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污染带来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噪音污染带来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程爆破;环境污染;控制分析
工程爆破过程中,产生的爆破飞尘及爆破噪音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生态社会的提倡下,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度提高,因此,对工程爆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如何在工程爆破过程中将环境的污染控制降低到最小,爆破结束后对已经污染的环境进行整治成为爆破工程师们最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爆破生产污染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各项污染控制方法,最终提高环境质量。
1 工程爆破中主要的环境污染物
1.1 粉尘
爆破中会产生粉尘,粉尘与有毒气体结合形成的污染物是导致肺病的重要元凶,其中直径为10μm的粉尘颗粒是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部分。我国工矿业一年的废气排放量多达2000亿m3,其中粒径小于10的粉尘个数占总量的90%以上。工程爆破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它在气流作用下会飘散在空气中,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并且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阻碍农作物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中某些粉尘还会给农作物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1.2 噪音
噪音能够令人产生烦躁,是将所有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进行组合,令人产生烦躁的声音系统。事实上,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不亚于粉尘,人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噪音环境中,会导致精神弱化,听觉敏感度下降,同时还会产生耳鸣、头痛、记忆力减退、心脏加速、血压升高等症状,此外,噪音对人体造成的心理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人在噪音中容易产生疲劳、烦躁、易怒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1.3 毒气
工程爆破中会产生有毒气体,包括CO、NxOy,这些气体是造成化学污染的元凶,一旦流散在空气中,会导致酸雨形成,无论对人还是对植物都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并且酸雨会造成房屋的损害对人类生存产生直接影响。
1.4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气体,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本身无毒无害,但随着温室效应的日渐严重,人们对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倍感担忧,全球温度增高下,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因全球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变化使得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含量所带来的危害,并且该形势的变化日趋严峻。
2 工程爆破中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方法
2.1 控制规模,源头上控制污染
针对工程爆破而言,爆破面积的大小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爆破规模无论大小,都会对周围环境带来污染。爆破过程中机械尾气的排放、机械噪音、钻孔噪音,爆破过程中的地震波、冲击波、飞散物及爆破所产生的有害企业都会都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爆破工程过意强大,能够耗时大量时间,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就更加突出。此外,大规模的爆破耗费时间长,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因而,爆破方案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意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控制好爆破规模。当遇到较大规模的爆破时,可采取化整为零,小批量地实施爆破。此外爆破过程中应当控制好爆破的总装药量,该做法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好污染。但是,爆破过程中,如果将大工程爆破进行分割爆破,会拖延工期,鉴于此,爆破规模的确定前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选取最优的爆破方案。
2.2 从技术手段控制环境污染
爆破工程所造成的污染已经因此当前重视,采用何种工艺、何种技术手段是当下爆破工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不少爆破单位进行研究、考察。针对大规模的工程爆破而言,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都需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方案设计中,采用多种评估方案。当前,不少爆破单位采用新技术手段控制环境污染,具体而言,用秒延期、半秒延期或毫秒延期电雷管控制起爆的总装药箱,在装药的填塞结构及技术中采用间隔式、水包式的装药方法,最终采用综合立体降、防烟尘措施,转变之前的被动控制,积极主动的进行消防。楼房控爆拆除时,需要在楼房上放置大小水箱,爆破时,对相应地起起爆网络段实施爆破降尘,据实践证明,该爆破方法相当有效。
2.3 从爆破环节上控制污染
针对城市中的工程爆破而言,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爆破工作,危险性大于一般的工程爆破。因此,城市工程爆破需要动用机械设备、雷管及炸药等。可以写这些都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带来噪音及粉尘污染。鉴于此,实施工程爆破,需要对爆破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从,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针对方案设计而言,应当做到精心、精细,避免设计方案的粗制滥造,设计工序应当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需要考虑到重要的保护措施,做到少污染、少噪音。
2.4 采用微差爆破
微差爆破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爆破技术,又被称为微型爆破,采用的技术主要是按照微秒级的时间进行间隔顺序爆破。微差爆破的准确控制,能够以最大能力去降低爆破所带来的污染和危害。针对微差爆破而言,微差间隔的时间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所以爆破中控制好间隔时间,一般而言,利用微差爆破需要依据实践对比盈利波叠加原则及最低爆破地震效应原则。具体而言,合理的起爆时间间隔需要和起爆产生的地震效应及时间隔开,该做法能够在根本上降低地震效应,还能降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
3 结束语
工程爆破中控制爆破污染是当今及其重要却未引起重视的重要课题,但工程爆破引起的环境污染已经影响道路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在今后应当加强爆破的技术投入,降低污染。虽然,技术的投入会增加爆破成本,但为人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李存国,郭建波,张云鹏.工程爆破环境污染的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J].湖北农业大学,2010(7).
篇2
【关键词】燃气轮机;发电机;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燃气轮机发电产业得到了极快的发展,然而,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燃气轮机机组在运行发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污染问题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解决。这就使得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所产生的噪音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周围的环境。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需要对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产生噪音污染的种类以及噪音传播的途径进行密切的分析,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以保障我国燃气轮机发电产业的长远发展。
1.燃气机组发电过程中噪声的分类
燃气机组发电过程中的噪声主要分为三类: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发电机、变压器产生的磁场噪声、空气噪声。①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当燃气轮机在运转过程中,设备各零部件之间相互撞击、磨擦产生的机械作用力产生出来的噪声。②磁场噪声。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器设备开动时由于磁场作用造成的磁场噪声。③空气噪声。燃气轮机主辅机通风口、排风口产生的空气噪声。
2.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噪声污染的控制措施
要想使得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要利用政府干预手段来对燃气轮机发电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可行性控制,其次就是要在相关的企业技术上进行改进,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防治噪声污染。就从这两方面来说,其主要的控制措施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2.1加强政府干预力度
政府要积极的采取干预措施,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可行性评估,并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对燃气轮机发电产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降低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发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污染。国际上针对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运行进行了标准性的规定,限制了燃气机轮机组在发电运行的过程中所能够产生的音量,将其控制在可行性的范围之内,以抑制噪声污染的出现。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这种规范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以期能够更好的对燃气轮机机组在发现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进行控制。
我国根据国际制定的噪音控制条例,政府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也建立了适合我国燃气机轮发电机组噪音污染控制的有关法律规范,在法律中明确要求所有的燃气轮机发电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中所规定的范围进行选址,而在建厂时,也需要向当地的相关环境保护部门上交报告,列出其对噪声控制的有效措施,以保障在后期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既定措施对所产生的噪音进行控制。
政府必须加强对燃气轮机发电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制定专门的噪音控制条例,相关的企业要严格按照既定的噪音控制措施来进行建厂工作,在建厂之前,企业都要出具一定的可行性报告,政府在对其可行性报告与实际的建厂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性分析策略,预测企业在建厂运行之后,所能够产生的噪音污染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对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运行中可能产生的噪音污染问题进行控制。
另外,针对企业自身来说,其所选的厂址应该在远离居民区的地区,最好是在郊区附近,这样能够减少噪音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如果厂址不得已建设在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就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对产生噪声较大的大型机械的使用,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噪声,从而可以有效的保障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2.2控制噪声污染的技术措施
噪声产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对噪声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对噪声传播的途径以及噪声传播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吸声、消声、隔声以及减震这四个来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来加强对噪声污染的控制,以保障企业的发展。下面就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噪声污染控制分析:
首先,在燃气轮机机组上实施降噪处理。可以在燃气轮机进气管上以及排气管上安置相应的消音器,要注意选用性能稳定以及消音效果较好的消音器,采用这一方法对燃气轮机机组发电噪音进行控制,可有效的降低噪音的音量。
其次,在燃气轮机机组上加装含有隔声罩的箱体。在箱体内壁上涂上适量的阻尼层,同时在箱体内部装饰吸声材料,注意箱体的密封性。合理设计箱体内壁的共振控制区。
2.3传播途径上采取降噪措施
如果由于技术或者资金的原因使得一些企业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在燃气轮机机组上草去降噪措施时,就必须要在传播途径上采取降噪措施。企业也可以在厂址四周加强绿化建设,营造绿化带,这样也可以起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如过上述的方法仍然不能十分有效地控制燃气轮机机组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就需要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上采取措施进行噪声控制。
2.4接受点上采取降噪措旋
一线操作员工在现场工作时,一定要进行自我保护企业也应该加强安全保护宣传,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并派出监察人员,实时留意员工工作的环境,按时及时地向员工发放耳塞、头盔等降噪防护物品。避免由于噪声污染而给员工带来的诸如神经系统、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等造成的伤害。
2.5在声源上采取降噪措施
企业应该注意在原材选取上,特别是固体材料的选择上,应时刻严守质量关,尽量选择那些质量好并且具有防振功能的材料。这样可以降低由于固体震动产生波动而随之带来的噪声污染。定期检查轮机机组的齿轮,检查齿轮内是否有异物进入、是否发生变形。因为齿轮在运转下也会产生噪声。另外,企业也要随时检查燃气轮机轴承的,选择适合的剂,确保轴承滚珠、滚动和滑动并定期清除轴承内的异物。
3.结语
燃气轮机机组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对周围的环境,尤其是距离燃气轮机发电厂比较近的居民区,以及对燃气轮机的操作人员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环境噪声问题非常的突出,需要我们越来越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噪声问题,采取各种有效而合适的措施,使机组近、远场噪声级控制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以内。 [科]
【参考文献】
[1]朱俊.交通噪声污染及其防治[J].交通与运输,2009(01).
篇3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污染;环境问题
一、城市环境和资源的压力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跟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密度成正比,因而,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也接踵而来,加上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猛增的人口,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升级的消费,都带给了紧张的城市环境和资源更重的压力。
(一)大气的污染和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的约有100多种。主要由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引发,后者更甚,特别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死带来的。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1、工业:工业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因为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性质复杂,种类繁多;2、交通运输:尤其是城市汽车,数量多又集中性强,它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对人呼吸器官直接造成很大的危害,严重污染城市空气,是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3、各种喷雾剂,新增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造成空气污染(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等)。城市化日渐加快,相伴相生的工业、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迅速,这些发展就导致了更多空气污染。当污染物:大量的废气、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臭氧等被排入大气中后,空气的质量就受到了严重的破环。
(二)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涉及如下三点:
1、工业废水;2、生活污水。生活排放污水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有资料显示,有一半的废水是生活排出的;3、农业中用的化肥、农药,通过雨水进入到到河流中后,使地表水受到污染。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我国城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中的污水每天至少有l亿吨。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已受到污染,全国不适合鱼类生存水占到1/3,不能用于灌溉的占到1/4,严重污染的已达到了90%,有一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40%的水已不适合饮用,甚至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导致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的罪魁祸首。
(三)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涉及到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另外,也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物。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后才能丢弃,否则就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固体污弃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被废弃的某物品有可能是废物,但如果转换一定条件,废弃物也能变为资源。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就是利用废物的这个双重性,使固体废物减量、无害化,并且变成资源。对于不能利用和一定会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
(四)噪声污染
噪声一般可分为高、低两种。一般而言,低强度的噪声对人体是无害的,而且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高强度的噪声则会对人体有害,使人疲劳,情绪低落,甚至引发疾病。高强度噪声,无论是对人的听觉、视觉、智力还是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有伤害。高强度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现代交通工具、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文体娱乐场所所带来的喧闹声等。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音污染已发展为城市污染的严重灾害之一。城市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数量的猛增。
二、防治污染的举措
(一)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当在维持现有城市的能源与交通状况的前提下,找出危害广,影响大的最严重污染物,以便能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理。城市规划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1、合理工业布局;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3、绿化造林
(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生活污水主要是有机物的污染,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就没那么简单了。虽然每个城市水污染的程度各异,但仍可普遍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防治:1、提倡节约用水,对废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实在不能用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水管道中;2、划分区域用水,在污染严重区域开办废水处理基地,尝试多种处理方法,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净化水,严格杜绝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倒入江河湖海中。
(三)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计划
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填埋,另一种就是焚烧。虽说目前,我国填埋生活垃圾已经发展到稳步推进的阶段,但实施填埋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土地资源,确保最大限度的减少填埋场的污染和浪费,变填埋气体为资源。焚烧垃圾主要适用于可燃垃圾,东部沿海城市因其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就决定了焚烧处理会慢慢演变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四)综合整治和规划噪声污染
篇4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噪音;防护措施
1 手术室噪音形式
1.1 人为噪音 人为噪音一般是指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和患者发出的谈话、以及叫喊声[1]。在手术室中,一些医护人员不重视保护其安静的氛围,经常无视患者的存在而大声谈笑闲聊,造成环境嘈杂混乱,影响患者休息;患者由于在手术过程中承受不了异常的痛苦也会发出、叫喊声,这些噪声会大大分散医护人员的注意力,影响手术操作[2]。
1.2 非意识性噪音
这种噪音是人们无意中制造出来的,现在医护人员随身携带手机已经司空见惯,科室之间安装固定电话也是普遍现象,来电时间谁也无法预料,因此不定时的铃声就成了影响患者和手术室护士的噪声来源,极易让护士产生烦躁情绪,降低护士的工作效率。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噪音污染,在手术中使用麻醉呼吸机、监护仪、电动负压吸引器、电刀、电凝、麻醉报警器、麻醉排污系统、电钻、空调等发出的各种声音,以及来往人员的脚步声、开关门声、推动机械、椅子的声音等。
1.3 外部噪音
手术室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周围建筑发出的声音也是一种噪音,例如,建筑施工、交通车辆等,与医院的选址有很大的关系[3]。
2 手术室噪音的危害
2.1 对护士心理、生理的影响 手术室的噪音会使医护人员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加强人体应激反应,导致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对噪音极度敏感,影响工作质量。资料记载,噪音分贝达到60以上的能够增加血浆17-羟皮质类固醇50%左右的浓度;90分贝以上的若持续时间在30 min则可能会增加尿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噪音分贝达150以上甚至会影响个人性格变化,降低智力和适应能力,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2 对人体器官的影响
人体入睡后,45分贝的噪音可能会使10%~20%的人惊醒;70分贝的噪音会增强血管的收缩性,加快心率,使血压上升,个别人员还会引起室颤。手术室护士长期在手术室中观察护理患者,一直生活在持续噪音环境中,可能会影响听觉阈,甚至损伤内耳、致使听觉丧失;中度的噪音会使护理人员产生紧张、烦躁情绪,有些人还会引起头痛、易怒和疲乏等状况,对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极为不利[4]。
3 防护措施
3.1 减小噪音污染 医院应该精心保养手术室的相关设备,定期对呼吸机、检查麻醉机、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仪、高频电刀等设备进行检查,及时整改故障,避免报警系统连续作响而增加噪音;在手术中操作各种设备时尽量小心轻放,减小干扰。
3.2 做好医院的防污工作
手术室内不安装固定电话,将其设置在护士值班室内,并禁止携带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进入手术间;在医院加大严禁制造噪音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宣扬噪音污染的危害,呼吁医院工作人员树立噪音防护意识,保护自我也保护他人;采取隔离噪音措施,创造安静的手术室工作环境。
3.3 加强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士应该培养轻声细语的习惯,不在手术室中打电话、不高声喧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在拿放手术相关器具时举止轻巧、稳当操作,避免动作过大发出噪音;对于外部环境产生的噪音,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例如,关上窗户、带上耳塞等[5]。
医学的不断发展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即着眼于患者,又着眼于自身,正确理解和识别噪声源,制定并实施消除或减弱声源、控制应激反应的措施,有效防范噪音污染,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满足手术室的工作需要,为医务人员和患者创造一个整洁、清新、安静的手术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段素芝,杨素霞.基层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护理研究,2008,(12):1106-1107.
[2] 马海春.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因素及自身防护措施.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0):1273-1274.
[3] 刘志云,李春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0,(29):96.
篇5
【关键词】矿山工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
1前言:
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性的大问题。人们从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中充分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也难以协调发展。“人口、发展与环境”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矿物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从石器时代一直到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与矿物资源利用水平的飞跃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需求量大大增加,从矿物的开采、加工到使用,无一不如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矿物开采与加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这与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2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危害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随着大规模探矿与开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一般矿山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开采矿石。而一些现代大型联合企业除了开采矿石外还要进行选矿、冶矿生产,同时还设置建筑材料、化工、炼焦、烧结、发电等辅助生产过程。在探矿阶段,砍伐树木、大兴土木、道路建设是最常见的大规模开发活动;燃料的使用常常导致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开采过程诸如卡车的使用造成严重的噪音;勘探活动使用大量的油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采矿和选矿过程中排放的废石堆和选弃的尾矿,加上矿产选冶、加工过程中生成的废气、废水、粉尘和废渣等等一系列破环环境和威胁人类健康的因素全部显露。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又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甚至有的还因此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
3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整治措施
矿山污染的危害相当严重,不论是对人类、对环境还是对生态系统,它的破坏力都是不容置疑的,既然如此,就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整治。
3.1空气污染的整治措施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大气环境,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途经进行:
3.1.1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净化有害气体、清除有害粉尘。净化气体主要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转化法、燃烧法和冷凝法;防尘技术有湿式凿岩、干式凿岩捕尘、喷雾降尘、密闭抽尘、通风除尘、锚喷防尘、荷电水雾除尘等。
3.1.2工业合理布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厂尽量设立在郊外等远离居民的地点。选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
3.1.3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3.2水体污染的整治措施
水资源是分布最广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水体的质量。为了解决矿山废水造成的危害,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严格控制废水排放,减少废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2.1改革生产工艺,尽量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如选择污染程度小的选矿工艺,可大大减少选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
3.2.2提高废水循环率,降低单位产品排污量。如矿山电厂、压气站用水和选矿厂废水的循环利用。
3.2.3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废水回收处理,利用其有用元素及能源物质。如铁选厂废水循环利用,可以回收废水中的药剂及有用矿物。主要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发、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
3.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整治措施
固体废弃物不同于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它污染慢但是很稳定,所以对待它一定要采用更加谨慎的态度。矿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但是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措施可以从尾矿库和排土场下手:
3.3.1强化管理,实行严格的法规控制。如应注意尾矿库的选址,在满足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尽量的选择在荒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注意尾矿的排放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注意排土场的地址选择,应选在山坡、山谷的荒地,尽量选在居民点的下风地带,防止风尘污染居民区。
3.3.2废物直接利用。如采取回填方式,将自产的废料填回地下采空场。既可以消除隐患,又可以处理掉固体废弃物。
3.3.3实行资源化,开展综合利用。如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提取有用的元素和能源物质。
3.4噪声污染的整治措施
噪声污染是贯穿在整个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带来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应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减小这种污染。
3.4.1采用先进技术在声源处降低噪音。主要对风动凿岩机、凿岩台车、风机、空压机、破碎设备和磨机进行噪声控制。
3.4.2将厂址选在离民居较远的地方。
3.4.3扩大绿化面积。在减轻空气污染的同时也可以降低噪音污染。
4总结
矿业的发展带来的危害远不止这些,但是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文明必须的物质基础。所以矿业环境的治理工作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转化观念、转变思路,发展经济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社会生产力发展必须与人类生存环境协调一致。地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征服”和“战胜”,而是要精心的呵护。在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前提下,全方位地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开创新局面,迸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曾抗美,工业生产与污染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6-7.
篇6
关键词: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城市环境噪声首先是噪声的一部分。从物理学意义上来讲,噪声是一种不同声源的无规律混合的振动,其频率和振幅具有复合性和无规律性的特点; 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凡是人们所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妨碍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声音都可称为噪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活动产生了过多的声音,包括正常的工业生产噪音、生活噪音和建筑噪音,也包括不良好的商业活动经营方式,使得城市充满了各种机器噪音、鸣笛声、音乐声、卖声等生源。城市环境噪声已然成为城市环境中的普遍问题,成了噪声污染。噪声污染同时具有污染范围广、影响时间长、对居民影响直接的特点,为居民反映最直接的一类环境污染,有关噪声的环境投诉事件占到环境投诉的50%以上,居环境投诉事件的首位[1]。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并称为城市环境的三大公害[2]。
一、噪声来源及危害
(一)噪声来源
城市环境噪声即城市噪声污染,污染源可分类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区生活噪声和施工噪声,城市声环境也可以分类为城市区域声环境、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等。
据文献报道,我国城市噪声源中,(1)30%以上来自交通噪声(国外统计资料交通噪声占70%)[4],噪声源是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由于机动车辆数目一直在急速增加,道路交通噪声成为影响最广泛的污染。(2)在工业噪声和施工噪声约占我国城市噪声源的27%,主要来自生产过程和市政施工中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等[4]。(3)社区生活噪声在城市噪声中约占40%左右,包括流动叫卖、商业经营活动、户外儿童喧哗、汽车的启动、家用电器等。
(二)噪声危害
城市声环境是人居物理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物理污染,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公害之一。噪声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均构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频率、强度及暴露时间。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主要是听力损伤,包括暂时性听阈偏移(听觉疲劳)、永久性听阈偏移(噪声性耳聋)和爆震性耳聋;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的危害包括:噪声会使人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肠胃病和溃疡病等生理疾病;同时也会影响人的注意力和工作效率。研究表明[3]噪声超过85dB(A),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专心工作。噪声也会对动物的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内脏系统造成病理性病变化,噪声对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噪声还会影响到仪器设备和建筑物,当超过150分贝时,会严重损坏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元件,超过140分贝,对轻型建筑开始有破坏作用[5]。
二、噪声防治措施
噪声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听力的损伤、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要预防和控制噪声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构成噪声污染有声源、传播途径与接受器三个要素,控制噪声污染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在声源处抑制噪声,降低声源噪声级,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对噪声传播途径加以控制,这是噪声控制中的普遍技术,包括隔声、采用多孔吸声材料等措施;对接收器的保护,对于人,可佩戴耳塞、耳罩、有源消声头盔等,对于精密仪器设备,可将其安置在隔声间或隔振台上。
(一)法律法规标准
1.要积极的制定和完善强制性的城市噪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彻底的落实,这是改善城市噪声污染的关键性措施。制定了噪声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2523-2011)、《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90)、《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完善的、分工合理的道路系统是整个城市区域具有良好声环境的前提。
2.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噪声污染行为。(1)强化车辆监督管理力度,针对不满足城区行驶噪声要求的车辆,必须禁止使用和销售,并且还应当加强城区报废和清理执行力度。及时对破旧机动车和高噪声机动车进行清理,使噪声能够在根源上得到控制。(2)对城区商场以及娱乐中心等噪声根源进行强化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商场和娱乐中心进行检查,对违规情况必须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地区进行重点监管,甚至还应当通过强烈手段控制音响大声叫卖等情况,并鼓励他们尽可能通过文字、媒体等方式来进行广告宣传。(3)针对交通噪声污染,则可通过实施限时、限行以及限速等方法来缓解交通噪声污染。(4)工业噪声则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力度,严格执行噪声排放标准,对超标的工业企业,必须进行及时整顿处理、整改,从声源上控制噪声污染。
(二)技术手段
1.源头控制噪声源,提高建设标准。(1)对道路交通进行优化和调整,使道路交通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改善,提高利用率,减少拥堵带来的噪音量。加强对原有道路的路面使用新材料扩展和改良,降低机动车的摩擦噪音,有效控制机动车启动频率噪声。加强绿色防护栏或隔音挡板的建设,在原有的敏感建筑物以及道路之间,加注绿色防护栏或隔音挡板,使城市污染能够得到控制或者有效隔离。(2)对城市内的建筑工地,进行有效管理,从施工时间、施工过程中降低噪声源的产生和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传播途径:增加传播距离、增加吸能屏障。(1)声屏障技术在降噪应用中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了避免和减少交通噪声的干扰,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声屏障、障壁建筑物和优化的土地使用规划来达到降噪的效果。控制噪声就是在噪声到达耳膜之前,采取阻尼、隔声、吸声、消声器、个人防护和建筑布局等措施,尽量减弱或降低声源的振动,或将传播中的声能吸收掉,或设置障碍使声音全部或部分反射出去,减弱噪声对耳膜的作用,以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6]。(2)这就要求采取合理的方案对噪声进行控制,包括声屏障、隔声窗、绿化林带及功能置换等,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措施或几种措施并用,以达到降噪的要求。
3.从接受端降低和隔离噪声,保护受体正常功能。(1)单体建筑设计和技术措施,从声环境质量考虑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物的设计,乃至建筑物护结构材料和构造,都可以防止或减弱噪声干扰。(2)合理规划、布局。针对容易造成城市噪污染的企业,应当采取“退二进三”“出城入园”的方式来进行整体规划,同时分层次、分时段、有重点、分区域的进行改造、搬迁或停产、关闭,同时各规划部门还需对交通干线以及建筑物之间设置合理的防噪声距离[7]。
三、结语
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污染源,其对城市环境、居民健康等都存在明显的影响。根据城市噪声污染特点的分析,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从最初阶段将城市声环境纳入城市计划,确定好噪音的控制方式,同时配合防治策略,降低城市噪声污染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力度,缓解噪声污染对城市建设的危害,保障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力度,加强城市化发展中的经济控制,以免影响城市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鹏涛,赵广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大众科技,2011(10):35-38.
[2]耿桦.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防治[J].山西建筑,2007,33(28):339-340.
[3]樵地英.中国城市噪声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技术的探讨[J].能源与节能,2013(04:)81-82+83.
[4]邹飞.我国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控对策探讨[J].北方环境,2011(21):150+163
[5]陈安,汪爱元,肖萌芳,彭艺.城市噪声污染控制实例[J].环境技术,2015(04):23-25.
[6]张艳红,韩少军.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的特征与防治对策[J].环境,2014(07):92-93+102.
篇7
[关键词]内科病房;噪音;噪音污染;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c)-0136-02
内科患者多为年龄较大的患者,大多喜欢安静的环境。但是多数医务人员重视病室的清洁度。而对噪音的危害却往往忽视,医生在进行各种操作时也往往忽略噪音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受。尽管人们认识到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性,但医院内噪音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危害却未得到重视。现就内科病房噪音污染与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 噪音的概念
噪音是指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强度常用dB表示。国际噪音协会规定:日间噪音应低于45 dB,夜间噪音应低于20 dB[1]。
2 噪音的来源
2.1 来源于医疗设备的噪音
2.1.1 治疗车产生的噪音:内科病房各项治疗和操作大多集中在上午。操作过程使用治疗车比较多。治疗车推车过猛过快由此产生较大的噪音。
2.1.2 打印机的声音:现在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普及,各种医疗文件,明细清单,领药单均需要打印而由此产生的噪音。而我们的护理站多为开放式。打印机产生的噪音时间长,并且刺耳。
2.1.3 呼叫铃声产生的噪音:现在病房大多有寻呼系统。上午铃声多为更换药液。呼叫铃声产生的噪音可以出现在一天的任何时候。
2.1.4 监护仪产生的噪音:监护仪的报警声大多数为60~70 dB,有的甚至超过80 dB。
2.2 来源于患者及家属的噪音
由于疾病原因患者经常出现烦躁喊叫痛苦。另外陪护及探视人员不顾及患者的高声交谈,均能造成患者很强的不适感。
2.3 来源于医护人员的噪音
工作人员的说话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噪音。Marie-Chirst-ine Chambrin报道在教学查房时噪音可达65 dB[2]。我国许多医院多为教学医院,进修医师实习医护人员比较多。各种教学查房多,这种噪音对患者干扰最大,这种声音是意外的,变化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并可能具有一定含义[3]。
2.4 来源于周围的污染
若病房毗邻街道,建筑工地,锅炉房等地方均可产生不同强度的噪音对患者产生影响。
3 噪音污染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3.1 噪音对生理的影响
3.1.1 听力:强的噪声可以造成听力受损。强的噪音对听力损害最大。在噪音的环境下听阈提高听力会减退,噪音还可以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聋、耳痛等。耳聋从而造成听力下降。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3.1.2 心血管系统:噪音会导致人体的应激反应。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增加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概率。近年来研究发现噪音与人类缺血性心脏病多种危险因素有明显的关系[4-5]。
3.1.3 神经系统功能:噪音可是人体出现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从而导致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3.1.4 视力:噪声影响听力很常见,长时间噪声还影响视力。多种研究表明噪音可以使人类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延长了识别弱光反应时间;长时间噪音还可以降低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程度。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
3.1.5 消化系统:噪音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可以导致胃肠系统的分泌和蠕动功能发生改变长期接触噪音会出现肠胃消化功能紊乱、胃酸减少、食欲不振、胃排空功能减慢、恶心、呕吐、消瘦、肌无力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安静环境的高很多。
3.2 噪音对心理的影响
首先,噪音对人的认知过程有明显的损害。已有大量的实验证明,在噪音环境里,被试者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噪音对人的思维过程的影响更为显著,它干扰思维的连贯性,降低思维的敏捷性,严重影响人的思维效率。其次,噪音对人的情绪状态有严重的干扰。噪音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危害更直接和明显的表现在对人的情绪状态的干扰上。据Davis等研究,在噪音条件下,人易出现烦躁不安、疲劳、迟钝甚至是严重的焦虑[6]。
上述心理会加重患者的疑虑、恐惧、悲伤、急躁等不良心理反应。同时,噪音引起的应激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并且意外地、不可控的来自设备或其他方面的噪音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状态欠佳,如记忆力不足、判断力变差、敏感性降低、较差的人际关系和情绪低落,有人称之为“衰竭综合征(buroutsyndrome)”[7],而引发差错事故的发生。
4 护理对策
4.1 心理护理
对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医疗设备可能出现的噪音,并说明使用这些仪器的目的。减少患者对这些噪音的应激性。
4.2 医疗设备的管理
治疗车及时维修镐油,推车时应轻;打印机尽量选用喷墨式打印机。打印机避免晚上使用,打印机尽量减少放在开放的护理站;日间多及时巡视病房。晚上输液相对较少护士应做到心中有数降低呼叫率[8]。夜间寻呼系统声音调至最小;监护仪使用时尽量远离患者头部,并将暂时不用的项目关掉,根据病情将报警音量调至最小。
4.3 医护人员的管理
4.3.1 医护人员应做到五轻:说话轻,移物轻,走路,轻开关门,操作轻。
4.3.2 医疗护理操作安排紧凑:教学查房多在示教室进行。病房查房时候教导学生不要随意议论患者病情。夜间巡视病房时减少语言干扰。
4.4 对患者家属的管理
4.4.1 入院时:入院宣教时,告知家属上午各种治疗多病房探视应在下午。探视时禁止大声喧哗。病房内挂安静标识。危重患者置抢救室减少对其他患者的干扰,烦躁患者根据病情使用镇静剂。
4.4.2 失眠时:对失眠患者给予温水泡脚,按摩放松。必要时给以镇静剂。
4.5 科学设计
病房设计有隔音设备,有条件者安装闭门器。病房应远离街道,锅炉房。院内建筑晚上禁止施工。
[参考文献]
[1]李平,冯凤. ICU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A):62-63.
[2]魏金平,张力. ICU噪音污染及护理对策的研究现状[J]. 护理管理杂志,2005,95(1):32-33.
[3]李雯. ICU噪音污染与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52-53.
[4]周正谋. 强噪声短期暴露对大鼠内洋地黄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3(6):341-342.
[5]郭振东,胡济平,李洪娣. 稳态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89,7(6):340-342.
[6]苏晓婷,毛静馥,王永权. 试论噪音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8,14(2):149-150.
[7]魏继承. 手术室及ICU环境的噪声污染[J].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5):311-312.
篇8
关键词:绿色冶金;机械设计;关键技术
引言
近几年来,工业技术取得了一定成都的进步,带动了种类繁多的机械设备。使钢铁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这样的经济发展使建立在牺牲环境的背景下。鉴于普通冶金机械技术对于环境的污染,绿色冶金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应用绿色冶金机械技术不仅能够节约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够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保护环境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选择材料
与传统的冶金机械设计不同,绿色冶金设计技术更加注重材料的选择。首先,科学地选择设计材料能够很好地保证其绿色性,保证减小对于环境的污染。这就要求在选择产品的原材料的时候,应该本着环境和社会的双重效益,选择一些比较容易降解和可以重复使用的材料,这样就能够保证材料的重复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减小对于环境的污染。在传统的冶金机械设计过程中,主要的材料是铁、铜或者一些合金材料。但是我们都知道,机械设备上不仅仅有金属,还会存在一些非金属的材料,只有使用最适合的材料,才能够有效保证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例如汽车的玻璃或者轮胎等,这些材料都是很难重复再利用的,所以对于环境会有很大的伤害。这就要求在设计相关产品的时候,应该注重选择一些对于环境零污染或者污染比较小的材料,坚持使用材料的绿色性,增加材料的可重复利用性,就能够使其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丰收的局面。
二、合理降低排放
绿色冶金机械设计的另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合理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减少废弃物对于环境的污染,从而保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通常来说,冶金机械制造企业会排放出一定的废气、废水以及一些固体的废弃物,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所以很难避免其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冶金机械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绿色设计,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处置废气物。首先,对于处理废气来说,要求企业在排放之前就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排放出来的污染物有毒含量降到最低;对于废水,要在排放之前采取一些净化的措施,通过过滤、沉淀等方法进行处理,在达到环境的基本标准之后在进行排放,保证进入河流中的是符合标准的水;对于一些固体的废气物,一方面企业应该积极进行回收加强二次利用,从而有效减少排放出来的废弃物的数量。同时加强对于有害物质的消除,从而有效避免其对于周围环境的危害。
三、加强整治噪音
在冶金机械生产过程中,还有一重要污染源那就是噪音污染,因为机械在运作时候发出的噪音,会严重影响周围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企业在进行冶金机械绿色设计的时候,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机械运作的减震效果,从而减少噪音的产生。例如,企业可以着重对一些容易产生振动的零部件进行减震措施,可以在发动机中安装一些符合要求的可塑性支撑设备,通过这些隔震性能比较强的设备,从而有效减少产生的噪音。同时企业也应该准备一些性能比较好的消音设备,在绿色设计的时候,注重对于动态性能的把握。在一些齿轮应用比较多的设备上,有规律地进行一些油的日常养护也能够很好地减少噪音。企业还可以对于生产加工机械的厂房进行一些隔音的措施,例如,可以使用一些隔音效果比较好的水泥或者砖,在保证通风性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隔音效果,减少传出去的噪音。相信通过这些减小或者除噪音的方法,会使冶金机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噪音得到有效减少,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其对于周围居民的影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生。
四、准确诊断故障
在冶金机械设计中加入绿色设计的元素,关键的技术还应该包括准确地诊断故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绿色生产的效率。通常来说,从事与冶金机械制造工业的设备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经过长时间的运作后难免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进行保养,提高其利用效率。但是这样的工作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如果设备在较长时间内不能正常运转,那么就会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的现象。所以,开展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在于能够准确诊断其故障,保证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使维修和保养的所花费的资源能够降到最低,既保证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同时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当前,许多企业都看重了绿色设计带来的好处,所以都会比较重视准确诊断故障的环节,想要从这个环节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说,他们的目标得到了很好地实现,因为准确诊断故障,既提高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避免了再次购买造成的资源浪费,对于企业的综合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可以说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这就对于冶金机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重节约成本,更应该把握好保护环境这条准线。通过绿色设计的技术,能够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排放更少的污染物,既能够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避免污染环境,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冶金机械行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更加高效地应用绿色冶金机械设计技术,从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邓蕊,赵士明. 冶金机械绿色设计应用关键问题研究[J]. 河北冶金,2014,02:75-78.
[2]王海港,曹环军. 基于绿色冶金机械设计的关键技术初探[J]. 湖南农机,2014,03:81-82.
[3]马洪伟,许宝玲,王时松,刘晨曦. 绿色冶金机械设计的关键技术[J]. 科技信息,2012,02:355.
[4]杨柳. 基于绿色冶金机械设计的关键技术应用探析[J]. 科技视界,2013,31:253.
篇9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及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的有效管理方式。沥青搅拌站作为路面施工中的关键设备,其生产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各种事故隐患对职工的人身健康安全及环境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建立健全HSE管理体系不仅是对原有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的支持,而且能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阶段,即PDCA循环来运行,通过“持续改进”提高设备全面管理的有效性。
二、对沥青搅拌站安全(S)管理
沥青搅拌站主要有集料系统、烘干系统、除尘系统、提升筛分系统、搅拌系统、拉运系统、沥青加热系统等部分组成,集中了热学、电学、机械学、气路、自动控制等学科,给设备的全面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安全作为一种没有观众的运动,如要控制好,必须从自身与工作环境的关系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查找身边的隐患,认识可能存在的安全危害,评估危害的风险,采取系统的预防方案和制定紧急事故的处理预案。在以前,由于没做好危险隐患的分析和预防措施的制定的工作,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冷料塌方事故、矿车碰人事故、除尘箱着火事故等,给单位带来了损失。为了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降低成本,在对人员构成、设备、施工工艺等诸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各客观因素中找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危险源,针对各危险源预设控制界面和控制点,预先确定实施要点、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对危险源的控制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在不断循环(PDCA)的基础上,实现设备零故障的大目标。
1、建章立制,落实到位。
沥青搅拌站作为一个最基层的班组,强化设备的安全管理,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提出的“十字作业”方针、“四懂三会”、油水“五定”等设备管理制度,做到“五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管理组织到位、规章制度到位、安全措施到位、检查督促到位,建立《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沥青搅拌站安全交底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巡检制度》、《沥青搅拌站搬迁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都是设备安全生产的基础。
从当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设备管理模式来看,无论是RCM(预防性维修管理)还是TPM全员生产维修制,都把设备的重点危险源、危险点的作业过程作为重要控制点,并建立有效的督管机制。沥青搅拌站重点危险源如:搅拌设备中的矿车系统、搅拌系统、输送皮带、自动控制系统等联动部位,对这些重点危险源建立了《日检日保制度》,每天开工前按照沥青搅拌站巡回检查路线图进行点、面检查,对设备的现场安全生产情况作检查,查出的问题立即检修,绝不使设备带病坚持工作。
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必须结合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把科技含量的提高作为有效手段,如在生产中安全用电采用TN-S系统,并对矿车制动部分由以前的电机反接制动改为比较先进的变频制动,这都是沥青搅拌站在生产中的安全保证,大大的增加了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点。
2、加强教育,全员参与。
事故成因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是产生事故的三大原因,安全专家通过分析我国近年来的事故,标明80%左右的事故是由于操作人员违章造成的。
沥青搅拌站作为路面施工的大型设备,复杂环节较多,影响安全事故的因素较多,现场操作作为整个安全生产最重要的一环,所有的工作多都是为了围绕现场操作进行的,所以沥青搅拌站安全生产中必须重视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加强设备操作手的安全技术培训,使他们受到了较好的安全、健康教育,切实增强操作手的安全意识,主动从自我着手,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认识、体验与控制,提高自我安全防护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高就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沥青搅拌站环境(E)管理
筑养路机械在施工中往往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要有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在沥青搅拌站日常维修中经常出现的废弃物,如油手套、废棉纱、变质油等,如果处理不好都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通过HSE管理,制定维修时的污染物处置、处理和排放管理措施,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将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定期对沥青搅拌站进行环境噪音污染、粉尘污染进行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台帐》。
沥青搅拌站作为一个重点施工设备,在生产中,各种扬尘、噪音、废弃物的排放等占用了很大的比例,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环境,加强设备管理,对设备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诊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积极采取新工艺、新技术维修保养设备。对于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装置,应采取消音、隔音、防震等措施,控制和减少噪声、振动污染。例如除尘系统的效果直接影响环境,加大技术改造和维护保养的力度,保证沥青搅拌站的除尘效果,为了恢复BA-1500沥青搅拌站脉冲反吹系统,利用25个手动球阀替代已失效的碟阀,既保证了除尘器的良好除尘效果,又降低了维修成本。在沥青搅拌站的操作维修过程中,存在沥青、粉尘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以及沥青搅拌站在运转过程中厂界噪音,都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影响。如燃烧器转速快,鼓风量大,相应的带来噪音就大,为了达到国家使用标准安装消音器,配备反射式阻声器,使距离燃烧器一米处由110分贝降到92分贝,距离十米处噪音不超过70分贝,达到国家标准。
四、沥青搅拌站生产中健康(H)管理
沥青搅拌站经常是处于噪音、烟尘污染、有害气体的环境下,在这种环境下的操作人员必然身体受到影响,应定期组织操作手进行HSE培训,对操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健康卫生检查,每周进行一次个人卫生评比,不能因为工作、维修环境差,忽略自身的卫生,做到有病提早治理,没病提早预防,可以预防因长期在沥青搅拌站工作造成的职业病,如肺部疾病、耳部疾病等,成为保证职工健康的有利保障。例如粉尘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及一些致癌物质,长期处于粉尘环境中,会导致肺癌、肺病、中毒症状,所以当设备出现故障征兆或发生故障时,必须及时停机修理,尤其对环保设备更应及时修理,否则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健康危害。在操作室设立了一个卫生急救箱,配备常用急救药品,如:创可贴、急性肠胃药、防暑药、绷带等。
沥青搅拌站运行管理中的关系图
篇10
环境刑法中法益的确定对污染概念的影响
环境刑法中的法益,是指环境刑法保护的社会利益。环境刑法中的污染,是损害这种法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环境刑法中,法益的规定性对于污染概念的成立有着直接的意义。
在反对环境犯罪的斗争中,人们首先认识的是环境破坏之后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以人类为中心来确定“环境”的范围而形成的“人类环境”(注:“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大会人类环境会议时提出来的,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转引自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的概念,大致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在反对环境犯罪中需要保护的社会利益的性质。在这个时期之前,主要地是由于工业化的程度比较低,人类关心的主要是如何“合理地”向大自然索取。人们对于自己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改变从而最终给人类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德国在1971年由各方面专家提出的刑法修改建议稿中,“环境保护”的概念也不过是局限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免受环境的危害”这样的认识上。(注:关于德国环境刑法发展的概况,参见拙作:《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第九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原因对环境的破坏,包括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物种灭绝、生态平衡失调等,尤其是通过向自然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形式对环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视。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这些污染环境的后果对人类基本生存环境的威胁,更是震撼了全世界。在这种对环境意义的新认识中,德国刑法学界开始考虑将保护生态学意义上的环境作为自己保护的社会利益。
生态学意义上的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和主体而构成的为生物生存所必要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的总和。生态环境的概念与人类环境的概念对环境刑法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人类环境的概念,人类是可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并且,只要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改变没有直接侵害人类自身的生命和健康,就不会有刑事责任问题。根据生态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则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犯罪将以环境是否受到对其不利的侵害为标准,并且,刑事责任的产生不需要以对人类的损害为必要条件。(注:有关的分析,参见杨春洗、向泽选、刘生荣:《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在根据“人类环境”的识识而确立的环境犯罪概念里,自然环境在实质上并没有成为刑法所要保护的一个自在的和独立的对象。在这种条件下,自然环境受到刑法的保护,其实是以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不受到损害为条件和限度的。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没有受到直接的侵害,或者该种侵害是在人类社会可以忍受的程度之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是不会受到刑法处罚的。因此,在以“人类环境”作为法益的环境刑法中,污染必须达到给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的地步,才能在刑法上被承认,也就是说,才能作为犯罪处理。
在随后的几十年实践中,德国学者认识到,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私和短浅的目光”,(注:德国弗莱堡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艾瑟尔教授:“德国经济刑法的最新发展”(Prof.Dr.AlbinEser,ZurneuestenEntwicklungdesdeutschenWirtschaftsstrafrechts),参见拙作:《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0页。)并不能保护人类社会免除环境犯罪的侵害。一方面,由于人们在没有直接侵害他人生命、健康和财产的范围内,仍然可以不受刑事处罚地损害环境,因此,刑法在保护社会功能中所必须发挥的“禁止性”作用,在人类环境的概念下所制定的环境刑法中,是相当不明确的。人们经常不容易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还是法律所禁止的。另一方面,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也揭示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特别是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现象,(注: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尤其是那些难以自然分解的元素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参见金瑞林:前引书,第12-14页。)使得人类对环境的损害行为实际上可以表现为一个过程。这就是,对环境的损害行为,虽然单个地看可能难以确定对人损害的性质,但是,这些行为不仅可以通过不断地持续地发生而使危害社会的结果得以积累,从而显示其危害社会的性质,更可能通过自然界中低营养级的生物向高营养级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过程,而使损害环境的结果得以浓集并最终在人类身上显示出来。由于这个过程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更由于自然环境被破坏之后恢复的困难性,因此,环境刑法在“生态环境”法益的支配下,对污染的要求可能就会空前地严格:任何改变环境并且可能最终危及人类的行为都有可能被认为是污染。
不过,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所要求的严格污染概念,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人作为环境的产物,不仅要认识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如果完全地不考虑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绝对地将环境作为一个自在的独立的实体加以保护,使之免受人类的侵害,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恐怕不是“零增长”(注:“零增长”的理论是国际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1968年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由于人类与环境系统存在着发展的无限性和地球的有限性这样的基本矛盾,为了防止地球和人类社会的瓦解危机,“必须把经济增长限制到零”。转引自金瑞林:前引书,第35,95页。)的问题,而是负增长的问题了。因为即使人类社会不发展,不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但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对环境造成的损害问题,人类社会即使是向后倒退,也无法解决目前那些已知的环境问题。在德国经济界就经常有人担心,实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会不会危及“德国的经济地位”问题。很明显,不在利用和开发环境的基础上讨论环境问题是没有意义的,现代刑法不可能无条件地支持这样的保护环境的观念。
在这种既要生存又要发展的两难选择中,德国环境刑法目前采取了结合“人类环境”和“生态环境”两方面利益作为自己保护的法益的立场。德国政府在提请德国联邦议会讨论反环境犯罪法的草案说明中明确指出:“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自然生存基础是需要刑法保护与重视的,长期以来,它们一直处在为保护传统的尤其是个人权利的法益的刑法的核心部分,这是不言而喻的。环境的刑事保护不能单纯地局限于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保护,必须同时保护象水、空气和土地这样的基本生活基础,应当将它们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组成部分加以保护,并且将这种生态学的保护利益也作为法益来加以认识。”(注:参看“德国联邦议会公报”(Bundestagsdrucksache)8/2382,第9页。)
德国环境刑法将“人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保护的法益,一方面承认地球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或者说是承认人类有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认识到地球的资源和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或者说是认识到如果人类不把自己损害自然环境的行为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总有一天,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将难以适合人类居住。这种妥协式的立法安排,仍然受到许多德国刑法学者的批评。例如,德国弗莱堡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艾瑟尔教授(Prof.Dr.AlbinEser)就指出,德国的环境保护目前注意仍然主要是环境资源的适度使用和保护资源的再生上,对于维护遣传物质的储备必须保持必要的多样性方面,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果人们认识到,在每一种植物或者动物中都有一种潜在的‘生存智慧’存在于遗传物质之中,这样,人们就会用新的眼光来认识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如果有人现在还没有认识到维持物种多样性对保持不同动植物种类之间在功能平衡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仍然要求环境对人类的奉献,那么,他就将在对人类的生存质量的保障中看到这种奉献的消失。”(注:参见艾瑟尔:前引文。)然而,尽管有这些激进意见的批评,德国刑法界现在一般同意,环境刑法应当维护人类对自己未来生存的自然基础的责任感。在这里,对环境本身的保护,保护的最终还是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生存条件,也可以说,如果不能保护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环境,人类自己最终也是无法得到真正的保护的。
根据这种对环境刑法保护法益的认识,在德国环境刑法的具体条文的表述中,有的是以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作为直接的保护对象,直接体现对“人类环境”这种法益的保护;有的是以水、土地和特定地区作为直接的保护对象,直接体现对“生态环境”法益的保护。这些条文虽然是以保护人类为最终目的的,但是在如何保护人类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总的来说,德国环境刑法不仅是在保护人的生活,而且是在保护人如何生活。这样的立法认识和立法规定,对于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污染的表现形式,有着根本的指导性意义。
污染在各种环境犯罪中的表现形式
污染在德国环境刑法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两种立法技术来规定的:第一种是使用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和危害状态(注:严格地说,德国刑法对危害状态的规定是以引起某种状态作为犯罪既遂的条件,因此,在德国环境刑法中,危害状态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或者结果。参见拙作:前引书,第346页。)这三种构成犯罪的要素来加以描述;第二种是根据“人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刑法法益的要求,从对人、水、空气、土地以及特定保护区域的影响这五个方面分别来界定污染的各种形式。在具体法律条文中,这两种方法是交叉使用的。对于可能在多方面给环境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害的放射性污染,德国环境刑法另外专门规定了未经许可使用(核)设备罪(第327条)和未经许可处理放射性材料和其他危险物品罪(第328条)。对于违法使用核材料足以损害他人健康、生命或者财产的,德国刑法是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处理的,而不再作为一般的环境污染问题来处理。
(一)对人污染的表现形式
环境污染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对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直接损害。在德国环境刑法中,直接对人造成损害的污染,不是作为具体环境犯罪所侵害的直接法益来保护的,而是作为对环境犯罪从重处罚的情节加以规定的。根据德国刑法的规定,(注:这方面的规定主要是《德国刑法典》第330条“环境犯罪的特别严重情节”和第330a条“通过毒物排放造成的严重危害”中加以规定的。参见《德国刑法典》(Strafgesetzbuch,31.Auflage,1998,Beck-Texteimdtv)。)故意(注:过失犯罪时,只有在排放有毒物质产生致人死亡危险或者产生致多数人重伤危险的情况下,才能承担刑事责任。参见《德国刑法典》第330a条。)实施《施国刑法典》第324条至第329条规定的污染水、土地、空气和特定保护区,造成他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健康危险、使大量人员处于损害健康危险状况、或者造成他人死亡的,应当判处更重的刑罚。(注:根据《德国刑法典》的规定,污染犯罪的一般情节的法定最高刑是2-3年有期徒刑,具有从重情节的法定最高刑是5年有期徒刑,对于造成他人死亡的,最高法定刑是10年有期徒刑。参见《德国刑法典》有关条文。)对水、土地和特定区域造成严重的污染,达到无法清除或者必须投入特别大量的资金和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清除的程度,也应当判处更重的刑罚。在德国的司法实践中,这种污染经常是由于以下行为产生的:违反为保护环境免受空气污染、噪音、震动、辐射或者其他对环境有害、对公众或者邻近地区具有其他危险的法律规定、可执行的禁令、命令或者规定,使用企业的场所和机器等设施(汽车、轨道车、飞行器或者轮船除外)造成的污染;未经必要的批准、资格认定、建筑许可、或者违反为保护环境免受有害影响而的可执行的禁令、命令或者规定,或者严重违反遵守公认的技术规范的义务,使用管道设施运送对水有害的物质,或者使用企业设备存放、分装或者重新包装对水有害的物质造成的污染;作为汽车司机或者作为其他对安全或运输负有责任的人,未经必要的批准或者许可,或者违反为保护环境免受有害影响而的可执行的禁令、命令或者规定,或者严重违反保护有关货物句受危害的义务,对核燃料、其他放射性物质、有爆炸危险性的物质或者其他危险的货物进行运输、发送、包装或拆装、装载或卸载、接受或转让他人,或者不作标记,结果造成污染的。另外,排放和泄露有毒物质也是对人的生命和健康有重大危害的一种污染形式。(注:参见《德国刑法典》第330a条释放有毒物质造成严重危害罪。)
(二)水污染的表现形式
水污染主要是由危害水资源的环境犯罪(注:在德国经济刑法中,保护水资源的刑事责任主要是在《德国水保持法》和《德国刑法典》中加以规定的。参见拙作:前引书。)造成的,其中主要是由《德国刑法典》第324条规定的水污染罪造成的。如果仅仅是违背了小心谨慎的义务,尚没有导致水污染事故发生的,或者说,尚不能充分地证明水污染的发生的,经常要根据《德国水保持法》承担违反秩序的责任。
水污染罪侵害的对象是水。德国刑法界一般认为,水污染罪保护的法益是“水对人类和环境的功能”。也有个别意见认为,该罪保护的法益是“有关行政机关为了社会公众的福利对水进行管理的功能”。根据《德国刑法典》规定的定义,(注:参见《德国刑法典》第330d条第1款第1项。)“水”是指在《德国刑法典》适用范围内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海洋里的水(注:对于海洋里的水,《德国刑法典》与《德国水保持法》的规定略有不同,并不仅限于德国领海里的水,也不限于《德国刑法典》适用范围里的水,而是指没有地域限制的海洋里的水,包括公海里的水。对此,德国刑法界不认为在这里引入了刑法适用的世界法原则(Weltrechtsprinzip),因为根据《德国刑法典》总则关于德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规定,只有德国人以及在悬挂德国国旗的船上或者在德国大陆架上实施行为的外国人,还有那些在德国国内犯罪并且不应当引渡的外国人,才能根据本条规定受到德国的刑事制裁。)。《德国刑法典》规定的水污染的行为是“未经准许对水造成污染或者其他对水的性质造成不利的改变”。
在水污染罪的行为构成中,污染是指水的表现形态在行为人的行为之后表现出不如从前那么“纯”(注:“纯”在德语中是rein,含义包括纯、纯正、完美无缺、清洁干净。)的状况,尤其是指那种水变浑浊、有泡沫、有油渍的情况。与过去《德国水保持法》的规定不同,为了防止对污染的概念提出过高的要求,现在德国刑法的规定不再要求造成污染的物质造成危害或者具有危害的危险,相反,只要造成水的不干净就可以了。然而,也不是每一种轻微的污染都符合本罪规定的行为构成,因为在这里,污染必须达到可以认定是对水的性质造成“不利的改变”时,才能构成犯罪。因此,那种通过泥沙使水造成轻微浑浊的情况,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污染。在决定是否存在着水污染的时候,关键在于判断行为对水的质量的影响。因此,是否存在水污染,只能根据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例如水的数量和深度,水的用途,水的流速,投入水中的物质的数量和危险性来加以决定。在德国司法实践中,对很小一部分水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一般来说,并不认为是符合情节严重的标准,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认定污染了一部分水就足以构成犯罪的情况。(注: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载“新刑法杂志”第91卷,第282页(BGHNS[,t]Z91,282)。)不过,从概念上说,并不要求被污染的水在污染前是干净的,换句话说,脏水也是可以被污染的,或者说,脏水也可以是本罪侵犯的对象。这里的关键之点在于:水的原来的状态被改变了。另外,德国刑法界还有一种有影响的意见主张,将有棱角的物体沉在河底,从而影响航行或者浴场的安全的,虽然没有影响水的质量,但是也属于污染的范畴。尽管这样的认识有点太宽泛了,但是还是被认为可以接受。
对本罪所要求的对水的性质造成“其他不利的改变”的要件,应当看成是各种不能为污染所包含的对水的性质加以不利改变的情况的总和。其中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对水的性质造成的无法用肉眼看出的改变,尤其是造成水的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学特性的不利变化,例如,水流变暖或者变冷,加快或者受阻,等等。在这里不需要发生具体的不利情况,例如,鱼的死亡。在水质由于被加入了某种物质而变差了的时候,这种不利的改变就可以认为已经存在。而在对水的客观使用的可能性造成危害时,不管这种危害是一种担心或者是一种可能,就足以认为水质已经变差。德国刑法学界一般认为,构成本罪所要求的对水的“不利改变”,不应当包括对人、动物或者植物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因为根据法律对行为构成的要求,不利的可能性并不局限于人、动物和植物这个范围。因此,只要存在着必须对水的使用进行花费巨大的预加工,即存在着财产损失的危险性,那么,就足以认为存在着“不利的改变”。水的再利用能力的降低,也是一种“不利的改变”,这就是说,受污染的或者其他在性质上受到不利影响的水,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侵害对象。德国地方法院曾有判例认为,水面下降,危害了动植物的生活关系的,也是一种“其他对水的性质的不利改变”的情况。(注:下萨克森州奥尔登堡司法公报第90卷,第156页(OldenburgNdsRpfl.90,156)。)
引起水污染或者水的性质的不利改变的各种行为,都属于水污染罪的行为构成的范畴。这种行为包括各种通过污染物质直接污染水的行为,也包括有害物质间接地造成污染的行为,例如,通过乡镇排水工程排放有害物质、通过渗井排放废油、放任汽油从汽车里漏出、允许青贮饲料汁渗入土壤,等等。水污染罪要求的污染不仅可以是由作为行为构成的,而且也可以是由不作为行为构成的。例如,由于不采取防护措施使油罐外溢造成的污染。但是,在污染发生的情况下,水污染罪所要求的不作为行为仅仅具有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的义务,就是说,如果行为人没有采取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的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是,行为人不具有将已发生的污染加以清除的义务,即行为人不会因为没有清除污染而承担刑事责任。
当然,德国的水污染罪只有在“未经准行”的情况下才能构成。在有权机关许可的情况之下和范围之内,对水造成污染的行为就没有刑事责任问题可言。
(三)空气污染的表现形式
空气污染可以从两个阶段上来考察:90年代初期以前,德国在空气污染方面基本采取的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空气污染和其他通过空气非正常震动的方式造成污染的情况;在目前的《德国刑法典》中,空气污染是特指通过改变空气的自然构成来造成污染的情况。原来这个方面的污染已经分解为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了。(注:为了保持对问题叙述的完整性,笔者在这里仍然将噪音污染作为一个子问题,将其包括在空气污染项下进行讨论。)
《德国刑法典》第325条规定的空气污染罪所侵害的直接法益,一般认为是空气的纯净性。为了完整地保护本罪所危害的法益,刑法保护被设定在危害发生之前的预备阶段,即只要行为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定的义务,在使用设备,尤其是在使用工作场所或者机器时,改变空气的自然构成,足以造成设备所属的区域之外的人的健康和动物、植物或者其他贵重物品的损害的,就可以构成犯罪。根据这个法律要求,空气污染必须具有造成空气破坏的结果,因此,本罪也表现为一种结果危害构成。
在污染空气的结果中,空气自然构成的改变可以通过气态、液态或者固态的物质来加以改变,例如,通过排放尘埃、气体、蒸汽或者有气味的物质,以及各种烟雾等行为来实施。并且,法律所要求的空气的自然成分,并不意味着作为污染对象的空气在被污染之前必须处于标准的洁净状态,事实上,已经被污染的空气仍然可以成为污染的对象。这里,有意义的是空气状态的具体改变,尽管改变的数值必须考虑空气的自然成分。不过,德国刑法界一般认为,抽取空气成分的行为,例如,减少氧气含量的行为不属于空气污染行为。
空气污染的行为必须是通过使用设备造成的。这里所说的设备,除了刑法明确提到的工作场所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各种固定的和可移动的设备和机器。在土地上偶而进行的行为,例如,焚烧自家花园里的废物或者荒草,农田的施肥,等等,或者在时间间隔很长之后又做这样的事,都不能认为是使用设备。对于设备的使用来说,一般认为,只要该设备是处在为了实现建立的目的而加以使用的过程中,该设备就是被使用了。但是,这种使用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对设备的测试或者修理。设备归谁所有并不影响设备是否被使用了,就是说,设备可以是由非设备所有人使用。
根据法律的要求,造成空气污染的行为还必须是严重违反行政管理法规定的义务的行为,包括严重违反可实施的保护环境免受有害影响的命令或者规定,或者在缺乏保护环境免受有害影响所必须的许可或者违反为此目的而的可实施的禁令的条件下使用设备的行为。一般认为,无视命令和规定,就可以构成符合要求的行为,这些命令和规定不必是专门保护环境的。对于“严重违反义务”的标准,可以从违反义务的程度、所违反的义务的意义来加以确定。如果有关的义务在特别严重的程度上,或者所违反的是特别重要的义务,就构成“严重的违反义务”。
根据法律的要求,这种行为构成不必要求损害的出现,也不必要求对人的健康产生具体的危害,只要具有根据可靠的自然科学知识,该空气污染足以引起损害就可以了。一般认为,空气污染只需要达到对人的健康或者对动物具有一般的危险性就可以了,然而,这种可能的危险性可以仅仅限制在特定的人群范围内,例如,老人、病人、身体虚弱的人、婴儿,不必要求对所有的人同时都具有一样的危险性。污染的排放是本身就具有危险性还是与其他因素一起发挥作用的并不重要。但是,空气污染是间接地发挥危害作用的也属于足以造成危害,例如,有害物质污染了植物,动物吃了植物又受了污染,或者人吃了植物或者动物又受了污染。同样,动物的迁徙使得自然的种群受到不利的改变从而危害了动物或者植物的,也是属于足以造成危害。总之,一般的“足以”必须是确定的,不能是估计的或者仅仅是可能的。
通常,是否“足以”应当在专家的帮助下,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来判断。但是,在这里依据的排放标准是由德国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法规公布的,这种技术性规定仅仅对行政管理部门有约束力,却不能对法院产生约束力,虽然它提供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意见。尽管这种与行政法规定的排放标准不同的标准不会永远成为空气污染罪中的“足以”标准,但是,德国刑法界的确有强烈的主张,要求制定独立的刑法方面的标准。
在噪音污染方面,噪音是指人的耳朵能够听到的、属于扰乱正常人可以忍受的听力的相当大的声音。是否噪音并不考虑个别人可以超负荷忍受特大声音音量的能力。根据德国刑法的规定,噪音污染必须是由于使用设备并且违反行政法规定的义务造成的。这里所说的设备包括安装有产生噪音的机器或者使用发动机的装置,例如,履带式推土机、割草机、使用压缩空气的气锤和气钻,另外,还包括摩托车运动场和射击场。根据有关防止有害排放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声音播放器和乐器也属于设备。不过,噪音的产生只要达到足以危害设备所属区域以外的人的健康的程度,就符合本罪行为构成的要求了。德国刑法界虽然对于造成人的健康危害要求多高的噪音,例如,危害人的睡眠的噪音要求多高的等级,仍然没有明确的统一意见,但是,一般认为,噪音造成神经系统状态的病理性疾病或者其他疾病的,就属于产生了危害结果。然而,仅仅损害了精神健康的,还不能算造成危害结果。
(四)土地污染的表现形式
土地并不从一开始就是德国刑法保护的对象。在《德国刑法典》规定污染土地罪以后,对于生态有重要意义的土地的功能才成为德国环境刑法保护的直接客体。在此之前,土地只能通过对其使用有保护意义的其他规定(注:这些规定主要是《德国刑法典》规定的危害环境处理垃圾罪(第326条),危害特殊保护区罪(第329条)和释放有毒物质造成严重危害罪(第330a条)。另外,在化学品法和滴滴涕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有一些规定。)而间接地受到环境刑法的保护。因此,根据现在的德国刑法规定,土地污染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的在土地上表现出来的污染,一种是间接的通过其他法律禁止的行为而对土地造成的污染。
直接在土地上表现出来的污染,是污染土地罪所禁止的以土地为污染对象所造成的污染。作为污染对象的土地,可以是地球表面上层各种形态部分,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的部分,只要其能够起到生态功能的承担者的作用。但是,对于土地上的水本身以及水下的土地部分,德国刑法学界认为,只要污染主要作用于水,那么,这些部分就不属于污染土地罪的保护对象,而属于水污染罪的保护对象。(注:参见舍恩科/施勒得:《刑法典注释》第25版,贝克出版社,慕尼黑,1997年,第2198页(Schoenke/Schroeder,StrafgesetzbuchKommentar25.Auflage,VerlagC.H.BeckMuenchen,1997,S.2198)。)把土地作为环境刑法保护的对象,强调了对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的非生命物质的保护。在这里,土地上是否已经开发利用是不重要的。
污染土地罪所指的污染行为,是指违反行政管理法规规定的义务,给土地带来、造成或者释放某种物质,并且通过足以危害他人健康,危害动物、植物,损害贵重物品或者水源的方式,或者在相当的范围内造成污染或者造成其他有害的变化的行为。在土地污染的概念中,关键在于给土地的属性造成有害的变化。这种有害的变化包括各种对土地的生态功能有意义的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属性的不利改变。在实践中,这种不利改变需要以行为前后土地质量的比较为条件。土地污染所说的有害的变化,还要求造成土地成份构成明显可觉察的对生态的不利改变。不过,这种对生态有害的变化并不要求持久存在,因此,那种能够迅速不为人所见的不利改变,例如,可以很快渗入地下水的毒物,只要其在种类和影响范围上有相当的不利作用,就可以被包括进土地污染的范围。
间接的通过其他法律禁止的行为而对土地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指垃圾污染。根据德国垃圾刑法,目前受到管制的垃圾一共有三类:
第一类是能够含有或者产生对人或者动物有毒的物质,或者含有或者能够产生对人或者动物的群体有害或者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的垃圾。这里的有毒物质是指那些根据其自身特点会产生化学或者物理化学反应,足以损害人的健康的物质。
第二类是具有爆炸危险性、自燃或者非少量放射性的垃圾。这里的爆炸危险性应当根据德国爆炸物品法中的规定来判断。自然性是指可以在自然条件下,未经点燃就可以自己着火的性质。放射性垃圾是指含有核放射性物质的或者可以放射出辐射线的垃圾,但是,仅仅含有少量(注:关于少量的界限,要根据不同物质确定。例如,《德国辐射保护条例》第45和46条中就有相关的规定。)放射性的垃圾不属于这一类垃圾的内容。
第三类是根据其种类、性质或者数量,足以持久地给水、空气或者土地造成不利的污染或者其他不利的变化的垃圾。这一类首先是包括《德国垃圾法》第2条第2款的“特别垃圾”和德国《水管理法》中的危害水资源的物质。这类垃圾的种类很广,可以是生活垃圾、人粪、畜粪(例如在一天内在一个地方堆积一万立升的牛粪),只要其具有法律要求的条件,即足以给水、空气或者土地造成不利的污染或者其他不利的变化。
德国刑法中的垃圾概念,虽然是在垃圾法规定的垃圾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垃圾在刑法上的概念与垃圾法上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垃圾法》规定的垃圾,是指全部可移动的垃圾,包括固体垃圾、液体垃圾和气体垃圾。这些垃圾可以是垃圾的所有人愿意扔掉的,或者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应当有管理地不再保存的。前者也称为任意性垃圾或者主观性垃圾,后者也称为强制性垃圾或者客观性垃圾。(注:在德国法律界,对主观性垃圾与客观性垃圾的区分与种类存在着许多争论,例如,有的主张从是否出于保护社会的利益来区分,还有的主张从是否还有经济价值来区分。但是,无论如何,这个概念下的垃圾都属于垃圾刑法的管制范围。参看:舍恩科/施勒得:前引书,第326条。)与《垃圾法》规定的垃圾概念相比,德国刑法中的垃圾概念表现出或宽或窄的特点。比垃圾法规定的概念较宽的地方在于,德国刑法对液态垃圾没有限制性规定,没有象垃圾法那样把导入污水处理设施的废水和其他物质排除在垃圾的概念之外,因为对导入污水处理设施中废水和其他物质的使用,也必须持有德国水法发放的许可才能进行,否则也构成犯罪。另外,刑法意义上的垃圾,还可能与德国《原子能法》和其他法规中规定的交出特定的垃圾的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原子能法规定的“放射性剩余物质”和“拆卸或者拆除下来的具有放射性的设备部件”,只要是从原子能法的角度看来已经失去使用价值的东西,就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垃圾。不过,那种受到放射性污染的物品和食物,如果不能属于“具有爆炸危险性、自然或者非少量放射性的”垃圾的范围,就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垃圾。比垃圾法规定的概念较窄的地方在于,刑法的垃圾概念不包括垃圾法规定的垃圾推定,即推定为垃圾的情况。(注:例如,未经合法机关许可,在公共场所等地非法存放的汽车等物件,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垃圾法被推定为是垃圾。)
在德国加强环境保护的呼声中,主张对垃圾刑法进行改革是最强烈的和最迫切的意见之一。德国刑法界中影响比较大的改革主张有:应当扩大垃圾刑法中应当加以管制的垃圾种类,特别应当在垃圾刑法中加以规定的垃圾种类有:对人有致癌作用的垃圾,会产生危害植物果实的垃圾,会改变遗传特征的垃圾,以及那些在种类、特征或者数量上足以危害动物或者植物的存在(即在特定地区范围内动物或者植物种群的数量)的垃圾。另外,还有人主张扩大法定的交出有放射性的垃圾的范围。
德国垃圾刑法对造成垃圾污染的行为也作了以下具体的规定:处理,即对垃圾进行预加工、捣碎、堆积、烧毁、消毒,以及其他从数量上或者质量上对垃圾加以改造的行为;(注:例如,未经准许将被油污染过的土壤与未受污染的材料相混合,将报废的汽车压扁的行为,等等。)存放,即临时存放垃圾的行为;(注:例如,长期地不间断地将工厂的场地当作“临时”场地堆放特别垃圾。)贮存,即以长期堆放为目的存放垃圾的行为;排放,即让液体性物质流走,不再以原样收回的行为;清除,即其他使自己摆脱垃圾的行为,尤其包括将垃圾以其他形式排入水中和空中的行为,另外,将垃圾交给轻信的第三人作最后处理的行为,在行为人对此完全没有发挥作用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也属于清除行为。除了这些垃圾污染行为之外,违反法定义务不交出放射性垃圾的,也是一种犯罪行为。
(五)对特定保护区域的污染形式
特殊保护区是指在那种生态意义上特别敏感的地区。受德国环境刑法直接保护的特殊保护区有三个,即特定的容易遭受空气污染和噪音侵害的地区,水源与矿泉保护地区,以及自然保护区。这些地区具有的独特的生态利益,对人类的生存有着特殊的意义。
危害特殊保护区的污染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违反法律法规,在需要特别防止空气污染或者噪音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地区,或者在缺乏变化的气候状况下应当担心空气污染急剧增加对环境有害的影响的地区,使用产生空气污染或者噪音的设备的;
第二,违反法律法规,在对水源或者矿泉水源特别加以保护的地区,使用职业设备贮存、装载、转运对水源有危害的物质,使用管道运送对水源有危害的物质,或者在职业活动规模上进行的开采砾石、沙土或者其他固体物质的;
第三,违反法律法规,在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或者作为自然保护区临时加以保护的地区,开采矿产或者其他土地的组成部分或者从中牟利的,进行挖掘或者堆积活动的,取水、排水或者对水作任何改变的,对沼泽、泥潭、池塘或者其他潮湿地区进行排水活动的,或者砍树挖根的。
虽然这些污染行为的造成都是以违反法律和行政规定为前提的,但是,德国刑法学界认为,这种污染侵犯的法益不是单纯的超个人的行政管理利益,而是通过独立的生态方面的法益表现出来的对人的保护。
污染概念中的正当化与免责问题
污染概念中的正当化与免责问题是由于对污染概念加以限制的必要性而提出的。限制污染概念的必要性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理论根据方面的考虑。在污染还没有直接表现为对人的健康、生命和财产的损害的时候,就宣布其为犯罪的做法,在理论上似乎与“抽象的危害行为”的概念很难划清界限。根据抽象危害行为的概念,犯罪的成立不取决于损害结果或者具体危害的出现,尤其不取决于对危害结果加以证明的危害行为。如果在刑法中引入抽象危害行为,就意味着刑事责任的扩大,并且,如果在环境犯罪中不需要要求证明某种污染对人的危害,是否容易导致随意出入人罪的危险?显然,抽象危害行为理论与传统的以造成实际损害行为为中心的理论有很不一致的地方。
第二,立法技术方面的考虑。德国环境刑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空白刑法”的立法技术。空白刑法是指完全或者部分地将对行为构成的描述“空白地”留下来,而通过引述其他法律规定,其中主要是非立法机构制定的行政法规,加以补充和完善的刑法规定。这种立法技术看起来就像立法者开出了一张空白支票,而有关管理部门则有权加以填写。同时,由于德国允许在合乎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排放废气、废水和废物,因此,在这种立法模式下,如何保证正确地追究污染环境的刑事责任,即在造成环境污染时不放纵犯罪和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排放情况下不追究排放人的刑事责任,就成为十分重要的立法与司法问题。
为了防止滥用污染概念,德国刑法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努力。
在理论方面,德国刑法界并不一般地承认污染犯罪都是抽象危害构成。从“人类环境”的眼光来看,抽象危害构成仅仅表现为与个人的人身财产利益有关。然而,从“生态环境”的眼光看来,与个人人身财产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利益,就对犯罪的成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水污染犯罪中,如果只把人的生命与健康利益作为受保护的利益,那么,水污染就表现为对这些利益的一种抽象的危害。从生态意义上观察,由于水的纯净是需要保护的法益,因为那是人在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活基础,因此,水污染行为对水的纯度的损害就是一种真正的损害,而不应当被看成是单纯的抽象危害了。从理论上严格地说,德国污染犯罪中有一些是使用抽象危害构成加以规定的,有一些则不是。
在立法技术方面,德国刑法界一方面通过肯定了环境刑法依靠行政管理法规的立法模式符合德国宪法规定的明确性原则(注:《德国基本法》第103条第2款和第104条规定的原则。)以及分权原则,(注:《德国基本法》第20条第2款规定的原则。)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法律规定中,针对不同犯罪中法益保护的具体要求,对于各个领域中污染的不同表现形式,还采取了以下一些使污染正当化或者免责,即防止污染概念扩大化的做法:
第一,规定轻微污染不处罚。这个做法典型地规定在《德国刑法典》第326条危害环境处理垃圾罪中。该条第6款规定:“由于垃圾数量很少,明显地排除了对环境,尤其是对人、水、空气、土地、可食动物或者植物的有害影响时,行为不予刑法处罚。”(注:参见舍恩科/施勒得:前引书,第2209页。)由于在危害环境处理垃圾罪中,是以管制垃圾为对象,采取抽象的危害构成尽可能地将所有违法处理垃圾的境况都加以包括了,因此,如果在垃圾数量和危害后果上不作明文限制,在实践中就可能造成处罚轻微的处理管制垃圾的后果。尽管这个著名的“轻微规定”在德国刑法中并不具有更大的一般性意义,(注:在德国刑法学界,对这一条“轻微规定”是存在着许多争论的。有关讨论情况参见拙作:前引书,第174-175页。)但是,在防止扩大垃圾刑法的适用范围方面,还是发挥了作用的。
第二,符合行政许可不处罚。这个做法一般地适用于各种污染物排放的情况。根据“人类环境”的概念,废气、废水和废物在一定程度之内是可以排放的。在实践中,这个许可程度只能通过行政许可加以确认。通过取得行政许可进行排放,可以使污染控制在环境和社会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因此,在有权机关许可的情况之下和范围之内,对污染行为就没有刑事责任可言。当然,合法的行政许可是不包括使用威胁、贿赂或者共谋手段取得的许可和批准,也不包括通过不正确或者不完全的说明而取得的许可和批准。(注:《德国刑法典》第330d条第5款。)
第三,实质无危害不处罚。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德国环境刑法在有关犯罪中对污染的形式做了详细的描述,尤其是对那些以抽象危害构成的方式写成的犯罪,因为这种立法技术不要求犯罪行为产生具体的危害或者导致一种损害。但是,这样也产生了一种危险,即某些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法律的规定,但是在实质上是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可能会被追究为犯罪。例如,《德国刑法典》第327条未经许可使用设备罪规定的行为包括,违法使用、占用、全部或者部分拆毁、或者从本质上改变核设施或者其用途的各种行为。其中,对于使用、占用和拆毁核设施的行为,必须具有本质上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危险,否则,就不构成犯罪。根据这种“实质无危害”的理论和规定,那种以加强现有的安全防护措施为目的,对核设施进行的建筑方面的改动,就不属于这种行为的范畴。
德国环境刑法中的污染概念对中国刑法的借鉴意义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将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作为国家的责任。中国宪法第26条第1款也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从宪法的角度来看,“人类环境”和“生态环境”显然都是中国法律保护的对象。然而,由于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刑法在惩治污染犯罪方面,还没有将“生态环境”意义上的法律利益作为自己的保护内容。虽然这几年来中国一些地区的污染状况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北京的空气污染和太湖地区的水污染问题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要保持祖国天清水澈空气好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要做到持续经济有效地防治污染,刑法是可以也应当在符合国际标准的水平上发挥自身作用的。很明显,德国比较成功地使用刑法治理污染的经验,对中国是有借鉴意义的,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刑法保护的法益状况,对于明确环境犯罪中污染的概念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以“人类环境”的观念来考虑环境犯罪问题,只能根据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来确定刑法意义上的“污染”,如果污染没有直接侵害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就不能受到刑法的追究。以“生态环境”的观念来考虑环境犯罪问题,就可能在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还没有直接受到侵害的时候,对危害自然环境的污染采取刑法措施。很明显,把“生态环境”作为刑法保护的法益,一方面提高了生态环境的法律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发展到给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失的程度上才加以惩治的无奈,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这样,刑法法益概念的改变促使了污染概念的改变,刑法法益标准的提高将导致污染构成标准的降低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