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

篇1

水利工程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关乎国计民生,从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到运营管理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协调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庞杂的信息,对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信息支撑技术要求更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水利工程信息化满足了工程参与各方的资源共享要求,整合、优化了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的信息资源与实体资源配置。借助于水利工程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并且根据统一的信息格式与标准,生成数据报表,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信息接收方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及时高效决策,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并不是由需求驱动,主要靠技术革新来推动。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主要从特定的技术方案出发,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组织业务的匹配程度,同时忽略了工程参与者的真实需求和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应当以信息技术与业务组织的匹配关系为重点,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模型,以实现业务通用性。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2.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不仅仅指信息技术本身的应用,它是与组织需求密切相关的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现有的业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改进,然后开发和利用计算机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不仅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同时也是组织架构与沟通机制、信息共享与知识创新模式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涉及不同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不同工程之间以及工程与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等一系列问题。

水利工程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参与方,面临不同的管理问题,相应的信息化需求也不相同。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管理信息化主要以规划为主,这一阶段的需求是设计的可视化和工程所产生效应的预测。主要包含工程投资计划情况、工程预期效益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在工程建设阶段,参与的协作单位较多,信息系统需要支持跨地域、跨组织、跨时段的协作。工程建设阶段的管理信息化以施工为主,实现施工现场的精细化、自动化控制。由于施工现场劳动密集,人员流动大,物料控制要求高,需要将现场信息及时传达至控制方,对工期、成本和风险加强控制。水利工程的运营期具有长期性,管理信息化主要以监控、维护为主,通过信息化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确保工程的健康合理运行,以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

水利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相对独立,不同阶段的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重点不相同,信息化的需求也不相同,所以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采用的技术平台也不相同。还应当建立与技术平台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工程案例知识积累与创新机制。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可以归纳为运营管理、伙伴协作、公众服务和集成创新[2]。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应当包括整个生命周期,涵盖组织管理、组织沟通、资源调配、产品生成等方面,其内涵可以归纳为:公众服务、建设管理和集成创新(见图1)。

2.1.1公众服务

水利工程项目关乎国计民生,是公益性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会影响公众居住环境、移民安置,在信息时代,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工程项目建设的信息透明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水利工程项目享有知情权,需要了解工程项目的概况、工程项目建设的必然性、施工期和运行期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等洞时,社会公众需要一定的渠道向主管部门、项目建设方等提出意见与要求。由于社会公众的信息诉求,需要建立工程项目信息平台,通过项目信息门户,将项目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传达,特别是一些热点工程项目。同时,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门户与项目建设方交流、互动,提出要求与看法。建立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平台不仅可以保证社会公众对项目的知悉权,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透明度,为社会公众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监督提供了渠道,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可以集思广益,发动社会公众为项目建设谏言献策,使项目更加顺利地实施。

2.1.2 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建设管理不仅是指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管理,还包括水利工程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水利工程决策阶段主要是论证工程的可行性,得出评估报告。对水利工程而言,生态环境影响及移民等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水利工程设计阶段主要是实地勘察,绘制工程图纸。施工阶段工程参与方众多,涉及面广,在过程上,它包括了工程前期准备阶段、主体工程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在专业分工上,则体现为对工程招投标、工程概预算、工程进度、工程合同、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物资材料移民安置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化管理。

2.1.3集成创新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技术、工艺复杂,相关或类似工程建设知识的积累与创新,能够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水平,降低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吸收类似工程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等。同样,该工程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为其他工程吸收、利用和再创新。不同工程之间通过知识集成创新的方式,构建工程管理知识库、管理案例库等,最终实现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决策支持和智能化。

2.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不仅限于单纯的项目信息系统规划。信息化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效益最优为原则,而不是阶段最优,尤其不是建设阶段最优。目前,大多数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建设前都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远近期规划,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大盲目性,导致信息化建设成为办公自动化的一部分,而不具有全局性。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导致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等难以整合,造成资源浪费。此外,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考虑建设的可持续性,将信息化作为一次性项目完成,缺乏后期的维护,使得系统跟不上业务发展,最终导致系统不可用。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全生命期的信息化。整个生命周期应当执行统一的、分层次的信息化规划。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集中于工程运营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决策期即工程前期和建设期的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工程运营期的管理工作较为常态化,信息化建设体制、信息化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体系最为成熟。管理前期即管理的规划期,由于涉及管理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决策等业务工作,对于信息智能化支持要求较高,所以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的建设期涉及参与方最多,信息交换及共享较为复杂。其信息化的程度与水平较低。在管理的生命周期当中,运营期的业务流程清晰,管理常态化,信息化的程度高,而其他时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在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由于信息化的水平差距较大,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问题亟待解决。

3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领域模型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资源。信息源可分为资源、施工活动、产品、项目管理组织及外部管理组织5种,这些信息源可称为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G简称“要素”。基于这些要素进行抽象,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领域模型。其中,要素包括与工程建设及运营相关的各类组织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及人员领域模型描述的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主要包括组织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和业务构成模型。

3.1组织构成模型

组织构成模型包括项目参与方的管理组织形式和项目的管理模式。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参与方,因而会产生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的构成也就有所不同。管理模式主要由项目的管理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对象构成I信息的流动方式与效率依赖于管理组织的结构。一般而言,工程项目参建方主要包括业主、施工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方以及供应商等。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地域分散,每个工程项目包含的信息庞大。各类水利工程项目需要统筹规划,需要实时掌握工程项目的建设信息,以保证资源调配合理、投资分配均衡。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涉及与工程相关的多个组织和社会公众,是典型的跨组织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利工程,具有实体设施投资巨大、技术标准复杂、建设及运营周期长等特点,例如三峡工程。此外,大中型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民生及国民经济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及参与者的分析,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中所涉及的各类组织及人群划分为建设组织、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

3.2资源构成模型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消耗资源和周转资源两类。周转资源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分为管理人员和工人;消耗资源主要包括构件原材料和混合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此外,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包括征地移民、生态效应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利工程项目消耗各种资源多,需要多专业的联合作业,项目建设技术、工艺复杂,有效地利用公共资源,可以降低工程建设风险,实现异构组织的资源共享。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借鉴相似工程的方法和教训,也可以作为案例,为其他工程所借鉴和利用。

3.3业务构成模型

业务是由具体的管理活动组成的。水利工程管理的业务包括造价管理、财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文档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业主、政府主管部门、施工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方以及供应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例如政府部门主要承担监管与审批职能,施工承包商以工程建设为主。管理中涉及的业务也不同,其业务构成模型也具有独特性。

4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架构

组织构成模型中存在建设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三大类实体。组织构成模型与业务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协作与整合,进行信息、资源交流,产生出与组织管理模式相匹配的业务系统。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中,各组织现有的信息系统是为适应本组织特定的需要,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引入的。由于技术周期性更新,不同阶段技术发展水平不同,考虑到组织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信息系统逐步引入和更新,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各组织的信息系统大都以孤立的方式运作,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通过建立集成式的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可以在充分保证现有业务系统流畅运行的情况下,形成较为合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包含公众服务、建设管理和集成创新三方面的内容。依据组织构成模型、资源构成模型和业务构成模型的实体要素,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不同参与方、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工作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形成不依赖于特定技术平台,能够提供跨组织、跨地域的,为整个生命周期提供信息化指导的信息化架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服务层(见图2)。

4.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信息化架构的其他层面提供统一的支持,为系统提供运行环境。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公共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上层流程及业务系统提供共享的物理平台。基础设施层的网络部分包括有线、无线及其他特殊网络的园区网络。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一般位于偏远地区,无线网络覆盖性较差,多使用有线网络。使用虚拟网络将园区网络与外部网络整合,保证了网络的逻辑独立性,在图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施架构理集中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基础设施层的公共设备包括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服务器、数据采集装置设备等,为水利信息采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的传输与共享服务。在基础设施层面,依托网络整合,达到了设施共用。

4.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主要功能是统一存储和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以数据管理系统为依托,以数据交换系统为保障,为各主要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并协调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关系,提供一致的数据查询、管理和维护,实现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共享。基础设施层的数据库硬件及网络资源进行物理集中,数据资源层的数据库资源进行逻辑集中,两者结合形成独立的数据资源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数据资源层包括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交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水利项目数据库、基础业务数据库,以及与之相关的存储备份、灾难恢复机制、数据安全机制、数据接口标准等。

4.3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是一系列应用系统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面向用户的具体应用,提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协同工作平台。根据具体的业务需要,动态配置与升级应用系统。业务系统之间大多为异构平台,其数据交互与信息共享通过数据资源层实现。具体而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业务应用层,主要是实现监理、施工、勘察设计等水利相关企业对本单位多个水利项目建设进程的掌控,包括进度控制、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信息查询、动态跟踪管理等。

4.4服务层

服务层向用户提供系统界面,同时也是信息门户和交流渠道。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各应用系统身份验证部分的剥离和重构,实现用户的单点登录和多种应用。同时,对信息集成,向组织与合作伙伴信息,提供系统远程应用。办公自动化和工程案例知识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基于此平台实现。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现代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2.068 

0 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化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基础性工程——水利工程,也逐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以智能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介入手段将电子技术融入到工程实施项目当中,一方面提高施工科学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为工程后续建设提供快速支撑系统。因此,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管理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1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在我国属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建设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密集化产,它的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七五”期间,当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对水情信息的汇总和处理来开展工作。从 80 年代开始,水利信息化开始着手开展对信息源的处理。90 年代更是开始了向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转变。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形成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并最终促使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成。此外,也建成了水利信息保障环境系统,其中水利信息保障环境是指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管理在内的环境系统[1]。同时,在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之上也建成了相应的配套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是包括水资源管理支持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内的十大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国家防洪抗旱系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专项应用系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着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也加速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2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应用 

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技术,而是一种现实性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保证整体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采用信息化技术目的在于保证整体施工在设计阶段就是科学的。设计是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与基础,工程项目的实施都依靠项目的设计,此阶段,可以借助仿真系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整体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与设计,形成不同程度的预设项目与方案,在计算机分析系统的支撑下,对不同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有实施方案,从而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可以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完善整体设计,其中包括对整体工程进行设计的软件以及工程方案造价控制软件等,保证工程在设计阶段就接受非常严密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保证系统在未来运行过程中的科学性[2]。 

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管理需要借助非常严密的管控手段完成监控与质量控制,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整体工程质量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工程。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为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因水利工程一般工程量巨大,人为管理与设计很容易因各种因素疏忽其中某些重要要素,而采用信息化信息质量可以将所有工程材料转化为代码输入到系统当中,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材料比对,从而选出最有材料,并筛选与不合格的承包单位与材料。 

采用信息化技术对整体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可以采用不同测试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监控,并加强对控制材料进行多项审核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将涉及工程的所有工作技术人员录入系统,对不同的设备以及施工模块进行匹配,根据工程要求以及人员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与调整,可以防止出现因人为安排不当出现技术人员与工程施工之间出现差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在工程实施与控制阶段完成对整体工程预测,如采用gps系统与天气预测软件,在进行施工前对施工地点进行细致对比考察,从而最大程度消除天气与地理因素对整体工程实施的影响,同时,监察与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施工情况动态性的编录到计算机系统当中,直观的检测施工进程与施工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动态结果及时调整工程进度与方向,找出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使用不同的监控体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尤其决定了人类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更可以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度与科学性,从而促进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

Abstract: from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cases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and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and water information is discussed,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to water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water information into the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become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 information base.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water information,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21 世纪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腾飞的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日新月异,呈现出信息化、多元化的动态发展趋势,知识、信息、科技正通过智能整合和运用而转变成高效的生产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世界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水利现代化的概念和目标计划的提出,涵盖了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建设、行业制度与管理机制的完善、从传统治水走向科学综合治水等多方面。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必然越来越广,将在水利项目管理、工程建设、防汛抗旱、环境监测等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如何实现科学现代化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1 建设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1. 1 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共享各方信息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方便查找利用,利于把握整体工程建设背景与情况,因而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是必要的。

1. 2 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挖掘有效数据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工程的各种信息,例如工程工期进度等,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的数据处理功能完成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促进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这样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降低成本。

1. 3 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学管理与决策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建立在全局各方信息资源有效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在水利工程管理中,作为决策者的工程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挖掘到的信息实时掌握工程进度情况、资源调配、工程质量保障等各方面情况,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适时调整和控制,有效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2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 1 国内外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平台日益成熟。经过多年工程项目实践的锻炼与经验积累,涌现出一批较为成功应用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2. 2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目前主流项目管理软件,就是微软的Microsoft Project 等,可以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运算分析层,嵌入成为MIS 系统的一部分,实现了项目计划管理、跟踪控制等功能,输出项目实时进度信息。

3 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

3. 1 水利信息化的含义

水利信息化就是运用IT 技术,提升水利事业信息化程度和改进发展模式水利信息化发展将呈现经济学领域中的“长尾效应”,结合多点的、分散的信息资源采集、传输、处理与共享,达到前所未有的管理效率与生产效能。管理信息系统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正是水利信息化、科学化的实施。

3. 2 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提出以后,国家结合水利发展现阶段情势而提出的发展目标,宗旨就是全面提升水利事业发展管理水平,保障民生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局,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现代化管理体制为手段,科学化发展为目标,转变传统治水思路,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以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持与保障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3 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水利现代化将涵盖水利信息现代化、水利管理现代化、水利技术现代化等方面,其本身内涵比较丰富,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4 水利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传统水利事业的信息化进程较缓,新老技术的更替,特别是水利工作制度建设和科技应用水平上仍较落后,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从治水思路上、信息技术应用上、管理理念和体制建设上采取有效措施,必将为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5 结语

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多元化,信息传输与共享,信息处理高速、多媒体化和信息安全保障上。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管理控制,为全面实现

水利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 。

参考文献:

[1] 郭武山.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 8) :

[2] 王建武,陈永华.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篇4

当今社会俨然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对于水利项目来讲亦是如此。在开展水利项目管理工作的时候融入信息化体系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带动行业的发展。作者具体的论述了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它在项目管理方面体现出的意义。

关键词: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不论是在经济亦或是科技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就,此时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水利工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即管理工作开始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通过开展信息化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水灾等,同时还能够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不过实际情况是我们在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时候还面对许多的不利现象,比如设施不完善,工作者的工作水平不高等。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水利项目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步调变缓慢,所以,当前时期我们必须要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

1信息化技术的内涵及其在水利工程管理的优势

1.1信息化技术的内涵

对于水利项目来讲,信息化技术指的是将高科技合理的运用到水利建设工作之中。其作用办法是对具体的地形特点进行分析,借助处理工艺获取所需的地图,进而对项目合理测绘,恰当监管,最终起到促进项目创新工作的开展的意义。在开展水利项目管理工作的时候,借助电脑,我们可以更好的收集并且分析信息,便于我们更为精准的设计图纸。除此之外,借助电脑技术我们还能够从总体上监控水利项目。

1.2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的优势

第一,使得测绘工作更加精准。比对于过去的测绘方法来看,信息化方法的优点更加明显,它的精确性非常高,这样就不会出现误差,当我们分析地理事物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收集所需的信息,在这个前提之下更好的开展工作。当我们施开展建设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一些干扰要素而导致工作无法顺畅开展,比如勘查工作的难度非常大,此时就要依靠信息技术帮助我们开展勘查工作,便于我们获取更为精准的信息。第二,能够明显的提升效率。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水利工程管理中可以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更加高效率的完成对水利工程的测绘,从而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一体化是指通过计算机完成对于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完善统计,一步到位,把以前繁琐的步骤综合到一起,这样就能够提升效率。如在测绘时,传统测绘一个工作组一天最多只可以测绘200个地形点,而现在的数字化测绘则可以每天轻松完成测绘400个地形点的工作量。很显然这就能够提升效率,带动项目总体发展。

2当前时期水利项目的信息化状态

对于水利项目来讲,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切实的提升信息的传递速率,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处理问题,因此凭借这些优点它依然成为了当前水利行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方法,同时它还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水利事业发展到全新的阶段了。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已经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不过,在具体的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面对很多的不利现象。接下来具体论述。第一,管理设施不配套。要想开展好管理工作,就要依靠数量众多的设施,不过当前的实情是资金不充足,交通不通畅,这就使得相关设施不是很完善,使得管理能力无法提升。第二,信息不全面。对于水利项目来讲,在管理的时候必须认真分析污染情况以及旱涝状态等,项目对于资源的规定很严格,不过由于网络不完善,导致信息无法共享,搜集的信息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时候还会因为信息的欠缺而引发很多问题。第三,工作者的素养还需提升。因为我们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搜集很多的信息,之后还要系统处理,除此之外,还要查看当地的水文特点,并依据特点而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法。综上来看,工作者必须有高超的工作水平和素养才能够完成该项工作。不过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工作者并未真正理解信息化管理的意义所在,缺少高素养的管理者,这就从根本上使得该项管理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3强化信息化管理力度的方法

3.1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人,信息化管理工作亦是如此。要想推动管理工作的进程,最关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高素养的工作团队,培养一批优秀的工作者。作为水利机构,必须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形,培养适合单位发展的综合性的工作者,设立合理的人才引入体系,吸引高素养的工作者投入到工作之中,而且要积极的开展培训工作,做好知识更新活动,确保管理工作者能够从大的层面上掌控好局面。而且要确保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高,职业操守良好。

3.2完善灾害预警体系

很多人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忽略了水文灾害产生的影响。它和其他的要素一样,对信息化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建立完善的灾害警示体系,这样才能便于我们更好的分析灾害,才能够以此为依据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才能够将灾害带来的负面效益降低到最小。水文灾害预警系统可根据季节和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完善,并通过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

3.3完善信息管控系统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要实现顺利的开展和推进,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保障。建立信息勘探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对影响水利工程的气候、水文等要素进行监控,做好雨季的防洪准备,避免发生洪涝灾害。同时还需要提高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管理中。

3.4完善基础设施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资金的欠缺是导致信息化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因为资金不足使得我们没有能力去采购所需的设备,很显然设备不足就不能够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资金,比如可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群众集资等。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项目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完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采集工作能够顺畅开展。

3.5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是事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中,因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各种原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相关部门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建立数据库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为了适应世道发展的需要,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络,将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传播,保证数据信息得到科学的处理,并将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有线网络处理与无线网络处理紧密结合。

4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评判一个行业的发展态势如何的时候,主要分析它的信息化能力如何。对于水利行业来讲亦是如此。目前我们国家的水利项目已经开始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水利项目是国家的重点项目,要想发挥它的价值,就要切实提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项目能够顺畅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卓.信息化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2.

[2]李陶.信息化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

[3]丰景春,蔡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化成熟度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6(3).

[4]毕连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5).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示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充分利用“3S”(GIS,GPS,RS)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个性”较强,不同的工程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工期较长,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一般较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且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如何通过推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和有关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已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已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展露其无限的生机,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传统的方式已被信息技术所代替。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常用的文档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功能外,一般应集成项目管理模块。

2、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 共享资源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2.2 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3大控制指标的实现。成功的信息系统应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2.3 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以建设公司现有工作流程为依据,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而且可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实时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全面控制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的手段。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3.1 项目管理方式

3.1.1 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有些工程不使用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只针对迫切需要的文档管理购买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自行开发文档管理系统。同时,借助于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Microsoft Project和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简称P3),有的工程甚至只进行简单的进度管理,使用Microsoft Excel绘制横道图,使用AutoCAD绘制网络图。

(1)Microsoft Project.Microsoft Project是一种功能强大而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您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Microsoft Project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上有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种功能,包括项目计划、资源的定义和分配、实时的项目跟踪、多种直观易懂的了表及图形、用Web页面方式发丰项目信息、通过Excel、Access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

(2)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简称P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美国Primavera公司的产品,国际上流行的高档项目管理软件,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

P3软件适用于任何工程项目,能有效地控制大型复杂项目,并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工程。P3软件提供各种资源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P3还支持ODBC,可以与Windows程序交换数据,通过与其他系列产品的结合支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风险分析。

3.1.2 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购买利用在水电工程中应用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得到并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系统中也可集成第3方项目管理软件或是系统本身自带的项目管理模块。缺点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个性差异大,现有有软件往往满足不了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3.1.3 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优点是能针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容易满足实际需要;缺点是开发周期可能较长、开发难度较大,有时编制出来的软件通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明显。

3.2 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

3.2.1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动行。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溪落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跨行业应用于北京城远市政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

据了解,该系统前后耗资1亿多元开发,功能上比较全面,也可进行扩展,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在质量、成本模块的数据融合上很有特色。但该系统比较庞大,购买费用较高,在操作界面的简易性、友好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3.2.2 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包括:施工管理、概算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统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机电安装管理、监理日志、移民搬迁管理等模块。该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该系统数据事合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几乎每个工程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对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便。

3.2.3 梦龙管理系统梦龙开发有LinkWorks协同工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减模块,功能比较全面,尤其是进度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和修改进度图、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同类软件。在项目管理方面,PERT项目管理软件经过在三峡工程一期围堰、茅坪溪泄水建筑物、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等重点施工项目中结合生产深入研究并投入实际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它先进、科学、灵活、高效、功能强大等优势,为三峡一期工程加快施工进度,提前10个月浇筑混凝土和安全、正点实现大江截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该系统在水利行业应用还不是很多。

4、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我络沿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

4.2 信息共享困难

可重用性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住处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

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用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更难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和共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2)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

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需进一步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他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

(4)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很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3 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5、结语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2)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比一在的2~3个小地缩短3/4~5/6倍,将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高及时可靠的信息。此外,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将大大提资料的共享程度,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3)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4)信息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信息的保密与安全。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6)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及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郭武山。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4月第4卷第2期。

[2] 王建武, 陈永华等。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3] 李友国。 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实施方法探讨。中国三峡建设,2004年9月。

篇6

关键词:水库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1、前言

国内有很多水库项目,种类和数量都十分复杂,因而要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非常困难。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管理和建设。在构建水库工程信息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信息技术在水库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信息化的水库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水库的精细化管理,有必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供水安全和水资源的监测。

2.1信息收集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水库工程信息系统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主要功能是收集地下水,水质,图像,干旱,工作条件,雨,天气等。采集方法主要包括云摄像头和传感器采集。通过收集数据,监测水质,水量,水泵运行,水情和降雨量,确保项目安全运行。水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防洪作业和洪水预报提供技术支持。水情监测系统包括中心站,中继站,通信链路,遥测站以及降雨和水位传感器。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和观察水库的整体状况。已经建立了结合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的视频监控系统。对于具有长电缆线路的复杂地形,光纤传输至关重要。水计量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计算储存的水量并观察水库的蒸发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为了建立供水计量系统,需要建立不同的计量点,然后由GSM发送计量点中心站的信息,以显示不同时期的水库的流量信息。建立水质监测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和分析水质,避免环境污染。系统建设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水质监测系统仪器实现自动检测。

2.2高级应用系统建设

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水库项目没有强大的信息数据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的水库信息数据库,为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许多水库工程的运行中,数据库的建设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工程管理团队也不了解信息数据库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水库工程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通过网络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掌握水库的运行,这将阻碍水库工程的管理。建立先进应用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水土保持,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水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水库政府的管理,为水资源规划,节水和引水提供技术支持。基于信息网络,实现了水库办公管理的信息化,完成了各项任务的信息化。建立预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防洪作业提供依据。预报系统包括水质,水量和洪水。变量和水文参数被认为是系统的内部结构参数。天气雷达用于有效监测降水和峰值到达时间,并建立预报系统。

2.3重视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研究和开发新设备和技术,以及自动信息采集设备,洪水预报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相关技术,以改善洪水预报系统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是研发问题较少,范围狭窄,技术含量低,缺乏先进性。因此,提高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势在必行。目前,基层水文观测站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人员培训很少。即使只是正规训练,也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训练,实用性不强,效果差。因此,有必要定期培训员工,以提高他们使用信息设备的能力。此外,我们必须不断招募和吸收水库管理者,以改变和适应水利发展的新形势。

3、水库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水利工程中,水库工程管理非常重要。安全操作,维护和工程维护是确保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下游的关键,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水库项目。

3.1环境,气象和水文的实时监测

信息化建设人员必须创新思路,积极考虑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措施,结合水库工程的各个方面,按照信息化建设体系制定计划,确保分支机构全面信息化监管。另一方面,改善水文监测,水库周边环境信息和自然灾害监测,自动监测预警,可以节省人力,提高管理水平。环境,气象和水文是水库管理的重要方面。为了保证环境质量,气象和水文测量报告和系统工程的稳定性,相应的维护和安装。水库环境,气象和水文管理需要确保应用软件的通用性,系统维护的有效性,数据的可靠性,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2加强水库综合治理

从我国大部分水库的基本情况来看,整体自然条件较好。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上游基本形成了绿色或森林。植被良好,洪水泛滥,大大小小,保护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游城市的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污水排放严重影响了水库的水质。这种现象在中国水库中很常见。因此,有必要加强水库综合管理,综合社会环境和治理工程措施。河流的运动和形成具有一定的振荡范围。它的蓄洪功能。在综合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信息管理。通过信息化和现代监测方法,可以实时监测水库的水质。一旦水质发生变化,就可以及时处理,以避免水污染。

3.3加强洪水预报

洪水预报是水库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的技术支撑。但是,为了加强洪水预报,有必要加强水库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为提高水文预报的准确性和预测周期的增长,有必要加强和加快水资源预测中心和洪水预报系统的建设,加强水情雷达的建设。利用雷达谜题研究降水反演数据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有效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4、结束语

水库工程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溃坝,确保防洪工程的安全。水库信息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水库整体稳定和安全。本文从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入手,研究和探讨了信息技术在水库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借鉴水库工程工程管理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李久阳.水库工程管理的信息化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8(6).

[2]李久阳.探讨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4).

[3]李文静.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 No.419(4):45.

[4]黄国才.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库加固施工管理研究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01):36-37.

篇7

(1)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档案日常管理松懈,档案收集过程中,制度形同虚设。加之有的档案在立卷过程中没有按照卷内文件目录顺序进行排序组卷,卷内目录与实际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内资料漏失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只注重工程建设,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管控工程档案的同步管理,因而造成工程档案缺失,对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数据资料等,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

(2)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智能和应用APP已经普及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部分灌区的水利工程档案资料还封闭在各自的档案资料室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还很薄弱,导致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做好档案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工作,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3)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难以适应档案网络化的发展需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灌区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的程度很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虽有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但纸质档案没有实现数字化和进入数据库,还按手工方式在进行查找和查阅。

(4)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目前,部分灌区为了节约成本,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为兼职人员,很少配备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若是单靠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此项工作,失误和错误就难以避免,这样的档案也就不足以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完整的依据,必然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影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四同步”的要求展开工作。加之,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无法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步进行,因此造成档案质量偏低,可参考性和可依据性较差。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可以实现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灌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二是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可以为灌区的综合分析、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网络化服务,做到资源共享,提高灌区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2)落实相关法规,建立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一是要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不仅要重视硬件投入,更要重视符合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投入,使得档案信息化的流程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于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二是现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程度高低,决定了灌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水平,也是灌区下一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三是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是档案数据库的基础,是有效管理档案系统的基石,是高效调用数字化档案的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我省灌区的实际建设情况,首先应当配备档案信息化需要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例如,津科JI-110档案管理系统、SQL2000数据库系统、大容量存储系统、高速扫描仪、管理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为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技术支持。同时,应对灌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灌区水利档案管理的部分数字化和局域网网络化管理,大大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数字化加工后的档案资料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保证了灌区水利工程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加强环节管理,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从项目开始立项时,搞清楚项目的隶属关系、完成方式以及项目将要形成哪些文档资料,初步确立收集文档资料的内容,做到确保关键性材料的有效控制。接收资料时,参照水利行业工程技术档案的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根据目录来收集,最后检查收集的材料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可适当采用合同约定的方式,预留一定比例的工程合同价款,作为工程档案的保证金。工程参加单位应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工程各环节的文档资料,在工程竣工时,经建设单位签发资料交接单后,才支付这笔尾留款项。

(5)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树立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各部门,纳入相关的管理程序和职责范围。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业档案管理员,有合适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灵魂,通过使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意识的提高,可使档案管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水利工程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争取资金,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各灌区可利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信息化资金,加大对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范围,开展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工作,提高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同时,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使用国家规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对档案的收文管理、行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查询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系统自身维护等功能。另外,可依据灌区自身需求和使用环境,建立档案网络版,实现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档案的授权共享和调用。

(7)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服务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是定期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促进业务交流。三是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等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为下一步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和使用,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结语

篇8

【关键词】新时期;精细化管理;水利工程;探索

引言

建设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和资金,其根本是发挥工程投资效益,为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我们需要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入手,更好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质量,保证水利工程能够正常的运行并且能够进一步的扩大再生产。在现在这个新时期当中,要求将水利工程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水利工程的管理上来,保证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以及相关的分析能够提高水利工程当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以及质量。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及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的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工业化当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概念,现在对于精细化管理的定义就是“五精四细”,所谓的五精就是指精华、精髓、精品、精通以及精密,而四细就是指的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工作以及细化管理制度这四个环节。其中的五精我们完全就是可以理解成为追求更好的管理、更优的管理以及管理的精益求精。而其中的四细我们就可以理解成为对于管理细分的更加的具体,更加的细致,保证管理质量的提高。精细化管理就是对管理的各种细节进行更加具体的管理以及处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特征就是重视细节,重视过程、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效果以及重视具体,讲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件事都做好,对于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力求将精细化管理做到最好。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当中通过对员工的各项素质的提高,加强对于内部的控制,将管理过程当中各个部门的联系以及协同合作做到最好,这样才能够在总体上提高管理的效益。保证提高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以及管理流程当中的执行能力,总体上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需要将管理工作实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以及提高执行能力。

二、现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多个水利工程管理的单位,初步形成了具有着一定能力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以及旅游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形成为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及支撑作用。现在我国的水利工程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一定的分类,主要能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社会公益类型的水利工程,另一种是生产经营类型的水利工程。而现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主要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央管理,另一种是地方管理。现在我国的地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是权属与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当中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但是地方水利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权属与地方的灌区管理部门,这也就意味着现在我国的地方水利管理部门的行政主体以及业务主体的从属是分离的,这也就导致了现在地方水利管理部门形成了政企不分、政事交叉以及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会出现水政渔政的执法权以及管理权,还有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多项工作出现严重的错位或者是缺失,往往会在罐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的水价核定以及水费的记收体制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矛盾,从而在造成了现在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当中出现权责不清以及利益争抢和相互推卸责任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现在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当中存在严重问题,严重阻碍了现在我国的水利工程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

三、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当中的有效措施

(一)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

在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当中需要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这种制度的落实实行是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现在建设项目的投资经营机制需要进行一定的转换,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现在的建设管理模式已经逐渐的向着开放以及科学的方向进行发展。现在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一般来说都是公益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比较强的工程项目,所以说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当中是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建设以及管理之间的管理,需要对其中的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对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在新时期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当中通过对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健全以及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等各项制度的完善,能够十分有效的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对于现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十分有效的促进现在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开展好建设监理工作

在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当中进行建设监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对于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公开性,能够更好的强调市场之间的合同关系以及监督、制约以及协调的技能,能够通过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来更好的提高投资的效益,能够通过监理来实现投资方的投资效益。同时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监理能够十分有效的帮助政府进行项目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的统筹考虑和安排,这样能够更好的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以及水利工程管理之间的有机的衔接。同时在具有着经营性的水利项目当中,也需要本着“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来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投资业主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过程当中的作用,这样就可以由项目的投资方来进行项目施工团队的组织以及建设工作的进行,并且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运营的整个的过程进行负责。

结语

水利工程项目是现在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水利工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以及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现在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志刚.浅谈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07:67.

[2]张薇娣.现代水利工程的精细化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9,18:235-236.

[3]沈岩,张馨方.精细化管理于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上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9:140.

[4]邹志禹,聂海涛,刘岩.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7:18+35.

篇9

水库工程位于嫩江右岸一级支流─洮儿河中上游,地处内蒙古科右前旗镇北1.7km,距乌兰浩特市32km,工程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一座大型水库,是洮儿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库的防洪调度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水库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求尤为迫切,原有的网络信息化系统在设备性能、网络拓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工程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工作需求,成为工程管理、水库调度和各项管理工作发展需求的瓶颈。察尔森水库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将整合完善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升运行环境保障能力,为水库自动化系统运行搭建一个安全、稳定、快捷的网络平台,实现水库各类信息高速传递、高度共享,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优质性,从而全面提高水库管理局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为洪水预报、防汛调度、工程管理等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2原有网络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水库管理局原有网络主要包括乌兰浩特市调度楼网络系统和库区办公楼网络系统。另外,开通了与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松辽委)网络连接的2M光纤线路。乌兰浩特市调度楼现由3个相互独立的机房组成,形成了3个业务部门局域网,即防汛调度网、工程管理网、财务办公管理网。由于建设年代较早,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3个网络均相互独立运行,网络设备性能低,无法进行扩展升级,各类信息和资源由业务管理科室分别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机房已运行多年,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网络运行安全可靠性均已降低,缺少UPS电源供电保障和必要的环境保障设施设备;未安装机房监控管理系统和病毒防御系统;未组建全局的网络,各部门仍采用单机ADSL方式访问Internet;与松辽委办公网络的通信联系采用异地拨号方式,通信手段落后,网络带宽不足,无法满足信息交换的需求。

3网络信息化平台构建

水库网络信息化平台主要在原有网络系统的基础上改造完成,并采用当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选用性能稳定可靠的产品构建。

3.1平台建设原则

1)统一标准、整体规划。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数据的共享、系统的推广、功能的扩展等都要求标准先行、规范信息化建设、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因此,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将按照水利部及松辽委统一的技术标准实施安装,并根据水库管理局实际情况,认真开展需求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资源,加强整合,进行整体规划。

2)资源整合、易于扩展。平台建设在充分整合已有资源基础上,为水库信息化发展预留扩展空间,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机房环境方面的扩展,确保水库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全面性。

3)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平台建设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力求功能齐全,各项指标满足水库管理局信息化的需要;同时平台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要选择结构成熟、质量可靠、性能稳定和维护方便的定型产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加强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措施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平台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2平台建设方案

根据水库管理局实际现状、建设目标及功能要求,平台建设任务分为三部分:

1)乌兰浩特市调度楼机房。将现有的乌兰浩特市调度楼六楼机房改造为全局网络机房,组建全局统一网络系统,铺设楼内网络连接点和机房防静电地板,统一接入互联网,配备UPS电源系统、设备机柜,配置核心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和交换机调试终端等,并安装机房监控管理系统和防病毒系统,以保障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2)库区办公楼机房。对库区办公楼三楼的机房进行改造完善,配备机房监控管理系统等设备,为水库自动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环境保障。

3)乌兰浩特市调度楼中心控制室。将位于乌兰浩特市调度楼内三层的会议室改造为中心控制室,包括安装防汛视频会商系统(主要用于乌市调度楼与库区之间的防汛调度、工程管理的会商)、信息显示系统、水库调度控制系统和水库安全运行监控系统终端设备,为洪水预报、防汛调度决策及工程管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3.3平台建设实施

1)将乌兰浩特市调度楼六楼机房改造为全局网络机房,与库区办公楼机房网络联为一体,承担起全局网络中心管理机房的任务。购置UPS供电系统,主要为调度楼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控制台、应急照明等供电,根据需要,配备1台40kVA的UPS电源、40块电池组成的UPS供电系统。配备了服务器机柜、KVM共享器,用来安装水库现有各大系统及新增的服务器。对机房及乌兰浩特市调度楼内1~6层进行网络连接布线,在原路由器的基础上,新配置1台3层交换机和4台2层交换机,3层交换机作为网络的核心交换机,为管理局网络提供核心交换、互联网出口、专线出口、接入层交换机接口、核心服务器网络出口等,二层交换机作为接入层交换机,为终端提供网络接入和交换功能。配置防火墙和入侵防御设备,具体部署在互联网出口和核心交换机之间,并配备2台调试终端计算机来保证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等运行维护工作。机房环境建设部分主要进行机房静电地板铺设、机房固定监控点安装,为保证机房的环境温度,安装了机房空调。

2)库区办公楼安装机房监控系统,配置1台硬盘录像机和2台全方位视频监控摄像头,并配有监视器,主要用于监控库区机房运行情况等。

3)将乌兰浩特市调度楼内会议室改造为一个具备综合控制管理功能的中心控制室。控制室终端采用联想计算机,考虑到视频会议设备的兼容性,视频会议终端仍采用水利系统统一使用的泰德终端,配置夏普显示屏、索尼D70摄像头、迅控SV-V0804矩阵、线缆等设备。音频系统选用天马士TM-4500专业功放,天马士TM-612音箱,雅马哈的MG166CX调音台,以及天马士TM-3003无线麦克和天马士TM-60S桌面麦克。环境建设部分主要包括承重墙建设、控制室天棚、墙面、地面处理等附属建设、操作控制台以及5P立式空调的购置。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思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企业利用科学方法对经营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储存、加工、处理,并辅助决策的技术的总称。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技术复杂、专业多、参与的单位多等等特点。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涉及参建单位众多,且参建单位来自的地域比较广泛。如何在最快的时间、有限的资源、特定的环境下实现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的最优化,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概括起来说,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信息管理、施工过程监控、施工工艺控制、施工方案优化以及网络化统一管理。

1、项目信息管理包括工程概况、作业队伍及劳动工资、工期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施工合同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实现项目信息管理的软件有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等。

2、施工过程监控是指利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 如液压提升作业计算机控制、提升模板脚手架计算机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计算机控制监测、施工现场电视监控、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施工过程视觉仿真、 利用GIS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可视化管理等。

3、在施工中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控制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整体爬升脚手架的提升、幕墙的生产与加工、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都可以采用自动控制技术。

4、要按时保质地完成某一项工程项目,节约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效益,就要对施工组织与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也就是要大力的推进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例如土石方调配优化,物资材料运输调配,线材或板材下料优化及统计等。

5、网络化统一管理。利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对项目的信息化进行全面管理。利用 Internet 技术连接工程项目的局域网与总部的局域网。较大范围地进行数据共享和远程信息服务,实现项目信息集中、统一的管理。

二、国内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目前在较大型的施工项目管理中,大都运用了计算机和工具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工平面图设计、编制工程进度网络)、项目管理系统I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理、日常信息管理)等等。但是,总的来说,目前施工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依然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显然的不足。这些局限性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范围较窄。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的前期,如招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这项技术的应用得较少,项目施工管理仍然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来处理,这样虎头蛇尾的方法是很不科学。所以加强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将信息化落实到施工的过程中去。

2、没有过充分的利用网络。

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主要以应用单机版应用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但是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效率较低。信息化技术没有完全的开发出来,并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它还体现在,企业没有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分布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利用起来。要想实现真正的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还是需要充分的利用网络,将电子商务和信息工程管理紧密的联系起来。

3、缺少信息互动。

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另外国内在开发工具软件的时候,软件开发选题雷同,缺乏统筹规划,开发资金不足,而且多属低水平重复开发。如果要落实信息互动,还得从工具软件的开发开始。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需攻克网络软件自主研发的技术瓶颈。

4、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重大工程项目开始实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从项目造价管理和图纸CAD等环节起步。由于程序规模小,应用效果不理想。80年代随着桌面Pc机的普及,桌面项目造价软件(即工程概预算软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速度加快,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内项目业主自行开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绝大多数是在没有投入试用的状况下,就已经竣工投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半途而废就是虎头蛇尾,成功率低,这样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所以要想落实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是需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这要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不走偏路或者是少走偏路。

5、项目管理者以及项目员工的项目管理意识薄弱、项目管理方法缺乏。

项目管理者以及项目员工的项目管理意识薄弱、项目管理方法缺乏,这样导致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不足,致使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范围不广、应用水平不高。管理者没有主动的去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这样无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强项目管理者及项目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法。这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否在我国生根的重要影响因素。

6、建筑施工企业差异大,内、外部的情况复杂。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的差异很大,面临的内、外部问题非常复杂。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还有大量的实际困难。存在着人员培训和资金筹措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工程项目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在建筑工程的前期计划中,相关部门不用或者少用技术水平较差的建筑施工团队。多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施工团队。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市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市场法则淘汰掉工程项目水平信息化建设落后的队伍,使市场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以上的不足具体改进起来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办法。在西欧(德、法等国家)主要应用有:设定通用的标准和发展通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便于参与建设业务者能以电子方式通信:采用因特网和电脑技术有效地获取和交换工程项目资料;利用电子方式进行工程图纸、资料管理及图纸审查管理;利用数码相机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适时动态管理;在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中采用“绿卡认证”(绿卡中包含有职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技能等信息)。

三、结语:

工程管理项目信息化的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为上万个项目所采用。它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建筑工程领域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加深,这种模式将会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看到国内的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加深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这是国内工程醒目管理者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史庆东.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财富网络.2009(4)

[2] 陈智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广东科技.2008(10)

[3] 张芳.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新疆阿克苏宏翔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理论探讨.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