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篇1

1、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2、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①乐于学习,发展智力;②适应生活,学习自理;③悦纳自我,具有自信:④乐于交往,融入群体;⑤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3、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4、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5、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使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篇2

学前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篇3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

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幼儿的物质生活、知识学习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是全体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一、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

幼儿自2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会有反抗、自私的行为出现,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此时若是过多地限制或干涉幼儿的行为,会对幼儿性格的发展形成不良的影响。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一方面,他们不仅身体获得了良好发展,也变得更加活泼好动,活动时变得灵活,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主意也多了起来,能够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幼儿的有意行为开始发展,他们能够听懂成人提出的一些要求,能抑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在玩游戏前会想一想玩什么,怎么玩,对外界的观点和看法开始变得敏感,容易受家长及教师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重视幼儿的问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

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以幼儿间实际发生的问题为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讲解、分析,组织他们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如何做,应如何做才更恰当、有效。抓住实际正在发生的冲突事例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方法指导,并让幼儿实践、运用这些方式,这就是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转变对幼儿身上发生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对幼儿交往中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感,善于从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幼儿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注意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法,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同时要组织幼儿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及情境模拟实践,交流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时的心理感受和做出不同情绪行为时的亲身体验。这些都是进行问题性教育的有效方法。

三、用多种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情境表演等手段。由于幼儿完全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更意识不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幼儿清楚哪些因不健康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及行为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还要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这要因内容而异。如对在幼儿当中比较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会分享的心理,就可采取情境表演的集体教育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表演错误的行为方式,然后通过共同讨论让幼儿续编应该如何去做。如此幼儿就能更好地内化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在实践中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形成健康行为。而游戏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让他们通过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受到教育。比如在户内游戏活动方面,教师可安排一些大型纸浆画和集体绘画活动,这样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就会得到锻炼。在体育游戏方面,如《走独木桥》、《抢占阵她》的游戏,可培养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四、拓宽教育途径―――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亲近的人,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幼儿园中,而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实施“家园共育”,开辟“家长园她”栏目,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争取达到教师、家长思想上的共识,让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教育重视起来。

2.利用“家园联系册”,使家长和教师可利用书信的形式交流。这种积极的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更加有利于对幼儿的健康心理教育,而且对教师与家长只有在接送孩子时才有的短暂交流做了弥补。

3.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专题报告,使家长对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4.通过家访活动,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家访计划,和争取对全体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指导家长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活动中来。

五、建立科学的幼儿心理档案,对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

篇4

1幼儿教师的一般心理特征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特征(几乎全是女教师)既有做事认真、情感丰富、竞争意识强、好学、心细等良好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具有妒忌心强、斤斤计较、话多、疑心等不良心理表现。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NEA)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影响,或严重忧郁,或极度偏见,或凶恶而不能容人,或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它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一般而言,教师如果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某些欠缺,只要她有敬业精神,肯努力,教师自身的素质会得到一定的弥补和提高;但是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是:要么她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她在教学过程中会以不良人格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涵义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从静态的角度来说,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一般来说,评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是:心理活动强度,主要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心理活动耐受力,指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周期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其它的还有是否易受暗示,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的心理自控力、自信心、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在不同的环境的积极适应能力。

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

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前提是把好教师素质关。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培养除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要作到:一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地成长。二是加大幼儿教师中男教师的比例,努力改善幼师队伍的性别比例,促使幼儿,尤其是男孩子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篇5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76-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经教育部批准正式颁布了,《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它提醒我们:健康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这两者相比更重要的应该是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能使孩子有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施展和发挥出来。那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呢?让孩子在健康的心理下更加茁壮的成长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生活在快乐中

轻松愉悦的心情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因此教师应尽量让孩子心情愉悦,感到快乐。

教师在把握保教目标的基础上,应充分根据幼儿各自的不同学习进展情况进行不同的要求标准。幼儿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很快的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知识学会;有的幼儿需要经过仔细考虑才能领会老师的意思;例如有的老师会说“老师叫你快点写,你怎么还那么慢呢?”,那么她有没有考虑小朋友因“不会”才慢呢?还是因为要写得更好,而在努力呢?所以,在没有看到结果时妄下结论,结果使幼儿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二、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该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更应该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幼儿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每个幼儿有自己的特长,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弱点。但教师应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

三、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孩子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教师的爱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对每一位孩子都一视同仁。而不应对孩子冷淡或表示讨厌,或表现为偏爱资质聪明、容貌出众的孩子,嫌弃、冷淡资质愚笨、容貌不佳的孩子。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而不能看到孩子不会就去指责他们,老是冲孩子发火,这样做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提供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有其明显的特点,它更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让不同的幼儿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学会理解、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快乐的情绪和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交往中,幼儿既可以和同龄幼儿交往,又可以选择不同年龄的幼儿交往。由于中国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幼儿缺乏交往对象,缺少良好的交往环境,独生子女往往存在任性、自私、独立性差等个性问题,让年龄大一点的幼儿来照顾小一点的幼儿,这样大一点幼儿因为自己能够照顾弟弟妹妹而自豪,认为照顾弟弟妹妹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并且乐此不疲,这样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有效地抑制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特征的产生。

五、让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促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得到升华

艺术的陶冶能促使幼儿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冶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六、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1、培养独立性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也应只是协助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2、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使他们学会交往、合作,懂得尊重、理解和宽容别人。

3、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另一方面又能给人一生受益。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幼儿经受重大挫折,防止严重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幼儿的挫折承受力。教师可有意识的把幼儿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感受,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应付挫折的能力。成人应有意识的设置各种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与表现的情景,使幼儿不断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对幼儿心理强度的提高,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6

关键字:幼儿园 素质教育

一、前言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很长时间了,因此幼儿园的教学也要顺应国家的要求,把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让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成长为真正的人才。

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目标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人在幼儿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并且会对身边的人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幼儿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学习、发展、受教育的权利。幼儿教师要想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就必须走进幼儿的心理,真正的了解幼儿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根据幼儿的发育规律和心理成长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让幼儿充分表现自己,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权利,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幼儿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让幼儿全面发展。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幼儿的思想观念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幼儿的教学中,要明确“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对幼儿的教育要把眼光放远,对幼儿的教育要与现代化的发展紧密相连,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幼儿的教育还有与我国的发展观相一致,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让幼儿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奠定了幼儿未来的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现阶段我国的幼儿教学中,在人生观上还存在误区,有些幼儿教师一味的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是好孩子,只注重人才的培养,认为只有科学家,专家,能考上大学的才是人才,才是教育的大方向,这种人才观是狭隘的,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在幼儿教学阶段要给幼儿带来精彩的童年,不要只一味的注重学习而忽略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注重幼儿的人格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幼儿的将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做好幼儿园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

在幼儿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选几种进行说明。

1.让幼儿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其自觉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比如在日常活动中可能会存在孩子们之间争抢玩具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而不应该一味的批评某一方,或者是无味的说教,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改变教学方法,创建多元化教育环境

人在幼儿阶段的认知会受环境的影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其动作的内化和形成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基于此,在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育环境的创设,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环境,让幼儿良好发展,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索空间,让幼儿有更大的成长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幼儿的动手意识和参与性可以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一些评比活动,比如评选“优秀宝宝”,“优秀孩子”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有集体荣誉感,融入到集体中,有集体意识。这样可以增加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这有助于幼儿提高自身的精神品质,学会讲文明、懂礼貌。

3.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其业务性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可以通过政治学习,日常评比等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素养,达到让教师更加热爱教育工作的目的。还要重视教师的思想问题,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让教师在幼儿教育中一切以工作为重,以工作为出发点,把“活泼、阳光、友爱”作为检查自己岩性的标准。以“活泼、健康、友爱、向上”为幼儿成长目标来鞭策自己的行动,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加强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前,我们认为一名幼儿教师能说会唱、能写会讲、能跳会画、设计和实施一节较完美的教学过程,就有了一定的技能,就可以较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我们学习和领会,认识到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素质教育新思想技能,还应有以下几项能力。即观察和评估幼儿发展的能力;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能力。

4.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幼儿园是孩儿们第一次步入陌生的集体生活环境,幼儿园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十分关键。因此,幼儿教育必须注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就必须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情绪和行为,像妈妈一样呵护每一个幼儿,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只有快乐的孩子才是积极的、健康的,因此,幼儿园应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此外,尤其要注重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使儿童明白挫折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情,教育儿童要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在这方面,可以综合地从观念、情感、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在认识方面,教育儿童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在情感方面,要让儿童体验挫折,消除其恐惧心理,帮助孩子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今后要着重加强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改变幼儿的不良行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多管齐下,加强对幼儿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邱荔枝. 幼儿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文教资料. 2009(21)

[2] 付娜. 素质教育应从幼儿抓起[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19)

篇7

一、在圈类区域游戏中激发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身体健康

户外圈类区域游戏是一种开放、自主的游戏活动。根据我园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游戏组织形式,对全园的活动场地进行全面规划,分别投放材质不同的多种圈类游戏器材,规划出投掷区、跳跃区、钻爬区、追跑区四大游戏区域。因为区域游戏有较大的自由度、可选性,所以要求参加这一区域游戏的幼儿较多,通过观察发现:班级里好动的幼儿喜欢选择这个游戏,中大班一些个性内向的幼儿也喜欢选择该区域。因为圈类区域游戏是在户外进行的,所以幼儿能够充分地享受户外活动“三浴”中的空气浴、日光浴,提升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我园每学期末均对在园幼儿进行体育测试,内容包括投掷、跳跃、跑步三个方面,每一次的测试平均成绩均超出了国家制定的幼儿体质发展标准,这与我园坚持开展圈类区域游戏活动分不开。投掷区有利于幼儿投掷动作的发展,跳跃区有利于幼儿跳跃动作的发展,钻爬区有利于幼儿平衡能力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追跑区有利于幼儿跑步动作和灵活躲闪能力的发展。每一次圈类区域游戏的开展,在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幼儿的身体素质,使他们有更好的体质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开展课题研究近一年,在传染病易发的秋冬季节,我园幼儿的出勤率明显高于往年,小班平均出勤率达到72%,中班达到83%,大班达到91%。

二、在圈类区域游戏中形成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人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在圈类区域活动中,幼儿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地运动,让幼儿与更多的同伴互动,逐步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增进同伴间的了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具体是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的:

(一)提高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带有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以跳跃区游戏为例,它以东边半个操场为主要活动场地开展圈类区域游戏。在跳跃区,我们依据年龄设置了不同的小区域,如大班有竞赛区、图案跳圈区、变速跳圈区等,中小班则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将竞赛区改为角色跳圈区。在角色跳圈区内,幼儿扮演角色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练习跳圈,指导教师可以在区域游戏最后几分钟创设一些情景,让幼儿体验到成功,觉得“自己是会跳圈的,是有能力灵活跳圈的”,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增强对跳圈活动的信心。又如:对不同年龄班创设要求不同的“小猴摘桃”游戏,对小班幼儿,要双脚并拢跳在“荷叶”(直径60cm的塑料圈)上摘桃;对中班幼儿要跳过“小水坑”(直径60cm的塑料圈)摘桃。等区域游戏结束后,小结时我们还会请各区域幼儿出来展示,使其内在潜能得以发挥,充分体现自我价值,使其内心充满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磨练意志品质,培养积极的抗挫能力

意志品质是构成意志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主要包含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四个方面的内容。意志品质体现在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它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实践证明: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可以从幼儿参加体育运动,参加圈类区域游戏做起。我们在圈类区域游戏中倡导坚持到底、不怕苦、不怕累、不断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以钻爬区为例,将西边半个操场作为主要游戏场地,中大班设有比赛区、游戏区、练习区三大区域,小班设有游戏区、练习区。钻圈相对简单乏味,坚持钻10分钟很累,因此钻圈游戏很能考验人的意志。尤其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尚未熟练掌握钻圈技能,常常钻一会就跑到旁边玩去了,容易产生挫败感,所以需要老师稍微降低要求,如允许幼儿用觉得舒服的姿势钻圈,或用游戏的方式带着幼儿练习或钻爬结合游戏,如“让我们钻过山洞去拔胡萝卜”“山洞山洞真有趣,钻一钻、爬一爬……”让他们能坚持下去。中大班幼儿相对来说钻圈技能掌握得比较好,为了培养他们的坚持性和耐久力,我们会提供大小不同的圈,让他们用不同姿态钻圈,如:侧身钻过直径80cm的铁圈、猫腰钻过直径60cm的塑料圈、匍匐爬过直径48cm的小圈、手脚着地倒钻过贴地的呼啦圈……无论是哪种玩圈区,从小班到中班到大班难度的提升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要培养幼儿从小在克服困难的情境中成长,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不断地超越自己。

篇8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幼儿园;武术课程;标准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规定,到2030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要降至6�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2�2%。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幼儿健康水平的提高。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所公布数据:公办学前教育学校数为26�6677万所,学前教育在校学生数为4656�4204万人,占2018年全国总人数(139538万人)的3�34%。而如何让这么多幼儿健康成长是幼儿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不仅符合健康中国2030行动,而且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应有之义。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丰富多样的运动方式,大力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而在多种运动形式中,武术就是幼儿、幼儿家长和园长较为喜欢的体育项目,因为它除了能够增强身体素质之外,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等心理行为方面也有着独特作用。然而,在现实幼儿园武术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情况,诸如课程目标模糊,课程设计思路不清晰,教学思想内容不统一、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枯燥流于形式,形式单一,课程评价较为随意等多方面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标准化就迫在眉睫。

1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性质

幼儿园武术教育是基础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奠基阶段,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在这1小时体育活动中,武术作为一项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应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武术课程应当遵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即幼儿武术要具有启蒙性,在健康领域里,与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其它四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同时能促进幼儿知识、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2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设计

2.1设计理念

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设计理念源于工作者对于课程的基本看法,经过权衡上升到理性高度,最终形成关于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本文有五个方面的设计理念。

2.1.1体系化需重构,启蒙性是必须

健康第一,武术是为幼儿的健康服务的。将武术整个体系纳入幼儿课程当中,一味地强调系统传授体系化的武术是不现实的。设计课程要考虑幼儿主体的身心承受能力,比如说歇步和虚步的教学,许多大班幼儿掌握起来都有些困难,更不用说小班学生了,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幼儿,而不是竞技武术的佼佼者。所以,在设计课程时,应通过启蒙式教学让幼儿接受武术,获得入门的武术技能,而不是武术体系化传授。

2.1.2勿执于专业化,安全性属第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健康领域规定到2030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要降至6�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2�2%。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作为覆盖全生命周期启蒙阶段的幼儿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影响幼儿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很多,如安全、卫生、饮食、形体、运动、生活习惯等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安全是其中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因此,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设计应该把安全放在首位,要细致考虑哪些动作会影响孩子的形体发育,哪些动作会造成可预见性的伤害等。

2.1.3原始化需脱胎,趣味性最大化

武术技法除了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然而,在幼儿园武术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不敢越原始武技雷池一步的现象,缺乏创新性与趣味性,其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实际上,幼儿园武术课程设计应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等身心特点,在原传技术基础上创设课程环境使其游戏化、趣味化。例如,长时间扎马步动作练习可以变为马步跳游戏练习、骑马玩具跳游戏等;又如武术步型的练习,可以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练习,剪子是前后步,石头是并步,布是开步等等。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武术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

2.1.4勿单一健康化,交互性前途广

只追求“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为儿童教育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要注重这五个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经典的语言故事编成一些成语武术操,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可以让幼儿模仿十二生肖进行武术操创作,培养幼儿观察自然进行动物分类的科学能力;还可以用音乐、舞蹈配上武术动作,用剪纸做一些武术动作造型等,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还可以做一些亲子武术游戏,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中懂得遵守规则,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2.1.5科学性要坚持,标准化可实现

中国幼儿园体育课程还没有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目标专门小组—目标3目标4专门计划小组”的十条评判标准,结合我国幼儿园武术教育现状,对课程进行以下十个方面标准化的考虑和设计:(1)在“世界级水平”方面,力争世界级;(2)在“重量级”方面,列出最能代表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因素;(3)在“实用性”方面,要考虑幼儿走、跑、闪躲等动作发展的实际需要;(4)在“广泛代表性”方面,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5)在“平衡性”方面,要把握好幼儿武术各方面的平衡问题;(6)在“正确且准确”方面,要把幼儿武术中最好的成果列入其中,不能有错误或不准确的内容;(7)在“清楚可用”方面,便于各方了解;(8)在“易于理解执行”方面,必须便于社会各界参照执行;(9)在“适应性”方面,考虑不同幼儿个体差异和各地区武术差异性;(10)在“发展适宜性”方面,必须适宜幼儿身心发展。

2.2设计思路

幼儿园武术课程整体设计是教学思想启蒙化、教学目标能力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计划程序化、教学过程趣味化、运动项目游戏化、课程评价综合化。幼儿园武术课程具体设计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将幼儿园武术课程分为三个学段水平,即水平一:3~4岁学龄段(小班)、水平二:4~5岁学龄段(中班)、水平三:5~6岁学龄段(大班)。此外,为了进一步衔接《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于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认识,幼儿园武术课程应设定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安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六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安全防护)。以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武术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贯穿其中,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体态,消除不良情绪体验,培养勇敢自信心理品质,建立安全感和信赖感,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以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3幼儿园武术课程的目标

3.1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总目标

依据《纲要(试行)》和《指南》,设立幼儿园武术课程总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安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领域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安全防护。在运动参与学习目标方面达到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活;在运动技能学习目标方面要求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在身体健康学习目标方面要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体态;在心理健康学习目标方面要求心理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在社会适应学习目标方面要求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安全防护学习目标方面要知道安全保健常识,保护自己。

3.2幼儿园武术课程的学龄水平目标

依据《纲要(试行)》和《指南》,幼儿园武术课程分为三个学龄水平目标。水平一:3~4岁学龄段(小班)六大领域学习目标分别为较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掌握武术技能,使幼儿具备一定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态;能在成人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较快适应新环境和集体环境;结合武术教学进行安全教育。水平二:4~5岁学龄段(中班)六大领域学习目标分别为乐于参加体育活动;进一步掌握武术技能,使幼儿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渐化解消极情绪;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半小时左右,在新环境和新集体环境中无明显身体不适;结合武术教学进行安全教育。水平三:5~6岁学龄段(大班)六大领域学习目标分别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通过武术的启蒙练习,使幼儿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身体能抵抗较热、较冷和颠簸的能力,较快融入新环境;结合武术教学进行安全教育。

4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计划

依据《纲要(试行)》和《指南》,幼儿园武术课程教学计划应包括各个水平段、学期、周期的教学计划,由于篇幅所限,仅就教学内容和学时做一分析。

4.1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文献法和调查法,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有五个模块,即武德礼仪、基本动作、武术游戏、武术操、武术故事。武德礼仪主要是鞠躬礼和抱拳礼;基本动作包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武术游戏(步型步法游戏、手型手法、体适能游戏、亲子游戏、武松打虎、石头剪子布、八仙过海等)、武术操(成语操、十二生肖拳、中国功夫、小哪吒、武德拳、白龙马、弟子规等)、武术故事(拳拳和掌掌、功夫熊猫、功夫兔、闻鸡起舞、杨家将、戚继光抗倭、霍元甲、十三棍僧救唐王等)。这些内容比较多,还需要进一步甄别,将典型型和标志性的动作、游戏、拳操、故事等立为经典。

4.2幼儿园武术课程的教学时数安排

幼儿园武术课程的课时安排应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另外,还要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要求(武术项目可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模块,一周一次课,按18周计算)总体课时安排如下,学时安排:水平一为15—20分/学时,水平二为20—25分/学时,水平三为25—30分/学时;教学时数安排:各个水平的教学时数为16学时/学期,32学时/学年,共计96学时,评价时数安排:2学时/学期,4学时/学年,共计12学时;总课时安排:36学时/学年,三学年合计108学时。

5幼儿园武术课程评价

篇9

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幼师师德的大讨论。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其定性为当事人个人道德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相似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防卫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这些传统的治疗和防卫方法难以有效地治愈心理疾病患者,更难以达到广泛防卫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休闲方法来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提供休闲治疗服务,协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二、休闲治疗

休闲治疗(Therapeutic Recreation)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Davis对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 & Crawford(2001)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的定义的回顾,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 & 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 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不难看出Austin & 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 & Peters(1972)和O'Morrow & Reynolds(1989),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Malkin&Howe(1993)进一步扩展了Iso-Ahola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 Aandel and 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或介入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此外,Kraus & Shank(1992)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设计适合的休闲活动”。Wilhite&Keller(1992)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障碍减到最小。Carter,Van Aandel &Robb(1995)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休闲治疗现已被美国社会群众及医院肯定与接受,已有的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休闲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与适应生活,对于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贡献。

三、休闲治疗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Wilhite&Keller(1992)认为休闲治疗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心理障碍减到最小 。Austin(1992)亦表示休闲治疗的目标主要是透过休闲活动使患者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藉此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并能够增强患者的能力与控制力。Malkin & Howe(1993)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游憩资源和游憩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 Aandel and Robb(1995)认为休闲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休闲活动运用到病人身上,使其不佳的身体状态、负面情感、社会偏差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对比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标准,不难发现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致性:(1)强调有益的情绪表达;(2)强调愉悦的生活态度;(3)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调自身能力和控制力;(5)强调减少负面情感和社会偏差行为;(6)强调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休闲治疗的目标即是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休闲治疗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疗法对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良好防治效果

国外休闲治疗的先行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休闲活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防治效果。Charlesworth(1964)认为休闲运动具有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发育、调节身心、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休闲运动对于人体病患康复、心理修复、社会制度治疗方面的功能;Jette etal(1988)对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显著提升自决自觉努力程度的认知,并且对其肌肉组织功能、健全心理与健康状态等都有正面的影响;Relf在1992年指出进行园艺活动可以是发展个人情感和促进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园艺活动具有减缓压力、促进身心正向发展的价值;Hass et al(1995)的研究园艺活动对肯定自我存在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有显著作用;Levin(1998)认为利用音乐可让人的情绪得到发散,从而抒绪、净化心灵,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Kerr, Walsh & Marshall(2001)在以焦虑症病患为治疗对象的研究显示以音乐作为辅助之再建构介入模式对于降低焦虑、情绪的调整、以及增进自我形象方面的成效。

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休闲活动对于人类的心理修复、不良情绪的释放、减少内心焦虑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我国,教师尚未认识到休闲活动对于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有害情绪没有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加以释放,这些有害情绪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休闲疗法对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休闲治疗在防治教师不健康心理中的优势

休闲治疗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治疗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了运动治疗、园艺治疗、音乐治疗、游憩治疗、戏剧治疗、舞蹈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从休闲治疗的形式来看,休闲疗法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有传统医疗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

1.休闲治疗的参与性更强。休闲治疗的本质是要求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参与到有针对性设计的休闲活动中,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改善并修复病患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休闲治疗本身要求人们参与到具体的休闲活动中来,这些由专业休闲治疗师所设计的休闲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性,心理病患在接受休闲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休闲体验,在这种愉悦的休闲体验中逐渐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休闲治疗的参与性还体现在心理病患可以参与到休闲治疗的休闲活动设计中,心理病患可以在休闲治疗师的帮助下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改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疗法中的心理病患被动接受治疗的缺陷;此外,休闲治疗的参与性强还体现在一旦休闲治疗师为患者制订了休闲活动的计划,心理病患可以自行进行疗程中要求的休闲活动,而不需要有专业人员随时辅助。

篇10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书籍中,在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都用“未来社会”这个词。一些未来学家和教育预测学家认为,在未来的社会,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标准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是由于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的信息化”社会,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迅速的变化”。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有几个方面的重要品质,如适应能力、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等,而自主性是适应能力的核心。对于当前来说,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独立性或自主性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的价值。

概括起来,自主性的价值主要有几个方面:

1.自主性是人格的核心。在心理学中,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而自主性是自我的核心。

2.从哲学的角度,“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主性是衡量人的发展的根本尺度”,人在社会关系上的自主性的基础是人的个性的自主性。

3.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自主性是“德育的‘灵魂’”,青少年在遇到道德问题时,必须能够做出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发展青少年的自主性。

4.从创新教育的角度,“自主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创新与自主性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创新是自主的必然结果,自主性是克服创新障碍的有效良药。

5.自主性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特征。

近几年,心理学领域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特别重视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的性格。其中,自我决定性是积极人格的最主要行为特征。自我决定性就是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能力,也就是自主性的重要内涵。从上述意义上说,自主性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