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和古典园林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园林和古典园林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分类;区别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1.1 按占有者身份分
1.1.1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1.1.2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1.2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2.1 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1.2.2 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毕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2 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的风格
2.1 中西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得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2 中西园林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间,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自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地表现自然。
3 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
3.1 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中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3.2 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蓬莱、方丈、瀛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流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3.3 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晏”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3.4 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楹联匾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与世界各国园林一样,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和回归自然的产物。在回归自然这一方面,无论是园林的基本构园要素,布局形式,植物配置和建筑形态上都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国园林的时候,可以品味该国环境的总体特点。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现代中式风格;景观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也有所要求,在国内景观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异国风格的设计案例,但同时多元化的设计风格使得中国本土设计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什么是“新中式”景观设计呢?“新中式”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的邂逅,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让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 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
一、现代中式的意义
本人认为现代中式风格是由传统中式风格逐渐演变,其风格特点是形式简洁大气,色彩统一,各类构筑小品符号性强,整体气质庄重自然,是时下最流行的国际潮流之一。本文从现代中式的意义、应用的整体性、元素合理配设、材料适用、植物搭配、配套小设施六方面分析了现代中式风格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中式风格结合了现代的功能需求,以当代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摒弃程式化的东西,在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中寻找寓意、内涵与元素,赋予现代审美的形式和手法,删繁就简,在设计语言上进行创新,在具体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这种现代景观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园林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弊病。简言之,其风格特点是形式简洁大气,色彩统一,各类构筑小品符号性强,整体气质庄重自然,是时下最流行的国际潮流之一,同时也续承了中国自己独有的文化意涵。
二、应用的整体性
在景观设计中,不是单单就是考虑景观,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是它能很好地把整体串联起来,把景观很好地融入整体,融入环境,例如某公园,园区划分为展示交流区、大师创作区、生活配套和管理区三大功能区块,涵盖玉器收藏、玉器鉴赏、玉器展示、玉器开发、玉器交易、玉器拍卖以及玉文化研究与交流。
在设计时(如图一),根据项目自身的空间特点和当地文化的独特性,采用现代中式风格,布局上讲究“见缝插针,以点带面”。即根据建筑的功能布局,着重考虑了主入口的对景,销售展示中心的障景,中心工作室的框景,沿河岸的艺术家会所的借景。其中工作室区域,设置了五个不同主题的庭院。而这五个主题提取自:许慎《说文解字》中给玉下的定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
图一图二
三、元素合理配设
一般中式元素都充满了美好的寓意,例如铺地、景墙、小品等经常会看一些吉祥图案。如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
现代中式元素是在古典中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抽象成几何形体,保留原有构图特点,如对称、四方连续等。通过这些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图二)。
四、材料适用
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材料有:青砖、石材、木材、瓦片、景石等,基本颜色以黑白灰为主。现代中式风格在传统中式的基础上,兼容并包,增加了钢材、玻璃、防腐木、各色石材。本项目主要用到以下几种材料:中国黑、黄锈石、砂岩、芝麻灰、雪花青、黑色卵石、菠萝格。水池及花坛压顶主要用到了中国黑,池底散铺黑色卵石。
五、植物搭配
现代中式景观植物设计区别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设计的特点在于,它更为简洁明朗,古典园林植物种植以自然形、多层次多品种植物混植,而现代中式景观植物种植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植物层次较少,多为二至三层,一般为乔木层+地被层+草坪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品种选择也较少。现代中式景观植物设计区别于欧式景观植物设计的特点在于,欧式景观植物种植多采用修剪整齐色彩鲜艳的植物作主基调,而现代中式则主要采用自然与修剪植物相结合,色彩以绿色为主色调,是中国古典园林与欧式园林种植设计手法的结合,营造现代、简洁的植物空间的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植物选择枝杆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如:竹、水石榕、垂柳、桂花、芭蕉、迎春、菖蒲、水葱、鸢尾、马蔺等植物,营造简 洁、明净而富有中国文化意境的植物空间。良渚玉文化产业园,以竹为基调,配以连翘、鸡蛋花、水石榕、菖蒲、葱兰、蜘蛛兰等,营造宁静、飘逸的空间。在南面良渚港水面近处的竹子与中景的鸡蛋花及远景用规则种植槽限定的水生植物,构成远、中、近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同时在园区北面主入口适当点缀了造型罗汉松,大香樟,沙朴等高大乔木。
六、配套小设施
在古典园林中,园林小品是园林中的一些小型建筑,笼统地来说,园林中除了厅、堂、楼、阁等比较大型的建筑之外,都可以看作是小品建筑。小品设施一般包括:盆景、树石盆景、草石盆景、书条石、铜香炉、石桌、石凳、门、窗、洞、墙、雕塑等。园林小品是园林中常见的点缀性景观,也是一个园林的观赏点。在看似不经意间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成为人们的视线焦点。而在现代中式景观中,除了观赏需求,更加重视小品设施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围墙和门卫房是园区的第一立面,在设计时,提取了玉琮立面的横向线条,将其应用到门卫房设计中,并采用米黄色砂岩贴面,以达到跟周边建筑外墙的统一效果。
所以在设计中采用了阶梯式的空间处理,并在木平台外延设置开敞草坪,木平台标高以洪水位标高为准,设置在2.6米左右。而草坪空间在枯水期也能很好的入水,形成完整的景观效果。
除此之外,庭院内部还设计了一些涌泉小品,主要以溢水台、拼花汀步为主,在此就不详细展开了。通过这些小品设施的点缀,使得整个园区景观更加饱满,更加实用。同时也传递出现代中式的文化内涵,与园区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功能定位相统一。
七、结语
总而言之,本人深深地体会到现代中式在传统文化公建环境营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既不失本土文脉,能取得当地业主的认同感;又能够推陈出新,符合创意产业的新颖定位,整体空间精致现代,中式味道浓厚。而且在后期的使用中,可以更好的符合国人的文化习惯和心理活动需求。同时,新中式景观,这种新的景观形式,力求回归本土的设计,虽然还不成熟,但却是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对我国景观地域精神缺失的思考与实践,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造,间接推动新时期中国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园林图解词典 [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创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既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受损的古园不仅损害了有形的文物,而且也损害着社会和影响着无形文化。因此要重视对古典园林的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为更好的进行古园的生态和人文恢复,也即是植被、土壤和水体的恢复;园林文化和文物古迹的恢复,还要做好创新技术的引入。
1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概述
1.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开展古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础,有利于还原造园者设计的匠心,体现造物的神韵。概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有如下四个特点:
a)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植物作为构景的基本要素,但它绝非简单地摹仿其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和典型化的自然,能于小中见大,也能大中见小。
b)把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建筑多寡,性质、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彼此谐调,互为补充,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风景画面。
c)充满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诗情画意”。
d)意境幽远,余韵无穷。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借助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1.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的基本原则
(1)遵循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山水相宜,往往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景观。并且造园过程中景观要素的形象组合方面,合乎自然规律,山水及山峰各景象要素组合上符合山水生成的规律。这是在园林修复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2)景物入画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个基本要素:建筑物、山水、花木,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入画。造园者往往运用巧妙的借景手法,借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尽管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布局中,能够带给人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游人往往在园林中步移景易,景随人移。
(3)掌握园林的相关资料
在修复古典园林景观时,掌握该园林的有关资料是不可或缺的,如造园背景、园林平面构图等。对园林的景观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全面把握园林整体的布局和造园特点,这样才能“修旧如旧”。
(4)真实性原则
在对古典园林修复过程中,要求我们应完整的考虑园林整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如建筑、构筑、陈设等各个方面,要参照传统的真实信息,修复中尽力收集古建材料,这样才能重现古典园林本色。并且在维护中还要做到每次的维护都是可识别的——既不能破坏原作品真性,又要区别于原作。
2 创新技术在我国古典园林景观修复中的应用
传统修复技术可分为材料生产和施工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保持原有风貌、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对修复技术也要进行创新。
2.1古典园林的自然生态恢复
根据古典园林特点和修复原则可知,对古典园林的修复不应以“商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保护,遵循生态平衡。
(1)园林植被修复
园林植被的修复包括三个方面:古树名木的修复、生态群落的修复、地被的休养生息。对于可修复树木首先可采用木桩支撑、草绳捆绑等方法紧急救助,然后根据树种特性和损害程度做好修复和维护;对于损毁植物群落,应结合园林文化氛围选择树种重建,并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做到“适地适树”,多层配置,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古典园林的生态环境恢复;对于人为损害的草皮,应以自然恢复为主,然后根据不同的土地坡面选择相应的恢复措施。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特殊的人文气息的植物的文化意味,远远重于生态意义。所以树木的重建应重视人文含义,新技术不应破坏原有的人文精神。
(2)园林水体修复
对于古典园林水体损害的,首先应调查古典园林水系淤塞情况,及时疏通,保证园林内外水系循环,避免破坏园内水陆交换和空气质量;其次对于受污染水域,可在短期利用化学药剂处理,并种植清污能力较好的植被,净化水系环境;最后加强保护,避免二次污染。
(3)园林土质修复
对于遭受地质和土壤的破坏古典园林,园林土地易发生沉降,地表土壤易板结硬化。在修复山体滑坡时可首先固定山体如:钢筋打桩,制止下滑,然后稳固边坡如:浇灌混凝土,最后抽取地下水和地表水,沉降土地。若土地沉降不均匀,应先抽取地下水,然后挖掏土质,均衡荷载应力,最后稳固地基。
2.2古典园林的人文景观恢复
(1)古典园林文化恢复重建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历史文化流传的具象体现,对其修缮修补应做到“整旧如旧”,以严谨理性的科学态度去修复,保证古典园林的原状态。
a)纪念园林文化内核及恢复重建:纪念园林主要的特征是“一堂一屋、一亭一榭、一草一木”, 一切均围绕被纪念者,因此其文化内核是“景仰前贤,大启文明”,修复工作应围绕这个核心;
b)寺观园林文化内核及恢复重建:寺观园林主要是将自然和宗教结合一体,体现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大化的丰富与扩张园林空间。宗教世俗化和宗教教义是该园林的文化内核,工程修复的开展应围绕这个文化内核。
2.3古典园林古建筑恢复重建
古典园林内的主体建筑模式是木结构建筑物,根据损害程度的不同古建修复可分为四类,其修复特点如表1。
表1古建筑修复类型表
2.4促进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能力
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保护的可持续和运营的可持续,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资金来源一方面可通过国家资助,另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实行以园养园。在古园的修复中,政府资助毕竟杯水车薪,因此发展古园旅游业,提高园林内部硬件设施和提炼园林文化,既有利于传扬园林文化,又有利于园林景观的维护。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必须要做好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且在修复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真正做到修复的园林能得乎其意、显乎其神。
参考文献:
【1】柴泽俊.试论古建筑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J].文物世界,1996,(1):13一17
【2】金荷仙.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中国园林,1998,(6):28一30
篇4
【关键词】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 风格
1.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古典园林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萌芽阶段,转折阶段,兴盛阶段,成熟阶段。园林兴起之初主要是为皇宫贵族提供狩猎等场所,具有一定的原生态特征,仅仅属于功能性园林。园林的转折阶段即中国历史上分崩动乱的年代,园林艺术脱离了打猎的原始作用,而转移到以游赏为主。隋唐时期国力更加昌盛,形成了像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等风格的园林。此时的诗人、画家也逐渐参与到造园活动中,形成了鲜明的文人园林风格。成熟阶段则从北宋到清初,这一时期的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其在保持庞大规模的同时,也吸收了私家园林的造园风格。园林建筑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
2. 现代园林
早在 1969 年, 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麦克. 哈格(IanMcHarg)在其经典名著 《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在保护生态与环境思想的引导下,更注重采取一些工程技术措施来保护生态成分。中国的现代园林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优秀风格,还融入了西方的造园艺术,将大自然与现代科学、艺术等有效结合,形成了当今园林风格多样的新格局。
2.1西方造园思想的影响
西方造园思想的哲学体系主要是来自古希腊发展而来的“维理”学说。它基本的思想是把造园艺术建立在数理关系上,在造园过程中上否定大自然,追求纯粹的几何结构关系。这种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欧洲园林主体设计思想,并对现代造园设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现代园林造园手法
受“维理”思想的影响,现代园林更加突出实用性和功能性,更注重对建筑、雕塑、植物和人工喷泉等因素的引用。在景观性格上,相对于古典园林的内向性格,现代园林更体现出以建筑为中心的外向性格。但其在空间设计上,脱离了人与景之间的交流关系,仿佛是在观赏一幅画品艺术,失去了一些景观带给人们的感官趣味。
3.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
园林建筑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在园林设计上会融入设计者的思想理念,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思想和功能方面强调的都各不相同。
3.1思想方面
园林在各个时期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近年来,西方园林建筑风格逐渐进入我国园林中。西方园林追求对称效果,更有甚者将花草树木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在形式上均衡对称,强调人工美。中国现代园林不仅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传统,还融入了西方的部分优秀造园艺术,整体上结合了自然社会和现代科学及艺术,形成了当今园林建设特点众多的新格局。
3.2功能方面
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它们的共同功能都是观赏。二者最大的不同点是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古典园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宫廷和贵族代表的极少数人,实际上脱离了大众化,暴露出了古典园林的局限性。而现代园林讲究更多的是大众化,在保持园林观赏性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需求,注重对人的种种行为现象的研究,来确定不同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现代园林在功能方面,脱离了古典园林风格的单一模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3建筑设计
百华先生曾如此评价园林建筑:“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由此可见,园林建筑的美学精神还是拥有很高的境界的。在建筑设计上,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追求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古典园林强调尊重自然和追求自然,在古典园林中,建筑是居于次要地位的,主要追求的是自然的原生态,在局部格式上,它往往又成为构图中心。而现代园林则注重景人结合,追求景外之景。又注重体现出人工美,以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的目的。
3.4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方面,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古典园林中雕塑的材料一般都是由石头这一单一的元素组成,现代园林则加入了各种材料的园林雕塑,极大的丰富了园林文化内涵。在园林照明方面,古典园林中照明设施的作用只是在夜间提供光亮,现代园林在照明方面不仅拥有同古典园林相似的作用,还能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幻等一系列效果,使园林表现出来的意境更加深刻。
4. 古典园林思想对现代园林建筑的影响
4.1现代园林的包容性
相对于古典园林,现代园林风格的多元化和边缘化已成为其区别于古典传统园林的重要标志,它更多考虑到社会需求以及确保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它在满足传统艺术美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建造元素,造园的形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现代园林在吸收和借鉴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自身,具有更加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整体风格上也更加多变。
4.2古典园林的指导性
目前,西方造园理论逐渐融入中国现代园林中,不断的的冲击着中国现代园林,许多设计者往往只讲求构图曲线的美丽以及明确的几何关系,而不能在空间上取得创意的效果。而古典园林注重对场地的考量,其设计手法和表现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设计者要更加深刻的体会古典园林中的精髓理念,在造园过程中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设计出不仅平面构图优美,同时空间更加合理的优秀园林作品。
5. 结论
古典园林因为受时代的限制和时空的局限,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但若仔细品味,古典园林还是散发着浓厚的诗情画意。我们不应一味的仿照西方的造园艺术,而是应该认真地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科学地将其优秀理念与现代造园理念相结合。只要能有效地吸取古典园林的精华,不断进行改造创新,必定能走出一条极富特色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宋丽娜,陈亮明,唐丽.浅谈古典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J].山西林业,2008,(02).
[2]刘勇,杨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邹伟周.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继承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1).
[4]董漪微,刘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0,(02).
[5]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文化内涵;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1. 前言
天地万物只有人类创造了文化并且持续地发展了文化。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产物,因此文化不仅具有地方性,更具有民族性[1]。我国园林是从生产斗争和与自然的交往中发展而来,从孔圣人经典地将自然山水人化以来,东晋的陶渊明创造五言的田园诗、南朝(宋)画家宗炳创造山水画以后,中国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的独特、优秀的中华民族园林传统形式开始逐渐形成[2]。与此同时,园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积淀越深厚,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2. 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
人类从生产斗争中创造科学文化。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从两千多年以前到现在都统一在“天人和一” 的文化总纲上。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从古到今所一直遵循的原则。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具体的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与之相对他追求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即所谓“意境”[3]。
2.1 “天人合一”的文化总纲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是中国经典的三大的思想文化。几千年来,它们有力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处世之道。人们一方面以仁、礼等伦理道德约束自己,另一方面又追求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的境界。这三种思想相融合,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最高思想,体现在园林中就是造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师法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力求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创造出与自然相协调,天人合一的园林景观。
2.2 古诗词的应用――园名景名的提景
丰富的唐诗宋词,可谓世界文坛之奇葩,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能像中国诗词那样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意境表达得如此酣畅、尽致。所以,古诗词在中国古典园林里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于园名景名,以达到“问名心晓”的效果[3]。比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这两处景点都利用荷花作为主景。但是不同的景名却赋予了这两处景点不同的意境。远香堂取自《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表达了园主在污浊的世界上仍然洁身极好的精神。而如果没有取唐朝诗人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意的“留听阁”景名点题,我们是很难体会到园主所要表达的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2.3 “寓情于景”、“比德比兴”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十分注重 “情景交融”、“以物比德”。人们把这些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比如说人们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将梅、兰、竹、菊誉为四君子之类的,都是以这些植物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4]。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某个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4]。
3.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如果要使其具备文化的内涵,就要先考虑三个问题:一是选择什么文化内容,二是以什么形式来表现,三是如何把握文化艺术表现的火候。
首要的问题是选题材。我们知道居住区就是要使居民“安居”、“乐居”,因而需要安静、放松却又能找寻乐趣的环境。这就是居住区文化内涵的特色,要根据这些特点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及所在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赋予居住区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居民们不仅能找到回归自然的乐趣,还能陶冶情操,达到精神方面的升华。
文化内涵以什么形式来表现。不少居住小区设计中都惯于在区中心竖立标志物,到处布置雕塑,这些布置多少显得有些肤浅。文化内涵是不能用言语直接来表达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多种移情于景的形式,诸如前面介绍的景题、额题、木刻、砖刻、景联、象形自然物和植物的季相变化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内涵[5]。只要掌握了借景理法,便可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料中挖掘适宜的内容和形式,游刃有余的运用到设计中。传统的景名是富于文化内涵的艺术手段,但我发现好多居民小区的组团都是直接用数字或英文字母排列的。把组团名称简单得用一个符号代替,实在是一种浪费,其实里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传统文化中称为“问名心晓”,即读了景名以后心里便能明白其中的文化内涵。植物季相变化也可结合进来,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可以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春生、夏长、秋妆、冬芷都与人的生活有关。由于植物群落成地带性分布,还可以制造地方特色和风格,标志出不同品位的居住文化[6]。
最后,便是要掌握火候,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度的把握十分重要。一个组团中可以有几个有文化内涵的布置,包括小品布置,但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文化内涵的设计过多、太密、或单体体量过大或者与环境比例失调都会影响景观的整体美感。艺术最难处理的是火候,既不能太少,也不能过多。恰如其分的表现才会使景观的文化内涵充分的体现。真正好的作品会使人们身历其境,不由得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历史和人文的气息。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时,我们要让居民们感受到园林之美,不仅要让人们观赏到开阔的空间、娇美的花木、灵秀的山石,更要让居民们体会到园中所包含的深美的境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在构成园林整体的诸要素中,文化底蕴是最有味道的一环,如果不能用一种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审美观来审视园林,那么你将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园林[11]。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其中有前人们总结出来的丰富的造园手法和经验。中国园林艺术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深邃的意境,我们在设计时,只有通过充分的研究其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创作意图等方面的内容,来能挖掘出园林真正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才能让我们的设计独具匠心、寓意深刻。让居民们不仅享受到优美的环境,更能陶冶情操,美化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传统文化导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360~361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其钧.行走中国诗情画境:中国园林[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56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45~50
[5]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54~55
[7]陈秀中.试析楹联匾额在风景园林中的审美价值[J].中国园林,1992,(1):39~46
[8]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李寅生.古诗精粹[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
[10]王洪成,吕晨.园林景观设计要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1]吴隽宇.从中国传统文化观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1994,(3):84~86
篇6
关键词:园林;传统文化;造景;艺术形式
一、传统文化对造园目的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园林也是在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类特定空间,是在早期物质生产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安顿心性为根本目的文化空间。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产品(如诗画、收藏、戏剧)均是以花园为背景进行生产、交易乃至消费的。因此,用现代术语来说,园林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一类文化基础设施。它既是士大夫个人的人格空间,也是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空间。就是这样,中国古典园林反应的是士大夫的精致风雅的文化所以无论在造园手法与造景艺术上,还是在园内建筑装饰中 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诗、词、匾、联是园内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起到点景以及启示、象征的作用。
二、造园手法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深刻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道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造景艺术与思想意识的表达
植物是景观环境中的主体元素之一。植物以它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千姿百态的形状,变幻无穷的色彩,诗画般的风韵,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花木是人们托物言志的载体。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备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
通过植物造景创造诗情画意的意境,以植物和其代表的历史文化含义使观者睹物生情,以植物寄托情思,使植物成为特定的人文符号,所以古典园林常被称作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及好运;翠柳倚倚,表示惜别及报春,由柔长的柳丝引发缠绵的情意。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以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榉树中举、石榴多子、红豆相思,萱草忘忧等赋予美好愿望的植物搭配,以使园林景观中充满丰富的内涵与情感。
四、中式园林与风水学文化
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它对于古代园林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造园巨著《园冶》即大量借用了相地、卜筑、八宅、宅相、择居、青霞、紫气、辅弼、趋承、曲折有情等一大批风水用词从而使我国古代园林留下了解不开、抹不尽的风水情结。
我国风水发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从历代古建筑中不难看到风水学发展应用的痕迹。中国文化传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这与风水学的主张是一致的。风水学的科学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虽然现代环境、空间、生态、心理等科学一定程度上与一些风水理论不谋而合,但风水学中的很多玄学理论仍然充满神秘的色彩。对待风水学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象有不少园林人也在研究风水,但他们是因园林规划设计所需去研究,并非认真地将风水学当做一门独立的学术。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水观念实际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
俞孔坚在《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一书中,称风水学说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从根本上说,中国园林的设计,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总结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与造景艺术是基于传统文化下的一门经典独特的艺术,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值得现代景观设计学习。同时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为在当今世界发展时代变迁的新形势下怎样寻求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第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谢承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渊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文化传承;生态理念
1.中国景观及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环境和景观设计方面问题开始得到重视,相继引进了西方国家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等发展模式。这成为我国建筑学界和园林景观学界对环境保护和景观规划研究标志性起步阶段。随着社会对满足精神层面的环境美化提出更高要求,使得我国的环境和园林景观设计研究开展了如城市广场建设、街道亮化工程、公园设计、小区环境设计等各种规模和层次的设计活动,从而使园林景观设计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但目前中国景观设计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我国对西方景观设计发展的研究还是处于零星、分散的状态,而没有对其进行整体、连续的总体研究。在进行景观设计中,盲目抄袭那些被西方国家已经抛弃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设计。而在对待传统古典园林,只是盲目的复古,歪曲了对古典园林的继承理念,致使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这决定了我国对景观创新设计具有强烈的需求,只有正确理解传承与创新,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走向当代景观设计应具有的品质和发展方向。
2.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连,正视传统思想的价值,在汲取历史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决不照搬原有的风格模式,使传统的精髓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相融合。
2.1 传承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来源于自然却又区别于自然,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会强调“法天贵真”和“天趣自然”,而反对过于明显的人工雕凿和修饰。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天人合一”为中心思想,这一思想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称为“通过选择最佳空间和时间,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艺术,从而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天人合一”是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准则,在中国山水园林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生态智慧,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前提基础。设计师在设计现代的园林景观时,应该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古典园林的思想,对园林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搭配,做到现代园林景观自然而不做作,从而使人们从园林景观中得到休息与身心健康的提高。
2.2传承古典园林的季相之美
一年四季的变化除了春暖夏凉等气候变化外,在山水花木间的形象的交替变化也较为突出。中国古典园林充分利用自然一年四季交替变化的特点,通过景色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特点来营造四季不同的空间意境,使景色的变换与时间的变化相融合,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将古典园林的季相之美传承下去,充分把握季节的交替变化,来实现景色和时间的融合贯穿,给予人以美与精神的享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3 传承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具有许多相关的设计创作技巧。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以小见大的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色之一,在尺寸和体量有限的情况下,古典园林通过增加停留的时间来平衡与前者的感受量;二、丰富多彩、一望无际的景观。古典园林通过采用实虚对比、动静结合以及循序渐进等空间手法,把整个园林分隔成多个不同形状、不同个性和不同尺度的独立空间,并将这些独立的空间糅合形成一个整体,从而给予人们一种变化多姿的园林景观。现代园林景观应继承与发扬古典园林的这两种设计技巧,使有限的空间及景观形态发挥出丰富多彩、一望无际的景观。
2.4 传承古典园林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意境,将古典园林景象赋予生命力,使游客在享受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眼睛所看到的景物产生联想,感悟园林景象所蕴藏的某种情感和理念,从而得到精神上超脱与自由的升华。所以设计师设计现代园林的景观时,应根据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的思维,使园林景观的设计给予人触景生情的感悟和思想文化传递,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3. 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3.1 吸收现代艺术思潮。
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提高,其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在设计现代园林景观时,应综合考虑人们的审美理念和鲜明的时代意义,合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来进行园林景色设计。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符合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又适应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时,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不能仅仅是继承古典逻辑,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由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受多种艺术思潮的相互作用,而非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致使现在园林景观设计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而没有明确的分类,其过程也显得较为复杂。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景观艺术上的表现更有深度与不受局限。
3.2 应用现代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兴起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一些新兴技术,以使得园林景观表现的更为自然与美观。新技术的采用给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新技术,可以一些崭新的设计素材带进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用来造景的素材和方法。一般地,设计师在进行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灵感均来自于自然的更迭变换,通过变换不同的景物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由于古典园林受技术所限制的原因,使其在景观的表现上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当引进新的技术到园林景观设计时,更新和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使其呈现出别有风味的园林景观。 造景素材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在传统园林中,即可算作硬质景观,而草坪及各类栽植, 即可算作软质景观。只不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硬质景观中比较突出的是混凝土、玻璃及不锈钢等造景元素的运用。混凝土不仅取代传统石景、柱廊等硬质景观,还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而玻璃反射、折射、透射等特性的创意性表现,使我们处于真实与虚幻的境界。而软质景观中的热塑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聚酯织物也为庭园的外观增加了不少色彩。特别是由现代照明技术而诞生的夜景观,更是将我们带入一种梦幻般的迷离境界。
3.3 引进生态景观理念
生态景观设计是指人类所生活的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相关的设计。由于生态技术应用于景观设计,而引入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理念,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师们改变了传统上将景观设计当作是一个孤立的造景,而是将其整体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学会综合考虑周边生态影响的程度以及动物、植物、昆虫、鸟类等在内的生态相关性。在进行生态设计时应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剥夺与能源损耗,避免出现盲目人工改造环境的现象,维护和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所以在设计生态景观时,应注意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对于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其次,应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尽可能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4. 结语
人们的审美思想和境界的提升对园林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园林景观设计目前的状况看,应继承传承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勇于创新,结合时代精神,将新技术应用到园林景观中,以提高园林景观的文化水准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于久翔.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J].科技风.2010(07)
篇8
关键词:文学;园林;意境;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突飞猛进,园林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园林规划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大多都是在中国优秀的造园艺术及造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古代造园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理念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园林追求人文自然,注重意境创造,蕴诗情画意于其中的特点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园林景观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启迪游人丰富的想像力,使园林意境得到更进一步的开拓、升华。在中国建园理论与实践史上,文学作品与建园理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尤其古典文学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最甚。对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继承中国园林规划设计方面许多优秀的造园文化及造景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在合理运用传统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园林的内容和形式,走雅俗共赏之路。
1 园林与文学
园林是以物质为实体,融入一定的园林美学思想建造而成的,供人们游憩、活动的场所。文学,是意象思维的结晶,是以文字符号形式反映人类生活、精神及审美水平的艺术。古典文学容纳了许多关于中国园林的描绘。如四大名著《红楼梦》里面描写园林建筑的内容举不胜举,“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段描写到:“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门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上面这段描写,正是对园林各景的精彩描绘,让我们仿佛跟着林黛玉进入贾府富丽堂皇的大宅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垂花门”、“抄手游廊”、“大插屏”不正是现代园林中的“景门、廊、障景”的原形吗?有人曾评价:“《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著名的《园林史》。”正是因为有了《红楼梦》对古代建筑风格的描述,我们才知道大观园是什么样,荣国府有多么气派,我们才得以仿造,在现在建造的很多地方公园里我们也不难看到《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影子。正是古典文学中蕴含的园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园林设计理念,人们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园林景观的所要表达的意境,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园林,让园林景观给广大的审美群体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审美体验。正如雪莱在《诗辩》中所说:“让心灵容纳许许多多未被理解的思想组合,从而唤醒心灵,并扩大心灵的领域。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使平常的事物反而像不平常了,……人们一度对这些静观默想,使在自己的心灵上永远留下含义优美而有高贵的纪念碑。”假如你到某一公园游玩观赏,当我们对园林的个别形象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观照和沉思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升华,使园林的功能上升一层,起到美育的作用。这些名胜古迹,铭刻于我们的心灵,成为优美而高贵的“纪念碑”。
2 古典文学中记载的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
古典文学作品不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园林的特点,同时记载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展现了园林深广、博大的感性形态,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述,园林崇高美与园林意境美的功能得到了双重体现。
2.1 自然山水时代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记载时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世界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希冀与自然达成更高的精神默契,园林艺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凝固了人类美化的自然,同进也融入人类另一个艺术的殿堂,那就是文学。中国园林有文字记载的是周文王的灵囿(约公元前11世纪)。《诗经・大雅・灵台》篇对灵囿的描述是这样的,“王在灵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鸟篙篙。王在灵沼,於轫鱼跃。”灵囿除了筑台掘沼为人工设施外,其他全为自然景物,从文字可现灵囿的规模与布局,文王灵囿以其独有的文化载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格局、特色的典范,这一以文学体裁出现的记载中国园林的文学作品,方使我们知道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
在春秋战国时期,冶炼和砖瓦建筑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客观上为统治阶级大兴离宫别院、营造宫室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吴王夫差筑姑苏台,并“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构玉槛,宫之楹槛,珠玉饰之”,足以说明当时宫室建筑规模之宏大。另据记载,吴王夫差还曾造梧桐园、会景园,有“穿岩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之举,可以看到以自然山水为园林主题的萌芽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
2.2 建筑宫苑时代
到了秦汉时期,营造宫室,规模更加宏伟壮丽。园林建筑中有关于“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的记载,这时的建筑与造园家对于自然风景的艺术加工,有了自己的见解――控制自然气势,进行重点加工,赋予原始自然风景以明确主题思想,对后世宫苑建筑影响很大。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38年在秦代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除修建有苑、宫、观外,还有许多池沼,如昆明池。据《三辅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三辅黄图》中是这样描述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的:“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宫城内北部的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园林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特色鲜明的山水园,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模仿自然造景阳山、湘东王造湘东苑,园林形式由精确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园林植物由欣赏奇花异木转到种草栽树,追求野致;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山水,列于上下,点缀成景。
2.3 山水建筑宫苑时代
隋代则演变为山水建筑宫苑,如隋炀帝杨广在东都洛阳营建的别苑中的西苑,在布局上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统治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国力强盛的唐朝,则以大内三苑最为优美,同时出现了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如画家王维在蓝田县经营的辋川别业、白居易在庐山上修筑的草堂等,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
唐朝晚期到北宋初期,造园者布局的章法、借景的运用、理水的技艺较前代都有较大的进步,因地制宜地营造了许多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正如《洛阳名园记》中描述的一样:“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
到了北宋,随着建筑技术和绘画的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造园多以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景,被誉为山水宫苑,如宋徽宗政和七年兴工修筑的艮岳,并且亲自写有《御制艮岳记》。
2.4 明清宫苑时代
明清宫苑是我国古代造园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园林规模之大,分布之广,艺术手法之高超,构筑之华美是历代所不可比拟的,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是当时皇家宫苑的代表。更值一提的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关于造园技艺和造园理论的著作,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园林胜景的描述,其中最有名的造园家当数明末的计成,他通过自己对园林的创作,把实践经验与造园传统总结提高到理论高度上,著有《园冶》一书,此外明代画家文震亨对园林艺术也颇有研究,所著《长物志》把画山水的理论运用于园林设计,对园林中瀑、泉、水的布局,以及湖石的运用,均有独到的见解。
3 中国园林与古典文学的关系
感悟中国古典文学,也许感受不到文学家描写景观时的心情和他所要表达的意境,或许作者正是对自己所处私家园林的简单描写,或许是作者心中的海市蜃楼,而文学家恰恰借助优美的文字,将自己所体会到的园林意境以真实的笔触表达出来,给造园家以启迪,二者追求的意境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致的,造园家将这种意境与园林的艺术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提炼,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构造园林意境,如苏州的网师园、留园、个园等都饱含明显的文学意境。古典文学如同园林设计当中的材料,就看造园家如何运用、安排、构思和组织。有些古典文学作品好似园林设计步骤,只要园林设计师将其意境和方法融入园林建设当中,就可建成环境优美、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相统一的园林作品,供后人鉴赏、品位,达到美学的效果。正是因为有了园林意境,留园、网师园、个园成为人们陶冶情操,超越时空的去处,让游园者去感受当时建园者的那种心境,让欣赏者从中体味出许多人生哲理。
3.1 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的共通点
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二者都是艺术作品,是人类大脑活动的成果,是依靠人类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他们与其他精神产品的区别在于二者是通过造园家和文学家的意象思维创造的意象世界,借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二者独有的审美本质。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于传说中“瑶池仙境”的向往,通过想象、幻想、联想等方式将其演绎成最早的园林,人们把人间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以理想化,塑造成美好境域来改善自己的现实生存环境,有了最早的园林,就开始形成园林文化,通过文学家的思维给人们展示了一个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文学家笔下的这种非现实的精彩的意象世界又给造园家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为他们的造园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是共通的:
娱乐消遣。游园、读书可以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成为人们消遣的手段,好的园林山水建筑和好的文学作品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精神享受,有异曲同工之妙。
认识事物。园林文学作品源于园林建筑,但他不仅仅是对园林建筑简单的描述,其中不乏虚拟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夹杂着作者对园林的认识,而造园家对园林文学作品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本人的理解又是不一样的,二者认识的不同又进一步推动着园林理论和文化的发展。
引导教育。二者都会向受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受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游园者和读者从中汲取精华,并根据游园者和读者对园林和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启迪思想。园林和文学作品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或以浩荡的气势,或以洗练的语言,给受体以思想启蒙,加深对园林和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提炼与欣赏。
平衡心理。通过对园林和文学作品的欣赏,使接受主体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可以愉悦他们的心情,开阔他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冲淡郁闷,保持情绪的稳定。
交流传播。二者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各民族和全世界的互相传播,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逐渐形成现代的混合式园林和自由式园林,为发扬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发挥重要作用。
3.2 中国园林和古典文学的区别
3.2.1 园林是一种实物,是客观存在的美,而文学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描述,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如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看到古松、岩壑,听到松涛声时曾作诗:“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美好的胜景激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在作者的眼中不再是古松和岩壑,而是优美的诗句。
3.2.2 园林给人以感性认识,文学给人以理性认识。园林景观仅凭人们的感官就可得到直观、具体的意象,文学则需经理f生反思,结合读者本人对记载文字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进行感知,对景观进行初步模拟,同样的园林景观文字记载,不同的读者感知景观是不一样的。
3.2.3 园林景观具有现实性,文学作品则更多表现虚拟世界。造园家构建的景观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或者可能有的东西,而文学作品则更多地体现非现实性,即虚拟性。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际存在的,而是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
3.2.4 园林景观是对生存环境的美化,文学作品则是将其所负载的审美经验加以加工、转移和传递。如张于湖的词:“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此词上景下情,清澈空灵的景与萧疏空阔的情交融,是情景合一的意境,使读者从中体验一种超尘脱俗的审美心境、情趣和经验。
4 结语
篇9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可以窥视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布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自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视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闭。儒学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以“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如人们将竹、松、梅、兰、菊以及各种形象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二、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道教是本土宗教,它与儒、释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万物,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阎。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子和庄子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质朴清贵、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这种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模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
(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
(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水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以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人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也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味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碱洲”等。
三、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禅宗是由于佛教即释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重视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禅宗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
(3)“以心传心”、“自解自晤”、“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情感等的作用提高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人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
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恰好是在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人世和进取精神,对自然美的追求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及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讲究“言不尽意”的理论主张。盛唐以后,人们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篇10
关键词:园林景观;亭子造型;环境协调;审美情趣
1 我国园林设计中的亭文化
亭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一直以其特殊的形式被记录和回忆,虽然亭子造型简单,但其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却深远流长,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蕴之后,亭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在作为山水文化的象征和点缀的同时,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早在我国古代,众多文人学士就将亭台楼阁作为写作题材的重要部分,并且创作出许多传达诵千古的名篇绝章,其中如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喜雨亭记》,明归有光的《沧浪亭记》等,都以小见大因人带事,将对国家民生之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渗透到一亭一景的描绘之中。如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亭已经成为山水园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追溯我国亭文化的起源可至先秦时期,不过在先秦和汉末时期所说之亭大多是有许多房间或是成组的建筑,和后世所说园林之亭有很大的区别。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亭的形式才得到了延伸,拥有了观景的功能。亭真正开始出现于名胜、园林等处,则是在隋唐期间,在隋扬帝西苑中的逍遥亭即是现存的名亭之一,有语云“四面合成,其结构精美,可谓冠绝古今”,在此时亭的形式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至唐代时期,我国经济和文化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代,古亭的发展和形式随着园林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解放。唐朝之后,随着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被北宋结束,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事业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此时涌现的名亭即有徐州云龙山放鹤亭、滁县醉翁亭、苏州沧浪亭等。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亭发展的全盛时期,在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中说:“从宋代到清雍正年间,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前期,成熟前期意味着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造园艺术和技术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而我国现存的园林,几乎都是明清时代的遗存,“亭文化”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巅峰状态。此时的亭类型更为丰富,形态多姿,地区差异更加明显,北方亭华丽、雄浑、持重,南方亭素雅、轻巧、秀丽,亭平面形式更加丰富,屋顶造型多样,基址选择也达到了奇巧的程度,此时关于园林及建筑的论著也大量涌现,如《园冶》、《营造法源》等,尤其是《园冶》一书中有关亭的论述已经集历代建亭之大成。
2 园亭造型分类
园亭的造型按照功能、风格、材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功能大致可分为观景亭、纪念亭和游乐亭。观景亭通常建于路边、山间或园中,供人休息和观赏风景之用。路边有路亭,桥上有桥亭,如扬州瘦西湖的五桥亭等,通常观景亭造型灵活,变化多样。纪念亭则多为纪念某人、某事而建,如纪念岳飞的“翠微亭”,纪念文天祥的“方饭厅”,纪念三苏的“百坡亭”等,纪念亭造型通常庄重大方。游乐亭则专供人游玩之用,其体量较大,有乐亭、流怀亭等,如兴庆宫中的沉香亭。
按照风格分,包括圆亭、多角亭、重檐亭等都为攒尖顶形式,北方较厚重、南方较轻盈,其主要区别则在于翼角的处理上,北方官式建筑翼角都不高翘,以构成平面上和立面上的英式。而南方翼角则形成展翅欲飞的趋势,在形式上较为纤巧。
按照材料分则有木亭、竹亭、茅草亭、砖亭和石亭等,其中木亭在古典园林之中应用最为广泛,其造型别致多样,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均可见到,其中相对来说,私家园林的造型技艺更高于皇家园林。竹亭则较常见于南方地区,目前古竹亭已无遗存,仅见于史料记载。茅草亭、砖亭、石亭则均采用天然材料,在感官上较为古朴自然,目前石亭在福建、江浙一带尚有遗存。
3 园亭造型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园亭是独立而完整的建筑形象,其结构和构造大多简单,可供人驻足休息,纳凉避雨,是一种体量小七,造型别致,具有丰富意景和鲜明特色的精巧建筑物。园亭的设计需要一定的建筑技术和造园技术,同时还需要一定的造型艺术和空间组合能力。
3.1 亭的空间形式
《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古代人的空间意识。清代许承祖在《咏曲院风荷》诗中也说:“绿盖红妆锦乡乡,虚亭面面纳湖光。”亭正是在这种同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下形成的最理想的驻足点。白居易即感慨冷泉亭:“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揖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而我国园林艺术专著《园冶》中更有名句:“虽由人作,宛白天开。”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优秀的园亭造型设计是模仿自然、表现自然的美。可见亭子虽小,但其造型是完全独立而完整的。柱身空灵,无任何遮拦,内外空间浑然一体,在离散中寻求融合,曲折中更显幽然。“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垒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漏,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
3.2 亭的自然选址
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之中,就非常重视园亭的选址,在《园冶》一书中就指出:“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总的说来,园亭的选址大致有3种方式:临水建亭、依山建亭、平地建亭。
临水建亭是较为常见的园亭选址方式,在《园冶》中有“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可见水是设亭的绝佳胜地,临水建亭既可观赏水面景色,又可丰富水景效果,深具我国古典文化雅致韵味,在一“静”一“动”之间形成对比,增加园林景物的层次感和变化多姿的效果。
依山建亭可登高远望,极目千里,“纳千倾之,收四时之浪漫。”也极具精妙所在。山顶建亭“精在宜体”,将山与亭的体量与高度协调统一,若山高而亭体量小,则只见山不见亭,若山小而亭体量大,则只见这不见山,都不可取。山腰建亭身处山体中高,应充分利用山腰台地形式起伏多变的特点,运用各种建筑结构形式,产生空间跳跃、动静交融的氛围。山脊建亭由于视野开阔易于构筑园林构图中心,通过园亭设立能丰富山体轮廓,更显山色灵气。
平土建亭虽然不具依山建亭的风光和临水建亭的神韵,但却别具一格另有一番生趣。通过平地借景建亭,于花间石畔、疏梅竹影、绿荫青坪之间,以亭高达、雄浑的形象彰显平地生气,令亭周边充满阳光。在我国园林设计中,“筑台建亭”即是常用的平地建亭手法。
3.3 虚实相应,景亭相生
“虚实相应”是我国古代园林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园亭同周边环境关系的塔配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将园亭的造形和周边环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渲染,从造型和空间之中取得统一和变化。园亭的造型通常选取正立面作为基本元素,以平面、简洁的手法融入到景观之中,实体为墙,虚形为亭,虚实结合给人以深远的想象空间,既如景框取画,又如画中取景,在虚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3.4 借景造亭,怡然于景
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奇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可见借景造亭,对于园林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然物向的诱导极容易引起人们的观注,并从而获得愉悦的心境,如登亭遥望展现于眼前的优美画面,驻足远观亭景相交的情景,都应当在园亭造型设计时充分考虑,若“安景山巅”、“远岫环屏”。
4 陶然亭公园各亭造型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更待菊黄佳酝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北京的陶然亭公园是我国首都最早修建的现代园林,是北京园林建设的第一个硕果,近几年来,陶然亭公园的造园水平得到了新的飞跃,不仅成为独擅亭景之胜的多亭之园,更新辟建了“园中园——华夏名亭园”,蜚声中外,对于研究园亭造型设计与周边环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1 吹台亭
吹台亭是按江苏扬州瘦西湖吹台亭之原型,按1:1的比例仿建而成的,该亭与公园西湖近岸水中而建,有短堤与岸相连,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三面有白粉墙,中间各有一大圆洞门,一面镶有两扇屏风,梁坊亭柱外露部分均油饰为赭赫色,造型俊秀,色泽淡雅,亭下水面莲叶如磐,游鱼戏逐,颇有情趣。仿建之时采用了借景手法,其圆洞庭湖门分别面向陶然亭公园几处景点,南洞可观云绘楼.清音阁,东洞可观瑞像亭,西洞可观醉翁亭,远观此亭可为一景,身处亭中则可观三景,颇具奇妙之处。
4.2 瑞像亭、望瑞亭
瑞像亭位于东北山头峰顶,亭为六角攒尖顶,金碧辉煌,端凝雄浑,雄踞于山巅,登瑞像亭驻足远望,视野所及,东有天坛祈年殿,北有琼岛白塔,西有燕山群峰,京华风物在此亭之中历历在目。与此亭相对,在公园东湖南岩有一水泥结构仿松木四角攒尖顶的望瑞亭,亭内水泥座凳,东有花墙,墙上有圆窗,仿竹栅栏门,亭旁古松劲挺。于亭中可望瑞像亭,两处景观互为关联,遥相辉映。
4.3 一览亭
一览亭位于公园西南之巅,同东北山上瑞像亭遥相对峙,一应成为公园东西两端最引人注目的两处景观,独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结合之奥秘。设计者意于此亭远视效果极佳,驻足亭上可尽揽全园亭、台、楼、榭山水于一体,因此命名“一览亭”,但实际身处此亭,视线却已被山上植被遮蔽,建园之时所种乔木已成参天大树,再也无法“一览无余”,成为设计者对周边环境植物配置未能周全考虑的败笔。
5 结语
亭文化在我国古代园林文化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建筑元素,在进行园亭造型设计时,应当充分协调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即如陶然亭那样,因公园面积有限,山势较低,因此建亭大多于山顶和山脊、湖畔、山脚之间,并未完全复制原型“名亭”周边环境,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重新布局,从而创造出另一番韵味。但也需要注意,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环境会发生变化,在初时的建亭设计初衷极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成为败笔,因此都应当进行充分考虑,使园亭造型设计真正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参考文献
1 刘敦帧.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计成.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 上一篇: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 下一篇: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