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篇1

资本市场功能

在新兴产业发展历程中,资本市场为其提供融资、成长、进步空间,并且彰显以下几方面功能:一是资本市场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具的产权重组、转换性功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合理、初始的产权界定,是产业一切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作用在其中,通过经济机制的改变,为新兴产业合理融资提供通道,实现新兴产业产权重组、转换模式,促进新兴产业资源的合理性配置、分配,为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资本市场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融资性功能。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双方能够借助资本市场平台,进行直接的融资,以此能够拓宽新兴产业渠道,提升新兴产业融资效率。在新兴产业融资过程中,资本市场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社会层面中的闲置资金进行集中,形成较大的资金流,为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大型产业上市,资本市场提供充足的融资渠道,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三是资本市场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流动性功能。新兴产业在发展历程中,资本市场彰显的资金流动性功能,是指产业投资者在市场中购买一定的金融工具,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在一定条件下出售金融功能,实现市场买卖交易模式。而针对此市场买卖形式,并不是货物形式买卖,而是通过货币化、证券化形式,克服时空障碍限制,实现市场资本的有序流通,维持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四是资本市场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资产风险定价性功能。在新兴产业发展历程中,资本市场属于非完全竞争市场模式,存在一定的资产交易风险,但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资产风险定价功能,促进新兴产业资产的进一步调整。

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价值

拓宽新兴产业融资渠道融资是资本市场的本源功能,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及成长。从新经济学视角分析,资产市场在发展历程中,会不断的积累、形成较多的资本,这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流。资本市场以其独有的资本整合、集聚机制,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能够满足新兴产业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为新兴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流,并且能够帮助新兴产业度过瓶颈时期,实现资产的合理性分配,以此拓宽新兴产业资金渠道。资本市场作用于新兴产业成长,其融资渠道拓宽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上市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产业、经济予以支撑,其中包含法律法规手段以及充足的融资资金流;二是在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资本市场能够构建一个专门的融资板块,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经过合理的审核,为新兴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以及资金获取通道,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三是资本市场在新兴产业成长中,通过合理的配置市场资源,为新兴产业长期发展、升级提供资金保障。提升新兴产业风险抵御能力资本市场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拓宽融资渠道,为新兴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能力,更能够帮助新兴产业抵御风险,提升新兴产业风险抵御能力。众所周知,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在各自发展历程中都存在风险,尤其新兴产业,其对市场发展模式以及风险类型明晰度不足,在风险来临之际,很容易受到风险的侵害,严重者使自身产业发展滞后,甚至使新兴产业退出市场发展平台。同时,由于是新兴产业,其信用度较低,财产担保力度不强,多数银行很难向其提供融资、贷款等服务模式,使新兴产业在发展历程中不能够以充足的资金抵御风险。而在资本市场的作用下,能够帮助新兴产业提供融资通道,使新兴产业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抵御风险,增强新兴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资本市场根据市场发展模式,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使其对自身产业发展进行明确,使其发展不迷茫,进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及成长。

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方法

为新兴产业提供低成本融资平台在新兴产业发展历程中,融资渠道、平台的明确,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使其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流,促进自身成长。因此,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推进多个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建设,以此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的融资平台。首先,推进主板性的新兴产业进行整体上市。在促进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需要推进较多的新兴产业进行一同上市,提供整体上市的融资平台,减少投资方对新兴产业股票的投机,为新兴产业提供平稳的证券流通平台,推进新兴产业长远发展。整合所有同等类型的新兴产业模式,实现新兴产业整体上市模式,为新兴产业融资提供宽广的平台。其次,建设中小新兴产业板。中小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作用下,建设符合中小新兴产业板块,符合证券市场以及大众监督管理作用,实现新兴产业制度、体制的国家,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此为主板市场发展提供有益补充。在市场发展历程中,新兴产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发挥自身融资功能,实现资金的流动。最后,实现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拓宽新兴产业发展面,实现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模式,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较为广阔的融资渠道,以此推进新兴产业成长。

鼓励银行业态业务创新

在新兴产业成长历程中,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部分,银行起到关键性的融资作用效度。针对新兴产业融资困难、发展力度不足问题,银行应调整业务操作模式,根据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开发新的银行业务模式,推进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首先,政府发挥作用功能,鼓励银行业务创新模式,为新兴产业融资提供平台,此外,银行在为新兴产业服务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业务发展能力,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其次,银行业务模式应与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合作关系,加强两者的交流、沟通,使银行能够获取新兴产业相关资料,以此能够为新兴产业提供贷款等业务。例如:在信息技术作用下,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银行获取新兴产业信息资源便捷性、真实性、快速性,以此为新兴产业提供相关的以往服务模式。再次,银行在金融机构准入制中,放宽政策,为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模式。例如:借助德国等国家的全能银行发展经验,鼓励新兴产业参与到融资机构中,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最后,针对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情况,银行业务实施中,应根据此信息内容,拓宽适合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例如:资产抵押等业务活动的开展,加强风险控制,提升融资服务项目模式。新兴产业发展债券市场在新兴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大力的发展债券市场,为新兴产业成长提供支撑。首先,资本市场大力的发展债券市场,管理新兴产业发行产业债券模式,针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不成熟以及新兴产业融资力度不足等问题,借助国外成熟的债券市场发展模式,根据本国债券发展模式,推进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助力于新兴产业成长。例如:在债券市场发展中,多鼓励新兴产业进行债券发行,通过购买债券,使新兴产业获取较多的资金流,拓宽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其次,推进中小新兴产业债券的发行。相比较大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小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力度不足问题是众所周知的,针对此问题,鼓励中小新兴产业进行集合的债券发行,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的债券发行模式,吸引受众面关注,获取较多的融资渠道。最后,推进适合新兴产业成长的高收益债券的发行。在新兴产业债券发行中,吸引投资者购买收益较高的债券模式,推进自身债券发行模式的升级,促使自身债券顺利发行。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提升债券面值,实现股份分红等模式,拓宽新兴产业融资路径,推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结语

研究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成长方法十分必要,是发挥资本市场在新兴产业的功能性需要,促进新兴产业全面性、综合性、国际性发展,以此提升我国新兴产业在国际化市场发展中的地位,促进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因此,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性,从为新兴产业提供低成本融资平台、鼓励银行业态业务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债券市场三个维度,拓宽新兴产业融资路径,进而实现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成长的战略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吉亚.战略性新兴产业异质性与融资模式匹配度研究―――基于120家上市公司数据[J].社会科学,2020(04):44-57.

[2]万哨凯,宋晓丹.江西省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途径研究―――基于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9(32):23-25.

[3]耿成轩,曾刚.政府补贴、融资约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基于双边随机边界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9,39(04):5-8.

篇2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3

一、机构数量、募集资金规模将不断扩张,行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回顾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良机。在近十年内行业新募资金数量与规模均保持12%以上的增速。在持续的政策支持与利好的市场环境下,未来五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规模或将上升至万亿,成为除银行信贷和IPO外第三大融资方式。

全球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预测,未来五年中国PE行业投资潜力巨大,到2015年将至少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机遇,其中超过80%属于民营企业交易。

中国PE新募基金规模

(单位:亿元)

中国PE新募基金个数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二、私募股权基金币种结构、投资方向以及退出方式将逐渐优化

(一)从基金的币种角度来看,人民币基金将迅速崛起

新募私募股权基金币种统计图

(按募资金额,亿人民币)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2012年1月

根据清科的统计,2002-2008年,人民币PE仅占国内PE资本规模的1/3、投资数量的40%、投资金额的20%。国内PE长期维持人民币与美元三七开的局面。2009年始,人民币基金异军突起,从数据上看,2009年人民币基金在基金数量和募资总额上双双超过美元基金,在投资数量上,也占到投资总量的60%。并且,众多外资GP开始在国内募集和管理人民币基金,成为推动人民币基金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自此之后的2010年、2011年中,人民币基金都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态势。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退出渠道逐渐通畅,人民币基金的作用将更加重要。这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币基金优势的反映。

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财富效应日渐明显,使得人民币基金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渠道;其次,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我国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有望开闸,未来将开始投资于PE;再次,众多本土GP将逐渐成熟。而同时一些外资GP也开始转向管理人民币基金;最后,在中国市场范围内,相对于外资PE,人民币PE在投资链条的主要环节上均体现出更便利、更迅速、更灵活的优势:它拥有比外资PE更多样的融资渠道、更少的行业政策门槛、更广泛的投资范围、更快速的审批进程、更宽松的国内上市条件以及更优惠的税则。

可以预见,随着人民币基金的持续发展,外资主导国内PE的情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民币基金将超越美元基金成为国内PE的主流。而在这一进程中,本土GP也将脱颖而出,出现中国自己的红杉、黑石和KKR。

(二)从退出方式上看,退出方式多样化,未来并购退出的比例会逐渐上升

首先,以美国为例比较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美国的资本市场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因而其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远较我国早,美国在20世纪成为全球霸主之后,在其资本市场中交易的不仅仅是本国企业的证券,还包含了很多国外企业证券,总体市值早已是全球最大。从统计数据来看,美国资本市场的总体市值常常超过其GDP。而作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证券市场市值占其GDP的比例最高点时仅为16.8%,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成长,其证券市场市值占GDP比例也必将逐步提高。

中美资本市场市值占GDP的比例对比

数据来源: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US Government ,国家统计局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市值不断扩大,市场中的上市主体数量也将不断提升,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的拓宽显然是一项可以预见的长期利好。从近几年,我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虽然IPO退出方式依然占据较大比例,但其他的退出方式也迅速发展起来,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PE退出方式数量比较图

(按案例数,起)

数据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退出渠道始终是影响PE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2005年以前,PE退出主要以海外上市为主。2005年以后,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PE退出更多地选择在国内IPO。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上市,IPO都是PE主要的退出方式,同时也是收益最高的退出方式。

但比较美国的PE退出方式可以看出,国外并购是主要退出方式、比例超过一半,而国内的并购退出才刚开始。这与行业的发展程度有关,美国的各个行业已基本趋于成熟,对于成熟的经济体而言,其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主要是整合并购,实现规模化发展,即形成一些寡头垄断市场。而比较中国的情况,其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很多行业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自然IPO退出会占一个绝对的比例。但从未来看,并购退出必将兴起,其原因主要有一是IPO的高收益率未来会逐步下降,从而并购在收益率上的吸引力会逐渐加大。二是随着PE专业化的提升,围绕某个行业上下游进行投资的行业型基金,不仅对行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业内也具有丰富的资源,并具有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因而更容易把握行业中的并购机会。

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培育,未来的三板也将成为PE退出的一个途径,中国式的OTC一定会为PE创造更多的退出案例。

篇3

[关键字]国际板 资本市场

国际板由于在中国的特殊性可以称为上海国际版,指中国大陆以外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这些企业在国内A股上市后由于其国别性质被定为国际板,其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地位仅次于主板市场。从2010年5月份至今大概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家相关部门在国际板的交易规则、法律法规、技术准备方面、国家监管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有成效的进展。在2011年5月18日星期三举行的2011陆家嘴金融论坛专题新闻会上,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表示,国际板推出条件快要成熟了。国际板的推出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和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

一 国际板推出的必要性分析

1.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前三甲,但是中国在世界很多行业和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并没有随之相对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家质检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金融领域的竞争。中国要想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在成为经济总量大国的同时必须成为一个资本市场强国,成为世界金融秩序的制定者。国际板的推出一方面可以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日益增多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繁荣。

2.现阶段我国整个金融体系提高风险能力的需要。现阶段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弱,不适宜我国经济体系的整体发展要求,很多情况下受制于国际资本大鳄。加快推进国际板的建设可以为国内庞大资本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有助于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话语权,将国内的资本优势转化为国际影响力,从根本上减少外部风险压力;对于国内整个金融业来说提供了压力,逼迫国内金融业加速自身成长步伐和成长,加快推进我国整个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增强我国大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国际板的推出也可以加快国内资本市场监管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内监管机构的国际监管能力。

3.我国资本市场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国际板的推出可以引进大型、优质的境外企业在国内上市交易,扩大蓝筹股市场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现阶段沪深两市的高市盈率现象;国际版推出的同时也是吸收国际先进文化的机会,可以吸收国际标准规范,对于培养国内众多投资者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摒弃当前注重资本市场上的投机、短期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向投资者提供优良、长期稳定的回报,最终强化证券市场自身的融资及资源配置功能,使得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加健康、更加规范化。避免偏离估值体系的暴涨暴跌问题的出现。

创立国际板市场,将我国的证券市场同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在市场运作机制、市场监管方式、市场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乃至看齐,以国际一流的标准和最佳做法来示范、影响A股市场,使得我国监管部门、证券公司、中介机构、公司股东等逐渐熟悉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国际惯例等,以此来促进国内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4.建立全球金融中心的需要。纵观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自治区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历程,他们之所以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有巨大的影响力是由于具有开放性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为了吸引国际优质企业到其交易所上市制定了不少合理化的政策。虽然说我国沪深两市按照市值比较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大国,但是和西方发达金融国家来说,我国在上市公司的数量、质量、类别等角度和国际发达资本市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推出和建设国际板的进程中,通过制定国际化的、合理的监管政策、交易规定、技术措施等引进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境外企业到上交所上市,必将吸引国际资金、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向上海集聚,也必将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各个环节向国际标准靠拢,上海不仅是国内金融中心,也必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二 国际板推出的积极性分析

1.有利于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我国资本市场综合竞争力2000-2007年平均排名37名,近几年逐渐后退,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水平。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我国整体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相比表现出不对称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反应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国际版的推出将有助于我国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投融资和财富管理市场;可以在上市公司数量、质量、类别等方面完善A股市场结构,提高国内整个资本市场的规模水平和运作能力,打破现阶段区域性的强资本市场、全球性的若资本市场现象。

2.有利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夺国际资本定价权,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安全。现阶段跨国金融机构控制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定价权,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话语权很弱,出于弱者的局面,同我国经济大国的情况不匹配。目前情况下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国内资本市场一旦放开,国际金融巨头将严重影响我国的资本定价权,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稳定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

篇4

一、新三板来源

众所周知,现如今新三板家喻户晓,挂牌上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那所谓的新三板是什么呢?新三板是指扩容后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经过了旧三板市场到新三板市场再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发展历程。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旧三板与新三板之分,新三板是相对于旧三板而言,实际上,新三板与老三板几乎没有任何历史关联。老三板指的是包括从原来两个法人股市场退下来的“两网股”股票和从主板市场终止上市后退下来的“退市股”股票。

现在的新三板则起源于中关村,最初的挂牌对象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非上市公司,且主要是高科技企业。不过,这还只是新三板试点的开始。2012年8月,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三地园区纳入新三板试点区域,接着于2013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挂牌。2013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这才开始了“新三板”向全国的正式扩容。

二、新三板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

1.新三板准入门槛低

为了推动新三板向全国市场扩容,并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这个资本市场,新三板设置的准入门槛很低,只须满足公司依法设立且存续满两年,业务明确,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合法规范经营;股权明晰,股票发行和转让行为合法合规;有主办券商推荐并持续督导就成。但经过2014至2015年二年的持续发展,股转公司对挂牌企业没有明确提高要求,但很多券商在推荐企业进入新三板材市场时,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各项指标,以择取更优质的企业进入新三板市场。虽然新增了一些潜藏的考核指标,但与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相比,进入新三板仍然要容易的多,首先在注册资本上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不少于3000万元,而新三板对于这一块就没有要求。

2.新三板挂牌费用低

新三板挂牌费用与主板市场、创业板、中小板相比,仅占主板市场的十分之一、二或更低,一般来说,新三板挂牌费用在100万元到150万元之间,不同券商、不同地市有所区别,但随着新三板挂牌企业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挂牌费用基本达到 150万元。主板市场的费用至少上千万元,跟新三板相比,要有投行机构、承销机构等参与,上市前的辅导费用,各项费用均比新三板大幅提高,上市费用在1200-3000万元之间不等。

3.政府对新三板的扶持力度大

政府对企业上新三板的扶持力度很大,各地政府为了推进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相继出台各项挂牌意见,要求积极抢抓新三板分层转板等重大机遇,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强化政策引导,优化服务环境,搞好优质服务引导,深入宣传发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深入推进企业股份制度改革,加快企业上市挂牌步伐,发挥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增强区域发展动力。政府的具体扶持政策表现在,企业股改、补缴的税款财政予以补贴;实施挂牌奖励,以江苏为例,企业完成股份改制奖励50万元,收到股转公司受理通知书奖励50万元,新三板正式挂牌后奖励50万元,还有场外资本市场发展奖励30万元。因此,中小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号召,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主营业务突出、资产质量较高、盈利水平较好、竞争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就加快股份制改制,争取早日挂牌新三板。

4.新三板挂牌时间短

新三板挂牌时间比主板市场要短的多,企业申请挂牌新三板,从准备到成功挂牌上市,快的企业只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慢的也能在一年左右挂牌成功,除非企业内部整改问题较多,总体来说,一般新三板挂牌时间在半年左右;而上主板市场则一年到二三年不等,其成功与否受外界限制因素很多,从准备上市到上市成功,基本要历经二年或更长时间。

三、新三板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篇5

资本市场“晋江板块”异军突

企业上市热潮为何源于晋江

民营经济占晋江市经济总量近90%,是晋江市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生力军。改革开放初期,晋江人充分运用侨乡的独特优势,引进侨资发展产业经济,率先进入门槛较低的服装、鞋业、食品等传统产业。虽然经济规模发展较快,但是这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多、小、散”的民营经济是一种低端的、粗放型的经济,市场竞争力并不强。民营经济的先天缺陷是缺乏融资渠道,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晋江地方政府对症下药,以扶持企业上市,推动资本运作作为地方经济集约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对策。通过上市,企业拓展了融资渠道,获得了大量资本,同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长远的科学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晋江民营企业羸弱的躯体获得了充满活力的造血功能,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重视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从仿样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自有和打响品牌,逐步塑造出“品牌之都”,从“满天星星”到工业园区再到城市工业组团,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晋江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发展,从“制造企业”到“品牌企业”再到“上市企业”,创造了耐人寻味的 “晋江模式”,打造了集聚区域特色的“晋江板块”,做大、做强了地方经济,实现了晋江经济的“二次腾飞”。

晋江企业上市的发展历程

晋江企业上市经历了个别企业自发——政府有序推动——众多企业自觉的发展历程。

(1)自发“吃螃蟹”的企业:1998年,恒安国际作为首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当年公众认购超额36倍,创下当年港股上市最高市盈率和最高认购倍数的纪录,使其他晋江企业怦然心动。恒安国际上市尝到的甜头,催生了晋江企业向资本市场进军的萌芽。2004年,凤竹纺织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交易,七匹狼作为沪深两市男士休闲装品牌第一股上市,两股表现均不俗,完成了在国内上市的成功尝试。

(2)政府搭台,全力构建“晋江板块”:2001年,晋江市成立了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和上市办,连续出台多项财税奖励和补助政策,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成功上市,并逐步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后备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截至2009年4月,晋江上市企业迅速增至13家。

(3)企业自觉,“晋江板块”初具规模:近两年,上市已成为晋江企业提升经营层次、增强发展实力的自觉行为。安踏体育在港上市并融资31.68亿港元,创下内地运动品牌境外市场募资最高纪录。截至2011年12月,晋江已成功培育36家上市公司,其中4家公司在国内A股上市、11家公司在香港上市、6家公司在新加坡上市、5家公司在马来西亚上市、4家公司在韩国上市、4家在美国上市、1家在台湾上市、1家在德国上市,初步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资本市场板块。

晋江企业上市的重要意义。

经济增长,唤醒活力,再上新阶

晋江企业通过上市增强了融资能力,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晋江36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约200亿元,总市值超1800亿元。运用上市募集的资金,晋江企业扩大了产能,促进了地方经济总量的增长。2011年上半年晋江34家上市企业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5.29亿元,同比增长4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5.6%;9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2.15亿元,同比增长20.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0.28%;晋江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5%。在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的推动下晋江经济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在全国百强县市综合排名中已连续十年名列第5至7名。

企业上市在拉动晋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民生事业的进步。在企业上市的促进下,“十一五”期间,晋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554元提高到21858元,年均递增1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32万元增加到5.37万元,年均递增13.5%;教育财政投入从4.73亿元增加到12.66亿元,社会保障参保人次从23.2万增加到129.04万;市区建成区面积从42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44%提高到54%。企业上市为晋江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城市功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断扩容的晋江板块,带动了晋江工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生和社会事业的进步,使得晋江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极具传奇色彩的“样本”。

产业升级,集聚发展,奠坚基石

作为行业龙头,晋江36家上市企业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整合产业上下游链条,集聚形成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晴雨伞、陶瓷建材、纸制品等6个支柱性传统产业和装备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维修、高端印刷、光电能源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如晋江运动服装鞋类企业安踏、361度等知名品牌构成了晋江运动服饰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学习和竞争,加速了人才的流动,减少了上下游企业空间上的分散性,节约了运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区域经济的集约发展,创造出一批享有盛誉的民族品牌,提高了行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甚至使一些骨干行业形成了“晋江价格”。据统计,晋江的旅游运动鞋产量占全国的40%、世界的20%;夹克衫产量占世界的12%;外墙砖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琉璃瓦产品几乎垄断全国市场;制伞业占全国雨伞产量的18%、出口量的26.7%,是中国最大的伞业制造基地。

篇6

一、“两个市场”对接的发展历程

1995年前后,一批国有百货公司在A股上市,揭开了我国零售业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序幕。2000年后,随着连锁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零售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在资本市场的表现随之日趋活跃,如苏宁电器2004年选择在内地上市,联华、物美于2003年赴香港上市,海王星辰引入私募基金等,特别是银泰百货于2007年3月20日登陆香港主板市场,募集港元高达23.4亿元。近两年,国内零售企业纷纷加快扩张步伐,出现上市潮。尤其是2009年国内创业板推出后,连锁企业蜂拥而至,国内共有19家零售连锁企业在海内外证券市场IPO上市,上市公司数量是2008年的2.7倍。

“两个市场”日益密切对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行业的繁荣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和青睐。2000年以来,连锁业的销售额和店铺数量的平均增幅均超过30%,1999年连锁百强的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到2009年已占11%,连锁经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二是商业零售企业迫切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抢占市场,做大做强,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像安徽商之都,以及山东家家悦、山西美特好、大洋百货等商品零售企业都在资本市场上跃跃欲试,积极筹划上市工作。

二、“两个市场”对接的形式

一般来说,企业上市方式可划分为直接上市、间接上市和其他形式。直接上市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向投资人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并且该股票在公开的证券交易所流通转让,其主要方式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即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间接上市是指企业借助其他企业身份过渡上市,其主要方式包括买壳上市、借壳上市和造壳上市。其他方式主要指以发行存托凭证形式进行上市融资。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比较常见的上市方式有两种:IPO和买壳上市。这里我们不妨将二者进行比较:IPO作为企业上市的主流方式,几乎集中了股权融资的所有优势,包括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等。而买壳上市则是企业间接上市的主要形式,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来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后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笔者认为,企业上市选择IPO方式还是买壳上市方式,不在于上市方式本身,而在于企业本身。如果企业理念、技术在同行业内领先,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拥有着良好的财务状态,则不需要考虑买壳,而可以直接申请IPO上市;如果企业有财力,但整个行业受国家行业控制,即无法直接通过IPO上市,那可以通过买壳的方式实现上市。

三、零售企业上市应关注的问题

(一)设计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主业成长故事

从资本市场的关注点来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尤为重要。零售企业在设计成长故事时,除要考虑公司的背景和过往业绩以外,还应充分关注商业模式问题,这是吸引资本市场关注和认可的关键性条件之一,也是企业上市最大的亮点之一。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

1、外延式创新。即传统零售企业向商业领域以外的地产领域进行延伸。有人称,21世纪的前10年是住宅投资的黄金十年,第二个10年则是投资商业地产的黄金十年。我们认为,“商业+地产”模式,将是未来商业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商之都已经进军这一领域。

2、内涵式创新。一是细分市场,精准定位。(1)近年来,以广州友谊男士馆、1836女子百货等为代表的一种经营面积只有1000~5000平方米的“小型主题百货”在一线市场兴起。这种小百货与“大而全”的传统百货相比,最大不同是顾客定位于特定人群。(2)专业卖场与传统百货。就像当年家电从百货分离出来,做出国美、苏宁一样,把鞋从百货拔离出来也可以做大做强。(3)高端消费与传统消费。借助亚运契机,今年许多超市巨头开始在广州抢滩高端超市,这代表了一种趋势。(4)快时尚与慢时尚。所谓“快时尚”,有四点核心价值,即快、流行、低价和限量,他们不是潮流的创造者,而是追随者。

二是线下线上互动,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融合。近年来,无论是传统零售企业,还是电子商务企业,都尝试线下与线上联动发展,打通传统实体店零售和网上零售的界限。但目前做的比较好的,还是电子商务企业居多,有不少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将业务从线上延伸向线下,开设了实体店。相对来说,传统零售企业发展线上业务,难度更大,目前虽然有不少企业在尝试,但成功的模式还比较鲜见。作为安徽零售业的龙头老大,商之都正在探索发展电子商务,我们希望借助已有的品牌、资源、网络等优势,打造“徽商E城”,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发展。

(二)树立资本市场认可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包括企业的服务品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占有份额、优秀的公司管理层、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等因素。就商业零售企业来说,它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衡量企业形象的关键性指标。相对于国外,我国的商业服务品牌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已经被政府和企业家们摆上了重要位置,像北京王府井、上海豫园商城和商之都等企业在创建服务品牌实践中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值得关注。

注重品牌建设。商之都是安徽本土第一家现代化商业连锁企业,经过15年的发展,在安徽省内有15家百货门店、17家电器专业店、20家超市直营店、800多家超市农家店,享有“安徽第一百货”的美誉;公司隶属于国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徽商集团,母品牌“徽商”商标已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自身拥有的“商之都”、“红府”、“国生”则是安徽省著名商标;商之都还十分重视自有品牌建设,一批百货、副食品的自有品牌商品受到消费者欢迎,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注重社会责任。零售业直接连接着上游生产厂家和下游普通消费者,在保障社会就业、保障市场供应、引领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是零售企业发挥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注重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就是竞争力。现代商业零售企业不但要追求优质服务,还要讲究标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商之都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制定了商场服务手册,使标准化贯彻到每位员工的行为中,提升了服务档次;针对VIP客户,制定了专门的营销策略,以个性化服务赢得他们的认同。

(三)选择适合的法律和财务会计顾问

1、选择适合的法律顾问

现阶段,我国律师事务所当中仅有十多家证券业务高度专业化的证券律师事务所,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这些事务所规模都不是很大,多为中型所,人员规模为20-60人。从这些事务所挑选法律顾问,建议重点考虑如下因素:(1)挑选那些在辅导零售企业上市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法律顾问;(2)法律顾问被确定后,应对企业的下述问题进行审慎处理:应清楚知道本次改制上市期望值是多少,是否会遇到障碍以及障碍的排除方式,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使企业本次改制上市达到最佳效果;(3)能够与管理层充分合作,在尽职调查基础上,写一份准确完整反映企业情况的报告,包括公司概况、股东及资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等内容;(4)精通业务,具有处理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选择适合的财务会计顾问

财务顾问对企业成功上市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的上市财务顾问,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熟悉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特点、上市规则与各环节的具体细节;二、具备进行尽职调查的专业能力,善于发掘企业的潜在优势,能够提出符合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要求的股改与上市整体方案;三、具有足够的业务网络和协作关系,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中介机构;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提供完整、系统、长期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应的财务顾问服务;五、实际操作经验丰富,能在企业股改上市遇到困难时,为企业提供多种应对方案;六、业绩良好,收费合理,在客户中有较好的口碑。

当前,中国零售业飞速发展,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寻求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加速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中国零售业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篇7

【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开放 深港通 沪港通 风险 对策

中国股市在1990年上交所成立后,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发稿止共3011家),其总市值(约52.2万亿)也持续增大。尽管A股市场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态势都很迅猛,却一直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中。资本市场的开放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强国,经济地位不断攀升,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是必然之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沪港通”在2014年正式启动,两年来为沪港两地资本市场的合作与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深港通”的开启让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迈入新的篇章。“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发展无疑会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道路提供良机,但不能忽视其隐藏的金融风险,并需要积极寻找良性前进的对策。

一、“沪港通”与“深港通”

“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沪市A股568只,港股268只)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沪港市场交易互联互通的机制。总理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时指出,为了推动更高水平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的股票交易连接机制,推动内地与香港的紧密合作与互利共赢,创造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更高的地位。“沪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

“深港通”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者经济上买卖规定范围内(深市A股881只,港股417只)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4年8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深圳资本市场改革创新15条,提出了深圳、香港在彼此合作发展上应该探寻一种更加紧密的形式2016年8月,国务院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落地。

二、“沪港通”与“深港通”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有助于深化改革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

香港股市的发展历史较长因此发展机制也趋向成熟。“沪港通”和“深港通”双头并进,实际上是在通过外力来促进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和改革。在香港与内地之间搭建起股市买卖的桥梁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境外长期投资进入A股市场。在两地资本市场实现资金互通和信息共享之后,能够有效改善现有的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和入场资金结构,推动经济的转型和新发展。“沪港通”与“深港通”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会改变目前创业板普遍估值过高、蓝筹股普遍估值过低的价格不平衡现象,回归证券市场的长期资金供给属性。另一方面,随着股市的变化,香港的先进投资理念也会对内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重投机、轻投资”的理念有所转变,对于资本市场趋于长期稳定均衡的发展有所裨益。

(二)有助于投资者更好的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启动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更具有选择性的股票市场。在互联互通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了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的投资标的的范围与额度,对于资深投资者来说,跨境投资和多样的风险管理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经济发展在股票市场上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当国内的股市持续走低时,国际范围内或将呈现完全不同的态势。因此,有了“沪港通”和“深港通”作为中间桥梁,投资者可以纵观国内股市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投资方案与计划,多样的选择将实现更完美的共赢局面。

(三)有助于巩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两通”的启动发展能够推动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对香港来说,同样是一大利好。香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地位重大,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两大举措能够促进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并为香港投资者提供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机会,从内地的经济发展中收获更多利益。在中国内地利率市场化不足的现状下,“两通”有利于香港人民币业务范围的扩大和用处的增多,增强香港在人民币跨境交易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扩大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广度与深度,逐步将香港培育为人民币交易流通的离岸金融中心。内地在上市公司的资源方面,以及个体投资商数量上占有优势,在彼此的金融业务合作和股市发展过程,可以为香港的发展提供新机会,强动力,以此来推进香港资金圈的流动,增加投资多样性。

三、从“两通”看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风险

(一)监督管理体制差异所形成的风险

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启动在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同时,给两地的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带来了挑战。因为按照交易地保护原则,香港投资者购买内地市场股票,不能受到香港证监会的监管和保护;内地投资者购买香港市场股票,也不会得到中国证监会的监督和保护。由于香港股市发展更加成熟,因此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内地监管部门来说是利弊并存的。另一方面,在连结发展之后,两地在统一监管的要求之外,如何进行跨境监管和执法合作也是新的问题。最后,如何建设和不断完善两地的司法协助机制是目前资本市场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在监督管理方面不能良性有机的接洽,就很难保证“两通”在平稳利好的形式下不断发展。

(二)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客观环境是影响经济形势的一大重要因素。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启动后,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衔接更加紧密,也增加了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机会。首先,我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一旦其他国家出现金融风险,我国金融体系也会受到冲击;在两地股票市场互通之后,整个股票资金的投入量会增大,如果内地资金进入香港市场过快过多,就会导致香港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从而导致市场波动的风险,进而影响内地。

四、引А傲酵ā蔽榷ㄔ诵械亩圆

(一)加强两地市场金融市场监督管理

相应的监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点,法律先行。制定针对跨境监管的相应法律法规,完善司法协助机制;内地与香港地区就金融股票市场进行合作监管,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逐步改善。第二,充分利用媒体舆论的监督力量。在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后,人们的关注度不断增高,社会媒体需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人们第一时间了解金融市场的风向标与发展态势。

(二)控制资本投入

“两通”的发展会提高人民的投资热情,这时需要国家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加大金融资本的投入。将两地的流转资金做出阶段性的额度限制,避免过多资金流出后导致的市场波动的风险,保障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

五、结语

“沪港通”的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与世界资本市场的接轨奠定了较为稳定的基础,而“深港通”已然启动则标志着其将继续深化这种资本市场的双向合作与互动。内地和香港两地的投资者将通过“两通”的渠道迎来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资本更加融合的互联互通。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想要在世界资本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风险,趋利避害,采取措施,才能实现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的愿景。

参考文献

[1]]李艳萍.探析沪港通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作用[J].中国经贸,2014,10:151-153.

[2]李小加.沪港通下一站:探索共同市场[J].中国证券期货,2015,1:18-20.

[3]张昭,李安渝,秦良娟.沪港通对沪港股市联动性的影响[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6:59-62.

篇8

纵观我国资本市场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与转轨的内在要求催生了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始终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基础之上,并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中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对资本市场的要求还不够协调,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具体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在实际运行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现探讨解析如下。

一、微观经济基础的竞争力未能有效提升

(一)企业竞争力无法提升的历史根源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直接融资开始部分替代间接融资,即说明政府直接控制着资本市场的制度供给。

而从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重大的制度缺陷。

政府管制金融的制度选择和国有制属性在资本市场的直接移植,形成了国有信用的过度倾斜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缺陷,使资本市场成为政府政策性分配增量资金,国有企业获取“免费资金”的渠道。

于是,资本市场就成为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焦点与政府制度供给的中心,而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难于提升则成为了制约资本市场各种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

(二)国家持股制度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

首先,国有持股制度不能解决经营者选择问题。因为国资委与国有持股公司的人员仍然是政府官员而非资本所有者。这种权责分离体制使得其不可能真正积极主动的把最合适人才放在经营者位置。

其次,明确国家的股东身份并不能真正解决政企分开问题。而政企不分的实质是代表所有者行使控制权的政府官员并不承担资产风险,因此不会像真正所有者那样对经营者进行最适度干预。

再次,明确国家的股东身份并不能真正解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国有控股公司官员并非股东,故不会追求剩余价值。

最后,国有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分置,造成流通股东只能屈居小股东位置,资本市场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企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二、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有待扩大,结构有待完善

(一)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

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资本市场资产总额占金融总资产比例约为42%,相比于2006年的22%有了很大提升,但比之同期的美国、英国、日本该比例分别为82%、70%和63%,我们的资本市场整体规模依旧偏小。直接融资比例偏低,在大部分成熟市场和一些新兴市场上,公司外部融资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不是银行贷款。

(二)股票和债券市场发展不协调

股票市场实际进入流通的股份比例偏低,多层次资本市场刚刚起步,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投资及融资需求。例如:上海、深圳交易所主板市场规模偏小;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行业覆盖面较窄;缺少柜台交易市场(OTC市场)等。

债券市场规模过小,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国债等占比例过大,企业债规模过小;市场相互分割,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三)证券交易所竞争力有待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有待发展

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品种与数量不够丰富;交易机制有待完善;收入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交易经手费,而对客户的高附加值技术服务较少。

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较小;品种结构简单;而品种创新相对不足;投资者结构尚需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实力有待提高,表现为整体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足;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三、上市公司整体实力不足,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较弱

(一)上市公司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首先,上市公司对国民经济的代表性不足,目前,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只是将部分业务或资产发行上市,还有一些大型企业没有上市或仅在境外市场上市,如电信行业四大公司中目前仅有中国联通在中国境内股票市场上市,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在境外市场上市。另外,大量创新能力较强生产效率较高的中小企业上市率不高。总体而言,当前上市公司的结构仍然无法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其次,公司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近几年有了明显进步,但由于体制机制多种原因,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有些上市公司部分控股股东直接干预上市公司事务,高管人员勤勉尽责意识淡薄等。

最后,市场化筛选机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为退市机制与市场化收购兼并机制的有待优化。

(二)证券公司竞争力亟待增强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以及近几年的综合治理,中国的证券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与国际大型金融服务机构相比,中国证券公司规模仍普遍偏小,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存在整体规模的偏小化、盈利模式同质、行业集中度不高、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等一些问题。

四、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作用力不足

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仍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未能起到大规模集聚资金的作用。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仍以短线投资为主,缺乏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同时,现有各类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标的等方面显示出较大的同质性,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品不够丰富、业务创新不足。基金市场的资产管理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均衡,现有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股东结构不合理、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保险公司、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而近几年随着基金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对专业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基金业人才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五、法律诚信环境亟待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效率不高

首先,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处于“新兴加转轨”的阶段,市场的一些体制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加以解决;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内外部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既有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其次,资本市场监管体制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监管队伍急需进一步加强。

我们对于市场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行政手段,这种状况不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监管体制与监管队伍的建设落后于资本市场的要求;监管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执法的有效性不足,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造成执法中容易出现的处罚难局面。

篇9

机构投资者是以自有资金或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所筹资金并在金融市场对债权性工具或股权性工具进行投资的专业化机构,包括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信托基金、捐赠基金及进行投资交易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个人投资者比重趋于下降。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证券化不断加强,美国保险公司的证券化资产已超过80%。保险公司已成为发达证券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1.保险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

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保险资金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特别是寿险公司经营业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它们为证券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从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证券资产结构来看,保险公司是美国债券市场上最大的公司债券持有人,是股票市场的重要持有人。

2.保险资金是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有利于引导资本市场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散户比例大的市场投机倾向较强,而各类机构投资者占主体的市场则是一个崇尚长期投资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各类外部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比重迅速增大,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保持距离”向“控制导向”的转变,极大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它们凭借控制权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并监督、制约经理阶层的经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由于股权的分散化而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投资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收益。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由于机构投资人行为变动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变化。(见表1)

美国投资者对各类资产的持有比例结构

表一

(单位:%)

理公司,一是有利于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二是有利于明确保险公司与投资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利,加强对投资管理的考核,促进专业化运作;三是有助于保险公司扩大资产管理范围,为第三方管理资产。我国保险公司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

2.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狭窄,一方面源于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缺乏,如市场缺少资产支持债券、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等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源于政策上的束缚。这种政策的束缚体现于投资比例限制和投资范围的限制。保险资金的投资品种目前仅限于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中央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在投资地域范围上只能投资于国内,不能投资于国外。投资限制过严,带来诸多问题:一是使得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着保费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保险资金由于准入限制而无法发挥作为机构投资者应有的作用,股票市场缺乏长期资金的供给,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三是由于投资渠道限制,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较为集中,尤其是利率风险较为突出。

篇10

关键词:

资本市场所层次;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14-02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入条件放低,开放的市场不仅有传统的国有企业的参与,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市场经济的行列中。融资是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最为困难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有限。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资本在全球市场的流通和配置,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数依旧是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国家政策的制约。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一方面,并不理想。能够提供的贷款金额有限,并且期限较短,这就使得这种贷款并不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其面临的经济困境。程序繁琐、还款期限短,无法解决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这就是当前中小企业不愿意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缓解自身的资金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的融资,除了解决眼前的问题以外,更主要的是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周转极为重要。当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通常只有一年的期限,对于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而言,一年的时间极为有限,即无法满足企业规模扩大的周期需要,同时也无法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方案,更如同“鸡肋”,很难引起中小企业的兴趣。

第二,我国的市场投资类型有限,能够提供融资的企业和机构较少。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累积,我国虽然也出现了一批风险投资公司,但是他们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在中小企业中发展势头较好,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一般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风险投资,还是非常困难的。除此以外,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暴露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针对这一问题,有些地区已经早早的开始利用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形式来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从其实施的效果看,并不理想,没有一个统一的担保机制,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行维护体系,缺乏社会公信力,使得它最终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中小企业的融资,在未来依旧是困扰其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原因。

2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当前的国际市场上,虽然资本的全球性运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我国的投资公司、风投企业等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还极为有限,能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的第三方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通行的健全的体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发展落后有关。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显然是欠缺的。

第一,风险资金的退出困难。国内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方式包括股份转让、IPO和清算三大类,其中,股份转让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方式。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运转应该表现出一种灵活自由的特性,既有开放的环境让资本进入市场,同时为资本退出市场准备好通道。从近期我国风险投资项目统计情况来看,有70%以上的项目退出方式为股权转让;只有20%的项目实现了IPO退出,其中,境外上市的退出项目又占IPO退出项目数的90%。

第二,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缺陷。风险资金的退出难,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在我国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中,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当前国内的投资市场上,除了主板上市公司的资金能够较为自由地退出外,其他资本形式要推出资本市场还有着诸多困难。我国主板市场虽然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其市场容量小,进入门槛高,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加起来只占全国企业总量的万分之一,融资能力有限;二板市场到现在未能建立,曾被寄予厚望的创业板现在已经演变为“四不像”的中小企业板,成为主板的附属,投入此板块的风险资本只能寻求海外上市来实现退出;三板市场目前刚刚试点,政府步步小心,未来很难定论,也很难将其视为一条可靠的风险资本退出途径。

3 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要健全资本市场的发展,多层次是必然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意味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定位来获得不同的融资帮助。当前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私募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私募融资的出现,在于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发展趋势的稳定,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得许多外国资本对中国市场有了更多的投资信心,当前国外私募资金在我国的运转,主要是通过收购优秀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运作。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私募资金,实力和整体运作水平已经非常成熟,这些私募资金创造的价值和财富也不容小觑。这些外国私募资金的出现,也为一些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但是最终的收益却是大部分流向国外。在这种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建立我国的私募融资制度,就显得极为必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作的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中小企业的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时,有高达60%的企业会选择向银行借款,另外一些则是通过向职工、亲友、朋友等非金融机构借款。也就是有40%左右的企业,本质上是通过民间资本的借贷来进行资金运转的,这个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如果能够建立私募融资制度,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中小企业对非银行贷款的需求。

第二,完善证券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证券市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一个国家设置证券场所的目的是为了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资本能够尽其所能地实现优化配置。在经济学上,判断一个证券市场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在这个证券环境下,企业是否能够均等地获得融资机会以及尽可能低的融资成本。但是就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来看,很显然是难以达到这一标准的。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当前层次单一,股票交易只有在沪市和深市两大证券交易所进行。而进入两家证券交易所的门槛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这种正规的证券市场来获得资金,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言非常不利。要建设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证券市场的建设就是一个必然之举。从证券交易所的数量来看,一个交易所能够接纳的上市公司不足3000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上超过1000万家,当前深沪两所上市的公司不足2000家,从这个数据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数量上,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就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市场的需求。所以,仅仅靠深沪两家交易所来承担起我国中小企业在证券融资上的需求是不现实的。除了数量上的限制外,当前中小企业想要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可行性不大,既然场内交易市场受到局限,那么只能积极地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争取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平台和融资机会。

第三,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所谓场外交易市场,指的就是与深沪两大正式证券交易所相区别的融资市场,它主要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场外交易市场的特点在于他的进入条件要远远低于主板市场的水平,这是由它的服务对象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历程短,企业规模下,资本积累不够雄厚,很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在其初期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对企业自身的实力毫无要求,恰恰相反,场外交易市场上市公司一般都要求有高度集中的业务范围、严密的业务发展计划、完整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和较大的业务增长潜力等特征。场外交易市场为这类企业的股份提供了流通场所,提高了这类企业股份的流动性对改善这类企业的融资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纪敏.为私募融资与场外市场打开制度空间[R].上海证券报,2006-03-27.

[2]张承惠.中国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J].中国改革,2005,(6).

[3]梁冰.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报告[R].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