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1 17:2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主要因素培养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比较重视思维是素质衡量中一个主要方面。思维的种类很多,而层次最高的是创造性思维。本文旨在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问题作一探索。

一、 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和特征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思维活动,包括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不一定是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而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着次发现和超出常规的。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应新、奇、独特,敢于扶异探怪,善于另辟蹊径,不受传统观念束缚,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例如, 要求学生设计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法,在教科书中只讲了摆法 ,若想出其他方法,也能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就不是常规了。

二、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1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人们常用“聪明”两字来概括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聪明”即“耳聪目明”之意。可见要学到知识、有所发明创造,首先必须应有一定的观察力;观察是获 得感性认识的一个主要途径,观察是人们有目的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一种 知觉过程,可以认识事物的部分属性和特点。很多伟大的物理科学家都非常重视观察。普朗克在总结自己在物理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时说:“物理定律的获得,还应先致力于观察。”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充氮的云室里做 粒子轰击实验,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能从40万多条粒子径迹照片中,敏锐注意到有8条产生了分叉,并最终确定其一就是氢原子核,从而发现了质子。

2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

想象是在已知事实和观念的基础上,借助大脑的加工、改造而成的,它超越于经验事实,从而导致发现新的事实和新的意念。美国物理学家廷德尔说:“有了正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牛顿从苹果下落借助丰富的想象,将地上的运动和天上运动联系起来,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由这个例子可见,想象在科学研究发现中所起的作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专门化,认为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想象、直觉、灵感等跟右半球这块丰富的智力资源开发和训练。

三、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1通过收敛思维的训练,加强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性

收敛思维又叫求同思维,从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中,寻求共同的本质属性,从问题的多种可能解法中趋向某种正确解法的思考,这是一种有方向、有目标的思维方式。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多题归一、多量归一”的训练,有利于收敛思维的培养。

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物体A、A,质量都为M,水平力F作用于A上,则A、B间的作用力多大?(如图)

解: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问题,对AB整体分析和对B的受力分析得到:F=(MA=MBA)

可见在动力学中,力是非等值传递的。如果物理间的作用力为F,地面不光滑或给物体B也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其解题思路、步骤完全相同。

在“多量归一”的训练中,如在静电场的教学时,学习了电场强度的概念后,可启发学生“电场强度概念,与密度、电阻等概念有共同之处吗?”答案显而易见:它们都是反映物质本身的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都是可以用两个可测量的物理量来定义。

2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化、概括化,它是一种极为自由灵活的思维活动方式,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利用比喻、类比、联想等手段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想象化、启发学生想象。

物理课本上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体积之和的实验,学生总无法理解1+2

3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占主导地位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流畅、变通、独特。流畅性指在解决问题时,能在同一方向上快速地产生出多种同类型方案;变通性指在解决问题时从各种角度研究问题,并提出最佳方案;独特性是创造性“质”的标准,只有当发散思维达到独特时,才具有创造性。

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解题的方法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和寻求更多的解法。物理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量多测”、“一仪多用”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是一种有效方法。

在一次力学复习课上,笔者让学生做了如下一道高考题: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当学生做完此题后,我鼓励学生:“能否用其他方法试解?看谁想的方法最多最简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结果大多数学生用了两种以上的解法:有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求解的,有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有用平均速度和动能定理的,有用图像法的。解法各异,繁简不一,综合起来有6种之多。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一量多测”、“一仪多用”培养学生思维。例如让学生设计测导体电阻的方法,对于这个实验,学生可能会有较多方法:

①伏安法: R=IU, ②欧姆表法;③半偏法;④电桥法……

在“一仪多用”中,根据有限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能设计出不同实验的各种方案。例如,只给学生一个测量工具――米尺,要求用其代替螺旋测微计测金属导线的直径;测动摩擦因数;测某一细绳的最大承受力……或者只给出工具,并不给出具体要测量的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挥。

篇2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制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需要有创她的设想和非常理智的判断。根据庞加莱对数学创造的理论指出:“数学创造性思维就是根据需要选择、辨认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因此,它产生的心理机制是创造诱因、信息储备和序化方式。

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一)非常规性。数学教师要另辟蹊径,要有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思维。日常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执教者提出“225是几位数,用对数表计算”的问题之后,学生都不怎感兴趣。如果换一种提法:“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后传给两人,此两人在一小时后又分别传给两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人口一百万的大城市吗?”这样发问,学生有了解此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积极主动性。要创造新的事物,新的方法,就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和进取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思人之未思”,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创造的过程困难重重,更需要创造者全身心的投入,去敏锐观察,发挥想象。

三、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的过程。

1.重视数学思维认识发生阶段。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分为数学发生阶段和知识整理阶段。前者指概念如何形成,结论如何被发现的过程,后者是用演绎法进一步理解知识,推广知识的过程。因此,前一阶段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阶段,使学习与发现同步。但是,在数学概念课教学中,只要结论,不要形成的本末倒置的新课匆匆带过,以腾出时间练习等做法,是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

2.数学思维的展示主要包括三类人思维活动的展示,即数学家的,教师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将数学家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之间架设桥梁,以实现思维活动的和谐。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讨论解决它。他的解题过程常使学生受益匪浅。华罗庚在教学中也一向重视概念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的教学,重视回答学生提出的“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一类问题。

3.进行“问题探究”是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的有效形式。在解题教学中,要求在问题表征,解题分析。思路探寻等过程中,教师都应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暴露和揭示真实的数学思维过程。例如面对一个完整的数学解题,教师在设计时,需要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解答,是什么促使他们想出这样的解答,我是怎么想出它们的等,这样通过对“过程”的辅佐,对解法的揭示,使枯燥的习题讲解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由此逐渐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数学直觉思维的训练。

数学直觉,使数学问题产生猜想。乔治玻利亚的《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在你证明一个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培养数学猜想乃至直觉思维很有必要,从下面三方面着手:

1.设置恰当的数学情境,促使学生作整体思考。即对于面临的问题,首先要整体上考虑其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复杂问题中寻找内在的、隐蔽的联系,从而将各种信息综合考察,进而作出直觉判断。

3.注意留给学生时间,教学中适当推迟作出结论的时机,给学生实践与训练的机会,通过整体观察与局部考察相结合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作出猜想。

(三)数学发散思维的训练。

数学发散性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发散对象包括条件、结论、关系及数学公式的变形和派生;二是发散方式,对命题而言,可以是替换条件和结论,也可以是推广;在解题时,可以将解法发散。并且。数学发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创优性等特征,下面就具体说说这三种特征:

1.流畅性:对同一个问题尽可能提出几种猜想,多种解法或多个答案,即数学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法多用都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

2.变通性:一般事物的质和量有多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决定,若改变某一条件或某两种因素的位置,通过联想常常产生新思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都具有这种性质。

篇3

一、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第一培养观察能力。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学活物理知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

第二培养注意能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同时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第三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因此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培养积累资料能力。首先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材料、信息都注意积累,最终“厚积而薄发”;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这样既培养了积累资料的能力,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五培养发问能力。创造教育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而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

第六培养讨论能力。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对于物理学科中的问题,要通过讨论课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认识才能更加完善。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创造思维

改善传统的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交互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传统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教学的组织过程是由教师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从策略上讲,是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从顺序上讲是先有教材,然后才有学生,教师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不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三、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要求学生具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设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单纯的知识讲述与记忆是非常枯燥的。而物理规律与概念的理解更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枯燥又抽象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具体而又好理解,并且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设置适当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去感受,去理解,去联想,去创造。

五、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篇4

一、对创造性思维结构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他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就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问题分别提出了它们各自的划分思想。我认为,创造性活动过程与科学创造活动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情境与选题准备阶段

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其次要选准课题,然后围绕选题做好知识、资料的准备,了解前人在同一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准备得越充分,思路越开阔,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起主要作用。

2.酝酿与构思阶段

一切教学都可以说是在指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教学可以说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问题,因为他不传授新知识和内容。认识主体面对困惑的问题情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定向分析导致矛盾或问题的关键,确定其实质性问题。

3.领悟与突破阶段

经过充分酝酿之后,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思想十分活跃,在头脑中于某一瞬间突然产生顿悟,形成新的构想和数学猜想,从而实现思维的突破与创新,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数学美感起着突破口与领悟本质的关键作用。

4.成果完善阶段

这是对顿悟式所形成的数学猜想等结果进行检验、论证,并不断接受实践的再检验及修正与完善的过程。这一时期是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运用集中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过程,又可以说是发散与集中思维互相作用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的前期,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种设想,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这时应掌握较多的思维方法与创造技法。而在创造性思维的后期,由于较多的设想已出现,就需要运用几种思维加以筛选与验证。

二、对数学创造性思维产生条件的认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既是概括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立性、论证性等各种思维品质相互结合、高度协调的产物,又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辩证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是相对复杂和苛刻的。

1.具有思维的高度灵活性

灵活性是思维的品德之一而高度的灵活性则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面对复杂的对象,只有具备思维的高度灵活性,才能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才能冲破原有的旧观念、旧思维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步入新的境界,产生创造、发明。

2.具有发现问题的强烈意识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问题即思维的疑难和矛盾,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创造发明往往是在实践性理论的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起人们去解决问题的。

3.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这里主要是指学习研究的心理品质,如动机、情感、兴趣、抱负、态度、品质等。这方面成功的实例不胜枚举。

三、对教师的要求的认识

如果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主旋律。在加强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富有创新性教育观念

创新型教师不应单纯地传授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心灵,变革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创新型教师应该是教育活动的创造者,要善于吸收国内外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形成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2.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

教师要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引导和启发,必须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

(1)要掌握与具体的创新性课堂情境有关的实践性知识;

(2)应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3)创新型数学教师要具有科学思维方法论的素养,这是开展独创性思维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应具备“专与博”相统一的、合理的、多元的知识结构。

3.创新能力

篇5

工业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行业规范和创新的构思。创新是一个产品超越其他产品的关键,是整个产品设计的核心思想。创新即一种文化,是一个产品跳出旧有的纯设计,让产品向多元化以及多样性发展的关键手段。造型设计本身是融入了多种思维和各种美学元素,而创新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走出传统,向国际化发展。因此产品创新是符合时代要求以及人们审美观的。

1现在工业产品的设计

产品的设计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要考虑到该产品是否符合社会大众在心理上的诉求。工业产品在设计之初,不仅迎合人们的口味,还需将社会大的环境加入到产品中,让产品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渐衍生出自己产品的文化。设计理念是工业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是不能被忽视的。但这些是大的方向,还要把握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该设计的外观是否新颖,让人们喜爱;产品的使用能否为生活提供方便;工业产品的造型可以推动现代化文明建设,利用创新的设计,融入人和环境的大本营中。

2创新的哲学内涵

①从表面看,创新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一个事物进行更新,或对一个事物进行更深度地观察和思考。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表面的创新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②从实践方面看,在实践中创新已经运用在现在的工业,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它已经在实践中变成了一种创新习惯。实践中要用新的眼光来看事物,创新一直不断摸索,不曾停止。③从辩证方面看,辩证法主要有肯定和否定两个层面,第一条是从认同到批判过程进行说明,而第二条却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永恒发展过程。实践中就应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创新,永不满足,用怀疑的眼光看世界,将创新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3现代工业产品造型的创新性

设计的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内涵,设计就是一种创新活动。现代工业产品的创新性包含着不同层面的创新内容,产品创新设计是对目前产品的一种完善和革新,就像是向新产品领域的开拓探索。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性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标志,在产品的设计中,坚持传统产品设计的美学原则,运用现代创新设计理念,对传统产品进行改造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套路,创造性与艺术性的产生并不是随手捏来,也不是天马行空。创新是对人类生活产品的革新,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每个人对产品设计的理解和观察方向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生活,产品的创新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只有不断地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理念和造型加以创新,才能使产品在富有内涵的基础上,更加的美观好看,使用上更加便捷。

4创造性思维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4.1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分析

创造性思维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人们心中都有这样的认识:“科学创造是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创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观念”。实际工作应用中,科学创造和艺术创作、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协同配合的,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产品,而且产品设计需要灵感思维的创造辅助。灵感思维的概念是指,在创造设计活动中,设计者的大脑皮质高度共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在一定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这种灵感思维的最高境界就是顿悟式思维的形式,在设计中不断发掘和感悟。这是设计者自身的精神和思维的较量,用顽强的意志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有所不同的,它结合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再加上逻辑思维,这样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深度,但这样很容易使得思维的广度受到制约。在思维的探索中,如果探索的方向出现错误或误差,那么仅依靠逻辑思维推理的方法进行思考,是不能改变思维的方向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有形象思维配合,就能用更加宽广的思维来思考,增加思维的弹性,扩展领域的空间和方向,从不同的角度求得新的创造设计思路。有些设计创作人员习惯了用逻辑思维的准确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习惯形象思维,所以设计的产品遵循着传统模式,也就造成了产品设计模仿过多的现状,如果没有自身的特点个性,会严重缺乏现代气息。

4.2形象创新多样化

新时代背景下,工业产品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在产品造型的设计上要创新,要创作出好的产品就要运用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在产品的形态上追求创新的多样化。所以新环境下就对设计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关产品造型设计过程中,想要追求形象创作的多样化就要加强创造组合和形态创新两方面结合。就目前而言,在机床、汽车、家电等行业中,对形态创新要求最高。创造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灵感和灵感思维有很大关系,而在设计创造者的智力因素中包括了思维的灵感,这样就决定了设计者的智力因素。在工业设计创造过程中更加看重设计师的动手能力,设计师必须对产品详细观察,对产品问题记录下来,对相关产品进行思维空间的想象,当灵感来了就会形成思维空间的产物那就是创新出来的产品,最为关键的就是把想象出来的创新产物用动手的方式进行显现出来。然后要对作品进行无数次的修改,最终完成产品形态创新的工作。

4.3应用正确的思维方式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在不同的产品设计中,都应该反映出不同产品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设计中有的是无法看出的而是能感悟,有时却是十分显现的,这些表现是人们口中经常提起的设计师水平高低的问题。水平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很难对产品进行解释,因为产品设计本身是无穷想象的结果,有的只是思维方式不同。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魅力所在和困难之处。设计作品离不开思维,而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产品创新设计的开始。作为一个工业产品设计创作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首先要明确设计所满足的现实功能,其次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产品事物和周围事物之间的立体关系,建立联系思维方式,在产品相关因素出现的矛盾要进行分析加以协调,最后在坚持绿色、环保、节能的原则下进行产品设计。只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情感思维的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等满足产品创造设计,才能促进工业产品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5结语

篇6

关键词:优化教学 提高创新 能力培养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方法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优劣的重要因素。

黑格尔认为“一切改革,归根到底是观念的更新。” 在中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良好、特别是优秀的教学模式总是把教学的艺术性融合于教学的科学性当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优化教学模式。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创新精神和开展对话教学相促进

对于直接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改进,必须与开展对话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而开展对话教学,必然是教学模式改进中的一个不可缺失的主题。抓住这一关键点,就等于抓住了优化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突破口。

对话教学,实际上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教学的活动过程。

对话教学的核心就是创造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对话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提倡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形成创新的本领。换种说法,就是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和试验为主,发扬创新精神,能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掌握探索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发现学习来帮助学生开发智慧潜能,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主动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统一。

二、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互相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它具备促进性、启发性、情感性、反馈性几个特征。

所谓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认识的机器”,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谓教师为主导,“盖在善于引导后迪,以神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而现实主体地位,就是指学生作为接受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知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它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具备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几个特征,其核心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性,也就是循循善诱。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贵在诱导。思是目的,诱是条件,两者辩证统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同时,诱是外因,思是内因,教师只有把“诱”调谐到学生主体“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统一,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这是启发教育的精髓。

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地位的本质是发展。从主动作用来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如在精心设计的自我活动中,使人会渔。优化思想政治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学会转化为会学,这种转化正是在学生的自我活动中由量的积累发展为质的飞跃。

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协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超越教材不是否定教材,也不是简单的拓宽教材加深教材,主要是指不照搬照抄、不拘泥于教材,是尊重教材、基于教材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思想感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选择、补充和调整,使之适合学生学习。

创造性思维又是发散思维与辐射思维的统一,但两种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各处不同地位。辐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有逻辑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指的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有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辐合思维强调求同性,强调寻求正确答案,而发散思维强调求异性,强调一解之外的正确答案。可见,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传统教学却忽略了它,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应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篇7

【关键词】创造性 思维 教学法

近几年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实际,我在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介绍如下:

一、质疑问难法

在教学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引导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或平中见奇,从一般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疑问。

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起点,一个人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为此,首先要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宣传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善于质疑问题的事迹,树立榜样,引导质疑。其次,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扬民主、敢于置疑、敢于提问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质疑问题,即使不尽合理甚至明显偏差,也不能采用一棍子打死的压制方法,要给予耐心而正确的引导。然后,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质疑研讨活动。

二、标新立异法

即正中求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正确道理的否定,而是对正面道理的补充,给司空见惯的现象,老生常谈的话题,传统的定论增添新意。

鼓励和指导学生标新立异,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品格。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即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手段,以使学生学得各种专门知识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摧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爱因斯坦的独立性格,在学生时代增受过教师的冷遇。后来他深有感触地说:“使青年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还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立论,批判性地思考,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处理好求同和求异之间的关系,顺从性和不顺从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扼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应该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一些传统的肯定性观念或生活哲理,诸如“有志者事竞成”,“丧志”,“开卷有益”,“近墨者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等,以作正向的继承和顺从。同时,也要积极开导和支持学生逆向思考,求异立论:“有志者未必成”,“未必丧志”,“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也能不黑”,“没有规矩也能成方圆”。这种批判性思考,实际上是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分析旧观点,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以便扬弃缺陷,补充新意。从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于传统的一些否定性观点或生理理念,诸如“标新立异”,“班门弄斧”,“东施效颦”等带有贬斥的行为,也可引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逆向立论:“要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班门弄斧”,“东施效颦也可贵”──突破思维定势,想别人之未想,言别人之未言,就能开拓创新。

三、“辐射发散”法

以一事物为触发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和想象的思维方法,按照思维类型,可分为辐射发散性思考和辐射发散性想象。

发散性思考。即对认识对象,可以从纵向、横向、正向、反向、动态、静态、已知、未知等多方面展开辐射性的发散思考。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总体把握事物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还可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品质。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审题立意指导中,我们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使选择最佳角度和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理想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倡导学生积累知识。在积累过程中,如果不会运用统摄思维,不加以系统归类,不加以联系和区别,而只是盲目地堆集,这正如培根所说的“蚂蚁式”的求知方式。既积累又统摄,将积累的材料加以消化和改变,才能像培根所称道的“蜜蜂式”求知。在学习中,善于积累,善于运用聚焦统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利用知识去创新。譬如学习词语,学生要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某个词,既要尽可能多地接触(通过发散思维)此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并通过聚焦统摄,力求归纳它的各种义项和用法;同时又要区别这些义项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异。“文无定法”,这是我们读写许多文章后,通过聚焦统摄思维获得的一个“共识”,但我们从相同体裁或相同作家或相同写法或相同风格等许多文章中,通过聚焦统摄,也可获得另一个观点:“文章大体有法”。在语文单元教学和作文审题立意教学中,尤其要加强聚焦统摄思维的训练,否则很难有良好的效果。因为没有聚焦统摄,思维就缺乏深度,难以达到创造性的高度。

篇8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71-0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的自觉能动思维,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发散与集中思维互相作用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具有概括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立性、论证性等各种思维品质相互结合、高度协调的特点。因此,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注重思维诱导,培养学生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注重数学提问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3.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意识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在证明命题时,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

4.调动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5.注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独立思维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6.关注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篇9

关键词:C++实验课;现代高校;重要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C++ Experimental Course in the Modern University

Hu Bin,Fu Hui,Zhao Chunyu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of Huanghe S&T College,Zhengzhou450063,China)

Abstract:C++ experimental course is C++ Tutorial important part,to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o develop independent learning interests and abilities,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an play a main body of students,and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iciency,and therefore plays an important modern university teaching position.

Keywords:C++ experimental course;Modern university;Important role

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人才的要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现代社会需要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C++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实际动手设计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的需要实验课,因此C++实验课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C++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新陈代谢越来越快,因此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不能仅仅局限在教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毕业以后在社会中能够更好的学习,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曾指出:“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和科技创造性活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而创造性思维应该是这些活动的核心。”

C++实验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课的过程中能够以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创造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C++实验课的实验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第一,加强C++实验课操作技能的训练。操作技能是C++实验课的基本技巧,是基础。目前高校大学生操作技能基础较差,因此必须在大学生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第二,加强C++实验课综合实验技能的训练。“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最基本的元素,人们认识活动水平的提高,就是在不断地分析、综合等过程中螺旋上升。在C++实验课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尽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C++实验课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依然受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老师依然是教学的主导,学生依然是教学的配角,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的学依然是教学的主要特征。C++实验课作为上机操作课程,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第一,创新C++实验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原先需要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可以尝试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利用常规的实验考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是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实验课程开放过程中我们应当增加探索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现在学生作的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增加一部分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第二,在C++实验课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性的观念,创造民主的气氛,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C++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C++实验课的特征就是学生是实验的自主设计者和自主学习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因此在C++实验课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导性,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创新能力的培养。C++实验课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策略:第一,C++实验课中应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所谓信息能力是指能够敏感地捕捉信息并进行有效地分析、判断、整理、归纳、评估、加工、传递和创新的能力。第二,C++实验课中应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所谓研究能力是指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C++实验课中应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

四、小结

尽管C++实验课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束缚了其重要性的发挥,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学理念的创新。传统观念认为实验课程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因此必须首先改变实验教学为副的陈旧观念,承认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实验教学;为实验教学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人才。第二,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验课的兴趣,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教师应当树立实验课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郑顺今,南福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6:18-20

[2]封昌权.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3:64-65

[3]修明月,张宝歌.新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38-142

[4]唐一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3,1:39-41

作者简介:

篇1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下面谈一谈笔者的一些实践。

1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是指主体在参与数学活动中,能自觉地积极进行思维。而学习兴趣是学生思维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例1在一个平面内,10条直线把平面最多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析:面对此题,学生可能毫无兴趣,如果教师把此题稍加修改,变为:一张薄圆饼切10刀(不许折叠),最多可以得到多少块饼?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然后教师采用“先退后进”的思考方法进行探求。问:当切1刀时,最多可以得到几块饼?当切2刀时,最多可以得到几块饼?当切3刀时,最多可以得到几块饼?于是,把得到的数加以分解得到2=1+1 (切一刀),4=1+1+2 (切二刀),7=1+1+2+3 (切三刀)指导学生发现得到的饼的块数等于两组数的和,第一组数是1与1的和,第二组数是从1开始连续的自然数的和,切几刀,最后一个切数便是几,于是,当在圆饼上切10刀时,最多可得到饼的块数为S10=1+1+2+3+…8+9+10=56同理10条直线把平面最多可分成56块本来较难的一道题,在教师的启发下,问题迎刃而解,哪怕更多条的直线把平面最多分成几部分,学生也会解决,这样也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更应该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给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3诱导变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如对于下面的应用题: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教师诱导性提问学生求异性解答:

①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

②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2/5÷(1一2/5)的几分之几?

③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1-2/5)÷2/5的几倍?

④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关系吗?

⑤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略)比例关系吗?

通过这些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益的。

4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