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设计手法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的设计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的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室内空间设计是根据空间对象的实际情形与使用性质,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适,符合使用者心理与生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含科学的、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艺术的、感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室内空间设计既有严谨、理性的一面,又有轻松、活泼、感情丰富的一面,它的具体特点是把理性和感性共同融会于室内空间环境中。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建筑内部环境各个界面技术的和艺术的处理。如:天棚、地面、墙面、隔断、楼梯与栏杆、门窗等。室内空间设计还包括对各种使用功能要求空间的划分、使用者流线的规划、各种隐蔽设施的视觉处理以及室内环境氛围的营造等。要求设计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的审美水平、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强的综合处理能力。
1.结合功能需要创新设计思路
许多真正成功的优秀作品,几乎毫无例外地紧紧围绕着“用”字上下功夫,以新的形式来满足新的用途,就要有新的构思。例如荷兰阿佩尔多愚的办公楼,根据希望创造家庭式的气氛的构思,采取小型方便作为基本模型,布置2、3、4层以适应不同要求的工作室,空间亲切,分隔很自由。
2.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
自然条件在各地有许多不同如气候、地形、环境等的差别,特别是建设地段的限制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更显著。这种不利条件往往可以转为有利条件,产生别开生面的内外空间,都是在不利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意想不到的空间关系。
3.结构形式的创新
结构的受力系统有一般的规律,但采取的形式是可以千变万化的,正象自然畀的生物一样,都有同一的结构体系,却反映出千姿百态的类别。比如,某公司总部建筑由于采取平头“ A ”字形骨架,斜向支承杆件在顶部由横梁连接,使内部空间别具一格。
4.建筑布局与结构系统的统一与变化
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在限定的结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制约性,又有极大的自由性。换句话说,即使结构没有创新,但内部建筑布局依然可以有所创新,有所变化。例如以统一柱网的框架结构而论,为了使结构体系简单、明确、合理,一般说来,柱网系列是十分规则和简单的,如果完全死板地跟着柱网的进深、开间来划分房间,即结构体系和建筑布局完全相对应。那么,所有房间的内部空间就将成为不同网格倍数的大大小小的单调的空间。但如果不完全按柱网轴线来划分房间,则可以造成很多内部空间的变化。一般有下列方法:
(1)柱网和建筑布局(房间划分)平行而不对应。虽然房间的划分与纵横方向的柱网平行,但不一定恰好在柱网轴线位置上,这样在建筑内部空间上会形成许多既不受柱网开间进深变化的影响,又可以产生许多生动的趣味空间。例如,有的房间内露出一排柱子,有的房间内只有一根或几根柱子;有的房间是对称的,有的则为不对称的等等。而且柱子在房间内的位置也可按偏离柱网的不同而不同,运用这样方法的例子很多。
(2)柱网和建筑(分划)成角布置。采用这样的方法非常普遍,它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和前一方法的不同点在于能形成许许多多非 90°角的内部空间,这样除了具有上述的变化外,还打破了千第一律的矩形平面空间。采用此法中,一般以与柱网成 45°者居多,相对方向的 45°交角又形成了 90°直角,这样在变化中又避免了更多的锐角房间出现。从这种 45°承重的或非承重的墙体布置,最近已发展到家具也采取45°的布置方法。
(3)上下层空间的非对应关系。上述结构和建筑房间分划的关系,主要指平面关系,由于这样的平面变化,室内空间也随之有所改观,但现代建筑也不以平面上的变化为满足,还希望在垂直方向上同时有所变化和创新。因此,在许多建筑中,经常采用上下空间非对应的布置方式,这种上下层的非对应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下面一层没有房间,而相对应的上层部位设置房间;或上层房间是纵向的布置,而下层房间却为横向布置;或下层房间小,上层房间大等等。这样有时可能会对结构带来一些麻烦,因此可以考虑调整整体的结构系统,也可以进行局部的变化,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例如:某住宅扩建,黑色斜线部分为新建二层高的居室与原轴线成45°,并拆去原有建筑下面隔墙(虚线部分),新增加一个结构柱。
建筑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外部体量和内部空间,只是其表现形式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不能分割的。过去长时期很少从内部空间的要求来考虑建筑,但在研究内部空间的同时,还应该熟悉和掌握现代建筑对外部造型上的一些规律和特点:1)整体性。强调大的效果;2)单一性。强调简洁、明确的效果;3)雕塑性。强调完整独立的性格;4)重复性。强调单元化,“以一当十”,重复印象;5)规律性。强调主题符号贯彻始终;6)几何性。强调鲜明性;7)独创性。强调建筑个性、地方性,标新立异,不予雷同;8)总体性。强调与环境结合。这些特点都会反映和渗透到内部空间来,设计者要有全局观点和掌握协调内外的本领。
5.结语
总之,当今及将来的室内空间设计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精神功能的要求。当今的室内空间并不是完美的设计,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室内空间设计的探索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1] 胡国梁,刘超. 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室内空间设计背后的美学演变[J]. 理论与创作,2010(4).
[2] 谢荣东,王佩之. 谈“围”与“透”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魅力[J]. 美与时代(上),2010(4).
篇2
关键词:对比手法;园林建筑;空间处理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36-086-02
园林设计空间处理是一门学问,需要以传统园林建筑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并融入现代的设计理论;同时,强调一定的设计和创造性。在理解建筑空间构成的基础上,适当地使用对比手法来彰显建筑设计空间的形式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1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对比手法
园林建筑是指在自然风景和城市环境以外其他室外人居环境中的一切人工建筑物。其设计主要是经过以下各个阶段: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研究报告,进行项目评估,编制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前的准备,组织施工,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这里所指的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设备设计[1]。而在这个设计阶段的每个换就都可以用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有明显差异、矛盾或者对立的事物安排在一起比较。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对比可以突出两者的关系和情况,达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当一组意向无法得到突出的时候,就可以大胆地使用对比的手法,将意向加以突出。对比主要是通过事物显著的差异,而微差则是小量的差异积累,这两种手段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凭借着彼此之间的强烈的不同点和在和谐美中逐渐显露的差异来讲园林建筑设计空间中的意向加以对比,以此来脱离单调,在和谐一致中找寻美好的效果[2]。
2对比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比手法的变现形式分为体量对比、色彩对比、光影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空间的收与放、质感对比、形状对比、疏密对比以及明暗对比等多种方式。运用的时候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结合多种手法来表现特点[3]。例如,在音乐广场设计上,要追求大气质感的美丽,整个场地的铺设,可以采用大理石材料,同时在上面点缀各种音乐乐符的图案。这样让整个场地既有大理石的硬朗,又附带图案的柔美,增强场地的活力,突出场地的有美感。
3对比手法在园林建筑设计空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
3.1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手法主要采用收与放,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空间内,体量的存在差异,突出大空间的大和小空间的小,在入口处可突出曲折封闭的特点,而走进园区有限的豁然开朗和开阔壮丽。这种对比的手段是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的感觉,会凸显出大空间的盎然;同时,会给大空间一个更大的感觉,以小中见大就是对比这一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4],如扬州的何园和苏州的留园。以苏州的留园为例,游览的人员一进入大门看到的一个小的内院,通过狭小的走廊直通另一个小的内院和亭子,这种空间上的由浅入深,不断压缩的感觉会使人集聚情绪,等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当然了,这种情绪的宣泄,不见得对于每个游览人员都是好的事情,但是从客观上使得每个人的心情舒展,凸显了所强调空间的大气是值得推崇的。
3.2光影对比
光与影的运用学问,一直是古典园林建设所追求的精神要义。目前,很多园林都涉及到应用光影的对比。例如,避暑山庄的如意湖,圆明园的前湖和后湖等。用水来造景,以水来衬托出建筑物的实体,在阳光下,实体和倒影之间相映成趣,能体现出很强烈的空间感,让园林建筑设计的空间更加立体可感。
3.3疏密对比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句子,利用空档去打破连续性,有一种无限的空间感。这种疏密相间的感觉也同样应用在园林的设计当中,简单地来说就是留白,但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还是有更多强烈的变化的,如狮子林的设计,在整个山石、水体和花木的设计上,就遵循着疏密有度的方式,一部分背景是以密林为主体的,另一部分则是以疏林为主要景观,这种有交叉可以打破构筑景色的方式,可以突破常规布景的单调感和乏味感。游览人员在张弛有度的情况下,心情自然会舒适,如果全园都是应接不暇的景色,很快就会让人产生视觉疲惫且加重紧张感。
3.4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的方案的正确处理对园林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暖色系富有热情,使人感到动力,热烈,兴奋等情绪;冷色系富有宁静,使人感到安定,沉稳,幽雅。这些颜色可以对比使用,一种是在相同色系中需求不同颜色变化的参差,另一种就是直接将暖色和冷色进行对比,打造空间感,色彩的强烈反差可能会打破人的一些固有观念,带来新的感受[5]。例如,昆明世博园东吴小筑入口建筑,刚一进门颜色就有很强烈的对比变化,给整个空间一个深邃感。园林建筑设计者需要熟练地运用各种色彩的对比方式,给游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空间感觉,从而完成对设计者设计意图的展示。
3.5虚实对比
虚实对比的手法起初应用于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所谓虚,就是空,或者清空、空灵,或者就是无”这种理念是一种对虚的具象化的阐述。虚本身是可以感知的,在很多江南园林的建筑物中,在视线范围内对于实体和虚体之间有了很深的融合,人们很容易发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种感官上的通透和灵动往往就是设计者所追求的。不同的建筑物对于虚实的要求不尽一致,很多时候虚取代实,占据主体地位。如“邀月”水榭楼台,整个建筑物就是半虚半实的空间,如果都是实体的如石头、建筑和树木的空间,那么展现力有限,只有结合了亭台、轩榭才能打造是虚幻的意境。
4结语
园林设计中有很多对比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园林的每一个角落,这些都是为了突出某一景观和展现设计意图的,对比的实质也是为了表示和谐统一,熟练运用对比手法可推动我国园林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探析苏州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与手法[J].中国园艺文摘,2013(6):55-57
[2]刘丽,赵昀,王建国.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景观[J].现代园艺,2013(8):73-75
[3]田朝阳,闫一冰,卫红.基于线、形分析的中外园林空间解读[J].中国园林,2015(1):88-91
[4]顾孟潮.诗意栖居建筑学的入门教材——《园冶读本》[J].中国园林,2014(4):29
篇3
灵巧通透的濯缨水阁紧贴可供攀爬玩耍的黄石假山,月到风来亭联系着起伏的单廊,分别位于水面的南侧与西侧。西部景区为殿春簃庭院以“泉”为主题。庭院的制高点为冷泉亭,坐落在假山之上,亭子旁藏着涵碧泉。此部分是园内安详宁静的读书斋。南部景区为小山丛桂轩庭院,由小山丛桂轩和蹈和馆同曲廊和院墙相连围合出狭小的庭院,以假山石和园林植物为主题。面积虽小,但总体布局和景区主题显然是经过一番斟酌得到的。三个景区的主题分别为山水、泉和假山植物,各具特色。三景区主次分明,各个景区被赋予了明确的功能,主景区用于游览和观赏;两个次景区不同于主景区的全开放格局,较为封闭和安静,则用于读书。同时,三个景区紧密联系,共同服务于住宅。主景区分别与两个次景区相连,但连接方式有所不同。冷泉亭庭院与主景区仅通过月洞门,隔墙而居,联系直接利落;而小山丛桂轩庭院与主景区层层相隔,有曲折的回廊、通透的建筑、错落的植物。两个景区互相隐约可见,但又需穿过层层障碍才能到达对方。不同的联系方式增加了游人的游览体验,丰富的观赏体验使得游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间接补足了园林面积小的遗憾。
2景域控制
网师园的中心景区尺寸大约为31m×55m。其中,近似正方形的水面面积达到约25m×18m,占据了主景区很大一部分面积。水面周边的对景多为建筑或类似尺度的树木与假山(屋檐3m,屋脊5m左右,假山不高过5m)。在水面18m~25m的尺度和对景视距约31m距离(以看松读画轩南视为例)的情况下,按人正常垂直视角分析,水平面以上的视角大约控制在25°~30°。根据《风景园林设计要素》,27°为最佳观景视角。这一点和网师园主景区水面周围的情况基本符合。再者,同苏州古典园林的其他大型园林的水体尺度相对比,网师园水面在尺度上也并不逊色(以驳岸到对景的距离计)。例如,拙政园自远香堂北视,至其对景雪香云蔚亭的距离约34m,水面进深20m;留园自涵碧山房北视,至其对景可亭的距离约为35m,水面进深19m。由此可见,虽然园林总体面积并不大,但在水面尺度和视距的处理上,网师园并没有比其他大型园林欠缺。作为主景区最重要的控制性景观元素,水面尺度的成功把握为主景区造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游线布置
苏州园林追求意境,游览线路往往处理为曲折。网师园也不例外。主景区沿着水面通过园林建筑和景观小品(石板桥、汀步等)的进退、扭转以及上述景观元素的不同搭配获得曲折多变的效果。而主景区的游线穿插在各主要建筑、景观元素和小径里,环水面一周。次景区小山丛桂轩庭院西侧设置了蜿蜒的折廊,让游人在体验充满变化的景色时感受到行进的乐趣。冷泉亭庭院则利用假山形成踏步,游人拾级而上到达亭子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与主景区和小山丛桂轩景区水平移动不同的手脚并用垂直移动的别样趣味。主景区沿水面的游线显然是经过仔细考究的。如图所示,若将主游线经过的空间形态在平面上用矩形表示,狭长状空间与接近正方形的空间大致上交替出现,如此一张一合,使得游人在行走过程中不断体验着空间变化,时而压抑,时而开阔。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园子面积小的缺憾。
4空间转化
网师园的空间转化手法主要体现为欲扬先抑,这是苏州园林最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在网师园中主要用在宅与园的空间转换中。第一处位于撷秀楼西侧。从撷秀楼向西有一条窄小较为阴暗压抑的通道,从通道出来,进入临水的半亭,水面豁然出现在眼前,十分开朗。之前的阴暗和之后的明亮开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处位于竹外一枝轩。从集虚斋进入主景区要通过一扇圆洞门并经过竹外一枝轩。和上一处不同的是,整个过程中视线在室外是连续变化的,游人在走出圆洞门的过程中,眼前的景象从半遮挡的黄石假山—完整的假山—包含水面、建筑和植物的中心景区全景。视觉中不完整的景象促使游人前往探寻,最终同样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5丰富层次
丰富有内涵的层次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精致的观景效果,对于面积较小的网师园,营造丰富的层次尤为重要。由于中间有水面,因此水面是主景区所有景象的前景层次,以岸水边的植物、假山石、园林建筑作为中景,而白墙灰瓦和蓝天作为背景。以上描述的是最基本的景观层次分布,但要做到水体四边丰富、连续的精彩层次并不易。网师园中部景区四周的园墙做到了全封闭与半围合相结合,全封闭的园墙以白墙衬字画、白墙衬漏窗、园林建筑木质立面等形式出现,半封闭则包括柱廊、植被等形式。多样的背景间断出现,富于变化。中心水面近似方形,但两对角处各向外延伸,架小桥(拱桥及石板平曲桥)于上,在视觉上做到扩大景深,丰富层次的效果,刻意营造了“疏水若为无尽,断处开桥”的情境,使水体有无限延伸的自然之感。
6尺度把握
古典建筑本身有自己的制式规范。但在造园过程中,为了符合园林本身规模以及所要达到的观景效果,建筑体量会略微做些调整,或是采取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法。主体水面东南角的小拱桥就采用了缩小体量的方法,是为了同延伸出来的细小的水道的尺度相符合。主水面东侧的白墙灰瓦背景,则化整为零,用不同形式组合的漏窗,结合几栋住宅的各不相同的山墙面,形成了和谐丰富的画面。另外,水边的石板平曲桥、假山甚至假山上攀爬的紫藤以及主水面周围的园林植物,尺度都比常见的有所缩小,漫步在主景区中,整个园林给人一种强烈的小巧精致的感受。除了上述6点之外,为了使游人在中心景区中不感到局促,造园者还注重了其他一些细节设计。濯缨水阁小巧玲珑,整个建筑十分开敞通透,南侧的墙壁上开洞,借景濯缨水阁南侧的竹景,使得建筑即使十分贴近水面,也不显得压抑。竹外一枝轩和集虚斋之间开圆洞门,使看到此处的游人能够有所联想。而月到风来亭墙面上的镜子更是让人感到整个园子扩大了一倍,当然这面镜子的历史很值得考证。
7启示和运用
篇4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系统是目前基于时分多址技术的移动通信体制中,比较成熟完善,且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系统。目前已建成的覆盖全国的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是我国公众移动通信网的主要方式。基于GSM的短信信息服务,是一种在移动网络上传送简短信息的无线应用,是一种信息在移动网络上存储和转寄的过程。由于公众GSM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联网和漫游,建议上述系统不需再组建专用通信网络,所以具有实时传输数据功能的短信应用将得到迅速普及。笔者开发设计的基于GSM网络的温度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正是借助该网络平台,利用短信息业务实现数据的自动双向传递。系统模型图如图1所示。
本系统由数据采集部分、数据接收和发送部分、终端处理部分三个模块组成。数据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温度数据存入存储器中。数据收发模块采用双单片机共用E2RPOM的方式,单片机2控制数据从存储器转存入E2PROM中;单片机1负责将数据从E2PROM中读出,并经GSM模块2借助GSM网络将数据发送出去。单片机1不仅控制数据的发送,也控制数据的接收。在这里,E2PROM是温度数据临时存储和上传的中转站。终端处理模块负责将接收到的数据交给计算机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存放到数据库中,以供查询。当终端处理模块需要向GSM模块2发送控制命令时,GSM模块2接收过程正好与上述过程相反,从而实现数据的自动双向传递。
系统中,三个模块相互独立,彼此又相互依赖,共同完成数据的传输。数据收发模块在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系统的核心模块。该模块以双单片机为核心,以RS232通信接口,在物理层上实现与GSM模块的连接。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主要介绍单片机控制这一模块工作的软件实现过程,旨在对怎样用单片机控制GSM模块收发短信息进行探讨。
1 GSM模块MZ28
MZ28是中兴通讯推出的GSM无线双频调制解调器,主要为语音传输、短信发送和数据业务提供无线接口。MZ28集成了完整的射频电路和GSM的基带处理器,特别适合于迅速开发基于GSM无线网络的无线应用产品。带有人机接口(MMI)界面的应用产品内部与MZ28的通信可通过标准的串行接口(RS232)进行。MZ28使用简单的20-PIN ZIP插座与用户自己的应用系统相连,此ZIP连接方式提供开发所需的数据通信、音频和电源等接口信号。MZ28可以作为无线引擎,嵌入到用户自己的产品当中,用户可以用单片机或其它CPU的UART口,使用相应的AT命令,对模块进行控制,达到使其产品可以轻松进入GSM网络的目的。
2 串口控制SMS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与GSM模块一般采用串行异步通信接口,通信速度可设定,通常为19200bps。采用这种RSM232电缆方式进行连接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较好。RS232接口方式连接,通过串行接口集成电路和电平转换电路与GSM模块连接,电路比较简单,所涉及的芯片包括单片机89C52和电平转换芯片MAX232,是非常常见的接口电路。需要说明的是,该接口通过I2C总线扩展了一个E2PROM存储器芯片AT24C64,它的主要作用是存储数据,而且断电信息也不会丢失,这些特性正是存储数据所必须的。
GSM的短信息业务SMS利用信令信道传输,这是GSM通信网所特有的。它不用拨号建立连接,把要发的信息加上目的数据发送到短信息服务中心,经短信服务中心完成存储后再发送给最终的信宿。所以当目的GSM终端没开机时信息不会丢失。每个短信的信息量限制为160字节。
现在市场上大多数手机均支持GSM07.05规定的AT指令集。该指令集是ETSI(欧洲通信技术委员会)的,其中包含了对SMS的控制。利用GSM手机的串行接口,单片机向手机收发一系列的AT命令,就能达到控制GSM模块收发SMS的目的。必须注意的是,用单片机实现时,编程必须注意它发送指令与接收到的响应都是字符的ASCII码。用单片机控制GSM模块收发短信息所涉及以的AT指令如表1所列。
表1 AT指令
AT指令功 能 描 述
AT+OFF关机并重新启动AT+CSDH=0在TEXT模式下在返回值中不显示详细的头信息ATE0关闭回显AT+CMGF=1选择短信格式为TEXT模式AT+CMGS发送短信息AT+CMGR读取短信息AT+CMGD=0删除全部短信息3 软件实现
3.1 上位机模块和下位机模块半双工通信协议的实现
3.1.1 应答和重发
上位机模块和下位模块的通信双方遵照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即数据传送是双向的。但是,任何时刻只能由其中的一方发送数据,另一方接收数据,因为E2PROM的读出和写入不能同时进行。为了避免一方在发送信息帧时(这里的信息帧指的是下位机模块发送的数据帧和上位机模块发送的命令帧,下同),另一方也会发送数据,必须把信道变成半双工方式。尽管这样效率可能不如全双工方式,但通过此举牺牲效率可以换取模块工作性能的稳定。双方采取的顺序是:发收到应答后再发。
按照整个系统的设计思路,上位机模块(即图1中的GSM模块1,下同)发送的帧包括命令帧、确认帧和非确认帧;下位机模块(即图1中的GSM模块2,下同)发送的帧包括数据帧、确认帧和非确认帧。其中确认帧和非确认帧是发送数据后等待对方发送的应答帧,以此作为继续发送下一帧和重新发送上一帧的依据。命令帧和数据帧是信息帧,当一方先发送完信息帧,如果收方接收到对方的信息帧,而又没有信息帧需要发送,那么情况就比较简单,收方将根据信息帧的正确与否决定发送确认帧还是非确认帧,以使对方决定是继续发送还是重新发送;如果此刻收方也有信息帧需要发送,那么收方将不立即发送应答帧,而是立即发送本方的信息帧给对方,并等待对方对此帧的应的应答帧,在收到对方的应答帧后,收方将依据应答帧的内容(即确认帧或者是非确认帧,下同)决定是继续发送下一信息帧,还是重新发送原来的信息帧。如果由于链路本身不可靠等因素造成应答帧的丢失,收方将在一定时间内因为没有收到应答帧而延时重发原来的信息帧。在收到对方的应答帧后,收方将继续发送下一信息帧,并等待对方的应答帧,如此反复,直到收方全部发送完信息帧。在本方收到对方最后一个应答帧后,表明本方全部的信息帧发送完毕。然后收方将发送对方仍然等待的应答帧,通知对方收到的信息帧正确与否。
图2
3.1.2 延时重发
在双方通信过程中,有两个时间t1和t2,分别表示重新发送信息帧的最大延时。t1表示一方发送完信息帧到收到对方应答帧的时间,如果等待应答帧的时间超过了t1,则发方会重新发送原来的信息帧;当收方接收到对方发送的信息帧,如果收方此时有需要发送的信息帧,则收方此记得不发送应答帧,而是发送信息帧给对方。也就是说,利用对方等待收方应答帧的时间t1内,收方插入发送本文的信息帧,同样本方的发送也存在一个延时重发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没有收到对方应答帧,收方也同样需要重发原来的信息帧,这个规定的时间就是t2。显然由于收方是利用间隙时间发送本方信息帧,所以t2<t1。
图2以下位机模块先发数据帧为例,阐述双方通信的具体实现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版面的限制,图2所示的通信过程没有涉及到发送非确认帧的情况,如果收方发送非常认帧,发方的发送过程跟发送数据帧是一样的,只不过这种情况下需要重发同一帧号的数据帧。如果上位机模块先发命令帧,双方通信的实现过程跟图2类似,所不同的是数据帧此时变成命令帧,命令帧变成数据帧。在延时的时间上,无论是下位机发送数据帧还是上位机发送命令帧,t2的大小都应该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时间间隔t2发送收方信息帧,延时的时间是相同的。然而,对于t1而方,情况就有所不同。因为下位机模块先发送数据帧时,利用t1的间隔时间上位机模块发送的命令帧可靠较少,因此当下位机模块先发送数据帧时所定义的t1应该小于当上位机模块先发送命令帧时,所定义的t1。这是因为当上位机模块先发送命令帧时,利用t1的间隔时间下位机模块发送的数据帧可能比较多。
3.2 帧格式
GSM模块通过异步通信接口实现对SMS的控制共有三种接入协议:Block Mode;基于AT指令的Text Mode;基于AT指令PDU Mode。本系统发送和接收的数据都是基于数字的温度数据和命令字,为了保证系统的适用性,SMS的收发采用TEXT模式。TEXT模式是基于字符的,更具体地说是基于ASCII码的一种结构模式。在该模式下,模块发送和接收的信息帧格式如下:
帧头帧序号数据校验子信息帧包括数据帧和命令帧。
帧头表示数据帧的标记,是由固定的字符“WQ”构成。
帧序号表示数据帧的序号,由两个字节组成。帧序号表示下位机模块发送的递增数据帧序号和上位机模块发送的命令帧序号。为了简化帧结构,命令帧的序号统一为00H。
数据字段的长度为154字节,最多发送77个字符(采用TEXT模式,不能发送汉字)。
检验子为数据字段所有字节累加和的初码(原码取反加1),由一个字节组成。
除了信息帧外,双向传递的还有应答帧,它包括确认帧和非确认帧。确认帧是双方反馈给发方的应答帧,表示收方已经正确接收到了发方发送的信息帧。确认帧格式仅包括两个字段,且两个字段的内容都是固定的,即帧头“WQ”和数据字段“ACK”,确认帧格式如下。
WQACK非确认帧是收方给发方的应答帧,表示收方收到的是无效的信息帧,其格式与应答帧格式类似,帧格式如下。
WQNACK3.3 E2PROM空间的分配
采用8KB的E2PROM,按照每77个字节为一个块进行划分,共106块,如图3所示。
第00、01块留作系统使用,第02块~第105块是数据块,用作存放数据。
3.4 收发端与采集端的握手协议
收发端与采集端共用一个存储器,即双CPU对同一个E2PROM进行操作。实现方案是分别使两个微处理器的一个I/O脚相连,两个CPU采用查询方式对此I/O端进行查询。如果某时候收发端查询到本地I/O端为高电平,则单片机1拥有此存储器的操作权,可以对E2PROM进行读写操作。如果采集端查询到本地I/O端为高电平,则单片机2拥有此存储器的操作权,可以对它进行写操作。一方操作完毕后将I2C总线置为高电平,表明本端已经释放I2C总线,E2PROM目前处于可用状态。
3.5 程序的设计
3.5.1 主函数的设计思路
开机上电后,程序在主函数中运行,单片机和GSM模块分别进行初始化。单片机的初始化包括设置串口工作方式、波特率,并初始化变量参数和标志位。GSM模块初始化包括重新启动、关闭回显、设置在TEXT模式下的返回值中不显示详细的头信息、选择短信格式为TEXT模式、开发串口中断准备接收数据。
3.5.2 GSM返回参数的处理—SHELL函数
SHELL函数是进入时钟中断程序时被调用时,该函数是对GSM模块返回参数进行处理的函数。根据系统设计的要求,需要对GSM模块进行下列操作:呼叫对方模块号码、发送数据、阅读短信、删除短信。基于以上操作指令,如果操作成功GSM模块会分别返回不同的参数:>、+CMGS、+CMGR、OK。根据接收到的不同参数,下位机模块将转向不同的操作步骤,判断并改变标志位的值。比如,如果某时刻接收到>,这表明呼叫对方模块号码获得成功,接下来需要发送数据。这时SHELL函数将检查发送不同数据所代表的标志位f_sending、f_ack、f_nack,从而决定需要发送何种类型的数据。
3.5.3 短信数据的处理—ExecData函数
进入时钟中断调用SHELL函数时,如果接收到了返回的参数+CMTI,表明上位机模块向下位机模块发送了短信数据,可能是命令帧,也可能是确认帧或者非确认帧。在这种情况下,SHELL函数需要对短信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短信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处理,负责完成以上功能的就是ExecData函数,它是被SHELL函数调用的,用来分析并处理短信数据。
结语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通透设计;运用
引言
通透设计能够利用材料技术和结构构造来改善空间形态和空间效果,完善建筑功能。通透的手法多样,在建筑设计中要通过这种独特新颖的空间设计手法来创作出更加适合人们居住的空间形式。
一、通透设计的历史
通透设计最早出现在我国江南古典园林中。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涉及到虚实概念成为园林建筑中的围合和通透。在江南古典原理中通透的手法风格各异,灵活处理,常见的手法是通过窗、门、廊等建筑物看到空间内多重景物,产生空远的感觉。通过门窗等构造,从一个空间去观看另一个空间的景象,既能借助远处的景物来展开游人的视线,还打破了空间的闭塞感,增强了景观层次感,做到景中有景,景外有景,更具有深远、神秘的情调韵味。
二、建筑设计中通透的类型及特点
现代建筑通透的设计手法是比较灵活的。主要通过方向上的划分来表现空间的组合和分离。这种方向上交错方式能够使通透设计更富有变化性,比如隔断、帷幔等形成变化多样的空间设计方式。我们常用的通透空间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视觉的通透、空间的通透、气流的通透。
1、气流的通透
气流的通透能够增加使大量的外气通过洞孔出入,增加空气的流通性。建筑设计中的气流通过设计主要通过建筑开口方向来实现的。良好的气流通透可以保持室内气道畅通,使居住者呼吸到新鲜空气。这种沟通透设计是保证人们健康的重要手法,不仅能够满足功能使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对生态健康的需求。比诺罗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设计了空中花园,通过三角中庭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保持气流的畅通。
2、空间的通透
空间通过不仅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经常使用,在现代建筑中也被广泛使用。合理的空间通透手法能够改善使用功能,使人们感受到的空间大于实际的空间,拓展空间维度,增强建筑美感。空间的通透主要通过通道、门洞等来表现,遵循“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划分”的空间处理原则。空间通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将室内与室内之间的通透。室内隔墙影响了视线,特别是空间有窒息感和压迫感的室内空间可以采取隔墙完全打通或是部分打通的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拓展空间,从而达到扩大视野、增强空间流畅性和延伸性。
二是使室内外之间的通透。建筑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的通透主要强调空间和环境的交流、渗透、融合。通过采用借景、对景的方式扩大室内景观。这种处理手法空间的灵活性较大,在视觉上可以很好地增强空间的开放性,在心理上给人活泼、开朗的感受。
三是空间层次上的通透。这种方式能够使各个空间截面相连接,并且采取一定节奏构成变化多样的空间形式。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引导人们的实现,从一个地方牵引到另一个地方,在保持空间连续性的同时给人变化多段的视觉感受。
3、视觉的通透
视觉的透视依赖于建筑的装饰材料。使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来进行空间的分隔,从而产生通透感。透明的材料进行空间阻隔有玲珑剔透的空间效果。法国夏邦杰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上海大剧院就是以钢结构和透明玻璃为材料构造了视觉上的通透感。半透明材料通常通过隔断、帷幔等来阻隔空间,主要营造空间的朦胧感和层次感。而隔断、帷幔的造型、材质、色彩等成为空间装饰的独特效果,可以使空间之间相互渗透,有透出一番独特韵味。还有一种视觉通透是虚拟通透,采用镂空装饰、网格装饰等达到通透的效果。比如苏州科文中心外墙面采用独特的金属网架形成镂空立面,形成空间的的层次感。
三、现代建筑通透设计手法的结构造型设计
建筑设计的立足点是美学,结构设计的立足点是力学。美学和力学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建造完美的建筑。通透设计很多时候都需要玻璃来表现它的通透感。但是玻璃尺寸会受到材料制作和施工的限制,大面积的玻璃构造体现会对建筑空间形式有一定的影响。
1、通透空间中几种玻璃构造方式
1.1 SSG构造方式
SSG构造方式以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作为玻璃的支撑体系。玻璃在金属框外部,此阿勇站街的方式密封连接。这种方式可以隐藏金属框,和建筑外部形成齐平对接的玻璃平面,从外部看来完全由玻璃构成。虽然尽量避免金属框架对通透性的影响,但是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的视觉缺陷。
即使用建筑密封玻璃的构造方式,玻璃的内侧部分是以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构成的支撑框架,其中玻璃与支撑框架以及玻璃与玻璃之间都是通过密封胶进行粘结联合的。SSG构造方式可以有效遮蔽金属框架的存在,从外面看来完全是由玻璃构成的。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有时也会对空间的通透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玻璃肋构造方式
这种方式是在玻璃部件中增加垂直表面的肋玻璃,需要根据幕墙的抗风压性能和大面玻璃自重弯曲等要求进行设计,然后用粘接剂把玻璃组合在一起。因为完全省去了金属制成框架的支撑作用,玻璃衔接的地方完全透明和开放,因此空间视觉效果也是透明和开放的。此种方法比较事业大堂、大厅等空间共享不问。
1.3 DPG构造方式
DPG构造方式从出现到现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为其结构造型表现能力强,能够表达风格不同的建筑物。它是将自由旋转的金属支撑爪接入在钢化玻璃的四角钻出的小孔内,以此来实现设计的支撑。它还能产生高透明的玻璃部件,不受限制地制造出大面积的和任意倾斜角度的玻璃部件,具有安全性高、装饰性强、维修更换方便等特点,所以在短短几年中也能得到迅速推广。
2、通透空间中主要的玻璃类型
建筑本体主要通透材料是玻璃,它通透轻盈,能够使风景与光线彻底漫入建筑。玻璃不仅要满足透明需求,还要满足结构强度要求。常见的玻璃类型有:钢化夹胶玻璃。有弹性好、机械强度高、隔音效果好与玻璃粘结牢固的优点其透光性能与具有同等颜色玻璃原片的相同,也同样没有光学失真,所以在通透设计中经常用到;单片钢化玻璃。是普通玻璃经过切割、加热软化和快速冷却的特殊处理后得到的。这种玻璃具有很高的强度,是普通玻璃的3-5倍,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钢化中空玻璃。钢化中空玻璃是用铝制空心边框将钢化玻璃与普通玻璃框住以在中间形成中空的特殊玻璃形式。这是一种良好的隔热、隔音、防霜露、美观适用、并可降低建筑物自重的新型建筑材料。
四、结束语
通透设计能够很好改善建筑空间,但是要把握通透性的程度,太开敞则“漏风”、“走气”私密性得不到保障;过于封闭则太阴暗、潮湿。设计师们需要正确使用通透手法,使其具有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为我国的建筑设计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留白 水墨艺术 景观设计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的肌理展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将城市的自然与人文延续下去的重任。而现如今景观设计追求速度而忽略品质,出现设计流于表面而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忽视城市景观原有特色等问题。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重新得到了人们的审视。如何定位景观设计的意义作用及未来的发展走向,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水墨艺术中的留白艺术手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代表性的意义。通过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内涵,由中国水墨艺术中的留白艺术手法引发思考,从古今中外探讨留白艺术手法与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景观设计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水墨艺术中的留白手法
“留白”俗称“雅玉”,是中国水墨艺术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指艺术作品中为凸显主题而有意识的留有空白,以虚空来传递丰盈,使作品灵动而形神兼备,给观者以深远的意境。留白艺术的本质是空间的联想和延伸,通过观者对艺术作品的空白、不确定性的填补来实现艺术欣赏的本质。在填补体验的过程中意境美也就由此产生,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孕育着对自然万物的爱与人文关怀。
宗白华在《艺境》中阐述道:“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他认为中国画中的留白讲究气韵生动,强调气的和谐以及隐藏在画面形象下的内在生命力。得其心源,是画家内心感受的一种真实的影射和融入,可以说是“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也是中国美学所追求的极高的艺术境界。
中国水墨艺术中的留白手法不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中国艺术中的独特风格与审美意趣。其一,留白的艺术手法体现了艺术作品的高度概括性和全局掌控力。画面的每一处留白都要服从于作品的整体,形式美才得以体现。作品留白的艺术手法通过空白处与着墨处的虚实对比可以突出主体,集中地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其二,作品中的空白处以有限的空间承载无限的内容,使观者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心灵世界。通过内心对留白处的填充,增强观者体验与感受,达到情与景的交融,营造意境,意蕴由此而生。其三,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精髓,留白的艺术手法包含着东方的哲学智慧和人生体验。从美学渊源上讲,留白艺术要追溯到了中国东方式的哲学思想,老子说过:“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的哲学思想以及审美精神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画留白的审美特征。
二、景观设计中留白手法的运用
中国水墨艺术中的留白艺术手法,以有限的空间展现无限的意境,此乃“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极高境界。留白艺术手法根植于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以及社会意识。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古代绘画、诗词、文学的影响,所以中国古典园林颇具诗情画意的文人色彩,在园林景观中也处处都可见到水墨艺术中留白手法的痕迹。
中国水墨艺术关注的并不是墨渍的本身,而是几块墨几条线切割出的空间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借用虚与实的关系塑造了气韵灵动的虚实空间。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虚即为中国水墨艺术中的白,中国画中利用画面中有意识的留白达到突出主题,使画面更具有神韵、营造画面意境的作用。南宋最主要的两名山水画家马远、夏圭,号称“马夏”。二人山水画各自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因其二人构图多截取一角或片断的不全之景,画面中留下大块的空白,构图别具一格,所以有“马一角”和“夏半边”之称。马远、夏圭一派的留白手法的表现是简洁有力而又具有艺术完整性的,通过画面中的留白达到实虚相融、意境交融的效果,对南宋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中的水以大面积的空白来代替,反而给人一种江水浩渺无极之感。空白之处多了一份难以言表的意趣,是画家与自然心灵交融的结果。这也正是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虚景的无限性,创造艺术想象的空间,拓宽审美的意境,引发人们的想象,设计者寄情于景,而观赏者又由物生情,注重人心灵的体会,让心灵和景色达到一种共鸣,借此达到意境空间的营造,是一种较为感性的表达。
中国水墨艺术中的留白是有意识的留白,留白相对主动。而在西方的绘画中,留白是画面中的空白处,较为被动。留白手法表现在中西方的景观设计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的景观设计中的留白,实指空白,更注重空间感的营造,以及给人带来的环境心理感受。西方景观设计注重组织几何图形,一般讲求按照轴线对称布置,呈现出几何美以及人工美,追求纯粹的人工的装饰美。相较中国景观设计,西方景观更为理性,这也和西方人的理性的思考方式及习惯有关。西方认为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空间的设计,设计更为追求景观内部空间的秩序与构成之美。在空间的设计上注重功能空间的塑造,形式与功能空间结合,为人们提供美观、舒适、方便的空间。西方追求的是形,而东方追求的是形神合一的更高境界。西方认为景观设计的实质是空间的设计,而东方认为空间是景观设计中的一种手段,最终的追求还是景观中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景观设计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不以景观呈现在人们眼中为最终目标,它最终的目的是追求意境的传达,在景物中寄托着情感与理想。可以说西方景观中通过留白来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是养眼。而中国更追求的是一种心境的传达,一种心灵上的升华,是养心。
三、留白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及意义
水墨艺术中的留白艺术手法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与指引。在景观设计中通过留白,既可以满足景观中的基本功能注重景观空间的营造,又可以营造意境空间,继承传统文化脉络。所以将留白艺术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取其精华从而获得更多美的灵感与创意,不要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要追寻和探究景观设计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留白艺术手法有助于空间感的塑造。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从本质上来讲,水墨艺术中的留白和景观设计中的虚实是一致的,白即为虚。中国水墨艺术中墨色为实,留白处为虚,通过虚实的结合使画面气韵生动,意味深长。而景观设计中,虚实结合是塑造空间的一种典型手法,实景为实,空间为虚。景观设计中通过虚与实塑造空间,二者相生相映,缺一不可,实中见虚,以实写虚。虚是留白更深层的含义,以虚空为载体传递丰盈,留白艺术通过虚与实的对比营造出灵动空间,具有很强的空间感,给人以丰富的、愉悦的空间体验。
留白艺术手法有助于意境的营造。留白给人们更多的想象余地,无言之美,逸趣横生,意境油然而生,这就是留白的魅力。吴作人的画作《骆驼》中,画面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在沙漠中虽无多余笔墨,却能让人感受到烈日炎炎无尽的沙漠。齐白石画鱼虾时也是以大面积的空白来代替水,突出鱼虾的形态,更感水的澄明透彻。景观设计通过留白的艺术手法给观者想象空间,留有心灵的世界,寄情于物又由物生情,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即为所谓的意境美。通过空间的塑造来营造意境并且注重满足人们心灵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具有强大精神感染力的景观环境。
留白艺术手法有助于传承城市特色。现如今我们的城市在飞速的变化的同时逐渐失去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脉络。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尊重原来的自然人文环境,注重对过去环境的承接和对新环境的延展,避免一味的去除,为原环境中的精髓留有空白。在景观设计时要汲取当地的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将城市的自然人文延续下去。追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使景观具有统一性、完整性,也是一种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留白可以为城市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保有自己的城市原有的城市特色,在原有的景观环境基础上提炼加工,留白对当地的历史文脉起到突出强化的作用,使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被更好的表现出来,可以保证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发展。
如今,景观设计快速发展,如何汲取当地的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已成为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除了满足景观的基本功能空间,更要追寻和探究景观设计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也启示我们在景观设计范畴中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可能性做出更多的探讨,运用到未来的景观设计中将会受益匪浅。留白作为中国水墨艺术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哲理和智慧,在当下景观设计的环境中,将中国水墨艺术中的留白手法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可以为现代的景观设计带来更好的指引和思考,并且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YSXY-2013-02)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白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J].齐鲁艺苑,2008(1).
[3]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篇7
【关键词】象征性手法 设计的艺术化 现代空间设计
当下,建筑设计师往往将各种艺术手法运用在空间设计当中。象征与隐喻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它们为空间营造出全新的气氛与意涵。詹克斯说过:“隐喻越多,这场戏就越精彩,讽刺得很微妙的地方越多,神话就越动人。”通过隐喻这种象征性手法,可以使观赏者的感触沿着某种特定方向延伸,让其在空间环境中感到某种暗示或某种气氛的存在。
一、象征语言与场所
“象征性表达”原指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源于希腊语,原指“将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借助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意义,将无限的深意寄于有限的事物,从而营造出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艾里克斯在《以场所为中心的语言》中指出,不同的场所――空间,所反映出的象征作用也是不同的,何谓象征作用:“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就像从墙上孔洞投进的一束普通阳光,可这束阳光却会因为投在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中,这个特定的“场所”而具有了神圣的象征作用。
在《诗意的建筑》当中,马琪就安藤忠雄的建筑空间展开分析,其中提到地域文化与成长经历对设计师所运用的象征手法的影响。安藤的作品受家乡数寄屋文化的影响。数寄屋文化表达的是一种禅意和诗意的美,营造的是一种宁静、闲适、平和、清远、空寂的意境。以安藤的教堂三部曲为例,他抛去了空间外在的装饰,通过混凝土这种冷静、精致的材质,用风、声、水等元素相互配合的象征手法,精妙地将禅的意境带入了其建筑空间中。
二、象征性艺术元素的运用
空间的设计与暗喻手法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每位优秀的设计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设计语言。这些光怪陆离的设计语言都是由或相近或独特的象征性手法组成,不同设计师表达具有同样情感特征的事物时,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也大为不同。
以建筑大师高迪的作品米拉公寓为例,整个建筑充满了对海的隐喻。这源自于巴塞罗那地中海的地理环境,高迪作品中的创作元素多来自于对海洋生物的模拟。米拉公寓具有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建筑立面上的隐喻分为三部分,下面两层的基座象征“骨骼”,有着波浪形的陶瓷面砖和海绵一般波光粼粼的阳台,上面四层的外立面装饰象征着“大海”。整个建筑的屋顶则象征“龙”的形象。“骨骼”“大海”“龙”这些元素都与巴塞罗那的文化与历史紧密联系。传说巴塞罗那的守护神圣乔治曾在海岸上与有着双翼、遍身鳞甲的恶龙搏斗,以救出被当作祭祀品的国王的女儿,并领导了加泰隆尼亚的独立运动。“龙”就是被加泰罗尼亚的基督教徒杀死的毒龙,“骨骼”象征着在战斗中殉难的人们。高迪通过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其作品带上了童话一般的故事性色彩,创造出了超出空间本身的意境。
建筑师张永和早期主张叙事的建筑手法。所谓叙事建筑,类似于徽州民居以及大部分中国建筑的表现方式,是一种大量运用图案、图腾来装饰建筑的象征手法,以物纳祥或是将历史故事或典故刻在建筑表面。在张永和设计的北京“京兆尹”餐厅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与设计手法的体现。这是一座四合院里的素食餐厅,设计师运用相互错落的木块创造出半透明的隔墙装饰,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带入现代感十足的空间当中,将餐厅北京四合院的文化主题升华了出来。
三、象征性表达的作用
在空间设计中,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为设计对象贴上了鲜明的情感标签,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使整个设计的主题得到升华,是画龙点睛的一个必要步骤。
象征性的表达在设计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出空间的情感属性,也就是情感空间。情感空间是指在特定时刻,由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刺激引起的感觉联合起来所形成的观念,如同空间设计中各个不同的元素。可以将其拆解开来审视,在这个过程中观者会从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象征手法便是情感空间中的重要营造要素。
在空间营造中可以追根溯源地找到每一种手法的来源。对于象征性手法来说,首先具有的是审美心理的普遍性,人类对相同的元素在心理环境中的映射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恰当地使用象征性手法首先要符合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丹尼尔・李伯斯金的作品,多以扭曲、倾斜,甚至支离破碎的形象象征情感属性。而这些夸张的形式如他所言,是建筑对于历史的描述,是建筑空间中的情感体验。以犹太人博物馆为例,曲线与直线的碰撞交错,狭长高耸的中部通道,不规则的开窗设计,都象征着犹太人在德国的痛苦经历,这便是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营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象征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造手段。
运用恰当的象征性设计表达手法可以更好地突出一件设计作品的情感深意。在空间设计中,如何准确地表达设计思想与结合何种象征性手法存在着十分微妙的关系,营造出情感定位准确、撼人心魄的空间是每位年轻设计师都需要认真学习与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叶森.设计的艺术化思考[J].美与时代(上),2012(2).
篇8
【关键词】景观;空间;光影运用;设计手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持续景观设计的生态控制技术体系的构建(31270747)
现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生态设计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自然的光和影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本身就是具有艺术的属性,所以通过对自然光属性的了解和研究,可以将其变成一种景观设计要素。自然光影的运用增加了空间的变化,丰富了景观空间。
1 光与影的注释
1.1 光的注释
光作为名词,首先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其次是指时间和风景。而在这里所要研究是自然的光。自然光在工具书中的解释是指晴天太阳的直射光和天空光,阴天、下雨天、下雪天的天空的漫散射光以及月光和星光。“光,明也。”这是《说文》中对光的解释,光在景观色彩三要素中指的是明暗关系中的“明”。
1.2 影的注释
影指的是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古诗中“云破月来花弄影。”说的就是月光的照耀下花出现了虚幻的影像。元遗山的诗《泛舟大明湖》中也有对影的描写“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而这里的影是倒影。在景观中是指镜面的物体形成翻身的影像。
1.3 光与影的关系
光与影是相互依存的二元现象。有光就有影,也就是景观色彩中所说的“明暗关系”。早在明末时期,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就提到“梧阴匝地,槐荫当庭”,这些都是对光与影关系的描写。由此可得知在很早之前景观的“设计者”们就懂得如何利用自然的光与影来塑造景观空间。
2 光影与景观空间的关系
从光影与空间的关系上分析,有效的运用光与影自身属性可以改变光的形状、阴影和质感。例如,借光、反光、折射、漏光等手法。
“光影”即“明暗”可以调节景观空间大小,增添景观空间韵律,给人视觉及感觉上的虚实变化。
2.1 光影与景观空间大小的关系
光影可以连接不同的景观空间。通过光的折射将陆地的景观映射在水面,连接陆地空间与水上空间,经过水纹的反射,使景观实物在水面空间变得波光粼粼,陆地景观的实与水面景观的虚相结合,构成完美画面,相映成趣。例如苏州的拙政园,拙政园中便有座倒影楼,利用的就是水面的反射进行景观空间的变化。另外,光影在植物与建筑上的使用也可以变化景观空间,利用光与光,影与影的相互融合营造更大的景观或是创造私密的小空间。
2.2 光影与景观空间韵律的关系
2.2.1 光影与空间位置
光影可以把景观空间由人眼静态认知演化到动态空间。不同空间会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方位,会产生阴阳明暗的变化。例如光有折射性,微风拂过,波光潋滟。水面随着波光粼粼而形成光的闪动变化,富有韵律美。
2.2.2 光影与时间性
时间对光影的影响,当太阳光线和光谱的发生变化,光影也会随之有一定节奏韵律的变化,此时景观空间也随光影的变化而变化。另外,有光就有色,光影和色彩也为景观空间提供了韵律感。在不同时间自然光的强度、色温、方向都是不相同的,影响到景观环境显现的色彩也有所差别。当原有的植物、建筑等颜色与阴影色相融合,就会发生丰富的层次与光晕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景观空间的韵律感。
2.3 光影与景观空间意境的关系
光影造就了景观空间的意境,例如,由于光影的折射,四周景物会在水中形成倒影。水中景观反射不仅丰富了景观空间,而且给营造出景观的空间意境。如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的沧浪亭,自水面向入口看去,蓝色的天空成为了画卷的背景,入口的白墙与园内的植物交相辉映,灵秀的古桥使景致多了分宁静。倚桥而立,水轩古木白墙,在薄雾之下,与天水共一色,正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光影对景观意境的创造在于虚实的运用。虚实的空间是客观的空间和非客观空间的结合,它是由多种物体构成的景观空间。例如水面的折射,建筑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实相叠的重复空间。构成虚实相映的景观空间构图。随着明月清风,草长莺飞,日落月起,从而景象万千,光影迷离,实在是妙趣横生,意境无限。
3 光影在景观空间中的设计手法
对比手法是光影在景观空间设计中主要运用的。而对比手法中又分有明暗对比和虚实对比。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到:“小中见大,大中见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3.1 明暗对比设计
在景观空间中的明暗的对比设计表现在光线中的对比变化和相互渗透。在中国的园林景观中就有通过天井和漏窗的使用,形成忽明忽暗的空间对比。这种以暗求明的设计手法可以表现出景观空间的材质、纹理、色彩、结构、层次等。而在景观建筑的空间上,也早有建筑师们在利用光线做设计,如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贝聿铭运用明暗对比设计手法,“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的设计思想。他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建筑上开有天窗,天窗处于建筑顶的中间区域,自然的光线透过天窗,穿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形成了交织的光影。在明暗的对比下,随着日出日落的变化,投射在墙上的影子线条像是流动了起来,而这种设计手法在外部景观空间中也可以运用。
3.2 虚实对比设计
景观实物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形成实体形态和虚的光影效果。而随着时间照射的不同,所形成的实虚也会程度不同,产生的空间也不同。日出日落之时,景观实物的影会被拉长,景观空间随之变得深邃幽长,而日中之时,景观实物的影会变小,而景观空间也随之变的开阔。又例如在自然光作用下,驳岸的景观与水面上的倒影,虚实成景。除此之外,虚实也表现在景观空间的色彩上,利用光影的叠加效果将实体的色彩用过光影的转换,将影子重叠在景观实物上,而材质则如玻璃等,在现代我们常常看见这种表现手法,例如爱情岛等海天相连的旅游胜地。蔚蓝的海映衬着白色的建筑,红色海边太阳伞倒影在蓝色的水面,色彩在同一个景观空间相互衬托,相互叠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称的色彩对比,使景观空间更有节奏和韵律感,并显得丰富多彩。
结语
时至今日,当生态变成一种主题,自然地元素被景观设计师们越来越多的运用,而自然光造就的光影在今后也会成为景观空间设计的主流。光影在景观空间中的运用,修饰了景观空间,丰富了空间韵律,营造了空间意境。巧妙的设计更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光影在景观空间中的运用无疑具有可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华海镜,金荷仙。陈海萍。园林中的虚景.中国园林,2003,19(11):60.
[2]杨政.光影与艺术表现.泰111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6):31.
[3]陈少明.园林中光影的美学探讨.福卅|=福建农林大学,2008:30.
[4]翟辉.含蓄的东方和相犷西方光影中的东西方传统建筑建材发展导向,2005(5):73.
[5]温日敏.建筑光影之心理环境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5.
[6]彭一刚.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07.
[7]张青云,裘鸿菲,张群.解析光影在园林中的审美表现.装饰,2006(10):104.105.
[8]沈晓东,奚纯.光影与室内设计要素的关系探微.山西建筑,2008(6):36―37.
篇9
关键词:住宅建筑 入口空间 设计
一、住宅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策略
(一)整体性
住宅建筑入口空间内外联系的紧密程度能够反映出整体环境空间和布局之间的关系,随着住宅空间的不断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开放化趋势。笔者所说的“整体性”,并非指物理空间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等,而是指居住者的心理和身体、社会文化、居住环境等的整体性,即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由外而内的设计并构思方案。整体性的设计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立面形式的整体性:对入口空间立面设计来讲,一方面要考虑自身功能的需求,另外还要考虑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即建筑和入口的有机统一。
2.地域文化的整体性:地域主义对建筑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即在保持居民原来的生活惯例基础之上,进行入口空间的设计,让地区文化、文脉、气候等特征来表现出建筑的特色。
(二)标志性
住宅建筑的入口应当能够首先表现出建筑的类别、性质等,此为“标志性”,通过住宅建筑入口处的设计,让居住者产生心理归属感。首先,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入口处的色彩、质感及形态等来表现出建筑的标志性,通过让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形成对比关系,从而让观赏者感受到和谐共生,而非视觉刺激。其次,要通过住宅建筑入口界面的色彩、质感和形态等形成视觉中心,通过亮眼醒目的符号、标志或小装饰来强化入口处的存在感,例如柱头、台阶、门头、坡道等。再次,通过对通往入口处的道路进行装饰来强化入口的标志性,例如利用景观小品来增强引导性,让居民更加能够轻易识别。
(三)过渡性
由于入口空间属于过渡性空间,因此要在设计过程中,突出过渡性特征,充分体现出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封闭―开放、单一―综合、确定―模糊,抹去明显界限,让空间得以连贯并自然形成整体。
(四)人性化
我们应当知晓,现代居住概念已不仅仅是满足居住生理功能需求,而是要注入对人性的关怀,为居住者创造出更具意义的环境,满足居住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中,应当注重以下内容:
1.尺度:例如室外台阶,一般不宜少于三步,踏步高度不应高于0.15m,宽度不应低于0.30m等。
2.无障碍:为了能够为身体伤残者以及活动能力衰退者提供方便,应当考虑到无障碍设计,例如残疾人坡道或是电动升降椅、入口门体等,要保障有需要的人能够安全方便的出入活动。
3.环境设施:例如设置休息座椅,并将其与花坛、植物等进行结合,既能够提供方便,还能够带来美感及享受。
除此之外,还应当在住宅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生态化、安全性等方面,全心全意为居住者着想。
二、住宅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原则
(二)适应小区环境
在住宅建筑中,入口布局位置会受到总体环境布局影响,例如小区中主道路位置、组团布局、中心景观、历史文脉等,因此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要根据实际而定,要根据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进行布置,结合小区自身的优劣进行合理的布置,没有一种空间组织模式是通用的。
满足居住区及城市规划要求
住宅建筑的入口空间作为小区和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点,支撑着小区在城市中的存在的发展,满足居住区及城市规划的要求极其重要,设计一定要合理,规划一定要科学严谨,因此入口空间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小区以及城市的设计要求,并最大限度提升美观性与协调性。
(三)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在确定住宅建筑入口位置时,要对居民的活动规律、行为特征、地域文化等给予充分考虑,并对居民心理进行客观分析,提前进行相关走访及调查问卷,努力做到满足建筑的本身功能提供建筑功能效率,满足发展需求。例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住宅入口朝向的差别,由于地域特征,北方建筑的日照对于住宅建筑来讲比较重要,因此一般多将入口设置在建筑北方,而南方的建筑朝向通常无确定标准,因此建筑的朝向在满足各项功能需求时一定要人性化设计。
三、住宅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手法
目前,住宅建筑的设计手法呈现出多种不同趋势,建筑师在选择设计手法时,应当借鉴多种风格手法,而非单一进行选择。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手法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实体要素、空间序列及空间艺术中,下文主要针对空间序列进行阐述。
住宅建筑入口空间序列的建立要通过布局空间的色彩、装修、陈设、照明等多重艺术手段来实现,其设计手法主要为:引导――通过概念景观的设置进行心理暗示或提示,引导居民行动方向,并产生心理情绪;提示――通过小品、雕塑、绿化等景物,给予心理暗示或提示,达到情绪体验效果;过渡――利用细微的变化或是多重层次的景象,促进循序渐进心理反应的产生;对比――加强并形成视觉刺激,促使突发性瞬间情绪的产生;弱化――利用具体实物来降低人类情绪反应,如装饰小品等,让居民情绪能够恢复至最初状态。
空间序列具有导向性,例如在某住宅入口空间的外部环境中,通过对类似视觉元素的重复,增强入口空间环境的导向性能,并暗示、引导居民的行动方向,详见图1。
通过住宅建筑入口空间序列的设计,能够完美体现出关系空间的转换及过渡。一般来讲,在阶段出现之前,空间过渡形式在本质上基本一致,具有共性,但是在实际中要具有一定区别,即采用统一设计手法为主,不同设计方式为辅,达到先收后放、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基本要求,且还要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多样化等衍生要求。住宅建筑的入口空间作为首先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元素,更要能够代表住宅建筑的诸多特性。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针对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原则、策略及手法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期望能与更多专业人员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黄群世.浅谈对住宅建筑入口的空间设计建议[J].中国住宅设施,2011,04
[2] 李宏.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景观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06
篇10
1校园外部私密空间构成
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由底界面与边界围合物组成,二者在构成空间的关系上是相反的,即边界围合物越弱,它作为创造空间的依据性就越不明确,而底界面将会更突出、更清晰[3]。
1.1底界面构成
底界面作为空间构成物的载体,是人类能够在地面上进行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空间设计活动的基础,因此,一切限定空间的活动都需要结合底界面。凹陷、凸起、架空是构成底界面的限定形式,私密空间的私密程度因限定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4]。
1.2边界围合构成
私密空间的边界围合结构是设计的另一重点,它可以是实体的墙体、栅栏、绿篱等,也可以是具有空间暗示作用的边界记号,具有较强的空间限定性、遮挡性,是营造私密空间的利器。
2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
2.1底界面设计
底界面的设计有多种手法,但大体上可分为竖向上的和平面上的设计手法。
2.1.1竖向上的设计私密空间在竖向设计上主要是采用变换高差的手法(主要有地形的凸起和凹陷)为人们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这个高度变化的程度,根据设计的需要而有所区别,它既可以是没有缓冲效果的变化(如楼梯、梯田),亦可以是具有明显缓冲作用的变化(比如连绵起伏的草坡)。
(1)地形凸起:将地面抬高一定的高度,可以创造出具有特殊感受的空间。比如,将一块区域抬高70~100cm,对坐在上面的人,尤其是儿童来说,就会明显感觉到该区域与环境的分离感;当抬高到超过成人的视线1.5m时,这个区域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隔离感与私密感[3]。在校园中通过抬高地面的方式创造私密空间,可以给师生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但是要综合考虑场地地形以及校园总体规划,做到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地为达到设计效果,而不顾土方平衡,最后导致经济预算过高的后果。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旁有1座小山坡,由于自身地形高于相邻地块,加上天然植物具有一定的遮挡效果,将其设计为校园中1处外部私密空间,无疑会受到师生们的喜爱。校园规划者对这座小山坡进行规划设计,在坡顶开阔处进行空间设计,对空间原有植物并未做太多处理,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只在局部采用兼具艺术性的种植设计。经过设计后的小山坡,是校园中被学生喜爱的空间之一,学生在此空间中不但可以安心看书、与人交谈,还可以眺望远处校园风景,开阔视野、舒畅心情。
(2)地形凹陷:地形凹陷同凸起一样,均能创造特殊感受的空间。区域降低的高度给人带来的感受,主要围绕在与环境的联系感和隔离感上。比如,将区域地面降低30~50cm,与环境的联系感较强烈,而将区域降低的高度超过1.5m时,与环境的隔离感则占据主要地位[3]。通过将地形降低或者下沉的处理手法被广泛应用在校园、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中,作为喷泉广场、集散广场、私密空间等场所而存在。
2.1.2平面上的设计这里所说的平面上的设计是指所处空间没有高差上的变化,主要通过地面铺装等形式创造丰富、具有趣味性的底界面设计。
2.1.3铺装地面作为校园外部私密空间组成的二要素之一,铺装精美、满足功能需求的底界面,往往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地面铺装可以通过不同材质、不同铺装造型以及不同的铺装尺度来营造不同的私密空间感受。在材质上,底界面铺装是采用木材还是石材,取决于设计师想营造的空间效果。比如,踩在用木质铺装的地面上,相对于石材来说会比较柔软,而地面若采用鹅卵石铺装,则可以拼成有趣的图案,同时踩在上面还有按摩的功效。在造型上,可以通过细部的符号、文字、图案等表达空间的个性或者特色。比如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上通过铺装材料拼接出可以传达校园文化的符号、图案等,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识别性。在尺度上,可以通过不同的铺装尺度给师生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比如采用尺寸较大的铺装材料,会有开阔、大气之感,而采用尺度较小的铺装材料密集铺装,会给人以亲切、小巧之感。总之,设计师可以在私密空间的底界面铺装上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法来营造符合设计主题的空间供师生使用。
2.2边界围合设计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墙体和植物设计。
2.2.1墙体设计将墙体作为限定空间的做法,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我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至今还有留存,其手法有些还被应用于现代的空间设计当中。墙体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具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木质的,也可以是混凝土结构的;可以是镂空的,亦可以是实体的。在校园外部私密空间设计中,可以对墙体的材质、高度等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并合理运用,进而界定、创造出丰富的私密空间。
2.2.2植物设计植物在空间环境中,除了可供人们观赏、改善环境、保持水体、调节空间小气候等作用外,还可以限定空间,作为空间边界围合物来使用。比如可以运用修剪整齐的绿篱、矮灌木等植物代替墙体来创造空间,这种手法在欧洲的许多院校中比较常见;可以采用不同疏密程度、不同树形或者不同高度的植物来营造需要的空间效果;可以在空间的边界采用孤植、群植等不同种植方式种植植物,具有空间限定、暗示空间范围不同的作用。植物设计除了应讲究艺术性、经济性、安全性外,还要注意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3结语
- 上一篇: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
- 下一篇: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