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6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通过语感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教学《嫦娥》一诗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嫦娥奔月故事的神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正确处理诗文朗读中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烛影深、晓星沉、夜夜心”等,从而真切感受李商隐的孤独、寂寞、伤心和思念之情。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圣陶老师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在教学《月光曲》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一段时,借助平缓柔和的语调对描写环境的语句感情朗读,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贝多芬手扶钢琴,琴音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在倾诉人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想象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壮之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变化。有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在揣摩中培养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

《绝句》一诗,诗人杜甫以饱蘸喜悦情怀的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浣花溪草堂”外春色明媚,万木复苏的盛景。诗中黄莺尽情唱和的情景正是通过“鸣”字这一带有韵味的词表达出来的。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然后再指导学生对这个重音所在的诗句反复吟诵,并想象黄莺鸣叫的样子,让学生从吟诵中理解诗人细腻的描写。从轻快的节奏中感受春天的脚步,从而陶醉在诗人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中。若将此字换成 “叫”或其它的词,不仅不能获得此效果,反而失去诗中原有的情趣。这样的比较与分析,不但加深了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还训练了他们的语感。

四、从比较中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精选出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美文章。许多课文用词准确生动,语句简洁传神,甚至到了非此词不可,非此词不用的程度。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各种比较方法推敲词语,感知词语。

如可以通过换词比较,比较那个词句用的的准确、恰当;换位比较。通过调换次序看是否不能颠倒;另外还有增加比较和缩减比较等。

五、在应用中培养语感

篇2

“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当然,课堂上的读方式有很多: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

1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给学生制造悬念,唤起期待,激发兴趣。搜集名言,鼓舞学生的阅读热情。师生共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阅读恒心。

4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篇3

一、创造情境,体会语感

情境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其实是作者身临某个情境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常言道:“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类似作者思想感情的情境,那么学生就会身临其境,领悟这样的语言就容易多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由于南方学生大多没见过大雪,想象不出“粉妆玉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如下情境:一夜纷纷扬扬的大雪过后,茫茫田野一片洁白,巍巍群山银装素裹,阳光下,那是怎样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啊!这番描述,帮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语感,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等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对祖国雄伟壮丽的北国风光的深情赞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借助音乐渲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来创设情境,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品词析句,领悟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关键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一词不仅是个中心词,还是全文的贯通点,此时我就抓住这个中心词,启发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发出同样的疑问,并以“谈《水浒》、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四件事,领悟伯父受到“爱戴”是因为他学习认真,对旧社会的痛恨及对人民的热爱,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

三、朗读从诵,强化语感

良好语感的形成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文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内容精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品味、欣赏文章的情感,特别是对于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甚至全篇,要求学生朗读甚至背诵,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还强化了语感。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抓住中心,让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文章之后又让学生集体朗读,进一步理解内容;最后让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被作者那真挚的爱岛之情所感染,深深的爱岛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的文章情景,灵活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多读、善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

四、运用语言,培养语感

篇4

一、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多反思,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为给阅读教学打开突破口,我采取以下形式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1.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及他们的阅历与经验尚浅,所以他们的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对教师的范读还有依赖,教师精彩的范读有助于激发他们读书的积极性。 教师在范读时,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对教师的表情、语气、声调等能直接领略,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一些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教师精彩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教师的感情与学生发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形象而精彩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2.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厚、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一课时,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秀丽风光,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我巧妙设计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四季的海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接着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我提问: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下,看能不能读出海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读后教师指导总结,在读中怎样才能把海的凝重表现出来,哪些字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海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冬天的海凝重,春天的海轻盈,夏天的海浪漫,秋天的海忙碌。在这样声情并茂的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创新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新的发现,鼓励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点滴表现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学生大部分都从白衣战士那种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来回答,这充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内容,但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我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些昼夜奋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临危不惧,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生命的安全。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为何说他们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呢?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出来,阅读着,感悟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仿写课文 概括大意 分析语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91-01

《英语课程标准》对写作技能的要求是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进行信息沟通、再现生活经历、描述周围事物、发表意见和观点的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从七年级就开始抓起,但到九年级毕业时,很多学生的写作水平仍很低。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孤立地训练写作技能容易让学生厌烦。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得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1 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为学生的语言习得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信息材料和语言实践。阅读能力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材料融合了知识、审美、思维和情感。大量真实语言的输入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如果学生对英语阅读持积极态度,会增强他们的英语写作兴趣;并且,词汇记忆效率会显著提高,从而,写作词汇量增加;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感悟性,形成语言运用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规范性。

2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词语积累运用能力和思维组合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以促进写作能力。

2.1仿写课文

积累一定的词汇、句型,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仿写课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初中生的写作宜从仿写开始。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课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语言信息。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充分体验、熟悉词组、句子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仿写的内容包括课文里学到的词组、句子、段落、文章的结构、衔接方式和语言表达等。

每单元一次的课文仿写,有利于熟记新学词组、句型,提高学生语言优化组合能力。

2.2概括段落大意及文章中心

在学生有目的地快速阅读完阅读文章之后,进行第二遍精读,从表面理解上升到深层理解。用英语概括文章中心及段落大意,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技巧,又促进了写作能力。做到持之以恒,英语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提高。

2.3分析语篇,培养学生布局谋篇能力

有些教师把英语阅读课上成讲解单词、补充词组、列举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的满堂灌。忽视了阅读对写作的作用。阅读是语言输入的环节,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一种方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掌握文章的段落结构,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然后灵活运用,有利于摆脱母语思维方式,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教师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频繁接触所学的词汇和语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在语境和语篇中感知、体验和理解语言知识,从而学会运用语言知识。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将其推广。

篇6

一、乐读:围绕中心问题,不断创设情境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不断创设各种鲜活的情境,能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其中,并因为有了“乐读”这个良好的开端而使得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都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情境有各种形式与方法,比如:在人教版小语二年级上册教材《比一比》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让学生在“比”这一中心问题的情境中愉快地阅读领悟。

1.利用情境导入,提出中心问题

通过去牛牛家做客,看看他们家都有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比一比”来创设情境,同时又提出了“比”这一中心问题,一举两得。这样一来,学生置身其中,一下子被画面吸引住了,之后的学习也就变得游刃有余。

2.利用情境感知,比较阅读内容

在学习理解量词单数形式和复数形式的运用时,通过看相关图片,引导生活体验来“比一比”,促使学生领悟它们的用法,避免了教师繁杂的说教,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自我探索的能力。

3.利用情境渲染,营造课堂氛围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将课文情境进行渲染,将“比”进行到底:利用课文比大小多少,学生比一比谁学得好等,营造整个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比”之中。这样一来就充分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看到差距,不断进步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会读:明确学习任务。教给学习方法

1.明确任务,学有所指

任何学习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明确的指引,向着最终的目标不断地跃进。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在学习活动伊始便明确学习任务,使得之后的各项训练都有的放矢,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走弯路,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2.教给方法,学有所依

要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达到“意会”。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这不仅能使他们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并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先明确任务,再教给方法,实施学习,并教给学生读书的权力,让他们在一个公平、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经过如此循环往复,学生会在多次的学习实践中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从单纯的“乐读”上升为遵循一定方法的“会读”,从而使得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三、善读:结合生活实际。拓展学生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阅读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与生活绝缘,不能在语言的学习中独立进行。除了从书籍中不断汲取营养,还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只有充满感情地去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在艺术作品再现现实生活时,感悟字面背后的无尽内涵。为此,阅读教学必须覆盖课内与课外两个空间,特别应向课外延伸,要有效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关注书本世界以外的世界,以此拓展思维与能力,使他们掌握“学以致用”的本领。

篇7

现在的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他们对待生物教学不是很认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所以说培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前的生物阅读教师过多地注重“教”却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由此一来,也就无须谈起学生们学习的效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就会造成学生们惯于接受知识而懒得自己阅读了。

2阅读教学法及其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教学法就是学生、教师以及教材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通俗的解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它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能力,以提高生物教学整体素养为目标,注重生物学科的运用能力以及语感的培养。很多人都认为关于学生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问题,但是其实这个观点是极为不准确的,也是没有现实依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可以看出高中生做错题目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对生物题目信息的提取错误。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意识形态里的认知,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很必要的了,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师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这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的主体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法要求学生们从阅读材料中准确迅速地找出有效信息,而且还要求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领悟的信息表达出来。阅读教学法注重学生在精读、略读、快读三方面内容的培养,它所实行的方针是“博约结合、择优而读”,注重学生们对文章主题的感知能力培养。现代的生物考题越来越复杂,题目的要求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最有用的信息是生物阅读教学法实现的目的所在,因为现在很多的同学在看到文字较多的的题目之前从心里面就会感觉这道题很难,但是下笔后却又不知道哪里是重点,这样就会使原有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迁移与运用。

3阅读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在课堂教学组织上的应用

生物阅读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行以学生自读为根本的合作探索型议读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就是:先要确立阅读的中心问题,以中心问题作为阅读的定向;其次就是学生们自主探索新鲜知识,合理筛选有用信息;再者就是教师安排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利用争辩的模式来间接地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就是进行交流评价,及时准确地反馈阅读质量。

3.2阅读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课上阅读是改变课堂灌输模式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要想真正的实施下去,作为教师就要先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到学生阅读的必要性,其次才是引导学生们进行。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们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们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避免出现学生整段划书、胡子眉毛一起抓的现象。教师的课内教学指导也不是说泛泛地将教材读一遍,而是要突出如何理解、如何掌握教材的内容实质,指导学生们在潜意识里认识到阅读教学法的优点。其次就是在每一章节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汇总,以期实现生物章节内的知识链,比如说,在学习完染色体这一章节后,就要引导学生们将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它的复制与分裂过程、染色体与DNA、基因、遗传与变异联系在一起,实现生物概念之间的互补以及融会贯通,潜意识里强化学生们的记忆。

3.3阅读教学法在生物识图中的应用

虽然说生物这一学科要求背的知识点较多,但是作为理科的它也拥有着许多重要的插图与图表,如何将这些图表转化为容易被人理解的文字是一个着实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字与图形结合起来,实现对应阅读。这对于解决学生们在考试中出现的图形题目或者是坐标图题目是非常有帮助的。

4结语

篇8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指出:“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以说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现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者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这些文学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师生经过仔细分析,深入体味,并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这绝不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造。于是,多次反复朗读之后,学生不仅理解了某些词句的含义,而且多少难说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也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了。甚至,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对类似的文章进行鉴赏。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那词章,从而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二、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应该说,直觉性是语感的最基本特点,而无论直觉的内容如何丰富,形式如何变化,其心理素质无一例外地来自主题原先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并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因此,在课内和课处的阅读过程中,注重积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该讲得就是积累语言的好处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首先应该注重对字、词、句的积累,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汉语的字词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内涵的自由度很大。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作为语感的训练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词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地增多。在课内,语文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点拨,并传授给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促使学生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从而走也词汇积累的第一步。课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进行思考、讨论,勤作摘记,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词由生疏到熟悉,由不懂到懂,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规律也能掌握了。其次应该注重意象的积累。夏丐尊先生就举过这样的例子:“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只有读者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成相对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竟象积累,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做到声情并茂,努力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调动头脑中的相似经验,缩小学生认识结构与课文之间的差距。迅速形成新意象,使语事情活动畅通无阻。然而,仅靠课内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广泛浏览,才能有效地增因其词汇、句式、意象的储存,扩大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厚积薄发,从而促进其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贴近生活;拓宽思路;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悟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一课一练,如:句式学用、段式仿写、课文信息提取,写课文概说文、写语言赏析短文、写人物评析短文,用自己写的段替换课文中的段,给课文增写一个段,缩写课文内容,写文言诗句的描述文,文言诗歌教学中的“以诗译诗”,引用课文语句写励志小短文,写成语故事、典故小故事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积累生活,在阅读中学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写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积累表达情绪的方法,积累写作技巧,然后在写作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一、阅读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有了发泄的欲望

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同学们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老师,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学生便会想到自己父亲的点点滴滴,忍俊不禁要提笔写写自己的父亲;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体会到在枯燥的三味书屋中有作者的读书之乐、课间休息之乐、学习收获之乐、观察先生教书读书之乐等等,从中受到启发,便想谈谈自己学生生活的苦与乐;阅读到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生便联想到家乡的一年四季,回味、观察体会着家乡的春夏秋冬,激发了学生讴歌家乡之情……

二、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修辞手法、描法、表达方式、叙述技巧以及具体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以施展和运用。朱自清的《背影》用截取法构建文章,在品读中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精心的选材;在《散步》当中,除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结构以外,还学习作者通过“散步”这种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表现浓浓亲情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最后一课》学习作者精心剪裁,详略得当的记叙使文章主题高度升华写法。在阅读写景的文章中,除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外,还学到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记事的文章中学会了顺序、倒叙、插叙的记叙方法,学会了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人称写法;在写人的文章中积累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我的母亲》,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引导学生不要把着眼点放在事件本身上,而是更多地关注事件过程中那些动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在说明文中,学习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用各种说明方法,同时掌握说明文语言特点以及说明文的顺序,这样在阅读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积累了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在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选材、立意以及布局谋篇的能力

首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背诵名篇佳句、积累精彩的片段,摘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另外还有句式的积累、篇章的积累、语感的积累等等。如学生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指导学生摘录“心旷神怡”、“百废俱兴”、“气象万千”等成语;学生赏析曹操的《龟虽寿》指导学生摘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古诗词中积累雄心壮志一类的词语;《社戏》中积累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月夜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四季的描绘;《与朱元思书》中富春江的秋景。其次在阅读中积累典型事件,学习《孙篡权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文章,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课文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司马迁、屈原、鲁迅、徐霞客、鲁滨孙、海伦・凯勒、居里夫人……学生没有经历战争,阅读让学生认识了战争的罪恶;没有离乡,阅读让学生体验了离乡的愁苦;没有尝试到爱情的滋味,阅读让其感受到爱情的美好,阅读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写作时启发学生对阅读中积累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找准写作切入点,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同时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写作技巧,弄清写文章时应该怎样选择材料的,怎样设计开头和结尾的,怎样巧妙过渡,怎样遣词造句等等。可见,只要会阅读,就会写作。只有引导学生阅读好教科书中的教材,初中6本语文书,高中5本语文书,再加上选修教材和读本,就有足够的写作材料供我们选择使用,学生的作文内容便会丰盈起来,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颜景洪.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2):16-16.

[2]刘明.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苏州大学,2010.

篇10

关键词:语文;语言;读

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语教学专家崔峦老师在第三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也提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观点。并且进行了精要的阐述:“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当然,课堂上的读方式有很多,诚如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这可能是盘亘在语文教师心中的新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读的演绎有其科学却又灵动的轨迹,现列举部分以飨读者。

一、读在语感障碍处。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作为语文学习最本质的东西,语感体现在我们课堂上就是能对语言文字产生预见性的敏感。具备这种敏感的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文本材料的时候,能达到读得顺畅并形成整体感受的效果。因为长期不间断地阅读,使语言、文法等一些隐藏于语言文字背后的规律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被个体获取。依据文本的特质,作者的语言习惯,尤其是学生语感差异等产生的文本朗读中的障碍,是一种最本质的语感障碍。这些障碍是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认识和敏感的。抓住这些朗读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读,采用多种形式,如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就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读的演绎最基本的就是让学生练读在易错字、易漏字、易添字、易产生语序谬误处,多遍的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一些常见的语法形式心领神会,才能具有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预测能力。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二、读在意犹未尽处。语言文字,因其本身的平面和含蓄常常使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产生一定的空间。很多时候,一个短句,一个标点,却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设计一定的读悟形式,使文本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也使学生产生语言敏感,进一步学会研读和思考。学习实践证明,多遍的适当提升要求的朗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意犹未尽处的情感内涵,读到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