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温室效应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温室效应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温室效应的看法

篇1

关键词:低碳生活理念;高职学生;培养分析

我国在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在初期的发展阶段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力度严重不足,这就使得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劣,温室效应、干旱、洪涝、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现象逐渐增多,因此人们对于低碳生活模式越来越重视,本文将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培养,浅析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提升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有所参考。

1.低碳生活理念以及高职院校教育现状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要推进性能源,但是,在使用化石能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正式造成温室效应等灾害性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推行低碳生活理念不仅仅能够降低化石能源的损耗,还能够启到环境保护的作用,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低碳生活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低碳的概念不断的延伸,逐渐发展成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产品,逐渐构成和完善了低碳生活理念。当前低碳生活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但是低碳生活理念大多停留在校园规划、建筑装修等相关专业以及学生自主的低碳行为中、低碳生活理念培养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

2.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意义

化石类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当前化石能源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随着人们对于石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程度的逐渐加深,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化石能源,这就加剧了化石类能源的消耗速度。在不就的将来化石类能源将会消耗殆尽,低碳生活将会成为未来的必然走向,化石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根本所在,当前温室效应所带来的的灾害时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找寻新能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需求,当前高职学生的低碳生活理念的教育还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人们对于低碳生活在处在自愿自发的状态,这就严重阻碍了全民低碳生活的推行。随着我国大学生扩招政策的落实和开展,我国高职学生逐渐增多,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低碳生活理念时十分可取的,是推行低碳生活理念的有效方式。低碳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在进行低碳生活理念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完备的教学内容、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作为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教师自身应当以身作则,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其一,通过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能够让学生发挥出其带动作用,使其能够自发的使用低碳产品、注重低碳生活,通过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理念,可以加大在社会上的宣传效应。其二,高职学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在高职学生中推行低碳生活理念,高职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其三,培养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可以为在社会上推广低碳意识的过程中启到一定的拉动引导作用,进而缓解当前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职业道德缺失的难题。

3.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有效方式

2.1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为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可塑性、思维模式的活跃性等特性,将当今社会中自然资源过度采集、异常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案例,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了解到温室效应的灾害,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阐述低碳生活的实际意义,进而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2.2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专业种类繁多,很多专业课程都会涉及到低碳理念,例如:室内装饰、汽车专业、化工专业、包装设計专业等,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低碳知识切入点,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低碳理念贯穿换和融入到相关知识中去,进而为培养和提升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奠定基础。

2.3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校园的文化风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观念,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进而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低碳生活理念的严惩,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低碳生活理念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大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

结语:我国是人口大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化石能源,当前我国的碳消耗和碳排放的形式极为严峻,构建低碳社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我国高职学生数量众多,在高职院校内推行低碳生活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校园带动社会氛围是十分可行的,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低碳生活必然成为未来的必然走向。

参考文献: 

[1]张丽萍. 高职学生低碳生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7,4(38):280-281. 

[2]柳冬梅,朱彩兰,丁钰琳,龚新艳,徐浩男. 高职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构建与实践[J]. 价值工程,2016,35(36):33-35. 

[3]髙吉仁,陈锋,李惠民,刘永记. 高职学生低碳生活习惯的调查与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0):193-195. 

篇2

关键词:六氟化硫固体绝缘温室气体 环保趋势

1引言:多年来,受变配电设备安全操作距离、变压器容量及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一般设置集中变电所或欧式变电站,由此造成大量的低压配电电缆集中配出,考虑载流量的修正,将增加电缆截面,一次投资增大,电缆的总长度增加,同时大大增加电缆的损耗,由Q=I2RT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低压大截面的电缆由于电流过大,其损耗值与高压10kV电缆比较成平方倍增长,从而造成后期运行费用的增加。为了减少电缆线路的损耗及电缆投资,应尽可能使10KV电源深入用户中心,但由于传统变电所及欧式箱变体积大,噪音高、不能做到全绝缘全密封、安全性较低不适宜放置在离楼宇及厂房太近,只能定点放置,造成大量低压电缆集中馈出同时大量的电能损耗。要解决此类问题就要缩小箱变内配套设备的体积。就要改变用电设备的绝缘介质缩小绝缘距离。

2、中压开关柜的发展:

首先,从国内中压开关应用的历史来看,从最初采用的油开关开始,到70-80年代采用的少油开关,到后来空气开关(产气式和压气式)、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的真空开关柜,到90年代中应用在全国10kV城乡改造SF6开关,到固体绝缘开关等几个发展阶段,开关的发展趋向小型化、全绝缘全密封、免维护、智能化方向发展。

其次,我们重点看一下目前配电系统中广泛应用的SF6开关,其产品因体积小、全绝缘全密封而广泛应用于城市电网中。中国以SF6作为绝缘介质的充气环网柜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压配电领域是不采用的,10 KV产品以真空开关应用为主,六氟化硫气体开关只有在超高压中才会得以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开关中SF6气体是公认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是CO2气体的2500倍,在大气中的存活寿命为3400年,并且会在高压灭弧下产生有毒气体氟化物(SF4,S2F2,S2F10),同时在潮温的空气还会形成酸雨。而我们实际应用的10KVSF6产品都存在气体泄漏问题,加重了电力系统的维护量,并且回收十分困难。

3六氟化硫气体

对六氟化硫气体的危害及替代产品进行了有益探索。固体绝缘设备,就为替代六氟化硫气体设备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六氟化硫气体广泛应用于从低压到高压的电气设备。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生产7000多吨六氟化硫气体,半数以上被用于电力工业。但是,使用六氟化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六氟化硫气体的潜在危害性巨大。对于环境而言,它是温室效应的制造者。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每一单位的六氟化硫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同一单位二氧化碳的23900倍。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六氟化硫气体总量相当于1.25亿吨二氧化碳气体。且由于六氟化硫在大气中存活寿命约32000年,因此六氟化硫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逐年递增。据预测,至2010年,六氟化硫的散发会使全球温度比1993年升高0.004摄氏度,而二氧化碳在同期内会使全球温度升高0.8摄氏度。

对于电气设备本身而言,六氟化硫气体也具有一定危害性。科研部门的试验及研究结果显示,电气设备内的六氟化硫气体在高温电弧作用下会产生某些有毒产物,电气设备内的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与水或电极、绝缘材料反应,也会生成某些有毒物质。此外,当六氟化硫气体中含有过量水分时,还会给电气设备运行带来隐患。由于这种设备被广范应用于各种民用或商用建筑,如小区、学校、商场、工厂等,如不能妥善处理,在未来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身体健康隐患。

既然六氟化硫有这样的潜在危害,为什么电气设备还要广泛采用六氟化硫气体?许多专家的看法是:这一方面缘于公众及相关部门对这一气体危害的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缘于此前在中压领域,该设备的替代技术不够成熟。最近几年,随着国际社会对六氟化硫的温室效应危害形成统一认识,在中压领域研制能够替代六氟化硫气体的技术――小型真空开关、固体绝缘开关等陆续走向成熟。但是,上属技术和产品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和应用,仍需要各方努力加以推动。可喜的是,随着人们对这一气体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替代技术的成熟,替代六氟化硫气体已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

4 从中压脱硫入手

要替代六氟化硫气体,从哪些设备入手最为容易?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压电气设备上。

在110千伏及以上的高压电气设备中,由于没有更好的、经济性的替代产品,加之有较高的开端绝缘保护,因此只要有足够措施,应用六氟化硫设备而不造成气体泄漏是可以做到的。此外,六氟化硫高压设备基本上应用于高压线路上,产品数量、位置等都有明确记录,在到达使用年限时,相关企业可以轻易地对这些设备中的气体进行回收,而不会产生泄漏。

但在中低压领域,既想使用六氟化硫又不造成污染,则不太现实。目前,我国的中低压系统大量应用六氟化硫产品。其中,仅六氟化硫充气柜一年的产量就有十几万台。按照规定,这些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0至20年,而很多设备早在10年前就投入使用,再加上目前陆续投入使用的设备,这就导致在可预见的10~20年时间内,会有大量六氟化硫中压设备中的气体需要回收。一台六氟化硫产品的六氟化硫用量约为4千克,而回收1千克六氟化硫气体的费用大约100元,这样每年国家对气体回收的投入至少在400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中压设备广泛分散于工厂、居民区等地,应用范围极广,难以统计与管理,即便想回收,也会面对很多操作上的难题。因此,从生态、经济等长远角度考虑,在中低压领域摒弃六氟化硫设备应是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从国内外许多设备制造厂家的研究方向看,它们也都把着力点放在了中低压领域替代六氟化硫气体的方案上。其中,比较成熟的一套替代方案,就是采用固体绝缘设备。

5、固体绝缘将成趋势

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其目的都是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其中某一种技术能在保证设备可靠、安全、高效率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环保、低能耗等要求,那么这种技术无疑更有前途。在中低压领域,固体绝缘技术相比气体绝缘技术,就具有上述优势。

在高性能、高可靠性、小型化方面,固体绝缘设备采用固体材料,本身不含六氟化硫气体,且固体材料可回收再利用,其标准达到环保要求;由于固体绝缘方式的介电强度约为六氟化硫气体的3~5倍,因此开关的绝缘距离得以缩短,绝缘性能得到增加,这使供电设备的整体电气性能和使用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固体绝缘技术使产品各个功能原件模块化,整体尺寸减小,因而又能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据测算,固体绝缘设备体积仅相当于原有设备体积的30%左右。

采用固体绝缘方式的设计,还能将供电设备维护和检修的工作量减到最低,高压部分甚至能实现免维护。

固体绝缘设备的出现,满足了市场对电气设备小型化、全绝缘、性能稳定的要求。而不含有气体的优势,则自然避免了渗漏、凝露的缺陷。

固体绝缘设备的优势,在欧美国家已有显现。在这些国家中,六氟化硫气体开关只有在110千伏~500千伏才会大量应用,12千伏~40.5千伏电压等级线路中的六氟化硫开关不足20%,其中德国不足10%,日本只有1%~2%,欧洲国家最高的20%。且这极少量的六氟化硫气体设备都签有“气体回收协议”,确定气体回收的责任方,以保证六氟化硫气体得到有效回收。而替代六氟化硫设备的产品,均为真空开断、固体绝缘设备。固体绝缘供电设备正逐渐成为充气式供电设备的替代品。

目前,我国也开展了固体绝缘技术的研究。其中,沈阳昊诚电气有限公司已推出较为中压取代六氟化硫的固体绝缘开关。中低压六氟化硫设备被逐步替代,将不可避免。固体绝缘设备的研发和推广进度,很可能会决定国内六氟化硫中低压设备被替代的最后时间。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 增强 环保意识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一方面,它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问题。

人类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地球受到了“温室效应”的煎熬,给人类带来了频繁风暴的折磨,也带来了南极冰川的大量消融和海洋对大陆的吞噬。

人类对森林和植被的大面积毁坏,使人们遭到了沙尘、干旱、洪水的肆虐。

人类大量污水的排放,使江河变成了“排污沟”,海洋变成了“聚污盆”,致使物种大量灭绝,人类50%以上食物将向何处寻觅?

人类虽然正在努力探测地球以外的奥秘,梦想逃避地球移居其它星球,但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一美好愿望是难以实现的。人们大声疾呼“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

我们物理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物理学知识,更有责任在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且增强环保意识,使这种意识变为保护地球的行动。那么,日常物理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环保教育呢?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日常教学中,做好表率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影响

在课堂上,不抽烟、不随地吐痰,不随意乱抛粉笔头;在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外,实验废弃物品的合理处理也相当重要。例如:废旧电池不能丢进普通垃圾箱,应放在指定垃圾回收箱中;水银温度计破损后,应立即将水银回收等,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在课外活动中,教育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矿泉水瓶之类生活垃圾,将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中,教师若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未来的环境使者。

二、充分利用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环保有关的素材。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要教会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理解和运用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成为未来的环保使者。

例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中先要让学生知道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者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在明确噪声含义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噪声来源:工厂、企业的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噪音;音箱、喇叭等社会生活噪音;混凝土搅拌机等建筑工地上的噪音;然后问学生;我们教室里令人心烦的噪声有哪些?学生会回答到:有的随意讲话,有的随便谈天等等,都妨碍了老师和学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教师总结:这不仅仅是纪律问题,也是噪声污染问题。接着教师介绍噪声危害:如果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痛、血压升高等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听力的丧失。在充分认识噪声危害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保护我们周围环境,我们该怎样做?学生们都认识到:在别人工作和学习时不应大声说话、放声大笑,或者开大收音机、录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以免干扰他人的生活。不要让自己成为令人讨厌声音的制造者,这也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自觉注意的。

在讲授《内能的利用与社会发展》一节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和能源利用息息相关,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常规能源利用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比如: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又由于天灾和人为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却在不断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氢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在讲授《电磁波及其传播》一节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电磁波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危害。它会使人出现头痛、眠、健忘等“亚健康”状态。还会使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导致心律加快,吸障碍,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教育学生要合理地利用电磁波。

在光现象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光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世界,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污染。可见光污染:比较常见的眩光。例如:汽车夜间行驶时所用的前大灯,电焊时产生的强光,若没有保护会伤害人的眼睛。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太阳光的反射造成污染日趋严重。如: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墙,会产生很强的镜面反射,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还会影响街道上行驶车辆行人的安全。过度受红外线、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的皮肤,免疫系统受到损害

当然,初中物理教材并非只能通过以上这些知识进行环保教育,只要善于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通过与学生讨论一些与课本和社会有关的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迄今为止,全球灭绝的物种已近百万种,这与人类的那些活动有关 (ABCD)

A.人类无节制的发展造成了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割裂和变化

B.生物资源的过度开采

C.生态环境的变化

D.外来物种的不适宜

2、人类在利用煤、石油、天然气时,它们的燃烧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导致地球产生了“温室效应”,其原因是(A)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了一道阻挡并吸收地球红外线辐射和向宇宙间散发的屏障,使地球表面升温

B.风和海洋的滚动

C.海平面升高

D.地球火山不断爆发

这可以教育学生,要合理利用能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保护自然,掌握更多的知识,使人类去开发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这些取之不净、用之不竭且又无污染的新能源。

3、臭氧层的破坏,将会有过度的紫外线直射到地球表面,导致人类易患皮肤癌,它主要使人体的(D)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互换

D.脱氧核糖核酸变异

这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又在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使他们本身受到了危害,认识到电器一定要走向“绿色产品”的必然,保护我们地球这个“大家园”的温馨空间。

4、大气污染严重时,会使天空失去悦目的蓝色,而呈现灰白色,这是因为(B)

A.大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灰白色的

B.大气中的污染颗粒较大,这些颗粒对光有散射作用,且白光中的各种成分的光散射程度相同的结果

C.大气中污染颗粒对黄、橙色光散射较多的缘故

D.大气中灰色烟雾过多的缘故

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要使我们共同拥有一片蓝天,生存的根基不受到动摇,治理大气污染刻不容缓。

四、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张讨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109-02

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可以改变原来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一、下载网络资源,消除听力差异

听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它不仅仅只包括“听”的部分,同时学生还要在听完之后进行内容的理解。现阶段的听力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拿着录音机与磁带来播放听力,学生在下面听,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听力练习。对此,笔者主要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上下载听力资源,消除听力干扰。例如,笔者在教学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4 Having Fun的时候,就通过下载相关的网络资源来训练学生的听力。笔者在讲“What time is it now?”这部分内容时,就从网络上下载语音教学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词汇的读法以及默写单词的写法,例如meat、bamboo、rabbit、on one’s way home,还要掌握重点句型,例如表示感谢的句子Thank you for your help.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学生灵活讨论自己喜欢的动物,这些内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因此,对于课本上的重点句子,笔者都会利用网络在下载好标准的读音,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样,学生在标准读音的引导下,就会掌握标准的读法,消除听力差异。

可见,通过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消除听力差异,学生可以摆脱原来枯燥的听力。网络资源发音标准,利用此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就做到准确发音,消除了听力的差异,为以后顺利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人机对话,助力自主表达

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听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用语言来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口语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想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离不开必要的交际环境。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师不能为学生创造完全真实的交际环境,但是可以借助于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进行人机对话,引导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口语训练,帮助他们自主表达。例如,笔者在教学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8“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的时候,就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人机对话来训练学生的口语。“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ummer?”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讨论季节、天气和气温,这是外国人在开始交流的时候主要讨论的内容,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为了让学生的口语更加流利,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笔者主要向学生推荐人机对话这种模式来让学生锻炼口语。LUCY'S WORLD系列产品是一款很受欢迎的人机对话软件,在这个软件上,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一种全新的锻炼口语的模式,它的英语对话环境十分逼真,学生可以和Lucy进行对话,这是一个虚拟的人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和Lucy讨论本节课所学。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有一种交流的欲望,他们的口语也就会不断提高。

可见,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口语练习中。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不断提高了,也更乐意自主表达了。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口语的时候,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存在,可以借助其力量来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开展文化比较,提高思维能力

英语和汉语虽然都作为一种语言,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之?g的差异,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英语进行思考,学生只有具有快的反应速度与良好的记忆效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思维。为了锻炼学生的这种思维,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功能,进行文化比较,借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仁爱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7“Food Festival”的时候,就引导学生开展文化对比,说出文化差异。“We’re preparing for a food festival.”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关于就餐的话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西方的饮食文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要掌握关键的词汇,例如lady、gentleman、menu等,之后还要掌握英语就餐的重点句型。但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完主要内容之后,就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了有关英语饮食的听力,在放听力之前,笔者向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比较中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必须在听英语听力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之后,还要根据西方文化的特点来说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几次训练之后,学生的思维都有进步,都能够说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完成对比文化的任务。

可见,通过文化比较,学生不仅会了解到文化的差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对文化进行对比,丰富学生的文化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浏览海量资源,拓展认知视野

现在社会城乡差异比较大,城里的学生远离农村,对村里的生活了解甚少,而农村的学生远离城市,对于城市生活又十分陌生,这种地域的差异阻碍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源让学生进行浏览,让他们突破空间的界限,拓展认知视野。例如,笔者在教学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2“Saving the Earth”的时候,就从网络上搜集资源,在课堂上适时向学生进行补充,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Pollution has caused too many problems.”主要讲的是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产生了许多污染,进而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浪费水,即waste water,这种现象在农村和城市都有发生,但是发生的现象一般存在差异,因此,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找出农村和城市浪费水的不同照片,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浪费水的现象一清二楚。除此之外,对于温室效应,笔者还从网络上找出有关温室效应的英语文章加以修改供学生来阅读,让他们对本单元的内容了解得更清楚、更透彻。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教学模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教师要做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质。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优化,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自身的独特魅力。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谈一点对于创新教学的看法。

一、创新要有侧重点

要想有效地实施地理教学,教师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抓住他们的学习心态,我们不仅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教材,还要对教材进行灵活地使用,以免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死板之感。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条理清晰,语言方面也要简洁精练,稍微加一些幽默感进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会感觉枯燥。此外,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也要对课堂氛围进行及时的调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最后,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课堂知识的延伸,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来提出要求。如进行地球经纬线的学习时,由于该知识较为抽象,我就为学生推荐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影片,让他们拿着地球仪去观看影片,以便对经纬线有一个更为生动、形象的了解。

二、将创新与板块整合结合起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尽量避免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这样学生不仅对地理知识更感兴趣,他们的记忆也会更为牢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逐渐得到提升。很多教师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版块,没有对教学进行突破,这就使得教学过程一直保持着原有的顺序,难以得到优化。为了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地理教学的创新,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全面的拓展,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看待整本教材,并对教材中的各个章节和板块进行梳理,将它们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采取最佳的教学方案。如进行地球的环流的学习时,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先对地球的各个洋流进行讲解,再讲洋流间的循环,最终讲地球的环流,而是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思路,先为学生讲了2016年的厄尔尼诺现象,让学生明白它将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很大的危害,具体到中国的地理环境来讲,会产生怎样重大的影响。最终,笔者向学生提出:厄尔尼诺现象是地球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说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地球环流的学习中来,他们对于地球环流有了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学习中来,顺着教师的指引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三、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双边互动的过程,在不同的班级里,即使是讲解相同的内容,教师也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讲课体验。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非常积极,认真听讲,教师讲起来也会有很大的动力;相反如果学生缺乏兴趣,课堂上做小动作,教师也难免会受到影响,打乱自己的思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能够勇于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要害怕问得不好被同学嘲笑。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知识接受能力,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的传授量进行增大或减小。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四、五个人结为一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小组进行有效地指导,并鼓励学生多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充分激发出来。(二)学校的考核机制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良要将教师的考核与学生的考核分开,具体到教师上来说,不能再单纯看升学率与分数,还要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模式、创新方式、课堂互动等因素。新课改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就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单纯依靠分数去衡量学生是否优秀,这样做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也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阻碍。虽然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成绩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于那些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却没有很好地提高学习成绩的学生,教师更要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来进行指导和鼓励。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创新学习方式,与时俱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搜集和下载一些有用的资料、课件等。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努力将复杂的知识变简单,一些较为复杂的地理图要引导学生以简便的方式进行总结和记忆。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读图分析相关的习题,采用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五、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

新课改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因此,我们要努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舞台,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展现自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灵活,也会得到全方位的拓展,当他们在地理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结合教具进行模拟题目测验,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最终找到答案。如进行“温室效应”的学习时,笔者就为学生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对城市和郊区受温室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看看谁的描述最为准确,理解的最深刻。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走上讲台,大胆地展示自我。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倡导和践行新的地理学习模式,使学生对地理有更深的认识,爱上地理学习,并不断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海华.高中地理:创新型教师培养与创新课堂的途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5(77):128.

篇6

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气候变化后果的主要承受者,将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从小培养他们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中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度过,那么如何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在地理课堂中培养环保意识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目前在我国尚未有专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教材和大纲,但是无论是从生活,还是课堂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越来越大的南极上空臭氧洞,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墨西哥湾因漏油事件而导致满身油污的海鸟,原本处于湿润地区的云南出现土地龟裂现象,植被破坏造成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每年地球上物种的减少数目……等等。通过这些环境现状,让学生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产生危机感,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校园里,地理学科涉及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打开地理书,每一单元,每一节几乎都渗透着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相关的知识,时时刻刻渗透环保意识。以下几个例子是我在实际课堂中的一些尝试。

在教学中有一个关于水资源的内容――黄河。我引导学生:黄河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而她现在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出示图片),我们正用我们的双手亲手扼杀我们的母亲!然后我让大家说一说哪些事情是在扼杀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感受特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来。特别是说到水污染时,同学们更是绘声绘色地把那不堪入目的情况讲得让人毛骨悚然,更加深了大家的印象。

在教学“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这一课时,由于其知识点相对较少,也无特别的难点,我针对文中的几个点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你知道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吗?”“炭火烧烤的几宗罪”“低碳生活,支持还是漠视”,学生的兴趣极高,在各种正确或是错误的观点中,教师加以引导或点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对雨林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而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除了在课堂培养外,也可以通过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同时,利用学校的资源,我还安排学生观看介绍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影片《后天》,阅读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书籍――《寂静的春天》。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每当重要的节日,如世界水日(3.22)、地球日(4.22)、世界环境日(6.5),还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

此外,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对水资源的浪费、生活垃圾、小区绿化等情况进行调查,最后以漫画、演讲、摄像、小品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在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时,由于校园周边环境垃圾增多,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时,我就适时地开展了一期以“垃圾处理”为主题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调查垃圾的处理、分类等情况外,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小药瓶做成了色彩斑斓的风铃,从另一方面宣传了废物再利用。不仅如此,学生还自导自演小品《谁是可怜人》,效果甚好。

为了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还引进了“中英气候课堂”的先进教学理念,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养成珍惜环境、杜绝浪费的好习惯”。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既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保护意识。

三、走进生活,联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还要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

“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中国市场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450亿双。如果按一棵成年树木能够生产出一万双筷子计算,那么中国的消耗量至少需要450万棵树,需要砍伐掉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国的森林采伐大都是采用‘一采光’式的砍伐方式,应该说这是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一种毁灭性的采伐。由于后续植树工作乏力,原本是可再生的森林资源就变成了一次性资源。这对我国的林业资源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劣质木筷并不干净,只是给人一种卫生的错觉。”通过简单的介绍,我提出问题:“当我们再次进入餐馆时,究竟该如何做呢?”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做宣传画,倡议大家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同时还进入餐馆实地采访、拍摄,利用媒体的力量呼吁大家行动起来。这样,不再是在课堂中喊口号,而是真正地走进生活,实践于生活。

当我实施了这一系列的环保活动后,发现学生不仅巩固了环境知识,还提高环境保护的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7

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个概念在我脑中逐渐清晰起来,随着课堂实践的深入,认识也逐渐加深了。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但是随着理解的深入,一些认识误区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学模式,甚至在听、评课中常用模式来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评课时多数人在说“教师讲得太多”。那么高效课堂的模式究竟是什么呢?

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为10+30+5,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

这样的时间分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得以体现,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但是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确实实现高效了吗?我认为,不应把时间分配得过死。

一、学生所在区域不同、条件不同

位于市区的学校条件优越,信息源很多,学生接触得多,他们的知识面比较广,对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懂的问题还能查阅各种资料。而我们这里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很有限,他们不能上网、不能看电视、不能听广播,图书馆、阅览室没有时间去,对课外知识知之甚少,学习环境比较封闭,并且他们的生活常识也比较缺乏。对这样的学生设计一些开放式探究题,让他们怎样探、怎样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还是教师自问自答。例如,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时,设计的问题:“全球变暖将导致哪些现象的发生?”我们这里的学生说得多的还是教材上的内容。市区学生提出了更多看法:全球变暖使北冰洋的冰层变薄,冰层下面的甲烷容易破冰而出进入大气层,温室效应加强,又使全球温度升高;全球变暖会引起动物栖息地的变化;全球变暖会使夏季使用的制冷设备数量增加、时间延长,耗电量、耗油量增加,加速了煤、石油枯竭的速度;制冷设备的使用,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增加,破坏臭氧层,使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危及人和动物的健康;全球变暖出现暖冬现象,冬季取暖的燃煤量减少,还可能使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

二、学习内容深度的不同

例如,在学习《地球在宇宙中》中“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和“一天中日影的朝向、长短变化”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观察日出、日落的方位,早中晚日影的朝向、长短等,让学生自已去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结果,并据此探究不同季节、不同纬度的太阳周日视运动和日影的变化,最后总结出规律。但是,在学习“地方时、区时、日期的计算”这些内容时,教师必须先把计算的原理、步骤讲清楚,这部分内容始终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己探究不了的。

三、学生的基础不同

初中地理只参加会考,不参加中考。条件好的、规模大的重点中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学科也能保持很高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好,具有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而有些农村中学条件较差,师资缺、生源差,为了生存,考什么科就开设什么科,以致有的学生在初中没学过地理,而到了高中它又是会考必考科目,文科高考必考科目,这样对于进入高中学习又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很是吃力。若教师只顾讲模式,设计合作探究题,让他们自主学习,他们也只有望“题”兴叹。这样的课堂只能变得低效、无效。

四、学习阶段的不同

例如,高一、高二是高中阶段打基础的时期,学习的知识比较基础,问题的指向性也比较明确,前后联系不紧密。而到了高三,知识的深度、广度、综合程度大大提高,有的学生连问题的切入点都找不到,更别说深挖问题的实质了,甚至有些开放性的问题还得需要教师们之间合作探究才能确定结果。

篇8

关键词: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地理教学

一、低碳理念的提出

面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协商如何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在当今世界,低碳运动已经成为一场涉及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2009年12月7日,以“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为称号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开幕,有192个国家参加,几乎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政府承诺,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随即一股强劲的低碳旋风开始席卷中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理念迅速渗透到经济运行、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代在发展,人的认识也随着不断地变化。肩负培育下一代重责的学校也应紧扣时代的脉搏,用切合实际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去教育学生。

二、充分利用地理课堂,培养学生低碳生活意识

要使学生养成低碳的行为,首先应当培养其低碳意识。初中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并不成熟,并不完善。所以,在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基本的理论观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阐明,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正确的思想意识。

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七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内容时,就可以把教材内容加以适当加工和延伸。教材中论述“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时,更多的是以大气污染物为切入点,论述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关于日常生活和和工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空气质量,如何减缓全球升温的趋势以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相应的理论较少。那么,结合“低碳经济”的理念,就可以对此作进一步的补充,告诉学生这样的理念:中国人口众多,如果每个人都注重在生活消费中降低碳排放量,这样累积起来的所能减少的碳排放量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就可以为减缓全球气温升高做一定的贡献。

其实,生活中少用一张纸,少用一度电,都是减碳的具体体现。同时,可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如马尔代夫召开水下内阁会议以提醒全球关注气候变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通过这些阐述,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想避免环境对人类的报复,就必须从自我做起。因而低碳经济并不是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而是可以从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入手。

同样,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进行渗透。最终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拥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能分辨不同的行为与碳排放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是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三、在课外实践中贯彻落实低碳理念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仅仅是为养成教育做了铺垫,要想让低碳理念渗透学生的生活,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行为,实现从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的变化。

我校每年利用各种纪念日,如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相关活动,通过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国旗下讲话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通过举行“绿色行动实验班”的申请、评定和授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绿色消费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行动;通过举行“节俭班级”的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节水节电的意识。此外,创建校园环保监督岗,推出“低碳金点子”征集活动,校园闲置地补绿,邀请专家开设低碳专题讲座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他们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宣传者、实践者。

学校其他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将低碳的理念贯彻始终,节约每一分教学资源,并且尽可能地将可回收教学资源回收再利用,做到不滥发讲义,单面讲义再利用,随手关灯……渐渐地,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进而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篇9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 探究教学 实施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一、 探究学习的实施

探究学习的实施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尝试探究交流提炼有效迁移。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也是成败的关键。只有既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使探究性学习有所收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一种能够引起学生探究欲望、造成学生思维冲突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如在让学生实验探究加热固体碱式碳酸铜时,开始不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让学生按照自己对实验的理解去操作,在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并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有水倒流?”“水倒流怎么办?”“为什么试管会炸裂?”“加热后碱式碳酸铜为什么不变黑?”“试管为什么会脱落?”“试管夹烤热了怎么办?”等,这时再让学生分析讨论,解释原因,就可以轻松地完成加热固体的实验操作的教学。

(二)尝试探究

这是一个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有关条件,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对问题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索,提出初步的解释。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材料直至完成实验,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并探究相关信息。

(三)交流提炼

交流提炼是尝试探究的升华。各组分别汇报,每组有一位学生代表发言,组员做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围绕着这些结论及推导过程所采用的证据展开讨论和质疑,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教师根据学生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适时介入,对于学生难以跨越的障碍,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四)有效迁移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解释新的现象、解决新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如在探究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可以适时提出以下问题:(1)观察一下家里、街道、工厂的钢铁制品,就如何防止它们的生锈提一条合理化建议。(2)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个重要的工程是西气东输。为防止铸铁输气管道生锈,你认为要采取哪些措施?

案例:

在一堂自然课上,王老师从盒子里拿出一支蜡烛放在演示台上,然后告诉学生说,他将给大家演示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他擦燃火柴,点燃蜡烛,不久只见蜡烛开始融化,向下滴,然后凝固起来。王老师告诉学生说:“这就是物理变化的例子。同时,蜡烛燃烧时,蜡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就是化学变化。”学生边观察,边记笔记。

在另一堂自然课上,张老师教同样的内容,他也想让学生区别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张老师也打算通过演示蜡烛燃烧的例子来教学生。上课铃响过、学生就座后,张老师从演示台里拿出一支蜡烛和一根火柴放在台面,然后问学生:“我将用火柴和蜡烛做什么呢?”学生回答说:“你将用火柴点燃蜡烛。”张老师又说:“不错,但当火柴把蜡烛点燃时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发生变化?当蜡烛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会向下滴吗?”

一些学生举手谈了谈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张老师趁机把蜡烛点燃,蜡开始下滴。张老师问道:“蜡烛为什么会向下滴?如果我们试着把滴下的东西点燃,会出现什么情况?滴下的东西来自哪里?蜡烛燃烧时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学生解释说,滴下来的东西先被融化,然后凝固起来。张老师想要班里其他学生发表对这种解释的看法,便问道:“这种解释有什么证据吗?”几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后认为:这种滴下来的物质在融化与凝固的过程中仅仅是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张老师趁机问:“我们把这样的变化叫做什么变化?”

两个学生回答说:“可能叫物理变化。”张老师接着又问:“燃烧的蜡烛在发生什么变化?蜡烛为什么越来越短直到最后不得不换一支新蜡烛?”学生们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明白蜡烛也在发生化学变化。

哪种方式更加有效地演示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哪种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更多地自主学习?哪种方式更具有探究性?做为学生,我会选择张老师的课堂进行学习;做为教师,我更欣赏张老师的上课风格。

二、 中学化学探究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选择探索性化学实验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探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例如对比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加与不加二氧化锰放出氧气速率的快慢。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选择具有开放性的化学问题

探究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因此途径和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去解答的“一题多解”问题,以及需要学生走出书本和教室,走向社会,利用网络查寻、调查访问等手段才能解答的问题,均可纳入探究性学习的范畴。

(三)选择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选取化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如能源开发、吸烟危害健康、电冰箱与臭氧层、人体与微量元素等,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选择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选择联系生产、生活中学生能看到但不懂其原理或缺乏进一步探究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探究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善于运用知识和关心生产、生活实际的习惯。如大气的质量、水质情况、食品添加剂、常用电池、塑料品种、居家污染及市售补钙保健品、一次性卫生筷的利弊、修正液与学生的身体健康等现实问题均可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五)选择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

篇10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专业课程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20-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1]书记在2010年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开放式教学是我们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力[2]。而对于我们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来说,他们却需要更好的宽松、自主的教学环境,去开拓他们的思路,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因此实施开放性的《大气污染控制》专业课教学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顺应他们的学习需求;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对于《大气污染控制》这门课,它是门专业性较强,能紧密联系实际,并能把工程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最近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时的通过课堂教学传递出来。

1 什么是开放式教学

我们把对教学改革的探索和革新,也就是改变传统的单一式、封闭教学方式称之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的教师与学生隔离以及理论和实践脱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过去死记硬背的被动状态,变成了课堂上以师生互动、信息互递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开放式教学,起始于是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 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发展于斯皮罗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该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3]。

2 开放式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学是不同于基础课的,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老师要起到知识传授和拓宽的作用。老师要把知识与情感都要带到课题中。教学只有在和谐、平等和创新的教学环境中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学生才会愿意学和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

首先,把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老师要把专业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如在上课讲到颗粒物污染这一章节时,我把气溶胶污染物的相关基础知识结束完后,就要求同学们把我国去年冬天发生的雾霾天气的原因及情况通过网络及相关手段查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学生查到的知识及内容很全面,并且通过课堂讨论又加深了对颗粒物污染的认识及危害,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都非常好。

其次,要学以致用,把专业教学的内容应用于社会和工作中去。当代教育家克拉克.克尔认为大学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和拓展;而另一方面就是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难题。有些人就质疑中国大学为什么对开发和产业化工作那么感兴趣,而国外的大学却对此不大重视。大学应该把那些自己能够做好,而别的社会机构不能做好,至少不能像大学做得那样好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来[4]。大学的作用体现在促进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发展。

再次,老师对学生要宽容是同学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同学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是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同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怕害怕错误,这是多数学生的心态,所以老师要鼓励同学勇于回答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尤其对专业课来说,它对于最新技术、工艺或工程方面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的反映在我们课本上。但是有的学生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他们可能知道的要多、要新,所以课堂上的开放式讨论就提供了这个机会,让其他的同学和老师都能及时的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但是当差异存在时,老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多鼓励和激励积极的方面,指出错误存在的原因。

3 《大气污染控制》专业课开放教学实践

为了使这门课更好的体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就组织了两次开放课,一是济南市机动车尾气的调查;二是温室效应,让学生参与低碳生活的体验并写出调查报告。例如,在上《全球三大大气污染问题》这个章节之前时,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案例,从而使同学们对环境问题有个只管的了解,然后通过我们课堂上的分析、讨论,更加深了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4 开放教学的教学效果

开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现代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舞台。因此,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益,就要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得到自主、个性化的发展。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工程案例和现在的环境污染现状为教学实例,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大气污染控制》专业课的开放式教学实践已经实行了两年,从教学效果上看,同学们愿意学了,课堂发言的学生多了,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总之,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参与机会更多和知识面更广,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专业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借助现代的教学条件和其他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生动、丰富起来,把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形象和具体化,让同学们更加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 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模式研究,2011(33).

[2] 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