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重要的资本管理方式,是指私募公司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在作出一定承诺的基础上,向少数组织或机构或企业或个人募集资金,然后主要以权益性的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投资,最终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收购等方式退出。在这个上市与退出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广义上,私募股权投资包含了企业初创时期的发展资本、企业扩展时期的夹层资本、企业成熟时期的重振资本等内容。而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则主要是指对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当前中国产业资本正向金融资本进行转型,本文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从筹、投、管、退等四个方面进行现状的说明更为合理,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当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现状
(一)募集方面
当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在资本筹集方面存在信心不足且越来越高。自2006年以来,资金的筹集金额在总体上有起伏,募集金额出现两次与两次回落,并在2013年进入低迷状态,尽管近年来有所上升,但并没有进入阶段。二级资本市场的低迷,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一级资本市场的繁荣,但整体经济低迷导致了私募股权在资本筹集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此外,国家对于基金筹集门槛的不断增高。机构投资作为主要的投资者之一,往往因准入门槛过高而无法融资。
(二)投资方面
整体而言,当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没有形成真正的投资全产业链。当前的私募股权投资仍然有依靠短融、私募地产等投机行为来获利,不利于私募股权的长远发展。而在投资总额上,自2006年起,到2010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比较稳定。2011年出现了91.5%的大幅增长,而在2012年则是出现了从空前活跃和井喷式投资增长转向投资下降,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较低的投资水平。
(三)管理方面
当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更多的是关心私募公司和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对整体的投资资金筹集则不关心。在筹集管理和退出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退出回落,并且筹集主要以公开募股为主要的筹集形式。在资本投资管理的过程中,不少本土私募机构都比较严重的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技g欠缺等问题,与国外的私募机构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对私募机构有一定的甄选,但在投资后的管理上则依然存在不足。
(四)退出方面
当前中国私募股权退出较多,一方面,在私募股权退出面临压力的背景下,募资、投资案例个数和金额下降都有所下降,私募股权的退出则遭遇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经济的持续低迷和资本市场不景气,导致企业首次公开募股信心上不足,严重影响其资本上市回报率,也导致了退出的增多和困难。此外,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对资本市场的管理较为严密,缺乏足够的活力和自主性,导致了退出的非市场化管理。
二、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管理法制化
中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资本市场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中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对市场私募股权的管理开始了法律层面的规定,在2006年修订了《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和《信托法》,使得私募投资有法可依,也直接导致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稳健培育和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经济的调整,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规范管理和吸引私募机构的许多政策,旨在通过法制化的管理,在资本融资上获得成功,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012年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则是加强对私募股权投资的监管,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私募股权的投资和发展。
(二)合作拓展化
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中,私募股权投资与政府的合作并不充分,导致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不断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企业和私募机构进驻。并且,私募机构也开始广泛的寻求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发挥政府引导的优势,解决优质项目的融资困难等问题,以实现双赢。可见,私募股权的投资在合作上不断的拓展。
(三)行业规范化
当前私募股权投资进入低迷状态,许多私募机构面临淘汰危险。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优胜劣汰,通过对小型私募机构的淘汰,合并成足够大的私募机构,从而促进私募股权在基金的筹集、投资、管理等方面规范化。
(四)管理创新化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必然带来行业管理的创新化,从资金的筹集到资本的投资、到股权的退出,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其行业的规范化和管理的法制化所导致的是行业在管理上贴近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强化管理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其经济地位会不断的提升,其发展将日益重要。当前所急需解决的是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灿,云佳祺.中国制度环境下私募股权投资现状与趋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124-128.
[2]纪慧慧.试析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及风险监管[J].北方经贸,2016,1:106-108.
篇2
关键词: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资源配置
在过去的2009年,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关于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如何发展再度被人们所关注。我国的资本市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从无到有,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程度,决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资本市场的现状
(一)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09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718家,已是1990年的118.7倍。据中国证监会统计,目前沪深两市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有1050家,仅发行B股的24家,同时发行A、B股的86家。境外上市公司(H股)共66家,仅发行H股的39家,同时发行A、H股的27家。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45794.37亿元,流通市值为15063.82亿元。全年期货市场交易总量超过13.64亿元,约占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的1/3。
(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得到发挥
2008年市场融资3396亿元,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5家,其中中小企业69家,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同时,资本市场有力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年171家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3273亿元,每股收益增加75%。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4年以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间接融资比例远高于直接融资。然而在2006年宏观经济续写“中国奇迹”、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的情况下,股票融资占全部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5.6%,较上年提高2.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由2005年的1:99提高到20:80,实现了跨跃式进步。
(四)主流公司回归A股市场势头强劲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掀起了大蓝筹股的回归浪潮,2008年,交通银行、中国神华等在H股市场上市的优质超级蓝筹股陆续回归A股市场,为A股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逐渐显现
2007年、2008年股票市值分别占当年GDP的43%和130%,基本反映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正在逐步增强。
(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对外交流不断加强
截至2008年底,已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15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5家证券公司获得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资格,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偏小、有待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例失衡,结构有待完善
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市场也有待发展,体现在市场规模较小,品种结构简单,品种创新相对不足,投资者结构需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实力有待提高,金融衍生品市场狭小。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策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市场上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还比较弱小,难以适应投资的机构化的需要,阻碍了这种稳定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二)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还未形成,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化,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仍然采用高度依赖行政审批的核准制和额度制,债券市场发行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交易机制有待完善且交易成本较高,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套利机制,降低了市场的有效性。登记结算的法规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三)上市公司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内部治理和外部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控股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二是决策机制不协调,存在控股股东操纵董事会、干预经理层,直接控制上市公司事务甚至操纵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三是激励机制不到位,职业经理人市场缺失。四是市场筛选机制有待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市场化的收购兼并机制尚未完善,市场主体的守法和诚信意识淡薄,上市公司收购活动中的违规违法现象屡出不尽。
(四)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较弱
与国际大型金融服务机构相比,中国现有证券公司的规模仍然普遍较小,核心竞争力较低,大部分证券公司经营模式单一,对客户和产品服务缺乏分层和多样化服务。赢利模式同质,行业集中度不够,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大部分证券公司尚未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五)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个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比例偏高,投资者持股时间短,交易较为频繁。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短期投资特征明显,发展不平衡。证券投资基金产品不够丰富,业务创新不足,基金公司股权结构不够合理,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制约基金业进一步发展,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各种类型的集合型投资计划监管规则不统一,非公募型投资基金发展不规范,二级市场非公募基金的发展长期处于灰色地带。
(六)法律诚信环境有待完善,监管有效性和执法效率有待提高
从监管体制看,目前过于依赖行政监管的局面已经明显不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监管工作的效率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监管协调机制,执法有效性应进一步完善,当前自律组织功能尚不健全,自律监管过弱,股权文化和诚信环境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建立健全完整的资本市场的对策
(一)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大力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
一是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吸纳符合条件的优质公司上市,鼓励H股公司和境外公司到A股市场发行上市。2009年,深圳证券市场股票、基金、债券、衍生品累计成交198734亿元,上市公司股票融资1713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企业与自主创新的功能作用初步显现。
二是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小企业板。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快捷融资机制和交易制度,增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实行更加市场化的发行上市制度,为创新型和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融资渠道。2009年10月,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境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初步形成,截至年末,共有36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累计筹资204亿元,占全年股票市场筹资总的3.4%。四是稳妥推进场外市场建设。拓展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功能,形成统一监管下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平台。五是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根据企业和投资者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交易制度,建立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二)政府的政策与决策支持对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进程的缓慢与政府对推进决策的滞后关系极大。客观分析造成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制度环境的特殊性,要求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国家对资本市场风险的防控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路径选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加了决策过程的复杂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快政府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决策进程的关键,是政府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角度上,有效协调相关方面的利益关系,排除地方竞争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三)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运用行政机制配置资源的格局,建立按市场竞争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真正建立起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质量;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对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控股股东进行责任追究;强化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诚信责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制度、股票上市与定价的机制,切实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四)要建立和健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等等,把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经营者更注重对企业的长远利益的考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五)积极培育资本市场主体,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础
一是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信息披露电子化平台,建立对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退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投资者及债权人的赔偿制度。
二是提高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核心竞争力。鼓励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兼并收购和退出机制,促进行业整合。
三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引导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境外资金有序进入资本市场,稳妥发展具有私募性质的投资基金,发展以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证券期货业。进一步放松管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拓宽业务范围,推动证券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培养资本市场专业人才。
(六)完善证券市场的规则和资本市场法制建设
1.改革现行的有关企业上市的规定,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防止证券欺诈行为的发生。
2.健全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诚信建设
按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总体部署,健全有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规体系。要清理阻碍市场发展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政策性文件,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按照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制定资本市场诚信准则,维护诚信秩序,对严重违法违规、严重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坚决实施市场禁入措施。
3.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资本市场监管
按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执法水平。树立与时俱进的监管理念,建立健全与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进一步充实监管力量,整合监管资源,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过硬的监管队伍。通过实施有效的市场监管,努力提高市场的公正性、透明度和效率,降低市场系统风险,保障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留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2005,(5).
[2]谢林涛,徐恒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8).
篇3
关键词:资本运作;融资;风险;问题;措施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资本运作已然成为了企业重点的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愈加成熟,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结构较之以往也发生了诸多改变。但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其开展资本运作活动的时间较短,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仍待改善的地方。对此,企业要在实际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寻求资本运作的科学方法与措施,强化企业自身的资金运用效率,并通过融资等手段及时解决企业自身的资金问题,通过资本运作来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企业资本运作及融资的相关概念
1.资本运作的相关概念资本作为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价值的重要力量。资本在社会与经济中存于各个领域,其通过合理的运营及运作才能够发挥作用,实现增值效用。而资本运作则是将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无形或有形资产转变为能够实现增值的活化资本,企业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流动等诸多形式进行合理的运营,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而企业开展资本运作的核心内涵则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其以价值管理作为主要特征,将企业资本、生产要素等内容进行配置,对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企业整体资本进行系统且综合的运营。2.资本运作的模式其一,兼并重组。兼并重组作为企业诸多资本运作模式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是通过资金、证券及其他形式将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进行购置,进而实现兼并。企业在进行兼并重组的过程中拥有诸多的方式可供选择。首先,企业将被兼并方的资产进行出资收购,同时对企业实现全面的重组与兼并。其次则是通过承担相应债务,获得被兼并方的控制权。再次则是将被兼并方企业的股权进行吸收,企业自身投入净资产,将其作为入股资金,通过此种方式来获取被兼并方企业的股东地位。最后则是直接购买被兼并方企业的股权,当企业自身所持股份达到一定比例则对被兼并方企业实现控制。其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是企业自身资本运作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通过股份制改造能够将企业自身资源进一步实现合理的配置,并且能够对企业产权分配进行优化与升级,完善企业经营模式及自身组织结构。股权结构改造是强化自身经营管理流程,协调管理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三,融资。在当前的企业中,融资的概念已然较为泛化,简单来讲即是指企业进行资金的筹措,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资金的运用。从资金的来源上来看,融资包含了外源融资以及内源融资两个方面。内源融资是将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剩余的价值进行资本化,具体来说其包含了企业自身原始投资所形成的股本、留存收益、折旧基金等内容构成。而外源融资则是企业通过某一方式或途径从外部经济组织中进行资金的筹措,包含了企业债券、股票发行、银行贷款等内容。
二、企业资本运作及融资所面临的风险
1.企业资本运作所面临的风险其一,资本运作模式不合理。企业资本运作的模式是极为复杂的,其不仅包含了合并、并购等方式。诸多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不足,所采取的资本运作方式是较为单一的,难以有效并合理地在当前资本市场中选择合理的资本运作方式。对于当前多样化发展的企业模式来说,不合理或较为单一的资本运作模式可能无法满足企业规模扩张或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二,决策风险。当前部分企业管理者自身水平欠佳,其在进行资本运作以及融资相关的决策时,可能欠缺相关的可行性研究及科学分析。一旦决策出现失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其三,流动性风险。部分企业自身的资本运作并不合理,如若其在进行资本运作的过程中,过多地选择了债务融资的形式,那么极可能会产生过多的债务依赖性,这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债务压力。企业一旦需时刻面对偿债压力,则有可能会给企业自身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其四,整合风险。对于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其在资本运作过程中整合是较为常见的事务。但是企业在兼并等资本运作的过程中,不同企业之间不同团队的融合可能会产生冲突,或是企业无法深刻理解各个需要整合的企业自身的管理重点,导致整合进度缓慢,不利于企业发展。此外,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对财务以及审计等业务进行整合,而在此过程中无疑需要面对诸多财务风险,这同样也是整合风险出现的多发点。其五,资本运作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部分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敏感度较低,甚至于一些企业故步自封,无法及时地汲取现代化资本运作理念,对于企业自身所开展的资本运作活动过于保守,这就有可能丧失企业所处的资本市场中的先机,使其无法在市场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2.融资所面临的风险其一,市场波动。对于当前的资本市场来说,其是具备一定的不确定性的,资本在运作过程中,如果对市场判断不准确,企业对市场的预判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迭,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与市场需求相偏离,这就可能会导致资金的投入形成亏损。此外,企业在实际融资过程中,可将利率看作是资金的价格,这会直接决定企业自身融资成本的高低,如果当前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利率波动较大,极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重的融资负担,进而形成融资风险。其二,宏观政策调险。如果企业当前所处的市场环境恰处于紧缩货币政策时,市场资金存量较少,那么无疑会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困难,资金获取不足或资金获取难度高都可能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如果融资所获取的资金与企业发展计划不匹配,那么企业可能由此受到影响,加大经营风险。其三,融资渠道风险。当前诸多企业的融资渠道选择仍多是以银行贷款为主,但部分商业银行处于风险考虑,其在放款过程中可能会有较高的担保要求或是有着较高的贷款利率,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增加融资成本。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其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采取股权融资等方式难度较高,而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民间金融机构利率较高。一旦融资渠道选择性不足,那么企业被动的选择较高利率的融资方式,无疑会给企业带来诸多风险。其四,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于自身与供给方之间,这就可能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如果资金供给方对企业发展能力与价值信心不足,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此外,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部分金融机构搜集信息能力不足以及融资市场信息传递能力受限等诸多原因,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长期存在于企业与资金供给方之间。
三、企业资本运作与融资现状及所存问题
1.融资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当前,企业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是否具备较为合理的融资结构,将会对企业综合效益的高低以及融资风险系数有着重要影响。一旦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那么就可能导致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而这无疑会导致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加大,使企业自身的经营与管理面临诸多潜在风险,直接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中,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科学地选择间接融资或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两者之间是存在本质性的差别的,两者利弊皆有,因此企业要极为慎重且科学地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融资模式。一般来说,诸多企业是将银行贷款视为主要的融资模式的,股票及债券的发行相对较少。但如果企业仅是一味地选择从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对自身融资结构不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企业自身则有可能时刻面对借贷负担,加大自身的还款风险。总的来讲,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会使得企业自身资本运作存在诸多限制,无法全面地发挥出企业资本运作能力,还可能由其导致诸多风险的发生。2.资本市场监督体系仍存漏洞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目前仍有诸多需要完善的问题,资本市场的监督机制仍存漏洞。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导致资本市场整体的运转效率降低,资本市场在开展各项服务的过程中也无法取得较高水平。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中经营丰富、资质完备且管理水平较高的中介机构仍显匮乏。部分中介机构其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仍就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甚至于一些机构不惜将违规资本当作其筹码,这会直接扰乱资本市场秩序,也会给社会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部分投资主体其并未深入且深刻的对市场进行调研与分析,难以及时地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资本运作失衡问题。以上种种因素的存在可能会最终导致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不全面,甚至于部分工作仅是流于形式,使得整体监管机制存在诸多漏洞,有待完善,这也就最终导致市场监管无法发挥应有的资本市场运作规范、引导以及约束作用。3.资本市场功能仍待完善我国企业在开展各项资本运作活动时,其是通过资本市场为核心而进行的。资本市场功能是否健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本运作是否能够取得应有效果。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功能仍旧有待完善,功能的缺失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资本市场缺乏风险评估及定价功能。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的缺失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证券市场方面,股票价格在发生动态变化时,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反馈效果不佳,而这可能会导致资本运作主体与不同投资主体的市场运营风险。其二,在资源配置方面资本市场仍显不足。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或是对于资源的配置过于松散,或是配置过于密集。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结构中,支柱产业及基础产业的比例较低,各投资主体对其的重视性也稍显不足。长此以往,资本市场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观呈现出了边缘化。如此,也就极大地削弱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会导致资源配置结构进一步变形,这会阻碍我国部分企业的发展,阻碍整体经济结构调整。
四、企业资本运作与融资所存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完善企业自身的资本运作的监督管理机制企业为了进一步保障自身资本运作的良好运转,最重要的则是需要构建并完善监管机制。通过监管来强化企业各项资本运作活动的有效进行。首先,企业需要设置审计部门,并严格地保持其独立性与权威性。企业管理层要赋予审计部门一定的监督职能,以此来强化企业综合监管水平。与此同时,企业需构建完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系统,以此来强化监督工作开展的效能,通过信息交流系统来确保企业内部形成彼此监督的管理效果,进而形成从根源上杜绝违规资本运作的行为。除此以外,企业还需构建严明且科学的奖惩机制。对参与或管理企业资本运作的各岗位人员通过奖惩机制来实现科学的激励管理,对业务水平较高、有着较好的责任心及职业操守的岗位人员,应给予其相应的精神及物质奖励;而对于业务能力较低且责任心匮乏的人员则应予以适当的惩治,以此来调动其积极性,进而使得企业负责或从事资本运作的相关人员能够积极地投身于相关工作中去。2.进一步调整并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上文已经表述,企业自身的融资结构是否合理,与资本运作风险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联,更是决定了企业资本运作的质量与整体效率。倘若企业无法合理地控制自身融资结构,那么则有可能在资金链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严重情况下会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由此,企业需重点关注自身的融资结构问题。要尽可能地降低资本运作成本,将资本效益的增长空间不断扩大,使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融资结构在优化与调整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自身,并顺应经济市场的发展变化,对企业外源融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将财务杠杆的价值最大化发挥,保障企业整体资本运作的有序运转。3.进一步规范并约束我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整体运转态势以及规范与否,将直接决定企业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资本运作。而资本市场是否具有完备的功能,则会影响到企业各类资本运作方式的最终效果。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处于探索与不断上升的阶段,在发展程度与市场规模等诸多方面仍有不少的提升空间。资本市场运营机制仍存有待完善的地方,一些缺陷与漏洞的存在可能会降低资本市场的服务水平及运营效率。尤其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产权交易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且需进一步强化对信托市场的监管。不断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并积极强化对信托凭证市场的监督管理是我国未来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其对于企业突破资本市场运作的瓶颈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4.合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当前的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个常见现象,并且因此而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是影响双方正常融资的关键因素,这同时也是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合理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缓解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路径。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投融双方均难以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信息阻碍。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管理水平不佳、担保物不足等问题,信用水平不高阻碍了其融资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从企业角度来看,自身虽然不具备恰当的抵押物,但其自身发展前景较优,有着不小的发展潜力,仅仅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缺乏资金支持,并且其融资渠道较为狭窄,银行仍是其主要选择。因此,投融双方在信息交流方面要充分且全面,金融机构要客观地对企业信用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担保物是重要条件之一,但却不能由此进行全盘的否定。企业方面也应当尽可能地将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市场前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交流,由此来获取金融机构的信任。此外,企业不能仅一味地追求银行贷款,可选择与企业当前发展状态相匹配的融资条件。例如企业在初创时期可选择天使投资,在发展阶段则可尝试风险投资,处于上市阶段则可去寻求私募股权投资,而在企业的发展成熟阶段则可选择股权或是债券融资。信息交流不畅使得投融双方均可能存在认知的偏差,但是企业自身在合适的阶段选择有效的融资方式亦是解决自身融资困境的合理方法。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然是愈加成熟,在此大环境下,企业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资本运作是大势所趋。企业自身保障资本运作的有序开展,是进一步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是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息息相关的。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资本运作的重视程度,构建严明的资本运作监督与管理机制,积极地探寻并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并完善资本运作的风险防范机制,以此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值的管理目的,为企业的健康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岑燕波.论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融资现状及对策[J].财经界,2020(10):41-42.
[2]孙志豪.试述国有企业资本运作融资风险及应对措施[J].经济管理文摘,2020(22):34-35.
篇4
关键词: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居民资产结构
一、 引言
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产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制造业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变。要想实现这一经济目标,必然需要一个相适应且高效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实体经济的顺利转型。然而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对公司财务的格式化审核等局限性使得银行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新型产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十分薄弱,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显得较为突出。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者天生较高的风险偏好恰好能够满足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打造中国经济未来升级版的进程中,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渠道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资金盈余的主要部门,其消费和投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可见,一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似乎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社会融资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的现状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具体深入的探讨,并在最后给出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成就。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 650.2亿元,只占整个世界生产总值的1.8%;201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09 665.51亿元,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8%上升到将近17%,38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2%,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82元,在世界各国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到了2015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更是突破5万大关,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的水平。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充当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如图1显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10多年的适应调整期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较低,并且长期稳定在7%左右,意味着我国基本告别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业时代。此外,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业的长期稳定有利于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这与政府长期实行的惠农政策是分不开的。其次,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1年的61.1%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37.1%;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则从91年的32.2%稳步上扬到2015年的57.7%,并且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一现象标志着当下我国经济正由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
后工业化时代,一国的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逐步由高速增长下降到中高速增长,而经济结构则逐渐由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的这一转型尚未顺利实现,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失衡的巨大风险。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以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供不应求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7%,相比2009年的81.12%,下降了将近14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的典型代表-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则由2009年的3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5 036亿元,6年间增长了将近144倍。传统与新兴产业供需现状的巨大反差表明我国当前的经济效率较为低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当下以及未来较长时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限制和削减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积极培育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三、 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积极发展和培育“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手段。但是,相比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或成长期,意味着这些产业在蕴含着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并且初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以及对于公司财务过于严苛的格式化审核使得其向新兴产业提供融资的能力和意愿均十分薄弱(Black & Moersch,1998;Boot & Thakor(2000))。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仍为国有性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大量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银行业优质的金融资源,导致其产能过剩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变。长远来看,这非但不利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经济转型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另一渠道,其灵活的制度安排,较高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其适合成为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特性的新兴产业的融资来源。并且,作为风险管理和交换的场所,资本市场能够通过合理公平的金融契约设计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收益特征金融产品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投融资主体双方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资本市场还可以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淘汰产能过剩和落后的企业来重新整合经济资源,从而有利于真正高成长的行业和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率先实行并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然而,表1显示,当前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仍然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为主。若不考虑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稳定在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70%;而以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占比不到20%。虽然近些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整体上其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我国当前社会融资体系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优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引导风险资本流向代表未来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四、 我国居民当前的资产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一国的金融系统视为由全体投资者所作投资决策自然形成的系统,那么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资产的选择会对一国金融系统不同层次风险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2显示了一个简化的两部门经济的资金流动状况。在这一简化经济中,只存在住户和企业两个部门。首先,社会资金以工资和股利的形式从企业部门流向住户部门,于是形成了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其次,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通过居民消费回流企业部门,二是通过金融体系为企业部门提供融资,而提供融资的方式也有两种,即要么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要么通过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以支持企业发展。最后,企业部门通过银行体系或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因此,从社会资金的流向来看,居民投资者是社会资本供给的主要来源,因此其对于各类资产参与和配置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表2显示,2000年~2011年,在社会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结构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社会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虽然从67.5%缓慢下降到60.8%,但是在社会三大部门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表明我国住户部门是社会资本供给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居民投资者的资产选择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发展将带来重要影响。例如,若银行存款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较高,则表明通过银行体系的潜在资金供给较为丰富,有助于降低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外源融资的成本,使得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融资需求上升,从而进一步推动银行体系的繁荣和发展;相反,如果股票债券等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那么意味着企业较易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外部融资,因此企业可能会增加股票融资或债券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使得资本市场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因而,若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比重,必须研究居民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据有关数据表明,通货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结构中的比例从1993年最高的22.4%下降到2013年的4.2%,中间虽有波动,但是总体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对比存款以及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流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可以发现,除去2007年,存款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总额比例一直远远高于证券类资产,且其平均比例达到71.7%,而证券类资产的这一数值只有10.4%。这表明在扣除实物消费部分后,居民部门倾向于将增加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配置于银行存款,而在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上的配置比例较低,这也是长期以来人民币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居民部门在证券类资产上的配置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引导居民减少银行存款等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增加股票等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不仅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从而能够满足大部分仍然处于初创或成长期的新兴行业的融资需求,助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 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现状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三者关系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由以低风险的传统产业为主向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为主的转型过程中,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从而提高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是提高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融资效率,助力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主要的资金供给部门,其资产选择行为将为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居民资金仍然以存款的形式大量沉淀在银行系统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从而提高风险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将不仅对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任务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lack S W, Moersch M.Financial 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J].Competition and convergence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German and Anglo- American models,1998:157-174.
[2] Boot A W A, Thakor A V.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peti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2):679-713.
[3]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4-16.
[4]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5.
[5] 魏众.2000-2011年中国宏观分配格局中的问题分析――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4,(11):8-14.
[6]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7]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项目号:14ZDA046)。
篇5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发展;对策
资本市场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可以为经济增长融通资金,吸引投资;还可以通过调节资金资源,优化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国家战略,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是中国―东盟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和推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广西第十次区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必须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为此,如何推进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发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来调节资金资源,吸引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广西“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1.1 资本市场可以为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是资本市场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而现阶段,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资金不足凸现。对此,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将为北部湾经济区解决这一大难题,提供融资平台,从而为企业开辟直接融资的渠道和途径,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降低企业的负债率,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科学化、合理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并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和经济增长。例如,2005年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糖业、南化股份、阳光股份、桂冠电力、五洲交通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数十亿元,为企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金,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1.2 资本市场可以优化北部湾经济区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
资本市场可以为高效益、高成长的企业配置资金资源流向,并优化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北部湾经济区企业面临着资金积累和建设基金不足的严峻现实,而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所需要的资金是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提升集约化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以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只有具备充足的资金,才能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促进自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作为上市公司,企业要接受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将会促使其进军高效益、高成长的产业,淘汰效益低、耗能大、污染重的产业,从而实现北部湾经济区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现状分析
2.1 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概况
2008年1月,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主要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另外,还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所辖区域土地面积为4.2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面积的17.9%;海岸线长1595公里;人口1240多万,约占广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地区GDP约占广西GDP的30%。四年来,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总量规模、人均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如表1所示。这表明,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呈现出跨越式的赶超发展,对投资资本的需求亦呈现出扩大趋势。
2.2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构建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运行,使得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可以通过股份转让和定向增资的方式进行融资。例如,融资平台方面,通过成立资产经营公司,把国有资产的产权授权并变更其名下,由其代表地方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的产权,实行统一的管理和经营,将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促进国有资产的资本市场运作,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另一方面,推进资本市场功能多元化,随着股权分置的成功改革,为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扫除了制度障碍,使得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投资基金快速发展,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可分离交易债券、股本权证、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从而为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市场功能也日趋多元化。
3 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困境
3.1 资本市场不成熟,地方财政负担过重
现阶段,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基础还较薄弱,规模总量不大,财政收入不多。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体系不够健全,金融机构不够合理。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投资资金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地方的可用财力。而现行的融资模式,主要是依靠财政直接投入或融资担保来支持,明显地过度依赖财政支撑,直接加重了财政负担及其风险。
3.2 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需转变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上市公司专业特征不足,行业优势缺失。北部湾经济区规划中的重点产业如石油化工 冶金 造纸等还未有一家上市公司。现有的北部湾经济区上市公司,第一产业有3家,第三产业有4家,其余的集中于第二产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6.15%。这不利于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部分上市公司还存在经营机制滞后,未真正地建立起正规的现代企业制度,如信息披露不规范,制约了公司正常配股或增发新股;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影响独立董事的作用;甚至一些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直接操纵上市公司等。
3.3 证机构发展不充分,金融产品利用不足
北部湾经济区目前仅有一家国海证券公司和一家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证券和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还存在空白。这说明北部湾经济区的证券机构发展明显不充分,数量极少,市场影响力缺失,大大削弱了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使得北部湾经济区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收入,而利用证券、债券、信托等市场化的金融产品不足。
4 推进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发展的对策
4.1 大力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需要资本市场来支撑。而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运作,并不能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国际经验证明,在起步阶段,政府的引导、支持和推动经济赶超发展的作用是关键因素。现阶段,北部湾经济区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成熟,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时有失灵,经济结构尚未平衡合理。因此,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就要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还需要大力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是给予政策扶持;二是构建约束机制。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制订规划,形成梯次,通过发现―培育―改制―辅导―上市的引导过程,给予企业在信贷、利率、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同时,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采取重组或并购的手段借壳上市。在构建约束机制上,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监督和制约上市公司的不法行为。
4.2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体系,主要包括:
首先,提升金融服务。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优势,积极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统筹布局营业网点,不断优化本地金融市场,加快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分支机构的融资效率和服务功能。
其次,拓展融资渠道。北部湾经济区应转变过去以贷款为主的债权融资渠道,积极拓展商业票据、企业债券等债权的融资渠道,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资金配置。例如,通过票据融资,可以加快资金流转,减少资金占用,背书转让即完成结算,资金不足时,通过票据贴现而获取资金。
再次,加大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要加大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机构要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风险控制,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提供服务;二是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产品,全方位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改进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环节;三是要加大金融平台创新。金融机构要加强平台创新,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完善业务处理和管理程序,延伸辐射半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融资平台。
最后,夯实证机构。在资本市场上,证券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媒介,是连接筹资者和投资者的中介。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证券机构还很少,极大地削弱了资本市场的功能。因此,要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机遇,夯实证券机构,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基金市场及投资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发挥证券机构的剂效用,推动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发展。例如,利用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白糖生产基地的优势,做大做强白糖期货市场,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大宗商品交易。再如,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加快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拓宽资金渠道,增加资金来源,有助于发展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4.3 注重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能否及时、灵敏地优化资本结构是企业实现并保持财务竞争优势的关键。上市公司注重优化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加权资本成本,增加股东财富。随着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优化资本结构又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首要的是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加快发展壮大,整合和重组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增强上市公司实力。另外,要努力改善资本市场环境,通过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平台,加强地方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的程序性;全面落实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创建企业资本结构监控体系,强化信息披露管理,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4.4 积极开展区域金融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展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平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警示,开展区域金融合作是极其必要的,是大势所趋。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全面加强中国―东盟之间的区域性金融合作是促进和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进人民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结算货币,加快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步伐,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正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南宁定位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即中国―东盟人民币国际交易中心、中国―东盟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投融资中心,使南宁成为金融机构的资金集聚区和区域合作区。
参考文献
[1]桂许寿.北部湾经济发展中的广西资本市场支持[J].市场论坛,2009:2.
[2]韦明升,庞家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资本市场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47.
[3]魏乾梅.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江苏商论,2009:1.
[4]李秉恒,付春明.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资本市场支持体系[J].广西金融研究,2008:1.
[5]张克如,李红光,范波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企业融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35.
[6]刘明显,胡江华.建立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构想[J].区域金融研究,2009:6.
[7]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推进泛北部湾区域金融合作的路径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8:1.
篇6
一、个人账户资金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实行政府直接管理模式,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了个人账户管理的全部职责。在管理模式方面:
李珍(2007)主张建立以省、直辖市为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集中管理全省市个人账户基金。通过立法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个人账户基金的受托人地位,代表个人账户所有者的利益行使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产权。基金管理委员会制定资金投资战略,并选择资产管理机构或投资机构,以保证管理委员会作为基金所有者与基金投资人的角色分离,以保证基金投资环节的市场化和专业化。
韦樟清(2006)主张借鉴智利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政府根据法律规范的资格条件确定多家私营机构运营个人账户资金,承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资金投资经营等保值增值业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同时,个人账户所有者根据政府的相关规定可从中选择一家或几家基金投资管理机构作为基金的委托机构,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郭席四、陈伟诚(2005)为代表的专家认为分账制下,个人账户资金应交由独立的民营养老基金管理,并实行市场化运作。
苏卫东、邓航、李竟然(2010)从国外个人账户养老金管理现状入手进行分析,得出当前国外个人账户养老金管理和投资呈现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城镇职工个人账户管理和投资筛选和吸收、借鉴的经验。其主张个人在投资管理中需扮演更重要角色。
谢和均(2011)认为适度集中模式较适宜我国的具体国情。应该按照“宽投资、严监管”的原则建立适度集中基金管理模式,以省级社保基金管理机构作为本省社会保险基金的受托人,接受本省各统筹地区的委托,在省级层次上,使受托机构、委托机构、监管机构和投资运营机构之间进行有效分权、合理制衡,形成基金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委托—框架;其次,由账户所有人选举代表成立独立基金委员会,代表账户所有人行使各项产权,监督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状况,以防止道德风险。
二、个人账户资金投资方式
在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方式方面,我国目前限制过死的投资方式使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极其困难,如果不改革,势必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直接动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
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不利于个人账户基金进入。
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将养老保险基金用于证券投资,风险过大,不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所以不进为好。根据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年报显示,由于国内股票大幅下跌,导致股票资产从浮盈转为浮亏,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627. 34亿元,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393. 72亿元,投资收益率-6. 79%。证券市场投资率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到个人账户所有者权益,甚至降低养老替代率,所以证券投资不能保证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是、个人账户基金必须进入资本市场。为了实现个人账户保值增值需要,必须对个人账户进行投资,以提高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张著名,2004)。尽管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货币市场亦不健全,但与其坐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逐渐贬值,不如改进管理,运用其他投资手段进入资本市场。柳清瑞(2005)认为在确保基金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将探索一些增值办法,包括对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适当部分用于资本市场投资等。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将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结构的完善和推进资本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同时增加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促进金融深化。个人账户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而且丰富了实现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径。李长东(2010)认为应探索个人账户资产形态多元化分布。应该积极开展投资运营试点,深入研究拓展适合个人账户基金特点的投资渠道,如投资参股市场前景良好,收益持续稳定的交通、能源、金融等行业企业,开发金融市场长期稳健型投资产品,实现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优化个人账户资产形态分布,形成一批个人账户优质资产,以规避通胀风险,使广大参保职工都能够从中获得良好收益,分享经济发展结果。
三、关于个人账户资金管理投资的个人思考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其基本性质来看,其具有私有性,属于个人私有的财产,其投资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应遵循个人的意愿,可以考虑选举由个人代表组成的省级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通过立法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个人账户基金的受托人地位,代表个人账户所有者的利益行使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产权。基金管理委员会制定资金投资战略,并选择资产管理机构或投资机构,以保证管理委员会作为基金所有者与基金投资人的角色分离,以保证基金投资环节的市场化和专业化。但是,在当前个人账户资金统筹度不高的情况下,一方面应尽快提高资金统筹层次,另外一方面可借鉴辽宁模式,先将做实的资金交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代为管理和投资。
在个人账户资金投资方式方面,由于当前个人账户资金大部分交由省级部门自行管理,在投资方面,国家限制其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面对当前低存款利率、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个人账户资金在做实的过程中也在面临者较严重的缩水,因此,当前应以探索有效的保值增值方式为主,首先保障做实资金的含金量。在这一方面个人账户资金可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借鉴经验,深入研究拓展适合个人账户基金特点的投资渠道,如投资参股市场前景良好,收益持续稳定的银行、交通、能源、金融等行业企业,开发金融市场长期稳健型投资产品,实现与金融市场的良性互动,优化个人账户资产形态分布,形成一批个人账户优质资产,以规避通胀风险。
参考文献:
篇7
一、资本市场功能与效率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资本市场功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功能是筹集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体制创新。曹凤歧(2003)认为,资本市场除了以上功能之外,还有产业结构调整功能,资本资产定价功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展示功能,地区知名度的宣传功能。刘义圣(2005)认为,资本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是:资本市场是反经济周期的“避震器”,是通货膨胀的“减压器”,是通货紧缩的“舒张器”,是金融风险的“分化器”以及产业结构的“调节器”。任志宏(2002)认为,资本市场具有价值评价职能和财富再分配职能。
关于资本市场效率的分析,最著名的莫过于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EMH,the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理论公认的权威法玛Fama(1970)在其经典文献中将市场有效性定义为:在金融市场上,证券价格总是充分地反映可得到的信息。EMH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判断资本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种方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要看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具备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定价机制,以及在其作业下的金融产品的价格能否准确反映与该价格相关的各种信息。如果金融资源配置是有效的,那么,各种金融产品的价格就应当正确地反映其内在价值,并使各交易者的边际投资收益率趋于一致,超额利润现象得以消除。相反,如果金融产品对各种信息反应滞后,就意味着信息传播的低效率和金融交易者对信息反应的迟钝,这种情况下的金融资源配置必然是低效率的。大多数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符合弱型有效和半强有效的资本市场有效理论。国内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弱型有效。从实证支持分析,1993年以前是的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是非市场有效。此后的研究大多数支持弱型有效,这反映了中国股市存在明显阶段性变化。
二、资本市场功能与效率的现状
1、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出现错位
(1)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得到了超常发挥。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最基本的特征和功能。我国深沪两地股市虽然只有10多年的历史,但融资功能得到了超常发挥:截至2002年底,A股市场累计股权筹资额4499.37亿元,B股市场场累计股权筹资额325.11亿元,A、B股配股筹资2215.10亿元,A、B股市场流通市值12484.56亿元,总市值38329.12亿元,占国内GDP的约37.4%。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堪称一支独秀。
然而,我国市场公司融资往往不是为了扩大投资而融资,而是为了融资而融资。据统计2002年在1224家上市公司中,有71家上市公司的资金用于委托理财;217个募股项目被上市公司变更资金用途;上市公司闲置资金合计超过3000亿元(包括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其中资金存入银行超过一亿元的上市公司高达811家。这种单纯为融资而融资的行为具有很大弊端,资本利用效率低下。
(2)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与西方公司完全不同的融资偏好。英美等国的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ThePeekingorderTheory),即公司在进行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资金不足时再进行股权融资。上述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普遍验证。反观我国上市公司,则普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融资首选配股或发行;如果不能如愿,则改为具有延迟股权融资特性的可转换债券,设置宽松的转换条款,促使投资者转换,从而获得股权资本;不得已才是债务,而且首选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位居最后。显然,我国公司的融资实践不支持现代融资理论,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2、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与资源配置功能失灵
(1)价格信号失灵导致深沪股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浓厚的投机氛围扭曲了我国股市的价格信号:大量的资金涌向垃圾股让劣质企业支配稀缺的资金,形成了对资本市场配置功能最大的扭曲。在国内股市,绩劣股票的最低流通市值也有2亿元左右,平均流通市值为10亿元左右,平均股价为10.6元,而亏损公司的均价更高达4~5元。由于绩优绩劣股票的股价无法拉开,资源配置功能自然无法得到体现。
(2)募集资金在上市公司内部使用效率低下。许多企业通过上市筹集的资金常常转眼就又被注人了股市,它们并没有在实业中发挥作用创造财富,而是以虚拟资本的形式在资本的时空里自我循环制造泡沫。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在2001年末的一份报告中说,“A股市场出现越来越多的体内循环,A股市场吸引的金融资本越来越多,但投入到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却很少。”资本使用的低效率,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3)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同样失灵。上市公司的融资便利优势程度和经营环境应是大大高于非上市公司的,但上市公司的业绩持续增长能力甚至还远远低于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由10.5%下降到2001年的5.3%,同期的平均收益增长率为-7.2%。而非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同期的利润平均增长率为42.1%(注:资料来源于《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1有关数据))。
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就其本质而言,是与我国转轨时期的社会经济体制、制度及其关系紧密相联的。这些缺陷造成资本市场配置的低效率,使市场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
三、我国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现状
1、资本市场发展畸形,这本身就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一种表现。政府过分倚赖和重视股权市场,忽视了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维持着一种畸形的市场制度结构。我们知道,股票融资属于股权融资,而债券和中长期信贷融资则属于债务融资。这两种不同融资方式的金融资源配置特征是不一样的。债务融资是一种偿还性契约协定,借款者要按期还本付息,也就是说,债务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者(债券投资者)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而股权融资是筹资者向投资者转让一种权益凭证,即投资者可以此分享企业的净收入和资产权益。从筹资者角度看,通过发行债券融资通常来说较之发行股票融资,其综合成本更低。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购买债券比购买股票收益稳定,风险较小;而投资于股票,收益是不确定的,风险很大。如果资本市场上只有有限的投资工具可供选择,并且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势必抑制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因此,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不管对投资者还是筹资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既是分散风险的需要,也是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本身就是无效率的体现。因为当投资者和筹资者面对现有的资本市场而没有可以自由选择的投、融资途径及金融工具的时候,资本市场就无法有效地发挥聚集资金、扩大有效投资的功能,这个市场至少就是一个低效率的资本市场。
2、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严重扭曲,股票价格不反映公司基本面。政府行为显著影响股市价格,导致“政策市”现象。在任何一种充分竞争的要素市场上,价格都是要素合理、有效配置的信号,因为价格反映了要素的内在价值。资本市场上也是如此。证券的价格首先应该反映公司的基本状况,也就是说要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公司基本面);其次,证券的价格也应该反映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也就是说证券价格与宏观经济的景气指数具有相关性.这是证券价格波动的基本基础或者说证券价格的波动不能离开这两项基本内容,否则,就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证券价格波动将导致不合理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资源配置。
3、上市公司结构不能反映产业结构。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构提供了新型的投融资机制。因为,无论是宏观上产业结构的升级,还是微观上企业的规模扩张,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作为金融资源最主要的配置机制,一方面可以凭借其融资功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大量的增量资本;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又能保证资本的有效利用。应该说,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来以国有银行为唯一中介的投融资格局,为提高全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提供了更好的金融环境。但是,事实并不令人满意。到2002年2月底,在1167家上市公司中,工业类企业最多,为763家,占上市公司比重65.38%,但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比重不到0.01%,占国有工业的比重接近0.5%;综合类企业有177家,占15.16%,商业类企业96家,占8.23%,公用事业类企业96家,占8.23%,地产类企业32家,占2.74%,金融类企业只有3家,占0.26%。这样的上市公司结构,显然不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要求,资本市场没有真正地发挥通过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
4、信贷政策与公司上市安排不能反映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当前中国的股票市场上,1100多家上市公司中,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仅10家左右,买壳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约20家,非公有制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所占份额不足3%。银行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政策也是如此,这与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反映了资本市场在融资方面的所有制歧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陷入越来越严重的困境,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束缚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以上的分析表明,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是低下的,它与我国资本市场在演进过程中制度环境的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演进过程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供给制度安排、调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制度安排的顺利实施,其他利益团体对资本市场制度的这种演进路径没有足够的抗衡力量来改变,只能是被动的适应。
篇8
摘要:投资银行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尤其在资本市场中起着平衡资金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近二十年来,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相比国际投行,我国投资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发展水平较低,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国内投资银行的现状,找到国内投行与国际投行的差距所在。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投资银行面临的问题,提出好的解决对策,促进国内投行发展。
关键词: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发展趋势
由于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投资银行下明确的定义十分困难。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育的今天,投资银行已经从单纯的经营证券买卖发展成为资本市场上最活跃的高级形态的金融中介机构。中国的投资银行多以证券公司为载体,经营业务单一,以证券承销、证券交易为主,只有少数综合性大型投资银行开展了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兼并收购、基金管理、金融工程、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投资银行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特点在于它属于金融服务业,服务于资本市场,是智力密集型行业。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投资银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健全,其中投资银行也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需要我们思考提出解决对策。我国投资银行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投资银行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投资银行要认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缺陷,发挥优势,发展自己的同时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
1.中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投资银行的健全与发展对证券市场一国经济的兴衰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中国经济正处于稳定高速的增长之中,证券市场初具规模。中国投资银行有关投资银行的业务,如证券包销、经纪人业务、收购兼并已经开展。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所以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其功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相对于国际投行来说我国投行业务范围比较小,主要集中与一级市场的证券承销和二级市场的证券经纪业务。对现行的主要业务,除了几个大型投资银行有所涉及其他投行都未完全展开,而这些主要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也远不及国际投行。为了能够不断促进我国投行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认清我国投行发展的现状,了解所面临的问题。
1.1中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国内投行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经验,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国内的投资银行熟悉国内市场,这是国内投行最显著的优势。在国内市场中的成长使得投行对国内各个经济主体都很了解。它们了解国内企业的需求,知道如何帮助国内企业展开合适的业务;它们了解国内投资者的心理,便于与国内投资者沟通,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内的不同客户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自身业务的拓展,方便业务的扩展,他们便于与国内政府决策部门沟通,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行的结构不断完善。投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投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资本规模也在扩大,金融创新逐步开展。
同时,中国投行也存在一定的劣势,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不仅有国外的投行,也有国内众多的投行,不仅有业内的也有行业外的竞争对手。国内一些企业中的财务顾问等角色也是国内投行的威胁。此外,国内投行还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威胁。再次,我国法制的不健全也是投行面临的一大威胁。最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影响着投行的发展。特别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给投行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内投行必须审时度势,随时根据宏观经济政策改变策略。这些都是国内投行面临的挑战,必须对此有充分认识才能更好的促进发展。
1.2中国投资银行面临的问题
1.21我国投行资产规模较小,竞争力弱。
我国投行普遍资产规模偏小,目前,国际上各大投行都趋向于合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竞争实力越来越强,相比之下我国投行的竞争力就显得很单薄。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国11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87万亿元,而美林证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询公司之一,总资产接近1.4万亿美元。可见我国投行在资产规模方面实力很弱,较小的资本资产规模直接导致我国的投资银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资本市场中介的要求。同时较小的规模会导致投资银行抗风险能力,无力抵御世界金融波动的风险考验,也不利于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深入,甚至影响投行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和发展。
1.22我国投资银行业务范围狭窄,缺乏特色与创新。
目前中国除了一些大型投行展开了企业并购和资产管理等业务,其他投行的主要业务是一级市场的证券承销业务及二级市场的和自营业务。投资银行的主要收入也是来自于证券承销收入,手续费收入和自营业务收入。我国投行的主要收入依赖于二级市场的情况,随着二级市场而不断波动,使得投行的发展受制于二级市场,严重限制了投行的经营利润和核心竞争力。所以国内投行必须拓展业务范围,一方面减小自身风险提升收入另一方面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扩大收入来源,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我国投行在业务方面也少有创新,主要依赖于传统业务。较少的业务创新使国内投行在一二级市场竞争激烈,而毕竟传统业务有限,这必然导致各个投行受到限制。所以加大创新力度也是当前国内投行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1.23分业经营,导致我国投行融资渠道偏窄
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投行的发展,对其融资渠道造成一定限制。金融机构大都是依靠负债经营,投资银行也不例外。因此,投行要想较好的展开业务,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渠道。投资银行必须有强大的银团做后盾,否则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虽然有利于风险控制,便于对银行业进行监管,但同时也制约了投行的融资渠道和业务创新,对开展正常的投资银行业务所需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从而抑制了我国投行的融资规模的扩大,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
1.24我国投行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
我国的投资银行不仅规模较小同时数量众多。西方资本市场发达,市场规模大的国家的投行一般前十名就占据着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我国投资银行数量众多,但是每个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少。国内投资银行业存在着低效率竞争,资源浪费,从而导致行业集中度低。较多的数量和较低的行业集中度导致我国投行效率低下无法经营大规模高投入的业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行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1.25缺乏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
对于投资银行而言,最为宝贵的资产无疑是那些能够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由于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对于专业的需求显然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目前在从事投资银行业的人才中,很多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缺乏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再加上,我国投资银行业尚未充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这就使得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可以胜任中国投资银行向前发展的高端人才凤毛麟角,无法搭建出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基石。投资银行的人才的储备量不足,并且经验不够,这些都会影响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2.我国投行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大力拓展投行的融资渠道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投行资产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投行的融资渠道狭窄,不畅通。为此,我国应该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政策解决投行面临的困境。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改善投行的融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投行打开融资渠道。例如现在允许证券公司采取增资扩股和公开上市的方式扩大资金规模。
2.2注重金融创新、广开业务领域,实现多元化趋势
我国投行应该顺应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潮流,注重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的开发,突破传统业务的限制,强调金融创新,促进主要业务由一级市场的证券承销和二级市场的证券经纪向企业并购、重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资产管理等方面转变,以实现业务种类丰富,收入来源多元化,从而减少投行的风险,实现投行的稳定发展。
2.3拓展发展空间,实施国际化战略
目前我国投行的业务范围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较少进入国际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投行资金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应该开拓视野,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可以向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投行学习,与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机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不断历练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在国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2.4立足本国资本市场,突出特色化、专业化经营
我国投行的服务对象主要以国内企业为主,特别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应当把握国有企业兼并,资产重组的机遇,借助自己在国内市场的优势,突出自己的专业化与特色化业务,在国内资本市场创造自己的一番天地,这是我国投行壮大自己的好时机也是它们的历史使命。
2.5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相比较国外大型投行的多元化业务经营,我国投行的主要业务还停留在传统业务上,投行的成熟与壮大必须要不断扩展业务经营范围,必须进行业务创新。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投资银行服务与各个投融资企业,企业的发展必须依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有一个合理高效配置的机构,因此投资银行需拓展多元化的业务,遵循现代企业制度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拓展也是我国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融资手段也逐渐的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
2.6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培训。
由于我国缺乏投资银行业的专业人才,我们一方面需要向引进海外的投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国内投行人才的培养力度,借鉴国外的培养方式的同时派遣人员去投行业发达的国家进行学习。还应建立完善从业资格考证制度,不断健全选拔、培训、任用的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洪旭.中国投资银行现状的SWOT分析法.金融天地,2010(12).
篇9
关键词:资本市场;微观效率;市场效率
一、关于效率和资本市场效率
效率是经济学中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关于效率的界定,目前影响较大的有两个。一是“帕累托效率”,通常认为,完全竞争的经济体系能实现帕累托最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常被用于理论分析;二是交易费用的效率观,科斯等人在分析产权、交易成本、制度等概念时形成了对效率的一些描述性界定。科斯认为,产权和制度是决定经济效率的基础变量;要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产权的初始界定的合理性很重要。诺思认为,政府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决定产权和制度,依此为基础,以效率为中心,竞争决定着经济组织范围的变化和形式的演进。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观,将制度纳入了经济分析的框架,提供了经济理论研究现实世界的一个新角度,使我们对效率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深化;但形成了效率和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隐函数,在数学上很难处理。樊纲(1995)等中国学者从效用或福利的角度来看待效率,认为效率是指一个经济体利用既定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的程度,是效用满足程度与所费资源的对比关系。
学者们并没有将经济学关于效率的理解简单照搬到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市场理论用市场价格所包含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资本市场效率,认为只要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资本产品的各种信息,市场就是有效的。行为金融理论则更注重微观主体的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理性对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认为由于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和优先信息的存在,资本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信息,还取决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资本市场的效率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信息有效。显然,按照科斯等人的观点,在交易费用不为零时,资本市场的产权和制度安排是影响资本市场效率的关键因素。以上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资本市场的效率问题,有些是直接论述资本市场的效率,有些探讨的是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它们在假定前提、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等方面也各有差别,这就需要说明进一步资本市场效率和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关系。
二、资本市场效率与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关系
资本市场有效性理论由Fama(1965)奠基,他的研究思路的广泛影响使得中外学者长期以来将资本市场效率等同于资本市场的效率,即认为股票市场效率主要是指股票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各种信息。股票市场效率和股票市场有效性确实是一对非常接近的概念:一方面,二者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Fama认为,假设t-1时各种股票价格依赖于未来t时股票价格的联合概率分布,市场有效性就要求在决定t-1时期的股票价格时,市场充分吸收了所有可得信息,人们就是用这些信息来估计t时期股票价格的联合概率分布。另一方面,二者假定的运行环境相同,即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
然而,从众多的文献来看,股票市场效率和股票市场有效性又有重大差别,集中表现在:一方面是研究角度不同。股票市场效率理论的角度是股票市场运行的效果,为了达到理想的运行效果,可以从融资双方和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塑造中来实现;也可以从总量均衡、结构匹配的调控中实现。而股票市场有效性是指价格已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其研究角度是股票价格的随机性,只要股票价格能够吸收了所有有关信息,就说明股票市场是有效的。信息产生和传播的随机性决定了股票价格的随机性。这样,在分析资本市场的产品价格波动时,必须以信息决定论和随机波动论来代替供求决定论和非随机波动论。另一方面是市场划分的标准不同。股票市场效率理论划分市场的标准有三:一是宏观和微观之分(据此可以将股票市场效率理论划分为宏观效率理论和微观效率理论);二是效率高低之别(按效率的高低,可以将股票市场效率理论划分为高效市场效率理论与低效市场效率理论);三是成熟度(据此可以将股票市场效率理论划分为成熟股票市场的效率理论和非成熟股票市场的效率理论)。而股票市场有效性理论则仅仅是根据市场价格吸收的信息集大小的不同单一地把股票市场划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信息集的包含关系决定了三种市场形式的包含关系。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述
资本市场效率理论是现代微观金融理论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Markowitz(1952)提出了有效集的概念,Tobin(1958)证明了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模型,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了MM理论,Sharp (1964)、Lintner(1965)、Mossin(1966)又发展了CAPM模型,Ross(1976)根据预期收益和风险方差形成了最佳投资组合的思想。资本市场效率的实质性发展源于Fama(1970)提出EMH假说,该假说认为资本市场的效率取决于证券价格所吸收的市场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并据此将资本市场分成弱有效、半强有效、强有效三种类型。此后的十多年,很多学者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的检验和实证无法解释证券市场日益频繁发生的诸如新发效应、价值效应、规模效应等现象。这时,行为金融理论借助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等假定来解释这些想象,影响较大的有Kahneman and Tversky(1979)的预期理论、De Bondt and Thaler(1985)的市场超调理论、DeLong, Anderi, Lawrence and Waldmann(1990)提出的噪声交易理论。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Shleifer ,Vishny(1992)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噪声交易,Lakonshok,Shleifer(1992)等人提出了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 Keim and Madhavan (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改善资本市场效率。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了对资本市场效率的构成研究。Roland I.R. and Dwayne W.(1974)将金融市场效率分为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以交易费用作为衡量标准,二者呈反向变化关系;后者包括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投资在不同方向上的调整;一个能引导资金用于高效率生产用途的市场就是有效率的。Bain A.D .(1981)把金融体系的效率分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前者包括金融工具的多样性、规模与风险、价格与利率、税收和补贴等;后者包括总量水平、结构稳定性、市场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贡献等。从以上金融效率的定义可以看出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的相互促进关系。Jack Revell(1983)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将金融体系的效率归结为结构效率、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
简单地说,随着西方金融市场的发展,西方学者对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我们加深对现代金融市场的运行和效率的理解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和健康发展。但显然,西方的资本市场效率理论还处在深化和细化的发展阶段,还没有提出能够包容现在众多理论模型的统一的资本市场效率理论。
随着我国监管机构对机构投资者的日益重视,国内于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也从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等多角度展开。第一,很多学者和业界人士都认为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在价格发现、引导投资和稳定市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缺乏相应的理论证明和实证检验。第二,常巍(2002)认为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史较短,投机色彩浓厚,对公司治理经验缺乏,目前只能定位于消极股东的角色,它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影响只能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逐步显现;而耿志民(2002)认为机构投资者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第三,施东晖(2001)对1999年第1季度至2000年第3季度期间基金投资组合变动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投资基金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赵涛和郑祖玄(2002)研究了机构投资者的市场操纵问题,认为在当前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操纵股价现象十分突出。另外,庄序莹(2001)等人认为机构投资者是现代证券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对监管机构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和作法提出了批评。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了QFII对改善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他们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但显然,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和研究视野内进行的,也就带有国外成果同样的缺陷。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处在制度完善和优化监管的阶段,在市场主体的发育上也和国外资本市场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中国的学者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健康发展的需要进行自己的开创性研究。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Wells,Stephen. Price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rading systems.A report to the FIBV annual meeting [J]Brisbane,Oct 3,2000.
[2]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56-162.
篇10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发展;主导地位
中图分类号:F832.7;D63;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自“十二五”以来,铜仁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铜仁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铜仁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铜仁市的金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同步增长,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特征。本文对铜仁市的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更好的利用好金融发展对铜仁市地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更好的发挥金融发展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促进作用。
一、铜仁市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情况
铜仁市的金融自2000年以后得到了较快发展,随着铜仁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而衍生了各种金融产品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铜仁金融相关率的提高,是铜仁金融机构对投融资环境的不断适应和变革,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变革使得铜仁工业和服务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壮大,有效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也为各经济部门的资源要素流动注入了持续动力。铜仁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不断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同时也没有发生本质发展,虽然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铜仁市的就业作出了很大补充,但是这也第三产业部门没有随着产值的扩大进一步增加金融需求,没有给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资金需求,所以不能给金融发展特别是金融相关率的提高直接的增长影响。
二、铜仁市金融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判断
(一)金融发展相对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滞后性
铜仁市的金融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同步变化和优化,但整体上来看,金融发展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铜仁市的金融发展不断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资本支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需求。但是铜仁市的金融发展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铜仁市的金融相关率随着国家和地方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环境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受到政府的干预而不断变化,金融发展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递进规律。金融资源特别时资本要素在市场的流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就不能自由的在企业间流动,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况,这也是金融发展不能很好的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直接的影响原因所在。
(二)铜仁市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铜仁市,资金短缺是铜仁市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当金融发展特别是针对铜仁市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有效推出,缓解了铜仁市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资本要素在不同经济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了铜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铜仁市各行业产业部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日趋健全,能很好的改变自身的发展模式来适应地方市场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好的促进产业朝着完善合理的配置方向调整。
(三)二元金融结构造成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铜仁市为传统的西部山区城市,最近几年才开始不断发展工业,以创建工业园区为主的发展模式,因此铜仁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集中于铜仁各城区或周边郊区,农村的产业发展则以农业产业化为主,但集中度相对较低,城市的金融发展及配套比较集中完善,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农村的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低,金融机构的存在主要以吸纳农村的闲散资金为主,而用于农村信贷服务的项目和种相对较少,只是政策性一些支农惠贷等金融服务项目。铜仁市的金融机构都是以服务于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投融资平台等金融机构也是以城镇产业发展为主的,基本上忽略了农村的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创新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农村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成为纸上谈兵。铜仁市的二元经济结构较为严重,是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重要难题,农村的金融发展现状基本上满足不了现有的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需求,相关金融政策也不足以支撑农村的资本要素流动,金融发展的滞后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和调整升级。
三、针对铜仁市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金融发展规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扩大铜仁市金融发展规模。促进铜仁市金融相关制度政策及配套的改革,能更好的促进产业发展,推进铜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需要铜仁市从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体系完善等方面逐步推行加强。首先铜仁市要加速构建健全金融产业的相关制度,着力从制度创新、机构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完善铜仁市的金融体系,为铜仁市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足够的资金资源支撑。逐步完善金融体系,让金融体系从融资到投资各环节衔接良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减少金融发展中公有占有部分。铜仁市应该鼓励金融市场中的所有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完善,允许并鼓励国内外剩余资本进入金融市场,也可以按照现代企业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企业模式进行完善升级,打破现有的国有银行垄断局面,促进金融结构的调整升级。通过对证券、保险、银行等机构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规范,使铜仁市呈现出证券、保险、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共存的良好局面,打造二、三产业有一个宽松健康的投融资环境。
3.加大改革力度,提高金融效率
通过对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完善和相关制度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当前金融产业发展趋势,是解决铜仁市中小企业和区域范围内资金投入不足和融资难的重要抓手,也是各个金融机构分摊运营风险的重要保障。加强金融产业的监管制度的建设,加强对金融产业中的利率、宏观经济、市场稳定的宏观调控,借经济全球化引起的金融全球化的资本发展趋势,增强铜仁市区域的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并增强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潜力以期吸引到更多的国内外资本进入铜仁市,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对民间金融在运作方法上加以深化创新,使之更加有效的投入到社会的经济运行之中,通过对此结构的技术、规模、组织架构等方面规范创新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拓宽产业升级融资渠道
加快构建与铜仁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对铜仁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结合铜仁市当前金融产业和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政策支撑发展,做到粗中有细,重点发展的策略,建立健全铜仁市资本市场w系的完善机制。
1.明确金融产业的功能定位,扩大资本市场的投融规模,提高产业发展资金的供需水平
铜仁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选择国内外上市融资,积极引导有能力有竞争力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配套相关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商进入铜仁市资本市场进行相关企业投资,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的融资模式进行融资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所需的资金容量。铜仁市当前产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产业发展处于规模整合、速度提升、调整优化的重点阶段,通过配套与规模经济、集聚发展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加强企业的在市场化发展中与相关政策的协同配合,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国策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2.加大股权投资发展力度,拓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融资渠道
加快发展股权投资,是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发展来调节资本市场的资本要素向有竞争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流动,能利用好资金资源支持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股权投资的发展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促使企业自主完善运行管理体系,促使企业自主寻找融资的多元化路径,政府也可以组建自己的新型创新投融资信用担保公司,来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的投资壮大,为产业的调整优化提供所需的投资资金需求。
3.稳步推进相关市场资本制度建设,防范潜在市场风险
市场制度建设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保障,构建与铜仁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离不开相关保障的制度设计和规则的制定。铜仁市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要求,本着稳步推进、控制风险、确保资本市场安全的原则健全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和规则。通过建立健全铜仁市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提供公开透明的投融资市场化信息,公开公正的司法监管体系,为铜仁市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丁鹏玉,李江涛.四轮驱动:"十三五"应急产业科技创新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