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整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噪声污染整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城区噪声污染综合整治,提升噪声污染和声环境质量管理水平,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噪声扰民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努力构建安静、舒适的人居环境,保护居民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二、组织领导
成立县城市噪声污染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环保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开展城市噪声污染综合整治日常工作。
三、整治内容及目标
(一)整治内容
按照宣传发动与普及相关知识相结合,完善管理措施与加大执法力度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对县城区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及工业生产噪声开展全面、深入地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二)整治目标
县城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到55dB(A)以下,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到68dB(A)以下,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四、整治范围及时间安排
(一)整治范围。梅江镇城镇区域。
(二)整治时间安排。整治工作自年4月30日开始,至年12月15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1.调查摸底阶段(年4月30日至5月15日)
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对县城区域范围内的现有噪声源进行摸底调查、监测和统计,并根据调查监测结果,确定噪声污染限期整治单位。
2.整治实施阶段(年5月16日至11月30日)
县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工作安排和任务分工,加强调度,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噪声污染集中整治,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3.考核验收阶段(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
县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对噪声污染集中整治工作组织验收,认真作好工作总结及整治情况统计,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整治任务及分工
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城市噪声综合整治工作由县城市噪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县环保局、县公安局、县城建局、县交通局、县文广局、县工商局、县城管局、梅江镇政府等单位按职能分工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一)县环保局负责噪声污染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提供噪声治理与监测技术服务,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汇总统计相关数据,完成全县整治工作总结。严格实行工业企业建筑项目、文化娱乐等项目的环评审批及“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环境监管,对达不到国家规定噪声排放标准的文化娱乐场所依法予以处罚;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内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实施城市夜间施工审批管理,并加强监督,对未经批准进行夜间施工等产生噪声污染的行为进行查处;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噪声和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固定设备、空调器、冷却塔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责令其改正并处罚款。
(二)县公安局负责对违生活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予以处罚;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对在城区噪声敏感区域使用高音喇叭、大音量音响器材广播从事娱乐商业活动产生噪声污染的行为进行查处,限制宣传车音量及行驶路线;在噪声敏感区设立禁鸣标志,机动车违反喇叭使用管理规定的予以处罚;禁止低速货运汽车、拖拉机在整治区内行驶;加强对运输建筑施工材料及渣土车辆的管理,要求其在规定的线路和时间行驶;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搞好交通方式衔接,开展交通量化、自动化管理研究。
(三)县城建局负责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制度,在县域内各镇城区施工建设中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在建筑设计管理中严格执行国家噪声污染防治有关规定,从源头上把好噪声污染防治关;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推广使用低噪声路面。负责在确定城市建设布局时中心城区内不再新建、扩建有噪声污染的工业生产企业;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噪声防护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主要交通干线的环境敏感路段,要规划设置声屏障,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四)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会同县城建局在城市道路和对外公路建设中推广使用低噪声路面;做好公交车、出租车等营运车辆的交通噪声防治监管工作,督促公交车、出租车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消声器和喇叭符合国家规定;协调督促车站控制广播喇叭音量,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五)县文广局负责对现有文化娱乐场所进行监督检查,责成边界噪声达不到规定标准的、超出《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时限的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整改;对边界噪声超标的新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不予核发经营许可证。
(六)县工商局负责严格审批露天机动车修理和黑白铁、铝合金制品加工等项目,依法取缔无照经营的机动车修理和黑白铁、铝合金加工点;按照政府相关部门对违法排放噪声污染单位下达的取缔、关闭决定,依法注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各种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行为。
(七)县城管局负责查处占道经营摊点、流动广告宣传车噪声超标;协助查处边界噪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餐饮、文化、娱乐等单位。
(八)梅江镇人民政府负责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整治工作,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六、整治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噪声污染是市民反映强烈的重点扰民问题,也是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专门的工作目标和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推动噪声污染整治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精神为指针,以创建文明城区为主线,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为手段,按照市环保局对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的规范和要求,加大环境噪声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推进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使城区声环境质量按功能达标,为市民创造一个安静、详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二、建设范围
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环境噪声达标区扩建后范围为昌元街道建成区、*街道建成区(含板桥工业园区)。覆盖人口约16万人,总面积为21.36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的“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100%。
三、建设标准
(一)区域(指各类标准适用区域,下同)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到该区域所执行的环境噪声标准。
各类区域适用标准根据《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调整方案的通知》(渝环发〔*〕39号)执行。
(二)区域内90%以上的固定噪声源(包括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的企事业单位)的边界噪声不超过该区域所执行的《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固定噪声源,其边界噪声不得超过标准值5分贝。
(三)区域内的建筑施工噪声不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并有针对该区域内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具体规定,夜间施工必须有环保部门发放的夜间施工临时排污许可证。
(四)对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有具体和完善的控制措施和管理规定。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为顺利推进县城环境噪声达标区扩建工作,成立*年环境噪声达标区扩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县长宗松任组长,县政府办主任、县环保局局长、昌元、*街道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县监察局、县目标督查办、县公安局、县文广新局、县市政局、县工商局、县广播电视台、县规划局、县经委、县交警大队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噪声达标区扩建工程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环保局,由县环保局副局长刘作彬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组织实施噪声达标区扩建工作。
(二)职责分工
环境噪声达标区扩建(以下简称扩建区)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有关单位务必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和目标要求,积极配合协调,共同完成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任务。
县环保局负责统一实施监督管理,牵头组织实施扩建工作,依法查处环境噪声达标建设中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
昌元、*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对本边区内固定声源进行调查,及时协调解决扩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县规划局负责扩建区范围划分和面积确定,提供标示清楚的扩建区平面图(或示意图)。
县经委负责扩建区内工业噪声污染的技术改造,组织对噪声严重扰民企业限期搬迁或转产,对噪声超标企业技术改造的监督、检查。
县公安局负责抓好各种商业经营活动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和整治。县公安交警大队负责交通噪声的管理,并划定车辆喇叭禁鸣区和单行路段。
县文广新局负责抓好扩建区内“三吧一厅”(迪吧、酒吧、网吧和歌舞厅)等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相关证照审批的严格把关。
县市政局负责整治违规占道营业,协助抓好商业经营活动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和整治。
县工商局负责协助县环保局做好工业及商业污染防治指导工作。
县广播电视台负责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报道工作。
县监察局、县目标督查办负责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依法查处渎职、失职和不作为的部门单位或工作人员。
五、实施步骤和进度计划
噪声达标区扩建工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时间为*年4~9月底。该阶段主要从事详细的调查摸底和单个污染源现状普查,进一步明确重点污染整治对象,成立噪声达标区工作领导小组,并广为宣传噪声达标区建设的目的意义。
(二)实施阶段,时间为*年6~10月底。该阶段一是对各重点污染源下达限期治理任务;二是由各行政主管部门检查督促业主单位开展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搞好单个重点污染源治理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三是规范建筑工地、娱乐场所、固定商贸摊点和机修及防护栏加工门市的噪声污染管理;四是做好噪声达标区监测工作;五是由县政府牵头,有关各单位参加,对噪声达标区扩建工程进行预验收。
(三)自查整改阶段,时间为*年10月底~11月。昌元、*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对照职能职责分工和验收要求进行自查,对预验收阶段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于11月25日前将“环境噪声达标区”扩建工作报告书面报送县政府(抄送县环保局)。
(四)申请验收阶段,时间为*年11月。该阶段主要是对噪声达标区扩建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自查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完成噪声达标区扩建工作的送审材料并向市级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
(五)噪声达标区建成后的管理。按照职责分工,各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噪声达标区的各种管理规范,实施达标区建成后的监督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县委、县政府将噪声达标区管理工作纳入对部门年终综合考核的内容。
六、控制措施
(一)交通噪声控制
1.扩建区的道路交通噪声按重庆市*县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机动车违章鸣喇叭者依法查处。
2.为保障道路畅通,对已划定的单向行驶道路严格管理,坚决查处违章行驶者,对占路违规现象进行清理,还路于交通。
3.凡在扩建区内行驶的各种机动车(含军、警车及过境车辆),严禁使用高音喇叭。
4.机动车在非禁止鸣喇叭的时间和路段使用低噪声喇叭时,每次按喇叭不准超过半秒钟,连续按喇叭不准超过三次,不准用喇叭唤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任何单位不得使用广播宣传车。
5.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备车等特种车辆安装使用警报器,必须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除执行紧急任务外或在禁止使用警报器的地段,不得使用警报器。
6.严禁机动车在城区禁鸣区内(以莲花广场为中心,各入城路口为分界点)鸣喇叭;城区其他区域路段严禁鸣高音喇叭。
(二)社会生活噪声控制
1.商业店铺不得利用音响喇叭等高噪声手段招揽顾客。
2.歌舞(包括卡拉OK、迪吧、酒吧)、商业演出必须配套建设有效的防噪设施,不得超过规定的营业时间。
3.禁止沿路吆喝买卖。
4.切实贯彻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规定,对饲养宠物和其他发出较大噪声的畜禽进行有效控制。
5.住宅室内装修限制作业时间,并采取有效防噪措施。
6.各居委会和住宅小区管理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制止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噪声污染。
7.在城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限制活动时间,控制音响音量,不得对周围生活环境产生污染。
(三)建筑施工噪声控制
1.禁止夜间使用打桩机。凡从事建筑施工作业的单位,必须在开工前十五日前向环保部门申报并领取《建筑施工噪声临时排放许可证》。
2.扩建区内施工噪声必须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所规定范围。
3.建筑施工必须按规定的工艺和时间作业,在扩建区因施工工艺或社会公益等特殊情况需要夜间连续作业的,必须向相关部门申报并获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连续施工。
(四)工业噪声控制
1.扩建区内的工业项目必须逐步搬迁,暂未能搬迁的必须限期治理,扩建区内一律不得新办工业项目,申办特定服务企业的,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
2.各单位不得自行发电,因停电而必须发电的,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噪措施。
3.五金、石材等在生产过程产生较大噪声的加工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噪声污染。
4.机动车维修必须在室内进行,并确保达标排放,严格控制噪声污染。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网站等媒体,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广泛营造氛围,使扩建工作深入人心。
(二)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严管重罚,是完成噪声达标区扩建的重要保障。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对违反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依法严处,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部门协同配合,通力合作,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综合整治,共塑城市文明形象。
(三)强化监督,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县监察局、县目标督查办对扩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全面推进扩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3
一、2013年主要工作
去年我局全面落实各项环保任务,环保工作成绩斐然,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在全市共同努力下,我市环境质量、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再上新台阶。
1.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2013年,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3)评价,一级标准302天,二级标准64天。2013年8月20日,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中,在113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最好,是唯一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我市南渡江龙塘段、永庄水库等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国控、省控地表水的水质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主要指标达到相应的功能区要求,假日海滩浴场水质质量均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四类噪声功能区均达到相应指标要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0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0分贝。
2.各项环保考核成绩优异去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得分99.0分,连续23年名列全省第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生态省建设工作得分分别为97.19分和92.5分,考核等级都为“优”,继续名列全省第一。我局被授予“全国减排先进集体”和“全国环境统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获依法行政考核先进单位,12369环保举报热线荣获全国12369环保举报热线“优质服务窗口”。
3.召开全市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组织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十二五”期间全市环保工作,签订“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责任书,这是我市环境保护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率先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率先在全省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9月底完成所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设备安装并开展试运行,6月5日按新标准对外空气质量监测信息,11月1日对外空气质量实时监测信息。“在全省率先公布PM2.5监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列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第一。”被评为2013年度十大新闻。
5.不断完善环境保护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并报请市政府批准,出台了《“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和《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环境保护不开发区域规划》等规划,进一步强化规划先行、环保优先的理念,将环保规划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逐年稳步推进。
6.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环保系统“规范建设年”活动,完善了环保系统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监督体系和考评体系“五大”体系。进一步提高办文、办事、办会水平;狠抓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环保队伍形象。
(二)主要工作情况2013年,我局以巩固和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为抓手,加强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法治,建立长效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推动环保事业新发展。
(1)召开第一次全市环保大会去年3月31日,组织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大会提出了我市“十二五”环保工作总体思路、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会上市政府与四个区政府、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等重点减排企业签订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责任书,建立了环保目标责任制。
(2)落实书记办公会议精神为贯彻落实去年5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主持的书记办公会议精神,我局先后制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印发《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任务分解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查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周边大气污染源,组织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6月5日,召开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新闻会,展示一流的空气质量,积极参与城市营销。
(3)实施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制定《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为确保规划落地,组织编制《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规划项目化,项目工程化”的思路,把环保规划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每年实施一批项目,逐年提升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环境空气质量PM2.5一级达标对策研究等专题研究,确保在加快转型发展中,环境质量始终保持一流水平。
2.完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验收充分发挥环保统一监管职能,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现场复核验收。
(1)做好复核现场迎检组织修改环保模范城各专题报告、特色报告,对26项指标开展自评估,完善支撑材料。编制并报请市政府印发《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验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各相关单位迎接6月12-14日环境保护部组织的现场复核验收。
(2)抓好复核整改工作针对现场复核组提出的整改事项,我局制定并报市政府印发《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现场复核整改意见的工作方案》,协调各部门认真抓好整改,特别是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已于去年7月16日正式动工建设,市编委增加了市级环境保护系统人员编制,达到国家西部标准化建设要求。
(3)做好后督察迎检按照国家要求报送我市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现场复核意见整改工作总结,并完成落实整改的档案资料,组织做好9月27-28日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的后督察工作。12月26日,复核整改工作通过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全面复查。
3.深化服务意识,优化经济发展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年”要求,积极参与决策,强化环境准入,加强环保服务,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1)严把环境准入关口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全年共审批项目992个,其中上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项目初审79个,本局审批572个,各区环保局审批341个;共验收项目549个,其中上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项目验收初审3个,本局验收366个,各区局验收180个。大力推进区域规划环评,云龙产业园区、红旗镇、三江镇规划环评通过评审,开展美安科技工业园等控制性详规的规划环评,推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
(2)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梳理并优化项目环保审批程序,对建设项目从申报建设到竣工验收阶段,由我局负责办理的7个审批事项的审批流程和时限进行压缩,经简化程序后,审批时限比原先缩减40%,审批效率得到较大提升,为我市“项目建设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3)优化经济服务水平结合“项目建设年”工作,加大对重点项目服务力度,主动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各项环保审批手续。开辟“绿色审批通道”,采取特事特办、专人跟踪、领导督办等方式,加快项目环评审批。对由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审批的重点项目,落实专人提前对接,跟踪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4.抓好污染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减排任务如期完成,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1)全面落实减排工作责任组织编制并上报市政府批准,出台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及《2013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计划》,明确我市“十二五”及2013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细化各部门工作职责。市政府与4个区政府、25个市直属单位、31个重点减排企业签订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责任书,落实各项减排工作责任。
(2)全力推进减排重点工程深挖工程减排潜力,重点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升级及扩建工作。目前,长流污水处理厂(一期)后续2.5万吨处理设施已经完成安装并通水试运行,英利二期废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7500吨/日)已建成调试,海风堂食品有限公司深度治理工程已初步完成。
(3)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工业企业中积极推广余热余压余气利用、废水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全面、有序推进我市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去年共完成24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工作,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有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13年我市预计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98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0.1722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0.459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1.0637万吨。全部指标控制在省给我市下达的2013年度减排指标内(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0441万吨、0.22万吨、0.4741万吨、1.121万吨内)
5.强化污染防治,提升环境质量围绕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的目标,全力做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一是加强规划建设。完成甲子镇九尾水库等9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技术报告的编制及专家评审,完成龙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永兴镇等7个典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警示标志设施建设。二是加强检查整治。开展湖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查处违法行为,保障饮水安全。组织关闭永庄水库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2个废旧金属回收项目。三是加强基础工作。开展2011年度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的评估和上报。迎接省人大对龙塘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立法调研工作。
(2)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在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工作,《关于领取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通知》,积极开展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发放黄绿标20.96万个,其中绿标19.54万个,黄标1.42万个,核发率达66.7%。从去年9月开始,在解放路实行高排放机动车第一阶段区域限行。二是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组织开展施工工地扬尘、交通道路扬尘、地面扬尘、堆场扬尘、采石场和石材加工厂扬尘的整治。
(3)开展“安静工程”噪声污染整治一是加大查处噪声违法行为。我局牵头,与市公安、城管、工商、文体等多部门联手巡查执法,有效遏制各类噪声扰民行为。全年我局共受理噪声投诉6495件次,出动执法人员2359人次,查处率100%。二是开展“绿色护考”环境噪声专项整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环境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行动,为广大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休息环境。
6.严格环境管理,保障环境安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环境监,切实解决群众最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
(1)规范环境管理以排污许可证为抓手,督促排污企业完善环保手续和规范环境管理。全年共发放排污许可证1052份,其中本局572份,各区环保局480份。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要求,严格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企业的环境监管,组织企业认真自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切实落实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对我市2011年度危废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提出问题的整改。监督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转移工作,转移危险废物1825.06吨,废矿物油529.97吨,医疗废物1592.91吨。在我市辖区内全面排查存在环境风险的涉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评估工作。
(2)强化环境执法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危险废物专项治理、橡胶加工业专项检查等专项工作,加强对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减排重点行业、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企业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依法严肃查处一批典型违法案件。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473人次,检查企业627家,立案处罚118宗,罚款552.7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55宗,有效遏制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宗,行政诉讼案件2宗。
(3)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制定2013年度辐射环境监察工作方案和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综合检查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对辖区内45家核技术利用单位进行了辐射安全检查,进一步掌握涉源单位的辐射安全管理情况,责令部分环保手续不齐全和管理不规范的企业进行整改,不断规范我市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目前全市涉源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率达90%以上。(4)积极解决群众投诉全年共受理各类群众投诉7326件次,其中省、市转办件和群众件123件,12345政府服务热线转来投诉3112件次,查处率100%;12369环保投诉热线投诉4091件次,已查处4081件次,查处率99.8%。
7.推进生态保护,统筹城乡环境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工作。
(1)加强南渡江流域生态保护开展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调查,编制《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不开发区域规划》,划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一般生态敏感区及可开发区域”,促进整治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打造生态与文化示范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制定《南渡江龙塘—定安—澄迈段环境保护调查工作方案》,完成澄迈段、定安段境内调查工作,加强南渡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
(2)推进农村生态环保工作通过高标准规划、加强污染控制、加大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计划单列镇生态环保工作,推动云龙镇建设环境友好、生态美化示范镇。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完成甲子镇益民村环境整治项目,演丰镇连片整治方案设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有序进行。组织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调查,开展畜禽养殖业专项环境执法检查,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3)开展农村绿色创建工作组织完成2013年度“生态文明乡镇”和“农村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向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推荐小康环保示范村13个,生态文明乡镇1个,其中被命名“小康环保示范村”10个。
(4)开展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污染整治制定《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周边陆源污染源调查工作方案》,联合美兰区政府完成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周边演丰镇、三江镇和大坡镇等三个镇区共25家污染源的调查,加强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的污染整治工作。
8.增强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和宣教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标准化,逐步完善我市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1)加强环境监测一是认真履行监测职责。围绕“三个说清楚”,为环境管理提供详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全年共获取各类监测有效数据81289个。通过计量认证复核,检测项目从255项增加到277项。二是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积极协调落实4个环境空气监测子站PM2.5监测设备资金,开展设备的选型、招投标、安装、试运行等工作。9月底完成全市5个子站新标准监测能力建设,11月1日开始实时监测信息,12月完成新的空气监测数据传输网络与信息系统国家联网建设工作。三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南开大学联合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为我市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技支撑。
(2)加强环境监察一是加强环境监管。加强对全市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监察,特别是对污水处理厂、重金属排放、使用核与辐射、规模化畜禽养殖、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等企业的监管监察,每月巡察不少于1次,确保环境安全。二是做好年度排污申报登记。重点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排污申报率达100%,重点污染源档案完整率达100%。三是全面推进排污费核征工作。我局对市区混凝土搅拌站首次开征排污费。全年共征收排污费360.5万元。
(3)加强环境信息和宣教一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组织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核迎检宣传工作,完成环保模范城市复核专题片和宣传画册的制作。协调新闻媒体做好机动车“黄绿标”宣传发动和跟踪报道。与广播电视台在万绿园联合举行“我爱生态岛”2013环保嘉年华活动。深入新海学校等学校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活动。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安全生产咨询日等环保宣传活动。二是加大环保信息报送力度。共向环境保护部、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市委、市政府、市效能办等报送信息439篇,采用226篇,发表580篇次。编辑了40期《环境保护舆情信息》以及42期《环境保护简报》。三是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佳元·天上人间小区、海关小区、海怡豪园小区等3个小区被评为2011年度绿色社区。
(4)加强环境应急加强应急机构及应急队伍的建设,完善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响应机制,配备应急装备和设备,不断提升环保队伍应对突发环境事故的处理能力,并通过我市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检查考核。组织开展2013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演练,对演练活动进行远程视频实时传输,实现指挥部向现场监测人员指令,对现场监测工作进行全程指导,切实检验和锻炼了我市环境应急队伍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9.加大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能
围绕科学、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建设,不断创新管理。
(1)开展规范建设年活动开展环境保护系统“规范建设年”活动,通过构建和完善全市环保系统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监督体系和考评体系“五大”体系,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备、管理手段更加先进、管理方式更加科学、管理行为更加规范,将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实现管理流程化、标准化、精细化目标。
(2)开展作风建设整顿年活动制定整治方案和计划,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动员部署大会,认真开展集中整治“庸懒散贪”专项工作。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讨论会、撰写剖析材料、接受群众评议等方式,深入查摆和整改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群众意识,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3)深化强区扩权工作根据市政府进一步下放行政权项的精神,我局将辖区部分建设项目排污许可等6项环境保护行政权项下放到各区环保局,将部分建设项目环保监督处罚权等环境保护行政权项下放到高新区管委会和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下放的建设项目共有农田改造项目等共28类。采取举办业务培训班、各区环保局派员到市级环保部门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环保队伍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基层环保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市环保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局部水污染尚未消除;二是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较薄弱;四是环保能力建设尚未达到国家标准。
二、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环境保护系统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四宜三养”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和“首善之城”提供环境支撑。
1.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一是加强环保规划。组织编制《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分区域的发展战略。组织编制《南渡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提供规划依据。组织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落实2014年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二是强化环评管理。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把好环评审批关,遏制“两高一低”建设项目,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规划环评,深入开展美安科技工业园、东寨港旅游区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推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绿色通道”等重点项目服务机制,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环评机构的日常考核,进一步规范环评市场。三是抓好总量减排。编制2014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组织落实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督促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白沙门污水处理厂按期完成除磷脱氮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农业面源减排工程建设,督促22家重点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继续扩大对高排放机动车区域限行的范围。规范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抓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设。完善部门协同推进减排机制。
篇4
1.环境质量目标: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340天以上,主要污染物年日均浓度达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均浓度达标。六座中型水库和、出境断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磷除外)。城区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镇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5%。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控制在56分贝和68分贝以内。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1%,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以上。全区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2.总量控制目标:全面完成市下达的2012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上年度分别下降5.2%、0.3%、2.2%、2.5%。
3.污染防治目标:城区、经开区、片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7%;其他场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5%;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达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8%以上,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稳定达标,工业、医疗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依法安全处置。
4.环境安全目标: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防范化工等行业环境风险;不发生重大、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不发生由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
二、主要任务
(一)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提出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全区生态文明水平。坚决打赢污染减排攻坚战;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全力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二)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宁静行动”工程,确保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一是大力实施“蓝天行动”。落实施工扬尘污染控制措施,建设4个施工扬尘污染控制示范点。强化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和清扫保洁措施,严格控制脏车入城,城区主干道机械化作业清扫率达到80%以上,次干道人工清扫保洁达100%。开展矿山扬尘治理,未经审批的严禁非法开采作业,现有的采(碎)石场不得继续扩大规模,煤矿装卸场必须安装降尘设施。加大对燃煤设施的排污监管,督促烟气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完成城区、双桥经开区基本无煤区建设任务,推进具备条件的镇(街)开展无煤区或基本无煤区建设试点工作。禁止在建成区和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露天焚烧沥青、秸秆、电线、油毡、皮革、橡胶、塑料、垃圾、假冒伪劣产品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气体的废弃物。二是深入推进“碧水行动”。开展农村中小型人畜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巩固和深化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直接排污口和肥水养殖的取缔工作,全面开展建制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各镇街每月对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检查,定期对饮用水源地的垃圾进行清运,严禁在湖库、河道内进行网箱养鱼和群养家禽。三是扎实推进“宁静行动”。开展建筑施工噪声、机动车违章鸣号、大型运输车辆噪声、营业性娱乐场所噪声污染整治和城市居住小区、小型加工企业专项综合整治,限期治理或关闭一批噪声污染企业。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2个。
(三)加大污染物总量减排力度,确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一是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削减指标分解到各重点排污单位,签订污染源排放控制目标和治理目标责任书,督促各单位制定减排计划和措施。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三是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采取定期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各单位污染物削减任务。四是在主要污染物排放单位建立在线监控系统,随时掌控企业排污情况。五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全面完成优化发展工程、结构调整工程、产业升级工程等项目,确保按期完成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浙兰水泥厂全厂关闭,健臣纸业、鸿运造纸厂生产线关停。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尘)排放强度同比下降,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和规划环评执行率达100%。
(四)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夯实环境管理工作基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准入”制度,从源头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展后评价程序,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服务功能,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管。进一步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规划环评工作落到实处。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对重点工程、民生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实行预约审批。完善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管理协调工作机制,推进标准化建设,杜绝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现象。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简化申报内容和核发程序,做到排污许可证全覆盖。
(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依法查处环保违法行为。一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要通过开展监督监测、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对超标、超总量排污的污染源,除予以行政处罚外,还要报请区政府对其实行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要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依法实行重罚。二是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及一般工业污染源的监察,每月对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每季度对一般工业污染企业进行检查。三是完成好市长、区长信箱、、“12369”中心市民投诉和人大、政协建议意见、提案的办理工作,办结率达到100%以上,满意率达95%以上。
(六)继续推进次级河流整治工程。一是加大场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一季度中敖、珠溪、三驱、国梁污水处理厂验收投运,年内建成污水处理厂,各镇(街)完成二、三级管网建设和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80%。二是场镇垃圾收运系统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实施清淤工程,底泥重金属污染能够得到全面治理。三是打击“十五小”加工作坊,取缔玉龙、拾万水玻璃加工作坊和小造纸加工作坊,整治与交界处非法采沙场。四是巩固电镀、酸洗行业整治成果。电镀企业、酸洗作坊全部迁入邮亭电镀园区和龙水酸洗中心。
(七)狠抓生态区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示范性工程。一是开展区级生态村创建,全年80—100个行政村达到区级生态村验收标准,每个镇创建区级生态村不少于3个,有条件的镇要增加1至2个。二是开展市级生态村创建,等行政村达到市级生态村验收标准,8月底前完成市级验收。三是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完成宝顶镇倒庙村、慈航村、东岳村市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启动两镇七村的村庄连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八)开展宝邮路沿线燃煤企业整治,完善脱硫、除尘等清洁生产工作。强化燃煤脱硫整治工作,沿线燃煤企业均应设立烟气脱硫设施与除尘设施,合理制订燃煤锅炉(窑炉)的强化脱硫治理和节能技术方案,脱硫设施投运率占工业企业正常运行时间的95%以上,脱硫率达在80%以上。鼓励企业采用其它清洁能源或使用节煤固硫浓缩液、分层燃烧等先进燃煤洁净技术。
三、保障措施
(一)着力构建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实行企业环保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对手续齐备、稳定排放的企业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对设施运转不正常、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加大检查频次;对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及时预警,积极防范。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制定环境执法考评办法,强化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督促重点企业修订完善应急工作预案和环境安全制度,及时排查处理环境安全隐患,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篇5
关键词:高速铁路;噪声;监测;方案
中图分类号:TB53 文献标识码:A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高铁交通的建设对地区的经济将生产显著的积极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不少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为了正确反映高铁交通环境噪声污染水平,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整个高铁环境噪声监测工的作中,需要建立细致严密、完备周到的监测方案,保证其结果的代表性、科学性与准确性。
1 监测依据
依据《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1990)、《铁路沿线环境噪声测量技术规定》(TB/T3050-2002)的要求,并结合高铁实际运行的特点进行监测。铁路边界噪声监测测量时段选择在上午,监测时间不小于1h,测量时段内车流密度不小于相应昼间的平均车流密度,通过的列车数量不小于6列;对于车流密度较低的线路(测量时段内通过的列车小于6列),可以分段测量列车通过时的暴露声级,计算昼间和夜间的等效声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eq -昼间或夜间的等效声级;n-昼间或夜间通过的列车数量;T-昼间或夜间的时间,单位为秒(s);LAE,i -昼间或夜间通过的第i列列车的暴露声级。
声屏障降噪效果监测是利用列车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插入损失值进行分析与评价。
2 监测实施方案
2.1 测量仪器
采用HB6288B、HS5670B型声级计,测量仪器均经检定合格,测量前后用检定过的ND9声源校正器进行校正。
2.2 测量人员
现场测量人员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2.3 监测点的选择
为准确测量高铁运行过程中的噪声影响,监测点选取要求具有代表性,且不能受到外界噪声干扰。此次监测选取的两监测点均为路堤路段,其中监测点A铁路沿线设置了绿化带,高铁沿线集中的敏感区段,设置有2.5~3.5m高的直立路堤吸声式声屏障,符合铁路降噪设置实际情况,且便于监测仪器设备的运输。
2.4 监测点的设置原则
铁路边界噪声监测点设置在铁路边界即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声屏障的降噪效果监测点分布在铁路一侧,有声屏障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60m处各设一监测点,无声屏障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设一监测点。监测点距铁路边沿无障碍物,所有仪器的传感器高度距地面1.5m。
2.5 噪声监测量值选择
监测点B为日常监测,监测1h等效声级。监测点A监测量值设为30s等效声级,因运行在该线路上的大部分列车是CRH2型,车速为250~300km/h,这种车是8辆编组,中间车长25m,两端的头车车长25.7m,列车总长度为201.4m。列车通过测点过程中可测时间约为30s,其中列车由远及近接近测量点的时间为12s左右,列车由近及远远离测点的过程为18s左右。
2.6 监测现场说明
选择在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所有仪器的传感器加装风球。测试过程中无鸣笛,无突发非铁路噪声源干扰。测试时本底噪声为50dB(A)左右,同时记录每小时列车通过列数、测点与轨道之间的地面覆盖状况、树木、灌木、草地等。
3 监测结果
3.1 铁路沿线边界噪声监测
为了解掌握该线路所产生噪声大小及特点,2011年7月1日、2012年7月5日在监测点B开展铁路沿线边界噪声监测,距铁路外侧道中心线30m处设监测点,监测结果见表1。
分析表1可知,在2011年7月1日和2012年7月5日的两次检测结果中,1小时的等效等级别分别是61dB(A)、60dB(A),与现象的铁路边界噪音判定相关标准要求相符,即规定中明确指出,噪声的标准平均峰值(L10)应该是64dB(A)、63dB(A),而起平均中值(L50)和本底值(L90)则应分别是54dB(A)、53dB(A)和50dB(A)、51dB(A)。
3.2 声屏障降噪效果监测
在2012年9月28日于距离高速铁路噪音监测点A30m和60m的地方进行的有声屏障和无声屏障降低噪音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表2可知,列车在通过有声屏障和无声屏障时其Leq有较大的区别,也就是在有声屏障环境下通过的30s内其Leq是在71.9~76.1dB(A)这个范围之内,而在无声则是在80.8~90.6dB(A)这个范围内。两种不同情况的Leq最大值分别为81.5dB(A)和95.5dB(A)。另外,在无声屏障的60m地方列车通过时的Leq又是在72.1~86.4dB(A)这个范围内。并且无声屏障在距外侧轨道中心线大约30m的地方它的噪声最大降低值为4~8dB(A),而有声屏障降低值而为7~13dB(A)。
4 讨论
(1)由于我国目前针对高速铁路验收以及噪声评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规范政策出台,所以目前对这一方面内容的评价大多是依照铁路边界噪音的相关规定进行判定。这个规定内的判定标准一般是不把昼夜间的鸣笛现象考虑在内,不考虑最大声级Lmax,而只是将等效声级Leq看做最主要判定标准。但是,研究结果显示,高速铁路上产生的噪音中对居民产生最大影响的主要是来自最大声级Lmax,最大声级Lmax主要是对人们正常睡眠以及学习和工作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也就是说这个专门针对铁路边界噪音的规定标准不符合高速铁路噪声评价要求。
(2)一般而言,铁路噪声的评价本身就不是一项单独的工作,而是具有综合性性质的工作,这一评价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铁路边界的噪声最大和最小限值,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居民聚集地的声音环境评价相关标准。也就是说,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检测结果低于铁路边界的噪声最大和最小限值,但是却超过居民聚集地的声音环境指标标准最大值的现象,也就是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对铁路边界噪音的相关测量以及判定标准是我国现在执行的、最为有限的一个标准。但是同样,针对居民区的声音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也是以确保居民区声音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而设计的标准。所以,也就是说,无论铁路边界噪音的最大标准值是多少,铁路边界实际的噪音值也不应该超过居民区的这个声音环境质量标准值。这两个标准值之间是有较大的不同,但是若两者能够较好的协调,那么将能够实现更好为人们服务的目的。
(3)高速铁路的的声音屏障降噪效果的评价量一般有两个,即昼夜连续A声级插入损失值以及列车通过时的稳定插入损失值。高速铁路之所以设置声音屏障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消除和减小列车运行产生的噪音。但是,当我们在这个屏障中使用昼夜连续A声级作为主要的评价量时,就会出现测量过程中有其他生源进入评价范围,影响插入损失值的问题。所以,相比较而言,使用列车运行时的声级插入损失值作为声音屏障的评价量则相对比较符合实际。本研究就使用列车运行计算评价量方式,实践结果显示,这种评价方式除了可以有效避免其他噪声源影响的问题,同时又能够为测量人员创造良好的测量环境,提高测量效率。本测试在测试A声屏障降噪效果时,在不同的测试位置和距离均有明显差异,即在距离外车道中心线大约30m的地方测试结果是能够降低大约7~13dB(A)的噪音。而在路堤声屏障为3.5m高左右地位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地方能够降低大约3.6~6.5dB(A)噪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铁路周围有绿化带,所以将一部分噪音给隔离和消除。
结语
总之,进行高速铁路交通环境噪声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环境噪声污染水平,从而为高速铁路环境噪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必须针对高速铁路的具体特点采取合理的环境噪声监测实施方案,合理确定监测点位,正确选择监测仪器,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确定好监测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铁路交通环境噪声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规律,为环境噪声治理提供科学的监测依据,从而保障铁路沿线居民的声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按照全区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学教活动第三阶段的部署要求,针对学教活动中反馈的问题、建议及自身查摆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深入分析原因,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切实进行整改。通过整改,使全体环保干部职工境界有新提升,环保各项工作有新进展,有新提升。
一、强化措施,确保整改实效。为确保整改工作见真着实,取得实效。一是深入分析了原因。按照“三找准、三明确、三强化”的要求,找出了影响环保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问题,各室站队、每位干部职工根据自身实际找出了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全局上下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切实认清这些问题的危害性。二是制定了整改措施。对照查摆出的主要问题,每位干部职工对照各自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通过整改措施的落实,确保了实效。三是完善了工作思路。按照环保工作总体要求以及“创新理念、争先进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环保工作思路。环保整体工作、各室站队的工作每年都力争位次前移,各项工作都要奋力争先。四是明确了新的工作目标。在环保工作发展上,明确了年内实现“两个确保、四个提高”的目标,即: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确保环境安全和管理不出问题;提高环境质量,提高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提高生态区建设水平,提高环境监察能力和监测水平。五是搞好了措施落实。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政策规定,并在政府网站公布了整改措施,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把各项整改措施落到了实处。
二、加大环保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结合学教活动,就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我们认真进行了分析,深刻认识到在环保法规宣传,特别是排污收费制度宣传方面力度不够,范围不广。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广泛深入地环保法规宣传。增加排污收费透明度,进一步畅通渠道,发挥环保部门监管职能。一是利用广播、电台、报刊进行宣传,开设“环保之窗”,定期宣传环保法规、现行政策。二是与党校配合开展企业法人培训,较系统地宣传收费、罚款、违法惩治方面的具体知识。三是继续在小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及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从小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并起到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四是定期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倾听合理化建议,逐步求得管理人与被管理人的配合默契,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合力。
三、严格监督管理,加大污染减排,逐步改善环境质量。结合目前泰城环境管理体制特点,我们采取了积极配合、主动出击的措施,在职责范围内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检查监督频次。一是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大了油烟、烟尘污染整治力度。对油烟排放方式不合格,超标排放而影响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的单位,实行限期整改。同时继续开展清理整顿燃煤炉灶专项行动,通过各种方式,有效控制和整治燃煤炉灶,巩固提高了泰城环境质量。二是抓好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了工业水污染防治,狠抓企业达标排放,加强了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的监督检查,确保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小流域水污染防工作,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抓好噪声污染控制。突出加强了对工业企业、建筑工地的噪声管制,严肃查处各类环境噪声污染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和改善环境。
篇7
20__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事业长足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环保部门指导下,我局认真学习落实十七大关于 “生态文明” 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富顺”主题,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遵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和同步发展原则,扎实推进污染防控、总量减排、生态保护和民生工程建设,通过全局上下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环境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一)坚持宣传引导,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以“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深化环保法制宣传,着眼环保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环保素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法制宣传月”时机,采取上街设点散发资料、悬挂标语横幅、发表电视讲话、播放电视专题节目和字幕宣传等方式,面向社会开展环保法制和科普知识宣传,共散发宣传挂图800余幅、环保书册300本、节能减排宣传卡片和传单20__余份、悬挂宣传横幅30余幅,开展电视宣传10余次,组织环保志愿者210余人次;组织企业法制培训4场次,增强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举办环保法制讲座2期,组织环保知识“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10余场次,着力环境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二)咬定约束指标,总量减排工程有序推进
实施污染物总量减排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按照20__年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强化减排项目建设”的思路安排,我县认真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积极研究措施,全力推进管理减排、工程减排、结构减排“三大减排举措”,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有序开展。今年总量减排任务项目有四类:一是完成城有纸业公司、安溪纸业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童寺化工建材公司废气治理工程;二是完成远大富源公司废水治理及清洁生产审核;三是力争于20__年底完成富顺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最迟20__年6月投入运行;四是完成永年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截止目前,城有纸业公司、安溪纸业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童寺化工建材公司废气治理工程已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远达富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已经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正在报省级有关部门审批,预计年底前能够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基本[!]能保证在20__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目前总投资601万元;永年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已完成可研究审批及工程详堪工作,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土建工作未启动,今年难以完成,县政府已书面报告市政府请求调至明年完成。
(三)坚持惠民利民,环保“民生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企业污染整治。今年城有纸业、童寺化工建材两户企业列入省政府限期治理企业。富顺县城有纸业公司生产废水整治工程采用动静平静、封闭循环、综合利用的术,工程累计投入180万元;童寺化工建材公司烟尘粉尘治理工程总投资255万元,机立密、生料磨、水泥磨、原料破碎、水泥磨破碎、熟料库、打包机等工序粉尘回收点颗粒物浓度均达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规定。两户企业于9月5日通过了市目督办、市环保局、市经委代表省级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
2、切实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对县城饮用水源(镇溪河流域)按新的保护区划分规范,进行了重新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编制了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和环境保护规划;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要求对乡镇水源划定保护区范围;加强了水源地日常巡查执法,会同有关镇乡和部门清查、整治和取缔二级饮用水源的排污口,使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开展了每月1次的镇溪河水质监测和每半年1次的25个镇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镇溪河水源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水质,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25个镇乡饮用水源受
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影响水质多数较差。
3、加强县城环境综合治理。认真开展城镇煤(油)烟整治、噪声控制。一是实施餐饮业准入管控,在清洁燃料使用、油烟有组织排放方面严格把关,在规模酒店、火锅店安装油烟处理设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二是开展环境秩序专项整治,会同城管、工商、卫生、药监开展联合执法,整治县城区夜市摊点。三是加大县城区噪声控制力度,对钟秀路等音乐茶座、歌城,继续实施专项整治,落实夜间专人值守、处理投诉;配合文化等部门开展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的娱乐生活方式;开展“两考”禁噪,加强了建筑施工行业噪声监控,严格施工时间,避免夜间扰民,对居民住宅区内产生噪声污染的企业,及时查处整改,圆满完成了“两考”禁噪任务。四是参与县城区扬尘整治,在县城管委安排下合理布设监控点,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五是切实做好省级卫生县城复查迎检中的环保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复查。
(四)坚持依法行政,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有效控制新增污染。全面贯彻执行《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在项目建设管理上,执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制度,把好企业环保准入关。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规划调整工业布局。坚持战略环评制度,落实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进步要求为导向,促进工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合理选址,严格审批,引导企业选择优良工艺和设备,促进污染治理技术进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截止目前,共审批建设项目119个,其中审批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工业类25户,第三产业74户,其它类20户;建设项目办理竣工验收手续12户;“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2、执行排污申报、排污许可和排污费征收制度。按照《环保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我局执行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并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对排污企业开始新一轮《排污许可证》核发。实施排污费征收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努力做到征收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3、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环境安全百日专项检查”。在“环保专项行动”中会同县安监局、经商局、监察局、人大城环资委等单位,集中检查了富世镇片区10个企业、东湖镇片区10个企业、安溪镇片区4个企业,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了口头和书面要求,对11户企业提出了口头要求,对9户企业发送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2户企业进行了处罚。在“环境安全百日专项检查”中,以食品、化工、造纸等危化品生产使用行业为重点,已对全县8个化工企业、4个造纸企业、12个加油加气站、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晨光工业园工内已投产的5户企业、6个煤矿和7个危化品使用、储存企业的环境安全进行了检查。
4、加强环境安全监管,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一是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了县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应急预案》、《应急监测方案》,督促重点企业完善自身《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和试用,提高可操作性;严格执行污染事故报告制度,确保污染事故能得到及时处理,将损害降到最低。二是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对涉源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督促办理环评审批、验收手续,指导企业做好换发《辐射安全许可证》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全县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工作。今年8月,完成了富江水泥公司3颗废用辐射源的顺利送储工作,消除了重大辐射环境安全隐患。三是加大对企业的巡察力度,坚持对重点污染源企业每周两次、一般企业每月一次的巡察,严格执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共出动执法人员316人次,对84户工业企业66台套治理设施进行了巡查,从巡查情况来看,治理设施运行率达到94%,达标排放率达到97%。四是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发挥自动在线监测平台作用,远达富源化工公司、富江水泥公司两户企业新安装的烟气在线监控系统已完成了的安装调试。
(五)强化环境服务,维护企业、群众合法权益
1、开展效能建设,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为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单位形象,我局积极开展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落实一个窗口对外,将本单位履行的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审批职能,调整归并到了一个股室——综合业务股。行政许可项目规范为5个,其中即办件3个,承诺件2个。切实落实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2、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在建设项目严格审批的同时,注重对企业在项目环评手续办理、项目选址、工艺选择等方面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一方面,对自身审批的项目,寓服务于审批当中。另一方面,对省、市审批项目,积极协助做好环评单位联系和省、市局相关处室的对接汇报工作,如威力富戎公司技改项目、吉泰龙迁建项目、县城垃圾处理厂项目、顺麒公司技改项目、25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等,通过衔接,促成了项目推进。
3、积极为企业、乡镇争取上级资金,筹措本级资金,加大治理投入。今年,积极帮助指导企业、镇村编报国家、省、市环保补助项目,涉及工业企业治理、场镇污水治理、小流域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5大类项目,总投资1762万元,申请补助805万元,相关项目资金逐步到位。同时,县财政加大治理投入力度,今年已先期安排企业治理补助资金15万元,年底县级环保资金将向治污大户、减排大户企业倾斜安排。
4、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环保热、难点问题,切实为民办实事。 一是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邀请相关部门座谈,共同商量如何集中处理我县医疗废物,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参加“大接访”和“下乡”活动,今年共接待来访群众93人次,收到群众来信来电205件次,环保热线电话投诉80件次,办结率为98%,群众比较满意。
(六)坚持城乡统筹,生态县建设和农村环境建设启动
按照全国农村环保会议精神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我县抓住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和生态县建设试点县契机,将环境保护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根据生态县建设要求,着手编制全县生态建设规划,完成了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县规划、部分环境优美乡镇规划制定。坚持实验示范和典型引路,开展“生态细胞”创建,今年被确定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试点镇2个(永年镇、板桥镇),共创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1个(东湖镇卷坝村)、省级生态小区1个(宝庆乡天池湖)、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小区1个(西湖人居活动小区)、创建成省级绿色学校1所(代寺三中)、省级绿色社区1个(富世镇金山社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生态示范村5个、生态家园30户、生态示范区1个。板桥镇吴庙村、干竹湾村2个省级人居环境村庄治理试点工作启动。在农村环保方面逐步加强,着手开展了农村污染源调查,谋划河流、湖库环境保护措施,包装上报重点场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实施了重点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整治。
(七)狠抓基础建设,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1、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员素质。按照学习型机关建设要求,坚持每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学习政治理论和环保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制订了环保人员“十不准”规定,增强了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进一步宏扬了环保精神,增强了全体党员和职工拒腐防变能力。
2、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服务环境管理。狠抓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推进仪器装备配备和更新升级,今年预计可获得省级环保能力建设补助资金50万元,加大环保执法硬件设施和监测仪器设备投入,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和监测能力。县环境监测站按计量认证评审准则要求,顺利通过了计量认证复查工作,编修制订了4.0版《质量手册》、《质量文件》、《程序文件》的质量转版体系。
3、狠抓监测技术服务。一是完成了重点流域沱江河三个断面三个水期31个项目的水质监测和1月、5月16个项目的加密监测工作,完成四川省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富顺县高硐断面每月31个项目的监测工作;二是完成了城区3个大气监测点每季度一次,连续五天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任务,以及每月4个监测点的隆尘、硫酸盐化速率监测和每月1个监测点的降水监测任务,承担了全县城区全年两次4个监测点的功能区环境噪声质量监测任务以及全年一次32个测点的交通干道噪声和204测点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任务。共采集有效数据样品1319个,获得有效数据1048个,编制19份环境质量报告。开展了委托、比对、监督、现状、污染纠纷、应急监测,今年共对今年共对225个污染源进行了废水、废气、噪声监测,共出据监测报告242份,及时为党委、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提供了科学、翔实、准确的数据体系。
4、继续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去年污染源清查基础上,在全县全面开展入户调查和数据审核、录入、上报和分析评价、总结等工作,通过调查,彻底摸清了污染源状况,据统计全县工业污染源356个、生活污染源1184个。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环境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相关单位和镇乡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优良人居环境认识仍有较大差距,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看中短期效益,片面追求效益最大化,有逃避环保监管倾向,在污染治理上不愿投入,即便是投入,也想方设法节约成本;个别企业在新、改、扩建项目上,存在办理环评手续不及时问题;排污费征收困难,部分企业不愿意承担缴纳责任,千方百计偷逃或少缴排污费,缺乏强制手段。
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艰巨。工业减排进展有序,年底前能全面完成,但是城市、集镇生活cod、氨氮等生活减排指标中水污染物的削减难度大。一是县城污水处理厂虽然已开工建设,但仍要在明年6月才能投入运行,县城生活污水目前无法处置;二是永年镇场镇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资金(249.2万元)尚在筹措当中,虽然已作为环保治理项目上报,但难度大,资金缺口较大;三是乡镇生活污染面宽量大,难于治理。
3、执法力量较为薄弱,执法人员结构老化,素质参差不齐,力量严重不足,执法水平不高。特别是因人员少,建设项目监管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难以及时到位。
4、环境管理、监控面宽量大,执法压力巨大。县内的重点污染企业近20家,中小企业几百家,而且大多是老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能较低,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监察难度较大。大量的餐饮、娱乐、服务等三产业店数量大,铺遍布城乡,油烟、煤烟、噪声、污水扰民时有发生,各类纠纷、投诉不断,环保部门应接不瑕,鞭长莫及,牵制了大部分执法力量。
5、农村环保形势严峻。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镇乡工业发展有时“饥不择食”,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有向农村转移趋势;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普遍存在,乡镇场镇饮用水源保护形势严峻,环保部门力量有限,农村环保监管措施落实难。
三、二〇〇九年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基础环保知识,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的环保法制培训,增强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抓好减排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抓好减排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按照《十一五减排工作规划》和年度减排计划,分解减排目标,落实减排“一岗双责”责任,力争将总量减排任务入纳镇乡、部门、单位党政目标考核范围,营造全县上下抓减排,社会各方促减排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减排措施”,确保“十一五”和年度减排目标实现。。
(三)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一是建设富顺镇溪河流域 、饮用水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植树造林,确保水源涵养;二是会同相关乡镇、部门加大农村水体特别是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重点防治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渔业污染;强化对水源积雨区内群众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力争沼气池建设计划,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三是继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影响区范围内的农家乐进行清查,对不达标的制定整治方案,限期达标排放;四是加大对县乡饮用水源的监测力度,对水源水质有严重影响的达标项目进行跟踪监测;五是加大巡查力度,确保饮用水源水质逐步好转。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和生态建设。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一是围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能源”目标,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重点规模养殖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三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配合农口部门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工程,减少柴料燃烧和人畜粪便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施用,四是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县细胞建设。五是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坚持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
(五)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优良人居环境。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城乡油烟、煤烟、垃圾、污水、噪声为重点的污染防治,积极稳妥处理好群众投诉,构建和谐厂群关系、商(家)住(户)关系;配合城管部门和乡镇推进县城垃圾处理厂建设和场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工程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和业主加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重点场镇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
(六)严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严控新增污染源。深化《环评法》的宣传、贯彻、落实,消除环境隐患,推行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切实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都应符合节能减排的相关要求。二是加强晨光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及其建设项目的监管,督促晨光工业园区启动污水处理、工业渣场工程建设,协助晨光工业园区做好“省级园区”、“生态园区”申报、创建工作。三是严格执法,对所有违法建设项目,依法处理。
(七)加强环境监管,严防污染事故发生。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监管化工、造纸、制革、建材等行业,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企业的巡察力度,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转。加大执法力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对屡查屡犯、恶意排污行为严厉打击,顶格处罚。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保节能意识;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nomy,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city, the rapid population surg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variety of urban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requir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planning at this stag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issues at this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analyzes If you take into accou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the urban planning process for employees to provide references.Keywords: urban planning;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国内部分城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环保节能,城市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各种资源的浪费。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创建环保节能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环保节能意识为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于建设势在必行。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激增,城市土地资源等日趋紧张,资源消耗量逐渐增大,交通环境拥堵,环境问题持续恶化,这是国内许多城市的发展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
首先,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地下管线交叉纵横。由于在规划过程中管理中职责不明确,导致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与管道安装工程步伐错乱,导致分别开控路面,频频破路挖沟。此外,由于城市地下管道等的材质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跑冒滴漏等问题时有发生,对城市道路路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其次,建筑节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现阶段,国内节能建筑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在城市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对其节能环保性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能源浪费极为严重,尤其是住宅。对于建筑的节能,必须要从城市规划的整体角度,从长远着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以推广落实。
除此之外,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方面还存在弊端。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在进行道路规划与设计,存在不合理的倾向,往往过于注重道路的拓宽,而忽视了相关综合配套设施的合理设计与规划。
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其一,空气质量恶化
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量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粉尘、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等使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直接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城市绿地规划面积较小,植物的净化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都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水资源污染严重
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资源。然而,在人类享受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污染却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激增,工业发展迅速,由于水资源保护意识的淡薄,导致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在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水体,严重破坏了城市水环境,导致水体以及水体周围的环境恶化,危害生物圈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威胁人体健康,进而威胁到整个城市环境。此外,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这些都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短缺危机。
其三,噪声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以及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高强度的噪声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使人们易疲劳、易产生消极情绪。
除此之外,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多,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城市老城区,有限的土地资源被固体废弃物所侵占,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还可能诱发其它污染问题的发生。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
针对上述问题,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环保节能意识为先导,兼顾城市发展与环保节能,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来的相关工作,笔者就如何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总结了几点经验: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规划
在进行城市环境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规模、性质及发展方向,在充分调查研究城市环境质量现状前提条件下,制定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城市污染,减少资源浪费。
篇9
一、20*年工作回顾
(一)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一带三区”功能开发为重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产业能级,保持了全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态势。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0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45.96亿元,同比增长8%。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合力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招商活动,切实做好入驻企业的服务工作,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引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5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5.5亿美元。引进内资52.17亿元。完成楼宇招商25.4万平方米,“亿元楼”总数达到10幢。
重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金融、航运、中介、信息等行业优势企业加快集聚,现代服务业产业能级继续提升,引领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完成区级税收15.3亿元,同比增长63.8%。商业结构加快调整,品牌战略积极实施,新型业态不断拓展,全年新增国际知名品牌75个、品牌旗舰店5家;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5亿元,同比增长7.8%;“老字号”品牌新增区外网点193家。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旅游节、文化节和购物节等各类节庆营销活动积极开展,商旅文联动效应继续增强。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开发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竣工商办楼30.72万平方米,竣工住宅25.79万平方米。都市型工业持续发展,旅游纪念品产业实现销售62亿元,同比增长30%。
资源整合全面展开。按照合理配置与集约利用的要求,逐步健全资源整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用房、闲置厂房、仓库等资源调查摸底工作,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调整配置总体方案。小东门街道社区公共设施布局调整稳步实施,豫园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法院、工商所、派出所等单位办公用房调整方案初步拟定,盐业银行、礼和洋行和大生大楼等3幢老大楼置换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集团改革稳步开展,在顺利实施端正置业与南外滩集团、源程置业资产托管和重组的基础上,完成了**置地(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国资监管力度继续增强,企业产权转让、资产处置、不实资产核销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能降耗工作积极落实。按照国务院及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及时制定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加强对重点用能耗能企业的监管,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启动“五个一”节能示范项目。强化建筑节能管理,30个建筑项目通过审批验收。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的节能意识。
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扎实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执法检查与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综合治理“虚假验资、虚设注册场所、虚报投资者身份”和无证无照经营、“吊模斩客”等违法行为,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
(二)城区建设和管理有了新进展
按照加快转变城区发展模式、提升城区功能、改善群众生活的要求,牢牢把握世博配套重大工程实施的机遇,深化细化城区规划,积极推进旧区改造,继续保持城区建设良好态势。坚持建管并举,注意从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市容环境问题入手,加大整治力度,城区环境面貌有所改善。
城区建设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全区合力,牢牢把握关键环节,努力克服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等困难,坚持一手抓推进、一手抓稳定,圆满实现了城区建设年度目标。
世博配套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和建设全力实施。切实按照市政府的节点要求,基本完成河南路拓宽工程,全面完成人民路隧道、昼锦路拓宽和外滩南北通道工程动迁,有序推进路二三期、南车站路、斜土东路—国货路拓宽工程动迁,积极配合轨道交通4号线修复和8、9、10号线站点建设。
功能开发项目加快建设。坚持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城区功能、促进城区持续发展的关键,积极抓好外滩沿*江发展带、南京路和豫园等重点地区的楼宇建设,外滩源半岛酒店等项目有序推进,创兴金融中心、华旭国际大厦、豫龙坊等10幢楼宇顺利竣工。
旧区改造大力推进。积极应对房地产开发调控的新形势,稳步实施旧改基地的动迁,基本完成老城厢露香园路一期等8个动迁基地收尾工作,全年拆除旧房42.82万平方米,动迁居民5506户。完成22个旧小区综合改造,受益户数达7142户。
城区管理得到加强。坚持从维护*城市“窗口”形象的要求出发,加大城区综合管理和专项整治力度,积极治理薄弱环节,城区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市容环境面貌继续改善。积极整治散发小广告、流浪乞讨等城市管理顽症,加强景观灯光和户外广告管理,加大固体废弃物和渣土运输污染监管力度,大力推进豫园、半淞园等市容环境示范区域建设,建成南京路示范区域和福州路标杆道路。
交通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主动应对外滩交通综合改造等大规模市政建设带来的影响,大力落实交通排堵保畅措施,维护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扎实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市政道路翻修和人行道改建工程按计划实施。继续加强社会机动车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非机动车停放综合管理,静态交通管理有所改善。
环境质量有了新的提高。认真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工业污染减排和医疗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管理措施,加强餐饮油烟气和噪声污染整治,完成5个住宅小区生活污水二级处理设施纳管改造工程。绿化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全年新增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专用绿地1.06万平方米,屋顶绿化1万平方米。
民防、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继续加强。坚持平战结合、平灾结合原则,稳步推进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精心组织综合减灾知识宣传和演练活动,加强防灾设施建设与管理,积极落实预防“韦帕”、“罗莎”强台风的各项措施,城区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火监督管理,大力整治各种安全隐患,较好地预防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三)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切实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城区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结合“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文明标志性区域创建工作,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继续得到弘扬。努力营造军爱民、民拥军的良好氛围,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发挥全区合力,积极开展20*年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宣传、志愿者选拔培训和服务活动,圆满完成轮滑赛事组织、社区接待和安全保卫等任务,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和*的文明形象。
科技和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和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技术平台建设按期完成。积极发挥信息化在区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支撑作用,顺利推进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按期完成政务外网带宽扩容项目。不断完善实有人口信息库,建成来沪人员信息管理系统。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建立“精品教育”指标体系,认真实施教育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新的提高。完成*轮滑馆改建工程。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落实公共卫生保障措施,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医疗综合大楼改建和相关医疗机构整合工作,建成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效。发挥*文化品牌特色,精心组织国际音乐节、国际艺术节相关文艺演出,成功举办100多场广场文化活动,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社会上取得较好反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独角戏等8个项目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外资企业拔河赛、南京路马路运动会、弄堂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成功承办“米高杯”第三届中国*国际轮滑公开赛等体育赛事。建成*体育中心并投入使用。
促进就业和救助帮困措施得到落实。进一步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深化就业援助机制,加强就业指导,开展青年就业见习培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7683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指标;登记失业人数13228名,控制在年度目标内。及时解决176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双困”人员就业安置率达到100%。大力宣传《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劳动监察和专项检查,企业用工制度逐步规范,区属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开始建立。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措施,积极开展各类帮困活动,低保人员救助标准调整到位。新建豫园街道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全区已有8146位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1600位老人使用“安康通”,“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活动惠及1025户居民。完善廉租房配租机制,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廉租房配租1157户,配租率达到100%。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健全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多种途径积极化解各类矛盾。切实加强工作,进一步完善矛盾排查、领导包案、督查督办、初信初访和稳控劝返等机制,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待和“三访”集中整治活动,矛盾化解工作取得较大成效。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落实各项稳控措施,圆满完成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的社会维稳和安全保卫工作。针对重点路段和重点场所的刑事治安突出问题,建立社会治安分级(分色)预警机制,强化防范措施,加大打击犯罪活动的力度,全区刑事案件发案总量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保持了良好的社会稳定局面。
社区建设不断深入。按照“地域特征相对明显,区位功能基本匹配”的要求,顺利完成部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积极推进社区“三个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服务功能继续增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居委协调会、评议会、听证会制度,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坚持按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确保居民得实惠、提高受益面的原则,积极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老式住宅消防安全和公用部位整治等11项实事项目按期完成,居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一年来,区政府各有关方面为全面实现工作目标作出了不懈努力,国防教育、兵役、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保密、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政府建设继续加强
坚持以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为目标,按照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要求,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坚持从推进服务政府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要求出发,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真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减少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府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继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实事项目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运作机制继续创新。坚持从改进政府工作方式、提高政府效能、推进责任政府建设的要求出发,认真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加强政府规范化建设,提高了政府运作水平。注重把创新运作机制作为解决制约*发展瓶颈问题的主要抓手,建立健全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商务楼宇建设推进机制。
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坚持从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出发,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重视和支持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听取区政协的意见与建议,全年办复人大议案1件、代表书面意见53件、政协提案182件。广泛听取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积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廉政建设积极推进。坚持把反腐倡廉作为加强政府建设、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关键,切实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积极开展“企业评政府、群众评机关”活动,坚决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形象有了新的改进。
篇10
一、城市化的挑战
所谓城市化,从人口学角度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民变市民、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从地理学角度看,就是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农村变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新兴城镇不断涌现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传播,城市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取代农村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生产方式取代农村生产方式的过程。可见,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国民意识转变的过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超过30%即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期阶段,超过70%则进入城市化水平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目前,杭州城市化水平已达62%,已处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既给杭州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城市空间形态面临挑战。千百年来,杭州城市始终定位于江湖之间,东、南受制于钱塘江,西面受制于西湖群山和西溪湿地,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空间形态。这种背山、临湖、倚江的空间格局,使杭州城市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城市建设只能“摊大饼”。随着杭州城市化加速推进,特别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这种城市空间形态的弊端日益显现,发展空间不足、环境质量下降、道路交通拥堵等现代“城市病”日益加剧。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更新城市空间形态,加快构筑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大都市。
(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面临挑战。杭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现,证实杭州已有8000年文明史;而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则实证了杭州已有5000年建城史。保护好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第一位的责任,也是杭州全体市民应尽的义务。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改善人民生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撞。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都在“拆老城、建新城”习惯思维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杭州也不例外,这座历史文化城市留给人们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正愈来愈少。如何在推进城市化中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保护好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验。
(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既推动了城市繁荣与发展,也使城市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垃圾处理量剧增,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加剧,光污染、噪声污染也日趋严重。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让杭州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花更艳、老百姓寿命更长,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四)缓解交通“两难”问题面临挑战。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和轿车进家庭,城市交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自2002年5月1日我市放开机动车上牌至2007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从54万辆增加到132.7万辆,5年增长146%,其中老城区机动车保有量从11.5万辆增加到40.3万辆,增幅更高达250%。全市持有驾驶证人员达153万人,5年增长113%。与此同时,市区常住人口增长21.73%,暂住人口增长131%,国内外游客增长40%。虽然这几年我们实施了一系列道路建设整治工程,但城市道路增长远远跟不上机动车增长,“行路停车难”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同时也是最难根治的一大“顽症”。
(五)解决“城中村”和农民工问题面临挑战。“城中村”和农民工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城中村”问题是“形”,农民工问题是“根”。“城中村”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外来人口大量集聚造成的。同时,它与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快速扩展,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农村变城市和农民变居民工作跟不上也有密切关系。杭州是我国农民工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2007年全市暂住人口275万人,相当于户籍人口的40%以上,其中外来创业务工人员226万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城中村”和农民工问题日益凸现。如何让广大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在杭州安居乐业,如何防止“城中村”演变成“贫民窟”,是杭州在城市化推进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六)弘扬“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面临挑战。个性是城市历史的积淀,特色是城市生命的品格。一座有个性、有特色的城市,才是一座有吸引力、生命力、竞争力的城市。在国际化背景下,城市建设极易走入趋同化的误区。杭州城市富有个性和特色,从人文角度而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自然角度而言,是“真山真水园中城”;从城市美学角度而言,杭州城建伊始就包蕴着“湖城相畔、山坊相望”的中国式家园理想,并代有传承,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大山水格局。如何把杭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美学特性传承下来,让它活在今天宏大的城市建设中,构建中国当代的“城市美学”,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内在要求。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弘扬“城市美学”,通过弘扬“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从城市自然和人文的品质根源上继承和发展杭州城市建设的生命特点,是城市化推进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七)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面临挑战。城市现代化,包括建设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更新管理理念、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加大管理投入、落实长效管理,以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城市建设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实现人的现代化。
(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挑战。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既是应对城市化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必然要求。城市化带来的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既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又造成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短缺,同时也对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减少环境污染、破解要素制约、提升城市服务功能,迫切要求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推进“退二进三”、“优二兴三”、“腾笼换鸟”,大力发展新型都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九)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面临挑战。无论是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还是社会治安形势恶化、违法犯罪活动增多,都对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带来了影响。如何在城市化推进中防止人民生活品质下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让人民群众拥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总结这几年杭州的探索与实践,应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必须走“城市有机更新”之路。“城市有机更新”既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更不同于“拆老城、建新城”的旧城改造,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其实质就是走科学城市化道路。
二、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创新
杭州的“城市有机更新”,源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它在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
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现代意义上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一是上世纪40至50年代基于形体规划思想的拆旧建新式改造阶段。二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渐进式综合性改造阶段。三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多目标和谐更新阶段。杭州的“城市有机更新”,既吸取了西方国家“城市更新”初期阶段拆旧建新的教训,又吸收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有机更新理论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历史价值保护、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精华,在继承基础上实现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最大创新,就在于把科学发展观引入了“城市更新”,强调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质就是走科学城市化道路;就在于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突出“有机”二字。我们在“城市有机更新”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的“理念”,就集中体现了这种创新和发展。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在“城市有机更新”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再强调,杭州的每一方水域、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条道路,都是公共资源,都要无条件地还归于民、还归于游客,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为此,在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我们提出“打通西湖、还湖于民”要求,打通西湖沿线,免费开放西湖;提出“还山于民”要求,保留吴山“大碗茶”,恢复“吴山庙会”,让老百姓游得了吴山、游得起吴山;提出“景区美、寺庙兴、百姓富”要求,努力把梅家坞、龙井村、灵隐村等“景中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我们提出“还溪于民”要求,强调要让西溪成为“人民的大公园”。一期工程建成开放以后,我们出台了每周一公众开放日、公园IC卡通用、特殊群体免费入园等措施;二期工程“有限开园”后,我们又强调坚持公众开放日制度,并划出特定区块天天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在实施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中,我们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打通运河两岸游步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运河沿线旧小区,改善运河两岸危旧房,既解决了运河的可进入性问题,又改善了运河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居住条件,使运河真正成了“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我们反复强调,要把西湖、西溪湿地、运河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提升杭州旅游核心竞争力,为杭州老百姓种下一棵“摇钱树”,让杭州老百姓捧上一个“金饭碗”。在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中,我们提出要让更多的杭州老百姓“倚河而居”。在实施“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两口两线”及扩大范围等道路建设综合整治工程中,我们提出“还路于民”要求,努力打造“畅通工程”、“民心工程”。在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中,我们提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满意工程”。在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中,我们又提出办好“老百姓家门里的满意工程”。在这几年实施的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中,我们都反复强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走群众路线,落实“三问四权”,即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充分体现了“城市建设为人民、城市建设靠人民、城市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城市建设成效让人民检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
(二)保护第一。我们积极倡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政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与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理念,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要求把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工业遗产”、“商业遗产”、“校园遗产”和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无一例外地保护下来,当好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薪火传人”。我们提出“保老城、建新城”、“两疏散、三集中”的思路,强调把保护的重点放在老城区,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城区,疏散老城区人口和建筑,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校向高教功能区集中、建设向新城区集中,努力实现名城保护与城市化推进“双赢”。我们反复强调捡起“历史的碎片、文明的碎片”,挖掘、整理、展示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延续城市文脉,丰富文化内涵。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我们还提出了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可识别性原则。所谓真实性,就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修复必须建立在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以原始资源和确凿的文献为依据,不能有丝毫臆测,以保护和再现历史文化遗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所谓完整性,就是要把历史文化遗存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完整地保护其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所谓延续性,就是要把历史文化遗存的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的信息延续下去,特别是要延续原住民的生活形态。所谓可识别性,就是对生态环境特别是人文景观的任何修复,都要坚持老的就是老的、新的就是新的,使两者既相互协调又明显区分。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中,我们始终坚持“修旧如旧、似曾相识”理念,历史建筑保留传统风貌特色,新建建筑充分吸收杭州传统建筑、地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做到“神似”而非“形似”,坚决杜绝“假古董”。我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2007年底共55项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8项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居全省首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保护第一的理念。
(三)生态优先。在西湖、西溪湿地、运河综合保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积极保护方针,强调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努力在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三个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我们反复强调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在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坚持社会和经济效益无条件地服从于生态和环境效益。在西湖综合保护中,我们提出“淡妆建筑设施、浓抹花草树木”要求,强调要尽最大可能降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尽最大可能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中,我们又提出最小干预理念,强调严格控制建筑和建设规模,大力削减人类活动的强度,在生物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研究基础上,保护和修复地貌、水域的原生性,保护好柿基鱼塘、桑基鱼塘这些次生湿地的标志,加强湿地生态植物的培育,对现有植被进行必要修复,突出自然和野趣,充分体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恢复和重建西溪历史上的最佳生态,形成与国家湿地公园相匹配的生态环境。在“一纵三横”、“五纵六路”、“两口两线”道路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改善、危旧房改善、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等工程中,我们提出“清洁、亲水、清静、绿色、无视觉污染”的理念,强调要努力让杭州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花更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理念。
(四)文化为要。我们反复强调,“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文化的绿色”是民族精神的“基因”,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仅要在规划上注重文化导向,更要在建设中体现文化品位;不仅要注重整体文化氛围,更要注重历史的碎片、文明的碎片;不仅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更要注重发展先进文化。为此,在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三大综合保护工程中,我们始终把“突出文化”作为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力挖掘和弘扬西湖文化、西溪文化、运河文化;在实施市区道路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改善等道路工程整治改善工程中,我们不仅高度关注道路的交通功能、生态功能,更高度重视通过挖掘历史文化碎片和添置文化小品来增强道路的文化功能。在实施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弘扬杭州城市的“水文化”,彰显“倚河而居”、“江南水城”、“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在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滨江科技城建设中,我们高度重视弘扬“钱塘江文化”,充分体现“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文化为要的理念。
(五)系统综合。我们始终坚持把“城市有机更新”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来抓,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由点到面、由线到片,系统综合、有序推进。这几年我市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均使用“综合保护”、“综合整治”、“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这样的名称,体现了系统综合理念;从重建雷峰塔到对西湖实行全方位保护,从西湖综合保护到西溪湿地、运河综合保护,从道路综合整治到河道综合整治,从“城中村”改造到城郊结合部成片整治,体现了系统综合理念;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坚持整治、绿化、引水、造景“四位一体”,到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提出截污、驳坎、清淤、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到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提出“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目标,体现了系统综合理念;市区道路综合整治、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背街小巷改善等工程均涉及道路改造、建筑立面整治、城市家具配置、绿化和“亮化”、广告和店招店牌整治、架空线“上改下”、历史文化碎片发掘与整理等10多项内容,体现了系统综合理念;我们提出以“路(河)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管理,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更体现了系统综合理念。
(六)品质至上。对“城市有机更新”工程,无论大小,我们都反复强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四高”方针,强调“细节为王”、“细节决定成败”,强调精益求精、不留遗憾。我们明确要求,工程实施前,规划设计方案公开展示,广泛听取和采纳市民群众、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工程实施中,用料、施工、美化、视觉污染整治和植被恢复等都要严格遵守设计标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严格实施工程监理;工程建成开放前,要专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和原住民代表“挑毛病”,并及时整改到位,使每一个景点、每一处建筑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专家的检验、历史的检验,成为“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世纪精品、传世之作”,成为“今天的建筑、明天的文物”。我们还提出了“和而不同”、“杭而新”、“中而新”等理念,要求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等充分体现多元共生、多元融合、多元和谐,特别是新建筑要把新的建筑元素与老的建筑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我们高度重视独特性、差异性甚至唯一性,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中提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首先要打以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为特征的“自然景观牌”,这是西溪湿地最具独特性、差异性的景观特征;像中国湿地博物馆这样的新建筑,则要成为具有独特性、差异性甚至唯一性的标志性建筑。在实施“两口两线”及其扩大范围建设整治工程中,我们要求挖掘、整理和展示的历史文化碎片要防止与“一纵三横”、“五纵六路”道路综合整治工程的文化陈设相雷同。在实施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过程中,我们要求每条河道都要有独特性、差异性,防止“千河一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品质至上的理念。
(七)集约节约。在“城市有机更新”重大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强调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强调打造“廉洁工程”、“节约工程”,不浪费纳税人每分钱,努力在集约节约与打造精品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我们坚持“一调两宽两严”原则,强调向规划要土地、要资金,通过调整优化规划,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借地生财、借地发展。“一调”,就是调整优化规划;“两宽”,就是在不影响城市天际线和周边环境的前提下,放宽建筑容积率、放宽建筑高度;“两严”,就是严保绿化率、严控建筑密度。我们积极引入“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提出在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下沙副城、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白马湖区块的局部区域开展“紧凑型城市”试点。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做地、企业做房”,重大工程建设涉及的所有出让地块,均按规定程序实行“招拍挂”,努力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对各项重大建设工程,我们均实行严格的审计制,节约建设资金20%以上。我们要求钱江新城努力打造杭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把市民中心建成节能型建设的样板。我们还专门组织力量,对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进行绩效评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集约节约理念。
(八)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中,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路,充分体现“代际公平”。特别是在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中,我们提出城市是一个生命体的理念,强调城市也有自己的“生命信息”、“遗传密码”,必须在做好保护、管理、经营文章的同时,做好研究文章,收集城市的“生命信息”,破译城市的“遗传密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让城市不忘“回家的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杭州这座千年古城“再活一个五千年”。
三、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探索
迈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围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先后实施了20多项重大工程,由点到面、由线到片,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初步形成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走科学城市化道路的“杭州经验”。
(一)城市形态的有机更新。应对城市化挑战、治理现代“城市病”,根本出路在于更新城市形态。为此,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初作出了萧山、余杭撤市设区和编制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两项重大决策。2001年2月,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杭州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为推进杭州城市形态有机更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07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杭州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勾画了“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杭州城市新格局。我们依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钱江新城,打造“三副六组团”,启动地铁一期和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实施“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筹划建设“品质之江”、“城东新城”,推动杭州城市从“倚湖而兴”向沿江跨江发展、从“摊大饼”向“蒸小笼”、从“一主无副”向“一主三副六组团”、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过”、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塘江时代”转变,构筑“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空间布局。
(二)街道建筑的有机更新。近年来,我们围绕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把26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列入保护名录,完成了大井巷―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一期、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一期、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一期、梅家坞历史地段保护整治、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一期等工程,开展上城区元福巷历史地段、下城区武林路历史地段、江干区笕桥路历史地段和西湖区留下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试点,扎实推进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湖滨综合整治二期、清河坊二期和湖边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拱宸桥西历史街区保护等工程;围绕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公布了3批共192处历史建筑,将70多处历史建筑列入保护修缮计划,修复了玛瑙寺旧址等一批历史建筑,启动了枝头巷13号等10处重点保护修缮项目,保护修缮了60多处文保单位,启动了良渚大遗址公园综合保护工程,保护和利用好雷峰塔遗址、跨湖桥遗址、老虎洞窑址、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良渚古城遗址等文物考古遗址;围绕老街老巷保护更新,按照“洁化、绿化、亮化、序化”和“人性化、人文化”要求,连续5年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全面启动危旧房改善工程。
(三)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更新。2002年以来,我们先后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湖三园”建设等重大工程,走出了一条自然人文景观有机更新的新路子。围绕“保护西湖、申报世遗”目标,我们连续7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连续6次推出“新西湖”。围绕打造国家湿地公园,我们连续6年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占地面积10.64平方公里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于今年“十一”全面建成。同时,我们结合举办2006首届中国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实施湘湖保护与开发工程,建成“一湖三园”即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和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杭州东方文化园、杭州世界休闲风情园,成功举办了2006首届中国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
(四)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城市道路有机更新是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重点之一。2002年以来,我们按照打造“畅通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文脉工程”、“竞争力工程”五位一体要求,坚持以“道路有机更新”带动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自然和人文生态保护、“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利用、“四化”长效管理,先后实施了“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两口两线”及扩大范围道路建设整治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城市河道的有机更新。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溪(西溪等湿地),又临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五水共导”山水城市。围绕彰显“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近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两大工程,走出了一条以“河道有机更新”带整治、带保护、带改造、带建设、带开发、带管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子。我们连续7年实施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不断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六大功能”,先后两次推出“新运河”;按照“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自2007年起全面启动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绕城高速公路圈内长度1公里以上291条、873公里河道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
(六)城市产业的有机更新。围绕推进城市产业有机更新,我们提出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的战略思路,明确了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建设“一城、七中心”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以大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发展门类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重点,先后实施了四大省级开发区建设、老城区企业搬迁、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市场整合改造提升4大工程,推进“退二进三”、“优二兴三”,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服务业大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新,有力地推动了从“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杭州服务”的历史性跨越。
(七)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更新是城市有机更新的题中之义。围绕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我们大力推进管理目标、体制机制、管理设施、管理内涵、管理手段的更新,努力实现“民本、从严、依法、标化、长效、精细、品质”管理。管理目标不断提升,从打造“没有垃圾、没有痰渍、没有牛皮癣”的“清洁杭州”提升为打造“清洁、亲水、清静、绿色、无视觉污染”的“国内最清洁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城市管理网络,实现了“管养分离、管干分离,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城管经费从1999年的不足40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亿多元;城市设施不断改善,推进背街小巷改善、截污纳管、环卫设施升级改造、低洼积水治理、公交设施改造、城市照明和景观亮灯设施改善;管理内涵不断拓展,管理内容由“洁化、绿化”拓展为“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从单纯的平面保洁拓展到立面景观管理、城市公交供水供热供气等公用服务、防汛抗台抗雪城市应急处置、城市环境品质管理,城市管理覆盖率从2003年的23%提高到2007年的92%。管理规范不断完善,道路保洁从12小时提高到18小时,主要“窗口”和主要道路实行24小时保洁,垃圾滞留不超过15分钟。管理手段不断改进,完成“数字城管”一期项目工程,“数字城管”覆盖面积达192平方公里。
四、杭州下一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路举措
杭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已有了一个良好开端。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城市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出台举措,充分发挥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作用,组织高水平专业团队做好专题研究和策划,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走科学城市化之路,推动杭州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一)继续推进城市形态有机更新。重点抓好“城中村”改造、钱江新城建设、“三副六组团”建设特别是钱江世纪城建设、地铁一期、“建设秀美拱墅”三年行动计划、半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之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城东新城”建设等重大工程。
(二)继续推进街道建筑有机更新。加快推进考古遗址、历史街区、历史地段、文物建筑的有机更新,重点抓好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良渚大遗址公园综合保护、中山路和拱宸桥西历史街区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等重大工程。
(三)继续推进自然人文景观有机更新。重点是抓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湘湖保护与开发和南湖滞洪区保护与开发等工程。
(四)继续推进道路有机更新。重点抓好“二绕三纵五横”市区快速路网建设、市区道路综合整治、支小路改善和市区慢行交通系统和静态交通系统建设等工程。
(五)继续推进河道有机更新。重点推进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二期和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加快市区河道慢行系统和水上交通建设,力争2008年国庆节前第三次推出“新运河”,推出以运河为中心的3条水上旅游线路,力争2008年完成138条市区河道整治。
(六)继续推进产业有机更新。加快杭州高新开发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步伐,强力推进四大省级开发区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浙江大学科技辐射作用,建设紫金港校区(留祥路)创新创业一条街。加快企业搬迁和主城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省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继续实施市场整合改造提升、实施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工程,加强杭州“老字号”等商业遗产的保护。加快“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实施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增辟国际航线,推进区港联动,构建空港经济圈,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以产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促信息产业化,拉长信息产业链,加快发展信息与软件服务业,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和“中国网商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业,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平抑房价,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培育服务外包骨干企业,把杭州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噪声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