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数字化范文
时间:2023-12-13 17: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数字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自闭症儿童中使用绘画技术,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稳定情绪和抒感。
通过团体辅导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技巧和社会适应性,建立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绘画创作过程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改善。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自我认识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促进认知能力的改善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引导自闭症儿童将被动认识逐渐转化为主动认识,从而获取丰富的感知觉经验。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应用,让自闭症儿童熟悉不同材料的质感,通过鼓励自闭症儿童画形状、用泥捏物体模型等活动促进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扩大感知觉的范围;通过反复的运用这些材料让自闭症儿童记住这些感知内容。有意识地让自闭症儿童凭借各种感知觉器官的协调获取信息,进而反馈成对从形状、颜色、大小的把握,促进认知的发展。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绘画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的最直接途径。
自闭症儿童可以运用造型艺术形式,借助符号、线条、色彩、以物代物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欢快、发泄心中的愤怒、描绘自己的梦想愿望等。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使自闭症儿童稳定情绪,对于情绪紊乱冲动的自闭症儿童我们可以通过撕纸、涂鸦等进行发泄,渐渐整合情绪。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引导自闭症儿童如何去观察、如引导自闭症儿童在探索颜色中注意观察颜色并列、聚散时所产生的变化及其特殊效果,明暗对比、虚实对比等,让自闭症儿童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将物体的形象记在脑海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物体画出来。从而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引导自闭症儿童在物体的周围画上其他物体或涂抹上不同颜色等,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培养社会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篇2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的中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又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资源经济、资本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阶段。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使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信息化正在成为城市一切领域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1]。在城市信息化进程中,数字城市成了推进城市信息化的标志性工程,这是有着深刻背景的。就社会背景而言,国家的信息化催生数字城市,解决城市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呼唤数字城市,这是需求牵引;就技术背景而言,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城市数字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数字化,这是技术推动。数字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2]。实践表明,数字城市在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开拓地理信息产业新领域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改变公众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数字城市”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城市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其一,信息获取手段的自动化程度低,实时性差,更新慢,导致“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脱节;其二,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动力量薄弱,信息不能共享,系统之间不能互连互通互操作,导致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其三,智能化程度差,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有系统但不好用,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物联网、云计算和网格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数字城市”面临的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怎样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对城市的实时感知和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无缝连接的问题,怎样利用云计算技术来解决多源异构海量数据处理的问题和增强智能服务的能力,怎样利用网格技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和实现协同工作,这些都是学界和业界思考的问题。“数字城市”往何处去?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呼之欲出的。智慧让城市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全社会的心声。
2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目前,全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都在建设“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许多城市依托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电子政务已投入使用,东部沿海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全面建设。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理念和规划也纷纷推出,这就涉及到智慧城市的理念、特点及其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2.1智慧城市的理念智慧,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或指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而这就必须具备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等智慧的要素。智慧城市,简单地说就是让城市更聪明,本质上是让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更聪明。它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联网,实现对现实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无缝连接,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2.2智慧城市的特征智慧城市“智”在哪里?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众说纷纭,但还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六句话[3],即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整合、协同运行、智能服务和激励创新。这6个方面中的每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对现实城市的全面、综合透彻感知和对城市运行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实时感测,就不可能有面向现实城市的正确判断和决策;没有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的全面互联并实现感知数据的智能传输和存储,就不可能发挥透彻感知的后续作用;没有对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深度整合,就不可能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也不可能提供一致性数据服务,信息共享将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基于网格环境的城市各个要素、单元和系统及其参与者的组织和高效的协同运行,就不可能达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没有云计算这种新的智能服务模式,就不可能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个性化服务;没有激励创新机制,就不可能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科技和业务创新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实验平台,也就不可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3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演化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两者一脉相承。数字城市是城市的数字化,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智慧化,是数字城市功能的延伸、拓展和升华。这里,使用“演化”一词是采用隐喻方法,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隐喻数字城市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和工程演化[4]。在科学层面上,数字城市可以理解为“现实城市”(存在物)的“数字空间”,而智慧城市则可视为“数字城市”的“智能空间”,其科学目标是实现由数字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化;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物联化、智能化,是现实物理世界、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物联网智能世界这“三个世界”的无缝连接、相互叠合构成的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从工程角度看,“现实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都属于工程活动的范畴,由“现实城市”工程到“数字城市”工程再到“智慧城市”工程,本质上是工程演化过程。城市建设的科学演化、技术演化与工程演化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数字城市是数字化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智慧化的城市,数字化是基础,智慧化是灵魂。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建设好了数字城市才能建设智慧城市,正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具有并行性,所以智慧城市也可以称之谓智慧数字城市[5]。
3数字城市如何向智慧城市演化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首先要有一个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由智慧基础设施层、智慧服务公共支撑层、智慧服务层和智慧服务应用层等组成。图1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由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可知,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演化有以下3个关键技术。
3.1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感知感测技术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实时获取现实城市各类信息的基础。包括天基、空基、地基、海基的传感器网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连接被植入城市物体和运行信息系统的传感器形成的物联网获取的感知、感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进行整合处理并存储管理。没有实时、动态的现实城市的海量数据,智慧城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网络与传感技术把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3.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智慧城市海量数据处理的智能平台,对上提供虚拟支撑,包括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它通过虚拟化技术把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等管理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并将其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传输给用户。“云”就像是一个“发电厂”,只是它提供的不是电力,而是计算机的计算、应用和管理能力的服务。只要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并得到授权,你就可以使用这些能力和资源。
3.3网格技术网格(Grid)指第三代Internet,或下一代web。不同于Internet和web,Grid的特点是:资源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很强的分布性、更复杂的异构性;共享更具目的性,引入了虚拟组织(Virture Origion,VO)的概念,而且具有动态性和可伸缩性;强调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服务的有序性和可控性。对于智慧城市而言,网格技术主要解决4个问题:其一,系统集成,指已建(或历史遗留)分布异构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的网格化集成,实现已建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其二,信息整合,指多源异构地理空间信息的集成、融合与同化,从而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提供无缝连接的一致性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其三,资源共享,指广义信息资源共享,即一切都是服务的理念,如DaaS(数据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KaaS(知识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等等;其四,协同工作,指网格上多个节点协同运行,共同解决城市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必须解决的。可以肯定地说,传感器网与物联网感知感测、云计算和网格等技术的发展必将让城市更加智慧。
篇3
银江智慧医院建设是银江医疗五大业务的核心领域之一。银江智慧医院将依托物联网基础技术,致力研究物联网的新应用与新技术,将智能识别、物联网化导入医院日常业务之中,持续改善医疗作业流程、医疗品质与保障患者的安全。
银江智慧医院的发展策略
银江智慧医院的产品开发和解决方案推出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基于传感器网络、WIFI、RFID、条形码以及其他传感技术为基础的部分简单应用。在此阶段,银江智慧医院将推出“银江室内位置服务”、“银江RFID数字签名技术”以及“银江输液过程智能监视系统”等一系列产品。
2.第二阶段:在医院范围内,实现“物―物”联网及整体应用。在此阶段,银江将致力于“人―物”、“物―物”统一交互平台的建设,以及医院其他基于物联网的一体化应用。
3.第三阶段:无范围、无缝隙的医疗机构及机构间“物―物”联网及应用。物联网化将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最优状态,也是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银江RTLS系统解决方案
在医院内部运行室内位置服务系统RTLS(Real Time Locating System)是医院物联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平台,通过RTLS可延伸很多与“人”、“设备”等相关的医院物联网应用,实现医院资源与流程管理的优化。
银江RTLS系统采用ZigBee组网技术,构建医院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定位,系统采用了一种分布式定位计算方法。定位引擎根据无线网络中临近射频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计算所需定位的位置,可实现2~3米的定位精度和0.5米的定位分辨率。
银江基于RFID的数字签名
医疗信息化、数字化向纵深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不解决数字签名的问题,那么所有数字化医疗记录最终需要纸张打印、手工签名。这样的操作流程既给医院带来了额外的办公成本,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我国电子签名法的实施和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及时推出,为医院的数字签名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
银江医疗数字签名解决方案是以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为基础的公开密钥技术来提供和实施安全服务。系统通过PKI体系的核心CA系统(Certificate Authority)实现数字证书的发放和密钥管理等功能,并创新地采用了RFID为用户存储数字证书的存储媒介。
适合智慧医院传感器的相关产品
物联网的本质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植入各种物品,实现物品的智能化,并将这些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在物品与人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因此,通过寻找适合智慧医院的传感器及相关技术,开发智慧医院产品也是目前发展智慧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前,银江医疗正在着手推出一款智能静脉输液监控系统。通常静脉输液是临床最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必须有人护理,以防鼓包和输液结束时血液倒流等事故发生。尤其对术后几乎需要24小时不间断输液的患者监护,更是让护理者身心憔悴,当护理者发生困倦时,极易发生事故。因此,现在医院内出现了有输液患者就必须有陪护人员的现象,费时费力。
银江智能静脉输液监控系统可对静脉输液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利用ZigBee组网技术,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控信息可适时传输至护士PDA端,达到对输液过程智能监视、及时响应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医院护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篇4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智慧后勤管理;数据流程;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241-02
医院后勤保障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有效保障。后勤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遵循医院信息系统制定的原则、标准和发展大纲。它涵盖的范围是:办公、管理、运行维护、维修、房管、基建、总务、餐饮、设备采购、库管、服务中心(配送、卡务、财务)等等。我们构建的后勤保障系统,使医院后勤系统运行、维护、维修实现信息化的管理,以此为医院提供稳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搭建后勤保障系统的软件平台,是为了符合、遵守t院整体信息化的要求、标准,不成 为信息孤岛。在此基础上,先期完成的后勤保障系统,将符合有关后勤管理的先进理念,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和数字化的目标。
1 医院后勤管理的观念转变
医院后勤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1)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管理知识与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2)基础工作薄弱,缺乏精细化管理;3)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考核,工作量与工作价值得不到体现;4)服务需求与成效管理不明确,部门交叉管理,反应不及时,临床服务满意度不高;5)设备管理缺乏系统性、计划性、规范性,设备运行缺乏有效的能效分析;6)物资使用与库存流向管理混乱。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手段进行解决。让混乱、低效、无从下手的后勤管理转变为清晰、专业、轻松高效的管理模式。洪建主任表示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医院后勤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包含:临床信息结构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医疗活动移动化、医疗工作数字化、就医预约时段化、患者就医自助化、医嘱执行闭环化、临床诊疗智能化、信息覆盖全面化。
2 医院后勤管理信息化需求
2.1 业务的基础性与易用性需求
目前医院后勤管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都是针对计算机技术人员设计的,而针对实际操作的人员开发的软件不多。这就容易忽略后勤管理软件应具备操作简单的这一关键问题,由于医院后勤业务基础性的要求,在医院后勤管理往往不可能过多设置具备一定专业信息技术基础的岗位。所以医院后勤管理应用软件应该是为实际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设计的,实现操作界面和功能的简单易用,按照医院后勤的管理模式引导操作人员按照日常的业务逻辑进行数据处理,只需要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医院后勤管理基本业务流程的管理人员都可以操作。
2.2 业务动态发展性与适变性需求
后勤管理智慧化是信息技术与后勤管理业务互动优化的一个过程,随着业务与管理发展变化、不断升级,医院后勤管理不能停留在一个不变的水平或者一个不变的模式上。目前医院使用的一些后勤管理软件存在适变性缺乏的问题,后勤管理软件会因为后勤业务或管理模式出现改变而导致失去其原来的价值,其原来存储的大量的数据就会得不到再次利用的价值,所以要支持医院后勤管理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需要建立一套具有适变性的后勤管理软件系统。通过将管理信息的模型化和组件化技术应用到医院后勤管理中,只需相关操作人员改变相关管理信息的配置,而不需要而外修改或开发新的程序就可以实现弹性适变的目标。
2.3 业务复杂性整体性与多用性平台需求
目前很多医院后勤管理系统使用的都是一些仓库管理软件与设备管理软件的翻版,缺少一些后勤管理软件所应该具备的针对性和多用性的整体设计,这就不适合当前医院后勤管理企业化社会化的主体发展趋势,这也是医院后勤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医院后勤管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然而在内涵上又具备整体性和一致性,所以医院后勤管理是依据管理信息模型技术开发的综合医院后勤管理平台,其具备功能全面,业务配置灵活,使用模式统一,应用操作直观等功能,是医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想工具。
2.4 业务相关性与数据接口需求
医院存在多个业务系统,这些业务也存在一定的关系,需要在各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所以就要求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既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也要和医院主要的业务实现数据共享,尤其是医院信息系统(HIS),而医院使用的HIS系统往往由不同版本,所采用的架构及技术也存在差异,在不同的软硬件环境中运行,所以可靠的医院后勤管理系统需要支持主流的数据接口技术协议,具备灵活的数据接口能力。
3 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
3.1 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简介
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是利用软件辅助硬件建设的,医院后勤管理智慧化是一套具备高品质的应用服务体系,具备独特的任意管理信息模型技术,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管理概念进行按需的数据资源定义与使用;它独创的以管理信息为基础的业务框架标准系统,可以自如随着不同管理业务的变动和发展而变动;同时也具备后勤基础业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扩展能力,是一个可以使其支撑多业务医院后勤信息系统平台;可通过直观多样的数据接口技术功能实现数据集成软件和数据集成中心。设置一些符合国际标准的分析算法和图形,就可以获得支持医院管理层所需要的决策的数据分析。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和量化分析方法,实现医院后勤整体发展的最终目标。
3.2 医院数字化后勤系统模块
医院数字化后勤管理系统建设包含五大管理项目:报修管理、巡检管理、运送管理、被服管理、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
报修管理:将原始的电话报修转变为电脑、手机、电话多渠道报修;实现报修受理的高效、报修完成的及时、报修监督的到位、报修满意的提高。
巡检管理:巡检的过程中,借助手机APP完成一系列巡检工作。巡检任务到达巡检地点才能解锁。防止工作人员未到巡检地点而随意输入巡检结果。
运送管理:其优点包含利用手机APP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运送制度;实现闭环管理,效率监控,增加临床满意度。
被服管理:优势包含使原本的脑力记忆、二次污染的纸质三联单模式走向了实时对账、清洁环保的无纸化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出洗涤中心欠发科室的被服数量;实现科室与洗涤中心数据的实时交互和更新。
数据分析:为医院实现人、财、物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4 数据化后勤建设在医院运I管理中的优势
当今医疗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医院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考虑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时,需要始终把握医院的培养目标和特色,通过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后勤管理能力,体现服务育人宗旨。数字化后勤管理相对于传统的医院后勤管理 具有“四大优势”。
第一,建立起后勤信息化系统最为突出的亮点,就是实现设备的运行控制与管理。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分析,可以实现设备设施的有效管理,让维修变得有计划性,不再是突发性抢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将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实现高效的节能管理与能效分析。利用遍布各个节点的传感设备,能准确地把各处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地反映出设备的耗能状况和设施有漏损,让后勤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让医院实施全成本核算成为现实。
第三,人力资源的节约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全摆脱了以往的“人为”管理因素,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去解决问题,管理变得更标准,发展变的可持续。
第四,最为重要的是,后勤信息化系统为院领导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分析,为日后的设备采购和成本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并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改进的滚动圈。
5 数字化后勤管理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数字化后勤集成平台系统的建设两大目标,其一,目前最现实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以监测、考核和数据挖掘为目标的能耗监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互联互通,将能耗监管系统与设备运行监控平台相融合,通过设备运行状况与能效分析,优化设备运行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其运行效能;其二,将智能化和IT技术与节能和设备运行相结合,开展数字化智慧后勤建设,可以实现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对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控制运行成本,促进医院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要继续全面推动医院后勤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通过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促使医院后勤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与规范化建设,继而推动医院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将在逐步完善能源监管平台和运维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完成医院后勤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医院后勤信息化、精细化、标准化建设。
最后,信息化不仅是技术的变革,同时是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变革。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周期长、任务重,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实践、深入思考、及时总结、广泛交流,发扬总务后勤肯吃苦、能吃苦、不畏艰难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我院后勤实际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薛万国.手术室信息化建设与医疗安全[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9-10.
[2]黎建青.改进流程管理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2(10):55-56.
[3] 邱明辉,刘同波,薛万国,等.手术进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1):45-47.
篇5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国上下都掀起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热潮。门诊量激增与医疗业务个性化需求的增多,造成医院现有业务系统不堪重负,各级医院都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信息化部署,除了传统的HIS、LIS、PACS等系统在各大医疗机构得到部署与启用,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与专科医院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应用,移动医疗、远程会诊、临床路径的电子化、智能楼宇的建设、数字中心云化等系统与应用正逐步走向数字化医院部署的主流。在这样的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医院数字化与HIT相关技术的探讨十分热烈,对于HIT热点问题,医院的信息主管们都有各自的需求与理解。
近日,由卫生信息委员会和数字医疗专业委员会联合福建省卫生医疗行业计算机用户协会共同举办的“迈向智能时代数字化医院暨等级医院评审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来自全国近百位医疗信息化专家、医院院长、信息主管、工程师汇聚一堂,分别以“智能型数字化医院”与“军队医院等级评审”为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福州总医院院长吴志成、福建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张守臣、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原主任宁义、联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雄、福建省卫生厅信息中心主任俞建明、476医院院长鲜荣华等相关领导莅临本次大会指导。本次会议由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主持。
福州总医院吴志成院长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是现代医院建设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医院的临床、管理、运行和服务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院的需求的快速变化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化医院朝着越来越全面、专业和智能的方向发展,这次研讨会把智能化和等级医院评审作为主题,既瞄准了发展方向,又紧贴了医院的实际,相信会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等级医院评审工作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在随后的会议当中,联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雄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考”的报告中主要提出了医院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他表示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推进,信息支撑保障作用与日俱增,信息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也被赋予了“无所不能”的待遇,事事依托信息化、处处依赖信息化的现象比比皆是。给原本只为满足管理需要而建的信息系统很大压力,一些医院原来的一些信息系统显然不能满足现有的业务需求,显得满目疮痍、不堪重负!这就给医院信息化建设者们赋予了新的使命,做好医院信息化不仅是服务为业务,也是服务为百姓,从根本上缓解普通患者的就诊难题,意义深远,可以说医院信息化建设者们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第二天的“军队医院等级评审“主题会议上,来自原307医院信息中心的宋博强主任(军队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制定专家)发表了主题为“军队医院等级评审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考”的报告。在此报告中,他不仅对军队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及标准细则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还带来了医院等级评审软件,在现场进行了介绍。
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是军队曾多次作为医院评审专家参与医院评审,在会上,他提出了自己对于医院评审的几点体会,他认为:1、领导重视是核心。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必要的经费投入,信息化较难取得进展;2、队伍建设是保证。作为信息主管要有团队意识,培养核心骨干,提高团队凝聚力,团队的稳定是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基础之一;3、日常的工作是关键。迎评工作尽管准备和突击很重要,但关键还是日常的组织、管理,只要平时工作到位了,迎评工作就会既轻松又到位。
两天的会议精彩而紧凑,各位专家对自己擅长与熟悉的领域做了相关报告。纷纷就目前数字化医院建设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未来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方向都做了热烈的探讨。
总医院原计算机室主任任连仲、广州总医院信息科主任田燕、无锡101医院信息科主任陈一君、福州总医院医学工程科主任倪萍、泉州180医院信息科主任程钦安、漳州175医院工程科主任严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郑西川、浙江大学教授吕旭东分别作了“HRP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利用网联网技术搭建医疗急救平台”、“从模糊到清晰――迎评工作体会”、“临床工程师面对的挑战及应对之策”、“医院数据中心设计核心技术”、“军队中心医院医学工程科等级评审体会”、“智慧医院建设中的信息集成与规划”、“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的报告。为行业从业人员及医疗产业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为行业管理者提供了参考,促进了医疗信息化建设与等级医院评审的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智慧医疗领域的相关厂商也在大会现场设置了展区,向业内人士展示了自己的智能产品。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仪式同时也在会议期间举办,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悉,大会现场的新书名为《迈向智能医疗 重构数字化医院理论体系》,是原福州总医院的院长王海林与福州总医院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科主任陈金雄共同执笔完成。内容涉及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多个方面,丰富精要,观点鲜明,得到业内专家一致好评。
会议的最后,与会代表们都纷纷参与本次会议受益匪浅。陈金雄主任表示,在智能化时代,数字化医院建设将是未来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作为工作在技术一线的医院信息主管,应该抓住当下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机遇,立足根本,钻研技术,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争取做到信息化引领医院业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助力医疗改革更好的推进。
篇6
“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新模式,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长远的巨大机遇,西部城市要在智慧化过程中做牢做优基础、做强做大产业、做大做美城市、做实做好民生,加快跨越发展。”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蕾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发展的机会更平等,西部地区应该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互动发展的进程中,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平台和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力争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发展改革的新引擎。
加强公共基础性平台建设
绵阳市政府将统一规划和利用包括云计算中心、城市信息资源“大数据”、安全保障等基础性、通用性的应用系统,确保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避免重复浪费,特别是在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政府部门将带头进行云计算服务,力争将软硬件投入成本以及维护费用降低30%以上。
目前,绵阳市已经建立了云计算中心,通过物理集中的方式整合网络资源,政府各个部门除特殊需要外将不再新建机房和设备,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将逐步统一到云中心平台上。
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绵阳市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利用大量有用的信息帮助政府决策。
现在,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系统平台建设,还将完善建筑物数据库、地下管线系统、国土资源数据库、基于GIS排水防涝,以及环保、宏观经济等数据加载。
突出特色进行试点
绵阳市根据自身的技术条件和实际需求,统筹推进智慧项目的应用,在城市管理、公众服务和重点行业领域扎实推进智慧城市项目的应用示范,包括智慧政务、信息公开、行政权利公开等。
智慧交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绵阳市将从交通管理、公交监控、电子站牌、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游导服务等方面推进智慧城管和应急系统,主要从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建筑工地安全监控、房地产及保障房管理系统以及综合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警务安全监控、城市水务监测、排水防涝以及消防、气象等灾害防控等方面,统筹建设城市应急指挥联动平台。
在医疗方面,将整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及医疗机构的电子病例,逐步推行远程医疗、远程监护、医疗诊断等辅助决策项目。
在智慧教育方面,将建立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特别是加强绵阳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的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环保方面,逐步建立环保监控综合管理平台,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止、饮用水水源保护等进行信息化监管。
绵阳市积极促进重点发展4G手机、平板电视、二次雷达、人防机动指挥通讯等军民融合的电子产业,做强关键元器件,做大电子功能材料产业。
同时,集中打造绵阳科技城软件产业园,积极开发基于数字家庭、移动互联、物联网等系统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以及IC设计和应用软件,推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消费,到2015年实现软件产业收入100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此外,大力推进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绵阳)基地建设。绵阳市今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数字家庭应用产业基地”,是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数字家庭产业应用基地,下一步将依托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家居产业,构建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平台,培育和引进相关的系统集成商和内容提供商,拉动信息消费领域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
实现“一卡通用”
目前,绵阳市的市民卡分为标准卡、大众卡、手机市民卡三类,全部融合了金融IC卡标准,同时也兼顾了住建部、卫生部等其他行业标准。
其中,绵阳市发放的标准卡与现在卫生部发放的居民健康卡合二为一,开通业务涵盖公共服务、金融应用、社会管理等几乎所有方面。目前,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除了社保和医保其它的都被纳入“一卡通”里。
交通出行已经推行“一卡通”,包括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出租车的停车、缴费。此外,交通违章罚款以及部分加油、加气站也将逐步推行“一卡通”。
在公用事业方面整合了水电气以及通讯、有线电视缴费等功能。在公共服务方面,五险一金查询、人力资源培训、低保救助、优抚安置、赈灾救济等行政服务收费领域,也将推广整合应用。
医疗卫生方面,主要通过居民健康卡进行整合,包括就诊、预约、诊疗以及健康护理、预防接种等方面都要实现“一卡通”功能。
教育文化方面,图书馆借阅图书、旅游景点的参观游览以及学校的学生卡也要统一到“一卡通”平台。
小额支付方面,主要解决部分超市、酒店、便利店的小额支付问题。
“企业园区、社区的应用作为‘一卡通’的扩展功能,交给社会进行选择,公众如果选择‘一卡通’,便会纳入整个系统,通过社会化运作方式进行。”郑蕾介绍说,“一卡通”运营管理由一卡通运营管理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而此前绵阳市的建设思路是政府投资“一卡通”工程,按照市场化运作,现在将由专业公司进行投资,政府不出一分钱,“一卡通”工程整合了多种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增强了居民健康卡、手机支付和手机自助金融等功能,真正地实现了“一卡多用,一卡通用”。
篇7
医院智能化内涵
无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沈崇德介绍道,医院智能化系统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逐步融合了管理、临床和后勤管理,包括智能建筑等领域。而医院智能化系统的范围在业内实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医院智能化系统包括了医院信息化与建筑智能化两方面的内容,而医院改扩建或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化更关注狭义的医院智能化系统,即信息基础设施的设计、部署与建设,机电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与建筑功能关联的医院专项应用系统等,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等核心应用系统的有效应用和未来拓展奠定基础。
医院智能化系统的主要构成
据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陆伟良介绍,医院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是综合性的医用工程,它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总集成,每一系统又包含丰富的子系统,相互融合,构成了完整的医院智能化系统。只有医院智能化建设才能实现医院数字化的最终目标(图1)。
对于医院智能化系统分类,沈崇德介绍,目前方法有多种,若按医院智能化子系统的技术类别,可将智能化系统细分为七大类子系统,主要包括:
网络通讯系统
网络通讯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最基础的硬件设施。该部分为其他智能化系统提供可靠的通讯传输通道和网络平台。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存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还包括语音通讯系统、数字网络时钟系统等。
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针对医院人员流动量大、身份复杂、易发生偷盗等安全事件,以及医患纠纷发生后无法取证等一系列问题而设计建设。主要包括:智能数字电视监控系统、实时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巡更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消防安全管理系统等。
多媒体音视频系统
多媒体音视频系统主要是有关音频和视频的子系统的集合,包括医院多媒体会议系统(行政办公会议室、学术报告厅等)、媒体显示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和公共广播与背景音响系统等。
楼宇自控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是监控医院大楼主要机电设备,为医院创造舒适环境的系统,起到节能和科学管理的作用。其主要由楼宇自控系统、抄表计量管理系统、智能空调节能管理系统和智能灯光控制管理系统、医用气体监测管理系统、医院物流传输管理系统、楼宇智能集成管理系统等组成。
医院专用系统
医院专用系统是提供医疗特定功能的智能化系统,其与医院的业务和流程关联紧密,专业性非常强,主要包括:呼叫系统、分诊排队系统、整体数字化手术部及手术示教系统、探视系统、母婴匹配与婴幼儿防盗系统、病患定位系统、一卡通系统等。
机房工程
机房工程主要由信息中心机房、安防消控中心机房、楼宇机电设备管理机房、楼层接入机房等组成。包括机房布线、不间断电源、防火、防雷、防静电、智能监控等系统。
医院信息化应用系统
医院信息化应用系统可分为医院临床信息体系、医院运营管理信息体系、医院客户服务信息体系、医院知识管理信息体系、医院后勤保障信息体系、区域医疗协同信息体系、物联网应用信息体系等,每个体系涉及一系列应用系统,如医院运营信息体系主要是围绕医院人流、物流、资金流管理和日常运营相关的子系统,包括HIS、HRP、OA等一系列子系统。
医院智能化现状
对于我国医院智能化发展现状,沈崇德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医院开始应用计算机参与医院管理,由单机系统逐步发展为网络系统,由“以财务结算为中心”的业务管理系统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过渡。21世纪初开始,医院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几乎涵盖了所有医疗机构,信息化在医院的应用领域由管理向临床、科研、教学、后勤等领域拓展,由信息应用的条线分割向大规模一体化开放式的医院信息体系建设发展,由单个医院向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由单纯的数据采集存储向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化方向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为医院数字化打开了另一片更为宽广的空间。
医院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度发达,提供高质量的医疗资源以服务民生,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新医改中,更是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用信息技术提高医疗资源的管理水平,以此为契机,智慧医院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建设的热点。
篇8
德国工业4.0战略的三层视野
国家视野:德国政府于2011年公布《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涵盖工业4.0、数字化进程、智慧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课题;2013年4月推出《实施工业4.0战略举措的建议》。2014年11月颁布《工业4.0标准实施路线图》
欧洲视野:2014年8月,德国政府颁发《数字化议程2014-2017》,对接欧盟数字化议程项目。在实施工业4.0战略后又提出“数字化议程”,目的之一是通过“产业的数字化”,包括智能制造与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为德国开辟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并为工业4.0体系提供长久动力。
国际视野:国际竞争方面,美国政府于2012年推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同年12月通用电气(GE)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2013年8月我国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由此,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德国的“工业4.0”等殊途同归的工业发展战略为世人瞩目。
国际合作方面,2014年10月中德两国《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纲要第二部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金融领域合作”,设 “经济”、“工业4.0合作”、“金融”3大主题。涉及工业4.0合作的内容有: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进程应由企业推进,政府政策支持;建立两国工业4.0对话机制;将工业4.0议题纳入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进一步深化两国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合作。为此,工信部苗圩部长在讲到德国工业4.0与中国两化深度融合关系时,使用了“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三个关键词。
工业4.0的国际探索与实践案例
据2013年德国“工业4.0前景”报告,47%的公司已积极参与工业4.0计划,18%的公司参与了对工业4.0的研究,12%的企业已开始实施工业4.0计划。笔者认为,德国企业既往成绩斐然,目前是实施工业4.0战略的主角,探索最佳实践众望所归。
工业4.0最佳企业实践
根据文献研究和笔者2014年访德交流,工业4.0实施既包括工业4.0创意单位西门子、博世公司和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等,也包括其他诸多企业,如软件企业SAP和大众汽车;此外,德国专家还指出诸多中小企业正在努力践行中。据罗兰贝格报告(2014),工业4.0最佳企业实践包括:
德国通快公司作为工业4.0技术提供商,实施了首例“社会化机器(一种人与技术交互而达成产出的环境)”案例,据称其产品的每一个零件都是智能的,保留着以往加工的所有信息;同时各生产装置都因互联而知晓彼此的加工能力,以便生产流程可以自动优化;用户也得以实时介入乃至干预产品的加工。
德国西门子公司实施工业4.0的医疗工程,一改需要废时多日适配患者的标准化人造膝盖和髋关节,在工业4.0方案下仅数小时即可完成个性化产品的人体植入。
英国劳斯莱斯公司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航空发动机元器件,采用轻型材料,并将原需18个月的订单周期(源于复杂工艺工装)大大缩减,显著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法国达索工业软件公司,重视工业4.0在产品开发与生产集成方面的应用,实现了从工程到PLM,进而演进到集成虚拟-实体平台的工业4.0模式,核心内容完整的3D数字化工艺设计、制造和数字化生产线解决方案,以及3D数字化体验平台。
工业4.0实践案例
【德国博世公司实践案例】作为创意和发起单位,博世参与了德国工业4.0战略的制订,其实践也较完整地表达了工业4.0的内涵。
物联网和务联网(IoTS)参考模型:从底层向上依次为物联网、互联网系统与服务平台、务联网、应用领域等四层,通过机器间(M2M)的无线网络互联、业务流程与业务规则的改进,形成了物联网与务联网模式。物联网的IT技术环境包括M2M语义获取、数据归集和大数据处理;务联网的IT技术环境包括互联的企业、互联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服务等。博世提供了物联网套餐或工业4.0“工具箱”软件系统,为制造企业提供软件创新解决方案。
“智慧工厂”模型:通过集成IT技术与企业生产的新型商业模式,智慧工厂主要由产品研发与流程,感知与互动环境,生产加工环境,也包括柔性工厂、联网生产、预测性维护等内容。智慧工厂的外部界面包括自适应的物流模块,通信与服务模块,以及云服务的“技术和交易市场”。
工业4.0的应用:智慧服务是工业4.0的核心概念。博世推出“预测性维护”的智慧服务产品,包括实时解释机器与传感器数据、分析机器数据及故障预测、规划维护流程、集成企业IT等环节。对制造企业客户,好处是提高设备的整体效用和系统运行可靠性,有效利用零部件和产品的最大服务生命周期,并提供专家知识的积累和传递。预测性维护的“远程服务门户”可集中访问客户的机器和系统,并完成远程软件更新。
工业4.0路线图:博世演进开发的工业4.0系统,第一阶段开发远程服务门户,包括通信平台建设、对象的状态监视和预测性维护模块;第二阶段开发基于对象的数据,包括智慧化的适应性测试、物流运输和库存数据等;第三阶段将开发数据挖掘和分析系统。
【德国西门子公司实践案例】作为倡导者和践行者,西门子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了工业4.0示范,表达其构建未来智慧生产的能力。
西门子的工业4.0观:未来企业新增竞争力,将来自通过增加能源和资源使用率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更多的复杂产品和更大的数据量来缩短产品入市时间、个性化的规模定制和更高的产能来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工业4.0宛如“算法化的生产棋盘”,通过联网的嵌入式技术,与分布式的CPS系统交互,其产品因“纵向集成”而包含加工信息,其生产组织因“横向集成”而包含整个价值链的自组织信息,其生产流程因“端到端的集成”而体现依实时场景的灵活决策。
强调工业信息技术和工业软件:各类计算机辅助应用软件、产品数据的协同管理系统、数字化制造软件、3D流程设计与工厂分析工具、制造执行系统等,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各环节的紧密相连,优化生产过程。西门子工业部门雇佣了7500位软件工程师,为其7万客户及750万PLM协议用户提供专业服务。
“智慧生产”案例:西门子安贝格工厂生产高度数字化,可独立于实体生产进行仿真与优化;安贝格采用制造执行系统,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允许在一分钟内更改产品及工序;工厂的测量事件达每日100万以上,采集后由中央系统保证其数据的一致性;每一件产品都带有其加工信息,若发现差错,控制系统可依既定工序进行干预和纠正。由此,安贝格百万缺陷率仅为15%,成为产品误差最小的企业。
设计智慧工厂,构建贯穿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按提高企业生产整体竞争力的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始,经过“生产规划”和“生产工程”,到“生产实施”和“服务”等5个环节,展示了工业4.0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特征。在“产品设计”阶段,实现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全面优化企业的产品研发流程。在“生产规划”阶段,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PLM解决方案,客户在实体生产之前即可对生产流程进行模拟检查和优化,并保证虚拟生产模型与实际生产设备间的无缝互动。在“生产实施”阶段,一改传统单台产品的优化模式,转而采用“全集成自动化(TIA)”概念的“集成驱动系统 (IDS)”,一站式地实现了产品系统的增值。
CPS概念的“数字化企业平台”: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数字制造的载体,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共同的数据库和集成工具链,集成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生产过程软件和硬件,达成各种产品元部件生产之间的无缝集成。西门子已开始为我国企业提供数字化企业平台解决方案。
启示
以上国际案例的共性部分,包含对CPS系统的认可、对三大集成的重视、关注智慧工厂和智慧生产的主题探索。案例中采用新兴技术已是标配,构成了工业4.0的高价值内容,这也解释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的工业4.0部分,专门强调“进一步深化两国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合作”。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测绘;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推动了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并且对于我国综合实力有一定的积极效益。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环保、节能、交通、治安、产业机构优化等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增长,需要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以及管理体系来维持城市发展的稳定性。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渗透,“数字城市”成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
1.城市规划测绘
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其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现阶段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构成了数字化测绘体系,主要以网络通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以及遥感技术为中心,全面提升我国测绘水平。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其发展与产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现阶段城市规划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其测量结果有重要影响,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城市规划测绘学科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加深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增长。信息化城市规划测绘是立足于数字化城市规划测绘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城市规划测绘设备以及仪器的创新,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1]。城市规划测绘是在网络环境中为使用者提供各项城市规划测绘信息服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城市规划测绘学科中的实现,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城市规划测绘技术进步的需求。
2.城市规划测绘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性工作
2.1信息感知
对城市信息按管理需求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动态监测,其主要是通过末端传感器、底层传感网关以及上层感知传送管理系统这三部分的应用。现阶段的网络建设中,多以满足流量大、在线时间长为目标。但是城市感应网络的要求多为流量小、在线时间短、随需信息感知[2]。所以,网络带宽并非其建设过程的重要问题,而如何构建适应其要求的数据传输以及信息传感管理,成为城市信息感知的制约问题。
2.2便利协同
多信息系统的联合运作,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交互式处理,智能化系统能够对反馈信息进行迅速、灵活、准确的分析并且有效解决问题[3]。所以,协同运作是构建完善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才能够做出智慧型决策。
2.3智能处理
测绘技术对数字城市的构建起到了重要影响,具有位置信息获取、传递、定位等功能。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利用空间资源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利用我国空间资源,将空间技术融入数字城市的建设并促进我国城市发展、产业转型等方面,是我国发展数字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城市管理系统需要具备分析、建议、行动、事后评估等能力,能够为决策提供支持,实现智能化响应。
3.城市测绘应如何把握数字城市提供的发展契机
第一,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有效措施数字城市的建立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提升了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对测绘技术的创新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数字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城市规划部门需要明确城市测绘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方案,积极与数字城市建设相关部门展开交流与讨论。例如,宁波市通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生态文化等方面出发,全面构建智慧城市,并通过多年努力,将宁波市建设成具有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并力争在2020年进入国际智慧城市的名列中。第二,规范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城市测绘正在不断向信息化测绘转变,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但是目前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就需要明确测绘技术的辅助作用,突出测绘技术的积极影响,强化测绘技术的积极效益。信息化测绘服务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测绘学科的长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北京市通过《智能北京行动纲要》,对城市管理中60多个项目进行规划,包括智能交通、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在2015年无线宽带将全面覆盖北京,并实现北京市物联网[4]。第三,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多个领域、多种学科以及多种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并逐步向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目前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普及,加速了民用的推广进度。随着测绘学科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以及用户对空间地理位置的需求,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推动数字城市的发展。
结束语:
篇10
以2009年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颁布实施和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加快发展新阶段。5年来,经过顶层设计、动员部署、组建机构、项目建设、建立制度等5个环节,始终坚持把林业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效益的重要抓手、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林业部门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融合、创新、服务、提升”的发展理念,全国林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每年都取得10大突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林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80%以上的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专门机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全国年均投入专项经费5亿多元;网站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网站群;标准制度逐步完善,制定了20多项制度、50多项标准;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促进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13个示范省、25个示范市、50个示范县,推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示范成果。林业信息化有效支撑了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信息化有效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信息化有效拓宽了生态文化传播渠道;林业信息化有效提升了林业行政服务水平。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选择。
一、智慧林业的概念与背景
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智慧化发展的浪潮,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项目快速在各地创新发展。智慧林业,就是在数字林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智能化、物联化手段,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智慧林业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领未来林业工作、拓展林业技术应用、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增强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智慧林业与智慧地球、美丽中国紧密相连。智慧林业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林业高效高质发展。智慧林业的关键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服务规范,形成互动化、一体化、主动化的运行模式。智慧林业的目的是促进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等协同化推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智慧林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的智能、安全、生态、和谐。智慧林业包括基础性、应用性、本质性的特征体系,其中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协同化,本质性特征包括生态化、最优化,即智慧林业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作用日趋突出。党的十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近期,国务院又相继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信息科技为支撑,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高效的利用、更科学的决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林业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加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
智慧林业在发展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的双重历史机遇下应运而生。
二、智慧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林业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打造智慧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阶段迈向智慧林业阶段,是林业系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内在需要。数字林业阶段以林业各种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主要特征,重点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实现林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智慧林业阶段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使林业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智慧林业的建设原则。建设智慧林业,要更加注重信息与林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二是融合创新,标准引领。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提升。统一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运行,强化各级林业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信息安全水平。四是服务为本,推动转型。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推动林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智慧林业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集成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决策、业务协同、便捷高效的政务体系,实现信息化与林业全面融合,为全面建成智慧林业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慧林业,有力支撑林业改革发展。
三、智慧林业的总体架构和主要任务
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一是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架构,抓紧建设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满足林业物联网接入和大数据量传输等需求。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林区无线网络建设,有效提高林区网络通信覆盖率,为拓展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条件。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物联网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智能感知、林业资源智能识别、林业灾害智能监测、林业信息智能推送的能力。四是完善以卫星、航空护林飞机等组成的“天网”系统,提高林业空天感知能力和监测效率。五是实施林业应急感知工程,建立全覆盖、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沙尘暴监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等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林业部门的互联互动。
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一是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二是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建设,推进办公智慧化和协同化,规范办公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适应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林业微门户、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以更加新颖、活泼、便捷的形式,服务林业、林农和公众。四是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服务平台和信息工作,统一管理基础数据资源;各业务部门承担本单位业务信息的内容保障,供有关部门共享使用。
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覆盖各级营造林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效果监测、统计上报等环节的一体化营造林管理系统,为营造林工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提供多级林业资源分布和动态信息,支撑林业科学决策。三是建设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智能化管理,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工程。在智慧生态旅游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建设智慧林业商务拓展工程。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建设智慧林业社区工程。加大林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林区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四、智慧林业建设路线图
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智慧林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依据各工程项目的紧迫性、基础性、复杂性、关联性等,建设智慧林业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
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在现有林业信息化成果基础上,选择基础性较强的中国林业大数据工程、中国林业云建设工程、下一代互联网提升工程、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优先建设,为后续的智慧林业的全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