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造成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效应造成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温室效应造成的影响

篇1

关键词:文化节;城市品牌;城市营销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3

在文化创意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城市意识到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及文化在旅游和地方品牌传播方面的作用,开始着力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于是,文化节孕育而生。目前,我国各个地方的文化节名目繁多,问题也很多,所以,对于文化节营销的研究必然会对文化节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方法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繁荣地方经济也肯定大有裨益。

对于文化节营销策略的研究,目前都是从节庆对于旅游业的促进这一方向来研究的。本文试图把文化节营销和地方品牌化策略密切联系起来,在地方品牌化策略的指导下来完成文化节的组织和营销,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综合发展。

一、文化节和文化节的营销

(一)文化节

国际节日和事件联合会(也译为国际节日与活动协会,IFEA)把节事分为大型节事(Large Events)、小型节事(Small Events)、艺术节日(Arts Festivals)、体育事件(Sporting Events)、展览会(Fairs)、与公园和游憩相关的事件(Parks & Recreation Events)、城市相关的事件(City Offices)以及会议与观光局相关的事件(Convention & Visitors Bureaus,简称CVB)等类型(Roche. M .2000)。[1]文化节属于标志性事件,同时还具有节日的特性。

所以可以说文化节是指具有戏剧特点,可以反映大众流行诉求,有重大意义的大规模(large-scale)的文化、商业和体育事件。它一般由国家政府不同的部门联合起来并与非官方的组织共同组办,具有和地域历史、文化相关的民俗学特点。

(二)文化节的营销

文化节营销是指挖掘地区或者城市历史文化,找出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以节庆的形式进行营销,进而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地区或城市旅游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文化节的营销和其他节庆的营销一样,需要根据市场特点,精心设计营销策略。举办文化节是进行城市营销的一种途径,所以文化节的营销应该和城市营销结合起来。

二、文化节对城市品牌塑造的意义

(一)城市和城市品牌

城市也可以称为地区或者地方,科特勒等曾解释说:“地区(place)地区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理政治区域,一个行政区域(省),一个以历史、文化或族群为标志的地区,一个城市及周边的人口带,一个有着各种明确属性的市场,一个工业基地和相近工业及其供应商的聚集地,也可以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属性。”(刘彦平,2005)[2]菲利普・科特勒等将地区营销界定为:“地区营销指地区为满足其目标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营销设计,地区营销成功的标志在于市民和企业喜欢其所在的地区,而游客和投资者能达到其期望。”(刘彦平,2005)[3]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推广传播本地区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发展战略所传递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城市品牌是城市营销的目标和结果。

城市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论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工业、农业等诸多要素进行合理的策划与整合,以求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加城市财富及知名度,提高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最佳发展道路的一门学科。城市营销实际上是营销环境,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好坏,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城市的吸引力(谭昆智,2004)。[4]

(二)文化节对城市品牌塑造的作用

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节事与节事旅游(FSE & FSE Tourism)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盖茨,2001)。[5]主要体现为各种文化节的兴起和繁荣。慕尼黑有“葡萄酒节”,西班牙有“西红柿节”,南宁的“国际民歌节”,还有本文欲研究的淮南“豆腐文化节”,吐鲁番“葡萄文化节”,庆阳“香包文化节”等都是典型的案例。

普伦蒂斯和安德森(Prentice & Anderson)以爱丁堡为例,对节事消费者的消费意图和参加的活动进行了细分(见例1),提出了节事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连带消费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低限连带消费和扩展连带消费2个变量。根据抽样调查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他们得出7个节日消费的细分人群:国际文化的严肃消费者、英国流行戏剧的社会派人士、苏格兰表演艺术的观赏者、体验苏格兰的旅游者、美术馆的常客、偶尔光临节日的人、碰巧赶上节日的光顾者(Prentice & Andersen,2003)。[6]

例1 爱丁堡节事消费者消费方式的细化

消费方式1:把爱丁堡作为历史旅游名城(整年呆在爱丁堡的消费方式)

消费意图

了解苏格兰文化传统(真实性的替代物)

认识陌生人/陌生的地方(真挚性的替代性)

观看展览

节事观光

消费活动

参观国家戏院(the National Gallery)

参观苏格兰皇家博物馆(the Royal Museum of Scotland)

消费方式2:把爱丁堡作为苏格兰艺术欣赏地(欣赏苏格兰传统或当代艺术)

消费意图

观看苏格兰芭蕾、交响乐演出

观看苏格兰戏剧艺术演出

体验节日氛围

观看苏格兰卫兵换岗仪式(the Edinburgh Military Tattoo)

消费活动

出席卫兵换岗仪式

参加苏格兰艺术表演

消费方式3:把爱丁堡作为国际艺术欣赏地(欣赏非苏格兰的传统或当代艺术)

消费意图

观看由非苏格兰表演者表演的国际芭蕾、交响乐演出

观看由非苏格兰表演者表演的国际戏剧演出

观看新的、试验演出

观看喜剧表演

消费活动

出席电影节

出席图书节(the Book Festival)

(上例资料来源:引自Prentice R. Andersen V. 2003)

总结起来看,文化节在地方品牌化过程中具有4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节庆作为促进旅游业和地方发展的动力,强化旅游和地方意识;二是节庆作为旅游形象和地方形象的塑造者,提升城市和地方声誉;三是节庆作为旅游吸引物,构成旅游产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节庆作为提升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地位的催化剂,拉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Getz. D.1997)。[7]

三、 文化节的营销功能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

(一)文化节的营销对于地方自身价值的作用

良好的自然生态及产业环境、优越的生活品质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城市产品。以文化为载体的文化节,是地方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因此,在促进城市财富增长、经济发展的同时,地方或者城市营销亦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性以及人际社会关系的和谐性,换句话说,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社会的和谐度以及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同样是城市营销的核心诉求之一。因此,文化节营销对城市价值有很大的促进和提升,包括城市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在内的各种价值综合的和系统的提升(刘彦平.2005)。[8]

(二)文化节营销促进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人口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两个基本内容。其中,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是吸引产业的重要因素,产业带动就业机会,是人口迁入的最大诱因。产业的进驻,除了人力资源市场和基础设施之外,还包括城市形象吸引和相关营销渠道的配合。居民定居与否,主要取决于生活环境、生活品质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质量。文化节通过促进生产性产业的发展,使得居民收入增加,居民和外来游客又会促使消费性产业的增长。城市在这一良性互动中扩大了税基,有能力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从而使城市的吸引力得到持续的强化。图1描绘了这一基本的城市营销促进城市产业发展的图景。

图1 文化节营销促进产业发展

(三)文化节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城市是许多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的所有要素的外在综合反映,同时也是人们对由这些要素有机构成的城市整体现状的印象、看法和评价以及对发展趋势的判断。那么,影响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广州城市形象建设战略研究》一书便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来分析影响城市形象的各要素。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环境、环卫、环保和市容以及灾害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工商市场情况和交通及通讯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对外交流、社会安全、科学与教育和历史文化等。 其中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文化节作为城市经济的一种推动力而存在和发展,实际上,而本文所论述的文化及文化的产物――文化节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精神方面,也包括物质方面。显然,如果从广义的举办文化节来看,它在城市形象、经济的建设中所直接起作用的方面将直接涉及到“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各个方面。可见,文化节同其它因素一起相互作用,表现于外,并为人们所感知,从而构成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形象的提升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王延华,2004)。[9]

文化节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从城市理念、城市经济发展角度,是从一种内部关系来讲的,文化节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则是从共时性来讲,是从城市的外部关系来讲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是珍惜其城市个性。由于每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各不相同,因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东西,文化节就是它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识。此标识是一种软性的持续推动力,对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张丹,2004)。[10]

(四)文化节营销有助于打破城市增长悖论

一方面,文化节的举办通过机会分析与捕捉、重新定位产品开发、战略联盟或营销推广等营销手段的运用,有可能使地方或城市扭转衰败的形象,从而启动迈向复兴的旅程。另一方面,制定文化节的营销战略需要结合地方营销战略,因此文化节可以强化地方或城市的顾客价值、网络价值和品牌价值等,能够消弥城市增长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减弱或规避生产和生活成本上升、基础设施紧张和公共服务需求上升等可能导致城市衰退的陷阱。作为一种主动和积极的策略,通过文化节营销带动城市营销,能够开启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城市良性增长之路(Grossman and stigliz,1980)。[11]

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并未带来就业的高速增长,出现了快速城市化与低就业增长的悖论现象。这是因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片面追求以工业化为中心,提高了城市化的成本,使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抑制了城市就业增长;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失误,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可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加快城市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重视非正规就业的作用,实现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协调发展(黄宗智,1991)。[12]文化节的举办,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促进旅游业、服务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快速城市化与低就业的城市发展悖论。

四、庆阳香包文化节

(一)庆阳市简介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交汇处,东部与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连接;北部和陕西的吴旗、定边以及宁夏的盐池为邻;西部同宁夏的同心、固原为界;南部跟甘肃平凉崆峒区泾川县和陕西省的长武、旬邑、彬县接壤。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辖七县一区,人口245万,是甘肃省新兴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二)庆阳香包文化

香包在庆阳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在《离骚》和《礼记》等著作当中均有记载。从庆阳民间现存清代以来的香包看,大多数以花卉和动物为图,以隐语象征等手法表达各种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通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彩的生活画绢,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尽都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它是揭示人望的艺术;表达思想信仰的艺术;展示生命活力的艺术。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人性文化。

(三)中国香包文化节

香包节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举行,但是由于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在2003年9月份在庆阳市举行,所以第二届香包文化节决定在9月28日至10月8日期间与西部交易会一起举行。

文化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相结合,项目合作与资金、技术、人才引进相结合,挖掘市场潜力与加快发展的时代要求相结合,使文化节在组织方式、内容、规模、范围和效益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拓展。

(四)案例分析

庆阳香包文化节是我国西部城市文化节中举办较早,影响较大的著名文化节之一。香包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节会持续两个星期左右,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在西北影响很大。

举办香包文化节对当地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同时也使得庆阳香包由民间手工刺绣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效益。随着香包文化节的举办,庆阳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强。这说明香包文化节对庆阳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很深远。在2002年举办的首届香包节期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市为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庆阳环县为皮影道情之乡,西峰区温泉乡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中国民俗学会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把庆阳市列为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节会期间完成签约项目435个,签约资金114.94亿元。香包文化节对社会的影响到是深远而广泛的。

就文化节本身来看,庆阳香包文化节的组织是成功的,而且文化节的组委会也似乎模糊地认识到了城市营销的重要性以及文化节营销与地方营销的关系。例如,通过对庆阳市进行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命名和在网络上评选“中国西部最有魅力的文化名城”,让人觉得似乎是要把庆阳定位于“中国西部文化名城”,可惜的是文化节的主办方政府部门由于追求短期利益和政绩,组委会并没有把地方营销和文化节营销结合起来,这使文化节的价值不能最大化。

五、结论

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发展。为了避免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浪费、产业结构失调、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城市发展的品牌化战略越来越显得重要。对于城市品牌化建设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问题,文化节营销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凯夫斯基著.孙绯,等译.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肖志营.营销大策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42.

[3]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6-238.

[4]郭俊华,李洪琴.文化商品的二重性与生产商的社会责任[J].前沿,2007(08):168-171.

[5]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延华.谈城市形象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7]张丹.试论城市形象及经济发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8]王谨.个性化与影响力――关于中国城市节庆的思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1月12日.

[9]肖志营.营销大策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78.

[10]菲利普・科特勒,洪瑞云,梁绍明,等.梅清豪,译.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16.

[11]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J].近代中国,1991:17(03).

[12]肖志营.营销大策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253.

篇2

关键词:温室效应 危害 防治方法

一、温室效应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温室效应又称 “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射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是地表与底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能作物的温室,故名 “温室效应”。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温室效应的危害

1.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从而使地球表面湿度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2.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大面积的温度及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种迁移。然而依据自然扩散的速度计,许多物种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所以,许多分布局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只有分布范围广泛,容易扩散的种类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研究结果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2]

此外,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3]

三、温室效应的防治

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为此,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即从政治上和技术上控制CO2的排放量。首先采取法律手段,制定各种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各种政府和国际的规定,签订各种国际公约。其次,在技术上,利用各种各科学手段尽可能的做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全面的科学防治工作的展开,使温室效应的防治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具体的防治方案如下:

1.进行森林保护

如今,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七%左右的温室效应。

2.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据估计,由於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消费削减,估计到了二五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五%左右。

3.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如今,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八%左右的抑制效果。

4.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通过对课税采用,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於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於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碳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

5.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因此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此方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6.鼓励使用太阳能 通过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使用太阳能这一环保能源,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於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7.开发替代能源

开发替代能源主要是通过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4]

四、个人意见

1.努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科研力度,努力从科学角度尽量减低温室效应的危害。

3.加强对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加剧温室效应的行为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夏秀丽,浅析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2009,12

[2]张忠祥,钱易主编.治理大气新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变化;林业生产;关系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掠夺和毫不顾忌地排放废水废气,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前的碧水蓝天变成现在的雾霾臭水沟;从前的绿树成荫变成了现在的土地荒漠;从前的蔚蓝大海变成了现在的白色泡沫,致使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水源污染、海洋生物减少、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等现象日益严重[1]。都在警示着我们,环境的承载量已经达到一定的限度,如果从现在开始还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人类无疑是自取灭亡。

林业生产作为生态系统中天然的“清洁剂”,不仅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而且森林还是动植物聚集的场所,可以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森林还可以保护土地,防止土地沙漠化,抵御风沙,恢复土壤肥力等,对于全球环境变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对林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更要明白林业生产对于改善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 生态环境变化对林业生产的影响

生态环境变化对于林业生产的影响分别表现在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2个方面。

1.1 大气污染

对林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的是大气污染。由于人们毫无节制地向大气中排放废气,致使空气中SO2的浓度过高,最后形成酸雨,对林木造成明显的伤害,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下降,甚至死亡。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森林受到多种大气污染的危害,欧洲的森林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出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容易受到损害或者严重损害的森林面积已经达到欧洲森林总面积的15%,相当于其每年森林采伐量的6倍。在我国,大气污染对森林的损害也非常严重,特别是西南和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不仅造成森林面积锐减,而且给城市绿化工作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2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对于林业生产的影响更多是长远性的。由于空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热带变得更热,温带变成热带,寒带变成温带,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可能会使动物植物发生迁移。现有的环境已经不适宜一些植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同时,有些植物则能更加适应变化后的气候。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其物种分布牵一发而动全身,温室效应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形成新的结构,从而对某些地区的林业生产造成危害,也可能加快高纬度地区针叶林的生长。从我国来看,因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林的面积显著缩小,大部分寒温带针叶林将消失,对我国东北的木材生产会造成严重影响。

2 林业生产可以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改善大气污染,促进全球碳循环,治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种植抗污染性强的树种,从而代替那些对于污染敏感的植物,通过植树造林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由于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贮存库,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很好地吸收大气中的CO2,而森林的破坏则加大了空气中CO2的浓度[2]。所以,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在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中,通过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稳定土壤,并且还能够恢复半荒漠化的土地和草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水土流失是因为土地植被减少、土壤外漏、土质疏松,一旦遭遇暴雨就会引发泥石流,不仅降低了土壤肥力,而且造成了经济损失。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很好地保护地表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经济损失。

目前,对于土壤盐渍化的改良,除了种植农作物和水利灌溉之外,还可以通过营造防护林带,防止扩大土地盐渍化范围。植树造林可以通过树木的生物排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下水水位。在我国宁夏地区大面积盐渍化的土地中,就是通过营造树木防护带,从而控制地下水水位,抑制土壤盐分上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林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而林业生产在应对生态环境变化时,又能够起到很到的防止和调剂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森林,防止乱砍滥伐,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更要注重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注重能源的循环使用和废气废水的处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肉食是全球暧化的主因。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报告指出:畜牧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18%,超过全球所有的交通工具的总排放量,肉食是全球暧化的主因。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氧化二氮(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96倍)有65%来自肉食,产生的甲烷有37%来自肉食(甲烷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3倍)近期一项最重要的信息显示,每吨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比二氧化碳高出25倍,这是以100年来分摊计算甲烷暖化作用的平均值。然而,甲烷在大气中只停留10年就几乎侦测不到,20年后更几乎完全消失,因此,将甲烷的温室效应分摊为100年来计算,可说是大大低估了它的影响。由于我们减少温室气体的时间已剩下不到100年,最新的方式是以20年来计算,得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72倍。

列举例子:澳洲阿得雷德大学的贝瑞?布鲁克教授所详述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根据资料澳洲的养牛业、畜牧业、牛、羊,目前每年约排放三百万吨甲烷。而火力发电厂约排放一亿八千万吨二氧化碳。电厂的全球暖化贡献似乎远多于牛的贡献。然而若仔细想想,甲烷以二十年为期,效力是二氧化碳的七十二倍,再二十年就变成七十二乘以三倍,很容易算出畜牧业在那段时间对全球暖化的影响更甚于火力发电厂,这是澳洲严重忽略的事实。”

肉食造成地表土壤流失的危机。畜牧业目前占用地球30%的土地,其中大部分为牧场,也包括占全球可耕地33%的牲畜饲料生产用地;全球20%的牧场因过度放牧、土壤板结和侵蚀而退化;肉畜、乳畜占陆地动物生物总量约20%。据评估,在24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有15项处于下降趋势,而畜牧业被认定是元凶之一。大量的牛羊踏在土地上,挤掉土里的空气,久而导致沙漠化。

肉食造成缺水及水质污染的危机。我们的湖泊, 河水混和了一堆极可怕的有毒物质,地下水已经被硝酸盐污染得很严重,而饲养场排出的废水,正是水源污染的最大凶手。据估计,人类 70 % 用水量是用在喂食经济动物。

一磅牛肉:需要 2,500 加仑的水;

一磅西红柿:需要 29加仑的水;

一磅全麦面包:139 加仑的水。

同样生产一磅食物,生产牛肉所需的水,为蕃茄的 86 倍,近全麦面包的 18 倍。

肉食造成人类健康的危机。1983到198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中外权威机构精诚合作,在中国24个省市区的69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这项研究荣获我国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纽约时报》称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该项研究的主要领导者T.柯林?坎贝尔教授,发表过350篇论文,荣获包括1998年美国癌症研究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在内的无数奖励,是世界营养学界的最重要权威之一。《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就是他积一生营养学研究心得精心打造的科普杰作,本书的基本立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本书得出了非常明确的结论:动物蛋白(包括甚至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地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多发性硬化病、白内障以及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几率。尤其令人吃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习惯,反而是更加“科学”,更加有利健康的。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我们为了保护南北极地冰山,应让地球降温最快的方法:

把我们的空调调高到环保温度26度因为,26度是空调比较省电。同学们你们知道电是怎么来的吗?电是用煤烧出来的我们一年烧的煤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可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所以大家少用电就是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了。少买不必要的家用电器因为,生产电器的工厂也属于工业工厂我在前面也提过了,工业工厂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少买不必要的电器哦!少用一次性电池,因为,生产电池的工厂也是工业工厂哦!而且一颗电池可以污染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水所以,不但要少用一次性电池而且用完了也不可以乱丢哦!

篇5

你们好!

今天我看完了《后天》这本电子书,我的心情随着这场由温室效应而引起的地球气候异变,造成全球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震撼不已。如果进入冰河纪中,人类怎么可能生存?无疑是死路一条!幸好,这一切的灾难还没有发生,之前一直不停看到、听到温室效应这四个字总觉得离自己很远,我在百度上查了查,原来它的形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也开始绿色生活,身体力行为减低温室效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吧!

亲爱的爸爸,我希望你每天可以少睡二十分钟,骑自行车送我上学吧,汽车的尾气排放可是照成温室效应的第二大元凶,这样您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已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交谈了!

亲爱的妈妈,您可知道电器电源未关闭,或是小小的手机电池在插座上插着时都会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只要充完电您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电器使用完就必须将电源插头拔下。二氧化碳不只是在汽车尾气、煤炭燃烧时才排放,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生活和地球。

亲爱的奶奶,在夏天你总喜欢让空调24小时工作,这会让您身体自我调节的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空调中的制冷物-氟利昂,会加剧温室效应,所以如果您热的时候,让我多为您摇摇扇子,多行孝道吧!

我最喜欢吃肉,特别是牛肉,在百度中我发现原来牲畜的饲养也是全球气温变暖的诱因,我决定我们今后要少吃肉,多吃素食,让生活更加环保、绿色!

这是我通过百度搜索后,觉得我们家可以做到的事项,相信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做的,亲爱的奶奶、爸爸、妈妈,让我们多了解、多做、多影响我们身边的亲友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我们,绿色生活将覆盖整个汕头!

绿色生活伴随你我!

王锦桐

篇6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CDM) 硝酸 N2O

一、CDM概述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因此《京都议定书》只给发达国家制定了减排任务,但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作出要求。按其规定,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从2005年开始至2012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助发达国家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世界而言,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总的减排成本。因此,CDM是一种双赢(Win-Win)的选择。中国是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加之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开展CDM合作的市场前景广阔, 为主要的发达国家所看好,2004年5月31日, 中国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外交部联合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 已于2004 年6月30日开始实施。

二、生产工艺

1.N2O的性质

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无色有甜味的气体,又称笑气,是一种氧化剂,化学式N2O,在室温下稳定,有轻微麻醉作用,并能致人发笑,能溶于水、乙醇、乙醚及浓硫酸中。该气体早期被用于牙科手术的麻醉,是人类最早应用于医疗的麻醉剂之一。它可由NH4NO3在微热条件下分解产生,产物除N2O外还有H2O,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NO3====N2O+2H2O;等电子体理论认为N2O与CO2分子具有相似的结构(包括电子式),其空间构型是直线型,N2O为极性分子。

N2O的Lewis电子式

2.N2O 的产生和危害

本装置生产的硝酸采用双加压法,其简易流程见下图:

硝酸生产的简易流程图

氨气与一次空气混合后进入氧化炉发生化学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氨气经过氧化转变成一氧化氮、氮气以及氧化亚氮,具体反应见如下反应式。

4NH3 + 5O2 4NO + 6H2O (1)

4NH3 + 3O2 2N2 + 6H2O(2)

4NH3 + 4O2 2N2O + 6H2O (3)

反应中生成的N2O是一种惰性气体,在硝酸装置正常生产操作条件下不能被转化为有用的N2O ,也不能被水吸收,而是直接排入大气,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N2O是一种极强的温室效应气体,同单位比CO2的温室效应破坏力要强大310倍,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比氟里昂更甚,能在大气中存留150~170年,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消失。N2O造成的温室效应占总的温室效应的6%,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有害气体 。

3.N2O的减排

在生产硝酸的过程中,大约每生产一吨100%的硝酸就会产生2~22千克的N2O,因此考虑到N2O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硝酸生成过程应采取N2O减排措施。N2O催化降解技术是在氨氧化炉中刚刚形成的N2O在催化剂的催化降解作用下分解成N2和O2, 2N2O 2N2 + O2。降解催化剂采用BASF(巴斯夫公司)的催化剂。此方法简单有效,无需对已有的硝酸生产装置做重大改变,运行成本比较经济合理,对N2O分解率也较高。在生产装置运行过程中利用气体分析仪以及气体体积流量计对尾气中N2O浓度以及尾气体积流量进行测量,从而计算产生的减排量。本装置中N2O会被催化降解为N2以及O2,这两种气体不会影响空气质量,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更换后的废弃催化剂,该废弃物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有资质的固体废物处理中心进行安全处理,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危害,此外,不会造成额外的能源以及原材料(氨气,空气,水)的消耗,也不会直接或间接产生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CDM项目,硝酸装置N2O减排成本低 ,投资回报率高,是可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项目。

三、结语

该项目是一个新型的领域,时效性很强, 一方面可为公司争取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极大的改善公司周边环境,为公司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世界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诗敬,陆莹. 硝酸尾气NOx 治理技术综述. 河南化工. 2005年.第22卷.

篇7

关键词:林业;碳交换机制;温室效应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加剧,对于林业也需要有新的机制去管理。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林业要有历史性的转变,转变的途径、内容、方式、目的等都要紧紧围绕排碳权进行。

一、降低温室效应是目前全球需要

地球上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空气升温不均衡,极地比赤道升温快,内陆高于沿海地区,北部大于南部,使得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出现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地球的升温导致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它们的融化还给处于下游的地区带来了常年的洪涝灾害,同时这些冰川对于太阳光照有折射作用,增加了地球对于太阳能的吸收,导致温度升高,而且这些冰川都是宝贵的淡水资源,不久的将来会产生旱灾。农作物的生长也需要相对于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气温的上升将导致农作物的大量减产。地球变暖导致风暴的能量增加,许多地方出现了以往没有的大风暴,沙尘暴的出现也变得频繁,造成大量的损失。温度上升会导致物种的灭绝和转移,导致外来物种入侵,产生新的疾病,比如艾滋病、非典等。

二、林业在缓解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地位

林业想要真正服务于生态环境,要以缓解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主。森林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排放出氧气,由于森林和土壤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森林生产部门单位是最主要的碳汇单位,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新的枝叶、根茎,可以用木材代替钢筋水泥等材料,降低使用这些材料所带来的高耗能、高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同时由于木材对原材料的消耗最少,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量是目前解决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最有效的措施。

提高森林的覆盖率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植物只有在新叶、根茎的生长中才能形成新的碳汇,假如只关注森林的总量,那么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现有的森林生长缓慢,甚至不生长,对于碳的吸收很少,因此,就固碳制氧的作用上来说,增加森林的生长量的作用远大于增加森林的总蓄积量。目前我国林业只注重蓄积量而轻视生长量,这种观念下的经营理念、管理措施都是不科学的,要把森林的生长量放在第一位,才能增加森林的碳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合理的采伐是必要的,不能一味的因为保护森林资源而不去采伐,这样影响了森林的再生,也极大的影响了碳循环。

三、生态危机导致碳交换机制的建立

温室效应的持续增高,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越来越少,因此需要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分配。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有的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权过多、有的国家过少,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就无法避免,碳交Q机制的建立使得碳汇市场化、产权化。一个国家林业量势必会影响到该国家的发展空间,林业的地位越来越高。林业只依靠政府的补贴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已经开启了市场交换的新模式。国家《森林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对林业的投入,森林状况已经日益好转。利用市场化的道路,让一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多的企业,比如交通、电力、煤炭等通过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这也是时展的必然需求。

四、碳交换机制的建议对林业产生的影响

森林的生态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而生态价值中,森林的制氧、固碳功能占主要地位,一个国家森林新增碳汇量的多少是决定该国家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碳交换机制的建立,使得碳汇产权化,生态服务也不再仅仅是公益项目,林业部门真正在市场经济上取得发展,不再像以往仅靠木材的收入、以及国家的补贴去发展。

五、保证碳交换机制建议所做的措施

为了尽快实现碳交易,不仅要做好宣传工作,还要在理论上进行分析,为宣传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首先,要对于森林碳汇量有一个相应的测定方法,对于碳汇总量有合理的预算,为我国争取到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其次,通过对碳源进行研究,核实碳源单位及其排放量。经过分析,工业部门占排放比例的30%,商业民用占排放量的40%,交通部门占20%,农业部门占10%。同时优化交易方式,比如收取二氧化碳排放税,对相应碳汇单位进行补贴,或者为碳源、碳汇单位搭起直接、合法交易的平台。

结束语

解决温室效应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必须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进行分配,建立碳交换机制,林业部门也要在这个时期进行相应政策的调整,保证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地球的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齐闯.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机制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篇8

上世纪90年代,在以色列工作的英国科学家格里・斯塔希尔在实验时意外发现,上世纪50年代时以色列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与90年代相比竟存在着惊人差距――“下降幅度高达22%,这令我十分吃惊!”

为解开疑团,格里查找了世界各地关于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记录。结果,在他查找的所有地区都发现了类似现象。上世纪50~90年代,美国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下降了10%,英国诸岛下降了16%,前苏联地区的降幅则高达30%。就全球范围而言,太阳能每10年便降低1~2%。格里称这一现象为“全球渐暗”。

经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空气污染。不论是发电站燃烧煤炭,汽车燃烧汽油,还是做饭时燃烧木柴,它们所产生的物质除了不可见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还有能看到的极微小的漂浮颗粒,如烟灰、硫化物等。这些可见的空气污染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使其不能到达地球表面。

科学家们担心,经过多种途径的反射,阳光再也不能充分照射海洋,全球降雨分布会受到严重干扰。有迹象表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旱灾,原因可能正在于此。那几次旱灾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如果同样的情况在亚洲出现,将是更大的悲剧,因为那里生活着世界一半的人口。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渐暗”可能使科学家低估“温室效应”的真正影响。表面上,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度上升效应”,会被“全球渐暗”带来的“冷却效应”抵消,这使不少科学家断定,当前的气候对二氧化碳上升的敏感程度比从前下降了。

篇9

从“水俣公害”中觉醒

在机器的自动操控下,无数的1.8升茶色烧酒瓶通过流水线,一个接一个被拔掉瓶塞,去除瓶口的污迹然后洗净。洗干净的瓶子最后被送到检测线上,由工人肉眼检查清洗后是否有伤痕或者污渍残留,如果没有问题,则被装箱运到各地的酿造工厂。在熊本县水俣市产业基地“环保园区”的一角――株式会社田中商店的玻璃瓶洗净工厂里,通过这种周而复始的流程,每年大约有350万个啤酒、烧酒、日本酒的酒瓶被重新利用。

“像我们这样的工厂在日本全国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处理的瓶子,不光是熊本县内的,还有从东京附近送过来的大量空瓶。”该公司的董事田中利和介绍。

1999年建成的环保园区,是水俣市开展的“水俣环保园区计划”的核心,在这里,除了田中商店之外,聚集了8家企业,专门针对生活垃圾、易拉罐、废油、建筑垃圾等进行回收再利用。

从1990年代初起,水俣市就开始对保护环境投入了大量精力,确立了若干重点:实现产业转型,朝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对人类生命基础的自然进行保护、继承;改变生活方式,建立资源循环型的社会体系等。水俣市之所以如此积极率先开展环境保护运动,源于其背负的一段至今饱尝苦果的“负面历史”。

1950年代,时值日本以化学重工业为中心,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当时的水俣市因为化学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机水银,造成了一场“水俣病”的公害,许多受害者因此痛苦不堪。至今仍有不少受害者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因此,很多日本人一提到“水俣”,便不由地联想起“公害”这个词。

水俣市政府的川野惠治说:“正因为有水俣病的沉痛教训,所以政府和市民才会团结一致,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绝不能让这种公害发生第二次,这是所有市民共同的心愿。”

水俣市的环保措施从垃圾的彻底分类、削减开始,这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尚未有先例。传统的家庭垃圾分类中,是按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来区别的。1993年,为了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水俣市以市民为主体,一举制定了20种分类规定。在市区,每50至100家住户便设立一个资源垃圾站,共建成了300个这种垃圾站。

“刚开始进行20种分类的时候,不少市民抱怨说太麻烦、太繁琐。但现在,市民的环境意识变强,会主动进行分类,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习惯。最近,通过垃圾分类,社区间的沟通也逐渐活跃,比如资源环境站的‘垃圾回收点会议’等。”川野说。除了垃圾分类之外,水俣市还以各社区的再利用推进委员会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将垃圾带回家的活动,循环再利用活动,开办跳蚤市场,对不需要的物品进行再利用等。

随后,水俣市通过了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并且,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举措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比如通过采取独特的环境措施,促进验证活动的开展,建立水俣市原创的市民版环境ISO制度(“我家的ISO”)。另一方面,水俣市还积极举办环境方面的国际协作活动,如接纳海外的视察进修、在亚洲各国召开环境研讨会及演讲会等。1995年5月,水俣市组织了一个30人的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北京大学。市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讲述了亲身经历的水俣病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并号召大家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逐渐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采取抑制措施,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自2000年11月起,在水俣市,每年举办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培训――“地方城市的环境改造与保护课程”。来自不同国家的进修生们来到这里,学习官方和民间共同开展的环境保护举措。环境方面的国际协作是一个全球性重大课题。水俣市充分发挥自己许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并想把这些知识传播到世界各地。

水俣市在广泛领域的环境措施受到了公众的认可,2008年7月,水俣市被日本政府选定为环境模范城市。

生生不息的“市民力量”

在本次获选的环境模范城市中,在“大城市”中被选出的横滨市是日本著名的港口城市,拥有365万人口,仅次于东京。但是,正因为是大城市,因此存在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大量垃圾的产生,横滨市垃圾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的增长,成为长年来的严重问题。为了给后代留下良好的环境,自2003年起,制定了由市民与企事业单位联手削减垃圾、推进废物利用的环境行动准则“G30行动”。G30的“G”是垃圾(Garbage)的开头字母G,“30”是一个目标值,表示在2010年度前,将垃圾排放量与2001年度相比,减少30%。

G30分别具体规定了市民、企业、政府各自的应尽义务,其中要求市民对垃圾进行彻底分类,在社区积极推进削减垃圾和废物利用活动。

“在请市民们一起协助的众多措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扩大了垃圾的分类项目”横滨市政府的越智洋之说。“横滨市传统的垃圾分类主要是包括家庭垃圾在内的瓶、罐、塑料瓶等5大类别7个品种。但为了实现可循环社会,让更多的市民了解G30的意义,市政府举办了1万次以上的说明会,说明了在G30中将垃圾分类项目扩大为10大类15个品种。”

近年来,人们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成为各城市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很多横滨市民积极参加G30行动,其结果,与2001年度市内垃圾量的161万吨相比,2005年度减少到106万吨(削减约34%),提前5年完成了减少30%的目标。同时,横滨市削减了垃圾数量,意味着减少了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

除了G30之外,另外一个备受瞩目的便是2007年开始投产的横滨市风力发电站“滨翼”。该发电站是通过发行市民参与的市场公债券筹建的,约3亿日元的债券仅在3天内便一售而空。“滨翼”的发电能力相当于大约860户一般家庭的年用电量,它的投入运转,每年可以减少11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相当于4500棵直径为10公分、高4-5米的落叶阔叶树所吸收的二氧化碳。

随着这种以市民行动为基础的防止温室效应活动不断开展,2008年,横滨市制定了削减温室效应的行动准则“CO-DO3”,制定在2025年之前,市民每人削减温室效应气体30%以上,在2050年之前削减60%以上(均与2004年度相比)的高标准指标。例如“零碳生活”项目,即引进住宅节能性能评价制度,促进节能住宅的普及;开办横滨环保学校,培养能够在各地区负责防止温室效应活动的“环保带头人”等。目标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得家庭产出的二氧化碳减少40%。

此外,横滨市开展的项目还有:“横滨绿色能源项目”――在2025年之前,将化石燃料的能源消费量的10%转换为使用可再生能源;“削减温室效应地区联合项目”――建立支援机制,国家与农业山村地区合作,以城市为站点开展森林护理活动及森林管理,对农村山区提供援助;“零排放交通项目”――促进低公害、低耗油车辆的引进。其中,零排放交通项目还与日产汽车公司合作,为构建包括普及电动汽车在内的新一代交通系统工作,已经开始启动。

篇10

任何一颗有生命的行星都必须位于恒星周围一条狭窄的带状区域之内,这个带状区域被称为“宜居带”。在一个行星系统中,宜居带边界的确切位置取决于恒星的质量和年龄,这两个因素决定了恒星会辐射出多少光和热。

地球无疑是太阳系中最适宜居住的星球,对人类来说就是“完美世界”。但是,仅仅依据地球在太阳系内的位置来推算,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应该在冰点以下。而拯救地球的则是它的大气层,大气层里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能够起到保持热量的作用。这样的大气层被看作是一种伴随着石质行星形成的通常应该发生的结果。然而,如果大气层太厚或太薄,或者化学成分有所不同,那么地球可能会立即变得不像现在这样适合生物生存。

我们的邻居金星就是一个例子。金星在一开始的时候似乎是宜居的,它具有与地球相类似的海洋和大气。可是,它距离太阳太近,很快这一块福地就变成了一座烤炉。大洋中的水开始沸腾,成为水蒸气,进入到大气层中,而水的保暖性使得温度进一步升高。结果,在它的外壳岩层中的二氧化碳全被烘烤了出来,进入大气中,导致温室效应失控,毁灭了这颗行星上刚产生的原生物。今天,在几乎完全由二氧化碳组成的大气层的笼罩下,金星的表面温度大约是460℃,甚至比锡、铅和锌的熔点还要高。

人类将面临生存挑战

令人遗憾的是,人类正在不断破坏着保护我们的大气层。最新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地球可能已经徘徊在太阳系宜居带的边缘,人类将面临空前的生存挑战。

199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学家詹姆斯・卡斯汀决定要更精确地确定宜居带的边界位置。他和同事研究了落在一颗理想化的地球上的阳光强度和波长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地球的大气和表面温度的。结果发现,如果地球从现在距离太阳1天文单位(在天文学中把目前的日地平均距离称为天文单位距离)的地方向内移动到0.95天文单位的位置,阳光强度会提高10%,导致地表温度上升,使水蒸发升腾到大气中,并经过大气层耗散到外层空间。在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时间里,这样一种“潮湿温室效应”将会完全耗干地球上的水,当然一切生物都将灭绝。

卡斯汀还发现,宜居带的外边界位于距离太阳大约1.67天文单位的地方,略微超过了火星的轨道。在这一位置的温度已下降到足以造成永久的全球性冰冻。因此,地球并非位于宜居带的中央,而是明显偏向它的内边缘。卡斯汀根据研究结果,勾勒出不同大小和光度的各种各样恒星周围宜居带的内、外边界。

2013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拉维・考帕拉普与卡斯汀一起,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了改进。根据新的计算结果,太阳系宜居带的内边界从0.95天文单位向外移到了0.99天文单位的地方。换句话说,地球距离太阳只要再靠近1%,或是宜居带再向外移动0.01天文单位就会产生“潮湿温室效应”。

一起捍卫宜居的地球

对于保持地球的宜居性而言,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人类自身。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百万分之二十八,上升到了百万分之四百以上。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的报告中指出,二氧化碳增加可能导致全球气温上升3℃。

与金星的命运相比,这听起来无关紧要。但是,如果人们不遏制二氧化碳排放,使温度继续上升,地球将面临和把地球的轨道向内侧移动了1%一样的结局――移出宜居带,最终步金星的后尘。

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认为,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他们认为,即使我们烧掉了地球上能够开采出来的大多数化石燃料,也只是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长8~16倍,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出现“适度的潮湿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