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后果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效应的后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温室效应的后果

篇1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角色;有效转变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距今,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整整十年了。在很多方面我们可喜地看到,这次改革无论从教育改革的广度、深度、层次性以及可实施性上,都是成功的,它从各个方面都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本位”教育理念。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各级各类教育者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执行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很多教师为了贯彻在“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于是便将教学形式由传统的传授式方式换成了游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本末倒置,把课程的实质内容当成了辅助方式,而把游戏当成了授课的主要目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知识不重要,学生在课堂上热闹的气氛却成了首要。然而,一味地追逐教学形式上的变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只会变成“闹课”或者“游戏课”。最终,教学流于形式,学生非但没有学到知识,反而浪费了时间。

那么,在新课程概念下,教师应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自己的课堂,并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主要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新课改后,很多专家、笔者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定位从各个方面来探讨。总体看来,一改传统教师的角色,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其实,不管新课程怎么变化,它的根本目的没有改变,课堂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在受教育中学到知识文化,进而达到全面发展。事实上,新课改后专家们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给教学本身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有些笔者将教师角色的定位完全改变了教师应有的职责,导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出现了“乱”“难”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有效转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语文教师在扮演引导者角色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首先要扮演好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其次再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所承担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识记16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会写800个左右的字,此外还要掌握字的偏旁、部首。例如,当学生认识一个“好”字,教师就不能引导学生去认识其他带“女”字旁的字,因为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很容易混淆两个部首相同的字。但是,除了在知识传授方面教师需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外,在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思想道德等方面还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是不能传授的,而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

二、从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走出来,实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自己角色扮演成功与否的主要评价方式就是考试。因此,有这样一句俗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结果。但是,新课改后,在素质教育呼声高涨的今天仍然有不少教师还在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动态的教学评价方式,并制订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充分体现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而评价本身也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学生的评价方式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新课改执行的重要环节。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涵,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评价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求得更加科学、更加敏捷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三、严格接受新课程语文教师培训,加深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概念的理解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是深入的、全面的。对于教师培训,很多教师也只是敷衍塞责,走形式而已。而一个好的教师角色的扮演者必须汲取新课程的精华,掌握新课程的精髓,严格接受教师培训。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主要课程之一,有其独特的性质与特点。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都应将学生和教师作为一个教学整体的两个方面去考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整合作用来满足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用语文的感染和影响功能去教育和熏陶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语文的美,喜欢语文,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阅读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

[2]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04.

篇2

关键词:温室效应;产生原因;后果;措施

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是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度,故名温室效应。大气环境的变暖无疑会使全球气温升高,以至于产生融化极地冰川,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甚至是物种的减少,人类的灭亡等等后果。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式,本文就以减缓温室效应为目的,给以部分可深入研究的方法。

一、分析温室效应的影响因素

从现有的科技水平看,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以下几种:

1.二氧化碳(CO2)

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大约38亿年前大气中的CO2的浓度约为300cm3/m3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CO2的浓度在逐步上升,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中叶,CO2浓度为316cm3/m3,80年代至90年代中叶,CO2的浓度竟增至354cm3/m3。递增幅度呈阶梯式增加,并且递增幅度在不断增加。

2.甲烷(CH4)

大气中的甲烷含量一直很少,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等腐殖质的残骸中,但是在人类的发张过程中注意CO2的程度似乎比CH4的程度更大,但是以单位量计算CH4对空气的加热率是CO2的58倍,这说明CH4的温室效应比CO2的温室效应更明显,并且CH4在全球气温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氟氯烷烃(CFCS)

CFCS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形式很少,也就是说全部来自于人工合成,所以CFCS对于大气的影响就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是对大气的影响程度和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程度远大于以上两种气体,仅仅就C2F5CL和CF3CL而言,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长达400年,另一方面对于大气的温室效应的“贡献”特别大,就和CO2相比,其对空气的相对加热率是CO2的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换句话说,这类物质对于大气的温室效应不仅仅是影响很大而且影响时间长。

4.臭氧(O3)

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大气中的不同高度的O3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总体来讲O3的浓度在减少,对流层的O3相对增加,平流层的O3浓度相对减少,而O3浓度的减少,更减少了对于太空中紫外线的吸收,从而导致到达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紫外线光强度增加,致使地表温度升高。

对于其它因素比如氧化亚氮、水汽、火山爆发、地球自转速率、大气污染、河流水库萎缩、冰山后退、人口因素,等等都会对环境的变化甚至是变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分析温室效应的后果

1.全球变暖,气候转变

面对着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到气候。自工业革命以来,现有的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导致CO2的急剧增加,据相关资料全球平均温度比1000年前上升了0.3~0.6℃。据联合国机构预测,由于现有的情况在不断进行,到大概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 ~4.5 摄氏度,到那时可能有些地方将不再有四季。

2.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由于温度的持续升高,南北温带气候区将向两极移动,从而引起物种的迁徙,但是物种的变化和迁移速度远远落后于人类对于环境的改变,因此会造成大部分的物种走向灭亡。据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从1600~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三、分析温室效应的发展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1.气温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极地冰川融化

气温的变暖有两种过程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一是:海水受热体积膨胀使海水向大陆蔓延;二是:极地冰川和高峰冰川融化使地球上水体总量增加,从而导致大陆面积减少。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预测,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全球的大陆面积将减少约1/5,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空间减少,人类的粮食来源减少,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2.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由于太空中臭氧空洞的出现,以至于紫外线照射加强,从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一方面,若臭氧减少1%,①皮肤癌患者增加6%;②损害眼睛,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发病率;③削弱了人的免疫系统,增加了传染病患者。再一方面,若臭氧减少1%,①大豆减产1%,②渔业量减少,若臭氧减少10%,紫外线强度增强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水深10以内的鳗鱼幼鱼。③破坏森林,破坏了核糖核酸改变了遗传物质。以上两个方面都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四、结论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烷烃,氮氧化合物,粉尘等气体的浓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致使空气中吸收热能的分子量在不断增加,而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却在不断的减少,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①在法律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措施,用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排放二氧化碳的标准,禁止氟氯烷烃的生产和使用,针对甲烷等可重复利用的气体,提高其重复利用率,避免可用气体的浪费;②在技术上,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建立鼓励开发新能源的相关政策,进行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大面积使用,对于已经进入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发展有效科学技术进行吸收;③加强对森林和湿地的保护的同时加强对动物的保护,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对于大自然的保护,共同保护这个可以让人类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绍武,近百年我国及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气象,1990年第02期

[2]尹荣楼,王玮,尹斌,编著.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

篇3

2012年以来,全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相对于北半球的极寒,南半球的罕见高温也令人咋舌。进入2013年,澳大利亚极端高温天气“继续上演”。据《悉尼先驱晨报》2013年1月8日报道,从进入2013年起,澳大利亚全国陆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年1月8日报道,在过去7天里,澳大利亚遭遇史上最强热浪的袭击。炎热天气导致了该国.火灾频发。新南威尔士州发出警告,称当地已经进入红色警戒的“灾难”状态。1月7日,澳大利亚全国平均气温达到40.33℃,悉尼的气温高达42℃,超过了1972年创下的高温纪录。1月8日,北方领地、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的平均气温都超过40℃。其中,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的气温上升至接近历史纪录的45℃,该州的伍丁纳地区成为全澳大利亚最热的地区,气温飚升至48.2℃。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1月4日气温高达41.8℃,是自188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的最高气温。为此,澳大利亚气象局1月8日公告,将天气预报图的温度范围提高到54℃,并引入亮紫色来表示50℃以上的高温。

据统计,1月4日,澳大利亚南部岛州塔斯马尼亚遭遇大火,截至1月11日共有100多栋房屋被烧毁,数千人出逃;1月7日,大火造成澳大利亚6万多公顷的森林被烧毁,所幸无一人遇难;1月8日,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新南威尔士州共发生了100多起因高温天气引发的火灾。

在南半球迎来酷热盛夏、遭遇酷暑天气之时,北半球各国则经历了暴雪、狂风、霜冻等严寒考验,地球仿佛上演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精彩好戏。2012年冬半球及2013年初,寒冷成为了北半球的代名词,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遭遇到了极为寒冷的天气,中国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气温更是连连走低;日本也出现了强降雪天气;欧洲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

乌克兰2012年12月遭到寒流袭击,多地积雪达半米,气温降至零下23℃。2012年12月,俄罗斯大部分地区遭遇异常严寒天气,首都莫斯科气温降至零下18℃,为入冬以来最低。2012年12月9日,瑞士发生雪崩,导致11人死亡。2012年12月9日,捷克局部地区达到零下26℃的低温,共有7人死于严寒。另外,欧洲南部也受到影响,出现大规模降雪。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和波黑等国家共有6人因恶劣的天气情况而死。欧洲多个飞机场受到暴风雪的显著影响。德国法兰克福机场2012年12月8日、9日两天之内被迫取消超过370架次的航班,其中一部分已经在12月10日恢复。2012年12月12日。英国部分地区温度甚至降至零下10℃,一度造成交通困扰。据了解,英国的冰雪天气造成了大约200架航班取消,主要道路出现严重交通阻塞,霜冻和大雾还导致列车晚点。12月12日,伦敦希思罗机场有189架航班取消,导致成千上万名旅客滞留,这些旅客不得不排5个小时的队重新订票。同时,英国利兹一布拉德福德机场和布里斯托尔机场同样陷入混乱。

【考点链接】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在不断思考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各种灾害频繁发生,谁应为此负有责任?目前,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主流看法是,全球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无不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过量的碳排放所致,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息息相关。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从概率论上来说,如果某一地区或地点的天气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那么在平均状态下的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最大,极大与极小状态下的天气现象不易出现。就温度这个气候变量来讲,就是说偏冷和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冷或极热的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就更小。但现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的平均值增加,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原来很少出现的极热天气现在也可能频繁出现了,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将变得频繁。

从气象学原理上来说,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会使水面的蒸发加大、加快。这样不仅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总量增加了,而且水循环的速率也加快了。由于大气中的水分增多了,这将使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雨、雪等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可能增加,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另外,由于水分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1.全球变暖及其原因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释放能量,这种释放能量的方式就是辐射。一般而言,高温物体向外发出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出长波辐射。例如,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发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约为288K,地球表面发出的辐射为长波辐射。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仅少量的长波辐射不能被大气所吸收,跑到宇宙空间中去。这样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又很少使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散失而使地表增温,于是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把“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体成分”称为温室气体。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臭氧(O3)和氟氯烃化合物(CF-Cn)、水汽(H2O)等。其中,二氧化碳(CO2)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大气温度会升高,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地面长波辐射也会增强。最终,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前倍受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实质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其实,大气中本来存在着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本来就存在的。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23℃。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38℃。有了温室效应,地球表面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又适宜的温度,生物的生存与繁荣才会成为可能。这些温室气体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对地气系统的辐射能收支平衡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温室气体成分浓度的变化必然会对地气系统造成明显扰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广泛地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以及动植物的分布,尤其是大量使用化石、矿物燃料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使得原来大气中存在的温室气体含量大量增加了,也使大气中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如氟氯烃化合物(CFCn)等。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表必将增温。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某些脆弱性物种灭绝风险增加,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产生施肥效应。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明显增加。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我们应更加关注不利影响。

(1)对植被的影响: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可能发生变化,我国植被带北移,我国亚热带北界由秦岭一淮河一带移到黄河以北,北方落叶林面积缩小。总体上弊大于利。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有限,气候变暖致使生态系统的建群种、优势种及其他物种相应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的生态系统有珊瑚礁、红树林、热带雨林、北方草原湿地及天然草地、高山。另外,由于海平面升高发生海水倒灌,使海岸受到侵蚀,进而影响海岸及海岸生态系统。

(3)对冰川和湖泊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推算,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km2左右。青海湖1957―1968年间面积缩小了264km2,湖面下降了11m。西北各大湖泊除了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死亡。

(4)对水资源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大海陆热力差异,使夏季风可以深入内陆,降水有可能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南方洪涝灾害增加,北方旱灾更加明显。西北地区高山的冰川因全球气候变暖融化量过多而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另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和湖泊萎缩降低了其作为“水塔”的功能,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非常深刻的。

(5)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中国温度带北移,其直接作用对作物生长有利,但其间接作用(如病虫害增加)却对作物生长有害,更重要的是未来降水的不确定性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风蚀、干旱加强,台风频率加大,再加上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量耕地等方面的影响,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总体上因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减少5%~10%左右。

(6)对社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后果对我国的社会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如干旱、洪涝、沙尘暴、森林火灾等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和经济,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指出,海平面上升将会影响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此外,夏季的热浪使与高温有关的疾病的死亡率上升;升温导致一些热带、亚热带的疾病如血吸虫病向北传播;暖冬造成大量病毒、蚊、蝇、老鼠存活,使流感盛行。

(7)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各经济部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加筑堤成本,因为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集中在低海拔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

4.温室效应的对策

随着温室效应增强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加深,人们对温室效应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对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减排目标。一些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直接针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变化政策。针对温室效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颁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

(2)实施征收碳税等多种税收政策。

(3)使用可再生能源。

(4)禁用氟氯烃化合物。

(5)实施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6)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7)对汽车的排气标准进行限制。

(8)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干净能源,即利用植物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已有的高污染性能源。温室效应增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际间应该共同承担起责任,加强交流与合作;各国应该重视温室效应,普及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使其深入人心,并依据各自国情采取措施。由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发达国家应该率先依据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在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个人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温室效应增强的后果,每个人都有责任做出行动来挽救自然环境。因为,自然不是某个个体或某个物种的,而是所有物种共有的;应对气候变化,也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个体有责任也有能力采取措施。如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节约用电、植树种草等小小举动,累积起来就会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习题】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

( )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②海陆分布的变化③地形的变化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读图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图中A处为温暖期

B.图中C处为温暖期

C.图中B处为寒冷期

D.图中D处表示未来两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

3.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下列解释最不可信的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B.极端天气频繁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C.大气环流异常是极端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

D.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既有全球气候自然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4.低碳生活方式健康自然,成本低。下列做法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符的是

( )

A.提倡少吃多餐

B.购买化纤类衣物

C.电脑不用时应让其待机

D.修建绿道,提倡骑自行车出行

2010共道未来大会于2010年9月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在大会上作了“中国的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发言。他指出:“降低温室气体叫低碳,降低污染叫绿色。”结合材料,回答5~6题。

5.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6.下列措施中,能体现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主要内涵的是

( )

①大力发展节能技术②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

③加快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④敦促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⑤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能源自给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7.全球温度上升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关系密切。2009年联合国日的口号是“用爱温暖世界,而非二氧化碳”。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能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2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粮食产量(靠雨水生产)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2,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全球升温3。C对靠雨水生产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9.据图2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

A.澳大利亚

B.北非

C.西亚

D.中亚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图3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据图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11.下列关于该历史时期与现代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12.图4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双选)

(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不稳定

13.为遏制气候变暖,必须(双选)

( )

A.压缩经济发展规模

B.提高矿物燃料的利用效率

C.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D.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

14.图5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图”。下列选项与图5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cm~50cm。图6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使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1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17.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18.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图7为“挪威雪线高度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中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 )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

20.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消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据此,回答21-22题。

21.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

A.冰川融化

B.全球气候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22.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

A.禁止使用矿物燃料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图8)

材料二根据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这一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的原因。

(3)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2009年7月6日消息:近30年来,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自1966年以来,黄河源区的冰川退缩比例最大达77%。冰川的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材料二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图9)

材料三 2003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图9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_________,请你谈谈该国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的措施。

(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C 6.A 7.B 8.B 9.C10.B 11.C 12.CD13.BC 14.D 15.AB 16.BC

17.B 18.D 19.D 20.D 21.D 22.C

23.(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现象;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

(2)西北航道是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3)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树木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应用和推广工业节能技术;④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失。

24.(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地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

(2)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原因: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交通发达,生活水平高,人均能耗多,需要燃烧大量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篇4

一百年后的地球,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温室效应连绵不断,不仅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存威胁,而且,动物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许多现在常见的动植物将灭绝。

由于温室效应,南北极大陆即将成为热带雨林,企鹅与北极熊因为生存环境的空间越来越少,温度上的不适应,数量大面积减少,快灭绝了,看到他们的身影是愈来愈困难,看到成群结队地出现便是一个奇迹!

一百年后的地球,天空常是乌云密布,地球上不一会儿就会有酸雨前来光顾。还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河水暴涨等严重的自然灾害。这难道不是老天发怒了,要惩罚人类吗?不是的,这是人类的自作自受!

篇5

现将财政部(92)财会字第10号《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施工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问题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市属国营施工企业支付离休、退休人员粮价补贴时,统一借记“劳动保险基金”科目,贷记“现金”科目。

附件:财政部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施工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问题的通知(92)财会字第10号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根据财政部(92)财综字第38号文件《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适当发给职工等有关人员粮价补贴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现对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施工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的会计处理通知如下:

国营施工企业按规定每人每月5元标准发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计入企业的工资总额,但不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企业支付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应按照会计制度关于工资核算的有关规定,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支付粮价补贴时,借(减)记“应付工资”科目,贷(减)记“现金”科目。月份终了,企业应将支付的粮价补贴随同应付工资,按照规定的列支渠道进行分配,借(增或减)记“工程施工”、“工业生产”、“机械作业”、“管理费用”、“采购保管费”、“专用基金”等科目,贷(增)记“应付工资”科目。

篇6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宇宙环境为开端,依次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然后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那就是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最后又归结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地理教材,全书四册,不但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而且有的章节把环境保护单列,特别强调“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爱惜它、保护它、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可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同时还可通过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和挂图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环境教育。如:《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变暖。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国情教育和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三峡工程建设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政府官员、工程建设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政府官员的角色阐述该工程建设的目的;经济学家的角色阐述该工程的收益情况;环境学家的角色阐述这项工程将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如工程对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工程对诸如森林砍伐、耕地侵占等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工程建设后会产生什么新的环境问题等,并提出避免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当地居民的角色阐述工程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在各方发表了意见以后,作为政府官员的角色再提出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兴建三峡工程的环境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允许让学生继续以自己的角色立场提出异议,由教师回答。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介绍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成功的经验及他们的中学生在环保方面的努力,这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有一潜在作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中学生宣传环境法,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认识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一是山区暴雨多发;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流量流速加大,其中人为原因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五、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活动。

篇7

刘汝琪

《后天》是一部讲述人们在地球上无限制开发利用资源所致后果的电影。它的主要场景是地球的“回报”。日本下起了比网球大一些的冰雹,美国纽约刮起了四股龙卷风,使美丽的纽约顿时变成了一片废墟,而且美国的个别城市直接变成了沙漠,沿海城市有的还被水位上涨的大海“吞”掉了……

《后天》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爱护环境,否则就会像电影上的情景一样,会有和电影上一样的结果。可是人类还是无限制的开发、利用资源,破坏环境。随地可见果皮、纸屑、塑料袋等污染物,使街道、小区变得面目全非。而且工厂不断排放的烟,温室效应使海面增高,许多地方发了大水……

我真希望人类能完全觉悟过来,那是因为我不希望人类在地球上over了,也不希望我做被害者。

篇8

一、“知现象”——引导学生了解

面临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

“空气”提供了较丰富素材,课文用四幅图片,“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厂排放的废弃”、“洁净的空气”、“汽车尾气的处理”,以直观、对比的形式,展示了大气污染的情况、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2.水体污染

“自然界中的水”出现了两次对比:①水“无色透明”水“浑浊污垢”;②水“分布很广”水“资源短缺”.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明教材重视环境、资源等问题.

3.温室效应

“奇妙的二氧化碳”和“化石燃料的利用”都提到了温室效应,并解释了温室效应的成因.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4.酸雨

“化学与环境”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酸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酸雨的根源.

5.白色污染

“化学与材料”中重点讲述了塑料的使用、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大量使用塑料造成的后果——白色污染.

二、“明危害”——帮助学生明确

污染的危害

各种污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信息,一是课本,二是网络.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危害感同身受,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三、 “找方法”——协助学生找寻

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找寻防治各种污染的措施和方法时,我有意地引导学生从“国家号召做的”、“当地政府做的”、“自己应该做的”三方面考虑,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国家整体的解决思路,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自己也可以为整个人类作贡献”,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大气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植树造林;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当地措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定期植树造林.“自己应做”:不燃放烟花爆竹;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优先选购节能电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室内室外养花种草;不吸烟;等等.

又如,水体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工业上,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生活中,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当地措施”:大力度监督工业的废水排放达标情况;建立集中处理垃圾厂.“自己应做”:使用不含磷的洗涤剂;洗菜的水浇花;做实验时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等等.

四、“强意识”——增强学生的环

保意识

1.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更要学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与化学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这样才能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机地融会贯穿在化学知识的讲授中,充分认识到化学教材蕴涵的法制教育点,适时适度地渗透法律意识,将教书(传授化学知识)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应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配合环境教育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如测定大气的降尘、测定雨水的pH、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净化水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篇9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臭氧层”,也许有些人还不认识我,那就让我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臭氧是无色气体,有一种特殊的臭味,因此而得名“臭氧 ”。由太阳飞出的带电粒子进入大气层,使氧分子裂变成氧原子,而部分氧原子与氧分子重新结合成臭氧分子。距地面15-50千米度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约90%的臭氧,这就是我。

我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犹如一件宇宙服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进行维护。

我的存在与人类是密切相关的。我功不可没,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在默默无闻地保护着地球,无私奉献,造福于人类,然而,残忍的人类却毫不顾虑我的存在,开始肆无忌惮地大量破坏臭氧层,那些人类发明的制冷机等的不溶于水,像魔鬼一样吞噬着我,眼前我正在痛苦中着,挣扎着,人类却浑然不知,依旧在破坏我。现在人类终于恍然大悟,但我也快奄奄一息了。破坏我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我会造成地球紫外线加强,还会增加患皮肤癌、白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到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农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人类珍惜我吧!爱护我吧!只要每个人都采取实际的行动,去少用或不用对我有损害的物质,现在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呀!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我这个折翼天使重新振作起来,撑起一把大伞,继续守护着地球!

篇10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超级秘书网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