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效应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牌效应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品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观察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表现在:区域品牌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也较好,反之,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往往落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强势品牌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则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就越多,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品牌塑造是密切相关的[1]。
一、文献综述。
波特(1998)认为,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产业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波特(2002)又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源于国家内部众多的产业簇群,区域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簇群,带动区域周边地区的发展。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国内已有许多研究。孙宏杰(2002)认为,区域品牌包含的两个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曾玉(2003,2004)通过对“温州现象”的考察,分析了建设区域品牌的好处以及温州建设区域品牌的经验。陈方方(2005)强调,地域品牌有识别、搭载、聚集、刺激的经济效应。何铁(2005)指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吴程或(2005)认为,区域品牌可以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能够形成地域分工与产业分工的有效结合,是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武跃丽(2005)认为,区域品牌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持续的品牌效应,更强大的吸引力,在对外宣传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肖志明(2009)从品牌带动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问题,通过晋江品牌带动经济增长模式,找到品牌带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为其他区域通过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品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至今还没有系统化,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品牌带动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应展开清晰、彻底的研究。所以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时展和经济转型的紧迫要求,构建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经济的必由之路。
二、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机制”一词的含义为[2]:事物在内因与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原理及其表现形态。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机制是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产生的一些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共同起作用,以使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区域品牌,使区域经济和区域品牌共同持续发展。
1.区域品牌的内在带动机制。
(1)外部规模带动机制。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的规模收益递增,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通常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企业中,多数的企业规模比较小,内部规模经济难以观察,然而,由于分工的不断外部化和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各个企业的生产都集中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和特定的经济环节,产品和服务可以同时满足其他厂商的需求,区域品牌的外部规模经济也就显现出来。相对于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
(2)空间集聚带动机制。
大量中小企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或中小城市(镇)集聚成群,空间上的接近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从硅谷到中关村,从底特律汽车工业的集中到深圳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从娱乐业、金融业、酿酒业、冶炼业到高科技产业的集聚,都是因为有某种或某些优势资源的存在,这
转贴于 些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农产品、矿产资源、水陆交通的便利)、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政治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企业集群在某地诞生的个性化条件。另外,空间集聚不仅带来生产上的外部经济性,而且还产生智力与管理外溢。例如:对于集聚的企业,即使自己不进行科研开发,也可以因久居此地而享受智力包括隐性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如:由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集聚使当地企业技术进步比其他地区的企业更快,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使区域品牌企业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
(3)整体优化带动机制。
整体优化效应是指群体内各组织由于增长上的协调而产生的收益。区域品牌的特性表明,集群区域品牌是一个天然的区域创新系统,在某一区域的机构集中能够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与学习区域,产生一个学习与知识传播的网络,积淀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区域系统的创新能力提升和技术进步。如作为高技术集群区域品牌的典范,硅谷因其知识密集、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并容忍失败的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产学研的互动、政企与非赢利机构的合作、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高质量的生活等特点而被誉为“技术进步的源泉”。
2.区域品牌的外在带动机制。
(1)关联带动机制。
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般都有一个主导核心企业,通过该主导核心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一个区域有某个领域的产业或企业出现,随即与之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作、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就会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地趋向集中,汇集于区域的各企业,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求规模经济,寻求互动式学习和创新,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上新的机会和更有影响力的竞争位置。
(2)扩散带动机制。
区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区域外围之间通过双向联系来获取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原料、燃料、劳动力和技术,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提品和服务。区域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同样会形成对原材料、零部件及辅助产品等的较高需求,从而刺激相关部门的建立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增长[4]。
3.不同类型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机制。
(1)由特色资源、技术工艺形成的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
地理气候、地貌条件和文化特质、传统工艺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有些区域品牌的形成在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或是因为悠久历史的特色技术工艺,如新疆哈密瓜、杭州龙井茶、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等。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环境或特色技术工艺,围绕某一主导产品或产业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树立起来能代表本地区特色的品牌。这种具有特色竞争优势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它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5]。比如河南信阳毛尖、福建安溪“乌龙茶”和“铁观音”系列、浙江安吉白茶等。这些地方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并通过区域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实现品牌对产品的增值作用。
(2)由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的带动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区位特征、资源共享特征),使区域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产业品牌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他们是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树立用品牌引领经济发展的理念。
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导。我们对于世界经济强国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是从品牌开始的。
通过波音、通用、微软、可口可乐、沃尔玛,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强大的美国;通过奔驰、西门子,我们认识了德国;通过三星、现代,LG、了解了韩国。同样,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渗透、占有和垄断,也是通过这些品牌实现的。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品牌的好处,他们高度重视品牌战略,许多国家把品牌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始终把打造品牌作为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战略,坚持不懈地围绕自己的品牌来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企业文化,提供优质服务,推进自主创新,最后形成今天的世界性影响力,这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产业龙头、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树立用品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2.搭建用品牌整合资源的平台。
品牌的基础是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重视品牌的培育和研发,加大品牌创新推广的投入,不断开发出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
权、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牌产品;对于企业现有的品牌应该进一步巩固提高,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鼓励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途径进行品牌重组,加快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聚集,着力打造区域经济的旗帜品牌。
以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品牌规模效益,把现有品牌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品牌走出省门,争创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授权生产、授权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实现快速的品牌扩张、规模扩张、市场扩张。如吉林化纤“白山”牌商标被认定驰名商标后,大力推进商标许可使用,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品牌建设研究和交流工作,搭建品牌建设的公共平台,为充分发挥优势品牌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奠定基础,继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整体优化区域资源,奠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基础。
区域品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性,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区域品牌放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给它一个独特的位置,由此而形成区域鲜明的品牌个性。[6]由于空间差异的客观存在,每个区域的禀赋是不同的,每个区域的优势也各有千秋,因此区域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准确定位。区域定位的基础是区域最具优势的资源,优势资源是区域品牌的成因之一。由于区域品牌的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只有那些具有规模性、低消耗、可持续性的特有资源才是优势资源。在培育区域品牌选择重点产业时,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建立在可持续性的优势资源之上且具有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重点扶持。
4.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品牌之所以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的品牌效应。产品品牌的声誉一旦树立起来,就会通过消费和流通领域的传播,迅速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只要产品质量信誉不受损害,它的影响力及其经济效果就会长期持续下去,以至延续几代人的时间,并且品牌的信誉可以由一种产品放大到一组产品,产品的卓越形象可以放大为企业甚至地区的形象,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也起到了乘数作用。由于品牌产生的扩散、持续和放大效应机制,刺激市场需求,能给企业带来一连串的利益。市场营销学认为,当品牌被公众认可后,就成了一种载体,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品牌效应,将其做强做大,形成品牌企业和集群品牌,就形成了品牌经济。
总之,只有通过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全国品牌乃至国际品牌,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占据国内外高端市场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发挥品牌市场带动作用是振兴经济,提高国力的必经之路[7]。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区域形象—现代区域发展的品牌和魅力[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5.
[2]孙日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8.
[3]刘阳。中国品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156.
[4]熊爱华。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中的磁场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
[5]王秀海,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D]。硕士论文,2007∶5.
篇2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 品牌策略
为稳定房价、平抑房地产泡沫,2016年政府陆续出台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因城施政”及其配套政策出台以来,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有效调配资源的决心不言而喻。可以预见,今后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
一、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发展,先后经历了房地产杂牌之间的混战、名牌的诞生以及名牌对杂牌的淘汰战、名牌之间的遭遇战几个阶段,最终形成万科、万达、保利地产等这样一批名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品牌的创立与建设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因此,品牌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品牌效应创造可观的商业利润。好的品牌可以降低需求的价格弹性,给商品开创一个新的竞争维度,增强房地产商品的不可代替性,从而降低消费者对房地产价格的敏感程度,这就使得具有优质品牌的楼盘可以按更高的价格销售。因此,企业可以凭着名牌产品质量高、附加价值大的特点,定出能够给自己带来丰厚收益的价格,创造可观利润。
其次,品牌效应形成竞争防线。品牌的差别是竞争对手难以仿效的,强势的品牌能够使企业长期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正面进攻,品牌资产会筑起森严的壁垒。而对于未进入市场者,品牌资产代表的品质以及消费者对它的推崇往往会使竞争者放弃进入市场的念头。
再次,品牌效应有助于企业实现永续销售。通常某一产品的价格、款式、质量、服务等指数被严格限制在了它的生命周期内,只能作用于这一特定的产品使之畅销,随着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这些指标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就烟消云散,它不会明显带动下一轮产品的畅销。而一个企业的品牌却可以综合产品的价格、款式、质量、服务及企业的其他一切内容,并将它们抽象化为一种高度强化的视觉符号,成为企业的代表。一旦树立了卓越的品牌,它便会脱离特定的商品,成为一种相对永久的标志,它的信誉会延续渗透到它的一切附着物上,并可以由此缩短新产品和其他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过程,实现企业的永续销售。
最后,品牌效应加快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速度。由于房地产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是影响一生的重大购买决策,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会比购买其他商品更加谨慎,会经历比较长的挑选、顾虑和决断过程。好的品牌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消费者对后验性因素的疑虑,从而缩短决策过程。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讲,整个房地产项目的销售速度会加快,从而减少销售管理费用,加速现金流量的周转,节约了资金成本。另外,品牌对于企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手段。
二、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品牌策略
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最后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消费者在住宅消费的过程中将逐渐走向理性,注重品牌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强势品牌意味着资产。房地产品牌的构成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复杂系统,包括产品、质量、服务、物业管理、营销等。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不是片面强调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物质因素的运用,也不是人云亦云地强调时髦的市场概念,而是通过整合来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一)单一品牌策略
单一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开发的所有项目都使用同一个品牌名称的品牌模式。单一品牌策略便于企业形象的统一,易于被顾客识别和接受。同时,还能明确品牌含义,降低导入性促销成本,降低开发新品牌的成本。这种品牌策略主要通过项目品牌来推动企业品牌。“阳光100”是单一品牌的典型代表。从2000年起,“阳光100”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长沙等9大城市开展了13个“阳光100”项目,其单一品牌策略使得“阳光100”在全国房地产业广为流传。
实施单一品牌模式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树立产品的专业化形象,有利于减少传播费用,在宣传企业的同时宣传了品牌,互动的形式对品牌资产的积累将更加快速有效。当然,实施单一品牌策略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企业行为就是品牌行为,对品牌的伤害也会造成对企业的直接伤害。如果某城市品牌项目出现问题,极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株连九族”。
(二)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同时开发两个以上相互独立且市场定位明确的品牌。通过多品牌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品牌细分市场,以便从总体上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优点就在于,各品牌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可以发挥多品牌整体优势。区域品牌避开区域壁垒,快速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多品牌策略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主要强调各项目品牌的独立性,通过各个优秀的项目品牌推进公司品牌的提升。比如沈阳银基下面的东方威尼斯、皇城酒店公寓、地王国际花园、艾特国际公寓项目等。
多品牌策略的实施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同的品牌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二是品牌的经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银基下面四个项目营销企划都是由不同人员组成)。实施多品牌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对消费者实施交叉覆盖,且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即使一个品牌失败,对其他的品牌也没有多大的影响。
(三)主副品牌策略
主副品牌策略是一种介于多品牌与单一品牌之间的一种品牌发展模式,需要利用消费者对主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度推动副品牌产品的销售。采用主副品牌鹇缘木咛遄龇ㄊ牵以成功的企业品牌作为主品牌,涵盖企业的系列产品,同时又给不同产品起一个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品牌,也就是项目品牌,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形象。例如,沈发展―水榭花都、沈发展―鸿基园;万科―金色花园、万科―四季花城等。这种模式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一个成功的主品牌基础上,副品牌则对统一品牌战略进行有效补充。采用这种品牌策略能使得企业文化及战略与企业的产品保持协调一致,在推广项目品牌的同时,使得企业品牌获得稳步提升。其房地产企业项目品牌多采用“企业品牌+项目品牌”的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行业的飞速发展使一批知名房地产品牌脱颖而出,在业内流传着“北有万达,南有万科”的说法。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理性与成熟,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仅是资金和土地等硬性指标,更重要的是企业在政府及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品牌竞争已悄然代替了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房地产的发展趋势,是以品牌驱动为主导,卖的不是房子,而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一种体验。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也必将成为重要的竞争与发展战略。
篇3
摘 要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有效发挥协同效应是其开展综合经营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本质,但是,协同效应往往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使得综合经营的效果大大折扣。本文以协同效应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影响其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并对促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充分实现协同效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金融控股公司 协同效应 资源共享
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监管机构严格分业经营的理念也有所松动,因此,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开始了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混业经营的探索。从理论上讲,由于金融资产的强相关性和资产弱专用性的特点,使得控股公司内各子公司业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但是这种协同效应的产生并不因为简单的“综合”就得以实现,而需要在技术、制度等方面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
一、协同效应理论阐述
1965年,美国战略理论研究专家依戈尔•安索夫(Ansoff)最早提出了协同效应的经济学含义,即“一种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是通过相互的合作而导致2+2≥5的效应”。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协同效应的实现来源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综合管理和资源共享等降低运营成本、分散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战略理论的发展,协同效应是充分利用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实现企业内部在生产、营销、人员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发展,使得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无形资产(例如:品牌、声誉、专用知识与技能等)的共享利用和企业内部创新的协同发展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提升。
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根据其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协同:主要基于专业用知识、技能和品牌等无形资源的推广和有效利用。控股公司中高效率公司通过有效转移技能、知识等无形资源,使低效率公司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使整体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2)运营协同:主要基于运营过程中对资金、人员、公共场所和设备等有形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在产品研发、生产、分销和后台管理等方面的成本降低,取得规模经济好处。
(3)营销协同:通过对营销渠道、营销方式和人员等的有效整合,实现交叉销售,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更好的维系了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4)财务协同:金融控股公司较一般单个金融机构相比,资本实力增强,融资成本降低,相应的也降低了经营风险,并且通过对财务资源的统一规划协调,使内部资金得以高效利用。
二、协同效应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协同效应是金融控股公司开展综合经营的核心所在,是其高效运营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虽然具有实现协同效应的优势,但是仍需要其他体制和条件的辅助得以实现。
(一)事业部主导的组织结构
集约管理与其带来的高效资源配置是实现协同效应的基础,因此,应采用事业部制(M型)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并辅之以矩阵式的管理。
鉴于目前金融机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消费者导向设置事业部是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之一,即根据消费者特点划分为零售金融业务事业部、公司金融业务事业部和资产管理事业部。
纵向辅之对各金融子公司实行矩阵式管理,对集团内部资源进行统一协调配置,实现公司资源整合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既避免子公司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整体低效率,也为协同效应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资源共享的统一信息系统建设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各子公司众多,信息量庞大,任务复杂,需要多部门协作。以多元化金融业务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是金融控股公司实现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更是发挥协同效应的技术基础。
统一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对前端服务渠道的整合和后台客户信息的统一,实现了客户信息、渠道、网点等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服务渠道之间、金融业务部门之间、金融业务交易系统之间建立起协同机制,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而且为联合营销、交叉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经营管理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销售渠道的整合和共享
通过整合和共享金融控股公司销售渠道(包括物理渠道和非物理渠道),使客户可以通过单一的销售渠道实现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是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物理渠道的整合主要指物理营业网点的合并,以客户资源、产品资源、人力资源等的共享为基础,以交叉销售为主要方式,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协同发展机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非物理渠道整合主要指同一金融控股集团内的各子公司应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呼叫中心和综合金融网站,实现网上金融超市。最后,通过渠道整合技术,进行物理渠道与非物理渠道的协同作业整合,使得客户可以随时进行渠道切换以满足自身需要,有效的促进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业务协同发展。
(四)品牌效应
品牌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客户认可,因此,品牌效应对企业来说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各子公司统一使用金融控股公司的品牌和商誉,可以在其拓展新业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有效协同发展。例如:花旗集团在下属金融企业的名称前都冠以“Citi”字样,确立“Citi-group”作为主导品牌,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以同一集团形象推出新产品与服务,促进集团内业务的协同发展。
三、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效应有效发挥的途径
目前,虽然我国的金融机构都在热衷于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综合经营,探索协同发展机制,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有效的发挥协同效应便成为金融控股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快构建事业部制主导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制度基础。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银行类为主导的金融控股公司多实行是职能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缺乏市场化导向,运营管理效率较低,竞争能力较弱,而且不利于信息的横向交流与共享。因此,为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以事业部为主导,“机构扁平化、业务流程化”的组织架构,并辅之以矩阵式的管理,这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进行集约管理和高效配置有限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构建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市场需要逐步完善,最终形成集团公司与各事业部各司其责、协调发展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二)切实做好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效应实现的基础在于集团内各子公司在知识、技能、资源上的有效转移和高效整合。对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来讲,大都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综合经营,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较低成本迅速实现目标,实现优势互补,但同时要注意进行双方的资源整合,方可实现综合经营带来的协同效应。整合的重点在于重叠业务和服务的合并,此外,还应加强战略整合、人员调整、企业文化的融合等。
资源整合的好处一方面在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减少集团内各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通过切实做好客户信息、销售渠道、网点资源、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加速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既可以提高交叉销售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保持率;同时有助于集团实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维持优势竞争地位。
(三)培养集成创新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协同机制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而持续创新又是协同效应得以维持的源泉。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集成创新能力的先天优势,面对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协同机制得以逐渐改进和完善的基础,也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对知识、技术等的有效转移和共享,开展跨部门、跨机构、跨区域的合作,实现跨市场的产品研发、整体营销、合作机制等方面的集成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协同效应,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讲,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加大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统一品牌管理
对于开展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来讲,以统一品牌向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是其谋求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是实现各子公司业务协同发展的基础所在。首先,品牌建设应站在集团发展的高度,通过持续有序的品牌推广加强品牌建设,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其次,品牌应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感染集团内的每位员工,促使其在工作中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从实践角度印证品牌价值,丰富品牌内涵;最后,品牌管理作为整体营销的重要基础是开展协同效应的关键所在,因此,应注意用持续、动态的思想进行品牌管理,通过品牌协同获得整体营销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朱小军.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协同效应研究.复旦大学.2009.3.
[2]闫彦明.金融控股集团投资项目的协同效应:机理、制度与管理措施.理论探索.2008(12).
篇4
一、房地产企业营销现状
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营销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房地产营销仍存在诸多问题。1营销调研分析能力薄弱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调研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以偏概全等问题,对项目规模、地理位置以及消费者特征等因素调查样本不足,导致调查数据的适应度难以满足营销的需要,与实际偏差较大,例如在对消费者需求进行调研时,未能有效区分实际需求和欲念需求,未能区分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导致项目开发定位错误,实际需求数量与调查数量相差甚大,项目开发后难以实现有效销售。2由于对营销理论的认识不足,混淆了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事实上,二者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不同的,企业在比较、细分、选择市场、决定服务对象后所进入的市场即为目标市场,而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的产品设计和形象设计,从而确立不同的价值地位即为市场定位,目标市场是市场定位的基础,如果不能明确二者关系,那么就难以在企业定位、品牌定位和商品定位之间进行系统的规划。3缺乏明确的消费群体定位房地产作为高额消费品,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多而杂,充满了很大的变数,如果对消费群体了解不专业,只是笼统地定位在“30~35岁之间年富力强”“、以成功白领为主”“、具有生活品质,身份”“、具有中高等收入的成功人士”等,有点像一网打尽的消费群体市场定位,缺乏明确的消费群体定位,容易造成角色的严重错误。4缺乏鲜明的房地产商品的卖点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在为其商品定位时更多的在突出“观景”、“花园”“、海景”等字眼,而忽视了实际楼盘本身的特点和细节,使得营销的卖点太少或使竞争趋于同化。事实上,每个房地产企业在户型、住宅面积、布局、景观、配套设施以及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如果能较好地提炼相关的卖点,则可以从产品本身谈论产品的形象、品牌以及概念,就能达到很好的营销作用,进而避免让消费者陷入购买的迷茫。
二、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建议
1以需求为导向的差异化营销我国房地产企业需要从原来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思想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充分做到客户需要什么,企业就卖什么,这就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对此,房地产企业首先需要通过“SWOT分析”了解同类竞争项目的情况,包括区域、价格、面积、装修、朝向、客户情况等;其次,定位市场和目标,分析目标开发项目所处的地段、周围配套、交通情况等,确定市场目标和产品定位,例如某项目位于著名金融中心广场附近,周边配套成熟完善,周边有消费能力的客户群多为金融、贸易、服务类公司的中高层人员,收入稳定,这部分群体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希望享受便捷、高质的生活,因此,该目标群体追求的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精,享受个性化的空间,小户型公寓是较好的选择,而这部分群体也将成为投资者的目标,或买或租收取收益,同时存在部分适婚适育阶段的消费群体,因此,需要设计中等面积的住宅,需要针对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差异化营销。2打造房地产企业的品牌效应,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效应有利于增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好的品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对此,品牌尚未鲜明的房地产企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品牌标识应便于记忆和识别;二是品牌形象标语应与企业的外在形象一致,以便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标语认识到企业产品的特性;三是成立品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建设企业品牌、巩固品牌、落实品牌推广、媒体关系、公共宣传等;四是保证产品质量,质量越好,品牌越高,万科地产、万达地产能够建设一个销售告罄一个靠的就是产品质量的保证。3拓展销售渠道当前诸多房地产企业存在的一个短板就是营销渠道单一,影响项目的销售速度,因此,房地产企业需进一步实现销售渠道的多样化。现介绍几种拓宽销售渠道的措施。一是大力发展销售渠道,市场上具有大量的中介销售机构,且一部分已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掌握众多的优质客户资源,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这些中介机构建立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大大缩短销售进程,或是依托宾馆酒店业采用“以租代售”的方式,既能加快资金回笼,又能实现强强联手,互助共赢,总的来说,利用拓宽销售渠道将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时间和成本的好处。二是搭建网络购房平台,房地产企业可以开展网络营销推广以整合企业和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以达到低成本和高回报的商业目的,这首先需要以客户需求为目标搭建网络平台,统一网络品牌和企业品牌,借助多种网络营销方式进行网络策划推广,如论坛营销、博客营销、事件营销和微博营销等,甚至可以搭建B2C网购平台,借助第三方担保交易的模式,快速建设网络交易平台,如支付宝。三是借助中介机构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如搜房网、搜狐房地产门站等。4创新市场营销策略在激烈的房地产行业竞争中,营销创新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今健康、低碳、环保等绿色观念已深入人心,绿色营销将成为一种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新颖营销方式。房地产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绿色营销应从建筑材料开始,结合设计技巧使用绿色建材产品,绿色室内装修材料、绿色照明等将能更好地迎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二是增加绿色标识的识别,在新的项目产品宣传中加入绿色标识,有利于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好印象,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三是执行绿色营销策略,让员工成为绿色营销的宣传者,制定贴近项目实际的绿色营销方案,在广告、新闻等媒体宣传中多使用绿色环保宣传画面,唤起消费者健康环保的共鸣。总之,我国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应以客户需求为基础,以差异化营销为重点,关键控制好产品的质量,创新营销方式,逐步建立忠实的客户群体,建立良好的企业口碑。
作者:刘杰单位:佛山市东建集团有限公司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业;融合
传统旅游资源可开发的空间是有限的,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十分迫切,具有高附加值且融合性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成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相融合,将会挖掘旅游的深层次内涵,并会使文化创意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一、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指为通过创意活动获取价值的相关企业或个人提供集聚和孵化的服务的特定区域,并且是涵盖生产、休闲、交易和居住等功能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形成了包括生产、发行和消费等环节的产业链。
旅游业是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和设施。交通客运业、酒店业和旅游业共同构成了旅游业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很快,但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自身的产业链尚不能够有效整合和延伸,因此还未能充分实现他的价值。虽然我们有很多创意产业园区,但他在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道路中依然暴露了许多缺点与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所在。
1.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日益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都是由艺术家聚集而形成的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园区,艺术是高度自由和随性的。然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与创意产业园融合过程中,商业文化和艺术理想的冲突、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冲突会不断凸显。这些冲突会导致艺术家流失等不良后果,这会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一大障碍。
2.缺乏产业链形态和品牌效应
旅游业是十分重视产业链完整性的产业,只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者都具备才能称之为旅游业。但有些创意产业园区仅仅是某一种商品的集散地,缺乏产业链形态的经营,这样的现状导致园区的旅游产业链断裂,因而无法真正的与旅游业融合。
3.人才匮乏
现在高端创意人才匮乏,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也屈指可数。没有他们的加入将会使融合式发展的道路缺乏专业性、创造性,并且融合进程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和规划。
4.园区规划不合理,可进入性低
目前大部分园区的规划都处于混乱状态,艺术区与商业区不能被区分规划,游客也很难从地图上来定位某一个展馆的具置。有许多园区的地理位置也较为偏僻,人们会因为路程太远而放弃去此地旅游,不利于文化创意园区旅游的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提升文化创意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档次,形成品牌效应
品牌战略意识要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与旅游业的融合当中。旅游品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创意的集散地,创意是其最鲜明的旅游品牌。因此充分保护原创性资源尤为重要,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推动园区旅游业的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整体形象,推行整体营销
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没有宣传推广之前更多的是被艺术家这样的小众群体所关注,整体宣传营销将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介入。采取整和营销策略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这是提升园区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契机,也是为与旅游业融合所做的必要铺垫。
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业态形式,其产业链也要围绕创意展开。内容产业链与协同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聚园最主要的产业链形态,集聚园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调整。
4.培养兼具文化创意与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既要熟悉旅游业的各个业务板块,又要对文化创意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高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来培养此类人才,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中国文化创意旅游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二者融合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过程。融合不当不仅会让创意园区本身的艺术性“变质”,也会让大众对旅游业的前景失去信心。恰到好处的融合会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地确保文化创意旅游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松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前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1:47-51.
[2]闫云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新闻界,2013,23:70-73.
[3]袁健.把握文化与旅游关系构建精品文化产业园[J].浙江经济,2011,24:44-45.
[4]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05:23-31.
篇6
关键词:旅游商贸企业;企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研究简要回顾
产业集群理论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思想与内涵较为丰富。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斯密,其《国富论》(1776)包含了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思想。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1890),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1909)最早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克鲁格曼(1991)提出了新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聚集经济的观点。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及《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系统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为系统研究集群的学者是王缉慈。方民生、李永刚、李新春、陈慧娟、刘国军、许仁祥、仇兴保、魏后凯、叶建亮等学者对产业集群研究具有代表意义。总的来说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还缺乏产业集群与旅游商贸企业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二、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增强旅游商贸集群竞争力
旅游商贸企业与一般大型商业企业比较而言,具有规模小、实力弱等特点。单个的旅游商贸企业具有较弱的竞争力,为了增强其竞争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因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全国很多旅游商贸企业销售的部分旅游商品存在雷同的现象。通过旅游商贸企业的集群发展战略,使各个不同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针对其地域文化特色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旅游商品,形成专业化特色,增强集群内商贸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就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创造出一定的地域品牌效应。而且集群内的旅游商贸企业能够共同行动,既强化了合作,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获取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效应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共有的一些属性,因此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区域品牌效应等同样也适应于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生产、销售同类旅游商品带来的好处,范围经济则主要是由于生产、销售关联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性。外部经济效应是指由于整个旅游商贸行业的规模扩大而使个别企业获得的好处,如运输、采购、修理、劳动力、市场信息等。学习与创新效应主要通过集群内旅游商贸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激发新思想,互相学习,推动全行业不断发展,共同进步。区域品牌效应主要是通过区域内集群企业的专业化与显著特色获得的整体优势。
(三)节约交易费用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定区域内众多企业基于共同的目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在协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网络组织。它既非一个企业,又非纯粹的市场,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一种中间层组织。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种特性。这样既节约了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的节约,一方面使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市场。
三、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
根据蒋三庚的研究,商业集聚从形态上可分为团组块状形态、沿街条状、分散多点形态三种形态,从地理区位可分为中心位置、中间位置、位置三类位置。
第一类:中心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都市中心位置的商贸企业群构成,满足城市旅游者的旅游购物与休闲需求。根据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态差异。中心型集群模式一般呈现出团组块状与沿街条状两种不同的形态,即: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由纵横交叉的若干条街道链接成团块现状,若干商贸企业构成的集群形态,如北京市东部的商务中心区。在建设这类商贸企业集群时,需要从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动态发展变化等角度考虑,制定一个长远的整体商业规划。要避免出现短期利益化。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在大中型城市,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大街,是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带,是城市主要的商业街。也是城市旅游的品牌,是城市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如上海淮海中路、北京西单商业街、长沙黄兴路等。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近年都进行过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步行街建设实质就是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
第二类:中间型集群模式,主要由处于城市中心到之间的偏离中心位置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构成。这类集群可能出现团组块状、沿街条状、分散点状三种形态。中间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表现为城市内地区级(城市内分的区或片)或社区级(城市居民社区)团块型的商业形态,如埃及开罗老区阿拉伯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等,特点就是在偏离城市中央形成的面积较大的企业集群。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由处于城市中间位置的商贸企业聚集在一条主要街道上形成的集群类型,尤其在城市社区出现比较多,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集群类型,如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中间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零星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商业店铺,几乎随处可见。
第三类: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大都市的卫星城市、城乡交接地带、郊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集聚而成。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向高级化演进,城乡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一类重要旅游项目,能够购买到正宗的农村土特产品是很多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这些型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为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集群主要由大城市卫星城市的商业中心或郊区购物中心构成,是型集群中规模较大的集群形态。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是由城市边缘地带的农贸市场构成,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为郊区零星分布的小店构成。
以上讨论的均为旅游城市的商贸企业集群模式,而对于景区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模式更为适用的就是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三类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商贸企业集群的最主要的表现模式。分别由位于景区中间和的沿街店铺、和零星分别的小店集聚而成,为景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贸服务。
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对策分析
(一)制定长远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战略规划
在新景区规划建设、新城区建设、商务中心建设、老景区和老城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定一个长远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尤其是城市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长远战略规划是应对这些外部因素变化的有力工具。战略规划中要为未来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避免后代人不断治理上代人由于自身无序竞争带来的混乱局面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政策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空间创新系统)、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全面集群政策设计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核心能力的产业集群。当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主导的行为。政府不可能强行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在商贸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企业是占主动地位的。是市场的主体。在商贸企业集群中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起到一个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篇7
[关键词]服装 品牌 战略
一、我国服装企业的现状
1.生产力强劲但整体水平低。我国服装纺织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但是服装企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中低档产品所占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占的比重小。
2.品牌缺乏。名实不“对称”,在服装纺织品上充分表现了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的矛盾。缺少知名品牌是一大弱点。国内市场上品牌的集中度不够,更缺少世界知名品牌。
3.企业集中度低,地区集中度高。我国服装业分布上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集聚。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对各地区的调查,全国现有39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服装产业集聚地区的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初步推算,我国服装业有近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服装产业聚集地。
4.设计模仿与自主创新并举。我国服装行业的服装设计能力比较弱,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国内高档服装的设计、板型和面料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和模仿国外的技术。消费市场对服装产品个性化的要求逐步提高,产品生命周期极短,因而也激发了企业主动创新的意识。
二、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与服装业竞争力的提升
实施服装品牌战略的实质是推行一种差异化战略,即通过某种被消费者认可的差异化特质,来获得溢价的报酬。服装品牌的差异化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选择,包括产品设计上的差异化、材料选择上的差异化、品牌理解上的差异化及形象识别上的差异化等。服装品牌的打造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就是为品牌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主要目的是要给消费者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如品牌的档次、特征、个性、品味、时尚等。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龙头,每个企业品牌都要有明确差异化的定位,定位明确了,有差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品牌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品牌的灵魂。在打造服装品牌的过程中,需要企业自身有一定的运作的能力和大量的风险资本投入。但是不能忽视文化内涵是品牌的灵魂,必须把自己设计、制造的服装与文化、历史、民族风情、宣传推介等深厚的、多元的文化融化在一起。许多的服装企业就开始在品牌的内涵和品牌形象上大做文章。
3.品质是树立品牌的基础。中国服装业如想崛起,中国服装发展首先应从质量抓起。有品质,才能有未来,应该把提高服装品质上升到一个战略化的高度来审视,从服装的硬件生产水平――厂房、设备、技术、流程,到服装的软件生产水平――产品定位、面料选材、款式、流行趋势的把握多方面的进行整合,从面料入库到成品出库,严把质量关,从面、辅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图案的设计,产品包装的设计,产品橱窗、店面的布置,导购的技巧,售后服务等全方位保证品牌的品质和形象,才能真正锻造国际化的品质,为提高品牌力打好基础。
4.质的独特及加工工艺是服装品牌外在的气质。独特的质的及精湛的加工工艺是消费者对高档服装的第一印象,也是消费者忠实于品牌的保证。我国的许多服装企业已经非常注重在服装的面料和辅料上做文章,积极关注服装纺织新材料的发展动态,把高科技的研究成果与时尚艺术融入到服装之中,通过采用特有的面料和辅料来区别于自己的竞争者,同时,通过对原料的控制,强加竞争对手的仿制成本。
5.引领潮流的设计是服装品牌的影响力。国际服装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主要体现在这些品牌引导了服饰未来的流行趋势。我国服装品牌在款式设计方面最为薄弱,在服装领域几乎找不到称得上国际大师级的设计者。顶级设计人才应该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预测流行趋势,引领服装潮流。
6.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服装品牌的生命力。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不建全,服装设计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专利权的申请周期远远高于服装市场的变化周期,服装设计的创意难以保护,一种新型的设计几周之内就会被大量的竞争者仿制,使原创企业利益无法保证从而影响这方面的投入。所以在树立服装品牌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服装品牌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7.实施品牌的延伸可以扩大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可以实施品牌的延伸,将原有的单一品牌转变为综合性的品牌。如雅戈尔是由原来的衬衫向西服、女装、休闲服等延伸,庄吉则由原来的西服向衬衫、领带、皮鞋、女装等延伸。使用品牌延伸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延伸产品借助原有品牌的影响力可以迅速进入市场,扩大品牌效应;同时,如果延伸产品的市场表现良好,又会进一步促进品牌形象的提高。
8.促进民族品牌产业的发展是服装品牌的坚强后盾。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民族品牌的扶持,对民族品牌的扶持要有长远观点,通过引导商家开辟民族品牌专卖店的方式,给民族品牌一个亮相的机会,为民族品牌的深入人心提供一个窗口。有政府的支持,有企业的努力,中国服装应该也一定能走上创世界名牌的路子,中国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服装的那一天指日可待。
9.渠道创新。目前,服装业的新兴销售渠道主要有中高档商超专柜、品牌专卖店、国际化网络等几种模式。企业在发展时应当有一种永不满于现状的精神,不能只被暂时的利益和销量打动,如果想使企业常青,必须在渠道上有所创新,使产品尽可能地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方可提高品牌认知率。
10.市场细分。在今天,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一个白热化的程度。再强势的品牌,即使是沃尔玛也不能完全垄断一个行业。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经营者能正确看待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精确划分目标市场,深度挖掘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媒体;品牌;工程
成功的品牌宣传既要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还要靠广泛的媒体宣传和广告来打响知名度。期望短期内树立好企业品牌是不现实的。国际知名的电子公司奥美的观点里有这样一句话,“企业形象的建立,就如同鸟儿筑巢一样,从我们随手撷去的稻草杂物建立而成。别小看了这些稻草杂物般的细枝末梢,正是它们奠定了一个企业形象的坚实基础。”所以说,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是长期的工程。在创品牌过程中,媒体宣传是企业树立企业品牌所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1.宣传工作决定企业发展层次
1.1加强媒体宣传是是凝聚企业人心的重要渠道
领导层的决策可以通过媒体宣传达到广为人知,以达到转变思想、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目的。要形成企业在社会良好美誉度有多重的因素,但是对外宣传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可以将举办的重大活动,出现的好人好事,好的经验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出去,还可以将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公之于众,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1.2媒体宣传及广告创意的好坏可以决定一个品牌的成败
媒体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在受众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所以,我认为,对于媒体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媒体的作用是告知性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不会有好的品牌的。故,对于品牌而言,企业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每件事情做好,对得起消费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市场的宗旨是“为用户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必须具有“为用户服务“的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3加强媒体宣传是塑造企业外部形象的主要手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品牌效应”的作用日益突显,譬如,一提起汽车我们会自然想到奔驰、宝马、奥迪;提起电视我们会想到海尔、康佳、长虹;提起空调我们会想到格力、海尔、科隆等等,这就是凝聚在产品中的品牌效应。今天的企业要面对国内和国际的双重竞争,要争夺国内和国际双重的客户资源,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社会信誉来赢得社会和广大客户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树立的品牌来赢得更多的客户,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就必须发挥企业的宣传作用。
1.4对企业而言,媒体宣传是工具和手段
品牌是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质量的认可,媒体是企业向市场和消费者传递质量信息的管道和工具。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树立了好的品牌就为企业赢得市场,打下了坚固的基石。因此,企业的品牌化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在市场上赢得好的口碑,通过媒体宣传产生好的社会影响之后,才能更好地以此为推动力产生经济效益。
2.改进宣传的内容,创新宣传的方式,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1有了产品,必须注重宣传
知名经济学家潘石屹的营销理念中,宣传永远是第一位,宣传做到位了,好的产品才能够被大众所认识,才能够有目标群体的人前来检验和使用,而销售作为整个生产经营环节中最终的目标,在潘石屹眼里不过是成功宣传之后自然而然地坐地收钱。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自己,就会有用。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有根有底的产品总比买杂牌子的产品安全可靠一些。媒体宣传要会“使巧劲”。耍猴的如果要想让大家都听见,光凭自己的嗓子喊恐怕效果不太理想。既然有了锣,为什么不用呢?对产品的宣传来讲,这个“锣”就是媒体。
2.2建立健全宣传机制
外宣工作事关企业形象,关系到社会和外界对企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因此,必须完善宣传报道工作的奖惩机制,定期召开对外宣传总结会,建立定期不定期和媒体联系制度,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要给予奖励,反之对工作不主动或者报道失实造成负面影响的责任人也要进行责任追究;应加强对重大事件宣传的管理,建立健全快速审核稿件制度,既保证宣传的时效性,又切实加强对稿件的审查把关,坚持“一个口子,一种声音”的原则,对外宣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宣传口径。确保重大新闻按管理规定进行报道不能有丝毫闪失。
2.3善于利用多种宣传渠道
企业的对外宣传不仅要善于利用传统媒体,还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善于借助不同媒体的力量,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等,积极利用好行业内外一切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媒介资源。(如,烟草行业的第一门户网站――烟草在线。)把企业内部的一切具有实用价值、又有独特创意,值得学习推广借鉴的科技信息、企业文化、管理方法、工作经验、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新闻)等及时对外进行宣传报道。
2.4借力使力,尽力与高端形象发生关系
品牌在塑造初期之时,品牌资产还相对比较微小,直接赞助或参与社会活动需要投入巨资,因此,企业在实施品牌公关活动的过程中,要学会巧妙的借力使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自己的形象高度。聪明的企业公关人会时刻关注社会新闻热点,将之想办法与企业品牌联系起来,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例如,2008年奥运会,本来中小型企业与奥运丝毫搭不上关系,也不可能投入巨大的资本去赞助奥运活动,但通过策划可以组织一些企业内部的支持奥运专题,响应大众的奥运热情,开发几款有关奥运的概念产品等等,巧借奥运名目组织公司内部体育活动,这些统统通过企业网站传达出去,并与消费者产生互动。若有需要,还可以再借助其它媒体进行。
2.5明确职能划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外宣传也要明确职责划分,确定宣传任务的主管部门,将宣传任务在企业内部分解,制定宣传长期规划和宣传奖惩制度等等。严格实行分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应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一般而言,办公室主管企业的外宣工作。办公室是企业日常运转的中轴,主管外宣工作的好处在于容易从宏观上把握宣传方向和宣传特点,紧紧围绕宣传主题,突出宣传效果,统一宣传口径。所以,办公室主管外宣工作必须加强力量,明确专人负责,并对内宣工作肩负一定的指导职能。
2.6时时以记者的眼光挖掘企业新闻热点
关于企业新闻宣传,多数企业领导认为只有大的集团公司跨国企业才有新闻,自己一个传统中小企业没什么新闻可言。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一个误区,企业要想真正成就品牌,必须彻底抛弃认为做品牌就是注册个商标,设计个VI就成之为品牌了,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品牌进行塑造。而新闻宣传也是品牌传播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
篇9
(一)心态方面:
做任何工作,都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做好,作为一名销售人员,我始终认为,勤奋和一个稳定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
不放走任何一个从你柜台经过的,把握住每一次机会,热情的接待每一位顾客,尽可能的促进成交。
没有淡的市场,只有淡的心。
卖得好的时候,把之后的每个客户当今天的最后一个客户来对待;卖的不好的时候,把每个客户都当第一个客户来对待。决不让上一个单子影响到自己的心情。
时刻感恩,每个顾客都能帮助自己成长;时刻自省,每个细节都能让自己提升。
自律很重要,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让自己保持健康才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做好工作。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自己的工作和顾客保持好刚开始的热情。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同事互帮互助。
(二)销售技巧方面:
接待客人的时候,首先要让顾客接受你这个人,他才会有兴趣听你的介绍;搞清楚客人最重要的是用什么功能我们再重点介绍他需要的功能,在给客人演示的时候一定要熟练的操作,而且在介绍时切忌夸大其词,说话真诚、实在,顾客才会相信你,觉得你不仅专业,而且诚信,为他着想。在得到客人信任的同时就要趁热打铁,促成交易。
从接到顾客到推荐机型的过程中,要迅速了解顾客今天是否买、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预算。基于这些整理自己的思路,推荐自己想卖的顾客觉得物有所值的机型。
谈单过程中要把公司的标准、产品标准以及个人标准带给顾客,并熟练运用FABE法则:
F:(Features)指的是本项产品的特质、特性等方面的功能。产品名称?产地,材料?工艺?定位?特性?深刻去挖掘这个产品的内在属性,找到差异点。
A:(Advantages)优势。列出这个产品独特的地方来。可以直接,间接去称述。例如:更管用、更高档、更温馨、更保险、更……
B:(Benefits)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这个实际上是右脑销售法则时候特别强调的,用众多的形象词语来帮助消费者虚拟体验这个产品。
E:(Evidence)佐证。通过现场演示,相关证明文件,品牌效应来印证刚才的一系列介绍。所有材料应该具有足够的客观性、权威性、可靠性、可证实性。
认真倾听顾客的每一句话以及他们的神态,来判断顾客的性格以及购买意向,以及分析顾客的购买点和抗拒点。
任何时候,先稳住客户再说,不管客户说什么观点,都先去认同他,在帮他分析并引出自己的意见,帮顾客分析时将其往自己想卖的机型特点去引导,要转型时一定要提前去做相关各方面优势上的铺垫,让顾客容易接受。
熟悉自己产品的卖点,并找出不同品牌和不同机型各方面的差异性。
篇10
[关键词]早期培养;汽修企业;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29-02[ZW(N]
[作者简介]何晓珠(1988―),女,广西南宁人,本科,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助理讲师。
中职学校早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体系传授为主、以动手实操为辅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局限于当时中职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等条件,尤其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实训设备少之又少,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深,可进入汽修企业后往往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还是要从零开始,接受师傅带徒弟式的培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当时经济的发展缓慢和规模小的特点是相适应的,却与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格格不入,培养方针与企业现实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培养现状
经过多年走访调查本地县级汽修企业,笔者发现当前汽修企业存在两大棘手问题:职业态度与技能水平。首先,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简而言之,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影响职业态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汽修学生的职业态度受自我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加上中职生毅力薄弱、自控力差,汽修学生在外出见习期间常出现不称职的现象。汽修企业负责人口中不称职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吃苦耐劳、坚持度差、抗压性不足等方面。比如一位老板说汽车美容班学生A在该汽修美容部洗车,刚到午饭时间,该生立马放下洗车工具到食堂吃饭,晾下车主和没洗干净的汽车在洗车间,这种服务态度影响企业的声誉,给客户与潜在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午饭过后车间主任对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第二天该生就不来美容店上班了,企业紧急安排另外员工接替其工作。这一现象体现出当前一大部分汽修专业学生抗压性不足的缺点,造成学校与当地企业之间出现不和谐局面。另一位老板说某次在企业召开的新人培训会上,领导在台上讲话,学生在台下玩手机,这种行为给企业领导一个不好的印象。对于学生的技能水平,汽修企业的师傅们最有发言权。在学生外出见习期间,曾经有位师傅说学生连最基本的维修工具名称都叫不出来,还得教其用工具,学生刚刚熟悉工具的使用,见习期就结束了,企业都提议过能不能延长学生的见习期。另外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对企业来说都是资源的浪费。因此,农村职校职业教育应引进企业文化,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实施“校企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校企合作被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德国“双元制”模式尤为典型。何为校企合作呢?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通过引入企业设备、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来提高在校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技能水平;企业借助学校之手让学生了解企业品牌,为其以后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达到共赢局面。这就是学校与企业联手打造校企合作的精髓所在。
我校汽修专业依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我校进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的大框架,近五年来紧密与本地汽修企业共同建立一套校企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初步成效。这两年,我校汽修专业的外出见习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校企一体,订单式”新方针实施,使得学生在本地及附近区域汽修企业颇受欢迎。我校汽修专业的校企合作有以下措施:
(一)引导汽修企业进校,组建校中厂
校中厂的成立,不仅能解决当前许多农村中职学校学生阶段性外出见习的老大难问题,还能对招收汽修新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校中厂在汽修专业入学教育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观学习校中厂让学生知道其今后的工作生活环境,尤其对那些茫然无望、打退堂鼓的学生。企业文化随着校中厂的入驻,走进学校实训中心、校园,渐渐渗入学生的心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明显的帮助。
(二)引进汽修师傅,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何为校企一体?学校与汽修企业进行订单式合作,学校提供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企业定期提供经验丰富的汽修师傅到校进行授课。以我校汽修专业为例,我校汽修专业与横县金山车饰进行订单式合作,汽修1303班冠名为金山班,金山企业师傅到校授课,上课内容实践性强,因此,金山班的学生学习氛围浓厚,课堂活跃,课堂情况自然好转起来。目前对该班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水平抽检,结果均比其他班级好。单从这点来看,引进汽修师傅,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对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均有好处。家长满意孩子在校学到真技能,企业满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满意在校生的各方面表现,达到了共赢目的。
(三)引入企业产品,打造品牌效应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要想职业教育事半功倍,还需要企业多多扶持职业教育。我校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校企一体,订单式”方案就是在本地汽修企业的扶持下实施的。订单的汽修企业除了提供汽修师傅,还免费提供企业产品。由企业赞助知名品牌油、机油、油料等,并免费培训教师和学生,经过训练,学生能规范操作并养成良好习惯,为日后学生毕业进企业使用熟悉的品牌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企业的品牌效应。这样,企业不需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重新培养毕业生,也为企业长期留下员工埋下伏笔。企业免费提供企业产品,可以减少职校尤其是农村职校日常开支,又能保证学生日常的产品使用。由于农村职校的地理位置特点,农村职校不能像城市中职学校一样仅仅引进一家汽修企业的品牌,而应综合多家企业,共同打造多种品牌。农村职校若仅引入独家品牌,资金链易断,难发挥品牌效果。以我校为例,目前校中厂的建立依托本地几家品牌不同的汽修企业共同出资,把厂分成不同品牌车间对外开放维修不同品牌的汽车。这样,不管来什么车辆,都可以进行维修。当然,校中厂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打消客户心中的顾虑。毕竟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塑造了汽修学生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怎样让进厂保养车辆的车主放心把车交给企业,而不怕企业把车当作教学工具呢?只要校中厂能够制订好相关制度,把好维修质量关,提高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技能水平,就能让校中厂真真正正成为营利性的汽修企业和教育性质的教学场所。
总之,“校企一体,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校的汽修教师能及时掌握汽车新技术,锻炼教师技能水平,汽修企业专家进校传经。校中厂的建立很好地完成了汽修学生在校两年的工学交替,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