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

篇1

【关键词】国债期货;利率市场化;互动关系

我国曾在1992年-1995年进行过国债期货试点,并且很多论文对首次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诸多原因中,除了政策、监管、投机、国债现货规模等方面的原因外,利率没有市场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最近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重推国债期货的呼声很高,我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还专门推出了国债期货模拟交易。重推国债期货,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应该重新推出国债期货。

一、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一)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

1.从金融产品的衍生关系来看,国债期货属于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亦称“利率期货合约”,是以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对某些特定的具有利息和期限的金融商品在将来某一时间进行交割的期货合约。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利率期货的标的资产可以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各种债务凭证,也可以是利率本身。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挑选出不同期限、不同利率的国债,并以这些国债作为标的资产而形成的利率期货,就称为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货的一种,国债期货的本质无非是以国债作为载体、利率作为交易对象的一种金融期货产品。

2.从票面利率形成机制来看,国债期货合约的票面利率决定于利率变化

国债期货交易,是指以国家财政机构发行的政府负债凭证为标的资产的期货合约的交易。国债期货合约票面利率是国债现货发行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在一定时间约束下的综合性利率。国债期货的基本属性就是利率属性。

(二)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

1.规避利率风险

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是通过在国债现货、期货市场之间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实现的。其基本原理是:由于国债期货价格与其标的资产现货价格的变动趋势具有同向性,当现货价格趋于上涨时,其期货价格也趋于上涨,反之亦然。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与现货市场相反的交易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避免因利率波动而造成资产损失。

2.价格发现和活跃国债现货市场功能

在国债期货市场上,国债期货合约的交易是通过公开竞价持续进行的,每时每刻的信息都会为交易者提供买、卖决策的依据。随着交易的进行,交易者可以不断地根据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修正原先对市场的看法,形成新的成交价格。而这种成交价是连续公开竞价和不断纠错的结果,具有公开性、连续性、预期性和权威性。

3.促进一级市场的国债发行

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两类主体实现的:一类是一级市场上的国债发行承销商。作为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国债期货可以使国债发行承销商实现二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因此承销商更有信心积极参与国债一级市场的承销;另一类是国债二级市场中的交易商。作为国债现货的持有者,国债二级市场的交易者必须经常在国债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从而活跃国债二级市场,而国债二级市场旺盛的交易又会促进一级市场的国债发行。

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和实现机制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

利率市场化,就是逐步实现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的过程。利率是一个资金价格体系,该体系是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短、中、长期利率,以及本币、外币利率等不同市场、不同层次、不同期限和不同币种的利率构成的。其中,国债期货利率就是构成利率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阶段会导致各种利率之间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变动规律。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必须按照社会政治、经济变化规律来确定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和层次,逐步实现各个金融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机制

为了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目标,通常有两种机制:一种是政策机制,即通过政府及其在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按照先后顺序,逐步实现不同层面上的利率市场化;一种是市场机制,也就是通过金融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和金融市场供给迎合这种需求,或者通过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供给来开发、引致市场需求,在金融产品创新的供求互动中,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三、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的互动性

无论从国债期货角度还是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之间关系都十分密切。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决定了国债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利率体系中不同市场和不同层次的利率会逐步实现市场化,若其中某一或某些层次上利率波动的剧烈程度和频度超过了人们对利率风险损失的承受限度时,为了有效的规避利率风险,国债期货就会在人们巨大的避险需求中应运而生,并随着国债市场层次及其相关利率风险的增加而逐步得到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机制决定了国债期货的地位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政策机制占主导,市场机制对形成整个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促进作用很容易被削弱。于是市场机制下的国债期货合约票面利率,就很难取得基准利率的市场地位。相反,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国债期货市场反应真实的国债供求关系,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比较充分,则会缩短基准利率遴选时间,国债期货合约票面利率也就很容易取得基准利率地位。

(三)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如果没有国债期货,或受国债现货规模小、品种少等因素的限制,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那么在国债发行、现券流通和回购交易等多层市场就会导致多种利率形成机制,使利率风险增大,从而减缓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相反,如果有国债期货及其跨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同时有充足的可供国债期货交割的债券规模和合理的品种结构,那么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国债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就会打破多层次市场的条块分割,形成相辅相成的利率体系,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四、结论

从国债期货和利率市场化互动关系上看,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了17年的发展,目前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多层次国债市场、国债现货规模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形成了重推国债期货的基础或前提。国债发行和现货交易利率的市场化,为国债期货重新推出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国债发行、现货、回购市场场内、场外市场等不同层次国债市场是重推国债期货的现实条件;我国国债发行和存量规模迅速扩大,期限结构日趋合理,是发挥国债期货功能的重要条件;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国债期货的成功推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应展宇.关于重新设立国债期货的若干问题[J].财贸经济,2003(10).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筹措中长期资本的市场,它是中长期资本供给和需求的总和。资本市场既包括证券市场,也包括非证券的长期信用资本的借贷。广义上还包括非证券的产权交易活动,既包括证券交易所之类的有形市场,也包括场外交易。在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将成为今后企业的重要选择。

一、资本市场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

(一)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是证券市场,尤其是万众瞩目的股票市场。企业为了自己的股票能够上市,利用直接手段来融资,必须按照《公司法》要求,对企业进行公司制的改造,并完成上市公司的规范操作。一改过去国有企业经营不透明的封闭做法,上市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和重大投资以及一年两次的财务报表都要求公开,使股东们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更大范围的了解和更直接的掌握。企业为了自己的股价坚挺,为了今后继续利用这一直接融资渠道,不得不发奋图强,在经营管理上狠下功夫,逐步完善组织制度和运作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迈进。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提供了资金来源

资本市场的建立、发展为国企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融资是资本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能够在股市上低成本直接融资正是众多国有企业对上市趋之若鹜的原因。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仅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已难以满足其巨大的资金需求。国家限制企业的规模扩张,不利于改革的深化,形成一个“资金瓶颈”。通过股市筹资来解决这个问题,已是公认的国有企业上市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

(三)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

资本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就是靠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因此,资本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发展资本市场的逻辑出发点是发展市场经济,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资源配置功能。而且,资本市场以其资本分割的标准性、资本流动的充分性、交易的统一性、成本的低廉性、评估的客观性、产权的明确性、信息的公开性、运作的市场性等特征,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根本特性。

二、我国资本市场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

这是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的制度缺陷,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明显表现为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重同业拆借市场、轻票据市场,导致票据、债券等其他融资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信用工具的金融创新更是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作为金融基础市场的票据市场的滞后发展,最终将制约和阻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改革,资本市场的总体资源配置功能是很难不打折扣的。资本市场结构严重畸形,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是资本市场难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单调,造假、违规屡禁不止。

(二)投机现象严重

我国资本市场上,不但许多应有的法律规则不具备,而且一些已有法律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市场投机性过强,难以有效配置资源。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以来,关联交易严重、大机构操纵市场、恶性炒作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导致市场波动性过大,投机性过强。交易者在买卖资本商品时,并不更多地依据于资本商品本身的价值来确定价格而是更多地寻找“非价值”的因素,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投机成分远远大于投资成分。显然,这样的市场无法吸引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进入。在宏观层次上,很难发挥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微观层次上,通过资本市场上股东权力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从而更好地改革企业治理结构的功能受到严重阻碍。

(三)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由国企改制而来,国有企业所具备的一些弊病上市公司基本上也具备。上市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股独大”、国有股过度集中的现象导致国有产权虚设和内部人控制,也导致市场机制对经理人的约束机制的残缺。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和制约是通过有效率的公司价值评定和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资本市场以及其他一些制度来加以实现。但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国有股、法人股占上市公司的总股本比重较大,虽然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但中小投资者由于信息、资金的限制,“用脚投票”机制无法实现。

三、进一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一)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较快的近十年时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的职能定位相对落后于经济形势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由于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政策市”、“消息市”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当证券市场的法律地位已经明确,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为了确保朝市场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继续调整政府监管理念和职能势在必行。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是解决政府行为的缺位与错位问题。从目前投资者队伍的结构和市场发展方向看,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的主要力量。目前政府对机构投资者风险防范的主要对象是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但市场上活跃着大批民间机构和地下基金已是“公开的秘密”。其力量逐步壮大,开始与传统的合法机构投资者分庭抗礼。这个事实上的市场主体从来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管,的确是市场的一大风险隐患。要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首先是使投资者身份合法化,由地下转到地上,再用对所有机构投资者普遍适用的制度准则,规范其行为。政府对市场主体风险的防范,应立足于可能导致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风险控制。要按市场化原则防范和监管证券市场风险,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将政府的监管和防范风险政策定型化、固定化、增强稳定性与透明度,能够给予公众一种可预见性。政策的不稳定和缺乏秩序本身也是风险的根源。

(二)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创业版市场主要为高科技企业和有发展前景的成长性企业服务。目前,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交所正对创业板市场的法规、交易规则和技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正在建设之中的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上市企业的盘子较小;上市企业多为一些新兴的高科技企业;采取保荐人制度;股份全为流通股;规定了股东最低持股量及出售股份的条件;严格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三)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办,让市场自主地决定进入和退出、扩张与收缩、分化与组合等问题,切实让市场成为稀缺的资本资源最合理、最充分、最有效配置的场所。并且,鉴于证券市场的功能和效率是依靠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来保证的,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应调整好监管部门的行为,建立起有效的监管秩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四公原则”在市场中的彻底贯彻。同时,完善法律体系,使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制裁,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

四、结束语

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前一段的扩容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随着法规的逐渐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广阔的前景。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来说,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因此国有企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收更多的资金,以壮大我国的基础产业,构造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从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参考文献:

1、冯丽霞,范奇芳.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7(7).

篇3

    关于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实际部门都有不同的理解。要使中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除了要保持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外,还必须从理论层面和战略高度去理解资本市场的作用问题。但目前,不少人对资本市场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融资”、“套现”这种肤浅的层面,仅仅从融资额和融资比例的角度来评判资本市场的作用和地位,认为资本市场的作用并不大;还有不少学者用资本市场的融资额与银行的融资额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资本市场并不重要的结论。上述两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低估了资本市场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过去的20年中,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还在与日俱增。概括来说,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

    1.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中国经济总规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位。2011年经济增长预计达到9.3%,GDP总规模约44万亿人民币,约7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一般认为,人均GDP 4 000美元是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资本市场不仅从资本筹集、公司治理、风险释放、财富增长和提高信息透明度等方面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大大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今天很多看起来很成功、很强大的企业,可能已经破产倒闭了。资本市场既是企业腾飞的“翅膀”,也是中国经济前行的动力。

    2.资本市场加快了中国社会财富特别是金融资产的增长

    经济的发展需要财富的集聚和优化配置,社会的进步需要以财富的大幅度增加为前提。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发达,没有向投资者提供可自由选择的成长性资产。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靠增量收入,人们有了钱就存到商业银行,存量财富缺乏成长机制,带来不了多少新增收入。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不仅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而且还创造了一种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财富成长模式,建立了一种经济增长基础上的人们可自由参与的财富分享机制。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加快了中国社会财富特别是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1990年,中国的金融资产只有3.8万亿元,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可以忽略不计。到了2010年,中国的金融资产超过100万亿元,其中,证券化金融资产(股票+债券)接近40万亿元,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说,没有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的金融资源,要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非常困难的。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

    3.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要维持百年增长,没有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没有产业的转型,只想靠大规模投入,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经济增长除了科技进步是最根本的动力源以外,还要有一个使科技进步这个动力源发挥乘数效应的加速器,这就是现代金融。要让科技进步迅速有效地推动产业的升级,使传统产业转变成新型产业,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这种金融制度不仅要媒介资金供求,而且还要能创造一种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金融资源增长机制。在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要维持经济持续增长,金融资源或者说金融资产的大规模增长是一个必要条件。大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需要大规模资本投入的,需要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本的力量去推动,否则仅有科技进步是转换不成强大的生产力的。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基础、起点,现代金融制度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杠杆化的动力,是关键和加速器。

    4.资本市场为中国企业的机制改革和竞争力的提升搭建了市场化平台

    没有资本市场,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使单个股东或者少数股东组成的企业成为社会公众公司,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彻底的企业制度变革,是一种观念的革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让中国企业摆脱了为所欲为、无知无畏的盲流心态,使中国企业逐渐形成既有约束又有激励的现代企业行为机制,在理念和行为机制上都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使上市公司成为理性的行为人。同时,资本市场也为企业的资产定价提供了一种合适的机制,中国企业的价值也得到了公正的评价。2011年,在全球公司市值排名100强企业中,有9家是中国的公司。在这种巨大的变化中,资本市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5.资本市场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变革

    所谓现代金融体系,是指以资本市场为基础构建的金融体系;所谓传统金融体系,是指以传统商业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也就是没有资本市场或者说资本市场不发达条件下的商业银行主导的那个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体系不仅是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媒介资金供求关系的机制,而且还是一种风险分散机制。美国2008年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如果美国没有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和市场化的金融结构,那么,金融危机一定会引发美国经济更为严重的衰退。市场化的现代金融体系,实际上在配置全球资源的同时也分散了风险。以资本市场为核心构建的现代金融体系已然具有存量资源调整、分散风险和财富成长与分享三大功能。如果在金融体系中没有资本市场,或者说资本市场欠发达,那么,一个经济体只能对增量资源进行配置,而难以对存量资源进行重组。金融体系对存量资源的再配置,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极大提升,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必须发展资本市场的根本原因。

    6.资本市场提供收益风险在不同层次匹配的证券化金融资产

    投资者拥有自主选择投资品或资产的权利,这既是一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金融市场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给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具有充分流动性且信息透明的金融产品,是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落后的金融体系,不发达或者缺失的资本市场,是不可能让投资者实现其对多样化金融资产进行选择的要求的,进而也不可能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金融压抑有种种表现,其中对投资者自主选择金融资产权力的压抑,是金融压抑的典型形式。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将彻底释放这种压抑,从而使金融投资行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这正是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

    因此,在未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体系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背景

    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金融等因素的支持。综观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资本市场在面临较大挑战的同时,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总体而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未来面临的市场结构因素和经济、金融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资本市场已步入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时代

    股权分置改革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流通时代,恢复了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开放奠定了基础。全流通时代的开启,将会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将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放在IPO融资上,存量资源再配置的功能很弱。全流通之前的那些年代,每一次收购兼并重组都是掏空上市公司资源的掠夺性行为,而在全流通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存量资源配置功能将凸现,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得以恢复,这将为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中国资本市场将长期面临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离不开适当的货币环境。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货币环境是:外松内紧、宽紧交替。所谓外松,是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和经济的严重衰退。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副产品,全球经济进入了货币宽松或者说流动性过剩的时代,大宗商品和黄金价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到处充斥着不断贬值的货币。所谓内紧,是指为应对通胀,与国际主要货币量化宽松的政策相对应,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始终会对通胀保持高度警惕,稳健而趋于偏紧的货币政策会周期性地被采用。与其他市场不同,资本市场是资金交易的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存在相对过剩的流动性,因此,在宏观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说货币流动性过剩,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虽然从2010年10月起,我国开始实施稳健的但实际上是趋紧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有所收紧,但整体的通货宽松的趋势仍然存在。

    3.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着持续性的巨大融资需求

    由于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股票市场承受着很大的融资压力,其中,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需求巨大且持续。通常情况下,为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每年的新增贷款都在8万亿元以上。按照巴塞尔协议Ⅲ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8万亿元新增贷款要消耗5 000亿元的核心资本,其中上市银行占整个银行的比例大概是70%~75%,也就是说,上市商业银行每年可能要在资本市场融资3 000亿~4 000亿元。商业银行巨大的资本需求,一方面有利于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张,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将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资本市场再次沦为“圈钱”的机制。二是会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金融企业市值已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市值的40%左右,这一结构显然不合理(美国资本市场市值位居前列的是微软、苹果等高科技企业以及沃尔玛等消费性企业等),如果商业银行继续融资的话,无疑会加剧这一结构性矛盾,对市场形成巨大的压力。市场之所以要承受如此巨大的融资压力,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停滞不前有关。唯有进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4.中国资本市场面临实体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转型的影响

    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10年,从2011年开始,我国至少还将维持10年的高速增长。在维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进行结构性转型,由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为主,由外向型增长转变为内向型增长,由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集约型发展等。这些结构性转型,将会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构性转型及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持续动力。

篇4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中国自己企业的经营表现,而是靠政府每年规模庞大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支撑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增长的直接投资。

我们有必要先从理论上解释一下经济增长与企业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懂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式的关系,因为,企业普遍表现不佳的经济一般是不可能有高速增长的,至少不可能使增长维持下去。反过来,如果经济长期表现不佳,不能保持增长的话,那么企业的经营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们对企业的绩效与经济的整体表现之间的这个关系表示认同的话,那么,我们显然就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表现与中国企业的绩效表现所形成的剧烈反差感到困惑:不仅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生产率在整体上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而且至今并没有造就出许多与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增长率相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自己的企业,在这样的微观经济基础看起来十分薄弱的条件下,中国的经济又何以能持续保持高速的增长呢?

我认为,解开这个困惑的一个可能的线索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许主要不是靠了中国自己企业的经营表现,而是靠了政府每年规模庞大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支撑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增长的直接投资。

在一个能保持20年高速增长记录的大国经济里,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总体上还没有“起飞”?

不错,我们现在有了像海尔、联想和希望这样的著名大企业,但是相对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增长率而言,可以说我们的企业至今还没有起飞,真正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凤毛麟角。

远的不说,回顾一下我们身边的亚洲经济体,比如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印度的经济(其实,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也有与其经济规模不成比例的许多著名企业),我们都发现,经济的成长伴随着的是企业的成长。或反过来说,企业的成长推动了经济的成长。

事实上,我们是通过认识那些著名的、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企业来认识这些经济的发展进程的。对于日本和韩国的著名企业,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只想在这里提一下印度的例子。虽然从规模上讲,印度的经济只有中国的一半,但是这些年来印度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不错的记录,有6%的增长率。而进一步看,印度在经济成长过程中逐步壮大了它的企业,它今天实际上拥有大量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黄亚声教授提供的资料,中国最大的私人企业集团是四川的刘永好四兄弟创办的希望集团,1999年,希望集团的年销售额约为6亿美元;而印度最大的私人企业,塔塔集团Tata Group,在1995年的年销售额就达到了72亿美元,仅茶叶这一项,每年的销售额就有1.6亿美元。在制药行业,印度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兰巴可西公司Ranbaxy,在1995年的年销售额为22亿7千万美元,而相比之下,尽管中国的药品市场3倍于印度,但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年销售额仅有6.7亿美元。

即使我们撇开中国的希望集团或者三九集团比印度的对应企业在规模上还有较大差距这个事实不谈,我们也会发现,在中国,像海尔、联想、希望这样的企业也还是少之又少。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这个条件下,中国自己的企业到底在干些什么呢?为什么20年来我们没有像日本和韩国当年那样能够在经济增长中成长出大量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呢?

无论我们对企业规模大小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只要企业的规模不是人为地整合出来的,而是市场扩张的结果的话,那么企业规模的差别就应该理解为竞争力的差别。虽然大的企业不一定有效率,但只有有效率、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可能从小企业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有人说,我们当前不是没有世界级的大企业。是的,我们的确有了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集团,但是,这些企业集团主要集中在石化和天然气行业,由于盘踞国内的垄断地位,所以,尽管其年销售额足以让它们进入500强,但它们显然并不具有国际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实际上需要解释的问题是,虽然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的出口基地(或者世界工厂),不断地向世界输出产品,为什么却没有“输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呢?

就现在而言,在中国的企业,主要有三大类型,首先是经过改革和改造了的约一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已经是国家控股公司);其次是数量上巨大的中小型非国有制企业或者可以简单地称作“民营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原来的乡镇企业中转制过来的);最后是大约44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港澳资本在大陆投资经营的小型加工企业。在国有企业部门,除了集中在钢铁、能源和化工等少数行业的特大型企业因为垄断或者受到政府对市场的保护等原因之外,大多数在竞争性生产领域的国有(控股)企业已经失去了活力,也不再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

因此,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实际上应该通过讨论后两类企业(即本土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来加以回答。这两类企业在产权的性质和企业规模上都十分相似,只是它们的“国民身份”是不同的,一类是本土的民营企业,一类是所谓“外资”企业。毫无疑问,它们是中国经济目前最有活力和效率的经济部门。

过去,由于政策的原因,本土的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的种种限制而步履艰难,外资企业却享受了很多优惠的条件而发展迅速。在外资的这种格局下,本土民营企业这么多年来也似乎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当然,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并不是本土企业不能长大的决定性因素。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本土小企业来说,生存环境总是有利于现有的大企业的。 为什么中国企业没有强大?

弱小的本土企业在中国经济里有没有长大成强的制度?

这个制度如果有的话,就应该是金融制度,因为只有金融制度涉及到了资本所有权的流动性这个企业成长的最重要的法宝。如果我们分析大多数作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成长经历和背景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本土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是离不开金融制度,特别是资本市场提供的帮助。应该说,帮助或者支持而不是限制本土企业的成长与壮大事实上也是金融制度的本原和最重要的功能。

几乎可以视为一个规律的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里,成功的和今天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几乎都是从本土民间企业成长过来的,而且绝大多数本土企业都是个人创办或家族创办的小规模企业。从理论上讲,与官办的大企业不同,这样的民间企业具备了追求效率的几乎所有的优点,同时,这样的企业还是典型的“企业家的企业”。但仍然值得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早期这样的企业能够成长为今天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有人会说,因为这样的本土家族企业有效率,因此它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利润来发展企业。但是,如果是这样,我们也许还要等上几个世纪才能等出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

在我看来,早期那些本土的和弱小的家族企业能做强做大,主要还是依赖了已经存在的资本市场的作用。可以这么说,这些本土弱小企业能够成为今天的500强,与其说是企业的成功,还不如说是资本市场的成功。就融资的功能来讲,资本市场的功能也许并不是那么的独一无二,因为银行的功能是可以取代它的。但是,在历史上,资本市场与银行之所以能够共存而不是相互替代对方,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资本市场的存在给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筹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实际上为那些有活力的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快车道。因为只有在资本市场上,有效率的企业才有可能很容易地去“消灭”那些没有效率但有投资价值的现有企业(所谓优胜劣汰)。这是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的存在给这个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整合功能。所以,如果说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帮助企业的话,那么这种帮助就应该表现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能够进行资产重组或企业所有权变更的能力和机会上面。

在西方,由于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的并购可以在瞬间完成,不仅如此,这种并购活动的发生也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和阻隔。因此,资本市场的存在使企业的重组和企业间的并购成为十分容易的事情,而正是资本市场的这样一个功能和优势为有效率的企业的做强做大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恰恰是这个最重要的资本市场的功能在中国却受到政策的严厉限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还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规模方面,或者仅仅集中在筹资功能方面,资本所有权的流动或者企业的并购没有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加以理解,结果,尽管允许了资本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但资本的所有权却人为地受到限制而不能在市场上自由地流动。

这些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受到了许多严厉的批评。总体而言,这些批评是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体制缺陷的,主要是指缺乏活力和生存能力的国有企业被鼓励和支持在资本市场上优先获得融资的权利,而大量有活力的本土民营企业却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较少被人指出的、甚至是更为致命的缺陷其实应该是资本所有权的不能流动性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资本所有权不许流通,大规模的和经常性的企业产权交易不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发生和完成,大量有效率的本土民营企业不能顺利进入做强做大的快车道。

今天,我们谈论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我看来,离开了资本市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靠单个企业自身的修行往往并不能那么容易地形成。就算企业有了自主研发和专利技术,但要迅速地在市场上成长壮大,没有资本市场的整合功能是不可想象的。说到底,大多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企业抓住了资本市场的机遇,在市场上有效地进行企业重组和资本运作的结果。

篇5

要研究投资银行,首先必须先了解一下资本市场,因为投资银行是伴随资本市场的产生而产生发展的,没有资本市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就不会又投资银行业今天的辉煌。反过来理解,如果没有广大投资银行家在资本市场上的精彩表演,国际资本市场也不会象今天这样耀眼。

1.1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易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金融市场。

我们可以将资本市场进行分类。从宏观上来分,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1.2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1.2.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1.3资本市场的主体

资本市场的主体通常被称为市场参与者,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发行和购买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包括居民家庭、企业、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以及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一般包括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外国公司以及境外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本市场的服务企业分为金融中介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其中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主要提供以下传统金融服务:

1.金融中介功能。发行各种金融工具;

2.客户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

3.自身进行金融资产交易,为其客户设计新类型的金融资产并将其销售给其他资本参与者;

4.投资咨询服务;

5.资产管理服务。

1.4中国的资本市场

1.4.1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作为其标志的中国证券市场是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开始的。后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证券交易体系开始走向规范。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委员会,相继颁布了一批证券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至此,中国资本市场才初具框架。

中国的证券市场体系经过了10年的风雨,在这10年中,中国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起到的关键的作用。从证券市场来看,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仅有上市公司14家,市价总值109.19亿元。而到了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目已经达到5800多万户,境内上市公司有1200多家,累计筹集资金将近5000亿元。另外,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市值已达到4.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0.5%上升到51%。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新兴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1.4.2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足

与国际上先期工业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相比较,中国现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与问题。简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偏小,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大约1/10,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国家的银行偿贷间接融资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大约为1:1。

另外,资本市场内在结构不尽合理。例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市值是被不能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而占据,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大约为50%、30%、20%。流动性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大量的非流通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行秩序不很规范。由于法律环境、制度、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发展一直处于不很规范的状态,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诸如虚假财务报表,虚假上市、基金黑幕、大户操纵股价等一系列违规现象出现;由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只注重筹资而淡化经营、出现了一批垃圾股。由于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致使市场投机气氛强烈,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公司股票价值的情况比比皆是。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以上缺陷,但是这些问题总的来讲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其他国家在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曾经出现过这些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二投资银行理论概述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当中,投资银行应当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可以这样讲,没有投资银行的努力和创新就没有国际资本市场今日的繁荣。

2.1投资银行的定义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其实名不副实,它主要从事同证券相关的业务但并不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罗伯特·库恩根据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趋势曾经对投资银行下过如下四个定义:

(1)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称为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最广义的定义,它不仅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公司。

(2)只有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才是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第二广义的定义。因此,证券包销、公司资本金筹措、兼并与收购,咨询服务、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及证券私募发行等都应当属于投资银行业务。而不动产经纪、保险、抵押等则不属于投资银行业务。

(3)更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仅包括某些资本市场业务,例如证券包销,兼并收购等,另外的资本市场业务,例如基金管理、风险投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则应该排除在外。

(4)最狭义也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的定义仅把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募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当作是投资银行。这一定义排除了当前世界各国投资银行所现实经营着的许多业务,因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国际投资银行界普遍认为,以上第二个观点最符合美国和现代世界投资银行的现实状况,目前是投资银行的最佳定义。

2.2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简史

在国际投资银行发展历史当中,英国和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展历程是最具特点的,其他国家投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和模仿了它们模式,以下是欧美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简单回顾。

2.2.1欧洲商人银行的发展

投资银行萌芽于欧洲,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商人银行。早在商业银行发展以前,一些欧洲商人就开始为他们自身和其他商人的短期债务进行融资,这一般是通过承兑贸易商人们的汇票对贸易商进行资金融通。由于这些金融业务是由商人提供的,因而这类银行就被称为商人银行。

欧洲的工业革命,扩大了商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帮助公司筹集股本金,进行资产管理,协助公司融资,以及投资顾问等。20世纪以后,商人银行业务中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债券交易等业务的比重有所增大,而商人银行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业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欧洲的商人银行业务中,英国是最发达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另外德国、瑞士等国的商人银行也比较发达。

2.2.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美国的投资银行,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始于19世纪,但它真正连贯的历史应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

(1)《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前的投资银行。

1929年以前,美国政府规定发行新证券的公司必须有中介人,而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证券发行与承销,这种业务只能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业附属机构来进行。这一时期,所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从事证券(主要是公司债券)业务,这一阶段投资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业经营,投资银行大多由商业银行所控制。由于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频频涉足于证券市场、参与证券投机,当时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违法行为例如:虚售(WashSales)、垄断(Corners)、大进大出(Churning)、联手操纵(Pools)等。这一切都为1929---1933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2.5%,从892亿美元下跌到156亿美元。美国的银行界也受到了巨大冲击,1930-1933年美国共有7763家银行倒闭。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被用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始分业经营。许多大银行将两种业务分离开来,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例如,摩根银行便分裂为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和J.P摩根。有些银行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经营方向。例如,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成为专门的商业银行,而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onBrother)、美里尔·林奇(MerrillLynch)和高盛(Gold-manSachs)等则选择了投资银行业务。

(2)70年资银行业务的拓宽。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颁布以后,美国的投资银行业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各投资银行为竞争需要纷纷向客户提供佣金低廉的经纪人服务,并且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货与期权交易。这些交易工具为投资银行抵御市场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资银行掌握了回避市场风险的新工具后,将其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如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这种业务使得抵押保证证券市场迅速崛起。

(3)80年代以后美国投资银行发展

80年代美国为了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机构法》以及1989年颁布的《金融机构重组、复兴和强化法》,1983年实施了"证券交易委员会415条款"(SECRule415),这些对投资银行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业在80--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的利率开始从历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发行股票与债券充斥市场,出现了不够投资级的垃圾债券(JunkBond)。大量垃圾债券的发行给投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影响了美国投资银行的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是国际型大型投资银行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银行重组大量出现、高科技发展带来投资银行业务的革命、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等等。

2.3投资银行的内部环境

2.3.1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形态上来看,国际投资银行一般由两种形态:一种是合伙人制;另一种是股份公司制。其中绝大多数国际投资银行采用的是后者。

投资银行的合伙人制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承兑贸易商号。这些家族经营的企业一代一代的继承,慢慢的由开始的独资性质变为数个继承人按份共有,成为合伙企业形式。早期的投资银行都采用了合伙人制。在世界上,比利时、丹麦等国的投资银行仅限于合伙人制,德国、荷兰的法律虽允许股份制,但其投资银行也只采用合伙人制。在美国的六大投资银行中,只有高盛仍采用合伙人制。到现在高盛已经有将近200个合伙人。

19世纪50年代,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公司立法开始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完善。投资银行以合伙人制向股份公司制组织形态过度。现代国际投资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美林于1971年完成了全部改制过程,1986年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也由合伙人制改为股份制。在新加坡、巴西等国现在只允许投资银行采用股份只形态,合伙制则被禁止。

2.3.2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各国对两者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则采用混业经营模式。

1933年通过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美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管理。保证了美国金融与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二战后,美国将其经济与金融体制移植到了日本,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和信托机构不得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类业务应该由证券公司从事,日本的证券公司其实就是专业投资银行。由于美国投资银行业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许多国家在制定投资银行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上都沿用了美国模式。

混业经营在欧洲国家是比较多的,除德国以外,瑞士、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模式,又称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混业经营使得银行能够便利地进入各种金融市场,在这一点上混业有着分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混业经营的风险较大,需要更加健全的银行体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支持。

2.4投资银行业务

2.4.1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

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就是投资银行协助企业、公司和个人客户筹集资金,并且帮助客户交易证券。

(1).证券承销业务

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原始的业务之一,最早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收益主要就来自与证券的承销。在承销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极为关键的媒介作用。投资银行承销的证券范围很广,它不仅承销本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所发行的债券,各种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外国政府与外国公司发行的证券,甚至还承销国际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发行的证券。证券的承销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投资银行承销证券由四种方式:(1)包销。(2)投标方式。(3)尽力推销。(4)赞助推销。投资银行的承销收益主要来自差价或叫毛利差额(Grossspreed)和佣金(Commission)。

(2).证券交易

投资银行参与二级市场证券交易主要有三个原因,同样,他们在二级市场扮演着做市商、经纪商、交易商的角色:

第一,在完成证券承销以后,投资银行有义务为该证券创造一个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以保持该种证券的流动性和价格稳定。一般在证券上市以后,承销商总是尽量使其市价稳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是投资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做市商业务。

另外,投资银行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促成客户所希望的交易,并据此收取一定的佣金,这就是投资银行的经纪收入。

第三,投资银行本身拥有大量的资产,并接受客户委托管理着大量的资产,只有通过选择、买入和管理证券组合,投资银行才能获得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另外,投资银行还在二级市场进行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等业务活动。

(3).兼并收购业务

投资银行所支持的收购兼并活动,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上都是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的。投资银行在收购和兼并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不仅为猎手公司服务,也在为猎物公司服务:

首先,投资银行替猎手公司服务。替其物色收购对象,并加以分析。并且提出收购建议.提出令猎物公司的董事或大股东满意的收购条款和一个令人信服的收购财务计划,帮助猎手公司进行财务安排,以促成交易的完成。

投资银行同样也为猎物公司服务:判断猎手公司的收购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如果对方是敌意收购,则与猎物公司制定出防范被收购的策略,如果判断对方是非敌意收购,那么投资银行便以猎物公司的立场向猎手公司提出收购建议,并向猎物公司提出收购建议是否公平与合理及应否接纳对方建议的意见。

2.4.2投资银行的创新业务与延伸业务

随着投资银行竞争的逐渐加大,仅靠传统业务已经很难维持投资银行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银行作为最活跃的金融部门,从70年代以来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既活跃了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也为自己赚了巨额收益。

(1).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就是投资银行作为客户的金融顾问或经营管理顾问提供咨询,策划或运作,一般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按照公司、个人或政府的要求,对某个行业、某种产品、某种证券或某个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较为全面的、长期的决策参考资料。其二是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发生突变,使某些公司、企业遇到困难时,投资银行往往主动地或被邀请向有关公司、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应变措施,诸如重新制定发展战略、重建财务制度、出售转让子公司等,化解这些公司、企业在突变事件中带来的压力与困难。其三是在公司兼并和收购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帮助咨询,策划直到参与实际运作。从目前情况看,投资银行在第三类业务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财产权益作借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方式.从理论上讲,项目融资的贷款方主要看融资项目有无偿债能力,评估和保证的范围以项目为限。因此,一旦贷款发生风险,贷款方只能以项目的财产或收益作为追索的对象,不涉及其他财产和收益即要求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股东或第三方(包括供应商、项目产品的购买者、政府机构等)做出某种保证或承诺,但这种保证和承诺仅仅停留在投资者将不会放弃投资项目,承诺某种支持或保证项目的收益的层次上。贷款方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金融机构提供的还款保证,更无须出具政府担保。借款方将项目资产和收益均抵押给贷款方。

由于项目融资无金融机构担保,也无政府担保,全靠项目投资者的信用和项目本身的前景,这样,仅从市场角度看起来不错的项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投资银行的介入将有利于增加项目的可靠性,有利于争取到信用级别较高的投资者参加。运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要订立一套严谨的合同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投资银行有各种专业人才,通晓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能够尽力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使合同得以顺利执行。投资银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各种渠道,为项目寻找合适的贷款人,也能为贷款方找到好项目。版权所有

(3).基金管理

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众多不确定的投资者将不同的出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操作,所得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实行的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集资的主要方式是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受益券,从而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为一较大的基金,然后加以投资运作。投资基金是一种复杂的投资制度。它强调分权,制衡。由于认购和赎回机制不同,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投资基金是发达国家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作为发起人或基金经理人活跃在此领域。

(4).资产证券化

1970年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第一批公开交易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可视为资产证券化的先驱。进入9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开始从美国向世界扩张,从国内资金市场向国际资金市场延伸,由在岸市场向离岸市场扩展。所谓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步同的新型融资方式。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是企业以自身产权为清偿基础,企业对债券本息及股票权益的偿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财产为界。资产证券化虽然也采取证券的形式,但证券的发行依据不是公司全部法定财产而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证券权益的偿还不是以公司财产为基础,而是仅以被证券化的资产为限。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得本金和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者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5).证券网上交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线经纪和网上交易给传统的证券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证券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有报告预测网上证券交易商的资产从1999到2003年将增长7倍以上,从4150亿美元到30000亿美元。许多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纷纷进入证券网上交易领域,并且出现了专门经营网上交易的经纪商。

(6)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是由职业投资人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由专业投资机构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注入资本,并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增加风险资本的附加值。

风险投资公司曾为诸如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思科、太阳系统、联邦速递等公司提供了最初启动资本,这些公司都已在各自的行业中成为领先者。虽然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只有20年的时间,但国外的投资银行已经把它培育成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因为创业投资的大力帮助,全球的高科技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以上简单介绍了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部分的创新业务,其实在现代国际资本市场当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已经是日新月异,新的业务品种在不断的涌现,创新业务已经成为投资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篇6

1.1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易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金融市场。

我们可以将资本市场进行分类。从宏观上来分,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1.2.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1.2.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2.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1.3资本市场的主体

资本市场的主体通常被称为市场参与者,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发行和购买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一般包括居民家庭、企业、中央政府及其、地方政府以及境外投资者.境外投资者一般包括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外国公司以及境外个人投资者。

参与资本市场的服务企业分为金融中介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其中金融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主要提供以下传统金融服务:

1.金融中介功能。发行各种金融工具;

2.客户进行金融资产的交易;

3.自身进行金融资产交易,为其客户设计新类型的金融资产并将其销售给其他资本参与者;

4.投资咨询服务;

5.资产管理服务。

1.4中国的资本市场

1.4.1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资本市场形成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作为其标志的中国证券市场是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开始的。后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证券交易体系开始走向规范。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委员会,相继颁布了一批证券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至此,中国资本市场才初具框架。

中国的证券市场体系经过了10年的风雨,在这10年中,中国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起到的关键的作用。从证券市场来看,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仅有上市公司14家,市价总值109.19亿元。而到了2000年12月,投资者开户数目已经达到5800多万户,境内上市公司有1200多家,累计筹集资金将近5000亿元。另外,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市值已达到4.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0.5%上升到51%。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新兴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1.4.2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足

与国际上先期工业化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相比较,中国现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与问题。简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市场总量规模偏小,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大约1/10,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国家的银行偿贷间接融资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大约为1:1。

另外,资本市场内在结构不尽合理。例如,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市值是被不能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而占据,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大约为50%、30%、20%。流动性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大量的非流通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运行秩序不很规范。由于法律环境、制度、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证券市场发展一直处于不很规范的状态,法律的不健全、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诸如虚假财务报表,虚假上市、基金黑幕、大户操纵股价等一系列违规现象出现;由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只注重筹资而淡化经营、出现了一批垃圾股。由于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致使市场投机气氛强烈,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公司股票价值的情况比比皆是。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以上缺陷,但是这些问题总的来讲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其他国家在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曾经出现过这些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二投资银行理论概述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当中,投资银行应当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可以这样讲,没有投资银行的努力和创新就没有国际资本市场今日的繁荣。

2.1投资银行的定义

投资银行这个名字其实名不副实,它主要从事同证券相关的业务但并不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罗伯特·库恩根据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和趋势曾经对投资银行下过如下四个定义:

(1)任何经营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可以称为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最广义的定义,它不仅包括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保险公司和不动产公司。

(2)只有经营一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才是投资银行。这是对投资银行的第二广义的定义。因此,证券包销、公司资本金筹措、兼并与收购,咨询服务、基金管理、风险投资及证券私募发行等都应当属于投资银行业务。而不动产经纪、保险、抵押等则不属于投资银行业务。

(3)更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义仅包括某些资本市场业务,例如证券包销,兼并收购等,另外的资本市场业务,例如基金管理、风险投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具的创新等则应该排除在外。

(4)最狭义也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的定义仅把在一级市场上承销证券、募集资本和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证券的金融机构当作是投资银行。这一定义排除了当前世界各国投资银行所现实经营着的许多业务,因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国际投资银行界普遍认为,以上第二个观点最符合美国和现代世界投资银行的现实状况,目前是投资银行的最佳定义。

2.2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简史

在国际投资银行发展历史当中,英国和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展历程是最具特点的,其他国家投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和模仿了它们模式,以下是欧美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简单回顾。

2.2.1欧洲商人银行的发展

投资银行萌芽于欧洲,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商人银行。早在商业银行发展以前,一些欧洲商人就开始为他们自身和其他商人的短期债务进行融资,这一般是通过承兑贸易商人们的汇票对贸易商进行资金融通。由于这些金融业务是由商人提供的,因而这类银行就被称为商人银行。

欧洲的工业革命,扩大了商人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帮助公司筹集股本金,进行资产管理,协助公司融资,以及投资顾问等。20世纪以后,商人银行业务中的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债券交易等业务的比重有所增大,而商人银行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业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欧洲的商人银行业务中,英国是最发达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另外德国、瑞士等国的商人银行也比较发达。

2.2.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

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美国的投资银行,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始于19世纪,但它真正连贯的历史应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

(1)《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前的投资银行。

1929年以前,美国政府规定发行新证券的公司必须有中介人,而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证券发行与承销,这种业务只能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业附属机构来进行。这一时期,所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从事证券(主要是公司债券)业务,这一阶段投资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混业经营,投资银行大多由商业银行所控制。由于混业经营,商业银行频频涉足于证券市场、参与证券投机,当时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违法行为例如:虚售(WashSales)、垄断(Corners)、大进大出(Churning)、联手操纵(Pools)等。这一切都为1929---1933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2.5%,从892亿美元下跌到156亿美元。美国的银行界也受到了巨大冲击,1930-1933年美国共有7763家银行倒闭。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被用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始分业经营。许多大银行将两种业务分离开来,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例如,摩根银行便分裂为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和J.P摩根。有些银行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经营方向。例如,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成为专门的商业银行,而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onBrother)、美里尔·林奇(MerrillLynch)和高盛(Gold-manSachs)等则选择了投资银行业务。

(2)70年资银行业务的拓宽。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颁布以后,美国的投资银行业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各投资银行为竞争需要纷纷向客户提供佣金低廉的经纪人服务,并且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货与期权交易。这些交易工具为投资银行抵御市场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资银行掌握了回避市场风险的新工具后,将其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如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这种业务使得抵押保证证券市场迅速崛起。

(3)80年代以后美国投资银行发展

80年代美国为了放松对市场和机构的管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机构法》以及1989年颁布的《金融机构重组、复兴和强化法》,1983年实施了"证券交易委员会415条款"(SECRule415),这些对投资银行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投资银行业在80--9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8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结束后,美国的利率开始从历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发行股票与债券充斥市场,出现了不够投资级的垃圾债券(JunkBond)。大量垃圾债券的发行给投资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影响了美国投资银行的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80年代以后,尤其是到了90年代,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是国际型大型投资银行机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银行重组大量出现、高科技发展带来投资银行业务的革命、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等等。

2.3投资银行的内部环境

2.3.1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

从组织形态上来看,国际投资银行一般由两种形态:一种是合伙人制;另一种是股份公司制。其中绝大多数国际投资银行采用的是后者。

投资银行的合伙人制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的承兑贸易商号。这些家族经营的企业一代一代的继承,慢慢的由开始的独资性质变为数个继承人按份共有,成为合伙企业形式。早期的投资银行都采用了合伙人制。在世界上,比利时、丹麦等国的投资银行仅限于合伙人制,德国、荷兰的法律虽允许股份制,但其投资银行也只采用合伙人制。在美国的六大投资银行中,只有高盛仍采用合伙人制。到现在高盛已经有将近200个合伙人。

19世纪50年代,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公司立法开始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完善。投资银行以合伙人制向股份公司制组织形态过度。现代国际投资银行普遍采用股份制。美林于1971年完成了全部改制过程,1986年摩根·斯坦利(MorganStanley)也由合伙人制改为股份制。在新加坡、巴西等国现在只允许投资银行采用股份只形态,合伙制则被禁止。

2.3.2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各国对两者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则采用混业经营模式。

1933年通过的《格林斯一斯蒂格尔法》在法律上确定了美国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管理。保证了美国金融与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持续发展。二战后,美国将其经济与金融体制移植到了日本,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规定银行和信托机构不得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类业务应该由证券公司从事,日本的证券公司其实就是专业投资银行。由于美国投资银行业在全球的霸主地位,许多国家在制定投资银行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上都沿用了美国模式。

混业经营在欧洲国家是比较多的,除德国以外,瑞士、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都采用了混业经营模式,又称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混业经营使得银行能够便利地进入各种金融市场,在这一点上混业有着分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混业经营的风险较大,需要更加健全的银行体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的支持。

2.4投资银行业务

2.4.1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

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就是投资银行协助企业、公司和个人客户筹集资金,并且帮助客户交易证券。

(1).证券承销业务

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原始的业务之一,最早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收益主要就来自与证券的承销。在承销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极为关键的媒介作用。投资银行承销的证券范围很广,它不仅承销本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所发行的债券,各种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外国政府与外国公司发行的证券,甚至还承销国际金融机构,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发行的证券。证券的承销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种.投资银行承销证券由四种方式:(1)包销。(2)投标方式。(3)尽力推销。(4)赞助推销。投资银行的承销收益主要来自差价或叫毛利差额(Grossspreed)和佣金(Commission)。

(2).证券交易

投资银行参与二级市场证券交易主要有三个原因,同样,他们在二级市场扮演着做市商、经纪商、交易商的角色:

第一,在完成证券承销以后,投资银行有义务为该证券创造一个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以保持该种证券的流动性和价格稳定。一般在证券上市以后,承销商总是尽量使其市价稳定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是投资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做市商业务。

另外,投资银行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客户的指令,促成客户所希望的交易,并据此收取一定的佣金,这就是投资银行的经纪收入。

第三,投资银行本身拥有大量的资产,并接受客户委托管理着大量的资产,只有通过选择、买入和管理证券组合,投资银行才能获得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另外,投资银行还在二级市场进行风险套利、无风险套利等业务活动。

(3).兼并收购业务

投资银行所支持的收购兼并活动,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上都是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的。投资银行在收购和兼并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不仅为猎手公司服务,也在为猎物公司服务:

首先,投资银行替猎手公司服务。替其物色收购对象,并加以分析。并且提出收购建议.提出令猎物公司的董事或大股东满意的收购条款和一个令人信服的收购财务计划,帮助猎手公司进行财务安排,以促成交易的完成。

投资银行同样也为猎物公司服务:判断猎手公司的收购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如果对方是敌意收购,则与猎物公司制定出防范被收购的策略,如果判断对方是非敌意收购,那么投资银行便以猎物公司的立场向猎手公司提出收购建议,并向猎物公司提出收购建议是否公平与合理及应否接纳对方建议的意见。

2.4.2投资银行的创新业务与延伸业务

随着投资银行竞争的逐渐加大,仅靠传统业务已经很难维持投资银行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银行作为最活跃的金融部门,从70年代以来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既活跃了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也为自己赚了巨额收益。

(1).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就是投资银行作为客户的金融顾问或经营管理顾问提供咨询,策划或运作,一般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按照公司、个人或政府的要求,对某个行业、某种产品、某种证券或某个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较为全面的、长期的决策参考资料。其二是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发生突变,使某些公司、企业遇到困难时,投资银行往往主动地或被邀请向有关公司、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应变措施,诸如重新制定发展战略、重建财务制度、出售转让子公司等,化解这些公司、企业在突变事件中带来的压力与困难。其三是在公司兼并和收购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帮助咨询,策划直到参与实际运作。从目前情况看,投资银行在第三类业务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是以项目的财产权益作借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融资方式.从理论上讲,项目融资的贷款方主要看融资项目有无偿债能力,评估和保证的范围以项目为限。因此,一旦贷款发生风险,贷款方只能以项目的财产或收益作为追索的对象,不涉及其他财产和收益即要求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股东或第三方(包括供应商、项目产品的购买者、政府机构等)做出某种保证或承诺,但这种保证和承诺仅仅停留在投资者将不会放弃投资项目,承诺某种支持或保证项目的收益的层次上。贷款方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金融机构提供的还款保证,更无须出具政府担保。借款方将项目资产和收益均抵押给贷款方。

由于项目融资无金融机构担保,也无政府担保,全靠项目投资者的信用和项目本身的前景,这样,仅从市场角度看起来不错的项目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投资银行的介入将有利于增加项目的可靠性,有利于争取到信用级别较高的投资者参加。运用项目融资的方式要订立一套严谨的合同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投资银行有各种专业人才,通晓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惯例,能够尽力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使合同得以顺利执行。投资银行还可以运用自己的各种渠道,为项目寻找合适的贷款人,也能为贷款方找到好项目。

(3).基金管理

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众多不确定的投资者将不同的出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操作,所得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投资基金实行的是一种集合投资制度,集资的主要方式是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受益券,从而将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为一较大的基金,然后加以投资运作。投资基金是一种复杂的投资制度。它强调分权,制衡。由于认购和赎回机制不同,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投资基金是发达国家投资者常用的投资方式,投资银行作为发起人或基金经理人活跃在此领域。

(4).资产证券化

1970年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第一批公开交易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可视为资产证券化的先驱。进入9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开始从美国向世界扩张,从国内资金市场向国际资金市场延伸,由在岸市场向离岸市场扩展。所谓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与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步同的新型融资方式。传统的证券融资方式是企业以自身产权为清偿基础,企业对债券本息及股票权益的偿付以公司全部法定财产为界。资产证券化虽然也采取证券的形式,但证券的发行依据不是公司全部法定财产而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证券权益的偿还不是以公司财产为基础,而是仅以被证券化的资产为限。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得本金和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者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5).证券网上交易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线经纪和网上交易给传统的证券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证券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有报告预测网上证券交易商的资产从1999到2003年将增长7倍以上,从4150亿美元到30000亿美元。许多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纷纷进入证券网上交易领域,并且出现了专门经营网上交易的经纪商。

(6)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是由职业投资人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由专业投资机构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注入资本,并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增加风险资本的附加值。

风险投资公司曾为诸如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思科、太阳系统、联邦速递等公司提供了最初启动资本,这些公司都已在各自的行业中成为领先者。虽然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只有20年的时间,但国外的投资银行已经把它培育成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因为创业投资的大力帮助,全球的高科技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以上简单介绍了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部分的创新业务,其实在现代国际资本市场当中,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已经是日新月异,新的业务品种在不断的涌现,创新业务已经成为投资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篇7

现在,是到了双方博弈市场底线的时刻了。

2008年2月,当人们依旧在期待春节和雪灾过后的股市能有所表现,至少能改变单边下跌的局面时,一场再融资“血案”却不经意间降临。

人们悲哀地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似乎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两个重点:第一,我们的股票不值这么多钱;第二,股改虽然完成了,但我们圈钱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

这个发现对投资者的心理打击远远胜过美国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也远远超越了“5・30”之类的政策震荡。现在,已经不是展望股市“高点”在哪里的时刻,而是寻找“底线”的关键时点了。

再融资前赴后继

中国平安拟1600亿元的融资引爆股市暴跌序幕,浦发银行随后也抛出400亿元的融资方案。此后,市场更一路传闻中石化600亿元融资、大秦铁路500亿元融资以及中国联通600亿元融资。

每一次传言的流出,都必然伴随传言对象的一阵急跌,以及大盘的猛挫。不过,很快大家发现,这些传言有真有假。

2月22日,受融资500亿元谣言影响,大秦铁路当天跌停,而当天大秦铁路便发表声明称,董事会迄今未讨论过再融资事项。同时,关于中国联通将有巨额融资计划的传言也随之喧嚣尘上。2月25日,中国联通执行董事佟吉禄公开表示,传闻纯属谣传,公司不存在通过证券市场向投资者公开再融资的计划。不过其股价已经被传闻打掉了15%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的头一个月,提出再融资预案的公司多达26家,融资金额接近2500亿元,而去年同期仅有13家,融资金额也不过百亿元,去年全年的再融资额只是2800亿元。

大盘自去年10月底开始调整以来,指数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心理防线的关口。以历史为鉴,A股2001年绵延至2005年的大熊市不过是从2245点跌至998点,且耗时5年,而此波暴跌仅仅5个月都不到,已经将指数从最高点斩去三分之一,其中的重灾区如中石油、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等,均从最高价被腰斩。有好事者至今仍在讨论现在是“牛市下半场”还是“熊市上半场”,其实,以指数跌幅计,现在差不多已经进入“熊市下半场”了。

单纯的理性价值回归式的大跌并不可怕,但检视暴跌的背景却令人“不寒而栗”。就在谣传大秦铁路和中国联通要再融资消息的前一天,证监会再批新基金,大量媒体已在预测“红色星期一”。然而,两传闻轻松击溃前述利妤,引发恐慌性下跌,可见市场脆弱程度。

更可怕的是,这种原该是“变态”表达方式的毫无理性的暴跌已成“常态”。最近两个月来,市场闻“增发”必暴跌,闻“周边股市下挫”必暴跌,闻“货币从紧政策不变”必暴跌……

扩容压力空前

其实,除了这些谣传的再融资传闻外,那些已经确定的市场扩容压力也已经堪称空前了。

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信息,2008年存在上市传闻或已经进入上市程序的公司高达179家,中国再保险、中国人保、中移动、国开行和南方电网等都榜上有名。这些大盘股的融资规模难以预估,但每一只都会成为检验市场承接能力的测试标尺,而这还不包括创业板推出后的融资需求。按照市场普遍预期,创业板打包上市的方式将可能为2008年市场带来近200家上市公司。

更严重的预期压力来自“股改后遗症”。大批解禁期满的非流通股股东将给市场带来难以想象的冲击,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将有1300多亿股各类限售股进入流通,它们带来的市值增量超过3.01万亿元,而目前两市A股流通市值总额也不过8.99万亿元的规模。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新的动作,各类解禁股就将使2008年市场自行扩容30%。

一位曾在股改期间担任多家地方国资委对价谈判顾问角色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初,从第二批股改试点结束,正式启动全面股改时,A股就进入了不断上涨的牛市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投资者,以为股改是,一场谁都不要付出成本的盛宴。似乎大股东只要‘10送3’就能在未来流通,而急于分享牛市成果的投资者也认为牛市里只要通过股改就能赚钱。很少有人想到,2年或者3年后大股东真的把手里的流通股出来时市场会暴跌。”

造成这场扩容潮压力的另一重因素是通胀。由于担心通胀难以控制,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从紧,其调控目标包括2008年全年信贷增速将有30%左右的降幅。货币从紧可能带来企业经营中的流动性紧张,从而使解禁股成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现实手段。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类似平安这样超大规模再融资并非个案,而且迎合了宏观经济管理者的一种倾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可想而知还要有多少笔天量再融资等着出炉。

知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即持这种观点。她认为:“根据国资委规划,国资委掌管的央企数量要从150家减少到80到100家,这意味着在仅剩的两年中,至少将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央企要重组改制,除了国资委主管的央企,我国的金融机构、各地方政府掌管的地方国资,无不处于整合的过程之中。其规模不在央企之下。整合并购的资金从何而来?答曰:大部分将来白干资本市场。”

“恶意”还是“善意”

2008年2月25日,在全国舆论的声讨中,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对“再融资门”进行了一番表态。

证监会表示,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证监会提醒上市公司在作出再融资决策前,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时机,以及投资者的承受能力。据介绍,目前,中国平安的融资议案仍处于履行公司内部法定程序阶段,尚未向监管部门提交融资申请。在该公司向证监会正式提交融资申请后,证监会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审核,督促公司强化信息披露。

然而,中国平安的新闻发言人也迅速表态称:“公司再融资方案按照法律规定处在履行内部法定程序阶段,公司会根据市场的情况,慎重考虑筹资时机、规模及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公司的基础是稳固的,战略是清晰的,财务是谨慎的……”

篇8

[关键词] 优化资源配置 再融资绩效 平均净利润PDL模型

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要运用证券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必须对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有正确的认识。与西方较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对中国大陆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再融资的研究及与此相关的企业运营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多采用多元线性模型予以分析。

优化资源配置是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一般来说,资金运用的效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资金营运能力,因此研究再融资额与资金运用效率的关系并构建再融资资金营运效率一般模型有助于规范和指导一般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提高再融资绩效。但是,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的研究都占据主体,少有从资本总体效率角度去考查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故本文拟从资本市场整体角度考察上市公司的资金运作效率,探索客观评价再融资绩效的可行方法。

一、数据分析及平均净利润PDL模型的构建

从资本市场整体角度讲,有再融资行为的上市公司每年的资产总额、普通股股东权益总和、负债总额和净利润总额反映了证券市场资金运作的基本情况。本文采用从CSMAR数据库中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对1992年到2006年在沪、深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上市公司资本规模、资本运营、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及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因素等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平均资产、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平均负债、平均净利润相关性均不显著。

由于平均净利润可以反映资本市场总的资金运作效率,可以反映社会资本投入使用后社会资本的增值情况,所以本研究以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为参考依据,考察影响资金运用效率的因素及其关系。据统计分析,平均净利润与平均资产、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平均负债、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每股收益均显著相关,其中与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相关程度最高;平均净利润与平均资产负债率、平均流动比率、平均存货周转率、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相关性不显著。

以平均资产、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平均负债、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每股收益作为平均净利润的解释变量,考察是否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到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故假设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各序列均为平稳,运用EVIEWS 5.0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序列无自相关,D-W检验通过;拟合效果好,F检验通过。但是对平均净利润作ADF原序列检验,结果:t统计量值是-1.268058,大于显著水平为10%的临界值,说明该序列为非平稳的。

如果换作ARMA模型,需确定平均净利润是否单整,因此对其做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检验t统计量-3.493599,小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可以在96.71%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该序列不存在单位根,该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对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和平均每股收益分别做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置信水平分别为93.92%和 99.43%。

由于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和平均净利润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而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与平均每股收益之间相关程度较弱,可以检验这三个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变量组合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可以考虑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即PDL模型。用EViews 5.0对序列平均净利润作三阶滞后无约束模型分析,输出结果为:R2=0.998346,修正的R2=0.996692,均大于0.8接近1,拟合效果好,模型的拟合优度高。F检验的伴随概率=0.000008,F检验通过,回归方程高度显著。由于D―W检验失效,采用LM检验代替,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检验通过。

用PJJLRt表示第t期的平均净利润,用PJPTGGDQYt表示第t期的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用PJMGSYt表示第t期的平均每股收益,则模型为

二、绩效评价

用平均净利润PDL模型可以对我国沪深股市具有再融资行为的上市公司的资金运作效率从社会资金积累角度做考察,将上市公司的相应数据代入平均净利润PDL模型,如果该公司第t期的净利润与当期该公司期初总资产之比大于平均净利润与当期再融资公司总资产之比,则该公司资金运作效率高于平均水平,反之则低于平均水平。

三、结论

由上述计量分析可知:

1.由于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我国沪深股市有再融资行为的上市公司从总体上来讲,净资产收益率与总资产、负债、普通股股东权益、净利润、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重要财务指标相关程度均较低,因此,目前我国股市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惟一判断标准存在着明显不足。

2.从整个社会资本增值的角度考虑,应当将上市公司运用资金所产生的净利润与该公司现有资本的比值作为衡量其再融资绩效的考察依据,本文研究所得出的平均利润PDL模型可以作为完成该项工作的一种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Korajczyk Robert A, Levy Amnon: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macro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1

篇9

《理财周刊》:美联储指令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这种直接走到“前台”的救市行为,是否意味着美联储判断金融危机已不可避免?

李刚:贝尔斯登事件是美国次级债风暴所酿成的典型恶果。作为美国第五大“投行”,如果它真的破产,势必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地震。因此,不但贝尔斯登在主动寻找战略合作者,美国的其他金融集团甚至美联储也都在为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努力。当然,现在说金融危机已经不可避免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美联储已经认识到,如果任由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次级债所直接涉及到的资金数目并不是很大,但它直接造成了“信心紧缩”。事实上,虽然美国不断在降息,但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一直都是保持一定量的,关键是次级债危机牵涉到一系列高杠杆率的衍生产品,对它们的认知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慌心理――虽然市场不缺钱,但信心极度紧缩。这不但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打击,更重要的是会对美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特别需要关注的是,2001年以后,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借贷消费为支撑,大部分家庭都是零储蓄、高负债,而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集聚了美国的大量财富,次级债恰恰与两者都有密切关联,一旦两个市场集体出现问题,对美国的打击,毫无疑问,将是巨大的。

《理财周刊》:美联储是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尤其是美元巨幅贬值的情况下,继续向市场输入流动性。我们知道,货币是有乘数效应的,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半年或一年以后,次级债风暴带来的影响逐渐退潮,但这些输入的流动性却卷起了更狂暴的泡沫、带来了更巨大的市场波动?

李刚:这个问题涉及到道德风险。美联储作为一个公共机构,主要功能是维护货币的稳定。但现在,美联储不但成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救活者”,而且还为投行这样的冒险者承担责任、付出代价,不得不令人怀疑它“拿着公众的钱解决私人的问题”。

在我看来,美联储此举实际上是在两难境地中所不得不作出的决定。一方面,它害怕次级债风暴继续扩大,危及美国经济增长,造成世界性的恐慌,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但另一方面,它也必须考虑到,如果流动性过剩继续恶化,美元贬值与物价上涨交互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同样危及美国利益。因此,美联储现在要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但现在美国恰恰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它靠的还是财富效应基础上的负债消费型拉动。如果不能给一点时间、给一个周期,来让美国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的经济就会衰退得很严重、跌得很深,而这不符合各方面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几害相权,经济衰退的影响更可怕,所以美联储的决定还是值得认可的。它可能是突破了传统的功能定位,但在现在这种传统经济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的局面下,美联储选择维护经济增长,无可厚非。

《理财周刊》:美联储的非常规行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对中国有哪些启示?中国是不是也需要调整一下调控、管理的方向和手段?

李刚:中国市场,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还是内部结构性的问题,而且与美国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从历史上来看,美国每10年爆发一次金融危机,其根源都在于金融容量不断扩大,要求冲破原有的金融制度框架,而金融危机就是其表现形式。最终结果则都是通过制度的调整,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在中国,现在的问题也是“信心”。

篇10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064-03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风险的存在,使得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艰难。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将阻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主,以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和金融创新体系为两翼;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以创业板市场为主导,以主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为两翼的融资体系。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创业板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场所

创业板市场主要是相对主板市场而言的,其上市条件较为宽松,上市标准、规范化要求等方面低于主板市场,比较注重考察企业的技术领域、研究与发展资金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技术人员的组成结构与水平等。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初期,风险投资是其主要的资金支持。但是,高新技术企业要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的公司,其需要的巨额资金是靠以分散投资为原则的风险基金所不堪胜任的。高科技公司进入成长期之后,风险基金逐步淡出,而它们又不能在主板市场上筹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支持自己发展的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正好满足了这类企业的要求,为它们提供了筹资机会,从而直接推动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创业板的推出,使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避免银行间接融资中风险与收益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使承担高风险的股本投资人获得高收益,进而吸引社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股权的分散化和股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能够有效地分散风险和有效地增强整体金融系统抗御风险的能力。

中国可参照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英国的未正式上市公司股票市场、日本的第二板股票及香港创业板市场的经验,直接继承和运用主板市场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并根据自身特点有所创新,完善创业板市场,充分发挥创业板市场的后发优势,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股权市场“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对高科技领域的投资,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拉升经济增长。

(二)利用主板市场对传统产业结构技术改造

目前,中国的深沪A股市场(主板市场),主要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还极为稀缺和珍贵的形势下,发行上市的公司传统产业占有较大比重,技术结构也以中低技术为主,从现实出发,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既要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成果自身直接工业化的发展,更要高度重视并挖掘高新技术对现有产业改造的巨大潜力。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在政府的倾斜和扶植下,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还可以通过“买壳上市”、“借壳上市”、“受壳上市”来“曲线救国”,借用技术入股、资产置换、股权受让等形式来达到上市目的。这样不仅使上市公司有了概念题材,又使稀缺的“壳”资源得到有效使用,达到高新技术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传统的产业结构注入科技术含量,提高资本市场的内在质量。

在中国资本市场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还不太多,这已成为中国知识经济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改造优先安排高科技上市指标和额度。除了在国内安排上市外,还可以创造条件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走国际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主板市场既可以为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本来源,又可为成熟期的高新企业的风险资本提供退出通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时,要进一步发展规模,间接融资已不能满足其需要,要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必须依靠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筹集资金,具有融资量大、资金可长期使用等特点。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模式下,既能保证资金筹集与使用过程中较高的透明度,又避免间接融资的黑箱操作和与此相联系的高风险、低效率,促使社会资金配置到生产率最高的产业。

(三)发展和完善场外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交易的企业或品种是不具备目前主板和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科技成果等,或者并不希望在公开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以及还不满足证券市场上市条件的企业产权、股权等,场外交易市场面向特定的投资者群体。场外交易市场主要功能如下:

1.为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提供优质的上市企业资源。场外交易市场通过其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解决了企业成长过程中对资本、技术、管理和产业整合等多方面的需求,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其中有的企业在规模、业务成熟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具备了企业公开上市的条件,同时在场外市场上获得资本市场规范运作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辅导,场外交易市场为高级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培育优质的上市企业资源,是高级资本市场的基础,是大多数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公开上市的孵化市场。经过场外交易市场孵化的企业,可以保护公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承接从高层次资本市场退市的企业。尽管公开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上市要求很高,但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当上市企业不再满足公开资本市场条件时,将启动交易所的企业退市程序,而企业又没有破产清算。这样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需要有交易平台继续为他们服务。由于场外交易市场的特殊性,完全可以成为退市企业的承接平台,承接从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退市的企业。

(四)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的关联性分析

主板市场为层次最高的、全国性的、集中的场内交易市场,主要面向进入产业化阶段中后期和市场化阶段的高收益低风险的知名企业。主板市场可以作为创业资本的撤除渠道之一。二板市场是与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相对应的另一种证券交易市场的统称,一般来说,在二板市场挂牌上市的多为具有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中小型企业,上市条件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盈利要求都比主板市场宽松。场外交易市场主要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过程中处于初创阶段中后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

二、银行间接融资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改变政府财政性担保的主导地位,鼓励和促进互助担保机构与商业担保机构的发展和扩大,拓宽担保资金来源,通过政府预算拨款、担保费、社会捐赠、定向募集和会费等各种渠道来获得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资金。

2.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机制。风险的防范、控制、分解和化解及风险补偿机制是担保机构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面临的巨大风险可能使担保机构不愿为其融资提供信贷担保,为了防范信用担保所存在的极大风险,可以按比例担保或采取一些风险补偿形式,如事先约定对成功项目收到一定回报,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机器设备、知识产权等进行反担保等;建立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制度,因为中国的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对一些数额大,同时风险也不确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无法承担起担保申请,所以应由政府支持,或政府、银行和企业联合支持,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这样不仅会扩大担保规模和分散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而且也能提高担保机构自身的偿付能力。

3.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资信评估制度。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教授认为,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制的问题,民营企业一直没有信用记录,而国有银行的贷款为防范风险必须要考虑信用问题,这就无形中把民营企业排除在融资体制外。担保业务实际上是对信用的一种保障,缺乏作用信息,担保机构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担保的风险和成本就大为上升,所以要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观念,逐步建立起一个按作用等级来确定是否贷款和担保的评估制度。对于信用高的企业,可以给予优惠的担保条件,对于信用差的企业,则不与担保或提高担保条件,同时实施反担保。

(二)创新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它们拥有的是知识产权、产品品牌、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而缺乏土地、不动产等有形资产。商业银行若固守传统的信贷方式,则易失去投资机会;因此,应创新经营理念,可以用知识产权、产品品牌、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做抵押品,这样既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有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资金来源。当然从“三性”原则出发,在担保抵押前必须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评估。

美英等国的金融机构除对高新技术企业发放定期贷款外,还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透支或贷款承诺业务。透支或贷款承诺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远期合约,通过特定的合约条款,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机构与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金融机构加强放贷后的事后监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获得贷款后的道德风险。中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美英提供的这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向信用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授信贷款服务。

三、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

金融创新能为投资者和发行者提供广泛的金融工具选择范围,使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增加,投资者能据以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在保证收益的同时转移或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金融创新包括融资方式与融资制度方面的创新等,可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金融抵制问题,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

正如麦金农所说:“人为的低息贷款或贴补性信贷可能既无必要也不明智,在信贷充足的地方,放款和借款的高利率,会产生一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动力,它会促发新的储蓄,改变低效率投资,从而推动技术改造。反之,那种维持金融资产低利率或负数利率及限制贷款发放的政府政策,往往不能刺激储蓄或阻止低效率投资。”所以要解决中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境,不能仅依赖于财政补贴或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发行优惠利率贷款,而必须放宽利率管制,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由市场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允许商行对其所提供的便利服务收取合理的额外费用,实现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经营原则,避免损害自身利益。推行市场化的利率,一方面,能使高效益的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大企业在市场上平等地进行融资,获得了金融抑制下无法获得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还可促使国有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二)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高新技术企业信贷资产,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资产证券化有利于促使资产升水,并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风险被分散到众多的投资人手中,同时在打包和重组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将会被再创造。银行也通过资产证券化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贷款,增加资产负债表的安全性,改善资产质量,缓解资产充足压力和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三)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之初,缺乏资金购买研究开发所需的昂贵的仪器设备,用融资租赁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的设备需求,达到融资目的,是一种有力、新型的资金来源。高新技术企业利用此方式的分期付款、还租方式灵活、受限制少、又能租用到先进设备等特点,可分散风险、解决资金不足,且租用期满后还可选择购买设备所有权,一举两得,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四)鼓励建立各种层次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便是帮助企业资产重组、兼并、收购,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帮助企业融资,并为客户管理提供有关财务和投资咨询服务。其管理资产的经验和投资变换能力是其他商业银行所缺乏的。投资银行可以帮助发展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从而使风险投资顺利地从高风险的企业中撤出,以进行新一轮的风险投资。另外,投资银行也为那些虽然发展并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需要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以私募形式为主的融资,从而使公司迅速达到上市水准。

(五)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1.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风险投资涉及到社会公众筹资和向风险企业投资两个阶段的行为,牵涉到较为复杂的契约关系,加上它自身的高风险性质,需要一个完备的政策法律环境保障其正常运行。首先,建立风险投资业的法律支持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需要风险投资家同技术专家的密切结合,其中关键是要处理好知识产权即技术入股的问题,应当取消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限制,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犯行为。通过制定相关立法确认风险投资企业的性质、设置条件、经营目标、投资方式、投资方向等,将风险投资与常规投资区别开来,明确规定风险投资企业的权利与责任,防止风险投资信贷化和永固化。对风险企业放宽无形资产比例,允许管理层持有一定量的经营股,以作为一种优惠和激励。其次,创建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提高科研人员个人所得税基数。为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吸引和留住优秀科研人才,对于科研人员在技术成果的转让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所得,应给予按应纳税额减征一定百分比的优惠。第三,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风险投资涉及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中介机构、风险企业等要素。中介机构集中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能够弥补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的不足,为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提供智力的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为风险企业的发展和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提供融资、投资以及提供科技、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中介机构是否健全是衡量一国风险投资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