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2-13 17:0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温室效应 危害 防治方法
一、温室效应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温室效应又称 “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射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是地表与底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能作物的温室,故名 “温室效应”。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温室效应的危害
1.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从而使地球表面湿度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2.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大面积的温度及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种迁移。然而依据自然扩散的速度计,许多物种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所以,许多分布局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只有分布范围广泛,容易扩散的种类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研究结果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2]
此外,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3]
三、温室效应的防治
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为此,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即从政治上和技术上控制CO2的排放量。首先采取法律手段,制定各种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各种政府和国际的规定,签订各种国际公约。其次,在技术上,利用各种各科学手段尽可能的做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全面的科学防治工作的展开,使温室效应的防治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具体的防治方案如下:
1.进行森林保护
如今,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二五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七%左右的温室效应。
2.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据估计,由於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消费削减,估计到了二五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五%左右。
3.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如今,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二五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八%左右的抑制效果。
4.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通过对课税采用,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於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於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碳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
5.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因此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此方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6.鼓励使用太阳能 通过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使用太阳能这一环保能源,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於二五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7.开发替代能源
开发替代能源主要是通过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4]
四、个人意见
1.努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科研力度,努力从科学角度尽量减低温室效应的危害。
3.加强对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加剧温室效应的行为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夏秀丽,浅析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2009,12
[2]张忠祥,钱易主编.治理大气新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1 温室效应导致有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湿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即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约占60%左右。温室气体浓度愈高,近地表的温度就愈高。没有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到很低。亿万年来,地球一直受益于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效应创造了一个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
然而,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气候。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古物然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据测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240亿吨。甲烷等微量气体也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而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2 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因为生命体无法承受这种快速相加的巨大变化。
2.1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过去的200万年中,地球就经历了10个暖、冷交替的循环。在暖期,两极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现今要高,物种分布向极地延伸,并迁移到高海拔地区。相反,在变新华通讯社过程中,冰帽扩大,海平面下降,物种向着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区移动。无疑,许多物种会在这个反复变化的过程中走向灭绝,现存物种即是这些变化过程后生存下来的产物。物种能够适应过去的变化,但它们能否适应由于人类活动而改变的未来气候呢?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经纬过去的自然波动要迅速得多,那么这种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2.1.1 对温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气温持续升高,北温带和南温带气候区将向两极扩展。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种迁移。然而依据自然扩散的速度计,许多物种似乎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以北美东部落叶阔叶林的物种迁移率来比较即可了然。当最近的更新世的冰期过后,气温回升,树木以每世界10~40千米速度的速度迁移回北美。而依照21世纪气温将升高1.5~4.5℃.的估计,树木将向北迁移5000~10000千米。显然要以自然状态下数十倍的速度进行扩散是不可能的。况且,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片断人只能使物种迁移率降低。所以,许多分布局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只有分布范围广泛,容易扩散的种类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2.1.2 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热带雨林具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虽然全球温度变化对热带的影响比对温带的影响要小得多。但是,气候变暖将导致热带降雨量及降雨时间的变化,此外森林大火、飓风也将会变得频繁。这些因素对物种组成、植物繁殖时间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将改变热带雨林的结构组成。
2.1.3 对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湿地和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然而它们也会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温度升高会使高山冰川融化和南极冰层收缩。在未来的50~100年中,海平面将升高0.2.~0.9米,甚至更高。海平面的升高会淹没沿海地区的湿地群落。海平面的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许多生物种类来不及随着海水上升迁移到适当的地域。特别是建筑在湿地地区的居住房、道路、防洪大坝等将成为物种迁移的直接障碍。
海平面升高对珊瑚礁种类有极大危害。因为珊瑚对海水的光照及水流组合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海水按预算的速度升高的话,那么即使生长最快的珊瑚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此外海水温度升高同样会对珊瑚产生极大危害。由此将导致大量的珊瑚沉没以致死亡。
2.1.4 对鸟类种群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将直接影响种鸟种群。鸟类学家认为由于气温升高,导致一系列恶劣气候频繁出现,将影响候鸟迁徙时间、迁徙路线、群落分布和组成。此外,气候变化导致各种生态群落结构改变,将间接影响鸟类的种群。
2.2 温室气体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变化 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同时又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随着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将上升。但不同植物具不同CO2饱和点。当CO2浓度超过饱和点时,即使再增高CO2浓度,光合强度也不会再增强。一般CO2饱和点较高的植物能够适应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而快速生长,CO2饱和点低的植物则不能快速生长,甚至会发生CO2中毒现象,从而导致种群衰退。植物种群的变化必然导致植物食性昆虫种群的变化。而植物种群和昆虫种群中不可能预测的波动可能导致许多稀有物种的灭绝。
3 针对温室效应的对策
毋庸置疑,温室效应的恶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将构成强大冲击。控制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3.1 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为此,在国际上达成共识,即从政治上和技术上控制CO2的排放量。
首先采取法律手段,制定各种旨在限制CO2排放的各种政府和国际的规定,签订各种国际公约。如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和环境大会的“气候公约”,要求占全球CO2排放总量80%的发达国家到2000年将其CO2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水平。其次采用经济手段,提高易排放CO2能源价格和对超标排放课税等。
技术上,一是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开发可再生替代能源,例如大力开发无污染的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氢能等。三是大力发展核能。四是变革能源消耗模式。
3.2 采取措施吸收CO2 其中,搞好绿化是关键,再辅以人工措施。
3.2.1 通过植物吸收CO2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同化吸收CO2的过程。因为植物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是光合作用,因此保护原始森林,大规模植树造林,培植草原,搞好城市绿化是减少大气中CO2的重要手段。
3.2.2 人工吸收CO2 在一些工业过程中,用人工方法吸收CO2。例如日本学者提出在吸收剂中使用沸石对火山发电中排出的CO2做物理式吸收,或者使用胺化学溶剂进行化学吸收。
篇3
课本中涉及很多的控制化学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知识,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做好对教材中环保知识内容的全面挖掘和合理延伸,形成科学系统的教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举出实际生活中关于化学污染隐患的现象和化学污染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并适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延伸,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污染及环保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抑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例如,在讲“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空气污染指数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方法,由此引入“温室效应”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了解近年来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为人类消耗能源的迅速增大,森林资源受到破坏的现象,紧接着对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进行讲解和分析,步步导入,向学生讲述其造成的危害和恶劣影响,随后让学生了解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因素构成有哪些,最后引发学生对于防止“温室效应”能够采取的方法的探究与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主动思考中掌握环保的有关知识.
二、合理设计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有些易产生污染或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化学实验,要秉承无污染实验设计理念,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样才能达到实现实验有效性和环保的双重效果,并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一,合理改进实验装置,降低环境污染.可以对一些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把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污染和危害降到最小.同时,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二,有效处理、充分利用实验废物,降低环境污染.对化学实验中生成排出的大量废物垃圾要进行妥善、适当的处理,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废弃物进行净化排毒处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观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地节约实验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通过对实验中的废物处理操作和降低污染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环保理念,使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第三,合理控制实验药品的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对于大多数实验,可以尽量用较少的实验药品和器材来完成实验过程,并从中掌握具体实验方法与技能,达到真实可靠的效果,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实验资源的浪费,降低污染,实现环保的理想目标.例如,在做“铜与稀硝酸反应”时,可在注射器的活塞上先放上一小片铜片,再吸取少量稀硝酸,立即在针尖上扎上橡皮塞密封起来,将注射器竖立起来,产生的气体将活塞推开,当铜片与稀硝酸脱离时,反应自行停止.可观察到一氧化氮气体的产生,再打开橡皮塞,轻轻拉动活塞,吸入少量空气,一氧化氮立即转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现象明显.采取小型、微型实验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实验资源,实现实验效果的最佳化以及普及范围的广泛化,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节约实验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定期对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控制污染方面知识的教育,指导他们实事求是,把课堂所学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回收再利用有效废弃物,尽量使用无污染、洁净物品.教师要组织多种多样的环境监测和保护活动,如,指导学生进行大气中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测试某次雨水中所含的pH以及判断其是否符合酸雨标准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污染物的危害,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开展化学课外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四、结语
篇4
一、设计趣味化学实验,使学生感受神奇的化学世界
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有的老师在绪言课里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白纸显字等等。学生感到十分新奇,易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化学实验的教育价值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神奇,绪言课上,其更大的教育价值在于播种探求化学科学的种子以及激活学生的思维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内涵,并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当堂解决,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出现)留下悬念,将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二、讲述化学发展简史,使学生增强热爱化学的感情
化学科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一部化学发展简史,涉及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方方面面。从古代源于实用的化学工艺(如火的利用、中国古代化学工艺的三大发明、炼铁、酿酒、染色、炼丹等),到近代化学科学的建立(化学元素概念的提出、燃素说的兴衰、原子―分子学说的形成、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近代有机分子结构理论的建立等等),到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20世纪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现代化学的前沿等等)。
教学时,介绍化学发展简史应避免简单的史实铺陈,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化学发展简史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用化学家孜孜以求真理,为科学发展的献身精神(如拉瓦锡、道尔顿、居里夫人、门捷列夫、侯德榜、维勒、诺贝尔等等)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欲望。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化学的价值与魅力
绪言课上,可以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展示化学科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并且提供有说服力数据,让学生产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以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97亿,仅仅过了400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2.67亿。400年来,人口增加为原来的6倍多,而耕地面积并未增加。这得益于化肥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增产丰收。
同时,不应回避传统化学和化工过程对于人类社会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化学在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化学品与化学过程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也可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来谈)。例如:地球上产生的“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我们称为“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温室气体的形成: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事实及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消除措施:最简单、最实在的措施首先是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植树造林,还地球山青水秀的本来面目,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其次,控制污染源,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开辟新能源。因此,这些问题正是需要通过化学科学的发展获得更好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化学科学的价值与魅力,感受化学工作者的责任。
四、播放现代化学前沿的影片,使学生憧憬化学的美好未来
篇5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 在分析碳循环时,先根据箭头的指向找出大气中CO2,如果已经给出大气中CO2,则根据CO2的去向找到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找到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上的箭头是一进多出,分解者的箭头是一出多进。
答案 A
点拨 有同学错误选择D项,原因是不能从根本上区别分解者与消费者同生产者的关系。
例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所以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故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例3 2006年12月17日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时53分调至晚11时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威胁的可怕水平”,“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全面认识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能有效防治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预防温室效应必须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入手以减少CO2的排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才能达到目的,
答案 D
点拨 同学们在回答此问题时,认为每个选项都正确,干扰思维,出现误选。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利用“二看法”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看过程,能量和物质相伴而行,但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由光能化学能热能,而物质在传递中,由无机物(CO2)有机物无机物(CO2);二看终点,能量流动的终点是热能散失到无机环境中,不能再利用。而物质循环产生的CO2又被重新利用,所以没有终点。
例4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的关键点:CO2固定和释放的过程、碳平衡的原因和碳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危害、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产物。
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应相等。在表中A时期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应相等。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平衡,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多而出现温室效应。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葡萄糖。
答案 (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 (3)稳定性 CO2 (4)光反应 葡萄糖
1.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2.从物质循环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
A.食物有机物中的碳
B.非生物界的碳酸盐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篇6
关键词:汽车;空气污染;控制对策
目前,我国大城市机动车污染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汽车造成的污染有交通扬尘、尾气排放,尾气中细小的颗粒物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损坏肺部;当颗粒有毒时,可能导致癌症,刺激皮肤和眼睛,造成皮炎、眼结膜炎。可见,汽车排放的有害废气,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及时研究造成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已经迫在眉睫。
一、汽车排气污染
1.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来源。汽油车排放物中,氮气约占71%、二氧化碳14%、水和水蒸气13%,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占1%~2%。其污染的来源有三个:一是从排气管直接排出的废气,主要的有害物质是CO、HC、NOX;二是曲轴箱窜气,即从活塞和气缸壁之间的间隙中漏出,再经过曲轴箱通气孔排出的可燃混合气体,其主要有害物质是HC;三是燃油箱盖、燃油箱通气孔、油管等连接部位蒸发出的汽油蒸汽,其主要成分是HC。另外,汽车排放出大量的CO,产生温室效应。
2.汽车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及其危害。汽油车排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等。一氧化碳(CO)是汽油机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吸入人体后,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一氧化碳血红蛋白,阻止氧的输送,使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时造成死亡;碳氢化合物(Hc)是发动机排气中的未然尽的燃料分解的气体,以及供油系中燃料的蒸发和滴漏。碳氢化合物(Hc)只有在高浓度的情况下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它是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组成成分。光化学烟雾是排气中的HC和NOX排入大气后在紫外线照射下进行光化学反应产生的黄色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明显的刺激性,能刺激眼结膜,引起流泪并导致红眼病,另外还具有损害植物、降低大气能见度、损坏橡胶制品等危害;氮氧化合物(NOX)是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有臭味的废气,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
汽车排出CO,是没有毒的,但是它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对全球气候变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CO,已经被列为重点排放控制的对象。
二、汽车上采用的新技术
1.缸内汽油直接喷射技术。缸内汽油直接喷射实现分层燃烧,不但可大幅降低CO、HC及NOx排放,而且还能提高燃油经济性。因此,三菱公司将其汽油直接喷射发动机定为全球环保发动机。
2.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气门的开闭时间随发动机转速与负荷而连续变化,可达到省油、怠速稳定、提高转矩、增大动力输出及减少排气污染的目的。
3.电脑控制的点火技术。电脑控制的点火系统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并使排气中的CO、HC含量大为降低。
三、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为了彻底解决排放向低排放、超低排放发展的问题,目前现代汽车主要采取了以下控制技术:
1.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EVAP)。在汽车排出的HC中来自汽油蒸发的约占20%以上。在外界温度升高时,燃油箱的汽油会加速蒸发,从燃油箱盖和油箱通气孔排入大气。为此,有些发动机采用吸附法将汽油蒸汽吸附。待到发动机工作时,再将吸附的汽油蒸汽在负压条件下解附,送入发动机燃烧室燃烧,这样防止了汽油直接排放到大气污染环境。基本的工作过程是:从燃油箱来的汽油蒸气先通过活性炭滤毒器(又称活性炭罐)吸附收集起来,当发动机工作时,再从活性炭器中进入进气歧管到燃烧室燃烧。
常用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带双金属真空转换阀的EVAP系统,当发动机停车、怠速或低速时,从燃油箱来的HC在活性炭滤毒器被吸附,当发动机在中速和高速时,又从活性炭滤毒器带到进气歧管。另一种是带双金属真空转换阀的EVAP系统,它的工作与冷却液温度有关,水温低于35℃,HC在活性炭滤毒器被吸附;水温高于65℃,又从活性炭滤毒器带到进气歧管。
2.废气再循环系统(EGR)。发动机燃烧反应生成的NOX的量,完全是由于参加燃烧的空气中的N0和氧反应的结果。废气中NOX的含量与燃烧反应的温度、时间和过量空气系数有关,而且主要是由反应温度决定。降低燃烧反应的温度,废气中的NOX含量呈指数关系下降。
实验证明:当温度下降到1700℃以下时,发动机排出的NOX含量几乎为零;而在高速运行条件下,由于反应时间短,NOX含量也少。
废气再循环系统(EGR)的基本原理是:将5%~20%的废气再引入进气歧管,与新鲜混合气一起进入燃烧室,使最高燃烧温度下降,从而减少NOX的生成量。因此EGR阀相当于在进、排气管之间安装了一个阀门,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关闭或者引进不同量的废气。显然,废气的引进会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起动、怠速稳定性。
废气再循环和废气不再循环完全受发动机ECU的控制,只要出现下列信号,ECU就会发出切断EGR的命令,废气不再循环: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低于55℃;减速过程(节气门全关);怠速或小负荷工况(进气量很小);发动机转速超过4000rpm(高速大负荷);发动机空挡运转。
3.三元催化系统(TWC)。发动机排出废气含有的CO、HC、NOX有害物质,可以利用三元催化器的作用将上述三种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无害的物质排放出去,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三元催化器是一块整体的孔氧化铝骨架,上面浸渍有铂、钯、铑等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表面包覆不锈钢作为保护套。
废气通过催化剂时,再催化剂表面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CO+NOX+HCCO2+N2+H2O最终排到大气都是无毒害的气体。
在催化反应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保证在α=1的很窄的过量空气系数范围内。如果α>1,则CO氧化反应的氧气由废气供给,从而不能还原NOX。因此只能在ECU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和在氧传感器提供废气中氧含量的信息,才能保证α=1的范围。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在过量HC和CO存在时,会使三元催化剂过热而损坏。因此装有三元催化器的汽车,怠速的运动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同时铅也会使催化剂中毒而失效,故不能使用含铅的汽油。
四、制理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
1.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为确保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各地政府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
2.开展无车日活动。据测算,如开展“无车日”活动一天,仅民用汽车可节约燃油3300万升,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数百人的生命和身体会幸免于交通事故伤害。
3.加大环保监测力度。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实现检测与维修分家,进行道路抽检,教育驾驶员及时做好汽车维护工作,另外加速不符合排放要求的汽车淘汰工作。
篇7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环境保护意识 培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很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曾经碧波荡漾的湖泊成了臭水沟,鱼虾嬉戏的河流已难见它们的踪影,黄河断流、长江洪水,北方的沙尘暴等,其后果是触目惊心的。因此,提高民族的环境意识,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国家、民族的栋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中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的特殊地位,那么化学教育应怎样渗透环保教育?
1 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环保的知识很多,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在进行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这些内容,举出一些实例,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明白做好环保的重要性。
1.1 高中化学第一册内容中,有关“氧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后,可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主要污染物:氮的氧化物NOx、硫的氧化物SOx以及作为冰箱致冷剂的“氟氯烃”等。它们来源于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物的任意排放。氟氯烃来自于致冷剂的大量使用。氮的氧化物及氟氯烃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在自氧的分解中起了催化剂作用,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使臭氧层中臭氧减少,从而形成了“臭氧层空洞”。而氮、硫的氧化物在人类生活的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经过光化学反应便形成“光化学烟雾”。
案例: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此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这种烟雾。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直到1958年才发现,这一事件是由于洛杉矶市拥有的250万辆汽车排气污染造成的。这些汽车每天消耗约1600吨汽油,向大气排放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和400吨氮氧化物,这些气体受阳光作用,酿成了危害人类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目前,由于我国内地汽车油耗量高,污染控制水平低,使得汽车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大城市臭氧浓度严重超标,已具有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潜在危险。
地球上空离地面25km~50km处存在着一层含臭氧90%左右的臭氧层,太阳辐射的光经过臭氧层时,其波长为200~300μm范围的,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太阳辐射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从而祸及寰球生灵。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病、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不断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的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
措施:调整能源结构,限制超高速飞机的飞行是非常重要的,超高速飞机的飞行高度在20km以上,它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对臭氧层的破坏尤为严重。氟氯代烷是致冷剂的主要成份,限制使用氟氯代烷,寻找新的无污染的致冷剂,是当今制冷工业发展的方向。据报道,新型的无卤制冷剂已经合成,并开始用于工业生产。
1.2 高一课本《硫和硫的化合物》这一章,可以介绍酸雨的有关知识
酸雨的主要成份:硫酸H2SO4、硝酸HNO3、有机酸等。
酸雨的形成: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燃烧,硫酸、纸浆生产等产生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它们和氮的氧化物随雨水降下即为酸雨,能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和草原,使土壤酸性增强。酸雨可使河流、湖泊酸化,影响鱼的繁殖和生育,还会加速建筑物、桥梁、电信电缆的腐蚀,我国农业遭受酸雨危害每年损失达15亿元。
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生产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SO2、H2S、NO2、NO等废气为了不使其扩散到空气中去,应用什么方法进行回收?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酸性物质应用碱液吸收,碱性物质用酸液吸收,有毒物质如H2S可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H2S通入CuSO4)溶液,转化为CuS沉淀。并根据具体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气体中毒,减少SO2气体排放。
措施:①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利。
1.3 在讲到碳族元素这一章,应向学生介绍有关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其危害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我们称为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氮的氧化物、氟氯代烷等。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
形成:由于人类对能源的消耗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CO2浓度升高,CO2含量增高,能阻碍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就像给地球罩上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升高大约0.6℃,全球变暖可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许多城市,世界上大约1/3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范围内,海平面升高无疑是对人类的巨大威胁,由于气温升高,气候变得干旱,农业区退化成草原、干旱区变得更干旱,土地沙漠化,使农业减产,引起沙尘暴等。学习到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CO2气体产生的原理,提出采取何种措施防止温室效应。
措施: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节约能源,减少用煤、石油等燃料,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并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严禁损害树木,破坏植被。
当然,环境污染还包括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在初、高中教材中都涉及到,要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 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及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过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
3 结合课外活动,加强环保教育
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调查身边的污染问题,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如到工厂进行污水排放监测及污水处理情况,到河、湖测定水的污染程度。通过参观调查,对一些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如节水、节电、收集废电池,充分燃烧煤气、液化气,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倒污水,坚决与污染环境行为做斗争,保护好自己周围的环境。
4 结合法律法规学习,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有关法规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贯穿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要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爱护环境,自觉抵制环境污染,为人类创建一个美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化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 中国科学院. 环境科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环保意识;渗透教学;教学探索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教委也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这个目标。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1)了解大气污染与化学知识的联系。与大气直接联系的一个单元就是“空气”,沪教版初中化学中的“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这一张章节中,我们会学习到关于空气的组成。课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去查阅各种环境新闻与报告,让学生总结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了解大气污染指数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总结的资料展示出来,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让学生分析大气的组成。根据自己调查研究获得的知识,比教师单纯的传授出来的知识更加容易理解、记忆。然后经过小组讨论式的探究学习,就可以知道如何去较少大气污染,让学生体会身边的环保知识。
(2)水资源污染,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与工业废水、垃圾的排放。在农村就主要是农药的过多施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其实在不久前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就是一次对水资源的污染,他导致了水体资源质量的下降。还有就是2007年的太湖水污染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足以让学生了解到水污染的严重性。结合教学方法中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们合作对身边的水资源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这些调查提出有效的设想与建议。
(3)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碳和碳的氧化物,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和生活中的“低碳生活”。我们在很多的新闻消息中知道“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而在人们的生活中,含碳的燃料进行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且人类与动物的呼出的气体中也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在循环的过程中能够被绿色植物吸收,但是由于进来城市的开发,森林被破坏,破坏了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引起“温室效应”的根源,然后寻找解决“温室效应”的办法,同时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知道“低碳生活”,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方式,比如:在生活中,出行的时候可以减少开私家车的次数、学会节水、省电、少开空调、使用节能的冰箱、多步行,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一种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看到很多实例,如绿色奥运、绿色世博,等等。
二、改进化学实验,形成绿色化学理念,强化环保教育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其印象将会非常深刻。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环保意识,真可谓一箭多雕。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指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少,但在物质转化的过程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是含量越高就越好呢?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提供二氧化碳、玻璃瓶、胶塞、温度计,让他们去做实验。通过实验和探讨,同学们懂得了全球气温上升,大量冰川溶化的真正原因。再如在讲述水污染时,我没有直接描述水污染的危害,而是借鉴别人的实验:拿出三个玻璃瓶,第一个玻璃瓶装洁净的水;第二个玻璃瓶装洁净的水,但同时放入一节废旧的电池;第三瓶装同等量污染过的水。然后,在这三个玻璃瓶里分别放进一条同等大小的金鱼,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第二个和第三个玻璃瓶里的金鱼都死了,只有第一个玻璃瓶的金鱼活了下来。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有兴趣,印象也很深刻,深刻体会到水污染的危害。课后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你把空洞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使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使我们受到了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为学生积极提供课外环保读物
初中化学教材中,会涉及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但是笔者认为,仅仅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课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内容来帮助学生加强环保知识的累积。教师通过有目的的教学内容提供一些课外阅读,在帮助学生提升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引导作用,如在《臭氧》一文中,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对氟氯烃的介绍的结合,可以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对臭氧造成的危害。而形成的臭氧层空洞,则是造成地球上生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的认识到,臭氧层保护的重要意义。
篇9
齐:同学们好!伴随着轻快的旋律,我们的广播又和大家见面啦!
甲:大家好,我是主持人xxx
乙:我是xxx
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环保小世界”。
甲:在浩渺的宇宙空间,在广阔的太阳系中,有一颗特别引人注目的小行星,她像一颗白纱缠绕着的蓝宝石镶嵌在茫茫苍穹之中,这,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乙:我们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地,我们只有一个太阳,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热爱地球,保护地球,让地球充满绿色的生机,使地球成为当代和后代人安全而宜人的家园。
甲: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问题重视不够,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生态的退化迭出,现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影响生存的诸多危机。
乙:是啊,人类在开发、利用、建设地球的同时,也在无情的破坏、污染 和摧残她,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甲: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
乙:你说得很对!环保,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大人要环保,我们高中生,也要注意环保!
甲:下面,就让我俩为大家介绍一些环保小知识。
乙:让我们一起走进环保小世界!
甲:我们所说的“环保”,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乙: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是
1、预防为主;2、谁污染,谁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
甲:污染是环境污染的简称,指由于某种物质或能量的介人使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乙: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指: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3、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气污染 8、水污染
9、海洋污染 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甲:环境的十大威胁指:
1、土壤遭到破坏 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3、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4、森林面积减少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6、化学污染 7、混乱的城市化 8、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9、空气污染 10、极地臭氧层空洞
乙:污染大气的主要元凶有颗粒物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
甲:“温室效应”的形成,与我们可是息息相关。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产生的过量二氧化碳就像玻璃罩一样,阻断地面热量向外层空间的散发,将热气滞留在大气中,就形成“温室效应”。
乙:同学们可别以为现在大冬天的,天气越暖和越好,其实,“温室效应”的危害可大呢!“温室效应”会使全球气象变异,产生灾难性干旱和洪涝,并使南北极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甲:环保,其实它并不空洞。我们也可以为环保尽力。想当好一名“环保小卫士”吗?请听以下建议:
乙:在上厕所时节水。一般的马桶水箱中约存有10公升清水,完厕后当然不可以一按了事。这里提供两个省水方案,第一、在马桶中放置几个盛水的瓶子,只要不浮起就可以,以不妨碍浮球运作为原则,这样每次耗水就少一两公升。第二、改用二段式马桶水箱,大便后全放,小便后则放一半的水。
乙:卫生纸是所有纸类中最不可能回收的,而且对纸力的要求也最低,一般再生纸的最后一次循环就是制成卫生纸。不要购买原木浆制造的卫生纸和有压花纹路、淡彩图案及香味的纸,这些纸对使用者亳无助益,却徒然浪费能源。印在卫生纸上的香味是粗劣色素及香料,印染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多的污水,所以最好买白净无味的卫生纸。
甲:不要到处乱丢垃圾,要把它们丢进果皮箱里,如果附近没有果皮箱也不要乱扔,你可以在身边带一个小的垃圾袋,用它来盛放垃圾,再一起丢进果皮箱。
乙:拒收“垃圾广告”信函,浪费纸张、能源、人力的广告信函看也不要看。
甲: 使用可再充电的电池。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都对环境造成潜移默化的破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一点一滴的破坏,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可以结束地球的生命。地球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我们从我们后代手中借来的!因比,我们有义务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捍卫我们共同的家园!
篇10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时,可利用教材113页的阅读《温室效应》,结合86页图 5-9 二氧化碳的循环。借助电脑动画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意识到,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大家在切身感到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同时,接触了温室效应的概念。师生共同分析温室效应可能带来的危害。在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纷纷立志为改造环境而刻苦学习化学。
二、结合化学实验,强化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化学药品,体验到了许多的化学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此机会,使学生在体验化学实验的时候,体验环保,强化环保意识。
1、利用药品的贮存方法,规范化体验环保。如易挥发的浓硝酸、浓盐酸等要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醛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2、演示实验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体验环保。如在讲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排放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3、规范实验操作使实验在严密的情况下进行,体验环保。化学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严格教育学生规范操作,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的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4、实验微型化,防止使用过量药品实验体验。目前在常规实验中,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中,用玻璃管弯制各种可加热的替代实验仪器、安培瓶、点滴版等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如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要求学生不用试管做实验,而是改用点滴版,实验时只需取一滴稀盐酸在孔穴处,在取一滴硝酸银溶液滴在孔穴处,立即可见白色沉淀生成,然后取一滴稀硝酸滴入沉淀中,沉淀不溶解。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操作中不仅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且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渗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育环保行动
1、专题讲座。对教材中讲得少而对环保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针对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的观念。可举办《家庭生活与环保污染》讲座,实际研究表明:工业污染占污染的41%,家庭污染占59%。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造0.9kg垃圾,5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发、洗澡、洗衣服等等一天平均制造200升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一个人每天平均用20克的化学用品在污染着环境。可见环境保护不止是国家、环保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从家庭污染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传递,使学生感到自身在制造污染破坏环境,都多么可怕又多么可悲,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
2、课外实验。积极利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环保意识。
3、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如空气污染调查、水污染及对策调查等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精品范文
10温室气体排放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