的水体而言,它们都是物象,由这些具体的石、水物象而构成物境。太华和江湖则是通过观赏者的移情和联想,从而把物象幻化为意想,把物境幻化为意境。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借助文字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叮咚、桨声唉乃,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之音,都能以“味”入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
圆明园内有“武陵春色”一景,即以模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意,而把一千多年前的世外桃源的形象具体再现于人间。此外还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做直接的点题,而且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园林的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结构。正如钱冰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园内的游览路线绝非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于迂回曲折中形成“渐入佳境”的空间序列,也就是有明显的空间组合和划分的痕迹。划分不留于支离破碎;组合又务求开合起承,变化而富有层次。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而又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练章法在这个序列中往往还穿插一些对比、悬念等手法,在合乎情理之中又出任意料之外。
5 结语
中国留下了许多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在造园方面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有众多杰出范例被世界公认,在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园林中,无论是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及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思想及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纯的物质生活逐步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文化程度的提升带来了设计的发展,景观设计也在探索回归自然。计成总结后写成《园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园冶》中提出造景理法有九种之多,“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成为《园冶》中最经典的论断之一,“借”就是本文所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基本思路就是将园林里的视野尽量最大化,布置不同的视觉中心,使人的目光在园中也可以放到园外,使远景近景尽收眼底。本文希望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分析结合实际项目的考察,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造园方式之一的“借景”,并从文学,历史等角度系统研究出“借景”理法出现的原因及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并完善“借景”理法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而,今天景观设计就不仅是的造园家,建筑家的事业,也是画家,雕塑家甚至文学家所应共同探索的伟大事业了。
参考文献:
[1] 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季荣.论包装策略在品牌记忆唤起中的意义[J].包装工程,2014.
[4] 施.“互文性”理论与设计叙事[J].包装工程,2014(12).
[5] 彭岳枫.基于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禅境空间与场所精神[D].首都师范大学,2014.
[6] 严戒愚,何征.意境在海报中的创意呈现方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4(16).
篇3
论文关键词:古建园林赏析,素质课,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课程的建设是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针对高校开设艺术类素质课,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艺术类素质课可以使学生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增强创造力,同时也是当今高校教育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建园林欣赏作为一门精神产品的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活动。课程主要是从传统建筑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以提高大学生艺术情操等综合素质为目的,从旅游鉴赏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古典建筑、城市、园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文化渊源、典型案例、历史典故中,提供给学生可以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的并带有趣味性艺术知识和精神粮食[1]。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类素质课,针对大学素质课教学的现状,怎样提高这种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下面多年的素质课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讨论艺术类素质课程的教学。
1 艺术类素质课程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素质
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在艺术上的文化品位不够浑厚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出现了偏差。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应该有更高的审美修养教育论文,特别是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应更加得体。艺术类素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具有景观鉴赏价值和体验自然真谛的综合艺术。课程介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演变、特征、美学思想,配制大量鉴赏价值较高的经典案例。
1.2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早已意识到教育需要多一点引导、激励及自我潜能研发,少一点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期刊网。而约翰·海瑞思曾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而真正的教师是勘探者。”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所以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清华大学早就实行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必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没有艺术选修课学分的学生不允许毕业,艺术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最高境界,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园林赏析本身就是对东西方艺术的一种鉴赏,而经典园林却是设计者创新能力的体现。
2 素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课是大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养的原则,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方法,能够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多种科学的教育。近些年,大学课堂素质课的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但同时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2.1 素质课程选择受到限制
综合素质课,顾名思义其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尽可能地塑造相对完善的个体。学校应在综合素质课选修过程中的科学性、计划性问题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避免“盲目放羊”状况的出现。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了生计去挣“工分”而拣轻避重讲求“效益” 变得更加现实, ,而许多大学生也不是认真规划、合理选择素质课,或者是学校素质课本身就少,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导致学生如何拿够规定的学分,如何能轻松拿到学分,怎样不去上课也可以拿到学分还能取得好成绩成为他们追逐和选课的依据。所以像电影欣赏、音乐欣赏就成了学生素质课的首选,而有些真正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却无人问津。
2.2课堂教学质量较差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少部分老师对待素质课的敷衍态度对课堂来说是个致命的伤害。据调查,高校有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教育课程的学习,有些教师可能专业学术能力强却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讲课沉闷无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可能在讲课内容把握上没有抓住重点热点,或者所讲内容太专业化,其所讲并非学生所想听或者能听懂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课堂是学生自身原因,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种种情况势必造成师生双方配合不够默契。
3 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针对高校素质课教学现状,以古建园林赏析素质课的教学实践出发,本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入手教育论文,为提高大学素质课程的教学的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古建园林赏析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课时如果像针对专业学生一样讲解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采用理论与经典案例相结合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如“挖湖堆山”“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以四大名园之一皇家园林颐和园为案例,而讲到“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的艺术法则却用私家园林代表拙政园为案例来分析,用高清图片说明,同学们的记忆深刻,比纯粹理论授课的效果显著。针对古建园林赏析课还可以采用“直观法”教学,把学生带到城市公园实地上课,把公园当作教室,另外“互动式”教学在素质课也应该经常使用,由于素质课多为外专业教师上课,相互交流较少而经常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要让学生搜集阅读一定量的信息、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搞一些调查研究、写一些小论文等等,来锻炼学生观察、认识社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多样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神,教学手段单一很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各种媒体的组合应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在教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古建园林赏析课程知识丰富,如果单凭课堂的泛泛讲授,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很难使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精华产生深刻的认识,上课时除了用大量经典的图片,还可以用高清的视频图像来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不能胜任对各种多媒体资料的快速传递,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会较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上关于古建园林的知识很多,因此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积极推广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反思,批判、追问意识以及相应多种能力的养成期刊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来思考,思考要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思路和办法,之后还要进行交流。总之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的教学效果的保障。
3.2引导学生科学地选修素质课,加强素质课课程建设管理
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味和趣味,同样也可强化其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针对性教育论文,在课程学习态度上要努力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认真对待各门课程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对国家、社会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塑造一种积极的印象。学校应该尽量多开设门类齐全的素质课,在学科专业上加以限制,让学生每学期都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加强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切实满足师生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教材、教学资源及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扶植、建设一些具有代表现的课程。把地方文化教育和宏阔的视野相结合,这样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动态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和教师校本教育的教学状态并形成互动,构成合力,建构良好文化素质课建设理念和机制。每门课程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攀登到所学学科的高峰。因此,最好的教材就是要使学生以最短的路径到达学科学科前沿。若没有适当的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应当考虑编写适合素质课教学要求的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学校要加强素质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引导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实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素质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托.园林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苏志翠.大学生选修综合素质课中的问题、原因和建议[J],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9
篇4
关键词:新中式;风景园林;居住区;铜梁.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and urban problems increasingly serious,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to demand more and more. Through the city of all kinds of western-style style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lready no longer has a crazy adored, and the retur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hinese landscape highlight their own features in a major way, better stand tall in landscape of great pattern. This paper to chongqing TongLiang close water bay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ing thought, with "water" as the theme, to create unique XinJingGuan--" new Chinese style close water amorous feelings living community ".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green space system building, sketch, rocks, water, flowers and trees, landscape elements, the use of space, penetration, compared with, which, DuiJing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techniques, to create a as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ing verve and has the moder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Keywords: new Chinese sty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idential area; TongLiang.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经过美国经济低迷和欧债危机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得以逐步复苏。国内的住宅建设由于这次危机的影响和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其发展速度从以前的高速发展转变为目前的稳步前行,其发展规模依然举世瞩目。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不再满足常规功能的居住小区环境,他们有了更多、更高的生活需求和价值追求,居住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今,大量充斥于城市的各种西式主题风格的居住区环境已不再受到疯狂追捧,而既有中国传统造园神韵又有现代园林特征的居住小区环境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
重庆铜梁来新居·亲水湾居住小区位于重庆市铜梁县新城区,小区自身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紧靠白龙大道,位于铜梁县人民法院和水务局之间,毗邻巴川河畔,景色秀丽,尤其适宜居住。项目总用地面积40667平方米,容积率为4.98,建筑密度26.38%,属于高密度居住小区,规划要求小区绿地不得小于32.82%。项目的设计主要依据来源于项目建筑规划电子文件;国家有关园林景观绿化,消防设计规范、规定及标准;楼盘开发商对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总体和具体要求。小区取名为“亲水湾”,既是对中国传统造园神韵的追求,也是突显小区环境特色的关键点。(图1)
图1 “亲水湾”居住小区环境鸟瞰图
一、中国古典园林特征简述
中国古典园林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它既是世界园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又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予以继承传统精髓、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山水表现形式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算得上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艺术表现手法,造园的精髓在于“师法自然”、“宛自天开”和“巧夺天工”,但这并不是说造园就是简单地和机械地还原自然,而应抓住自然的美好的“形态”,呈现自然的气势的“神韵”,领悟园主的“心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取材自然,高于自然;建筑和自然美的融合;诗意渲染,寄情于景;意境与内涵表达。
1.取材自然,高于自然
“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点,园林中的所有造园构成元素大都取材于大自然。在造园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对自然风景的基本元素山、石和花木等进行改造和加工,营造出一个精炼浓缩的极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
2. 建筑和自然美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每一处景色宛如精美画作,处处有景,处处生情。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空间中的重要可视物,常常和山、水、花木等造园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呈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有严格的尺度关系,其类型主要是亭、台、楼、阁,其结构形式主要是木质结构,建筑的坐落位置一般因山就水,自由随宜,注重园林空间视觉效果的层次感,在规划建筑和其他园林造景要素的关系时,强调构景要素间的组合关系和整体性。
3.诗意渲染,寄情于景
中国古代诗词登峰造极,涌现出了大批伟大的文人墨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国古代许多优秀造园家营造出的古典园林空间无不蕴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他们为了表现诗文的境界和场景,通过对文学艺术的章法的巧妙借用,合理划分园林空间,有效组织造景要素,追求空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全球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就是巧用中国古代“桃花源记”传说于设计之中,使其设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江南古典园林 特点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45-0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硬件设施也并不完善,因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必定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优良的传统,将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必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江南古典园林的特点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园林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同时非常善于利用空间,来体现出层次性。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意义
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拓宽教学的思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观,尤其是要做到古今结合。在江南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体现出很多中国古典的元素,这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设计的灵感。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园林案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其他的社会学科或者是自然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理念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设计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教师在讲授古典园林案例的时候,可以带学生亲自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等工具将优秀的设计作品拍摄下来,为以后的学习与设计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在教学上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记录片,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鉴赏相关的环境设计效果。
二是利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水平。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通常都充满着独特的生机与活力,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关系密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设置也应该显示出时代的特色和专业发展的方向,江南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高水平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的体现,因此,在课堂上剖析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天人合一的特征。同时学生根据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可以提高自己方案的设计效率。
三是采用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的效果。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学生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再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设计,缺少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长此以往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采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再现,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与研究这些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探寻其中蕴含的艺术奥妙,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设计表象的深入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促使学生思维深度与高度的不断提升,在课堂上就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也扩展了教学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古今结合的设计理念,让他们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设计环境,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推广延续开来。
参考文献:
[1]刘晓娜. 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2]周赛.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10(17)
篇6
漏窗
中国古典园林四周围以院墙,墙上往往装嵌四角形、圆形、八角形等几何形的窗,按上述原形开孔的称为漏窗。漏窗不仅透光而且能通风透雨,这是对四周筑有围墙的园林,赋予广阔的空间感觉,不致有窒息之感,确是极为精雅的设计。按陈从周先生之说“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的漏窗设计为统一的菱形,在一进入口的走廊,人们可以通过漏窗看到中央庭院的园林景观。同时在中央庭院中,菱形的漏窗又成为庭院中园林景观的一部分,一个个漏窗在白墙上形成有规则的空洞图案,在山石植物映衬下,景色优美(图略)。
水石交融
水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景物,园林中设山石水草,别有情趣。水在庄、玄思想上本来就具有虚静而明的美学意义,中唐以后又与明心适性的园林情趣发生联系,所谓“明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的中央庭院面积狭小,水面自然很小,但水面上有一折桥置于其上,岸边置以山石植物,使水面小巧玲珑。此外,设计者为了打破方整的内庭院空间而作的斜廊跨越水池,并把它划分成为大小悬殊又互相连通的两个部分,廊本身也犹如一个廊桥置于水面之上,更加增加了水面的景色,所谓“清池涵月”正是如此。石在中国园林中受重视。透、绉、瘦、漏是鉴赏中国园林点景石的主要特征。透,即石上遍布洞隙,因此眺望对面景色。绉,是石面如绉纱,折纹累累,颇具苍劲古雅之趣。而瘦系指石形亭亭纤细,胜似孤峰耸翠,总之园林中的点景石,具有形如深山幽谷,巍峨突兀的奇峰叠峦之姿。漏,是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文人爱石拜倒奇石下,王学仲先生擅长于书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石则自然少不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内的石颇具透、绉、瘦、漏的特点。中心庭院山石与池水相映,充满自然气息。一些小庭院中以山石做点缀,恰到好处(图略)。
树影婆娑
中国古典园林富有画意,一棵树,一丛草,画中点景,煞费苦心。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内外,种植高大树木,白色的壁面面上随时掩映着各种摇曳多姿的鲜明树影,宛如银幕,效果颇具情趣。中央庭院植物多样,并配有小盆植物盆景,美丽异常。小庭院中,种植一丛竹子,面对画室,雅简怡然(图略)
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园林是大自然的缩影。在这小小的园林中,包括自然山水的方方面面。园林就是浓缩的自然环境。以此表达园主的山水情结,天人合一的思想。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虽然占地面积小,庭院也狭小,但是设计者把小小的院落处理成一块幽雅宁静的小天地,庭院中山石、水面、植物应有尽有,仿佛把自然界的山水搬到园中(图略)
篇7
【关键词】鉴赏课 导入设计 审美再造 互动高效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30-01
鉴赏课是在美术基础知识层面上的一个再创造过程。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是精心设计美术鉴赏课导入设计的目的,无论什么样的学与教的方式,都在教学目的的视野之内,精心的导入设计是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学习很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期待视野进入鉴赏活动,主动参与鉴赏活动,从而使理解过程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对鉴赏导入课的设计进行了下面的一些探讨:
利用音乐导入:音乐是靠“通感”和“比拟”这两座桥梁,把人的感觉心灵与眼前的画面联系起来的。例如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一课,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奥运会开幕式上,长卷展开舞者表演的山水舞蹈,给世界流行了深刻的印象。这时音乐响起,我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把历代山水作品慢慢展开,使学生在观看地过程中对传统山水作品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有所体会,从而激起学生的求识欲望。人们常说鉴别形式,需要音乐的耳朵;理解内容,需要多识善感的心;审美再造,需要想象之翼,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特有的情境中,对于深刻理解画家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的特点,会有更深的体会。
利用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利用旧知识的课堂导入设计,试图激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例如在讲《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一节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首诗学生小学就学过,如果让你画一幅中国画,你将如何表现诗中的意境?学生先动手尝试,再看郑燮是如何诗书画印结合表现画面的,理解作者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从而理解画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情怀。以学生熟悉的诗词过渡到用绘画表达诗意,能触发学生的艺术幻想、联想和扩想,进而形成深沉隽永、含蓄无限的艺术美,真正做到有启有发,从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多角度的表现特点。
利用现代媒体导入:多媒体教学是教师用图形、图像、文本、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技术,经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之后,以集成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的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在讲《中西古典园林》一节时,由于城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眼界的局限,对于中、西园林的特点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这时多媒体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播放即可使学生看到中西园林的全貌又可看到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各个角度等细节。使学生对中西园林“天然图画”与“人力穿凿”的特点有更深的理解。也理解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文化的不同。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前提条件。美术鉴赏多媒体教学正是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它不止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它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独特的效果。
有成语、谚语、俗语导入:成语、谚语、俗语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广为民间使用,约定俗成。它虽然结构简单,但内容丰富,意义精深。例如在讲《中西传统工艺美术掇英》一节时,学生对青铜器没有很深的理解,只在历史书本上见过鼎、尊、卣等器皿,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有带“鼎”字的成语有哪些?学生就会想到“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了青铜器不仅是生活用品,也是象征奴隶主身份和地位的礼器。再如讲丝绸我举例成语中有“锦上添花”学生就会联想起“锦绣前程、锦囊妙计、锦衣还乡、丝丝入扣”等成语,再介绍唐代锦缎的构图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从学生熟悉的语句人手会使学生较快的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有作品的背景或小故事导入:例如在讲《古希腊、罗马美术与文艺复兴美术》一节时,我从古希腊的传说故事人手,讲述阿芙罗蒂德手中“金苹果”的来历,和神之间的勾心头角引起的特洛伊战争,使学生理解希腊神话正像马克思所说“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在古希腊,神不仅没有束缚佳人们的思想创造,而且为他们提供了许多素材和养料,在希腊人看来,神不过是更强健、更聪明,更理想的人,学生理解了这些,再学习古希腊雕塑中的端庄、优雅、和谐之美就会理解更深。这样导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8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0-01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LUO Jian-rang ZHANG Yuan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teaching process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were analyzed.Some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rom teaching programme,teaching content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landscape art;teaching reform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1]。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2]。因此,许多高校把园林艺术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外,也同时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供学生选修。但非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1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不合理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但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二者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性强
各类园林艺术教材不少,但适合本科的教材较少,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编著的园林艺术。该书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内容没有太大变化,而近10年来各种新信息、新技术、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却大量出现在园林实践中。此外,这部教材中的例证多为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较少。在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一模一样,对于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很多内容过于专业、抽象,不容易理解。
1.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3]。然而,在很多学校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2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教学大纲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为蓝本,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2.2 教学内容更新、简化
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为参考教材,但教学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课学生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简化[4]。并根据最新文献资料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除了介绍国内外古典园林的优秀实例外,也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纪花园、万科第五园、西安市的各大公园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简化,力求非园林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园林艺术的核心内容有所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
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上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来讲,这样的安排可行,但对于像园林艺术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仅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室外的实践教学:比如讲授园林植物时,安排一次室外教学进行校园植物识别;在讲完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后,则带领学生就校园景观及周边主题公园的设计进行实地案例讲解,使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3 参考文献
[1]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园林绘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42-03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美化环境等相关行业逐渐成为热门,现在,园林相关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园林、风景园林、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等专业成为就业前景最为抢手的专业之一,园林绘画等相关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设计技能体现的主要手段,但是很多高校的园林绘画课程都是由纯美术专业的教师任教,没有抓住园林专业的特色,笔者认为上课质量并不高,因此,对园林绘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是提高园林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园林绘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进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园林绘画与专业美术的区别
《园林绘画》是一门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审美能力等特点。园林绘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园林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园林绘画与专业美术绘画关系密切,都要求学生有较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但与专业美术又有很大的区别,专业美术对人和静物要求较高,而园林绘画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对植物、建筑、空间的表现能力,是为以后专业《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立面图、效果图的表现打基础的课程。绘画基础既是园林绘画的主要内容也是专业美术的基础,都是培养学生观察方法和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但是园林绘画要反映了设计者的思想和社会群众要求,要能表现园林具体构想的个性创作。所以专业美术课程与园林设计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点,不能混为一谈,园林手绘表现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及整体空间设计的表现能力,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不仅应该有创新的设计思维还应具备表达设计方案的能力,并且针对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建筑、山石、水景、小品等特殊景观元素具备熟练的表现技能,园林绘画课程则是完成这种高能力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园林设计平面图、效果图表现是以环境景观设计、工程施工为依据、通过绘画手段直观而形象地表达园林设计师的构思意图和设计最终效果。景观设计图的制作应以园林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园林绘画的理论知识、掌握钢笔淡彩表现的主要手段,充分发挥设计师空间构图能力来创作。因此,学生要熟练掌握景观表现图技法,就必须要较强的园林绘画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讨论
1.园林绘画的教学环节。园林绘画应该是以绘画艺术为基础并处于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和绘画艺术两者之间,在园林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园林专业的学生入校时不是艺术类招生,绝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所以课程教学环节安排很重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绘画基础是园林绘画课程的难点,因为学生不具备绘画基础知识,而教学过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扎实的造型能力,这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园林绘画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应该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绘画基础:主要应该包括素描、水彩、钢笔画等,课时应该安排90学时左右;第二部分是空间构图及表现:主要包括三大构成、彩色铅笔技法、马克笔技法、钢笔淡彩,课时应该安排90学时左右;第三部分是实习教学环节:园林环境实景写生,应该安排至少1周。具体针对非美术专业的园林设计和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绘画教学中,基础部分即石膏几何体与静物的课程,基本以室内的实物写生为主,穿插部分优秀作品的临摹作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以临摹、照片改绘、写生和创作四个部分组成,这是在绘画水平上的由低到高的四个基本教学环节。
2.园林钢笔画的重要性。在众多的绘画表现手法中,究竟何种绘画表现形式,最适合园林设计专业呢,笔者以为,钢笔画可以作为该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钢笔画工具简单,绘制方便,笔调清劲,轮廓分明,具有峭拨清俊、刚劲夭矫的气质,其特有的表现力是其他画种无法与之媲美的。中国绘画数千年以来,就是以线条为主的水墨风格,应该说中国人对线的理解,线的表现具有独特的深度和高度。中国古典园林绘画大都以观赏和私人收藏为主,与今天的景观效果图的功能完全不同,其始终强调山水画的传统美学思想。但是这种程式化手法对园林效果图的绘制提供了便利,它既符合中国园林的美学原则,又能为多数人接受。古人根据不同地质结构的山石、地貌用半抽象的符号准确无误传达设计者的构想。而要表现园林设计树木的自然美,像松、竹、梅、柏等观赏性强的植物,线条的运用很重要。近几年来,随着钢笔画技法的不断完善和钢笔工具的不断科学化,使钢笔画已逐步成为一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绘画门类。目前,在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设计艺术中,采用钢笔画,钢笔淡彩作为创作表现手法越来越普遍,无论室内、室外、环境、自然景观等,也不论平面、立面鸟瞰、效果等,钢笔画这一独特技法,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钢笔画工具简单,有其独特优美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寥寥数笔表现事物的动态和情景,也可以以速写的形式出现,因此成为设计师深入生活捕捉精彩瞬间的有效手法。而设计图最基本的内容就是钢笔线条,当然还有后来发展的马克笔、彩色铅笔和淡彩与之共同完成一幅设计效果图。但风格突出、场景传神的表现图取决于是否练就一手漂亮的钢笔线条,这也是一幅表现图的骨架和根本。绘画基本功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能否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完美的设计构思,若没有手头上良好的绘画功夫也是无法表达出来的,钢笔画恰是培养优秀设计人才必不可少,又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三、教学模式的探讨
根据园林绘画在园林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园林绘画的教学现状,应从最简单的美术常识和基本功入手,导入理论知识,慢慢加深难度,在理论的指导下练习处理画面的技巧。除此之外,还要在理论课上让同学们了解学习园林美术课的目的、要求和意义,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针对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因材施教的形式。近几年的教学中,有一种教学模式值得探讨,针对园林专业的钢笔淡彩教学,教师可以先画好某一建筑或某一小品,剩下的空间让学生去画植物和道路,每一个学生的答卷都不相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构图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园林绘画的基本技能,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过程中创造性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传统教学方式多是从画石膏开始到静物再到风景,以老师讲解为主,辅以范画,最后在画室完成一些写生作业。这种教学方式虽能让学生打下一定的美术基础,但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在园林设计类专业绘画教学中,风景实体的现场写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与塑造美的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优秀作品与风景实体的参照对比,对培养学生从不会画,到学会能够运用艺术的语言来慨括与提炼风景物象的造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实践教学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优秀的钢笔画作品临摹训练,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临摹不是绘画教学的目的,但是一个绘画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展望
园林绘画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园林景观设计和美术相结合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注重培养学生绘画技能、空间构图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艺术修养水平和美术鉴赏能力。要使学生的园林设计作品建立在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之上,也必须建立在造型艺术严格的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钢笔画是一种既简便,又有表现力的创作方法,应该成为园林绘画中的主角。
参考文献:
[1]李锛.中国古典园林绘画的文化背景和在今天的运用[J].东方艺术,2005,(19):96-97.
[2]宫晓滨,高文漪.园林钢笔画临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7.
篇1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被引入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这给美术教学增添了新的生命力。而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结合起来,构建全新的一体化、互动化的教学课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美术教学感染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研究中,着重阐述了数字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在与高中美术课堂整合的应用方法。以下,本文将详细阐述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
二、活用数字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合作探究课堂
着名教育学家汪潮教授曾经说过:“集体智慧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教学活动若脱离了合作探究的形式,便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将数字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构建合作探究性课堂,借助数字媒体信息技术的视听效应、录播技术等特色,为学生构建全新的互动教学课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利用数字录播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尝试,实施教学,具体的教学操作如下。
1.课例
《中国古代壁画艺术》教学设计首先,我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录播设备,为学生播放已经录制好的关于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视频,包括:河北望都东汉壁画、赏析太原娄睿墓壁画等;其次,由于录播速度较快,很多同学没有完全领会壁画艺术的内涵,于是,我利用录播媒体的回放技术,构建课堂互动答疑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再次,在视频的引导下,我结合视频,提出一些鉴赏思考性问题,例如,“你能从视频中领会出中国古代壁画的精髓吗?”、“你能列举出一些其他的中国古代壁画吗?”,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组织他们根据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当各小组完成探讨后,我举行了随堂汇报会,主题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你了解了多少?”,让各小组选派一个代表,结合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而我则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与他们展开互动交流。此外,整个汇报会由教室内的多媒体录播系统进行全程录制,当汇报会结束后,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将汇报会现场的视频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让大家再一次深切体会一回数字录播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奥妙。
2.教学效果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数字录播平台成为了贯穿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录播系统的录制、回放等功能,教师能够及时地为学生解释不懂的问题、组织分组探究教学情境、录制教学现场视频。可以说,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变得更加可视化,由此可见,基于“数字媒体+合作探究”的教学流程,能够大大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真实感、可视感,对于提升教学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擅用电子白板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课堂
电子白板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它既具备了传统黑板的特点,又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它解决了传统多媒体平台的局限性,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交互性更强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得高中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删除、添加、帘幕等功能,创设了多元化的情境教学教学课堂,培养了学生现场鉴赏的能力。
1.课例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教学设计首先,在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工作,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包括苏州园林的地理位置、构景要素、造景手法、实景图片、旅游视频等。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我将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整合起来,包括,图片说明、文字说明、视频说明等,并将上述资料作为素材,用电子白板呈现出来,为大家进行解释说明,当看到自己搜索的资料成为了教师教学的素材,全班同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而我则结合学生的搜索资料,一一讲解资料的优点、缺点等,在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的同时,也肯定的大家的劳动成果。最后,我随机选派一些同学登上讲台,让他们利用电子白板的修改、删除、添加等功能,以“涂鸦”的形式,为作品进行点评,内容包含自己的学习体会、对作品艺术语言的认识等,一个现场实践情境教学课堂被顺利生成。
2.教学反思
上述案例中,电子白板这一新型的信息技术设备,成为了教学组织、设计的有力工具,利用电子白板的多元化教学辅助功能,美术课堂的信息氛围、探究氛围更加浓烈。在热烈的探究,积极的实践中,同学们也得出了一致的体会,即:艺术需要想象,成功的作品需要满足艺术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结论。可以说,通过电子白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