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效应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学化学 绿色化学
一、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副产物、废物和产品。绿色化学的提出,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为了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有人建议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思想,呼吁中学应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学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如果在中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把绿色化学知识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因为“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所以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状况,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对此,以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实验两方面为背景进行了探索。
二、中学化学绿色化学观在教学中渗透的基本途径
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观
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已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与绿色化学相一致的基本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固体废弃物、重金属盐污染等基本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把环境知识的内容溶入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例如,介绍空气的污染时指出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是最重要的气体污染物,并指明了他们的重要来源及减少污染应采取的对策;在讲二氧化碳时引入了温室效应问题,并指出了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世界各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作的努力:讲臭氧部分时引入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及臭氧层空洞给人和生物带来的影响。在环保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污染给人带来危害的典型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环保重要性的同时,加深对减少废物的排放。
另外,在安排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时要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有重点地介绍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等。如介绍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白磷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
2、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实现绿色化学观
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它是渗透绿色化学最好的渠道。巧妙利用实验,融合绿色化学理念。能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实验中,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即要对常见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要给出限量,实验中除了可使用已研制成功的井穴板等微型仪器,还可以把烧瓶、启普发生器等微型化。在微型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借助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把实验结果放大。
其次,要努力改进实验方案,即要努力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课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如指示剂与酸的作用实验、三价铁离子实验等。有些定性实验可放在滤纸上完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有些制备实验可采用连续性实验连接到一起,基本上闻不到氯气、氯化氢的气味。
再次,利用计算机软件等多媒体仿真实验,在保证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生动真实的实验现象,也可以实现了化学试剂的无害化。对实验条件要求高、危害性大或在实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实验,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来实现。
最后,在传统中学化学实验中,实验产物常常不被重视。只要实验者观察到了有关现象和得到有关数据,就达到了试验目的,而实验的产物往往被弃置或任意排放。这不仅加重了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很大的浪费。在实验教学中把弃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回收再利用,既可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又可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3、在课外实践中体现绿色化学
篇2
一、探究过程体验
探究过程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要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教学中,适当地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或过程,能使学生体验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时,如何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生长素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学生既学习了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又感悟到了思考和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体验到了科学探究中的快乐与艰辛,获得探究的乐趣。
二、知识应用体验
生物教学过程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日常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与生物知识相关。例如,学习了《生物圈内的碳循环》后,学生掌握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减轻温室效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减少工业燃烧,开发清洁替代能源;保护植被,增加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等。通过这种知识应用的体验,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合作交流体验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识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共享他人知识以及经验。学习小组可以提供更多的新颖观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高效地完成小组既定的学习目标。
如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将全班分成多个小组,进行小组学习,分组时应注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加强与同伴的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方案反思,再完善方案。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后,选出代表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交换意见,包括本次实验的方法数据、现象、结果及其收获、感受等内容。通过这种体验学习,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力求集体性与个体性统一,体现“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新课程理念。
四、愉快学习体验
当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习时,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强化和巩固,能够增强记忆的效果。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愉快学习的环境:①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录像、影视等媒体,或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和谐、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③创设主体参与的多种活动,通过亲自探究,学会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推理及解决一些生物实际问题,获得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
五、责任意识体验
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及要求的觉察与认识,诸如对责任的内容、范围、意义的理解,对自己履行责任情况的觉察、反思等。在生物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科内容,利用生命科学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安全意识。如通过调查走访,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日趋严重,感受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消耗,从而增强学生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意识,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善待其他生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中,经历认知的全过程,会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知、发展、创造,体验生命科学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中职化学 低碳理念 教材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74-02
化学(通用类)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其中蕴藏的能源环境问题、平衡移动、碳循环、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化学实验等是培养学生的低碳理念是良好素材。化学教学中低碳理念的渗透对培养学生低碳理念,促进学生低碳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教材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改善能源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多处提及,但整册教材没有提及低碳理念。所以,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进行低碳理念的渗透,必须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将低碳知识、低碳理念与化学知识、相关理念融合。
1中职化学教材中低碳知识与化学知识融合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2009年颁布)认为:化学课程应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旨,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做事态度和促进动手动脑能力为要义,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为低碳理念的渗透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低碳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现状,将低碳知识分成相识低碳、人类用碳史、低碳起源、温室效应、低碳生活等有利于低碳渗透与普及知识点。接着依据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张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关联途径,融合点,归纳如表1。
2中职化学教学中低碳理念与化学理念融合分析
低碳理念的核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节能低碳,二是碳汇低碳。所谓节能低碳,是指创新能源渠道,提高能源效率、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公众行为低碳等。碳汇低碳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如植树造林、二氧化碳捕获等。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森林被寓为地球的肺,大气中二氧化碳吸收器,通过植树造林、森林保护等,能有效减缓气候变化。
在中职化学中包含以下一些理念:绿色化学、平衡理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着眼于当前和发展未来并重,从源头制止污染。它要求生产原料的可再生性、合成方法的原子性,生产过程的低能耗性、生成产品的环境友好性,在技术和经济上有可行性的化学和化工生产。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达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就是化学平衡状态,它是动态平衡,在该条件下,只要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会发生改变。
低碳理念中包含的节约能源、资源,倡导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理念与中职化学中蕴藏的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等在能源、环境、人与自然关系中,从哲学、认识、行为等角度相互渗透、巧妙融合,浑然一体。这对开展低碳理念教育,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版世外桃源完美展现有着重要意义。
3中职化学教学中低碳理念渗透实例分析
将低碳理念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合,是中职化学教学中低碳理念渗透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基本概念学习结束后补充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中伴随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引入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工业生产中热交换器的使用。进一步导出人类工业化生产需要大量的能源,碳素燃料来源的有限性、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球温室效应的形成,单一能源结构已导致一系列问题,人类的能源结构正在走向多能源结构时代,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综合的利用,将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在溶液浓度计算部分引出话题二氧化碳的储存与转移,指出“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主要贡献者,而人类对二氧化碳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的作用力。”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途径有二氧化碳的减少排放、储存和转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二氧化碳储存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部分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物质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告诉学生提高能源效率也是低碳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化学平衡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二氧化碳)及碳循环的意义,引入“碳汇”概念,指出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近百年来工业迅速发展、能源途径相对单一,能效低下、碳素燃料短时间内急速消耗,热带雨林的滥伐,从多角度提速温室效应演化进程,好似不经意间,人类已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并已引发或将进一步导致严重的后果。
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这一部分,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涉及低碳知识,但已将二氧化碳作为污染物之一,并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可以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正常含量。这其中蕴含了这样的理念:世上本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在某一体系中总是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大气中氧气的浓度过高也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从这两个角度着手,补充温室效应,指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低碳对当代,对将来的地球、人类生存的意义。
在低碳生活之中,容易被忽视的常常是习惯,包括饮食、穿衣等。在饮食方面,可以依据1998年我国首次颁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合理选择饮食。低碳饮食习惯包括减少粮食浪费、少吃荤食多吃素,尽量食用绿色食品,多喝水少喝瓶装饮料等。低碳穿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多选天然纤维衣服、洗衣自然晾干等。
4结束语
在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中进行低碳理念的渗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对原有职业教材的二次开发,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研究学生,通晓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了解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兴趣和价值取向;同时,要研究教材,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了解人类的历史、化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发展方向。把化学看成为改写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的角色,是当今生活的一个部分,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
篇4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学;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中职教学过程中,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在各项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可以对自我进行调节,其中遗传与环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以及身心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素质教育的培养,这是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内在性以及基础性提出的要求,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中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本文主要以化学教学为出发点,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希望对今后的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帮助。
1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的现状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中职院校化学教学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一定的重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当前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要求将能力放在第一位上,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这是职业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的最根本差别,因此中职院校应该继续保持这样的特色,并且将其作为重要标志之一。在中职院校中,化学专业应该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因此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其实是忽视的。
不仅如此,在中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其实是很好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没有进行专业化的教学,这样就与学生的实际专业相互脱离,造成学生的学习水平始终保持在中等。此外,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受到了忽视,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化学实验,但是没有系统性,这种教学方式依然是将教师放在了主体地位上的,所以学生的地位受到了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因为我国中职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发展而来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适用于过去的环境中,并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只有加强素质教育的培养,才能对化学教学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不仅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基础,这样学生的化学素养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化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应该从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着手点,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性,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展现出自己的实力,成为学习中的主体。
2 中等职业化学教学要着眼于素质教育
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2.2 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3 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之所以要学习化学知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将素质教育的成果充分的展现出来,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能够应用在实际,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只有灵活的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才说明知识是真正的掌握了。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与生活、生产等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中职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起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相关教师应该对此引起一定的重视,并且将具体的举措落实到实处,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更好的为学生近乎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且为社会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薛起焕.浅谈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J].才智,2011(23).
[2]周昌林.深入理解化学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7).
篇5
[关键词] 物理概念 形成 理解 掌握
物理知识由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组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做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丛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突出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及在新情境下运用基本概念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抓好基本概念教学至关重要,笔者总结了一些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但是这些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却比较抽象,又是可能不容易理解。所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知和建立物理概念就有一定的技巧性。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1.重视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不仅是形成物理奖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对物理概念从直观和感觉产生直接的兴趣,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物理事实、现象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同时由于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对物理概念产生兴趣。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做好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以便为形成物理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物理课堂上重视利用生活情境对物理概念引入
一节成功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概念引入至关重要,它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思想的共鸣和激起继续学习的欲望,这样的引入才是成功的关键,下面几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供参考。
从日常生活的实例引入。如: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久不见了;夏天游泳后工从水中上岸感到凉,引入蒸发的概念,使学生即感到熟悉又不能把它准确完整的解释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使他们就有了要彻底的弄懂它的求知欲。
用有趣的实验引入。在上课前,要在“趣”字下功夫,力争让学生感到奇、产生思想火花的共鸣、在讲大气压这节时,上课后先做好几个实验,例如,瓶子吞鸡蛋的实验,纸片托水的实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验引入时,器材的选取尽量能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品进行实验,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而且能激发起他们模仿的欲望,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时,拿一副近视镜和老花镜对着太阳光,根据他们对光的发散,汇聚作用,让学生猜哪一副是凸透镜,哪一副是凹透镜,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而且还了解了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用有趣的故事、物理学家的故事引入。用故事引入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述运动的相对性时,鸟撞飞机的事件能以生动的故事叙述,能使学生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他们就能积极地思考和研究它,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讲电阻概念时,讲述欧姆为探索真理,十年呕心沥血、坚持不解地研究,最终得出了欧姆定律的感人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新课。它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技术的神奇作用,使静变动,使慢变快,使微观变宏观,使抽象变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了学生对无力了概念的形成。
以设问的形式引入新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里状态提出问题,或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使之产生问题,再有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学习密度概念时,老师展示几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然后设问: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识别这些物质吗?能够确定他们是什么物质吗?单独用质量或单独用体积能判断他们是什么物质吗?这样设问一步一步的引入概念。
另外,以复习过去学习的概念以及其他方法引入新课,也是我们教师常用的方法,
二、物理概念理解是关键,学生形成物理概念以后,绝大多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不明确它的物理意义和真正含义,往往是从字面的定义出发而没有真正的理解。
2.学过的物理概念,往往是死记硬背,记不住,记不牢,相似的概念容易发生混淆,往往是错了不知怎么错的。对了也不知怎么对的。表现出来没有理解。
3.学过的物理概念及时记住了,背过了,遇到具体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更不会灵活运用,分析和理解能力很差,进一步表明对物理概念没有真正理解。
怎样使学生学好物理概念,对物理概念达到真正的理解,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这要求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首先,必须使学生对概念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切实记住;还要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的加深理解和记忆;三者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期中理解是关键,是根本。所有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几个环节。
1.物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环节,这在前面已经论述过。
2.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的能力,又是一个重要环节。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观察和实验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推理论证,获得物理知识。初中学生对观察和实验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一般学生能目不转睛的按教师要求去观察有关的物理现象,他们好奇和好动,对物理实验的参与十分积极主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引导他们明确实验和观察的目的以及端正态度、交给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培养技能;指导学生把观察和实验的感性认识,逐步过不到物理概念的理解上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就不仅能感知物理现象的外部属性,还能抓住物理现象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论证。比如在机械能的教学中,关于动能的概念,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直观的说明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动能,这样的描述学生容易理解。如果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及时提出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明确要求并耐心的指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就会停留在猎奇和游戏的水平上,不能形成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基础,观察和实验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即使有很好的仪器设备、也只能造成教学上的浪费。所以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3.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例如“密度”的概念,一定要懂得不同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而同一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却是一定的。只有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才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在概念的教学中,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逐步了解它的外延,使学生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属于力概念的外延。
4.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也是对物理概念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机械能的概念时,学生从情感上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取之不尽的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已经十分感兴趣,让学生保持这种情感,对机械能的理解帮助很大。
5.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有更大的帮助。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利用多媒体,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更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做功,不做功的几种情况,从而理解功的概念。
三、物理概念掌握及其运用是目的
在初中物理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的物理学初步知识掌握程度,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的物理概念中,有相当一部分要达到掌握及其运用的程度。这些物理概念时初中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对今后高中 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掌握和运用他们就显的更为重要。下面就如何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谈一些看法。
1.直接运用
我们对所学过的物理概念每讲必练,达到掌握运用的程度。例如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出一些简单的题,让学生当堂解决。
2.概念辨析
在所讲的物理概念中。容易出现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例如学习了温度、内能、热量等概念,采取选择题的形式来辨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以达到把概念辨析清楚。
3.问题提高
问答题,是判断学生对概念掌握程度的比较好的方法。例如学习了“比热容”的概念后,解释海陆风的成因达到对“比热容”的概念运用的目的。
4.综合突破
“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于对所学概念的提升,达到运用的目的。
5.社会调查与改进提高
学习“质量”概念后,布置2~3周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完成“质量测量工具的市场调查与研究。”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理解、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它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和一般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反复结合、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往往表现为:从初步理解,经过具体与抽象的反复结合而达到加深理解。简单的概念经过必要的反复即可掌握,而复杂的概念侧要经过几个阶段的学习,才能掌握。
参考文献
[1] 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中基网.物理概念教学探究
[3] 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一、引导学生乐学
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重视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实验习题和学生分组实验,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做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我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1.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熟练规范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学生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有步骤、有计划地观察,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增加自主实验内容。把课堂上的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时,学生的兴趣浓厚,实验结束时,往往意犹未尽,必要时教师可顺着学生的热情,补充一些自主实验,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做了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后,给出两组物质:
A组:稀盐酸、稀硫酸
B组:碳酸钠溶液、碳酸钾溶液、碳酸氢钠溶液
让学生用A组的每一种物质与B组的每一种物质反应找出规律,获得新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学生感到“神秘”的地方。只要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就让他们进实验室,教师作现场指导。以此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向心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篇7
关键词:低碳旅游;碳足迹细分;碳足迹测算;碳足迹标签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46-03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文慧(1976-),女,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酒店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碳足迹的基本概念与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社会由高能耗、高消费、高发展的现状回归到理性低碳文明之中。
随着低碳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低碳旅游也应运而生,成为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低碳旅游是在旅游业中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观念,以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式供给旅游元素,同时要求旅游者自发地履行低碳消费行为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使有限的能源在旅游循环系统中有效地传递流通,以得到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碳足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转化的碳消耗量,此处的“碳”是指木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中所含有的碳元素,在经过燃烧后会向大气中排放导致温度提高的二氧化碳,现在泛指温室气体排放框架中所有的温室气体。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即对服务或商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度与衡量,企业可以确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碳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政府则可以确定旅游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对于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作用,并通过企业的节能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碳足迹研究的成果
业界对于碳足迹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碳足迹的细分研究、碳足迹的测量估算方法研究、区域碳足迹研究、贸易中的碳足迹研究、家庭生活中的碳足迹研究、碳足迹计算器研究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研究等,其中以碳足迹的细分以及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以碳足迹细分、碳足迹计算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依据,探讨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对于碳足迹的细分方法,不同学者以及研究团体有不同的看法,在各类研究成果中,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的观点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最具借鉴意义,他们认为,碳足迹的应用层面可以分为个人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国家或者城市碳足迹。个人碳足迹是个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导致的碳排放量;产品碳足迹是单一产品制造、使用、废弃等阶段过程中,因燃料使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相较于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主要包括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非生产性活动如管理活动、销售活动、投资活动等方面的碳排放量;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着眼于整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所产生的排放量,着眼于间接与直接、进口与出口所产生的排放量的差异分析。
对于碳足迹的评估测算,也有若干种研究方法,其一是生命周期评估,即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分阶段评估测算碳足迹及碳排放量;其二是利用碳足迹计算器,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依据他们的实际消费和交通形态等去测算地区或者国家的总体碳排放量。具体而言,碳足迹计算是把有关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称作活动数据或AD)与量化单位活动的排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称作排放因子或EF)结合起来,其基本方程是:排放=EF·AD[1]。例如,在能源部门,燃料消费量可构成活动数据,而每单位被消耗燃料排放的CO2的质量为排放因子。
对于碳足迹标签制度的研究显示,碳足迹标签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碳足迹绝对值的标示,要求厂商进行完整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盘查并将总量标示于产品或者包装,第二类是碳足迹减量相对值的标示,除标明碳排放,还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标签也强调与传统产品比较时该产品所减少的排放量。
三、碳足迹研究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旅游产业是一种绿色产业,旅游业对于生态的破坏作用远远小于工业,其对于地球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小,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这样一组碳足迹测算的数据:短途飞行一次,排放CO2500kg;长途飞行一次,排放CO2800kg;使用电脑20h,排放CO2250kg;居住酒店时使用电视机、吹风机等电器、24小时使用中央空调,排放出的CO2会更多……[2]这足以证明:旅游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因此,旅游业应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但是,低碳旅游的推广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必须依据世界范围内碳足迹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索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一)碳足迹细分方法启示下的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对于碳足迹的细分及其测量方法可以看出: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测算受到产品碳足迹的影响,而产品碳足迹中的碳排放量则取决于个人及企业的碳排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政府是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及规划者,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则是发展低碳旅游具体的执行者。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层面上思考旅游发展规划问题,改变旅游规划的传统思路,建构促进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及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并且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旅游标签制度,进行综合体系认证,以加快整个旅游产业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自觉履行低碳消费与生产行为,实现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微观层面的引导工作:
在企业层面上,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适合低碳旅游发展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激励景区和旅游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如绿色电力)、新材料,调整交通和酒店建筑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在企业装备方面,政府应当敦促旅游景点及旅游企业采取低碳设施与设备;另外,对于积极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给予补贴,鼓励其表现和示范效应,以便推动低碳旅游生产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的先进经验,对于购置可再生能源设备及低能耗设备的旅游企业给予抵税或者减税的奖励。反之,对于高能耗、碳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则可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碳税等环境资源税。
在消费者层面,政府应当在全社会氛围内宣传低碳旅游的理念,培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健康、绿色的低碳旅游方式,并且对旅游者及其旅游全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即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低碳社会的建设。旅游者在这样的宣传氛围下,也应当根据自己旅游行程的具体安排以及可以借鉴的碳排放量标准,准确计算并且控制自己在食宿行等各环节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且通过植树进行“碳补偿”的方式减弱自身旅游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碳足迹测算研究启示下的旅游碳足迹估算
准确测算旅游碳足迹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明确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其制定减排目标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旅游碳足迹被定义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者及旅游企业对于碳的消耗量”。根据碳足迹测算研究的相关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碳足迹测算的思路:
1.站在企业角度,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的测算方法
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计算企业的碳排放量,需要考虑企业在不同阶段各种物质设备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以酒店为例,酒店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建设期、装修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其中建设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或者运营设备建设与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以及施工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装修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物内外装修(包括卫浴等设施)中所消耗材料的生产、运输、装修过程及装修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运营期碳足迹主要来自酒店运营期内各种能源和物质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酒店建筑物及设备在运营一定时间之后终将废弃,因此,运营后期的碳足迹主要是考虑建筑拆除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之类似,交通运输企业与旅游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从建设或采购、运营及运营后几个阶段展开测算。
站在企业角度测算碳足迹时,旅游产品与服务中各种物质设备的总数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及其对于能源的消耗量(如交通运输企业中交通工具的座位数、宾馆酒店的可供床位数、旅游景区的设备数量及其各自的能源消耗量)与各自排放系数的确定是旅游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关键。
2.站在消费者角度,以其具体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的测算方法
以旅游者的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测算旅游碳足迹,则需计算所有旅游者的碳排放量,根据旅游者的所属地与其旅游目的地来划分,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的旅游碳足迹测算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客源地法,即计算某地或某国所有公民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例如,某个中国游客周游世界所产生的碳排放就应该属于中国的排放。这一方法存在一种争议,即这样的跨国旅程也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带来了经济收益,排放量理应由目的地国家来分担,由此,中国地区的碳排放量会被高估。
另一种是目的地法,即计算在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所有碳排放。例如,一个美国游客在中国度假,那么其往返航班所造成的排放均归中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也有美国方面的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都会从该游客的旅行中受益,所以也应当对排放承担部分责任。同时,按照这一方法,中国要为美国国民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碳排放买单,显然不合情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通过协商运用一定方法对目的地国家进行碳补偿。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计算方法更能够反映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所带来的碳排放,因为该方法可以排除本地居民外出旅行造成的碳排放。
基于统计角度分析,由于旅游企业的数据相对更容易收集,因此,在旅游业,政府从企业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的方法更具实用性。
(三)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的设立与应用
由于从旅游企业的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更具操作性,因此政府应当在旅游企业界建立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测量旅游企业经营各个阶段时期的碳排放绝对值,同时,对旅游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为此,政府要设定碳排放基准年,建构考核旅游企业碳减排绩效的技术经济指标,做出旅游业碳排现状的科学评估,对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企业、住宿餐饮企业、休闲娱乐企业、旅游商品销售企业、旅游景区等制定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进行严格评定分级,在上述各类企业中旅游者最集中的层面或空间,科学提出旅游业的节能减排规划指标,遵循低碳、微排、优区位原则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途径,建设一批高等级低碳旅游示范区,引领中国向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转型。
四、结语
旅游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在环保理念日趋盛行的今天,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应当在减排的大背景下,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按照前述思路,展开低碳旅游的生产消费活动,把人类对低碳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真正实现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三赢”。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A Manual for the Preparers and Users of E co-efficiency Indicators [M]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2004.33-85.
[2] 邹统钎.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43-47.
[3] 罗芬,钟永德,王怀採.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0,(3):105-113.
[4] ,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0,(3):27-34.
[5] 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11-12.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学科开设于初中第三学年,而学生在经过对包括物理在内的七八个学科的学习之后,学习习惯基本定形,学习基础也基本确定,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为化学教学无形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对于教师来讲,这时候一定要头脑清醒,对症下药。因为化学学科的学制较短,且与实践、社会生产、生活等都联系紧密,每一位学生都是从零起步,教师要把每一位学生都视为学习化学的优生,这样既有利于保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有利于稳定和提高化学教学成绩,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课堂调动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做实验,要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的愿望,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过程的内在美和探究的乐趣,这样学生不需要强化记忆,就能轻松记住并理解掌握知识要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杂、乱、多,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加之内容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相当困难。教师就要从基础着手,循序渐进,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还必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农村学生一般自学能力较差,而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就会自己发现知识、发现问题,思维也会更广更活、更开阔,同时会自主地探索和创造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提纲和网络,然后自主评价,自主总结,自主复习。
二、倡导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
许多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都是互相商量的结果。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这是实施创新教学模式一个必需的环节。
我们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上讲台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设计,或发表演讲,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质疑,开展讨论、争论、辩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的化学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充分考虑。
1.针对化学基本概念,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重点放在分析定义的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列举概念的外延,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关物质性质、变化、实验等方面的概念,宜突出直观,注重实验引导;有关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概念,宜采用形象比喻、模型展示、挂图分析等方式讲解;有关化学量、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方面的概念,可通过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等途径,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针对化学基本原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一是讲清原理,教师要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用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
四、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很多,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化学实验得出结论,等等。这些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得到满足后,对自学就会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很多,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这样的活动教师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教师可以讲“空气与水污染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教师还可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六、利用多媒体网络激发兴趣,增大容量,优化教学过程
篇9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化学教学的知识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不管教材的编写形式怎么改变,总的来说,初中化学知识仍然是四大板块,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了不同层次,淡化了概念的过分严密性,而更加注重了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并去除了一些繁、难及多步计算。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即课本中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对于学生实验(即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课程标准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像;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评价他们的化学科学探究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并增设了你已经知道什么、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更加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等能力的提高。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以及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篇10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水电站、内燃机、轮船、电动机、人造卫星、核能发电、光纤通信、电脑及各种家用电器等等;而应用物理知识就是以生活、生产、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为背景提出的问题,可见,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平时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果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未深入思考,那就等于脱离了“物”而学“理”,最终只能记住一些物理定律、公式.相反,如果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能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并积极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设法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利用于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才能将物理学活、用活,才能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应用物理知识题就像在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的一些常见事物上面画了个“?”,给自己提出了具体的观察对象和思考的方向.事实上我们天天生活在物理世界中,身边到处都有物理问题值得研究.如:为什么水会流动?为什么空调器要装在高处?什么是近视眼?为什么会打雷?什么是温室效应?等等,决不止“十万个为什么?”.只有平时多观察,勤思考,才能真正学到有“物”的物理,才能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打下良好基础.
应用物理知识题都是生活和社会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它的显著特点是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表述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境,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物理模型.它把物理知识隐蔽在实际事物之中,巳知条件或待求的实质问题常处于隐蔽状态,一般不能直接套用物理公式求解.这些都与平时的练习题和试题不同.解应用物理知识题,首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现出它的物理面目,再找出这个物理问题与哪些物理概念、规律有关系,即找准解题的理论依据,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例如: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缸外壁“出汗”;卫生球日久变小.冒“白气”、“出汗”等都是生活语言.首先要转化成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名词联系起来.冒“白气”实质是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大量小水珠;水缸“出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露.卫生球日久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跑掉了.这些就是升华现象.
对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要抓问题的实质合理地简化成物理模型.例如:家用电饭煲、电吹风机可以转化为物理的电学模型;通过这样的实物与物理模型的转化,可以将复杂的实际问题变为一般物理问题进行解答.由此可见,顺利完成由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解应用物理知识题的关键,迈出这一步,解题就成功一半.
物理基础知识是指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规律组成的知识体系.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必须以物理基础知识为依据,对生活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判断或合理的解决.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准确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克服主观猜想和乱套公式.例如:一辆汽车高速奔驰与低速行驶时相比,哪个惯性大?有的学生认为“高速惯性大”.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惯性概念的真正涵义.又如:足球运动员用200 N的力一脚把球踢出10 m远,运动员做了多少功?有的同学竟然得出“W=Fs=200 N×10 m=2000 J”的错误结果.概念没有理解,物理过程还不清楚,就乱套公式,是出现上述错误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对于任何实际问题都要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物理概念、规律为依据进行分析,不能乱套公式,更不能“想当然”地猜想.
精品范文
10温室气体排放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