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市场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6年度理财产品评选”颁奖典礼暨《2006年度理财产品报告》会于1月24日在上海举行。本次评选由京沪实力媒体《理财周刊》、第一理财网、《北京青年报》共同举办,参评对象为在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金融机构公开推出的理财产品,由普通投资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心目中的“年度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年度银行外币理财产品”、“年度信用卡”、“年度基金产品”、“年度保险产品”。最终,40家金融机构的49个(款)理财产品脱颖而出,荣获“2006年度理财产品”的称号。
据“第一理财网”的年度理财产品报告显示,2006年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和完善,品种多样。各类金融机构共推出理财产品2000多个(款),其中18家中资银行推出了345款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较上年增加224款,增长185%;25家中外资银行推出了744款银行外汇理财产品,较上年增加277款,增长59.31%;45家基金公司新发行开放式基金89只,较上年增加34只,增长61.8%,基金首发累计募集资金3812.4亿元。此外,2006年新发各类债券100多个、保险新品120余种(个)、信托计划近500个,推出创新理财品种代客境外理财(QDII)12只(17款)、电子储蓄国债2期。
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理财行业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理财需求方面看,百姓的理财意识、理财愿望和理财需求越来越强烈。股市从2006年初时开始升温并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涨幅,基金借力密集发行并热销,银行理财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债券市场以稳定的收益率继续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保险产品因市场理念的转变而趋火,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扬推动了黄金投资、期货投资的走强,新的投资品种女IIQDII等的登台,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理念。2006年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新的面孔和新的投资理念,理财市场的总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理财产品供应方面看,随着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海外金融机构积极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加剧了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产品的供应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无论是中资机构还是外资机构,都努力抓住机遇,适时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和服务供用户选择。可以说,2006年全年几乎每天都有理财新品面世。投资者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在投资理财领域有所斩获。事实上,在这一整年中,有收获的投资者比例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篇2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房地产价格 资本流向
一、宏观经济背景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5%,同时国际收支始终保持“双顺差”格局。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2499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较2005年末增加了2475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仅仅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达1629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较2006年末又增加2633亿美元,达到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9.37%。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也在2006年进一步深化,2006年7月,人民币汇率突破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心理关口,2006年末,人民币汇率升高到1美元兑换7.8238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2.2%。截至2007年12月13日,人民币汇率再创新高,达到1美元兑换7.3568元人民币,创汇改以来连续最大升幅。与这些数字同时出现的还有不断上涨的CPI指数以及没有计入CPI指数的居高不下的房价,2007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11月涨幅更是高达9.6%,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而据2007年12月14日的《新京报》报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全国住房价格上涨在2007年逐渐有所加快,一至三季度平均涨幅超过10%的城市,分别是深圳15.7%,北海市12.1%,北京10.1%。两种同时出现的经济现象使很多学者开始研究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飙升究竟是国民经济发展使然,还是财政货币政策起了主导作用,已经进行了两年有余的汇率改革究竟在里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的问题。
二、理论综述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汇率的变动不会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及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两条理由,其一,房地产项目建设周期长,作为资产变现能力差的特点导致大规模投资房地产的风险较大,大规模的国外风险基金不会大量投机国内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住宅市场。其二,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抬高外资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门槛,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对捂盘惜售和囤地行为严厉打击,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使投资于房地产市场的海外资金短期内难以套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大量“热钱”涌入,投资于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造成经济过热,出现泡沫和通货膨胀,一旦资金撤走,中国将会重蹈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的覆辙。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日本和台湾市场的前车之鉴。我国的汇率改革过程与当年日元的升值有很多相同之处,而签署了“广场协议”的日本在经历了国内消费品价格走低、货币供应过剩、地价飙升、投机盛行之后泡沫破灭,陷入“失去的十年”,为经济的复苏付出了巨大代价。此外我国台湾地区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不少专家因此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飙升正在重演日本当年的悲剧,政府一定要给予足够的警惕。
对此,本文将以事实数字为依据,从人民币升值房地产物业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方面分别阐述汇率改革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资本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物业市场的影响。外资投资房地产的预期回报率可写为:r=R/H+E(h)+E(e)。其中,r:房地产投资预期回报率;R/H:房地产租金收益率;E(h):预期物业增值率;E(e):预期该国货币对人民币涨(跌)的百分比。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企业纷纷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沿海发达地区的高端写字楼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投资写字楼、商铺等高端物业可以获得除了物业本身增值的之外又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国际资本投资的热情更加高涨。
全球知名的综合性地产资讯服务公司世邦魏理事在其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中写到,香港上市公司资本策略投资和天安中国成立的合资企业以1.05亿美元收购位于人民广场的永新广场,本次收购距离2005年花旗银行以50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永新广场75%的股份还不到两年,花旗持有永新广场的股份增值率达到57.5%;SEB和PACIFIC STAR集团以1.5亿美元联合收购了2005年被高盛集团收购并更名为“高腾大厦”的CROSS TOWER写字楼。据此《上海商报》分析指出:“上海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一个重要的变化:一些以风险投资类型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在早期进入上海市场,并实现了预期的内部收益率后,现在正设法出售其所持物业。未来市场上可售的核心资产数量将会有所上升,而一些稳健型投资机构将成为下一轮接盘者。稳健型基金的进入,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地区房地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逐渐成熟的标志。”
以2007年11月的中房上海指数为例(见图1),可以看出上海办公写字楼的价格指数和住宅指数自2006年末以来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在2007年第三季度,住宅价格指数上涨速度还有所加快。这是预期机制的示范效应所致。预期机制是指当一国货币存在升值预期时,投资者倾向于持有本币,但本币持有存在机会成本,更多的表现为购买该国的资产。国外资本对于汇率的理性预期使得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促使具有指标性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扬,从而使得投资者和投机者又相继进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由于牵涉资本金大,资金回笼周期长,从而有别于其他一般消费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因素主导着供求,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产品相对股票、债券变现能力较弱,所以“热钱”引起的示范效应在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可见,预期机制之所以成为其主要影响渠道,是由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引起的,而这一过程又作用于房地产市场供求交易的全过程。
(2)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资产市场的影响。2006年171号文公布以后,传统意义上的外资试图短期持有高端物业,通过快速转手以赚取利差的行为被严格限制。更多看好中国房地产市场但却对中国市场不熟悉的战略基金或者投资银行采取了与国内著名地产公司合作的方式进入房地产市场,著名的例子便有荷兰ING基金与金地集团的合作,以及上海的复地集团与加拿大著名Cadim合作开发位于无锡市惠山区的“复地公园城”项目,投资金额超过1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房景气指数”的统计,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中,外资投资额占有份额越来越大(见图2、图3)。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月度国房景气指数。)
从图2可以看到在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仍然占据绝对多数的份额,这也符合国内的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仍然有很多是单纯的项目公司,没有足够雄厚的资金实力与项目运作经验,也就不可能得到国际投资机构的青睐,也只有复地、金地这样有政府背景、成熟运作经验的公司才能吸引国际投资机构的注意。但是图3显示,近年来投资于房地产的外资越来越多的以合作的形势出现,而且外资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增长比例。这样,国外投资者既可以通过在中国投资享受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差,又避开了央行打击外资在华盲目投资高端物业再迅速转手赚取差价的意图,为下一步在中国成立自己的房地产投资公司积累了经验。同时通过在国内地产市场有成熟运作经验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运作获得资金收益,可谓是一举多得。这种新型的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方式对宏观经济更重要的影响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紧缩银根、遏制银行向房地产行业过度贷款、提高拿地成本的政策以遏制其捂盘惜售、盲目抬高地价的行为,试图从资金链上控制房地产业。但是国际资本的进入,无异于增强了大型房地产公司的资金实力,为其提供了高价拿地,抗衡政府的政策的筹码。
2、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投资的影响
由于我国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出口依赖型经济模式,依靠出口大量的廉价的制成品拉动经济增长,企业手中持有的大量外汇,人民币升值后企业更加热衷于将外汇到银行兑换成人民币获得利差。这样造成央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投放大量基础货币。造成流动性过剩,企业和居民手中多余的人民币纷纷投入资本市场,购买股票和房地产以保值增值,获得风险投资回报,由此也造成了2006年以来持续至今的房价、物价上涨,经济开始出现过热势头的情况。
四、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升值幅度从最初每天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上升至千分之五,而且升值速度还在加快,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外资本对于人民升值的预期,大量国际风险投资进入中国的股票、房地产市场,以期获得股价、房价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利差的双重收益。同时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造成了央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2006年6月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央行购买企业和居民的外汇的同时投放大量人民币,造成流动性过剩。同时央行为了抑制商业银行过度放贷的高风险行为而不断提高利率,而欧美国家则不断降低利率,从而更多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寻找利差。从而推动股价、房价等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这对我国控制金融风险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此外也削弱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根据现实情况,现在当务之急是切断由预期机制带来的恶性循环,及时公布市场真实信息,提醒市场参与者投资风险,进行合理引导。央行与财政部应慎用宏观调控措施,在表明严格遏制投机行为的态度的同时,应注意遵循金融政策的周期规律,给市场以吸收政策效果的间隔时间,同时眼光应放长远,不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综合“治疗”,尽最大努力预期政策带来的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连锁反应,使宏观经济可以在实施银根紧缩政策的2008年平稳着陆。
【参考文献】
[1] 袁文麟、吕萍、周涛:汇率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J].中国物价,2007(6).
篇3
奥运会令遭遇市场震荡的大部分地产商进入了短暂的“休眠期”。但是,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龙湖地产)的上市步伐并未因此停止。8月初,在基金经理们惯常的暑假之中,龙湖地产在香港展开上市预路演。
“地产股本来就难卖,选择在一个大家都不在的时候推介,很奇怪。”一位投行人士表示。此时,香港的一些基金经理已照惯例赴海外度假了,另一些投资者则来到北京看奥运会。
龙湖地产的上市推介,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像是一出“空城计”。“也许,他们希望出奇制胜。但在市场看来,这么着急上市的惟一原因,仍旧是缺钱。”上述投行人士认为。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对上市公司年报综合分析后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今年地产行业资金缺口在4000亿元以上。
在信贷紧缩中苦撑逾半年之久的地产商,几乎试遍了各种可能的融资途径――上市、再融资、发债,乃至“割肉”卖项目、退地,但都犹如杯水车薪,难缓地产商资金之渴。
“缩水”上市救急
5月26日,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832,下称建业地产)逆市IPO(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成功,令踌躇不前的龙湖地产重启上市计划。建业地产的保荐机构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亦是龙湖地产的承销商之一,另一家保荐机构则为花旗银行。
据一位接近大摩的投行人士透露,在恒大地产上市折戟后,选择协助资金链较为紧张的建业地产完成上市,是大摩对资本市场的一次试水,亦为龙湖地产等迫切希望融资的更大规模IPO探路。
作为今年第一家赴港上市的内资地产企业,建业地产上市融资一再“缩水”,最终仅融得13.7亿港元。龙湖地产则计划融资10亿美元。
不过,大多数香港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龙湖地产拟定的融资规模亦可能如建业地产一样,在进入正式路演后大幅缩水。“保守估计,龙湖地产若在9月上市,至少缩水15%以上。”一位香港分析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据《财经》记者了解,龙湖地产于今年5月,在港交所通过聆讯。6月,曾在内地开展过一次反向路演。所谓反向路演,即由其召集基金经理评估考察多个地产项目,以便对公司情况有所了解。
今年一季度,受房市股市震荡影响,几十家计划赴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公司纷纷推迟上市计划。恒大地产于3月上市折戟,更令一些公司将上市计划推迟至2009年。
交银国际总裁温天纳认为,半年来,香港市场情况未见转机,基金经理对地产股尤其悲观,均认为下半年形势不易出现转机。选择在此时上市的地产公司,主要都是资金链告急。
一位投行人士亦向《财经》记者表示,他们已建议那些资金状况并非迫在眉睫的地产公司,推迟至明年上市。
龙湖地产创建于1995年,是重庆市最大的地产公司,董事长吴亚军是内地少数女富豪之一。2006年,龙湖地产开始向全国扩张,两年间,在上海、北京、重庆、成都、西安等地拥有近千万平方米土地储备。2007年,其销售额达到90多亿元,原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150亿元;但受房市成交量不断下滑的影响,今年可能很难达到这一目标。
龙湖地产项目多以高端大盘为主。一位接近大摩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龙湖地产管理精细,品牌在高端市场较受认可,这是投行看好龙湖地产上市的原因之一。不过,与那些在2007年极速扩大土地储备的地产公司一样,龙湖地产同样陷入资金困境,汶川大地震更令龙湖地产雪上加霜。
2007年8月,龙湖地产在都江堰蒲阳镇花溪村、旗松村境内取得约6000亩土地,进行运动休闲、旅游娱乐、星级酒店及旅游房地产开发,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预计六年建成。
此外,龙湖地产还在青城山脚下,以楼面价格约7000元/平方米投得300余亩土地,用于兴建度假别墅。
都江堰与青城山均是受地震破坏较大的地区。尽管上述两个项目仍处于土地整理阶段,但其开发进度将受到直接影响。
据一位参与龙湖地产反向路演的基金经理向《财经》记者透露,他们对龙湖地产的大多数项目比较满意,但认为成都地区的几个项目存在问题。
此外,龙湖地产于2007年8月在重庆渝中区以30.25亿元高价拍得的一块土地,亦久未开发,甚至传出“退地”传言。据《财经》记者了解,该地块规划总建筑面积93.5万平方米,起拍价仅为9亿元,龙湖地产以3倍多价格竞得,楼面价格达3200元/平方米。
资金紧张,融资不畅,显然是令龙湖地产寻求逆市IPO的惟一原因。面对上市窘境,龙湖地产与大摩均保持低调。
再融资宽严并济
冰冷的香港市场,不仅令内资地产公司上市艰难,地产公司发债及再融资更无人埋单。除了年初碧桂园“缩水”发债5亿美元,几无地产上市公司再通过港市成功再融资。
地产公司难以通过海外市场融资的另一个原因,是苛刻的结汇制度。2007年7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130号文,规定:“对2007年6月1日以后取得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批准证书但未通过商务部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各分局不予办理外汇登记(或登记变更)及资本项目结售汇手续。”
“此后,地产公司的海外融资,几乎只能通过耗子搬家一样的方式,零打碎敲地进入内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像碧桂园发债,仅有10%得以获批投资内地项目。大多数地产公司为规避繁冗严苛的审批,则采取设置多个空壳贸易公司等非常规手段结汇。
与港股市场相比,内地A股市场的再融资,则似有融冰之势。
7月31日,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24,下称招商地产)公告,其增发方案已获证监会书面核准批复。
据此前公布的方案,招商地产拟增发A股募资80亿元,用于收购其控股股东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拥有的六宗土地使用权,及包括上述六幅地块在内的14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其中,六宗土地总面积为12.3万平方米,估价26亿元;14个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171亿元。
6月底,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718,下称苏宁环球)的增发方案递交半年多后,亦获证监会批准。获批方案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0亿元。其中,资产认购部分为50.95亿元,现金募集不超过49.05亿元。
去年10月,地产市场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令证监会更改了对地产公司上市及再融资的审批规则。
为防止地产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后拿地,再现2007年土地市场失控局面。证监会要求,凡递交上市及再融资方案的地产公司,均需保证融资只用于项目开发,不得购买土地。
“今年上半年,地产市场震荡,虽然仍未令政策制定者决意放松信贷,但已令宏观调控出现一定松动迹象。”一位接近证监会人士表示,“证监会目前有意放松对资金链较为紧张的大型地产公司再融资的审批;并希望这些公司通过公开融资,渡过难关,以拉动地产股。”
在招商地产等再融资方案获批的激励下,金地、首开、栖霞建设等多家地产公司均寄希望其增发方案顺利获批,以解资金之急。但是,事实证明,如今监管者对资本市场的调控,只是打开了一个小口子。
7月28日,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383,下称金地)85亿元增发方案未获中国证监会通过。金地于去年8月提出增发方案,当时所定募集资金总额为180亿元。2008年6月,受限于市场情况,金地将融资额调低至不超过85亿元,不超过7.2亿股A股,用于西安尚林苑等15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投资和偿还项目借款。
“金地增发被否并不是宏观调控再度收紧的信号,主要是其刚发行过公司债,现金存款较多,融资过于频繁,且融资规模较大。”一位投行人士另有看法。
今年初,金地获准发行12亿元公司债,缓解了其在去年因极速扩张土地储备导致的资金困境。据金地公告,2008年上半年,金地实现营业收入22.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7%;其货币资金72.88亿元,预收账款为65.94亿元;且今年上半年,再未购置一块土地。
但是,金地依旧面临开发计划受阻,开工竣工面积不足的压力。金地公告显示,其2008年计划开发32个项目,计划开工面积2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6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110万平方米,仅竣工20万平方米。再融资受阻,令金地再度陷于被动。
公司债:“地产贵族”的专利
“与增发相比,证监会更鼓励地产公司发公司债来缓解资金压力,因为这样可减少股市的波动。”上述接近证监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但是,没有几家地产公司具备发行公司债的条件。
“大多数地产公司,即使获得发债的权利,也卖不出去。因为保险等大型投资基金是不能购买的。”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济师时宝东说。保险公司是企业债、公司债的投资主体,但保监会在2005年8月下发的《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明令保险公司不能购买无担保的债券,且担保方的净资产应在200亿元以上的非金融企业。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债券的发行。
2007年11月,银监会了《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对银行对企业债的担保作出限制。此后,发债更难。“因为没有银行担保的公司债,即使发出来,评级也很低。” 时宝东说。
受诸多条件制约,公司债只能作为少数几家“地产贵族”才能应用的融资模式。7月7日,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48,下称保利地产)公告正式发行43亿元公司债。与其几乎同时获得证监会批准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02,下称万科)发债规模在59亿元,亦将于近期公开认购。
据保利地产董秘岳勇坚透露,公司债所筹资金中,13亿元用于偿还短期贷款,30亿元用于投资。
在多数地产公司因资金紧张无力扩张的情形下,保利地产一季度新投资六个地产项目,投资规模达80亿元以上。可见,监管者对公司债的用途并无制约。
另据岳勇坚透露,保利地产公司债是由保利集团提供担保的。保利集团是一个净资产在200亿元以上的大型央企,具有担保资格。保利地产公司债90%将卖给保险公司,其余将主要由基金公司认购。显然,保利、万科等公司的独特规模,是其能够通过公司债大规模融资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中粮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31,下称中粮地产)发行不超过12亿元公司债方案,亦获得证监会批准。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588,下称北辰实业)17亿元公司债的申请,也获得放行。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2868,下称首创置业)则于近期递交发行不超过18亿元公司债的申请,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
上述公司均为大型央企。
卖项目“割肉换血”
资金紧张一直是内地地产商的一种“常态”,但是,在土地价值连年飙升的情形下,大多数地产公司宁可通过廉价抵押股权的私募融资或高息贷款暂时渡过难关,也不愿采取“割肉换血”的项目融资方式,将几年前通过各种途径低价取得的土地与他人分享。
如今,一些小型地产公司已不得不变卖无力完成开发的项目。一些大型地产公司则开始寻求项目合作。
5月26日,SOHO中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410,下称SOHO中国)公告,以约55亿元人民币收购位于北京朝阳门的凯恒中心,并将该项目更名为朝阳门SOHO。
一位接近此项交易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凯恒中心原开发商因资金困境,无力继续开发,SOHO中国于半年前启动了收购计划。该项目债务债权关系十分复杂。收购后,SOHO中国需承担其高额负债。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凯恒中心早在去年底便在市场上放出消息,寻求转让。曾有多家公司有意收购。但随着地产市场震荡加剧,最终仅剩SOHO中国愿意完成收购。SOHO中国所仰仗的,是2007年10月在市场出现“拐点”前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约达16.5亿美元。由于其土地储备较少,至2007年底,负债率仅为8.3%,现金存款约150亿元。
7月4日,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3383,下称雅居乐)也宣布与大摩引进的境外基金Crystal I Limited达成协议,向后者出售海南清水湾综合度假社区发展项目30%的股权,代价为人民币52.8亿元。
据《财经》记者了解,雅居乐于2006年取得清水湾项目开发权。该项目总占地约973万平方米,平均楼面地价仅为340元/平方米。原计划在十年以内分期开发,完成总计130亿元的投资。
国泰君安一份分析报告指出,若以收购价换算,海南清水湾项目目前估值是176亿元左右,即大摩以约1800元/平方米价格买入。雅居乐公告表示,交易产生的利润约为42亿元。
“尽管雅居乐通过此次交易套取了一定的土地红利,但大摩的收购价格,仍旧低于土地市场的价格。地产商只有在遭遇到融资瓶颈无力开发时,才会采取项目融资的方式。”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刚刚通过私募融资获得喘息之机的恒大地产,亦在寻求多个项目合作开发,以度过危机。
“退地潮”初现
8月13日,苏宁集团披露,其下属公司南京苏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南京苏宁)与黄浦区房地局经友好协商已经签署协议,解除原土地出让合同。政府将全额退还其已支付的土地出让款。
2007年8月,南京苏宁以44.04亿元获得上海南京东路一地块,其楼面价高达66930元/平方米,成为内地的“单价地王”。业内估算,如加上建设规划等费用,项目成本价格在8万元/平方米以上。
但是,苏宁集团表示,该地块因涉及轨道交通建设等原因无法顺利交接,按照协议,南京苏宁可经过协商,解除合同,并无需支付违约金。
“尽管苏宁集团退回‘上海地王’,表面上是这一地块的规划问题。但地产市场持续震荡,可能会出现更多类似退地事件出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今年上半年,福建融信地产损失7000万元保证金,退掉了去年9月以9.04亿元拍得的福州白马路地块;上海志成企业损失不少于3000万元,退掉了去年9月以11.04亿元竞得的上海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4号地块。
北辰实业刚于8月初,通过公告澄清了退掉“长沙地王”的传言;中海集团(香港交易所代码:00688)亦否认其退掉“重庆地王”。但据《财经》记者了解,这两个项目至今均未开工。
篇4
关键词:反倾销 会计 问题 对策
倾销和反倾销是国际贸易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国际经济纠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商品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发生所谓“倾销”与“反倾销”诉讼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当企业在遭遇国外企业的反倾销诉讼时,要想取得反倾销应诉胜利的关键是能否向法庭提供详细的、符合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相关会计资料。如何应对反倾销,特别是反倾销中的会计问题,已成为我国企业界和会计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
中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中国企业因为国外的反倾销调查而伤痕累累,损失惨重。中国遭受到国外反倾销的产品不仅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从小到蜡烛、光盘大到钢材都是被外国进行反倾销的对象,而且还遭到国外多个国家的反倾销,例如美国、欧盟、印度尼西亚都对中国的钢铁材料提起了反倾销诉讼;另外中国产品遭受的反倾销税是比较高的,都显著高于WTO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如2007年12月25日印度尼西亚热轧板卷反倾销案于2008年3月做出最终判决,此次最高获判税率为56.51%,中国在3.86%-42.58%之间。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威尔・马丁曾说:“中国内地有70%的出口产品贸易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攻击,未来10到15年内,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反倾销。”从目前中国的产品结构和产业增长发展趋势看,中国将迎来国际对华反倾销的一个高峰,出口企业将面临欧美国家反倾销的严重威胁,仅在2006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就超过130起。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的主要原因是商品价格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低廉(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低廉造成的)。企业在应诉反倾销的工作中需要提供详细的出口产品的成本计算方面的资料,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框架下,切实做好防范和应诉举证工作,充分利用会计成本资料有理有节有据地进行反“反倾销”。
二、现阶段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制度不符合国际会计标准。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会计要素的计量标准还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迄今为止,尽管财政部于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体现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仍存在着与市场经济发展、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不相适应的方面。比如,在会计准则的运用功能上,企业财务报告应该只是让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上,我国会计准则更多地强调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在成本费用的构成、确认和计量方法上也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2.会计信息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企业有很大部份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由于这些企业产权大部分归国家所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大多由政府任命,企业的会计信息难免不同程度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现在不少企业的土地、厂房很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划拨的,只是按很低的划拨价格进行折旧评估,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按现有市场价格进行评估折价。
3.现行会计信息系统难以应付反倾销调查。应诉国际反倾销关键是填答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是企业的总体情况和财务数据及成本信息。由于我国很多企业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不健全,既没有会计档案管理机构,又没有指派专人管理,加上企业不熟悉国际贸易和反倾销的相关会计法规,对国际竞争对手的财务会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也缺乏了解,在企业遇到反倾销诉讼时,不能及时提供反倾销调查所需要的会计及相关方面的信息资料。
4.成本核算体系不够细化,成本核算范围与国际惯例不一致。我国企业目前在计量生产成本时,采用的是制造成本法,不考虑期间费用的分摊。而国际反倾销法中所认可的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两部分。也就是说,国际惯例摊入成本的费用除了生产成本外,还加入了每个产品所含的包装费、研发费、保险费和广告费等,成本核算相当详细,另外国际成本核算中还考虑容易被我国企业忽视的信用成本,知识成本,环境成本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企业产品成本与国际反倾销法所认可的产品成本不一致。
三、我国反倾销会计的几点对策
1.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加入WT0意味着企业在体制、管理、财务等方面都要向国际标准看齐,按国际规则行事,要尽快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经济全球化会计共性的问题,我们要力求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对特殊问题,也应在国际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进行协调。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其内容基本体现了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其核心准则所规定会计政策、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主要是要加快推广和执行。在反倾销调查中,最重要的是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的确定问题,而正常价值的确定依据的就是被调查产品的真实的生产成本,成本和费用的核算资料是反倾销应诉中重要的举证材料,直接关系到反倾销应诉的胜败。要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反倾销法有关会计成本核算方面的衔接与协调,提高企业成本资料的通用性。
2.构建反倾销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应诉反倾销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平台,在内容上除了需要提供相关的会计资料、还包括反倾销的法规、国际市场动态等。所以,迎战反倾销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支持系统。
首先,出口企业应加强对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会计档案资料的管理,结合反倾销调查内容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规范自己的财务并详细记录产品的成本核算资料,并应有生产成本的构成和财务收支的详细情况。
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在搜集国内外市场信息时具有较大的优势,行业协会应定期提供行业产品的国际国内基本价格标准和本行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分布资料。另外会计中介机构在反倾销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会计师事务所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应主要提供反倾销法规、应诉反倾销举证、产业损害评估等方面的资料。
3.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在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之前,制定实施一系列反倾销会计的规避战略,以避免引发反倾销调查。首先,企业本身要做好出口产品的产、销、存分析,掌握市场特点,做好市场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形成分析报告。其次,要了解和掌握目前主要市场上的反倾销法规和有关成本认定的国际基本规则,在出口定价上进行会计控制,原则是出口产品的价格不能低于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
4.转变营销策略,树立全面质量观。企业在产品营销方面要着眼于以服务、质量占领市场、避免低成本、低价格策略。从对廉价要素的依赖转向对技术要素的追求,自主开发知识产权,树立创新观念,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协调自己的生产、销售与供应,通过国际市场会计信息来确定并及时调整出口价格。贯彻循序渐进的战略,会计及时计量出口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速度和数量,避免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迅速增长而引发反倾销调查。注重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以降低市场过分集中所带来的风险,也能达到避免反倾销的效果。
篇5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组织;市场结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19805
1引言
2005年以来,在政府强力行政推进和政策引导下,经过两个“五年规划”,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获得了很大地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2009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 2010年达到2万亿元。进入“十二五”,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逐步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仍保持强劲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0%,到2014年达到3.7万亿元,2015年达到4.5万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85%和125%。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产业组织分析常用指标
2.1市场结构指标
反映一个产业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增长率和短期成本结构等。
2.1.1市场集中度
表示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和买者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是考察一个产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研究选择了产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进行市场集中度的计算与分析。
(1)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简记为CRn)。指一个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有关数值X(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它是衡量产业市场结构类型最常用、最简单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CRn=∑ni=1xi∑Ni=1xi
其中,CRn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集中度,xi为产业内规模第i位企业某指标(如产值、主营业收入,净利润、销量等)的数值,N为产业内的全部企业数;n为规模位于前n位的企业数(n≤N)。
CRn是使用广泛的反映一个产业市场结构的指标。具体分析时,通常取n=4或n=8,即计算前4家或前8家企业的集中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CRn越大,说明前n个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多,该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贝恩依据CRn数值大小对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如表1所示。
其中,Xi为产业内规模第i位企业某指标(如产值、主营业收入,净利润、销量等)的数值,T为产业某指标的总值,N为产业中的企业数量。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根据HHI指数了一个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如表2所示。
2.1.2产品差异化
企业在其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消费者个人偏好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能够把它与同类产品区别开来,以达到占据有利市场竞争地位的目的。
丁新旗,等: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分析经济与管理
3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它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根据市场竞争程度可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4种基本类型。
3.1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分析
3.1.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由于节能环保产业统计体系尚处于建立健全过程之中,不失一般性,笔者的研究样本取自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的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系列数据。样本中各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的遴选,参照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所做的《中国节能环保行业分析报告》(2012)和中信证券交易系统中节能环保产业相应板块的公司分布,按照以下准则确定:①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非ST、历史未出现过ST或PT的A股公司;②上市时间6个月以上;③公司经营正常,无重大亏损,无重大违规现象、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
根据上述准则选择的2010~2015年历年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研究样本)系列数据,各年上市公司数量如表3所示。
3.1.2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计算
以季度为样本计算期,以营业收入为市场份额计算指标,分别计算了2010~2015年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产业集中度CR4、CR8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以下简称HHI指数)如表4、图1、图2所示。
从图1和图2可看出,产业集中度CR4、CR8和HHI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数量逐年明显增加,企业数量增加导致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下降。尽管研究期内出现部分上市公司重组、兼并,导致集中度出现起伏,但并没有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4家和前8家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
3.1.3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特征
研究期内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产业集中度指标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
这个结论与我国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事实上,若以节能服务公司为例,据有关统计,“十二五”末,我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有5426家,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近6倍。至2015年底,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达到3127.34亿元,而产值超过10亿元的节能服务公司仅有25家,产业集中度低于10%。从企业规模看,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有3210家,但注册资本金过亿元的不超过30家。国内节能服务公司大多只能提供单一技术的节能改造服务,缺少业务范围广泛、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过硬的综合性公司,与国际大公司能够提供总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模式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3.2产品差别化分析
按照产品的服务对象,节能环保产品可分为服务于公共部门的产品、服务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产品、服务于企业生产的产品3类。
3.2.1服务于公共部门消费的产品
典型的服务于公共部门的产品包括公共设施的节能、大气治理、“三废”治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置等。这一市场的终极需求来源于公众对环境质量提高的期盼,公众通过支付税金的方式委托政府购买并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所以对实际提品和服务的企业而言,其直接面对的客户是政府,并不是最终的消费者。
公共服务领域对节能环保的需求差别不大,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化。随着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政府的管理目标亦随之提高。客观上要求那些为公共部门服务的节能环保企业应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
3.2.2服务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产品
典型的为个人和家庭消费提供节能环保服务的企业包括:节能空调、节能冰箱等节能家用电器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提供饮用水净化、室内空气污染治理、防止辐射和噪声的服务性企业等,这是直接满足消费者最终需求的一类市场。伴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家庭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个人和家庭对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是这类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有关企业应通过产品功能设计、质量水平、能耗等级、产品价格的不同定位和文化概念方面的差别,形成同类节能环保产品的功能差异、质量差异、能耗差异、价格差异、文化差异等,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3.2.3服务于企业生产消费的产品
典型的为企业生产服务的节能环保产品包括: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节能改造、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气脱硫脱硝、固体废弃物处置等。对节能环保企业而言,其主要任务是为其他企业的清洁生产、绿色生产、达标生产、合规生产提供服务。由于节能环保几乎涉及所有产业领域,不同生产部门所处的产业领域、产品对象、工艺流程、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其需求难以通过提供统一标准的产品得到满足,这就促使节能环保企业通过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实践中,那些专注于某项节能环保技术或污染治理环节进行研发、生产,能够根据目标企业特殊要求制定并实施个性化解决方案的节能环保企业,往往深受社会欢迎,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获得成功。
例如,关于废气中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有两种技术:一是回收技术。其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对排放的VOCs进行吸收、过滤、分离,然后进行提纯等处理,再资源化循环利用。比如吸附回收技术、吸收技术和膜技术等。二是销毁技术。其治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燃烧等化学反应,把排放的VOCs分解化合转化为其他无毒无害的物质。比如燃烧技术、生物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等。
吸附回收技术根据行业不同有不同的应用,溶剂吸附回收技术主要用于油气回收、集装箱喷涂、石油化工、化学化工、原料药制造等行业;活性炭吸附技术适用于VOCs的排放量小、排放浓度低、分散小型企业,像喷涂(如4S店喷涂)、印刷(包装印刷和书刊印刷)等行业。
当不需要对废气中的有机物进行回收利用时,通常采用燃烧法进行治理。如果废气中有机物的浓度较高,可以采用催化燃烧技术和高温焚烧技术;当废气中有机物浓度较低时,为了提高热利用效率,降低设备的运行费用,可以采用蓄热式热力焚烧技术(RTO)和蓄热式催化燃烧技术(RCO)。
3.3市场进出壁垒分析
3.3.1市场进入壁垒
市场进入壁垒是指进入节能环保产业的障碍。它既有保护节能环保行业内现有企业的作用,也是潜在企业进入时必须克服的困难。主要的市场进入壁垒包括:必要的资本量、节能环保产品差别、节能技术、国家政策法规形成的制度等。
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进入壁垒具有以下特征。
(1)服务于公共部门的节能环保领域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一是由于涉及公共服务,特别是出于环境安全的考虑,我国法律法规、政策对进入者提出较高的资质要求,例如,我国不定期公布节能环保服务公司、不定期公布政府采购的节能环保产品清单;二是服务于公共部门的节能环保项目通常投资较大,设备专用性强,一般企业难以进入。但是,资产专用性具有两重性,资产专用性高的企业,其退出成本也高,退出自然也比较困难。
(2)服务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节能环保领域进入障碍较小。为个人和家庭消费服务的节能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领域通常是竞争性领域,其进入障碍较小。特别是服务性领域,几乎没有进入壁垒。但有些节能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灶具等家电生产领域,其规模经济优势比较明显,进入这样的制造业领域,其有一定的资本规模门槛。
(3)服务于企业生产的节能环保领域进入障碍较大。为生产部门服务的专业性强,要求规模大,技术、知识、人才和资本是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入壁垒。为构筑并维持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对于现有企业的要求也很高。例如,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具有很强的资本、技术集成和整合优势,其在市场开拓、组织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拥有474家子公司,二级子公司28家,上市公司7家,业务分布在国内30多个省市及境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领头羊之一。。
3.3.2市场退出壁垒
市场退出壁垒是与市场进入壁垒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节能环保行业内现有企业退出该产业的障碍。现有企业退出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企业选择的目标市场容量不足、前景欠佳,也可能是企业绩效不好。但由于各种因素阻碍,企业退出很难。构成市场退出壁垒的主要因素是资产专用性、沉没成本、解雇成本、法律政策限制等。
从经济层面讲,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处于低端市场竞争阶段,暂时不存在规模经济造成的进入壁垒,资产专用性导致的退出壁垒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资产专用性导致的退出壁垒必然会提高。
从政策层面讲,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在鼓励节能环保,各地鼓励开设自己的节能环保企业,并提供相应的财税、土地等激励性政策,因此,节能环保几乎不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相反地,却存在一定的政策性退出壁垒。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尚不完善,产业转移困难。且由于企业一旦退出节能环保行业,地方政府节能环保绩效将因此受贬损,所以,政府节能环保动机也是节能环保企业退出市场的障碍之一,除非企业长期亏损,不退出难以扭转。
4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评价
通过对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市场壁垒等3个表征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主要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4.1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多且呈倒金字塔分布
节能环保产业链包含上中下3个层次。其中,产业链上游是以装备制造、产品生产企业和技术研发机构形成的以产品供应为主的单位,其面对的市场是一些经销商、工程实施单位和服务提供商。产业链中游是一个以项目或工程分包为主要形式的市场,一些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其中。产业链下游是以业主和公共机构向总集成、总承包商发包项目为主的市场,这是整个产业链形成的最终目标,也是价值增值最为关键的环节。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上企业数量较多,但大多低水平运营,产业链短,综合收益低,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属于充分竞争市场结构。从企业分布看,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呈一个倒金字塔的形状(图3)。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不过数千家,中游企业两三万家,为数众多的是上游的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另外与“节能环保”概念相关的企业超过30万家,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些企业多数采取混业经营方式,呈现小而散的市场布局。
4.2节能环保产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虽然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旗舰式企业、产业离散程度高、缺乏集聚效应等问题仍严重存在。由于缺少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国际知名品牌或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少,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系统分工体系,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程度有待提高,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4.3节能环保产业进入门槛低、低水平重复项目多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进入门槛很低或基本没有进入壁垒。“十二五”期间,为完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全国各地纷纷出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扶持力度。2011年,地方政府投入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支出为2566.79亿元,2014年为3470.9亿元,增长了35.2%,年均增长率远超GDP增长率。此外,各地纷纷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孵化园、示范基地等,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鼓励节能环保型企业进驻,大大降低或根本没有政策性准入门槛,导致节能环保项目在各地自行其是,分散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十分激烈。
5加快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策略市场集中度低是导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整体市场效益或市场绩效低的主要原因。为改善节能环保企业的市场行为,必须迅速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市场集中度。
5.1组建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节能环保企业集团
应积极实施大企业或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引导和支持一些节能环保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兼并、参股、控股和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对有条件的企业,政府应积极牵线,促成组建企业集团。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成为在技术创新、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市场竞争等方面综合能力均处于领头羊地位的龙头企业。
5.2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筛选、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装备先进、产品对路、管理有序、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并引导这些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结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内举足轻重的第二梯队,以带动配套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5.3制定并实施节能环保产业最低进入标准
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市场进入机制,实施市场进入管制,是控制节能环保产业内部企业数量,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避免低效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充分调研,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制定节能环保产业最低规模、最少注册资本金等标准,适当提高节能环保市场进入门槛。对达不到最低生产规模的项目和企业不审批、不建设。同时,加强各种各类节能环保企业资质,如节能技术服务资质、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等认定工作,建立健全节能审计、环境评价等有关节能环保行为的监管制度,形成一定的节能环保市场进入壁垒。
参考文献:
[1]蒋昭侠.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理论政策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水.产业经济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博洋,李金惠.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11(2):23~26.
[4]曾贤刚.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与产业组织政策[J].当代财经,2004(4):89~91.
[5]李碧浩.基于SCP模型的节能环保市场分析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2(4):34~38.
[6]聂庆璞.基于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吴国华.推进烟台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R\].烟台:烟台南山学院科研课题研究组,2013.
[8]刘艳婷.我国低集中度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商业研究,2010(9):18~22.
篇6
第一部分研究了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类别问题和设立审批问题。从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看,将其归类于综合类证券公司是较为恰当的。我国证券法只划分了经纪类证券公司和综合类证券公司,主要依据是公司的业务范围。中外合资证券公司虽然不能进行A股的交易,但可以进行承销,以及从事B股、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业务范围要远大于经纪类公司,很显然将其划归为综合类券商是恰当的。对于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审批,笔者建议采取许可制。
第二部分研究了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问题。随着证券公司业务的发展、地域上的扩张、风险控制的需要,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出现了决策效率低、机构重叠、风险控制不力等问题。因此研究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对于完善组织结构,解决组织结构难题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了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结构的演变和优化。对比分析了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结构、多维制结构的优势与缺陷。然后结合基本的管理理论对证券公司的事业部制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考察了中金公司的事业部制的案例,说明了事业部制对于证券公司在专业化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同时,分析了现行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两大问题:本位主义和前后台脱离。最后,提出通过权力进一步分散化和后台职能的虚拟化来解决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问题,实现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优化。
综合类券商的区域管理总部问题是一个随着管理半径的扩大而产生的。笔者提出了“升级”和“降级”的两种思路,来解决区域管理总部的设置问题。即通过提升管理总部为分公司的办法,使其成为不具法人资格的区域性分支机构;另一方面,通过将其转为代表处,将一些业务职能转移给各事业部,而只保留行政事务性的管理职能。
风险管理是证券公司经营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美国投资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方面的作法。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金融证券集团和子公司制。
首先论述了现资银行采取的组织结构形式的金融证券集团的形式。并分析了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同金融证券集团的内在联系。
其次,对证券公司集团化下的相关立法问题进行了分析。
再次,对金融证券集团内部的母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各项证券业务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立法上应允许专业化的子公司可从事相关的其他证券业务的建议。
第四,分析了同证券公司合并重组有关的问题。
最后,分析了除集团化以外的其他的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提出了立法上应允许证券公司自由选择组织结构形式的建议。
正文:
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决定于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同时又受到现有法律框架的约束。在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下,我国的证券业面临对外资开放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证券公司将会受到国外投资银行的挑战,证券公司自身如何发展壮大,在组织结构方面如何与发展相适应是一个普遍问题;另一方面,组建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也是证券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外合资证券公司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同现有的证券公司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紧迫问题。目前,证券监管部门正在起草和修改《证券公司管理办法》、《证券营业部管理办法》和《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对证券公司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问题。这里对证券公司组织结构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有关立法工作有所帮助。
一、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有关问题
1.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类别问题
根据中美、中欧签署的关于中国加入WTO减让条款,在中国加入后3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1/3.合营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这意味着,从合营公司的业务范围来看,将不同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对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业务规定。《证券法》第119条规定,国家对证券公司实行分类管理,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并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其分类颁发业务许可证。
从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看,难以确定其分类与归属。笔者认为,应当将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归类为综合类证券公司。主要有以下理由。
《证券法》对于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划分,主要依据两点,一是资本金规模,综合类最低为五亿元人民币,经纪类最低为五千万元人民币。二是业务范围,经纪类证券公司只能够从事经纪业务,且公司名称中必须包含“经纪”字样。而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从事经纪、承销、自营等多种业务。从业务范围来看,是否只从事证券经纪业务是区分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的重要标准。
从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看,虽不能从事A股的经纪与自营,但可从事B股及H股的承销、交易等业务。其从事的业务范围,要大于经纪类证券公司。而且,随着加入WTO后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原则的实施,中外合营公司的A股的业务也将纳入其可从事的业务范围。因此,从现在和长远来看,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应当归属于综合类证券公司。
2.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和审批问题
在中外合资证券公司设立和审批中,由于《证券法》和中美、中欧协议在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审批设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障碍。笔者认为,对于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审批,可以采取许可制。即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由中国证监会对进行审批,其许可经营的业务范围由证监会批准。
首先,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证券公司必须经证监会审批。据此,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也必须受《证券法》这一条的约束。
其次,对于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则可以不受证券法关于证券公司分类管理的要求。原因在于,尽管证券公司的业务上实行了经纪类和综合类的划分,但具体的业务范围仍然要由中国证监会核定。因此,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合资证券公司在经营范围的申请上,也须经过证监会的核定。笔者认为,对于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的申请,不仅要依据证券法核定,而且还要符合中美、中欧协议的要求。所以,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应在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一
条的立法精神下,主要依据中美中欧协议,对其具体的业务范围审批实行许可制。结合前述的合资证券公司应属于综合类券商的结论,其之所以不能从事A股的经纪业务是因为不符合中美中欧协议的要求。这样,在《证券法》和中美、中欧协议下,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证券法和协议的某些冲突之处得到了回避。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和日本,证券公司的业务是实行的许可制。在未来修改《证券法》时,应当废除综合类券商和经纪类券商的划分,而代之以不同证券业务经营的许可制。这样可操作性就更强,实际上也更便于分类管理。
二、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
十数年来,我国的证券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证券公司资本规模的增大和业务的扩张,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也从简单转向日益复杂化。一方面,随着业务从单一的买卖证券、股票的承销上市发展到投资咨询、以网上交易为主的证券电子商务、资产管理、兼并收购等新兴业务,事业部制的内部组织结构(或者叫作管理体制)在证券公司内建立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证券业务从单一区域走向全国市场,证券公司之内的分公司、区域管理总部也纷纷建立起来,区域性的证券公司逐步走向全国化;第三,伴随着业务发展,风险控制的需要日益增大,导致了做业务的“前台”和负责监管的“后台”的分离,在证券公司内部逐步建立起来了行使监察、管理、服务、支持等职能的后台部门。证券公司组织结构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然而,内部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决策效率低下、机构职能重叠、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脱离等。因而,完善证券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探索适合与证券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内部组织结构,对于解决证券公司存在的组织结构难题,将有重要意义。
1.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
在探讨证券公司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公司组织结构的一般性问题——组织结构形式的演变与优化进行分析。这对于更为清楚地认识证券公司组织结构的问题将有较大帮助。
公司内部组织结构有很多种形式,最基本也是最早的是直线职能制,后来又发展为事业部制,再后来又从事业部制中演生出超事业部制结构、矩阵制结构、多维制结构等多种公司内部组织结构方法。
1)直线职能制(U型结构)
直线职能制又被称为U型结构(UnitaryStructure)。其基本特征在于,将公司按照职能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部门,而每一部门均由公司最高层领导直接进行管理。直线职能制实现了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
2)事业部制(M型结构)
事业部制即M型组织结构(MultidivisionalStructure)。它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在其总公司之下的各事业部或分公司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利润中心。由多样性经营所引致的管理上的需求可以说是M型组织机构发展的基本动因。事业部的划分往往按产品、地区或国家来进行,各事业部一般都采用U型结构。
M型组织结构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创新形式,它将日常经营决策权下放到掌握相关信息的下属部门,总部只负责制定和执行战略决策、计划、协调、监督等职能,从而可以解决大规模企业内部诸如产品多样化、产品设计、信息传递和各部门决策协调的问题,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既能摆脱日常经营的繁琐事务,又能和下属企业保持广泛的接触,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因而成为现代企业广泛采取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然而,这种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a.总部与分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增加。因为分部不仅有决策权,还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分部为了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向总部隐瞒某些真实情况,如隐瞒利润等,总部难以确知各分部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个大型的组织内部。
b.由于允许各事业部之间开展竞争,分部之间由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类似于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传出有利于自己的不真实信息。
c.由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通常以利润来衡量各分部的业绩,就容易导致分部产生本位主义,只顾眼前的局部利益,忽视长远的整体利益,从而影响各分部之间的协作。通常,总部为了协调上述矛盾,只能多设置一些中间管理层次和中层管理人员,不仅增大了监控成本,还会使企业的中间管理层膨胀,损伤了组织的运作效率。
3)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的概念是在人们对以工作为中心和以对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之优、缺点的争论中产生出来的。其根源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事与宇航领域发展起来的项目管理的概念。矩阵制结构即在原有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基础上,再建立一套横向的组织系统,两者结合而形成一个矩阵,它是U型结构与M型结构的进一步演变。这一结构中的执行人员(或小组)既受纵向的各行政部门领导,又同时接受横向的、为执行某一专项功能而设立的工作小组的领导,这种工作小组一般按某种产品或某种专业项目进行设置。
矩阵组织结构有以下优点:
(1)小组的领导负责项目的组织工作,行政领导无法干涉专业项目方面的事情。项目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专业性都大大提高了。
(2)项目小组可以不断接受新的任务,使组织富有一定的灵活性。
(3)矩阵组织结构可集中调动资源,以高效率完成项目。
(4)矩阵组织结构有利于把管理中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更好地结合起来,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了解与其合作。
(5)对各部门的专家,有更多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
矩阵组织结构的缺点是:
(1)项目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为改善自己一方的工作绩效可能会发生争执。
(2)矩阵组织结构中成员受横向与纵向的双重领导,破坏了命令统一原则。
(3)双重领导可能使执行人员无所适从,领导责任不清,决策延误,项目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工作任务缺乏热情。
4)多维制结构
多维制结构又称立体组织结构。多维即多重坐标,在这里指组织系统的多重性。多维制结构一般包括产业部门、职能机构、按地区划分的领导系统,即成为三维结构。若再加上按其他某一因素划分的组织系统,则成为四维结构,依此类推。但一般不会超过四维。多维制结构可以看做矩阵结构的扩展,因此可能存在与矩阵制类似的,由多重领导所带来的缺陷。
2.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化
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认为,企业管理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权宜应变,灵活掌握。权变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究竟应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不可能有普遍适用的结构模式。当然,采取何种组织结构还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作决定。证券公司虽无
统一的结构模式但其设计是有原则的。(1)服从公司的发展战略。证券公司选定的服务领域、服务对象与服务方针对其组织结构有重要影响。(2)适合公司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3)动态调整组织结构,使其适应公司成长的需要。
1)事业部制的特点——以中金公司为例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大都采用事业部制的内部组织结构。这也是国际大型投资银行所普遍采用的内部组织结构。以业务为划分的事业部是独立的利润中心。由于不同的事业部的服务对象存在着利益冲突,通过事业部之间的“防火墙”,保证了证券公司经营上的公正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风险在不同事业部之间的扩散。
以我国现在唯一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简称“中金公司”)为例,在其内部的业务部门就划分为投资银行部、投资顾问部、销售和交易部以及研究部。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主要向国内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提供国际标准的证券承销和金融顾问服务,包括:企业重组改制、股本和债券融资、兼并收购、公司融资和项目融资等。股本融资项目包括国内与国际融资。投资银行部特别重视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为客户提供长期的、广泛的高增值服务。对于每一位客户,投资银行部都在充分了解其本身情况和需求以及其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为客户寻找最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客户实现目标。
中金公司投资顾问部从事企业上市前的股权投资,包括对企业投资结构的设计以及投资后的管理。投资顾问部的创业投资是长期的投资。投资顾问部通过与被投资企业管理队伍的紧密合作协助被投资企业完成发展战略,从而与其建立起稳固的伙伴关系。除投入资金外,投资顾问部还努力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支持,帮助企业改进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达到国际标准。
中金公司销售交易部成立于1997年4月,从事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股票与债券的一级市场销售与二级市场的代客与自营交易。销售交易部拥有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交易席位,并已成为中国国债市场和企业债市场的积极参与者。销售交易部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机构投资者,如国内外著名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及大型综合性企业。销售交易部为客户提供由中金公司研究部撰写的高质量的有关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上市公司投资潜力的分析报告,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与投资资讯建议,以及执行客户的交易指令。在国内资本市场上,销售交易部建立了一整套市场分析交易执行和风险控制体系,为客户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经纪人服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销售交易部已创下"中国通"的品牌,为投资中国股票的客户提供第一流的研究、最好的上市公司介入以及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中金公司在北京和香港均设有研究部,为基金经理和公司客户提供及时、可信赖的经济分析及行业和企业研究资料。
从上述中金公司的部门设置来看,其内部组织结构是典型的事业部制。这种事业部制充分发挥了专业化和风险控制的优势,使得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保障。
2)证券公司事业部制存在的问题
(1)本位主义。
事业部制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公司总部往往发挥统一决策协调关系的功能,而各事业部则在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比如经纪、承销)发挥决策和执行的功能。证券公司内部的各事业部实际上是不同的利润中心。由于各事业部有其自身的利益,因而本位主义往往与事业部制联系紧密。
这种本位主义对于公司总部的统一决策和关系协调的职能的发挥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在许多证券公司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各事业部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现象。要解决统一决策及关系协调问题,往往又派生出一些中间层次的机构。这样导致管理层次增加,决策效率下降。
对于事业部制的本位主义问题,有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加强总裁的权力或者采取设置专司协调的“超级事业部”的方案来解决。这一思路的出发点是: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本位主义是一个管理问题。但事实上,事业部制的本位主义是与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个组织结构问题,而不是一个管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其他的选择。
(2)前后台脱离。
证券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一特点决定了证券公司必须在组织结构上建立严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同事业部制相联系,大多数证券公司建立了前后台分离的组织架构。所谓前台部门,也就是从事各项证券业务的事业部;后台部门就是专门进行监督、管理、服务的部门。在前后台分离的架构中,往往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前台与后台的分离,导致后台部门对前台部门的监督、管理的弱化,使得财务监督、风险监控等后台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另一种现象是同前一种现象相联系,后台部门出现萎缩或者“膨胀”(机构臃肿但效率低下的情况)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后台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或者不正常发挥。
前后台分离中出现的后台部门功能弱化的情况,不利于证券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风险的控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在于事业部制。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也在于对事业部制进行改革和优化。
3)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化
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为了有效地整合资源,以便达到企业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上下左右的领导与协调关系。证券公司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服务型公司,所处理的问题有综合、复杂、多变的特点,项目性强,且每个项目都颇具独立性,对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调配要求高,在组织结构上要有较高的适应性、灵活性。一个项目往往要涉及多个领域、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地区,这就要有多个专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以保证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最专业化的服务。从人员上进行考虑,证券公司有的投资银行专家会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了保持并提高他们的专业性,也要求在组织机构上有合理的安排。这些特性决定了证券公司组织结构更宜于采取矩阵制结构和多维制结构。
前面提到的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本位主义问题,其实质是证券公司内部的不同业务之间的整合问题;而后台弱化的问题的核心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整合问题。因此,证券公司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优化就是要解决不同事业部之间、不同事业部与后台监管部门之间的整合问题。
(1)权力进一步分散化
在事业部制中,解决整合问题的传统的思路是通过集权的方式,即通过通过加强总部的权力来实现。从其手段上来看,往往是通过加强公司总裁在统一决策和协调方面的权力或者是设置专门进行不同事业部之间的协调的“超级事业部”。集权的方式在后果上导致了管理层次的增加和决策效率的下降,因此被证明是失败的。
根据矩阵制的特点,决策的中间层次是非常少的,决策的效率较高。因此对于事业部制的优化可以采取放权的方式,即进一步加强各事业部的决策权,同时加强各副总裁在分管项目上的决策权。权力进一步分散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整合问题更加突出,但实际上矩阵制的优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项目能够得到最好的完成,证券公司业务的整合问题也就
迎刃而解了。
(2)后台职能的虚拟化
所谓后台职能的虚拟化是指在不影响后台部门基本职能发挥的前提下,将后台的监管职能虚拟化,同时加强在前台业务部门内部的监管职能。后台职能的虚拟化对于解决前后台分离中所产生的后台监管弱化的问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证券公司的运作特点来看,前台部门在业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一线监管的要求。而前后台的分离,实际上又导致了后台部门不能充分地及时地发挥监管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前台部门内部的监管和虚拟掉后台部门的作法,来实现加强后台部门对前台的监督、管理、服务、支持的职能。
3.综合类券商的区域管理总部问题
我国综合类券商目前基本上采取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对应于这种法定的结构,在证券公司内部则大都实行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从实践来看,事业部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证券公司业务的专业化,促进了业务的发展,有利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随着证券公司资本金和业务的扩大,小型券商和地方性券商逐步在地域上扩张,成为全国性的大证券公司。与此相适应,则在管理体制上出现了分公司和区域管理总部。比如,华夏、国泰君安、南方等公司实行的是分公司制;大鹏、长江等公司则实行的是区域管理总部模式。区域管理总部模式对于缩小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公司业务的全国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同分公司相比,区域管理总部不是法人组织,因而不利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出现了“证券公司、证券营业部有人监管,而管理总部无人监管”的奇怪现象。
从证券公司的管理体制角度看,事业部制下的区域管理总部体制是一种混合的内部组织结构体制。一方面,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采取事业部制的管理体制,以不同的业务为划分标准,采取“纵向”管理;另一方面,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采取“横向”管理。在实际运作中,这种混合的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公司的经纪业务管理中,既有经纪事业部管理证券营业部,又有区域性管理总部管理的营业部,造成了公司内部经纪业务的条块分割,不利于业务的管理与发展。又比如,区域性管理总部这一管理层次的增加,造成“中层膨胀”,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因此,应对这种混合型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
综合类券商在内部组织结构上,还是应坚持“事业部制”的形式。事业部制具有专业化、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这种“纵向”管理体制也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向金融证券集团公司的改革建立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基础。对于区域性管理总部的改革,应采取两种办法。一是降级。撤消那些业务规模较小的区域总部,将其转变为代表处。撤消后,区域总部的业务管理职能转给各事业部,而其事务性管理职能则可以由代表处来承担。另一种办法是升级。将业务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管理总部升级为区域分公司。区域分公司是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区域性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经营范围和管理区域由公司总部授权。在分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上,也可实行事业部制。
4.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风险控制的要求是证券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典型要求。由于我国证券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组织上还很不完善。这也是证券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上需要加以弥补的地方。下面主要介绍美国证券业在这方面的经验。
美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制结构一般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这些委员会或部门的职能分别介绍如下:
1)审计委员会一般全部由外部董事组成,由其授权风险监视委员会制定公司风险管理政策。
2)风险监视委员会一般由高级业务人员及风险控制经理组成,一般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该委员会的负责人。该委员会负责监视公司的风险并确保各业务部门严格执行识别、度量和监控与其业务相关的风险。该委员会还要协助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决定公司对各项业务风险的容忍度,并不定期及时向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报告重要的风险管理事项。
3)风险政策小组则是风险监视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一般由风险控制经理组成并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负责人。该小组审查和检讨各种风险相关的事项并向风险监视委员会汇报。
4)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为公司各项业务制定风险容忍度并批准公司重大风险管理决定,包括由风险监视委员会提交的有关重要风险政策的改变。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特别关注风险集中度和流动性问题。
5)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专门负责公司风险管理流程的部门。该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直接向财务总监报告,并兼任风险监视委员会和风险政策小组的负责人,同时一般也是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的成员。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公司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公司交易投资由于利率、汇率、权益证券价格和商品价格、信用差(creditspreads)等波动而引起的价值变化。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违约造成的可能损失。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要掌握公司各种投资组合资产的风险概况,并要开发出有关系统和风险工具来执行所有风险管理功能。风险管理委员会一般由市场风险组、信用风险组、投资组合风险组和风险基础结构组等四个小组组成。
(1)市场风险组负责确定和识别公司各种业务需要承受的市场风险,并下设相对独立的定量小组专门负责建立、验证和运行各种用来度量、模拟各种业务的数学模型,同时负责确立监视和控制公司各种风险模型的风险集中度和承受度。
(2)信用风险组负责评估公司现有和潜在的个人和机构客户的信用度,并在公司风险监视和度量模型可承受风险的范围内决定公司信用风险的承受程度。该组需要审查和监视公司特定交易、投资组合以及其他信用风险的集中程度,并负责审查信用风险的控制流程,同时与公司业务部门一起管理和设法减轻公司的信用风险。该组通常拥有一个特别的专家小组专门负责公司资产确认和管理在早期可能出现的信用问题。
(3)投资组合风险组具有广泛的职责,包括通过公司范围内重点事件的分析使公司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作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进行不同国家风险和定级的评估等。该组一般设有一个流程风险小组,集中执行公司范围内风险流程管理的政策。
(4)风险基础结构组向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供分析、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以确保风险管理委员会更好地监视公司范围内的市场、信用和投资组合风险。
6)除了以上有关风险管理组织外,还有各种管制委员会制定政策、审查和检讨各项业务以确保新业务和现有业务的创新同样不超出公司的风险容忍度。这些委员会一般包括新产品审查和检讨委员会、信用政策委员会、储备委员会、特别交易审查检讨委员会等等。
三、金融证券集团与按照业务划分的子公司
1.现资银行采取的普遍的组织结构形式是金融证券集团形式
现
资银行的组织结构经历了合伙制、公司制和金融控股公司制等形式的演变。目前,国际主要投资银行基本上采取公司制或者金融控股公司制的组织结构形式。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了现资银行的组织结构形式的主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金融控股公司也有两种含义,一种广义的含义是指在金融混业经营基础上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另一种狭义的是指在专门经营证券业务基础上的所形成的包括承销、并购、经纪、资产管理、风险投资等不同证券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这种形式一般又称为金融证券集团。随着金融混业经营日益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上述两种含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界限在逐渐淡化。
金融证券集团最早兴起于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美林证券上市后,美林由一家单一的证券经纪公司转变为一家开展综合性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美林随之采取的组织结构形式就是金融证券集团的形式。美林集团按业务进行划分,设立专业化的证券业务子公司。90年代日本进行金融业改革(日本版“金融大爆炸”)以后,日本的大型证券公司也纷纷进行金融证券集团化的改组。以大和证券集团为例,其前身为大和证券公司,改组为金融证券集团后则设立了十数家专业化的子公司。再如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证券公司,大都也是采取金融证券集团的组织结构形式。
金融证券集团的子公司组织结构形式是从事业部制的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一般来说,子公司体制具有业务专业化、风险控制集中化、不同业务之间的防火墙等优势。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检验,金融证券集团的子公司组织结构是一种适合并促进证券业务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
2.金融证券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相关立法问题
金融证券集团是在一家集团公司控制下的众多的从事证券业务的子公司、关联公司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联系体。金融证券集团本身并不是一个公司,因此它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金融证券集团的核心企业是一家集团公司。该公司在集团中具有绝对的控制地位,因此也是一家控股公司。在集团内,集团公司以股份制为纽带,控制数家子公司。
金融证券集团采取的是控股公司的模式。控股公司按控股的方式可分为两类:纯粹的控股公司和混合的控股公司。所谓纯粹的控股公司是指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子公司的股权或其他有价证券,其本身并不从事其他方面的任何业务的公司。混合控股公司,是指除了掌握子公司的股份之外,本身也经营自己的业务的公司。在现资银行的控股公司模式中,大都采取的是混合控股公司模式。
我国《公司法》未对控股公司、集团公司进行规定。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的情况下,有关部委对企业集团、控股公司进行了一些规定。在证券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证券监管机关应该对证券公司的控股公司制、集团公司制进行一些规定,以利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对于立法中的有关问题考虑如下。
a.现有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理论上讲,综合类证券公司都可以成为集团公司,而分设一些子公司。在实际立法和审批中,对成为集团公司的综合类公司在资本金及业务规模上应提出更高的限制,以区别于证券法对于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可以鼓励那些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公司进一步发展。资本金限制的主要原因在于,集团公司制的证券公司的风险较之于普通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制的证券公司的风险更大,而提高资本金是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
成为集团公司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应该在公司名称中冠以“集团”字样。
b.综合类的证券公司可以用自有资本投资于其他的证券公司。若不能投资于其他证券公司,那么子公司实际上就不可能成立。因此综合类证券公司应不仅可以从事证券业务,而且还可以从事对其他证券公司的投资,这种投资不能低于新设公司资本金的50%.
c.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子公司也是综合类证券公司,除专门的证券经纪公司以外。这与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情况类似。由于我国的证券公司只分两类,如果综合类券商的子公司不是综合类,那么它就只能够从事经纪业务了。事实上,就证券业务之间的联系而言,如果子公司只能够做某一种证券业务,那么这种业务事实上很难开展(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为避免综合类证券公司过多过滥不利于监管,在实际审批子公司过程中,可以对其可以从事的业务范围依据申请进行核定。
3.金融证券集团内部,母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
考察现代的投资银行类的金融证券集团,集团内部各公司的分工并非完全的专业化,确切地说,各公司的分工应称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在金融证券集团中,集团公司(或者叫母公司、控股公司)经营一部分证券业务,而非纯粹的控股,各子公司则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经营另一部分证券业务。在业务分工上,各专业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业务出现交叉,这是由证券业务的特点所决定的。
比如,大多数金融证券集团中都有从事资产管理的子公司,但在母公司内,或者在专门从事承销的子公司内,也有从事资产管理的部门。如果纯粹从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角度看,集团内的资产管理业务似乎可以只由资产管理公司来经营就可以了。但是,某些证券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在母公司(或者证券承销业务子公司)内也设有资产管理部门。从自营的角度看,母公司必须有资产管理部门来为公司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管理。从风险控制角度看,公司自营帐户与受托资产帐户是不能够、也不应该混合操作的。所以有必要在母公司内部也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再从包销业务来看。在证券包销中,存在着销售不出去的证券余额由承销商吃进的可能性。在非集团的证券公司组织结构情况下,承销商的包销余额可以由公司的自营部门进行操作,在二级市场上售出。而在金融证券集团中,如果专事承销业务的子公司没有资产管理部门,那么证券报销余额必须由承销商用自有资金(或者融资)垫付。这样就为承销商带来很大的风险。在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原则下,那么专业承销公司就不太愿意采取包销的方式,这样就会对专业化的承销公司的业务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所以,在专门从事证券承销业务的子公司内部,也有资产管理部门来进行包销证券余额的管理。
对于投资银行类的子公司设立的审批,在业务许可方面除承销业务外,还应包括与承销有关的其他证券业务,包括资产管理、咨询等。对于经纪类的子公司,在经纪业务之外,可以允许从事投资咨询业务。对于资产管理子公司,应允许从事咨询业务。对于投资咨询子公司,可以允许从事投资银行类财务顾问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
4.证券公司的合并重组问题
为促进证券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券商合并的方式来发展一批大型券商。根据前述的允许综合类券商成为集团公司制的证券公司及证券公司可以用自有资本进行对证券公司的投资的设想,小型综合类券商完全可以实现合并,并可以以子公司模式以新的形式存在。同时阻碍合并的地方税收问题也可以同时解决。
例如,两家在不同地区注册的综合类券商考虑合并。在原有政策下,由于地方主义的局限,往往难以实现合并。原因在于合并后,新公司可能不在原地注册,从而导致地方税收的流
失。
在集团公司制的综合类券商模式下,有合并意愿的两家公司可以用全部自有资本进行投资而新设一家证券公司。新设公司对公司内部的业务进行重组,而组成一些专业性的子公司,子公司可以在两家公司的原注册地分别注册。这样一家新的证券集团就成立了。新公司属于综合类证券公司,同时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实行控股公司制。同时,由于子公司在两家公司原注册地注册,也兼顾到地方税收问题。
5.除金融证券集团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证券公司组织结构
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中,除美林和大摩实行金融证券集团的组织结构形式外,高盛仍然是实行的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在高盛的管理委员会领导之下,设有权益部、投资银行部、商人银行部、投资管理部、固定收益货币商品部、全球投资研究部、技术部等十个业务部门。事业部制并未制约高盛成为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之一。这对于我们的启示在于,对于证券公司采取何种组织结构形式,完全是证券公司自身选择的结果。在立法上,重要的是给与证券公司选择组织结构形式的法律空间,而并非规定证券公司必须采取某种组织结构形式。
四、小结——立法建议
1.证券公司分类管理的法律规定实行的情况下,应该对综合类券商的不同证券业务实行许可制度。这是解决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证券公司子公司的业务范围等诸多问题的基础。
篇7
在国人一浪高过一浪的“走出去”呼声中,中国企业终于加快了开疆拓土的步伐。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额增长较快,这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其一,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分量更重,企业自身有了一定的积累,中国企业有能力、现实环境也要求其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成果。其二,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始终不被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所承认,众多国家将贸易纠纷矛头对准中国,打压中国产品,以致中国成为世界上被反倾销的头号大国,产品出口受阻。其三,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大,一方面外汇资源未能充分发挥效用,使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风险不断累积。其四,我国人均资源贫乏,面对低产出、高能耗、部分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严峻局面,必须放眼国际市场,整合全球资源。
然而,目前已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基本上是惨淡经营,有的已铩羽而归。经验乏善可陈,教训比比皆是。无论销售额、利润,还是现金流,海外公司对母公司的贡献无几,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因此必须采取果敢措施,整顿、重构海外公司财务。
在讨论海外公司的财务重整前,应先对目前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海外公司面对的理财环境有所认识。
海外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特点是:主要体现国家主导意愿,大手笔的基本为国有企业;产品/服务档次低,难以进入东道国主流市场;FDI的区域分布主要为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部分资金又回流国内;投资方式以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轻工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其次为制造业,服务业较少,科技、高端产业比重偏低;对发达国家投资的某些产业,体现为国际产业的逆向转移,如TCL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由这些特点所决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存在以下问题:
1.海外投资项目先天不足
(1)投资动机政治化,缺乏明确的海外发展战略。在海外投资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有绝对比重。为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号召,国有企业基本上不进行详尽的考察、分析、论证,项目就草草上马。非商业化动机的投资,一开始就注定了海外企业命运多舛。
(2)自有资金少,海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债务负担沉重。资本实力是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核心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经营的恶化、财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就是资金支付能力不足。稳健的财务策略是日后投资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往往不顾自身实力,心比天高,从联想的蛇吞象就可见一斑。在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支持其从事海外投资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资金短缺导致投资项目建设期长,资本化时间延长,将本应作为收益性支出的费用进行资本化,致使资产虚增,此外因拖延投产而丧失的机会成本高。
(3)海外投资理念落后,布局落点不当:
相信与政界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市场研究少;重视享受初始投资的优惠政策(如税赋减免,用工政策);比较看重基础设施等硬件,但对市场准入、劳工教育水平、产业聚焦和供应链效率、政府官僚体制运作效率及廉洁度、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软环境较少重视。
选择投资区域时,重利轻弊。经济发达国家有着比较完善的法律与监管框架,资本市场比较成熟,宏观经济与社会政治相对稳定,国家风险系数比较低,但竞争激烈,违规代价巨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成长较快,但政治/经济动荡,法规不健全,商业贿赂、社会秩序不稳定常有发生,国家风险系数比较高,缺乏安全感。
2.身患病症,虚弱不堪
(1)盈利模式问题。母公司国内赖以成功的核心竞争元素难以复制到海外,竞争手段单一,把低价作为惯用的竞争手段,产品进入不了当地主流市场,海外公司只顾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
(2)产品问题:
销售渠道少、产品无品牌。海外分销渠道和服务网络的缺乏,以及推广和广告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公司的产品进入不了当地主流市场。
技术创新及研发能力差,产品多为大路货。技术含量低、差异化程度低,产品缺乏创意、想象力,不够人性化。
(3)财务问题:
销售乏力,开工率低,无法摊薄固定成本。
信用控制两极分化,未能探索出符合当地特色的信用管理办法。多数海外企业过度放账,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损失较多。
资产负债率偏高,流动性不足,潜伏着债务危机。
盈利面少,亏损面大;盈利企业的盈利额低;亏损企业的亏损额高。
部分公司从事高风险的投机业务,损失惨重。
夸大经营业绩、小金库、虚盈实亏等财务舞弊情况较为突出。
董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营者决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同国家/地区的海外企业会计信息不可比,业绩计量缺乏统一的参考尺度。
财务部门作茧自缚,忙于根据母公司的要求,在三张基本报表外,附加许多报表。如按照六要素填报至每一个明细科目,且反映明细科目的月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月末余额。报表间勾稽关系正确,数据精确到人民币分。至于季报、半年报的报表就更多,遑论年报。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月复一月地做报表,堆砌数据,然后在数据上进行眼花缭乱的组合,耗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经营中的决策与控制。
由于外派财务负责人不懂当地语言,海外企业多以中文、当地文记两套账,平添了大量工作。中方人员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做中文账,当地人员按照当地的会计准则做当地语言账,年报审计系以当地语言账为基础的,故两套账存有差异,日积月累,差异较大且无法知其原因。
(4)财务人才及队伍问题。不同国家的会计政策、商业环境、税收、法律环境完全不同,这对派出的财务负责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遗憾的是,派出的财务负责人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敏感性、外语、沟通能力等专业方面距离要求相差甚远,财务部班底几乎由国内人员派驻,当地人员所占比重极小、工作岗位低。
(5)工会问题。在解聘、加班、请假、加薪、计酬方式、工作环境与条件等涉及工会会员重大利益方面,海外公司的工会组织代表劳方,与中方管理层进行谈判。动辄停工,甚至让企业陷于瘫痪,致使营运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用工成本节节攀升。
(6)沟通问题。由于语言及文化差异,海外企业行单影吊,与东道国的政府、供应商、客户/消费者、雇员、媒体、社区、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难以顺畅地沟通,本土员工缺乏归属感,流动比率高。
3.股权存在法律瑕疵
(1)海外企业股东存在名义出资人和实际出资人不一致的情况,根据中国商务部要求,名义出资人应作出放弃权利的承诺,并在当地公证。但个别企业未办理该手续,留有重大隐患。
(2)由于海外企业的股份涉及转让,个别海外企业存在中国商务部批复的境内出资人与国外登记注册的出资人不一致的情况。
(3)海外投资成功与否固然与客观条件、经营管理水平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走出国门后,见之于无形的国人陋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海外项目的成败:
缺乏远见与耐心,好急功近利,有输不起心态。
崇尚事半功倍,好走捷径。
讲人治,经常破坏制度,不按规则办事。
个人利益导向,对公司长远发展很少考虑。
海外公司的理财环境
与国内公司不同,由于所处的政治、文化、技术、规模、地理位置和管理风格迥异,海外公司理财环境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三大特点。稍有不慎,公司就会麻烦缠身。笔者不讨论无法企及的政治、技术等因素,仅列举当前海外公司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1.政策的透明度、合理性与执行力
经营海外企业,不能以国人的思维、眼光对待东道国政策。不妨换位思考,以跨国投资者的眼光看中国政策,会觉得象雾里看花。国内一些政府部门紧握审批、审核权,制定的政策较为粗放,透明度较低(内部有掌握标准),政策制定从严、从高(让企业难以企及),但执行从宽,因企业而异,令企业经营风险很大。内资企业习惯成自然,应付起来游刃有余,但初来乍到的外资企业就难以适应。东道国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
2.跨国界的监管
中国人寿因国家审计署披露财务舞弊而在美国被,道出了跨国界的监管难题。中国人寿在大陆经营,在香港上市,有美国人买了中国人寿股票,若财务造假属实,究竟由哪一方监管?按何地的法律来制裁?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3.会计环境差异
会计准则所面临的会计环境差异非常大,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商法、外汇管制、税法、民俗习惯等都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所以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
诸如国内学术界提出的统一母子公司的会计政策,对海外公司而言,既无必要,又难以执行。首先东道国是否认可执行IAS,而中国的会计准则仅为与IAS趋同,并非一致;其次会计政策的制定并非财务部门闭门造车,还需要考虑海外企业的实际状况、会计环境等诸多因素。
4.文化差异
霍夫斯泰德对IBM投资的64个国家的8万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将文化差异归结为四个维度:权力差距;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女性化,指的是在多大程度上,人们更强调确定性和物资主义(男性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人们更强调对人的关怀和生活质量(女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文化日益趋同,差异越来越为人们所理解并逐渐缩小。
5.工会组织的影响力
国内工会与海外工会的定位、影响与作用完全不一样。一般而言,国外的工会组织是劳方自愿成立的,工会会费与工会会员的薪酬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提供每年一定比例的加薪/福利、每周工作时数的限制、社会福利费用、假期、计酬方式、工作环境与条件等涉及雇员利益的很多方面,工会都可以带薪出面与资方谈判,一旦谈判破裂,就可以罢工、企业。
6.其他
(1)对利润的限制政策:
一些国家要求将税前利润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奖金发放给员工。
利润畸高,容易被竞争对手以违反市场竞争规则、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暴利而。
对汇回利润设限。
(2)汇率风险,包括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3)时差及地域差,降低了沟通效率,提高了沟通成本,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重构海外公司财务
在对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和海外公司理财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重构海外公司财务应按照以下指导思想进行:
化繁为简,简单即是美。
风筝高飞,细线在手,既要保持适度的控制力,更要提供强大的支持力,在保证统一性的前提下,又要保证海外公司具体业务操作的便捷性。
借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成功战略。
汲取海外投资的教训,避免重复犯同样错误。
抛弃思维定式,勇于否定自我。
具体来说,重构海外公司财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时而异,确定分阶段财务战略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务战略并不相同。财务部门应平衡发展目标与财务资源,专注于资源的获取能力、评估企业现有能力和应该具备的能力、平衡财务杠杆以及资源的配置能力,不可急于求成,违背发展规律。
创业维艰,在创业阶段必须警惕以下现象:
(1)海外公司刚刚进入营运期,母公司就要收回投资额中超出资本金部分。由于此时海外公司尚无造血能力,就被抽血,必然陷入困境。
(2)创设阶段没有建立一套基础管理体制,一方面集权、分权不清,海外公司一开始就不守家训,为日后埋下后患;另一方面基础不牢,起点较低,日后重建工作艰巨。
(3)母公司过分注重短期财务成果,缺乏中长期的整体发展战略,往往鞭打快牛。
(4)眼大喉咙小,还未站稳脚跟,就急于扩充产能,投入大额广告营销费用。
3.行成于思,炼造盈利模式
虽然行业有平均利润率,但如果从价值链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盈利高的行业,仍然有亏损企业。戴尔、太阳城马戏团、高盛公司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善于挖掘价值链中高端部分,创建了独特的盈利模式。没有赚钱的行业,只有赚钱的模式。海外公司必须通过对所在行业的深度分析,知己知彼,度身定制盈利模式:
经营的外部环境:东道国的产业政策走向,行业发展趋势,影响产品销售、成本结构的主要因素等。
行业的集中度:有哪些主要竞争对手,它们在规模、能力、竞争优势、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以及知识产权方面都有哪些特点。
竞争行为:是激烈竞争还是相互合作?竞争对手是谁?在哪些方面与海外公司有比较竞争优势。
业绩:行业和业内主要厂商的财务状况怎样?在盈利还是亏损?行业利润是怎样分配和转移的?
4.角色转型,母公司实施财务变革
对海外企业的财务管理,除一般性的战略计划、预算编制、授权经营、预算差异分析与报告、业绩衡量和管理报酬、利润分配等基本职能外,还需结合海外企业特点,有所取舍。
(1)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和统一的会计科目,精简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制定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分层次的标准化报告体系。BP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推行标准化,减少了财务工作的复杂性,使之保持单线管理,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透明度。与此同时,采用当地语言记账,只设一套账,摒弃中文账。
(2)母公司资金部门负责全球范围内的资金管理工作。它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融资政策、选择及管理银行合作伙伴,通过利率管理、头寸管理、外汇管理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调拨。
由于国内实行外汇管制,不能自由兑换,且政府对外债实行逐笔登记制度,所以海外公司的资金和外汇集中管理策略不能得到有效地实施,但可以走曲线救国的道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没有外汇管制,赋税较轻,具有地缘上的优势,母公司不妨将司库中心设在香港,负责所有海外企业的现金管理。
(3)海外子公司虽然融资渠道多、利率较低(一般在LIBOR的基础上上浮),但相应的银行中间费用和要求的抵押比例都比较高,在国内各大银行普遍上市且海外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母公司可以在国内统一向总行申请授信,在国外发放贷款给海外公司,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4)常规交易集约化。日常的交易、收付款、管理应收应付账款之类的常规、简单而具体的业务,不一定必须在其所发生的国家进行。可以放在信息发达、用工成本低、专业化程度高的国家,以集中处理所有海外企业的类似业务。
(5)研究汇率变化,锁定外汇汇率变动风险。
(6)策划关联交易,制定转移支付价格,确保母公司整体收益最大化。
(7)建立研发中心,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母公司掌控新技术、专利的许可使用。近年来,跨国公司被指在华进行利润转移。但涉及新技术、专利,因无公允价,国人可能指责无据,德国大众收取上海大众汽车一款车型的授权使用费就高达上亿元人民币。
(8)搭建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解决因地域及时间的差异给管理带来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做以下工作:
设立海外公司财务部门的公用邮箱(包括基本邮箱和备用邮箱)和个人邮箱,公用邮箱对部门大部分人员开放,必须传真的重要资料经扫描后通过邮件形式发送,减少传真容易发生的卡纸、墨迹不清晰、费时和易泄密等问题。
利用MSN、QQ、OA平台进行网上沟通和交流,电话交流成为辅助手段。
海外企业必须每天登陆OA,查询母公司的信息。
(9)母公司的角色转型,要求母公司的财务部门适时调整财务岗位,提高对海外公司管控的能力。默克多的海外传媒集团财务岗位设置就值得国内借鉴:
管理会计师:提交内部预算、经营管理报告。
项目经理:对新项目、业务进行分析论证。
司库经理:负责现金管理。
注册会计师:按照会计准则、监管部门要求提供会计报表。
系统会计师:对ERP、OA等管理提供支持。
税务经理:纳税筹划,进行国际转移定价等纳税规划。
5.海外公司需突出核心业务,创造盈利模式,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1)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育,加大外包业务比重。一改国内企业大而全、一切靠自力更生的习惯,对IT、记账、税务、人事、后勤服务均可以考虑外包。调整财务部门内部作业时间比重,降低会计、融资及监督业务所占时间比重,将财务部门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决策支持和控制方面。
(2)学会借力,与强者联盟。可以在股权、营销渠道、供应链、技术与特许权等方面与东道国企业合作,减少失败机率。美国柯达、德国汉高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在开始阶段,都是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试水,一旦时机成熟,就通过增持股权、扩大投资、铺设营销网络、建立独立的供应链等方式,取得市场统治权。
(3)推行管理信息化,提高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能力。现在海外企业基本上使用了财务软件,然而部分企业物流、预算、销售、生产、质量、成本、人力资源、顾客关系管理等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尚未构建,导致数据时断时续,效率较低,无法整合资源。
(4)深度挖掘信息,提高财务分析的价值。根据分析的目的不同,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的种类比较多:基于战略管理与分析的;基于不同产品(产业)经营状况、获利能力的;基于不同SBU(战略经营单位)或地区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的;基于作业与经营环节分析的(采购、生产、营销、服务、研发);基于业绩考评的;基于资本投资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的;基于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如信用风险控制报告);基于公司与同行业(或标竿公司)竞争地位分析的;基于供应商和顾客价值分析的;基于组织和不同类型责任中心的(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基于现金流量控制与平衡分析的。
6.减少非增值活动支出,增加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增值活动投入
由于经营状况欠佳,许多海外企业节衣缩食,视降低成本为公司生存的法宝,牺牲了企业的未来价值。对质量、研发、促销几无投入,甚至连产品的包装材料都不愿改进,产品衣不蔽体,导致顾客经常投诉。
全部企业支出可以分为三类,如图2。
7.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公司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风险分为四类:监管风险、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又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规划风险,此类风险会影响公司的长期目标,由高级主管监控;其次是运营风险,此类风险会导致经营中断的严重后果;最后在风险金字塔底部的是流程风险,此类风险来源于员工的日常工作。风险管理存在于每个细节,依靠所有人的努力。跨国公司通常的做法是设立法务部,有的设立风险管理部,由熟悉企业运作管理的资深法律人士组成。
法务部的职能包括:保证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活动不仅符合东道国法律法规,而且遵守相关国际和海外法律法规;为公司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和对所投资企业的治理提供法律意见及必要的协助;制定和监督公司授权制度,以明晰权责关系;参与项目和合同的前置审查和事后跟踪,以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参与制定公司经营活动相关文件管理制度,保护公司商业机密,确保公司核心竞争力;提供培训和法律工具。
8.建立符合东道国特色并融入国际化的道德规范
《萨――奥法案》生效后,对上市公司的内部调查活动更频繁了。调查活动主要与安全、财务欺诈、招聘、歧视、员工监守自盗等问题有关,给海外公司敲响了警钟。海外公司应在《员工手册》中列举了可能遇到的诚信、操守、公司价值观的例子,国内司空见惯的商业贿赂、不合理的招待/送礼、财务舞弊/欺诈、种族/性别歧视、不尊重当地习俗均视作不能逾越的。
9.实施本土化战略
由于东道国政府招商引资所提供的优惠政策皆有所图,海外公司只顾自己的利益,是不能立脚的。海外公司必须对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以赢得所在国政府和公众的好感与支持,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地位,达到双赢、多赢的目的。
本土化战略一般包括销售本土化,即在所在国销售产品;采购本土化,即在生产中提高使用当地原材料、各部件的比重;资本本土化,即在当地筹资,利润投资于当地;员工本土化,即招募当地人员,进而把部分人培养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研究开发本土化,即在所在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设计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日产公司设在西班牙的伊比利亚汽车公司,生产、销售和财务等部门的主管人员都是当地职工,该公司在当地采购零部件的比例高达80%,日本公司还将自己所拥有的股份主动由90%降至67%。
在“四化”中,员工的本土化尤为重要。据日本学者安室宪一的调查,日本海外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外派遣人员过多,工资成本过高。而据中国学者调查,跨国公司派遣一个管理人员到中国,年费用高达30―50万美元,而聘请一个同级别的当地人,费用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笔者观察,如果比较海外公司的盈利状况和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内母公司派往海外公司的中高层薪水可达到甚至超过东道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绝非如外界揣测之低。
本地人才对当地文化、民俗习性、东道国及地方政府的税务、审计、银行、法律等方面较为熟悉,海外公司应提供同等的机会。
至于操作工人、从事一般性事务的管理人员,没有必要向中国驻外使馆、东道国移民局申请多多益善的指标,完全可以在当地招聘。
提高员工的敬业度,一直被我国企业所忽视。海外企业应在工作挑战性、职业发展机会、薪酬福利、培训、资源支持、工作认可等方面,给予本土员工更多的平等地位及人文关怀。
实现员工的本土化,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劳工关系,减少员工流失率,总体上降低用工成本,稳定产品质量。
10.发挥对东道国政策制定的影响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同国家的法律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同或一致。海外公司必须学会结纳、融入东道国的利益集团,通过利益集团向东道国立法动议、批准机构进行公关、游说,申张自己的权益,以此影响东道国政策制定的走向。
这里我们还想着重讨论一下深度挖掘信息、提高财务分析价值的问题。就制造/服务企业来讲,应主要侧重于对现金、销售收入、顾客、产品、质量、营运效率、成本费用、竞争对手的分析。限于篇幅,以下仅就销售收入、产品、顾客、营运效率四个重要的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1.销售收入
在企业年终海外经济工作盘点会上,有三个似有规律的现象:
(1)销售收入与预算出现较大差异的单位,经济考核的目标值与考核值必然相差悬殊,否则可能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2)当实际销售额高于预算值时,海外高管汇报时神采飞扬,将销售增长功劳归为已有;但当低于预算值时,大叹苦经,将罪过归结为市场萎靡。
(3)销售收入的预测建立在往年历史数据之上,而没有依据经营战略、产品定位、市场分析、行业比较及竞争策略,所以几乎绝大多数海外企业的销售预算脱离实际。
年复一年的预算中,也许没有比销售收入的准确预测更难的了。大多数海外公司销售额偏低,销售增长缓慢,的确令人沮丧。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销售预算的依据是什么?市场是真的萎缩了吗?有无待开发的领域?客户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新产品的研发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和节奏?按照市场区域、业务单位或产品线分类能否解释销售的原因?一句话,尽管海外市场千差万别,海外公司必须能明明白白地解释销售收入增长、减少的原因,而不能简单地以“市场原因“一个理由加以搪塞。
通过销售收入增减因素的分析,为产品销售策略的制定及收入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据此可以发现差距与潜力。如图3所示。
2.聚焦核心产品,调整产品结构
(1)产品利润贡献分析。运用波士顿矩形图,对产品的毛利率、毛利额进行分析,以确定不同产品的发展策略。
(2)定价及销量趋势分析。产品价格走势图反映了公司的议价能力及产品价格为市场的接受度,销量走势图反映了产品的成长性,据此可以制定不同产品的销售策略。两者之间的组合较多,以下仅列举重点关注的几类趋势:销量、价格均为上升通道;价升量升,价跌量跌;价升量跌,价降量升;价格回落,销量急速减少。
3.客户分析
(1)根据地区、客户、产品、销售员对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实现三维的综合分析。
(2)对同一客户不同产品、不同客户同一产品的销量、销售额、利润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外便于售后服务及定期访问。
(3)客户信用管理,确定授信额度及时限。
(4)对品种、内外销、地区销售情况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
(5)提供销售毛利表、产品增长分析表、产品流向分析表等各类管理报表。
(6)分析客户的销售趋势和购买习惯。
4.营运效率
营运效率主要体现在存货和应收账款两个指标上,国际上通用周转天数,而非国内的周转率(周转率的分母简单加权平均,很不科学),计算的方式也不一样。
(1)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原美国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钱顺江先生介绍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计算方法,非常富有新意,较国内常用的计算方法更为符合实际,为便于说明该指标的计算,举例如下:
某公司2004年3月31日的应收账款余额为8601万元,其中1月份销售额为3652万元(不含税,下同),2月份销售额为2585万元,3月份销售额为2546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则如表1。
(2)存货周转天数。由于各时点的存货连接起来并非呈平稳曲线,故国内习惯使用的以期初与期末存货的加权平均计算存货周转天数,并不一定有道理。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计算方法,先分解:
原材料回转周期(月数)=原材料年末存货额÷(年材料费÷12)
在制品回转周期(月数)=在制品年末存货额÷【(年材料费+年总生产费用)÷24】
产成品回转周期(月数)=产成品年末存货额÷(年销售成本÷12)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以变通计算三类某月份存货的回转天数,三类存货的回转天数相加,即为存货周转天数。
(3)库存保障倍数。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试图揭示库存的呆滞程度,觉得库存保障倍数是个非常好的指标,库存保障倍数=月均销量÷月底库存量,它反映了库存的安全程度。库存保障倍数越高,说明库存的流动性越强,积压的可能性越小。
政策建议
政府要转变思路,转变职能,审批不是工作的全部,更要为海外公司提供公共服务,制定一些有利于海外公司发展的政策,以提高海外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1.税收方面
(1)实行税收饶让办法,无论是否缔结双边、多边友好协议,对境外投资的所得收益一律抵、免按国内税法计算应补缴的各类税金,如境内投资方获得的境外股权转让收益、分摊给境外的各类费用等(如管理费、专利/专有技术使用费、品牌使用费)。
(2)考虑到境外工作人员的家庭必需支出及个人社会统筹金的缴纳,对在境外工作日超过183天/年的人员,由派出单位和境外企业两头发薪,不合并缴纳个人所得税,仅就国内发放薪水计缴个人所得税。
(3)取消因全资和非全资投资导致计算方法不一致的规定,根据持有的目的和期限长短,区别对待。对创设、并购、境外债务人抵偿债务等以长期拥有为目的而取得的投资性质的股权,其分回的红利、股息等收益,按现有方法处理;对不以长期拥有为目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带有投机性目的的投资,其获得的收益/亏损按抵扣率计缴所得税。
(4)取消分国不分项抵扣法,对投资性收益统一采取定率抵扣法,抵扣率提高至现行税率(33%),也可按产业政策分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东道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与我国不同,导致在抵扣项目的定义、内容上不尽相同,而且会计政策、税收政策迥异,投资主体涉税人员没有能力区分差异,建议简化抵扣方法。
(5)对投资性收益实行先行收回投资法。对境外企业实际分回的投资性收益,首先冲减投资成本,视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待投资成本全部收回后,按照抵扣定率计缴所得税。
(6)由于东道国法律法规对我国国有企业设立独资企业的限制,出现了名义出资人和实际出资人不一致的情况,名义出资人的投资全部由实际出资人支付,由此会引起投资收益归属及所得税征管问题。建议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名义出资人所享有的收益/亏损由实际出资人享有/承担,来自于境外所得计征的所得税由实际出资人承担。
(7)对境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性项目、投机性项目的盈亏,应允许项目内相互弥补,但投资性与投机性项目之间不能相互弥补。
2.金融方面
(1)延长国内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中长期贷款的贷款期限,期限为5―10年不等,对国家鼓励性投资项目可适当放长贷款期限。
(2)实行普惠、特惠相结合的贴息政策。对一般性项目实行普惠制,贴息年限暂定为5年;对符合国家鼓励的项目,实行特惠制,贴息年限暂定为8-10年;对国家限制投资及投机性项目,一律不享受普惠和特惠政策。
(3)降低境内企业为境外提供担保、委托贷款的门槛。
(4)鼓励境内投资方通过境内金融机构发放对境外企业的委托贷款。
3.外汇管理方面
(1)除资本性项目外,凡经常性和非经常性项目,允许投资方与境外子公司相互调剂资金,实行备案制。
(2)对境外投资较多的企业,允许设立区域性离岸财务中心。
(3)简化境内企业为境外提供担保、委托贷款的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4)允许境内投资方与不同的境外子公司之间实行双边、多边的净额/差额结算,降低外汇交易成本,减少外汇资金浮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