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11 17:2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体会

篇1

上犹一小   潘丽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班班通”已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班班通”是指教师所在学校的每个教学班的装备基于网络环境下,以投影机+白板为终端显示,每个班级都能同时上网,网络和教学资源共享,演示课件、现场直播、收看电影电视节目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装备。它给我们带来教育装备条件改善的同时,更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作为课题组的成员,以及一名一线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班班通”应用于课堂教学,给我的教学工作和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诸多方便。以下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班班通”工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帮助教师灵活教学。

“班班通”的实施,实现了教师备课方式的改革,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本文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教师可以登陆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进行电子备课,备课系统可以集教案、教学素材(课件)、课堂练习、作业等多种资源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在办公室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在局域网内通过网上邻居上传下载信息,并把自己制作的教案、教学素材(课件)上传到网上备课系统。也可以在家中将自己设计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并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同时,多媒体与网络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能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班班通”的建成,推动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班班通”提高了教师的认识,使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常教常新”的理念。  “班班通”是新事物,呈现出很多的优点,它既可以成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工具,又是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的交流平台,教师在使用“班班通”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了解新事物、感受新事物,不断地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同时,教师利用“班班通”通过网上观摩课、网络教研等一系列活动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水平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反思自身的教学,教师在有关教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对课堂教学过程拍摄现场录像,并据此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这种方式比较忠实地记录了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活动,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如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是否全面?学生的反应如何?是否对学生的一些闪光点进行了及时评价并生成了新的教学?自己的教学语言、教态如何?而这些内容仅仅通过教师自身的回忆及基于回忆基础上的反思是比较困难的。一位教师在观察了自己的教学录像后,惊讶地说:“这是我上的课吗?竟然问了50多个问题,不可能!”在个人反思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集体反思,将不同种类的教学问题集中反映出来,方便教师的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完善和改进,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班班通”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可以把课堂设计制作成课件存入电脑,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可以让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使知识更富趣味性。有了“班班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景、论辩情境、成语情境、影像情境、名片名段欣赏等,每个好的教学情境都会引起学生的愉悦甚至激动,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都会形成一个教学、一个闪光点,学生的兴致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在情境中不但能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提高能力,还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四、“班班通”改进了学校的管理手段,丰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途径。

随着学校教师备课的电子化,学校的无纸化办公摆上了议事日程,学校对教师的计划、教案等的检查也将采用网络化,检查的结果通过公告的形式在学校网站上;设计制作用于检查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次数的动态统计软件,随时了解每位任课教师的使用次数,这些数据从管理上来讲虽过于简单,但在对于促进教师积极使用上发挥了较强作用;学校管理同样可以利用“班班通”来进行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教师的教学视频,从中找出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督促教师完善和改进。

五、正视问题,加强管理,把应用与研究纳入科学的计划之中。

在运用“ 班班通”教学的三年来中存在了不少的问题,需要一线教师去克服,也需要管理者走进教室、办公室听一听、看一看,进行具体的指导。

1、“班班通”的电子白板不能代替黑板,容易使教师忽视板书甚至省略板书内容,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什么都没有留下。课堂内容随着课件的翻页一闪而过,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刻。应该认识到,班班通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还不可能取代黑板的作用,板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板书的示范作用和保留性不是课件所能替代的。

    2、“班班通”课件为求新颖太过花哨,动态图片过多,虽能引起学生兴趣,却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应尽量少用或者觉得没必要的时候就不用动态图片,课件的结构设计、图片的使用、色彩的选择、动静的安排都需要动脑思考精心制作。

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智慧课堂;“情、境”交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037-02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智慧课堂离不开情与景的交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更有实效,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更恰当,打动学生心灵、激起情感共鸣的课堂更精彩!

一、智慧教学设计需要“情、境主题”推化

场景:本课以“情境”贯穿始终,以探索小袋鼠“成长的奥秘”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滚动、爬行、跳跃等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学生在丰富的故事情景中掌握了运动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体育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情、智、美。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成长的奥秘》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情景主题”来推化,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并掌握跳的方法,发展了跳跃能力。教师再以积极的语言引导,让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在不知不觉间体会到了成长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满足。

二、智慧的方法需要“情、境”知识的化解

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换言之,教师不断的面临挑战,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正是这种在普通时间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力,才使得教学的机智得以实现。”

1.“水融”——新型师生关系

场景:课开始前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袋鼠宝宝的头饰,教师自己戴袋鼠妈妈的头饰,学生很开心。这有效地排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愉快地开始了新课。

智慧课堂呼唤民主、平等、和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和孩子们40分钟的活动中,教师成功地将自己转化为和蔼可亲的母亲,将教师的发号施令转变成循循善诱的引导,对孩子严格要求中不乏温情,在积极的鼓励中不乏亲切。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场景:课始,教师选用了游戏“小袋鼠找家”,把枯燥的队列练习用新鲜的形式进行,而准备活动“动物模仿操”,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使学生较快地融入到角色中来。

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有兴趣而产生积极情绪,对学习活动起推动作用。所以,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

3.大胆创想,模仿展示

场景:让学生想象并模仿小袋鼠在妈妈肚子里的锻炼,即借助塑料袋这一学习器材,让学生在袋子里练习滚、爬。在学生展示时,一个孩子说:“老师,如果跳得很高的话,腿会疼。”老师问“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其他同学也来分享你的好方法吗?”“愿意!”“用前脚掌跳。落地的时候要把腿弯一下,好像有弹性一样。”“对,这叫屈膝缓冲,讲得真好。”(这正是老师即将要教的缓冲保护方法)。于是老师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好方法和感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吗?”“有!”“我有!”“我也有!”……

在教学情境变化中,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学习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好多,课的重点和难点迎刃而解,这样随机灵动的激励机制点燃了学生展示、评议、交流、学习的热情。一旦学生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认知会更丰富,更深刻,也更主动,课堂也更加彰显智慧。

4.探索实践,比赛提高

场景:学生练习做双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在练习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很累,有的坐在地上休息,有的跑到场地外面。老师灵机一动,轻轻走到孩子身边,亲切地说:“妈妈看到你很努力,但是每一样本领的练成都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尤其是在我们觉得很累的时候,更应该坚持,你说对吗?”“是的。”她立即爬起来去练习了,脸上充满了阳光般的笑容!

老师在巡视中自始至终紧抓住情与境的创设,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同学,几个想偷懒的孩子,立即加入队伍中了,而且更加努力!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动作质量,老师又采用了比赛的形式,形成课的,既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很好地巩固了动作技术。

5.“创想延伸”——点睛之笔

场景:“孩子们,袋鼠妈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呀?”“有一个大大的口袋。”“小袋鼠会藏在妈妈的口袋里。”这节课选择了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塑料袋,用它来做游戏、学习技能,“袋鼠”情境贯穿了整堂课。

体育教学倡导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器材,把生活中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新游戏的发明,比如:开飞机、放风筝、神毯、跳小河等等。源于生活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创想思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智慧的教学境界需要“情、境”互化

场景:“妈妈为每位宝宝搭建了一个家,而且每个家都不一样……”“宝宝们快回家了!”——结束部分把以往由鸣哨命令式的集合转化为母亲亲切的召唤!

本节课中,洋溢着“妈妈”对“宝宝”无限的关爱以及严格要求的亲情;充满着“宝宝”对“妈妈”的热爱、孝顺、理解之情。课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特殊的学习个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整堂课以“情”贯穿课的始终,达到了以情导练、以情带练、以情促练、以情恒练的目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中乐的教学境界。

情境教学中的“情”植根于教材及生活之中。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需要以自己的真实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

“情、境”交融的体育课堂教学天地还很宽广,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向更加深远的方向迈进。

Intelligence-Based P. 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Emotion and Situation

CAO Zhong

(Shengze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jiang 215226, China)

篇3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智慧课堂教学;优质发展

体验式教学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尊重自然、尊重人获得知识的自然法则的教育方式,通过学生亲身感受主动认识和探究,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关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很多,认识论,布鲁纳的学习思想、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当下建构主义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等都强调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为有效的学习从体验开始。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智力发展、情绪舒缓、个性优化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我校在新课改中积极构建“体验式”尚美智慧课堂,助推学校“错位发展,超越自我”发展战略实施。“尚美课堂”的核心是让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发现“求真智慧”之美。

一、构建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导引体验式”尚美智慧课堂

“导引体验式”尚美智慧课堂立足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二是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三是互动式教学课堂的组织与评价,把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校大力推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打造“导引体验式”尚美智慧课堂。学校教师深入学习教改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思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践行“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新思想、新教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牢牢抓住五个环节:学案自学――以案导学――释疑解惑――拓展提升――达标检测,课堂时间分配坚持“一、二、一”结构,即10分钟自学、20分钟讲解、10分钟练习,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减少重复教学,实现分层培养、分类培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学校有一批省市骨干教师从2010年就开始“‘学案’导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如杨蕊娥《新课程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思考》等,2015届高三级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在当年的高考中其本科率与上线率都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如今有高三文综备课组、高二历史备课组等众多的备课组正努力尝试“‘学案’导学”的最优化教学。这些为“‘学案’导学”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推进以“活动”为载体的艺术学科“活动体验式”尚美智慧课堂

活动体验式教学采用活动教学,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学生与认识客体的互动产生各种信息,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在此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上升为抽象的知识。这种课堂的基本模式是:明确活动目标――掌握相关知识――分配活动任务――分组合作探究――展示活动成果――拓展课外活动。学校积极推进“活动体验式艺术课堂”,并把这种课堂主题化。比如摄影课,首先确定一个主题,比如《春天清晨的校园》,然后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接着分成合作小组讨论,再收集素材,最后举办展览会。各种艺术类体验活动在我校异彩缤纷,艺术组经常配合各种文化节日和重大活动,举办画展、摄影展、书法展、音乐会等主题活动。

学校重视艺术课程活动化、社团化。积极倡导音乐学科通过音乐鉴赏、合唱团活动、艺术节、红十月歌唱比赛、健美操比赛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音乐细胞,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素养;美术学科通过写生、动漫大赛、素描大赛、摄影大赛、手工制作大赛、书法大赛等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学校有摄影社、演讲颂社、书法协会、千帆画社、学校合唱团、舞蹈社、健美操社等品牌社团支撑这些活动,实现课内和课外的联动。

三、积极倡导情景体验式教学

篇4

关键词:文职人员 青年教员 教学能力 基本功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军校文职人员作为军校课堂教学的一支生力军,其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那么作为一名在教学岗位的军校文职人员,尽快融入军校的环境,积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对于提高军校的教学水平与促进军校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职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刚刚走出学校,没有具体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普遍不高[1]。

许多新教员都有心知肚明但有表达不出的窘境;有的因紧张、害怕反而忘了讲课内容;有的把握不好节奏,讲的太快以致一节课的内容十几分钟就讲完;有的不注重学员反馈,只顾自己讲,缺少与学员的互动;有的教姿教态不好,表情不自然,手不知放哪或有一些多余的动作。

另外,由于青年教员对于所教课程的整个课程体系缺乏准确的把握,不能对学员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更不能从课程体系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而是将教学内容事无巨细的通通讲给学员。有的教员担心自己的课堂内容有所不当,索性简单的将书本上的文字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枯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构建科学的教育观

教员的教学能力不仅决定他们能否顺利的完成教学活动,而且也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员的教学能力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又通过教学活动逐渐形成和提高。

2.1老教员的"传帮带"。学院对每个青年教员配备一名有经验的老教员作为指导老师,根据教学任务,安排他们做好助教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员的传、帮、带的作用,使青年教员在短时间内掌握本学科的教材教法,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教学素质。

2.2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教学中使用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充满激情与生动的语言,这样的课堂会是如何的沉闷与乏味。因此教员的言语要有艺术性,又生气,有感染力。因此青年教员必须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3科研能力的加强。科研能力对教学而言有着促进作用。有课题的教员可将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员经常接触新的科研技术,给学员演示和讲解科研成果,加深学员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以引导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研究中学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青年教员只有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及时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改革的最新经验以及学科建设的最新成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达到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

2.4科学的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学有着指导作用。青年教员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学艺术的培养。青年教员还要注重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教学手段相结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2]因此现代大学课堂必须充满生命力与智慧,必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教员才能真正融入课堂,才能激发教员的自我情感,学员才能主动参与,师生双方也才能更好的体验课堂。青年教员一定要不断探索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奥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赢得学员的敬佩,在教书育人中也才能取得显著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到渠成。主体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原生态呈现,主张学生个体思维的生长、发散。教学定位于教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借助学习媒介、创设学习环境、搭建学习平台、运用教学策略、凝聚教学智慧,帮助学生认识、确立并达成自我学习目标,进行能力、素养、知识自我增值的专业活动。预测而不预设,指导而不引导,暗示而不指示,自主而不他主,特别突显学生学习中个体生成的价值。荀子有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对于学生而言,自己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从教师的一桶水里倒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开掘下,自然喷涌的一汪清泉。有的教师长辔远驭,牢牢控制着学生思维之缰,一个接着一个把预设好的任务或问题抛出来,当学生答不对、说不好、解不出,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的时候,就立即打住,进行一步一步诱导,甚至自己揭示谜底,预设问题全都按程序“解决”,达成“教学目标”。有的欲擒故纵,课堂学习控制的痕迹虽然不那么明显、不那么,但他们安排学生课堂上自学、讨论、互评……安排学生完成事先规定的课堂学习任务,主导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讨论方向,追求预设的自学和讨论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受篱笆之囿,生成以教师划定的区域为界,学习成果以教师个人的定制为衡量目标。

知彼知己。先说“知彼”,这里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或者叫“知学”。“知学”应该有三个维度,一是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二是知道学生怎样学,三是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意义的学情分析更多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且往往以测试、作业检验的形式量化地、直观地、片面地定性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学情分析处于课堂的前位,是教师课堂设计的依据,比起对学生不管不问、目中无生的教学的确是很大的进步,但这种学情相对于课堂是静态的,课前有学生、课上无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动机、思维过程的忽视,很可能导致教师所教与学生的真实学习风马牛不相及。老师怨愤:真是对“牛”弹琴;学生感叹:其实“牛”在弹琴。强调“知彼”,就是突出教学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在主体课堂上,学生参照学习指导书独立自学,进行开放研讨,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展示即时的、动态的、多元的、真实的学情。老师不断观察、调整、自省,最终达到讲有所依、讲有所对、讲有所值。再说“知己”,教师的“知己”包含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透彻理解。这一点,对于“优秀教师”似乎不是问题,他们明晰课标考纲、清楚重点难点、熟知模式题型,但是在这样的学科知识“理解”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的影子。主体课堂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放到学生学习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哪些是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或合作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哪些必须由老师讲清讲透。主体课堂的“精讲原则”(不讲、略讲、详讲),就是让教师心中不仅有学问,还要有学生的学习,因此是从“教”的角度对“主体”的保证。学生的“知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与“钱学森之问”对应的现象是,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都感慨,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或者无力把疑惑表述成问题。其实,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学生“知己”――认识自己的学习。从知识层面,认识到自己的已知是探索未知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未知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意义是理解的起点。从学习策略层面,知道自己怎样想才会建构图式,完成自己的目标。主体课堂的学习指导书同时还发挥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作用,开放式的研讨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曲径通幽。人们往往喜欢走坦途以便直奔目标,不过,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曲径比直道更有味道。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教学也是如此。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因为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错误而手足无措、心急火燎、恼羞成怒,这里除对课堂的高度控制思想在作祟外,还有对学习的片面理解使然。他们把学习目标窄化为知识问题的正确解答,忽视思维过程、新旧知识冲突、成功与失败体验在学习中的重大价值,片面地相信对了就是会了,不去反思学生在讲了许多遍的内容上依然犯错的深层原因。他们是优秀的出租车司机,而不是优秀的导游,优秀的导游宁可绕弯路也要让游客感受三步一景的旖旎风光,旅游的收获首先在旅途。还看到一些老师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或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采用避而不谈、生拉硬扯、当头棒喝的办法,且不说学科功底扎实与否,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教师不懂得学生课堂生成的重要价值而造成的。从教的角度,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学习的原生态,是最真实的学情,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学的角度,大胆质疑、错误观点、混沌思维、异想天开恰是真正理解学习发生的征兆。主体课堂的教师鼓励生成、欢迎生成、期待生成,借生成而生发,由生发而升华,从升华而生长。

大智若愚。主体课堂的教师要学会让出舞台、留下缺憾。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习,不是规定学生积累知识,也不是展示教师学识水平。鱼跃鸟飞需要海阔天高,海阔天高需要教师后退一步。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了多少,而是让学生学了多少;不是解决自己安排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是知识本位,是教师本位,还是学生的主体本位?教师的站位很重要。教师把身段放低一点、权威弱化一点、心态平和一点,不要自己酣畅淋漓,学生云里雾里。课堂教学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所应,有所不应。当留白处且留白,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滴水不漏,不要密不透风。该出手时则出手,出手则一针见血,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一言概之,就是教师聪明地教,学生聪明地学。教师的聪明表现在能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探究的体验,培养出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聪明起来。从教书匠转变为智慧教师,就像鹰的重生。据说,鹰的寿命可达70年,在它40岁的时候,它的喙、指甲、羽毛都成了累赘。它飞到绝壁上,敲掉喙,拔掉指甲和羽毛,3个月后,新的喙、指甲和羽毛长出来了,鹰就可以再翱翔30年。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改革,都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重生。

篇6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授人以渔;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刘延东以“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题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继续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并要求大家做到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统筹谋划,分类指导”、“ 完善机制,协调配合”、“求真务实,奋发有为”,“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刘委员的讲话让教育工作者们进一步认清了形势,了解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学习她的讲话后,作为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本人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思考。二十一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但从整体上来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规格、品质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那么,今后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该如何做,才能跟上国家发展的需要呢?众所周知,教学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可是,改什么,如何改?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职业院校的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之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应该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一、“授人以渔”

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高职生多数已成年,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光按照教条简单地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模仿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让他们学会学习。通过某个句型讲解去引导学生掌握英语句子的基本句型;通过演板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技能。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具有了学习技能,学生才能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在即使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有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本领,也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要帮助学生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不少学生在学校思想低沉,心理负担重,认为考到的不是理想学校,对自己的前途不看好,也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让他们放下包袱,打消顾虑,让他们知道,专科学历不是他们学历的顶点,他们毕业后还有很多学习和提高学历的机会,成人本科、再职研究生、再职博士生等等,这些都为高职毕业生打开了提高学历的大门,和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教师们要把终身教育思想贯彻于整个教学实践,努力构建学习化社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它将伴随人的一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老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和克服“学历教育一考定终身”“工作、学习两码事”等旧的传统观念,确立终身教育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知识创新无限,继续教育终身”等现代教育观念,拓宽视野,面向未来,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法中课堂上老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都随着老师的指挥棒转,这根本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发挥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教师不参与教学活动,全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进行,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教与学”中的一个矛盾之处,老师必须解决好这个矛盾问题。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把自己的活动降至最低程度;既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又要适时地给予归纳总结;既要放得开又要能收得拢。当然,这对我们教师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四、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教学服务

学生成绩的好坏、爱学习或讨厌学习,与很多因素有关。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意识和心理成熟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加,他们会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在意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和易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地对待学生的情感因素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和学会了解学生,及时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宣传。老师对学生要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备;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如不少学生易产生焦虑甚至于恐惧,教师就要在此时设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给学生必要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不利因素对情感的影响,以达到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的目的。

另外,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轻松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潜能等措施,都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J].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关键词]课堂提问 问题设计 创设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说得精彩

根据笔者观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所提的问题内容简单,形式枯燥,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如何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说得精彩呢?

1.提――为简单应答“加点餐”

教师在反馈学生的答案时,应注重其思维的生成,适时地给学生简单的应答“加点餐”。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使简单的应答向更深处延伸和拓展,这样的提问,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1]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自主展示用一个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式子:2路公交车原有35人,到站后下去x人,又上来y人,这时公交车上多少人?学生很快答出是35-x+y人,显然答案是正确的。这时我问:“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呢?”一部分同学立即回答:“是任意自然数!”但有的同学思考后喊了起来:“不能超过35人!”“因为一共才35人,下去的人不可能超过35人!”这么一说其他的人也明白了。随即我又问:“那y可以是哪些数呢?”这一次,学生们没有像先前那样随口回答,而是进行了思考,“这y也不可能是任意数”,“因为这y如果太多,车子就超载了!”在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字母所能表示的数的范围。

[反思]课堂应体现在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知识,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获得数学的力量。

2.提问――给惯性思维“设道坎”

[案例2]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了这样一组题:

9÷3=3

90÷30=3

900÷300=3

我:“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齐答:“这几个算式的商都是一样的,都是3。”

我:“什么样的题目,商总是3,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大约十分钟过后,我把各个小组的发言板书在黑板上。如下:

90÷30=3

(90×2)÷(30×2)=3

(90÷10)÷(30÷10)=3

(90×4)÷(30×4)=3

(90÷5)÷(30÷5)=3

我接着说:“对这些算式的排列,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生:“这样排有点乱,如果重新整理一下,看起来就更清楚了。”

(90×2)÷(30×2)=3(90÷10)÷(30÷10)=3

(90×4)÷(30×4)=3(90÷5)÷(30÷5)=3

我:“谁能把这些算式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1:“我看出来了,在这几个算式里,被除数变大,除数跟着变大,商不变;如果被除数变小,除数跟着变小,商也不变。”

我进一步引导:“乘几用数学语言可以说成扩大几倍,除以几可以说成缩小几倍。

[反思]每节课上我都会给他们设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并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发学生之间的积极争辩,这不仅使他们加深了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也使他们勤于思考,敢于争辩,更使他们学会倾听、接纳与评价。

3.提问――让固定模式“靠边站”

有一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认知力的差异,会对一些一般性的知识产生困惑,而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式”情境,让固定的模式“靠边站”,给学生搭建知识平台。

(1)在认知冲突处引发问题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不仅要“善问”“巧问”,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和学生共同演绎精彩的课堂。

[案例3]在计算课上,有这样一道题:

计算下面各题:

190÷5÷2 280÷(7×5)630÷9÷7

420÷2÷5 7800÷5÷78270÷45

师:通过刚才练习,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一个连除算式,有时按顺序做也比较简便。

生2:有时交换两个除数的位置比较简便。

生3:有时按顺序或交换位置都比较简便。

这样的提问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充分认识后再进行总结。

(2)在理解分歧处引发提问

学生理解有分歧的地方,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通常情况下,应该加以避免。但有时候,这种“分歧”正是开放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学生通过提问获得发展的好途径。

[案例4]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完成下面的一道练习题。

如图,一个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周长相等,面积不等②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③周长不等,面积不等④周长不等,面积相等

生1:我选(3)号,一看就是乙的周长长。

生2:应该选(1)号,因为这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相等的,而中间的一条大家是共有的。

生3:中间共有的那条边算周长的时候可以不考虑,而算面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

我:谁说得有道理?我们不妨用笔在图上画一画。

画后学生都恍然大悟。

通过动手画一画,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理解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同时通过提问,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二、创设探究空间,让学生问得巧妙

课堂上要想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就不仅要交给学生提问的权力,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他们敢于提问,学会提问。

1.设计好问题的“起点”

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老师在课堂上要“抛砖引玉”,事先设计好问题的起点,不断点击学生脑海中潜藏的问号,而不是直接呈现问题。

[案例5]在学习约分时,有这样一题:判断1是不是最简分数。

生1:1是最简分数。1可以化成假分数,4和3是一对互质数,根据“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作最简分数”的规定,可以确认1是最简分数。

生2不服气:“4和3虽然是互质数,但是是个假分数。因此,我认为l不是最简分数。”

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争辩再次推向。

[反思]思维是数学的体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好数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认知水平能力的不同,带来了课堂上激烈的辩论。学生在巧妙的提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批评性思维的方法。

2.选择好问题的“支点”

人的思维无法被代替,老师的作用仅是引导学生建构得快一点、好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的支点,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大胆尝试探求新知。

[案例6]在教学认图形平行四边形时,我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试着拼一拼,看能拼出什么样的图形。

生1:我拼出了一个大三角形。

生2:我拼出了一个长方形。

生3:我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我:同学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说说在哪儿看到过吗?

生1:教室旁边的楼梯扶手上有平行四边形。

生2:我家的防盗门上有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学校的乒乓球台上有平行四边形。

篇8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设意境;以说促写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愈浓,观察就越仔细,感受亦愈强烈。多媒体计算机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

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课文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后,老师用课件出示了这些事物,是静止的画面,学生看后没什么反应。这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认为这样的画面符合课文内容吗?如不符合,该怎样具体设计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心中的小石潭,他们各抒己见,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来设计画面,老师综合后,出示带有动画的小石潭课件,学生激情高涨,尽情地领略小石潭的优美风景。由此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审美情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创设意境,增大课堂容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连结起来,使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能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而这种情感纽带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形成情感辐射力,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共鸣。

如在教学《荷叶 母亲》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这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即:‘我为了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哪些情绪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而来的。”这就是说,学生要自然地说话,是由于内心的诱因和需要而引起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最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文,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想象”, 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篇9

关键词:课堂提问;中考试题;开启;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23

中考对一名初中学生而言,不是一次简单的考试,而是他们第一次真正面临机遇和挑战的考试,是一次关系自身命运的考试。中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更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声誉。在减负提质政策导向下,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既能提高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呢?我们作为任课教师,有必要研究中考的考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出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教学的起点应从提问开始。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围绕近几年中考试题与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让课堂提问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教学方法。

(2012年温州)20题23题年2013年24题25题有选择题等等通过观察发现试题的类型大多是情景设置题,它包括实物和图像文物、图片(地图、人物、景物、景象图)、等等。情景设置有很多好处,它的作用是:直观性,有利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开放性,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同步;感染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完成德育教育;多元化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

一、创设情景问题代替直接设问,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课堂学习季风时创设这样的情景

(2012温州中考卷)材料一:南宋时一支帆船商队准备从广州出发,乘着风力,前往A国贸易。从气候角度分析,帆船商队出发的最佳时期应选在哪个季节(夏季或冬季)?请说明理由。(4分)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想冬天与夏天有什么不同?风力冬天与夏天有什么不同?显然,如果老师直接设问季风的性质、风向,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不会产生认知冲突。因此,教学中老师因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到一个多疑好期待的境界,从而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在问题的设计中,不仅使学生好奇,更能激发学生多思,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在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时情景设置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要把握好问题的梯度。

(2013温州中考卷)

洞庭湖的变迁给长江防洪工作带来什么不利影响?

针对洞庭湖的变迁,有人说,“在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围海造田可以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种说法的认识。

这道题把七年级地理与九年级人类面临的几大问题联合在一起,既考查了七年级地理知识,也考查了九年级的社会知识,试题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和时代性特点。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

二、创设新旧知识的关联度问题,提升知识与思维容量

问题的知识关联度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的程度。课堂上一个有效问题的提出,“产生于对知识背景的分析,仅有观察绝不能产生问题;只有当把观察与已有知识比较时,才能产生问题,产生思维”。因此,若要进行有效提问,就必须使问题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知识关联度,使问题从现象描述转化为让学生觉得是“有所知有所不知”的问题,转化为抽象性问题,从而产生思维活动。

例在讲和平问题时,重点要学生掌握和平问题的根源、影响和平问题的因素、如何消除和平问题,在上课中不妨设置这样几个问题:

(1)请从“一战”和中任选一例,指出该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

(2)请你举出两例事实批驳日本右翼势力的荒谬言论。

当今世界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利比亚……可谓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3)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方法有哪些?

在问题设置时要注重整理知识,能恰当的把旧知识与新知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建立知识网络,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是曾相识又不识”迷雾中探索知识,开启头脑的风暴。同时,史料在教学和命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引入史料,提高学生研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三、创设最佳问点代替随意设问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提问缺乏悬念无法激发兴趣,提问不抓关键无法凸显问题的价值许多时候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提问没有层次无法突破疑难点,课堂上随意提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脱离实际缺乏情感体验。

(2011中考)22题⑴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场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坚船利炮”?为什么当时中国已引进了“坚船利炮”,而战争却依旧失败?(4分)

启示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创设最佳问点代替随意设问。

1. 问在教材知识的着重点上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进行设计,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七年级教学是我们生活的世界,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问应重点在读图图上、八年级是我们传承的历史,提问的重点是历史事件及对现代的启示、九年级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问的重点是人类面临的几大问题及如何解决与处理好这几大问题。

2. 问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上

如2011中考23题中国一大会址与开国大典图。问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两者之间有何联系?(4分)

3. 问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上。

2011到2013年中考试题材料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社会热点问题。启示我们老师在课堂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用社会现实材料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设计,特别是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群情激昂的情况,此时教师及时引导,既可以让学生冷静思考、去伪存真,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设计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新课程强调师生的互动,所以有时我们可能把一个完整的问题表述划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力度的“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小问题,不停地问学生,搞得满堂课非常热闹,但没有丝毫的思维深度。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能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见解独特、对问题的认识独特解决问题与众不同等,这就是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大力鼓励和培养的。

课堂提问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课堂学习更加有效持久。如涉及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将被高度地激活。这种“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既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能力。我们教师应该具体地把握课堂提问的类型及特性,让提问这把金钥匙,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 陈米谷,陈菊素.历史与社会主体性课堂的新关注[J].新课程(中学),2010(3).

篇10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