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学生;先花花;乐分期
对当今社会而言,90后大学生是全新的一代中国人,他们修业多年,对新事物有良好的接受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消费观念新颖,好奇心旺盛。而刚刚兴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貌似也不想错过这些“粉嫩的小鲜肉”。今年9月随着打开的校门一同涌进校园的还有先花花、分期乐、潮ㄍ等新兴互联网企业。这么多的企业把手伸进校园,那么这个市场的前景到底如何呢?
一、大学生庞大的数目,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国家统计局2013的数据,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4680726、毕业生人数为6387210,2014年我国毕业大学生人数大约为724万人(包括成人教育),而我国大学招生又一直处于一个扩张的状态,所以如今我国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保守估计有近2500万人。我们对400名大学生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湖北省有近71%的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在800-1200之间,16%的大学生生活费在800以下,9%的大学生生活费在1200-1600之间、4%的大学生生活费在1600以上。当然这仅能代表湖北地区大学生的收入特点,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学生生活费水平可能会更高。而且大学生的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多于中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这说明其实际平均收入(包括生活费和兼职所得)可能比我们数据估计的还要多,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全国大学生全年的消费潜力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当然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没办法吃到这块蛋糕,毕竟目前并没有对大学生实行“众筹”的良好方案和成功范例。
二、企业最看重大学生旺盛的消费欲望
互联网金融企业最看重的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庞大的数目和其旺盛的消费欲望,当然这种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的行为究竟有没有违背商业伦理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不小的吸引力,因此以分期乐为代表的7家分期购物企业大步挺进校园。而“先花花”团队则直接为大学生提供类似于信用卡的服务。具我们了解以上两家我所提到的公司均被风险投资人(分期乐有源码资本、Golden Summit、蓝驰创投三家共注重资)所看好,在两轮的融资中分期乐融资金额达到10亿。看来天使投资人对这个市场是极为期待的,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大学生市场的巨大潜力。
三、大学生是互联网的良好受体,学籍成为信贷的最好保证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出生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正好见证了互联网终端的崛起,他们对这类电子科技产品的接受能使是极强的,而这类终端又是互联网金融的载体,这使得二者必然相遇。那如何保证大学生的信用?
在我们调查到的8家企业中,他们都和教育部直接挂钩,可以从教育部调取学生的部分讯息,而其中有6家和银行信用信息库直接挂钩,一旦”坏账”,将影响使用者的信用,危害未来的贷款业务(房贷,创业贷款),这些足以促使大学生维护社会信用,即使有个别坏账的情况,由于额度较小(0-3000)也不至于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传统金融企业无法插足,互联网企业可以大展拳脚
经营传统的金融业务,需要建立营业网点,雇佣服务人员这些都需要巨额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可能远远高于从学生身上得到的利润,所以对于传统金融公司而言从大学生群体盈利是很难的。但这些顾虑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则不存在,他们只需要建立少量的网点,雇佣适量的客服人员就可以营业,因为他们服务的平台是互联网,这使得服务的成本大为降低,而盈利成为可能。
五、这些金融企业搭建自己的p2p购物平台,收拢资金、营销商品两不误
据我们调查包括分期乐,潮ㄍ等6家企业其实都搭载p2p购物平台他们一边自己买东西,一边借钱给学生卖东西,增加自己的销售额,再从借款中收取少额的利息。它利润来自作为p2p电商的销售额和作为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这种方式新颖实用,双重盈利。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这些商家提高了部分商品的价格。以一部小米手机为例,在小米商城,小米4手机售价仅为1999,而在分期乐的售价为2399。从中不难看出猫腻。但从企业的角度讲,这种经营模式确实能快速的盈利。
六、掌握大学生市场就是掌握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掌握大学生金融市场就能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帝国占据一席之地。研究发现,纵观腾讯QQ的发展史,在发展过程中不乏一些后起的挑战者,同时期的还有当时较为先进的MSN等“洋货”。但最后都无法动摇前者的地位,阻止腾讯产业链的形成,这主要还是因为社交软件对固有社交圈的依赖性强,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消费者惯性消费思维。同样的,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先花花这做的很好,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那么只要愿意扩大它的经营范围,认可该学生原有的信用数据,扩大账户的信用额度,那该学生走上社会后依然可以作为它的忠实客户继续使用它。由此不难发现这一市场的重要之处,当然从这一方面来看,前面提到的几家企业提高商品的价格的行为就有固泽而鱼的嫌疑了。
篇2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篇3
摆在农信社(农合行)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农信社(农合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地位受到威胁,市场份额正在缩小。以前是“三农”主动选择农信社(农合行),现在转变为“三农”有了更多选择金融服务对象的余地。显然,农信社(农合行)曾经的主导优势不复存在。另外,随着城市周边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农信社(农合行)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了。
呼和浩特地区现有国有四大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22家之多,还不算雨后春笋般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融资组织。显然,市场还是那么大,谁的份额占有最多,谁的蛋糕分得最大。那么,农信社(农合行)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一、农信社(农合行)农村主力军地位不能动摇
“立足社区、面向三农、服务中小”是农信社(农合行)的市场定位,对于“三农”的扶持,永远是农信社(农合行)发展的主旋律。农信社(农合行)出生于这片土地,成长于这片土地。多少年来,农信社(农合行)是“农民自己的银行”这一观念已根植于“三农”的心中,对于“三农”的金融服务永远是农信社(农合行)发展的动力。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还要进一步巩固,要继续强力打造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巩固农村阵地。
面对时代和市场新的变化,农信社(农合行)应找准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三农”的需求发生新的变化,农信社(农合行)的思路应紧跟时代的思路,跳出农业的圈子看“三农”。
二、对原有产品更新、再造升华,创新出适应当前市场的产品
继续做好并且大力推广小额农贷和农户联保的同时,不断创新农户贷款的品种。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一旦遇上雪灾、冰雹、洪水、养殖业疫情等灾害,农民便陷入困境,甚至威胁到生存,偿还贷款便无从谈起。
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弱势农户量身定做一款专门针对农业生产的保险产品,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灾害对农户造成的打击与损失,同时也为支持弱势群体、弱势产业的农信社(农合行)提供了贷款安全回收的保障。探索、借鉴一种“信贷+保险+担保”的金融服务新产品,以分散农业信贷风险,减少农民和涉农中小企业的损失。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只有创新才有活力,才会赢得更多的客户,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只能是停滞不前。
小额农户信贷品牌已成为农信社(农合行)的代表产品。该产品凸显了“灵活快捷、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品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被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农民自己的银行”形象和小额信贷品牌意识已根植于广大农村及千家万户,这是任何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做到的。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三农”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农信社(农合行)应加大小额信贷品牌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树立市场营销理念,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开发适销对路的,被市场接受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可根据经济环境、地域、经营状况划分三等区域:农村农民区域、城乡半农区域、城市市民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实行分类调控,分类管理,有针对地打造特色产品;可以根据目前城乡一体化现状,拓展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将小额信贷移入城镇社区及中小企业。对市民和中小企业分为:一般、较好、优良、优秀四个等级,按级授信,采取“一次核定、守信守约、随用随贷”的政策;增强和完善银行卡功能,将客户的评级授信,小额信贷的借还、结算、汇兑等综合需求融入银行卡功能,真正做到“凭卡借贷,一卡多能”,增加小额信贷品牌的科技含量。
三、研发新产品,满足不断发展市场要求,按照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已成为目前农信社(农合行)亟待需解决的问题。银行品牌是银行产品个性化的体现,也是此银行不同于彼银行的重要标志。在这个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竞争时代,没有本行品牌产品也就没有形象、没有竞争力,不能给客户留有深刻印象。可以说,农信社(农合行)还没有形成自己过硬的品牌产品。
建议把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打造成农信社(农合行)的品牌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思路如下:1.尝试创建新的评级体系,减少对企业上报财务报表、各类书面文件等硬性信息的过分依赖。注重现场调查及企业社会信誉、纳税状况、信用记录、高管人员的素质及家庭财产等非财务因素及软信息。2.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短、频、快”特点,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在规定的期限及授信的额度内允许其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3.落实信贷优惠政策。在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从贷款的利率,期限和额度等方面给予优惠,对特别优质企业执行基准利率。
四、服务创新,打造个性鲜明的地方性银行形象
创建学习型企业,大力倡导全员学习风气,强化内功的修炼,培养知识型员工,把企业理念、网点外观、员工素质、规范管理等有机结合,推进社会形象的全面提升,凸显个性鲜明的地方性银行形象。将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提高客户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农信社(农合行)应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强化团体意识,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寓教于乐,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农信社(农合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篇4
关键词:金融“海啸”;投资;理财;现状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美国国家金融银行业发生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一连串的经济波动,几乎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大树连根拔起。金融市场如同发生一场海啸。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步显现,物价逐渐高企、股市低迷、基金缩水、楼市扑朔迷离,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2010年投资理财市场再现新的机会。不过,在个人理财方面,国内投资理财市场刚刚起步,与国际投资理财业相比,还是不成熟的市场。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现状
(一)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导致理财服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即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都以分业经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比如银行业,从银行理财服务的宣传资料看,似乎涵盖了和生活理财与投资理财的全部概念,但实质上它们是一种传统服务的延伸。由于政策的限制。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领域。除了存贷业务,只能代销基金、保险等产品,因此在个人理财方面给客户的建议多是长期财务计划。但是在海外,国外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生产线”是贯穿整个系统的,他们早就把金融商品融入金融机构系统内部,混业经营模式随处可见。
正因为如此,作为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分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而无法利用其他市场实现增值。因此,投资理财服务需要金融领域产品的全面、丰富和最优化组合,但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得投资理财业务在政策的鸿沟面前显得非常的苍白和脆弱。
(二)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服务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形似,而没有达到神似。可以说,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比如有些高收入者对于国内的投资理财服务经常抱怨,国内各类个人投资理财服务,大都“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建议、沟通”、“自动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态度不够好”以及“没有给人能够相信的感觉”。即使是中资银行开设的理财中心实际上也更多地停留在“为内地客户提供外币的存款和抵押贷款业务服务”的理财理念和简单地将银行自有和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并打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产品创新。同时所作的理财规划书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不能不说,国内的理财规划服务炒作和宣传的成分更多。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理财产品,与国外同业相比,普遍功能落后,整合度较低。理财新品的开发无论在速度还是在功能上均滞后于市场需求。
(三)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匮乏
以上在投资理财业所述的问题,有一个最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匮乏。国内投资理财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里的人才是指熟悉金融所有行业的全才而不是单独一个领域的人才。因为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涉及面广,不仅仅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客户处理税务问题,乃至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国内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期货、黄金、保险以及其他领域的全能型通才。从业人员对现有金融产品认识不足。往往只熟悉自己的领域,不知道怎么把跨越各领域的不同金融产品组合到一起。这样的职员显然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为客户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如何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业
虽然金融“海啸”的影响随着2010年新年的钟声的敲响而渐渐远去,但是我国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并不会随着它的远去而停滞,相反我们要从我国的投资理财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找到更适合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方法。建议如下:
(一)重点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还是实行分业经营,这是金融机构理财最大的外部制约因素。而且,从发展趋势来讲,客户更需要提供一站式金融或投资理财服务,因此,在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时,应注意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部门的联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理财服务。同时为了顺应全球大势,我国金融机构要逐步发展混业经营。
(二)成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财组织。推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
2004年9月,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FPSCC)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个人理财业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它已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即国际CFP组织)授权,进行CFPTM资格认证和CFP商标管理的机构。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多次举办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比如在2009年10月18日,在广州自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2009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年会的主题为“持续提高金融理财师的职业水平”。这些都为个人投资理财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
新的业务离不开教育培训。当前投资理财在我国还处于导入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导人中国,并培养优秀的投资理财人才。尤其是我国中间阶层逐渐兴起,全民参与投资理财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加强全民的投资理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多方面力量来参与,目前,中国个人理财培训市场已经兴起:很多大学已经推出了理财培训课程;很多国外的理财协会已经进入中国提供理财培训;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专门提供理财培训。尽管目前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已经不少,但高质量、系统的、权威的理财培训课程还比较少,甚至部分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内容粗躁、质量不高,连基本的理财理念都不正确。因此,开发一套高质量、高水准、系统化、本土化的投资理财培训教材是我国投资理财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伟.个人理财[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金融监管
一、离岸金融市场概述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定义
离岸金融市场是本土货币自由化和国际化的产物。最早的离岸金融市场出现于英国伦敦,即由美国各境外的银行或境内银行的境外机构在英国伦敦联合发起的“欧洲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主要发达国家看到了离岸金融的优势,也逐渐加入到这一市场中,离岸市场不再仅限于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而是辐射到全球。
对于离岸金融市场是指,由银行或其他机构向非居民提供的金融业务。它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市场基础:
1、 机构多。比起单一机构的业务结算,多机构联合、归并,继而由同一个清算行统一结算,无疑会节省更多的人工费用,进而节约业务成本。而且,机构之间的联网协作,也将使得同行业之间的拆借更为简单便捷,资金的流动更加顺畅。
2、 规模大。离岸金融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一个巨大的国际资本供需流动的空缺。大量的国际游资需要一个利润更高,收益更快的市场,这是简单的储蓄或是实业投资所无法做到的。恰恰离岸金融市场正满足这些要求。
3、 税率低,甚至无税率。由于离岸金融是基本脱离本币市场政府的监管,这使得这些借贷、储蓄、期货等等的交易行为,无需付出太多额外的税费。这也是众多国际投资者和企业家们偏爱在离岸金融市场运作资金的原因。
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离岸金融发展的现状
1989年初,招商银行率先提出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依托境外股东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设想,并得到了国家外汇局的批准。在此后短短五年间,招商银行吸收离岸存款3.2亿美元,贷款4.4亿美元,累计利润达到1346万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以及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也先后于1994年、1996年分别获准离岸业务的试点。之后的三年间,离岸金融业务迅猛发展,从1995年的22.32亿美元骤增至1998年的22.32亿美元,整整翻了一番。然而,因为遭遇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大量不良贷款出现,各行亏损严重,这项业务于1999年1月被金融监管部门暂停。
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终结。2002年6月,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可以在上海办理离岸业务。至此,离岸金融市场的到全面恢复,并在深圳、上海、香港三地形成了一个位于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新环境。
(二)中国离岸金融现状分析
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经过了而是多年的发展,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因为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
1、政策不到位。相关政策的空缺和实际政策的限制,导致在现有的离岸金融市场中环境不够宽松,如税收政策等没有及时进行落实,政策对于市场没有达到很有效。这导致在实际业务操作时,操作过程过于繁琐,并不是达到非常有效的结果;
2、资金来源单一,资产较小,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离岸业务处于试点阶段,各行的离岸资产较小,资金来源途径单一,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差。这个问题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就已经体现;
3、离岸行开办业务的要求只需拥有不少于5个具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的即可,使得离岸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展望
(一)国内金融状况现状
有数据可知,2011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使得外汇储备急剧缩水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始终处于每年稳步上涨的趋势,这对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还处于市场化转型中,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宏观调控能力和间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微观主体也尚无法适应快速机动的经济转型。一旦开放大量的资本项目,或者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很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加剧,严重打击国内经济市场秩序和发展。单一的宏观经济改革策略,无法正确反映具体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导致整体经济市场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因此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步骤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充分考虑到我国改革所需的阶段性计划和配套性政策。
(二)政府策略拉动人民币离岸发展
加快中国离岸金融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发展:第一,基于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离岸金融的发展经验,探讨战略规划和建设措施,从而准确探索并创造现实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最终目标。
自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的五十多年来,其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国际贸易领域。从现有的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在离岸金融的发源地伦敦,或在传统的发达国家,或世界各岛屿的离岸金融中心如巴哈马群岛,无不通过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从而提升本国的金融实力,扩大了在全球经济的地位。最大限度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赚取客观的收益。但离岸金融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不好很可能是导致金融危机已经更大的经济危机。但另一方面,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刺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对当地资本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提供了一个过渡策略。发展中国家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系统地设计监理措施,保证良好的信誉,中国也可以成功打造一个发达健全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 李晓,冯永琦.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2)
[2] 余永定.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看人民币国际化[J]. 国际经济评论.2012(01)
[3] 颜超,陈平,何尔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研究――基于国际货币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新金融.2011(10)
[4] 李晓,付争.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与预期风险[J].世界经济研究.2011(09)
[5] 殷剑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还是“资本输出+跨国企业”――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J].国际经济评论.2011(04)
[6] 何帆,张斌,张明,徐奇渊,郑联盛.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现状、前景、问题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 2011(03)
[7] 李晓.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市场.2011(20)
[8] 王增武,范丽君.在岸离岸债券市场应协同发展[J].中国金融.2011(10)
篇6
碳金融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本文通过对碳金融市场形成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剖析出我国碳金融领域现在的发展现状。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寻归纳总结出我国碳金融主要存在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产业模式缺陷较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执行价格柔性机制和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等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碳金融;清洁发展机制;市场
引言
碳金融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京都议定书》为各国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提供了三种减排机制,分别为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以及排放贸易机制。排放贸易机制主要针对于发达国家之间,允许发达国家之间交易碳排放权,即完成减排任务困难的国家可以从完成减排任务了的国家中购买超出额度;清洁发展机制针对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为了促进环保开发机制,鼓励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减排的目标;联合履行机制则是采取了联盟的方式,如欧盟可以视作一个国家,其内部国家减排目标完成可以有不足或是超额,只要其联盟总目标完成即可。本文通过对碳金融市场形成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剖析出我国碳金融领域现在的发展现状。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寻归纳总结出我国碳金融主要存在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产业模式缺陷较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执行价格柔性机制和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等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碳金融市场形成背景
对于碳金融的概念目前都没有统一,它泛指所有服务于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它的兴起主要涉及两个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明确地规定了国际社会关于节能减排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减少各种人为活动对气候造成的破坏,增强环境自身的生态系统,该条约标志着国际社会在气候领域迈出的建设性步伐。
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面世,并且在2005年正式生效。该协议书为各国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提供了三种减排机制,分别为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以及排放贸易机制。排放贸易机制主要针对于发达国家之间,允许发达国家之间交易碳排放权,即完成减排任务困难的国家可以从完成减排任务了的国家中购买超出额度;清洁发展机制针对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为了促进环保开发机制,鼓励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减排的目标;联合履行机制则是采取了联盟的方式,如欧盟可以视作一个国家,其内部国家减排目标完成可以有不足或是超额,只要其联盟总目标完成即可。
这两个国际公约的颁布为全球的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控制,同时也拓展了国际环境保护的领域,碳金融也由此诞生。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碳项目发展迅速;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低碳模式;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四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家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之迅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碳排放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交易空间,但是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量却非常之少,在各地建立的碳交易所总体较为清淡,除了上海交易所能够勉强维持盈亏平衡以外,其他交易所基本上呈现亏损状态。
(二)碳项目发展迅速
也正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减排行动势在必行,并且由于我国巨大的减排能力,碳项目的发展速度非常之迅猛。早就从2006开始有关碳金融的项目就已经开始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到现在为止,可见碳项目在我国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低碳生产的环保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我国企业未来环保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低碳模式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协议书》的三项机制的其中之一,它是用来维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任务的机制,即是一种境外减排。我国作为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是减排供给的大国。发展清洁发展机制有利于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引入我国企业,同时也能够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中的形象,增加国际竞争力,发展新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我国早在前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了碳减排的相应目标来推进碳减排的稳定实施。例如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省市在2013年就建立了相应的碳交易试点,通过对本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和相应分配方案的制定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这7个省市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省市,把它们作为碳交易的试点有利于我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的建成。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困境
我国碳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困境有: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模式缺陷较大。
(一)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逐步渐入人心,碳减排也持续升温。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各种有关环境交易的机构已经多达30多家,但是虽然碳交易所在不断地建立,全国市场来看,有关碳交易的成交量确实非常冷清的,有很多的碳交易所在成立不久后就变成了空壳公司。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大国,碳排放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碳交易在我国的前景是非常良好的,但是现在的碳交易市场情况却非常糟糕,这就反映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一大弊端,也就是缺乏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地方性的划分存在严重局限。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都不相同,交易规则也有所差别,交易所的个性化发展直接导致了全国范围内交易平台的混乱性,无法构建一个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二)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
清洁发展机制是我国碳交易的主要核心机制,它维系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易,间接交易占据了交易比重的一个巨头。清洁发展机制是一个能够实现双赢的机制,它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相应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能让其获得经济方面的投资。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经被很多的企业注册实施,其中可以获得的资金数目相当大,但是由于现在金融格局的限制,我国就碳金融市场方面的话语权并没有那么强,无论是市场的规则还是合作的机制都是由发达国家来主导的。所以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首先是由于开发期较长而带来的经济市场周期的风险,其次是在中介组织方面我国尚不存在极具竞争力的组织来承担清洁开发机制中的重要职责,第三个方面则是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风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存在很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解决,这些都阻碍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参与缓慢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有目共睹,就发达国家来看,在碳金融方面商业银行的参与度已经相当高,在各个方面都建立起了完善的体系来支撑他们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缺失,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的参与度明显不及发达国家,即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各方面的因素都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碳交易市场中参与度。首先是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规模不大,没有引起商业银行足够的重视程度,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相关问题了解都不是很多;其次是缺乏相应领域的人才,碳金融是在传统金融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业态,比起传统金融领域的人才,它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但我国在这方面难免有些有心无力;最后是由于碳金融的风险管理难度系数很高,碳金融面临的风险不仅包括信用风险等一系列一般的市场风险,还需要面对全球化引起的政治风险等复杂的风险,这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四)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碳金融是一个包含了很多种项目的系统性工程,碳交易所只是众多项目中的一项核心项目,但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碳金融项目。其涉及到的环节非常之多,就清洁发展机制来讲,它不仅仅是涉及到跨境金融所需要面临的政策风险,类似于文化的交融问题以及人才的获得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国的碳金融市场由于发展时间尚不长久,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的行业准入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专业的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使得我国的碳金融服务体系极度不完善,存在相当多的漏洞等待我们去弥补。
(五)产业模式缺陷较大
就产业模式来讲,碳金融缺乏议价的能力,其产业模式比较低级,存在一定的缺陷。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量来源,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这反映出了我国具备着巨大的能源方面的潜力,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清洁开展机制项目只能够占据产业链的低端,想要有一定的产业链方面的突破存在着很多限制。目前我国是清洁开展机制输出最大的国家,但是没有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议价能力比较低,其中利润都由发达国家赚取,它以低价向我国收购相应产品后再进行一系列的重新加工包装,以碳金融衍生品的形式将其卖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碳金融产业能力不强,对于碳金融领域的了解局限性大,缺乏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了解,所以失去了相应的话语权,致使失去本应该具备的地位,缺乏议价能力,只能位于碳金融产业链的低端。
四、碳金融市场相应建议
本文以上部分通过对碳金融市场形成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剖析出我国碳金融领域现在的发展现状。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寻归纳总结出我国碳金融主要存在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产业模式缺陷较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下面提出完善碳金融市场的建议: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执行价格柔性机制、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具体阐释如下:
(一)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
碳金融作为一种新型商品,如果想要拥有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首先就应该精确地测量出碳排放量,然后在进行相应的交易,所以建立一个精确的碳排放核查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想要在碳金融方面更加标准化就必须引入一个严格的核查系统,用它来完善监测碳排放的过程,并且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因此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有助于我国发展碳金融。
(二)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一套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把金融风险分散化,让金融市场多元化,而且还可以支持碳金融主体的有效发展。在欧盟的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欧盟通过让各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各自进行分工合作来完成整个市场的目标,不仅在促进碳金融市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作用,而且投资者们还由此有众多的风险管理手段可供其进行选择,这都是值得中国碳金融市场学习的方面。因此,构建碳金融配套的服务体系有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执行价格柔性机制
建立价格柔性机制,可以通过把联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联系在一起,把核证减排指标等有替代作用的商品引入市场,使得碳排放配额的供给弹性有一定的增强,但是价格柔性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它可能会产生由于配额量过大而导致的供给过剩问题,从而引起碳权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因此我国在运用该机制时,需要格外注意。因此,适当地运用价格柔性机制非常有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
碳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些不好事件使得一部分原本就比较保守的交易者对场外交易更加的抗拒。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由于其存在交易对象身份明确、交易过程透明等优势,如果我国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则可以凭借其优点来吸引大部分的交易者。因此,我国大可以推出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的形式,来增加市场交易者,为交易者提供一个可供保障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碳金融的交易量,体现出碳金融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金旺,郭福春.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与我国对策[J].浙江金融,2012,02:7276
[2]李虹,亚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2,08:2629
[3]曹佳,王大飞.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经济论坛,2010,07:154157
[4]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S1:411
[5]张婧,贺以然.碳金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1:166167
篇7
2015年2月12日,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一年半之后,央行在上海了《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审慎监管实施细则》,其中金融领域的开放和改革首当其冲。《实施细则》包括:将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与全球低成本资金牵手;扩大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资格和规模: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运用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代之,进行事中事后监管。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布局,上海能否在未来成为与伦敦、香港、新加波同台共舞的国际金融中心得益于自贸区金融改革的破冰之旅。离岸金融正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环节,该问题的研究将直面上海自贸区未来的国际金融地位,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沿阵地。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目的
离岸金融指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税收制度下的,在一国金融体系之外的,由非居民参与的资金融通。上海自贸区的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是开放制度探索的阵地,目前已经将成熟经验推广至全国,将涌现出更多的自贸区。由此,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才是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长远目标。
(一)以开放带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上海自贸区定位于成为亚太区最大的自由港,最新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以排名全球第七位跻身十大国际航运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上海将以更开放的综合实力赶超亚太其他金融自由港。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前沿窗口,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也是金融中心与技术创新工厂,通过与国内和国外的贸易、航运、制造业、金融等产业的一体化联动,信息科技、智能工业等新技术动力已逐步出现,率先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顺理成章。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不在于设立新的特区,而是要形成全国推广的复制方案,达到由上海辐射全国的带动效应,通过“一带一路”。高端装备出海,工业4.0,丝绸之路基金等国家战略拉动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在亚太地区活跃的贸易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
(二)由点到面探索全国的金融改革。
上海自贸区既不是新的特区,也不是政策扶持的新洼地,而是建立国际化经济制度蓝本的根本转变,社会经济治理的新模式,负面清单与世界商业模式全面趋同。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通过金融改革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目的是优化社会融资效率,维持金融体系简单高效。区内允许全球金融机构开展高度市场化的业务,从企业注册到监管也要求政府简政放权,率先探索人民币的国际化、汇率自由浮动和利率的市场化、资本市场沪港通等等。由此,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在境内外融资,充分利用欧美刺激经济而实行的低利率资金,并借机实行外并购,海外资金与技术整体利用,配置世界优质资源。自由不等于没有监管,金融创新过程需要加强风险的控制。那么,通过区内试点的方法既能预见到改革红利,也能将风险降低到可控程度。
(三)肩负人民币国际化的使命。
上海作为“一带一路”规划的跨境贸易与金融重点窗口,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为自贸区深入开展国际贸易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得上海建立国际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中心地位的前景日趋明显。2014年人民币的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创下2.17%的新纪录,成功跃升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有28个国家与我国开展互换,与1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清算安排协定,同147个国家和地区有跨境人民币收支,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目前的国际金融力量正在经历危机后的重新洗牌,集聚与分化趋势显著,各国金融产业加速深化,随着人民币在世界贸易中的结算储蓄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机遇也将在自贸区首先显现。自贸区在9大领域,对98项细则进行改革,其中与金融领域相关的细则多达15项,并将以产品创新的形式呈现。力求在离岸市场建设中肩负起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使命。
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可行性
从国际来看,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值和出口规模已是世界第一,进口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达到3.84万亿美元,居全球之首。我国先后在法兰克福、首尔、巴黎、卢森堡、多哈、多伦多、悉尼等地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从国内来看,目前经济转型任重道远,贸易顺差持续,新旧产业两极分化,经济增长低速运行。随着自贸区离岸业务发展的细则逐步落实,上海发展离岸金融中心正当其时。
(一)中国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原来依靠人口红利的中国制造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技术强国、金融强国战略,是适应新时代国际竞争格局的必然选择,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从政府治理理念、市场运作模式等方面发挥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杠杆作用。是中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改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战略性举措。
(二)巨额外汇储备保值增值。
2014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对外拥有高达1.74万亿的净债权,但投资收益差额却是负数。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率,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压力也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形下,以离岸金融中心为试验区,适度开放资本项下的人民币可兑换,让更多的资金自由流动,吸纳更低成本的资金,获取更高的回报率,是降低巨额外汇储备,减少机会成本的有力举措。
(三)人民币的跨境交易和跨境结算初具规模。
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始终处于升值通道。各国对人民币交易和持有的需求日益增加。过去3年,人民币超过了25种货币,成为全球第五大常用支付货币,占支付货币市场份额的2.17%.逼近日元的2.69%。目前,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欧洲央行纷纷与中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英国、法国、卢森堡和德国都在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四)中国经济的规模抗风险能力增加。
由于国内经济总量和金融业规模的巨大,一般性资本跨境流动很难对其形成颠覆性的影响。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还有待进一步放开,优先开放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对国内金融市场较为有利且风险可控,这为自贸区若干金融改革试验提供了有利契机。
(五)上海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实体经济的质量是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壮大的重要基础,大的离岸中心都是背靠发达的工业或服务业中心。上海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金融腹地是其各项业务蓬勃发展的支柱。上海所处的区域宏观环境与亚太主要离岸中心极为相似,如果借鉴日本、新加坡、香港的实践经验,选择内外分离模式的离岸金融中心模式较为合适。大胆尝试金融改革开放的诸项措施,上海自贸区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景不可估量,其人民币离岸业务的规模和影响力将大大超过香港,香港受制于大陆的结构调整,目前难以发挥更大的能量。
(六)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有利契机。
继英国之后.3月17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申请以创始成员国身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至此,欧洲最大的4个经济体均已决定加入亚投行,他们同时也是七国集团的成员,此轮由中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获得全球主要经济力量的认可,对接自贸区的离岸市场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预期,人民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柱。
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设内外分离型离岸中心。
根据业务和监管范围分类,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有混合型、分离型、渗漏型及避税港型等离岸金融市场(表1)。比较而言,上海更适合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其一、目前国内存款利率、资本项目兑换、汇率并没有完全放开管制,而自贸区目前的要求是大类彻底放开,小类严格管理,根据自贸区的发育阶段把自贸区与境内市场进行高度隔离;其二、自贸区的建设经验表明,老牌的混合型离岸中心由于政治和自由经济起步阶段不同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备,期初经验较为复杂不易追溯,例如香港和伦敦,而有可复制经验的离岸中心起步阶段都是采取渐进式的内外分离模式,分别阶段管理便于操作,如纽约、新加坡和东京,其后视离岸市场发育前景和国际贸易环境再向混合型演变。
(二)建立完整的金融创新监管体制。
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它往往也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孵化池。资产证券化、股指期货、个股期权等产品优化了资产配置标的,获得更好的投资组合。与此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品工具的特性,套利行为可能乘数效应的放大市场风险,波及整个离岸市场。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也增大了监管难度。创新和监管始终是相辅相成的,监管为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创新又能推动监管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可以从顶层设计高度建立金融监管联合协调机制,扫除金融创新的监管盲区。
(三)积极离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篇8
【关键词】国际金融市场 发展趋势 特点探析
一、引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并且根据国内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更加周密的发展计划,可有效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使得我国的企业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
开展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主要可以将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总结如下:
(一)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形势相对较为平稳
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复苏,当下绝大部分的欧元区重债国所具有的债务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有效的解决,同时很多国家的高风险资本也逐渐的呈现出回调现象(以美国为主)。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变动也逐步的呈现出了缓和的状态,所处的环境和其总体的趋势也相对平稳。
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的复杂性相对较高,因此很多具有经济问题的稳定趋势也容易被较小的经济变动因素打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长期的保持警惕性[1]。
(二)国际金融市场所具有的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现象
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所具有的资本的结构分配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动现象,逐步的显现出了“南升北降”的发展特点。“南升北降”的经济资本特点的逐步呈现,使得新兴股市的发展速度十分的缓慢,进而出现了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而导致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发展速度的逐步提升造成的。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性分化
由于世界的经济体系的逐步复苏,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性也开始逐步的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发展中的经济与发达经济的结构分化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发展中的经济受通货膨胀的整体趋势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加急改革自身的货币政策。
2.发达经济与短期利率的分化问题呈现出长期分化的趋势[2]。开展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可知,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形势相对较为平稳,在其所具有的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趋势的同时,其信贷结构性分化并且发达经济长期于短期利率分化。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式的基本特点,可以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思考和探究提供更加明确的探究思路,进而为我国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指出更加科学的发展方向。
三、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
针对于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主要可以将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总结归纳如下: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美国的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无需质疑,因此美国的货币资金吸引能力、以及美元的资金的流动性都会影响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
(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流动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呈现,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主导地位也开始被逐步的削弱,国际上的金融资金也开始逐渐的呈现出由美国流向欧洲以及亚洲的趋势。但是由于国际的金融市场被全球的宏观经济所良好的调控,因此可以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国际金融经济的稳定性的有效的保障[3]。
(三)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无疑是金融和经济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只有保障国际银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平稳性,才能够真正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国际金融银行的发展趋势,也是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开展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可知,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流动方向以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企业在新时期进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密切的观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因素以及因素的动态,进而才能够真正的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4]。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
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主要可以将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一)国际金融市场逐步呈显出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其所呈现的资金国际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的提升国际资金的利用率,实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的良好型的保障。
(二)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的逐步发展,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国际金融市场的畅通化的提升,也有效的提升了各个国家在利用资金投资时的宏观性[5]。
通过思考探究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可知,国际金融市场逐步呈显出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改革和扩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对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顺应市场趋势,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首先应当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而针对于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根据我国的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方向性的、科学的以及全面的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可以有效的实现我国的企业的良好发展,进而高速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思豪.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研究[J].中国商贸,2015,04:79-81.
[2]玄立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2:61-62.
[3]张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3:41.
[4]韩洋.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篇9
1.1强化金融风险意识金融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先要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树立防范金融风险的责任感,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条件下,金融机构要对于金融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金融风险的防御控制有着长期性以及艰巨性的特点,因此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的风险控制制度,提高机构的防御风险的警觉性,防范体质实现监管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在经营过程中,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质量,杜绝只注重眼前利润的行为,切实减少和避免经营风险。
1.2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管理以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本着安全性的原则进行,商业银行的贷款监督以及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于银行拆出资金以及一般贷款要适量压缩,银行未来的服务重心是企业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广阔、生产经营状况优良的企业。银行信贷政策要本着以销定贷和择优扶植的原则进行。二、加强信贷管理制度,要严格监督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确保控制信贷行为风险,对于只重视企业信用放款的作法要坚决说不。第三、银行内部要制定审贷分离的管理制度,为减少重贷轻收,信贷风险无人承担的情况,要健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行落实到人,明确贷款收发责任人,同时制定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四、为了确保企业信贷资金的正确使用以及提高其还款责任感,银行可以制定实行贷款风险金的制度。五、银行风险管理中,要严格按照风险管理要求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执行,做到量入为出、以存定贷。确保银行的资金运用安全,对于前景黯淡的重亏损企业要排除行政干扰,谢绝无条件的继续追加贷款。
1.3确立经济手段为主题的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管理的主体,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是我国的行政单位,其政策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管理手段应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在预防和控制全球化的金融风险时,根据信贷资金运用规律以及价值规律等,采用经济杠杆的方法对金融市场进行利益导向控制。减少和避免以行政力量干预的办法,确实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1.4建立新兴银企关系银行通过与企业常年的信贷业务中,对于企业的实力以及经营盈利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为企业服务多年的银行,有着极其丰富的经营,银行在帮助企业除了借款股份改造时,可以协助企业进行资产清算,一方面能够了解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为其改造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为银行入股企业提供一手信息。未来银行要充分利用信贷杠杆的作用,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加强信贷的管理,合理的进行信贷的松紧。通过加强信贷的监督工作,可以通过检查企业的贷款归还情况,对贷款企业经营情况的监督,了解企业的偿还能力以及是否将贷款用于正常经营。通过国家也要加强对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转变银行的经营机制,确实落实以市场为导向,银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经营。银行要有过去的国有银行转变为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确立银行的经营目标,规范银行的债务债权关系。
1.5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同时实行考核制度,建立完善机构内部激励以及提拔制度,将能力突出、业绩优秀的员工提拔到管理队伍以及领导管理层中,确保能够实行人尽其才的目标,刺激员工的工作机制,以便能够组建一只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
2结语
篇10
关键词:碳金融;碳金融市场;清洁发展机制(CDM);对策
1997年12月,有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签订了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协议书》。《京东协议书》的签署,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由此也开始产生。所谓碳金融就是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也可以说,碳金融是通过市场的途径来实现对于气候变化的解决。碳金融包括了三种比较灵活多变的合作机制,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以及联合履行机制。
一、我国碳金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是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给国。按照《京都协定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无需承担减排的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按照CDM机制转变成为核证减排单位,向发达国家出售。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报道,发达国家在2012年完成50亿吨的减排,其中将近70%由中国提供,也就是说我国市场将提供近30亿吨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
二、当前我国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碳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以及国家的政策都不够完善,对碳金融没有完整统一的监管。我国碳金融还处在发展阶段,国家对于这一新兴的金融方式还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以及支持。在监管方面,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并没有相应的政策以及明确而统一的指导意见。
缺乏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碳金融市场。碳金融的交易差不多开始于2006年,已过6年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碳金融市场的低端地位。首先,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技术问题。由于碳金融所交易的温室气体并不是以实体存在,所以对于其排放量准确的测量存在了较大的技术难度。其次,碳金融产品是以单一的CDM供给。由于我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外加产品的单一性,导致我国在碳资产的定价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并且没有形成统一的碳交易中介市场,投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在碳基金方面,我国虽然有所发展,然而由于规模小、数量少,并不能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并影响到新的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碳金融领域的拓展。最后,碳金融市场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碳金融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环境更美好,更健康,更自然。虽然目的是比较美好,然而企业需要盈利,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对碳金融的积极发展受到了影响。
我国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这一领域的参与度明显不足。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度低,导致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相对于国际缺乏足够的资金以及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创新。正是因为我国在对于碳金融方面不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处于劣势,所以在国际市场方面我国处于市场的低端。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碳金融面临着新的风险。由于碳金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许多行业中的科技和理论还不够完善,而且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划。上述因素,使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的投入产生不确定因素,变向地增加了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再加上商业银行一直保持“三性”原则,因此商业银行不会对于新兴的碳金融市场进行大量的投资。而投资的不足,使碳金融市场在创新以及完善中缺乏硬件设施的配套。
三、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束后,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开始建立――低碳经济。也许低碳经济将会成为21世纪以来的新的一场工业革命,也许这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方式,而且是一个新的政治博弈。届时我们将放弃原来的传统经济体系,而去接受并且发展新的经济体系。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也将会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发生悄然无息的变化。
1、促使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更健康、更安全、更自然。同时低碳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新的衍生业务以及有助于我国新能源行业的进一步得到支持和发展。从微观方面来看,碳金融将会进一步推动新一轮经济的增长;从宏观上来看,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引起新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转型。通过对于碳金融业务的拓展,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减少对于资产业务以及负债业务的依靠,增大中间业务的收入来源。碳金融是相对于传统的经济业务,它是一种全新的业务。它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碳金融给予全新的认识以及全新的运作模式和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对此,商业银行将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另外,碳金融中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一般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金融机构通力来完成。因此,通过金融机构经常的业务往来,中国商业银行将会有新的发展机遇,并且获得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
3、碳金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在经济和环境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使社会效益得到了最大的提升和实现。并且使商业银行一方面得到新的商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实现对于新的经济类型的转变以及培养人才。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通过用经济的手段来达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不论是生态环境、资源,还是推动技术的创新上,碳金融都是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科学发展观。
4、树立中国在国际的良好形象。由于我国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对此我国积极参与碳金融的发展,优化经济与环境,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顺应全球碳金融潮流和趋势,使得我国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且推动我国经济的新一步发展和改革以及加强碳金融业务在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中的地位。
5、推动我国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与减排技术的创新,而这将会衍生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制度以及新的价值观。碳金融是低碳经济的表现形式,低碳经济的创新将会更加推动碳金融的创新的发展。发展碳金融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高效能、低耗能、低排放的新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推动其他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以及国际贸易模式。
四、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对策研究
1、正确的认识碳金融在未来的地位。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可以看出碳金融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地位。碳金融市场将会成为国家战略投资的重要市场,碳金融衍生的产品将会在国际市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碳金融将会更加巩固碳金融强国的货币。因此我国必须正确看待碳金融在我国的重要性,牢牢把握住新的金融创新。
2、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并制定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有关的政策支持。碳金融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其中包括了新能源领域、环保节能领域、材料安全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环保、节能和绿色安全产业。因此整个碳金融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政府对其有着足够的重视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成为碳金融产业良好的软件设施和必要的政治环境。比如说,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于碳金融产业的监管,使其形成一个规范而有效市场体系;国家对于碳金融产业设立专门的碳基金;对碳金融涉及的领域给予碳金融产业优先考虑等。
3、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体制和引进体制。一个行业要想繁荣和强大,必须依靠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因此必须加强对于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树立新的金融理念,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使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良好环境。
4、构建完整有效的碳金融市场。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规划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完善和发展碳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碳金融市场,首先要构建碳金融交易平台,只有一个完整的平台才会使碳金融形成一个统一而标准的服务体系;其次,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商业银行不仅充当了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买卖,而且它还积极充当着碳金融的宣传角色;其次要积极推动中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人民币与碳金融的结算,扩大中国碳金融市场在国际中的地位;最后要鼓励民间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大对碳金融市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这一新的金融市场中来,促使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
5、积极宣传碳金融,发展碳金融产品以及衍生品,鼓励绿色信贷。积极开展碳金融产品和鼓励绿色信贷有助于国家建设绿色环保的新兴企业,推动新兴绿色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
碳金融是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我国拥有大量的碳金融资源,市场潜力巨大,在给予一定的政策和投资下,我国将会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碳金融市场体系,而碳金融的发展将会促进我国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J].《中国货币市场》2010.07:p36-39
[2]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中国发展》2010.02:p23-29
[3]“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04:p72-7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