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文创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字化”在经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书中提过后,便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即使它当时仅仅是向那些从未听过、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科普计算机单一却又复杂的世界。“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凭借0和1组成无限可能的数字集合,形成了如今的数字化空间。在这个变幻无穷的空间里,产生了无数个改变我们生活的功能。数字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也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文化创意产品正是数字艺术孵化项目之一,遵循“人的尺度”准则进行的艺术作品创作。数字艺术所具备的独特优越性,使之创作的出来的作品更具交互性和多可能性。紧跟时代的步伐,传统的文创产品在制作与设计过程中都将与数字化结合,例如,3D打印技术、多维建模、数字化控制模型制作等,都将文创产品以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今天的文创产品更是打破了传统的创造设计思维定式,以不同程度上的数字艺术设计改变着传统的艺术设计方式。
二、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渗透
“文化”是增强民众向心力与归属感的精神根基。在政府积极倡导和鼓励下,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我国第一份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都标志着文化的建设和传承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因此如何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以大众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文化创意产品这一综合载体,涵盖了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物质,传达了当今社会的精神现象。以精神为主要因素的产品,更加不能忽略“人”的体现。从钻木取火到结绳记事,从仓颉造字到远古神话,从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宋明理学再到明清朴学,至今仍有我们未探索到的文化领域。已逝去的时代,我们缅怀追忆,在传承中汲取营养,用当今的数字媒体手段还原、演化、延伸其文化内涵。一座纪念馆可能太过遥远,一部主题电影可能太过虚幻,一本讲解书籍可能太过无味,但是一系列带有设计感视觉文化符号性强的文物仿制品和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小物件,例如:雨伞、书签、明信片、移动内存、公仔、手机壳、充电器等。这样具有文化属性的创意家具日用品、办公用品、旅游纪念品、科技日用造型设工艺品等更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创意与数字化的手段的展现,附加了超出消费者期待的价值,让产品有其自身价值,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接受溢价,也更激发人们自主追溯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三、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文创产品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现实工具和传播载体。李政道教授说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这句话至今仍受用。数字艺术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都改变了传统的文创产品设计方式,在改变和创新之间,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技术的改变是受到了传统艺术的冲击或者接受了新的融合这一过程是细致而又深远的。对于文创产品来说,新颖的形式承载的却是古老却又众人皆知的真理。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数字文化创意制作的实训体系,但相对于文化传承与推广,在现今体制下的文创产业,往往以商业利益为根本目的,针对市场产品的效率与投资做设计和开发,且形式单一、内容老旧匮乏。面对市场上已有的文创产品现象,主要存以下几个问题:1.文创产业人力资源匮乏目前我国文创产业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产业人员来源依靠传统的产业,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单凭口碑相传和熟人介绍方式,低效的运作方式加上尚不成熟的市场化形式,让很多优秀的人才不能人尽其用,从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此外,目前市场上仍未有成熟的专门从事文创产业的人才服务机构。人才与企业之间不能有效的进行交流,针对性差,对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不了实际的平台支撑。2.产品缺乏创意,特色不明显文创产品在保证传承和宣传文化的同时,也应注重产品的创新性。跟风严重、制作雷同,相似的产品数见不鲜,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创产品也就失去了内核力。3.文创产业制造手段低端现今文创产品普遍优质品匮乏,价格呈两极化,缺少价格适中且品质感好的产品。究其因,是大多文创产业制造商制造手段仍停留在手工、纸质印刷、贴标等简单的手段,因此出现大量的制作粗糙、不精美、难激发消费欲望的产品。而品质高的产品价格昂贵,消费者也会望而却步。4.专利保护混乱文创产品作为创意设计的一大表现,加上数字化的快速模型生成,设计稿出图快模型打样便捷,因此许多设计师、公司等愿为相关文化机构、行业等出谋划策、制定专属的文化创意产品,但是由于设计的产品最终产权难得到保护,而被他人掠夺,到头来终是白费功夫一场。因此错失了诸多好的创意。5.原始工业化生产模式文创产品的定义在大多人看来等同于旅游纪念品,仅是将当地的自然风光、诗赋书画、文物等绘制成图案直接印制在纺织品、日用品、服饰等物品上。这只是对文物实体进行了模拟复制,并没有形成宏观的设计概念,而是依赖于固有的商业圈意识和产品惯性。因此设计的产品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
四、数字化文创产品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体现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的古老历史。时间上的流变和空间上的差异使得文化能够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近年来,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对于精神养料的迫切需求的趋势,更直接的促成专业化、数字化以及娱乐化的文化研究长足发展。文创产品的兴起与持续至今,正是文化内涵传承的体现。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石头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装饰等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文化移植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这便也是文创产品的魅力所在。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文化习俗交相影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遍布。因此,如何打造自身地区的特属名片也是各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从地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并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整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满足城市居民游憩需要的功效。此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兴起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创新性和活力感,能够吸引大量年轻消费群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并且所占有的市场可以和其他三类文化旅游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便加剧了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火热的VR以及AR技术火便全球,以及沉浸式虚拟技术、体感追踪等,新的数字媒体技术植入给文创产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也将是全新的视觉感官文化体验。为此,各地区可以逐步建立打造自身的文创产业团队。1.前期建设完善建设完善人才资源储备库。招贤纳士,专业培训。与各地区高校合作,运用高校的师资力量,集思广益,搭建师资结构、人员配备、设备空间、重点实验室,逐步完善基础的配套设施建设。组织和鼓励有实力的设计团队、成立相对应的机构,开展设计系列以当地特色文化为特征符号的文化创意专题研究。2.中期完善不足甄选目标市场,挖掘潜在市场机会。发掘文创产品市场并填补空档,对旅游市场以及产品特色进行定位,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定制并推广特色文创产品及设施,提炼出不同年龄段都欣然接受的文化元素。开展文创专题计划,进行市场细分,了解同类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找到竞争取胜的关键和突破口。各个地区有着许多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地理、历史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因此,可以围绕在当地的重要历史人物、遗迹遗址上发掘的文化品和其周边建起一个以学校、公司、机构为核心,打造影视基地、文创基地为方向的文化主题数字艺术社区。下设数字历史陈列展馆、数字虚拟体验馆以及文化数字体验馆。3.后期反思优化制定相适应的计划方案,进行实时的项目进度更新进展。同时优化艺术社区的实际运用功能,做到立足全国宏观概念下相关办学科研定位、政府机构项目的符号化,体系化等。并利用学术交流、横向合作等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宣传推介。多争取多部门、机构支持合作,向上争取社会化运作、招商引资的方式,将使各地文化产业数字艺术社区的发展得到更长远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篇2
[关键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融合
一、引言
近几年,创客教育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重视。创客教育虽然还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但纵观国内外创客课程,其中的数字化项目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有很大相似性,尤其是中高年级所涉及的机器人、物联网课程。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数字化创客教育提供了知识与技术支撑,而创客教育所推崇的创客文化也正是信息技术课程所倡导的。
2016年2月,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创客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并提出了使用数字化工具的要求,在此所讲的创客教育主要针对数字化方向上的创客教育。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要求较高,从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角度来看,有必要考虑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
二、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
1.创客教育的解读
创客文化主要体现在酷爱发明创造,爱分享,爱交友,崇尚团队协作,尊重知识产权等方面。而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罘窒恚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1]。创客教育与分学科教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创客教育需要科学、技术、数学、心理、人文和艺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支撑,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获得;另一方面,创客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业成绩,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2]。在创客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使能(enabling)”作用,使创客们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3]。因此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必然会趋向深度融合。
2.信息技术课程是创客教育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思维和交往,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开始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中。创客教育提倡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对智能化项目很感兴趣,但他们在这类项目中所追求的发明创造往往必须依托数字化工具或设备(包括开源硬件、三维打印、计算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等),而这些工具或设备的使用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编程的知识与能力在这些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4]。通过编程可以驱动硬件设备,使其智能化,从而实现创意。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开始注重编程,如增加了Scratch和VB的教学。此外,创客教育提倡团队协作与分享,互联网协作和分享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恰可提供相关知识与技能,因此是创客教育强有力的支撑。
3.创客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与实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在低年级学段,主要学习的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办公软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技能。而到了高年级学段,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重点转移到程序设计上(如Srcatch)。用Scratch设计的程序,可以与开源硬件(如Arduino硬件)相结合,从而实现机器人、物联网设备的制作,这正是智能化项目的切入点。在这一点上,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共通。创客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创新、创造,更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它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与实践。此外,创客教育强调的团队协作包括网上协作与网络分享,也正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网络知识的最好实践和巩固。
三、现阶段中小学创客教育
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实践方案
现阶段,创客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完全开展还有困难。主要体现为创客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与现有条块化课程之间的融合存在一定问题;学校缺少创客空间以及硬件设备;大部分一线教师对创客教育理解不深,缺少创客型师资;学校投入资金不足,缺少持续投入等问题[5]。以下仅基于现阶段课程体系和师资问题,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角度,提出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建议。
1.基于学生兴趣,分层引导创客项目
创客教育应以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为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并主动学习所需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能让学生体会到工程师或项目经理的需求和思考方式,自学、向教师请教和团队协作都可以成为学习的途径。
针对中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笔者认为创客项目的设计在初期应该先由教师引导制作,鼓励学生融入创意,最终向学生主导创造项目过渡。根据创新程度可以把项目分为引导型项目、创意型项目和创造型项目三个层次。
引导型项目是教师基于学生兴趣,设置一个项目探究的主题。该主题下教师展示一个初步的项目实例,作为学生要完成的基本目标,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其中融入自己的创意,适合中低年级学生。创意型项目是在引导型项目的基础上,教师设置自由度较高的创意任务,学生在完成基本项目后,需要自主创新,完成创意项目,适合中高年级学生。创造型项目由学生自主创意、自主设计、自主协作、自主创造,教师提供知识、设备、资料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适合高年级学生。
2.从小团体活动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在《创客教育与教育创客》的专家报告中提到,创客教育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受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其他课程融合以及师资等问题的限制,现阶段,在中小学以兴趣课、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创客教育更符合现状。这样,已有的机器人社团、物联网社团可以为创客教育提供支持(课程内容、软硬件设备、创客型师生等);而且可以在学校普及创客文化,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家长参与创客活动。随着创客活动的开展和普及,教师也将不断积累经验,将创客教育逐渐发展成惠及所有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以机器人、物联网课程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智能化项目
针对课程体系不完善的情况,教师可以基于机器人、物联网课程开发创客教育的校本课程。机器人、物联网作为前沿技术,是智能化项目的基础,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要求。此外,相关的机器人、物联网教学设备也可以为创客教育提供硬件支持。
4.基于云平台,搭建创客协作网络
除了创新,创客教育还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创客协作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学校的创客空间,还包括家庭、社区和社会,用好云平台,有利于创客协作环境的搭建。对于创客资料的共享,可以选择网盘(如百度云),为提高资料的安全性,可以在学校服务器搭建校内网盘(如ownCloud);对于团队的知识梳理,可以使用有道云笔记中的团队协作;当然微信、QQ等即时通讯也必不可少。
5.组织教师培训与交流,培养创客型教师
创客型教师在创客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客型教师稀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客教育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体会工程需求,从而在做中学,需要团队协作,而这一新颖教学模式的设计还不健全,对教师要求很高[6];二是创客教育对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教师作为创客教育的支持者,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针对这两个方面,发展创客型教师的培训也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创客教学设计模式的研讨培训,二是创客知识技能的培训。
四、结束语
在安德森的《创客与工业革命》中,预测了未来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将被创客推动[7],可见创客运动的重要意义。创客运动所提倡的创客文化,符合时代需要,必将深刻地影响现代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让创客教育与自己的课程深度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培养适应未来潮流的“创客型人才”,任重而道远,但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韩靖轩.校园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16(10).
[2]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
[3]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4]雒亮,祝智庭.开源硬件:撬动创客教育实践的杠杆[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5]吴玮玉.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启示[J].亚太教育,2015(35).
篇3
火爆的比特币把沉寂多年的区块链技术推到了普通大众的面前,不管是否加入挖矿或炒币大军,亦或是对这种虚拟代币价值艳羡不已的吃瓜群众,或是持冷眼旁观的专业人士,大家关注的主要焦点还是比特币。
显然金融是区块链技术最早,也是应用得相对成熟的领域。这与区块链技术天然就是账本的特性直接相关。然而这远远未挖掘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平台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优势以及充分利用此种技术优势在各个领域和场景下应用的可能性。也即区块链的短期价值被高估,而长期影响却被低估(何宝宏博士语)。
如今,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而互联网技术当中还在不断涌现出各种让人应接不暇的新技术。在这些新技术当中,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将发挥最长远最广泛的影响。
技术篇:认识区块链技术
(一)区块链技术是什么
区块链最早由密码学家“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于2008年提出,目前行业公认的区块链定义是: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链条的方式组合成特定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去中心化共享账本,能够安全存储简单的、有先后关系的、能在系统内验证的数据。
区块链本质上就是一个账本,可以让互不信任的人,在没有权威中间机构的介入下,充分信任对方来进行信息与价值互换。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储存、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
(二)区块链技术为什么会有如此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具有以下六大特征,正是这六大技术特征使得区块链具备了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的特质:
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技术,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任一节点停止工作都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作。
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
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里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和技术的信任。
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无需以信任为背书,因此交易对手无须公开身份。
可编程:分布式账本的数字性质意味着区块链交易可以关联到计算逻辑,并且本质上是可编程的。因此,用户可以设置自动触发节点之间交易的算法和规则。
可追溯:区块链通过区块数据结构存储了创世区块后的所有历史数据,区块链上的任一一条数据皆可通过链式结构追溯其本源。
区块链的信息通过共识并添加至区块链后,就被所有节点共同记录,并通过密码学保证前后互相关联,篡改的难度与成本非常高。
深刻地理解区块链技术这六大特征,可以更好地在文创产业中挖掘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价值。
价值篇:区块链技术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价值
技术是解决法律问题的重要路径。
互联网领域中,技术可以高效解决某些传统法律问题;对于法律无法及时作出回应的新业态,技术就是产业规范,是法律的重要补充。
(一)盗版是文创产业的致命伤
文创产业包括了影视、文学、动漫、音乐、视频、游戏等以及其相关的数字形式,涉及内容的生产、复制、流通和传播等主要环节。
在“互联网+”时代,文创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快速传输、低成本性,加上各种盗版技术的层出不穷,使文创产业面临着盗版猖獗的挑战。
网络盗版给文创产业带来了的巨大经济损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网络盗版直接带来的是诸如工作流失、版权价值缩水、损失大量优秀作品的负面影响;其次,由于网络盗版内容的低俗,加上虚假广告、木马病毒、作品质量低下等特点,劣质内容也给用户体验带来极坏的体验,影响消费者对正版作品的感受,造成版权市场的恶性循环。
原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IP本应成为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但当下互联网产业生态圈里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依然严重,网络著作权官司纠纷频发,原创盗版遍地、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过高等问题成为文创产业的尖锐痛点。
此外,对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法律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一些新型业态无法获得著作权法权利体系下的保护,在转而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同时,却存在评价标准不一的不确定性。
网络盗版如同溃堤之蚁,可以撼动整个文创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在传统的法律法规政策、司法保护、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以及企业内部规制之外,前沿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给文创产业的痛点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
(二)区块链提供的解决思路和价值
规范和技术是解决法律问题的两种进路,当法律事后规制的成本较高时,区块链技术提供了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进路。
对于目前文创产业存在的各种法律问题,例如新型的盗版模式使得盗版行为更加分散化、隐蔽化,打击难度更大;网络盗版各环节更加细分,责任认定难度更大;用户的正版化意识未能与正版化进程一起提高等问题,区块链技术也许可以提供一种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解决思路。
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时间戳、哈希算法对作品进行确权,证明一段文字、视频、音频等存在性、真实性和唯一性。
一旦在区块链上被确权,作品的后续交易都会被实时记录,文创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追踪,这为IP权利证明、司法取证等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保障和可信度很强的证据。
具体而言,首先,IP是文化娱乐创意的核心,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将文创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加速流通,缩短价值创造周期,实现IP的价值转移,并保证转移过程的可审计、可信度和透明度。
其次,基于区块链的政策监管、行业自律和民间个人等多层次的信任共识与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安全验证节点、平行传播节点、交易市场节点、消费终端制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文创行业的存储与计算能力,有助于文创产业全面进入数字化内容生产及传播时代。
另外,文创产业的盗版问题也可以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途径来解决。可以不断加强权利持有人与标准组织和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主要行为者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可追踪性技术的传播,并支持区块链等新追溯和认证系统的出现。
通过记录资产、交易和参与者,这种共享数字分类账本提供了关于IP来源和历史流转的信息,使IP更容易地被追踪和认证。
因此如何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加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并更好地保护IP是文创产业可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不仅在抑制盗版方面有突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可以贯穿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
应用篇:区块链在文创产业的应用及落地场景(一)区块链技术贯穿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
区块链在文创产业的应用主要围绕着四个领域展开的:区块链+内容生产,区块链+内容流通,区块链+内容交易,区块链+内容维权。
区块链+内容生产: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共同创作作品数据的追踪、确认和审计,有效地减少共享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易、投资平台。创造一个人人可以创作、交易、传播、消费、众筹的信息共享和价值交换的平台。
区块链+内容流通:基于区块链特性和虚拟市场规则,使得消费者能够参与内容创作、生产、传播、众筹和消费的全流程,而不需要依靠第三方平台的信用背书。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传输特点,内容产业可以在版权交易和游戏道具场景交易平台上发行、交易数字资产(类似于token)。基于不可篡改、分布式的特点,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版权和游戏道具交易不仅能促进交易的安全、透明,融合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能对游戏和版权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区块链+内容交易:利用区块链技术,使音乐、电影、文字作品等内容产业数据的生产、传播、许可、交易等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跨过出版商和发行商,创作者可以直接在区块链平台上发表、推广或交易作品,直接获得报酬。
利用区块链技术,添加信任的确权节点,进行IP及其相关权利的交易,以及权益分配等功能,可解决交易不透明、内容不公开等问题。
区块链+内容维权:利用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共识签名后上链,不仅可以进行一般的文件存储,而且可以通过实时保全的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形成证据链,满足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促进证据及审判的标准化。
(二)区块链技术在文创产业的落地场景
1、内容生产—共创平台语戏app
语戏app是基于亚流行文化社群“语言 Cos”而创建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主要解决的是许多作者共同创作的文字 Cosplay 一段情节、故事的知识产权问题。
创作模式是在语戏这个app中,创作者共同创建、整理、cosplay、存放、沉淀、考核某个剧本或故事,最后汇总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
最后这些作品独家授权给平台,语戏平台卖给影视、文化公司后将收益按区块链记录中每个人的贡献分配给各个共同创作者。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取代了依托于旧的QQ群及贴吧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为处理成本,区块链平台基于算法直接统计每个人在每部戏中贡献的内容占全作品的比例,而且平台的不可更改性更能保护共同创作者的利益。
2、内容流通—版权流通平台Primas项目
Primas项目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数字版权领域,打造国内首个在版权领域商业化落地的区块链产品。希望从根本上颠覆洗稿的游戏规则,重新书写媒体传播的法则。
Primas的运行模式是建立完整的DNA体系和溯源机制,其核心是内容数字指纹识别,通过密码学与区块链技术,将创作者认证的作品及认证时间、作者信息、可信时间戳共同加密,生成一段唯一的八位码,这样不管之后内容“流窜”到哪个地方,都有根源可以追寻。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主要是类似于版权登记和公示的问题,不再需要中心化数据库下的检索比对,只需直接溯源就能确定权利人的最终版权,但是可能会涉及到盗版确权的问题。
3、内容交易—版权交易平台Cfun项目
Cfun平台是基于全球公有链量子链开发的一个去中心化的应用(DApp),用来记录作者的作品,同时获取用户行为数据,意在建立一个全球的协同创作生态,同时促进IP的全球实时交易。
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第一层是多个内容创作者共同创作作品,将内容卖给最终的IP买家。第二层是将包括作者信息和粉丝行为数据等所有的创作日志记录在区块链上,以便对数据进行追踪、确认和审计。
最后通过使用准确的用户行为数据,CFun计划利用算法将IP和买家相匹配,通过智能合约计算每个内容创作者在每笔IP交易中的贡献,以实现IP的自动交易。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保障版权交易过程中的确权、共创版权人的版权收益分配等问题,并保证版权交易和游戏道具场景交易更安全。
4、内容维权—电子存证平台“仲裁链”项目
“仲裁链”是由微众银行联合广州仲裁委、杭州亦笔科技三方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是基于FISCO BCOS的区块链底层平台,在司法领域的真正落地,并于2018年2月制作了首份区块链裁决书而完成价值验证。
运行模式是当某项业务发生时,用户的身份验证结果和业务操作证据的HASH均记录到区块链。当需要仲裁时,后台人员只需点击一个按键,相应的证据便会传输至仲裁机构的仲裁平台上。
仲裁机构收到数据后与区块链节点存储数据进行校验,确认证据真实、合法有效后,依据网络仲裁规则依法裁决并出具仲裁裁决书。
区块链解决的问题是基于区块链多中心化、防篡改、可信任特征,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共识签名后上链,实时保全的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形成证据链,满足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实现证据及审判的标准化,让“仲裁链”充当“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
从以上四个具体项目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贯穿到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中,在落地时并不会有明显的环节割裂开来。
事实上,在具体落地项目中,业界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创新和尝试。如腾讯已经推出首款区块链游戏化应用《一起来捉妖》,真正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游戏中的功能落地,炫酷又好玩,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监管篇:区块链文创产业的监管模式对区块链的监管将因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而有所不同
文创产业涉及到内容的生产及传播,因此一直是政府监管的重点。虽然区块链技术并未广泛应用到文创产业当中,但监管也是日后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区块链技术演化出了三种应用模式,即公有链(Public blockchain)、联盟链 (Consortium blockchain) 和私有链 (Private blockchain)。因此对区块链的监管也围绕着这三个应用模式来实行。
公有链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分布式系统的任何节点均可参与链上数据的读写、验证和共识过程,并根据其相应的共识机制获得相应的经济激励。
由于公有链的各个节点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网络,并参加链上数据的读写,运行时以扁平的拓扑结构互联互通,网络中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服务端节点。
因此,公有链的特点是保护用户免受开发者的影响、所有数据默认公开,交易速度较低。比特币是公共链的典型代表。考虑到完全开放性和去中心化带来的传销或者其他犯罪的风险,目前对该应用模式的严格监管有其必要性。
联盟链是部分去中心化(或称多中心化)的区块链,适用于多个实体构成的组织或联盟,其共识过程受到一定规则的控制。
系统内交易确认的节点一般也是事先所设定,并通过共识机制确认。取决于联盟链内部的信任程度和相关需求程度,虚拟数字货币可以选择匿名或非匿名。
联盟链的各个节点通常有与之对应的实体机构组织,通过授权后才能加入或退出。各机构组织组成利益相关的联盟,共同维护区块链的运转。联盟链的特点是低成本运行和维护、高交易速度及良好的扩展性、可更好地保护隐私。对于文创产业的流通、交易和维权也有很大应用。
在监管方面,由于联盟链容易进行控制权限设定,拥有更高的应用可扩展性,可以考虑目前对于行业协会的监管模式,根据涉及领域的不同,可以采取事先许可或事后备案的监管模式。
私有链是完全中心化的区块链,但具有分布式特点。中心控制者指定可以参与和进行交易验证成员的范围。
对于私有链内的成员,系统不需虚拟货币提供奖励。私有链适用于特定机构的内部数据管理与审计等,如版权局的版权登记数据等,其写入权限由中心机构控制,而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私有链的特点是交易速度非常快、给隐私更好的保障、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甚至为零。由于私有链的各个节点的写入权限收归内部控制,而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因此,对于私有链的监管或许可以考虑接入API接口,考虑到私有链的封闭性,政府对这块的监管压力会很大。
篇4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加工;管理
档案现代化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公司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电网公
司实施“SG186”工程的重要部分。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扫描、数字摄影、数据库、多媒体、存储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1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定义及内容
档案管理现代化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思想、技术、设备、方法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对档案的需求。档案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现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按照国家标准对档案进行分类、组卷、著录、标引,保证归档文件齐全、完整、分类科学合理,卷内文件排序正确,检索清楚便捷,以适应应用微机管理档案的需要;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高效化和系统化;加强对档案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使之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和知识,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一支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的档案干部队伍。
2协同办公与档案管理系统的衔接为历史档案数字化提供了保障
协同办公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做好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1)档案数据加工后,转移到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档案目录进入管理系统中。
2)档案扫描后,可直接在目录下挂接电子文件。
3)在系统中对迁移的历史数据进行信息补充与完善,为用户查阅、借阅等做铺垫。
4)在系统中对用户进行权限、档案类型及角色配置。
5)对迁移的数据进行项目配置,如文书档案配置年度、工程档案配置工程项目等。
6)协同办公系统中流转的文件,在基本信息填写后直接归档。
7)纸质来文可在协同办公系统中收文登记后网上流转,填写文件基本信息等数据后归档。
3历史档案数字化加工实施要求
3・1准备阶段
1)做好现存历史档案的现状分析。包括档案类型、载体形态、状态、数量等。根据档案情况
制定档案数字化方案,确定项目需求以及扫描系统的集成解决方案。
2)发挥辅助设备功能。重点从档案数字化设备配置计划的成套性、项目硬软件的集成性、数
字化方案与公司档案需求的适应性等方面加以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长远打算,力求确保扫描仪等硬件设施的配套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和扩展能力。
3・2实施阶段
1)档案数字化加工。形成电子文件的存储格式。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档案管理系统中设置
有:一是稿本代码,包括正式、草稿性和非正式电子文件;二是类型代码,包括底(原始)稿、附件、
发文稿签/收文单、正文;三是文件类型,如声音、数据、图像、超媒体链接、程序、文本、影像文件等。对纸质载体档案做数据化处理时,根据现行档案管理系统设置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格式,使用扫描仪按页扫入计算机制成图形文件,然后根据格式要求逐一挂接到相应文件目录下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档案库中。
2)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逐年推进。档案数字化受设备及档案室人手制约,档案室要根据归档
文件保管期限、档案整理规范进行数字化,尽量将部分重点档案、特色档案、利用率比较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处理,力争做到数字化档案的高价值和高利用率。
3)加强载体质量检查和处理。经数字化加工处理后的档案要保持原貌,并且字迹清楚不失真,纸质文件在摆放时要端正,亮度达到要求。由于查阅,造成文件有破损的须纸面处理后方可进
行扫描。
4)形成资料。为保证每个环节的正常进行和顺利衔接,需制定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表,
如《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记录》、《扫描图像质检记录》、《目录录入及校对统计表》、《目录与图像检查对应表》等。这些登记表在数字化加工流程和加工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数字化加工完成后,应及时将登记表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并在此基础上详细编写数字化加工说明,包括全宗号、年代、件数、总页数、目录代号、案卷总数、电子数据容量、存储方式以及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资料并保存,它是档案数据有章可循的依据。
4做好文件材料双归制
文件材料双归制是保证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必须有电子文件归档,其工作包括:
1)对有归档价值的文件,将纸质文件按要求扫描为电子文件;
2)对地方来文或有归档价值的文件,扫描后进入协同办公系统进行收文登记,保证文件在协
同办公中流转;
3)对办理完毕的纸质文件在档案管理系统中进行添加,并挂接电子文件;
4)新建、扩建、技改、输变电(基建)竣工工程资料归档:
①工程前期文件。从立项开始,工程资料的收集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并在档案管理系统中
录入,扫描挂接电子文件。
②施工资料及监理资料。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及时在单机版管理系统中进行处理,保证工程进
度与资料数据化同步。
③非物资及物资招投标文件、厂家设备资料。招投标单位在提供纸质文件的同时提供电子文
件,保证归档文件数字化。
5档案管理人员怎样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是档案人员的现代化。它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理论素养和文化修
养。作为一名供电企业档案工作者,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认清形势,调整心态,树立献身档案事业的观念。要适应供电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必须提高认识,认清供电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认清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强化职业道德,努力开创供电企业档案工作新局面。
(2)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积累驾驭现代科技设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
(3)广泛涉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以适应档案工作日益复杂、变化的需要。
(4)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供电企业工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高效的服务
篇5
2005年4月20日,在全国第八届毕异印刷技术奖颁奖仪式上,雅昌董事长万捷荣获最高奖项“毕异印刷奖”。
2005年7月,由雅昌印制的《西夏文物》荣获第55届“美国印制大奖"Benny Award金奖。这是雅昌公司继2003年凭《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摘取被誉为全球印刷界“奥斯卡”的Benny Award金奖以来,再次荣膺该项国际大奖。
2006年5月29日,雅昌成为文化部命名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圳唯一一家企业。
雅昌自主开发经营的“雅昌艺术网”,首创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系统”,建立了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科学计算和概率统计方法生成雅昌艺术市场指数(AMI),雅昌指数,一定程度上可等于艺术市场的“风向标”。
雅昌从传统印刷向文化产业的创新型发展,给全国印刷行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参照体。
核心逻辑:
雅昌从事多年艺术印刷,累积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图文数据。
雅昌将中国艺术品图文这些“过气”的资料建立成“中国艺术品数据库”,通过“变废为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雅昌艺术网这个互联网新经济平台,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开创了“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这一崭新的“雅昌模式”。
这种模式一方面利用传统印刷业务为基础,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综合服务,大大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的增值服务让客户与雅昌结成紧密合作关系,同时也为传统印刷业务带来滚滚财源。这两方面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实现了新旧经济模式的有机结合。
案例调研
立足艺术印刷
雅昌成立于1993年,一起步就定位于高端的彩色艺术印刷。但当时业内同质化竞争激烈,传统上比拼的技术、设备现在都相差不大,怎样才能迅速崛起呢?
服务!谁为客户提供出色优异的服务,谁就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从而在竞争中获胜。1995年,雅昌董事长万捷提出”印刷业是服务业”的经营理念,要求员工做到:”客户想不到的我们也要想到做到;不仅让客户满意,而且让客户感动。”这一理念让雅昌在同行中很快脱颖而出。此后几年,其产品质量一直保持着广东地区三甲地位,而且在香港、美国等地频频获奖。
服务的提升是无止境的,而同业的学习与赶超也很迅速。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2000年,雅昌在”印刷业是服务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经营理念。万捷认为:”印刷行业除了为客户提供精美的印刷产品服务外,还必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客户提供印刷产品之外的更多服务,帮助客户获得成功。这就是增值服务的内容和目的。”
全新的理念解放了雅昌人的思想,促进了服务意识、内容、模式和手段的全面创新。雅昌人建立起一种“业务项目”意识,对每一项业务的背景,以及其前因后果都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策划,进而将服务提前介入和向后延伸。
这种全方位的服务让雅昌的客户更加满意,雅昌先后赢得了举世瞩目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申办报告》的印制业务。伴随这两份报告的印制,雅昌艺术印刷产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2003年和2005年,两次荣获被誉为全球印刷界“奥斯卡”的Benny Award金奖。此外,仅香港印制大奖,从2000年起的6年时间,雅昌就获得了38项!
13年发展,雅昌精心印制了无数艺术出版物,广结善缘于中国艺术市场。走出了一条服务于艺术市场的通途。如今,雅昌在提供艺术类印品解决方案、拍卖行业印品解决方案及大型企业印品解决方案等方面即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尤其在国内拍卖业的印刷业务,份额高居95%之多。
把握大趋势
在艺术印刷这个领域,雅昌已经做到世界先进水平了,然而万捷并不满足。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雅昌要做最优秀印刷品的文化产业,而不是最优秀的印刷厂。”
从事印刷业多年,有一本书名叫《印刷大趋势》的书给万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主要预测了印刷业在未来如何与信息产业结合,与文化产业结合,如何去数字化,如何延伸其专业性。
结合雅昌多年从事艺术印刷的实际,万捷决定走一条把传统印刷、文化艺术和丌技术结合起来发展的道路,创造最优秀产品的文化产业。
这是一条非常明智的发展道路,在艺术印刷行业,雅昌可谓领先者;在文化艺术领域,雅昌有着众多的艺术家、拍卖行客户和资源;而结合先进的丌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印刷的信息化应用,资源整合得当,还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10余年来,雅昌在书画、文物、拍卖、摄影等艺术类印刷业务中积累了大量艺术家、艺术作品及相关数据资源,这些印刷后遗留的数据在传统印刷业中常常被当成“垃圾数据”删除掉,然而雅昌将这些数据保存起来,形成了一个“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如今这个数据库中光中国艺术品图片就有150万张。
打造艺术网
2000年9月,雅昌在“中国艺术品数据库”的基础上创办了国内最大的艺术品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
这是一次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的成功之举。因为有了传统行业积累下的数据资源,雅昌建立艺术网至少比别人创建一个同类型网站少投入几千万元。而这个网站的建立,使得雅昌在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的同时,也收获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为艺术印刷以及衍生业务带来更多的商机。艺术网的建立,是雅昌服务模式和手段的巨大创新。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一方面,“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中的资料不仅可以用于传统印刷,而且还可以进行互联网、个性化数据库建设、CD-ROM制作、数字印刷、艺术品复制等。通过雅昌艺术网这个平台,使客户产品实现跨媒体多样化,增加了销售卖点,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雅昌艺术网通过自身开发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系统”,每年提供各大拍卖公司400多次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12万多件艺术品的网上预展信息服务。国内外许多买家、收藏家正是通过雅昌艺术网了解到艺术品的信息而参加竞拍。这一服务为客户创造了巨大的商机而广受称道。
而在拍卖系统基础上科学生成的“雅昌艺术市场指数(州1)”也成为艺术品投资爱好者值得信赖的投资分析工具,促进了中国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良性发展,被誉为反映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的“晴雨表”。
目前,雅昌艺术网拥有自1993年国内首场中国艺术品拍卖会至今将近2000个专场、70万件中国珍贵艺术品的交易资料,包括图片、尺寸、估价、成交价、拍卖公司、拍卖日期和印鉴题识等详细资料。而且正以每年近10万件拍品的速度递增图片和成交数据。
未来五年,雅昌将遵循“以最低的成本收集资源”、“解决安全和版权问题”、“不断开发商业价值”三个原则,将雅昌艺术网
打造成为全球艺术家展示与分享艺术的舞台,更成为全球艺术家享受雅昌优质服务的平台。
基于网络平台的多种增值拓展
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雅昌模式创造出基于网络平台的多种增值拓展业务,成为连接艺术家、文化界、学术界、艺术机构和收藏机构的一个平台。雅昌的增值拓展业务包括:
数字资产管理
雅昌为每个艺术家建设个人作品数字档案馆,艺术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自己作品的数字高图、市场信息以及保存情况。这些数据资料不仅可以为艺术家建设个人网站、网上画廊,艺术家还可以委托雅昌进行作品版权、画集策划、作品精图光盘设计制作等服务。雅昌还可以为各出版社提供图片库专业化分类管理,出版社可随时访问本社图片库,并根据书籍出版需要提取图片。
目前雅昌艺术网管理着近4万名艺术家的最详尽图片数据,靳尚谊、刘大为等1000余位当代知名艺术家在雅昌建设了数字资产管理托管库、个人官方网站、在线数字美术馆和拍卖会防伪预报系统等。雅昌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计划在2010年前,实现至少5000位知名艺术家资料的录入,成为中国最大、资料最全面的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策划、展览和摄影
雅昌与多位艺术大师结成合作伙伴,帮助他们策划各种展览活动。此外,雅昌主办的:“徐悲鸿油画《愚公移山》作品观摩与学术研讨会”、“2005中国艺术市场年度高峰论坛之二――姜国芳从故宫到威尼斯宫暨姜国芳作品全球巡展新闻会”、“王石《第八峰》新书新闻会暨首发式”和协办的中国油画“现实主义之路・七人展”等文化活动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在与拍卖行、画商和画家的长期接触中,雅昌有计划地进行艺术品收藏,到现在收藏了几百幅画作。2006年5月,占地1万平方米的雅昌艺术馆在深圳开馆。艺术品收藏、展览是雅昌潜心打造的又一个赢利点。
雅昌配置有高达3300万像素的高端专业数码相机、专业摄影棚和设备,雅昌的摄影服务已经获得了美术界和艺术界人士的广泛认可。雅昌正在继续加大在摄影和图片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开发CD-ROM、电子书和视频等更多相关产品。
高端艺术品复制
高端艺术复制品不仅可以满足艺术品爱好者对文物书画作品收藏的愿望,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还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雅昌拥有一种仿真效果非常好的全尺寸数字扫描技术,这种立体扫描技术记录的是画作的三维数据,其像素最高可以达到3.5亿。运用这种技术来仿制名家画作,就连画布上的一个小凸起都能模仿得一模一样。一些名家名作授权限量复制,每幅复制品售价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分析师点评
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偶尔听到这样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实际上,在我对企业实践的理解中,我们不断践行着这个道理:从雅昌商业模式的成功中,我们首先应该说它是一种战略的成功,企业的领军人物在时代巨变的背景下不断深入和定义了自己原先所从事的“印刷业”的行业内涵和外延,比如将印刷业定义为服务业,继而延伸到增值服务,进而定义为信息业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思维逻辑,并以此来整合企业的资源和业务模式。
篇6
[关键词]体验经济 电子商务 电子合同
“体验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体验经济被其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从其工业到农业、计算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园)等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或体验经济,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每个社会个体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体验经济下的受众群。人们不光是在网络上购买商品,更是体验着网上真实而又虚拟的购物经历。体验经济下的电子商务无疑给法律规制提出了新课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强电子商务方面的立法,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电子合同特殊性所产生的许多法律问题的解决正在探索之中。
一、电子合同的含义
合同,亦称契约,它反映了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在电子技术引进之前,传统的合同形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合同得以出现。现有关于其定义的表述有:孔嘉所著的《电子合同》一书中,将电子合同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认为广义的电子合同是经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其他类似手段拟定的约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契约形式。联合国贸易法1996 年12 月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第二条定义,数据电文是指“经由电子手段、光学手段或其他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储存的信息,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或传真。”鉴于此,本文对电子合同所下定义为:电子合同是以电子数据交换方式拟定,对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约束力的合同。
二、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的差异
1.合同订立的环境不同
传统合同发生在现实世界里,当事人可以面对面协商达成一致;而电子合同发生在网络化境下的虚拟空间中,当事人一般互不见面,在电子自动交易中,有时甚至不能确定相对人, 其身份的确认依靠账户、密码的辨认或者认证机构的认证。
2.合同订立的各环节发生了变化
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 要约与承诺发出和收到时间的确定较为复杂。此外,电子合同的履行也比传统合同更加复杂。
3.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同
电子合同中, 既存在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又存在形式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前者是由合同内容所决定的, 后者是由电子合同的特殊合同形式而产生的,如数字签名法律关系。与传统合同不同的是,在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中,一些传统合同中不很重视的内容在电子合同里却十分重要,如保护隐私权义务,信息披露义务等。
三、电子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的解决措施
1.确立“网络隐私权”的专项保护
隐私权保护,尤其是网络与电子商务中的隐私权保护,在我国法律界还是一个新的命题。现行法中纵有部分条文涉及,亦只是在名誉权层面对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予以保护(如《宪法》第38、39、40条,《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最高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3款)。部分行政法规的规定稍进一步,规定“用户应当服从接入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则;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不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他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见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但由于行政法规的效力层次低于法律,其为公众知悉了解的范围和程度有限,而且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尚不全面。故笔者建议:应尽快制定《电脑处理个人数据保护法》,对网络隐私给予特别保护,更应在正在制定的《民法典》中给“网络隐私权”以专项保护,具体设计包括“网络隐私权”的概念、权项内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侵权责任。笔者认为这一设计是可行的,因为基于多数学者的意见,民法典可能会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网络隐私权”的引入,既可以充实人格权法中的具体人格权体系,又能体现民法典中人格权法的时代性,并能在更大范围内抵制网络侵权的发生。
2.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
目前我国已有《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单行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尤其在入世前后的进一步修订使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鉴于知识产权法本身的综合性、开放性、非稳定性,我国未来民法典中不宜为知识产权单列一编,将之纳入法典体系。那么,是否有必要在民法典之外制定一部统一的知识产权法?笔者对此持肯定态度。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法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制定一部统一的知识产权法,有利于彰显这一时代特征,强化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外,各种新型知识权利,如上文提到的域名权和技术措施权等,迫切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但现行规范或未作出规定,或规定失于散乱,达不到理想的保护效果。如我国著作权法仅在第47条第6款中将技术措施作为“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一种救济手段”简单带过,而无进一步规定。既然电子商务法涉及的内容较多,技术难度较大,短时期内无法制定,那么至少可以在知识产权法体系内构建对这些权利的法律保护,为将来电子商务法的出台作准备,同时也有利于知识产权法的适用。具体做法为:在商标权之后确定域名权,分别对其注册机制、使用方法、保护范围、侵权责任等进行规定;充实著作权法47条第6款的规定,另以条文进一步完善技术措施法律保护制度。
3.建立电子合同制度如前所述,电子商务借助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混和运用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导,对人类的经济组织、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合同法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任务主要在于对电子合同制度的构建完善上。作为电子商务最基础性的法律制度,建立电子合同制度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同时,这也成为了合同法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契机。至于这一制度应如何构建,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方式:通过单行立法进行建立,如美国(美国通过制定诸多单行的成文法,如电子签章、电子支付等单行法,但是却又通过《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来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制度);统一于合同法中(德国在新债法中初步建立了电子合同规则,但远未达到建立起电子合同制度的程度)。就我国而言,在一个法典化的国家中没有必要将合同规范规定于单行立法中,即使采用了单行立法方式也只是权宜之计。电子合同制度的构建应当通过完善合同法来实现。这一方面因为目前我国制定电子商务法还不大可能,另一方面,1999年的统一合同法已具有较高立法水平,为电子合同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框架,而且将合同规则统一于合同法中,既符合传统保障规则的一致性,又可借目前制定民法典的便利,在法典中建立电子合同制度。当然,在立法上纳入电子合同制度是个不小的立法工程。笔者以为,在启动这一工程时可遵循以下规则:保持电子合同在主体资格、意思表示、成立、生效等制度方面与传统合同法律制度在基本原则、价值理念上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方面进行更适宜电子合同的改进;新创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合同规则,如电子支付、电子签名等。总之,对电子合同进行规定时,应在传统合同的基础之上,作出富有技术色彩的更改与新创,以使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在规则上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黎明.电子合同法律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10).
[3]孙晶晶,周婷.电子商务面临实名制考验[N].中国证券报,2008,9(10).
[4]齐爱民,徐亮.电子商务法原理与实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论文摘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如何突出重围成了每个中国企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蓝海战略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的必要性和实施蓝海战略的关键,即双向规模经济。
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的必要性
蓝海战略一词来源于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的著作《蓝海战略》。他们将企业目前所用的战略分为“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红海”代表已知的、饱和的市场,利润前景黯淡,恶性竞争激烈;“蓝海”代表未知的、新兴的市场,蕴含巨大的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
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在步入经济高速公路的同时,产业市场也显得越来越拥挤,加之外资和外国商品不断涌入对本地市场产生剧烈冲击,竞争趋向白热化。由于我国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需求增长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因此,用传统竞争方式争夺有限的市场和利润只能令企业陷入“红海”,而解读蓝海战略对于我国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双向规模经济:蓝海战略实施的关键
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商品的价格是在消费者的效用和生产者的成本之间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上下波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一般为消费者的最大效用)和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叫做消费者剩余;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最低价格(一般为商品的成本)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叫做生产者剩余,即利润。通过两大剩余的此消彼长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即消费者和生产者均获得最大剩余。
(一)消费者规模经济—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增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一般情况下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消费产品数量的上升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这一规律是建立在人类消费心理之上,人类如果单一地、重复的消费某一个产品则会产生厌倦情绪,达到消费饱和。而当下“简单模仿-批量生产”的模式使得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加深了产品的单一性和顾客的重复感,使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实现消费者效用的规模经济,可采取以下措施:
1.转变客户理念。近代营销理论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顾客就是上帝。这里的客户仅仅只是局限于对产品有需求和拥有交易倾向和交易记录的群体。实施蓝海战略必须转变既有的客户理念,将传统定义的内涵扩大。本文将客户分为三大类型:“固定型”即已经对产品形成一定忠诚度和依赖感的客户;“潜在型”包括具有潜在消费倾向(如关联产业的客户)和潜在消费能力(如即将获得固定收入的毕业生)的客户;最后一种是“排斥型”及对产品存在一些排斥倾向的客户群体。
2.实现效用创新。效用是人类的一种主观反应,边际效用递减也是一种正常的消费心理体现。如果能够针对人类消费心理的特点进行效用创新就能有效的延缓递减规律。
3.效用增值。最后一种逆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办法来自效用增值,效用增值的基础是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体验经济学派认为,体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能帮助消费者发现已经存在却不易被察觉的,能提升消费效用的“感觉碎片”,如西餐厅的灯光亮度、背景音乐的类型等,将这些“感觉碎片”移植入产品中就能增加消费者效用。还有一种指向更为明确的效用增值手段就是开放产品的多方位功能,形成需求方的规模经济,使得需求方的需求函数相互关联而非排斥。
(二)生产者规模经济—生产者边际成本递减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每增加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增量会不断下降,一旦达到某一程度之后,每增加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增量反而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为了应付激烈的竞争,很多企业不得不将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或者大打价格战。因此,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建立价值评价体系。蓝海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原则中,有两条至关重要—“关注全景而非数字”和“克服关键的组织障碍”,价格战关注的是数字而非全景。
重构需求边界和生产边界。重构生产边界就是追求范围经济。范围经济的原意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有某一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成本要低于由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每种产品的总成本所表现出的经济性。蓝海战略范围经济的实现体现在它专注与整合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生产,致力于大多数客户的共同需求,合并细分市场,整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共同之处来重新定义和整合自己的产品,确定新的生产边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生产者;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计算思维;数字文化创作;机器人;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6-45-0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早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一线教师对课程的普遍迷茫和失落就是面临这个转折点的集中反映。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可能已不再合适。这是因为,一是“信息素养”一词是来自美国图书馆系统的定义,它更多地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信息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各种信息技术教材又倾向于让学生学习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无独有偶。2012年1月,英国教育部了《取消中小学遵守ICT学习计划、成绩目标和法定考试安排的责任》的征询意见文件,认为中小学ICT课程是迟钝的,并且对于学生是毫无刺激性的,“学生厌烦了传统的微软办公软件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产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英国中小学要教授更加严肃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不应只限定于传统的让学生上机学会操作软件而已,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编写软件程序,即学生不只是使用者,更应该进一步成为创造者[1]。英国的这种情况与我国何其相似,都面临着如何变革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观念和做法,结合我们的探索,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视学生“生产者”地位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方向,供同行们参考和研究。
计算思维方向
计算思维是美国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于2006年提出的。她将计算思维视为一个思维的过程,一种解决问题切入的角度,“能够将一个问题清晰、抽象地描述出来,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为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它包含了数学性思维和工程性思维,而其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就是抽象话语模式”[2]。在她看来,计算思维是除了读写算之外,人类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她的这一提法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有关计算思维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多,对“计算思维无处不在”的观点越来越认可,已渗透到科学与人文的所有领域[3]。
2010年,中国9所985高校联合《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引入计算思维[4]。谷歌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探索计算思维”(/edu/computational-thinking),对计算思维在中小学如何落实提供了方法、样例和工具,并推荐Python语言作为培养计算思维的载体,意在培养问题分解、模式识别、抽象概括为模型、算法设计、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计算思维技巧。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于2011年提出,K-12教育中要贯穿计算思维的培养,要求在所有的学科学习活动中去落实[5]。北京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的武健老师提出的“生活算法”[6]与计算思维的内涵类似。在计算思维培养还未在中小学所有学科铺开的初始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先行先试。
计算机科学教育方向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于2011年提出了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标准[7],认为除了要求培养计算思维外,还要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内容和模型,以及重要的原则和概念。比如,展现对数据的表示和抽象概念方面的知识;有效地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的算法知识;展现电子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能够理解计算机科学扮演的角色和对现代世界的影响等。
计算机科学教育需要学习编程语言,但美国编程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目前只有1/10的学校开设计算机编程课[8]。为此,微软创始人盖茨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联合呼吁,美国要鼓励更多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以解决美国严重的工程师短缺问题,并创建了网站予以宣传。该网站上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留言为:“编程可以让你思考如何思考,而在调试代码时你可以学习如何学习”。网站还为K-12学生推荐了Alice、Kodu、Scratch等可视化编程工具。这些工具无疑可以有效降低编程的难度,使得小学生都可以开始计算机科学的学习。
信息科学与技术整体融合的方向
该方向与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方向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显然要大得多。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认为,中小学只讲“信息技术”不讲“信息科学”是不合适的,信息科学和技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不等于懂得了信息技术本身,更不等于懂得了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应当给学生讲清楚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小学可以通过形象亲切的“应用”来引起兴趣,引出概念和原理,中学则可以由浅入深地从基本概念引出原理和应用[9]。柳栋、武健和魏宁等对信息科技课程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框架性的思考[10],也反映出了在这一方向的探索。
2012年3月, 澳大利亚课程评估和报告局公布了《澳大利亚课程草案:技术》。该课程草案将“数字技术”作为两大板块之一,分“知识掌握和理解”和“技术过程和技术产品”两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前者包括数字信息、数字系统和技术,数字化技术与社会等内容。后者包括提出和研究问题,分析和形成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表述、构建和评估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利用创造性的技能和进取精神促进可持续生活模式的发展等。它与钟义信教授对“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区分有些类似,其总体目标是将学生打造成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和进取精神的技术使用者,积极而明智的公民[11]。
机器人方向
学习机器人需要懂得获取传感器数据、采用编程控制动力装置、搭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机械等。随着开源硬件和传感器部件价格的下滑,国内已有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如李艺教授等将机器人纳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5月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已把机器人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有些地区,如广州市电化教育馆,还开发了3D仿真虚拟机器人的软件,以解决机器人硬件过于昂贵的问题。但是,受机器人功能的限制,当前的机器人教学还处在完成一些规定动作的阶段,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空间有限。目前,有教师和教研员,如吴俊杰、谢作如、管雪沨[12]等,在尝试将机器人、传感器、开源硬件与Scratch等可视化编程工具结合使用,发展学生的编程和对硬件产品的设计技能,尝试带领学生在这个领域开展体现“生产者”的“创客”工作,这个方向是很有潜力的。
媒介素养方向
美国媒介素养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21世纪的教育方法,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访问、分析、评估、创造和参与各种形式的信息——从印刷到视频到互联网;媒介素养构建了一个理解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探索、自我表达的民主国家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技能[13]。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在内涵上有一定的交叉,也包括获取、分析、评估信息的能力,但媒介素养还强调创造信息的能力。美国21世纪技能委员会认为,媒介素养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媒介传递信息、为某种媒介精心设计资讯来影响受众的技能[14]。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把学生作为媒介的“消费者”,还把学生作为媒介的“生产者”。对于媒介素养的培养,国际上一般采用融入各个学科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我国中小学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但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先天的“创建”媒介产品或“做媒介”的优势。
数字文化创作方向
该方向是我们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提出的。在技术工具越来越简单和普及的“技术消融”时代,其可行性越来越大。数字文化创作方向是为体现学生对知识信息和数字化产品的“生产者”地位而提出的[15],2010年,我们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发表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系列论文中已有详细的阐述。目前,我们推荐在小学主要采用Scratch可视化编程工具等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文化表达”,并在作品创作中达到培养学生编程、计算思维、系统思考的目的。多年的实践已让我们看到学生身上的一些变化,一方面,学生创造、协作和分享的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上均得到了较好的锻炼。近期我们正在关注“创客”,即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玩发明、玩创造,甚至用3D打印玩个人制造的DIY爱好者,他们正在形成《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说的“实物长尾效应”,成为新经济的弄潮儿[16]。2012年,上海已有小学开设了3D打印课程,学习如何自己设计和创造物品[17],这无疑为数字文化创作的方向打开了又一扇窗。
上述的每个方向都有重叠之处,比如计算思维、计算机科学教育、机器人教育、数字文化创作方向都强调编程的学习,只是站的视角和思考的层面不同,表述也就显得不同。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同时,上述的每个方向都在强调体现学生的信息“生产者”地位,而不仅仅把学生当成信息的“消费者”。这得益于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融,专业技术的“大规模业余化”[18],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传媒”、“人人都是创客”的图景日益显现。这些,必将促使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随之改变。
我们还要看到,信息素养只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难以承载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部目标,把学生看作信息的“消费者”已与时代脱节;以技术操作的学习为主的实践现状,已不能满足学生渴望创造的心理和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本文介绍的这几个新方向,有助于走出长期限制着我们的藩篱,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开辟新路。
篇9
关键词:数字出版;营销;战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49-02
随着全民数字化阅读的推广,数字出版领域风生水起,短短几年时间,国内外包括出版商、网络书店、通信运营商、IT企业等在内的一大批机构纷纷涉足该领域,使数字出版产业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但是,市场“风光”的背后并没有带来预期的丰厚收益,无论是网络在线阅读还是移动数字阅读,似乎都还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生财之道,即便是以阅读功能为卖点的电子阅读器,也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现象。
面对不太明晰的数字出版市场和不太成熟的赢利模式,数字出版营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高。就目前情况看,沿用传统图书出版营销的思路,或者简单借用其它数字产品的营销方法,都难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只有着眼于数字出版的核心,构建全流程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从战略高度创新,才能开创稳定健康的数字出版格局。
一、价值分离与价值创新
对于纸质出版物来说,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其定价实际上包含了信息价值和载体价值两部分,读者购买某本书就意味着一次性地为其内容和纸张支付了成本,不存在价值分离的情况。然而,数字出版的价值分离特性与生俱来。从数字出版的诸多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必须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才能阅读使用的新型出版形式。也就是说,任何数字化的内容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相同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载体,从而组合出不同的销售对象。对读者而言,购买信息内容的同时就额外增加了一笔购置阅读设备的开支,例如购买电子阅读器、手机、MP4等。因此,数字出版营销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价值分离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创新。
国际出版传媒产业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围绕产业本质,培养核心竞争力才是出版业战略突围的正确路径;只有从战略层面上调整营销手段,以“价值创新”为突破口,才能为出版机构和读者创造价值的飞跃[1]。在数字出版时代,不少人将电子阅读器等同于数字出版,实际上阅读器仅仅是数字出版中的一个环节,数字出版应该构建全流程的产业链,包括内容资源建设、网络传播平台建设、软硬件建设三个部分,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其中内容资源的建设是数字出版的核心。作为数字化内容的主要承载体,电子阅读器的价值创新不能局限于“看书”的功能,除了书籍,报纸杂志、股市行情、教材教辅甚至公文合同,都存在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这些需求为电子阅读器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为读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2010世界电子纸技术大会暨电子阅读器展中,卓望信息和方正飞跃联合打造的文房3G资讯平台以颠覆性的“定制化移动应用”思路,将电子阅读器的功能延伸到新闻、证券信息、教材阅读、公文下发等领域,从金融、教育、出版等行业的实际应用出发,挖掘出电子阅读器的多重价值,受到与会者和广大业内人士的关注。[2]从长远发展来看,数字出版的价值创新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并非电子阅读器一枝独秀,只有在明确各自价值优势的前提下,才能有的放矢地占领市场,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终端+内容+服务”的组合创新
近日,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专题报告2010》。报告称,“终端+内容”的发展模式是电子阅读器市场参与者广泛采用的模式,并且针对不同厂商的情况,其构建途径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市场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终端为依托,逐渐搭建自己的内容平台,以终端优势带动内容的发展,这种“终端+内容”的发展战略以汉王为代表;另一种是以内容为依托,通过自主研发或委托生产的方式,获得特定的终端产品,进而形成“内容+终端”的发展战略,以方正和盛大为代表。简单地说,就是前者先卖机器,后整合内容资源供读者下载;后者先有内容资源,再造出机器供读者阅读。[3]
其实,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只强调了内容与终端的竞争,而忽视了服务的增值效应。在美国,电子阅读器风靡的重要原因是,用户购买机器的同时还得到一个很棒的后续服务。我国也有不少电子阅读器厂商开始重视增值服务,例如方正“文房”阅读器采取“硬件+服务”打包销售的方式,即为期三年的3G上网套餐和三年免费下载畅销书的服务,以期培养忠实用户群。针对一些特定客户,数字出版厂商还可以提供专属的VIP服务。对企业而言,可以将普通阅读与移动办公结合起来,满足企业内部文件、研究报告等数字内容的阅读及收藏保密的需求。对机构团体而言,服务也能使营销做到事半功倍。如果与图书馆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图书馆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学校合作,通过预装相关的教学教辅资料,有助于推行电子书包计划。
数字出版营销的市场驱动力,除了以内容为代表的配套服务以外,还应该包括终端的售后服务。比如由于E-ink屏的不抗压性,目前80%以上的返修都跟屏幕被压有关,所以厂商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同时,也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也是品牌厂商占领市场的重要武器之一。
三、化零为整,共建数字出版营销平台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市场出现群雄争霸的局面,硬件厂商、出版社、网络运营商等都在忙着做阅读器,想方设法确立自己一枝独秀的地位,却很少考虑建立产业联盟,增强合作意识,共建营销平台。
数字出版产业链建立的前提是重塑角色定位。新旧媒体之间、技术与内容之间、作者与出版者之间应该朝着重组与整合的方向发展,实现多元化合作。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联手打造的中国STM在线出版业务,说明传统出版单位与数字技术公司的合作已经走出了“委托与”关系,向着价值统一体方向发展。[4]另有一些企业选择与同行或竞争对手合作,以开拓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北京华旗资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番薯网合作,轻松解决了阅读器的内容问题,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标准化问题也是共建数字出版营销平台的关键之一。目前大多数阅读器和电子书店都在使用各自的专有格式,不利于用户普及和产业发展。有专家表示,数字出版背后急需一个通用的平台,把众多从事数字出版的行业或企业联合起来,用统一的标准去制作、发行,从而建立一个畅通的销售环境。[5]
2010年3月,番薯网在北京全球首款中文图书搜索引擎“云阅读”。云阅读平台不仅解决了终端厂商的内容困局,而且还提供“找、购、读”三位一体的电子商务模式,实现PC终端、手机和电子阅读器设备的无缝链接。作为番薯网云阅读平台的核心,“云搜索”功能既强大又便捷,能直接面向全文进行点对点搜索,真正满足了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对数字出版营销来说,大型通用的购书平台和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是必不可少的,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和销售电子图书。
四、个性化营销与价格创新策略
在数字出版时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同样的图书内容也应表现不同的“面貌”,包括封面封底、字体字号、版式设计等,都贴上了个性化的标签。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是个性化营销的基础,其首要任务是加强对用户需求的掌控。以盛大文学为例,它旗下拥有起点中文网、榕树下、红袖添香、晋江原创4家文学网站,占据网络文学半壁江山,吸引了众多的用户。通过用户的行为分析,它已掌握了庞大的用户数据库资源,为移动数字内容的精准传播和个性化营销奠定了基础。随着3G的应用及普及,手机的分众化传播特性日益突出,分众化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每个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订制自己想要的信息。所以,对手机这种移动终端而言,掌控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营销则更为容易。
数字出版的价格策略既要遵循出版营销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52.1%的读者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这一读者群能够接受的一本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为3.45元,而读者能接受的纸质版图书的平均价格是11.17元。由此可见,电子图书从价格上更能吸引用户,数字出版告别免费下载,实行收费阅读是完全可行的。
电子图书实行收费阅读,读者可以整本书为购买(下载)对象,也可选择图书的章节或页码为购买(下载)对象。这种个性化营销方式是传统的纸质图书所无法实现的,在帮助读者精准地获取图书资源的同时,也节约了购书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数字出版的定价策略除了依托个性化内容而实行分类定价以外,还可以从增值业务中提炼出另类价格,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乐,彭显东.价值创新:出版营销的战略性选择[J].出版发行研究,2010(1).
[2] 董群.方正副总裁:电子阅读器定义在看书太狭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03-30.
[3] 徐楠.数字出版――别上错花轿嫁错郎[N].北京商报,2010-04-19.
篇10
1.1共同的管理基础———信息管理
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本质上看,高校数字资产就是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资产化。也就是说,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转化的过程。因此,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和利用的信息管理过程是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基础。信息管理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以印刷型文献为管理对象的文献管理时期、以管理信息系统为象征的技术管理时期、以信息资源为对象的信息资源管理时期和以知识创新为出发点的知识管理时期。信息管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综合了信息管理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升华与发展,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1.2管理的客体都聚焦于有价值的智力资产
高校数字资产是数字信息和其知识产权的组合。高校数字资产以教学和研究内容为主体,其中蕴含的文字、图像和符号等内容是高校成员智慧和知识的具体体现。这些数字信息资源之所以被称为资产,不仅因为它们的所有权归属于高校和其成员,或能够被其控制,而且高校数字资产能够给相关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即具有价值。尽管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决定了高校的资产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且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的数字资产并不一定像会计学中资产定义的那样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它同其他的有形资产一样能够产生价值。这种间接性的经济利益并不影响高校信息资源作为资产的本质属性。高校数字资产的价值实现主要通过用户使用数字资产所得到收益。例如可用它来支持高校的管理控制和科学决策;高校师生通过使用数字资产得到知识的增加等。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力资产,这并不新鲜。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知识具有价值。但是由于创造知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它们所产生的服务的价值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知识的价值限度并不明确。但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知识资产本身已经被当作经济产品,例如能够带来收益的智力资产或业务活动产品如版权、知识产权或专利。
1.3管理的实施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数字资产是以二进制格式存储、人们有权使用的任何文本或媒体条目[4],是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并能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事物的概括性描述和表达[5]。因此,只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地对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才能为高校信息资源的向数字资产的转化创造条件。高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过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数字资产的传播与共享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知识管理不是一项技术活动,或者不只是能通过信息技术解决,但是知识管理的实施通常是以机构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前提。知识循环的各个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和共享以及知识使用和创新中涉及的数据挖掘、智能、知识库、知识地图等技术使得个人和团体的知识能够被提取和结构化,进而被高校中其他成员甚至是外部人员应用。
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差异性
2.1管理的目的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信息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分散的校园数字资源亟待有序的管理。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机构,所产生的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一旦转化为数字资产,其作用和价值将会更加突出。通过数字资产管理这一管理活动,一方面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能够为高校科研成果等智力资产的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具有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优势,进而实现数字资产的增值。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目的是为了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6],即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创新。这里说的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及其成员想把一种好的想法变成其教学或科研成果产出,新的知识就产生了,通过对这些知识进一步研究开发从而产出更多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就是要加强知识的流动和共享,为高校的知识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2.2管理的范围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按照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信息、知识、数据、文件、档案等类型,其中知识资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按照文献类型划分,可将高校数字资产分为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件、工作文档、演示文稿、设计图纸、预印本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数字资产是由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的是对显性知识的记录。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也就是说,知识管理还包括对存在于人脑中的,未能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组织来说,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管理,还包括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使用者和创新者。知识存在于人脑中,知识通过人的工作得以体现。
2.3解决方案的不同
由于高校数字资产通常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体现,因此,数字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以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形式呈现。按照开源程度可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分为两大阵营:商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开源软件。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有:AssetBank、CorporateGraphics、TheDigitalAssetLab、FilmFlip、WebDAMSolutions等。开源软件有:①基于网络的开源软件,例如Activae、EnterMedia;②企业内容管理系统中具有数字资产管理模块的软件,例如Alfresco、Cynapse、Nux-eoDAM;③面向保存的数字资产管理软件,例如Concerto、DSpace、FedoraCommons。目前,大部分国外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使用的系统是开源软件,是对机构知识库及其服务的扩展,也有少数的高校采用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管理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管理隐性知识的实践社区。知识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软件的框架,其中蕴含着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包含存储显性知识的知识库,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的知识地图等。实践社区最早是由布朗和杜规德对施乐公司的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专指企业成员间的非正式工作群体,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去激发人们共享知识的热情、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最终促进知识管理价值的体系。除了施乐公司之外,许多跨国组织机构,如世界银行、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均采取实践社区的组织形式,成功地实现了组织战略、提高员工专业技能、解决难题、迅速传播最佳实践、开创组织新业务,并在帮助公司招聘和留住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7]。实践社区在于为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一个环境,降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难度。同知识地图、知识库等信息技术相比,实践社区能够更有效的把人、知识以及过程三个要素结合起来,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问答、碰撞,人们更容易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创新、从而能够整理自己的想法,产生出有价值的内容。因此,由实践社区产生的内容也是知识库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可以建立机构的专业地图和人物黄页等知识库的基础功能。
3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3.1高校数字资产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
3.1.1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传播和交流知识资产是高校数字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高校数字资产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数字资产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只有通过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才能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只有实现数字资产的共享才能为数字资产的再利用创造条件。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为高校的知识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了避免数字资产提交和录入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重复问题,高校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通常需要实现与高校其他部门和管理活动系统的信息交互,如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位论文系统、档案系统等。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和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同时,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使高校机构和成员间的知识探讨和交流成为可能。数字资产的共享不仅有利于高校成员共享教学科研中产生的知识成果,同时数字资产在高校之间以及互联网的共享还有助于展示高校科研水平,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的优势。3.1.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信息资源和知识共享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信息传播政策和机制的不完善引起的版权纠纷屡见不鲜。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数字资产的内容和其所有权的归属组合表现为一种资产。因此数字资产表现为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内容及其知识产权的组合,其资产性质由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来体现。因此,知识产权管理是数字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数字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和技术。通过电子签名技术、电子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以控制数字资产的访问及其使用。同时,一些较为成熟的期刊版权管理措施,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美国HathiTrus项目[8]采取了严格的版权管理措施,建立了专门的期刊版权数据库。同样,SHERPA/RoMEO项目[9]是英国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ISC)为了解决机构知识库自存储的版权问题所成立的项目,该项目供期刊论文的作者查询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出版商的版权转让协议的相关信息。我国台湾地区国立清华大学也在其机构典藏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术期刊出版社著作权查询系统[10]。
3.2高校知识管理对数字资产管理的作用
3.2.1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为数字资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知识管理相比,数字资产管理产生较晚,高校数字资产管理这一术语的产生,是当机构知识库的存储内容由学术预印本扩展到能够容纳高校产生的一系列的格式和资源时,于是有学者采用“数字资产管理”这个概念来包含高校范围内产生的任何格式数字内容的管理活动,是对机构知识库内容和服务的扩展。且其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方面,理论研究尚未完善,尤其是在高校环境下的实施可参考借鉴的理论更是少之又少。相比而言,知识管理的理论则已经比较成熟。因此,知识管理理论能够为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提供指导。其中,知识共享的理念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知识组织、知识地图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也应用于高校数字资产管理。3.2.2高校知识管理可以扩展数字资产管理的领域知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创造者———人,纳入到管理的内容之中。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是对已产生的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忽略了对存在于高校成员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然而这些隐性知识往往在促进科研进步、推动知识创新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知识管理理念中,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恰恰弥补了数字资产管理目前的这种不足,能够大大丰富高校的知识交流体系。本文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中应当充分融入知识管理的进步和精华,借助网络虚拟知识实践社区已有的技术和平台,促进高校数字资产中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目前的网络虚拟社区并非局限于简单的论坛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多个功能:论坛(BBS):信息交流工具,特点是围绕问题展开;博客(blog):简单的信息和知识出版工具,特点是围绕人展开;维基(wiki):轻量级的机构知识库,特点是围绕知识展开;社会性书签(SocialBookmarks):共享对信息和知识的评价,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掘客(digg):信息和知识的挖掘功能,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RSS:简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和知识获取工具;SNS:社会化网络系统,集成的人际交流环境,涉及信息流、知识流等,促进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3.2.3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促进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机构,高校开展其职能活动既需要大量的知识资产提供支撑,同时从各项活动中也产出知识资产。知识资产作为生产力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是市场价值增值的根本动因和知识经济形态下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11]。由此可见,高校数字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资产,对高校数字知识资产的管理尤为重要。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是将高校拥有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提炼、析出和重组,使其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称为“资产化”过程。资产化的过程是对数字资源“内容”的重新“组合”,以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由于这种“组合”体现了对数字资源的“创意”,因此具有其特殊意义,可以视为“资产”,需要加以保护和控制。而这一资产化过程可以通过信息化、知识化、数据化和档案化来实现[12]。其中知识化过程就是通过对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从而体现信息资源的资产价值。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