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职业倦怠 心理契约 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eal With and Avoid University Teachers' Job Burnout Proble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LIU Bin[1], CHENG Yue[1], ZHOU Wenjing[2]
LIU Bin
[1], CHENG Yue[1], ZHOU Wenjing[2]([1] College of Higher Vocational, Sichu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0;
[2]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Sichuan Aerospace Polytechnic, Chengdu, Sichuan 610100)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job burnout,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and accordingly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job burnout problem coping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expec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play a promote and guiding role.
Key words job burnou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university teachers
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内涵界定及现状分析
1.1 职业倦怠内涵界定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引发的身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1.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1.2.1 职业倦怠现状及其表现
据调查,有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90%左右的教师存在一定量的工作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身心健康方面会出现身心紧张和患躯体疾病等;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教师的精力开始衰竭、人际关系回避;另外,很多教师变得消极,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缺乏热情,个人成就感也随之下降。
1.2.2 职业倦怠的成因
首先,个人适应性脆弱原因。个体在面对相似甚至相同的工作要求时,不同的个体职业倦怠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教师具有个体的不同差异,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不同的主体时,某些影响因素正好会和“脆弱型”教师产生一定的“耦合”作用,在教师和学校之间如果产生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易导致双方接受性的不匹配,这又会引发和加深教师的职业倦怠。其次,社会压力性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与学生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教学改革以及其它多方面的因素也使教师的压力负担日益加大。第三,组织系统内根源。工作负荷、工资报酬、人际系统、组织公平性以及组织变革都会引发教师的内心冲突与失衡,进而导致工作倦怠。
1.2.3 职业倦怠的危害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类危害主要有:情绪耗竭导致教师失去自我动力,人格解体导致教师失去个人价值,低成就感导致教师失去奋斗目标。此类问题不断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质量。
2 心理契约理论及其适用性
2.1 心理契约的内涵界定
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间交换关系的一种权利义务的承诺、理解和感知。教师的心理契约指教师与学校间关于彼此相互间的责任的认识与感知。
2.2 心理契约理论的现实实用性
有意识地共建和管理心理契约是企业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该理论的现实适用于与意义在于:首先,心理契约适应了现代管理方式的变化,对于现代高校而言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它弥补了刚性管理与人治的不足,管理柔性化的心理契约对于疏通员工心理、防范工作风险、降低工作失误、提升工作绩效等方面,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心理契约反映了人才流动与需求的变化,(下转第58页)(上接第40页)对于高校教师管理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才流动的机制已经越来越频繁,这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单纯依靠正式的合同与契约,仍然难易揽住人心,心理契约却能真实地体味到彼此的感受和认知,从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留住优秀的人才,尤其是他们的心。再次,心理契约适应了员工需求与激励的需要,对于克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作用。心理契约是教师和学校之间纽带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如果能够体验到组织对他的信任和委托,感到组织给予的鼓励期望,那么他就会加倍努力,进一步兑现组织的期望。
3 基于心理契约策略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规避与应对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和谐的契约背景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将人放在管理的核心地位,将教师当作具有丰富情感与需求的主体,强调引导、激励与学校服务。在管理实践中,要使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科学化、人本化,重视人文关怀性,实施民主化与参与化管理,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3.2 优化激励机制激励,改革评价机制,夯实教师的情感契约
心理契约注重对人内心的期待和感受的关注,对教师的管理要要充分利用情感激励手段,学校在建立考评机制时,应按照“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突出贡献”的原则,以人的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引入现代绩效管理体制与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3.3 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沟通明确双方期望与需求
教师心理契约是以教师个体与学校之间的相互期望与认同为基础,学校管理者应该与教师做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到教师真实的心理感受,明确教师对学校所抱有的合理期望,同时也使教师了解到学校的发展需求以及相应的要求,从而达到双发需求的协调统一与默契,降低双方由于期望和需求不明了所引发的风险。
3.4 建立健全教师“职业体检”体系,提高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体检”是对教师职业心理的“把脉与诊断”,高校应通过工作反思、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职业体检,要培养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对教育岗位的价值认知与认同,从而保持良好的工作积极性与心理氛围,进而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蔓延。
参考文献
[1] 李原,郭德俊.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83-90.
[2] [英]波特·马金,凯瑞·库帕,查尔斯·考克斯.组织和心理契约对工作人员的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
[3] 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317-320.
[4] 张燕,马剑虹.工作倦怠理论模型和相应的干预措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338-342.
篇2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化学新教材中,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化学史教学中,在高中碳酸钠的教学时可以介绍侯德榜的先进事迹,从而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二、化学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如,我们食用加碘盐的益处,光导纤维材料和塑料的广泛用途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化学学科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化学的发展史,人类的进步史也是化学发展的硕果;利用化学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学以致用;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过程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化学知识内容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大的作用,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更大成功。这样既能培养团队精神又能培养协作意识。
四、通过有关环境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今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大气污染、海河污染、温室效应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如,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化学火锅的问题。又如,我们武威市是农业为主的地区,特别是冬天大棚蔬菜种植中,农民盲目地使用农药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们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的有效措施。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可以少伐多少树木;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结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它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我们化学中的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有机物的燃烧,特别是家庭中使用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易爆物质比较多,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也要认识到使用的不正确会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伤害。结合家庭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合理选择膳食结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以及树立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意识。
篇3
1.水利工程对人类与自然所带来的帮助
水利工程对人类与自然所带来的帮助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自古以来,人们就为了实现水利工程的帮助作用而大力开发其设施建设技术。一般来说,在当今正常工作的水利工程中,带来的帮助作用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水利工程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建设带来正面影响。在水利工程项目周边,受到其影响,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工业生产、生活供电等行业都会取得更加飞速的发展。并且,当今的水利工程还继承了传统水利工程所具有的作用,对农业灌溉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当今的水利工程具有一定的环保作用,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有着一定的正面影响。特别是当今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为发电,解决了我国许多地方能源紧缺的问题。并且电力资源是一种对环境无污染的资源,相比于煤炭、石油等能源,电力几乎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让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在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的前提下,酸雨、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也会得到更好的改善。另外,通过水利工程的作用,还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土,对避免水土流失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2.水利工程对人类与自然所带来的危害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只关注到水利工程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帮助,却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危害,直至危害集中爆发时才突然醒悟。为了更好地建设水利工程,必须要对其帮助作用以及危害作用都有深刻的理解。首先,从民生角度来说,建设水利工程可能会导致许多人失去家园,让更多人的生活不稳定,在水利工程建设占用了农民的耕地之后,有大量的农民处于失业状态;其次,从安全角度来说,如果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当出现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会引起水坝的崩塌。另外,如果水利工程是建立在泥沙量较大的河流上,那么在水库中还有可能出现泥沙淤积的现象,影响其正常安全工作;最后,在一些地区,修建水利工程后可能会引起当地小环境的气候改变,在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的同时,还有可能会在当地水源中产生一些细菌,从而引发疫病。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的水利工程建设
通过对当今水利工程的影响表现分析可以发现,建设水利工程不仅能够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好处,也隐藏着诸多容易被忽视的危害。在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是放大水利工程的正面影响,尽量消除其潜在的隐患。特别是当今我国经济建设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更需要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现实问题,保证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过去的数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自上的。而在当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环境放在首位,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同样如此,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水文条件,从防洪、发电、灌溉、运输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
2.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有统一标准
随着我国建设脚步的加快,许多地方都修建起了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而目前有许多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却并没有达到其运行需求,在出现一些突况时,质量问题就会爆发出来。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水利工程的工作,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水利工程建设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更加规范化。
3.合理进行水利工程维护与环境治理
水利工程在建成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泥沙的影响,出现泥沙的淤积,也可能会受到外界作用的影响,出现堤坝的不稳。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产生,需要对水利工程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对于存在着隐患的区域进行及时的维修。另外,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破坏了周围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适当的治理,在恢复了生态的同时,也能为水利工程加上一层更加稳定的环境保护机制。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九年级科学 复习课 有效性
复习课的内容往往因缺乏新鲜感而提不起学生兴趣,常常是学生不想听,老师也讲得很乏味,效果当然可想而知,起不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更不用说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技能了。如何才能像新授课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复习课,在复习课上学有所获,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综合的能力,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想办法改善科学复习课的“味道”,为复习课增加各种调味剂,以提高科学复习课的趣味,实现复习课的小康。
一、以游戏、竞赛为“油”――激发兴趣
新课与复习课进行比较,前者重点是理解这一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这一知识,而后者是把学生平时学习的散装的、相对孤立的知识特别是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由于初中的学生对于游戏、竞赛有极高的兴趣, 所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加入竞赛的方式,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课堂生机焕发。.
案例一:在复氧化碳时, 我将学生分成6个组, 教师给学生若干仪器让他们组装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6 个组比赛, 看哪个小组组装得快, 而且组装的装置不允许重复。 通过这种接力的方式看哪个组的同学组装的方法最多, 仪器装配得最准确。最后教师给予点评, 并用鼓励性的语言作出总结。
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便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容易突破学生学习的瓶颈,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二、以生活为“盐”――增加味道
在科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科学的应用价值。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用生活内容充实复习课, 增加了复习课的“味道”。所以我们应该通过生活中的物品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重要的是能将科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案例二:在一堂复习课中,我特意展示了一把电工老虎钳,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讨论,从中可提出什么科学问题 ,涉及什么科学知识。老师放手让学生来提问、解答,教师在课堂中归纳小结。一把小小的钳子学生综合了压力、压强、杠杆、摩擦力的知识,全班学生兴趣高涨,思维积极。
实践证明: 在复习教学活动中, 增加生活中的元素, 学生学到的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学生不感兴趣,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只是迫于成绩的压力才去学习,学得被动、学得痛苦。而复习题若能适当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科技发展前沿,让学生学以致用,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实验为“酱”――强化重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教师在科学的复习教学时应抓住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
我们知道,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科学实验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科学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的中考也加大了对实验考查的力度, 由此我们需要重视实验的复习。 但是实验的复习并不是实验的再现,我们应该对实验再加工, 让学生在实验中拓展思维。
案例三:例如,在复习“气体的制取”时,
师: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生: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师:很好! 那你能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进行说明吗?
生: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药品是块状的石灰石和稀盐酸,所以选择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的装置。
师:设计如图一装置。
生: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难于把握,并且不能制备较多气体。
师;请同学们动手改进装置。
生:改进结果如图二。
师:为了能控制液体滴入的速度,我们还可以将加液仪器变换为分液漏斗。
生:还可以用注射器替代分液漏斗。
师:很好。大家开动脑筋,能否想办法解决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生:反应发生:固体与液体接触;反应停止:固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师:你能利用提供的仪器制作成能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的装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并交流分享。结果如图三。
图一 图二图三
到了复习阶段,特别是中考前的总复习时,学生几乎被淹没在一片“听、练、考”中。要么是机械重复所学知识,要么就是题山题海的训练,课堂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多为迫于升学的压力而学习,一个演示实验几乎成了一种奢望。我们若能在课堂中创设实验无疑就是一支兴奋剂,它将给课堂注入的不仅仅是那点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活力和生命。
四、以典型例题为“醋”――激活思维
随便翻开一本教学参考书,成千上万个习题便展现在面前。教师要想把它们都传授给学生,可以说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缺陷的知识点、常犯错误的习题,并思考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在哪里,在复习课上,针对此类问题,多设计一些复习题,增加习题的趣味性,多题归一。必要时,反复强化,使之突破学生的薄弱环节,使困难迎刃而解。
案例四:为了促使学生掌握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铝球质量为57g,体积为30cm3,则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为什么?此题有三种解法:可以比较密度;可以比较体积;可以比较质量。而这三种解法恰好分别练习了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稍微注意,还可以发现:这三种解法无非是基本公式及变形公式罢了。此题的三种解法,体现了“以一当十”的原则,所以是一道典型题,促使学生既练习了基本公式,又练习了变形公式,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提高能力不等于难题叠加,练习不在多, 关键在于是否典型、是否突出“活”。 目的就是为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
五、以提炼方法为“茶”――系统梳理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复习课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比较繁琐的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应介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提高记忆的目标性、计划性、调节性等。对于一些前后讲授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案例五:对物理概念的复习。概念本身的由来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比值问题,可迁移到密度、压强、速度(从概念引入的背景、引入的过程到正确理解概念、定义式、单位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科学概念的共同点,最终达成共识,若再遇到新的科学问题时,学生就会主动地运用,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一章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的梳理,织成知识网络,优化记忆,加深理解。
案例六:学了“空气与生命”这一专题后,教师可以以CO2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方法有哪些,引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和温室效应现象,进一步分析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利与弊,以这一条为主线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思维全过程,即授人以“渔”,并将其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进一步转化和整理。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确保营养沉淀,促进复习效果升华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优化设计综合复习方案,创设多味课堂教学;学生怎样把这些营养丰富的知识吸收过来,使自己的复习达到小康,我认为常规且重要的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试卷讲评有效性
1.课前准备阶段
要求提前将答题卷发给学生,但不要给答案,要求学生初步订正错题,剖析错误原因,把那些会做而做错的题自我订正,要求独立完成。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失分的原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漏洞。数据统计及归类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有针对性地确定讲评重点,确定讲评要达到的目的。
2.课堂讲评阶段
(1)寻找致错原因
试卷中的错误,直接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缺陷,讲评时展示学生个体的答题情况,组织学生讨论,积极寻找错误的原因,修正答案,规范学生答题。
(2)分享优秀解法
错误解法的题目要讲,而且要重点讲,做对的题目,有时也要讲。要评其中的优秀解法。常规性的正确解法,有基本的思路,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而那些简捷明了、构思巧妙的优秀解法,更应该给予赞扬。这样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精析创新题型
中考中学生面对的大部分是新颖的社会热点问题,而学生对这部分题目总感到不适应,错误率明显偏高。新题的新颖之处需要点拨,减少学生对考试的陌生感。要提高讲评新题的质量,努力做到:(1)摸清试题的新颖之处:新知识、新情景、新构思、新题型。(2)把握其中的解题步骤,预感可能出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
3.课后巩固阶段
试卷讲评课应当抓住知识归纳后学生拥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教学的深度,帮助学生了解题型、知识点分布,对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小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正确有效使用“错题集”
1.建立一本有特色的“错题集”
首先,得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有一定厚度的本子。因为这本本子要使用的时间很长。其次要求学生对错题集进行分类。第三步,什么样的题应该集下来?错题整理应该有的放矢,应对那些规律方法性比较强,又易出错的知识点和容易思维阻塞的知识点等进行整理。每周的错题数量也不可以太多,一般在10题左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错题集发挥最大的效用。最后一步,就是错题集错题摘录的格式。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摘录的格式及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从意义构建到能力的生成。
一般要求学生采用以下的格式进行:
(1)错题抄写(可剪辑)。(2)错解标注(可剪辑)。(3)列出知识点(明确错题的考点)。(4)错因分析:如:“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理解错误”“审题马虎”等。用红笔标注,找出知识的盲点。(5)题目正解:应该怎样做?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及依据原理。(6)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2.“错题集”的使用方法
(1)学生的使用方法:我们的原则是要让“错题集”变薄。“错题集”建立以后,要定期翻看。在第二轮、第三轮甚至更多翻看过程汇总可以不假思索地分析整个题目的解题过程,那么可以将该题用叉叉划掉。同时也要多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整理归类,进行思维重组,不断的筛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错题集”就经历了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
(2)教师的使用方法: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的“错题集”。教师首先在平时应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定期的收集学生的“错题集”,了解学生问题的共性。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能够有针对性地复习讲解。
总之, 要改变传统枯燥的灌输式的科学复习课模式,就必须学会为科学复习课增加“油盐酱醋茶”等各种调味剂,使复习课充满活力。教师的设计营养丰富,同时,学生若能积极配合,自己的智能一定能在复习中得以发展,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小康,实现科学复习的高效性,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等. 有效教学.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近年来,各媒体报道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越来越多,例如三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清华女学生朱令铊中毒事件,空气污染(pm2.5),毒豆芽事件,廋肉精事件等,这对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与一部分唯利是图,心理变态的人有关。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1通过调查与研究、探究实验及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化学的美妙与神奇。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定会转化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通过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课后开放性习题,使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化学对环境、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以化学基础知识为依托,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化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很多。例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通过品红扩散实验,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以及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确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粒子又是不断运动的,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和物质观;在学氧化碳的用途时,既要让学生知道它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应该认识到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是对立统一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废水,改良土壤,化害为益中渗透的事物的两面性……这些哲学中的基本观点在化学中无处不在。
3、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科学探究中首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例如在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中,对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探究活动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还是相等?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其次在实验探究中使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学会分享与合作。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交流与合作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再次学生在实验中要敢于质疑,对观察到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石块,煤块、木棒、纸张、蜡烛等设计并完成实验,进而得出结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4、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近几年,“环境污染”、“白色垃圾”、“酸雨”、“苏丹红、三聚氰胺”、“防腐剂致癌”、“食品添加剂”、“地沟油”、“核辐射”等,这些敏感的字词不断刺激着人们脆弱的神经,社会各界对化学的负面宣传源源不断,正面宣传少之又少,导致全社会对化学缺少客观评价。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放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辨别是非,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就日本核泄漏事件让学生思考吃食盐可以防止核辐射吗?也可让学生辩论建核电站的利与弊,通过辩论让学生形成“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哲理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给社会带来积极贡献的同时,也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人民生活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逐渐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5、关注环保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化学在推动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化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例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学习水、燃料、金属这几单元时,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体会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树立环境意识,节约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关注社会,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教材中,常以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等知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材料。
例如:在讲《原子的结构》时,可以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的卓越贡献;在讲《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可补充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对蛋白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的过程中可介绍我国制碱工业奠基人——侯德榜先生的事迹,了解侯先生为我国的民族制碱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创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此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建立评价机制,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良好的评价应该关注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建立学习档案或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通过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学生通过定期整理学习档案,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身的优势和缺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活动表现评价,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调查水污染和治理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地调查,网络收集信息,了解水污染情况,污染原因,防治措施,调查后整理分析,编写调查报告等,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中了解他们对水污染这块知识的认识,了解他们小组合作情况,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从而给学生在综合素质上一个客观的评定,激励学生进步与发展。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了激励。只有让评价过程本身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一种方式和促进力量,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教材中能够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素材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考虑在内,在教学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航空运输的优点及缺点
- 下一篇:资源回收方案
精品范文
10温室气体排放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