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法

篇1

新颁发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要以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为目的,不但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心理提点,教师应该具备总结经验,善于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数学能力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

一、在估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学的背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快、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社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去学习,奠定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比如:“认识人民币”这个知识点靴子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购物游戏,售货员与消费者都由学生自己担任,消费者自己选择商品购买,并支付一定的人民币,然后售货员会找给他们的一定零钱,消费者自己辨别找回来的钱对不对。这种购物场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总会看见,很多小朋友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也会自己模仿这样的场景,因此第一,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第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得到培养,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基于一定点拨,场景模拟结束后,教师结合情景总结计算结果,解释估算错误的学生哪里出现了错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又如:在进行“100以内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景:小明的妈妈去买生活用品、带了100元人民币,热水壶价格为27元人民币,水杯是6个24元人民币,那么估算这些生活用品一共需要多少钱,小明妈妈带的钱够吗?通过这个东媒体动画的播放,学生的兴趣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个时候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说够,有的学生说不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不同不同的估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估算方法,并且可以简单快速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十以内加减法可以利用一些道具进行,学生自己亲自去制作道具,这些道具为完成课堂任务为目的,这些道具的制作不能够太复杂,比如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圆形等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帮助,完成这些道具的制作,这样教师的工作任务量不但能够得到缓解,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十以内加减法”教学,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制作10个小木棒,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例题“1+5=?、2+4=?8-5=?”等,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道具,摆出这些题目的结果,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应用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数学应用题都源于生活,比如:工程问题、路程问题、植树问题以及过桥、过隧道的问题,如果单纯的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获得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实际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让学生亲自模拟种树、走路、过桥等,使逻辑性强,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简单化,这样学生对应用题理解会更加快速,数学应用意识会不断提升。

四、在图形面积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篇2

我国农业中所使用的农业机械95%以上使用的配套动力是柴油机,柴油机在使用的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碳烟颗粒化合物。众所周知,二氧化碳的增多会使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造成两极冰川融化、一些动物失去栖息地等危害。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的量增大,被人类和动物吸入后,会降低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危害人类的健康。碳氢化合物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合物,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氮氧化合物在加热和阳光照射的时候会形成臭氧,在地表上的臭氧是以烟雾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烟雾会造成人们呼吸系统发生疾病,并抑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且这些烟雾出现的时候会影响人们的视野,对于交通运输也十分的不利。最后就是烟碳颗粒物,这种颗粒物容易吸附在人们的肺部,造成一些呼吸疾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农业机械对于环境的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这些污染对于人体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要及时的拿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应对这些污染,下边本文将针对这些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农业机械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提高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对于大部分的农业机械在使用上漏油的状况以及排放出来的气体对环境污染的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含量,在进行设计、研究、制造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要多用、质量好、价格便宜,还需要注意是设计的环保。针对农机具漏油的状况,可以对农机具容易漏油的部分加以调整,让漏油量减小或者是彻底根除。采用新的调节、控制和催化技术,改善可燃混合气体的燃烧状况,抑制一些有害气体的产生,还可以在一些农机具上安装气体进化装置,对于那些废气进行净化,让这些废气在被进化之后再排入空气当中。

(二)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宣传和农业机具有关的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例如,村里可以举行一些座谈会,请一些专家来给农民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告诉他们废油对环境、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废油,而不是把这些废油给倒掉。村里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来收集这些废弃的油,并把这些废油进行再利用。

(三)推广使用清洁柴油

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不容小觑,而解决这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使用清洁的柴油。清洁的柴油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最关键的就是降低硫的含量,硫的含量降低了机械排放尾气的清洁度也会提高,可以减少微粒尘埃对空气的影响。政府在推广使用清洁柴油的时候,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这样可以更好的推动清洁柴油的使用,从而让农业机械对空气的污染降低。当然除了针对以上问题的几个措施之外还有其他几个方法也可以降低农业机具对于环境的污染。

(四)制定农业机械使用报废标准

农机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定时或者不定时的下乡对农民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进行检查,对于那些使用时间过长、技术落后、技术状况差、耗油量大、污染严重的机械,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报废标准予以报废。

(五)搞好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加强机手技术培训

现今农业机械化程度越老越高,在农业中所使用的机械也越来越多,但是很多操作人员的对于一些机械操作并不是十分的熟悉,可以多印发一些宣传册,来教会农民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些机械,详细的讲解如何操作、使用,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了一些防治农业机械污染的措施,其实治理措施还有许多,关键还是要靠政府、各级单位、农民的共同配合,才能更好的降低农业机械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语

篇3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整个教学的开端,它正如电影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悬念设置法、实验法和故事法都是较好的导入新课的好方法。

悬念设置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巧设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把它与故事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得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关兵、战马无一生还。讲到这里学生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这时候学生已经被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我便转入正题。学习了燃烧的条件之后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了。这样学生就能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中。

二、教学过程,保持兴趣。

为了保持学生兴趣的持久性,我在教学中还不失时机的加以巩固,根据各章节的特点,穿插了一些化学知识或有趣的化学现象。使学生始终如一,兴趣盎然。例如用自然现象解释“鬼火”;在酒精的教学中顺便介绍酗酒的危害,甲醇的毒性,山西文水的假酒案。还补充介绍了吸烟和的危害。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既可增进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起到教育作用。

此外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学习兴趣不高,一但老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低下头,没有思考,甚至生产不想听的心理,有时只是自问自答,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种情况,应灵活教学,我发现利用生活常识设计启发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如下的问题:(1)近几年来气温逐渐升高,天气越来越热。为什么?有没有解决的方法?(2)人工降雨就是人在天空中撒水吗?由于所提出的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是他们身边可感受到的,而且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问题。这两个探究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学生浏览本节内容,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将问题展开,启发学生思维,联系课本的演示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由于人们生活、生产中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象温室中的玻璃那样覆盖在地球上空起保温作用,于是就使地球的气温持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随之解决方法也就可探究而知了。人工降雨是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人工降雨。这样学生便会有恍然大悟之感,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作业设计,体现趣味性。

篇4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 绿色化学 教育理念

新课改进一步提升了“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地位。面对绿色化学新理念、新要求,如何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1.剖析教材内容(知识点),寻找结合点,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在我们目前所用教材中,涉及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的知识点,比如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固体废弃物、重金属污染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强调走绿色化学之路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2.结合绿色化工原理,正反对比,凸显绿色化学理念。化学教师的绿色意识是绿色化学走进课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目标物质在化工生产中的某一作用为切入点,通过寻找替代物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用事实凸显绿色工艺的优势。例如在介绍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时,可以对比双氧水,在造纸工业中对于纸浆的漂白,双氧水等绿色氧化剂将逐渐取代氯气。因为使用双氧水做漂白剂,不会产生一些含氯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比较有益。

二、在化学实验中践行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实验往往存在“三废”的问题,面对绿色化学的新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化学实验微型化。化学实验微型化是在满足获取化学信息目标的前提下,对化学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使其尽可能减少化学试剂的用量。仪器装置小、化学试剂用量少是微型化学实验的两个基本特点。微型化学实验的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能改善实验室环境,大幅度减少实验室空气和水体的排放污染,具有操作方便、节约药品、减少污染的优点,代表了绿色实验发展的方向。对氯气的性质实验进行改进后,可以将氯气的制备通过漂白液与稀硫酸在培养皿中反应制得,此反应生成的氯气迅速扩散到培养皿中的其他液滴里进行反应,具有生成的氯气量少、环境污染小、实验效果明显,且可同时验证多个性质的优点。

2.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化。化学实验操作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比如药品的称量、试剂的取用、三废的处理等等,各个操作步骤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否则,不但会造成药品、能源的浪费,污染环境,有时候还可能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实验事故,给师生的人身安全及生活环境造成比较大的伤害。比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实验“三废”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无害化处理后排放。通过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

3.化学实验药品无害化。进行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将一些实验现象或实验原理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科学、获取知识的兴趣。能展示同一实验原理或实验现象的化学试剂可能并不唯一,通过对实验步骤或反应途径进行设计,尽可能选择一些对环境友好的原料、催化剂等。比如我们常用白磷来展示“自燃”这个实验现象,但有很多缺点,白磷毒性较大,且产物对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此时我们可以用Mg2Si水解产生的SiH4在水面上自燃代替白磷,实验过程无毒无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4.“三废”处理标准化。“三废”处理是化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三废”种类的不同,处理方法多种多样,但“无害化”是共同的标准。在实验过程中,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各种废液、废渣按照处理方法不同,分门别类倒入各自的回收容器内,然后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比如中和、分解、吸收、燃烧、回收循环利用等对其进行处理。

5.计算机辅助模拟高危实验。个别化学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有毒有害物质比较多,或危险系数比较大(易燃、易爆等),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比较大,又给师生身体安全及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这些与绿色化学的目标和原则相违背,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计算机模拟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工艺流程进行模拟,使学生在仿真操作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又减少了“三废”污染。

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延伸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

1.设计实践性调研课题,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调查本地区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及循环利用的问题。比如废旧电池是如何处理的,如果处理不当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危害;家用洗衣粉的常用品牌、主要化学成分、对环境有何影响;“白色污染”的来源及可行的解决方法等,通过这些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现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绿色的化学理念。

2.开展绿色化学专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邀请相关专家进入校园举办有关绿色化学的知识讲座、科普宣传等,并结合化学竞赛、化学板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意识,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的一些污染现象进行调查,比如生活垃圾、造纸废水等,明确这些污染物的产生、危害及处理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培养其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实践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

四、结束语

总之,绿色化学是未来化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人类生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保证,而高中教育是围绕全民族素质提高进行的教育,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引入绿色化学的理念,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绿色化学观,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思思.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实验改进[J].成功(教育).2011(10)

[2]冷平.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所以培养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将这一部分内容设计成研究性学习,就是想给学生一次很好的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研究性学习,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网页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安排来看,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硫和氮的氧化物性质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而设计的,其旨在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有关污染物的性质,了解引起大气污染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2)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进一步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掌握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让学生将研究成果以演示文稿、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增强其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验化学物质在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增强学生保护家园、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体会化学与STSE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给自然环境、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的方法等。

2.难点

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突破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相互交流,评价结论,通过制作演示文稿和网页等方法有效地突破难点。

三、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协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加工处理信息―交流评判成果。最终学习成果以演示文稿和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调查、查找资料和研究的内容

帮助班级学生组建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课前一星期至三星期之内,教师指导各小组根据选定课题开展活动,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等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尤其要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如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周围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等。

2.资料整理

在活动中学生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这时教师要指导他们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成果作品化及成果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FrontPage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以演示文稿和网页的形式呈现,各小组做好在课上发言、讲解的准备,通过前面的活动,选出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一位学生担当上课时的主持人,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展现特长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教学流程

1.课堂上,由主持人负责主持

各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发表课前对环境保护有关的调查、收集资料和研究内容的小结报告。

各小组出场顺序是: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汶川地震引发的环境问题哈尔滨市环境状况。主要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为重点。

2.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讨论:(1)环境污染的种类。(2)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3)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酸雨形成的原因?(4)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3.由学生在课堂上发出倡议

通过我们能为环保做的十件大事和倡议书等形式将课堂气氛推向。

4.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让学生评价探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及一些设想和打算。学生通过组内评价及组间互评,提升分析与评价能力。教师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5.布置作业

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们突破以往的作业模式,变习题为开放式,让学生通过参与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写一份关于松北区如何进行环境建设问题的报告,并将文稿存于成长记录袋中。

五、板书计划

环境与生活

说明:这样设计的板书简明扼要,美观大方,使学生一目了然。

篇6

【关键词】化学教育;环境保护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新技术应用到社会工业特别是化工行业之中,引发了越来越的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定了多项方针政策旨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化学是引起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就必须在化学教育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教育。因此如何在学校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的第一步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适当的加入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目前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和环境保护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臭氧的性质时,就要利用好它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介绍它的产生和消耗条件原理、以及在阻隔紫外线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臭氧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后教师再讲解目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臭氧破坏的基本原理、防护手段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形成与日常生活形成联系,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学习醛类物质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资料,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醛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的让学生了解醛类物质污染环境的对人体的严重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2.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挖掘环境保护知识,自动的学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若干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调查学校附近河水、海水或者自来水的水质情况,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相关质量参数;然后再引导学生查阅图书或者网络资料,学会分析水质情况,评价当地水质受污染状况;最后让学生上交总结报告。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大量环境保护信息,对环境污染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学习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爱护资源。

3.利用化学习题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习题中加入环保知识是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一个十分有效地方法。学生每天都要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化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化学习题时应该注意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知识习题的练习,而这些习题中通常有大量环保相关介绍知识,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对环境污染方面的认识,学会大量保护环境的手段和措施。例如计算含烃类物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的习题,可以介绍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引发的全球温度上升情况,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如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节约化学药品,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需要用到各种化学试剂药品,其中有不少药品含有毒性或者价格昂贵,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节约使用化学药品,尽量使用最少的试剂药品做出最佳的实验效果,防止浪费化学药品资源、减少产生的废弃物,将污染环境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避免有毒药品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例如在钠在水中反应的实验中,由于钠是比较贵的金属,而且如果取量过多还容易剧烈反应而烫伤人,因此必须较少用量。再如浓硝酸、浓盐酸等经常在实验中用到的试剂,极易挥发污染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节约化学药品的意识。

2.引导废品回收处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能力

化学工业中废气、废液、有毒化学品等的排放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未经处理的化学品能够污染水源、土壤、大气等等,极有可能伤害人体、引发各种疾病,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都因工业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废弃物处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防止污染破坏环境。例如在实验室设置废液回收罐,收集废弃试剂集中处理;有毒化学品不能随意排放,必须要回收处理。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保护环境。

三、总结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发展进步。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营造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 严转芳.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探索.内江科技,2009(09)

[2] 陈卫国.化学教学应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08)

[3] 王敏.初中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4] 汪从清.化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5)

[5] 尼玛次仁.加强环境化学教育的几点认识.科技,2007(04)

[6] 蒋春霞.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育中.广西轻工业,2009(02)

[7] 张莉.化学教育中的环保问题初探.科教文汇(下旬刊),2006(05)

篇7

[关键词]:培训 内训师 内训师开发管理体系 构建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要素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企业人才是两种主要方式。而外来人才的引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较差,所以,通过培训来建立企业自己的人才队伍成为更为有效的方式。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的企业内训师开发管理体系,以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传播和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一、内训师的选拔

企业需要建立共同愿景以凝结并激发全体员工的努力,而企业战略目标则是共同愿景的载体。为此,内训师选拔须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内训师提供的知识技能是企业战略所需。战略区别于经营之处的在于关注做正确的事更重于把事情做对。根据企业当期或近期的战略目标,选定需要提升、创造和更新知识技能的业务领域,然后在组织内内训师征集范围,启动资源参与式的内训师选拔。选拔的首要评估指标应该是申请者提供的课程是否是组织当前或未来最需要开拓、提升的方向,其次才是筛选合格的培训师,即评价申请者。

第二,内训师承担创造隐含知识的任务甚于传播知识。企业的发展不只需要把内部现有的先进知识和技能传播和共享,更为重要的是持续不断地创造知识,即动态核心能力所指的开拓性学习、创新能力。在内训师的征集范围时,应着重以业务前沿课题、项目或任务的形式、选聘,要求内训师承担研究最佳业务实践、行业先进知识和技能等创造隐含知识的任务。

第三,内训师本身必须不断进行开拓性学习和创新。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源于动态核心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知识。承担着企业内部讲师职责的内训师责无旁贷是创造知识者之一。应将内训师资格与其课程的存在挂钩,即内训师资格不是终身制,而是与课程相伴相生,当没有企业所需的课程之时,便不再具有内训师资格。这就要求内训师不断更新、创造知识,促进员工或团队不断开拓性的学习。

二、内训师培养

第一,团队培养。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要求企业能够迅速反应,原有的以科层制和职能制为基础的组织运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环境要求,团队和跨部门项目小组运作模式具有视野宽阔、知识技能多元化的优势,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作形式。内训师的培养,需要着重基于团队或小组进行,以适应现代企业团队工作的需求。内训师的培养,包括课程开发技能、授课技巧和专业技能知识等各方面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岗位要求,必须结合内训师选拔时所依据的企业战略目标下的课题、项目或任务,将业务项目、工作小组内的内训师,以及业务关联岗位或处于业务上下游关系的内训师组成一个团体进行给予集体培训、培养,同时他们也可以互相学习、研讨相关业务知识,以更好的学习、传播、创造和积累知识。

第二,个人激励。企业需要营造一种鼓励每个人学习并发展自身潜力的氛围,建设团体终生学习、不断变革的机制,促使企业专属隐含知识的持续创造和更新。企业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激励内训师:第一,根据内训师开发课程的价值和授课情况,结合市场价格给予一定的授课费用;第二,在企业内部应用BSC 平衡计分卡考核体系,将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列为考核指标,那么内训师开发的课程、创造的知识、设计的最佳业务实践流程,以及学习的知识等都将得到相应的考核和报酬;第三,设定“最佳业务实践”及“最佳知识创造”等奖励项目,在宣扬知识创造、推广最佳实践企业文化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一定的精神奖励。

三、基于业务项目的课程开发

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组织必须修炼系统思考和改变心智模式等要素,现代企业应该更关注于全面分析问题,剖析检视原来的假设和标准,定位于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不只是局限于提高个人岗位的工作效率。另外,内训师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这也正是内训师培训区别于外部购买培训课程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内训师课程的开发和评估必须基于企业战略目标下的业务项目,要求内训师研究一个整体业务项目上包含或延伸出来的隐含知识,研讨业务项目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需要准备的知识技能,开发该业务项目当前的最佳实践和操作。当然,课程的形式可以采取案例研讨、现场讲解、体验培训等多种形式。这样的课程更多关注于如何解决目前和未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通过团队相互学习、协作,找到并应用更好的解决方法并解决最终问题,而不只是分散的传授各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同时,随业务发展,这种课程的开发将不断创造新的知识、方法,也保证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长春联通公司内训师开发管理体系中还采用了以下具体措施可供借鉴:策划每月举行讲师沙龙,选择不同主题研讨交流、分享,可以提高讲师素质和精神,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内部凝聚力;每逢节日,公司会定期发表祝贺、鼓励短信、邮件给每位内训师;每年评比优秀讲师一次,星级讲师升级活动,对讲师要有荣誉激励和物质奖励;对于升为四星级以上讲师创造机会与外部企业结成讲师联盟,为我们讲师团队创造“出口”,“有利可图”;打破“温室效应”,创造野外拓展,将内训师打造成一个“野战军”,一支职业化团队,到其他企业甚至咨询公司参与更多企业的培训,获得成就感。

总之,培训工作是通信企业人事工作极其重要的环节,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员工自身的发展,是一个企业和员工休戚与共的课题。构建企业内训师团队的工作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通过细致工作,一定能为企业培养一支充满活力的内部培训师队伍,为提升企业整体人才质量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

[2]张一弛.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篇8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地位对策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一、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加快林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三要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2、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三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

3、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篇9

【关键词】 单行道 调整 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车辆与日俱增,车多路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中小城市,也包括天津、重庆等大型城市,不得不在城市中的许多路段采用车辆单向行驶的办法来缓解车多路窄的矛盾。我国现行的单行道方向与田径场上的运动方向一致,普遍采用车辆逆时针方向行驶。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这种逆时针方向行驶存在一定的缺陷,应该加以改进。

一、车辆回归原出发点行驶规律

经过研究发现,车辆行驶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律,即一辆车从某个点(居住地、工作地或停车地等)出发,经过各自不同的方向、路线行驶,最终必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每辆车出发后,行驶的方向、线路和距离会有所不同,回归的时间和频率也会不一样,但最终必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就是车辆回归原出发点规律。这一规律也存在例外,那就是车辆的车主转移,从一个车主转移到另一个车主,不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种现象在车辆行驶中所占的比例极低,不影响运用上述规律来分析特定的问题。

二、逆时针方向行驶的主要弊端

单行道车辆实行逆时针方向行驶,车辆在每个十字路口均为左转弯,增加了车辆的冲突点,在十字路口按红绿灯信号间隔通行,这就人为地增加了车辆左转弯时等候红绿灯的时间,由此引发较多行车矛盾。其主要弊端如下。

首先,多等红绿灯,延长停顿和行驶时间。根据车辆从某一个点出发,最终必回到原出发点的行车规律,按逆时针方向行驶,完成这一过程,至少要经过三个有红绿灯的路口,每个路口均有冲突点,要多停留1―2分钟,每辆行驶一周就会多用3―6分钟的时间。车辆按红绿灯指示停车后再集中行驶,车辆密度极高,行车速度减慢,重新起步延长行车时间,环绕行驶一周就必定增加4―8分钟的时间(此时间为与车辆顺畅通行相比的时间),人为地延长了车辆在路上停顿和行驶的时间。假定一个单行道每天有10000车次要通过单行道行驶,一天就会人为增加车辆行驶时间666.7(4×10000/60)至1200小时。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单行道,如果都是逆时针方向,就会浪费大量的行车时间。

其次,制约交通量,车辆容易堵塞。逆时针方向行驶一周在路口共计要多停留3―6分钟的时间,车辆都要在不同的路口左转弯等候。根据车辆从某地出发,最终要回到原出发地的行车规律,经过这一地区的车辆需都要按这种方式行驶。这就人为地增加了在红绿灯路口的车辆通行冲突点,制约了车辆的快速通行,给本已很拥挤的交通量雪上加霜,形成更为严重的交通堵塞。

最后,多耗燃料,浪费能源。车辆逆时针方向行驶,每辆车平均多停留3―6分钟,加上停车再起步要耗费更多的动力,这必然要增加车辆燃料消耗,浪费能源。仍按一个单行道每天平均交通量10000车次计算,停车耗油再加上重新起步耗油量增加,综合各项因素,若平均按每小时耗油6公升计算,每天要多消耗燃油4000 (6×666.7)公升至7200(6×1200)公升,一个单行道全年要多浪费144万公升燃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单行道,在能源高度紧张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小的浪费。

此外,在城市道路延长停留和行车时间,增加动力耗费,还要增加铅、一氧化硫等大气废物排放,释放热量增加,增强城市温室效应,增加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解决方法――实行顺时针方向行驶

经过认真调查分析后认为,在不需要大量投入的条件下,可以将现在的车辆逆时针方向行驶改变为顺时针方向行驶,减少单行道行驶过程中车辆左转弯等候红绿灯的时间,减少冲突点,增加行车流量,促进车辆畅通。为调整好车辆行驶方向,以达到车辆通行的最佳效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改变车辆行驶方向的准备工作。以前没有实行车辆单向行驶,将要准备实行单向行驶的城市,在制定单行道规划时,要大力推行车辆按顺时针方向单向行驶。已实行逆时针方向行驶的地方,要改变其行驶方向,按照车辆顺时针方向行驶路线调整行车标志,包括红绿灯、行车指示标志牌和标志线,将车辆由原来的逆时针单向行驶改变为顺时针方向行驶。人们已经形成了行车习惯,改变有一定难度,调整前,要制作明显标志,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司乘人员告知,让人们作好改变习惯的思想准备。调整时,还应组织交警在相关路口作一定时期的值勤,以保证人们调整行车习惯。

其次,改善适应右转弯行驶道路设施。许多中小城市的十字路口绿化带或其他隔离带设计过长,在左转弯和直行车辆遇红灯停车等候时,迫使本来可以顺畅通行的右转弯车辆被迫加入停车等候的行列。正确的做法是将十字路口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或其他隔离带缩短10―20米,扩宽交叉路口的喇叭口,在左转和直行车辆排队等候红灯时,保证右转弯车辆通过右边的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组成的宽阔路面顺利通行,避免右转弯车辆加入停车堵车行列,减少不必要的行车冲突点。

再次,调整单向的公交车行驶方向及停靠站点。已实行车辆单向行驶的地方,其公交车辆必然也按逆时针方向单向行驶,其停靠点及其相应设施自然也要按逆时针方向安排。实行车辆顺时针方向行驶以后,要相应调整公交车辆行驶方向,对公汽停靠站点进行相应调整,包括停车路面整修、站牌布置、候车亭修建等,以适应公交车辆顺时针方向行驶的站点停靠需要。这样,改变车辆单向行驶方向,就需要增加一定基础设施投入,但是,从长远、综合起来考察,这种少量投入还是值得的。

最后,因地制宜确定行驶方向。城市道路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各有其特殊性,各地在制定车辆单向行驶规划时,要因地制宜,以适应当地车辆行驶需要,方便车辆通行,有利于节约时间和能源,确保行车安全为基本原则,科学调整单行道车辆行驶方向。

四、调整行驶方向的优越性

车辆单向行驶的行驶方向由逆时针调整为顺时针方向,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其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节约行车时间,增加交通量。单向行驶的车辆统一调整为顺时针方向以后,由原来的左转弯行驶变为右转弯行驶,根据车辆由某个点出发必定回到原出发点的规律,可以减少车辆在3个十字路口的冲突点,避免了左转弯等红绿灯或左向绕行环岛的时间。每辆车环绕一周所用时间减少了3―6分钟。

实行顺时针方向行驶后,所有环绕行驶的车辆再不需在十字路口排长队等候,尤其是在车辆高峰时段,车辆右转弯顺畅通行,从而加快行车速度,避免交通堵塞。

其次,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实行顺时针方向行驶以后,每辆环绕行驶的车辆按照右转弯顺利通行,减少了在十字路口等候的发动机工作时间,减少了停车重新起步的燃油耗费。按照前面的统计方法计算,一个单行道全年要多浪费144万公升燃油,若按当前平均每公升汽油6元计算,全年可节约燃油费用864万元,全国的单行道就会节约巨额的燃油费用,降低了车辆的行车成本,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在调整车辆行驶方向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增加一定的公共建设投入,这些较小的公共事业投入,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再次,增加安全系数。实行顺时针方向行驶后,减少了车辆通行的冲突点,通行更为顺畅,安全系数大幅增长。环绕行驶的车辆右转弯顺畅通行,车辆之间的行驶间隔相对均匀,与左转弯等候红绿灯停车后集中通行相比,既顺畅又安全。

篇10

【关键词】民用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章编号:

尽管过去30年推广一系列被动式太阳能应用实验模式的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促进理性意味着解决重点建设的住宅能耗,而且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现有的和新的家庭在民用建筑方面应用太阳能技术不是很普遍,状况也不是很好,因此,太阳能民用建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在旧住应用太阳能技术,对太阳能进行改造并与新建筑广泛结合。

被动式太阳能的概念

使用太阳能建筑,可以分为直接使用(被动式太阳能)和间接使用(活跃的太阳能使用)。 直接使用(被动式太阳能)意味着没有风扇,水泵、太阳能、存储、收集和再分配系统复杂控制系统的帮助。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是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没有或很少使用建筑物能源,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筑组件适当治疗,自然的方式对太阳热能进行使用。这个太阳能的使用以达到加热或冷却直接辐射、对流和传导。

影响被动式太阳能民居建筑的主要因素

(1)被动式太阳能民居建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适用于自然环境,并能够充分挖掘自然环境潜在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影响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解,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地形和其他因素。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受地理纬度的影响

在决定该地区纬度太阳仰角和不同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也影响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收集太阳能的强度、太阳收集器的有效辐射面积。在阳光的光强度相同的条件下,有效收集器面积越大的收集器,收集器更多方向垂直于太阳辐射通过收集器的有效横截面积区到达收集器区。换言之,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地理纬度能够影响太阳能电池结构的效率。

(3)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受到地貌特征的影响

地面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会随地形的变化,称为这里指的是地面坡度和方向。每单位面积垂直于表面的太阳辐射吸收太阳的光比其他任何表面倾斜的吸收更多的阳光。在早上,东坡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下午的时候,西斜坡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阳光相对平坦的地方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同一场地上收到的数量会影响气候的温度,进而对太阳能住宅室内温度造成影响。

三、被动式太阳能在民居建筑上的应用

被动式太阳能供暖技术的三个元素:集热,蓄热以及保热。重墙(混凝土、石材等等)。良好的再生性能,能有效地抑制波动在夜间或阴雨天。在室温下,在利用太阳能的应用方式如下:

1)直接受益的应用

直接受益于被动式太阳能住宅供暖技术是最简单的形式,是最接近普通住房的形式。南向房间大窗户可以看到直接受益于太阳的房间。阳光照射在冬天,室内地板的大窗户,墙壁和家具,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可以吸收和转化为热量,所以,他们的温度、太阳辐射可能反映了一小部分的内表面的太阳辐射的吸收过程。地板、墙壁和家具,对流和辐射热量的温度的热空气室,达到加热的目的,另一个部分的热量储存在地板上,墙上,然后逐渐释放到晚上,为了维持一个恒定的房间的温度。天在室温下,以减少波动的厚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如:石材、混凝土等。此外,窗口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关键是需要配备一个合理的热窗帘直接来自太阳的房间窗户比墙壁选择受益。窗墙比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房间热太阳辐射,这也增加了内部和外部热量交换。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提供了窗口大小没有太大,不超过0.35。但这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保持室内高温加热装置。主要依靠太阳能加热时,温度相对较低(约14℃),南向窗墙比增加到0.5的室内热状态更好。

再生蓄热墙的应用

蓄热墙由法国科学家Trombe(特朗勃)最初的设计,这也是已知Trombe墙。通过热虹吸管原理,使用天然热水或热空气循环从这些墙加热,减少系统的负担。传统厚墙吸收吸热墙再生方法,有更多光图像和高热效率可以更主动地适应气候变化。

它的工作原理原则是Trombe墙住宅砖墙,顶壁和底壁与通风的洞,保护玻璃和夹层玻璃覆盖前面的收集器的气隙。当天气转凉,复制收集器墙是由再生玻璃吸收太阳辐射对流收集器的墙面墙的表面之间的收藏家和蓄热空气,收集器和蓄电池通过空气加热的内壁上部和下部之间的空气对流室和热空气喷口的房间为了达到加热的目的。墙热惯性使用它能够收集太阳能辐射热室。新鲜空气从外面进入室的底部,惰性材料吸收太阳的热量加热进房间后,这房子里的热空气循环。此外,白天吸收集器的内壁部分关闭侧壁的内侧壁存储的存储的热量吸收,一夜之间的内壁表面自然对流和辐射热进入了房间。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通过所以空墙热能量直接释放到室外,防止热量进房间。然后从北墙和风景如画的凉爽空气在内部,自然冷却的效果。墙壁和其他手段可以一起使用为节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中空玻璃的使用,改变壁腔控制风扇的流量和热吸收好,水是用于存储热等等。

3)额外的阳光房类型和模块化应用

额外的阳光房在主楼南方实际上是一个额外的玻璃温室。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的阳光房是一种被动式太阳能房子直接受益形式(温室)和蓄热器的集合墙(内部和收藏家蓄热墙背面)。额外的太阳能收集和房子蓄热之间,从主墙将由玻璃墙分隔太阳能集热器住房蓄热器之间的投影墙,一般打开门,窗口或发泄,额外的阳光。所以说温室效应,附加阳光房内部的温度总是高于室外温度。因此,额外的空间,以适应太阳的住宅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热量,还可以作为缓冲来减少住房的热损失。在冬天,当室温高于住宅相邻太阳的温度由一个额外的门、窗或通风口高,阳光的额外的热量通过对流室相邻剩余时间关闭门、窗户、或通风口。结合各种被动加热技术结合了不同形式的对方,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温效果。

四、加强民用住宅使用被动式太阳能供暖技术应用

1)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地源热泵作为辅助热源辐射相结合

为了达到舒适的被动式太阳能房屋住房,和更好地工作只有设计是不够的。辅助热源应用程序也被动太阳能房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室外温度较低或连续阴天,它应该有一个辅助热源提供热量,保持室内温度。目前,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还可以与地源热泵、地源热泵使用第一个水加热和水预热、加热、太阳能热水通过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然后通过毛细管通道:当太阳的余热产生热水系统,您还可以通过地源热泵系统存储过多的热量。

2)注意处理外部绝缘结构

其中屋顶是最大的热损失,占30%的总热损失的40%。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的屋顶,一个斜屋顶,屋顶平台,虽然或多或少地绝缘,热的效果仍不理想。在寒冷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房子屋顶平台面板一般蔓延100毫米厚180毫米厚聚苯乙烯板或珍珠岩袋;斜屋顶放置80毫米厚聚苯乙烯板或100毫米厚矿棉板吊顶在房间里。所不同的是,根据计算得到的区域。尝试增强隔热效果,减少能量损失和浪费。

3)完成确定房子的位置和布局,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

阳光房南东或西小于15度,这样你就可以确保整个供暖期南房间,充足的阳光,但是也避免过度的阳光。除了积极的方向发展,以避免阳光房的高度之间的大楼前面封锁,和建筑的距离的两倍多,太阳是适当的。在被动式太阳能房子里,南墙是一个主要的内部组件的太阳能收集器,面积越大,可用的更多的太阳能。因此,阳光房扩展最好是长方形的形状,这一变化将不会出现在墙上打孔,避免太多不必要的阴影。不应影响斜屋面的长度屋檐小时的阳光,参照当地住房建设标准。室内空间的安排应该根据特定的用途。

五、结论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住宅设计应用被动式太阳能供暖技术,并了解了被动式太阳能在民用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住宅供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最后, 为解决由于缺乏太阳能由于连续降雨的缺陷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提高住宅建筑和装饰材料构建信封合理位置和内部结构减少热损失和最大化太阳能接收器,从而提高被动太阳能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丛书——太阳能卷.[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0)

[3] 徐伟,郑瑞澄,路宾主编.太阳能建筑应用发展研究报告.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

[4]彭瑛.民用建筑太阳能的利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