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文创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字化”在经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书中提过后,便走进了大众的生活。即使它当时仅仅是向那些从未听过、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科普计算机单一却又复杂的世界。“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凭借0和1组成无限可能的数字集合,形成了如今的数字化空间。在这个变幻无穷的空间里,产生了无数个改变我们生活的功能。数字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也为艺术的表现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文化创意产品正是数字艺术孵化项目之一,遵循“人的尺度”准则进行的艺术作品创作。数字艺术所具备的独特优越性,使之创作的出来的作品更具交互性和多可能性。紧跟时代的步伐,传统的文创产品在制作与设计过程中都将与数字化结合,例如,3D打印技术、多维建模、数字化控制模型制作等,都将文创产品以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今天的文创产品更是打破了传统的创造设计思维定式,以不同程度上的数字艺术设计改变着传统的艺术设计方式。
二、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渗透
“文化”是增强民众向心力与归属感的精神根基。在政府积极倡导和鼓励下,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我国第一份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都标志着文化的建设和传承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因此如何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以大众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文化创意产品这一综合载体,涵盖了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物质,传达了当今社会的精神现象。以精神为主要因素的产品,更加不能忽略“人”的体现。从钻木取火到结绳记事,从仓颉造字到远古神话,从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宋明理学再到明清朴学,至今仍有我们未探索到的文化领域。已逝去的时代,我们缅怀追忆,在传承中汲取营养,用当今的数字媒体手段还原、演化、延伸其文化内涵。一座纪念馆可能太过遥远,一部主题电影可能太过虚幻,一本讲解书籍可能太过无味,但是一系列带有设计感视觉文化符号性强的文物仿制品和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小物件,例如:雨伞、书签、明信片、移动内存、公仔、手机壳、充电器等。这样具有文化属性的创意家具日用品、办公用品、旅游纪念品、科技日用造型设工艺品等更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创意与数字化的手段的展现,附加了超出消费者期待的价值,让产品有其自身价值,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接受溢价,也更激发人们自主追溯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三、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文创产品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现实工具和传播载体。李政道教授说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这句话至今仍受用。数字艺术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都改变了传统的文创产品设计方式,在改变和创新之间,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技术的改变是受到了传统艺术的冲击或者接受了新的融合这一过程是细致而又深远的。对于文创产品来说,新颖的形式承载的却是古老却又众人皆知的真理。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数字文化创意制作的实训体系,但相对于文化传承与推广,在现今体制下的文创产业,往往以商业利益为根本目的,针对市场产品的效率与投资做设计和开发,且形式单一、内容老旧匮乏。面对市场上已有的文创产品现象,主要存以下几个问题:1.文创产业人力资源匮乏目前我国文创产业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产业人员来源依靠传统的产业,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单凭口碑相传和熟人介绍方式,低效的运作方式加上尚不成熟的市场化形式,让很多优秀的人才不能人尽其用,从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此外,目前市场上仍未有成熟的专门从事文创产业的人才服务机构。人才与企业之间不能有效的进行交流,针对性差,对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不了实际的平台支撑。2.产品缺乏创意,特色不明显文创产品在保证传承和宣传文化的同时,也应注重产品的创新性。跟风严重、制作雷同,相似的产品数见不鲜,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创产品也就失去了内核力。3.文创产业制造手段低端现今文创产品普遍优质品匮乏,价格呈两极化,缺少价格适中且品质感好的产品。究其因,是大多文创产业制造商制造手段仍停留在手工、纸质印刷、贴标等简单的手段,因此出现大量的制作粗糙、不精美、难激发消费欲望的产品。而品质高的产品价格昂贵,消费者也会望而却步。4.专利保护混乱文创产品作为创意设计的一大表现,加上数字化的快速模型生成,设计稿出图快模型打样便捷,因此许多设计师、公司等愿为相关文化机构、行业等出谋划策、制定专属的文化创意产品,但是由于设计的产品最终产权难得到保护,而被他人掠夺,到头来终是白费功夫一场。因此错失了诸多好的创意。5.原始工业化生产模式文创产品的定义在大多人看来等同于旅游纪念品,仅是将当地的自然风光、诗赋书画、文物等绘制成图案直接印制在纺织品、日用品、服饰等物品上。这只是对文物实体进行了模拟复制,并没有形成宏观的设计概念,而是依赖于固有的商业圈意识和产品惯性。因此设计的产品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
四、数字化文创产品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体现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的古老历史。时间上的流变和空间上的差异使得文化能够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近年来,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对于精神养料的迫切需求的趋势,更直接的促成专业化、数字化以及娱乐化的文化研究长足发展。文创产品的兴起与持续至今,正是文化内涵传承的体现。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石头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装饰等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文化移植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这便也是文创产品的魅力所在。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文化习俗交相影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遍布。因此,如何打造自身地区的特属名片也是各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从地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并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整区域旅游产品结构和满足城市居民游憩需要的功效。此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兴起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创新性和活力感,能够吸引大量年轻消费群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并且所占有的市场可以和其他三类文化旅游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便加剧了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火热的VR以及AR技术火便全球,以及沉浸式虚拟技术、体感追踪等,新的数字媒体技术植入给文创产品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也将是全新的视觉感官文化体验。为此,各地区可以逐步建立打造自身的文创产业团队。1.前期建设完善建设完善人才资源储备库。招贤纳士,专业培训。与各地区高校合作,运用高校的师资力量,集思广益,搭建师资结构、人员配备、设备空间、重点实验室,逐步完善基础的配套设施建设。组织和鼓励有实力的设计团队、成立相对应的机构,开展设计系列以当地特色文化为特征符号的文化创意专题研究。2.中期完善不足甄选目标市场,挖掘潜在市场机会。发掘文创产品市场并填补空档,对旅游市场以及产品特色进行定位,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定制并推广特色文创产品及设施,提炼出不同年龄段都欣然接受的文化元素。开展文创专题计划,进行市场细分,了解同类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找到竞争取胜的关键和突破口。各个地区有着许多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地理、历史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因此,可以围绕在当地的重要历史人物、遗迹遗址上发掘的文化品和其周边建起一个以学校、公司、机构为核心,打造影视基地、文创基地为方向的文化主题数字艺术社区。下设数字历史陈列展馆、数字虚拟体验馆以及文化数字体验馆。3.后期反思优化制定相适应的计划方案,进行实时的项目进度更新进展。同时优化艺术社区的实际运用功能,做到立足全国宏观概念下相关办学科研定位、政府机构项目的符号化,体系化等。并利用学术交流、横向合作等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宣传推介。多争取多部门、机构支持合作,向上争取社会化运作、招商引资的方式,将使各地文化产业数字艺术社区的发展得到更长远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篇2
以王亚非为代表的文化创客正在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岁末年初,文化产业领域内利好频出,电影、演出预热新年文化市场,跨界合作成为业内新风尚。对于一个朝阳产业来说,“创”是其勃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文化“双创”可以整体提升领域内创业创意水平,更将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助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那么“双创”政策在文化系统的发展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文化创意产业在“创客”时代又该如何发展?《经济》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政策是支柱
去年“两会”,“创客”这一词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了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极大支持。此外,国务院还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休闲、时尚服务、工业制造等特色经济领域的融合发展,由此带动产业升级和价值增值。此外,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也使文创企业登记注册门槛降低,让更多对文化创意有兴趣的人有条件和有机会成为文化创客。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谢伦灿认为,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为文化企业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除了“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还需要一个完善的创业生态圈,需要一种鼓励成功、包容失败的良好环境,需要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浓厚氛围。“为此,政府应创新管理方式,为鼓励与扶持草根创业注入更丰富的内涵,给创新创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产业创业领域中来。”谢伦灿说,要激发民间文化创新活力,拓展创新形式,让民间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这才是“双创”政策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
人才是核心
创客的出发点是努力将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人才是创新的重要环节。想要成为‘创客’,就必须学会承担一定的压力。”谢伦灿说,创客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创意和创业也将会不断涌现。各种意想不到的产品将会流入市场。这就要求创客们能够从市场需求着眼,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创意点,以减少文化‘创客’的阻碍。”
因此,从人才角度考量,文化部、财政部在2014年联合启动了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面向全国“双创”人才发起申报,并依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构建起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重点人才库。对进入人才库的创意人才,不但给予荣誉证书和研讨机会,还会向社会重点宣传推介,联合基金、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等机构以及部分龙头企业开展创业帮扶,邀请参加培训交流。在最新的2014年至2015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青年优秀创意作品终评”中,共有138名优秀青年设计人才入选。资本和人才的聚集,为更多精品力作的出现打下基础,成为推动文化“双创”的“双引擎”。
跨界是趋势
当今,大部分文化创业企业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因此创客与传统创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互联网思维渗透进创客的骨髓,体现在创客从创意产生到成果落实的每个环节。
篇3
1.通过民主参与以表达自由意志
市民对公共艺术的参与使得公共艺术有别于他种艺术,平等对话、民主参与是市民表达对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态度的场所。市民通过武汉天地、楚河汉街以及各个居住小区的公共艺术,参与人与环境的对话,能够唤起民主意识的觉醒;通过公共空间以表达自由意志,就能够自觉地参与城市的社会生活。由于曲高和寡的艺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使艺术家的个人语言进入公众的社会的语境之中,因此,市民与艺术的互动便有助于增进公众对艺术的理解,与公共精神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
2.通过互动以丰富公共艺术的参与形式
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却不只是以某种形式为主的单向性参与。公共艺术的参与性表现为作品、设计师、公众与环境之间良好的沟通、融合与影响。公共艺术的结果是开放的,而检验方式是在公众的参与之中完成的,即只有在公众的参与互动中,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和沟通,作品的意义以及对作品的评价才能最终体现。
3.通过民主参与以改善
市民的社会态度当代公共艺术不再是高、大、上的专属,它走入社会走进现实,与市民平等对视。走下神坛的公共艺术进入了社会大众的心里,改变着市民们的审美理念和社会态度。由于数字媒介从艺术形式到表达方式都拓宽了公共艺术的领域,有助于创造更具公共性的艺术形式。让艺术从小众的赏玩、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而回归于公共精神,让公共艺术真正地为市民服务,公共艺术也就在市民的认同中改变着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态度,从而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并提高了城市的美誉度。
4.数字化时代公共艺术的参与方式
更富创意当今是数字化时代,交互式设计、情感化设计、生态设计概念早已进入设计领域。智慧城市的武汉应该更好地享用数字化的科技成果,将互动理念应用在以空间为媒介的公共艺术设计尤其是地铁壁画之中也是武汉公共艺术参与方式的一种创新。
5.自觉自主地参与公共艺术
就能充分凸显参与者的个性中国数十年美育教育的成果之一就是塑造了统一的审美情趣,公众所认同的美或多或少都具有政治的意义,将其整齐划一地放置在管理学科还是比较合适的,但对艺术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如今设计师需要借助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艺术作品丰富城市的空间,彰显城市的个性。公共艺术的参与方式也因为数字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凸显了参与市民的个性,这一点在湖北省新图书馆的设计中就可窥见其效果。
二、数字技术对参与性提升的推进
篇4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顺应新媒体变化的趋势。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开播的9点到12点3个小时内,新浪微博话题讨论数超过400万条,有207万人通过手机搜索舌尖2美食;9点至11点短短两个小时,四川腊肉、北京烤鸭成交3000多份,而这两种食品在舌尖2的画面中,有的仅是一带而过。人们在传统媒体上感受美食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上讨论美食心得,最后依靠新媒体平台享受美食产品。文化、文化产品及相关衍生品和受众之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得以实现同步、互动、无缝对接。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媒体内涵的广延性。从概念上看,尽管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创意产业的界定仍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含义必然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驱动力、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意,创意决定了产业的内容、性质和运动方式;文化创意产业一定是文化、技术、经济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不具有单一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形态,它是居于价值链顶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融通的产业概念;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本特征之一。从这些概念要素中不难看出:新媒体作为技术创新的直接产物,其本身的进步就是人类创意创造的体现;新媒体是目前最为有效地能将文化、技术、经济三方面加以结合的方式之一;新媒体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产业形态提供了平台和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融通的产业实现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唯有新媒体技术平台才能赋予。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性的当属美国。凭借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强大优势,美国的创意经济发展迅速。在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的大背景下,美国的增长速度达到14%以上,居世界首位。
新媒体已渗透各类文创产业之中。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尚设计、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美国以版权业为核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浙江自2007年12月始,普遍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对其定义明确为“以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应用为载体,将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创新创意,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省内各市则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发展程度、差异化优势的现状,进一步有所区分。例如,杭州具有较为全面的优势,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也相对全面:“以创意与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产权的形成与应用为载体,以创造财富与增加就业机会为目标的产业集群。”其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为文化艺术类、影视传媒类、信息服务类、产品设计类、建筑景观设计类、时尚消费类、咨询策划类七大类。再看宁波,依托其以制造业为主体、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产品销售半径大的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特点,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更多地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培育现代网络文化产业集群,将创意产业完整、绵长的产业链与网络内容制造、服务和技术提供、网络运营、广告投放、终端体验和消费结合起来。不管如何细分,与新媒体直接相关的就包括影视传媒类、信息服务类、时尚消费类等核心产业,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类型也与新媒体有着难以割舍的联动关系,并衍发出一系列新的内容生产形式,例如数字娱乐、新媒体艺术、数字出版等等。
二、新媒体助推文创产业
发展新媒体在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即时性、交互性、融合性、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品在内容表现和传播渠道上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再造。从浙江省实际情况看,可着力在以下三方面推进:以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为先锋,强化新媒体对文创产业链化程度的粘合作用。数字娱乐产业是指通过数字技术为人们提供娱乐的产业,是当代文化产业中创新性最强,对高科技的依存度最高,对日常生活渗透最直接,对相关产业带动最广、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部分,也是最能实现链化发展模式的产业形态。浙江数字娱乐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省会杭州更是开启了“全城动漫”模式。截至2013年底,杭州拥有动漫游戏企业208家,其中动画企业75家、漫画企业10家、游戏企业83家、动漫相关企业40家,从业人员近1万人。2013年,杭州动漫游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利润总额达22.6亿元。基本形成了动漫产品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逐步从加工国外动漫产品转向自主原创研发。
以新媒体推动全民的创新氛围,加速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运用新媒体平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可有以下途径:(1)充分发挥自媒体优势,实现民间创意向文化产品的转化。现代网络的平民化应用,使得民间的创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大众参与文化创作的欲望。同时,这些本来“无价”的创意点子通过网络平台的讨论和宣传完全可以转化为“有价”的文化产品。(2)新媒体是各类创新人才观点碰撞的粘合剂。随着IT技术的革新换代,互联网上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网站类型。网络社区出现后,网站不再单单是信息的地方,而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在网络上的聚居点。这类形态的网站,成为人们自由交流信息的平台,从而促进了各种文化、创意、价值观等融合及发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蹦跳出了许多具备某方面优秀才艺的人(网络红人)或社会团体。(3)新媒体是文化创意产业各环节顺畅传递的粘合剂。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运作,不仅仅是将产品卖出去,还提供了网上交易和管理等全过程的服务,具备广告宣传、资讯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虚拟的全球性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效率和服务质量,扩大了产品的宣传半径和影响力,还节省了潜在开支,节约成本。
三、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内容到服务的融合
篇5
授权
开发艺术衍生品的第一步
著名艺术家.收藏家张锐认为“目前,我国艺术产业尚未进入工业时代的生产模式,还停留在农业社会手工业的创作模式上。因此,我们未来需要做的,就是要让艺术像电影行业那样发展起来,成为一个产业。”
如何让艺术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一个途径就是发展书衍生品。
近年来,艺术衍生品逐渐进入到普罗大众的视线中来,而与衍生品息息相关的艺术授权则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概念。所谓艺术授权,是指授权者将自己所拥有或的作品、艺术品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权者使用,被授权者按合同规定从事经营活动通常是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者提供某种服务,并向授权者支付相应的费用。
艺术授权,是开发艺术衍生品的第一步。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艺术授权可以分为画作授权、产品授权和数字授权。画作授权,即原作复制授权,这是指授权商将的艺术品进行原尺寸仿真复制并销售的权利。一般是基于对艺术品欣赏、研究、临摹或者收藏的需要,更多的是见诸于一些公众接受度较高的“明星式”当代艺术作品。
产品授权,就是大家所认知的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指的是将艺术符号、形象或者元素应用在各种范围内。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在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商店中看到的带有艺术品形象的明信片,丝巾、冰箱贴等饰品或者设计用品。比如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安迪・沃霍尔冰箱贴,而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梵高作品《向日葵》,就被广泛运用于茶杯、雨伞等生活用品的上面。
而数字授权则是将艺术作品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并通过多媒体向人们进行展示。2015年,“凯迪拉克・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在上海新天地举办,展览通过35分钟的时间,35幅巨幕,伴随着交响乐和3000多幅和梵高有关的高清画面有序编排,为观者带来一次艺术与科技的综合体验。
价值
从小众走向大众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从另一个角度未解释艺术授权。“艺术授权,或者是以艺术授权为核心的艺术衍生,有两个大的方向,个是拥有艺术品原型,一个是没有艺术品原型。前者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在原作基础上的高仿真作品、限量复制品,艺术形象与其他产品之间的组合或者艺术形象在不同媒介上的应用,比如印到杯子上或者衬衫上。后者指的是通过创意设计形成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可以消费的衍生品形式,比如一些艺术机构推出的设计类、工艺类产品,像MOMA设计的钥匙扣等,也可以叫艺术衍生品。”
从中不难看出,艺术衍生品已经不仅仅是居于艺术概念之下的子类,而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涵义,甚至是,与传统意义上的“设计”一词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交集。这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的观点趋同一致。
“所谓艺术衍生品,本来就是生活用品,如果说它更具艺术性、创造性,创意性,更具生活美学性,那么实际上,包括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娱乐、旅游等各个领域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是具有艺术性的载体。”曾辉提到。
这可谓是对于当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本质的说明。
在传统的观念中,艺术是艺术家精神创作的产物和自我思想的表达方式,高高在上、曲高和寡,与普罗大众并无直接联系。尤其是在资本介八艺术市场之后,艺术成为资本利益角逐游戏中的重要砝码,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艺术衍生品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艺术开始从“小众”层面走入并服务“大众”生活,让艺术更加普及化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个更高的提升,这正如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所说:“日常生活才是所有美的中心,蕴含着文化的根源。要想使生活有深度,无论如何都应该与美相结合。”
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艺术衍生品的出现,也是消费结构的转型、工业化4.0时代对于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等共同作用的产物。
“2015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000美元。综合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大众消费结构即将面临转型、升级,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消费。”西沐说。
针对消费结构的转型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除了市场,国家方面也做出了呼应。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内容的创新是艺术衍生品发展的根本助推力,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让衍生品的传播和销售以几何级的态势迅速发展。比如那条曾经传遍了朋友圈的“雍正萌萌哒”微信,公众号“故宫淘宝”的每一条微信都动辄10万+,在这种实力卖萌的作用下,“雍正”成了网红,以此为契机,人们对于故宫文创衍生品产生了兴趣与关注。
发展
市场缘起与政策鼓励
在中国台湾,被称为“中国艺术授权产业先行者”的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自1997年成立以来,已获得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及齐白石,莫奈、梵高等1000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约10万件艺术作品的合法版权,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艺术授权事业的发展。成立于2007年、依托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艺术品商店的产品则涵盖了限量版艺术品、原创设计品、艺术衍生品、艺术设计类图书、独立电影和独立音乐等等,以传递和引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真正让衍生品在大众层面形成一定观念认知和市场效应的话,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严格上来讲,两家开发的产品可能更接近于文创衍生品而非艺术衍生品)。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博物院就委托了日本二玄社复制了部分古代书画作品,近些年更是推出了“朕知道了”胶带纸和“翠玉白菜”伞等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仅2013年的销售收入就将近9亿元新台币,这一数字直逼其10亿新台币的门票收入。
北京故宫的文创产品开发不算早,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截至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683种,其中在2013-2015年期间,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累计1273种。与此同时,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也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0亿元。2016年6月29日,故宫博物院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希望利用网络渠道进一步拓展故宫影响力。
与电商接轨、打造艺术衍生品的网上交易平台纷纷出现,这也是当前一些艺术授权机构采用的普遍做法。以当代艺术衍生品的为主打产品的电商网站,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从杯子、盘子、笔记本、雨伞到限量版画等等,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饱受追捧。
而以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契机,国家在对于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方面也曾有过比较明朗的政策支持。2014年国务院的10号文《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促进艺术衍生产品、艺术授权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也转发了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作出了部署。《意见》指出,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完善支持政策,选择部分单位开展试点,在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明确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现状
制约因素依然很多
尽管艺术衍生品概念已经开始被很多人认知并形成了定的市场规模,且在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有了明显的发展迹象,而事实上,与大热的影视授权、文学授权的市场相比,其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电影、影视、文学、音乐等类型的产品本身是比较大众化的,与之有关的衍生品在设计、制作、生产、销售和价格等方面也都是比较大众化的,也容易传播开来。相对来说,艺术授权依然处于一种比较高端、小众的状态。艺术衍生品市场在中国艺术品整个发展里是一个不大的份额,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西沐说。
与之相比,国内艺术衍生品的发展时间并不算久,而真正做艺术衍生品的机构基本上是依托博物馆、美术馆等等的丰富资源来建设艺术衍生品商店和与众多艺术家进行签约并拿到其版权之后进行衍生开发的授权组织平台。对于前者来说,艺术衍生品在其业务中并没有占到个非常大的份额,对于后者来说,不可避免受到市场发展的诸多制约。
在西沐看来,制约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原因有很多,首当其冲的是版权保护。版权是艺术衍生品最核心的东西,然而近年来,文化艺术领域版权纠纷时常发生,业内版权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仍较薄弱。一个比较有名的案例是,2013年钱钟书书信手稿专场拍卖事件尽管以杨绛先生的胜诉而告终,却引发了关于信件所有权如何认定归谁和著作权能否对抗所有权等一系列的讨论。
同时,人们对艺术衍生品的认识、价值的评判还存在很多误区,使得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往往很难得到一个公平的评判。“大家都觉得艺术衍生品是规模化的工艺生产产品,从价值方面很难得到一种公平的评判,在市场上的价格表现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西沐表示。
诚信问题是所有交易市场中难以清除的痼疾,在艺术授权市场亦不例外。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做出分析:“比如说一个商,无论是画廊,还是其他的经纪平台,如果要做一个艺术IP的开发,前提是要和艺术家本人要有协定。这个协定在双方都遵守的情况下,其实对艺术品的IP开发是有好处的。但是有时会出现的问题是,有些艺术家的作品一旦有了比较高的市场价值之后,他们可能就会私下来做些交易,这样的话就会毁坏当初的约定。”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来说,我当然是持鼓励支持和看好这种模式,将艺术品的版权开发出来,而不只是聚焦于艺术品原作的交易,只是这里面会有一个再创造的问题。”
魏鹏举也指出,在国内艺术衍生品开发方面,整个中介体系还不完善,其中包括再设计的体系和生产性的体系。对于再设计,在他看来,一幅画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复制,而应该将其中的艺术元素拿出来重新设计,使其能够产生与人们的日常用品更契合的一些形象。而对于后者,他认为国内市场上普遍做得也不是特别好,不像国际市场上的体系那么发达、成熟。
这涉及到艺术品产业基础的支撑体系。艺术衍生品本身是一种产品,其背后涉及一系列产业的链条。“比如说环境支撑、人才支撑,比如说创意、开发环节的支撑、销售环节的支撑等等,这些支撑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西沐说。
除了市场的制约因素之外,纵观当前国内的艺术授权组织的做法,其实都还是处于种“相对传统”的状态――也许在具体操作上有所区别,但本质上还是大同小异。
篇6
【论文摘要】网络出版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对于它的概念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争论,本文就网络出版的概念作出了一些解析。同时,本文还就我国网络出版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一、网络出版的概念
1、网络出版的内涵
网络出版是一种新兴事物对于它的概念众说纷纭,由于网络出版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普遍接受的概念。
1971年的《世界版权公约》第六条对出版下的定义是:“系指对作品以一定的形式加以复制,并在公众中发行,以供览阅或观赏。”现代出版学上对出版的定义是:将文字、图画、声音、图像、数字或符号等信息知识记录在一定介质上,并进行复制、向公众传播的行为。它强调的出版构成要素是信息知识、复制和广泛传播,只要具备了这三种基本要素的行为就构成了出版。
网络出版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网络出版是指出版机构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网络及磁性、光学、电子介质为信息知识的承载和传递工具,实现出版物的数字化创作、生产、宣传和销售,并且最终实现数字化从生产者向需求者转移这样一个过程。从广义上讲,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的过程都可以叫做网络出版;从狭义上讲,网络出版是指出版单位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即主体限定为传统的出版单位。
无论从何种角度和层面对网络出版进行界定,网络出版的概念的基本元素应该是一致的:(1)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手段;(2)经过选择和加工的数字化内容和作品;(3)传播的交互性和个性化。
2、网络出版的主体
关于网络出版主体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出版主体自由化、大众化。这种观点以彭静、师曾志等为代表,他们认为互联网技术发展为人人成为出版者提供了可能,网络出版不再是出版机构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是出版者。另一种主张是出版主体合法化。这种观点以张志林和杨祖彬为代表,他们认为网络出版主体是一种合法的实体,但不是传统出版实体简单的物理转移,应将网络出版主体认定为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
3、网络出版的分类
出版业是一种特殊分类的行业,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武汉大学的徐丽芳教授从出版物的表现形式的角度上将网络出版分为了主题讨论性、定期不定期型、数据库型和综合型等四种形式。黄科舫则将网络出版分为了数据库型、电子邮件型、网站型、平台型、互动型等五类。
各种分类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合理之处,但同时也有相互交叉之处。迄今为止只有周荣庭在《网络出版》中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归纳,他认为网络出版分类标准是:(1)按互联网信息服务模式分类;(2)按信息媒介分类;(3)按信息最终形式分类;(4)按支付模式分类;(5)按经营模式分类。
二、我国国内网络出版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网民数已高达2.53亿,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这无疑是网络出版的巨大机遇。网络出版在我国已初具规模,《中国网络出版发展状况及政策》报告称“全国现有的80多万个网站中,涉及到出版的占25%,这些网站的编辑量超过总编辑量的40%左右,从业人数超过4万人,销售收入超过130亿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500亿元左右。”虽然网络出版呈现出了可喜的局面,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的网络出版还主要集中在学术方面以及大众消费方面,其中网络游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网络出版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1、我国目前的网络出版的主体
目前我国网络出版占主导地位的主体主要有:传统出版社主导、网络公司主导、门户网站主导等三种。
传统出版社作为出版的中流砥柱当然不会落后于时代潮流,积极开发网络出版业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辽宁出版集团,该集团早在2000年就推出第一代中文电子图书,成为我国最早涉足网络出版的出版集团。从现在看从事网络出版最多的还是网络公司,博库网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网络公司,该公司逐步向读者提供免费的电子书下载,其规模之大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出版业界的先河。至于门户网站方面,搜狐网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搜狐网有着成熟的网络出版运营模式即采用佣金方式,类似的还有当当网,阿里巴巴等。虽然这些网站比较成功,但真正意义上成为网络出版的国内先锋的是一直倡导文学原创的网站——榕树下。
2、我国网络出版存在的问题
(1)虽然我国网民人数居世界首位,但是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网民上网主要是浏览新闻、玩游戏、聊天等,虽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网上购物,但他们主要选择的是数码商品、服装以及其他日用品等,而通过网络购书的仅占一小部分,所以网络出版在销售方面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2)网络本身就是一种虚拟平台通过网上购买的电子书之类的是纯数字化的出版物,而大部分人都养成了阅读传统书籍的习惯,对于电子书他们觉得不如传统书来得实在。另外,如果电子书可以免费下载,那么它的访问量势必会过大;如果收费的话会有相当一部分的读者流失。
(3)网络出版是一种非接触的经济形式,由于没有现实的接触,网络出版的诚信问题成为了网络出版能否顺利发展的重点。对于习惯了面对面交易的人们来说,网上交易可能还不大习惯,甚至会怀疑对方身份的真实性,担心上当受骗,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网络出版的发展。
(4)由于网上购书需要有能上网的电脑或其他设备,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这一条件,势必又有一大批读者流失。虽然我国网民众多但网络普及率却不高,对于网络出版的市场拓展来说还存着一些难度。
【参考文献】
[1] 师曾志. 现代出版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8.
篇7
“在纸本阅读式微,逐渐被网络媒体取代的时代,在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消退近乎不存在的台湾电影年代,行人文化的逆流反向航行意义何在?”(陈传兴,印刻文学生活志91期)在出版变革的年代,行人文化从纸本出发,扩及影像、文创品牌,这样的转型是否可以成为未来传统出版发展的另一条道路?本刊专访行人文化实验室执行长廖美立女士,谈谈在出版的变革年代,行人文化的构想以及转型方向。
书香:可否具体介绍一下行人文化实验室的总体构想?
廖:我曾经在诚品工作了蛮长的一段时间。诚品的工作模式是以书店为核心,向外扩展,最后结合百货,当然在这样的场所里,有蛮多的艺文活动。放眼看,这样的模式,因为规模也比较大,所以不管是东京,法国或美国的大都市,都是比较少见的。这也是为什么诚品能成为文化地标。
过去的这种工作经验是在文化的零售场域,做了二十来年,我不希望再重复那种状况,而是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创造性的东西,去创造内容,不管是文字的或者影像的。毕竟在过往的经验里,是把别人的东西拿进来,然后创造一个很好的空间或是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来这个空间,让那些东西被更多的人知晓、接受、购买。它所处理的是实体的卖场。现在,我想要“回”到源头,回到产品本身的制造或生产上。所以想要去寻找,去尝试,因此我们叫文化实验室。跟外面的主流出版社相比,行人文化并不是要马上做出差异,而是想找一条不一样的路。去年转型之后,行人文化做了几本让我觉得“做出版是很有意思”的书,比如《home:抢救家园计划》、《家变》的手稿。
出版:体现参与社会的积极态度
书香:“行人文化”的logo很好玩,是一个小人,它的含义是什么?
廖:是一个女人把裙子掀起来。这是佛洛伊德著作里分析的一个图案,有点古典,因为行人最初就是从精神分析书籍开始,所以在做logo的时候,就把这个图案拿出来。
行人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明代有一种文官叫“行人司”,他的工作是特使,往返疆域之间,做思想与政治的沟通;另一个意思是法文flaneur,就是在马路上闲晃、漫游的人,本雅明的漫游者,在城市之中有距离地观察世界。前者代表我们的主要内容:翻译、沟通,后者代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有一个思考、批判的距离。
书香:以前只关注某几类书,现在出版品的内容变得比较大众,这样的考虑是什么?
廖:过去的行人出版社比较偏向思想前卫的学者型的独立出版社。行人的出版部分有两个人的影子,一个是我先生的,一个是总编辑周易正的。周易正是念社会学的,我觉得出版社会学的书籍是出版社要有的一种态度。比如像我们出版的《跨国灰姑娘》、《杀戮的艰难》,社会在发生重大议题的时候,出版社应该要能够出版这种东西,这些书是能够代表你的态度,代表你参与这个社会,是积极的。出版社不只是文学、艺术等等,所有关于这类好的书,我们都愿意出。不过行人整个出版的节奏没有多快,也必须要有一些可卖的书。我反对出对社会毫无意义的书。
行人在转型的过程中,编辑们也想试试看一些“市场书”。最近我们要出版一本叫《幸福便当》的书,是日本书。因为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吃的饭很油腻,背后代表生活方式、家庭价值等等深层的东西,所以《幸福便当》也是要表现一种生活的态度。
书香:去年行人出版了一本关于LV的书,《路易威登:传奇旅行箱100》,这是一本有点不那么“行人”的书。
廖: LV是一个奢侈品品牌,行人为什么要出一个奢侈品牌的东西?我们常常对一个东西有定见,事实上这本书讲述的不是一个奢侈品牌光鲜亮丽的故事。透过LV的旅行箱,你可以看到从19世纪初开始到现在,一两百年以来,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史和工艺史,这是一个品牌的真正精神。
书香:行人以前出的书,包括帮忙发行活字印刷版的诗集,是不是代表你们追溯过往的时光,往回走?现在太多人都往前走,言必谈数字出版,为什么行人会往过去的时光走?你们会不会担心跟现在主流的东西不一致?
廖:对我来讲是不会。就像活字印刷这个行业现在已经没落了,但跟这些文字相关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再去探索的,也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不会真的过去,而会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
数字出版的时代,或许印刷厂会变得如同活字印刷厂,面临存在的危机。可是不管是文字也好,印刷也好,即使是少数人在做,依然有其美丽之处。要想回到活字印刷、出版的荣光的年代,是不可能的,但是总是有一小撮人仍在做这样的事情。从事最美好的事物,保留重要的文化价值,这些都很值得探讨与努力。以活字印刷来说,它或许不再用在一般的出版产业里,但在邀请卡或者特殊印刷上面,它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手感有无法取代的美丽,不是吗?
书香:目宿媒体是行人文化衍生出来的一个媒体品牌。“目宿”两个字如何理解?
廖: 目宿,就它字面的意思是:目光停驻只所在,眼光久留的地方。我们希望创造出令人目不转睛、眼光无法离开、让目光留宿的影像与故事。另外它又是植物的名称,是西域名马天马最重要的粮食。
因为目宿媒体背后最主要的出资人是asus创办人之一的童子贤先生。华硕的英文名灵感来自古希腊神话中天马“pegasus”。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目宿”是和硕公司“pagasus”的粮食。
书香:目宿作为行人文化的一个品牌,除了记录片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项目?
廖:只要跟影像有关的,而且是好的,都是目宿会考虑的。
书香:在过去的一年,目宿媒体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文学大师系列电影”。可以介绍一下这个系列电影吗?
廖:很多人会问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一系列电影?以作家王文兴来说,我们现在帮他做的事情就是拍了一部电影记录他的创作。透过电影,你会知道王文兴,知道他的两部重要作品《家变》、《背海的人》是怎么产生的。王文兴是台湾现代主义最艰涩的作家也是最重要的作家。如果没有通过这种影像的再次铨释,一般人很难知道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作家。《背海的人》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作品了,《家变》现在读起来还可以理解,但《背海的人》有相当的阅读难度。透过电影,读者可能更有机会知道他为什么重要。
除了电影,我们还做了王文兴手稿的限量版,只有500套。做王文兴的手稿是因为我们相信全台湾没有一位作家的手稿可以像他的这么“动荡”,因为他在创作的时候,很多的文字符号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他其实是一种“语言的文学”。
书香:是有突破吗?对台湾当时来讲,可以这样理解吗?
廖:这就是他的风格。在他的手稿里,有很多东西,涵盖像音乐节奏的。每个作家都会有涂涂改改,但是他创造字,赋予这些字词一些不同的意义,这里面还有所谓的节奏。像《背海的人》要朗诵出来,才能感觉到里面的节奏感和蕴意。所以他的原稿里有所谓的“书法的艺术”、“艺术的方式创作”、“音乐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头。对我们来讲,他的原稿是完完全全不同于其他作家的。
书香:这种手稿的再现,是不是纪念意义大于现实的意义?
廖:我觉得不是“纪念”。在台湾出手稿几乎很少,像我们这样做的更是没有,因为我们把它当作所谓的“收藏品”,这个书是绝对不打折的,即使在将来,它的价格也只可能越来越高。这500本书,我们也不希望卖给普通的,不认识王文兴的人,而是那些真的想要研究他、了解他的人。除了这个手稿之外,我们还开了一个手稿的国际会议,连法国学者都来了。还出了一本《开始的开始》讲手稿学的书。
书香:其实两岸文化的差异还是蛮大的,像王文兴的背景,大陆的读者阅读起来会不会隔阂?
廖:我想这绝对是有。他写一个老兵,一个人在宜兰的海边讲话。所以说用朗读这样的出版形式,或是电影,让这样一个重要的、艰涩难懂的作家,重新再被大家认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出版管道,是重要的事情。
我想要探索一些,也许除了作品之外,其他的关于作家的,更多面向的表现方式。很多人会谈到跨媒体,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是传统的出版之外,出版业面对未来的一个开始,不管透过朗读、声音、还有影像,还是所谓未来的电子书等等,这只是一个开始。
书香:做影像也好,朗读也好,算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尝试吗?
廖: 对我来说算是。作家的影像平台受制太多,因为拍纪录片,有时间上的限制,只能用一两个小时去呈现,但是拍摄的过程有一两百个小时,还有很多素材,很多精彩的访谈是没办法呈现的。所以像这些宝贵的东西,可以以其他的作品的方式表现出来。
文创:做简单又有开创性的事情
书香:您有非常丰富的前端经验,一般人会觉得有前端经验,然后在后端做出来的东西会更适合市场的需求。但是,您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反而是现在出版不会做的。
廖:应该说,现在做的这些是我内心真的想做的事情。对我和我先生来讲,以我们现在的年龄,虽然是在弄自己的公司,但人生的目标已经不是赚钱。做出版要赚钱,就不该出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书,而是要出市场书,一个编辑一定要出多少本,朝那个轨道去做。我们比较幸运,不用去理会外面的状态,只想做自己觉得想要做的事情,量少没有关系,但一定要做的很有意义。除了我们的年纪、心态上的原因外,刚好也没有经济上的压力。
不管是现在在做的影像,还是未来要生产的文化生活用品。你问我们准备了什么?其实很重要的是,我们接触到很多年轻人,未来可以不断地聚集人才,可以培育他们,大家一起做创造性的东西,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因为“目宿”主要的目的不是赚钱,童先生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大家可以在非商业的考虑之外,去把握质量。我始终认为,不管是拍电影或者其他的,如果东西够好、够质量,其他的都会随之而来。不管是做出版、电影还是将来做一些其他的东西的时候,质量都是行人文化最主要的考虑。
书香:你之前接受一个访问说,“要做简单又比较有开创性的事情”,刚才你提到创造性的部分。“简单”我是可不可以理解为,因为你关注的点很明确。
廖:所谓“简单”,是不要在里面有太多混杂的东西,比方要做文学大师的纪录片又同时要顾及商业。我不要太多矛盾的东西,宁愿事情纯粹一点,我希望我做的东西跟别人比起来,是一个能很快就能让人知道和了解的。
书香:一开始,您给我看了两个纪录片(《home:抢救家园计划》的宣传片以及“他们在岛屿写作”王文兴的宣传片),行人的意图包括你们要做的事情就很明确了。
廖:所以你说我们一直在走过去的时光,其实也不是啊,现在两岸哪家大出版社有拍片的能力?没有。将来电子出版的时候,要做电子书一定要有这样的能力。我不觉得电子书只是把现在的纸本书变成数字版,这不是出版社要思考电子书未来发展的关键。
书香:行人文化参与哪些文创内容?
廖:顾问规划的部分。文创的意义可以涵盖很多,出版和影像也是一种广义的文创。
方所文化:行人迈向大陆的第一步
书香:行人文化在广州与合作伙伴成立方所文化传播,做这一块,你们的考虑是什么?
廖:刚才我说过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其实是创造内容的部分,但与创作相关的前端部分,如果能力可及,与我们所做的东西产生很多共通的地方,我们也会去做,因为很多很好的内容是可以支持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的。所以说,不管是未来跟广州那边的合作,还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东西,面向都会比较广。我想可以用结合文字跟影像或动画部分,就是未来的变化或是书的部分来说明。当然,我们也会做一些文化美学生活用品的部分。
书香:可否具体谈谈行人文化与广州例外服饰的合作。
廖:例外服饰是很成功的原创品牌,在我所接触到的大陆的年轻企业家中,例外的两位负责人是非常难得,有很好眼光的人。他们跟国际上(日本、欧洲)的设计师都有接触,并准备展开一些合作项目。他们的坚持和原创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眼光很打动我,我喜欢他们本身多过于生意上的考虑。
现阶段我跟我先生做事情考虑的角度,跟一般从商业角度出发的考虑是很不一样。一般人觉得今天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获利,要找资金,或合作的对象,大家马上就要赚钱,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但也要很好的条件,毕竟我们工作那么久了,也不可能随便找一个没有工作经验,只是空有理想的人。我们希望与合作的对象,在沟通上、创作上,有很多东西很快能得到共鸣。
书香:除了你们两方外,这个文化生活概念店的合作方还有一位是香港很有名的设计师又一山人(Sanni)。这样三方的合作,这家概念店的优势在哪里?
廖:其实现在这种集合方式的书店并不是什么首创。很多人都在做,只是还没看到做得很成熟的。
对我们三方来说,因为大家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强项,这样的组合,就是我们的优势。比如说“例外服饰”有自己的连锁系统,在大陆已经相当成功,他们的管理体系非常好。行人文化在做文化方面,不管是书,还是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的经验值。Sanni作为设计师,在香港的知名度也很高。所以大家有不同的强项。
不过老实说两岸的差异真的蛮大的,还是有一些不可控制的事,我们进去一年多,觉得大陆书业的零售状况很惊人。基本上在大陆开实体书店,暂时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做供货商拿进来的折扣,几乎跟网络上卖的书的折扣一样,利润在哪里?而且现在不管是当当、卓越网送货都很快,买外版的书也很方便。如果不是因为有服饰或其他的一些东西,单纯去开一家书店,在大陆会很艰辛。
书香:比在台湾还要难?
廖:难太多了,虽然台湾也有打折,但是会有一个起码的规则。太多东西没有办法比较,台湾在书业的生态上基本还是在比较常规的状态之上。
书香:你们在广州文化概念的店大概什么时候开业?
廖:今年暑假期间。这个店在广东太古汇的一个新的shopping mall里面,大概有1500平米的空间。
书香: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多,方所文化概念店的构想算不算行人在大陆迈出的第一步?
廖:算是。两岸的关系越来越开放,无论是民间的或者官方的活动越来越活络,不过就文化产业而言,还是不像其他产业可以那么快速地说贸易。当然大家都期望未来能有更多合作,毕竟台湾的市场太小了,大陆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对许多创作者或者产业相关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新的“大陆”。
书香:有人形容这家店有点像诚品,您自己觉得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廖:我觉得它们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诚品是以书为主,向百货公司发展。但“方所”里面不会有百货,不会有专柜,它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做。
书香:所销售的东西都是方所从一线生产抓起,是自有品牌?
廖:是的。我给你讲一个例子:我们会有一个小小的植物坊,不卖花,而是植物。我们现在找了广东美院设计系毕业的学生帮忙做构想。他们的能力已经超出我们的预期,其实两岸的青年非常精彩,他们很快抓到现在“生态主义”的潮流,所以我们找一些民间做竹子的“手艺”,由竹子这个材料研发出将来植物坊里的各种设计,不管用到手工做的陶瓷类或者是竹子做出来的花器,如果东西市场反应不错,我们马上会出量。
书香:简单一点来理解,你们除了有概念,还有实际的产品?
廖:是。比方我们有个概念,其实也是在做一个分享平台,光是为了植物坊这件事情,我们从广州找100位想做小“garden”的人。这些人可以参与到从种植到花器的设计的整个过程。我们希望这不只是纯粹的showing,希望可以更深入。比如有一位参与者,她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她可以到网络上分享她的进展和成果。我们希望“designer”跟弄植物的人可以透过网络上的照片,学到很多知识分享自己的体验。
篇8
“深夜档”有戏没?土豆方面给出了一组数据显示,国人都成了“夜猫子”,90%的中国人在22:00以后睡觉,这其中还有更多人在23:00以后入眠。手机聊天、浏览网页、看视频等等就是这90%中国人在深夜经常干的事。放眼望望,国内的视频网站在选择播放视频节目的时候,似乎并没有针对深夜这一特殊时间段。
穿着睡衣现身会现场的土豆总裁杨伟东则明确表示,基于视频用户跨屏观看行为和深夜文化的洞察,土豆首推专为都市白领定制的“深夜档”,为都市人定制了丰盛的文化夜宵,其实深夜档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用《深夜食堂》、自制《午夜计程车》、自频道合作《日食记》等治愈心灵、纾解压力的内容来丰富深夜档,土豆是第一家,这在视频行业乃至传统媒体都尚属首次,而且现在的这类内容的排期已排到明年。
看来土豆这次是要玩真的,而不是空空来推一个“深夜档”概念。我们先来看下外购的《深夜食堂》吧,给笔者的感觉就是制作精良、画面唯美,以描述人物细微入致的内心活动见长,具备细腻的拍摄风格和温柔的描绘方式。
这属于土豆青春的特征吗?土豆方面表示,我们对内容选取的第一个方向肯定要首选跟土豆的品牌气质相吻合的,可能更需要一些有表达的作品,而不是纯粹短时间之内提供娱乐和快餐型的作品。
杨伟东对笔者的疑虑还做了更深的诠释:土豆希望做的就是,不管你年龄多大,看了土豆的节目都有一点小小的感动,一种真实的感动,看到简单的自己。希望带着土豆烙印的原创作品,能让人觉得有一点真实感,那是孩童般的到来。
土豆自制的《午夜计程车》又属哪种风格?据笔者了解,土豆《午夜计程车》延续了《深夜食堂》的特色,包括直指人心的话题和内敛的风格,通过平凡但又温馨的故事,抚慰每个深夜流浪和没有归宿的心,证明互联网不只可以提供娱乐,还可提供走心之作。
土豆方面还透露,旅游卫视在看过剧本后就买下了卫视首播权,开创了视频自制剧《午夜计程车》未播先售给上星卫视的先例。这事有点意思,以前都是互联网买电视台的版权,现在反过来了,电视台看到一个制作阵容,看到一个剧本就买了,而且这个剧还在土豆先播,电视台后播。
篇9
关键词:正定古城;文脉资源;创新策略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极具研究意义的文化资源宝库。河北省正定古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燕赵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厚重的燕赵文化与人文风情。溯源千年,曾与北京、保定两地并称为“北方三雄镇”,孕育出三国名将赵云、南岳武王赵佗、大文豪范仲淹、元曲作家白朴等历史名人;还存留下隆兴寺、临济寺、赵云庙等大量古迹建筑和文化遗产。通过对正定古城的实地调研和考察,可以发现现阶段正定古城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游客构成主要为正定周边县市群众为主,其中石家庄市区、新乐、藁城等区县游客占比集中,跨省游客或外籍游客较少,造成了游客流失较为严重,无法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关联的经济收益,如餐饮、酒店客房等;二是游客主要集中在南城门、南门广场、广惠寺华塔等几个外围景点,对正定古城深度游览的参与度较低,这就导致了千年古城虽名声在外,但其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却始终不高;三是正定古城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虽然丰富,如各类古建、历史文化名人、民俗文化等,但总体缺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吸引大量流量的优质文化IP作为古城的文化视觉形象。综合以上3点原因,导致了正定古城在区域文化影响力方面还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和经济带动效应。为了实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长久留存和创新发展,本文研究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创新发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深入发掘具有地域性特色和差异化的文化艺术资源,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以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做到历史文化名城在原有保护基础下的创新性发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燕赵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1解析典型文化资源,提炼精品文化IP
正定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历经近两千年的历史积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建筑文化遗产,正定历来就有“九楼四塔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说法,这里的古建筑“九朝不断代”,更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誉为“古建艺术宝库”。隆兴寺、天宁寺、临济寺、开元寺等,尽显古代匠人的高超建造技艺。在周长12km的古城内,密集分布着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8个朝代别具特色、形态各异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八处之多。置身这里,古色古香、灵动秀美,给人一种时空穿越之感,正定古城的古建筑文化资源也成为正定文化对外宣传最富有特色的一张名片。围绕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展开创新性开发,打造精品IP文化概念,开发具备高亲和度、高延展性的文化艺术IP,强化受众的峰值体验,为其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享受是当前我国古城古镇文化开发的重要理念,也是本文的创新策略之一。从极具地域特色的正定文化中提取相应元素,如历史人物、民俗活动等,赋予其更为符合现代受众审美情趣和设计感的艺术特征,将正定古城的人文、历史、风貌等演变为高度可视化的形象信息,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打造属于正定的精品文化IP。一方面使受众易于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制作生产相关文创商品,带动当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多维度宣传古城文化,使正定文化的变现能力进一步加强。
2强调差异化表现方式,增强正定古城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我国文化艺术行业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本文在深入发掘正定古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强调差异化的艺术表现模式,以增强当地文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是本文的创新策略之二,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4个部分。
2.1创新技术打造古城文化圈
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涉及大量文物并且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它也是一个地区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练和反映。为了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长久留存,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创新发展与当下高新技术相结合,以信息化时代的思维模式将古城文化立体化地展现出来。比如:可以在古城文化展览区融入数字虚拟技术,灵活运用多维景观展示技术,增强传统文化资源互动性,让古建“动起来”,甚至“开口说话”。同时,拓宽古城文化内容和地域范围,挖掘古城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催生其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增长。
2.2文创特展展现古城历史风貌
文化创意特展作为当前最为新颖的展览形式,凭借独特的“设计+”模式迅速走红,并带动广大相关行业如:零售业、时尚产业、文创产业等迅速发展,互利共赢。文创特展借助场地和各类高新技术及设备为人们呈现出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综合展现的感官体验,能够给人“高沉浸感、高体验感、高记忆度”的独特感受。文创特展的核心是优秀的文化IP,国内最早的文创特展如“棉花糖和白日梦”“光影梵高”等均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度,凭借当前高效的网络平台传播,如今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高流量网红文化IP,具有极高的市场号召力和变现能力。正定古城坐拥大量优质文化艺术资源和北方特色民俗资源,其中大量文化古迹具有极强的史诗性、故事性和艺术性,如正定隆兴寺的历史发展和古代寺庙及佛教造像修建技术等,都非常适合以文创特展的形式进行艺术化提炼和设计,以文旅热点为契机,以线上线下一体化为形式,开发具备高体验感、高沉浸度的文创特展,多维度展现古城历史风貌。
2.3传统民间民俗活动增添古城魅力
正定古城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样,除了常规的舞龙狮、高跷、新春花会之外,还有河北特色节庆活动“高照”“跑竹马”等,更有极具代表正定古城韵味的“常山战鼓”。常山战鼓早在战国时期便初具雏形,兴盛于明代,与开封盘鼓、兰州太平鼓、山西威风锣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表演时气势雄浑,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彰显常山后人的慷慨激昂。中国文化自古强调民俗艺术的影响力,利用为数众多的传统节日举办民间庙会、灯会等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正定古城特色民俗艺术表演,辐射周边城市和乡镇,为正定古城增添文化艺术魅力和影响力。
2.4文创品牌开发强化古城形象
各地方文创产品开发形式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大众个性化的审美需求,竞争力逐步弱化。开发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爆款效应,强化品牌意识以增强用户的文化认同感是发展当地文化特色的核心理念。例如:日本熊本县吉祥物、优质文化IP——熊本熊的塑造与营销案例便极具代表性,当地政府通过免费授权的方式鼓励当地企业对熊本熊相关衍生品进行生产销售,既带动了当地企业发展,又为熊本熊的形象进行了有效宣传,使其成为带有超级流量的优质文化IP。就正定古城而言,可供择取的文化形象资源丰富,例如三国历史人物——赵云,精美佛教造像——隆兴寺倒坐观音等典型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具备高知名度、高流量特点,围绕此类形象进行文创形象延展设计,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用以诠释正定古城全新形象和面貌。图3为正定隆兴寺倒座观音像及艺术化形象设计利用VR技术对正定古城建筑、历史及发展进行高仿真度演示和展现,对接国际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古城添加现代化元素;通过提取正定古城文化艺术元素,塑造高知名度、高流量文化IP,利用文化创意特展多维度展示古城文化艺术底蕴;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以传统文化弘扬和普及的形式提升古城影响力辐射范围;深入解析正定古城的精神核心和文化底蕴,设计新颖而全面的古城视觉形象,将相关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品牌化、艺术化包装和推广营销,提升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以上4个举措,可以对正定古城各类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和差异化发展,以此提升古城核心竞争力。
3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提升古城知名度
本文在研究正定古城文化多维价值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线上线下立体化的营销策略,是本文创新策略之三。结合文章前两个方面,将文化资源、旅游以及数字化特展结合起来,打造古城宣传新手段。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江山如此多娇——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光影艺术特展”在法国一经展出便获得了高度认可。历史文化名区将优秀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公司、展览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如颐和园、圆明园、永乐宫等均采用此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各类线下活动宣传的基础上,基于网络媒体互动平台建立官方账号,拍摄高质量视频内容,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古城文化宣传,投入小,收效快,可以高效率地提升正定古城知名度和美誉度;另外,在线下进行各类民俗文化活动的同时,开设线上直播,以网络互动的形式扩大辐射面,立体化展现古城风貌;最后,在网络销售平台如淘宝、京东等开设文创产品商店,对正定特色产品进行网络销售,为相关文化古迹建立网络参观平台等,都可以极大促进正定古城文化艺术资源的推广效率,提升优质资源的变现能力。
篇10
产业创新将创造经济增长的文化模式
安徽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时代出版传媒公司董事长王亚非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出版产业创新由初期转企改制的宏观体制创新,进入微观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新阶段。从转企改制启动到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的全面完成,从一两家出版企业上市过程的步步惊心和上市后的全国惊叹,到众多文化企业大举登“市”的见怪不怪,出版产业创新正是在发展难度的不断加大中迎难而上。出版产业化的命题不仅是理解、适应、模仿经济发展的市场、资本和商业机制,更要率先探索、创造充分体现文化创意内核、引领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文化产业增长模式。出版要下最大的力气彻底摆脱传统出版“社”而非“企”的老路,下最大的决心放弃照搬其他经济产业的陷阱,全面探索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文化产业的运用和分配,大力挖掘、创新文化的创意力、嫁接力、整合力和增值力,在文化和市场、文化和资本、文化和技术、文化和企业、文化和商业上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策划和研发机制、商业模式、产业链结构和发展大战略,靠创意和创造打造精品、运营产品、做强主业、做大产业。
周文:
集团发展中主业与多元的关系
江西出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文在接受《出版广角》记者采访时说:出版文化企业,做的是经世致用的事业,理当志存高远,不忘责任和勇于担当。我理解,主业这个大概念本身包含多元的内涵。发展多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主业,必须助力主业的发展,而不是与主业愈行愈远。因此,既不能在发展多元的同时衰落主业,旁落作为主业应有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也不能人为地用主业去对抗多元。新闻出版总署提倡重点建设出版传媒集团,“传媒”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传统的图书、报纸、期刊,与之相伴相生的数字出版、影视演出、艺术品投资、文化地产等领域,我理解也应属主业的范畴。只把主业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狭义的主业,不能说与时俱进,还多少显得有些迂阔。对股份公司而言,集团要增资扩股,保持国有资产控股的地位,发展多元、孵化项目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所以,我认为应该以宽容、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主业和多元的关系。
张洪波:
数字出版产业链环节尚处分割状态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传统出版社、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产业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这些传统产业内容和传播方式数字化之后,需要形成突破行业限制的新型管理和服务体系,对数字版权进行集中管理,应重点发展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支持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尽快发展起来,为权利人和产业服务。这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针对不同作品应尽快建立一个或几个完整、权威的国家级基础数字版权内容数据中心,承载全国范围内的数字版权内容数据库建设、著作权登记与查询、著作权交易管理与备案等功能。这个数据中心应该与现有的版权登记机构、版权集体管理机构、出版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的业务联系,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数字出版企业不但应该有版权意识,还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尊重数字内容提供方的合法权益,要遵循先授权后使用的版权保护基本原则,让创作、生产数字内容的著作权人得到合理尊重、合理回报和有效保护,是平台方、渠道运营商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在利益分配上,数字版权使用者也要充分考虑著作权人的收益,不能让著作权人只付出没回报。
莫少清:
- 上一篇:水上运输的优点和缺点
- 下一篇:关于航空运输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