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指导范文

时间:2023-12-11 17:2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指导

篇1

关键词:名著阅读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34-02

作者简介:倪斌(1976―),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县韩洋初中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却发现名著阅读教学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中考名著阅读考查须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都把名著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以江苏省2013年13市中考题为例,除南京市外,其他12市中考语文试题均设置了名著阅读考查题,且大部分试卷进一步增加了名著阅读题分值在语文试卷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但综观各地中考名著阅读考查题就会发现,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形式过于单一,范围过于狭窄,难度过于浅易,这不利于有效指导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以江苏省2013年13市中考试题为例,常州卷、无锡卷、徐州卷、宿迁卷均以选择题为唯一或主要考查题型,其他市区考题大多以填空题为主。从考查范围来讲,基本上都拘泥于课本上推荐的六部名著,此外极少数市区考题少量涉及了《名人传》《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及《巴黎圣母院》等作品。从考查内容上看,绝大多数试题均以考查名著人物及性格、情节概括、思想内容及相关文学常识为主。如扬州卷考查了李逵的姓名、绰号及性格特点;泰州卷考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和作者姓名,南通卷要求学生联系主人公命运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一段推荐语。以如此的题型、如此的范围、如此的难度来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势必会出现学生只要把课内推荐阅读的精彩片段读熟就足以应付中考的现象,这不利于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不利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语文老师普遍认为名著阅读教学无从抓起

《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这就意味着只阅读课本上推荐的六部名著是不够的,只阅读推荐的精彩片段更不够,这就要求学生尽可能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然而这就使教师难以掌控学生的课外阅读。由于学生同一时间段内阅读的书目不一定相同,教师没有一个标准尺度可以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准确的衡量,也难以对学生的阅读积累进行统一的检测,因此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名著阅读教学实在无从抓起。

(三)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名著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相对而言较为正统,但在这个快餐文化横行的时代,一些学生难以静下心来将一部名著完整地读完;一些学校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学生很难挤出课外时间来阅读;很多经典名著都被翻拍成了影视作品,部分学生认为观看影视作品可以代替名著阅读;对学生而言,武侠、言情类小说及娱乐类杂志比经典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中考名著阅读考查试题难度较低。一些农村初中,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条件。以上各种主客观因素均可导致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这使得不少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成为一句空话,部分学生除了课内推荐的精彩语段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名著阅读积累。

二、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名著阅读形式需多样化

传统的名著阅读教学往往以教材中推荐的段落为蓝本,以学生看、教师讲,辅之以练习的形式进行,这样简单、机械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开动脑筋,放开手脚,用更贴近学生能力实际,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多样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比如可以提前指定学生阅读某部名著,之后以此为专题采用诸如名著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沙龙、辩论赛等形式组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名著阅读内容需广泛化

局限于阅读课内推荐的精彩语段或推荐书目,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选择权,指定一些书目供学生选择性阅读,书目的确定可以以大纲推荐为主,辅之以学生自主选择并经过教师把关的书目。学校图书馆必须正常向学生开放,随时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校可根据本校具体实际安排阅读课。教师可以指导并帮助学生养成买书、读书、藏书的好习惯,并鼓励学生交换阅读,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三)学生阅读名著需习惯化

名著阅读教学首先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先让学生入迷,进而让学生入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消除学生阅读名著只为中考加分的功利思想。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应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段,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学生成为一个充实的人、一个富有的人、一个气度不凡的人、一个终身阅读的人。

(四)名著阅读考查需科学化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自主阅读培养 指导性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名著阅读版块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角度说,它对于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形成健全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与功用。然而,在传统意识和应试教学的习惯性影响下,由于难度大、进程慢和见效迟,再加上教师素质、教学方式、实际操作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名著阅读教学还处于低层次化发展水平,这对推进素质化语文教学是一种障碍性因素。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呢?我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此谈谈见解,以供借鉴商榷。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关于阅读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积淀经验,提高审美能力。体验名著丰富的情感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涵养思想,提升审美追求。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超越和引领时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人文教化功能,名著中蕴藏的丰富思想内涵和精神魅力,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内在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三是品味艺术形象,丰富审美内涵。名著艺术形象已经成为时代的典型特征,如刘兰芝的坚贞、诸葛亮的智慧、梁山好汉的侠义、孙悟空的叛逆、葛朗台的吝啬、别里科夫的守旧、基督山伯爵的复仇、鲁滨逊的创造、夏洛蒂的执著等,无一不带有特定意义的符号,成为社会时代的象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感。熟悉和品位这些文学形象,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提高其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对于价值观念渐成的初中生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二、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生为主、以学为本”的原则,实施战略战术并重,为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铺路。

1.因势利导,有效激发阅读兴趣。为什么初中生对于“快餐型”读物爱不释手和津津乐道呢?因为可从中获得某种精神上的享受。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情趣:以精彩片段有效引发读趣,结合图片展示有效引发读趣,借助鉴赏影视中的直观名片有效引发读趣,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成语俗语有效引发读趣,等等。以《三国演义》为例,其中不仅演绎了许多精彩智慧的故事,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关云长“单刀赴会”等,而且产生了不少成语俗语,如“望梅止渴”、“舌战群儒”、“才高八斗”、“周瑜设计骗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等。这些都可成为吸引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磁石”。

2.授之以渔,有效指导阅读方法。初中生不是缺乏名著阅读兴趣,而是缺少善于阅读的能力。阅读文学名著以“悟意审美”为根本目标,但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读小说在于领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读剧本在于探求角色对话和性格冲突,激思共鸣,让读者在精神上享受愉悦,在情感上得以深化,在思想上有所升华。初中名著阅读方法一般有:朗诵法,如对于泰戈尔的诗集,主要是熟悉语感,丰富情感内涵;精读法,主要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品味和构思揣摩,把握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情感精髓;速读略读法,主要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广泛博览,开阔视野;读书笔记法,多适用于自主阅读活动。掌握多种读法,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搭建平台,有效开展各种活动。阅读文学名著,既与阅读那些缺乏厚重文化底蕴的快餐型畅销书有着根本不同,又不等同于阅读教材中的单篇文本。因为文学名著是那些大家名流在历经千锤百炼之后予以铸就的情感浓缩和智慧精华,绝不可能让“凡夫俗子”就这么一读就懂、一悟就通,尤其对于未涉人世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通过创设有效形式和平台,促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努力感悟、积极辩论、相互促进、优化共享。如举办“阅读沙龙”和成果(可分阶段性和全面性)汇报会,开展“名著点评与交流”和“名著阅读・小报制作”活动,组织“名著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尽量地多读懂一些、读深一些、读透一些。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分析和研究

高中语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主要学科之一,其不仅关系着学生的高考,和学生日后长远发展具有紧密联系。语文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学主要内容,是培训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知识内容[1]。教师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依据书本内容进行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阅读教学失去原有教学意义,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教师开始对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增加对名著阅读教学关注,在实践研究后,发现名著教学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审美教学联系性

就文学名著来说,其是语文知识体现,利用语言和文字展现客观存在的事实,体现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因此,可以说文学名著是艺术和文化展现形式,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内涵。就文学内容来说,具有多样化特点,包括小说文学形式和戏剧文学、文言文和散文文学形式,诗歌文学名著等等。站在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发现众多文学名著影子,诗歌和散文等等文学名著。例如:在高中语文中对于《离骚》这一文学名著内容,在对内容学习了解后,就可以体会到屈原高尚品格和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诗经》这一文学名著,则可以展现我国不同民族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对点,其次,还有我国著名作家曹雪芹先生《红楼梦》也体现出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发展史和一段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总而言之,无论是国内的优秀文学名著还是国外优秀名著,在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和身心具有潜移默化般影响。文学名著是高中语文阅读常见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审美教育具有自身特点,高中教学中,主要是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育和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感受美好的事物和美的内涵,提高学生自身美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2]。因此,我们可以说,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名著教学具有多样化美的元素,为高中生审美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审美教育可能。

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序开展

(一)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教学和理解能力

教师在语文名著教育的主要人员,其是学生学习引领者,关系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种中,要树立全新工作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要教学位置,增加和学生交流。其次,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身,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国著名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保证自身具备能力和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全面贯彻这一理论观点,在课下学习不同文学名著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剖析和发掘名著文学中存在美的元素,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增加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判断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空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疑难问题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避免学生在给出问题时教师无法解决和指导弊端发生。例如:教师在私下可以学习当下我国社会较为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我国美学观点,了解西方国家美学理论,提高自身审美兴趣。教师对于自身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利用多样化化形式来开展,教师可以增加对西方国家和我国名著阅读量,物预览优秀名胜古迹,去参加书法和诗歌大会等特点,发现不同艺术展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中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审美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灵活性

站在实际教学角度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教学位置,把学生放在主要教学位置,教师自身则发挥引导作用。在明确好教学主体后,教师也要建立一个科学化的教学目标,保证审美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等等,明确自身教学方方向。最后,为了增加阅读审美教育有序性,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教学多样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实现兴趣教学目标,增加学生对文学名著中美的观察和理解、就多媒体技术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和文学名著具有联系性视频,可以展现人物特点和自然之美的视频,直观把文学艺术美展现在学生眼前,必然会为学生带来视觉上冲击,增加其对美好事物关注度。其次,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完毕后,可依据本班级人数实际情况,把学生划分为4-5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文学名著中存在美特质,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在讨论后给出自身见解,加深学生对美的印象,也增加学生对文学名著知识印象,可谓是一举两得。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国演义》这一文学名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声音资源视频,学生可以在欣赏激昂音乐同时,激发其对文学名著内容关注。单一就《三国演义》这一文学名著教学来说,教师可以把祖国山水地貌进行展示,在展示时,为学生阐述英雄气概,领会《三国演义》这一文学名著教学故事情感内涵,感知不同魅力,感知大自然魅力,体会大自然孕育出我国英雄豪杰等等[3]。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后,则可以结合小组讨论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让每个小组学生针对视频存在美的元素,在小组内部讨论和研究,并在讨论后在班级中发表自身观点和见解,加深学生对文学名著理解。其次,为了保证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和讨论教学有序开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和学生交流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最喜欢《三国演义》这一文学名著教学哪个人物,这一人物具有怎样性格特点,你怎么评价这一人物等等。最后,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完毕后,要及时登记自身教学行为和语言进行批评,发现自身教学弊端和不足,完善自身教学薄弱环节,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保证语文名著教学和审美教学有序开展,实现素质教学最大目标。

(三)创造班级文化,进行延伸性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外,教师也可以把语文名著教学知识和班级文化联系,在班级中,布置课外文学名著读书角,在班级定时举行文学知识大赛等等,学生在感知班级存在文学气息时,可以熏陶学生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黑板上设置一个角落,写上名著名言名句或者诗词,学生在可课间就会无意间看到黑板上的诗句,久而久之,学生开展对诗句和名言名句研究,发现诗句和名言名句中耐人寻味的美。为了增加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除了可以利用班级文化这一形式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熏陶外,也可以利用一下自习课,和学生进行课外名著学习,举办名著演讲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机会,缓解高中生学习压力,在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高中是学生主要学习阶段,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和初中学习后,具有自己思想和理解能力。但是对当下高中生学习弊端进行分析和调查后,发现高中生这一时期艺术审美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具良好艺术审美能力。面对这一发展形势,结合高中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开始利用语文文学名著和审美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在文学名著故事情节、诗歌诗句、人物特点等等感知中发现点滴的美。最后为了保证高中名著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有序开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和理解能力,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灵活性,创造班级文化,进行延伸性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邵颖.汪清县第四中学“名著导读”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6.

[2]李莉.全纳教育视野下高中语文探究型阅读教学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话题研究;综述

有人把语文阅读教学称之为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在语文教育的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关于阅读教学的相关论文数量堪称之多,但大都集中于文本解读、“教什么”、“怎么教”、阅读教学指向和语文阅读教学评价这五个话题方面。以下是笔者对人大复印资料刊物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这五个话题相关文章观点的基本梳理。

一、关于文本多元解读的热现象与冷思考

从2003年至2012年这十年间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中关于文本解读的文章共有17篇,其中重要的有蒋成的《走出阅读教学封闭圈》(2003),王晓红的《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创新》(2003),王海燕/陈国安的《论多元解读的“陷阱”――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几点反思》(2007),郑国红的《个性化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2007),沈静《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概述》(2008),《浅谈文本解读的误区及教学对策》(2011),叶立新的《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逻辑”》2012。其主要观点如下:

1.倡导立足于读者为中心的个性解读,创造性解读和多元解读。随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照搬教材或教参的做法人所共知是不可行的,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创造性解读等多种解读方法逐渐被引进语文阅读教学中。另外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崛起,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去寻找合理性的内核和多样化的认知。①

2.文本解读应多元有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对文本多元解读走向文本的阅读,遵循一般文学作品阅读的规律。如果说文本多元解读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推行的结果,“多元有界”的提出恰是对新课改的自觉修正。赖瑞云的《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运用混沌学理论,描述分析了阅读理解的规律,提出了“多元有界”的概念,并例举了“界内”和“越界”的教学案例。“‘有界’说”应该是蒋成的“尺度标准”说的延续。赖文对于文章主题理解的描述比起蒋文更加细致,说明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②。

新课标的修订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倡导为文本多元解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03年搜索的资料看出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力求打破文本一元解读的局面,突破教参的禁锢,践行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从06年关于文本多元解读的文章中看出人们开始对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走向误区和偏颇这一现象进行冷静思考,提出了“多元有界”的观点修正之前出现的问题,对“多元”进行“界”的定位即立足于文本之上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解读。

二、教学过程中关注视野的转变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达到其有效性主要是处理好“怎么教”和“教什么”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怎么教”的话题研究

关于怎么教这一话题的探讨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从2002年到2013年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到相关文章92篇,其中关于阅读教学方式的有28篇,课堂教学环节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37篇,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8篇,网络媒体的阅读教学有14篇,引进国外教学对我国阅读教学的启示有5篇。具体分析如下:

关于教学方式探讨的文章主要有:何莉莉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方法初探》(2004),王宪廷的《语文新课程体悟式阅读教学》(2004),孙叶花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践探索》(2004),廖军辉的《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2007),罗菊友的《语境再现式阅读教学初探》(2008),林润生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2008),余映潮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2008),盛新凤的《“和美语文”不同题材文章的融通方式》(2009),茹红忠的《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特征及范式研究》(2011)。其涉及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点:

1.多样的教学方式。对话阅读,互文阅读,体悟式阅读教学、专题阅读教学,语感教学、语境再现式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评点式阅读、探究性教学方法等等多样的教学方式进性探讨。对各类体裁的阅读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溯古”和“西学东渐”的精华。追溯传统阅读教学对我们当前教学方法的启示。同时又注意从国外借鉴他们的阅读教学方法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介绍引进美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给国内的阅读教学打开了新的窗户,介绍新西兰小学的阅读教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加拿大契约学习对我国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启示和文化圈及其日本的语文阅读教学给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启发等等。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的研究文章主要有:吴立岗的《简论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2005),周跃德《课堂阅读教学“先学后教”方法探究》(2007)章林华的《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与思考》(2008),汪玉清的《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2009),郑建周的《提问管理教学法“初探”》(2011),张娟的《感情朗读:热现象与冷思考》(2012),戴贤泽的《让“静”成为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2012)。其观点有如下几点:从学生的初读感悟入手进行阅读教学,对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对话题导入的精心编排,对教师备课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空白艺术,采用导学案,批注阅读教学法,对教师主导作用对阅读教学发挥的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文章有:杨益民的《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2007),李蓉的《语文阅读教学精英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008)李琳/钟菊莲的《语文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筛选策略例谈》(2009)金复耕的《阅读教学中写作背景资料的巧妙运用》(2011),嵇春明的《应正视教材中名著的选编问题》(2012)。这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选择教学资源、筛选助读教学资料、巧妙运用写作背景资料以辅助教师更好的展开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对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文章有:刘珍芳的《论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2006),陈丽珍/张志民的《以学为主,媒体为辅,以媒促学――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交互式阅读教学新尝试》(2006),莫永玲的《在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2010)。网络教学和计算机等媒体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利用多媒体素材和课件营造学习情境、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协作学习。从这些既有思路中,可以看到一些细微的进步。从关注资源的广度、丰富性向关注资源使用的有效性转变。③也为我们开发了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读图、超文本阅读等新兴阅读教学方式的出现为我们阅读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关于“教什么”的话题研究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的文章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近十年有15篇。主要有纪勇的《阅读教学要给予学生什么?》(2006),沈坤林的《阅读教学如何确定探究的基本内容》(2010),吴中豪的《教课文?教语文?》(2010),李海林的《如何建构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2011),蔡正栋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技能培养体系的建构》(2012)。

从时间上可以看出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关注是从06年逐渐被关注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标准,沈文欲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学生发展的视角这三个角度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再思考》一文提醒要关注文本本身,同时《阅读教学不应该忽视语言表现形式》也提醒我们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建构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三)“怎么教”到“教什么”这一转向的思考

对于具体的教学方式的探讨众多,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都有其理论支撑。教学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但都是针对具体的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关注教什么的过程中,关注教学内容才能让教学手段有依附,有根有据。形式依附于内容,在确定“教什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做到“怎么教”,即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另外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力图建构一个系统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体系,同时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提醒得到关注。

三、阅读教学指向渐趋于能力的培养

关于阅读教学指向的相关文章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近十年的数据结果显示有28篇,其中主要的有孔凡华《阅读教学归宿的思考》(2003),才嘉红《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2004),潘林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2005),汪晓静的《突出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2006),彭静《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2008)程祖进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2008),郎明仙的《基于能力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2010),王东的《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能力》(2011),陈淑容的《从搜索表层信息到截获深层信息――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探究》(2012)。其主要观点如下:

1.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主要是小学低年级阶段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积累语感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调动》一文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旨在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的阅读教学正在向这一取向转变,另外相关文章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如《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一文中提到我们所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向――“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思辨的基础上清楚第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自己的看法和能力”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从教师自己对文本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⑤《从搜索表层信息到截获深层信息――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探究》中提到围绕教学内容选择运用网络搜索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在进行网络阅读时的信息加工能力。《语文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这一重要的教学思想,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3.阅读思维的培养。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已经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各领域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注重阅读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高中语文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中从高考作文逻辑混乱的现象出发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思辨、批判性理性思维的培养。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知识的掌握。事实上,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意义并不大。反思这种现象之后,80年代中期人们提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目标,重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追求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讲究程序化、科学化的阅读训练。但是后来受中考、高考的制约和对训练的误解、扭曲,阅读训练走向了脱离课文思想内容大搞“题海战术”的死胡同,致使阅读教学出现了危机。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总结了历史教训,提出了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目标观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和突破。

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关涉学生的现实学业状况,而且对培养孩子们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搜索近十年的资料看来,阅读教学趋向于学生质疑探究等具体适应以后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学为所用的观点。

四、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日益受到重视

语文阅读教学评价这是一个较新的话题,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到的文章并不多,从2003年至2012年共有6篇,虽然篇幅不多,但是每篇文章都是如此的闪耀。它们分别是广州市沙面小学语文组的《阅读课堂教学“四状态”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魏晓琳的《真自主,语味浓,情趣足,效度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2字诀》(2010),陆《PISA如何测评阅读素养》(2011),杨丽/张泽科的《“教学评一体化”开启语文教育新境界――成都高新区“小学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改革观察》(2012)。胡芳娇的《语文阅读增值评价的目标构架和方法选择》。

从评价这一角度来观察审视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我们曾惯用考试和写作的方式来测试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近些年来才有了新的进展:如“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改革观察;语文阅读增值评价的目标构架和方法选择的探析;结合阅读课堂教学的操作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和情感状态的具体特点,分别制定了“四状态”的发展性评价指标,每一状态的指标又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三个层次。另外PISA对阅读素养的测评的引进,对比分析PISA和我国语文阅读测试性质和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五、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及问题

从阅读教学的研究资料搜集可以看出阅读教学研究的方向和阅读教学改革的大致进程,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但是纵观这300多篇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看出,都是对阅读教学具体过程的探讨和分析,很少有从对语文阅读教学价值的定位这一上位概念来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一点还有待商榷和探讨。

注解及参考文献:

① 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6期第36~38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10年第12期。

② 沈静:《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概述》[J].《中国教师》2008年第一期第35~37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08年第5期。

③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2007年第12 期第13~22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08年第3期。