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本市场状况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资本市场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资本市场状况

篇1

关键词:QFII;资本市场;国际战略

一、QFII机制的概念

概括的讲,QFII机制就是具备规定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及投资结构机制,具体是指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及投资者,按照资格规定拥有限制性的外汇资金汇入额度,然后可兑换成当地法定货币,在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的专用资本账户参与当地金融市场的证券投资业务,同时汇入本金和相关收益遵照特定的外汇管制和管理法规能够兑换成外汇从而汇出当地的一类开放性质的金融市场运作模式。

二、QFII的优点

(一)健全资本市场,提升资源配置率,促进A股市场的完善。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我国A股市场的发展极不科学,个人投资者缺少必要的理性,不正常的上涨或下跌等缺乏理性金融思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下引进和壮大QFII,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理性下的市场异常波动及其他不利因素,促进A股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熟,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从长远影响来看,QFII产生的资金增量对资本市场整体而言比重较低,缺乏对股市足够的推动和刺激作用,但从短期和局部来看,QFII在国际板块的上市、蓝筹股市值的提升、A股H股的平衡发展方面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加强金融工具创新工作,促进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而言,QFII的存在会有效促进国内市场中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开发创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壮大,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持有规模,促进人民币在资本市场上的流动周转,增强我国经济运行的活力。只有实现货币的国际化流动,才能真正提高货币的积极作用,提高本国货币自身的“造血功能”,让国家经济形势更有竞争力。所以,从某一方面可以肯定,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以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为契机,通过QFII的功能运作进行货币兑换,最终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货币标准。

(三)激发资本市场活力,促进金融市场开放性的稳定实现。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格局之一是,上海和香港在具有人民币输出输入功能的同时,分别作为人民币主要的输出和回流港。产生这种格局的历史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是分步实现的――上海按照国家规划有条件、有步骤的对国际资本实现开放,而香港则是作为我国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过渡环节,在继续实行其开放式金融环境的同时设置一个国内资本市场的缓冲带。这样就会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提供一个相对稳妥的保护功能。在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大目标之前,QFII实质上只是起到了过渡和促进的作用,其规模大小不重要,而是作为国内资本市场国际化转变的一个窗口,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货币职能的一个渠道,最终增强我国的资本市场活力和经济实力。

三、QFII的风险

(一)加剧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扩大市场潜在风险。启动QFII引进境外投资,会对国内资本市场造成冲击。当前,国内资本市场除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等内部要素影响和制约之外,更新增了国际资本和投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1、国际资本市场变动会直接影响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和工具组合来改变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偏好,从而对国内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造成影响;2、境外投资者的存在会客观上加强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的经济关联性,在溢出效应的作用下,当输出国的资本市场发生变化时,这种波动势必会传输到资本输入国,从而导致输入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变化;3、国内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受境外投资者的整体性投资决策的影响。境外投资者在对自身投资进行管理时,通常会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主观上对投资国家进行分类管理,对同一类型的国家一般采用近似的投资战略。

(二)“噪音交易者”对股市的负面作用。噪音交易者,英文名称noise trader,是无法客观反映市场真实情况的错误信息的统称,以及根据错误信息进行投资组合的投资者。在启动QFII后,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性提升,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在反映本国经济状况的同时,也要综合反映国际市场上相关金融信息的影响作用。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化,经济信息的传递过程拉长,信息传递期间扭曲失真的可能性也进一步提高。真实经济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存量严重不足,境外投资者对当地经济因素及相应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作用理解不足等等,这些信息不对等情况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境外投资者成为市场上的噪声交易者,从而产生负面作用,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

(三)加大了资本流动的可能性和规模,潜在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安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尚缺乏完善的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这导致市场风险结构性扩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境外资本的大规模退出。尤其是在国家资本市场上比重较大的境外资金的大规模退出,极易导致国内资本市场的流动,造成上市公司的市值动荡和缩水,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经济灾难;上市公司受资本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干扰了正常经营,严重时破产清算加剧当地政府负担;大规模的外资退出冲击当地的汇率体系,造成当地货币贬值,加剧了国际债务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甚至会导致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和一系列经济恶果。

四、我国QFII的现状及问题

(一)QFII总值以及机构数量随时间变化表现。我国现行的QFII制度启动于2002年底,首次批准12家境外投资机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总额约为17亿美元。相关统计资料表明,QFII开放的10年间,QFII的准入境外投资机构总量增加151家,平均每年增加约10家;获批投资总额度增加至258亿美元,年平均增速140%左右。这些数据与QDII进行对比可以发现,QFII在机构数量和投资额度上的发展速度仍然不足。根据图I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国家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更多是对本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力度的推动,同时谨慎操作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和程度,有效控制境外资本进入本国资本市场的数量和步伐。

(二)QFII制度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在对QFII制度的发展情况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进行衡量时,境外准入资金数量和市场比重,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来看,QFII目前在A股市场中的资金比例不高,这一比重一般没有超过市场总值的2%。如图2所示,及时QFII的全部准入资金都进入A股市场,其所占比重仍然不高,无法对A股市场的整体变动造成决定性影响。

根据以往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A股市场中QFII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速度呈现放缓的迹象。然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台湾及印度、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QFII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却逐步增加。这一对比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QFII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谨慎态度,特别是经济形势不明朗下的保守态度。

(三)QFII的数额变动影响国家汇率稳定水平。QFII总额在国家外汇储备中的相对比重,充分考验了一国在资本市场发生突发性、大规模的资本退出时,国家在稳定本国币值稳定和金融环境稳定的能力。2006年之后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年度QFII的总体比重不高,一般不超过外汇储备总额的1%,其对我国汇率稳定和经济稳定产生的影响很低。虽然QFII的准入总额逐年上升,但在外汇储备中的相对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未曾脱离央行的掌控,也不会对央行对汇率稳定的控制力度造成影响。

我国QFII近年的数据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存在这些问题:

(一) 投资门槛过高。QFII总体要求较高,尤其是资产管理的总体金额、持续经营时间、机构注册资本等环节的要求更是突出。其中,仅仅是对管理的资产总额的限制性条件一条,就排除了大多的境外投资机构。特别是众多投资经验丰富的境外中小型投资机构,尤其对亚洲本土的中小投资机构来说,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期望更高,应当适当降低QFII的准入条件以吸引此类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

(二)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我国当前QFII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够健全,仅仅局限在日常外汇浸出、收支状况和财务报告的提供上,而且不涉及具体交易信息和披露,也缺乏向交易所和其他投资者的披露机制。这都不利于QFII的发展。

(三)投资环境还不成熟。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影响和制约着QFII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上司公司的质量较低、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普遍存在、对外法律风险、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政策影响过大等。

五、完善我国QFII制度的建议

(一)调整QFII准入标准。在有效控制QFII对我国汇率体系的冲击前提下,可以适当提升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降低门槛,增大QFII准入额度。合理加大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构建更多更好的投资渠道,提升人民币的国内外存量,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二)开放信息管理机制。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最大的吸引就是其健康稳定的快速增长现状。存在的影响境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的最大因素还是信息披露机制的欠发展。因此,对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是QFII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和完善披露制度,及时、有效的推行国际会计标准,强化资本市场中的信息披露能力,重视披露信息真实、完整、客观、合规等方面的审核,避免信息不对等造成的违法违规现象。

篇2

证券公司也要有效使用资金

《新理财》:今年的经济形势对于哪类公司来说,可能都是比较严峻的。作为证券公司,是否也遇到一些资金的难题?

毕玉国:经过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和这两年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公司资本实力大大增强,当前证券公司净资本占净资产的比例都要求达到40%以上,证券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有充分的保障。从资金需求上来说,当前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宏观调控对证券公司影响甚小,因为证券公司运作的通常是自有资金,并且从当前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上来看,证券公司主要还是扮演中介的角色,对资金的需求还不是特别大。当然,这种格局在一些新业务(如融资融券、做市商制度、直投业务、备兑权证、投行业务中的过桥贷款等等)推行后,证券公司的资金需求会有一个爆发性增长。

如果要说影响的话,我想宏观调控背景下,证券公司的资金使用倒是面临一些困扰。首先,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使证券公司的自营规模减少,投资盈利也大为降低;其次,在当前的复杂背景下,一些创新业务的推后,也将极大制约证券公司资金的使用。因此有效使用资金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严控交叉持股风险

《新理财》:由于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比较严重,很多公司的投资收益占有比较大的比例。从去年到今年的股市下跌,将会使这类公司业绩波动比较大。您认为公司如何控制这方面的风险?

毕玉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具有“双向放大”的功能。牛市的时候,交叉持股放大了企业的增长预期,显著提高股票的估值水平;一旦市场由“牛”转“熊”,交叉持股则过分挤压企业的盈利预期,导致股票估值标准的下调。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一方面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明显的“牛市依赖”;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正确把握的话,会导致经营思路发生偏差,偏离做强做大主业的发展路径。这些都是风险所在。

为了控制这方面风险 ,上市公司应该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交叉持股行为进行考量。

首先,应合理规划资金运用,将资金更多地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投入上去,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其次,如有闲置资金,选择专业的投资团队,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审慎投资,并及时把投资收益转化为主营业务的资金来源。第三,根据风险偏好选择投资产品,在可投资的标的中(如股票、基金、债券等)进行组合投资。第四,贯彻价值投资理念,摒弃投机性的操作思路。

鼓励债权融资

《新理财》:据有关数据统计,2007年证监会核准通过公司债发行的比例是100%。这是否传达一个信息:证监会更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去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

毕玉国:当前中国市场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是严重失衡的,股权融资的比例远大于债权融资的比例,这种格局反映了资本市场的融资主体的不成熟。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债权融资比例要远高于股权融资。一方面从成本测算,股权融资要高于债权融资;另一方面,从股东利益角度,对一个成长性良好的企业而言,债权融资可能是其最好的选择。

证监会鼓励企业发行公司债券进行融资就是对这种状况的一种纠正。当然,由于传统的认识上的惯性,申请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还不是很多,并且在牛市的市场环境下,债券销售也存在压力。不过在市场进入深幅调整,企业IPO频频破“发”,再融资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进行融资未必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资金的需要,根据未来市场利率趋势,合理设计发行条款,在降低融资成本和增强债券的吸引力方面取得平衡。

当然,公司债券的发行也将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新理财》:您作为资本市场的专家,在目前的现状下,对于企业的CFO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有什么好的建议?

毕玉国:首先,对于CFO来讲,“学习”是一个治百病的药方。资本市场蕴藏大学问,惟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成果。

我认为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将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提供广阔的舞台,不同的企业根据其资本实力和内在需求都可以在多层次市场(包括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债券市场和OTC市场)中找到其定位。大中型企业可以寻求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融资安排;而那些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行业的公司可以在创业板市场寻求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风险资本通过市场也有了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那些达不到上市条件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则可以在三板市场等,寻求融资渠道和股权转让的机会,等等,不一而足。

一个良好发展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资本运作提供多种手段和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股权置换、借壳上市等方式实现扩张和发展。

而通过涉足国际资本市场,一个企业除了可以获得相当的国际资本改善企业的资金状况,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打开产品的国际市场,同时还可以借助国际资本市场所要求的高度规范性和高度透明性,来规范企业的治理机制和会计制度。

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证券公司应有所作为

《新理财》:作为证券公司,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毕玉国:证券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我们的上市辅导,可以通过IPO进行融资;有再融资需求的企业可以通过我们的安排,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我们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安排。

其次,我们可以承当企业财务顾问,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咨询,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方案并参与谈判。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9-0003-05

随着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愈发明显,新一轮的金融改革需要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为目标,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在提高有限社会禀赋投入产出比中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更加高效、市场化、富有弹性的金融市场,支持经济发展和转型。同时,随着合格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多与壮大、间接融资的资金动员和配置效力的减弱以及货币与信贷市场的逐渐打通,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迎来机遇期。打破资金流通壁垒,完成直接与间接融资市场的双向互动,实现资本市场开放式的均衡发展,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心。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将发挥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资本市场发展与利率管制的文献综述

虽然国内金融改革一直在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不断出台改进政策,但无论是涨跌停板制度还是股权分置改革等,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股票市场价格扭曲、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市场定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何军香,2004;阮士喜,1998)。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资金短缺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以证券市场为主要内容的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且规范性较差,因此,金融监管模式是按照分业经营的要求,实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隔离”政策,截然分开两个市场的参与者,禁止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实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市场分割。正是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分割,影响了资金向资本市场流动,社会资金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钱小安,2001;岳意定、李伯政,2005等)。另一种观点从价格管制的角度对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张宗新(2002)认为,政府推动型外在制度安排与证券市场发展内生规律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导致价格形成机制扭曲,从而造成证券市场效率的损耗,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低效率问题的根源。贝多广(2004)认为,目前非市场化定价产生诸多问题:素质不同的上市公司无法通过发行价格区分良莠;不断维持一级市场供不应求的短期繁荣;无法实现通过市场价格调节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成长前景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这种管制造成了市场失衡、资金缺口和价格扭曲,限制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高岳(2010)认为,我国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在相同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基础上浮动40%,存在着明显的发行利率上限管制,抑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唐国正等(2005)通过建立古典模型,分析了公司债务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优势,但由于利率管制导致的利率扭曲价值超过了债务的净税盾价值,使得股权融资相对债务融资具有更加可观的成本优势,呈现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现象,从而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协调、健康发展。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政府主导的资本市场建设以及利率管制人为地造成了资金流动壁垒,在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内金融发展格局下,资本市场处于附属地位,利率市场化将对这种形势的改变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刘君哲(2006)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规范化,从而减缓资金在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的非理性流动所造成的市场波动,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王自立(2001)认为,利率没有放开带来的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相对固定和缺乏市场化的资金投资收益比较机制,是影响货币市场资金向资本市场流动的原因之一。李晓昌(2005)认为,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有利于扭曲的利率体系逐步恢复正常化,债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将被正确反映和发现,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张巍柏(2007)认为,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改革有利于基准利率的形成,进而有利于资本市场价格机制发挥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研究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优化路径,有助于发挥价格信号对投资价值主导资本流向的积极作用,推动资本市场上资金、机构、市场、投资主体等要素的聚集和发展,最终实现资本市场的壮大与完善。

二、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瓶颈约束

自20世纪90年代沪深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建设一直在推动和发展,不仅给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的渠道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市场来调配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但是,相对于间接融资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资本市场仍是金融体系的短板。例如,2008—2012年境内直接融资筹资额(主要指股票市场)与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之比分别为4.18%、35.79%、46.29%、10.49%、23.7%,明显偏低,社会融资规模中直接融资的占比仍然低于40%,难以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挥其分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还存在结构不均衡、结构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难以解决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融资困境。尽管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但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于引导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十”以来,以“新四化”为代表的国内实体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未来资本市场将在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匹配中繁荣与发展。

面对机遇,当前的资本市场呈现明显的“大市场、小行业”约束,即当前实体经济改革对资本市场提出了巨大需求,但无论是资本市场的规模还是层次均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要。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发展因素,也与资本市场自身要素条件较弱有关。从历史发展因素看,适应长期以来金融约束和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内金融改革的重点一直在于发挥金融体系资金动员的作用,因此,实施资金价格管制并且能够集中社会储蓄资源、通过信贷投资引导经济发展的间接融资体系得到较快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凭借规模、价格和网络优势,聚集大量储蓄资金,并成为主要的资金融出部门,而其他的金融机构和直接融资市场则成为资金的被动依赖者,资本市场处于“被抽血”的地位。从资本市场自身要素看,投资品种单一和产品供应不足,市场上交易主体、上市主体以及投资主体存在失衡等状况均限制了资金向资本市场的集聚,例如,上市主体中大批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产能过剩及重化工企业仍占据主要地位,而众多新兴、高科技成长型企业仍存在较高的门槛;投资主体仍以中小散户为主,专业机构投资者并未发挥价值投资者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等。

无论是历史形成的间接融资对直接融资的挤出,还是资本市场主体、机构等对资金的承载能力有限,归根结底在于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市场建设存在源于价格和市场的资金缺口:没有充足的资金,资本市场就是无源之水;没有资金的自由流动,资本市场就缺乏产生利益的机制和基础。因此,加快资金脱媒,让更多的社会资金从间接融资体系中走出来,并无障碍地进入资本市场是提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机会、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的必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利率市场化是基础和关键:一方面,市场化的利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并实现有限社会资金在直接与间接融资体系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国际接轨与开放,不仅为国内居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不同币种的资产配置提供便利渠道,而且促使我国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提高金融竞争优势,争取国际金融利益。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形成资金价格按照供求关系和风险水平定价的自由定价机制,消除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的资金流通壁垒,实现资金成本合理化和减少银行体系中的资金价格扭曲导致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这才是保障资本市场有序、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三、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条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大势所趋。我国利率市场化自1996年正式启动,17年来渐入深水区。2012年6月,允许存款利率在一定幅度内上浮,并扩大贷款利率下浮空间;2013年7月,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正式进入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远非仅仅是放松利率管制,它是一个通过竞争来优化金融体系结构的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金融脱媒来促进传统银行业转型,即降低银行存款在居民储蓄中的比重和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少数银行因存贷利差减小以及逆向选择带来的金融风险演变为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完成金融脱媒和分散风险都需要有资本市场的参与:就金融脱媒而言,完善的资本市场显然是金融资源的主要分流渠道;就分散风险而言,发达的资本市场是吸纳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市场。因此,利率市场化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成,利率市场化会深刻改变利率体系和金融市场环境,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融资成本优势加大了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和融通的需求

我国利率市场化实行“双轨制”,即在逐步放松传统存贷款利率的同时,新建立的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实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我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等都是自建立之初就实行市场化定价的。因此,利率市场化在使银行吸收存款、筹集资金成本上升,银行存款增速相对甚至绝对下降的同时,造成了债券等市场的融资成本显著低于银行贷款,从而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股票市场等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机会。从美国等利率市场化成熟的国家经验看,大企业融资结构中债券和票据占比高,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手续简便,利率较同期限的银行贷款低。我国也表现出这一特点,2013年5月份,AAA级一年期中短期票据发行利率为4%左右,三年期为4.4%左右,远低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6%、三年期6.15%的水平;企业债券五年期发行利率为4.7%左右,十年期发行利率为5%左右,同样大幅低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五年期6.4%、五年期以上6.55%的水平。受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维持在低位的影响,2012年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发行分别达到482、814、125、564个,大幅超过2011年198、611、25、407个的水平;2012年债券融资规模分别达到6474、8615、5822、8423亿元,大幅超过2011年2873、8028、2090、7269亿元的水平,占比也持续提高,由2002年的1.82%提高至2012年末的14.28%,利率市场化后融资成本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二)利率市场化后自由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市场壁垒的打破为产品和工具创新提供动力,增添资本市场交易活力

利率市场化后形成资金自由定价机制,并基于风险收益配比在货币和信贷市场上自由流动,彻底打破市场壁垒,一方面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供给,另一方面金融价格的波动增大形成交易者的获利来源,在交易、投资或投机需求推动下,避险保值及资本市场衍生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利率期货、期权、利率联动债券等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上升,有助于丰富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完善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价格波幅增大,增强了资本市场参与者的价格敏感性,有助于金融机构发挥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和战略转型,从而提高了资本市场参与机构的积极性和竞争力。

(三)利率市场化对资本、信贷、土地等要素的再平衡促进了资本市场结构优化

国内存在大量的地方融资平台,其很重要的一个还款来源就是地方土地财政,这种“土地财政的公司化”愈发成为信贷资源的黑洞,风险日益积聚。在利率管制下,平台贷的产权背景使其获得信贷政策倾斜,融资成本较低。利率市场化后,地方融资平台面临信贷利率上升的压力,同时按照风险收益配比,银行还可以通过提高非优质平台的利率来降低对优质平台的信贷配给程度,这尤其会加大经营状况不佳平台的融资约束,进而形成土地与信贷捆绑的自拆散机制,从而转向地方债市场。目前,全国已有4个省发行地方债,10余个省通过了地方债发行预算方案,这对债券市场发展而言,增加了可供机构投资者选择的新品种,丰富了投资工具。

(四)利率市场化下理财市场格局的调整加快了债券市场发展

当前,银行资金的表外化运作,例如,理财产品的发展、交叉性金融工具的创新等都是银行机构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一种调整与转型。但现行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和错配风险。为此,2013年3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改变了理财“资金池”模式,一方面使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使得高收益率产品较为集中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起购门槛提高,从而债券市场成为理财资金新投向的优先选择,尤其是收益率较高的私募标准化融资产品,如,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商资产证券化等迎来发展契机。

此外,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没有市场化的利率政策,资本市场缺少有利的推动力量,同样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也难以形成真正市场化的利率政策和机制,资本市场的发展将成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一是资本市场发展增强利率定价的市场基础。在我国间接融资主导的格局下,银行信贷资源具有垄断性,企业议价权不足,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企业融资选择空间增大,市场的自发博弈机制将倒逼银行降低定价强势,将议价权还给市场。二是资本市场发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利率市场化需要在一个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推进才能尽可能降低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冲击,资本市场对传统信贷市场的融资需求进行分流,减少信贷市场的风险累积,同时资本市场上丰富的避险工具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分散风险的手段,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的稳定。三是资本市场夯实市场化利率形成的主体基础。资本市场中的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参与度,拓展了实体部门参与资金价格博弈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利率的形成更能充分反映市场运行状态和资金供求关系,也使金融资源在合理价格信号引导下配置更加有效。四是资本市场发展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目前,以存款理财化、贷款证券化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发展显著增强了信贷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动关系,密切了两个市场间的价格和数量信号联动机制,同时也增强了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价格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关系,这又间接增强了场外资金价格与基准利率的联系,从而对于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具有积极意义。

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利率市场化思路

在当前国内双轨制利率体制下,整个利率市场是割裂的,资金价格是扭曲的,市场利率不仅受制于管制利率,而且市场利率的信号不能在金融体系中充分传导,导致了目前的市场利率还不能有效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源调整。推动多层次、高效率、多样化的资本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特别是按照市场化方向形成资金自由定价机制和打破金融市场流通壁垒,在资金供求双方之间形成一种有序、公平的竞争机制,最终推动债券、股票、保险市场的发展壮大和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实现拓展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的目标。

(一)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内在机制建设,减缓利率波动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风险冲击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资本市场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流动性管理更加困难。鉴于此,要尽快完善利率市场化的自身机制,实现渐进、稳妥的市场化改革。一是加快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扩大SHIBOR市场的交易主体和交易范围,严格管制SHIBOR报价上的非市场合谋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二是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在减小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冲击的同时,推动金融市场上的产品创新与推广,促进资本市场多层次、多样性发展。三是注重差别化的推进理念,赋予具有财务硬约束的特定金融机构(合格机构)逐渐增大的自由裁量权,并且同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在管制利率和放开利率间的套利机会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改革,为金融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一是加快银行机构发展战略从规模扩张向稳健审慎的转变,市场定位从各行趋同向差异化、专业化的转变,盈利模式从依靠利息收入向利润来源多元化的转变,竞争策略从注重市场份额向注重综合市场和效益两方面目标的转变,从而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资金体系的安全,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发展。二是加快企业上市资源培育,丰富债券市场产品种类,为利率市场化后的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渠道选择,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双向互动和平稳过渡。

(三)加快资本市场对接,完善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流通的市场基础

虽然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价格形成已初步实现了市场化,但资金融出方的价格形成、融资成本以及资金投向等并未完全市场化,因此需要加快资本市场内外部以及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尤其是尽快实现各层次(板块)资本市场之间的有效连通与互动,尽快进入全流通时代。同时,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及对资金价格、供求关系的敏感性,应尽快完善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协调机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国内经济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阮士喜.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若干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5).

[2]钱小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结机制及其疏导[J].金融研究,2001,(9).

[3]岳意定,李伯政.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机制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3).

[4]张宗新.证券市场低效率:基于制度变迁的一种解析[J].经济科学,2002,(2).

[5]贝多广.社会资金流动和发展资本市场[J].经济研究,2004,(10).

[6]高岳.利率管制与发行主体偏好下企业债券风险的假说与验证——基于沪深交易所数据的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唐国正,刘力.利率管制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1).

[8]柳俊哲.利率市场化与资本市场[J].科技与经济,2006,(16).

[9]王自立.利率管制的绩效、影响及政策选择[J].金融研究,2001,(5).

篇4

关键字:保险投资、资本市场、外在动因

一保险投资及其发展动因

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过程中,将积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由资本金和保费收入构成,其中可用于保险投资的基本上是资本金、准备金〔按比例从保费收入计提〕和承保盈余三部分。由于保费收支所存在的时间差和数量差,使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暂时闲置资金,为保险资金投资创造了可能;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自身职能的履行,使保险资金投资成为必然。

(一)保险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因

1.保险投资可以减少保险市场因竞争加剧,而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程度。

保险公司的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承保、投资。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业的情况看,承保利润为基本持平或亏损,主要作用是吸纳资金;而投资利润决定了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在1975~1992年间,除日本和德国以外,其余几国平均承保利润均为负数,保险公司主要利润来自投资收益。如表1:

表11975~1992西方六国承保盈亏率和投资收益率平均水平一览表

单位:%

项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瑞士

承保盈亏率

(盈亏/保费)-8.2

0.33

0.51

-11.62

-8.72

-8.48

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保费)14.448.488.7213.0113.2911.55

资料来源:《证券时报》1999年10月29日

2.保险投资可以加快保险资金积累,提高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由资本金和公积金构成。保险投资获得的利润,一方面可以按比例计提公积金,成为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源泉,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做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认许资产和负债之差不满足保监会要求的数额时,保险投资利润的一定余额可以转为扩充资本金,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

3.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过高的费率,无疑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积极性。通过保险投资活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赢利能力,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物质条件。这样既能发展壮大保险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其收益,也能降低保费,提高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保险投资发展的外在动因——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股票发行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使保险投资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客体;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上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不仅了扩大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还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我国保险投资现存的问题

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了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9122.8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亦存。投资收益率下降是保险投资中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表现:

第一,保险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矛盾突出。

从国际保险市场看,保险投资采用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具体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安全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基金进行投资组合。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同业拆借和保监会同意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虽然保险基金能进入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但受到交易品种、交易额、交易环节及市场本身发展程度的制约,难以进行现券交易,缺乏流动性,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

第二,保险资金利用率低且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发达国家,保险投资率一般位于80%以上,寿险的投资率可达到97%。以美国为例(见表2),而我国保险投资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限于银行存款,资金投资运用率很低,结构单一(见表3)。

表2.1993-1997年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

单位:%

年份债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不动产其他资产

199360.620.939.713.712.54.22.96.1

199461.120.440.714.511.14.42.86.2

199559.619.140.517.39.94.52.46.2

199658.917.641.319.59.14.42.25.9

199756.915.841.123.28.14.11.86.6

资料来源:lifeinsurancefactbook1998,P108-109

表3.1999-2003年中国保险公司资产分布状况

单位:%

年份银行存款投资国债证券投资基金其他投资

199951.049.037.00.811.2

200048.651.337.75.38.3

200153.047.021.85.719.5

200254.745.320.05.619.7

200352.143.816.05.322.5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经整理得到

1.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3-1997年这5年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中,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其中,政府债券在投资比例中呈减少趋势,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抵押贷款比例下降,保单贷款和不动产保持稳定。1997年,资产结构比重依次为:公司债券、股票、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

2.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保险投资所占比重不到50%。在保险投资中,国债投资的比重较大,在投资比例中呈逐年减少趋势;证券投资基金比重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其他形式的投资在逐渐增加。

3.两表对比分析可见,美国寿险公司以证券投资为主;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其资金运用的一半以上。这种保险投资结构使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与国外产生很大差距:美国、英国等西方保险公司1975—1992年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12%之间;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2.97%,投资收益率很低。

由于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巨大的资金余额正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同时,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过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过小的投资结构,也不利于保险资金分散投资风险和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

第三,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

资产与负债的匹配一般是指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包括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资产匹配的最基本要求是构造一种资产结构,保证在任何时候资产的现金流入与负债的现金流出相对应。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实现,就会产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保单偿付发生困难或资产预期收益受到影响。

寿险资金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我国现今这部分资金比较适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财险资金期限相对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比较适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高的投资品种。目前,由于我国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四,保险公司资金受到银行利率影响,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由于我国保险投资中利率产品的比例过大,利率变化对保险投资收益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银行存款利率,使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高于存款利率。目前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88%,而保险资金平均成本高达6.5%,保险资金大量存于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利差损。这使得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三、充分利用外在动因,使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结合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险投资,从各国保险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也成为联系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

(一)我国已从宏观层面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

保险投资的渠道狭窄,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也影响了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从各国保险监管机构对资金运用渠道的规定来看,一般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比较宽松。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践看,我国也正在开始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根据当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规模,确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为5%。新《保险法》将原法第104条第三款,修改为第105条第三款“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公司以外的企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留下了空间。2004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表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方向和趋势已非常明确。

(二)资本市场提供多种信用形式,为保险投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而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工具的选择,使保险投资可用空间增大。保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可选择不同期限、不同性质、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组合。既能满足不同性质和期限保险资金的需要,达到资产负债匹配;又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结构,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保险投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保险业务的特性使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通过吸收长期性的储蓄资金,并按照资产匹配的原理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行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可以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即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保险公司通过承购、包销、购买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和做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的流通,以其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经常性的调整投资资产组合,实现受益最大化。这不仅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削弱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能力,降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本市场发展和保险投资收益提高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总之,中国保险业要发展,不仅要发挥好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好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大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力度。资本市场要利用保险投资的有利条件,盘活资金,产生效益。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终达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双赢”的目的。

参考书目:

《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作者:张洪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6月第1版

《现代保险企业管理》作者:董昭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篇5

【摘要】外资并购是我国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而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全,制约了外资并购的步伐。资本市场的适度国际化是推进外资并购的重要条件。

一、外资并购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1.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上市公司被并购呈加速上升趋势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必然趋势,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要求国有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多数竞争性行业,国有股份将降低比例甚至完全退出,而在有些领域则加强投资,做大做强。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上市公司被并购的数量呈加速上升趋势,而且比较明显,表明国有上市公司重组的进程正逐步加快。

上海市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正在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在某些产业领域正在退出。考察上海近5年各行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的增长状况和所有上市公司行业资产总和的比例,发现纺织、钢铁、商贸、家电等行业资产在2000—2002年有下降趋势,所占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见表2。从1998年以来,上海国有上市公司被并购披露数逐年递增,上海市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控股权流动速度正在逐渐加快。

2.外资并购将成为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形式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战略性重组进入新阶段,引进外资是上市公司重组的有效方式。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组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虽然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实力逐渐壮大,对国有企业重组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还不能承担起改组国有企业的重担。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外资的进入将有利于国企的改组改造。外资并购有能力推进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从而规范企业行为。我国正在调整利用外资政策,逐步从传统合资合作方式转到利用跨国并购方式上,国家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外资并购的规模和比例将会大幅度上升,外资并购将成为国有企业重组的重要途径。

目前,外资收购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2002年9月28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建立了信息披露体系。2002年10月8日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范了外资收购的程序和权利义务。2002年11月4日证监会、财政部、原经贸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向外资转让,解决了外资收购的市场进入问题,给外资收购主体国民待遇,形成了外商收购上市公司的基本政策和程序框架。

有了法律的支撑,外资并购数量呈增长趋势,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在2003年大幅增长,从1995年的3家增加到12家。外资并购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

二、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低制约着外资并购的进展

资本市场国际化包括融资的国际化和投资的国际化。资本市场融资的国际化包括中国上市企业可以在海外市场上公开募股、有更多的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股票、金融机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符合条件的证券机构到境外资本市场拓展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公司到国内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并上市交易等。资本市场投资的国际化可以包括符合条件的内资机构投资者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允许国内自然人直接投资于香港股票市场,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允许他们投资全球证券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国际化集中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国际化方面,对于资本市场投资的国际化则给予了限制,主要原因是担心国内证券市场有可能受到资金分流的影响,还可能导致外汇流失。

在以行政划拨和协议转让为主要方式的“财务性并购”中,并购融资问题并不突出。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战略性实质并购的发展,并购融资问题日益显得重要。目前,上市公司并购多数是通过协议收购进行的,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要约收购将成为上市公司并购的主要形式。并购重组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而中国资本市场是薄弱的环节,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比较单一,开放程度低,从而无法满足现代并购的需要。因此资本市场不完全是制约上市公司并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海为例,上海资本市场在国内相比是比较发达的,但国际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全球化的外资并购需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上海市2004年3月通过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意见,出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七大举措,明确了上海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主要目标,即努力建成规范、高效,适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本市场体系,成为市场影响力强和综合实力领先的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营中心,这也给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提出了方向。

由于外资并购需要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就要求东道国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全,主要表现为政府管制和资本市场本身的不健全。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主要出于对本国经济安全和本国利益的维护需要,但政府的某些限制措施导致在资本市场上有时不能按市场规律办事,比如对人民币的兑换问题和对外汇流入和流出的限制等限制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通。资本市场本身的不健全主要是资本市场的市场结构不完全,导致信息成本增加和低效率等,增加了并购成本。目前我国外资并购多数采取外国投资者用可自由兑换的外币出资或经批准从其在境内的其他外资企业获得的人民币利润中出资,有的是用工业产权或专有技術作价出资,这些属于经常项目下的资本流动。国内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独特,国有股在总股本中所占的比例平均超过50%,往往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外资购并的成本,外资要成为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要付出相当代价,而巨额的资金需要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所以,资本市场的不完全对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形成了一定障碍。

从国外的跨国并购实践来看,多数情况下是采取换股方式进行的。换股涉及到资本项目下的资本问题,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这就影响着跨国并购的资金通道,限制了外资并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目前对我国上市公司来说,并购中涉及的基本为非流通股,我国以净资产为基础的价值评估与西方的价值评估不同,并购双方对股权的定价有时相差很多,难以统一,使得换股并购的交易很难达成,但换股并购方式可能成为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主要形式,毕竟并购需要考虑交易成本和效率问题,而且在西方国家比较成熟,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

国有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的主体,国有企业的改制主要是国有上市公司的改制和重组,上市公司的重组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而我国证券市场对外资的股权交易还有较多的制约因素,国际化程度小,不能满足外资并购对证券市场的需要。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但我国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规模较小,不能发挥资本市场的效用,金融衍生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占GDP的比例相比,我国还相差很多: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国限制外资投资A股,而国内资金相对有限,且股权结构比较特殊,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受到极大制约。在我国的证券市场,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中只有35%左右的股份是可流通的,其余65%的股份都是不可流通的,在这65%中,国有股占80%以上,而且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国还没有建立和完善金融法规和风险防范机制,如果任由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国际上的巨大游资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外资金融机构资金运作会冲击我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结构,削弱中国货币当局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所以,对外资投资A股应建立适当的控制和监管机制,吸收优质的国际资本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另一方面,公司发行债券受到严格的限制,主要还是中国的诚信和相关制度还没有建立,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在2000年我国A股融资1007亿元,企业债券融资83亿元;2001年股市融资752亿元,企业债券融资147亿元,而发达国家企业债券融资,一般达到同期股市融资的3—10倍,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的潜力还很大。

三、外资乔购与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思考

1.完善资本市场,促进外资并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并购是以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为背景的。从外资并购来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可以分为资产并购和股权并购两种形式。资产并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运营该资产;二是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股权并购指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上市公司股权并购一般是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股权并购进入和退出方便,证券市场的股权流动已成为当前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资本市场在并购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提供了一种有利于资金流动的通道。资本市场的存在减少了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在有效市场中,价格反映了所有市场参与者收集到的总的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动,及时提供较为准确的经济信息、金融信息。因此,应该努力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加强制度的建设,促进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为外资并购的全面展开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2.有步骤地实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包括资本的走出去和资本的引进来两个方面,走出去要谨慎,避免缺乏理性的一哄而上,引进外国资本关键要提高外资使用质量,提高使用效率。资本市场的开放要考虑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合适的条件下,选择最佳的开放时机。

篇6

关键词:多层次资本市场 法制建设 重要性 现状 完善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满足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的多层次化的要求。从资金供给方来说,由于风险偏好的不同,投资者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风险爱好者愿意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风险中立者会选择购买风险程度适中,预期报酬也非最高的股票;风险规避者则可能去购买国债。但是,中国仅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该市场对公司上市和交易的风险标准是统一的,从制度上无法为不同风险偏好者提供足够多种类的投资品种和交易场所。从资金需求方来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规模的、不同风险状况的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于大规模、稳健型、成熟性强的公司,由于其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业绩稳定、经营稳健,可能吸引大批投资者来购买它的股票;但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规模小、产品不够成熟、风险性大,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融资是不现实的。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高度集中化的倾向,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排斥一部分融资者而向具有优势的融资者倾斜。特别是在为国企服务的主导思想下,市场必定只会为大企业服务而将众多的中小企业排斥在外。目前还在建设中的二板市场虽然增加了交易层次,但其附属于交易所的性质决定了其满足融资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是有利于提供优化准入机制和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从非证券资本市场到证券资本市场,从场外市场到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入市标准逐步严格,企业素质也呈阶梯式上升,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市场筛选机制。一方面,在下一级市场上挂牌交易的企业经过培育,将会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从而进入上一级市场交易;另一方面,对于长期经营不善,已不符合某一层次挂牌标准的企业,则通过退出机制,退出到下一级市场交易。这样形成一种优胜劣汰机制,既有利于保证挂牌公司的质量与其所在市场层次相对应,又能促进上市公司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三是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直接融资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能有效地避免风险向金融系统集中,从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从国外经验看,在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一旦经济实体发生严重问题,就会导致大量银行坏账,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往往将经济拖入长期不振的境地。当前,中国的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还较低。资料显示,我国股市融资占总融资额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7.5%降至2003年上半年的1.6%。与此同时,银行贷款所占比例却由75.4%一路上升至89.5%。因此,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额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而且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模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会逐步形成风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子市场,风险承担主体呈现多元化,有利于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我国资本市场法制建设现状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制建设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法律法规大面积缺失,《若干意见》显得苍白无力。

1999 年的《证券法》是在1998 年亚洲金融风暴的背景下起草的, 所以防范风险成为其主导的立法思想。对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态度过于审慎, 而且亦对证券市场缺乏成熟的认识, 以致于颁布不久就修改之声四起。就连其起草小组负责人王连洲也说:《证券法》作为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法, 留有不少遗憾, 存在不少问题。现行《证券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法》总体上不支持、也不利于我国建立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公司治理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解决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分配问题,对《公司法》的修改势在必行。《公司法》的修改, 不仅关系到促进和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 也关系到中国市场经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方向。1993 年12月通过的《公司法》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 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但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司法》十大问题。法定资本制的局限;对外投资限额的规定过于僵硬;关于一人公司;没有建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董事长总经理权利与地位的矛盾;在计划募集制度限制下公司募集设立制度被弱化;公司募股还是发起人募股;无记名股票规则有矛盾;未规定股东大会有效出席数额;以及缺少公司诉讼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法制

资本市场20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资本市场是法治的市场,法治对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推动和保障作用。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善于运用法治的方法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产品业务、发行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监管执法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本法律法规。尽快出台《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上市的办法》,并抓紧研究制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建立适当的私募基金监管制度;积极推动制定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统筹研究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修订完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配合立法机关全面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推动立法机关制定出台我国的《期货法》。

二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建设,要立足于构建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在扩大中关村园区股份报价转让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上市的办法》,并抓紧研究制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确立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法律制度。要以提高市场效率、发挥市场功能、保护持有人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修订完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

三是积极推动基金法律制度的修改和完善。要在配合立法机关全面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特别是要适应私募基金发展的现实需要,借鉴国际监管经验,按照统一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的原则,建立适当的私募基金监管制度。

四是抓紧制定完善期货交易法律制度。要认真总结《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立足于期货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明确期货市场的法律定位,完善期货交易和期货风险监管制度,推动立法机关制定出台我国的《期货法》。

参考文献:

1、《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合肥晚报2010年12月8日。

篇7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融资约束;多元化决策

一、引言

内部资本市场产生于美国,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975年提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关注的热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多半是伴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兴起和并购重组的日益频繁而逐渐活跃起来的。国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如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1994)还是无效的资源配置(Jensen,1993,1999);二是对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共生(如Williamson,1995和Peyer,2000等)、危害(如Inders和Muller,2003等)或消亡的关系(Guilien,2000等);三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正面效应(如FauveihHounston和Naranjo,1998)和负面效应等(如Claessens等,1999)。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特殊时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今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集团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和资金管理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和实际关注的焦点。

第二,针对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的特殊问题,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创造条件。因此,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和探讨,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国内研究型数据库(如CSMAR等)的建立为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有效地弥补了前期研究样本小、数据跨度时间短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

第四,随着企业集团附属公司数量增加,附属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监督、控制成本也将不断增加,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内部控制紧密结合,将为我们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提供另一个新的方向。

二、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与融资约束之间关系的研究

邵军、刘志远(2006)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放松融资约束的功能。总部能够从外部市场筹集到比单个成员企业更多的资金,能够在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率的配置,而且随着成员企业数目的增加,融资效率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赵红梅(2007)基于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成员企业投融资的效率分析,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由于在监督、激励和资本的重新配置以及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能起到提高集团成员企业的投融资效率,但是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并未充分发挥提高集团成员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功能。

卢建新(2007)构造了一个多分布企业内部跨期资本配置模型,把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论”和“无效率论”结合到一起。研究表明,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重新配置并能诱使两个经理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可能高于地域或等于两个单分布企业组合的效率,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种结果;其强化不同分部之间的生产力差异,并重视管理激励,进而降低配置成本。

魏馨、徐荣(2008)借鉴Hyun-HanShinYoungSPark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选取了290家上市公司,并将其分为两组。168家国资委下属有多家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和122家非国资的仅有一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其结论与Shin和Park(1999)对韩国财阀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研究结论不同。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内部资本市场异化的原因,是我国H型组织架构的上市公司第二委托-关系较为复杂,即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问题严重。

三、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苏冬蔚(2003)基于对数单位模型(logitmodel),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与多元化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未能提供企业集团内各经营单位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研究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笔者间接地分析了母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现金流状况对多元化决策的影响。如果多元化程度与母公司同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入/流出呈负相关,即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少,则资本市场可能较为有效;反之,若呈现正相关,则内部资本市场就可能无效。其次,笔者分别通过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和多元化决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两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价值高的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对外部资本市场依赖程度小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多元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说明了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尽管研究结果具有间接性,但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如寒张璋(2006)借鉴苏冬蔚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选择中国沪深股市A股中的电信和计算机板块的66家公司为样本,分析其在2002~2004年的财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内部资本市场较为有效,适当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可以增加企业价值。

曾亚敏、张俊生(2005)选择中国1998~2000年进行股权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收购前后的会计业绩变动和市场业绩变动与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基本上无关,否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假说。

涂罡(2007)以2000~2004年在沪深A股市场发行上市的山东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在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发生异化,隶属于企业集团的公司更易发生占款;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大股东占款金额与关联企业数呈正相关关系。

饶静、万良勇(2007)以1999~2001年为样本年度,从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融资互动的视角考察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行为如何影响到上市公司外部股权融资行为。研究表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上市公司所处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机会主义特征,这种机会主义的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是上市公司偏爱配股融资的重要动机之一。而大股东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大小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引起;另一方面源于更为深刻的制度根源,如金融抑制环境、政府干预等。

四、中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相关问题的个案研究

周业安、韩梅(2003)通过对华联超市借壳上市进行案例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以国有股为主的股权结构特征为内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分析强调,通过适当的内部市场设计来实现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进而放松股权融资约束,造就集团内部投资机会的均等。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券商行为等问题。

万良勇、魏明海(2006)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形式、困境以及实现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条件,指出非相关多元化会加剧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此外,约束缺位及激励扭曲,导致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杨棉之(2006)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作了分析,得出原本是为了提高资本配置而存在的内部资本市场却部分被异化为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同时没有发现企业进行明显的跨部门交叉补贴证据。李宁波、邵军(2007)以华立系的内部资本市场为例,研究大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其附属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族企业”所构造的内部资本市场为大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方便。

吴国栋(2007)以三九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困境为案例,重点分析该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活动与治理问题及其内部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三九集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出让非相关多元化业务,做强主营核心业务;其次是变革组织结构,减少层级控制;最后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此外,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的行业特征对内部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如吕洪雁(2007)结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煤炭行业整合重组过程中的特殊问题,探讨了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机制、模式及效率。冀凝煜(2007)基于建筑行业中的大型企业集团,就建筑行业中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及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五、对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评价

通过对以上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整理,受到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优势和不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以后,我国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较以往有长足改进,采用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说服力。随着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关于大股东如何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输送利益的实证文献在近两年也有所增长,主要归因于:首先,国内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为现有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但是对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及与之相关的多元化程度均缺乏直接的衡量标准;其次,是现有的文献个案研究较多,典型的案例研究较多,缺乏对中国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再加之个案研究自身的局限性,其结果推广仍有待进一步考究和探讨。

第二,把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文献较少,结合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展开研究也较为薄弱。在我国,公司治理尚不完善,问题比较严重,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不仅存在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外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很可能为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提供运作的平台,同时也使公司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问题如何紧密结合起来,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三,将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较少,尤其是探讨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则更少。卢建新(2006)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制度特征、效应以及不完全信息等问题,得出了提高内部资本市场中信息完整性的建议,其主要是从组织安排方面提高信息的完整性。但是如何发挥内外部资本市场之间相得益彰的互补特性,仍需深入的探讨。

第四,从内部资本市场角度探讨企业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文献较少。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文献主要偏向于对多元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演化轨迹和运作机制进行规范研究,缺少实证研究。在我国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较多,但是多元化企业经营并不尽如人意(如春兰,三株、巨人等)。因此,如何使多元化经营和内部资本市场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断提高公司业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内部资本市场的监督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和成本。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为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实现建立保障机制,使其与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的成本和收益之间达到有效均衡,仍有待今后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棉之.内部资本市场公司绩效与控制权私有收益——以华通天香集团为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6,(12).

[2]万良勇,魏明海.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困境与功能实现问题——以三九集团和三九医药为例[J].当代财经,2006,(2).

[3]周业安,韩梅.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以华联超市借壳上市为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3,(11).

[4]曾亚敏,张俊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动因研究:构建内部资本市场抑或滥用自由现金流[J].世界经济,2005,(2).

[5]卢建新.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比较制度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

[6]邵军,刘志远.“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吗?——基于鸿仪系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7,(6).

篇8

关键词: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10-02

1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不足

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跨越之年,特别是股市在经历了2005年的政策破冰和2006年的牛市运转之后,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上涨96.66%,深圳成指上涨166.29%。截止到2007年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超过了32万亿元,流通市值超过了9万亿元,投资者账户总数已经达到了1.39亿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和发展膨胀时期,市值由过去的3万亿元发展到今天的30多万亿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的以沪、深交易所并存发展的模式,银行长期抵押放款市场仅服务于安全性高、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和大型集体企业,造成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且从证券市场的发行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为获得证券发行资格,虚报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部分持股大户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资本市场,造成严重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发生。

我国资本市场有其不足之处:

(1)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资本市场的现状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第一,债券市场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是“跛足”,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割裂,尤其是公司债券,相对于国债和金融债,更是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才达到1008亿元,为历年发行总规模的近一半。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6年贷款融资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比重依然高达82%,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远低于我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42.70%;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分别占50.56%、44.19%、5.0%。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远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30%的水平。 第三,股票市场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问题。一是虽然2007年沪深总市值已经超过我国内地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比例相当,但因流通市值无论绝对量还是占比都相对较小,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约9万亿元,仅占两市总市值的30%左右,股市结构亟待完善;二是股市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发展不平衡,削弱了证券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我国单一层次的证券市场规定了严格的上市条件,阻碍了中小企业通过证券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入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须受到严格的上市条件限制(包括公司规模、盈利性等),大多数企业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沪、深市场的大一统、高门槛,致使高成长性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风险太大和公司的盈利性等原因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一切造成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型企业在我国融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3)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关于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存在着不足之处,我国只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尚未建立,沪、深主板市场门槛太高,企业往往由于一时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就有可能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根据《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 ①公司的股本总额、股权分布发生变化,不具备上市条件; ②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③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④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有暂停情形第(1)项、第(4)项所列情形之一,经查实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终止上市,容易造成资本市场动荡,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过多的行政干预不能体现证券市场的高度市场化的特征。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10年主要是用行政手段管理,公司上市需要由自上而下的指标下达与自下而上的推荐相结合。这种管理方法与证券市场高度市场化的特点非常不适应,因此,今后公司的上市制度应该有所改革,凡符合条件的,可由企业自己申请上市,能否成功由市场决定,这样能通过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 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4)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功能。

从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还起到的两个作用是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常常会变成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本市场的信息积累作用有助于避免“有限制理性”而引起的投资决策上的偏差,从而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还有来自国外厂商的威胁。为了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我国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然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资金。而且伴随着复杂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因此,投资者对这种项目往往采取非常保守的态度。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和共担” 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其投资风险。

(5)高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可以加强储蓄动员能力,优化配置资本要素,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发展是伴随经济结构变化的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资本的形成与扩张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历史学家恩格思・麦迪逊教授在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一书中,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在这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因此说,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资本来源于投资,投资取决于储蓄的规模及转化效率。扩大储蓄的源泉,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储蓄,有效地消除或减轻投资的储蓄约束,加快资本形成与扩张的速度与步伐,并正确处理好国内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使之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对经济发展是必须的。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3 完善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由于资本市场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资本市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资本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顺利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推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规范法律框架,完善交易规则,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市场良性互动;不断扩大股市和债市的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必须积极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实现股市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背离,这并非否定了股市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反映的“晴雨表”这一命题。出现这种背离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市场本身存在着诸多的制度不健全和功能不完善之处,使我国资本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潜在着很多深层次和结构性的矛盾,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症结在于股权分置问题。

(3)要重视直接融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必须依托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提高市场深度的基础还在于全方位开展中国资本市场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行上市以及股指期货等具有不同功能的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推出,继续提高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等。总之,创新是增强市场活力的源泉。

(4)顺应国际化趋势,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对于一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形成、流动性的提高、制度的完善等多个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要努力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深化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融资方式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增进投资者信心;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巍,甘茂智.东亚资本市场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6,(5).

[2]赵晓雷.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N].文汇报,2004-2-16.

[3]张留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互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篇9

“支持中小、服务个私”为市场定位的商业银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2007年7月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主办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国际研讨会正是在此背景下召开。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几大困惑

从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趋严与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之间的矛盾。受宏观经济和通胀压力的影响,国家通过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对冲因外汇占款被动吐出的基础货币,来不断收缩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从而使得从紧货币政策与结构性资金供给不均衡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恶化。当前存款准备金已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的流动性趋紧,使得贷款条件更加苛刻,无形中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门槛,收缩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将成为商业银行的自然反应。据调查,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外需减弱、成本上升、资金链断裂等原因而不得不破产。发达地区如此,中西部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则更为堪忧。

商业银行“金融逐序”的商业原则与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属性。但由于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低,风险较大,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和商业原则往往会远离于中小企业,趋向于大企业,造成贷款期限长,贷款集中度高。以上海地区为例:截至2008年6月底贷款余额2.3万亿元,登记企业40万户,平均贷款户10万,平均单笔5000万元以上,前1000家大企业所占贷款比例为54%,前3000家大企业占比72%。

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商业原则与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能力缺失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小企业资本实力较弱、抵押担保品缺乏,往往不能较好地满足商业银行的抵押足值要求,这使得贷款手续显得较为麻烦,这直接制约其贷款的可得性、额度和期限。

资本市场不发达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创业板市场还没有推出,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同时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也不发达,企业债、公司债也很落后且受制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政府支配了太多的公共资源。另外,从2007年10月开始,股市从6000点下跌到现在的3000点左右,下跌近50%。小企业是市场中的弱者,很多是依赖于大企业生存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景气影响了大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中小企业产生资金拖欠,波及到中小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行。

严格金融管制与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创新之间的矛盾。虽然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部分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包括《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客观上仍然需要创新,且由于受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约束,金融创新尤为艰难。

民间资本非合规化且利率较高与中小企业安全性、低成本融资之间的矛盾。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资金不惜高利率借贷。民间金融大多采用信用方式,不需要抵押担保,但由于操作不规范、法律约束力差,贷款利差高,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无疑于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成本和风险。据统计,担保、典当公司的贷款利率已经高达30%~100%;标会、摇会和台会民间融资贷款利率高达50%~100%,超过银行利率10倍以上;有的地方则更高。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大路径

应建立差异化、长期化、结构化的政策激励措施。各职能部门应考虑到资金的结构性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化特点,出台兼顾到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政策。当前流动性过剩,国家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解决的是总量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结构性的问题,大企业资金过剩而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同时出台的各种政策应建立长效、系统机制且应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效益和撬动效益,合力推动中小企业的经济增长。

商业银行在追求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要自觉增强社会责任。商业银行要自觉服从服务于宏观调控措施,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小企业提高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找新的战略平衡。包括降低放贷门槛、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信息服务等等。

多方构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客观考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担保和风险补偿是主要诱因。要在《物权法》和《担保法》等法律框架下,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建立以担保公司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要依托社会资本、财政资本、保险资本的撬动作用,夯实抵押担保基础,建立较为科学的补偿机制。

篇10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相互促进

一、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无论是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是企业私营保险基金,相当比例都投放到资本市场中去。正是这些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基金刺激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又使养老保险基金得以成功运作。资本市场越发达将使得投资效率越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就越有保障,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与欧洲、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都比较低,但由于它拥有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资本市场,所以能够资本配置到生产效率最高的程度,从而获得很高的回报,也就产生了“一本万利”的效果。在美国和英国,其保险公司的资产和养老保险基金就占了上市股份的50%,由此证明,这是世界上两股最成熟、最有效、最有竞争力的金融力量。

(一)具有相当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规模庞大的养老金保险基金资产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它对资本市场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养老保险基金资产的规模取决于一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养老金数额、缴费比率和获得的投资收益。从目前看,各国养老保险基金由于存蓄时限长,老龄化日趋严重,因此,其资产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一般来说,那些养老金已经增长到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比例的国家,通常也是那些具有规模较大、效率较高的资本的国家。这种情况在欧洲表现得尤为突出,无一例外。养老金在金融市场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国家一定的经济规模所能起到的作用。资本市场在经济中能够发挥最大作用,就在于它能为长期债券、股本和风险资本提供出路。这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养老保险基金对实现这一过程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资本市场促进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得到快速的积累,这是当前各国养老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由政府保险转向基金积累制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它们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人口老龄化严重,资本市场又不发达,再加之长期以来养老社会保险没有走向市场化,因此,在转向基金制时,养老金保险基金是否能够达到快速积累,是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这可以新加坡为例,自实现中央公积金制度后,借助资本市场,其中央公积金的资产从1976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上升到1996年的52%;再如马来西亚,其养老金资产从198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增至1996年的38%。正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快速积累,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增强了活力。

要使养老金基金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来经营其资产,资本市场就得在规模、广度和手段的多样性方面适合于养老基金的需要。在积累期间,资本市场和养老金基金的管理都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养老金基金的存在,需要有与风险水平相适应的高于通货膨胀率的投资回报,至少大体等于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否则,养老金和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就难以启动。

(三)养老保险基金资产配置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配置是指其投资于产权(股票)、债券以及其他各种资产种类。养老金基金的资产配置是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的关键。由于各国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法规和限制的作用不同以及文化差异,其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例如英国养老基金的77%投资于产权(股票),而其他欧洲国家则大约只有24%投资于产权,60%用于购买债券(固定收入证券)。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养老基金主要投资于公司,而欧洲其他国家的养老基金则主要用于为政府赤字和其他形式的债务提供资金。当然,与债券相比,产权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强调产权投资导致的结果:增加投资的回报率、减少养老金缴费水平、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提供出路、各类风险资本的来源。

(四)养老保险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长线投资主体。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殊性质,也就决定了养老基金需要长期投资的形式,从而确保了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水平。在一个运行良好的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管理人和个人投资者都可以在长期的运作中,及时充分地掌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使投资者作出的合理投资决定给予相应的回报。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建立规范的资本市场运作秩序。

总之,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是在一个复杂的不断演变的体系中相互联系的。养老保险基金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资与运作,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即红利、利息及资本收益,使参加养老基金的人直接收益。同时资本市场通过吸纳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从而得以进入资本快速、继续扩张的通道,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竞争优势,有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增强了发展的潜力与后劲。

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的获得

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投资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一是投资的安全性,二是高回报率。因此,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获取高额回报,这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者一直关注的焦点。确保基金投入的收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需要投资者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协调,需要投资者高超及科学的运作,需要资本市场高效率的良性运转,缺一不可。

(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者所关注的应该是

1.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长期性。养老保险基金一直被看作是理想的长线投资者。这是由其基金的性质所决定的。养老基金作为长期投资,对资本市场的短期起伏波动不必投入太多的精力,从而保证了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的相对稳定。同时还可以减少受到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确定养老基金的受益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投资者能较为科学地预测到长期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尽管预测哪怕十年后本国或世界的经济形势变化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养老基金投资人也绝对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其长线目标投资的原则。的确,这是一种极具耐性的投资方式,尤其当人们都在热心关注每小时的市场变化时,不受外界的干扰,作出科学的决策,这决非是件易事。但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可喜的收益。

如何科学、有效地确定投资计划的时限,对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及其资产负债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公司负债结构,未来现金周转需要的轨迹与流量,同时还需要全面了解能够影响其投资活动的公司的规定和侧重点及风险控制必需的资产和负债管理。

2.投资者要注意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到计划投资组合中资产的价值。如果不能辨别本国及全球经济环境与投资组合的因果关系,对此没有明智的参测和准备,那么只能靠运气获利。单纯靠运气行事不能替代对影响投资组合价值的重大事件进行利用和防范的投资策略决策。这种盲目投资的做法必将招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3.关注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估价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包括:本国与世界范围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和走向。价格的升降或稳定与否大大关系到投资组合的结构,即是偏重于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还是偏重有形资产(不动产、木材、石油或天然气)的投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计划如果能侧重于那些具有适应价格环境特点的资产类型,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4.关于投资风险。如何规避投资风险,这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关键。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在一定的风险系数下获得最大的收益率,或是在一定的收益率下尽量降低风险水平。

(1)首要的一点是拓宽投资的幅度,实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多元化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其做法是将基金投入到那些投资业绩相关性不太大的资产类型中。即使某一单项资产本身的收益水平不稳定,但与组合中其他资产的相关性较低也可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增加给合的整体收益。投资者发现,可供选择的资产类型可以作为一种在降低总体风险的同时增加投资组合总体业绩的有效手段。同时,投资的多元化还包括国际投资的多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养老保险基金增强对国外资本市场投资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一是国外投资将与国外投资银行和经纪人取得联系,他们具有世界最新金融技术的最有效机制,有助于提高国内投资者素质水平;二是抓住国外投资业务机会;三是学到套期交易技术及各种衍生工具。多样化的最大优点是:对雇员来说,可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资助者来说,则增加了获取丰厚的长期投资回报的机会,有利于公司、本国经济的竞争性。

(2)是投资者在不断寻求最佳资产与负债模式,提高投资收益率并控制风险过程中,养老金基金的顾问或精算师将起重要作用。要精确地计算出未来需要支付的死亡赔偿金有数量和时间模式,从而决定对投资组合流动性的需要。这种资产和负债管理的做法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和效益的保证,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应该作到

1.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交易效率,一定要确保资本市场有效和透明。包括有效的清算制度和程序;在任何时候确保交易流畅;大宗股票计划交易以及分列固定费。这些效率是与规模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实力分不开的,它能使所有投资者受益。

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中明确的和不明确的信托责任,肯定有助于改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安全系数。他们运用其拥有大量股份的地位使公司管理层能尊重股东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从而形成一定的经济压力,给投资者建立了一层安全保障。

三、关于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目前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战,基本改革方向已经确定了,大的思路框架也已经出现了,但在具体实施中又有着众多的与旧体制相纠缠的矛盾点,旧体制与新思维的不协调,时时制约着我们的改革步伐。在当前,如何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如何将养老保险基金有效地投资于资本市场,已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它是保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转轨、保证广大职工老年生活水平的关键之举。

众所周知,经济转轨期间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充斥着大量的投资活动和不可靠资金,金融制度和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因此,风险依然很大。这些都是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阻力。但是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联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受益的特性给我们的运作提供了很大的成功的可能。

只要我们有效地培育资本市场和规范风险,养老基金在适当优化投资结构、合理搭配投资期限、适度分散投资领域等投资组合上还有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宏观经济秩序的稳定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增加,养老基金的投资领域可以不再是某种硬性规定,而是根据基金投资“三原则”要求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状况随机选择,抵押贷款、公司债券、优先股票、普通股票和不动产等投资形式及比例必将大大增加。

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化、社会程度,取决于金融深化程度制度设定方式。长期以来,居民金融资产的大部分都以储蓄存款的形式被国有银行大比例地运用于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养老保险基金及其他基金形式的发展或资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优惠性融资过度依赖的解脱程度伙计相应的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养老保险基金及其他社会游资的基金化程度与投资方式的多元化选择、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基金投资的市场准入程度等有关金融深化的多种因素。

随着相关条件的成熟,原本封闭式的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考虑试行开放式经营。即利用自身较强的基金实力和丰富的投资经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支付能力。当然对养老保险基金自身的资本经营能力和风险监测防范等项要求将会更加严格,相应的行政管理、社会监督以及金融当局的监管过程也应当更加严密,否则,其经营风险的社会后果必将大大超过养老保险基金封闭形态下的资本化经营过程。

从目前来看,要有效地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的投资运作,一定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中完全和独立的市场主体。也就是建立起真正的养老保险基金会,由基金会决定其投资组合,并进一步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委托基金托管机构管理基金投资。

1.养老金要有规范的基金会组织。基金会理应是缴费人即劳动者自己的组织,因为养老金基金的本质是劳动者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并没有对这个明显的缺陷给予弥补。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组成还只是政府行为,缺少基金所有者的参与。缺少所有者意志的投资行为很难保证其基金运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在许多国家养老保险投保人领取的养老金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保险金的投资收益和利息构成的,这就要求保险基金必须进行安全与有效的投资。安全性是保险基金投资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下一个问题就是确定托管机构的问题。托管机构和养老保险基金之间是一种委托的关系,是养老金基金的管理者,它要服从基金会的决策而进行选择投资组合并对基金会负责。因此,判断具备托管养老保险基金资格的主要依据,就是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来经营基金。

2.养老保险基金会要具有多种投资工具,逐渐扩大投资范围。要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只将养老基金的投资局限于国债和银行存款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可以将基金逐渐投资证券市场,养老保险基金可以持有国有股为开端,经过所持国有股上市流通,到持有上市公司的普通股,最终成为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对于基金持有上市股票的选择,在当前股票市场的现状下,政府有必要对此进行一定的监管与指导并划定相应的范围。要指导养老基金选择那些信息披露真实而充分、公司业绩优秀、价格比较稳定的上市股票。另外,依据我国目前的金融资本状况,严禁让养老基金为有风险的项目融资,但可以为长期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以促进经济健康长远的发展。养老金基金应投资于中国长期建设债券。长期债券是为中国实现其巨大经济潜力所需的基础设施融资的适当工具。

我们可将国有资产存量进入股票市场运作,从而达到政府、资本市场、社会保险基金三赢为例,从而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3000万下岗工人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按照每人每年4000元计算,大约需要1200亿元,需要有6000亿国有资产存量直接转变为社会保障基金,若进入股票市场周转,每年有20%利润即1200亿作为社会保障支付,基金本金不减少。将6000亿国有资产存量进入股票市场,如果5年完成,意味着每年有1200亿基金,在股票市场低迷时入市,便足够支持5年牛市,调节股票市场的波动,保证自己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