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

篇1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以“部门联动、城乡配合、依法管理、规范经营”为原则,转变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方式,加强环保无害化配套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目标

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六部委局《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点清理、整治,取缔无证经营;对无备案、无覆盖、无围挡、无消防安全措施、超出依法核准的经营范围、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市容环境卫生,违反污染环境防治、消防安全及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的网点进行清理、整治和依法处罚,依法加强管理。培育骨干回收企业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回收企业采取连锁方式,推动龙头企业按市场规律整合个体回收人员(网点),按照“便于购销、保护环境”的原则,规范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选择一部分实力较强、条件较好的回收企业将功能单一的回收网点建设成集交易、加工、集散于一体的再生资源市场。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要求

我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散,遍布城乡,其管理涉及到工商、环保、公安、市容、规划等多个部门,要实现整治工作的目标,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凤台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商务局、工商局、环保局、公安局、市容局、发改委、住建委、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下同)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商务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分别从县商务局、工商局、公安局、市容局、环保局、供销社各抽调1人办公。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名单报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办公室。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根据商务部等六部委局《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在整治工作中的职责。

县商务局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整治工作牵头单位,承担整治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制定和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政策、回收标准和回收行业规划。

县发改委负责制定再生资源发展政策,组织实施再生资源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产业化示范和综合利用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治安管理。

县环保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依法对违反污染环境防治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进行处罚。

县工商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登记管理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取缔无证经营。

县住建委负责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纳入城乡规划;县市容局依法对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进行查处和清理整顿;县质监、财政、国土、税务、供销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整治做好相关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县再生资源回收整治办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本乡镇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整治和管理工作。有关社区、村没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社区、村委会应积极配合做好整治工作。

(三)加强舆论宣传。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有关再生资源回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经营者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使其知法、守法、依法经营,积极主动地配合整治工作。

(四)严格依法整治。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部门的职责作用,在整治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进行全面检查,不留盲区。检查的重点是县城、城郊结合部、各矿区周边地区和乡镇、沿省道等。对在检查中发现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当场下发限期整改通知;拒不改正的,各有关部门要依法认真予以处罚。

各有关部门、各乡镇、经济开发区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强管理。对相互推诿、不主动配合、不作为和有失职守的,要进行问责。

(五)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商务部门牵头,发改委、公安、环保、市容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机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部门联席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巩固整治成果,不断推进我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创新行业管理机制。筹备成立凤台县再生资源回收协会,发挥其服务企业、行业自律、加强企业与政府的沟通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之间的交流、统计分析和市场预测,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宣传培训;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回收行业回收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回收行业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依法经营的意识。

加大政策支持,要针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加工利用重点项目和重点回收发展连锁经营及龙头骨干回收企业给予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支持,并在土地使用、融资、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扶持。

再生资源回收整治工作时间和步骤

全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工作从2012年1月20日开始至2012年6月30日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2月1日至2月29日)。各乡镇、经济开发区制定整治工作方案,成立组织,抽调人员到位,开展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调查摸底(调查表附后),召开整治动员会议。

篇2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商务部、建设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令年第8号)和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商贸发〔〕187号)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

3.《商务部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指导意见》;

4.《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5.《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6.《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

7.《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第三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市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为1.82万平方公里。规划对象包括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园区)、交易市场、分拣中心、回收站(点)、回收亭、流动回收车等。

第四条规划期限。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发展目标

第五条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充分规范整合和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优化回收网点布局,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质量和水平,构筑回收网点建设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格局,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六条规划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支持、企业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依据再生资源产废量、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环境保护等优化网点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保护环境、便民利民。各类回收网点设置既要方便购销、又不得影响市容市貌和城市环境,确保合理的服务半径,方便交售、便于运输。

第七条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时间,初步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网络为基础,集散交易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使90%以上的社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90%以上从业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所有再生资源进入指定的集散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90%以上再生资源得到回收利用,基本消灭二次污染,逐步形成网点布局合理、回收方式多元、功能健全完善、管理科学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的集约化和产业化。

第三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内容

第八条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包括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集散交易市场、分拣中心、回收站(点)、社区回收亭、流动回收车、再生资源信息平台等七部分内容。

第九条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通过行业布局调整和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打造具备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为一体、产业化、生态化、可持续的综合产业基地。规划在高新区千河工业园占地面积171亩,建设我市西部丰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形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运营管理规范的回收利用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其信息技术、培训服务、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再生资源回收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十条区域集散交易市场

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用于集中回收、交易、初加工社区回收站(亭)、流动回收车回收的再生资源。市场应具有商品交易区、分拣加工区、仓储配送区、商品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和培训服务中心“五区一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两处,一处在陈仓大道底店路口,占地100亩,另一处在金河工业园区,占地面积300亩。

第十一条分拣中心

按照新建与改造、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建设集中对再生资源进行分类、挑选、清洗、破碎、切割、拆解、打包等简单加工处理的分拣中心,实现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的有机衔接。分拣中心具有完善的交易区、分拣区和储存区,实现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废纸张、废玻璃、废橡胶及其他类物品的分类存储。在城区及九个县分别规划建设占地20-200亩以上的专业或综合加工分拣中心11个。

第十二条社区回收站(亭)、流动回收车

遵循统一规划、安全环保、规范服务原则,在大型社区和人口密集地区,以社区居民数或住户数为依据,设置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和回收亭;在居住分散的社区设置从属于回收站(亭)的流动回收车,统一管理,构建城市再生资源最基层的回收网络。

1.回收站(点)

回收站(点)原则上每个行政区域、大型社区或居委会设立一个回收站(点),即常住人口平均每10000人设立一个回收站(点),经营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2.社区回收亭

社区回收亭以居民户数为依据,每1000—1500居住户(常住人口5000人)设置一个回收亭,每个回收亭10—15平方米,服务半径500—800米。

3.流动回收车

流动回收车是从属于回收站(点)的流动业务网点,主要为不适宜建固定回收亭,居住分散的社区提供废旧物资回收服务。每个社区或居住点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设置一辆流动回收车,全市规划设置898辆。通过对现有流动回收车整治规范,实现统一外观,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制作,统一编号和规范管理。

第十三条再生资源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再生资源数据统计、供求信息、市场监测分析、行业规范管理、政策、政府监管系统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畅通的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信息交流渠道。规划由市丰茂物资利用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市再生资源信息平台,为回收站(亭)、交易加工中心、回收企业、工商企业等提供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远程监控,远程回收数据登录交换、电子记账、电子支付、电子统计系统等,并与全国再生资源信息网点链接,为客户提供信息、预约回收、网上交易等全方位信息化服务。

第四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十四条再生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配合推动、社会积极参与的原则,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第十五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是“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中重要的专业规划,各县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把《规划》实施作为一项重要职责,结合各自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第十六条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政策措施,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项目实行用地优先安排,地价适当优惠等政策,并对税收地方留成和财政规费给予减免,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第十七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经营能力。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第十八条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监管,各级商务、发改、公安、工商、城管、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整顿废品回收市场,规范企业行为,清理不符合《规划》的回收站点,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回收利用秩序。

第十九条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政策法规,把再生资源回收变为全民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生效。

篇3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产业发展;促进机制

[DOI]10.13939/ki.zgsc.2015.12.114

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有助于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危机,有利于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回收利用率低、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我国虽然非常重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但尚未形成成套的促进机制。

1国外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方式研究

1.1德国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方式研究

德国在循环经济实践方面堪称世界之最,不仅是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是实践循环经济最早的国家,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1]。

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是再生资源产业稳步发展的根本保障。德国再生资源产业立法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立法实践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相关的立法体系包括宪法、普通专项法律、条例和指南四个层次[2]。相关法律如《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限制废弃物处理法》、《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包装条例》和《废车限制条例》等。

完善的回收体系是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德国双元回收系统(DSD),又称绿点组织,是根据《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法令》成立的专门从事废弃物收集的股份公司。DSD是中介性质的组织,双方达成协议后,由产、销方付费,DSD出让许可证 ―― 以专有标志“绿点”印附在包装物上,表明使用方已向DSD交纳了委托回收费用,凡有此标志的废弃物回收就全部是DSD的责任,由DSD公司进行收回[3]。

1.2美国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方式研究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逐渐催生了“循环经济”理念。美国循环经济由萌芽阶段、开启阶段到发展阶段,经历了以生态环保理念为基础的环保运动到扎扎实实开展循环经济的过程[4]。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美国的加州、俄勒冈、新泽西等半数以上的州先后颁布了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管理办法[5]。美国加州于1989年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1世纪伊始达到全国50%的废弃物能通过削减和循环再生的方式进行处理[6]。

同时,美国尤其注重再生资源的副产品协同机制。副产品协同(By-Product Synergy,以下简称BPS)主要指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或者是副产品,能够成为另一家企业生产活动的原材料。美国BPS是由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发起的,BPS的主要想法是,如果企业能够了解其他企业的业务和产品,那么就很有可能和任何一个企业建立互利互补的副产品协同关系。

2影响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是指再生资源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逐渐成熟,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不断显现的过程。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环节和再生资源产品消费环节的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办法,如图1所示,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六种。

第一,群众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群众是再生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他们的参与程度一方面影响再生资源进入市场的程度,另一方面影响再生资源产品的销售。第二,回收体系。回收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收集废弃物、将废弃物送到再生资源体系中,进入市场。第三,技术支持。技术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同时也是瓶颈之一。第四,监管体系。监管体系是保证再生资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主要途径。而现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监管体系还不完善,标准还不统一,监管指标还不够系统全面。第五,法律法规。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为法律的缺失、政府职责不明确、执行力弱等。第六,政策。政策是除了法律法规以外,调控再生资源产业,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图1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3我国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机制构成

从各个方面来看,政府应成为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机制的主导者;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将是促进机制的重要支持者;市场参与者是再生资源产业市场发展的主体。通过上述分析,结合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机制应该包含产业创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公众参与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四个子模块,如图2所示。

第一,产业创新机制。创新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以现有的物质和知识,改进或者创造新的事物。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现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发展的瓶颈,都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和模式来解决,包括政策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等等。第二,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规范人或主体的行为,使其向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方法。再生资源产业需要一定的激励方式,促进其发展,如减少企业的税收、为再生资源的回收提供补贴;同时也需要约束机制防止其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如完善监管体系。第三,公众参与制度。公民的参与是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引导,同时要使公民的参与形式多样化,以保证再生资源能够稳定地进入市场,同时保证销路。第四,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从业者素质较低,尤其是回收行业,同时技术型人才也较为缺乏,要明确再生资源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重点,保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机制的子模块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系统。公众参与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创新机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激励约束机制是对各个参与主体行为的鼓励或限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4结论

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方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认为从职责、权力、需求和作用等方面来看,政府是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机制的主导者,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是促进机制的支持者,企业是促进机制服务的主体。我国再生资源产业促进机制应包括产业创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公民参与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四个子模块。其中产业创新机制是促进机制的牵引力量,激励约束机制是促进机制的推动力量,公众参与制度是促进机制的有力保障,人才培养机制是促进机制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杨杰.德国循环经济起源和现状[J].北方环境,2010,22(3):4-6.

[2]秦海旭,万玉秋,夏远芬.德日静脉产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6):149-152.

[3]穆紫.播撒“绿点”营造绿洲―德国Duales公司及其“绿点”回收体系[J].塑料与环境,2002,20(1):31-33,41.

[4]周永生,张晓飞.美国“城市矿产”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15):59-64.

篇4

(再协)

董晓春,刘苗

(山钢莱芜分公司技术中心,山东莱芜271104)

摘要:对焦炉煤气净化工艺中失活活性炭进行再生研究,通过加热再生方法,调整再生温度和时间,得到合理的再生条件为:500 ℃加热30 min,此时其吸附性能可达到新活性炭——四氯化碳吸附性能的93%,使失效活性炭重新得到利用。

关键词 :活性炭再生;再生温度;四氯化碳吸附率

中图分类号:X75;TQ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2-0024-03

Regeneration Research of Activated Carbon in Coke-oven Process

Dong Xiaochun, Liu Miao

(Shandong Steel Laiwu Branch Technology Center, Shandong Laiwu27110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generation research of failure activated carbon in Coke oven gas purification process. By heating and adjusting the regenera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reasonable regeneration condition is 500 ℃, 30 min, the adsorptive property of failure activated carbon could reach 93% of new activated carbon-carbon tetrachloride and could be used again.

Keywords:activated carbon regeneration; regeneration temperature; carbon tetrachloride adsorption rate

收稿日期:2014-11-21

作者简介:董晓春(1981-),女,陕西宝鸡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钢铁企业的技术研究工作。

焦炉煤气净化工艺是指为了满足制氢工艺对焦炉煤气特殊的需求,而对焦炉煤气所含的水、硫化物、焦油等杂质进行深度脱除的工艺,简称TSA工艺。TSA工序包括2台TSA精制塔和1台换热器,2台精制塔中的其中一台处于吸附脱油、脱萘和脱硫状态,另一台处于在线状态,24小时切换一次。焦炉煤气通过TSA工序时,其中的硫、萘等杂质会被塔中装填的吸附剂所吸附,从而使煤气得到精制。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这些吸附剂将饱和从而失去吸附能力,需重新更换。TSA塔所用吸附剂为氧化铝球、活性炭和氧化铁脱硫剂。目前失效吸附剂的处理方法是填埋或者堆放,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占用大量土地,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活性炭再生方法

活性炭再生,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在不破坏活性炭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将吸附于活性炭微孔的吸附质予以去除,恢复其吸附性能,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1]。其再生工艺分为药剂洗脱的化学法以及生物再生法、湿式氧化法、电解氧化法、加热再生法等。其中加热再生是目前应用最多、工业上最成熟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其原理一般是用高温惰性气体加热失活活性炭,经过水蒸气蒸馏、解析或热分解过程,吸附质以解吸、炭化、氧化的形式从活性炭上消除。

在研究中工作人员对山东钢铁公司莱芜分公司TSA塔中使用一年的活性炭进行了取样分析。

1.1常规性能分析

失活活性炭常规性能分析见表1。

1.2比表面积、孔径分析

失活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容分析见表2。

1.3吸附性分析

活性炭吸附性为3.12 mg CCl4/g。

从分析结果来看,更换出来的活性炭性能失效严重,不论从比表面积、孔容,还是四氯化碳的吸附性,各项指标都达不到标准的要求。

2活性炭再生实验研究

实验采用惰性气体保护加热再生的方法,再生气体为高纯N2。实验时再生气体的流量为100 mL/min、压力为0.02 Mpa。用此方法得到不同条件下的再生样品见表3。

2.1试验仪器

干燥箱:用于活性炭再生前的干燥,110 ℃干燥2 h。

电子天平:用于活性炭质量的称量。

氮气保护加热炉:在氮气保护下加热再生仪器。

电加热蒸汽锅炉:加热产生蒸汽保护再生仪器。

2.2试验过程

(1)将失活后的活性炭装入氮气保护加热炉,通N2气;

(2)用程序升温表控制再生温度,从110℃至预定再生温度后,通入0.5 MPa,150 ℃水蒸气再生,恒温保持一段时间;

(3)将出口气体用碱液处理;

(4)程序结束,停止加热和水蒸气,继续通气至温度降至室温;

(5)取出再生后的活性炭,密封储存。

加热再生装置见图1。

3实验结果和讨论

3.1比表面积与pH值

当再生温度高于500 ℃时,活性炭孔道内的吸附物虽然得到了更加彻底的释放,但由于再生温度过高使活性炭的微孔扩张,导致再生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反而下降。因此,再生温度过高时再生效果也不理想。

3.2脱硫性能

不同条件下气体再生后的活性炭脱硫性能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在高纯N2气体保护的情况下对失活后的活性炭进行加热再生,失活后的活性炭的脱硫性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这是因为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对失活后的活性炭进行再生时,高温下活性炭孔道中的H2S04(或S03)被活性碳还原成S02,然后从活性中心上脱附出来[2],即:

S03(或H2S04)+C=(H20)+S02+C(0)(1)

C(O)+S03(或H2S04)=(H20)+S02+C02(2)

在进行气体热再生时温度太高或太低,再生效果均不理想,再生温度在500 ℃左右时再生效果最好。这是因为当再生温度在500 ℃以下时,由于活性炭孔道内的S03(或H2S04)没能得到充分的还原和释放,导致再生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pH值都偏低,因此再生后的脱硫效果不好[3]。从容硫比值看,加热30 min和60 min差别并不大。

3.3吸附率

四氯化碳吸附率对比见表6。

通过表6对新活性炭和再生活性炭的对比分析可知,再生活性炭是新活性炭——四氯化碳吸附性能的93%左右,吸附效果良好。

4结语

采用惰性气体保护加热法对失活活性炭进行再生,在500 ℃左右加热30 min时再生效果最好,这时,再生活性炭是新活性炭吸附性能的93%左右。

参考 文献

1刘守新,王岩,张世润.活性炭再生技术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3):54-57.

2E.Raymundo,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02 oxidation by activated carbon and activatedcarbon fibres.Carbon,2001,(39):231-242.

3费小猛.用活性炭脱除低浓度SO2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责任编辑/陈军)

报废汽车和废旧电子行业补贴范围或扩大

我国在2014APEC峰会首次承诺碳减排峰值时间点,再次将节能减排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再生资源回收减排效果显著,并兼具环保、经济双重效益,将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生力军。我们持续看好即将大幅扩容补贴范围的废旧电子电器以及将进入爆发期的报废汽车再生资源回收细分领域,有望持续获得政策红利推动加速发展。

在废旧“四机一脑”处理补贴政策及配套措施出台推动下,我国主要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处理量从2012年的1 009.5万台增加到2013的4 308.9万台,拆解重量从15.6万吨增加到81.3万吨,拆解产出物资源价值从22.4亿元增加到100.1亿元。预计2015~2020年,仅“四机一脑”拆解回收市场容量超千亿元。另外,废弃电子电器补贴范围扩容政策有望年底出台,届时将新增10个亚类23种产品,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市场空间有望成倍打开。

篇5

果说京东、苏宁等电商引爆的家电价格战有营销炒作的嫌疑,那么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淘宝”大战则是真刀真枪,硝烟弥漫。除了比拼谁的回收价格高,还大打上门服务牌,各尽所能争夺原料。参战的既有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正规军”,也有随处可见踩着三轮车收废品的“游击队”和家庭作坊式的“破烂王”。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上表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已达1万亿元人民币,吸纳就业人口2000万。

“实际上,就业人口2000万属于保守统计,很多收废品的从业者是游击队,并没有统计在内。”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程会强研究员对本刊记者说。

据北京市商委调研统计,北京市从事再生资源行业的劳动者是11.2万人,但这不包括散兵游勇。如果算上流动从业者,大约有20万人。北京市仅在工商局注册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就有1617家,而其中的规模化企业没有几家。

程会强指出,“我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通过国家政策和规划加以提升,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潜力很大。”

科技部的《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显示,2010年,我国回收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电子电器等八类社会消费品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49亿吨,相当于节能1.79亿吨标准煤,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耗的5%以上,减排二氧化硫393.1万吨(占当年全国减排总量的17.9%)、废水102.5亿吨、固体废物10亿吨以上。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北京市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大约500万台;汽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理论报废量超过20万辆;而生活垃圾达到634万吨。“这些废弃物如得不到科学处理,既浪费宝贵资源,又对首都环境造成污染。”

据报道,一块手机废旧电池如果被随意抛弃,可污染的水资源达到6万升,相当于3个标准游泳池,而一只普通的聚酯可乐瓶通过自然降解,耗时则长达50到100年,但只要回收利用一吨这种塑料瓶就可减少3.2吨碳排放量。

超级宝藏

在德国流行这样一句话:“今天的垃圾是明天的矿山。”人们日常丢弃的垃圾,如果回收利用,其实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源源不断的“超级宝藏”,蕴含巨大财富和商机。

当一次原生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全球再生资源加工而成的钢占总产量的45%,铜为35%,铝为22%,铅为40%,锌为30%。据测算,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高达300~350亿元。每年约有500万吨左右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程会强介绍说,美国的“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是1.29亿吨,总量与我国相当,但单位废物产值是我国的4倍,利用率非常高。日本对“城市矿产”高度重视,多种稀贵金属的储量排在世界首位,黄金储量达6800吨,占到世界黄金储量的16%,超过了黄金大国南非。白银储量6万吨,占全世界总储量的23%,超过了银储量世界第一的波兰。从一次资源储量来说,日本是个资源贫国,但从二次资源储量来说,它又是个资源大国。

解振华认为,中国的循环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循环经济未来大有可为。据有关机构估计,到2015年,中国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5万亿元。

“我们预计,今后再生资源产业每年会有20%~30%的增长。”在首届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爱国分析称。

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0年组织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回收利用一吨废钢可炼钢0.8吨,节约铁矿石2吨至3吨;回收利用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炼400克黄金;回收利用1吨废塑料瓶,可节约6吨原油。”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回收——化电子垃圾为资源》报告显示,中国将成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电子垃圾以每年36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年产230万吨电子垃圾,仅比电子垃圾最大国美国少70万吨。这份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废旧电脑将比2007年翻一番到两番,中国的废弃手机将增长7倍。

报告推测,每吨线路板和每吨手机分别含大约200克和300克黄金,而金矿石的平均品位只有每吨5克。这意味着,同样是一吨量,电子垃圾的“含金量”是金矿石的40~60倍。

目前,我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共有28家。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要求,达到多元化回收、集中化处理、规模化利用。这28家示范基地,东中部地区占到80%以上,其中东部15家,中部8家。

篇6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 环境治理 资源利用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U664.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治理的迫切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从建立减少环境污染的循环型社会出发,着力于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从环保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环保产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行业正逐步成为环保产业开发的重点。

1. 我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固体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已被各国政府提上议事日程。我国的自然资源并不十分丰富,从世界45种主要矿物来看,我国居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中下等水平。由于粗放式经营,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很大一部分资源没有发挥效益,形成了废弃物。我国每年都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固体废弃物,但由于没有主渠道,大部分企业均买不到第一手的再生资源,而要经过几道转手才能进来。通常是外商拿了第一手的再生资源,我国则成了廉价的“加工车间”和“垃圾处理站”,同时在加工处理中又形成二次污染。研究表明固体废弃物拆解导致的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拆解技术和工艺的问题,更是一个整个社会的资源回收体系的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因此,很多学者从环境管理角度出发,借助循环经济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等思想,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治理进行探讨。

2.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循环经济间的关系

狭义的循环经济就是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广义的循环经济则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次。固体废弃物拆解业作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变废为宝,不仅直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而且,克服了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不足的社会经济发展瓶颈,避免了大量开采和冶炼矿产造成的环境问题和高能耗问题。因此,固体废弃物拆解业不仅是整个社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固体废弃物拆解业仅仅作为一个产业来看,而不考虑其原料和产品的特殊性,这一行业本身也体现了循环经济“低开采”的特征思想。但是,仍旧分析这一行业本身,目前中国的固体废弃物拆解业却远没有体现循环经济的另两个特征思想,那就是“高利用”和“低排放”。

3.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业发展模式及实施建议

固体废弃物资源再循环产业的方向就是要以产业生态学为指导,从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出发,发展再循环产业链,发展六大行业,并其相互衔接,互相促进。为解决固体废弃物资源再循环的污染问题,必须逐步走向集约化生产,必须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的合理选址,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园区管理政策法规,引导企业进入园区,共用园区统一的环保设施,并逐步通过企业重组,进行技术研发和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走向规模生产,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环境治理水平。

3.1加强法律保障

任何一个成熟产业的背后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法律予以配套,予以保证,尤其是与环保相关的产业更是一日不可或缺。但是,我国有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尚不成熟。在台州,有关固体废弃物拆解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很少。比如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关于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电子垃圾处理处于真空状态,导致小作坊式的拆解企业盛行,并造成了污染,机械拆解企业却难以发展。因此发展固废拆解业必须从法律的角度阐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进而确立发展再生有色金属工业的地位、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向,推动从事进口、回收、经营再生

有色金属资源的企业运行机制逐步走向市场化、规范化等等;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和完善回收利用再生有色金属资源的实施细则,有色金属废料规格和相关标准等等;制定有关法律条文,通过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实施技术引进和更新改造;出台国内废物流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3.2强化政策保障

目前,固体废弃物拆解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政策的不稳定,而在相关法律正式出台前,政策的变数将直接决定该行业的生死存亡,政策不稳定的表现在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是随着民意变化而调整政策,政策方向不明确。固废进口拆解业尽管是没有法律保证的“边缘产业”,但它毕竟是个国际间的贸易,政策不稳定,不仅给企业造成损失,而且还将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当前固体废弃物拆解行业已经导致了比较大的污染,引起了当地群众和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甚至非议之声四起。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进行严肃的论证和合理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明确政府对该行业的态度,积极发展绿色产业链,以生态理念管理整个再循环产业。

3.3完善行业管理。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管理队伍,固体废弃物拆解行业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再加上该行业是“边缘”行业,管理难度大,导致该行业经常出现混乱现象。实际上,目前新闻媒体十分关注的、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进口的第七类固体废料甚至包括一些废家电制品,基本上本身都不是污染源,一方面,在外国出口前依照当地法律,出口商已将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如氟里昂等有害物质排出;另一方面,即使拆解后会残留少量的污染物,如马达中附着的少量机油、漆包线上的漆皮等,但在经过环境风险验收合格的定点企业场地内拆解和处理,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多少危害。关键是由谁处理,在什么地方处理以及采用何种处理方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努力通过海关、商检、环保等各主管部门的集中监管和全过程监控以防止挟带走私和转嫁污染;加工企业的园区化集中拆解以防止买证卖证和货物外流;残留“三废”的集中处理以防止随意丢弃和二次污染;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加大对非法拆解导致污染的惩办力度,强制性地制止粗放式拆解焚烧处理方式,鼓励群众对环境违法的举报和投诉;做好垃圾填埋场的渗透液的处理和后续管理;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协同,要同时抓好进口废物和国内废物资源的管理,国内废物流出地尤其要严格管理;建立起园区内监督管理机制和信息交换网络;引导区域内的固废拆解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环境负荷的最小化方向发展。建立技术保障机制,加大对拆解后资源的深加工系统的投入,提升产业角,延长产业链,彻底改善拆解后相关产业如酸洗、小冶炼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完善整个再循环产业链。

4. 结语

固体废弃物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因其粗放型的发展引起一些争议,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通关注,有关其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工作现己广泛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行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加上技术条件的限制,其显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固废拆解利用的技术和管理机制的研究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欧阳丰瑞.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废家电;分解回收;资源再利用;贵金属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00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无论是家庭还是办公室,日用电器随处可见,日常生活各方面都要用到家用电器。家用电器不断更新换代,淘汰废弃速度越来越快,由此产生了大量固体废弃物。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成为废弃物处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处理不得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且浪费大量资源和能源,使社会负担增加,影响生活质量,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针对家用电器进入大量报废的高峰期,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有力措施,包括制定管理法规、建立废弃电器回收体制、加快报废电器回收技术和无害化技术研究、资助建立废旧电器回收利用企业。从资源再生、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出发,秉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废家电“回收—拆解—再利用”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做好这一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1 废弃有害,回收有价

废旧电子产品是不同于一般城市垃圾的固体废弃物,如不处理直接掩埋在土中,将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如进行焚烧,则将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废弃家电中包含铅、镉、汞、铬、溴化阻燃剂、氟利昂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及环境危害极大。例如,铅会损伤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肾脏;对内分泌系统有影响;严重影响大脑发育。镉造成动脉硬化、肺部损伤、肾脏疾病、骨骼易碎裂,极可能是一种致癌物质。铬会引起溃疡、痉挛、肝及肾损伤、强烈的过敏反应、哮喘性支气管炎、DNA损坏,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可以说,电子废弃物是毒物的集大成者。

家电废弃物虽有污染环境的潜在危险,但又是可回收的再生资源。垃圾只要进行合理利用,就可变为资源。目前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资源的再生将是主要的解决途径之一,废旧家电必将成为未来的主要“矿产资源”。

家用电器中可供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例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等。一台计算机中,约54%是钢铁,20%为铜和铝等金属,17%为塑料。据统计,从1t废弃电子线路板可以回收黄金453.6g、锑10kg、锡20kg、铜130kg、铁41kg、镍18kg。废旧家电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铬、铂、钯等贵金属。从废家电中回收废弃资源,不仅可使资源再生,还可减少由于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降低能源消耗及不可再生资源消耗。

2 政策支持,法规约束

废家电回收处理问题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国家必须通过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来引导这一产业的发展和规范,规范整个家电产业。例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正式颁布实施了家电回收法,宗旨是推进废家电回收循环再利用,促进资源再生,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03年通过了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法案。该法案规定,顾客在购买新电视机或电脑时,每件须交6~10美元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费。欧盟也于2005年起实施相关法令,禁止含有铅、水银、镉、六价铬等重金属的电子产品在欧盟市场上出售。

我国2004年将青岛市、浙江省作为国家废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试点省市。要进一步推进废家电综合利用和资源回收再利用,还必须有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将节能降耗纳入各级评价考核体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统计之中。迄今为止,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定:《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电器产品污染防止技术政策》、《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止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这些政策与规定的实施,将对规范和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及意义。

3 市场运作,合理规划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废旧家电的拆解回收产业起步较早,通过政策法规的引导和市场因素的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链。我国在废家电“回收—拆解—再利用”的产业化上也开始积极探索,进行合理引导。例如,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浙江省和青岛市定为国家废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试点省市,目的在于从这两个试点省市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出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经验,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

浙江省与青岛市均分别颁布了相关政策与规定,并确定了阶段性目标。此外,上海、深圳、广州、无锡、珠海、佛山等城市,均建设了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由于废旧家电的回收体系不够完善,造成许多处理废旧家电的企业虽然处理能力很大,但却无废旧家电可处理,长时间处于停工状态。部分试点企业最后因为收不到足够数量的废弃家电以及后续资金无法保证等因素,而未能维持下去。因此,必须合理规划、遵守市场运作规律,并做到:(1)减低或消除原料与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使我国的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话语权;(2)国家加大技术研发和环保投入;(3)实现对再生资源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利用;(4)提高产能利用率低,杜绝重复建设,减低投资浪费。

4 技术支撑,科学发展

美国早在1960年就已建成了能够从废弃军事设备中回收贵金属的中试厂,处理能力可达0.23t/h;并于1986年研发了从各种电子废弃物中回收贵金属的新技术,主要包括手工拆卸、机械处理、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等。瑞典、日本、德国等也不落后,纷纷积极开展电子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电子废弃物处理及回收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回收稀贵金属和基本金属。下面对各种工艺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

在工艺上,机械处理技术比较简单,实现规模化较容易,二次污染小,符合环保要求,但简单的机械处理难以实现各种不同金属的完全分离。热处理技术对回收含量较低的废弃物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处理能力较大。湿法冶金技术虽然回收率较高,但是工艺流程复杂,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试剂,且对设备有腐蚀,对操作人员的健康有害。生物技术具有高效、清洁、安全等特点,且工艺简单。

机械处理与热处理技术无法直接获得最终金属单质或其化合物,一般只能获得多种金属元素混合的富集体;湿法冶金技术和生物技术可直接得到纯度较高的金属单质及化合物。因此,合理的回收系统应该是以机械处理与热处理技术作为前期预处理技术,湿法冶金技术和生物技术作为后期处理技术,回收最终的金属产品。

在成本上,生物技术所需设备简单,投入较少,但可利用的菌种较少,菌种培养周期过长;而热处理技术、机械处理和湿法冶金技术的投入则相对较大。在金属产品的回收率方面,各种回收工艺对电子废弃物中金属的回收率仍然较低,需要继续研究。除生物技术外,手工拆卸、机械处理、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等金属回收工艺对环境的影响均较大,不仅消耗大量的来源,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5 结语

废家电的“回收—拆解—再利用”产业是一个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事业。废家电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加强研究废家电的回收技术,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应重点研究开发高效、环保的废弃家电金属回收技术;通过完善相关管理法规、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引导废家电分解再生产业的健康发展;加速与国际接轨,尽快建立我国完善的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应对国际贸易面临的环境和技术壁垒;加速技术的产业化步伐,建立产业集群,实现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参考文献

[1] 潘福林,张志强.我国废旧家电产品回收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4-26.

[2] 李晶莹,盛广能,孙银峰.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属回收技术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7,(6):40-45.

[3] 朴玉.日本家电废弃物回收处理状况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2,(1):69-79.

[4] 张嵩杰,俞义樵.我国废旧家电的环保回收处理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49-50.

[5] 范文晶.我国废旧家电回收物流发展现状及障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7):58-59.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依托型共生耦合;平等型共生耦合;混合型共生耦合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这将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对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是指在各产业系统之间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能量高效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网络,即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的平台体系,某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资源能够作为另外一个产业生产所需的能量或原辅材料,使多个产业之间构成集成共生的生态网络[1],它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门。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一批循环型城市、园区、企业,逐步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产业链和产业间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但从产业共生耦合能力的角度上看,还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协同性较低、集成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现实问题。加大对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产业共生耦合的三大类型

生态产业链是在满足社会性的长期需要的前提下,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通过对两种以上产业的材料、产品、副产品、废物等基本元素进行优化组合和调整改造,形成既使产业链上各主体获取一定经济利益,又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协调平衡的复杂系统。生态产业链理论为构建产业共生耦合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生态产业链在产业层面提出了如何弥补和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实现途径,另一方面在企业之间解决了如何实现副产品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增强企业间耦合能力的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类型进行了广泛探讨,大多以企业规模、运作机理和效益反馈为依据,将产业共生耦合的类型分为三类:依托型耦合关系、平等型耦合关系和混合型耦合关系。

(一)依托型共生耦合

依托型共生耦合关系是目前产业共生耦合中最为普遍的共生系统,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区域内具有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或大型企业的存在,主导产业的生产运行需要一批为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行业或企业,同时主导产业的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物,需要相应行业为其消化废弃物,从而形成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间、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物质、信息、能量集成的共生网络。在依托型耦合模式中主导产业始终在交易中处于支配地位,各依附企业无法取代,这是该耦合模式的典型特征,除此之外,快速成长性和不稳定性也是它的主要特征[2]。

(二)平等型共生耦合

平等型耦合模式是指由各产业构成的耦合网络中,每个产业都处于平等的地位,通过各结点之间物质、信息、资金和人才的相互交流,形成网络组织的自我调解以维持组织的运行[3]。在平等型耦合网络结构中,依托产业耦合关系建立的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各结点在谈判和交易的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仅凭以交易形式实现交易双方或多方的经济利益而建立起来,各产业间的合作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当原材料的提供、副产品的互换、废弃物的交流不能给交易中的任何一方带来经济利益时,交易关系将立即终止,各方将寻求新的交易对象和交易形式。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依靠市场机制建立起的平等型耦合模式不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混合型共生耦合

随着产业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混合型耦合模式开始出现,它是一种复杂的组织结构网络,由多个主导产业和一批附属行业以各种交易活动构成。在混合型耦合模式的结构中,各主导产业或大型企业通过物质、信息、人才、资金和技术的交流形成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耦合模式的主体结构,起着支撑网络结构的运行、引导网络结构的发展方向等作用;依托主导产业物质需求量大和废物流量多的优势,能够延伸出一批依附型行业,在多个主导产业的引导下构成多个小模块;同时,在小模块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物质优势,能够产生互助共生、互相渗透的网络结构。基于以上运作方式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系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物质流动的快速性和规模性、成员之间的渗透性和互等特点[4]。

二、构建产业共生耦合

模式的基本要求产业共生耦合的核心内容包括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产品是某一行业生产的主要物品,是企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行业生产运作的最终目的;产品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贯穿于工业生产体系的全过程,但目前产品在产业间的横向拓展已相当充分,因此模式构建更多地考虑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副产品是企业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附带产品,并非主要产品,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来源;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必然会排放对生态环境具有危害性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与产品和副产品相比经济价值会更低,这就决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更容易忽视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往往容易造成副产品的资源浪费、废弃物随便排放等行为。因此,在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构建中,必须更加注重副产品的互用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注重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利用。

(一)打破行业领域界限

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构建要求在工业网络体系中延伸产业链条,或者重新构建一条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链,这就需要人们摆脱行业领域界限这种思维意识的束缚,打破原有产业体系的界限,在行业间、企业间重新构建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价值流的流向,积极发现和挖掘不同企业、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的共生耦合关系,培育和引进区域间建立共生耦合关系所需要的项目、企业,以形成区域间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5]。

(二)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产业共生耦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是在充分考虑各产业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物理形态、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的基础上构建起的共生关系。在现有的产业链条或产业体系中,不可能完全实现所有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得到充分利用并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必须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构建出另一种产业类型以解决此问题。

(三)防止二次污染环境

目前,部分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受规模小、地域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经营、废物随意堆放、废水和废气随便排放等现象频繁出现,容易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环境问题。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建立必须以生产全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监管、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为前提,促使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

(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是产业共生耦合模式建立的微观主体,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开展副产品互换、互用和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等的内生驱动力。[6]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构建的关键因素,当企业间采取循环经济相关活动不能获取经济利益时,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构建将难以开展。

三、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设计

根据以上三种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类型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在福建省内选取福建梅列经济开发区、常富建材有限公司、仙游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产业结构、行业属性和耦合现状,提出三种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设计方案。

(一)跨行业综合利用冶金废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设计

冶金产业是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产业,具有能源消耗大、废物排放多等特征。冶金产业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其能够与多个行业集聚共生,并易形成以冶金企业为核心的资源共享互用联合体[7]。福建梅列经济开发区现以冶金和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为主,在冶金和金属加工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进和培育一批建材、化工、机械加工等企业消化冶金和金属加工产业的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同时,区内具有三钢集团及下属企业、厦工(集团)三重机等大型企业,在交易谈判的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具备构建跨行业综合利用冶金废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的特征。针对目前产业结构、布局和主导产业的产业特性,构建产业横向耦合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冶金压延和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生产、精细化工等相关链接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辐射效应,进一步完善核心企业间物质、能量交换系统以及开发区副产品和废物利用系统,有效提高冶金产业副产品和废物的利用效率”

1.完善核心企业间物质、能量交换系统

以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和闽光冶炼公司三大核心企业构成的冶金及金属加工产业链为基础,充分挖掘副产品和废物互换的潜力,进一步完善核心企业间副产品及废物互换系统,形成紧密分工协作的生产关系。充分利用三钢集团的钢坯资源,为小蕉轧钢厂生产棒材和热轧带钢提供原材料;闽光冶炼公司可为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提供生铁;小蕉轧钢厂可综合利用闽光冶炼公司冶炼铸造生铁时产生的大量富余高炉煤气用于轧钢;闽光冶炼公司也可综合利用小蕉轧钢厂轧钢时产生的副产蒸汽供生产系统所需。

2.建立开发区副产品和废物的利用系统

以充分利用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和闽光冶炼公司排放的废弃物资源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物质流动系统,引进壮大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构建起开发区副产品和废物的回收利用系统,建立涵盖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在内的共生耦合体系。充分利用三钢集团产生的钢渣资源,用来制造水泥的钢渣粉和钢渣砖,实现三钢集团钢渣的“零排放”;培育一批建材企业,最大限度利用三大核心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炉矿渣来生产矿渣微粉,并积极延伸建材产业链,生产多种新型建材产品;实施氧化锌生产项目,综合利用三钢集团的废渣和烟道尘来生产氧化锌;进一步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加工制造顺酐和苯酐,进而利用顺酐、苯酐生产不饱和树脂以及不饱和树脂工业品等产品。

(二)协同处理多种固废的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设计

传统建材产业以大量消耗化石资源和矿石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和污染物为主要特征。在现有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状态下,迫切要求建材产业转变单一原材料资源来源、废弃物和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生产方式。而依托现有技术和市场条件,建材产业已完全能够在工业生态系统模式中承担废物处理者的角色,可协同处理建筑垃圾、粉煤灰、煤矸石等多种固体废弃物,作为生产新型建材产品的原材料,为多个产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建材产业属于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产业门槛不高、投资金额不大、技术水平要求一般,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依托产业耦合共生下的市场交易环节中不易获取主导地位,具有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的主要特性。目前,常富建材有限公司以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主,生产原料大多来源于附近企业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占原材料的比例已达50%左右,原材料主要有周边大唐火电厂生产排放的粉煤灰、炉底渣、脱硫石膏,罗源和古田鹤塘地区石材加工厂排放的碎石、石粉以及附近炼油企业的垃圾等废弃物。根据现有市场规模和技术条件,常富建材有限公司应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以综合利用多产业固废为中心,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原材料来源渠道,丰富新型建材产品类型,积极吸纳河道淤泥、冶金企业排放的煤渣和钢渣、建筑垃圾、垃圾焚烧发电厂残留的垃圾渣、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炉底渣、化工厂的电石渣等废物资源,作为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蒸压砖、淤泥烧结多孔砖等新型建材产品的原材料,并通过完善产品配方比例,开发多样化的新型建材产品,实现多产业固废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三)资源再生利用、多产业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设计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又称为静脉产业,是对社会生产过程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加工利用产业的总称[8]。仙游县素有回收加工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的传统,每年回收的废旧塑料、金属等各种再生资源约80万吨,但目前废旧塑料和废旧金属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仅限于回收和粗加工环节,加工后的塑料原料、金属材料出售至外地,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高。因此,要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充分发挥废旧塑料、废旧金属资源集中的优势,以拓展延伸废旧塑料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产业链为核心,深入强化两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与当地化工、纺织鞋服、建材、电子信息、木材加工、服务业等多产业的共生耦合关系,构建起资源再生利用、多产业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1.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一方面,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是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先决条件,应充分发挥仙游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现有的废物资源回收人员、运输工具、回收点为基础,以再生资源物流平台为支撑,采取“公司+基地+回收站+回收点”的资源回收管理模式,建立遍布乡镇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发挥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的资源优势,充分将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建设废旧塑料加工生产园区,将现有的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纳入园区进行规范化管理,积极引进塑料深加工项目和企业,生产塑料母料、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工程塑料、建筑塑料等深加工产品,提高废旧塑料的附加值;规划建设废旧金属及机械制造园区,将废旧金属用于制造汽车配件、工程机械、塑料机械、电机电器、木工机械、模具等产品;在废旧塑料加工生产园区和废旧金属及机械制造园区推行集中化、生态化、规范化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集中供热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公共基础设施。

2.强化多产业集聚共生

做强做大涵盖精细化工产业、纺织鞋服产业、建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木材加工业和服务业在内的产业体系,强化废旧塑料和废旧金属深加工、再制造与各产业的耦合力度,构建多产业集聚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首先,加强工程塑料行业与汽车配件、工程机械、电机电器等机械制造行业的深度链接,加快发展塑料机械、模具等机械制造行业,为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生产器具;其次,强化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间的耦合力度,塑料母料、模具、精细化工产业为纺织鞋服产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器具,木工机械发展对促进木材的精度切割具有推动作用,工程塑料与电子信息产业、建筑塑料与建材产业均具有良好的契合关系;再次,加快发展生态物流、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产品展示、维修维护等服务业,为多产业集聚共生的工业体系的快速发展壮大提供重要支撑。

四、产业共生耦合的要素集成系统

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构建与运行需要有完善的要素集成系统予以支持。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要素集成系统包括共生技术、能源资源、资金与人才、基础设施、制度政策等方面,分别为模式的高效运行提供物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撑。

(一)共生技术的集成开发

共生技术是在产业内部的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回收利用和产业之间的链接耦合等领域,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循环利用废弃物提供核心支撑的相关技术[9]。一批共生技术形成的共生技术链,将从源头上提高产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提供核心支持。政府应加大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共生企业联合开发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资源替代、共生链接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实用技术,重点加强对节能环保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应用技术的研发,积极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共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工程实验室、海外研发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组建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共生耦合的关键核心技术。

(二)能源资源的集成供给

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和土地、水等资源的供给是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构建的基本条件。能源资源的集成供给将有利于推进产业体系的布局合理和集聚发展。能源资源的集成供给系统设计必须以实现区域内能源使用高效化、清洁能源使用最大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为目标。在能量供给上,积极推行区域集中供热、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示范工程,遵循能量梯级利用原则,根据行业特性、生产规模、工艺需求合理规划设计能量梯级利用流程,使能量在产业共生体系中得到充分利用[10];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扩大清洁能源的用能比重,优化区域用能结构。在土地、水资源供给上,积极推行产业园区化管理,根据园区内产业链的上下游情况和企业用水需求状况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对于园区内污水排放较多的情况,可适当引进耗水大并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行业入驻,最大限度集约利用水资源。

(三)资金与人才的集成共享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循环经济产业正逐步向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而资金与人才的运作是产业共生耦合关系得以持续维系的关键环节。在资金的集成运作方面,对于目前发展循环经济获取的短期经济效益低、回报率不高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投资,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持、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11]。在人才的集成运作上,要加大产业共生耦合的高层次科技型、技能型、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企业和相关高校合作培养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级技师、技工和先进技术研发人员,在相关产业园区或区域内形成“老、中、青”梯队的产业共生耦合研发、管理团队。

(四)基础设施的集成共用

工业固体废物回收中心、污水处理中心、无害化处置中心、信息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是保障产业共生耦合模式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加强信息服务平台的集成共用,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与企业相关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信息,便于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寻找到废物资源来源、废物资源分解者、节能先进经验等有效信息,使之成为工业园区、企业间交流合作的服务平台。其次,要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心的建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培育和发展可再生资源废物市场和区域性废物处理中心;强化废物的分类收集,重点设立专门的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制品、废旧电子、废旧轮胎等工业固体废物回收网络体系。再次,共享污水处理中心、无害化处置中心,完善污染物的集中回收、集中处理、集中排放体系,积极提高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

(五)制度政策的集成运作

进一步加强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起以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为核心,涵盖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整合现有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出台一批支持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市场建立、节约用水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金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政策、宣传教育政策等,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激励和约束企业、园区(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行为活动。加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清晰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开展节能量、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探索,为产业共生耦合的市场机制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五、结论

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在我国逐步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共生耦合模式,如以山东新汶矿业集团为代表的生态型矿山高效开采与资源能源跨行业综合利用模式、以鲁北化工为代表的原料多级利用化工联产无废化循环经济模式、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与城市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12]。在实际生产运作中,我国各地区、各工业实体基本具备构建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条件,但在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产业耦合属性、价值反馈系统为基本条件。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是指产业规划和循环经济规划必须从当地资源环境的生态特征出发,以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和不损害生态系统正常运行为前提,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海洋、大气、森林、土壤等生态特征;产业耦合属性要求在当地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加强产业间的耦合力度、增强产业体系的紧密协作能力为方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和拓宽产业体系,积极引进一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将多个产业有机联系在一起;而价值反馈系统则要求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建立能够维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给实施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产业共生研究综述:废弃物资源化协调处理视角[J].管理评论,2014,26(05):150.

[2][3][4]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2.

[5]刘英基.我国产业高端化的协同创新驱动研究———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6):126-128.

[6]张其春,郗永勤.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68.

[7]王金水,包景岭,常文韬等.临港重化工业区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3):119-121.

[8]胡啸,徐慧娟,何云等.基于能量流分析的静脉产业园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5):27-28.

[9]王晰巍,林明兴,刘恋.低碳经济下产业技术链演进中知识创新螺旋及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7):1011.

[10]孔令烝,谢家平,谢馥荟.基于产业共生视角的循环经济区域合作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5):42.

[11]王怀德.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探析[J].中国商贸,2014(10):111-112.

篇9

另一方面,以散户为主的废品市场经济实力比较弱,常常因为处理废品的方式不环保,造成资源流失,容易引起二次污染。《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每年可回收的再生资源近1亿吨,价值2000多亿元。这个拥有巨大潜能的废品市场,如何聚焦并标准化分散的前端,发挥更大的价值?

方案提交人:再生活

再生活是一家免费上门回收废品服务的平台,为有需求的用户提供定制周期上门服务。目前,其服务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类:塑料瓶、易拉罐、纸类、包装袋与旧衣物等日常废品,家电、手机等旧电子产品,以及便利店商品配送。用户通过再生活的APP以及微信公众号发出回收需求,确定品类,预约回收服务的时间、地址,随后就有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上门。

再生活的创始团队有5人,在2014年9月平台业务上线前,对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后发现,收废品服务与现阶段的城市发展规模反差巨大。一方面回收人员的实际低收入与整个行业价值存在巨大反差;另一方面用户无法享受及时响应的服务,且大部分回收人员难以提供较好的服务体验。

再生活的创始人兼CEO夏凡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回收废品行业有着巨大的价值空间,但业态前端的组织形式仍处于原始形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创始团队中有3人出身于银行,深谙服务标准化以及业务流程管理的重要性,他们决定利用互联网整合这个分散且反差巨大的市场。夏凡表示,将回收流程标准化之后才能谈服务体验,但标准化也意味着成本提升。这个过程包括交易、物流以及流程三方面的信息化工程,背后涉及的是技术和人力的成本。“这些反差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途径。”夏凡说,除了基础的回收业务,是不是还有其他商业模式价值可挖掘?

方案点点看

再生活首先做的是自建队伍,通过自主招聘回收人员,从整体着装、服务工具到服务态度等进行培训,以优化用户体验,解决安全性的顾虑;第二是将回收服务周期化,通过用户预约回收时间,再生活有效利用周期时间分派工作人员;第三是交易信息透明化,如电子秤计量回收废品,使用户清晰交易信息,而且再生活自建条形码数据库,对大小规格不同的塑料瓶定价,根据扫描的条形码信息得出价格,提高回收效率。

“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一个服务评价体系,供用户对回收人员进行评分和追诉。”夏凡介绍,再生活上门回收主要分为两大业务,一为日常废品回收,二为偶发性的家电、手机等回收。根据用户回收需求信息提供不同性质的回收人员,前者是常规化运作,后者有专门的检验工程师上门对产品进行检验、评估定价,再回收。“实际上是用不同的服务方式,从一个高频需求往低频需求的过渡。”

在物流方面,再生活采取分散―集中―处理的C2B流程,拥有自己的废品回收大库,对每天回收的物品进行分解处理,再转运输送到相应的厂商。“这缩短了供应链,从用户到再生活到加工企业,只有三个步骤。”夏凡坦言,传统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有10%-20%的毛利空间,现在利用互联网使供应链缩短,提高效率也节约了成本,加起来至少有40%-50%的利润空间,对用户和行业本身是有价值的。

夏凡认为,废品回收平台除了基础业务之外,应该具有“造血功能”,这个功能体现在再生活的便利商店上。再生活不直接兑换现金,而是采用线上账户余额的模式,提倡“以废纸换手纸”的生活理念,便利商店为用户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兑换。

“实际上我们做的是正逆物流,希望回收人员在上门时,可以解决用户的两个事情,废品回收和日用品配送。废品收回来的钱在再生活的账户中,用户可以拿余额换肥皂、牙膏、洗衣粉、卫生纸等日用品,这些都是家庭周期消耗掉的东西。有时候用户去超市采买不方便,电商配送成本也不低,那就由我们来配送。”夏凡解释说,“我们利用废品回收和日用品两端的毛利来反补上门配送的人工成本。”除了日用品,便利店也提供“旧手机召唤”,比如iPhone5S手机换6S,以市场评估旧手机的价格转成新手机购买折扣。

篇10

论文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当前应加快建立起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建立衡量循环经济的标准、建立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财政、税收等激励制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应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立法成果。

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1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障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安全等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分析,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一ll倍。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l1.5%。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来实现工业化,中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

1.2发展循环经济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和《卫生与植物检疫协定》要求各缔约国在制定国内法规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加入WTO后,由于我国出口的部分产品的环境标准低,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少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反倾销诉讼。这已影响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应当符合国际市场环境标准和市场准人、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否则,产品将可能会失去国际市场。

2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立法借鉴

自从2O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以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西方国家的重要举措.为我国以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能提供相关启示和借鉴。

2.1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于1972年制定,但当时只是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德国制定《废物管理法》,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要目标。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包装条例》,规定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用过的包装,首先应避免其产生,其次要对其回收和利用。该《条例》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1992年。德国又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6年德国推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物法案》,提出将系统的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从包装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该法规定,每年总计产生超过20o0吨以上废物的制造者,必须对避免、利用、消除这些废物制定一个经济方案,包括:需要利用和消除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和残留物:说明已经采取和计划采取的避免、利用和消除废物的措施;说明何种废物缺乏利用性而必须进行消除及其理由。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80%。在德国的影响下,法国提出2003年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得到循环使用。荷兰提出到2000年,废弃物循环使用率达到60%。奥地利的法律要求对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再循环或再利用。丹麦要求2000年所有废弃物50%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

2.2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并提出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国家。1991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其目的是减少废弃物,促进再生利用以及确保废弃物适当处理。1997年又制定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据此逐渐建立起了相互呼应的循环经济法规。2000年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经济关键的一年。该年召开了“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多项环保法规,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

上述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等作了具体规定。如《废弃物处理法》第3条第2款中规定,“生产者应当努力对伴随其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废弃物加以再生利用,以减少废物的排放量,同时,在产品的制造、加工、销售过程中,应当考虑所制造、加工、销售的产品、容器在变为废弃物时,不会使它们的恰当处理变得困难。”《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定了日本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和根本原则,该法宣布要从过去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社会中脱胎换骨,转变为21世纪的“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后工业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一个降低环境负荷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日本是世界上率先以基本法的立法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与德国先在有关具体领域实施循环经济思想,然后建立系统整体的循环经济法规不同,日本是先有总体性的再生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进行推进的。

2.3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美国虽然于1976年通过了《资源保护回收法》,1990年通过了(1990年污染预防法》,提出用污染预防政策取代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实行的循环经济法规或再生利用法规不过自从2O世纪8O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资源再生循环法规。

3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与政府财税职能

3.1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存在着价格障碍

在我国矿业生产中.存在着矿藏资源价格过低和矿业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现象,而在原材料回收、加工、再生环节中却要付出较高的环保成本,由此造成了原材料价格显著偏低,而再生资源价格没有优势,另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再生成本高,规模效益差.以上原因导致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很难自发产生

3.2政府需用财税政策克服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政府推广循环经济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运用各种财税、经济手段克服企业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价格障碍.让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有利可图.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

4加快建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律、政策、制度的推进和保障;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需要企业、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资金、技术的强力支撑。

4.1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

在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应增加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款,且在相关立法中应将推进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立法之理念。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国《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法》、《资源综合利用再生利用法》、《可再生能源法》,同时加快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法规,技术规章等。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推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应首先体现在综合经济部门制定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环保政策、产品回收政策等方面。当前,应加快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核心的一整套促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立法上,应将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政府、企业、民众的义务。

4.2实施循环经济要从根本上实行“四个转变”

一是由环保计划管理型向环保市场经营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标准、规则、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实施循环经济的激励和惩罚措施,而环境保护则要努力向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是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循环思维转变:各类经济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资源消耗、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环节,应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减量——再用——循环的最大效益目标。三是由经济运营型向绿色运营型的转变:现代企业,不仅要为企业和国家创造财富,更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成本。努力实施绿色产品战略,这就需要牢固树立绿色经营思想,包括如绿色管理、绿色开发、绿色生产过程、绿色技术保障体系。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实现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的转化:循环经济下的工业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态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

4.3建立衡量循环经济的标准

衡量工业部门是否实施循环经济,应看它是否以“减量”和“循环”为主要手段。并通过资源利用上的减量和将主要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应出台具体的考核指标,作为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激励、奖惩依据。 4.4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GNP由世界银行在80年代提出,它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已逐步成为衡量现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经济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目前,一些国家已采用了新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扣除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绿色GNP的计算如下:绿色GNP=GNP一(产品折113+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我国应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采用绿色GNP代替传统GNP核算包括建立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此外,应通过各种媒介建立资源、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信息市场和信息平台,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中介组织。

4.5建立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一是绿色制度体系,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二是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以上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转都需要立法来规范和保障。

4.6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原来的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还要向使用者收费,使综合利用资源企业无利可图。严重挫伤企业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资源的积极性:我国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有时落实不到企业头上。政府必须以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资源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促成企业形成实施循环经济的自发机制。对企业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国家财政、税收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各地税收征管部门要加快出台并严格执行税收减免政策,建立起促使企业自发实施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行政手段:如排污许可证、资源配额;第二,税收手段,如污染税、原料税、资源税、产品税等,特别是应加快出台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的具体政策:第三,收费制度,如排污费、使用者费、环境补偿费等:第四,财政制度,如治理污染的财政补贴、低息长期贷款、生态环境基金、绿色基金等;第五,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提高政府对环保的投入比例,发挥其引导作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发展中国家为0.5%~1%,发达国家为1%~2%,我国用于环境保护的比例为0.7%~0.8%。随着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实行,此项投资应逐渐增加。应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灞动发展,专款专用。第六,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机遇,加强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积极申请UNEP、UNDP等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4.7生产措施

4.7.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以增加生产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对生产.它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从要求减少原材料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当前.我国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应研究并加紧出台各产业部门推广、评价清洁生产的衡量指标体系。

4.7.2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形态之一.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应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的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园区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和“零排放”。

4.7.3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等等,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4.7.4建立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有两种方式:一是原级资源化,把废弃物生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如将废纸生成再生纸,废玻璃生成新玻璃,废钢铁再生钢铁等。这种方式利用可以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0%~9O%:二是次级资源化,即把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可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一年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l5%~2O%的速度增长。

4.7.5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首先,应该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①在资源开采环节,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洗选回收利用率。②在产品生产环节。应着重推进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等资源消耗重点行业的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③在废物利用和处理环节,应加强对冶金、电力、石化、轻工、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行业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为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创造更好的环境:应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和废弃物处理。其次.在城市建设中。应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有关城市要注意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再次.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积极提高土、肥、水、种、药等投入要素的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要为综合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能源的补充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