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

篇1

 

关键词: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1)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一处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产量。

(2)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3)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虫害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4)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杂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灌水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的尿素水溶液2~3次。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

(3)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 050mL/hm2,对水600~750kg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g/hm2对水450kg,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1)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2)倒春寒造成。一般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一股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3)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造成。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大大降低。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的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不同类型地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只有做到适期播种,才肥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5)搞好叶面喷肥。如小麦发生晚霜冻害后,要立即追肥、浇水、喷洒植物生物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可使小麦直接吸收利用,增强叶面活性,延长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缓解冻害程度。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1)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2)整地质量差,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3)病害。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4)暴风雨。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

(5)群体过大。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一般选用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特别是一些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使根深蒂固,才能有效防倒。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kg/hm2,基本苗180~225万根/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以90~105kg/hm2,基本苗150~180万根/hm2。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而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孕育着倒伏的危机。

(4)防治纹枯病。小麦如果在苗期出现纹枯病,从3月中旬开始,凡病株率达30%的田块,应及时用药防治,选用的药剂主要有1%井冈霉素水剂7 500mL/hm2,或20%的粉锈宁乳油750mL/hm2,喷洒部位主要有小麦茎基部;也可用50%多菌灵750g/hm2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剂加水525~600kg喷洒,具有同样防治效果。

篇2

一、“知现象”——引导学生了解

面临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

“空气”提供了较丰富素材,课文用四幅图片,“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厂排放的废弃”、“洁净的空气”、“汽车尾气的处理”,以直观、对比的形式,展示了大气污染的情况、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2.水体污染

“自然界中的水”出现了两次对比:①水“无色透明”水“浑浊污垢”;②水“分布很广”水“资源短缺”.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明教材重视环境、资源等问题.

3.温室效应

“奇妙的二氧化碳”和“化石燃料的利用”都提到了温室效应,并解释了温室效应的成因.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4.酸雨

“化学与环境”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酸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酸雨的根源.

5.白色污染

“化学与材料”中重点讲述了塑料的使用、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大量使用塑料造成的后果——白色污染.

二、“明危害”——帮助学生明确

污染的危害

各种污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信息,一是课本,二是网络.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危害感同身受,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三、 “找方法”——协助学生找寻

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找寻防治各种污染的措施和方法时,我有意地引导学生从“国家号召做的”、“当地政府做的”、“自己应该做的”三方面考虑,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国家整体的解决思路,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自己也可以为整个人类作贡献”,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大气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废气处理达标后排放;植树造林;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当地措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定期植树造林.“自己应做”:不燃放烟花爆竹;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优先选购节能电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室内室外养花种草;不吸烟;等等.

又如,水体污染的解决措施中,学生找到的解决措施有:“国家要求”:工业上,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生活中,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当地措施”:大力度监督工业的废水排放达标情况;建立集中处理垃圾厂.“自己应做”:使用不含磷的洗涤剂;洗菜的水浇花;做实验时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等等.

四、“强意识”——增强学生的环

保意识

1.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更要学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与化学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这样才能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机地融会贯穿在化学知识的讲授中,充分认识到化学教材蕴涵的法制教育点,适时适度地渗透法律意识,将教书(传授化学知识)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应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配合环境教育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如测定大气的降尘、测定雨水的pH、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净化水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篇3

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3、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大增。

4、CO2污染。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1、无机物污染。在讲过滤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络合物,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性物质,导致人生理活动障碍。

2、有机物污染。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助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

预防措施:石油厂废水要经处理回收酚。

3、有机氯农药污染。在讲CL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已己烷时,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体内。例如:DDV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篇4

【关键词】环境污染;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各种活动日益频繁,随之而出现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因此环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与破坏,作为化学教师,首先应该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将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在研究教材时的一些思考和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共同探讨一下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我校的化学课程是各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三个教学模块。其实在每一个模块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适当地渗透环保教育。

一、环保教育在实验教学中渗透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化学实验特别是制备有毒气体,做一些有毒性气体放出的实验等会直接影响师生健康。例如在制取溴苯实验的过程中会逸出有臭味的溴蒸气,它既会污染教室环境又会严重地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该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并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二、环保教育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渗透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参观制药厂,首先让学生知道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制药废水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处理该类废水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个难题。制药工业废水包括抗生素生产废水、合成药物生产废水、中成药生产废水、各类制剂生产过程的洗涤水和冲洗废水四大类。其特点是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毒性大、色度深和含盐量高特别是生化性很差且间歇排放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其次向学生介绍制药废水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化学处理、生化处理、多种方法的组合处理等通过现场对比让学生了解各种处理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最后向学生介绍制药废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推进制药业清洁生产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以及中间产物和副产品的综合回收率通过改革工艺使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减少或消除。某些制药生产由于工艺的特殊性其废水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物质对这类制药废水的治理应首先加强物料回收和综合利用。如浙江义乌华义制药有限公司针对其医药中间体废水中含量高达5%-10%的铵盐采用固定刮板薄膜蒸发、浓缩、结晶回收质量分数为30%左右的(NH4)2SO4、NH4NO3作肥料或回用具有明显经济效益某高科技制药企业用吹脱法处理甲醛含量极高的生产废水甲醛气体经回收后可配成福尔马林试剂亦可作为锅炉热源进行焚烧使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并且4%-5%年内可将该处理站的投资费用收回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但一般来说制药废水成分复杂不易回收且回收流程复杂成本较高。因此先进高效的制药废水综合治理技术是彻底解决污水问题的关键。教师通过现场参观和师介绍可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因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环保教育在教材编写中渗透

在化学教材中能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化学教师平时应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渗透到教材中,使化学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地紧密联系实际。

如学习了“烃、石油、煤”的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次让学生了解气体的形成,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再次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温室气体”会阻碍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据有关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最后向学生介绍消除措施,最简单、最实用的措施是大力种植绿色植物,植树造林还地球山青水秀的本来面目,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再就是控制污染源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开辟新能源。

篇5

一、结合教材,渗透环保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性以及现实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进行环保教育,可以促进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提高。化学学科与环境污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所有的环境污染物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化学老师教学时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近年以来,环境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并且融合到初中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也被编写进教材之中。

初中化学教材从《绪言》到最后一个课题《有机合成材料》自始至终贯穿着环境教育。初中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介绍了化学科学的成果,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化学工业也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学习开始就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接着第一单元,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节约化学药品和处理化学药品的环保措施。第二单元让学生懂得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污染的方法。第三单元让学生知道水体的污染及防治,养成爱护水资源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第十二单元最后一个课题,使学生知道合成材料的优势和使用合成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白色污染,并激励学生努力探索新型材料,从而激发学生持续的环保意识。因此,可以说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境知识的内容时,如:氧气、二氧化碳、水资源、酸雨、能源问题、酸碱盐、农药和化肥、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此外,我们还需讲明污染源的产生和危害性,让学生明白其中原因,使得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危害的原因及自己能制作简易的防治措施。

如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介绍"酸雨"。原因是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消除措施:①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又如学习了"烃、石油、煤"的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形成原因是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又如学习了"氧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因其有特殊的气味而得名。臭氧在大气中非常稀薄,但它对地球表面生物体的保护却是很重要的,因为臭氧可吸收紫外线。如果臭氧层大量损耗,使紫外线明显增强,人们受到较强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白内障。"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是氟里昂,它在大气中把臭氧催化成氧气,使之失去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氟里昂广泛存在于空调、冰箱等使用的制冷剂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做一名爱护臭氧层的家庭小主人,使用无氟冰箱。

二、拓展课堂,开展环保

环境教育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可以更好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针对环境教育开展的课外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篇6

关键词:水稻螟虫;发生状况;防治

常德市是我国的主要水稻产区之一,也是水稻螟虫发生与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常德市受到水稻螟虫发生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常德市已经发生了多次较为严重的螟虫灾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以二代螟虫的危害为主,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由于农药的施用,使螟虫的发生明显的降低,未出现明显的螟虫灾害。到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螟虫对农药的抗药性逐渐增强,二化螟、三化螟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从1996年以后,螟虫灾害连续几年爆发,对常德市的水稻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目前,螟虫已经成为了影响水稻生产的头号害虫。如何有效的进行螟虫防治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农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 水稻螟虫发生的原因

1.1 水稻种植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常德市的水稻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品种混栽的情况,导致水稻的成熟使其不一样,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单季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稻区中通常会混合种植甘蔗、玉米等作物。这为水稻螟虫创造能更好的生存条件,是螟虫能够长时间获得丰富的营养,使水稻螟虫的数量不断增加,最后导致虫灾的爆发。不同的水稻品种也会对水稻螟虫的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1.2 气候条件的变化

由于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我国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近年来,常德市的气温也不断升高,春季气温普遍偏高,冬季温度也比以往更高,同时冬季还出现干旱、少雨的情况,这给螟虫越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螟虫的存活率大大提高,这导致来年螟虫灾害更为严重。气候变暖不仅为螟虫越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还是螟虫危害的范围不断扩大。

1.3 螟虫防治措施不足

目前,常德市的大多数水稻种植地区由于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的流失,水稻种植基本上由一些老年人和妇女及少年来完成,每年的水稻在进行收割之后未及时对稻田进行翻耕,稻桩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这对螟虫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 螟虫对传统农药的抗药性增强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常德市长期使用25%的杀虫脒,该药剂对螟虫卵的杀灭效果非常强,有效的抑制了该段时期螟虫灾害的发生,当时由于该药剂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质,在1985年停止使用。之后,常德市又开始使用18%杀虫双防治螟虫灾害,在1983年时,杀虫双的防治效率达到了90%以上,到上世纪末,经过10多年的使用,杀虫双的防治效率降低到了10%左右,长期单一的使用杀虫双,已经使螟虫对杀虫双产生较高的抗性,降低了其防治效果。因此,常德市禁止单一使用杀虫双进行螟虫防治。

1.5 螟虫发生期变化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常德市的三代螟虫成为了主要的水稻螟虫灾害,第三代螟虫的发生期与二代螟虫发生期明显不同,三代螟虫的发生期更长,并且会出现多个危害严重的峰次。三代螟虫的发生峰次没有固定的规律,这位防治措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通常情况下,农民在进行螟虫防治时,会忽略其中的某一次峰次或者多次峰次,这就会使错还得不到及时的防治,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常德市水稻螟虫防治对策

针对常德市水稻螟虫的发生情况,在进行防治时,要结合该地区的水稻栽培特点及螟虫灾害发生的实际能够,制定综合的防治对策。

2.1 加强预测预报

各级相关部门应当做好水稻螟虫发生期状况的预测预报,结合常德市螟虫发生的特点、危害程度、卵盛孵期的长短等,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并将预测情况通知农民,同时要将防治措施及用药情况及时的告诉农民,并指导农民进行防治工作。

2.2 调整水稻栽培措施

结合常德市的实际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几个水稻主要种植品种及一至两种种植技术,统一全市的水稻品种并进行统一栽培,使全市的水稻基本能够统一生长。进行水稻种植时,要避免将几个品种的水稻混合种植在一起,要定期清理稻田中的杂草,切断水稻螟虫的食物链,使其生存条件恶化。

2.3 加强稻田的管理

进行水稻栽培时,要施足基肥,使水稻能够快速生长,减少受害期限,还能够时水稻生命力薄弱器与螟虫的孵化期错开。

2.4 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

在对水稻施用农药时,应停止使用螟虫已经产生较高抗性的农药,如杀虫双、三唑磷等。

3 总结

常德市属于水稻螟虫灾害最严重的区域,要从各方面加强螟虫灾害的防治,加强螟虫发生的预测预报工作,提高农民的虫害防治意识,同时还要提高对稻田的科学管理并合理的施用农药。只有从多个方面做好虫害的防治措施,才能保证螟虫灾害的防治效果,提高水稻的产量,推动常德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篇7

关键词:电脑 多媒体 化学教学 运用 兴趣 情感 效率 弊端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行和逐步深入,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不再已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而是“传统+现代”的多形式的教学模式。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已悄然进入化学课堂。多媒体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灵活的优势,参与到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根据平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点滴经验积累,谈谈我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的体会:

一、添设情景,制造氛围,引起兴趣 ,活跃课堂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兴趣。新课开始,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鲜明形象的画面,真实生动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中去,所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状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教学“温室效应”时,不是直接、枯燥无味的讲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防治措施,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插入图片、声音、视频等,将形象生动的图片:茂密的森林、生机勃勃的地球、土地沙漠化、森林被销毁,婉转动听的声音:地球之声,学生身临其境的视频,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后果,渲染气氛,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刺激”调动每一根神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又如在教学《单质碳的性质》时,采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 音乐 ,弹出一幅郑板桥的古字画,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字画为什么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解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使授课形式变“单一”化为“多样化”。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力,有些内容由于受限制无法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致使教师教得勉强,学生学得也模糊,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手段设计和表现课堂,就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进而增加课堂容量。特别是在复习课上,将头绪多、容量大的化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有机地排列整合相关的知识,能够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大容量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用多媒体技术编写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应用题等,学生每做完一题,计算机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如果正确自动进入下一题,如果错误,学生可进入帮助栏了解解题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化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多媒体教学使训练密度较大,教学效果明显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 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 参考 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巩固重难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四、多媒体更好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篇8

[关键词] 林区 病虫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09-01

地球上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有多物种共同营造的生态循环,其中森林可以说是地球的肺部,它起到调节生态、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以及吸收有害气体、防止温室效应的作用,对于人类和地球生物生存质量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森林能够为社会的建设提供优质的木材资源,林木的健康与否决定了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环境的质量问题。然而,自然中冰冻、火灾、地震、火山运动都对林木的生存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但是这些确是在局部发生的,而林木的病虫灾害的发生,不但对林木的生存产生极大的威胁,而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普遍性。如不能对深林的病虫害采取正确的防止措施,其破坏力要远远超过自然灾害对林木生存和林木质量的危害。林木的生存遭受迫害就意味着对地球生态循环的破坏,对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阻碍。

一、林木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会增强森林害虫的繁殖能力和生长能力,森林中的病毒、细菌和寄生性种子类植物急剧增加,这就扩大了害虫的繁殖能力,致使害虫的传播速度加大。

2.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许多林业被耕地所占用,随着耕地与林业的交接带的增加,新的病虫害种类也逐渐增多。耕地面积的增加,也导致了森林被害虫侵犯的面积随之扩大。

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

我们主要依靠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在以前这种方式效果很明显。但是长时间之后病虫会存在抗性,致使化学农药对防治病虫害无用处。农药残留还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不过如今,森林病虫害能利用有意生物来彻底治理了。依靠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还能节约能源,而且不会对林木的生长环境造成影响,还能够长久的发挥防治作用,这是今后防治林木病虫害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

2.化学防治

在林区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时,或者是要对虫源基地进行消灭时,常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在我国,采用化学防治方法的林业面积占到了整个防治面积总量的 70%。现在使用的农药都是低残留的高效农药,适当的使用农药来防治林业病虫害,可以实现比较好的效果。

3.物理防治

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安置高压灭虫灯或者是黑光灯来捕杀成虫。可使用热处理、超声波等方式对林木插条或者是林木种子进行处理,能很好的消灭虫害和病原物。

三、林木病虫害预防的主要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木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林木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

2.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发展的动态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的。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形成群测群防。

3.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触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4.完善机制,提高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

一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省级补助为辅”的投入机制,加强森防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配备均衡供药和高射程喷药机械、测报和检疫设备仪器、专用交通工具、救灾专用通讯设备等,切实保障木病虫害防治的需要;二是完善森防法规制度。

综上所述,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这项工作必须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要加强产地检验以及疫木管理工作,还要做好记录相关检疫数据工作,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源头监管力度,阻断病虫害传播的途径。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充分依靠动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结合使用最新的防治技术,以相关政策为指导,将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同时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曲京艳. 林木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J]. 民营科技,2014,02:236.

篇9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危害性 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的污染物分为颗粒状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颗粒状污染物包括粉尘、烟、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气态污染物主要有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硫化合物、含碳氧化合物、氨化合物以及卤素化合物等,其来源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尘土、森林火灾、生活燃煤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1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1 臭氧层的破坏

在距离地面20~30km的平流层中有一个臭氧层,其能够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遭伤害。由于工业的生产中释放出了大量的氯氟烃气体破坏了臭氧层,使得臭氧层吸收和遮挡紫外线的功能减弱,大量的紫外线经过大气层直射到地面,对地面的生物形成巨大的杀伤力,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害。

1.2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表释放出的长波辐射,不能向外扩大热度,导致表面温度升高,产生了“温室效应”。地表温度升高导致全球变乱,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增多,南极和北极以及部分雪山融化。大气混浊度的增加,太阳光的辐射减弱,地球长波辐射受到影响,灾害性和异常性天气将更加频繁。

1.3 造成酸雨

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环保措施的不当,致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和氮氧化物气体增多,这些气体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相遇容易形成酸雨,其酸性通过pH值的测量一般在4左右,甚至达到3。酸雨成为严重的污染灾害,严重者致使植物生长受阻,林木枝叶枯萎,建筑物腐蚀锈损,土壤成分受到破坏,造成土壤贫瘠,使农林作物减产甚至死亡,饮用酸化物造成的饮用水,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影响人类健康。

2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2.1 悬浮颗粒物

悬浮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小于100μm的颗粒物,其中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当粒径小于5μm的悬浮颗粒物进入人体的呼吸道系统时会对肺部造成影响,致使肺泡损伤,产生炎症。直径小的悬浮颗粒物可以进入到皮肤和眼睛的细孔之内,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等。

2.2 氮氧化物

大气中的NOx主要来自煤气燃烧的废气以及汽车的尾气。NOx对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对肺的损害比较明显,进入呼吸道深部,会引起支气管哮喘。NO对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比较明显。NOx在紫外线光化学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刺激眼、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胸痛、肺水肿等。

2.3 二氧化硫

SO2易溶于水,易被上呼吸道粘液吸附引起炎症。当SO2与空气中的Fe2O3氧化生成硫酸雾,它的刺激作用比SO2高出10倍。SO2还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2.4 一氧化碳

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可在大气中停留很少时间。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使血液输送氧的机能大大降低。因此,当空气中的CO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3 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3.1 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等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调整产业结构,对已有污染重、资源浪费、治理无望的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工业生产区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

3.2 改进燃料结构,合理利用能源

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在燃煤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SO2,NOx,CO以及悬浮颗粒等大气污染物。要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首先要推广工业型煤及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并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有效控制烟尘和SO2的排放量。

3.3 集中供热,节能减排

居民居住区分散在家家户户的生活炉灶数量极多,烟气污染比较严重。设立规模较大的热电厂和供热站,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是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防治大气污染的另一重要途径。以中压、中型锅炉取代大量、分散的低热效率的锅炉,提高锅炉效率,节约燃料。另外,采取高烟囱集中排放,有利于烟气的扩散和稀释,从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4 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机动车燃料完全燃烧后排出的气体含有CO2、CXHY,NOx,SO2等有害污染物。机动车排放的废气污染面广,是城市大气污染的又一重要源头。要减少这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是要改变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鼓励发展清洁燃料车。同时,加强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控制力度,对机动车实行监督检测,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控制交通污染。

3.5 采用高效除尘设备

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主要是由于煤等固体燃料因燃烧产生的。 要去除这种污染物,可用干法、湿法、过滤及静电法。干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湿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泡沫除尘器、喷雾塔等;过滤法去除常用的设备有颗粒层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静电法去除的常用设备有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一般情况下,较大颗粒宜于采用干法去除,而细小颗粒则以采用过滤法和静电法去除。

3.6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茂密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使空气得到净化。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从而减轻污染危害,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4 结语

总之,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我们必须完善大气监测系统,提高监控水平,建立有效的大气环境管理运行机制,把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杨齐星.探讨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56-57.

[2]高瑞华.关注大气污染防治中淘汰和压减产能问题[J].前进论坛,2014(1):88-89.

篇10

【关键词】 R290 物性 环境影响 安全性 光雾反应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越发重视,传统制冷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陷越发明显,替代制冷剂的探究已经成为制冷空调行业的一个焦点问题。近年来常用的制冷剂为混合工质R407C和R410A。这些制冷剂的ODP均为0,R410A的GWP也很低,但它们都存在些问题,R410A的工作压力约为R22的1.6倍,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压,需要将之前R22空调的系统及设备重新改造;R407C是混合非共沸制冷剂,GWP比较高,容易发生温度滑移,如果发生泄漏,系统的换热性能将会发生明显的改变,管内剩余的制冷剂不能循环使用,必须排出重新灌注,降低了效率。因此,寻找在制冷特性上与之相似,但ODP=0、没有毒性、来源广泛、经济实惠的替代工质是近20年来制冷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1 R290的物性研究

在低温段,R290的饱和蒸汽压曲线与R22基本重合,在中高温段,曲线拉开距离,这样的特点保证在不影响压缩机进气阀的同时,降低了压缩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由于两种制冷剂的饱和压力线接近,在替代R22时,不需要对制冷系统做过多的改动;R290分子量比R22小得多,粘度也比R22小,使制冷系统的回路阻力损失减小,可降低能耗;R290在0℃的汽化潜热为376.33kJ/kg,比R22大一倍左右,这说明在相同制冷量下,采用R290可减少工质的循环量;R290和R22均为饱和液态的时候,R290的密度要比R22小得多,在相同的体积流量时,R290的质量流量要小,虽然制冷量减小,但这并不表明工质的效果差,因为制冷性能系数(COP)是指单位功耗所需要的制冷量,所以还要进一步考虑功耗;R22的饱和气态导热系数与饱和液态导热系数都要明显小于R290,可改善压缩机的散热条件,并且导热系数越大,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系数就越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耗还能提高系统性能; R290排气压力和排气温度均低于R22,压力比也比较低,这对减少压缩过程气体与气缸间的热交换、减少不可逆损耗、改善压缩机输气系数和提高压缩机效率有重要作用,也可抵消由于容积制冷量小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可改善冷凝器的工作状况,减少传热的不可逆损失,降低能耗;R290有非常好的溶油性,不用像R22其它制冷剂那样更换油,可以节省溶油方面的费用。

2 R290的环境影响

淘汰R22的决定主要是从环保性能方面进行考虑的,R22(俗称氟利昂)因在空调温区内具有优越的物理特性和热力循环性能,在制冷空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其会引起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因此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将被停止生产和禁用。因此,在考虑 R22替代制冷剂环境影响方面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即制冷剂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对臭氧层破坏值(ODP)和全球变暖系数(GWP)。

R290的ODP和GWP均为0,R22的ODP为0.055,GWP更是高达1600,并且R22能在大气中存活13年之久,而R290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不到1年,与R22相比,R290在保护臭氧层和控制温室效应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3 R290的安全性分析

制冷剂的安全性主要是指制冷剂的毒性和可燃性,R290的毒性和现在常用R22制冷剂是完全相当的,都是无毒制冷剂。在燃烧性和爆炸性方面,由于R290具有可燃性,因此,与R22相比,R290的安全性令人担心。

文献[4]指出,R290的可爆性需要2个必要条件同时发生,即与空气的混合浓度在2.5%~8.9%和810℃的起爆温度,这两种小概率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几乎是零。因此,在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中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R290在系统中的循环仍然是安全的。

R290替代R22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光雾反应值比HFCs高,很容易导致光雾污染。光化学烟雾是碳氢化合物和氮的氧化物,在强烈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许多具有很强氧化性的物质,如醛、酸、臭氧、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和二次混合污染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几本特征:

2NO(g)+O2(g)-->2NO2(g)

NO2(g) -->NO(g)+O(g)

O(g)+O2(g) -->O3(g)

继洛杉矶之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和中国等地先后发生了光雾污染的事件。近10几年来,光雾污染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大工业科技发达城市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

4 结语

制冷剂R290综合环境性能优越,ODP值为0,GWP值为0,在大气中存货的时间短,而且热力性质优于R22,其热工性能好,价格低廉,因此R290在家用空调中具备替代R22的极大的潜能。虽然R290具有可燃性和可爆性,但在家用空调系统中,R290的充灌量不大,在空调系统循环周期中各个环节的安全性是可以控制和解决的。R290比HFCs更容易造成光雾污染,但作为自然界的天然物质,并不存在严重的环保危害,即使是光雾反应,而且用作家用空调的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因此R290的安全性可以解决。总之,在家用空调中R290是一种节能、环保、安全而且节约设备材料的长期替代R22的制冷剂。

参考文献:

[1]何国庚,刘璇斐.R290在小型空调器中替代R22的优势与问题及解决措施[J].制冷与空调,2008,8(2):58~62.

[2]王松岭,论立勇,谢英柏,范忠瑶.用R290与R152a混和制冷剂替代R22[J].天然气工业,2005,25(7):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